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土文化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所以拥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点,同时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和渗透性的特征,是一种依赖于土地的地域性文化。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室内,还会在室外,都对环境景观造型艺术的设计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景观造型设计与生活、文化、艺术、精神追求等内容有密切相关,因此与乡土文化有很多的交叉之处,乡土文化在环境景观造型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乡土文化的环境认知和理解的过程中,将乡土文化元素应用到环境景观造型艺术设计中,具有一定工具性的指导作用,这类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乡土文化的作用。
二、基于乡土文化的环境景观造型设计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解读以及在环境造型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能够更为透彻的了解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民俗特征,为环境景观设计者提供更多的借鉴。但是,在将乡土文化应用到环境景观造型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乡土文化的特点,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避免过于追求造型上的创新而形成与乡土文化传统上的冲突。例如,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群众都具有一定的民间信仰,而且这些信仰经久不衰,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一种信念、期望乃至诉求,环境景观设计者必须对其给予充分的尊重,否则做出的设计肯定是不和谐的。
2.突出亲和感
乡土文化在环境景观造型设计中应用,除了要增加一定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气息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拉近环境景观与个人在心理上的距离。所以环境景观设计应当在深入挖掘自然素材和历史文化条件的基础上,从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出发,这就要求环境景观造型的设计者要重视人性化空间的科学设计,尽量避免刻意追求造型设计而形成的与人体功能结构上的矛盾或心理需求上的冲突,提高环境景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重视自然风景与乡土文化的融合
乡土文化的形成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当地自然风光和地域特征的,所以在将乡土文化应用到环境景观造型设计时,只有实现了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有效协调,才能确保乡土文化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在环境景观造型设计的具体实践中,除了要考虑基本的历史文化元素外,还要重视自然风景与乡土文化的融合,可以将水体环境、绿色植物群落和土地地形作为主体背景,在景观造型上追求自然界有的柔和美、年代美等效果,增强环境景观造型设计的可视性和生态性,实现景观造型设计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效结合。
4.重视乡土情意的塑造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文化中,非常重视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的追求,在环境景观造型的设计活动中,物象是有限的,但是在实现与乡土文化的融合之后,其中的乡土情意可以是无限的。对此,环境景观造型的设计者要重视乡土情意的塑造,即把乡土文化的内涵以及个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凝聚在以乡土事物为载体的景观造型设计当中,从而让人们在感受乡土文化情意的基础上,丰富人们内心的审美体验,引发人们对环境景观在情感上的共鸣。
5.重视乡土材料的灵活运用
乡土材料作为乡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将其运用到环境景观造型设计中,能够很好的凸显乡土文化特征,收到出乎意料的设计效果。将乡土材料灵活运用到环境景观的造型设计中,所形成的乡土景观会流露出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历史传统,更加鲜明的表现当地区域的独特个性。因此,环境景观造型设计者在设计乡土景观时,要重视各式各样的地方产的乡土材料的运用。例如用茅草和木条修建屋顶,用地方竹材、木材搭建古村落等。
三、结语
1.1乡土文化的定义
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知识、技术知识、医学知识、民间文学与艺术知识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知识等。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富和乡土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
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所以,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制度的还是生态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因此,乡土文化具有以下内涵特征:
1)乡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
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的农耕文明,大都发生过中断或衰落,唯有我国的乡土文化从未中断过,它一脉相承直到今天。
2)乡土文化是一种农耕型的文化。
这种形态的文化,不仅在意识形态上使农民群众形成了重农、尚农的思想,而且在社会心理和行为上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3)乡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
它总是能够积极地吸纳和融合异质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应付。
4)乡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
这种和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1.3乡土文化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关系
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灵魂,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之间的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又是乡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是乡土文化的写照。由于乡土文化具有延续性的特质,因此可以根据需求从乡土文化当中找寻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素材来获得设计的思想源泉。同时,乡土文化作为乡土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在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时也是对新的乡土文化的创造和完善。即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一旦形成,就会对该地域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新的乡土文化情景。不同的乡土文化反映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上会产生不同的人居环境风格。
2乡土文化的作用
乡土文化使设计者在认识理解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过程中转化为设计理念,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文化根基。
乡土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记录着乡土文明发展的轨迹和特殊性,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传统,聚集并沉淀为一定的社会密码,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原生态文化。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必须从中吸取营养,寻找设计灵感。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模式或载体的选择,只有与当地的乡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由此可见,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根基。
2)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导向作用。
乡土文化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乡土精神文化,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方向和方法,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他们面向农村美好未来,以农民、农业、农村即“三农”整体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业为重,使设计者自发地去遵从,把“三农”与设计者的意愿和愿景统一起来,从而促使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更加符合“三农”的实际需要。其次,对农民、农业、农村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农业、农村树立大局观念,支持和配合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的设计。因此,乡土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使设计者自觉的按照农民、农业、农村要求去设计人居环境。
3)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乡土文化具有传承的作用。乡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今天的乡土文化,是建立在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优秀的乡土文化凝聚了乡民世世代代的智慧,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乡土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传承。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不能离开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否则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要批判继承,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对于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又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应继承和发扬,对不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4)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指导调适的作用。
乡土文化中有乡土奋斗目标、乡土的行为规范和乡土的共同价值观,这些都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它让设计者明白自己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哪些地方该发扬,哪些地方该规避,为设计者指明了调整和适应的方向。通过这些指导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使设计者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印迹,坚持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实现人居环境设计与人的天人合一。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3.1对乡土物质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物质文化中有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以及乡土地貌、乡土气候、乡土植被、乡土材料、乡土色彩、乡土符号等元素。它是在乡土地域范围内自然产生,且能被设计者利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带有乡土文化的真实性和朴实性,对节约新农村人居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对乡土色彩的运用。设计者在进行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前要深入了解当地农户的风情民俗,体验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场所精神,运用乡土地貌色彩、土壤的色彩、植物生态、人文内涵、天空、大地、山林、水体等自然物质实体固有乡土色彩,挖掘出当地的乡土色彩,并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去,使得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富有乡土气息,创造出独具匠心的色彩映像。乡土色彩对整个造型赋予了乡土个性语言,它是造型要素无法取代的。又比如对乡土符号的运用。设计者将乡土符号作为物质载体,再结合当地的风情民俗,并以艺术的造景手法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从而设计出能真正体现乡土文化特色、个性突出、生态和谐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还比如对乡土材料、植被的运用,呈现出的是自然美。取材于大自然的石材、植物、木等自然材料,通过造景手法处理使普通的材料变得不普通,利用地产的瓜、果、梨、桃等水果或蔬菜作为绿化设计素材,使之成为新的景观观赏对象。同时那些乡土建筑凝聚了历代民间建筑设计师的灵感,体现了民俗风情与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设计者应重视保护乡土建筑,注重从乡土建筑的布局、墙体、屋顶、门窗和其他细部中吸取地域元素,让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建筑和谐共生。
3.2对乡土精神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看得见的东西是它的物质文化存在形式,那些看不见的是乡土精神文化,它飘离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载体之外,隐藏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形式的背后,透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物质文化所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创作手法、设计方法等,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乡土精神文化。而这些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乡土精神、农耕传统、地域风情和民间技艺是乡土精神文化的精髓,可以作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主题和设计理念,通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载体设计,去营造空间环境,不仅能体现乡民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同时还将反映蕴含在其中的深层次的乡土精神文化内涵。因此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乡土精神文化特征的表达,重在意境、神韵、场所精神的塑造上,在潜移默化中将地方的风俗遗存、生活模式、传统空间格局传达出来,作为一种乡土精神文化特色的见证。
3.3对乡土制度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制度文化介于乡土物质文化与乡土精神文化之间,相对于乡土精神文化而言,更具有外观的凝聚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它既起着规范乡民行为和办事规程的作用,也起着规范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作用。乡土制度文化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了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设计规范,这些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规范反映了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共同意愿。同时,乡土制度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它的乡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土纪律制度、乡土道德准则、乡约村规等,有利于增强设计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了解乡村的发展历程,知晓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迹,促使他们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使之合理利用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资源,以乡土制度文化为切入点,引导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如以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为物质载体,引入当地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乡土材料,如古井、水车、石磨、古树等器物和农耕文化的簸箕、斗笠、锄头、风斗等原生态的生产农具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充分展现乡村特有的艺术美。
3.4对乡土生态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应有效利用乡土生态文化元素。因为“环境的背后蕴含着千百年来生态演进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它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改造,深深打上了人的实践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然而,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缺乏对生态文化必要的尊重,对其运用还比较薄弱,大多以损害乡土生态文化为代价,过度的设计已造成乡村资源浪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是发展乡土生态文化、建设乡土生态文明的需要,设计者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地运用乡土生态文化资源,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把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微生物、土壤、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一个多维的复合生态体进行设计。也就是说,设计者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充分考虑,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人居生态系统,为农户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4结语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土建筑;文化价值
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关中乡土建筑受到严重的冲击,对乡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中的一个必须面对的考验。了解关中乡土建筑的现状、面临的冲击,加强保护关中乡土建筑的思想观念,保护原有的乡土建筑,开发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乡土生态建筑。
一、关中乡土建筑的特征与现状
乡土建筑是指民间自发的传统风土建筑物经过历史的沉淀所形成的,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是关中传统民居的独特空间布局形式。其建筑是以整体群落形式出现,平面布局规整,主次分明,且排列严格有序。在建筑造型和材料运用上以木构架为整体承重结构体系,以砖土木为主材,在建筑部件和门窗样式上,融合了民间艺术特有的淳朴、厚重的装饰技巧。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进步,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乡土建筑正在逐步消失,一部分原因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造成了传统建筑物被拆除和废弃,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乡土建筑虽然得到了保留,但由于长期废弃无人维护仍旧毁坏严重只能任其消失。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关中乡土建筑的冲击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关中地区乡土建筑遗产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首先,对乡土建筑保护意识薄弱;现代化建设导致人们追求新型建筑类型摈弃传统建筑类型及其繁杂的装饰,加上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已经感觉到麻木开始出现可悲的破坏现象。保护不力,放任自流居民各自为政混乱发展,传统的四合院如今已变得满目疮痍,老宅废弃的现象随处可见。其次,乡村城市化建设迅速;在建设中,一些古老民居和特色建筑被强拆,明显忽视了改和增之间的问题,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流失。再次,传统技术的流失;一些老工匠和技术人员,因为依靠传统技艺已经不能谋生,不得不背井离乡去打工,还有一些老工匠对自己的手艺不愿意外传,或年轻人对于传统手工工艺的漠然,使木工,砖雕,石刻等传统手工工艺后继无人成为保护传统居住文化要素的致命伤害。
三、关中乡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关中传统建筑具有久远的文化底蕴,具有建筑艺术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蕴美。关中乡土建筑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了的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1)关中乡土建筑体现了中华建筑文化的多元性;传统建筑形式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礼制思想和宗族观念,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乐观积极向上的崇生心理以及思维方式。乡土建筑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是象征性艺术,是通过建筑的多种外在形态和形式综合结构体现的。如建筑的造型、序列、环境、雕刻艺术、绘画艺术以及建筑使用的色彩,数字,形状等,都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2)关中乡土建筑蕴含着关中地方历史文脉;关中乡土建筑作为地域鲜明的文化传承,曾经有过强势文化的辉煌历史。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强大的本土文化势力近两千年来,一直左右着世人的思想意识和世俗生活。关中乡土建筑如寺观,民居等在布局、结构、形式、和细部装饰方面体现了宗法社会礼制秩序。耕读,商儒,仕宦文化等丰富内容也是地域鲜明的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地方历史价值。3)关中乡土建筑表达当地民众审美特征;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表现,关中传统建筑“四合院”的形态特征规矩严谨且空间布局外窄内敞,结构朴实大方。装饰主要以木、砖雕刻、和石刻为主并加以色彩装饰,装饰部位主要为入口梁枋,斗拱,屋檐,壁面,山墙,马头墙,屋脊,门窗,屋内陈设装饰及家训题刻等凸显出了关中地区装饰艺术,使我们不仅获得感官层面上的审美愉悦,而且获得精神层面上的审美慰藉。4)关中乡土建筑展现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乡土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记录了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关中乡土建筑多显王侯气息,关中传统建筑的总体形象是各种居住建筑组群围合而成的形形的院落,院落是家族凝聚亲情沟通,天人合一、亲和自然、韵味深厚,魅力独特的空间组织和建筑形式,是地区建筑文化的遗产和永久的财富。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反应了人们全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传统的乡土建筑更是时代的产物,历史事实见证者。乡土建筑代表了过去,又体现了当前,人们在追求信息时代的同时,更应该停下脚步去感受时代精神的意义。在进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吸收传统的建筑元素,积极的探索,推动形成建筑符号的表达和象征意义,促进一体化的建筑的地域文化风貌特征。
参考文献
[1]李琰君.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与居住民俗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雷振东.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D].建筑历史与理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个人对故乡的感情往往与故乡的亲人、故乡的食物、故乡的山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每一个人的思想的不同,故乡的状况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内心的乡土情结也是千差万别,由此可见,影响故乡情结的形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从个人对乡土的熟悉程度以及能动性的差异,我在这里把这些因素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大类。地域的环境特征对乡土风格的影响是重要的。一般来说,地域环境的要素主要分为气候要素、水文要素、地形要素、植物要素等。本文引入的人为因素的是指由于地域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环境,这主要包含生存方式、民族风格以及能源状况等,这些要素就形成了一个地域特有的风土人情,这就说本文所说的人为因素。不同的认为环境对一个人思想、品行的塑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地域环境无差别的情况下,认为因素就成了所有元素结合的一个集合体,要素的组成不同,使得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在人为因素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居住环境要素和社区聚居环境的影响。
二、体现乡土情结的餐饮空间设计原则与手法探讨
(一)乡土主题餐饮空间
在表现一个餐饮空间特定的主题时,整个设计的步骤都应围绕体现这个主题而实施,每个部分都应在渲染主题所表达的涵义。在体现乡土情结在空间中时,同样需要我们在每个方向上把握乡土元素的有机构成和排列组合,从而完成对乡土情结在餐饮空间中的完美诠释。同时,要根据该项目所针对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来确定整个餐饮空间的档次和氛围。空间形态确定好之后,就要对具有乡土情结的餐饮空间进行细部的装饰。
(二)体现乡土情结的餐饮空间设计构成原则
餐饮空间环境家乡气息的构建中,要牢牢地把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联系在一起,把乡土的文化特色清晰的呈现到周围的空间环境中。再设计乡土情结餐饮的空间环境中首先要给顾客一种回乡的亲切感,以及轻松安逸的精神享受,这就要求在餐饮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将故乡人文特色贯穿于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追求个性化、人性化,实用性、灵活性。营造乡土情结,就要把承载所思怀着的乡土的地域文化在空间中表达出来。使乡土文化在餐饮空间中得到展示和提升。在餐饮空间中还要注意传统元素的使用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使用习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三)体现乡土情结的餐饮空间设计手法
设计手法是确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所应该要考虑的因素,在餐饮空间设计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多花时间与业主沟通,了解该设计项目的使用者类型、功能目的、空间需求、个性特征以及成本估价。将乡土建筑的内部空间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内部空间。在内部装饰上,应该结合空间的布局,来体现乡土社会人们生活所依附的生活空间。
(四)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现乡土情结的餐饮文化中,餐饮空间的场景营造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宜过多使用一些程式化的场景。勾起顾客的思乡情结需要让可会看到故乡的特色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在使用中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装饰会使得顾客感觉杂乱,往往只需要某一点的装饰就能使得顾客在不经意的瞬间发现,并勾勒起顾客的会议,这样才能达到表现乡土气息、体现乡土人文环境的目的。虽然目前室内设计中混搭风盛行,并且也诞生出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但是在做具有乡土情结主题的餐饮空间时还是应注意元素时空的一致性。
三、总结
关键词:乡土树种;岭南园林;发展途径;创新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面积不断增加,这对园林绿化管理工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岭南地区位于我国的南部,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由于受到海洋性暖湿气流的影响,岭南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足及光照充足,比较适合植物的生长,这也为岭南园林的建设创造了极为宝贵的园林植物资源财富。岭南园林是我国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园林对植物物种的选择也是极为重要的。而乡土树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能够适应特定地区的气候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乡土树种还可以凸显一个地区的气候、人文、地理等特征,增加地区的人文底蕴,形成具有特色的植物文化。为此,本文重点阐述了岭南乡土树种对岭南园林建设的重要性,并与大家共同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
1 解读岭南园林特点
传统岭南园林既具有中国园林的基本特点,又因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乡土文化的影响而在布局形式、建筑特色、植物造景等方面独具地方特色。如何确切表述,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是一般认为,岭南园林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善于吸收外来经验,巧于融会贯通,结合本地条件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地加以运用。岭南园林植物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应用形式多种多样,建筑庭院周边多配植高大乔木留下成片绿荫,间以四时花木点缀,形成终年常绿、郁郁葱葱、四季繁花、鲜艳秀丽的植物景观面貌。
2 岭南园林建设途径
在岭南园林绿地建设中,可通过环境、景观和文化建设3种途径来表现岭南园林的特点,营造出适宜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域的园林绿化生活环境、五彩斑斓的植物景观效果和极富地方特色的人文文化氛围。
2.1 环境建设
以满足岭南人居住、学习、工作的环境需要进行植物配置、种植。
由于岭南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阳光充足,光照时间长,特别是夏季,必须营造遮荫度高、覆盖面大、空气凉爽的环境。因此,常绿阔叶树成为植物环境建设的首选,在选择乡土乔木的开发应用对象时,高大挺拔、树冠广阔的种类应成为先锋树种和主要树种。
2.2 景观营造
以满足岭南人多色彩、多景观、四季有花的要求进行植物景观营造。应用岭南花色艳丽、具花香的乡土树种,营造四季花艳飘香的乡土特色;通过乡土植物的树形、叶形、花形、色彩等呈现植物之美;配置和种植形式多样,如:孤植、丛植、行植、造型等,创造出不同画境、步移景异的景观美。
2.3 文化建设
突出岭南地域人文文化和植物文化,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衍生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岭南园林文化特色。岭南乡土园林植物的色、形、姿、味各异,以观赏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为依归,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进行造景,表现诗情画意,唤起观赏者情感,浮想联翩;或者赋予植物人格,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提高植物景观意境美的艺术价值。例如:采用竹造景,观赏者会联想起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千古佳句和高风亮节的气质;木棉高大雄伟,花朵鲜艳夺目,在广场中央、门前、主干道等特定环境栽植,会显示出一种气概,令人起敬。
3 乡土植物在岭南园林创新建设中的作用
在目前城市园林绿化中,乡土植物应用于环境、景观和文化建设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景观和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岭南乡土植物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社会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很多种类还停留在种质资源收集阶段或不为人知,景观和文化价值还有待挖掘,等等。笔者认为,应该在思想观念、应用形式和栽培养护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解决目前在批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开发应用力度,方可让乡土植物在岭南园林建设中通过上述3种建设途径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3.1 观念创新
行业管理部门应更加重视乡土植物的开发应用,建立健全乡土植物应用和开发性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或管理条例,把乡土植物的应用和实际比例纳入计划和考核范畴,促使乡土植物文化的发掘和利用,打造富有特色的岭南城市园林绿化系统。
同时,行业研究部门应该重视乡土植物应用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性研究,通过应用技术研究找到吻合相应种类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习性,并能展示观赏特征的应用形式和配植方法,引导行业更为科学地应用有价值的乡土植物;通过开发性研究,促成优良种类的种苗批量化,建立栽培和养护管理技术体系,并指导实际应用。
另外,实际应用和养护管理部门必须走出对乡土植物栽培管理方面的认识误区,充分理解乡土植物比较粗生是相对而言的说法。乡土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最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但是正因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适应,其具有特定的生态习性,在城市化条件环境中,需要有相应的栽培养护管理措施来满足生态习性方面的要求,方能展现出其特有的生物学特征和观赏价值,否则,只能导致应用的失败。
3.2 乡土植物资源应用及品种创新
根据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利用岭南特有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同时,利用杂交及远缘杂交、多倍体诱导、辐射、胚培养和胚拯救等综合技术进行种质创新,培育新品种(系)。优化乡土植物特征,满足园林绿化应用,丰富岭南乡土植物品种多样性。
依据多年的观察、调查访问和实际工作经验,笔者推荐部分已经在园林绿化中少量应用,或可以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乡土植物:
野牡丹科植物:广东省分布14属、65种,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花卉,资源丰富,四季常绿。大部分叶型奇特,花大艳丽,或花序顶生,颜色娇艳,花型较小但十分醒目,花期3~10月,此时正值当地夏天,观花灌木品种较为有限,花团锦簇的灌木状野牡丹科植物的应用可为城市带来热烈、娇艳的美感。另外,该科植物习性多样,既有灌木、小乔木,也有匍匐状植物;既有喜光耐湿的野牡丹和毛稔,也有耐荫的棱果花和蜂斗草;而且还有既可观叶又可观花的虎颜花,以及可用于花坛的细叶野牡丹。可依据绿地向阳、荫湿等不同小环境条件选择应用,也可以作为优良的观叶观花盆栽植物,具有较高的开发应用价值。
杜鹃花科植物:广东分布40余种,花量大、花期集中、华丽醒目,极具开发利用价值。近年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华南植物园已开展了杜鹃花植物的引种栽培研究,但由于缺乏种苗,除少数种类外,大部分仍未在园林中得到广泛应用。
蕨类植物:广东省野生、培育蕨类植物大致有50余科,100多种属,200多个品种。其中野生蕨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株形、色彩丰富,叶片宽大、叶形各具特色,体现了良好的观赏应用属性。具有良好的生长适应能力和观赏价值,是植物造景的好素材。在目前园林建设中少量用作室内观叶,或作为插花中的配叶,个别种用于护坡复绿,大部分种类仍待开发利用。
苏木科羊蹄甲属、蝶形花科鸡血藤属和黄檀属植物:很有开发前景的蔓生性园林植物,花形和花色美丽,招引昆虫。目前少有这些类群野生植物的生态学和栽培学研究。另外,苏木科其它属的植物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仪花,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m。花期6~8月,花紫红色,美丽;果期9~11月。可作园林绿化树种。中国无忧花,树冠圆球型,枝繁叶茂,3~5月开花,花多而密,红似火焰。传说释迦牟尼在无忧树下诞生,紫红色的嫩叶,被喻为像一件件袈裟高挂枝头,是典型的佛教文化圣树,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寺庙周围有种植。可作为庭院绿化木本花卉。
乡土彩叶植物:岭南大部分地区虽然没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秋天看不到层林尽染的植物景观,但可以利用乡土植物新、老叶的叶色交织、相互掩映,营造丰富的园林植物彩叶景观。如:桃金娘科的赤楠蒲桃,小灌木,嫩芽、嫩叶红色,一年可多次萌芽,适度修剪促进侧芽萌生,可构成枝繁叶茂、绚丽多姿的景色效果。具有较好的观赏特性和较高的观赏价值。
3.3 应用形式创新
岭南乡土植物的应用也应传承岭南园林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创新性特点,打破目前绿地片植、行植、丛植等形式,结合时下园林绿化多形式、多功能和高质量的新要求,采用更多形式应用乡土植物,既丰富了景观,又因地制宜创新了模式:1)仿岭南自然植物群落构建:采用更多的乡土植物营造在种类成分、外貌、垂直和水平结构等方面与岭南自然群落特征相似的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2)应用花境提高园林景观效果:参照自然风景中多种野生花卉在林缘地带的自然生长状态,采用艺术手法提炼设计建设自然式花带。以这样的花境形式,将乡土多年生草花、花灌木和宿根花卉,以自然斑状的形式混合种植于林缘、路边以及草坪中央等地,在株高、色彩和季相上达到自然和谐、四季有景,草花和木本花卉有机结合,与周边环境尤其是附近的乔、灌木景观融为一体。每隔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整,可以降低养护管理成本。
3.4 栽培种植和养护技术创新
研究表明绿地土壤容重平均1.31±0.20g・cm-3,属偏紧范围;含水量低于自然次生林土壤;毛管孔隙平均37.9±4.85%,总孔隙度平均44.6±5.64%,属坚实与过紧实之间。说明市区绿地土壤的透气性和渗水性较差。因此,根据乡土植物的生物习性和生态学特性要求,保障适宜的水分管理及良好的土壤条件,同时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并补给养分,不间断地施肥,采取适宜的种植和养护措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才可以让乡土植物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和较高的观赏价值。比如:野牡丹在自然条件下,多分布于向阳、土壤湿润的环境,在园林应用中除满足光照条件外,必须保障一定的水分管理,方才能获得好的景观效果。
3.5 重视乡土园林植物修枝整形技术
通过修枝整形,调整树型,调节和控制园林植物生长与开花结果,生长与衰老更新之间的矛盾,满足观赏要求;同时,修枝整形可以去除弱枝、阴枝、枯枝和病虫枝,加强植株的抗台风雨能力;另外,部分乡土植物花期过后大量的果枝需要修剪,通过修枝达到整形目的的同时,还减少了植物营养的消耗。
4 结语
总而言之,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环境适合于植物的生长,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及生乡土树种,但岭南园林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今后岭南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园林工作者应遵循长期发展的特点选择符合岭南自然条件及植物文化的乡土树种,同时适当引进优良植物,增加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并合理构建园林植物群落,发挥乡土树种的特色优势,以推动岭南园林的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盐碱地、植物、辽滨新城
盘锦辽滨新城是一座正在发展建设中的北方滨海新城,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城市景观风貌的建设成为该城市发展的迫切的要求。植物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人居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又是新城风貌气质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辽滨新城自身有很多不利于植物景观营建的限制因素,例如滨海地区的土壤盐碱化严重,植物物种资源的匮乏等。如何选择植物种类、有效地营造出富有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亲切宜人的城市绿色空间,是辽滨新城城市建设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乡土植物选择
广义上讲,乡土植物就是指通过人工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并证明了已经适应某城市所辖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并生长良好的一类能代表当地特色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植物。狭以上来讲,乡土植物就是指本地“土生土长”的植物,不包括己经高度适应某城市环境的外来树种。
乡土植物特性 乡土植物资源不仅是现代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基本素材,而且对突出地方园林景观特色和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乡土植物具有自身的生长特性和地域文化特性。乡土植物是经过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对当地的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洪涝、干旱等恶劣的生长环境,具有良好的抗逆性。绝大多数的乡土植物对病虫害的抗性也较强,有些乡土植物几乎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城市绿化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大多可以用市树、市花、古树、名木以及乡土植物来体现不同城市的文化特征。往往这些古树、名木、市树、市花就是当地特有的或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物种,它们通常记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传播一个城市的的文化气息。
辽滨新城地区可选用的乡土植物
(1)主要乔木类及灌木类乡土植物
由于辽滨新城地区的土壤盐碱含量高,土质肥力较差,春、秋、冬三季受季风影响严重,所以建议该地区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多选用能耐一定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深根性,抗倒伏性强,以及对土壤有一定改善作用(如豆科植物根系的固氮作用)的乔灌木植物种类。例如:黑松、侧柏、东北桧柏、新疆杨、旱柳、榆树、山皂角、白蜡、柽柳、银杏、榆叶梅、毛樱桃国槐、桑树、垂柳、东北连翘、梓树等。
(2)主要花卉类乡土植物物种:矮牵牛一串红万寿菊鸡冠花宿根福禄考马蔺月季美人蕉等。
(3)主要水生植物及湿生植物有碱蓬草、芦苇、菖蒲、香蒲等。
二 外来植物选择
外来植物主要是针对乡土植物的概念进行定义的,即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植物都叫外来植物。
外来植物的特点 从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和视觉美学的角度考虑,大多数的外来植物都具有与本土植物不同的观赏特性,正因为有了这些颜色与形态的差异,才能更完美的体现出植物景观的多姿多彩,从而达到人们对植物景观的审美需求。
辽滨新城地区可选用的外来植物 根据辽滨新城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常以适宜在北方生长而且耐盐碱性良好的外来植物作为首选。下表为适宜辽滨新城地区景观绿地种植的外来植物品种:火炬树、木槿、金叶榆、文冠果、紫叶矮樱、金叶复叶槭、紫叶李、红王子锦带、红瑞木、大花水桠木、紫穗槐、灯台树、绒毛白蜡等。
三 针对季相变化的植物种类选择
辽滨新城位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夏、秋、冬变化规律及其明显。因此,植物景观的季相物候特征清晰可见。而每一种园林植物都有其自己的形态特征,在一年四季的轮化中,可创造出风格迥异的植物景观。
突出春景审美特点的植物种类选择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季是四季轮回的开始,为了营造辽滨新城地区生气勃勃的春天与欣欣向荣的城市风貌,可以选择北方报春植物,这些植物大多具有先开花后展叶的物候特征,例如:黄色的连翘、粉红色的榆叶梅、白色的毛樱桃、粉色与白色交相辉映的京桃等。这些先花后叶的植物种类花色纯正而浓郁,花期比较集中,盘锦地区一般在3月末到4月初开始竞相开放,用这些春花植物进行合理搭配更能具有整体性的震撼效果,例如辽滨新城27号路北侧的沿街景观带,采用的东北连翘、金钟连翘以及榆叶梅的群体种植模式。
突出夏景审美特点的植物种类选择 在炎炎夏日时光里,绿荫浓浓、青翠欲滴的的植物景观效果是我国北方城市首选的景观氛围,为了使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感到清爽安宁,一般在植物的选择上多选用冠大茵浓的乔木种类。在辽滨新城地区,我们首选的植物种类有:新疆杨、国槐、榆树、柳树等。针对该地区植物现状资源比较匮乏的现状,笔者特提出可以适当选用一些速生类的植物,例如速生杨、银中杨等。这种速生类植物的生长速度照比其他物种更快,这样就能迅速的达到该地区夏季满眼绿色的植物景观效果。
突出秋景审美特点的植物种类选择 秋季是园林植物季相变化最为明显的季节,具体体现在园林植物的叶片颜色变化、果实的成熟、以及秋花的怒放。可以在辽滨新城地区种植且具有秋景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比较多,秋季也是成熟的季节,因此园林植物的果实观赏价值在此季节也最高,例如文冠果、山楂、金银忍冬、栾树、火炬树、梓树、皂角等。除此之外,盘锦地区植物物种资源的秋景观赏特性也是极为突出的,由碱蓬菜构成的红海滩景观、芦苇荡景观以及农业经济植物水稻都是在秋季达到最震撼的视觉效果。所以在辽滨新城的植物景观建设中,也可以考虑用这些乡土植物来营造新城的景观特色。
突出冬景审美特点的植物种类选择 我国北方的冬季严寒而漫长,是植物枯萎凋零的季节,隆冬时节的园林植物的观赏性也较差,但是冬季又是观赏园林植物的树木的形态、枝干的色彩与质地、宿存的果实和枯叶的最佳时期。例如垂枝类树种:垂枝榆、龙爪槐等,枝干形态特殊的龙爪桑、灯台树、火炬树等。此外针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的北国,利用植物景观与冰雪文化的搭配也是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重点部分,可以具体选用一些四季常绿的针叶类植物来展现“傲雪压青枝”北方城市特有的植物景观效果。
总结
园林植物的选择对景观效果的影响极为重要。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植物景观可以代表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风貌特征和城市文化品质。而辽滨新城地区又具有北方滨海盐碱土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所以对其在该地区景观设计的植物选则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虎. 《乡土植物与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景观营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关键词:乡土景观元素;景观设计;有效应用
乡土景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同时还集中保障了人们生活中各种要素,并给予人类一种安定、安宁、平静的感受。现在居民追求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乡土景观,就是给予人们一种“故乡”感觉,也是设计出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景观且使得人们感情能够在这种乡土景观中得到平静、安宁。设计者在设计居民景观时,一定要注意理解当地地域、植物、水系等自然环境,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改造土地,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提高景观资源利用率,保护地域性特色,继承乡土传统文化。
1 乡土景观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从设计行为特征来说,景观设计对整体艺术效果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了解、熟悉当地温度、气候、地形、环境等自然条件,还要熟知当地文化、历史、艺术等人文条件,并且还需要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使得居民区景观设计更能满足人们需求。居民区景观设计是由建筑物使用材料、色彩、结构等和周围环境色彩、植物、地形等相结合构成。完美的景观设计不仅仅能够使用环境中各种物质特性、色彩,还需要给人一种完整的统一体,营造出一种令人舒适、美观、且具有人文情怀的户外环境。
1.2 自然生态原则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问题,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已经成为人们唯一改善环境的途径。所以在设计居民区景观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生态原则。设计者需要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土地、植物、河流等要素,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情况下,充分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合理规划人工景观,尽量结合当地文化,实施因地制宜,从而构建出一个既美观,又稳定的生态环境。乡土景观运用自然生态原则,不仅可以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使其不断传承与弘扬,还可以保护周围环境景观的生态平衡,使得人类与自然更加和谐相处。
1.3 以人为本原则
居民区景观设计时,设计者必须要照顾到居民区大多人群需求,尽量迎合现代人需要的多层次交往、休息空间,且对居民区景观进行合理功能分区。景观设计不仅仅要使环境美观,还要充满生活气息,使居民区富有人情味。因此,居民区景观设计一定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考虑人的活动规律,适时布置土地、交通、地形等各个要素,合理规划设计,建立一个舒适的、人性化的环境空间。
2 乡土景观元素在居民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 充分利用乡土地貌
设计者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收集当地基地资料,地基分析结果直接影响景观设计概念甚至设计结果。设计者可以通过调查地貌,了解当地地基的优势,以便更好利用基地优势设计出更加完整、合理的景观。比如平地地势如图,平地就是地形比较平缓,最为简单、安定。这种地形比较适合构建广场、喷泉等大型景观空间,以便为居民的聚散活动提供方便,并且还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在平坦的地形中,人们视觉对象就是广阔的天空与大地,居民身处其中心胸也会变得开阔。
2.2 充分利用乡土植被
设计者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尽量尊重当地原生态地势,充分保护和利用原生古树名木,需要设计的植物也尽量选用乡土植物,不仅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保护当地树木。
2.3 充分利用乡土材料
乡土材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礼物,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乡土材料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设计者运用乡土材料设计居民景观不仅可以体现出地方特色,使得景观更加富有人情味,还可以降低材料成本,节约经费,同时还能使不同地方景观具有各自特色与个性,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石材是最常见的乡土材料,经过民间工艺的加工,可以制作出建筑物装饰或者外墙,增加居民景观丰富的质地效果,从而使得景观更加具有乡土气息。
3 总结
总之,设计者通过分析乡土景观,提取当地乡土景观元素融入到居民区景观设计中,不仅仅有助于提高景观资源利用率,还可以保护地域文化与乡土文化,并且还增强居民区景观的识别度。结合乡土景观元素的景观设计可以给人一种安宁、安逸、舒适的感受,给人一种“家乡”的感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乡土元素;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压力增大,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过,民俗民风出现很大程度的缺失,乡土文化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加强对乡土资源的保护,努力挖掘优秀的乡土特色,逐渐成为各个园林设计师必须承担的责任,作为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传承的有效载体,乡土元素尤其鲜明的地区特色和厚重的生活积淀,可以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加强运用,从而使作品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一、乡土元素的概念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传统意义上所延伸出了景观的新形式,在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种全新的形式,利用新的价值观不断挖掘和创造关于现代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倡导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所谓乡土元素,本来指的是当地的一种质朴的传统事物和人物,其概念的界限较为模糊,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反映了乡村的地域文化特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元素,另一个主要指乡村中土生土长的一些自然元素。
1、文化元素。所谓的文化元素,指的就是当地的人在这一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生活,逐渐形成了一种对该地区土地行驶和自然过程等的适应方式,也是当地人在这一地区长久生活之后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具体反映,它是某一地区以及该地区土地上寺庙、城镇等地区的一种综合体。
2、自然元素。所谓自然元素,指的就是将本土建筑、池塘小路、田野山林以及乡村景色等构成的景观现象有效地加以综合体现,是有形的、物质的实体元素,主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指的是那些能够构成实体景观的相关实体材料,比如木材、石头、乡土植物等,一种是当地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主要涉及到的工艺品、物品和器具等,第三种指的是由于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所逐渐形成的一种乡村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在长时间的生产劳动当中所形成的一种农业景观。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乡土元素的应用
1、有效提高园林景观资源建设的利用率。乡土元素成长于自然条件当中,基本完全适应了该地的气候,也是这一地区的一种原生态的产物,自身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具有较为广泛的持久力,在当地能够比较容易可以获得,并且不需要对其进行复杂的处理加工,就可以将其直接应用在设计当中,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建设成本,伴随着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的过程所逐渐形成,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和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元素积极营造良好的景观特色,营造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效果。
2、恢复、保护和挖掘传统的乡土文化。作为乡土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传统乡土元素包括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方事件、文化以及实物,逐渐开始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当中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是对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乡土风貌和人情的一种直接反映,在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助于想成具有判断价值的窗口,对园林的设计规划当中,必须要充分挖掘出当地的民俗民风、乡土人情以及文化特色,并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充分体现乡土景观的利用价值,积极推动乡土文化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为再创性的设计提供有效的保证。
3、保持园林景观本身的地方特色。在当地的自然环境当中,乡土元素是一种自然形成的产物,它代表着该地区的人们生活的习惯、民间的风俗以及当地的文化特征,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充分利用乡土元素,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当地的显著文化特色,不断增强地区景观所具有的可识别性。
4、有效提高景观自身的生态效益。现代的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尝尝片面地追求园林景观的效果,并且盲目地利用一些新的技术,而忽视了对于当地乡土元素的利用,其结果就是造成所设计的园林景观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对于生态的平衡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乡土元素的充分利用可以延续和保存原生态的景观,并且通过对当地的原生态景观加强艺术化的处理,可以使现代城市的环境同乡土景观相互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当地的环境质量,保证环境的有效可持续发展。
三、园林景观设计中有效应用乡土元素的方法
1、利用乡土元素创设文化意境。在对园林景观进行欣赏时,人们往往会赋予景观个性美或者是人格化的特征,其中很多的乡土元素也逐渐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例如松树就被人们赋予了遇雪不凋、坚贞有节的君子形象,梅花被人们赋予了不屈不挠、高洁的品质。这些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园林景观中的文化意境美,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植物文化和景观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创造出具有文化意味的景观形象。
2、合理塑造地方性的景观。乡土元素地方性的形象对于塑造地方性乡土景观具有很强的借鉴性,不同的植物就能塑造出不同类型的地方景观特色,例如,在热带地区,乡土植物主要是一些棕榈类型的植被,其姿态较为优美,树干非常挺拔,而南方地区的植物主要是常绿落叶植被,其特点是四季常绿、枝叶繁茂,在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的北方地区,能够形成四季较为分明的阔叶林景观,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就应当考虑全面,准确做好植物的搭配,充分体现出植物的观赏性。
3、合理挖掘乡土元素。乡土元素按照形态的不同,可以基本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实体的元素,主要包括带有乡土色彩的植被、工艺、器具、建筑以及材料等,第二种指的是意境元素,包括乡土元素中所蕴含的地方情节、地方精神、乡土意境等,第三种是事件元素,主要包括较为传统的一些民间工艺和民俗节日灯。
结语:近些年来,园林的规划设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乡土元素的利用也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在内容上开展向着更广和更深的方向发展,有效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结合当地所具备的一些自然条件,能够建造出真正符合当地人基本生活方式的一种环境景观,今天,景观设计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园林设计师可以讲注意力不断放在乡土元素的设计利用上。
参考文献:
[1] 郑虹. 杭州市“农家乐”旅游项目开发现状与改进思考[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
[2] 张捷. 区域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业价值研究——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研究之一[J]. 人文地理, 1997,(03) .
[3] 鲍华. 上海园林绿化中乡土树种的应用与思考[J]. 上海农业科技, 2006,(03) .
[4] 张毅川,乔丽芳,姚连芳,董颖. 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探析[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04) .
关键词:城市化;当代;江苏乡土文学;双向文化互动
当代江苏乡土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而根据地域的不同江苏乡土文学也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譬如苏中地区的乡土文学多以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主;苏北地区的乡土文学则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天人合一的内容为主。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江苏乡土文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其也对城市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将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当代江苏乡土文学与城市化的双向文化互动。
一、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简要概述
(一)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表现在外部则直接体现为城市形象,其中包含三大领域分别为以城市建筑、道路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物质文明、以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为代表的政治文明以及以知识文化、宗教艺术等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城市形象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特征,其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市民素质、生态环境等等。而城市文化则指的是人类生活在都市社会组织当中的生存情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加之城市风貌形成的集合体。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市文化具有复杂性、集聚性以及开放兼容性的主要特征。鉴于其与人类的都市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也有部分学者也愿意将城市文化称之为“都市文化”。
(二)乡土文化
在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繁衍发展历程当中逐渐积淀形成了一种宝贵的智慧结晶,就是乡土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拥有核心凝聚力的根本原因。在乡土文化当中包含物质性的古建遗存、古树名木等,同时也包含众多非物质性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等,然而无论是否为物质性,其在乡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当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江苏省正是在乡土文化的影响之下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乡土文学,用以展现江苏农村的乡土人情、民俗风貌,致力于将乡土精神的文化内涵代代传承下去。
二、城市化对当代江苏乡土文学的文化影响
(一)乡村习俗逐渐淡化
城市化其实指的就是国家以及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等均实现大力发展进步与相应调整,将传统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转变成以工业、服务业等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而在此过程中,乡村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在乡村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其固有的传统民俗风情等也逐渐被淡化,这一现象也集中体现在当代江苏乡土文学当中[1]。比如说在江苏部分地区有专门的乡村“职业伴娘”,负责为各家各户的婚礼提供伴娘服务,这也是江苏的一大乡村婚俗。在庞宇亮的《出嫁时你哭不哭?》当中有着详细描述,比如说新娘在走出家门前其嫁鞋必须穿在爹爹的大鞋子里,并且一定要穿到门口,这样嫁鞋上将不会带走娘家的一块土,避免新娘出嫁之后过于思念娘家。另外还有迎娶的“轿子船”,在船头需要放一个火盆喻义“兴旺”,而在船尾需要放上一只鸭子取谐音“押子”喻义生活“稳稳当当”,而新郎官则需要手捧的头像站在船头,取吉祥和辟邪的彩头,轿子船上的人只要遇到桥就需要放鞭炮用来敬神。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的传统结婚习俗已经逐渐被淡化,许多传统婚俗已经逐渐消逝。
(二)反映社会历史变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彻底拉开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挡板”,村民可以自由进出城市,感受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文明。而在此过程中许多进入到城市的农村人开始嫌弃农村,这也开始对农村人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比方说在高晓生的《拣珍珠》当中寡妇李大婶经过半辈子的努力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并且盖了新房子搬进了新居,就在李大婶觉得好日子要来临了,想要为儿子娶媳妇的过程中发生了大麻烦。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姑娘更加向往城里的生活,认为李大婶家房子太小、儿子只会种地没有手艺、进不了工厂是个“呆人家”,家里没有靠山没有出头的机会等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与李大婶的儿子定亲。这令李大婶非常气愤,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一个老实巴交、勤快节俭的庄稼人,长相、力气也不差于其他人,只因为种田而白白遭受别人嫌弃[2]。高晓声在《拣珍珠》当中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尴尬境地”,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想要离开家乡,而留守在农村的朴实憨厚的农民反而成为别人嫌弃和嘲笑的对象,通过作者在文中对乡村的书写,向人们展现了历史的变迁,进而引发人们对农村与城市发展的深入思考。
(三)农民离乡题材增多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江苏地区的自然经济逐渐受到城市文明的冲击而慢慢开始瓦解,直到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之后,近代商业文化迅速攻占各大乡村,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村民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大都市当中寻求自己的梦想和生存之路,因此在城市化的影响之下,江苏乡土文学当中有关于农民离乡进城赚钱的题材越来越多。比如说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描写的就是中年农民陈奂生常年饱受贫穷的困扰,在村里有着“漏斗户主”的称号,但是在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动之下,党和政府放宽了对农村的政策限制,陈奂生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并开始进城从事卖油绳的小买卖,希望能够用赚来的钱买顶能够保暖的帽子。结果陈奂生的油绳虽然卖完了,但是其还未能去买帽子就已经着凉,并且栽倒在车站候车室里,随后被路过的县委吴书记发现并好意安排其住进招待所当中。第二天生平第一次住招待所的陈奂生战战兢兢生怕弄坏了房间里的东西,当结账时陈奂生得知睡一晚竟然要五块钱时立刻大吃一惊,随后又觉得愤然最后在房间里“大搞破坏”,当回到村里以后由于其坐过县委书记的车和睡过五元一晚的招待所,陈奂生在村里的地位大大提升[3]。在这部短片小说当中,虽然陈奂生进城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是高晓声利用白描的手法和细腻的笔触,将农民常年生活困苦需要精打细算过日子与城市物价高、人们生活精致之间的矛盾活灵活现的勾勒出来,展现了城市化发展中农村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
(四)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在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当中,人们大肆破坏生态环境,暴力掠夺各项资源以便发展经济,原本美丽淳朴的乡村风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赵本夫的《黑蚂蚁蓝眼睛》当中正是由于大力开展城市化建设,使得黄河决堤对女寨主柴姑等扎根在乡村土地上的人原本的生活造成巨大冲击,冲垮了乡村原有的秩序与文明,柴姑后期成为了整天咀嚼蚂蚁的蚁王,与乡村有着浓厚情感的天生决定与黄河大堤相伴到老,而黑马也来到了荒原决定爬到树上安居。随后在赵本夫的另外一部作品《天地月亮地》当中也描写的是在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人们开始重建家园的故事,用自由的笔法描写出村民淳朴善良的天性与城市文明之间的残酷斗争。
三、当代江苏乡土文学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一)开始关注社会问题
在当代江苏乡土文学当中,赵本夫一直致力于使用现实主义笔法描绘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发展问题。在其《即将消失的村庄》当中,描写到溪口村已经十多年没有建过一座新房,但是却倒了几十座几十年上百年的老屋,并且还会有不断倒塌趋势。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整个溪口村会彻底消失。书中写到溪口村历史上有过多次如瘟疫、饥饿、匪祸等各种各样的灾难。但灾难过后,人们不管逃离多远,最后还会扶老携幼重新回到溪口村重建家园[4]。这在城市化进程深入发展下,许多村民外出打工发了财,虽然村民的日子富裕了可村子却空了,农村中只剩下一些老弱残疾,随着老屋不断倒塌老人相继离世,身为村长的老乔每天的工作就是料理后事。从《即将消失的村庄》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化发展当中,老弱病残“留守”问题等日益严重,村庄逐渐颓败,作者一方面在反映时代变迁,另一方面也逐渐引导世人开始关注“农村留守”等社会问题,而这也成为当前现代化发展当中必须解决的一大社会现实问题。
(二)倡导回归自然人性
受到城市化的影响,现代城市社会当中的拜金主义、金钱主义等也逐渐侵染到原本民风淳朴的乡村当中,譬如说《拣珍珠》当中大儿子对象的悔婚正是觉得大儿子只会种田,一辈子不会有出息,于是最终找了城里的一个工人结婚。但越来越多的作者此时借助当代江苏乡土文学,开始提倡人们回归自然本性,坚持道德底线。比如说在赵本夫《即将消失的村庄》当中,作者提倡的坚持本性、安分守己的观念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主人翁老乔身上。身为溪口村村长的老乔,中年时丧妻,但即使是在面对满村的留守妇女,老乔任然能够守住道德底线不受诱惑。村众有一个因为结婚多年无法生育而被迫离婚的女人刘玉芬,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能够生出孩子,于是想方设法地勾引老乔,但老乔依旧“坐怀不乱”不为所动。在赵本夫另外一本《无土时代》当中,留守在乡村中的村长方全林,与老乔一样也是面对满村的留守妇女,但始终坚持安分守己的本性,没有做出任何有悖道德伦常的事情。在赵本夫笔下的村长都有着善良正直、约束力、自律性比较强的形象,廉耻观念非常重,这也是赵本夫想要透过作品向世人传达的做人理念[5]。
(三)保护还原农村生态
在《无土时代》当中,赵本夫描写了一出钢筋林立、到处闪烁着霓虹灯的现代都市向原始、纯真的乡土转变的过程,在小说当中许多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将抹去身上全部的土气、丢掉“农村人”的标签作为其一生奋斗的目标,而越来越多生活在钢筋水泥之后的城里人却开始向往大自然,小说描写了在现代都市当中,几个文化人和民工追逐自然,试图在城市中种满麦穗、豌豆等农作物以改变现代城市所处的“无土时代”,向人们展示出即使身处城市生活却依旧向往大自然的浪漫诉求,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乡村文化、对古朴农村的深深眷恋之情,彰显其浓郁的乡土情结[6]。在《名人张山》当中赵本夫同样使用现实主义笔法,描写张山是一个村里公认不太靠谱的人物形象,其小时候喜欢调皮捣蛋,经常对老且搞许多恶作剧,譬如在其睡觉的被窝里放蛇等等,但是在张山长大之后离开家乡把山货带到城市销售并且赚了许多钱,后来在张山的带领下村民陆陆续续发家致富,对张山也越来越看重。而在后来张山带着教授和博士进山想要开发的过程当中意外发现山洞中古老的生殖图腾,在张山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借助生殖图腾开发旅游项目的计划,而老且则对其表示出担忧。虽然在作品的最后老且还是没有能够阻止张山的计划,但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的思考,而这也是未来城市化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化的影响之下,当代江苏乡土文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其关于农民离乡的题材也越来越多,虽然农村经济得到切实发展,但是在与城市化融合之后原本许多农村习俗被逐渐淡化、农村样貌发生巨大改变,农村原有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反过来,当代江苏乡土文学也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对保护和还原生态环境等给予更多关注,同时也在大力提倡回归人类的自然本性,这些也对日后的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城市化与当代江苏乡土文学之间有着强烈的双向文化互动。
【参考文献】
[1]程光炜,丁帆,李锐.乡土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与乡土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纪要[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49-67.
[2]李明觯杨明宇.消费时代的审美惰性――论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城乡对立化叙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33-38.
[3]刘依,黄美蓉,丹.评《城市化进程与乡村叙事的文化互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275-278.
[4]许心宏,王颖.乡土漂移的文化怀旧与城市化叙事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