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范文

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

第1篇: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差损风险;风险价值

改革开发30多年来,中国的寿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保费年收人不断增加,保费年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927.3亿元,与此同时,寿险公司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从一家综合性保险公司增加到2005年底的93家(其中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6家,财产保险公司35家,人身保险公司42家,资产管理公司5家,再保险公司5家;中资保险公司42家,外资保险公司40家)。寿险业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金融行业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特别是金融市场与经济因素的连动反应使寿险公司、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改变,使我国寿险业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寿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寿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包括实际死亡率超过期望死亡率,投资资产的质量可能恶化使实际收益率低于期望收益率。实际费用率超过期望费用率,其他公司可能发明出更为有效的经营方法,市场利率的变化导致的损失,等等。按北美精算师学会(SOA)的分类,寿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资产风险(指因寿险公司的债务人不能按期偿债或保险公司投资资产市价的下降而引起的资产贬值带来的风险)、定价风险(指定价不足以弥补死亡率或伤残率恶化等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公司经营的稳定性,最终影响偿付能力)和经营风险(指公司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商业性风险,包括社会、法律、政治、技术等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利率风险,传统的精算定价理论假设:利率是确定的,即精算师在定价过程中采用确定的保单预定利率,但事实上利率具有随机性,从而会引发寿险定价利率风险。而利率风险中寿险定价利率风险更是长期困扰我国寿险公司的问题。

寿险定价利率风险是指寿险资金实际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之不利偏差引起的亏损的可能性。寿险定价利率风险是威胁着寿险公司盈利能力和寿险经营稳定性的一大风险,其发生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利差损.即通常所说的保单利差损风险。利差损是指寿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人寿保险产品的定价利率而产生的亏损。由于人寿保险业务一般都是长期性的,因此,寿险公司从在保单中承诺了保证最低投资收益率的那一刻起,利率风险就如影相随了。寿险产品是应付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本质上属于金融类产品,利率始终是其定价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设计保单时的精算考虑,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已经极大地量化了,比如,生命表中的不确定因素,通货膨胀率,以及根据大数法则得到的各种保险风险的出险率。只有预期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这一项由于未来市场利率风险千变万化。精算假设所采用的利率,不管是监管部门统一确定的定价利率,还是根据银行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投资收益率的历史情况,兼顾未来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利率,都只是一种假设性的利率。由于寿险产品的长期性,这种假设性利率就不可避免地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受到市场利率上下波动的影响(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将是明显的)。寿险公司未来现金流量自然极大地受利率变化的影响,因而利率风险在寿险公司未来经营中的影响绝不可等闲视之,需大力加强管理寿险产品的定价机制。

保险的实质是依据大数法则集合风险、分摊损失。通过订立合同的形式,保险人一方面从多数投保人处收缴保险费,作为未来给付保险金的准备金而留存在保险公司内;保险费率是保险人向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收取的每单位保险金额的保险费,也就是保险的价格。一般人寿保险单的毛保费(也叫总营业保费)由纯保费和附加保费两部分构成。纯保费用于保险合同规定的特定责任损失的补偿和给付,按我国的方法,还包含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责任的一定报酬(即为保险公司的利润)。纯保费依据预定利率和源于生命表的预定死亡率来计算。附加保费用作弥补保险公司经营服务所耗费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佣金手续费等)以及风险安全加成。其中,安全加成用以补偿死亡率及市场等的风险。保险精算原则是保证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任意时点上,保险公司的所有收入与其所有支出的价值的期望值相等(因为所有收入与所有支出均是随机变量)。计算贴现过程中所使用的贴现率就是预定利率。可见,预定利率是决定保单价格的重要因素,可以说,预定利率是寿险公司对在签单时一次收取或分次收取的保费负有的保障的最低收益率。如果其他因素不变,预定利率越高,保费越低,保险成本越高;反之,预定利率越低,保费越高,保险成本越低。按精算等价原则(在合同成立时):

纯保费的计算公式:纯保费精算现值:保额精算现值

毛保费的计算公式:毛保费精算现值=(1+附加费率)x纯保费精算现值=保额精算现值+附加费用精算现值

可见,单位保额有效保单的毛保费称为保险费率/不同的投保年龄的保险费率一般不同,单位保额一般定为l(xx)元,并且是随预定利率而定的,而预定利率大小是由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决定的,而投资收益率又是随市场利率而定的。并与寿险公司投资的范围及投资结构有关(对非传统保单,例如,投资连结产品,没有限定预定利率,所以其保险费率是不定的)。因为人寿保险契约的长期性,从安全性出发,有必要将预定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定得比较保守。避免中途因资金运用收益下降而对已生效保单提高保险费。一般选择在长期内即使一般利率标准下降也经受得住的标准线作为预定收益率,即保单的预定利率或称保单信用利率。长期寿险产品的保险期限太长,要对未来这么长时间内资金运用收益进行准确预测几乎不可能,一旦利率发生较大波动时,则固定预定利率保单的预定利率的“不恰当”可能给寿险公司带来预定利率风险。“预定利率风险”是指由于预定利率设定不当。致使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可能低于保单预定利率,而使寿险公司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在分红保单和万能保单等投资类保险产品中因规定有最低保证利率,如果最低保证利率设定过高也会存在预定利率风险。人寿保险责任准备金是保险人为将来发生的债务而提存的金额,是保险公司的负债。作为责任准备金保存起来的储蓄保险费在进行资产投资使用时,会产生利息分红等收入。其中,大部分作为以预定利率为基础的利息转入责任准备金,从其金额中减去进一步进行资产运用所需的费用,剩余部分就是利差益(若不足,则产生利差损)。

利差益(损):(资金实际收益率一预定利率)×责任准备金总额=实际利息收入和红利一按预定利率应收的预定利息

资金实际收益率-2×利息及分红收入/(期初资产+期末资产-利息及分红收入)

保险公司会计核算利差的计算公式是:

利差益(损)=本年度利息收入-[预定利率×(年初责任准备金+纯保费-满期给付-死残给付)/2]-本年度提存的差益返还金

由上述公式可见,利差是由于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和预订利率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利差一定时,在保单有效期内,随着责任准备金(寿险公司的负债)提取的积累,利差也同时增加。当寿险公司业务达到一定规模,较大的利差损可能会严重影响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甚至导致其破产。寿险实务中,寿险公司要通过运用保险基金投资来保证公司的偿付能力。在费率精算厘定中,精算等价原则本来就考虑到了准备金的积累增值,且保险市场激烈竞争导致的费率降低(预定利率升高),因此,承保业务亏损更要求保险投资来弥补。对利差准确的把握应为寿险资金实际收益率或寿险公司内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保单信用利率)之差。这是因为:

1直接决定寿险经营利润大小的是资金实际收益率而非市场利率。

2从数值上说,虽然寿险资金实际收益率与市场利率有很大的关联性,但二者却不尽相等。寿险资金实际收益率不仅受市场利率高低的影响,对寿险公司而言,实际收益率的大小还受本公司资金运用方式、投资组合方式以及宏观法律调控对寿险资金运用的限制等各因素的影响。如果寿险公司对其资金通过了良好的运作,其投资回报率会高于市场利率。

3市场利率是保险人确定保单预定利率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国寿险市场来说,由于寿险资金运用渠道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限制,我国寿险保单预定利率与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相关性很强。本文中提及的利率风险并非通常所说的市场利率风险,是指寿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率风险。寿险定价中的利率也是指寿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我国定价利率风险的形成既有宏观经济形势变动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寿险企业内部经营方面的问题。寿险定价利率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指的是引发其形成的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宏观经济形势起伏不定,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寿险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我国寿险产品定时,对于保单预定利率的假定,主要以银行存款利率为参考对象。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成为引起我国寿险定价利率风险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寿险定价利率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指的是寿险公司内部经营及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根本原因:盲目追求业务规模;

(2)直接原因:寿险产品定价利率设定不当;

(3)间接原因:经营体制存在弊端;

(4)政策原因:监管滞后;

第2篇: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范文

这些新的投资渠道的开辟,对保险行业无疑是个极大的利好。申银万国分析师认为,保险资金获准对不动产、非上市公司股权等进行投资,将有望提升保险公司长期投资收益率。同时也可以优化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长期匹配,平滑收益率波动。虽然市场对此已有一定的预期,但该投资细则推出之时,仍然会对保险类上市公司股价产生正面影响。

东方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则表示,保守估计,投资不动产和非上市公司股权,将为保险资金带来高达15%-20%的综合年均回报率,投资潜力将十分巨大。目前,多家大型保险公司都已在积极储备相关项目,如中国平安(601318)已经通过平安信托成立了两支专业的PE投资团队,储备了大量PE项目。而中国人寿(601628)今年也有部分基础设施投资和非上市银行作为投资储备。

不仅仅是预期中的利好,事实上,今年以来,保险业经营和投资环境已经持续改善,保险资金在债券市场与资本市场都有较好表现,业内预计,全年的投资收益率有望达到5%以上。得益于今年良好的投资环境,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普遍同比提升,为业绩提供支撑。保险业务上,各公司在增加人数量的同时,个人产能均有提高,中国平安今年上半年“新单期交保费/人”较上年增长39%,而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601601)也分别提高了20%和25%。

第3篇: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范文

基本险:低保费担起高保障

家财险的基本保障范围是房屋、室内附属设备以及室内财产(包括装修、家具、衣物等)。但珠宝、字画等珍贵财物,货币、有价证券等无法鉴定价值的财产,以及无线通讯工具等不在保障范围内。

保险责任一般为火灾、爆炸、空中运行物体坠落等意外事故,暴雨、暴风、雷击、雹灾、雪灾、地面突然塌陷等自然灾害。另外,为抢救保险标的或防止灾害蔓延所支付的必要、合理的施救费用,保险公司也给予赔偿。

从保障方面看,基本险的保障内容较少,将很多家庭财产排除在外;从保障范围来看,也仅涵盖了一些重大意外事故,而且这些事故发生概率较低。但是,基本险的保障费率也低。比如,华泰小康之家家庭财产保险(A款),只要18元保费就能获得20000元家庭基本险的保障;人保金锁家财险(自助型)对于房屋及附属设备的保障费率为楼房0.8‰、平房1.6‰,室内财产的保障费率为0.8‰。投保基本险所需的保费一般低于保险金额的1‰,对家庭来说,获得100万元基本险保障所需要支付的保费也不会超过1000元。

附加保障看点多

家庭财产面临的主要风险除了火灾、爆炸,还有盗窃、水管破裂、家用电器用电安全等,简单的基本保障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保障需求。因此,随着家财险的发展,其保障范围也逐渐扩大,保险公司开发出可在基本保障基础上附加的其他保障。

比如,遭受经公安部门确认的盗窃、抢劫行为而丢失的保险财产的直接损失,盗抢险可以赔偿;而管道破裂导致财产因水浸、腐蚀而产生损失,管道破裂及水渍险可以赔偿;第三者责任保险则可以为被保险人及其家人在住所因意外事故造成第三者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买单。

以上3种是附加险中比较常见的。除此之外,各保险公司还根据不同市场、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风险保障需要,推出了一些特色附加险。如表1所示。

当各保险公司都在推出扩大保险范围的附加险时,还有保险公司反其道而行之,推出将保险责任范围缩小的附加险,比如华安保险公司的家财险可以加注火灾爆炸特约条款,缩小保险责任,使保险责任仅限于火灾和爆炸,满足了一些家庭的特殊需要。

投资型家财险:理财功能是亮点

当理财热潮袭来,以往遭冷遇的家财险也不示弱,除基本的保障功能之外,还衍生出附加理财功能的投资型家财险。

投资型家财险规定,在保障期内无论是否发生保险事故、获得保险赔偿,投保人都能在保险期满后取回保险保障本金,保险公司还会按合同约定支付投保人一定的投资收益。投资型家财险的理财功能体现在保值――期满返还保障本金以及增值――支付一定的投资收益上。

利率浮动成新宠

早期推出的投资型家财险的投资收益都采用固定收益率的形式,收益率(投资收益)是固定的,约为2%。表2列出了部分早期投资型家财险的投资收益情况。

随着理财市场的红火、投资产品层出不穷,加之央行进行了多次利率调整,保险公司对投资型家财险也作了改进,推出了浮动利率型产品,使之更符合消费者需求。比如,人保推出的金牛3资保障型家财险,投资收益率高于同期国债0.03%,在保险期间内,收益率还随着银行利率同幅调整;华安金龙收益联动型人身意外伤害及家庭财产综合保险(A款)5000元/份,保底收益420元/份,还有联动收益――随银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变动进行调整。

投资收益属稳健

第4篇: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范文

2016年以来,经济下行、市场低迷叠加造成的低利率环境对保险资金的配置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以万能险为代表的险资不断举牌上市公司股权正是保险行业试图突破低投资收益压制的缩影。

刚刚过去的三季度,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风险的不断释放,保险股走出了年内一波像样的反弹行情。自6月英国脱欧风险释放完毕后,港股市场中资保险股平均上涨了30%左右,新华保险一度反弹近45%。9月以来,在美元加息预期升温和欧洲宽松预期落空等海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之下,尽管保监会放行保险公司参与沪港通业务带来新的资金驱动下出现了一波约10%左右的反弹,但保险股总体表现仍未超出市场预期。

对于四季度,一些机构则明确警示了保险股的下行风险,主要理由是海外因素、中国经济因素和行业基本面因素均未出现明显的改善,以支持保险股的进一步反弹,相反,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和中国经济杠杆继续攀升均不利于保险股估值得进一步修复。

海外不确定性的增加是四季度市场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美国加息的阴霾未散。虽然美联储偏鸽派的讲话使得9月加息预期落空,但2016年余下的三个月加息预期依然存在;时下美国大选局势依然不明朗,特朗普当选的黑天鹅事件出现的概率依然很大;美股创8年新高,回调压力依然很大。此外,欧洲和日本央行并未推出进一步的宽松政策,略超市场预期。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债务水平进一步攀升,去杠杆并没有看到实质性的成果。短期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有企稳迹象,但是仔细观察,前两季度主要是靠货币的推动,三季度则依赖于财政的刺激。在私人投资增速暂时看不到反弹的迹象、财政收入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筑底之路似乎并不平坦。中长期看,中国货币超发的趋势不变,杠杆率依然在上行,总体而言,去杠杆暂时看不出任何成效。中国经济去杠杆和企业盈利能力回升是中资保险股估值修复的重要前提,在有利因素出现之前,保险股估值难以大幅修复。

中国经济去杠杆之危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开启了“四万亿”的刺激计划,导致经济杠杆率迅速攀升。截至2015年年末,中国经济整体债务与GDP的比值达到了252% (此数据为财政部披露),这一数值较 2008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已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虽然也有经济学家提出不能以总负债与GDP这一指标来衡量负债率,而需要以负债 /总资产来衡量负债率,同时由于中国都是内债,因此,债务危机爆发的可能较性低,这说明目前中国债务危机爆发的风险并不大。不过,庞大的债务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去杠杆和降低债务风险这一难题已经摆在了中国政府的面前。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的杠杆率与美国相当,但与美国相比,中国负债结构体现了公共部门负债率偏低,私人部门,特别是企业部门负债率偏高的特点。中国经济去杠杆的最重要的方法是大幅降低企业部门杠杆,适当增加居民和公共部门杠杆。中国经济高杠杆已经严重影响到未来经济的健康增长,随着货币对经济增长刺激效应的逐渐下降,中国亟须转变发展方式,降低债务杠杆,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唯一可行之路。

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政府依靠“四万亿”扩张计划的刺激,使得中国经济在增速短暂下滑之后快速回升,甚至保持了几年的高速增长。但“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后遗症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负债与GDP比值的快速攀升,而中国经济增速却不断下滑,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导致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坏账。中国企业部门的负债也由2008年的占GDP的110%左右上升至2015年年末的210%左右,而杠杆率的大幅上升使得中国经济的效率不断降低。

由于中国的债务主要是内债,发生类似拉美1980年和东南亚1998年金融危机的概率不高;相反,在对外债务上,中国是净债权国,加之每年可观的贸易盈余,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中国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债务杠杆过高导致经济增速下滑的问题,这与日本 1990年初的情况相类似。当年日本也是国际上的净债权国,但由于内债杠杆过高导致经济泡沫化,日本经济经历了“失去的20年”。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负债问题是阻碍其经济增长最严重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杠杆率偏高和债务结构失衡。在总体杠杆率方面,截至2015年年末,中国整体负债与GDP的比例为260%左右,高于美国的250%和韩国的230%,低于日本的389%,接近日本1990年289%的水平。在结构方面,中国私人部门的负债比例过高,2015年达到210%,高于美国的150%、韩国的194%和日本的167%,但中国公共部门负债率仅为40%,低于美国的100%和日本的220%,与韩国相当。在私人部门杠杆方面,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2015年达到170%,远高于日本的101%、韩国的106%和美国的71%;中国国企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占据整体负债的比率达到120%,占除去家庭部门之外的总负债的60%左右,是中国杠杆率过高的主因。

目前,中国经济去杠杆任务繁重,按照国际经验,杠杆率连续两年下降10%左右才算有效的去杠杆,中国经济增速目前下滑至6.5%左右,而货币增速依然保持了10%左右的增速,据此可以判断,短期内中国经济的杠杆率依然维持上升的趋势。在去产能、国企改革并未看到太大成效的背景下,目前政府采取的是以杠杆结构转变为主的策略,即通过增加居民杠杆和政府部门杠杆的方式维持经济增长。但财政刺激面临效率下降的问题,居民加杠杆集中在购房贷款方面的增长,这些都为经济的长期健康增长埋下了隐患。因此,中国真正去杠杆的时刻并未来临,或许未来一两年,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时才能真正迎来经济的去杠杆。

由于2008年之后的货币超发,中国货币发行量对经济增长促进的边际效应逐渐降低。2007年,中国M2增速对名义GDP增速的比值为0.85,而2015年年末这一数值上升至2.06。这充分表明货币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在下降,稳增长和去杠杆之间存在矛盾。

许多投资者认为,中国目前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单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者降息是无法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需要更多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来支持经济增长。依照全球经济体去杠杆的经验,很少有经济体在去杠杆的同时能保持经济增长的,而中国拒绝经济剧烈调整也增大了去杠杆的难度。按照目前的态势,中国经济最好的情况是在维持国企和地方政府负债率不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居民和中央政府部门的杠杆来保持经济增长,中国整体杠杆率将会继续攀升。

保费增速随经济下行而下滑

从海外经验来看,经济去杠杆时保费收入增速一般都会下滑。通过研究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去杠杆时期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情况,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调整时期保费收入的增速均出现了较大的下滑,甚至在韩国和美国都出现了总保费收入的负增长。进入2015年以来,利率下行使得中国寿险行业保费增速大幅增长,由于需求旺盛和基数的影响,中国寿险行业保费增速大幅增长,但由于需求透支和基数增大,预计中国寿险行业保费增速将在未来几年大幅放缓。寿险公司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产品转型和提升利润率方面。

2016年的“开门红”使得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速创2005年以来的新高,如果考虑到不能计入已赚保费的万能险保费收入,多数公司2016年上半年新单保费增速将达到100%左右,但过高的基数给保险公司2017年保费增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2017年主要保险公司的新单保费收入增速回落是大概率事件,甚至部分公司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因此,上半年增速过高的保险公司如国寿、太保和中国太平依然有冲规模的压力,这会为其未来结构转型埋下隐患。长远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稳增长和去杠杆的两难,投资收益率的持续下行是大概事件,因此,这种背景下,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利润率、降低总负债成本是保险行业的最优策略。未来保险公司的转型比增速更重要,持续并逐步取得转型效果的公司将更受市场的青睐。

2016年上半年,主要上市保险公司如平安、新华、太平、国寿人渠道期缴新单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 32%、37%、67%、71%,除去平安和新华外,国寿和太平新单保费增速为近10年新高,这一方面得益于2015年下半年各公司人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得益于利率下行使保险产品的需求增加所致。如果考虑到万能险保费收入,预计国寿新单增速超过100%,太平和太保接近100%,新华在60%左右。因此,在主要寿险公司新单保费增速创新高的前提下,寿险公司2017年实现“开门红”的压力明显加大,新单毛保费和已赚保费增速下滑是大概率事件。

近两年,理财需求驱动的保费增长实际上透支了寿险保费增长的市场需求,随着短期利率维持在现有水平,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将出现下滑,这使得理财类产品的保费增速必然下滑。如果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万能险的影响,各寿险公司毛保费增速将会更高。

随着万能险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保险行业向保障型产品的转型,部分保险公司2017年年初毛保费增速下滑是大概率事件。由于月度保费数据不披露分渠道和产品的新单数据,因此,投资者无法得知哪些渠道和产品类别的具体增长信息,毛保费负增长会让投资者理解为新业务负增长,这会进一步压制保险股的市场表现。

不过,上半年个险渠道人增长和单位产能表现不一。分析人渠道的销售队伍规模和人均产品,招商证券得出2016年上半年的期缴新单保费增长主要还是人规模驱动所致。如果以期缴新单保费计算,平安、新华、国寿、太平上半年的人月均产能分别同比增长1%、9%、26%、1.2%。实际上,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各保险公司人爆发式增长与两个因素相关,首先,保监会取消了人资格考试;其次,大量P2P平台风险的暴露也使得很多原本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员转移到保险行业里来。

上半年,各保险公司人数环比增速出现分化,维持正增长的平安、太保、国寿、太平分别较年初增长20%、55%、32%、5.4%,新华保险人数较年初减少6.5%。因此,四季度人队伍增员对2017年的增长至关重要。此外,如果按照毛保费收入计算,国寿和太平的产能大幅下降应该是必然趋势,除非它们在2017年年初时继续维持激进的销售策略,但是这种销售策略是“双刃剑”,在保费实现增长的同时将会为它们未来的结构转型埋下隐患。

在2013年传统险费改之后,传统险保费快速增长,在总收入中的占比由2013年的11%左右上升至2014年的34%。但进入2015年以后,在利率下行和A股泡沫带来的资产荒的背景下,投资型保单保费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这一方面源自于居民对理财类保险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在于中小保险公司为了和大公司竞争采取激进的销售策略使行业竞争恶化所致。在未来中国经济杠杆持续攀升、投资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激进的规模增长无异于饮鸩止渴,它对公司长期健康发展不利。保险公司唯有积极转型产品,提升风险保障收益(死差益),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体来看,寿险公司2016年上半年的新单保费爆发式增长为可持续增长埋下了隐患。在疲弱的市况下,高速增长不一定带来估值的提升,但疲弱的增长或是保费下跌很有可能导致估值水平的下移。市场需要逐步降低对各保险公司2017年增长的预期,使四季度寿险股股价失去了基本面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

盈利能力受去杠杆影响更大

根据对美国2008-2010年和韩国1997-1999年经济去杠杆时期保险公司财务和股价方面表现的研究,招商证券发现,在经济去杠杆的当期,股市剧烈波动会使保险公司产生大量的投资亏损,导致保险公司当期净资产下降。同时,资本市场估值的下降,保险公司的股价也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如果保险公司不涉及大量高风险业务(如AIG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参与了大量的CDS信用保证险业务,导致几乎破产),是有能力和机会从经济调整中恢复过来,并在危机后的1-2年使净资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真正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挑战是去杠杆后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的低利率导致投资收益的下滑,使寿险公司的利差显著下降,股本回报率也随之下降。只有极少数的优秀公司通过提升承保利润使ROE逐步回升,从而拉开与同业的差距。

无论中国经济杠杆率的最终结局如何表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相当长时间内利率向下的趋势可能不会改变,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也将持续下行。在长期低利率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都将下行,从这一点看,保险行业没有绝对的赢家。但是相对而言,更多依赖承保盈利(或死差)的保险公司将比只依赖投资收益(或利差)的公司能更好抵御这种风险,从而获得更高的ROE。以此来看,纯财险公司如PICC是最优的相对赢家,同时,综合金融公司中国平安也能依赖业务多元化来抵御这种风险,而积极在产能结构和利源转型(从依赖利差变为死差)的新华保险亦有获得不错的相对竞争优势的潜能。

如果中国能出色的完成稳增长控杠杆的任务,按照我们预计到2020年中国负债与GDP的比值将接近 300%。我们这样的负债水平 将使得政府货币政策受到极大的掣肘,中国将很可能陷入与欧洲和日本一样的低利率陷阱,无法如美国一样重新走一轮加息的过程。因此,保险行业的投资收益率将继续下行,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下滑。这种状况我们认为中国很可能会与日本和欧洲 2000-2010年之间相似,大致会维持在3%-4%之间。这样的背景下,优秀财险公司如PICC将有望维持10%-12%的ROE,而大部分只依赖利差的寿险公司,ROE可能只维持6%左右。PICC(中国财险)将是我们覆盖的公司里面最优选择;平安作为综合性金融集团可以依赖业务多元化抵消投资收益率下行的影响,将强于其他同业;新华保险的未来盈利能力则寄望公司最终改善利源(从利差到死差)转型效果。

从极端情况看,如果中国经济被迫去杠杆,GDP出现硬着陆之后逐步修复,即走一轮类似美国2008年至今的经济发展轨迹,那么,中资保险公司可能起初面临着一轮中国股市下跌导致净产调整的大幅调整,而后进入几年的投资收益率下行,最终经济修复导致利率重新恢复到较合理水准。在剧烈去杠杆的背景下,除去起初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带来的阵痛,考虑到资产久期的影响,中资保险公司未来的投资收益率有望总体维持在4%以上,一些优势保险公司的表现会更加突出。长期来看,PICC的ROE有望将维持在12%以上,其他寿险公司的ROE将有望维持在8%左右,平安依然得益于综合金融的优势,ROE也将好于寿险同业。

经济杠杆失控背景下最优的保险公司。如果中国经济杠杆率失控,在2020年底就达到 330%以上,那么过高的负债率有可能会使得中国走入零利率的陷阱,保险公司依靠之前的资产配置和博取风险收益取得2%左右的投资收益率,大部分寿险公司开始产生利差损。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PICC的ROE依然有望维持在 8%左右的水平;平安的寿险业低资金成本(约1.8%)可以保证寿险不亏损,而依靠非寿险业务盈利;其他寿险公司将出现较大的利差损,盈利将完全依赖死差。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寿险公司的转型刻不容缓。目前来看,新华保险正在忍痛转型,在依靠利差转向依靠死差方面已经走在了同业的前面,且转型力度较同业更大。

具体来看,PICC具备维持高ROE的能力,且市场地位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估值有较大的吸引力。从中长期来看,公司对健康险业务的投资既能提升协作,又能提升权益法下的投资收益率,具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在公司即将于10月末公布三季度偿付能力数据后,2016年洪灾对盈利的影响基本可以确定下来,这将消除市场对其2016年盈利预测不确定性的担忧。在车险费改全国推广的情况下,多家中小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已经亏损,加上由于A股表现较差,投资收益率不断下行导致中小保险公司无力进行价格战,财险市场的竞争将不会继续恶化。另一方面,大公司具有的品牌、渠道和理赔支持服务将使得市场份额进一步向龙头集中,这对PICC非常有利。此外,公司对利率风险的免疫力较高,长期盈利的可见性强,即便未来公司综合成本率上升至99%,投资收益率下降至3.5%,PICC依然能维持12%左右的较高ROE水平。

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平安可能是2017年增长前景最稳定的寿险公司。这是因为平安可能是四季度表现最稳健的寿险股,因其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增长前景最为明确。平安2016年上半年人渠道新单保费增长33%,为上市中资保险公司中增速最低者,则使得其2017年上半年的基数压力相对较小。平安2016年上半年人数较年初增长20%左右,预计公司下半年人数会继续再增长10%,因此,公司2017年上半年月均人数有望同比增长25%左右,大致可以保证公司25%左右的新单和新业务价值的增长。

第5篇: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范文

在银行掀起巨额融资潮的同时,保险公司也正驶在融资高速路上。

截至5月10日,保监会共批准了13家保险公司近100亿元增资计划,较2009年同期的50.5亿元,增长近一倍。

4月30日,保监会批准中宏人寿增资5.5亿元;4月2日,保监会批准海康人寿、中英人寿、昆仑健康三家机构增资。除了已经批准的,新的融资计划还在不断冒出。生命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表示,在下半年还将进行再增资,具体的增资额有待披露。

增资潮起,源起投资收益下滑后各保险公司掀起的保费争夺战。

这似乎是2009年天量信贷的一个翻版。在2009年息差下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以量补价”,造成过度资本消耗,从而呈现今年数千亿元资本缺口。今年,这种“以量补价”的接力棒传到了保险公司手中。一季度的爆炸式保费增长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快速走低,“调结构”也出现了反弹的迹象,粗放式发展模式在飘红的保费数字背后,正在不断扩散和蔓延。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为遏制粗放发展带来的风险隐患,“优胜劣汰”已经成为保监会着手研究的新课题,并购重组与退市程序或提上日程。

偿付能力示警

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实现保费收入4541.4亿元,同比增长38.6%,为近年来同期增速较高的一年。

其中,人身险的保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财险,呈现爆炸式增长。近10家保险公司人身险的保费增速突破100%。昆仑健康保费同比暴涨了1673.91%;阳光人寿同比增长1345.93%;首家银行系保险公司――交银康联借助交行的销售渠道,保费同比增长1100.66%。另外,光大永明保费同比增长811.42%,中新大东方同比增长318.62%,而人保健康、瑞泰人寿、国华人寿、生命人寿的保费分别同比增长199.07%、135.69%、129.14%、102.94%。

过快的保费增长背后,资本压力渐次彰显。

“保费增长过快会给机构的资本金带来巨大压力。有些公司面临偿付能力缺口,此时融资也就成了必走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告诉本刊记者。

所谓偿付能力,是保险机构资金力量与自身所承担的危险赔偿责任的比率,是一项重要监管指标。

按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保监会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为三大类: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为不足类公司,100%到150%之间为充足I类公司,高于150%为充足II类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类保险公司,其业务将受到限制。而偿付能力充足I类公司需要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

根据上市保险公司年报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平安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4%,而人保财险仅为111%。在一季度保费迅猛增长下,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都呈持续下滑。

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有8家。记者了解到,中华联合财险、新华人寿的偿付能力都严重不足。而保费增长速度过快的生命人寿、昆仑健康、阳光人寿等,也面临着偿付能力的压力。

对此,保监会加大了监管力度。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保监会曾在3月底要求各保险公司提供各自的偿付能力报告和资本补充规划。

监管重压之下,面对偿付压力,保险机构纷纷增资。

保费同比增速突破100%的机构,已有半数面孔出现在增资之列。截至4月底,生命人寿、昆仑健康人寿、中英人寿、海康人寿、阳光财险、中新大东方人寿、信泰人寿等11家保险公司实现增资近90亿元。

“以量补价”走险

增资潮仅是表象,粗放式高资本消耗业务模式的“野蛮”扩张,成为融资潮的幕后推手,而加速今年保费扩张的则是保险投资收益堪忧。投资压力下,保险公司“借道”保费增长,以期扩大投资基数抵补收益率下滑。

合众人寿一位高层表示,相较于承保收益,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以中国人寿(601628.SH)为例,其今年一季度的利润总额为123.74亿元,而投资收益高达183.39亿元。如果投资收益下滑,将让保险公司当期利润大幅降低。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教授庹国柱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业的投资收益率今年一季度为1.23%。根据保险“三巨头”一季报中公布的总投资收益率,今年一季度,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为1.47%,中国太保(601061.SH)为1.44%,中国平安(601318.SH)为0.97%。

投资渠道狭窄、债市股市低迷,成为投资收益率走低的主要原因。多家保险机构的投资人士表示,受加息预期增强和资本市场看空的影响,机构目前的投资压力都很大。

“投资渠道就那么几条,压力再大也要做。”人保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位高管说,“现在A股市场连续下跌,虽然说做波段,但是在看不清下一阶段的趋势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守仓或减仓。”

同样,保险机构的另一重要投资市场――债市,投资收益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对经济前景存在隐忧,加之避险情绪上升,资金大量流入债市,推动收益率不断下行。5月12日发行的10年期国债,中标利率为3.25%,这是年内10年期国债发行利率的新低点。而5月13日发行的5年期固息金融债发行额150亿元,中标利率3.00%,不仅明显低于此前3.10%至3.20%左右的市场预测,而且创下了自2006年9月以来5年期国开债的最低发行利率水平。

上述保险公司高管说:“债市对于保险资金来说,可配置的品种不多。即使加息的预期可能使债市收益率上行,但是以前投资的存量债券价格就会出现相对下降,整体收益水平还是难以平衡。”

在投资前景堪忧的形式下,为了保证利润不受影响,保险机构纷纷“以量补价”,即由保费收入的强劲增长,带动投资资产规模的提升,由此最大程度弥补收益率不够理想的现实。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随着保费收入的剧增,在美化当期财报的同时,却给未来的偿付和投资回报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无疑饮鸩止渴,而部分保险公司更是开始铤而走险。

“虽然今年的投资市场不被看好,很多保险公司仍有在资本市场赌一把的心态,中小保险公司资本金压力大,现在更是一味追求保费收入,希望通过增大投资额来赚取更多的利润。但是投资市场收益一旦出现下跌,这些公司的偿付能力就会更成问题。”庹国柱说。

瑞士再保险中国执行总裁魏希霆在今年4月份出台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亦指出,“中国保险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其盈利能力,快速增长的保费给偿付能力又带来了压力”。

融资之忧

保费收入猛增,偿付能力堪忧,资本压力彰显,保险公司不得不再拿起融资工具,求解资本之困。但相较于银行,保险的融资渠道可谓捉襟见肘。

已上市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例如太保寿险明确已经制定了120亿元的扩股增资计划。而对于未上市的保险公司更多只能依赖股东出资和发行次级债。

“上市的保险巨头一般都不缺钱,因为它们盈利水平比较好,通过上市也积累了比较充裕的资金。”郭金龙说,目前面临资本困境的大多数是发展过快的中小保险公司,例如昆仑健康、瑞泰人寿、阳光保险等。

在已经实现增资的公司中,选择股东出资的占了绝大多数。信泰人寿向外资股东定向增发了股份,而生命人寿、中英人寿、昆仑健康等多数公司分别由原有股东进行再出资。

“这是因为股东出资成本低,审批快。”郭金龙说。但是他也表示,中小保险公司的股东比较复杂,有些股东投资保险业本身是出于投机目的,有些中小公司长期亏损增加了股东增资的难度,而一些外资股东受金融危机影响本身就资金周转不灵,所以出资困难重重。

除了股东出资之外,发行次级债也是保险公司增资的渠道。截至5月6日,保监会共批准了阳光保险集团和平安产险各发行18亿元和25亿元的次级债。另外,人保财险董事长王银成也曾表示,正在研究发行次级债。

目前保险公司的次级债的主要持有者是银行和保险公司。郭金龙分析,次级债现在销售环境还比较理想。银行受房贷紧缩的影响,手中资金比较宽裕,而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来说,需要与长期负债相匹配的投资渠道,次级债无疑是个选择。

但是,次级债并未从根本上改良保险业整体的资产状况,由于大量被保险公司互持,导致资金体内循环,风险亦在体内传染。

“发行次级债在一定时间内掩盖资本匮乏的状况,但是债总是要还的。等到债券到期偿付时,保险公司的资本将会出现急剧下降,偿付能力再度成为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表示。

粗放发展

增资――扩张――增资,保险行业深陷粗放式发展循环。近年来,致力于“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的保监会,一直力求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回归保险本质,提高承保收益。但今年的情况是,保费的剧增并没带来承保收益在整个利润中的占比提高,相反,其扩张的前提依然是为了力保投资。

面对一季度保费38.6%的增速,郝演苏认为,这说明保险市场还是“以保费论英雄”,恶性竞争或不可避免。

为了拉保费,围绕产品价格及手续费,保单争夺战已趋白热化。

“现在财产险的费率被一压再压,人身险销售出现了提高佣金、赠送礼品等方式。”上海一家保险中介公司的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拉到保单,银行保险业务再次成为保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保合作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比重达50.1%。而保险公司在银保合作中的收益却被不断摊薄。

按照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的《银行、邮政保险业务自律公约》,普通及分红型寿险趸缴产品的手续费不得超过保费的2.5%~3%。前述市场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现在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为了扩大银保渠道,保险公司一般以促销费、培训费、出单费等名义给银行变相的佣金,这样算下来一张保单给银行的手续费绝对在4%以上,有些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简直就是零利润。”

“现在市场主体比较多,竞争激烈,经营成本在增加。而作为消费者首先接触的还是价格。有些机构为了争夺市场开始拼命压低价格,甚至压到成本以下。”庹国柱说。

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短期期交保费占比提高,长期期交保费占比出现下降,在新单期交保费中,3~5年期占比上升6个百分点,5~10年期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10年期及以上占比下降了16个百分点。

庹国柱认为,目前短期期交占比提高的业务结构不合理。如果不采取更大的力度优化和调整产品和业务,不但结构调整反弹,而且将有可能诱发新的流动性风险。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一季度监管会议上强调,部分保险公司非理性扩张保费规模的经营思想有所抬头,一些中小保险公司规模扩张的冲动明显增强。保险业结构调整需要防止反弹。

5月中旬,吴定富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加强监管 推进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指出“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的紧迫性,痛下决心解决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

他认为,粗放式发展导致部分保险机构不顾基本经营规律,进行非理性竞争,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是对保险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削弱了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6篇: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范文

从2006年获准开业,到受托资产管理规模超过9000亿元,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2005年泰康人寿获得A股直投资格后,时至今日,投资收益率已经连续11年在国内保险公司位列前茅。

10年间,泰康资管见证、参与了保险资金投资范围的逐步放宽、资管产品的日趋多元,也经历了资本市场的几轮牛熊。与此同时,保险大资管时代的脚步也日益临近,截至今年一季度,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共计21家,管理着全行业84%的资产。

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背后,如何把握市场节奏、如何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式、如何防范系统风险等,都是泰康资管首席执行官段国圣必须面对的问题。

“泰康人寿在资金运作上注重投资决策的机制和框架的完善。”段国圣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希望投资活动是在系统研究基础上,做的尽可能专业客观的决策,它并不是随机和孤立的。”

2003年加盟泰康之前,段国圣曾任平安集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助理首席投资执行官,也是在当时成为国内接触麦肯锡“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概念”的第一批人。

在过去的2015年,不断爆出增持、举牌的险资成为A股市场的“生力军”和“资本大鳄”,许多险企借助股市赚的“盆满钵满”,但也不乏因未能“急流勇退”而深度被套者。

泰康人寿在2015上半年之后的大幅减仓,让其成功规避了暴跌可能带来的损失。

“我们绝不讨论股票是涨是跌,而是讨论每一个影响股市因素的变化。”段国圣向《英才》记者解释道,“在做出股票投资决策之前,必须先建立一个系统讨论的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了宏观经济走势、市场估值水平、资金供求、监管政策以及市场技术层面等诸多因素在内。泰康资管的投资团队每年会对所有上市公司的估值走势、盈利模式做出系统研究,继而综合其它因素,做出对股票市场未来投资机会与风险的客观判断。

“每一个因素对股市的影响程度都不同,我们还要及时判断、调整某一时间段影响股市的主要因素。”段国圣说。

在多年的投资生涯中,段国圣带领泰康资产经历了市场的起起伏伏,始终保持着优秀的投资业绩。但段也坦言,如今保险资金投资确实比过去更复杂,也面临更大挑战。

第7篇: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范文

5月16日,保监会《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规定,保险公司的两全保险、年金保险产品5年内不得返还;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首次生存保险金给付应在保单生效满5年之后,且每年给付或部分领取比例不得超过已交保险费的20%。此举进一步表明保监会引导保险产品回归本源,落实“保险姓保”的决心。

《通知》还鼓励保险公司重点开发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传统保障型产品,对有可能引发市场乱象的潜在理财型产品进行了大力整治,整治涉及两全保险、年金保险、万能保险、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团体医疗保险等多款保险产品。

其中,两全保险、年金保险产品5年内不得返还,以及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等条款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此次,保监会的重拳出击将对人身险产品结构和整个保险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

根据测算,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2016年前五大主销产品受影响的保费比例分别为12.59%、15.55%、0.25%、6.14%,短期来看,上市险企保费规模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长期来看,监管新规将加速保险业回归保障。

《通知》叫停“以辅促主”的产品,将会影响中小险企的保费收入。此前,作为险企常见的营销手段,万能险经常作为附加险进行销售,“以辅促主”即主险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附加险提供资产保值增值功能。《通知》规定“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险企不能再使用上述形式营销主险,产品吸引力将会下降,险企保费收入可能下滑,尤其是主打理财型产品的中小险企。不过,由于理财型产品的新业务价值率远低于保障型产品,该政策对险企的新业务价值影响不大。

此外,新规还推迟生存金首次给付的时间,这一点实际影响不大。目前,出于营销的目的,一些保险公司两全保险产品、年金保险产品形态都是速返型产品,3年内甚至首年即给付生存金。本次《通知》规定首次给付时间至少在5年之后,且每年给付或部分领取比例不得超过已交保险费的20%,这会导致上述产品结构的调整,但是,由于实际上客户一般并不会领取返还的生存金,因此返还期延后的实际影响很小。

此次《通知》延续保监会2016年以来“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政策导向,主要影响中小险企的收入,大型险企反而受益。自2016年多项相关监管政策出台以来,保险行业的业务重心出现明显调整,险企普遍提高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占比,进一步降低万能险等理财型产品的销售占比,这也反映在保费收入结构上。

2017年1月,原保费收入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达到89.6%,环比提升18.8%;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主要为万能险等产品的收入)占比下降至10.2%,环比下降16.9%。由此可见,保险行业“回归保障”和保险公司去杠杆成效初显。

向好逻辑继续演绎

此次监管规定的修改,表明监管层延续保险回归保障的精神,鼓励行业发展长期业务的宗旨,进一步细分保障型产品和理财型产品的界限。此次新规对于一些主要依靠附加万能险搭配保障主险产品的公司冲击较大,但对于上市险企的影响偏低。

以太保为例,公司2016年万能险规模4200万元,均以附加险形式销售,但与总保费1373亿元的规模相比占比较小。而平安并不将附加万能险保费规模计入披露保费的数据中,且对应附加万能险规模本身也较少。此次监管属于行业性监管,上市险企所受的冲击相对更低,主要影响以此类产品推动保费增长的中小保险公司。

未来随着保障型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大,上市险企在渠道和O计产品能力上的优势将继续彰显。在严监管的环境下,保险朝阳行业的属性不变,但强者恒强的格局有望持续,变相利好上市险企。

根据中投证券的调研,主流险企目前有一些共识性的结论:从保费端来看,对于转型的急迫性,“偿二代”的应用逼迫险企转型,“偿二代”下剩余边际可以直接充作实际资本。长期、期交保障型产品剩余边际远高于短期存续、趸交理财性质的险种。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险企亟须向保障型转型。从投资端来看,监管层目前对投资端的收紧趋势对上市险企基本没有影响,大家普遍认为自家投资风控合规,不会受到监管的负面影响。关于投资收益率的共识,2012年、2013年配置的大量债权工具到期后需要重新配置,那时的收益率普遍在6%-7%左右,现在重新配置投资收益率肯定有所下降,但是好的方面是目前国债及非标收益率的提升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险企的配置压力。

关于准备金折现率这个问题,主流险企普遍认为,如果10年期国债能够维持在目前3.8%左右的高位,那么准备金补提压力将大为减轻,甚至可能在2017年提前步入准备金释放的阶段,对于险企会计利润将会有较大的提振作用。这一点可能好于市场预期,之前预计是在 2018年才有可能出现准备金拐点,现在国债收益率的提升加速了这一过程。

如何评判险企向保障型转型的程度,我们可以用险企银保渠道在新单保费中的占比变化来衡量,如果这一指标为负,也就是银保渠道占比下降幅度大,说明转型比较坚决。2016年, 国寿、平安、太保、新华的占比分别为42%、9%、18%、55%,平安以9%的低水平可称为行业内最早完成保障转型的标杆。而国寿和新华的占比为42%和55%,仍较为倚赖银保渠道。

从同比来看,国寿、平安、太保、新华的变动幅度分别为-1.2%、28.5%、7.5%、-26.5%。其中,国寿和新华为负,且新华银保渠道降幅较大,26.5%的降幅显示壮士断腕的决心。这也是为何2017年一季度新华保费增长为-20%,,成为4家险企中唯一负增长的公司。但是好的方面则是预计新华在2017年年底可能实现保费的正增长,届时,转型效果显现,个险的保费弥补了银保渠道的缺口后,内含价值将会取得很可观的增速。

即使在当前时点,保险股趋势性机会仍然存在,我们可以从长期、中期两个视角审视目前保险股的逻辑:长期视角的核心是寿险利源中死费差占比逐渐提升,利差占比逐步下降之下,保险公司将更接近于永续成长型类消费公司(销售保单),而不再简单把保险公司看做是销售保单的资产管理公司,从而受周期(利率、投资环境)影响减小,可以给高估值;另外,中期逻辑的核心是利率提升之下保险公司利差改善。

2017年1-3月,保险行业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2%,相比2016年同期 42%的增速有所放缓。2017年3月,原保费收入3964亿元,同比增长36%。再看4家上市险企2017年一季度的保费情况,平安实现总计2110亿元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5.8%;国寿实现保费收入2462亿元,同比增加22.09%;新华实现保费收入总计372.51亿元,同比下降20.02%;太保实现保费收入总计1011.93亿元,同比增加29.50%。在监管的推动下,当前保险行业的价值回归是必然趋势。

从一季度保费收入的细分项目来看,人身险贡献最大,传统型寿险实现保费收入1.16万亿元,同比增长37.5%;健康险1599.82亿元,同比增长36.9%;保户投资款(主要为万能险)2313.43亿元,同比减少61.2%,收入占比下降至14.6%(2016年同期为49.8%);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82.62亿元,同比减少72.7%。

保险公司向好逻辑继续演绎并逐渐体现在定期报告的数据中,保险股中长期价值增长趋势凸现。一季报中,除了寿险保费收入保持高增长,结构转型效果也继续显现,预计内含价值(NBV)增速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新华(以下顺序同)一季度,寿险保费收入增速分别达37.1%、22.1%、43.1%、-20.0%,除新A主动压缩银保渠道首年趸交保费(同比减少99.8%)使保费增速为负之外,平安、国寿、太保寿险保费收入均保持高速增长;保费结构的改善则体现在个险新单保费、期交尤其是长期期交保费占比的进一步提升,国寿首年期交、10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占新单保费的比例提升至45.2%、16.8%。

上市险企优势加大

众所周知,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保险行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尤其是保险公司的“三差”会有不同的结构。中国上市险企目前基本上是利差占主导地位,由于保单负债成本为刚性,更高的投资收益率意味着更高的利差。上市保险公司超过70%的投资基本上都是固收类投资。2017年,随着债券收益率的上行,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稳中有升,一季度总投资收益同比增长在20%以上。

保费增速超预期,产品结构优化,大型险企优势加大。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基本都是寿险保险公司或者是寿险主导型的保险公司。财险保费收入占比小,且寿险保费增速远高于财险,因此,寿险保费的增长为评估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的主要方面。2017年,上市险企保费增速远高于预期,在监管大力推进加快人身险和健康险发展的情况下,预计2017年的保费增速会有更大的突破。

在产品结构方面,个险期交的占比不断提高。2017年,上市险企将产品预定利率下调或者保持不变,从而使其负债成本降低。监管降低溢价上限和商车费改持续推进,将大力限制中小险企的发展空间,而上市险企的优势将逐渐加大。

评估利率下降速度减缓,利润释放加速。另一个利好因素则是,准备金评估折现率新规使得险企利润释放前期变缓但后期加速。国债750日移动平均收益率在2017年将继续下降但降幅变缓,甚至在2017年年底或2018年年初出现向上的拐点。随着2017年险企利润释放的负面影响在减弱,利润释放的显著增长正渐行渐近。

4月,主要上市公司个险新单保费增长趋势不变,新业务价值(NBV)仍保持强势增长。根据招商证券的测算,保险行业4月整体增长趋势延续不变,强势公司依然强势。在个险期交新单方面,前4个月,预计平安、太平、太保、新华、国寿的新单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70%、70%、50%、45%、25%;在银保期交新单方面,前4个月,预计平安、太平、新华、国寿的期交新单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120%、100%、50%、40%。总体来看,新单保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各保险公司人数较2016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以及保障型产品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

分公司来看,平安、太保和太平的保费增速依然领先;新华转型效果显著,已经完全甩掉了银保趸交的包袱,且个险期交新单每个月都保持了高速稳健的增长;国寿新单结构有所改善,但由于基数原因,整体增速慢于同业。根据估算,前4个月,平安、太平、太保、新华、国寿的简单计算的标准保费(APE,期交新单+趸交新单/10)同比增速分别为70%、70%、50%、25%、22%。由于太保、新华和国寿的新业务边际有显著改善,推动前4个月的NBV增速超过标准保费的增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单期限进一步拉长和健康险占比进一步提升,新华保险新业务利润率提升和NBV的增长或将超预期。

在管理层强力去杠杆的背景下,近期A股出现了显著的回调,导致投资者担心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或低于预期。其实,投资者不必过分担心市场调整这一问题,A股回调对上市保险公司2017年EV的影响相对有限,根据招商证券的测算,A股回调10%,对太保、国寿、平安、新华、太平的EV的影响分别为-0.7%、-1.2%、-1.5%、-2.3%、-2.3%。

更为关键的是,寿险行业正在增加其业务中的非利差部分,未来将逐步改善其盈利结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将其作为价值改善型板块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把其作为贝塔类股票来对待。在固定收益方面,近期,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反弹至3.8%左右,较3月底上升30BP左右,这将利好寿险公司的资产再配置,也对寿险公司的估值有正向支持。

EV和NBV双增长

2017年年初至一季度末,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已赚保费5687.54亿元,同比增长23.16%(2016年同比增速为23.48%),实现净利润333.39亿元,同比增长9.6%(2016年同期增速为-26.05%)。已赚保费增速与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险企净利润表现改善迹象明显,这主要得益于长端利率的稳步抬升,及二级市场企稳回暖,上市险企合计实现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为778.66亿元,同比增长22.62%,提振险企的净利表现。

由于保险行业监管坚持“保险姓保、监管姓监”的原则,导致行业加速回归保障,新兴险企“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面临挑战,行业竞争环境趋缓,产品负债端成本下滑明显。具体来看,2016年年初至一季度末,寿险公司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5157.16亿元,同比增长25.05%(2016年同期增速为25.57%);产险公司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799.34亿元,同比增长15.25%(2016年同期增速为4.71%)。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产寿险累计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2.1%、35.8%、29.5%和-20.0%(2016年同期增速为31.4%、22.4%、25.5%和-10.4%)。平安合计保费增速创出近年来新高,新华坚持转型降幅略有收窄,太保同比增速提升近4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债券到期收益率震荡向上,长期利率稳步抬升,负债端成本加速下滑,寿险公司因持续低利率环境下面临的“资产荒”和利差损继续得到改善。当前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56%,较年初上涨55BP,创出年内新高。虽然收益率上升侵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存量债券投资收益,但保险公司所持债券大部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收益率上升将稳步改善新券及再投资收益,2014年下半年以来,困扰寿险公司的“长期稳定优质资产荒”或将得到逐步改善。而且,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进一步降低对险企EV中投资收益假设的压力,提升了市场对EV的可信度。2017年一季度,国寿、新华的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53%和4.5%,^2016年同期略有改善,预计上市险企投资收益率将提升至5%,对营收及净利润的贡献将有明显改善。

随着行业发展方向逐渐回归保障,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将面临较大的挑战。截至2017年3月末,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原保费+保户投资款+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同比微降1.79%,但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依旧保持37.24%的增速。产险业务原保费收入2402.13亿元,同比增长11.50%。在行业监管强调“保险姓保”的背景下,过去依靠万能险等中短期理财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的险企纷纷加速业务转型,如前海人寿、安邦人寿、和谐健康、弘康人寿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下滑近九成。

虽然上市险企国寿(-30.44%)、平安(+17.24%)、太保(-3.37%)和新华(+30.46%)同比增速也有下滑,但基于自身业务久期较长和品质较好,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寿险行业原保费收入占比由2016年3月末的60.6%迅速上升至2017年3月末的84.7%,监管成效立竿见影。

东北证券认为,无论是规范险资运用、下调万能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抑或是控制中短存续期产品总量,这对拥有优质业务基础和较强渠道优势的上市险企构成利好。一方面,营造了更加健康、注重保险保障的市场环境,助推行业优化业务结构,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另一方面,减轻行业恶性竞争给优质上市险企带来的经营压力,预计上市险企寿险业务原保费增速维持在15%左右,优质险企将进一步享受渠道和负债端的成本优势。

2017年一季度,国寿首年期交保费达603.14亿元,同比增长17.4%;平安寿险业务个人业务新单收入同比增长49.07%,续期业务同比增长36.80%,个人业务收入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至96.37%;太保人渠道新单期交保费272.41亿元,同比增加67.3%,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至40.27%;新华银保渠道保费收入74.87亿元,同比收缩近七成,个险渠道期交保费同比增加46.86%至91.73亿元,续期保费收入同比增加24.27%至191.81亿元。新华继续坚持“优化保费结构,减趸交增期交”的转型升级,根据其发展规划,2016-2017年为转型期,公司重点工作是调结构,夯基础;2018-2020年为发展期,期交保费带动续期保费增长的价值增长态势逐步确立。

随着“偿二代”的落地,业务结构的优化一方面降低了对资本金的占用;另一方面提升了对新业务价值的贡献。平安、国寿、太保和新华2016年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分别为32%、56%、56%和29%,预计2017年上市险企寿险新业务价值将继续保持25%以上的增速,业务品质再上新台阶。

从馋涎角度来看,新车销量增速抬头,产险业务增速略超预期。据Wind统计,2017年3月实现汽车销售量254.29万辆,同比增长3.98%;预计2017年累计实现汽车销量700.20万辆,同比增加7.02%,略超市场预期。随着商业车险费改的全面推进,或将进一步提升行业的集中度,但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保单获取成本仍将维持在高位,产险业务综合成本率2017年或将难以出现明显改善现象。

第8篇: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范文

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保险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限于下列形式:(一)银行存款;(二)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三)投资不动产;(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与之前的有关规定相比,明确了保险资金“可投资不动产”。不动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其他附着于土地上的定着物,包括物质实体及其相关权益。按照保险行业内部的理解。不动产包括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新《保险法》虽然对于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予以放行,但在实际操作上,保险公司还要依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及《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试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作为保险资金运用法规的基础性总纲,已交保监会主席办公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草案)》的总趋势更加谨慎,尤其是对险资投资不动产,无论从数量占比还是投资方式,都更加严格。其中,与人们普遍预计的10%的投资比例上限不同,险资投资不动产占比降至5%。并且不允许投资居民住房、商业房地产以及参与房地产开发。在此法规出台之后,涉及险资投资不动产细则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试点管理办法》也将很快推出。该《办法》将按宏观调控的需要和产业政策的规定,对投资主体、投资方向、投资范围、投资比例和投资模式等进行具体规范,同时确定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强化信息披露。

与保监会的审慎态度不同的是,多家保险公司对投资不动产持积极态度:在实践层面,多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始积极行动,提早布局。虽然由于细则尚未出台,险资投资房地产仍然在运转,但投资方式已然花样繁多。在北京金融街、中央商业区一带,带着保险公司标志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中国人寿集团以及股份公司,各自在金融街购入新办公大楼,泰康人寿一举拿下两座写字楼,太平洋保险集团也在2009年以近2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位于北京金融街的丰盛大厦。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6-2009年底,保险公司购买的写字楼面积已超过12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为200亿元,已有近10家中外资保险公司涉足房地产投资领域。仅在2008年。保险公司购买的物业就累计达20万平方米,以自用名义购入投资性物业成为保险公司曲线进军房地产的主要方式。

此外,2009年底中国人寿斥资58,19亿港元,认购远洋地产股票,成为远地第二大股东。而中国平安亦通过旗下的平安信托,与金地、绿城及蓝光等分别签订信托投资协议,承诺对上述房企的具体项目设计股权信托计划,共同投资优质项目以及城市综合体项目。

二、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对保险公司自身的影响

(一)有助于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分散投资

与国外相比,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还比较单一。截至2009年6月末,保险资金配置情况为银行存款占31%,债券50.2%,证券投资基金6.8%,股票(股权)9.8%,其他投资只占2.2%。除了固息产品之外,大部分保险资金投资的收益都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涨跌,波动幅度较大。数据显示,从2004-2006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87%、3.6%和5.8%,在2007年达到10.9中国整理%的历史最好水平,2008年迅速回落,投资收益率只有9.1%,2009年则为6.41%,与资本市场的表现基本契合。而不动产投资,不论是直接持有还是通过金融工具(如REiTS)投资不动产,都可以使原有资产组合因资产种类和数目的增加而获得分散投资在降低非系统风险方面的好处,以减少对资本市场的依存度。

(二)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对抗通胀的能力

在高通胀环境下,不动产投资是对冲通胀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保险企业的资产组合中大约80%的保险资金配置在固息产品上。由于保险资金还不能通过购买与通胀挂钩的产品(如Tips)、买卖黄金和投资大宗商品(如石油)等三种传统手段来对冲通胀。在不能有效对冲通胀风险的情况下,大量固息产品在通胀来临时会面临浮亏风险。因此,在当前通胀预期上升的环境下,投资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实物资产,不失为对冲通胀的一种可行手段。

(三)有助于提高投资收益

一方面,在低通胀的环境下,不动产投资可以作为固息产品的一种替代工具。提高投资收益率。以商业地产投资为例,如果不考虑房价本身变化。现在国内一线城市中商业地产的租金收益率大概在5%-7%之间,它的收益率就要比大多数固息产品好。另一方面,保险资金投资保监会规定的房地产项目,特别是廉租房、养老实体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既能得到国家的支持,风险相对比较小,又能获得可观的收益,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四)有助于改善保险资产错配风险

保险企业通过投资房地产,不仅可以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保险资产的优化配置。从目前来看,保险企业在总体上还缺乏与其负债相匹配的资产,可以匹配长期负债的资产主要为金融机构的长期金融债券,但这类金融债券的规模有限且流动性不高,因此,长期性负债就有了资产匹配多元化的要求。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不动产投资所具有的投资周期较长、抵御通胀风险的特点,与保险资金的资金需求较为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保险公司资产错配的风险,可以成为一种匹配长期负债的新选择。

第9篇: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范文

[关键词]中国非寿险业,资本结构,DEA

Abstract:TheobjectiveofthispaperistoanalyzewhetherthecapitalstructureofChineseproperty-liabilityinsuranceindustryhasreachedit''''soptimallevelandwhat''''stheinfluenceofthenon-optimalcapitalstructurehasonthefirm’sefficiency.UsinganewformofDEA(Super-EfficiencyModel),weestimatethesuperefficiencyscoresandoptimalcapitalstructurefromthesampleofproperty-liabilityinsurersovertheperiod2001-2004.Bycomparingtheactualcapitalstructurefortheindustrywithit''''soptimalcapitalstructure,wecandeterminethattheproperty-liabilityindustryhaveover-utilizedcapitalstructureduringthesampleperiod.Regressionanalysisprovidesevidencethatunder-orover-utilizationofcapitalstructureisassociatedwithlowerefficiency,whichmeansitleadstoefficiencypenalties.

Keywords:ChineseProperty-LiabilityInsuranceIndustry;CapitalStructure;DEA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寿险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地扩大,资本金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图1和图2描述了1998—2002年期间,我国非寿险业资本结构的变化趋势(在本文中资本结构表示为责任准备金与资本金之比),以及资本金与责任准备金各自的变化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1998—2002年期间,我国非寿险业资本结构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在2003年资本结构却迅速下降,而在2004年的时候又迅速恢复到2001年左右的水平。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1998—2004年期间,我国非寿险业责任准备金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而资本金的上升趋势较缓慢,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责任准备金的增长速度更加显著地高于资本金的增长速度,但在2003年资本金的增长速度却略高于责任准备金的增长速度。从图1、图2中可以得知,2003年呈现出与其他年份不同的趋势。在2003年,因为非寿险业扩充了资本金,从而导致资本金的增长速度超过责任准备金,资本结构也在这一年迅速下降。2003年,我国非寿险业的整体资本金实力得到改善,但此后,资本金状况又出现恶化迹象。

图1及图2虽然描述了我国非寿险业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及资本结构的变化趋势,但是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即我国非寿险业资本金相对于责任准备金的增长速度是否合理?资本结构是否最优?如果不是最优的资本结构,对非寿险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样的资本结构是最优资本结构。由于资本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者们也很难通过研究直接得到各行业最优的资本结构,但是网络数据包方法(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却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最优资本结构的新视角。DEA是一种评价相对效率的方法,运用DEA方法可以得到在特定样本里每一个决策单位相对于最好的决策单位的效率及最优投入量,由于在本文中选取的投入指标包括责任准备金与资本金,所以使用DEA方法可以得到样本数据中产险公司在各年相对最优的资本结构,并且还能借此判断各产险公司实际资本结构是否达到了最优,最后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可以进一步证明非最优的资本结构对产险公司效率带来的影响。本文将使用DEA的超效率模型(Super-EfficiencyModel),对“有效”的产险公司做进一步排名和分析,并且运用DEA方法来确定样本数据中的每一个决策单元的最优投入量。鉴于篇幅的原因,在本文中不再介绍超效率模型。

二、指标的选择

(一)超效率模型的投入和产出指标

在运用DEA模型来进行研究时,对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影响着模型分析的有效性。虽然在国内外有许多的研究文献运用DEA模型对保险公司进行了效率评估,但是很多研究文献都是基于生产的角度,将保险公司视为是利用资本和劳动力来生产保险服务的企业,而能体现保险产品的服务性即是对保单持有者的赔付,因此很多文献都将赔付金额作为产出指标之一,[1](463-481)[2](1254-1269)[3](108-112)在这种假设前提条件下,意味着在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赔付金额越高则保险公司效率就越高。如果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当投入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发生了巨灾风险,这时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评估值会突然变得非常高,因为巨灾风险带来了保险公司高额的赔付,显然这种结果是不能让人信服的,所以赔付金额的高低不能代表赔付能力的大小。另外,将赔付金额作为产出指标也忽略了保险公司经营的根本目标,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即是在对保单持有者进行赔付能基本上实现股东收益的最大化,当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不断地增加,而赔付金额没有任何的变化,这反而非常有利于保险公司目标的实现,相应地投资收益应该作为产出指标,而不是赔付金额。当然也有相关文献将投资收益作为产出指标,[4](56-65)但是选择的投资收益是一个绝对值指标,显然没有真正地反映出投资收益的高低。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将保险公司视为金融中介来进行DEA的分析。作为金融中介的保险公司可以被描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现金流,其现金流分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保险公司现金流入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主要是股东投入的资本金,保险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务得到履行以后的盈余享有剩余索取权;另一方面是通过保单的销售实现,保单持有者是保险公司的债权人,由保险公司承诺未来以赔付保险事故所导致损失的方式来进行偿还,保险公司将保费收入和资本金结合起来进行投资使这些资金保值和增值,增值后流回的资金向保单持有者赔付后,再将其剩余按一定比例以现金股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作为金融中介的保险公司,现金流入可以看作是投入,而现金流出则可以被看作是产出,即保险公司的主要投入是保单持有人的保费和股东的资本金,主要的产出是投资收益和对保单持有人的赔付,而衡量产出的大小就是投资收益的高低和对保单持有人赔付的能力。本文超效率模型的投入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

资本金:代表产险公司股东投入的资金,用产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表示。

责任准备金:代表产险公司对保单持有者的保费应承担的负债,用产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与“未决赔款准备金”之和表示。

费用:代表产险公司在承保、投资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用产险公司损益表中的“手续费支出”、“费用及其他支出”、“提存保险保障基金”与“营业税金及附加”之和表示。

投资收益率:代表产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好坏,是决定产险公司盈利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投资收益率定义为投资收益与投资资产之比,其中投资收益用产险公司损益表中的“投资收益”表示,而投资资产用产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及银行存款”、“投资净值”与“贷款净值”之和表示。

速动比率:代表产险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和偿债的及时性。速动指标定义为速动资产与负债之比,其中速动资产与负债分别用产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及“负债”表示。

偿付能力得分:代表产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高低。对偿付能力高低的评判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通常情况下偿付能力的测度是与财务比率联系在一起的,如资产负债率、保费收入利润率、资金运用收益率等。各国采用的偿付能力评价方法不尽相同,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美国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RIS),而我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在2003年也对产险公司规定了11个偿付能力监管指标,这些指标是一些财务比率,它们在从不同角度反映产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同时也具有相关性。因此本文将用因子分析法从这些指标中寻找和设计一些不相关的指标来综合反映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并求出偿付能力的综合得分。

(二)偿付能力评价指标

本文根据偿付能力的含义和影响偿付能力的因素,参照我国保险监督委员会规定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和美国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RIS),结合我国财产保险业务和信息可获程度的实际,选取与偿付能力密切相关的十三个财务比率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样本数据中产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得分,对其偿付能力作出相应的评价。

X1:资本金变动率=(本年资本金-上年资本金)÷上年资本金×100%

X2:资本金/自留保费=资本金÷自留保费×100%

自留保费=保费收入+分保业务收入-分保业务支出

X3:资本金/资产=资本金÷资产×100%

X4:净利润/资本金=净利润÷资本金×100%

X5:责任准备金/自留保费=责任准备金÷自留保费×100%

X6:自留收入增长率=(本年自留保费-上年自留保费)÷上年自留保费×100%

X7:利润总额/保费收入=利润总额÷保费收入×100%

X8:营业利润/自留保费=营业利润÷自留保费×100%

X9:营业利润/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X10:1-费用率=1-(手续费支出+费用及其他支出+提存保险保障基金+营业税金及附加)÷自留保费×100%

X11:1-赔款率=1-(赔款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自留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长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100%

X12:1-应收保费率=1-应收保费÷保费收入×100%

X13:流动比率=现金及银行存款÷负债×100%

在上述指标选取中为了保证各财务比率与偿付能力呈同向变化,即保证各指标的同趋势化,本文选取了1-费用率、1-赔款率和1-应收保费率三个指标。

三、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

(一)产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价

本文用SPSS10.0软件做因子分析。数据录入后,作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可知原变量的Bartlett球型检验的P值为0.000,所选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方差贡献率大小为序,本文提取的8个公因子,包括了原有变量93.9%的信息,效果良好。通过方差旋转后,将计算得到的各个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加权得到综合的因子得分,即得各个公司的偿付能力得分,列于表2。

(二)超效率模型下我国产险公司的效率

本文利用LINGO8.0来求解我国主要产险公司超效率分值(见表3)。在表3中可以看出,其中效率相对最差的是中国人民产险公司和平安保险公司,由于平安保险公司仅有一年数据,所以无法对它进行综合评价,但是中国人民产险公司效率分值在各年都是最低值。中国人民产险公司成立时间最早,经营时间较长,由于保费基数较大、市场份额较高,保费增长速度一直较快,自留保费的规模率相对较高,因此潜在风险反而较大,从本文的统计数据来看,偿付能力得分以及投资收益率在各年都偏低,因此影响了其效率排名。

(三)超效率模型下的最优资本结构

通过计算产险公司的效率得分而得到最优投入量,然后通过计算最优投入量中的责任准备金与资本金之比得到各产险公司及非寿险业各年的最优资本结构(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从2001—2004年,我国非寿险业实际的资本结构分别为2.13、2.75、1.84和2.24,而最优的资本结构分别为0.3、0.41、1.33和1.29,各年实际的资本结构没有达到最优水平,并且均高于超效率模型下计算的最优资本结构,虽然非寿险业在2003年扩充了资本金,降低了资本结构,但是实际的资本结构(1.84)仍高于最优的资本结构(1.33)。对于非寿险业而言,实际资本结构超过最优资本结构则意味着保险业务增长过快,资本金扩充不足,保险业务的增长超过了产险公司资本金的承载能力,因此潜在的风险较大。

(四)资本结构对效率的影响

虽然通过比较得知我国非寿险业实际的资本结构高于最优资本结构,但是单一的比较还难以说明资本结构对我国非寿险业的效率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下对资本结构与效率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假设:非最优的资本结构将会降低产险公司的效率。

为行文方便,记第i个单位的实际资本结构减去其最优资本结构的差为Xi,其相应的超效率分为Yi,对于没有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的单位Xi≠0。

1.做X与Y的散点图,发现两者之间有较强的线性关系。计算两者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5,说明实际资本结构与最优资本结构的差距越大,超效率分将越低。这意味着非最优的资本结构对效率有负面影响。

2.进一步,通过简单线性回归测度两者的关系:

Y=-0.1577472526*X+0.6076421181

该模型通过了整体效果检验,资本结构比率的差值的系数通过了t检验,模型无异方差和自相关,资本结构比率的差值X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的分析相同。模型充分可信地揭示出两者的负相关关系,并大致从数量上反映出了两者的联系:当资本结构比率的差值X每增加一个单位,超效率分Y平均下降0.16。说明实际资本结构与最优资本结构的差距越大,效率越低,即非最优的资本结构产生了效率的损失。

四、结论

经过本文深入地研究,我们认为我国非寿险业实际的资本结构没有达到最优化,各年均高于最优的资本结构;非最优的资本结构与效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即实际的资本结构与最优资本结构的差距越大,效率越低,非最优的资本结构带来的是效率的损失。我国非寿险业的资本结构没有达到最优说明了业务规模与资本金总额之间的不对称,或换言之,产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承保能力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虽然近年来我国非寿险业业务规模不断增长,但是非寿险业务质量不高,使非寿险业积聚了大量风险;另一方面是因为资本金的扩充不足。近年来,我国产险公司资本金扩充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内部的利润留成,而日益加剧的产险市场的竞争、低质量的保险业务以及较低的投资收益率,导致了产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不高,同时也严重地制约了产险公司的资本金的扩充。因此,产险公司要化解上述矛盾可以有以下几条途径:(1)提高承保业务质量,包括选择性地发展优质业务,提高承保条件和费率水平等。(2)通过增资扩股、上市、发行次级债等方式来扩充资本金,降低资本结构,这是我国产险市场改善资本结构的根本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Cummins,J.David.MaryA.Weiss.MeasuringCostEfficiencyintheProperty-LiabilityInsuranceIndustry.[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3,17.

[2]Cummins,D.,M.Weiss.H.Zi,OrganizationalFormandEfficiency:AnAnalysisofStockandMutualProperty-LiabilityInsurers.[J]ManagementScience.45,1999,9.

[3]侯晋,朱磊.中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非寿险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4).

[4]姚树洁,冯根福,韩钟伟.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7).

[5]P.Andersen.N.C.Petersen.AProcedureforRankingEfficientUnits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ManagementScience39.1993,10.

[6]PatrickL.Brockett.WilliamW.Cooper.LindaL.Golden.JohnJ.Rousseau.YuyingWang.FinancialIntermediaryVersusProductionApproachtoEfficiencyofMarketingDistributionSystemsandOrganizationalStructureofInsuranceCompanies[J]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2005,3.

[7]Charnes,W.W.Cooper.E.Rhodes.MeasuringEfficiencyofDecisionMakingUnit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sResearch,1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