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错误思维
一、导言
通过调查发现,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中,约有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不理想,要么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学科发展显著不平衡;要么是物理考试成绩呈较大起伏,甚至是较大幅度的下降。他们中的大部分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效果与动机的为什么会出现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生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加以剖析,并提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克服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的教学基本原则。
二、初中生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
一是比较思维中的运用不当。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先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以后,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如压力和压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构效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等。
二是惯性思维定势引出的错误。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人在平面镜中的:A.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斜与中看到你的大斜是两回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三是不敢打破常规,不会运用逆向思维带来的错误。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C、逆向分析。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是具象思维能力较差因而出现错误。具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五是理论与实际脱离带来造成的错误。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究其根源,第一,物理知识本身抽象程度高,与实际联系紧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多变;第二,教材的编写比较原则,缺少形象化的说明;第三,缺少训练学生思路的典型范例。
三、克服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错误或障碍对策
一是注意主体性。在进行针对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计划的进行都必须以学生的物理学习的思维现状为基础,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在制定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二是重视物理教育与思维训练统一。物理思维训练要求教知识和教思维的辩证统一,学知识和学思维的辩证统一,物理训练和思维训练的辩证统一。物理知识的教学与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思维训练要在物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中进行;同时,在思维训练中使受训者加速获取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能力。物理教育与思维训练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最后达到提高物理学科的学科能力和发展思维的双重目的。
三是训练量要适度。物理思维训练要遵循适度原则。根据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中学阶段(16~18岁,约为高中阶段)青少年思维迅速发展,抽象思维尤为突出,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是经验型的,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则进入理论型;初中生可初步理解辩证逻辑思维,高中生可基本掌握辩证逻辑思维。物理思维训练要求根据思维发展各个阶段表现的不同特点,适度安排训练内容,确立训练要点,编排训练程序,选择训练方法和评估策略。
参考文献:
美国学者伊顿指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中国学生缺少什么素质?中国校园缺少什么氛围?”问题早被提出,答案早已被找到。素质教育的呼声、新课程的改革……可过去了这么久,我们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现状依然是教师说,学生听,然后大量的解题和考试,使之成为一种应试训练,使大部分学生成为思维呆板的考试机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是什么使我们改革的步伐走得这么慢,这么艰难?
创造性教育首先需要一个创造性环境:
1.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该包括:人们对人才的界定、社会对学校所赋予的期望,从而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一点我们做的还不够。在笔者实习时,高一年级正在讲第二章函数内容,班里有一部分同学是新课改的,初中新课改里分解因式、关于简单的二次函数知识都减了,而高考对函数的考查都没有变,抽象加上基础薄弱让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可教师又都还是用旧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觉得学生笨且难教。
2.从小的方面来看:实施数学的创造性教学,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首先是数学观念的变革。实际上,也只有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才能导致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必须彻底摒除片面追求升学率,只为学生考高分而采取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向加大思维能力培养力度,加大创新意识的培养。
3.创造型教师的缺乏:在写此文时,笔者常常想:“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老师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可主导者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型的教师,它应该包括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改革不应该是几个教育者或学校的事,它应该成为一个社会从上而下的、从理念到行动的事情。它应包括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对教育的投入……
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充分认识数学中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辩证关系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教材与教学方法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思维形式上偏重于聚合思维方式的培养,忽视了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很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强调了在创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形式,有些却贬低了逻辑思维的作用,甚至错误地认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对立的。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成绩看,我们的学生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水平的学生)。知识的多寡与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孤陋寡闻的人绝对没有强的创造力。
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纯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主导成分,直觉思维是数学发现中的关键因素,是逻辑的飞跃和升华。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充分认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辩证关系,应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在培养逻辑思维过程中,重视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把握青少年特征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前提
青少年具有最富想象力、冒险精神和求新求异、求变求索的特征,青少年时代是培养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时机。
(1)创造力的发挥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基础。首先学生要有安全感,要感到自己被承认受别人的信任,这样他才能抛弃虚伪而存在。其次必须心理自由,亦即表达、感觉、思维的自由,塑造自我的自由。心理调查表明,目前有众多青少年存有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障碍已成为创造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有健康、稳定、正常的心理,只有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有真正的创造。
(2)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造力较高的孩子多数表现为顽皮、淘气、荒唐,行为时逾常规,处世幽默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表现自我、对“不合常理”的思维要疏导、鼓励,表扬,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导致学生成为“师奴”。
学生个个都有创造潜能,只不过每个学生在创造潜能表现的内容、形式、层次上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创造力并非独指智力,创造型人才也非高智商者,智力正常的学生也可造就成创造型人才。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3.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欢乐的愉快心理状态,正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机。
(1)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会给学习数学带来困难,从而破坏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学习数学时要充分注意数学概念、数学问题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实践活动,把纯粹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有关自然科学和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获得某一成功,定然产生愉快的情绪,若是不断得获得成功,则学习数学和愉快情绪就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所以,教师应把学习的成功感还给学生,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3)走出课堂,充实课外。丰富、新颖、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并能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4.提供机会,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提供和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我们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2)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要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5.开发习题功能,发展创造思维
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制定了创造性解题模式(CPS),它在大量的训练计划中得到应用,被认为是效果最佳的教学模式之一。CPS的5个阶段首先都要进行发散思维,随后进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应抓住数学习题特点,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1)多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训练,通过变形变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复杂变为简单。在进行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不受习惯限制,不受思维定势干扰,打破框框、勇于创新,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解题方法,并能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独创性。
(2)以开放题为出发点
数学开放题的特征包括:
①问题内容的新颖性。传统的数学封闭题条件简单,结论固定,解法呆板,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可套用,通过大量机械重复训练可以套用模式解决,解题者是在复制别人设定的解法,产生许多高分低能现象。而数学开放题,条件复杂,结论不定,解法灵活性,综合性强,无现成模式可套用,需要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极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②问题形成的生动性。数学开放题有的要探求多种答案,有的寻找多种解决方法,有的追溯多种成立条件,有的由变求变,有的以动带动,很能体现现代数学气息。
③问题解决的发散性。解题者需要运用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类比、演绎、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同时探索多个解决方向,创造新思想和新方法,获得多种结果,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布置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作业,并引导督促其完成
如要求学生:①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②挑出教材、学习参考书、习题集等正式出版物中的若干个非印刷性错误,并予以改正。③就学过的内容自拟三个数学小综合题并附解,要求写出设计的用心和得意之处。④制作立体几何的纸模型若干个,如柱锥台、正多面体、烟囱的直角拐脖、由正多边形构成的非正多面体等。⑤撰写小论文,选题有阅读科普文献或参考书的心得与读后感,学习某段教材的体会或专题小结,解题或研究中的小发现,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求解等。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完成这样的作业,再与学生课堂教学的学习相辅相成,将使学习变成充满创造活力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的。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创造教育将会引起更广泛高度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更有利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名符.数学教育学学原理[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
[2]袁贤琼.数学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J].数学通讯,1998(5).
[3]马富荣.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1998(5).
Abstract:Innovativeeducationand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hinkinghasbecomeanimportantcontentinthecurrenteducationresearch.Thispaperpointsoutsomesolutionstocultivatemiddleschoolstudents’innovativemathematicsthinkingstartingofffromthecurrentsituationofeducation.
Keywords:quality;innovativeawareness;innovativethinking;innovativeeducation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的思维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高中毕业生完全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然而,以高考考生作文为例,考生普遍缺失最基本的理性思考能力,只注意到事物的表象,钟情于感性的倾诉,对问题缺乏深思反问,对事物和现象不会进行因果分析,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诚然,中国特有的文化传承导致了国人思维方式与西方的明显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西方则是理性的、逻辑的。我们必须明白,缺乏理性思维会使我们难以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难以进行逻辑推理和检验对错,甚至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英国人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地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个问题依旧在困扰着我们,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钱学森之问”成为了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提出的问题振聋发聩,引发了全国上下的反思。笔者以为,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是造就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如何在高中阶段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理性思维之花绽放芳香,为高校输送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素养的人才,笔者以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高考命题来引导、促进高中生理性思维训练
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优质生源,高考命题对考生的思维品质与思考质量必然要有充分的要求。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教授在《分值和题型:静悄悄的、实质性的突破——评2009年高考作文题》中指出:“抒情和感性叙事命题长期占据霸权统治地位,理性命题长期被忽视,脱离‘真知灼见’,盲目甚至麻木地拘执于‘真情实感’,是不是会导致素质上多情而弱智?”2011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我主张高考作文命题要改一改,从偏重感性和文笔,改为重视考查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明确赞成高考作文命题应该趋于理性。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潘新和教授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高中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性思辨能力,作文训练应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对学生议论能力与思辨表达的检测考量,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方向。”
近期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表现出高度关注考生自身思维品质与思考质量的倾向。通过命题让考生直接面对并走进坚硬的现实,早一点读懂社会,读懂历史,学会理性地思考人生,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种拯救,何况写作本来就是一件与思维密切相关的事。
高考试卷的评价往往起着引领教育方向的作用。如前几年一些文笔华丽却无内涵的考生作文被评为“优秀作文”,高中语文教学“三重三轻”的弊病(重文章体例、重文章语言、重表达技巧,轻审题立意、轻思维深度、轻思想内涵)也随之出现。可喜的是语文界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近年高考评卷中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有了明显的要求,高考优秀作文的共性是充分体现考生个性,有自己的见解并能言之成理,充满智性和理性的光辉。高考评价对理性思维的重视,能有效警醒考生重视理性思维训练。
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理性思维训练
1 名篇示范,启发理性思维
高中生作文理性思维升格的总体框架构建仍应在课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授课时要对作品内容表象做深入的分析,挖掘蕴含其中的哲学意蕴,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阅读文章。名篇教学,应当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感知形象以后作深入思考,对写人的课文,试着评价、臧否人物;对叙事的课文则可评价事件,说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在领悟课文基本意义以后,推想引申意义、象征意义,甚至是联想意义,启发学生在写作时参照模仿,这对提升学生理性思维水平大有裨益。
2 设疑激趣,激活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的开端是好奇心,有好奇心是学生理性能力觉醒的一个征兆。因此,教学内容要有新意,教学方法要富有变化,要善于创设“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意境,善于巧设悬念、设置“障碍”,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在问题的探究中,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在知识的根据上追问,不仅问是什么、怎么样,更要问为什么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着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会迁移到写作中,作文的理性思维自会得以呈现。
3 课堂“留白”,激发理性思维
时常听到“迭起,精彩纷呈”的公开课,“表演”结束,好评如潮。于是很多教师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好的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似乎不能“冷场”,要上得热热闹闹、迭起才满意。笔者对此不能苟同。语文课需要有适当的“冷场”,正如书画作品的有意“留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一个消化吸收、生成新知的过程,它需要静思,需要时间内化。课上得“迭起、精彩纷呈”,学生势必没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这种背景下所呈现的“繁荣”,只是一种“虚荣”。课堂有意安排一些学生自己读书思考的时间,教师多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作些指点和个别交流,养成学生冷静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有思想的芦苇”,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鹦鹉”。
三、在高中作文写作训练中,注重理性思维训练
写作过程始终伴随着思维活动。学生在各种文体的练笔中,在大作文、小片段、周记等形式中展现自我、放飞思想。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理性的思维方法,训练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高中阶段,应以论述类作文写作训练为主。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是其本质特征,讲求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分析”是议论文写作的最基本要素。
1 因果分析法。即在叙述事例之后,说明事例的原因或结果与论点的关系。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可用“之所以……是因为……”“正是由于……”的句式对事例进行分析论证。
2 假设分析法。即在列举事实论据之后,紧接着提出与论据相反的假设,并引出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原论点的正确性。可用“试想”“如果……不是……”的句式,对事例从反面加以剖析。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最高峰,就无时无刻都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创造思维、集合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
一 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加工搭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观点,从而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研究和运用创造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展现学生的思维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2.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良好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插图、有关史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
3.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教无定法,但教不择法,教可创法。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能打破思维定势,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 史学研究才能的途径之一;其次,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精选有关材料辅助教学,以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再次,要善于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二 集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集合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进行分析鉴别从而对历史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浓缩的能力。训练的基础方法是:(1)情景再现法。
针对青少年爱听故事、富于幻想的特点,我们要精选一些典型的历史故事穿插讲解,引导学生从中推导出结论,也可用民谣、诗歌等形象教材,引起学生的艺术形象,并从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知识;(2)要点归纳法。教师经常在教学中示范,把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归纳为要点,便于学生纲举目张,掌握基础知识;(3)线索图表法。纵横线索与专题线索相结合。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历史事件的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求学生双向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其中纵向归纳是把同一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串连,学生从知识的条理、线索中找出基本属性,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形成完整的概念。
三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具有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根据其特点进行反复的思维训练。
1.问题情景法
在历史教育中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设疑难,使学生进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去探索——思考——发现——解决问题。启发性提问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是这样进行的:(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史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使学生在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关系中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掌握事物的本质,这是训练思维广阔性的主要方法;(2)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史实进行抽象和概括,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训练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方法;(3)要求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归类,找出异同点,独立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是训练思维独创性和灵活性的主要方法。例如,在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时,学生通过两种现代化实现的不同基础,认识到这是完全不同的历史范畴。
2.探讨发现法
也称之为设置认识性争论情景的方法,表现形式为组织课堂讨论,集思广益,我们一般在模糊点设争论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特定条件和因果关系中纵横驰聘,从而活跃思维、互相启发、教学相长。
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当今;毕业生;写作水平;较低;原因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许多同仁所倡导的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多读多写、勤于笔耕,培养兴趣、热爱写作,锻炼思想、陶冶情操等办法,无疑都是正确的;如果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一一落实,那么提高写作水平自然可以期待。然而从目前大学毕业甚或研究生毕业的学生来看,他们的写作水平,令人实在不敢恭维。其中能够写出像样的大块头的文章的学员,真是凤毛麟角。许多用人单位及其领导也都为选拔不到能够写出一手好材料的有用人才而感觉到苦恼,并向我们提出质疑。那么广大青年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什么不能尽如人意呢?原来我们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时代前进了,社会的气候和土壤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对于写作的态度也都随之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注意并研究这些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把学生写不好文章的原因仅仅归结在教学方面;如果我们不能找出学生写不好文章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各方面复杂的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就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也自然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当代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正在随着年级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退。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还是较好的,他们的写作水平与以前的学生相比还没有明显的差距,有些学生的文章还是相当出色的。然而到了高中,由于课程繁多、学习难度加大、升学压力过重,他们能够用在写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基本处于缓慢提升的状态,能有显著提高的学生不是很多。到了大学阶段,他们对于上写作课大都应付而已,高度认真地完成作文练习的为数很少。他们对于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大都是东摘西抄,生拼硬凑,其中将论文写作作为一次探讨问题的过程而去深入系统地加以研究、严肃认真地予以完成的更是少而又少。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而且应当深入研究,找出对策。
一、导致学生写作水平普遍较低的主要外因:
我们以为,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减退的外在原因确实不少,而且仅靠学校教育是根本不可能予以解决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社会上诱惑力很大的东西实在太多,诸如网上揽奇、智力游戏、视频聊天、博客会话、各种格调低俗的娱乐性节目……;再加上盲目崇拜偶像的追星狂热。这许许多多极具诱惑力的东西,让那些缺乏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青年学生很容易下水;一旦下水,他们就会迷恋其中而不能自拔。他们哪里还有精力去学习、去写作呢?
2、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也进入了读图时代——色彩绚丽、生动感人、变化神奇的银屏形象,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长于煽情、鼓动有方的节目主持,不用思考、无需理解的直观性动感信息,无一不能牢牢吸引公众的眼球,更何况是天性好玩的青少年学生呢?他们乐意将主要精力用于以上各个方面就是不愿意一字一句地去啃书本,尤其不愿意去读那些知识性、理论性很强,不动脑筋就无法理解的学术论文或学科专著。
3、由于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仍然存在,由于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夜暴富的先例确有一些,由于某些腐朽思想已经腐蚀了广大青少年的灵魂,由于住别墅、开轿车、出入高级娱乐场所已经成了许多学生羡慕和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青少年在中学、大学阶段,便已做起了如何如何赚大钱、发大财、当老板、成大款的美梦。他们整天做梦,就是不愿意通过务实而艰苦的劳动去搭建由美梦通向现实的桥梁,他们哪里还愿意将主要的心思用在耗神费力的写作上呢?
4、还是由于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现代的青少年中不少人对于本人的衣着打扮、家长的身份地位、亲戚朋友等关系背景,对于同学间的互请互送、互相攀比,对于交异性朋友乃至恋爱同居,都觉得特别重要或感到是一种时尚,甚至被认为是学生时代多彩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体验社会与人生的必修课。学生们都在忙着做这些事情,哪里还愿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写作之上呢?
5、从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能够胜任技术工作、管理工作、营销工作的,由于能给单位或企业很快带来看得见的效益,所以往往在基本工资之外还能获得重奖或提成,其中干得出色的,也更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晋升的机会也就多一些;而能够从事文案撰写工作的(当然很少),大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费尽心力,枯燥乏味,却无名无利,常常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责,工资待遇虽有保证但很难遇到获重奖、得提成的机会——这样的情况早就为在校的大学生所了解;作为头脑灵活、注重实惠的当代大学生,有几个甘于寂寞,愿意选择枯燥乏味的撰写工作呢?
6、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便四处活动、想法设法争当学生干部;他们当上了学生干部之后,便又在校园之中大搞不正之风;再加上老师与部分领导的包庇纵容,他们在学生中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由此便挫伤了许多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无法在健康的校园氛围中茁壮成长。
以上种种,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干扰、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既如此,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怎能得到有效地培养呢?
二、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和问题。
学生不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花费在写作上,还有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目前看来,贫富悬殊的学生家庭确有不少,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差距很大的学生家庭也为数很多,独生子女比例很大,单亲家庭确有一些,家长在外打工、让年迈的父母和年纪尚小的孩子在家守巢的也大有人在。这些情况就使得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和问题。在有些家庭中,孩子整天都被金钱和享受所牢牢包围,从小就以小皇帝或小公主自居,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啥有啥、我为中心的特殊生活。在有些家庭中,孩子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也无法接受正常的乃至科学的家庭教育,学校和家长难以及时沟通也无法密切配合,孩子处于自流或半自流的状态之中,常常为了发泄或迁移感情而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在有些家庭中,家长常用颠倒是非的溺爱和不能吃亏的纵容来教育孩子,用消极的乃至反面的示范效应来影响孩子,让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做人,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也不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不懂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从小到大,一天到晚,就知道围绕孩子唠叨不休,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却不理想,孩子不仅不会领情,还常常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叛逆性格。孩子生活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加之自由化思潮和其他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他们对于正面的教育便常生排斥心理,长大后便形成了对于正统文化的反叛心理。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面前,还怎么能够专心学习、用功写作呢?
三、在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学生写作水平普遍不高与教育界及学校有直接关系,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除数理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外,其他课程则很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现在的课堂教学,无论什么课程,不管年级高低,一律以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为第一要旨。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也往往将此点要旨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学生在给老师打分时也以能否引起自己的兴趣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于是老师备课时,便把当代学生各方面的浓厚兴趣尽可能地备进教案,有些老师乃至教育工作者干脆就把迎合学生兴趣当作了教学改革的一个落脚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似乎不再是让学生学到“真知”,而变成了想方设法迎合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把是否感兴趣当作能否搞好学习的全部理由。岂不知,学生能否搞好学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想、意志、态度、方法、身心素质、相关的环境条件等也同样是学生能否搞好学习的重要因素,兴趣只是其中的一个直接因素。兴趣既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也是受其他因素制约的。对于老师来讲,被动迎合学生的兴趣是一件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而改变学生的原有兴趣,培养学生新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持久地保持或者逐步增强,则就费时费力了。这对老师当时或很快就获得良好的评价或晋升的机会几乎不起作用,弄不好,还起反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面前,老师还愿意选择后面一种出力不落好的做法吗?老师长期迎合学生兴趣、迁就学生兴趣的做法,便难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学生的理智便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再者,在当前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隐患。大家知道,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常规思维与创新思维等,作为某种思维形式是可以研究的,但是决不能以此来替代思维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有许多人对于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方式很感兴趣,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而引进课堂。我们认为,若从思维的角度来考虑,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方式,所注重的是违反基本规律的一种反常思维,是不具有普遍意义和科学价值的。脑筋急转弯式的思维方式,常常把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逻辑关系当成了一因一果的逻辑关系,常常运用偷换概念等错误做法,让学生去寻找与其所谓的标准答案完全一致的答案。老师如果动辄就进行脑筋急转弯式的思维训练,或经常孤立地进行所谓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训练,并把这些思维当作创新思维,以此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此长期下去,学生还会按照思维的基本规律和正确方法去进行思维吗?学生的头脑中还会有科学思维的一席之地吗?在基本不懂或根本不懂什么是符合逻辑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究竟有哪些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学生就只能进行所谓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或进行真正的胡乱思维喽。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常规思维与创新思维,并弄懂它们之间的关系,熟知运用它们的条件和规律,能够辩证统一、机动灵活地加以运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尤其要掌握辩证思维的深刻内涵、基本形式和基本规律,并能够将辩证思维的科学理论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思维实践,形成科学思维的理性习惯;只有按照“遵循规律——冲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再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检验”的程序去训练学生,学生才可能具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进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思维。
第二,在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规范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不少专家出于好意,为了迁就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适当降低教与学的难度,为了给学生多减轻一点负担,便把中学阶段对于语言知识的初步介绍几乎抹去了,对于汉语语言的基本规律几乎不讲了,让学生仅凭一点感性的知识,凭着对于自己接触的各种语言包括社会上流行的时尚语言的模糊感觉,凭着对于老师的课文分析和作文评讲的肤浅认识,而去进行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于自己的语言为什么词不达意,为什么语句不通,为什么条理不清,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完整准确、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则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由于老师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语言规范与不规范的科学道理,学生便也无法在语言运用中,自觉运用规范语言,自觉纠正不规范的语言现象。现代的学生大都不喜欢学习那些枯燥的富含科学规律的东西,对于不花相当功夫确实难以弄懂的东西,他们也就干脆不去问“为什么”了。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也只是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的被动性学习,是一种只要能够升学、其他什么也不愿多问的急功近利的学习。而中学老师,为了不违背教学大纲的精神,为了避开简单几句话也确实说不清楚的问题,也就不去向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了。长期下来,学生按照语言规律、使用规范语言进行自觉表达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提高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或语言专家,还应懂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二者之间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由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我们愿意尊重这样的客观规律,我们就应注意让学生在中学阶段便开始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懂得规范地使用语言的基本规律;从而让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个方面,能够比翼双飞,共同提高。
第三,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学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往往不大注重立论活、选材广、说理难、实用性强的各种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不大注重学生思想观念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由于老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也承受着升学率的重大压力,老师便没有多少精力去关注社会、研究人生了,他们特别注重的就是寻找和筛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由此,他们也无法扩大学生的视野,无法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形成正确的观点。老师在评讲学生作文时,也往往只讲观点是否正确,却不讲或讲不清观点为什么正确或不正确,怎样分析和认识问题才能使观点正确;只讲选材是否典型,却不讲或讲不清为什么典型或不典型,怎样做才能使材料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只讲词语句子是否规范,却不讲或讲不清为什么规范或不规范,规范的具体要求究竟有哪些;只讲思路清晰或混乱,却不讲或讲不清为什么思路是清晰的或混乱的,应当怎样才能够进一步理清思路;只讲说理不够严谨而系统,却不讲或讲不清为什么不严谨、不系统,怎样说理才能够做到既严谨又系统。老师往往只就面上的共性问题进行评讲,而不愿意深入剖析、找出内因、分门别类、个别指导。这样指导学生作文,就显得不深入或太浮泛,根本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针对性也不强,作文教学的效率自然就比较低。为了让学生能在高考中得到高分,老师便在押题上狠下功夫,在押题的基础上便让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甚至几十遍的模拟训练,让学生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选材能力、布局能力、阐述能力只局限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久而久之,学生的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随机应变能力乃至整体写作能力就逐步退化了。当学生遇到未曾见过的题目时,当学生遇到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才能够成功地审题立意、稳妥立论、筛选素材、锤炼典型、巧妙布局、严谨论说的时候,学生可能就束手无策了。
到了大学阶段,写作课老师一般只是泛泛授课,而不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训练学生议论文乃至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然后以此为基点,适时地向其他文体扩展开去。大学老师往往只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个人的科研之上,不愿意也不可能将主要的精力花费在精心深入地辅导学生认真写作之上,更不可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持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再加上学生本来对写作就不够重视,学生的写作水平怎么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呢?
一、概念理解素质教育
根据近代一些教育家的看法,概括地说:“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灵活的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全方位地说,素质教育具有六个特征:强制性、平等性、全面性、社会性、未来性、创造性。
二、小学数学教师应达到以下素质标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素质教育本身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高水平的,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科学精神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一切科学技术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要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没有一种献身科学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甘做“蜡烛”甘为“人梯”能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给人光明,助人攀登,引导青少年走向未来,使之成为“四有”新人,合格的接班人,
2、数学教师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文化修养
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有培养下一代的强烈责任感,将毕生精力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强决心,更应有系统的数学专业知识、有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积极实践的顽强意志。因为无“能”的教师决不可能带出有“能”的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对自己所教的知识必须融汇贯通,得心应手,同时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数学教师只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的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开阔视野、勇于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要求,才能不断地给学生注入新的“营养”,使其素质不断提高。
3、数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
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主要在于教师是否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这种能力要求教师:首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种基本功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和动手操作几个方面。数学教师必须学会普通话、语言必须条理清晰,有启发性、引人人胜。教师的板书、板图必须条理清楚、脉络准确分明,规范精炼。
其次,数学教师还应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即具有一定的实现教学素质,这种素质包括实验技能方面的素质和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三、选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智能素质
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含义以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仅有一定的了解是不行的,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还需在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能逐步学会并正确掌握概念,并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去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推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注意训练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选用恰当的训练方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通过“师生谈话”“设问”展开学生思维
谈话法是课堂上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当中与学生的谈话要能启发学生思维使教与学的双方以谈话的形式进行思维的交锋,这样的谈话才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课堂上应给学生多的发言机会,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说话的机会,不仅使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问题相伴随的,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靠教师按认知顺序设计的问题逐步形成。课堂上的提问必须目的鲜明,要求明确,富有启发性,以促进学生思维为目的,一般应在知识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中设问,实际教学中三种设问方法要交替使用。例如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10.25÷125后过渡到计算10.25;12.5,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
①今天学的小数除法与以前学的小数除法不同点在哪里?(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
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还没学过,你能把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吗?(在关键处设问)
③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变成整数,被除数不变,能不能得到原来的商?为什么?(在探求规律寻求算法上设问)
总之,各类提问都必须贯穿“诱发思维,诱导思维”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说出思维的结果,还要求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设问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素质 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需要着重通过找寻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学生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地集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从而为未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论断一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于惊奇与疑问的交叉点。因而,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疑问点和兴趣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创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1 教学应立足于大纲和教材
在教学指导中,教师首先应该立足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清楚把握教学的基本方向,深入了解教学的基本目的和培养思路。由教育部修订的教学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目的中,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三方面提到了同样重要的地位,指明了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使教学目的更为完整、全面,更好地体现了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另外,大纲还就教学目的的每一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学生应获得的基础知识的范围,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它不仅是课程内容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教师完善自身素养的读本。现在通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的反复推敲考究的一套权威教材,因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成为了教学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详细剖析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详细制定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进度进行实时跟踪考察,从而使学生在消化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运用。在使用教材上,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过度依赖教材,教学内容死板,完全照搬照抄课本上的内容,教学没有创新性和灵活性,这样不但会降低教学质量,还会挫伤学生们的积极性;二是过分脱离教材,为了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大量搜集各种素材,大规模的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这样会使得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加重,而且还可能使得学生因为知识太过杂乱而“吃不消”。
因而作为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认真解读教材,精准地把握知识脉络,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形象思维
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诱导和引发,由于小学教学对象一般为7周岁至13周岁的青少年,其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引导,加强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动静结合,从而从感官上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不可少一样。”脑科学研究表明,视觉神经的发展,是从简单的、复杂的和超复杂的这样一种层次加工的顺序进行的,加工不断提取形状的精细特征。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对所接触的新知识有最初的了解,才能对新知进行学习、判断、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观察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比较持久的知觉,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如在数学几何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通过结合实际物件配合讲解,再通过抛开实体单纯利用语言描述为学生呈现想象中的虚拟立体空间,这样通过从现实物品抽象出来的立体想象,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架构能力,从而为几何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同时,在国家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师在安排数学教学内容时,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只有在观察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形象思维能力,才能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中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地通过观察提高知识补充的能力,从而学好数学。
3 培养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学科的基础课程,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只有能够为实际生活提供解决方法和手段的数学教学,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关键词:辨证思维政治教学
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思维的重要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说过:“人们解决世间所有的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可以说,思维能力在任何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是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指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辩证法规律进行的思维,能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总之,是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它是思维能力的核心。
一: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时代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上,同志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国民素质的提高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为此,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的。
现代教育以思维为首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学校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学科教学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都要相应有个转变、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发展智力,传播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以思维能力培养为首要目的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3、培养思维能力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本身的要求。
首先,思想政治课本身设立了思维能力目标。高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设立了如下目标:(1)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概括能力、归纳和演绎的推理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比较的能力、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学习辩证的思维方式。(2)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增强政治课内在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变成全体学生的“思维体操”,把大部分课都上成“思维训练课”,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内在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培养才能获得。因此,政治老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总结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在政治教学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运用博引趣例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教师应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运用事例、故事、音像,乃至名言、谜语等教学媒介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思维,把教师讲的材料与课文中的原理联系起来思考,触类旁通便很自然地理解了相关的原理,并且能够运用这个原理来说明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如,在讲授哲学《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一课时,我们可以从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中选取事例,就拿“曹冲称象”来说,就是对青少年进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极好范例。“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故事的梗概是,有一天曹操得到一头大象,曹操想称一下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问手下大臣有什么办法。一位大臣说,可以砍倒一棵大树来制作一杆大秤,曹操摇摇头——即使能造出可以承受大象重量的大秤,谁能把它提起来呢?另一位大臣说,把大象宰了,切成一块块,就很容易称出来了。曹操更不同意了——他希望看到的是活着的大象。这时候年方7岁的小曹冲出了好主意:把大象牵到船上,记下船边的吃水线,再把象牵下船,换成石块装上去,等石块装船达到同一吃水线时再把石块卸下来,分别称出石块的重量再加起来,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曹冲在7岁时是否真有这样的智慧,难以考证,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辩证逻辑思维:能从错误意见中吸纳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看似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它却包含着一个合理的因素——需要有能承受住大象重量的大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谬,怎么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呢!但在这个意见中却包含着一个非常可贵的思想——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纳了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设法找一个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船正好能满足这种要求;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可以实现“化整为零”。
正是这种辩证思维加上生活经验积累和敏锐的观察,使曹冲创造性地解决了他所处时代一般人所不能解决的难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思维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性突破这一环节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都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2、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相互激励中得以强化。
市场的激烈竞争能使经济发展迅猛,而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强化刺激认知手段,设置辩论、课堂讨论等适度紧张的课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脑的思维活跃而敏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强化。辩论能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辩论课上,教师完全给予学生平等、信任、尊重,学生就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胆探索、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比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让学生先自主预习,然后针对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的现象,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辩论赛,正方主张“抵制洋节”,反方主张“引进洋节”。首先根据观点立场确定两方的组员,在学生的推荐下,选出两方的组长,由组长组织组员分工查找知识点作为论据。然后通过辩论赛双方各陈述其论据。这样,学生不仅能理清这几个知识点:(1)文化是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传统节日是本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2)洋节日是西方文化的集中表达。大规模集体过洋节,会影响本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形成和保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包括西方的洋节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引进洋节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4)引进西方洋节,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而且在辩论中改变了学生“非此即被”的思维方式,要学会从两点去看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设置高质量的疑问,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当有了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大脑才能活跃起来。当然,高难度并不等于高质量,关键在于设计的巧妙。一个精心设计的巧妙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相互争论和启发中得以拓展。如:在讲授量变和质变时,我选用了如下一个《分粥》的故事: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轮流分粥,分粥的先拿出自己的那一份。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讲完故事,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1、应该如何分,大家才会没有意见同时自己又不会吃得最少?2、用今天所学知识应怎么解释?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得出结论:1、分粥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2、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第一,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第二,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方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分粥》故事中,同是七人分一桶粥,有抓阄分粥、轮流分粥、推选分粥、委员会分粥四种分粥方案。谁分粥,谁先拿粥,这些方案是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饱一次、腐败粥、凉粥。只有一种方案,虽然只是改变了分粥者拿粥次序,就是改变了拿粥的排列方式,分粥者不是先拿粥,而是最后拿粥,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终于实现了完全公平公正公开,达到了良好的意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这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方式的体现,这种质变,也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可见,运用材料设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克服错误的思维方式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这既是教学实践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
参考书目:
温寒江《创新能力》
阮美玲《浅谈例子启发在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王朝英《利用辩论法培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