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虫害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稻;病虫;药效;产量
合江县常年种植水稻面积3.2万hm2,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纹枯病等在一季中稻上连年呈偏重发生状态,发生面积8.7万hm2。病虫害防治常用药杀虫单、噻嗪酮、井岗霉素等已使用多年,已出现防治对象抗药性增强,药剂效果下降实况。为筛选我县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有效药剂,以替代高毒、高风险药剂品种,探明所试验药剂的实际控害效果。笔者于2011年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
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40%福戈WG和30%苯甲・丙环唑由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泸深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提供;90%杀虫单SP由江苏天容农药有限公司生产,市售;25%噻嗪酮WP由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生产,市售;20%井岗霉素SP由浙江桐庐农药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合江镇龙潭村。试验作物为一季中稻,品种为Ⅱ优602,试验安排在同一块稻田。水稻于2011年4月16日中苗栽插,管理条件相同,生长均匀,长势良好。药剂防治试验对象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纹枯病。
1.3 试验设计 试验药剂。40%福戈WG8g/667m2+30%苯甲・丙环唑EC20ml/667m2。对照药剂。90%杀虫单SP60g/667m2+25%噻嗪酮WP30g/667m2+20%井岗霉素SP50g/667m2。清水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100m2,小区间随机排列,小区间作埂隔离。用WS16型手动喷雾器,每667m2药剂兑水量40L均匀喷雾,CK喷等量清水。试验以保穗为目的,于水稻孕穗末期(6月28日)施药1次,施药后的第21d(为害稳定期)药效调查,水稻收割前10d产量测定及防治投入比较。
2 调查方法
按《田间药效试验调查标准》要求。
3 结果与分析
3.1 2代二化螟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1)表明,试验药剂40%福戈WG8g/667m2对2代二化螟相对防效为94.74%,明显优于对照药剂。
3.2 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1)表明,试验药剂40%福戈WG8g/667m2对稻纵卷叶螟相对防效为90.41%,明显优于对照药剂。
3.3 稻飞虱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1)表明,试验药剂40%福戈WG8g/667m2对稻飞虱的相对防效为96.89%,明显优于对照药剂。
3.4 稻纹枯病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2)表明,试验药剂30%苯甲・丙环唑20ml/667m2,病情指数防效为82.32%,明显优于对照药剂。
3.5 产量测定 测产结果(表3)表明,试验药剂对水稻有较好的增产效应,与清水对照(CK)相比,每667m2施用40%福戈WG8g+30%苯甲・丙环唑EC20ml,增产率42.22%,明显优于对照药剂每667m2施用90%杀虫单SP60g+25%噻嗪酮WP30g+20%井岗霉素SP50g增产贡献值。
3.6 投入比较 试验结果(表3)表明,水稻孕穗末期试验药剂施药1次,药剂投入16元,比对照药剂投入18元少2元。
3.7 没有观察到试验药剂对水稻生长和稻田有益生物有不良影响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病虫害防治基础理论,学会识别园艺植物上的主要病虫害和防治方法,养成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园艺植物病虫害发生、防治方面问题的实际能力。《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重点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培养能力包括:掌握防治园艺植物病虫害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识别主要病虫害种类,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具备从事病虫害调查、试验和防治等技术工作能力。教学中要注意与“植物与植物生理”、“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草坪建植与养护”、“产品采后处理”等相关内容的衔接,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结合当地园艺植物生产的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基础差,教学存在较大难度我校园艺技术专业生源较广,基础参差不齐,对于《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涉及的植物、微生物、动物、昆虫、化工等方面的知识过去很少接触,系统学习更是无从谈起。教师讲课时,内容讲深了,学生一脸茫然,讲浅了则达不到教学要求。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活动,如课堂提问、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都因为学生不积极、不踊跃参与而难以开展。
学习不主动,专业兴趣不高社会上很多人历来对涉农专业有偏见,部分学生本人和家长对专业及课程不了解,认为选择这一专业纯粹是来混学历、拿文凭。边疆地区与园艺技术专业有关的单位不多,园林企业少而且规模小,显示不出效益,一些单位又把专科学历排除在招聘范围之外,导致部分学生感觉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就业前途迷茫,导致学生得过且过,学习不积极,不努力。
对课程理解不全面部分学生提到园艺植物病虫害,马上就问要打什么农药,认为病虫害问题只有用农药才能解决,忽视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等基础措施。受一些不当宣传的影响,对农药有极深的偏见,“谈‘药’色变”。如,在教师带领下外出采集昆虫标本,尽管事先教师已经做了讲解,对敌敌畏农药配制的毒瓶,学生们谁也不敢碰,虽然在教师指导下使用,还不断询问是否会中毒或自我感觉已经中毒或出现中毒症状。平时的言行明显表现出学生对课程不能正确全面理解。
教材面广,无法突出地域特色我校园艺技术专业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为教材,该书收集了常见的园艺植物病虫害,知识全面,内容丰富,但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园艺植物及病虫害种类繁多,很难照顾周全。一部分北方特有的园艺植物病虫害,在南方连园艺植物都难找到;而南方的一些园艺植物病虫害没有收集进去,缺少近年来南方各地重点引进、开发的一些热带、亚热带特色园艺植物病虫害内容。
实验性教学设备不足由于学校进行实验室合并搬迁重建等原因,实验性教学设备明显不足,常用的植物病虫害永久性玻片残缺不全,而现用现做的临时水装片,则受季节、时间及条件限制,无法收集全面,制作效果较差。实验室使用的光学显微镜、体视解剖镜陈旧破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开出率低,教学局限于教师大量进行课堂讲授,学生“填鸭式”接受,师生均疲惫不堪,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好。
缺少定点实习实训基地当地没有专门的病虫害防治研究机构,各类病虫害防治单位主要工作任务是技术推广。学校确定的实验实训基地均以品种培育、引种实验、栽培管理为主。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直接学习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机会少,病虫害发生和防治问题只是作为附带问题提出,学生很难有机会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进行验证。
解决问题的措施
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针对学生基础差,水平不一致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和要求,教师讲课时应尽量穿插补充基础知识,按照教学大纲规定,不降低水平和减少内容;采取灵活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听得懂。教师应认真组织课堂提问、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教学活动,提出问题后多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不论学生说的是否正确,都认真听取答案,随后进行细致解释。例如,针对现在的学生熟悉微机使用、时常上网的具体情况,在讲授昆虫分类知识时,可要求学生上网下载各目的昆虫照片,带到教室,作为作业由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参与随堂批改。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到当地有一定规模的园艺花卉养植园,在进行园艺植物病虫害实验实训的同时,请园主讲解创业经过与目前效益等,让学生了解园艺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经济收益情况,提高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视。例如,某地有一条主要街道,用龙眼树进行绿化,树荫浓密效果非常好,但是每年四五月份都发生荔枝蝽象危害,除影响景观外,蝽象喷射体液使行人受到惊吓或伤害,市民反映强烈,要求将龙眼树砍除。市政府出面协调,由城管部门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有效防治,控制了荔枝蝽象危害,保住了龙眼树。结合这一具体事例,教师带领学生看龙眼树受害状况,调查防治效果,走访城管部门,使学生对园艺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全面理解课程设计中,突出栽培管理是病虫害防治基础理念,在讲授中应强调保护生态、减少污染、合理用药等观念。我们结合课程进度,在实验地种植生长速度快的鲜食甜玉米,设置同种作物精细管理和粗放种植两种模式对比,精细管理田块玉米生长茂盛,病虫害较轻;粗放种植田块玉米长势差,病虫危害严重。再选择病虫发生严重田块,在防治适期使用农药防治,迅速减少病虫危害。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了病虫害防治不等于喷药防治,应全面掌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正确理解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内容。
结合本地实际,增加教学内容我校所在地云南省德宏州属亚热带气候,物产丰富,作物种类多:柠檬形成规模,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近年来开发种植了咖啡、澳洲坚果、毛竹,形成当地特色产业,起到增加收入、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上述各种亚热带特色作物病虫害突出,在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在讲授柑橘病虫害防治后,增加柠檬病虫害防治内容,以便进行比较和侧重讲解。在第六章果树病虫害的内容中,增加咖啡、澳洲坚果、毛竹病虫害内容,并带领学生到生产基地进行实践操作,观看防治效果,安排毕业班学生到柠檬、咖啡、澳洲坚果研究和生产单位顶岗实习。
改善实验实训条件结合学校的发展,全面进行植保实验室建设规划,设置专门的病虫实验教室、标本室、养虫室、接种室、鉴定室,与农学实验室共用多媒体实验教室。分教师科研和学生实验,重新购置显微镜、体视镜等必需的设备。增加病虫害标本,主要途径一是购买实验需要的专业永久性标本;二是结合实验实训采集当地病虫害制成标本,特别是当地柠檬、咖啡、澳洲坚果、毛竹及其他特色产业作物病虫害标本;三是在科研工作中制作标本。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也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开展和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条件。
选择确定实验实训单位在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我们联系了设在德宏州瑞丽市的云南省农科院柠檬研究所、德宏热带作物研究所等研究单位作为病虫害实习实训点,开展当地特色园艺植物病虫害实验实训;结合课程讲授内容,联系州、市植保植检站、林业植物检疫防治局、国家检验检疫局在德宏的机构等单位,分别建立综合防治、植物检疫等内容的实习点;联系生产植物源印楝素农药的潞西市光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当地正规的农药批发销售点作为化学防治内容实习实训点;联系当地规模较大的园林、花圃等作为校外补充实训基地,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费显伟,黄宏英,等.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 费显伟,黄宏英,等.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连荣,等. 园艺植物病理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植保实训 改革 基地
一、促使植保实训课程改革的因素
1.学习者素质现状
植保实训(以下简称植保)课程改革的外力源于学生的现状:十多岁的孩子,没有积极向上的品质,没有事业梦想和奋斗激情,缺乏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学习成了痛苦的事……
2.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
具有植保专业知识的人员在种植和农资销售行业一直是“抢手货”,就业无忧。
3.中职教学改革“飓风”袭来
学校目前正在建设省级和国家级示范学校,对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实施“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造具有行业和中职教育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五大功能。改革之风猛然刮来,我们理清思路,并决定改革从每门课程开始。经过行业调研,植保课程的改革方案初步形成,我们的目标是,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具有粤西特色的植保课程模式。
二、植保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1.整合教材内容,开发教学项目
笔者与植保课程主讲教师为课程改革问题做了一些前期工作,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向企业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咨询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针对企业行业专家的建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缩短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差距,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开始思考整合植保教学的内容,开发出了四大项目:植保基础知识、果树病虫害及其防治、蔬菜病虫害及其防治、花卉病虫害及其防治。每个大项目下又包含了若干个子项目,子项目下有若干个工作任务。详见右表。
2.突破传统束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围绕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考证,我们设计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和技术技能课,并把两者教材合二为一,教学内容模块化,做到边学边练,边练边考。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教材开发和技能培训的成功经验。我们正在收集和整理多年来积累的素材,编写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教材。在学校硬件条件成熟的时候,开发各种优质网络课程,促进校园网的广泛应用。
3.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灵活调整项目的顺序
经与植保课程主讲老师商量,从2009年起,我们调整了授课计划,根据本地农事习惯,大致方向是上半年主讲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和荔枝龙眼病虫害,下半年主讲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病虫害和花卉病虫害,基础知识的内容穿插其中,令原来枯燥的基础知识也变得丰满起来,学生对此反应良好,对植保课程一直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良好。从技能考试结果来看,优秀者约占31.3%,良好者约占54.4%,及格者占14.4%。
三、植保实训课紧跟课程改革步伐
1.将项目化教学引入植保实训中
首先,从专业角度出发,从整体上设置每个工作任务目标,教学场所非实验室即田间,让学生面对真实的植物病虫害,让学生不枯燥乏味,把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训教学中去,教学重点看得见,教学难点得到有效化解,真正实现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特点。
其次,在实训项目开发中,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实际”的原则,使实训项目与行业需求热点相吻合。
第三,配置实训指导书(校本项目教材),这也是学校建设国家级示范学校的必备材料。目前,此教材正在密锣紧鼓编写中。作为实验员,笔者积极向主讲老师提供素材和建议,对已经完成初稿的部分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2.合理利用现代化设备辅助实训教学
笔者协同主讲老师,巧妙地利用现代化设备来辅助植保实训教学,特别是一些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得到的植物病虫害(如:植物病原微生物、螨类等),在多媒体平台上,把其真实面目展示出来,不但可以把平面模式转化为三维动画模式,还可以加入语音提示,减轻了教师到每个学习小组做示范的工作量,提高了实训效率。
3.高质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校拥有700多亩的土地,其中属于果树、蔬菜、花卉生产实训基地的面积将近300亩,如此优厚的条件恐怕是全国少有的。学校园艺专业学生上岗前要拿到园艺工资格证书、植保工资格证书、果树工资格证书、农艺工资格证书、蔬菜工资格证书。为此,我们把校内实训基地分区,模拟上述岗位结构与功能,满足了学生在校期间及早进行岗位体验的需求,彰显学校园艺专业的办学特色。
(1)果树基地。可开展果树的分类,果树的生长发育的观察,外界环境条件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果园的土肥管理,果园的灌溉与排水,果树环割、环剥,果实套袋和采收,病虫害防治等实训项目。
(2)蔬菜基地。可提供蔬菜育苗、肥水管理、植株调整与环境调控、识别病虫害种类并防治、采后质量管理等实训场地。
(3)花卉基地。整地、开沟起畦,配制不同类型培养土,用化学药物调节土壤酸碱性,施肥,种子采收、贮藏、催芽、播种,无性繁殖育苗,识别和诊断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简单维修各种类型喷雾器,农药及配制方法,制作插花、花篮、胸花、花束、花圈等实训项目的训练。
(4)农作物基地。可开展土壤耕作,农作物的播种和移栽,田间管理,晒场作业,农作物收获,种子检验,种子的分类贮藏,农作物施肥方法,肥料贮存与保管,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农药配制与药具的使用等实训项目。
4.科学设置,体验岗位技术需求
结合专业课学习,根据季节特点,按作物类型和病虫害发生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若干项目的实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指导教师和实验师的指导下,根据作物生长季节特点,参加农事操作实践活动,完成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农产品品质鉴定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实践环节,并对作物进行生育规律及病虫害发生情况观察记载,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播种、田间管理栽培及本地主要农产品品质鉴定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5.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实训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植物保护;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20-0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1]。在此培养模式下,植物保护专业就是培养能够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据此,课程建设体系也作如下改进。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信息因方便、快捷深受人们的青睐。网络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及依托实习、教师科研成果、植物医院、田间调查、科研训练等途径建立农作物病虫害案例库,制作网络课件,将有价值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学习。青岛农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2000-2010年十年中, 组织教师共制作各类网络课程课件250多个。此外,还有国家、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农业大学等各级精品课程多门;还有多种视频资源库,这些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提供方便。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随时查阅资料学习。开通网络平台有助于师生联系,任课教师的教学材料、讲义、参考资料、授课计划、教学大纲都放到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开通了答疑讨论区,学习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放到平台上求解和讨论,形成教、学互动。使教者有的放矢,学者更方便学习,也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植保专业就是培养能够在掌握与作物生产及植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相关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实际问题。多途径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主要目的。
(一)开放实验室,减少认知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以往的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植保专业主干课的实验课多属于验证性实验,试验方法是室内观察病虫害标本,学生在显微镜下或解剖镜下观察病害症状、病原物形态、害虫形态特征等。实验目的强调对作物病虫害鉴定、识别的认知能力训练,掌握昆虫形态特征、病害危害症状、病原物特征等。这种实验常常是害虫与被害作物分离,较孤立地识别害虫本身,不能反映害虫的发生与作物的关系;况且,害虫和植物病害标本颜色等与实物原状有很大差别,实验效果有一定偏差。随着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等直观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病虫害彩色图片、视频的大量应用,学生对植物病虫害的认知途径更直接、具体、广泛。因此应减少认知性试验,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增加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等综合设计型试验。通过田间调查、实验室鉴定,使学生对作物上发生病虫害种类、发生与作物的关系等情况有一个全面认识,以便制定有效防治方案。同时,掌握病虫害鉴定、调查、统计方法,为其他植物病虫害学习奠定基础。
(二)建立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基地
美国的州立大学针对学生的需要与所在州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教学与科研[2]。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是以大学为依托的合作农业推广体系,它拥有州推广中心、区域试验站(研究中心)、县推广站三个层次的推广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研与推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我国没有赋予农业院校推广职能。借鉴美国地方农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农业推广体系的经验,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办学。
胶东有许多著名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因此,青岛农业大学大力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建立果蔬生产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家大院和植物医院。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并聘用他们的专家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把实习基地和专家大院作为了解作物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的窗口。把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与就业无缝对接。
(三)推行科研助理制度
以实习基地、专家大院、植物医院为窗口,以当地主要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为研究对象,开展科研活动。学生从大二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师和研究题目,以科研助理的形式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同教师一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三、开展多种竞赛,丰富校园文化
当代71.4%的大学生以学习知识为己任,68.6%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5]。多年基础教育使学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学习品格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目前就业压力大,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和多掌握实用技能,以适应社会。每年新生入学后结合专业教育,举办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并参与的学生社团形式的昆虫标本采集与制作大赛、昆虫摄影展、植物病害鉴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展示植保专业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学科的创新、创业成果,营造积极向上的知识与科研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明确专业方向。
四、增加选修课,拓宽知识面
大学生除专业课外,最想学习的知识或技能首先是实用性的,其次是扩充性。专业教育是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而做准备的。然而,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职业的不稳定性以及把工作干得更好的巨大压力,使大学生除学好专业外还要多学习实用知识、技能和扩充自己知识面[5]。为此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开设了专业拓展型和实用技术型、提高素养的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
选修课按照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大致分以下两个层次:一种是限选课,面向有一定植保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以强化专业知识,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拓宽知识面,增加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做准备,是专业课的必要补充和专业拓展型课程。考核侧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另一种是公共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课,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目的是以了解课程的基本知识为主。
五、编写教材和实习、实训指导,强化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教育
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涉及果树、蔬菜、烟草、茶叶、种子、花卉、林木等等多种作物病虫害鉴定与防治,教学内容极其广泛。而且,随着近年来蔬菜、花卉等作物的外来品种或物种大量引入,其病虫害发生种类及为害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更新。因此,应用型植保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应该建设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教材和实习、实训指导。实习实训时间和内容指导根据当地农业生产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安排。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掌握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防治方法,了解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发生动态,掌握当地优势作物主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胶东有许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果出口基地,对农产品品质要求高、对农药残留要求严格。教材中,在制订病虫害防治计划时,强调农药安全使用规则,保护生产的同时减少农药的残留。注重培养学生生态观、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社会责任感,教书育人。培养具有植保专业知识、能够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植保专业人才。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平台的建设,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展多种植保技能竞赛,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意识;增加选修课,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充实完善自己,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材的完善,能够更好地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体现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
[2]雷新华,李冬梅,连丽霞.美国赠地学院对我国高等农业
教育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7,(9).
[3]张正新,韩明玉,吴万兴等.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农
业高校的启示与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4]陆海波,李国杰,肖珂.高等农业院校提高辽宁农业科技
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实训课 教学水平
园林绿化与花卉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和居住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室内花卉与观赏植物的装饰是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园林专业是美化环境、造福人类的专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中等职业教育园林类专业课程之一,是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中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培养综合防治能力为主线,注重突出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零距离”的结合,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园林技术人才的需要的课程。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园林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通过培养学生的园林技术应用能力,将高新技术直接应用于园林管理实践的工作。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病虫生活在由环境、植物和天敌等因子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内,所以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与其他学科,如植物学、微生物、土壤学、化学和农药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在学习和研究园林植物病虫害时,必须注意与其他有关学科的联系,才能全面、牢固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更好地指导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如何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强化技能训练?怎样才能在实践教学上有所突破?反思校内实践教学,在实训课教学水平提高的途径方面作一些探讨,与同行商榷。
一、打破实践课的单教师辅导模式,实行多人辅导制
1.现行林科类学生实验实训课辅导模式及存在问题分析。现行的对林科类学生教学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只负责课程内理论部分的授课任务,而不承担其中的实验实训内容的教学任务,实验实训课由专职教师(实验辅导员)承担;另一种情况是,课程授课人即是理论课教师,又是实践课教师。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在实际操作中,第一种模式容易产生理论课与实践课内容和时间安排上的脱节,第二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同一个人既承担理论教学又负责实践教学,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综合提高。同时,理论与实践结合,便于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把理论应用在实践中,二者相得益彰。但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学生人数多实践课难以操作的矛盾,一般学校通常的做法是,任课教师或专职实验教师将一个班的学生划分为3~6组轮流到实训场(室)去训练,或全体学生到实训场(室)去训练。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是:(1)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受到限制和束缚,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不明确,学生实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2)学生参与面不广,看的多做的少,教学效率大大降低。(3)林科类专业没有为实习单位创造效益,实习单位没有补助,学校和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集中实习交通、住宿、生活等费用很高,学校和学生都难以承受。
2.强化实验实训课,实行多人辅导教学。突破常规,增强实验实训课教学的辅导力量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中的技能实验(实训)课,除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现场辅导以外,据实际情况应再增加几名辅导老师参与辅导,让那些技能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多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这样做一是可以解决学生人数多任课教师辅导不过来的矛盾;二是老教师可以带动新教师,技能强的教师可以带动技能弱的,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彼此促进与提高;三是对学生提高监督作用,合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效率。
二、组织建设开放型、多元化的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园林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园林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的。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与园林建设、管理要求相统一,形成真实的园林职业环境,突出实用性,成为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始终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进行基本功、技能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的基地。学校是一个典型的园林区,有各种树木、花卉、草坪等,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不仅有利于就地开展实习工作,而且对校内园林建设起到积极有效的保护作用。可以在校内建设各种实验室,建立实验基地,开展各种研究观察活动。另外结合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机构,加强校内园林病虫害的检测、观察、预防活动。鼓励和支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结合学科特点,因地制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课程教学中,将课堂搬进了实训基地,由任课教师和现场人员一起实施现场教学。同时,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充足的场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单位、企业、公司、公园、游园、道路、渠道、水源地周围绿化带、绿地、林业部门等都可与主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对实习中存在的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由教师联系任务,带着任务,相对集中在教师指导下一面实习一面完成任务;二是相对分散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三是结合就业顶岗实习。任务驱动和顶岗实习解决传统实习的难题,学生不仅学到了技能,而且还为就业广开了门路。
三、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为改进实训教学提供保障
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使学校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实训教学的有效开展必不可少,而担负实训教学的专业教师是关键。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有一大批实践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指在我国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员构成。二是指学院(系部)各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员构成(包括兼职教师)。三是指教师个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能力构成。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双师型”人才,既是教学研究人才,又是技术专业人才;完善教师考评制度,优化环境,加大激励力度,特别注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优化教师成长环境,加快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1演变动态
1)病虫害总体发生为害呈逐渐加重态势。据《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统计,新疆棉区(指自治区、不含生产建设兵团,下同)1991—2014年棉花病虫害发生面积和产量损失情况(图1),1991年发生面积为54万hm2,产量损失(指挽回损失和实际损失之和)为2.5万t。其中,1991—2003年期间,年平均发生面积为68.9万hm2,年平均产量损失为5.8万t;2004—2014年期间,年发生面积都在110万hm2以上,年产量损失在8万t以上,年平均发生面积为151.6万hm2,年平均产量损失为21.6万t。此期间,2014年发生面积达194.5万hm2,产量损失达43.6万t,发生面积和产量损失均达历史最高。按1991—2000、2001—2010、2011—2014年3个时段统计,病虫害发生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1]比率分别为83.7%、85.6%和105.0%,产量损失占棉花产量[2]的比率分别为4.7%、6.5%和8.4%。可见,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增长,病虫害发生面积明显扩大,且造成的产量损失比率成倍增长。2)主要害虫时段替猖獗。棉蚜、棉叶螨、棉铃虫是新疆棉花生产历史上最重要的害虫。以单一害虫发生面积占棉花病虫害总的发生面积的比率,作出1991—2014年三大害虫发生面积比率动态曲线(图2)。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前期(1991—1996年期间)棉蚜是棉花上最突出的害虫,其发生面积比率在30%以上,1995年高达43%,而在此期间棉铃虫发生面积比率在25%以下。之后的1997—2002年期间,棉蚜明显下降,其发生面积比率降到21%或以下,2000年仅有9%,在此时期棉铃虫为害上升为首位,其发生面积比率在24%以上,2000年最高达32%。到2003—2014年期间,棉蚜有所上升,但年份间波动小,基本维持在20%上下,而棉铃虫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下降至次要位置,随后的2006—2009年又升至首位,2010年以后呈下降之势,至2014年比率降至12%。棉叶螨也呈时段性波动,1991—2003年发生面积比率都在20%以下(13年年平均为11%),年度间波动大,1993和2000年最低为7%,1992和1997年则为17%;2004—2014年棉叶螨呈平稳上升态势,年平均发生面积比率为19%,2014年达29%,为当年三大害虫发生面积比率中的最高值。可见棉蚜、棉叶螨、棉铃虫为害呈此起彼伏、交替猖獗态势。棉蚜由历史上早期的绝对高位演变为相对平稳的发展,棉铃虫为中间时段的高位呈持续下降至最低位,棉叶螨呈平稳上升发展的势头。3)次要害虫和新传入害虫为害上升。影响新疆棉花生产的除棉蚜、棉叶螨、棉铃虫三大害虫外,还有棉蓟马、烟粉虱和棉盲蝽等次要害虫,以及玉米螟、双斑萤叶甲、地老虎、三叶草夜蛾(旋幽夜蛾)、蝗虫、白星花金龟、眩灯蛾等害虫。20世纪90年代以前,棉蓟马为新疆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在隐蔽施药等措施的应用下,其为害逐年减轻,成为次要害虫。但是,自90年代后期开始,棉蓟马逐年上升为害,2011—2014年期间,年发生面积均在23万hm2以上,年平均发生面积比率为14%,其发生面积仅次于棉铃虫(图3)。烟粉虱是1998年首先在乌鲁木齐市的一品红花卉上发现,1999年在吐鲁番的棉田发现并造成危害,2006年在阿克苏、轮台的棉田都可见到烟粉虱为害,至今在各棉区普遍发生,部分棉区虫量较高。如2014年8月上旬吐鲁番市调查,平均百株3叶虫量2090头。其中,成虫单片叶最高20头。2011—2014年烟粉虱年平均发生面积比率约为2%。盲蝽在新疆棉区发生面积增长态势明显,2001—2010年、2011—2014年年平均发生面积比1991—2000年年平均发生面积分别增长33%和120%,2014年7月初阿克苏地区库车县、阿克苏市平均百株虫量分别为26头、24头,远远超过2代百株虫量10头的指标。4)苗病和黄萎病发生为害突出。新疆棉区病害主要有苗病、黄萎病和枯萎病,铃病、角斑病、炭疽病和生理性早衰等其他病害在一些年份和区域也有发生,为害相对较轻。苗病为新疆棉区最重要的病害,2014年调查,沙湾县病田率最高达75%,病株率最高达50%;玛纳斯病田率最高达64%,病株率最高达86%。黄萎病和枯萎病在新疆多混合发生,为害仅次于苗病,主要发生在塔城、昌吉、巴州、阿克苏、哈密等地。枯萎病于1963年在莎车长绒棉试验站首先发现,到1997年该病已扩展到了整个新疆棉区,近年哈密发生较重,病田率达40%;黄萎病发生更为普遍,近年博州、哈密病株率最高达40%,阿克苏为18%。由于品种无抗性,随着棉花连作年限的延长,黄萎病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统计各病害发生面积比率,苗病1998年达19%,2011—2014年维持在10%以下;2011—2014年黄萎病和枯萎病分别为4%和3%;铃病为害较轻,1993年为4%,近几年在2%以下(图4)。
2发生影响因子分析
1)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为病虫害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和新疆棉区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新疆1991年种植面积为54.7万hm2,为新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8%,产量为64万t,面积和产量约为全国的10%;以后逐年发展,2010年种植面积为146.1万hm2,为新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1%,产量为248万t,分别为全国种植面积和产量的30%和40%;2014年种植面积达197.8万hm2,产量达368万t,分别为全国种植面积和产量的47%和60%,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域。单一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为各种病虫害发生提供了优良的营养条件,使得生物种群得到充分扩大。另外,种植面积的扩大,造成作物轮作困难,新疆很多地方同一地块棉花连续种植20~30年,自然会造成具有长期存活能力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病菌在土壤中逐年积累,造成两种病害成为生产上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总体上,新疆虫害明显重于病害,单一病虫为害情况由高至低顺序:棉蚜>棉叶螨>棉铃虫>棉蓟马>苗病>黄萎病>枯萎病>烟粉虱>棉盲蝽>铃病。以上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如棉蓟马、烟粉虱、黄萎病、枯萎病等病虫害缺乏2008年前的数据,相关资料的系统性不如其他病虫。同时,这些多为新上升为害对象,生产上对其发生认知的水平有限,会影响发生面积和损失情况的估计,造成结果的偏差,有待今后不断完善。2)种植抗虫棉减轻了棉铃虫的为害。我国政府于1997年正式批准商业化种植抗虫棉(Bt棉)[3]。首先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广泛种植。随着2000年前后棉铃虫在新疆的严重为害,当地积极种植抗虫棉。据李雪源等[4]报道,东疆2001年开始种植抗虫棉,该年抗虫棉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的91%,随后持续6年种植面积比率均在85%以上,之后随着虫害的减轻抗虫棉种植面积逐渐减小,2012年抗虫棉种植面积比率降到54.2%。南疆于2003年开始种植抗虫棉,当年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的19.8%,以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2012年抗虫棉种植面积比率达到69.2%。北疆2005年开始种植抗虫棉,当年抗虫棉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的11%,以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2年抗虫棉种植面积比率达到35%。可见,2008年以来棉铃虫为害的显著下降,与抗虫棉的种植及其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直接相关。3)覆膜滴灌措施促病虫害早发重发。通过地膜覆盖植棉,人工改变棉株生态条件,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状况,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是取得苗全、苗齐、苗壮、早发的有效措施;滴灌技术可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九五”后期在新疆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棉花地膜覆盖率达100%,棉花滴灌面积近80万hm2。两项技术在增温、节水、控盐、促进棉花生长的同时,也带来病虫害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棉花黄萎病的为害加重。其原因在于地膜覆盖和滴灌措施满足了棉花黄萎病发病的适宜湿度(49%以上)和温度(23~26℃)条件。胡明芳等[5]研究认为,窄膜或宽膜覆盖分别使棉花生育前期(4月下旬至6月底)棉田土壤积温增加105℃和195℃,土壤温度提高0.7~3.2℃,由此促使黄萎病早发;地膜栽培还具有提墒和保湿的作用,有利黄萎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染,故与不铺膜棉田相比,黄萎病发生早而重,其中宽膜植棉的病情又明显重于窄膜。张丽萍[6]研究认为,采用滴灌和常规沟灌这两种方式,在黄萎病发病初期,两者病指无明显差别;但进入8月份以后滴灌田病情明显高于沟灌,因为滴灌棉田灌水次数较多,且整个生长期都不揭膜,故土壤表层湿度相对较高,生长期中25cm以内土壤表层中利于病菌生长繁殖的湿度优于沟灌;而沟灌一般强调揭膜,头水前地膜揭去易导致水分蒸发,从而降低土壤湿度。另外,滴灌棉田无法冬灌和翻耕,也为棉铃虫、棉叶螨的安全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4)果(菜)棉混作和设施农业发展导致次要害虫为害上升。30多年来,新疆果(菜)种植面积同棉花面积一样呈逐年扩大态势。1991年果园和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12.5hm2和5.7万hm2,到2000—2012年期间分别扩大至超过990hm2和30万hm2,分别达到1991年的5倍和8倍。新疆的果树主要有葡萄、梨、苹果、杏、枣等,蔬菜则是以茄科、十字花科种类为主。这些种类是棉叶螨、棉蚜、棉蓟马、烟粉虱、棉盲蝽等害虫的为害寄主和越冬寄主。棉花与其邻作、轮作、间作,害虫可在寄主作物间辗转为害,有利于害虫种群增长,造成害虫在多种作物上为害加重。如绿盲蝽在新疆地区首次发现并严重为害农作物,分析认为是葡萄等寄主资源丰富造成绿盲蝽形成高密度种群的原因[7]。另外,2013年新疆设施农业总规模已达6万hm2,分布于各地州(县、市)中心城镇的周边,冬季设施内的小气候和环境条件,提供了烟粉虱等害虫安全越冬的适合场所和丰富的食源,造成近年烟粉虱为害上升。吐鲁番、喀什、和田等设施农业规模发展较快区域,棉田烟粉虱为害呈逐年加重之势,已成为生产上日益严重的问题。5)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促进病虫害发生为害。新疆气候变化受温室气体、区域内土地利用状况改变(包括城市化、农业灌溉等)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新疆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分析了新疆各区域的气候要素变化。其中,以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对农业及其病虫害发生影响最为直接和突出。1961—2010年,新疆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约为每10年0.32℃,高于全国和全球同期变化水平,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升温趋势最明显,升温速率达每10年0.45℃,区域间以北疆东部和天山山区东部升温最为明显,升温速率为每10年0.6℃至0.8℃;年降水量增加速率为每10年6.51%,四季降水呈现一致的增加趋势,夏季增加趋势最明显。冬季气温的增加,棉铃虫和棉蚜等害虫越冬存活率提高,增加了越冬虫源基数;春季温度的升高,导致病虫害发生明显提早。同时,温度升高导致积温的增加,可缩短害虫的发育历期,增加棉蚜、烟粉虱等昆虫的发生世代数,进而增加了害虫种群数量,加剧其对棉花的为害。降水量增加,弥补了新疆极度干旱的不足,总体对棉花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起到促进作用。可见气候总体向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方向变化。
3治理建议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材 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 课程改革 教材建设
一、概述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大变革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使用,在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1] 。为此,许多高职院校都投入大量资金对相关的专业课开展项目化教学。作者所在学校的农业技术工程系的专业课也采用了项目化教学。通过采用了项目化教学,它最大突出的优点是将纯粹的理论教学变为现场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详细化。同时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密切相关,因此要求老师要选择典型模块的教学内容,要尽量将课本中与学生未来就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确实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不少。但是在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和项目化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材。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急需开发和项目化教学模式相适应的项目化教材,这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2]
二、目前高职院校《园艺植物保护》教材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教材知识点过于陈旧
目前园艺技术专业所使用的园艺植物保护教材版本数量很多,但是教材内容大都是由本科类教材《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改编而成,几乎是千扁一律,并没有突出新知识、新方法,未形成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
2. 教材体系不符合人才需求培养
根据高职教育目标,为了更好地突显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特色,需要以项目化教学为依据编写全新的高职教材体系。
3. 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不够充分
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于然是以旧的教学大纲作为依据,而旧的教学大纲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脱节,已满足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要求。高职教材的编写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与国家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3]
4.新方法、新技术的实际运用不够
根据几十年教学所使用的园艺植物保护教材中发现,这些教材很少收录近年来园艺植物保护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未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未将教材建设真正转入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
5.对当前高职教育不适合
近年园艺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内容更新很快,一些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农药如何的安全使用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一些剧毒高残留危害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农药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但现有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很明显不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的需求。
6.教材缺乏对职业氛围构建的要求
目前高职教育强调学生过硬的动手操作动力,在校期间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实践能力,那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尽量模拟和详细分析工作过程的情况,为学生尽快融入工作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应对任务完成所需职业氛围作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加深工作情感的体验。[3]
三、.《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项目化教材建设的构思
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是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和发展职业能力。因此,教材的建设应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改革项目化课程的特点,其目标是构建满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2]
项目化教材建设的思路是:首先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通过工作任务驱动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组织编写。以学生更好掌握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彻底摒弃学科课程的思路与想法,紧紧围绕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来选择和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提高教学效果。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项目化教材的建设步骤
1.确定项目化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市场和企业的专业调研,聘请生产一线技术专家参与讨论,依据园艺植物生产、技术推广及农资营销等岗位能力要求、植物保护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并参照农作物植保员国家职业标准。根据岗位群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确定设置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是能识别病虫害,设计防治方案,组织实施及防治效果的评价。
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课程是依据园艺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而设置的,是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基础知识、亚热带园艺植物主要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和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本课程教学以任务驱动教学,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目标如下表1所示), 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环保意识、创新思维及团队精神。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精选了五个典型工作过程的项目:亚热带园艺植物昆虫识别、亚热带园艺植物病害诊断、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害调查和预测预报、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药使用技术。这些项目也就是教材所要确定的项目。项目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前面项目是后面项目的基础,每一项目下分有若干工作任务,每一任务都有相应的技能和相关知识、拓展知识;在多个项目的反复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
2.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
教材的各个项目确定后,开始着手组织每一项目的具体的工作任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就是围绕具体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的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项目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昆虫外部形态的识别、昆虫变态的识别、昆虫主要类群的识别、植物病害症状识别、植物病原物形态识别、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病虫害调查方法、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有效的防治方法、常用农药的剂型及使用特点、农药质量鉴别、农药的配制方法、农药的合理使用及安全使用、常用农药特点及使用等工作任务,教材内容突出学生对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综合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既要以“适度,够用”为标准涵盖该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工作任务当中。
3.实施具体的工作任务
通过上面的任务布置后,课程就要确定了所有的工作任务,并且为每项任务制定了知识目标和学生要达到的技能目标,紧接着要具体地实施工作任务了。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要遵从工作任务的实施步骤(工作任务实施步骤以项目2作为例子,如表2所示)来执行。
教材按上面的格式编写能充分体现了项目化教材主要以技能为主,以相关知识为辅的编写原则,理论实践知识合理的融合,学、练、考、评编排合理,既利于教师很好地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五、《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项目化教材的编写特色
1. 一体化
项目化教材的编写能够把实践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充分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多让学生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质性的技能训练,训练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工作,并在工作中发现新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体现教学过程中理论传授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2. 实用性
基于项目化教学为依据的教材编写过程中理论知识以“适度,够用”为准则,重点围绕着项目任务这个中心开展教学工作,要求学生首先明确项目的任务目标,然后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采用科学、有效、实用的办法逐步完成项目任务,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主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教材将努力实现数字化,随书配备电子教案、课程教学软件、Flash动态、多媒体声像、试题库等多种资料,最大限度地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4. 突出重点与新颖性
教材应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格式,以亚热带园艺植物为主,突出常见亚热带园艺植物主要病虫草害的为害状、识别要点与防治等技术。教材应尽量运用图表说明,做到图文并茂、简洁明了、重点难点突出、便于学生查阅。同时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章节结束后面附有思考题,有利于学生掌握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另外,教材内容还增加了与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有关工种的考证知识,围绕考证内容,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5.加强特色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材在内容上着重以技能操作、综合实践技能培养为特色,注重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战技能。
6.行业资深人员参与
学校的老师具有比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理论教学水平高,但老师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行业资深人员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实践经验不如行业资深人员丰富。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是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合作完成的结果。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是一门实践性强、技能型课程,从项目的选取, 工作任务的设计等都聘请行业资深人员参与,这样才可以写出一本与职业技能深度相融合的教材。
总之, 编写适合项目化教学的专业教材是高职教育的迫切需求, 因此要编写好项目化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建设目标和方向,具体掌握当前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教材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编写过程别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课程》项目化教材的建设探讨,为高职教材改革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9-29.
[2] 关 巍.基于项目化的局域网组建课程教材的建设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0(12):92―100.
[3] 刘 玉 新.浅析高职项目课程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5):175―176.
[4] 徐智跃.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机械制图》教材建设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98):117―178.
[5] 张 迪、申永康、刘洁.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96―98.
中师化学教材中注重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偏重理论轻视实践,讲多做少的弊病,缺乏适应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必备的实用技能,为此教学中倾斜于农化知识和实用技能,并通过第二课堂渠道在教学中进行探讨性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教学设想
根据教材和本地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学生实际等,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向农化教学倾斜,其内容见表一。
中师农化教学的内容(一)
(附图{图})
二、教学途径
从86年开始在教学中渗透农化知识,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灵活穿插农化基础知识,并选择有实用性可迁移性的农化科技,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农科试验小组进行试验,实施校内校外一组三结合(一个试验小组,教师学生、农户三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实施
1.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下,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技能,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采集家乡土壤样品各自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提出改良土壤的建议。
2.学生根据作物施肥的原理,对几种瓜、果树的配方施肥进行实践试验。见表二、三。
等量肥对西瓜不同生长期施肥效应(二)
(附图{图})
单位:公斤/亩
柑桔配方施肥效应(三)
(附图{图})
单位:公斤/亩;公斤/株
3.农业上要获得好收成,除了有良好的土壤及科学的施肥灌水和管理外,防治病虫害是关键。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病虫害危害实际和普遍性的农药的性能、毒性以及配制方法和防治对象。
根据同种或不同种作物生长期,同种或不同种病虫害,不同时期的气候条件通过实践让学生试验得出农药使用浓度和剂量。
4.值物生长发育全过程是被植物激素所调节控制着的,如瓜果类要达到高产优质高效,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生长。达到优质早熟。我们对柑桔、西瓜作了试验,结果如下:
柑桔幼树九二控制花芽试验
(附图{图})
九二对柑桔生理落果的影响
(附图{图})
乙烯利对西瓜成熟的影响
(附图{图})
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试验表明,使用得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西瓜高产优质早熟,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可见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早上市的一项重要补充手段,是农业踏上新台阶的重要化学工具之一。但是,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剂毕竟不是营养物质,不能代替肥料,应该与其它措施有机配合,才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效果。
四、教学倾斜效应
(1)首先培养农科技思想意识
通过历届教学实践表明,对未来的小学教师进行职业前农化科技的倾斜是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必备农科技知识和掌握科学试验的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了种田不需要多少知识和技术的陈旧思想观念,从中捂出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千千万万农村科技队伍,改变农村知识结构,提高生产率,科技兴农的重任,同时展望小学教师光荣职责和农村是小学教师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2)激发学生科学试验兴趣,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教学和实践,培养科研能力,运用已学技术在校内外搞试验,结出丰硕成果。例如藤稔葡萄培植成功;原无收入的柑桔园,通过土壤性质测定,在改良土壤中提出施用垃圾肥的建议而获得了丰收。
(3)培养学生参与发展当地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诱导学生探讨教学,使教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学生对教学工作和现代教学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咸阳市;食用菌;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30-1
1 目前咸阳市食用菌的发展现状
咸阳市食用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步,经二十余年的发展,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种类也在逐步增加,目前年产鲜菇在1万吨以上;栽培的种类以平菇居多,双孢菇面积次之,另有少量的金针菇、鸡腿菇、香菇栽培。在栽培数量与种类方面,较省内的汉中、安康、宝鸡等地市还有相当的距离,与国内食用菌较强的省市相比较,还是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规模小,以分散的农户为主要生产单位,手工操作,机械化程度很低,更谈不上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二是栽培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多数不具备基本的基础知识,盲目跟风,生产不稳定;三是品种单一,以平菇为主,高档菌类少,珍稀品种显见;四是菌种引种使用混乱,《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等法规形同虚设;五是加工环节跟不上,全市范围内没有一家象样的加工企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步伐滞后,产品以鲜销为主,价格波动较大。上述几方面问题制约咸阳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引进优良种质资源试验示范、制种生产、推广环节上应得到充分重视与加强,推动全市食用菌事业良好有序的发展。
2 新品种引进和推广的目的和意义
2.1 促进咸阳市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自诞生人工栽培食用菌以来,菌种即为最基础的生产资料之一,它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载体,其产品为生产力水平的最终表达,类同于农作物种子,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科学的进步发展,现代文明的纯菌丝菌种生产技术,使食用菌的培育取得了质的飞跃,菌种质量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同。纯菌丝菌种室内培养不仅使菌种培育变得较为容易,而且使优良种性得以延续,保持菌种的单一与纯种性,大大减轻了其他杂菌的污染机率与危害程度。丰产性能好,品质优良,驯化野生珍惜种类人工栽培,是食用菌产业壮大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加强优良食用菌品种的引进、筛选推广,是提高全市食用菌生产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关键的基础性工作。
2.2 促进食用菌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方向发展
咸阳市食用菌生产比较分散,以农户、单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作坊式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推广新的优良珍惜食用菌种类与品种,推进产业化水平提高,带动食用菌产品品牌发展,使生产引导消费,菇农主导市场,这样才能使全市食用菌生产跨上较高的生产高度,发展才有生命力。
2.3 建立咸阳市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优良菌种基地
在我所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投入,提升我们的试验研究手段,发挥公益性科研机构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服务,形成以我所为主的食用菌科研、生产、技术服务与优良珍惜菌种供应基地,解决生产上菌种供求混乱,质量差次不齐的被动局面,严格执行菌种生产销售的有关法律法规,使劣质菌种失去市场,规避由此给菇农带来的生产风险。
2.4 充分利用和发挥咸阳市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一方面,咸阳市具有丰富的栽培食用菌的基础原料资源,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家畜家禽粪便是草腐菌如双孢菇、鸡腿菇、草菇等菌的适宜生产基物;而且有几百万亩的果林,每年的修剪枝桠,还有进入淘汰更新期的老龄树,这些是木腐菌如香菇、木耳、平菇等菌的栽培原料。另一方面,咸阳市还有得天独厚的市场资源,能容纳相当大数量的鲜菇消费能力。因此,大力发展咸阳市食用菌生产,其基本要素充分具备。
2.5 食用菌的健康保健功能,促进这项事业不断发展
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有一定的防病治病效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食用菌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14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和多糖等营养成分,它具有滋阴补阳,益气活血,补脑强心,延年益寿等功能,还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血液微循环、提高血液载氧力,提高肝脏解毒能力等药理作用。经常食用菌类产品,可全面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是现代人追求的理想保健产品。
3 产业发展对策
3.1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水平
抓好科技创新,重点是抓好食用菌新品种、新栽培工艺推广,搞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高食用菌产量和质量。
3.2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采取相应措施,抓好新原料开发,积极试验,确保食用菌产业永续发展。
3.3 建立健全食用菌技术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市县食用菌科研单位、食用菌行业协会(学会)的职能,开展信息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新品种开发,及时传递产销信息、新品种与新技术信息,引导菇农应用新技术,推广无公害栽培食用菌和标准化生产。
3.4 加强菌政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