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第1篇: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设计型学习;设计;逆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12-04

当前,探究性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课程理念及教学系统的局限,大部分学校和教师都使用“基于剧本的探究”(scripted-inquiry),而不是真实的探究;在这种“假设性探究”中,教师设定目标、提出问题、提供材料、提供步骤,并与学生讨论“正确”的结果或‘正确’的结论。从教学论角度看,这种“基于剧本的探究”显然排除了教育和学习过程的“真实性”——造成知识的复杂性和过程的体验感的缺失,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与创新学习的有机结合。为矫正“基于剧本的探究”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以真实的项目设计为中介,倡导设计型学习这一探究性教学新样式,并具体阐释设计型学习的涵义、价值及其逆向思维过程模型,以此推动教育教学的持续革新。

一 设计型学习的脉络追溯

如同其他探究性教学方式一样,设计型学习也源于科学教育领域。20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里,科学教育出现了以科学素养的培养为科学教育最高宗旨的发展趋势。科学素养是一个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概念。科学教育除了学习科学内容之外,它的中心目标之一是协助学生科学地学习推理。传统科学教学关注学生知识和技术的获得,这种教学方法一般通过讲授、阅读和演示(其中教师或书本是知识的唯一权威来源)来呈现知识。人们意识到,如果科学探究过程都是被教授的,那学生就并没有在丰富的知识情境下进行真正的探究学习。比如,很多教科书可能在开始部分显示有关于科学方法或测量过程的内容,学生在参与到任何有意义的科学实践中之前要学习这些概念,学生在这些预先设定好的认知决策引导下,往往忽略了真实的科学推理。同样的,教学中的探究任务很少要求学生对相同的基础过程进行多元化研究,以探索有可能解释一个现象的多种假设和实验。因此,一般科学课本及传统探究性学习中设计的简单探究任务不大可能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推理的能力。

在认识到科学教育中传统探究学习的弊端后,学者们转向了设计与“设计科学”(Design Science)领域。其实,教育的设计科学属性早已得到认可,当代人工智能专家西蒙(H.A.Simon)在其经典著作《人工科学》一书中,直接将教育研究归类在设计科学的领域和范畴,这些领域无一例外强调“设计”这一人类重要的活动,而设计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设计并不仅仅只存在于艺术中,设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无处不在,美国国家科学标准中认同一个新兴观点:设计是对科学素养的补充和支持。他们认为在科学教育中,科学与设计都有一些共同的概念如系统、组织、形式、模型等,通过设计作为中介来支持科学教学是一种可靠的途径,建议科学教育中将科学知识应用到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中。

由此,教育领域“设计”概念的流行也预示了“设计”在教学中可能会起到积极作用,在课堂中将教学和设计相结合的想法也在欧美教育领域引起很大关注,并在各个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实践。与其他以学生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相比,这种设计为中介的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提供了真实的情景,学生参与到设计中有意义地学习学科知识和设计技能,“设计”是创建新科学知识的手段,通过设计制品然后学习设计制品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或者先学习科学概念然后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一个制品。这一思想后来经过尼尔森(Doreen Nelson)等人的实践、建构与发展,形成了为系统化的设计型学习样式。设计型学习方式在欧美高等教育、基础中得以大量推广和实施,尤其是在工程类课程、设计类课程、艺术类课程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的科学、社会等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用以发展学生的更多能力,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也是当前国际上教育发展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二 设计型学习的涵义与价值

1 设计型学习的涵义

设计是有目的的且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设计源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问题解决的本身即是对各种理论的创造性应用。在西蒙(Simon,1999)看来,设计活动和其他真实世界的很多问题解决活动大部分和“定义不良的”(ill-defined)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任何的设计制品都是广泛价值判断的结果。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真实问题都是定义不良的,只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以及最好的解决方法。因此,在问题解决的属性上,设计与学习很类似,学习其实也是一项解决一系列“定义不良的”问题的活动。在设计型学习中,设计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又将学习得到的结论反馈于设计,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随着学习的开展而不断深化。

借鉴设计的这种特质,综合各方观点,本文认为,设计型学习是探究性教学的一种具体实现样式,是一项以学习目标为准则基于项目的活动,教师给学生提出挑战任务发散学生思维,将各科知识进行整合,回忆利用已学的知识,设计能反映主题的制品,再通过新学的知识,重新加以修改和设计,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设计制品并不是最终经验,学生能够获得能够用在各个研究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社会技能。在设计型学习中,设计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又将学习得到的结论反馈于设计,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随着学习的开展而不断深化。

2 设计型学习的特征

从设计型学习的定义和过程看,明显有别于其他一些学习方式,也凸显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开放性。在对象方面,设计型学习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包括学习困难(1earning disables)的学生,通过挑战性的真实设计任务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科目上不仅用于科学、数学学科,而且面向所有学科,不仅可以增加科学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写作技巧等。②可及性。设计型学习并没有要求很贵的学习材料和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身边随时可以得到在材料,如纸张、铅笔、胶水以及可回收的废品等,这些就能使设计型学习的课堂生动起来。在学习环境上,设计型学习可以在任何一个教室中进行,对环境没有特殊的要求,并不像探究性教学那样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③整合性。设计型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对一门学科进行学习,它是整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将有关联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整合提升了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参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中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并在与团队的协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④挑战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且还有熟知其他领域的学科知识,这样才能通过设计型学习达到多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要起到课程设计者、协调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把设计型学习与课程标准相结合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3 设计型学习的价值

(1)体验真实的设计感。正如纳基(Moholy Nagy)所指出的,“设计”综合了各种因素,学生在课堂中整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去“计”课程作品,所以它在教育中应用也就具有了整合多学科的特点。通过设计挑战性任务,学习者体验到了真实的设计感,设计不仅是目标也是手段,利用“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悟到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问题的设计感。

(2)投入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指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设计”在设计型学习中意味着创造一个制品去解决一个明确的需求。在设计型学习中只有在设计时有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时,这些知识和技能才会介入课程中,这样学生就会进行理解性学习,全身心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使要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先前的知识技能产生了合乎逻辑的联系,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

(3)学习成果制品化。设计的学习制品是思想外化的具体表征。通过制品能使学生考虑到那些忽略掉的物理因素:学生通过制品更容易地陈述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也可以提供丰富的建议,使得知识协作性探究建构成为可能。

(4)学习过程迭代性。在传统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中,虽然也融入了设计环节,但是一般都是先把相关的课程知识呈现完后才让学生去参与活动,设计的制品往往也将作为最终的经验。设计型学习虽然也重视设计制品,但它不是最终的经验,它最突出特点是过程的循环迭代性。

(5)教学设计逆向性。在设计性学习中提倡自下而上的逆向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并不始于讲授新课,而是先让学生在设计任务中自主学习和探究新课的知识和技能,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讲授课程知识,巩固学生刚在设计任务过程中已经自主学会的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大部分学生碰到的重难点知识,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补充知识对作品修改设计。这种逆向学习方式即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了知识技能,也让学生在一堂课中能把握重难点,并及时学以致用。

4 设计型学习与其他几种学习模式的比较

(1)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既是一种课程,也是一个过程。从课程视角看,是指由经过仔细选择、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而这些问题是学习者在获得批判性知识、熟练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策略以及团队合作参与能力时需要的。从过程视角看,是指遵循普遍采用的用以解决问题或应对生活和事业所遇挑战的系统方法。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往往强调的是一种跨专业和跨领域课程,是通过协作完成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任务教学法强调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的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三设计型学习的逆向思维学习过程模型

这里以尼尔森的实践研究来阐述设计型学习的可操作模型。设计型学习的创建者尼尔森是加州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t Pomona)的教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理论家、研究者和课程设计者。由她创建并付诸实践和推广的设计型学习,采用“逆向思维”(Backward Thinking)学习过程模型,在高等教育教学以及K-12的互动课堂中实行,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逆向思维的提出源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层级。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大多数的教学和学习都只是记忆和理解事实。正如他所说的说,真正的学习目标是能够分析,综合和评价事实和思想,并发展原有的思想。尼尔森认为,传统的“顺向”教学始于基本事实,“逆向思维”开始于最高级别的推理。学生开始设计和制作从未见过的学习对象,这些正是他们将要从课本中学习的知识。学生解释学习对象的功能和和所属地。然后,他们通过传统的指导课程学习基本的课题。图1就是尼尔森的设计型学习方式——“逆向思维”(Backward Thinking)学习过程模型。

正如上图所描述的,第一步,需要教什么?确定基础课程的一个主题或概念。例如:保护是一种普遍的概念。在社会科学,学生了解保护的内容和法律中保障生命和财产的法律条文的作用。在科学中了解皮肤对人体的作用和血液中的抗体的作用。第二步,从课程中找出问题。如:人或身体是怎样被保护的?“1/2步”,把问题转为一个“从来没有碰到”的挑战任务,这可以是一个“从没见过”的保护人们免受侵犯的方法或保护身体的方法。第三步: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设计评估标准,制作两张表单“不需要的”和“需要的”。

第2篇: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学科教室 探究实验设计 二次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 Q-331 文献标志码 B

1 学科教室

学科教室是传统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实验准备室、图书馆等功能场馆的结合体,可以让教学实验同步进行,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恢复课堂的本真性。一方面让常态课与实验课的区别消失,另一方面教师自己管理实验器材药品、准备实验,让教师与实验员的区别消失,同时也让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即时透明,让实验设计和过程并行,避免了设计的盲目性,让理论实践并行,从而具有更突出的求真功能。

2 探究性实验设计

探究性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是学生历练探究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其设计思路包括:围绕实验要求和目的、明确实验设计的原理、明确实验的变量和检测的指标、正确选择实验的材料和用品、合理设计实验步骤、注意遵循实验的对照和单一变量等最基本的原则、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作出评价。

3 二次实验设计

二次实验设计是对首次实验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在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从理念到步骤和细节,再到评价,体现学生实验过程中思维品质的提升和设计能力的成熟。

4 教学案例

本节课以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酶的本质和特性”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为案例教学,充分利用我校生物学科教室资源,完成实验设计实施和二次设计。

活动一――探究酶具有专一性。活动内容:

(1) 说出实验设计思路和遵循的原则。

(2) 按设计步E(表1)进行操作出现的问题。

(3) 说说你对这些实验问题的思考并尝试重新操作。

(4) 实验中还应注意的事项并尝试改进。

学生总结:按照设计步骤(表1)操作,结果发现,由于冬季室内温度较低,操作中酶活性不够影响到实验效果;用碘液鉴定,结果发现1号试管内有蓝色产生,2号无色,说明淀粉没有被完全水解,这是因为酶活性不高引起的。实验结果说明温度这一无关变量未控制好,需要进行60℃保温处理,但处理后实验结果是两支试管均无明显的变色反应,无法证明蔗糖是否已经被水解。改用斐林试剂鉴定后,可以排除温度这一无变量的影响。此外本实验的目的是要探究是否有淀粉被分解,而不是探究淀粉是否被完全分解。所以只要检测分解产物是否存在就够了。

二次设计见表2。活动内容为:

(1) 说出再设计的理念思路。

(2) 还可以用两种酶一种底物方法证明酶有专一性,试设计。

(3) 谈谈改进后的实验感想。

活动二――探究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宜温度。

(1) 说出实验设计思路。

(2) 按设计步骤(表3)进行操作出现的问题及你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尝试重新操作。

(3) 实验中应注意事项并尝试改进。

学生总结:将底物保温在三个温度下,加入酶,经斐林试剂鉴定发现1、3试管内试管均有砖红色沉淀出现,分析可能是斐林试剂加热时改变了低温这一变量。改用碘液可以解决其影响,同时对最适温度的探究应该先做预实验确定温度范围,确定更小的温度梯度通过精敏比色分析寻找最适温度。

二次设计见表4。活动内容为:

(1) 再设计的理念思路。

(2) 说说不选用过氧化氢酶探究的原因及反应后不用斐林试剂检测的原因。

(3) 绘制酶活性受温度影响曲线,说明曲线的含义。

(4) 还可以用什么酶和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试设计。

活动三――自主设计和分析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简要说明实验设计的材料、步骤、鉴定,绘制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模型。

学生总结:步骤和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施相似但选材不用淀粉和淀粉酶的理由:

(1) 单一变量不可控。淀粉与碘的蓝色反应在pH为3~5的弱酸性环境下进行最灵敏,5

(2) 产物检测不可行。利用碘液来检测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实验现象:将淀粉加入体积分数为5%的HCl溶液后加入淀粉酶,经60℃保温反应,加入碘液后,呈现棕红色。在重复实验后,发现甚至会呈现出红色、褐色,且与滴加淀粉酶的时间有关(即淀粉于HCl中存留时间有关)。这是由于淀粉及其水解产物都能与碘液发生反应,原理是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中,形成络合物,且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也会发生自然水解。因此,上述实验中淀粉在HCl中存留的时间不同,显色也不一样。即使在强酸环境下,淀粉酶失活,淀粉也可能不与碘产生蓝色反应,而呈现出红色、褐色等,不能准确检测淀粉酶于该pH下是否失活。那么是否就能用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呢?也不可行。斐林试剂的Cu(OH)2可与HCl产生中和作用,使斐林试剂失去鉴定作用。即使在酸性条件下,淀粉酶具活性,使淀粉水解成还原糖,也检测不出来。若利用磷酸盐-柠檬酸盐缓冲液调节pH,以唾液淀粉酶作实验材料,实验误差可能会减少。所以用淀粉酶来做pH对酶活性影响的检测实验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最好的方法还是改变反应底物与酶,用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来完成此实验。这样就能回避选择试剂中需要考虑的种种复杂问题。

5 总结反思

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由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在学科教室内完成,学生的设计准备和课堂教学均以学科教室现场实验为背景,避免了设计的盲目性。将酶的三个实验分别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再到自主选择类型,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能力,提高了学科素养。同时江苏学业水平考核实验复习要求短平快,简明高效,往往缺乏课堂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空间。本节实验复习课堂设计的关键基于学科教室的资源支持,通过实验视频的精心引入,防止课堂时间等待和酶的高效性实验的危险性。三个实验设计内容从定性到定量的递进和优化层层深入,让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充分训练。设计和实验中问题的分析都有小组和教师的参与和点评,让知识应用准确定位。许多专家学者提出课堂深度学习概念,实验课堂上要让学生产生深度学习,教师要特别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特别是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正面分析解决)、知识的对接、方法的迁移、思维的递进,走出“做实验不如做实验题”的认识误区。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实验设计带实验过程再带实验设计,反复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本领,其中学科教室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平台功能突显,说明基于学科教室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的必要性、优越性,对于江苏现行的学业水平必修考试中的实验复习是一种参照模式。教师要关注学生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新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价值取向,将总目标分解到每一节课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探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生物学通报,2006,(1):27-28.

[2] 李能国等.基于学科教室的生物学课程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6,(9):13-14.

[3] 徐学福.科学课程的探究教学案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第3篇: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设计史论教学 主体意识 创新精神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加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同程度都开设了一些设计史论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设计史论课程却又存在着学生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的情况,这在高职类艺术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它具有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合作性、过程性等特征。把探究性学习理念引入到高职设计史论课堂,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效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计史论课程呼唤探究性学习

笔者在几所高职学校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显示,近七成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对于设计史论课程在开拓视野、启发思维、激发灵感、积累素材、培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作用还是十分认可的,认为开设这门课程很有必要。之所以课堂上不愿听、不爱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现在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节课满堂灌”的现象虽然有所改观,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幻灯片教学。声、光、色的综合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师转的局面却没有多大改变。和设计专业技能课程强调动手操作、学习效果立竿见影相比,史论课程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相反还增添了死记硬背的负担。

在设计史论课程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理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设计历史和设计实践中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实际感受和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既是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焕发设计史论课程生机活力的需要,同时还是营造新型师生关系、提升设计史论教师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需要。

二、设计史论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根据设计史论课程的特点,结合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原理,笔者尝试把设计史论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分为建构性探究、形成性探究、延伸性探究和应用性探究四种方式。

(一)建构性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前具有广泛影响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来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说明,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经验的参与,应是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据此类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教师就不要自问自答、全包全揽式的讲授,学习的过程也要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和体验。比如学习陶瓷工艺时,如在教学环节中适当加入带学生去陶吧动手操作、带学生去博物馆实物参观、让学生对古瓷的现代仿品进行鉴别等参与体验活动,不仅可以打破课堂一潭死水、学生一知半解的局面,同时在制作、参观、鉴别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加深了理解。

(二)形成性探究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形成性探究则以问题为出发点,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知识的关键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解决疑问的欲望,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再发现、再认识的过程,以问题之刃,开启探究性学习之门。比如学习青铜工艺时,比较不同时期青铜器艺术特点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总结,又可以锻炼分析鉴别能力。那么教师可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指导学生从造型、纹样、工艺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去归纳、思考,并以小组讨论、分组陈述、最后教师点评的方式来完成这个任务。整个过程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回顾复习、分析比较、合作交流为主要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探寻答案的过程,培养学生勤于钻研、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延伸性探究

高职设计史论课程虽然性质上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但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要注意关注现实生活,与设计实践密切相连。特别是在当前资讯爆炸、利用电脑网络获取知识性信息高效便捷的时代,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将课堂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内容有价值、有意义。比如学习金银器章节时,若能结合学生佩戴金银首饰的实际,指导学生查资料弄清足金、千足金、18k金、24k金等概念的区别以及常见金银器的真伪鉴别、收藏保养等常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探知求索的热情。

(四)应用性探究

当前,高职教育正积极倡导“理实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作为设计专业基础的设计史论,也应该与专业结合,突出应用性,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动脑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知识的运用中,不断探究、创新,最终实现设计史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专业水平提升服务的目的。比如在瓦当艺术章节,如果单纯介绍瓦当的历史、种类、图案、工艺等内容,学生容易觉得无趣也无用,自然兴趣不浓。倘若换个思路,以圆形瓦当为标本,引导学生分析其构图原理,再结合现代标志设计,让学生在圆形界面中就某个设计项目,设计出多套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的眼睛、大脑、手一下全部被调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注意事项

(一)保持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平衡

实施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中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什么也不管。如果将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化,结果只能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应以落实教师的主导性为前提,设计史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的“趣”,把握学生探究的“度”,化解学生探究的“坎”。既要体现学生探究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要有机结合,齐头并进。

(二)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没有问题的提出,探究性学习就无从谈起。当前,设计史论课堂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问题。学生没有问题也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思想和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放眼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与设计史论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注意自我提升,做好充分的准备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在教学观念上,教师需消除自己的权威意识,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知识结构方面,教师要认识到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自身已有的知识已不可能像往常一样具有绝对优势,需要不断学习、扩充,以适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在课堂驾驭能力和探究技巧方面,教师也要加强实践探索,以推进探究性学习的发展。

总之,在高职设计史论课程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理念,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实际感受和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探知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充分证实了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注:本文为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1—2012年度科研规划项目《有效教学视域下的高职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42)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孙志璞.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第4篇: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真实性学习;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1-0041-03

引言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目标有着较大的差异,部分教师依旧围绕着已有的教材而教,学生依旧本着教材旧有的内容而学。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使信息技术教学返璞归真,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发掘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有目的地解决真实问题。教学最终的目的着眼于学生真实的发展,即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将“设计教”的焦虑,转化为“设计学”的动力是每个学科的使命。但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数字化环境中的真实性学习,即以数字化工具来处理真实性任务。这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取向所决定的教学取向,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素养目标所决定的“教”的价值观。将素养落实到学生培养,必然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引导真实性学习而发生,从而实现未来学习。

实践探究

什么是真实性学习?真实性是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那么其在教学背后的原理我们可以理解为情境认知与实践共同体。它不是真实活动的植入,而是从真实情境的知识发生过程中提取关键要素,模拟出知识建构的真实性学习环境、真实性学习任务和真实性学习评价。具体到信息技术课程中表现为:对真实世界中的数字化学习专家(包括各行各业用数字化技术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的能手)的行为进行分析,核心是构建真实性任务、真实性学习环境,进而推进相应的学习活动。

1.创真实性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将本学科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相结合,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到抽象的学科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将其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选用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能转化为鲜活的问题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多样的输入法》一课中,笔者在教学导入时紧扣“多样”这个教学基点,让学生在理解“输入法”的同时,重点体验了语音、手写等输入法,最后畅想未来的输入法。教学过程是在真实的环境中采用真实的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在体验不同的输入法的同时,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选择的环境,从而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辩证法。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很高兴由我和大家一起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初次见面我将以一种特殊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这是一部普通的手机,但特殊在哪儿呢?它会把我所说的话翻译成文字直接输入到手机里。请看大屏幕。

师:手机语音功能太神奇了,那么怎样在计算机中输入文字呢?你们平时是怎么把文字输入到计算机里的?

生:键盘输入。

师:除了用键盘输入外,语音输入可不可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出示课题:多样的输入法)。

设计意图:为了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笔者抓住如今人人都拥有的智能手机、iPad等设备中的语音功能的特点,用语音输入的方式介绍自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自然地导入了本课的一个知识点――语音输入,让学生在课前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这一导入环节设置得自然巧妙。

2.定真实性学习任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真实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①嵌入在一定学习环境中的特定任务;②与真实世界密切相关;③结构包含大量次级任务;④具有复杂度,需要学生进行一定复杂度的探究;⑤为学生提供机会,从不同视角来探究任务;⑥提供合作和反思的机会;⑦跨不同学科领域;⑧整体性评价;⑨产生的结果是可重复的;⑩允许不同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例如,在《多样的输入法》一课中,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完成用语音在写字板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及兴趣爱好、体验手写输入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畅想未来的汉字输入法三个任务。真实性学习任务的创设囊括了多种输入法,既具有代表性,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了“立足学生,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片段二

任务一:

(1)尝试用语音输入法。

教师讲解打开讯飞输入法中的语音输入功能。请一位学生演示操作,打开写字板。

(2)探究你在语音输入时遇到了哪些问题。

师:谁能说一说语音输入的优缺点。

任务二:

(1)尝试手写输入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们来请教一下百度博士。百度博士在哪呢?(引导如何打开百度)

对于不会读的字,我们怎么输入到计算机里?(演示设置手写输入)

(2)巩固练习:体验手写输入法,通过百度了解词的含义。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能大声告诉大家?

教师提供多个成语,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知道的成语的含义。操作快的学生可以多做几个。

设计意图:在设计真实性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情感需求,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或与之有关的事物,才能触发学生有话可说,这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

3.设真实性学习评价――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真实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面对面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用说生生评价。大多数学生只是默默地听,由此丧失了积极思考的动力,因为“反正老师也不会提问我”。[1]教师对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和态度倾向也往往了解得不够准确,毕竟个别学生的回答不能量化到整体。

在网络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作为应答器,进行实时的网络互动。这种互动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对刚学过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可以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之认真听讲。[2]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项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也很方便,而且趣味性强。另外,这种互动用来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有更强的时效性。

例如,在《多样的输入法》一课中,笔者注重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每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对不同输入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刻理解每种输入法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辩证思维方法。最后在课堂小结环节,笔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学生对汉字输入法的使用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想充分表达出来。这种师生交流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四种输入法的理解,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思考与总结

怀特海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脱离真实性情境的知识是‘呆滞的知识’――仅为人脑所接受而无法加以利用”。因此,在具有情境的课堂里构建知识,学生才能实现真实的发展;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依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真情境”,引出“真问题”,实施“真探究”,付出“真感情”,才能使学生习得“真知识”,生成“真智慧”,使信息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第5篇: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生 就业 专业教育 适时性

自1999年高校艺术专业扩招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专业内容不断丰富,专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是,与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相反,艺术设计生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活动中要把握适时性的原则,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艺术设计生

艺术设计生是指学习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专业艺术知识的学生,艺术设计生就业范围特别广,包括文化领域、市场领域等。艺术设计生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专业教育适时性

专业教育适时性是指在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由学校对相关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培养出符合社会标准的专业性人才。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不佳的情况下,高校也应该对专业内容进行更新,跟随时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我国艺术设计生就业现状

众所周知,在艺术设计生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业现状,才能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一)待遇不高

就目前来看,艺术设计生在工作岗位待遇普遍偏低。相比高校其他普通专业学生来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资金投入大,但是毕业后工作待遇低,和前期投入不成正比,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艺术设计生的积极性,对专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二)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艺术设计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在目前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轻艺术实践,学生毕业后往往很难快速适应工作的要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陷入尴尬的境地。

(三)就业不稳定

对于目前的艺术设计毕业生而言,就业不稳定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受学生自身“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的影响,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客观,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看待工作;另一方面是由设计行业本身的不稳定因素所导致。

(四)职业规划工作不到位

艺术设计生在校时,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引导不到位,很多学生对自己没有清晰的定位,以至于在找工作时没有明确目标,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职位。学生的社会阅历不够,不能自主对自身的职业进行正确规划,这就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减少学生在就业时的困惑。

三、促进大学专业适时性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学校的环境相对简单和社会环境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只有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和社会的联系,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融入社会。

(一)促进大学专业教育适时性有利于培养社会型人才

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最终是为社会服务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适时性有利于根据社会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培养出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社会型人才。

(二)促进大学专业教育适时性有利于学校的转型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与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不相符。在高校向职业化教育转型的阶段,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适时性是明智之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逐渐向实践性转型,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三)促进大学专业教育适时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在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脱节时,学生无法接触到真实的行业动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比较模糊。促进大学生专业教育适时性,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课堂之外的知识,提早做好就业的准备,对自己的就业有一个清晰的规划,防止毕业后找工作手忙脚乱。

四、促进大学专业教育适时性培养的对策

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适时性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并渗入到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学校方面

1.学校应该转变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学校应该具备长远的眼光,及时关注社会专业就业动向,调整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改变过去重理论知识的状态,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转变培养目标需要学校决策者从思想意识层面进行革新,以全新的指导思想引导专业教育工作。

2.改变教学内容

为了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具备适时性,就要对课程进行创新,抛弃不符合社会需要的陈旧部分,加入更多的实用性内容,给课程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实用性的知识,增加就业筹码。

3.扩充实践基地

艺术设计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创作。学校可以多开辟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在进入社会之前体验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学校还可以采取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兼顾理论和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二)教师方面

1.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艺术方面的知识更是如此,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作为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不断丰富课堂内容,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间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2.运用先进的课堂设计理念

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只有保持其现代性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才能达到适时性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除了讲授法之外,多采用学生讨论、作品分析等方法促进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3.课堂上要做到以学生为主

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评价、实践的方式提高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提升专业涵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抛弃自己的权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4.促进多学科知识的结合

在当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和环境学、工程学、建筑学等学科有着密切关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离不开这些相关领域。为了促进专业的适时性,教师要树立起学科交叉的意识,在广泛涉猎的前提下,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以便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设计领域,及早确定自身的兴趣点。

(三)学生自身方面

1.多参加实践活动

艺术设计和其他专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实践性较强,再好的理论不运用于实践也一无是处。为了符合适时性的要求,学生应该自己多创造实践的机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利用寒暑假去公司兼职,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以及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第二,可以利用平时的时间设计一些作品参加比赛,激发自身的创造力。第三,在实习期间虚心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专业能力。

2.广泛学习不同设计知识

艺术设计专业有很多分支,但都有相同之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多了解不同专业的知识,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选修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学习广告设计的学生可以兼修装修设计等。通过这种多专业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增强综合实力,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非常重要。首先,择业时要对自身有客观的评价,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其次,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一味地换工作,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再次,要正确对待创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专业领域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择业时,可以适当倾听教师和家长的意见,获取更多的间接经验。

结语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还不成熟,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但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适时性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作。为了达到适时性的目标,学校、教师、学生要从各自的方面努力,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实现专业素养和社会需求的完美结合。当然,要实现适时性,最重要的是要从观念上转变过来,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做法,在专业教育中重视社会需求,保证知识的前沿性。

参考文献:

[1]彭朝阳.高职艺术设计生就业对设计课程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2]王建艮,张继玉.职业价值观视野下艺术设计生就业工作指导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

[3]李宁,顾红建.从艺术设计生就业分析大学专业教育适时性培养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18).

第6篇: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方式教育游戏展示影响因素

一、“教育游戏展示”内涵的解读

展示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摆出来给别人看。“摆出来”、“看”都是信息的传播过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展示是以人为对象借用各种媒介表达传播者意图的空间传播形式,只是它选用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广阔的、复杂的,这些承载信息的媒介有图片、声音、动画、电影、游戏、交互技术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会产生更多的媒介,出现更多的传播形式,也将不断拓宽展示的广度和深度。在众多的展示类型中,教育游戏的展示只是其中之一。

展示即是一种传播过程,那么承载教学信息符号的教育游戏展示也是一项传播活动,它是将教学内容以游戏作为媒介进行知识的传播,它传递的信息就是学习信息,传播的对象是学生,传播者就是游戏设计者和老师,传播的环境就是教学环境。明确了这一点之后,能使我们不至于陷入教育游戏的形式主义的误区,或掉进炫耀手法的泥潭,而专注于教育主题内容的表达,更加重视学习者对游戏中教育内容的需求、注意、认知等心理因素的研究,避免因当前许多眼花缭乱的游戏而沉醉于形体的组合,也避免毫无意义的游戏内容脱离教学,使展示设计更加贴近学习者的需要。

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征分析

探究性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创新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让学习活动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探究性学习能够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手段都围绕学习者特点来确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在于继承和接受传统知识,更在于创造更多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探究性学习正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是从各个领域使人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探究问题能力,并学会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在活动中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所以探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以下是具体的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分析。

1.在探究性学习下,学生的学习源于好奇心。

好奇心是每个人的天性,它既能使学习者产生学习需求,同时又是一种学习动力。好奇心能够驱使人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奇心,所以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无数的潜能。这是由实践证明了的:萨其曼的“探究训练模式”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的先驱性的尝试。他在培养探究能力的小学理科课程的研究中做了三年的实践研究,他做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天生具有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学生能够自我产生分析问题的策略,以及运用这些策略进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实践。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口头说教的效果远远不如让儿童亲身体验好,因而他非常重视让孩子从生活、直接经验或者间接经验中去获得和发现知识。根据卢梭的观点教育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他认为儿童应该在行动中、在过程中直接接受教育,于是他大力倡导把儿童个人的经验、行为和个人的发现作为教育的基本手段。他一再强调:“我要不厌其烦地说明这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他们在书本中是学不到他们从经验中学到的那些东西的。”从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来,卢梭视探究性学习方式为儿童的自然天性,关注探究对儿童发展的内在价值,探究性学习的展开是围绕儿童的生活和实践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陆续被研究者们渗透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例如美国的大、中、小学也都在积极倡导“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project一Based.Learning)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一BasedLearning)、“把游戏带进课堂”等意义相近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活动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3.学生的探究不仅表现为学习者对事物的直接认识上,而且表现在对间接经验的获取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核心问题在适应性学习环境中展开探究活动,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信息,根据信息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三、影响教育游戏展示的调查结果

以下是关于影响教育游戏展示的因素的调查结果如图示,图中纵坐标为选择每个选项的教师人数,此为多项选择题,一个教师可以选择多项。

图1学生、游戏方面因素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在影响教育游戏展示效果的学生和游戏方面因素中,选择最多的选项依次是兴趣、游戏难易程度、学习经验和能力、游戏趣味性、游戏内容。这四项是选择人数最多的,分别排在选项的前四位。

图2教学设计、教学环境方面因素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影响教育游戏展示效果的教学设计、教学环境方面因素中,选择最多的选项依次是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设备、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吻合、游戏目标与教学目标吻合。

影响教育游戏展示方式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从教师因素来说,必须选择一款好的、适合的游戏,这一点需要教师做前期的学习者分析,需要从学习者年龄、学习能力和游戏时间与课堂时间是否冲突等,而且被调查者还提出了要确保游戏较好地展示应用。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及组织教学能力,所以涉及教学设计问题;从游戏方面来考虑就是游戏的趣味性、难易程度,游戏的时间要确保和课堂的时间吻合;学生因素方面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自觉能力和对游戏的操作能力及水平。

四、影响教育游戏展示的要素分析

1.人力资源。

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到了罗杰斯在学习论中阐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时务必向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除了书籍、杂志和实验室设备等外,人力资源是不可忽视的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游戏的设计者、教师、专家、学习同伴等能够在学习中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的人。

(1)游戏设计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设计者是展示过程的间接传播者,他在游戏的展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游戏设定的目标、程序、游戏内容、游戏任务、游戏角色、游戏画面设计、场景设计等完全由设计者来完成制作与设计。设计者是展示过程中的第一传播者,设计师应考虑在展示中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了目标和内容后给学习者设定游戏任务。设计者应赋予游戏本身积极的正面的内容,体现民族的科学的文化内涵,最终让使用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性上产生认识,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作为教育游戏设计师来说,应该多与学科专家及教师联络交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特点、熟悉学习内容,制作出的游戏软件最好能够与学习教材同步。目前在游戏领域当中已经有很多与课程教材同步的游戏被开发并且被使用,这样教师在选择游戏的时候才不会陷入迷茫的误区,也不会盲目地去选择游戏。

(2)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在组织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方面,不同于传统教师所采用的方式。教师的功能成为了学习促进者,他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例如在给学生准备一款教育游戏时,教师自身要熟悉游戏的功能、规则、任务下达,而其最重要一点就是教师是游戏选择时候的把关者,既要实现寓教于乐的功能,又要确保游戏的内容是健康自然的,并且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另外教师是展示过程的监督者及促进者,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的方法,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具有监督及督促能力,注意观察学习者的学习进展及学习困难,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时予以指导、评价。

(3)学习同伴:同伴教学是罗杰斯倡导的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对学生双方都有好处。在游戏教学中同伴的作用表现为互助和激励,这给学习者与同伴之间带来一种促进和推动的力量,学习者在同伴的激励和帮助下会表现出更强的自信、更好的学习态度。与此同时会促使学习者中的一些人学习更努力,拓展自己知识面的动机也更强烈。罗杰斯认为,同伴之间的讨论、互助的这种个别指导方式,不失为一种可以推广的、对所有人都有益的学习方法。

2.游戏任务。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具体而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完成这项任务。将多重教学内容或技能整合在这些具体的、复杂的任务中,它们有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决策和判断力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在具体设置游戏任务的时候要注意这样几点:①游戏中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必须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②游戏任务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或者是当前学习主题;③而且游戏任务的设置上应注意难易程度的适度,游戏任务如果太难,游戏者或者学习者达不到最终游戏目的,也就达不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者也无法在认知上上升到感性层面。反之,游戏任务也不宜设置得太简单,否则游戏者很容易就达到目标,完成游戏任务,也就无法达到学习者由认识层面到理性层面的提升。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育游戏的展示过程的桥梁及传播渠道。在教学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探究能力,这里提到的教学设计包括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再分析学习者的特点与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选择与教学内容相贴切的教育游戏,并设计好导入新课程内容的问题情境,设计好一堂课的时间安排,讲解时间、学生游戏时间、总结讨论时间等,好的教学设计还应包括好的评价方法。好的评价方法才能够检测出教学的效果、学习的效果、游戏的使用效果等。为此,做好教学设计是能够完成教育游戏展示过程的有效途径及改良渠道。教育游戏是固定的,但是教学设计是灵活多变的,有效生动地设计好一堂课的执行是非常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的,好的教学设计无疑给探究性学习方式下的教育游戏很好地展示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奥斯古德和施拉姆提出的模式强调了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藉此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教学环境。

这里所指的教学环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那就是各类资源和递授系统。资源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和教科书、其他书籍等。简而言之,就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递授系统就包括传统课堂(包括学校图书馆、学校实验室和常用网络手段,如电子邮件等)。

下面是用示意图来表现的影响教育游戏展示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

图3影响教育游戏展示的要素关系图

影响教育游戏展示的四大要素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哪一种要素都会直接影响教育游戏展示的效果。分析展示要素的内容及其关系是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赵海兰,祝智庭.教育游戏的国际研究动向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7.7.

[2]崔相录.研究中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7篇: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物理;应用;对策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有着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过程性的特点,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效率,应当注重启发式导读、自主性实践以及归纳性总结,同时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也应当符合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课堂教学类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特点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有着以下特点:①自主性。在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应当自主完成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分析结果以及得出结论等过程。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仅是引导和适当的指点,同时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并让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关键探究环节, 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②实践性。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是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不但注重学生的外部实践活动,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见解经验的统一,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学到新的物理知识,用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③开放性。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其学习内容和对探究结果的要求较为开放。相比于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创新以及实现自我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能力和创新意识。④过程性。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优化探究方案以及寻找内在规律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对学生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坚持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最为重要的评价原则,体现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性。

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应用

物理学科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科学的精神。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启发式导读、自主性实践以及归纳性总结贯穿整个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效率。

1.启发式导读

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不高,加上学习程度不够深入,教师如不对学科内容进行启发性导读,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同时也使得学生失去了自主实践的机会。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启发式导读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确物理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保证学生的问题探究不偏离学习重点,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一个诱导和提醒作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在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导读时,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①启发。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明确对学生进行内容和方法的启发,并非是知识的灌输和思维的限制,同时教师应当明确自己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的定位,不能越俎代庖。②发散。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在进行方法引导和学习建议时不应当局限,应当发散,积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将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到最大,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进行高中物理万有引力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苹果来进行牛顿与万有引力的导读,并通过各种生活实际现象对学生进行启发,对学生的启发内容可以在有重力条件下,也可以在非重力的太空条件下。

2.自主性实践

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因此,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当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实践,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效率。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①落实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时,应当摆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在物理课堂中运用实践元素,同时注重实践性教学和启发性导读的有机结合,布置了什么样的导读任务,教学设计中就要完成导读设计中安排的计划和任务。②组织教学实践。优秀的教学设计同时还应当结合教学实践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教师不严密的教学实践组织,不但会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还达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组织时,一方面应当明确区分集中时间和分散时间,教师在集中时间内应当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分散时间内可以利用实践条件检验自己的设想或者发散的思维;另一方面,应当确保实践的安全,部分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实践时,教师应当确保实践的安全。

3.归纳性总结

高中物理传统教学的总结都是教师进行的,学生直接接受总结结果,然而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后,也应当刚进行探究性学结。因此,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应当注重学生归纳性总结能力的培养,不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归纳总结真正变成中学生自己体会的过程。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先进行归纳性总结,然后开展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归纳总结可以是言语性的归纳总结,同时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实践模型或者录像等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三、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对策

第8篇: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数学 探究性教学

0引言

探究性数学模式其实就是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某个数学问题出发,通过对所探讨问题的自我探索的一个过程,提出一些有价值,值得总结推广的数学问题。再经过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的数学结论和方法并且能够通过探究得出合理的解释和证明。

1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可能性、必然性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层次发展的空间,开阔学生数学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有它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且在各模块均安排了思考、探究、观察、探究与发现等活动栏目。这些内容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视野,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使探究式教学的进行有了可能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类比猜想、经验猜想、直觉猜想,学生有了猜想的欲望,对资源的开发也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可能。70%以上的课堂教学形式是讲授式教学,讲授式教学固然效率较高,但对学生来说,经历长期的讲授式教学,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培养学生从偶然发现中发现必然现象,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必然趋势。

2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它们的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务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教学中应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可以考虑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事务、利率、投资、税务中的常识增加进来。让学生学习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实质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主动探究错误原因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错误反复纠正,学生还是一错再错。这是因为纠错老师直接把正确解法授给学生,或老师包办分析错误原因,使学生成了接受信息的容器,没有真正参与到就错过程中,纠错效果差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对于这类错误,老师一定要精心设计纠错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验证、讨论、交流,与老师适当的引导,主动探究错误原因,使学生真正看清楚错误的地方,真正弄清错误的原因,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才能让学生以后痛改前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时展对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课程改革是在这种需要和要求下产生的,新的数学教材更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地让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探索知识,以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新教材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方向。在师生数学探究的实践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这就要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地培养学生进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4 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与实际联系在一起

我们进行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除遵循教材外,不可忽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加深理解,或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探究性教学.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很多的教学内容是不能设计成探究性教学的,应尊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我们可以把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类比成建筑施工的图纸的设计,进行施工图纸设计之前,总要深入实际,了解要建筑的地理条件,环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图纸的设计.我们进行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与探究的能力等,这是我进行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一班的学生差异性明显增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及类型,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不要求他都得出相同的结论,我们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逐渐形成能力,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应有不同的要求,探究的过程、方法,达成的效果更应不同.总之,根据学生实际,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差异性的发展.

5对中学数学模式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教师应有较强的知识教育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要达到能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教师要会教,善于教学。表现在教学中为教师巧于质疑,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善于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给学生,使其具有同样的思维品质。其次,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思考自己如何教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学生如何学。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因为,探究性数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构建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冲破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经过不断的长期引导,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才能接受和掌握,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欧小雪.创新缘于探究——中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08,(25)

[2]彭祥彬,尹升.中学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 2005,(04)

第9篇: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数学科目教学中,要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对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想要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强化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构建,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并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探究课堂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1.以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为基础

小学阶段的数学科目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对于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习时仍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小学数学探究课堂的构建,必须基于学生的学情、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不仅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要将抽象的数学内容教学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的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发挥探究教学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用。

2.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和探究时间

探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应用探究教学时,有着盲目追赶教学进度的问题。这导致给学生探究思考预留的时间不足,学生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便在老师的讲解下结束了探究活动。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无益处的。因此,教师在探究课堂的构建中,就要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学情,合理的预留探究时间,确保所有同学都能够在探究思考中有所收获,从而发挥探究学习对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3.重视探究学习的拓展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探究问题,教师不应该将探究活动局限于课堂。而是应该将探究教学贯穿于课上、课中和课下。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运用探究思维,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得到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构建

1.启发学生发出疑问

探究教学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学会解决问题。在探究课堂的构建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埋设疑问,并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和发出疑问,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时,应该尽量选择和学生生活相关的现象和事物,以便于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得到答案,得到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展示温度计作为教具。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使用温度计,因此我提出问题:“温度计温度的计数方式与我们学过的数学计数方式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观察,给出了温度计有正温度和负温度两个区间,零下温度会用“-”号来做标记的答案。我接着提问“那么,温度计中的负号代表什么内容呢?”同学们通过思考,给出了“代表零下温度”、“代表负数”等答案,通过这种探究式的引导,我成功的引出了负数的概念,并激发了学生对负数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索研究

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落实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要真正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收获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目标,因此,探索研究是核心。具体来说那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设计课外思考题,并鼓励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发现并关注数学问题,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最佳途径。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教师数学教学的重要步骤。探究性数学课堂的构建中,同样需要教师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探究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并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探究课堂的情境创设同样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和生活实践,只有符合学情和生活实践的情景创设,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比例》一节内容教学中,我全程以学生日常学习中常用的田字格为教具,带领同学共同探究比例的意义、本质和应用方法。以学生熟悉的田字格为教具,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比例,并学会了应用比例,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策略,能够帮助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是一种值得广大教师推广和应用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