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

第1篇: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体育教学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内容,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地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通常的一般程序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评价阶段。亦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四个环节来进行。

1.积极创设体育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参与练习。

体育教学中的蕴含着很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发展具有很好的发展作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各种教学信息、知识点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相互讨论,分析解决。例如在跳远课程教学中,教师示范跳一次,学生积极参与练习,练习中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我跳得远?学生积极思考尝试,集体对比研究讨论,而这个过程必须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通过研究得出结果,教师加以修正,即得出正确的技术要领,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同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有利于跳远课程教学。

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贯穿体育战术意思,培养学会体育研究性学习能力。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明确要求各地各学校要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这也促进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在学校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还可有效地发展学生体育战术意识,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战术的优缺点,适时的运用到体育比赛之中,例如在篮球传切配合过程中,传球的时机与空切队员的路线与位置,都需要学生经过演练与实践后研究发现,以此才能较牢固的掌握该战术,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正式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学生的篮球视野、跑位意识、传球技术等都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3.利用现代网络资源,积极实施体育理论知识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网络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并为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在体育教学中,把网络资源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积极设置体育研究性学习课题,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网络信息,进行搜集整理资料,分析讨论其正确性,通过设置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总结评价的过程,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体育课程学习中来,另外,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适合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体育素养,有利于学生体育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4.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通过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教学,在评价标准与方式上关注学生的参与性,淡化学习结果。”

事实上,学生的参与过程比学习结果更有意义,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成功与失败的心理感受,自觉实践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与巩固过程,在最后的掌握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为学生学习带来新的启发。另外,在新课程教学中,它要求“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兴趣培养。”而个体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之中,由此导致在教学的评价方式上,也要在只关注结果的评价上,向关注过程评价的方向转移,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科学合理的实施体育课程评价。

5.关注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生事物,它既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立足岗位提升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的培训与学习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而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务必进行必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这是修正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教学下,学生自主的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的学习能力等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学生在武术课程学习中,采用研究性学习学习武术动作,教师做好引导与讲解,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而这个过程教师必须有很好的教学实施计划,在此过程中,把已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难点等详细做一记录,修正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对于动作的理解与掌握。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关注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的教学反思,以此为更好的实施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申继亮等 论教师的教学反思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3期.

[2] 金钦昌主编 学校体育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版.

[3] 季浏等主编 体育教育展望[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第2篇: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学习兴趣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活跃、优美、令人享受等特点,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指导学生改编和创新所学的音乐。动听的旋律、跳动的音符、美妙的声音都可以舒展学生的身心,缓解学生紧绷的神经,能够让他们没有压力和烦恼,这些优势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自主学习思考。锻炼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思路活跃,不再被局限,并且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提高素质修养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修身养性。音乐传递的内容寓意深刻,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将具有教育意义的歌词通过音乐课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并领悟音乐带给他们的知识和情感。通过研究性学习方法,学生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情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措施

1.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所有的学生都一样,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兴趣十足,不用督促他们自己就会自觉地去完成,而且结果更是令人欢喜。教师应该和学生多交流沟通,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积极性。我国研究性学习课题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我发现、提出,由辅导老师进行指导。另一种就是由辅导老师提出研究课题,学生选择参与。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能够促进师生间的配合和互动。首先,在探索课题之前,可以为学生做好充足的基础准备,然后让他们自己进行课题的探索和研究,这对他们的言行以及情感有着深厚的影响。他们会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并且集思广益,努力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体会,从中受到启发,明确自己的探索方向,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经过和辅导教师交流探讨,最终采用学生自己做出的研究课题,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这种由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学习方式结果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由于自我提出并研究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不能够运用自如,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辅导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导致沟通时间短促、任务量大,这个弊端严重影响最终的研究结果。所以,由辅导员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研究探索这种抛砖引玉的学习模式更适合他们,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好

习惯。

2.设立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评价小组

通过组建研究性学习评价小组,在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相互分享自己获得的知识和感受,各抒己见、大胆发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收获。在交流过程中遇到不同看法和理解的时候启动讨论模式,辅导员在其中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评价方法对学生完成的课题进行评价,评价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勿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让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勇于探索。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达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效果,为祖国培育复合型人才。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音乐陶冶自身

音乐本身可以使人心情愉悦,放松紧绷的神经,好的音乐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好处,教师就要多采用积极乐观、健康向上、阳光的音乐教育学生,培育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利用课堂指导

即便音乐有众多好处,可以吸引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但是有的学生天生就不爱音乐,这就需要后天培养,教师通过课堂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音律的美妙、音符的神奇,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音乐课在带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以,音乐课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尹后庆.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0(1).

第3篇: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范文

[摘要]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学作为建议者、协助都和倾听者,注重知小组的交流,在交流时积极采用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更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在研究中的学习体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时刻注意“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

[关键词] 小学 信息技术课 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一)知识探究性课题: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二)知识综合性课题: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

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2004.9

第4篇: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范文

一、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选题过程中的应用

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目前既没有教材、教参,也没有课标及专业教师,国家只颁布了一份指导纲要,出版了一些研究性学习资源包,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会将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除了学科教材中提供的学科探究主题外,更多的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生活中所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因此选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始。面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怎样选题,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进行研究,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选题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也是教师觉得最没有内容辅导的一个阶段,经常会出现学生问题一大堆,但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也不懂得如何将问题转化成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一味地依赖老师给他们课题研究;而教师也是缺乏指导经验,不懂得如何对学生的问题展开有效的指导,普遍认为选题就是学生自己的事,爱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有的学生实在没有课题研究时教师也是随便给一个主题让他们去做,这样就无法达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的能力也很难提高。因此,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结合自己长期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经验,我认为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学生的选题大有帮助。一是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新,了解自己所发现问题的研究价值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热点及空白点,在了解的过程中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我们准确合理的选题及制定研究计划奠定基础;二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别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不受时空的限制,更自由更方便地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收集更多的信息,为自己的科学选题提供更多的依据;三是应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因为现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如果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随时上网查找,通过自学后基本上就可以得以解决,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四是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学会指导学生的一些基本方法,尤其是如何将学生的问题提炼为可供研究的课题,将学生不合理的选题转化为比较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后可以引导学生将选题过大、不符合道德的选题、超过目前研究能力的选题、选题过难、缺乏科学性的选题等转化为有价值的课题。

二、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搜集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思想是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尽管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兴趣程度不同、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是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当我们有了一个主题或研究课题后,就要指导学生开始查阅资料,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或综合应用自己学过的学科知识解决眼前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能力。学科的主题探究相对比较简单,一般通过查阅一定的资料就可以解决,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情况就比较复杂,既要收集与课题相关的大量信息、处理信息,还要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展示与汇报等,为了提高研究的效率,我们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得到准确的研究结论。

1.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课题研究的数据

信息技术与研究方法的有效结合,可以为我们获取课题研究的数据提供方便,比如,(1)信息技术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调查研究法是目前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对现状问题的研究、比较研究、历史问题的研究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搜集到难以从直接观察中获得的资料,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可靠的信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信息技术的手段,提高我们的研究效率,比如:利用网络技术上网查阅资料,可以直接输入关键字,查阅与我们课题研究有关的一些信息,这样比我们到图书馆去查阅纸质文献资料要快捷得多;当我们要进行问卷调查时,可以不像以前那样将印刷好的调查问卷拿到街上去分发,然后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人工统计,现在我们只要将设计好的问卷挂在网络上让网友来做,这样不但可以广泛收集到不同群体对问题的看法,提高调查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而且还可以利用软件网上直接统计,减少时间与成本,提高研究效率;在进行访谈时我们也可以适当选择电话访谈、QQ访谈等手段,同样不受时空的限制,提高工作效率。(2)信息技术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一谈到实验,大家很自然就想到理化生实验室,能应用信息技术吗?但大家认真想一想,现代的实验仪器哪些没有整合信息技术,连实验结果都改为直接显示实验数据,减少学生实验过程中读数的人为误差;况且现在探究性实验室的兴起,更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便;传感技术、遥感技术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了,不但方便学生的实验,而且可以收集到更为准确的实验数据。比如有一次学生在进行某区域湿地分布情况及保护的研究时,为了准确了解湿地的面积及分布情况,我们指导学生采用遥感技术来完成,但由于遥感技术是一种高科技的技术,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因此我们就邀请专业人员为学生指导,教会学生使用相关仪器设备,最后学生掌握了该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它完成了研究,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研究任务,还懂得了遥感技术,学会了设备的使用。

2.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与分析课题研究数据

面对课题研究所获取的大量数据,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软件来处理。(1)处理实地调查获取的图片资料:由于大部分学生不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出现了有的照片曝光不足或过度、取景不符合主题要求等,我们指导学生使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修复,弥补拍照时的一些不足;(2)处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使用答题卡的形式或用excel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处理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使用excel软件或统计学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的实验仪器直接与计算机连接,本身带有软件分析的功能。但是在处理与分析课题研究数据时合理选择软件至关重要,建议在选择前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吸取大家的成功经验,或者上网学习,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在选择的过程中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三、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结交流中的应用

第5篇: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中学生 科学素质 科学能力

2006年国务院下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为了提高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新课程里的一门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占15个学分。在2008~200年度我校在高中一年级开设这门必修课,真正进入学生的课表,并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课程目标。

笔者有幸成为我校第一个专职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和评价阶段,每一阶段都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现就我校开展该课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成果介绍如下。

一、指导学生如何选题――问题情境阶段

该课程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选题。选题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学生课题实施的过程、最后活动成果的质量和课程的目标是否能达到等一系列问题。在学生选题阶段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让学生知道课题的基本类型,为选题做好准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社会调查型,即是学生对某种现象或是某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创造发明型,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认真进行科学发明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中的最高层次;知识探究性,指学生就某一方面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宽学习的方位,获得学习体验,最后形成学习报告,这是研究性学习中的较低层次。第二,学生明确选题的原则,主要有自主性,选题一定要自主自愿,以自己的兴趣和较为擅长的方面为出发点,所选的课题还要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样学生完成课题的成功性就有了保障;同时学生的选题一定要考虑可行性,包括课题进行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知识基础、时间和精力等各个不同的方面,不能只考虑兴趣,如果学生的选题太难或条件无法满足,这样的课题只能停留在选的基础上,而根本就谈不上继续往下发展,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就是考虑课题开展过程中学生都学到了什么,不要一味的追求创新性、科学性和严密性,课题只是载体,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获得某种学习方法,掌握某种学习技能,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等等方面。第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课题开展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所以要解决好小组协作问题。

在课堂上笔者主要采取两大类不同的选题实践,第一大类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即笔者先在班内介绍和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这门新课程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出发不确定范围自由的选题,然后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相应课题。选题内容包括课题的题目、选题的原因、选题的意义或实用价值、创新点和课题实施的可行性等5个不同的方面。然后给每个学生到讲台说课题的机会,下面的同学充当评委给其提出问题和建议,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修正和丰富学生的想法,有利于课题的立项。这种方式我选择高一年级的一半班级进行实践,效果很好,发现有些学生的想法确实很独特,最后经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商议评选出部分优秀的课题进行实施阶段。例如,高一(1)班的刘超逸是全班第一个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发言的同学,题目是《方便大型重物运上楼梯的装置》,当看到同学和老师一起快速转动大脑为他提供建议、议论层出不穷的时候,他有种自豪的感觉!于是这样的动力指引着他在今后的课堂中认真思考,积极动脑,很多想法一个个出炉了,算是个高产“发明家”。

第二大类,笔者首先在班级内营造一种问题情境,确定研究大的方向,学生自己提出和选择相应子课题。比如“关于中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从现在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在校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晚上写作业的时间越来越晚以及一些实例等。让学生分析原因。学生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他们有来自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等不同方面的压力。他们被4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来气,这样一下子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了解更多学生的眼里以及怎么解决或缓解压力等问题成为学生讨论的焦点,最后在这个班里成立“关于中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和解决”课题组。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从那些方面进行研究,班里学生讨论的非常激烈,最后定下7个子课题分别是:对在校的初、高中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网上、图书馆查找如何缓解学生的压力;请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到学校作相关内容的报告;请校内心理辅导教师成立“调节学生压力办公室”长期给学生咨询;征文活动;寻找校内部分同学介绍亲身体验给其他同学以帮助:可以在校广播时间定期给学生讲故事以缓解其压力。确定子课题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组,选好组长之后就可以进行实施阶段了。

第一轮选题结束后,全校高一年级12个班的选题结果涉及到调查报告50多项,最后立项进行研究的有39项;涉及到小发明和小制作120多项,最后综合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最后留下来进行立项研究的有98项,其中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63项,需要寻找相关科技辅导员的项目35项。在这一阶段由于笔者事先给学生

大量的例子,包括以前学生获奖的项目・、以前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资料、在外听专家讲座的例子、从专利之家网站下载的大量作品图片等,这些资料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选出质量高的课题。

二、课题实施阶段

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要重视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研究过程,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开展研究、通过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要研究的问题等等。这样学生选好课题后就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且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3)小制作和小发明。这些课题的研究过程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较强,根据自己的设想先是画出原理图。并不断的修正。然后根据设计的需要寻找材料,此处我们提倡废物利用,不主张学生花钱购买材料。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体现创新。(4)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在具体指导学生课题时,由于课题数量比较多,难易程度又有很大的差别,根据实际情况,笔者采取不同的辅导策略。调查报告一类的课题,我的出发点就是学生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占95%以上的工作,即是在选好课题、清楚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的情况下,由小组成员自己商量起草调查问卷的内容。之后在课堂上由该小组派出代表给全班同学分析问卷,让班内所有的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以及优缺点,集思广益,最后我再提出参考意见,小组成员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内容修改,直至最后定稿。根据学生自己的要求印制问卷数量,一般在500~2000之间不等,之后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发问卷、收问卷和统计数据等基本工作。最后,根据课堂上所讲的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相关内容,小组成员商量如何分配任务,最终提交成文的调查报告。根据学生撰写的情况,笔者对学生的作品提出相应修改意见,让其逐一进行修改,直至大家最后都满意为止。写好调查报告后还要把它转化成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论文答辩。

小制作和小发明这一类课题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笔者把他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小制作,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的。例如。3班姚怡颖同学制作的“防哈气的口罩”,4班李品一同学“家用防臭型方便垃圾桶”,5班曹友霖同学“DIY墙上自定义挂袋”,12班蒲禅姝同学“盲人倒水器”,7班葛奉天同学“简易单词杯”,7班梁秋实同学“遥控自动窗帘”等等。另一大类就是有一定难度,涉及到物理和劳技等学科内容,据此情况。笔者找到相应学科的科技辅导员。让他们认领自己领域且感兴趣的课题,以便协助学生完成课题。例如,10班冯晨同学“鱼的自动喂食器”,1班刘超逸同学“方便大型重物运上楼梯的装置”,2班武嘉臻“感应式洗手液瓶”,9班武磊同学“环保手动充电的小风扇”等等,还有很多课题目前正在进行中。对于学生已经做好的作品我们要给其充分课堂展示的机会,使其具有成就感。

三、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以及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善于申辩。

四、综合评价阶段

对活动的评价,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激励,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步。所以,在评价阶段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

1 过程评价

建立小组的活动手册,学生把每一活动后的感受、收获、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创新的想法等都记录在册,用照片和录像做好过程记录,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即兴评价。

2 定量评价

成果评价,学生最后的宣传册,材料、倡议书、漫画等等。

3 总体定性评价

第6篇: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范文

 

达尔文曾经说过,“一切知识中,唯有关于方法的知识最有价值”。就教学方法来说,流派纷呈,理念杂多。面对这肥沃的理论土壤,我们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在教育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让高师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学习活动之中,理论与实际融合,形式与内容交汇,从运用与操作的层面上理解与吸纳教育学知识。 

一、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让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程的这一新变化,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挑战。不仅需要他们对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加以研究,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个人的研究能力的形成既需要相关的知识,更离不开有指导的训练。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普遍较低,与师范院校不够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教育学教学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掌握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正确的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根据教育学教学时数少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设计一些研究主题,或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的课改,接触中小学教师并学习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经验,专题研究性学习使高师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实践,学生思维得到广泛的发展空间,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进行合作学习,让师范生的合作理念成为指导未来教学的思想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的成功不仅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且需要个体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的竞争意识过强,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的现状。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既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对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格局或情境的一大变革。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个体提出问题,找出疑点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自由产生召集人、组长、记录员、以8人为一组,围成“o”型,成员主动亮出自己的疑点、问题,进行交流。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同学们时而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时而“和平共处”、达成共识,待每个成员的疑点、问题都发表出来后,全组成员就疑点的多少,问题及策略的新颖性、科学性、具体性等条件,评选出该小组的三个最佳动脑奖,并说出评选的理由及提供的有效策略。此过程是学生披露灵性、展现个性的过程,一些深远广阔的珍贵思想由此而生,也是不同思想、观点相碰撞、撞击出五彩缤纷的“火花”的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结束后,每组自觉产生一位讲解员,作为本组代表,充任教师角色,面向教师与全体同学介绍本组的合作探究结果,可以是本组评选出的最佳问题或最有价值的疑点,也可以是受本组成员思路启发,经过本组成员共同研讨一致认同的观点,最后根据以上评选最佳动脑奖的标准,评选出两组最佳合作动脑小组。交流结束后,要求把个人、小组的有关材料一同交给老师,以便教师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参与过程与努力程度。参与的过程、努力程度与评选的结果不仅与学生平时表现挂钩,而且把它作为评定期终成绩的重要依据。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精彩之处掌声不绝,疑惑之时双眉紧蹙,观点一致时频频点头,报以微笑。组与组之间既暗中相互较量又明里鼓励、欣赏,形成一种既合作交流又比赛竞争的良好氛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集体精神的显露,更是个体、集体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价值体现,是一个成就自我,帮助别人的过程。学生们交流的不仅仅是观点、看法,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系别、不同班级的同学交流了思想和感情,加深了彼此间的理解与友情,更深刻地体味出“同舟共济”的现实意义。[1] 

三、运用自由演讲等形式,让师范生口头表达素质得到锻炼 

教师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教师与其他科研人员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必须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备的条件。语言优美,饱含感情,语速适中,重点分明,抑扬顿挫,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不但可以实现知识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实现情感教学目标。为此,在教育学课堂上,每堂课前5分钟可让学生自愿或轮流到讲台开展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创造活动。其要求有三:(1)自由。形式不限,如可采用演讲、唱歌、朗诵、绘画、书法等形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介绍影响自己最深的教育名著,可介绍健康向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也可展示自己在板书和画简笔画等方面的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特长、爱好。平时要求学生做有心人,有专业的敏感性,善于从报刊及文学作品中发现并摘抄有关教育方面的名言警句,尤其要关注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非教育家的教育观点,如爱因斯坦、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他们的见解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形式既创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2)创造。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标新立异,展示自身的特长、爱好,充分体现个体的价值。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先找出自己的亮点,再按照周密的计划,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使自己的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3)限时。时间限于5分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表现自我,时间虽短,但在竞争的气氛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活动完毕,教师及时反馈,指出优缺点,学期末评出优秀范例。如有可能制成录像带放映出来,使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学生以自愿的心态投入,让学生在不经意打造的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从而真正掌握教育学理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教师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如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及绘画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 

四、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师范生通过实例尽快融入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大体属于应用学科,本身来自于实践,所以具有采用案例教学的先天优势。一旦确定某项教育内容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便可以着手进行课程设计。第一步应确立教学目标,尽可能使目标表述为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第二步选择或组织案例,这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师范教育的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2](p.6)一个好的案例是能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它是学术思绪驰骋的依据。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和教师更多的参与,这种参与从课程设计以后便开始,教师和学生都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诸如在学生方面分析案例教学中应承担的角色,使学生乐意参与案例教学,成为一个积极者,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仔细的阅读思考,适当进行小组讨论,这是学生准备案例学习的两种水平。在教师方面涉及内容的掌握,诸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组织的把握。 

在教学实施阶段,案例的讨论是核心部分。首先在开始阶段,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其次,师生共同对案例中的论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甄别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并据此尝试性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后两个阶段分析的基点。再次,便是备择方案的讨论,备择方案可来源于学生前一阶段的讨论,也可由教师建议提出,这视学生发展情形而定。讨论时有时需进行几轮分析,预先削减其中的一些不适宜的方案,然后对比分析相对适宜或适宜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的方案。最后实施阶段是最佳方案在实践的延伸,学生可依前面所确立的方案作实施计划。这对学生教育实践性价值观、实践技能技巧的初步形成有很大帮助。 

总体而言,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有助于理解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但案例教学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非所有课程内容都可以参与。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尤应引起重视。 

文章系“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校级课题”。 

参考文献: 

第7篇: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教学模式

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而的一种新奇,“热”的时间是短暂的,如不及时深化学生们的兴趣将慢慢淡化。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收到的效果也不相同。本文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并通过主动的探索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探究”可以看作教或学的过程。探究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课堂探究式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谈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强调以教材中的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

二、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的要素

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某些探究过程可能只包括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

三、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技能的发展

施瓦布曾解释说,通过探究教学涉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它包括如下五方面探究技能的发展:确定和界定问题、建立假说、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作出有意义的结论。需要遵循以下基本程序:(1)给学生呈现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方法;(2)明确问题,确定研究中的困难,困难可能在于数据的收集和解释、实验的控制和推理等;(3)思考问题,提出假设;(4)思考解决困难的途径、办法或是重新设计实验,或用不同方式组织数据;(5)导出结论。

作为探究的科学则涉及使人对科学的认识超越仅是事实的集合,从而把科学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手段来对待。作为探究的学强调科学也可能出错,处在不断地自我修正与完善过程中,而不是不可能出错,永远正确,封闭保守。也就是说,作为探究的科学是怀疑性的而非教条式的,是不断变化而非僵化静止,它不是关于世界的终极真理而是在特定时间里对世界的最充分的解释。

四、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的物理模式的建立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一个已经实现高度量化、能把具体的物质同抽象的数学有机结合起来的分支,它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所具有的完备性是自然科学的其他的分支所没有的,也是纯数学所没有的。物理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取信息,自主处理信息,从而得出物理规律。但是,我国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从城市学生的角度出发,涉及到与农村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很少。从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来看,许多经验材料的积累和物理学发现都是来自大量的科学实验,并且越来越依靠实验方法。物理理论的重大突破,归根结底都是来自物理实验上的重大发现及新事物和旧理论不断产生矛盾、不断斗争的结果,物理学主要是在理论和实验事实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人们在进行物理研究时,总要“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运用和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

五、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应强调的几个方面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中应强调:(1)情境性。教师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达到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教学目的。(2)激发性。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经验联系起来,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建构新的学习内容,面对新的问题能够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建构起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结构。(3)交互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学习者的相互交流,达到对新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全面的理解。(4)民主性和协调性。某些情况下,如果几个人对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点,教师就应带领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讨论、探究。(5)统一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形成统一的理解。

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优缺点

一些学者对探究教学的优缺点开展调查研究。部分研究表明,这时的探究教学也存在着种种不足:教学进度缓慢、耗时、需要大量的教学材料和设备、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仓促完成教学任务、探究本身具有模糊性难以实施、结果难以控制,再加上大多数测验重视对事实的记忆,而忽视科学方法和技能以及调查研究策略的考核。

总之,运用探究式教学还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了心得和视野,加深了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对当前物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2]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3]张崇善.课堂探究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4]李善彪.物理教学中认知建构模式的思考与探究[J].青海教育,2003

第8篇: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范文

摘要:语文研究性阅读可以由学生视自身实际情况而定,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相关课题,从而进行深入的阅读与研究,也可以由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与研究。语文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既以课文学习为过程、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学习在网络运用的基础上又加强了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学生们的阅读量增多,从而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入。因此如何走出语文阅读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将研究性学习与教材学习有效结合,创建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语文课堂,是当下每位语文老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因势利导,灵活有效;把握特性,巧用对策;转变意识,转换角色等几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研究性阅读教学;教学探索;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87-02

一、因势利导,灵活有效

(一)将课后习题课题化

将课后习题转换成研究性的问题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最普遍同时最有效的方法,如《孤独之旅》的课后练:鸭群是杜小康遭遇家庭变故后最亲密的伙伴。作者以整页的大篇幅描写这群鸭子,这些描写与表现杜小康的内心感受、成长历程有何密切的联系?此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体之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主题思想表达之间的关系。平时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首先介绍人物所处的背景,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杜小康辍学后,放鸭是他无法选择的重要生活内容,他不能逃避;在痛苦孤独中,鸭群与他朝夕相伴,同时他也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慰藉;风雨肆虐中他用单薄的身躯、力气维护鸭群,风雨过后,他感到成长的艰难和愉悦。文章的主题及写作意图也水到渠成得到贯彻理解。

如果要将薄书读厚,把这个问题当作写作手法小课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经常查阅资料,答案就不那么简单了,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精彩,为少年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1)鸭群。鸭子和杜小康在这场风雨后都经历痛苦的蜕变,在雨过天晴后变得坚强茁壮。(2)芦荡。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铺天盖地,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这个少年习惯了这种孤单的生活,就不再“恐慌”了。芦荡是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见证人。(3)暴风雨。突如其来的一场风雨袭击了鸭栏,鸭群惊散。弱小单薄的杜小康表现了惊人的、成人般的坚强与勇毅,在暴风雨中拼尽全力抗争。暴风雨给了少年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鸭群、芦苇荡、暴风雨都映衬出杜小康的成长过程,具有了超过文字层面的潜在意义。这样的文字语言在课文中比比皆是。学生的想象力在丰富提高,视野也相应地开阔拓展了。

(二)将学习进程探究化

通过将学习进程探究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对其人物命名进行探究思考,就能引发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其他人名并思考其内含:主人公为何会叫“愚公”?另一个人物为什么叫“智叟”?名字中的“愚”与“智”有何特殊用心?面对难以克服的困难,谁“愚”,谁“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慧”,寓言所表达的寓意便跃然纸上。而通常课堂学习中,则将此问题一带而过或直接忽略掉。

(三)将文本解读类比化

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阅读,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举一反三。冰心女士的《荷叶母亲》、先生的《我的母亲》、泰戈尔的《金色花》、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等文学作品中,同样描写了母亲的形象,但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又如同样作为抒情诗的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舒婷的《致橡树》,对爱的内涵就有不同的表达。

二、把握特性,巧用对策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主动性、研究式、全体性等特点,即主动探究课堂问题,积极寻求知识方法,全员参与课堂讨论。将探究发展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通过探究讨论,发现学习规律,课文本身以及所涉及的社会问题都作为探究对象;全体课堂成员积极参与,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体验难免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并把握这些个性化内容的同时,还应注重语文研究性阅读中的一些技巧智慧。

(一)社会性与感悟性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重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实践中引导并培养学生敏锐而深入的思想,使其多方位多角度地领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障碍,将语文课堂学习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同时教师还应设置“场景学习”,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些符合课本的文学场景,通过在“景中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场景,发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的真正接轨。

(二)主体性和互补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进,需要学校和教师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培养目标,为学生开拓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同时还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及合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合作中友好相处。合作学习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方法的互换,优缺点的互补,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交流,可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平等、质疑与激励

在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并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一种平等互助、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每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度以及探究问题的态度,对研究活动中得到的个性化体验和丰富的活动成果进行及时且适当的纠正或指导,多肯定、多鼓励、多保护、多积累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精神,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研究性阅读中收获丰硕的知识果实。

三、转变意识,转换角色

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占主导位置,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教学由之前的主宰课堂转换为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有深厚的知识积淀,才能有居高临下的指引点拨,而不是仅限于所讲知识的皮毛,要有“读书破万卷”的底蕴,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而非照本宣科,增强自身教学能力和研究探索能力,掌握最新的研究方向、把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乐于接受和研究新的教学理论,勇于尝试并学习运用新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质疑问题的随机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主宰课堂的教学状况。对于教学过程随时可能出现的不可知性,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又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机敏的反应能力等。

虽然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只是建立在授课型教学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性教学模式,但它具有更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它更注重发展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延展性,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挖掘其内在潜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使得中学语文教学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文贤.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J].现代教育,2012,(07).

第9篇: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反思,总结出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四个教学环节中贯彻实施主体性原则的具体方法。

素质教育是以2l世纪培养人才需要为目标,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的教育。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组成的。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的中心地位是“学”而不是“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要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有必要探讨学生的主体作用,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主体性原则的问题。

历史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要求,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教育需求,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主体性原则关键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要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

1.认真预习,勤于思考,着重基础

历史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材料,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依据。所以在预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载体。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引言、章、节、目和大事年表,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及每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影响等,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阅读课本正文,要求学生做到“读”、“思”、“划”三个字。读,就是了解本节教材的大意、具体内容、重点和难点。“思”,就是边读边想,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划”就是边读书,边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和词句上做记号。再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历史地图和插图,增强形象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正文下面的注释,了解不同学术观点,提高兴趣,拓宽知识面,加强对正文的理解。总之,预习阶段要“俯而读、仰而思”,“读”要到角到边,“思”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为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应要求学生写学案。

教师上课,须先备教案。同理,学生要学好课本,提高学习效果,有必要备好学案。为此,平时教学时,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的阅读过程中,尝试着备学案。学案的内容包括:(1)学习本章节的目的;(2)本章节的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3)各知识点之问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的线索;(4)小结;(5)学习回顾。通过阅读和备学案,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2.专心听讲,积极参与。提高能力

从知识角度讲,上课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的活动。中学生每天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全部活动,不当旁观者。具体说,就是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言行,要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有选择地记笔记。为此,要注意做好如下两点:首先是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即要会听开头,会听新知识,会听小结。其次,要求学生在原预习环节写成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授课内容,以及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重点对照、审视、补充自己的学案。特别对老师授课、同学回答问题过程中与自己学案不同的地方,要深入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多问个为什么,矫正思路,以准确掌握本章节的基本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历史发展线索等。

3.及时复习,强化记忆,巩固知识

以往的课后复习,由于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和作业量的偏多,所以复习环节往往成了学生可有可无的学习任务。在强调学生主体性原则的情况下,有必要抓好复习环节。课后复习要做的事很多,重点要求学生做三件事:尝试回忆,看课本和参考书,整理学案。

3.1尝试回忆

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地把课本内容和老师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尝试回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是新旧知识相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避免“温故”而“弃新”;(2)是梳理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通过尝试回忆,对所学知识作一次梳理,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3)是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相结合,做到对重点章节、重点历史事件勤思考、深理解,对一般章节、知识不忽视;(4)是回忆教师讲课时思路、线索和同学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矫正自己的思维偏差。

3.2看课本和参考书

课本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依据,在对课本知识全面阅看的基础上,对于上课时已明白和理解的部份要少花时间,而应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尝试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理解模糊的部份。关于参考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好参考书;要在阅读课本并对所学知识有个基本理解之后,再去看参考书;要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的相关部分。参考书上和课本、老师讲得一样的,一扫而过,如有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或深化内容的,或扩展知识的,要仔细阅读,争取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加以理解。

3.3是整理学案

在听过课和复习后,再次审阅整理自己的学案。如何整理呢?重点把上课所涉及的知识而在学案中没有的部分补上,把原学案上不准确的部分更正过来,以保证学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弥补不足。如果平时下功夫写好学案和整理好学案,到了期末复习,只要一看学案,心中就有数了。这样复习时,既省时,又准确,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独立作业,加深理解。培养素质

首先,布置学生完成每个章节后面的作业题,这些作业题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具有评价、反馈、检测和鞭策的功能。它可以鉴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了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检查学生在掌握知识以及能力上的优缺点,可以预测学生能力发展的倾向,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鞭策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所以课后作业要做,且要题题过关,忽视课本后的作业,不做作业的现象有必要改变。

其次,要求学生做章节中的思考题。思考题是高一层次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完成,教师要重视分析、讲评,做到释难解惑。

再次,要求学生编制章节知识结构网络。这是厚书读薄的好办法,需要学生有“钩玄提要”的本领,它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复杂知识概要化,“隐性”联系“显性”化,抽象理论具体化。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内容分析概括为若干要点,然后将各个部分综合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使“繁而杂”向“少而精”转化。值得注意的是编制历史知识结构网络有必要发挥生的主体作用,要从原来教师的教授变成学生的自我实践。

5.学生为主。多管齐下。灵活施教

打破传统的教学策略模式,要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以下几种模式值得借鉴和探讨:

5.1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辩论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的交流与合作。其典型形式是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辩论、对抗争论。维果茨基的研究给我们昭示一个基本的道理:学生之间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或在老师的参与启发下)采用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充分交流,彼此启发产生认知冲突,导致认知不平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论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科学知识。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引导并参与问题的争辩,以唤醒并留住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灵活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拿破仑远征俄罗斯”时,课堂从学生们的阅读提问开始,争论在“失礼的原因”处集中。有的学生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失利是长期穷兵黩武的必然结果”;有的说:“俄罗斯恶劣的气候是拿破仑最大的敌人”;有的说:“拿破仑的失败是战略决策的失败,无限度地扩大战争导致了军备上的短缺。”……答案就在这样的辩论中不断完善。

在辩论式学习中,学习在学生自主的背景下开展,课堂变成了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过程,教学变成学生质疑、交流,解惑的探索。学生们在疑问处争论,在思维中求知,在探究中提高;争论时没有了权威,求知识变成了主动,探究中培养了个性。

5.2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小课题向准专业化

渐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由教师提供课题,让学生在自己查资料、动脑筋思考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研究分析形成科学的认识。而且,学生未来面对的是复杂性、竞争生、挑战性极强的社会。历史是过去杜会的记录,它联接着未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认识历史问题,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迎接现实社会的挑战。这种研究性学习,一方面要求针对学生存在的或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另一方面,每个课题应该既是“发现的突破口,同时又对学生有吸引力,把学生从一个发现引导到另一个发现上”。这样的课题不是随意选择的,课题应该是有系统的,是科学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课题最后学得系统的知识结构。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有时间进行研究、有机会可以交流,许多的历史问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解决。如在学习资产阶级革命时,教师根据学生自愿,把他们分成几个“研究所”:“英国所”、“法国所”等,并使每个人都在其中有明确角色,有的研究领导决策艺术,有的研究经济问题,有的研究思想流派。在学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法国所”学生的研究成果报告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过去人们对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把土地分成小块,并按分期付款卖给农民的做法是进步的结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雅各宾派的这一政策照顾了小农的眼前利益,争取了群众的支持,却在法国培植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利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他们还比较研究了英国“圈地运动”,得出了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值得肯定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更加有了学习目标,研究使大家变得善于思考,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为把这一学习形式推广,教师们可以在课余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借阅资料,向社会推介学生研究成果,帮助学生组织研究成果交流会,带领学生进行历史遗址考察等。研究性学习打破了单纯课堂教学的束缚,体现了自主性,老师变成导师或者顾问,学生成了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

5.3问题教学,学习始于质疑问难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体现学生的独到创见。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自然也无所谓独到的见解。因此,围绕“问题”进行教与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高度重视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