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发展愿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林业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当今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和发展问题出现的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思考的结晶。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它的关注越来越密切。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MsGroHarlemBrundtland)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此时人们研究的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进入90年代以后,可持续发展被世界各国政府作为本国的社会发展目标和模式。1994年中国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人会否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从可持续发展提出以来,其理论的建立与完善主要沿着3个方向来揭示内涵和实质,即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和生态学方向。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涉及自然环境的加速变化、自然环境的社会效益等,力图把当代与后代、区域与全球、空间与时间、结构与功能等统一起来,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从这些细化的方向对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规划。
1.2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基本要求
1.2.1正确制定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当今时代是战略管理、战略创新与战略制胜的时代。战略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企业的灵魂。战略选择与战略决策制定得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2]。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中国林业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从全局的高度上去把握未来,制定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同时也要根据林业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所制定的发展战略。
1.2.2加强企业创新
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社会进步,就不可能提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3]。可见创新对于企业而言是多么重要的,目前中国林业企业面临着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当前经济竞争环境的变化迫使其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企业发展问题上,改革和创新是其永恒的主题。因此中国林业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否长久以及发展前景如何,直接取决于林业企业的自身改造与自我更新的成效。
1.2.3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为目的的[4]。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盈利的能力,目前中国林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和寿命,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占有更多更大的市场份额,或者丢失了自身的市场份额。所以林业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开拓市场空间,只有其市场占有率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实现,而且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1.2.4扩大可支配资源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能不断的扩大自身可支配资源,而且还能在该基础上去占用别人的资源从而促进自己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这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力的不断壮大,对中国林业企业而言,目前主要须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加强林业企业内部的管理,充分的挖掘与拓展自身可支配的物质资源,通过资产的运作、合作竞争等方式去占有和支配对自身有用的他人的物质资源。
2中国林业企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面向市场,改革传统的单一产业结构,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机制造快速发展,对林地资源开展多途径利用的步伐加快。据统计,近年来林业总产值成持续增长,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林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起伏不定,处于不平稳状态。据2007年统计,全国规模以上林业工业企业已超1.5万家,产值约占全国的70%以上,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等5省林业总产值已经占到了全国的45%,培育龙头企业和打造产业集群初见成效,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5]。
由于政策扶持力度大,受短期经济变动影响小,长期收益好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一部分社会资金进入林业产业领域,主要涉及木材加工、绿化苗木生产等行业,近几年又在经济林加工、木质工艺品加工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产品类型丰富,已覆盖林业产业的各个方面,但整体上依然存在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基于林业的优点,林业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大,单就河南省而言,2006年其全省木材加工企业就有1.3多万家,年加工木材400万m3,平均每家加工量只有300m3,仅有28家年加工能力超过1万m3;深加工产品所占比例小,初级加工产品占80%[6]。对林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以促进林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近几年林产品出口贸易总体呈现强劲增长的态势,据统计2010年全年增幅达到37.1%,进口增幅快于出口增幅,其中林产品进出口分别占全国商品进出口额的3.41%、2.94%。拉动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的林产品主要为木家具、纸、纸板纸制品、木制品、胶合板等,这几大类商品的出口额达329.5亿元,占出口额的70%左右。推动中国林产品进口额大幅攀升的进口林产品主要是原木、锯材、纸及纸板纸制品、纸浆、废纸、天然橡胶和棕榈油等,上述林产品进口额达到391.1亿美元,占林产品进口总额的82.3%[7]。尽管中国林产品给国民生产总值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是在全国500强企业中并没有一家是林业企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全国林业系统各类专门人才仅占员工总数的13.6%,远低于其他行业,更低于发达国家同行业30%以上的水平[8]。
在现行体制下林产品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着一系列的阻碍,尤其是国有林业企业因产权不清、包袱重、技术创新观念淡漠,致使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又因为林产品技术创新周期相对过长、效果不明显、风险性较大,使得林产品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目前中国林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利用程度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贡献份额和成果转化率分别仅为20%和34%,远远低于全国其他行业40%的平均水平。新兴产品和尖端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致使中国许多特有资源开发专利纷纷被其他国家抢注。
3中国林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中国林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3.1.1生产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低
在中国林业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技术和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科技储备不足等问题,实际生产的需要受到很大的制约。纵观整个林业有关单位、企业,普遍缺乏能适应林业企业发展的相关科学储备与技术支撑,而且很多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这必将导致技术创新能力的低下,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缺乏。技术的落后与缺乏造成了中国林业企业在生产中对可支配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低下。此外,生产技术的落后必然导致林产品加工档次低,初级产品在林业企业的生产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在中国深加工、精加工的林业企业屈指可数,林产品转化增值率低,不能满足广大社会群众的需要。
3.1.2林业企业规模小,经营模式陈旧
近20年来,中国林业企业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整体素质仍比较差,具有强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较少。目前中国大多数的林业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在市场发育不全以及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不重视所生产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盲目进行生产,产品雷同度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严重影响中国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削弱中国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阻碍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1.3林业企业融资难
目前林业企业融资主要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很少,而且其所获得的贷款基本为短期贷款,这些只能用来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难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当前许多林业企业为了发展,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技术改造和企业的基本建设,这必然导致流动资金紧张。此外受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经营业绩以及自身弱点的限制,大部分林业企业在短期内无法利用直接融资渠道,特别是股票和债券还一直处于空白状态[9]。
3.2中国林业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领导者的思想观念陈旧
领导者对企业而言是指引者,密切关系着企业的发展。目前中国部分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存在“小富即安”、“封闭保守”的思想,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缺乏争创一流的内在动力。有些领导者固步自封,抱着过去成功的经验不放,对外面的变化不予重视,盲目相信过去的经验,对新的知识、观念不学习,导致对发展机遇认识不够深。还有些领导者遇到困难就想绕着走,对创造性、突破性的措施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愿冒险,只求企业能稳步发展,这些问题都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企业人才的制约
在市场经济中,技术、产品、资本、服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10]。一个企业是否拥有高素质管理者也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时代需要管理者必须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市场预测、经营决策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为企业选人和用人。目前大部分的林业企业中经营管理人员起步低,对人才的培养投入低,用人观念陈旧,导致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人才严重匮乏。其一方面是不敢大胆启用“外人”,另一方面即使招到人才也难以管理和使用得当,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异常粗放,管理上缺陷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模式。
3.2.3融资吸引力低
首先,中国林业企业中小企业居多,研发投入较少,技术水平落后,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较差,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难以满足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经营风险较大,不利于企业进行融资。其次林业企业的财务欠规范,报表不真实,企业的借贷行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很多企业的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财务报表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以至于银行无法准确的进行信贷方面的调查,最后不予信贷支持。此外中国林业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弱,往往是市场变化的被动接受者,企业缺乏长远的竞争能力。同时中国林业企业信用状况的好坏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融资,企业信用代表着企业的可信度,它是企业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但是很多企业对融资信用不予足够重视,恶意拖欠贷款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也加剧了融资吸引力的低下。
3.2.4核心竞争力缺乏
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能否保持核心竞争力[11]。以前中国林业企业之所以能够赚钱,是因为我们的企业依靠了太多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对社会的依赖性很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商品的大流通,这样的优势逐渐失去,很多林业企业依然按照老一套的路子发展,没有自己核心优势,这必然导致企业的寿命缩短。在当今世界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创新,然而很多林业企业现在是不怎么注重创新。因为创新就要投入很多,而且当你产品面世之后就会出现很多仿冒品,导致创新的企业不能盈利,反而仿冒品可以大行其道。还有很多企业仍然没有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怪圈,这必然导致企业资源的分散,然而有限的资金和设备投入的各个环节,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以至形成不了占绝对优势的核心业务。
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领导者在企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起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解放思想首要抓的就是领导干部这个重点。企业的领导者要注重新知识的学习,经营观念和用人观念的改变。管理须博采众长,既要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的经验,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到科学整合,进而形成适用于自己的管理模式。市场对企业而言是生命,企业管理者应该对其给与足够的重视,解放营销观念,做好市场开拓工作。此外,在面对机遇时,要迎面而上,对创造性和突破性的举措要给与采纳。
4.2转变经营模式
在制定产品的生产战略时,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选取市场中相对空白的领域作为自己产品的生产策略,因为对于那些相对饱和的市场领域来说,林业企业自身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加强品牌建设,林业企业可以依靠区域内的产业集群来发展自身的品牌,或者寻求与其他成熟品牌合作,增强自身的实力,与此同时积极研发自己的品牌。在营销上,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资源,进行产品宣传,面对市场的多变性,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林业企业应该建立灵活多样的营销策略。
4.3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科技创新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性作用,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成败,没有创新,企业就难以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企业应该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应明晰产权,尤其是国有企业,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成面向行业的技术开发基地,提高该行业的技术能力和水平。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与高等院校、科技院所以及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将其转化为自己能用的资源,促进科技创新。
4.4加强核心能力建设
面对有限的资源,林业企业做到“大而全,小而全”是不可行的,只有集中优势资源,培养核心业务,才能朝着可持续发展前进。在核心优势建设上,林业企业要加大技术的创新,对竞争对手经营策略进行研究,在服务、质量、成本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努力寻找市场空缺,设计与研发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品,培育核心业务的差异化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林业企业资金实力弱,要实现自行研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的自行研发上给与资金、技术上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产品的创新。此外,还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创新企业不能盈利,反而仿冒品可以大行其道的难题。
4.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树立人才第一观念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中国林业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不高,企业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可支配资源。因此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企业的管理层定期去培训、去充电接受再教育,提升管理者素质;二是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三是在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选人与用人机制;四是给员工提供充分的培训机会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从整体上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与组织制度,真正做到能吸引高素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留住有用人才,从而提高企业发展的整体质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分公司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铝公司在中州企业召开的“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会议为契机,广泛进行宣传发动,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打造“百年老店”的惟一选择。
中州分公司发展循环经济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实施科技攻关,改造传统烧结法工艺。传统烧结法是世界比较落后的生产工艺,流程长、能耗高,2000年中州分公司通过科技攻关改传统烧结法为“强化烧结法”,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率,使氧化铝生产能耗降低41.7%,产量提高50%以上。“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荣获第八届中国专利奖金奖。
二是走资源节约之路,联合研究新工艺,攻克低品位铝土矿充分利用的难关。中州分公司与中南大学、北矿院等六家科研院所一道,联合攻克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选矿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新技术”,并于2004年实现了产业化。选矿拜耳法示范工程的建成投产,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难题,使河南省的铝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我国低品位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经济、充分利用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三是发展化学品氧化铝,提高产品附加值,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州分公司的化学品氧化铝在韩国市场已替代日本住友产品。与LG、杜邦等国际知名公司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2004年全年出口创汇超过900万美元。目前中州分公司成为同时拥有高白、干白、细白3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化学品氧化铝生产基地和氧化铝生产基地。
四是实施清洁生产,攻克环保难关。中州分公司改制以来,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对熟料窑电收尘、热电锅炉除尘器、全厂工业废水零排放等环保项目进行了改造。通过改造,每年可回收碱725吨、水200万吨,创效益320万元,新型电收尘技术已获国家专利。同时,不断加大绿色美化环境投资,绿地面积逐年增加,由建厂时期遍地鹅卵石到目前绿化覆盖率36.25%,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是加强资源内部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州分公司充分利用循环经济支撑技术体系,加强资源内部循环利用。在利用替代技术方面:大力发展强化烧结法、选矿拜耳法、高温双流法溶出、块煤代焦技术;在利用减量技术方面:不断完善间接加热脱硅、管式降膜、高效C02机;在利用再利用技术方面:推行水(工业废水零排放、新水回水站、赤泥回水、灰渣回水和蒸发回水的再利用)、汽(高压溶出乏汽加热套管)的再利用;在系统化技术方面:大力开发氧化铝和化学品氧化铝、热电联产。
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定,认真做好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工作规划,从具体目标、手段、支撑措施和实施步骤人手,坚持“科技节能、管理节能、投资节能、全员节能”并重,“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并举,将长远规划与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推进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工作进展。
为此,分公司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提升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将中州分公司打造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扩大选矿拜耳法氧化铝生产规模,充分利用占我国绝大多数的中低品位铝土矿资源,提高铝土矿服务年限。
拟实施“三步走”战略,于2010年完全达到循环经济目标。
第一步: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选矿拜耳法系统扩建工程(增加氧化铝产能70万吨/年)、选矿拜耳法系统尾矿水综合处理、蒸发二次水回收利用、铝土矿选矿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2006年实施。
第二步:增加地表水预处理系统、部分锅炉灰渣干法处理、节能项目,2007年实施。
第三步:赤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2010年之前实施。
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企业的管理也经历了种种变革。但目前,特别是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这些变革仍不能与当前企业发展同步,并不能真正引导企业走向更好更快地发展,往往是由于发展的需要而催生了制度的改革。其主要体现在:
1、绩效考核体系落后
人资管理系统与企业各部门的脱节,绩效考核过于形式是企业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主要问题,这在当前一些大型企业中尤为显著。这将导致员工对考核结果不关心,仅仅把绩效考核当成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去分析其过程和结果。这使得在员工工作理念、方法和责任心背离了绩效考核的核心目标,激励、沟通和评价是绩效考核的核心要义。
2、缺少激励与沟通因素
企业对于内部中对于有约束市场和关联团队要利用额外工作报酬奖励员工。其优点在于能够让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认同感和忠诚度,同时还能提高员工的产出。但当前企业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存在下述情况,使得公司运行成本增加:1)由于工作的失误或者错误更容易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因此存在奖惩手段单一、有罚无奖或重罚轻奖;2)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倾向于进行再生产,员工的薪资上未得到公平的体现;3)在员工沟通对话方面:基层员工话语权往往较小,沟通方式单一且被动,认同感较难建立。
3、薪酬管理过分讲究员工的行政级别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如果薪酬管理过于死板,不重视从事高技能、高知识、高能力工作岗位的基层员工应当获得的薪酬和福利,则将会出现严重的,工作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不受重视,丧失企业应有的活力,竞争力逐步下降。
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在企业中的应用策略
1、薪酬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的应用
根据自身的发展速度和盈利水平,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不仅要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要基于企业发展方向对员工进行引导。通过绩效和考明确员工工作的重点,指明员工工作的方向和内容,确保企业政策与规划的有效实施。当企业进入持续盈利阶段,也应逐步提升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福利和待遇,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发展成果。
2、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
为提高绩效考核制度的力度,合理运用考核结果,真正发挥绩效考核评价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将考核结果与员工工资、奖金等相联系;2)将考核结果作为对绩效等级相对较低的员工给予指导和激励的依据;3)将考核结果作为培训计划制定的参考依据;4)将考核结果为实施员工忠告计划和负强化的依据。通过这些途径,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最终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同时,针对薪酬激励的一些实施缺陷可以进一步采取奖惩公正对待、宽容处理工作失误,使奖励和惩罚能够得到等同实施。
3、新的沟通方法和渠道的应用
应尽可能避免以往人资经济管理单方面运行的缺陷,为员工构建沟通渠道。良好的沟通能及时排除工作中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公司运行成本。沟通应该贯穿于人资经济管理的全过程,允许员工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通过面谈、电话等多渠道向领导反映自己的需求及问题。管理者要重视问题的反馈,使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能顺利进行下去。从大多数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通过宣传和渗透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评价的理念是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评价沟通机制的主要手段。要使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评价达到理想效果,就要通过沟通使考核的双方充分认识到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评价来评价和完成组织目标的重要作用,最终达成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真诚合作和双赢。沟通的时间周期可能会比较长,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同时还能防患于未然。
三、结语
一、加快海外拓展步伐对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重要意义
矿产资源型企业以自然资源的开发为主,辅以初加工和一些后续工序,尽可能利用区域内的自然条件来实现经济增长(王林清,2007)。这类企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非常强,企业拥有矿产资源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一向高度重视对全球矿产资源的控制,近百年来,他们不断通过经济、外交甚至战争对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占领。
就我国而言,在本世纪头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资源短缺是重大的瓶颈。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贫乏,探明铁、铜、铝、镍、铬、钾矿石基础储量居世界第4与第12位之间,人均拥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13%、10%、9%、0.3%和4.5%。不仅如此,我国的资源禀赋普遍不佳,矿产资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很小,富矿稀少,贫矿、难选矿和共生矿多,开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康义,2005)。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将加速升级,对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也持续大幅增加。近年来,我国一些重要矿产品短缺加剧,铁矿、铜矿、氧化铝和镍矿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分别由1993年的22.3%、16%、34.8%和7.9%提高到2004年64%、72%、46%和47%,钾矿和铬矿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85%和90%(朱训,2005)。我们如果不突破资源瓶颈,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人均GDP再翻两番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必须从全球资源配置中寻求保障资源供给的有效途径。因此,利用好境外重要矿产资源不单是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更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举措。
二、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在海外拓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行业政治敏感性高,面临的政治风险大
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在海外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府或社会政局的不稳定和政策的不连续性而导致的跨国公司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受到影响,并致使其经营管理绩效和其他目标遭受不确定性(杨德新,2000)。当前的政治风险已由战争、征收、国有化等传统型风险向更为复杂而隐蔽的风险演变,主要表现为东道国政策的变化、区域保护、经济和政治报复、区域内部协调、第三国的干预、民族主义和宗教矛盾、各国内部的利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等(童生、成金华,2006)。由于矿产资源企业投资对象都是战略性物资,与国家利益、民族主义、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紧密相连,因此受政治影响极大、面临的政治风险极高。我国资源企业在外投资就经常受到多方面的阻碍和干扰,使我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受到很大限制。
2、缺乏国际化人才,对国际规则不熟悉
在实际的对外经营过程中,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碰到的最棘手问题,主要是来自对矿业国际惯例和运行模式不甚了解或缺乏研究。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熟悉国际惯例,不了解国外政治经济和社会风俗、法律制度等,我国企业有过很多失败的教训。因此,他们开始认识到对外合作中涉外资源评估、商务信息、法律咨询、仲裁调解的重要性,必须在标准、规范、矿业权评估、资源评价、独立勘查、矿业经纪、劳务合同等领域与国际惯例接轨。目前,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缺乏了解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精通国际市场规则、熟悉国际法与投资地法律的综合型人才,以致在与外商的商谈过程中,会出现提出严重背离国际惯例和矿业运行模式的要求和条款的情况,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全球拓展的步伐。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当务之急。
3、企业规模小,国际综合竞争力弱
西方矿产资源企业一般都是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而由于矿产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国家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使得矿产资源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张。根据瑞典RMG统计,目前参与世界矿业经营活动的公司约有8000家左右,但矿山产量的大部分仅由少数几家公司控制。在世界矿业公司排行榜上,32家矿业公司的矿产产值总额占全球矿产总产值份额的50.38%;最大的25家公司中,美、加、澳、英和南非的发达国家的矿业公司占19家,其控制产量占25家公司总产量的78%(周进生、鲍荣华,2004)。我国的矿业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和国际大型矿业集团相比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据2001年底的统计,我国有15万多个矿山企业,其中大型企业500个,中型企业1254个。大、中型矿山企业只占全国矿山企业的1.15%,而小型矿山企业却占98.85%(朱训,2003)。矿产行业的规模效应十分明显,大规模、长期合同式的交易始终处于市场的主导地位。规模偏小使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定价权,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抗风险能力差;二是造成企业银行资信低,融资能力低,难以快速扩张;三是市场开拓能力弱,难以突破国际市场壁垒;四是容易受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承担不必要的发展成本。三、我国矿产资源企业海外拓展的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国家外交优势,支持矿产资源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由于矿产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和分布不均衡性,对其争夺已经突破了企业层面间的争夺,导致国家层面参与资源争夺。为了获得支持经济发展的有限资源,无论从企业利益还是国家利益来说,企业和政府间的结合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把控制海外的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他们制定和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综合运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优势,支持本国企业进行跨国资源开发,加紧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并控制了大部分优质资源。
尽管越来越多的矿产资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控制,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有大量的机遇存在。近年来中国矿产资源企业与亚非拉国家合作资源开发项目不断取得成功,这固然与这些国家资源丰富但缺乏开发能力有关系,更与我国在这些国家发展良好外交关系密不可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一直以来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因为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属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长期友好的双边关系,所以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具备了独特的战略优势。为此,我国的矿产资源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外交渠道积极拓展海外资源,获取资源开发的主动优先权。一些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但与我国政治关系密切的新兴国家应成为我国企业拓展资源储备的重点目标。在资源扩张的进程中,我们应注意尊重当地的政治、宗教、文化习惯,少说多做,在争取资源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为长期的合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矿产资源企业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拓展海外资源
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应紧紧围绕国内短缺的重要矿产品种,综合运用贸易、投资、对外援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发利用海外资源。
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参、控股境外企业是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在获取国际矿产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使他们在生产技术、营销渠道、品牌经营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有助于我国企业学习国外公司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水平。这种方式风险小、效益高,适宜针对发达国家和国际矿产行业领先企业进行。在资源丰富、与我国关系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则应尽量争取独立投资或以我方为主建设及管理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这些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资金和技术限制,多希望国际企业能以直接投资方式参与到他们的矿产资源开发和生产上,并为之提供了各种优惠的政策。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在资本、技术、国家关系上的比较优势取得资源开发的主动权。这种方式投资大、风险高,需要国家政治、外交层面的配合。除直接投资外,我国企业还可通过长期合同买断海外矿山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权或租赁经营海外矿山,这种方式节省投资、风险小但时效短,对于企业长期的资源保障作用有限。
3、扩大企业规模,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当前,国外大公司为了应付世界资源开采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普遍实行强强联合、机构重组,矿产资源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进入海外矿产资源市场面临多种风险,而我国矿产资源企业海外开拓市场更多的是在单打独斗,显得势单力薄。从目前世界各地资源开况看,跨国公司在资源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垄断。因此,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强强联合,不仅可以凭借组合的实力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还可以增强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的逐步完善,并购重组的经济环境也日益改善。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并购重组集合各企业优势的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作为海外拓展的主体。在生产要素的重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进一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企业规模快速扩张。随着我国国内资本市场本身的逐步完善、发展,矿产资源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获取大量的融资已成为可能。随着我国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宽,企业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些因素都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实力大企业的有利条件。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山东;城乡二元经济;中小企业;政策建议
1 山东省二元经济环境分析
二元经济被普遍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就我省而言,农业的面貌和村镇的结构并没有因农村与城市的初步融合而改变,农村城市化依然进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进一步显现。占人口70%多的广大农民和土地面积80%多的广袤农村,根本不可能将如此多的人口集中在小范围的城市,更不可能留下如此之多的农村而不考虑城市化。从解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一根本性的问题着眼,锁定最终我省必须实现广泛的城市化这一根本目标,必须发展全面的工业化,才能实现全面的城市化。
2 二元经济下山东省中小企业的挑战
2.1 中小企业受到的歧视性待遇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政府优先选择了发展重工业、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战略,并通过一系列的计划或行政手段,来保证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资源被大量的抽取到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长此以往,导致中小企业内部体制不顺,社会服务体系滞后等问题
2.2 中小企业的人才引进面临瓶颈
二元经济致使农民工就业难,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系的影响,我省农村劳动力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严重阻碍着农民工在城镇中小企业的就业。由于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增大,效益降低,转移矛盾加剧。此外,我省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户籍壁垒”限制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已造成一些地区的人才退化和另一些地区的人才浪费。作为阻止农民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强有力的闸门,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了劳动力流动,钳制了消费,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2.3 二元经济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长期传统体制的影响使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国家抓大放小,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非常有限,有相当多的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需求中缺乏资金,大多数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有资金的积累。而国有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支持明显高于个体经济、联营等所有制类型的中小企业。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国扭曲的“二元经济”,这种经济现象可以解释为中国面临着经济同时过冷又同时过热的问题,通胀和通紧并存。过热的行业如房地产、股市、钢铁水泥和一些大型国企以及为他们提供资金的银行、证券公司;而过冷的行业则是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由于投资营商环境不断恶化和地方政府长期以GDP为纲的执政理念,银行从过冷的中小企业大量收回流动性,打给过热的地方政府继续从事以拉动GDP为主导的工程建设比如钢铁水泥等大型国企。而且,由于央行的宏观调控失误,不断上升的利率和银行准备金率,进一步打击了二元经济下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于是这些过冷行业的企业家把很多应该投资的钱不投资了,转而打人过热的部门去炒楼炒股。反观中小企业,他们不得不向地下金融借钱,对平均利润不高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无疑又是沉重的包袱,以至于最后纷纷倒闭。
3 二元经济转型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
城乡二元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而城乡一体化涉及城乡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空间、基础设施等,这就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3.1 空间一体化
表现为以提高城乡经济社会组织化程度为核心,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努力形成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形态。
3.2 人口一体化
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在客观上要求城乡人口能够自由迁徙,相互对流,居民流动和居住不受户籍限制;城乡人口享有同等权利、同等待遇,取消各种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这对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引进瓶颈问题非常重要。
3.3 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城市的资本要素可以积极进入乡村,进行农村开发;科技资源要发挥城市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进人才机制创新,吸引城市人口去农村创业;运用城市较为发达的资讯手段,推进农村信息化。创造条件,更新制度,吸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在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优化组合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和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3.4 市场一体化
可以消除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让城乡市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确保各种商品和服务、资源可以在城乡之间得到顺畅流动,满足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5 城乡制度一体化
涉及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的重大制度,必须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做到城乡统一。包括制度导向统一,要求统一,权利统一,预期目标的统一。
4 二元经济下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4.1 中小企业发展转型
①我省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量大面广、起点不高。根据这一特点,在二元经济处于转型时期,我省中小企业都应尽快提高自己“二次创业”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资源和要素禀赋,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型。
②我省中小企业大都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挑战。我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容和重点是在研究开发、技术输入、技术合作、技术购买、专利授权、自动化生产技术和设备、工业设计、人才培训、建立国际品牌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方面。
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要建立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形成技术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市场化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宽松的市场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吸进外国、外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到中小企业工作,搞研究开发;利用科技研究机构、培训中心开展对中小企业员工的创业、技能、学历等培训,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研究人员的科技水平和职工的生产技能,从而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4.2 拓宽融资渠道
我省中小企业应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风险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整治社会信用环境不良的状况,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商业银行也应摒弃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做法,在提升风险管理
能力和金融运行效率前提下,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贷款额度以及贷款利率方面给以合理的待遇。在贷款利率不断市场化的条件下,信贷金融机构应重视中小企业创造增加价值的能力,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进行风险利率定价,把中小企业陪养成对金融机构产生效益的重点客户群。
4.2.1 拓展中小企业资本融资渠道的政策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板市场的运行效率和监管水平,建立一种“宽进严出”的机制。所谓“宽进”就是在准入方面简化流程降低条件,对企业的投资价值判断主要由股票投资者来判断,而不是在监管者的准入审批环节,“宽进”可以使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获得资本融资。“严出”就是在严格有效的监管条件下,业绩下滑就严格退出,使中小企业资本市场完全按照市场原则优胜劣汰。
第二,要针对非上市中小企业建立并完善有效的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市场。可以按照区域或行业分类原则建立专门的企业产权和股权的交易市场。对于非上市中小企业,当具有较好的投资项目而自身资金不足时,可以在股权交易市场寻找合适的投资者,通过协议或拍卖方式扩张股权获得资金。如果上市中小企业业绩下滑被要求退市之后,可以在产权交易市场继续通过协议方式进行重组。对于经营不善被淘汰的非上市中小企业也可以采用协议或拍卖方式,在产权交易市场进行重组或退出。
有效的中小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市场,还应提供与产权或股权交易相关联的一系列配套的中介咨询服务,例如评估、审计、风险分析、盈利分析、行业分析、职业经理人和人力资源支持服务等。
4.2.2 改善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环境
债券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发行企业债券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增强中小企业债券融资能力的关键是按照市场化原则改善债权融资的环境。
①要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诚信给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情况,是银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中小企业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博弈过程中,少数中小企业的不诚信导致整个中小企业群体难以获得贷款融资而利益受损,所以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对增强中小企业债权融资能力非常关键。
②要培育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信评级的中介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要获得贷款或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就必须对其自身的资信水平定期进行评级,这是债权人进行利率风险定价的基础。要实现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价,就必须培养一批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评级的中介服务机构。
③要开辟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市场。部分优质中小企业获得资本市场融资后,还需要通过债券进行融资。应改进债券市场规则,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市场,为相应优质,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提供债券融资渠道。
4.3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还需要采用其他各项综合措施。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包括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机构、创业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法律政策、金融政策、国际化经营政策、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以及综合服务等支持体系,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引导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与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孙致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生态文明建设已被列入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园林绿化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园林绿化企业是园林经济重要参与者,是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园林绿化企业因其特殊的属性与一般企业存在一定区别,这部分企业数量日益增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的份额日趋上升,其生死存亡关系着整个环境绿化事业未来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
生态文明;园林绿化;行政事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7002
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诠释,为园林绿化产业衍生出生态产品、生态价值、生态空间等新内涵。“美丽中国”的建设,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建设途径,以生态文明为制度保障,开辟了园林绿化产业新天地,迎来了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的新春天。园林绿化企业是园林绿化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导思想为园林绿化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当前,由于国家政策倾斜,政府高度重视,大众对园林绿化产业的青睐加之园林绿化经济巨大的经济拉动力和超额的高回报率,园林绿化施工企业数量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园林绿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园林绿化建设项目规模经济日益形成,园林市场日趋活跃。园林绿化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重要的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决定着整个园林绿化经济活动的活力和生机。园林绿化部门等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园林绿化企业与一般性的参与市场竞争的,完全市场化的园林绿化企业存在一定的区别。这种差异像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参与市场活动有利也有弊。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开放包容,对这部分园林绿化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就要积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把握住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空间,真正融入到市场中,为企业和事业单位创造出更大的利润。
1 比较优势
1.1 强大的后盾支持,确保最大限度的规避市场竞争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园林绿化企业,在当地园林绿化机构及政府的羽翼下运营,当在市场经济风暴来袭,遇到风险和困难时,总有上级行政事业单位支撑,因此企业不会面临亏损甚至是倒闭的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软着陆的稳定优势,是这部分企业持续运营发展的保障。同时,就算是承揽绿化项目风险系数高教时,上级行政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能够集人、财、力于一体,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保存企业的竞争实力,确保企业可以不被市场竞争所驱逐出局,无论盈利或是亏损,都可永续保持企业的运营。
1.2 优厚的政策扶持,帮助企业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园林绿化企业的上级行政事业单位都统一由财政拨款,和其他政府部门、机构一样,属于国家的行政机构。往往这些部门国家是国家相关政策的拟定者、宣传者、贯彻着或是执行者,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园林绿化企业对国家出台的园林绿化相关的政策和举措,比一般性园林企业知道的早、掌握的全、领悟的深。这部分企业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及时、适时的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对企业下一步发展做出总体规划,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园林企业在竞争中先发制人,抢占先机。
1.3 丰厚的人力资源储备,为企业发展注入竞争活力
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构成素质高、学历高,各专业人才多元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一线技工等共同构成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本。在庞大的事业单位人员体系各种类型的人才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流动,灵活调配。这就为企业不同时期、不同项目、不同条件下配备相应的人才节省了向社会招募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人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所在,拥有了强大的人才储备力量,是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绿化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为企业的在绿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增添了动力和资本。
1.4 多元化的资源整合,增强园林绿化企业的综合实力
从政府下属的各委办局到各委办局下属的各行政事业单位再到各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二级单位,是一个人际关系纵横交错的庞杂体系。这种人际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在关键时刻,从体系内部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资源整合,壮大企业的实力,赢得消费者认可。同时,委办局下属的其他兄弟单位及各委办局之间的兄弟单位,都是企业发展的人际渠道,当有大型绿化项目需要建设时,这种资源为园林绿化企业承揽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便利渠道。
2 不足之处
2.1 竞争意识不强,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隶属与政府,而园林绿化部门公益性的特质,使得事业单位下属的园林绿化企业长期以来对当地政府部门依赖严重,政府与企业关联度较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讲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是园林绿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优势也是束缚其壮大的绳索。长时间过多的从政府得到帮助,不利于企业独立自主发展,削弱了企业的竞争意识,助涨了企业的依赖心理,企业行政管理的成分大于生产经营的成分,这就导致园林企业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化运营企业,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
2.2 体制、机制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园林绿化企业存在着事企不分和人员重复问题,这种行政化的企业体制制约着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晋升的速度。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办事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的陋习在企业中也不可避免,与真正市场化运作的企业高效、快捷、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宗旨相差甚远。完全市场化企业中对员工按劳分配,绩效管理及相应的激励政策也难以在行政气息浓厚的企业中推广、应用。这也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下属园林绿化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管理水平差距大
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企业化运作的程度成正比,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拥有质量和数量都相当可观的管理人员,但是这些管理人员对行政单位的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对企业化管理比较陌生。虽然每年安排专业的工程管理人员赴外考察、学习,但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培训的时间相对较短、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实践机会也较少。导致了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高于实践能力,在企业现实的经营管理中不能得心应手,与预想的效果相差甚远。企业管理就像一条道轨,引领并规范着列车向目标前进,当没有道轨或道轨出了问题时,列车(企业)就会出现问题。企业管理的不到位削弱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甚至企业的发展方向也会出现问题,最后导致园林绿化工程和项目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效益。
2.4 企业运营不够灵活,缺乏活力
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对企业进行调控的能力大于行政事业单位运用权力强制性调控的能力。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园林绿化企业性质偏向于行政事业部门较多,事业单位循规蹈矩的工作习惯扼杀了一部分企业应对市场灵活变通的反应能力。企业一旦对市场的反应开始迟钝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即使企业能依靠行政力量勉强维持现状,其综合实力也会大打折扣,在市场竞争中优势大减,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感和认同感也会随之降到最低。
2.5 标志性企业比例不高
园林绿化部门下属的园林企业数量不少,但是真正具有高资质,能够在园林绿化工程和项目招标中能胜出的企业寥寥无几。园林企业的资质和数量的比例呈金字塔形状,二、三级资质的企业占大多数。企业的资质是企业有能力完成一项工程的证明和资本,资质不高为企业承揽大型园林绿化工程设立的障碍,降低了在绿化项目投标中的中标率。这也与以往个别园林绿化项目上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对这部分企业全盘买单,导致企业不求进取有一定关系。
3 发展路径
3.1 转变观念,实现政府主导和市场化并举的发展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绿化企业长期以来固守着传统的经营模式,固步自封的企业理念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如今,园林绿化企业要与时俱进,加快企业的转型和省级,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加快“促、转、变”的应用,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新经营模式和空间。除依托政府的主导作用外,应大力发挥市场化作用,遵循市场规律,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抢占市场。
3.2 积极利用国家宏观政策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市场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园林绿化部门下属的企业应利用优势,率先解读和领会各项国家政策对企业的倾斜和支持,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积极投标,增加园林工程数量,形成规模效应。当政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时,要及时、灵活调整经营理念,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紧跟市场步伐。承揽绿化工程时,控制好成本预算,严格把好质量关,保障企业经营高效有序地运行。同时,可以把工作重心由外向内转移,集中到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等内里工作中,为经济利好时企业大展身手蓄积能量。
3.3 发展规模经济,严控企业成本
园林部门下属的公园、广场和苗木花卉繁殖培育基地,拥有各色绿化材料,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园林绿化企业在景观建设中都享有最低成本和优先选择权。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园林绿化企业应牢牢把握,并逐渐形成集公园、广场、苗圃等于一体的绿化产业链,运营好这一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最后形成纵向发展的规模优势。同时,园林部门下属的多家绿化企业要形成抱团作战,一根筷子容易折,但是一把筷子就很难折断,各级资质的企业要相互协同配合,共享资源,通力完成承揽的大型、具有标志性的园林绿化工程,共同树立企业形象,建立企业品牌,形成以一带十的连带反应,逐步建立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横向规模经济。
3.4 积极引进来,大胆走出去
只有走出去才能打开眼界,只有引进来才能打开市场。园林部门下属的绿化企业要积极参与到各地园林绿化行业召开的行业间交流、讨论会议,利用会议的机会向先进城市学习,积极吸纳他们的发展经验和先进的园艺技能,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同时,要多学,多问,勇于邀请兄弟城市的同行、专家前来提意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自身。
3.5 以科技创新取胜,增强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制胜的法宝就是创新的能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到今天,都是每个智慧结晶的集合。高难度花坛滴管技术的实现,新颖造型花雕的实施设计,由成片绿化到节点绿化、城市绿道创意的成品,都是园林科研技术的飞跃,园艺水平的攀升。园林部门下属的绿化企业是园林科研部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最先应用和实践的领域,园林企业要高度重视园林科研的开发,把企业的利润率先投入到该部门,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时时、处处领先市场,突破发展瓶颈,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开创企业的蓝海市场。
3.6 弘扬园林企业公益文化,增强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是企业百年屹立的根基,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一个人,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园林部门下属企业具有其他企业所不具有的特性,园林绿化的公益性要求企业文化中诚信至上,俗话说的好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社会无信不稳,企业应当先生产诚信,才能产生出超额利润,做大做强企业。园林绿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念相互碰撞、融合的合成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应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园林绿化事业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他的共享性和非排他性要求园林绿化企业还把惠民、利民,造福子孙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等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建芳.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园林企业管理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2772278.
关键词:经济转型 农业资源 环境 经济 协调发展
引言
在转型的适应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用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的代价换取而来的。而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转型期的农业资源环境所面临的情况岌岌可危,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通过汲取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改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再重蹈经济发展的覆辙。
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农业资源环境的定义
农业资源环境主要指人们在进行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时所利用的农业资源和所处的环境。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源包括农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指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气候资源等这些自然存在的事物,随着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因此自然资源总是不平均分布的,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同时农村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农业作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立国之本,其环境问题始终显著存在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的开发加快,水资源恶化,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异常等种种环境问题仍亟需解决。
(二)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有着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只关注经济的发展,一味地牺牲自然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城镇化大量征占耕地等,无止境地索取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污染了环境,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极其不平衡的。这时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人们开始利用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治理已遭到污染的环境,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努力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和总量都很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其中农村人口的压力尤其大,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小。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虽然计划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我国全国人口总数为13.6亿,这其中农村人口约为6.3亿,全国人口每年仍以1000万左右的人口数量继续增长。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排名第120位(杨涛,2003)。有限的资源被众多的人口平分着,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二)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下,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目前农村大量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长期沿用祖辈世代流传的经验方式,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如我国水资源的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灌溉利用率则达到80%以上。农民缺乏对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意识,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大部分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大规模的农业经营;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三)农业经济发展缺乏环保意识,环境污染严重
一方面,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使用不当,具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农药化肥进入到水土中,污染了当地的土地和河流,造成了大量的农业环境污染,农村环境情况堪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起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生活层次也越来越高,大量电器如洗衣机、冰箱、空调的使用,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再者,在经济转型期,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农业劳动力总人数的19.7%,尤其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3-4年(杨涛,2003)。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缺乏环保意识。
(四)农业发展缺乏有效引导,资源开发不合理
农业发展缺乏政府和法律法规、制度的限制和指引,农民一味地粗放式开垦荒地,尤其在西北地区不断地开荒,破坏了植被,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南方山区的石漠化、华北地区土地的盐碱化也是如此;这些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浪费,给后期的土地改造和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己达262.2万km2,分布于全国18个省区及471个县市(杨涛,2003)。地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围湖造田,造成淡水资源的大量缩减,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在洞庭湖及鄱阳湖地区,据统计湖泊消亡的数量已达一百多个。
农业发展缺少正当的强制理性的引导,主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变动性牵着走,从而造成耕地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耕地的减少,但是如果缺少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管制,会造成耕地的极大浪费。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3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5%,则将新增城市建设用地5万km2,若按70%占用耕地计算,则占用耕地的总量将达到350万km2(杨涛,2003)。
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健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进行综合决策
农业自然资源环境事关我国在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机制,将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综合决策,通过综合不同的决策人员、决策方法和手段以及决策模式,最后确定一套综合各方意见相对合理可靠的决策方案。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预防为主与源头控制以及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下,首先要打破行政分割的局面,建立统一一体化的综合决策管理体制,保证决策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建立综合决策负责制和考核制,确保决策的真正执行,发挥作用;再者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召开公众听证会,给人民群众提出意见和进行评价的窗口,并认真记录、考虑、研究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做到及时向群众通报有关决策的内容;同时建立公民参与制度,让群众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二)实行区域农业经济,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资源分布的均衡,可以在农业资源相对集中的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区域农业经济政策。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区域的自然特征和资源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源的开发,如处于山区以及丘陵地区可以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种植果树或者树木,进行木材经济或发展水果产业,实行区域之间的互通有无。并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注意区域环境的变化,通过发现、分析区域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保护环境。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而产生大量不良的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资源环境补偿机制,维护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排污收费制度,向高污染的企业和工业征收排污费,“排污收费,超标罚款”,加大对环境污染的补偿力度,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向有损于资源环境的行为征税,完善征税标准、税种和税率,设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征税有法可依。
(三)利用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方面应该转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发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实行新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精耕细作,进行高效集约经营,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健全和完善农业的技术体系,依靠科技兴农。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增加技术投入,利用科技进步,在农村推行生态农业,实行循环利用的经济理念,变废为宝,使农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状态。如可以在农村建造沼气池,农民可以通过把人畜粪便等排泄物以及秸秆等发酵成沼气,用沼气来发电及作为燃气供日常家庭生活所用。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并充分利用科研力量研发出更高效的产品,因地制宜地满足农业对机械的各种要求,尤其是在种植、收割方面,解放人力从而解放发展力。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灌溉设备的建设。坚持开发和保护两手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注意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
(四)进行制度改革创新,提高政府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
政府应该建立和健全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将资源环境使用与综合核算制度联系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努力发挥资源的资产价值对经济发展建设的作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通过核算经济发展中与资源环境有关的流量指标和存量资产,将对资源环境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反映现有资源环境的情况和发生的变化,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状况。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认识,有利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行、发展和完善该制度。
要加强对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控,完善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分部门分单位分地区管理规划的局面,实行统一安排管理,同时要加强建设对自然资源的数量、存量和质量的勘探、管理、监测和预报系统,及时掌握自然资源发生变化的信息。再者,政府还要加强对资源的法制管理,坚持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完善12项资源环境保护法,努力研究制定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农业保护的政策,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坚持科教兴农,采用多种形式如举行教育培训、座谈会等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有害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政府应当成立相应的监管和决策部门,对农业的资源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以促进农业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同时不会让经济的发展给农业的资源环境带来太大压力,促使两者协调发展。
结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转型期的逐步深入,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荒漠化、耕地遭到破坏、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为了保证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本身都需要格外注重这些问题,改善农村的硬件设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高旺盛.中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战略[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2.王雅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决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8(5)
3.杨涛.经济转型期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3
4.安新华.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6)
关键词:并购后 外部性内部化 决策结构 长期与短期
在如今的国际能源市场上,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通过市场并购在海外获得了新的油气开发资源成为一种常用的手段,这种模式缩短了企业扩展周期,降低扩张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然而,这种模式也具有潜在的风险性,成功的并购并不一定可以转化为成功的运营,一旦运营不成功,利润将无从谈起,能源企业并购后的运作模式成为本文的关注点。
并购以及其带来的问题
能源企业与一般商业在性质上有很多相同的方面,虽然其往往由于能源对一国民生的重要性而带有些许政治性,但仍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规模生产和能源市场占有是这类企业很核心的两个方面,如何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等进而成为企业战略中很重要的方面。在规划发展战略时,企业往往希望可以在尽量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收益,在海外建立直接的生产基地往往会消耗更多的时间与资源,有时候还涉及到市场准入等问题,相比之下,海外并购则具有了资本周期短、规避准入限制等优点,从而成为大型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所偏爱路径。不过,假设去除并购操作性的部分不谈,并购是有效的并可达到既定目的,其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运营问题,而不是市场问题,那么这种过程往往就要考验一个公司的将外部性内化的能力了。这其中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在于子公司运营过程中新的领导班子的组成问题,就目前来看,并购成功后,主导并购策略的原公司市场部或类似部门的人员被抬到一个相对较高的地位,甚至直接掌舵新的公司,而技术人员由于没有这样的“功绩”而在子公司决策圈中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对于企业来说,其领导的价值取向往往影响该企业的行为与价值判断。这样的前提下,子公司对绝对收益的追逐势必成为主旋律,资本总是具有逐利性,这种对利益的追逐有时候甚至以牺牲技术支持的基础之上,而这其中对安全问题的忽视成为极为致命的一点,这样的运营模式在对安全强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的确顺风顺水,进一步扩大了资本收益,可是一旦其所依赖的环境出现不利的变化,对安全隐患的漠视往往导致了其无法对小概率的事故做出基本的应对,而这种应对一旦无法得以建立,能源化工原料以及制成品对环境造成的伤害是很直接的,比如说石油的泄露,而且这种损害往往是难以恢复的,是长久的,这对于母公司来说不仅造成了直观的财政损失,不能维持生产还要赔巨额的资产,同时对公司名誉与形象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害。
典例分析——BP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作为国际数一数二的大型石油公司,BP公司是通过海外并购达到拓展市场、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典例,一定程度上,正是市场并购让BP公司完成了对壳牌公司的超越,成为首屈一指的公司,可是10年发生的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无疑给BP的发展添上了一道抹不去的伤疤。
2010年4月20日夜间,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火灾,11人死亡,该平台为BP公司所租赁。该平台底部石油从4月24日起漏油不止,相关方尽管才去了各种方式,半个月的时间仍不见好转,其后虽然采取了一些看似有效地方法,可仍然出现了事故的反复,直到07年7月中旬该状况才得到有效地控制,在此之前,漏油量大约为5000桶/天。据BP公司内部调查显示,该爆炸是由一个甲烷气泡引起的,另外,漏油最后一道防线“防喷阀”先前发生过失效的情况,不过也有的德国学者威廉·多米尼克指出美国过早开放深海开采以及英国公司赶忙工期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暂且放下事故的原因,该次漏油造成了2000平方英里的污染区,墨西哥湾可能将在长达10年地时间里成为一片荒废的海域,损失将达到数千亿。
该次事件对BP公司造成的损失可以说是巨大,除了拿出200亿美元做救灾基金以及石油产量的直接减少外,这次事件对BP公司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巨大的,其他合作方以及潜在合作方对BP公司的态度会变得更加审慎,不利于BP进一步发展甚至维持其现有的规模,可以说,BP公司的这一次扩张虽然在市场操作上获得了全面地成功,但是在其后运营中却犯下了重大的错误,对利益的追逐与对技术细节的忽略对公司的战略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从商业模式(体制)来看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在BP公司所发生的这起石油泄漏事件中,诚然可以归咎于BP公司技术上的疏忽与失误,可以归咎为深海采油技术的某个方面不成熟,但在笔者眼里,如果从商业模式的这一制度视角出发也许可以得到另一种答案。
可以说,BP作为国际顶尖的能源企业,其技术上应该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那么,这种事情发生应该并非是技术上存在困而难造成的,反而,很有可能是体制上的缺失造成的。有效的并购的确能为母公司带来显著的经济利润,这对于主管并购的部门成员来说无疑具备了晋升的资本,而这种关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未来高层的构成,市场部很可能在新并购过来的公司中占有主导地位,甚至成为子公司的直接领导者与决策者,那么,子公司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呢?笔者在这里有这样一个观点,领导的价值观往往可以左右公司的运作与价值取向。由于市场部的职员通过并购中的业绩在子公司中获得了更大的影响与权力,他们在母公司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是公司利益最大化,其出发点很少关注技术的可行性和必要的限制,虽来到了子公司,其价值取向不可能瞬间就转换过来,这就很可能导致其对部分安全隐患的松懈和放任。一定意义上,安全上的防备往往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投资,简而言之,它近似为一种保险,而新的领导者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将这种安全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降低,过分相信技术以及技术的日臻成熟让他们放松了警惕,利润增长率与资本的贪婪为运营隐患埋下了伏笔。子公司决策体系中,技术人员所要求的安全预防措施一旦被新领导认为是多余的,那么将往往会被忽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固然不大,但一旦发生,其影响以及所造成的伤害都是极大地,甚至是具有毁灭性的。
反思与借鉴意义
从上文的分析逻辑来看,子公司与母公司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相比母公司来说,子公司更偏重于经济利益,而母公司则更加稳重、偏好于循序渐进的发展,这种背离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母公司对子公司内部化过程的困难。母公司运营的稳定性不仅在于其多年来的企业文化,还在于其部门权力分配的成熟,从而使得决策机制与信息传递过程均较为完整,信息吸收的充分可以让分析变得更为准确,对潜在患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判断更为全面,从而做出更为合理的市场政策。相比之下,由于子公司人员配置的不均衡,往往导致其决策过程难以与母公司在较短时间内达成一致,而其欠缺的公司文化更是难以在短期内培养与建立起来的,这种公司制度与文化的传递是公司扩张过程中内部化的重要领域,也是母公司维持其增长势头的重要方面。同时,母公司在最初进行并购之初,由于不同区域的认知性差异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有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内部化过程中对子公司的定位问题,而是仅仅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子公司下一步行动的迷茫,这种缺失往往是难以准确预估却又对运营产生极大影响的。
经过以上的分析,能源企业在海外的并购战略有时候就像一盘棋,看到一步好棋仅仅是一个起点,而看到这步棋的下几部才是下好一盘棋的关键。笔者经过分析与思考,希望可以对我国的能源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提供相关的建议:
首先,并购方的选择极为重要,这不仅仅关乎并购的成功性,对其后运营的影响同样是显著的。在并购前,进行较为全面的调研与相对准确的资产评估是很重要的,这里,由于石油的稀缺性,即时的可获得性可能占有的分量可能较大,可是,对于我国能源企业来说,其整体战略以及形象塑造可能在长期来说更有裨益,也许当选取敏感地区作为“扩张点”可以减少介入的成本,但是其风险性很值得我们去反思。
其次,在并购成功后的运营过程中,要尽快使得子公司的决策机制与母公司同步,尽快减小其带来的外部性效应。这里,笔者认为,母公司平时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员工个人能力的培训上,也要适当地提升其团队决策能力,在并购前培养出合格的运作团队,使得该团队内权利与责任分配较为均衡,这样才会在并购后的运作上节约内部化的成本,在长期创造更多的价值,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经过以上分析,中国能源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不仅应该把握住大方向,选择正确的投资商,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中找到一种平衡,还要从人员与制度建设上使得子公司尽快实现内部化,这样才能在使得公司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宋滨、李红霞.《黑龙江对外经贸》No.1,2011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066-01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便于更好的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1.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基于先进的软硬件基础上的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优化配置企业人力资源的动态过程,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整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以便于降低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辅助企业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其既是对传统管理思维方式的一种创新,又是对传统人事管理的一次变革,由人、技术支持和组织管理理念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2.1 改变了企业管理人员的角色,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的质量
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精力大部分耗费在日常事务处理上,缺乏了作为企业管理层的参谋角色该做的咨询和策略工作。通过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统一管理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管理人员可以将精力更多的放在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咨询上,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而日常事务处理工作可由电子化系统完成,只需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极少的时间和精力。
2.2 为企业的人事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增值服务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企业整体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人事决策提供更加详实的信息来源,使每一项决策活动都有据可循,从而避免了管理决策的盲目性。在经营管理中发生的信息流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相关的信息系统进行记录,通过准确的记录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工作信息,大大支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现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又可提出现有经营管理工作的合理安排的相关依据,从而更好的指导安排生产和设计工作流程。
2.3 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
企业每月工资的计算处理、职员考勤休假的处理、职员信息的管理等业务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论文格式。这些程序性业务需要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错误。信息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必将降低上述业务的时间,提高业务信息处理的正确率,并可不断降低风险成本。
2.4 改革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不仅是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是达到企业的管理观念的改革,是一种全新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引入。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应用,使企业在消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在系统中更好的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业务流程,不仅可以优化人力资源工作,而且可以变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支持者,为决策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2.5 实现了企业标准化的管理,规范了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稳健发展,就必须集中力量在企业的战略核心环节以及高附加值活动,所以企业必须寻求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程序进行合理化设计,以及建立规范合理的流程等问题。
3.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目前,很多企业已借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很多益处。
但总体而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滞后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薄弱
企业要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中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畅通的网络、基础的夯实、流程的规范。但是,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不具备以上的全部条件。首先在网络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一般都不具备一个完整的与外界相连的内部局域网,仅仅只有几台电脑连接上了因特网。其次在基础设施方面,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模式为自主研发和向软件供应商购买,而这两种模式对于企业而言,各有利弊。
3.2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缺乏管理者的支持
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意识状态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如果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
3.3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过程缺乏系统的规划管理和有效的维护
部分企业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缺乏对实施工作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缺乏对企业业务流程、信息需求和使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对信息也缺少全面的认识,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始终处于混乱的状态,使得整个实施过程缺乏坚实的基础,严重影响了实施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措施
4.1 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具备畅通的网络、夯实的基础、规范的流程等三个条件论文格式。因此,企业首先应全面考察本企业是否具备完整的与外界连接的内部网和系统运行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客服模式向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转变以满足网络畅通的要求;其次企业应有效调整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减少企业的管理层次,以便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夯实的要求;再次企业应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严格按照“缺岗-招聘-录用”的正常流程,减少员工的非正常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以突显企业对人才的重视。
企业应该依据其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避免对管理软件的依赖。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时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仍要被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好更快的适应信息化,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4.2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程度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管理者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不断调整原有的管理思想,转变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态度,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成功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责任向管理者提供一系列正确有说服力的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经营指标以及人力资源状态指标,使管理者认识到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供给、人员安排及设备配备并积极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设计、规划和实施过程,就能较好地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工程。
4.3 确立正确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推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