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虐童 幼儿教师 儿童观
一、虐童的现状及原因
(一)虐童的现状
继山西太原某幼师扇一女童耳光后,网络上疯狂流传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教师颜艳红双手揪住男童耳朵离地面近20厘米,致男童嚎啕大哭,而颜艳红却笑容满面,更让人难以接受的还有其用胶带封住幼儿的嘴巴,将幼儿置于垃圾桶中等等不忍直视的虐童行为。近年来引人注目的虐童案不断攀升,已有调查显示,中国约有四成的孩子曾受到过不同形式的虐待,有4.4%的孩子受到过多种严重的虐待。挨过打的孩子男女比例分别是超过一半和近三分之一,被当众羞辱过的孩子约占三分之一。凡此种种可以想象,虐待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幼儿认知、情绪、社会行为及生理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二)虐童的原因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古代即有“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的说法,直到今天,教师依然被视作高尚的职业为人称颂。现如今,频繁发生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却渐渐扭曲了教师的本质,败坏了教育风气。为此,找出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随着虐童事件的频发,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极大的质疑,但究其原因,除了幼儿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没有严格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园教育和监管不到位等外在因素外,种种虐童的行为主要源于幼儿教师头脑中没有科学的儿童观念这个内在的因素,教师缺乏对儿童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这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幼儿的方式、态度以及行为,从而对幼儿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
所谓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儿童是权利的主体,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存在,具有和成人平等的价值和尊严。科学的儿童观一定是以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出发点,这是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的基本点。
二、影响幼儿教师儿童观树立的因素
幼儿教师的儿童观的树立和更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幼儿教师的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自身因素。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幼儿教师自身的经历、年龄和性格特征等。即便是生活在相同的社会和文化团体中的幼儿教师,由于个体的经验、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会不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念和儿童观。
(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文化传统、幼儿园的生存境况、心理环境等。中国人比较推崇知识的价值,我国自隋唐实施科举制度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便深入人心。教师把向幼儿传授知识作为自己主要的教学任务,致使偏重幼儿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幼儿身体、社会性的发展就处在一个相对被忽视的地位,这就导致了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存在一定的非科学型。除此之外,幼儿园的心理环境对教师儿童观的影响也很明显,如果幼儿园有一个非常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按照本班幼儿的具体特点和幼儿年龄特征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让幼儿在快乐中获得发展,这更能体现出教师健康积极的儿童观。幼儿教师只有自己认识到自身儿童观念存在的偏颇和不足,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反思并执行科学的儿童观念,教师通过对自己的实践活动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幼儿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才能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才能有利于科学儿童观的树立。
儿童观是教育观的依据,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幼儿教师往往并不依据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观念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心理背景与依据,直接决定教师教育的基本态度、策略、方法和行为等,进而影响儿童发展。”幼儿教师科学儿童观的树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幼儿教师要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幼儿教师只有增强自我反思意识,才能认识到自身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自身问题入手主动、积极地改正,促进自身科学儿童观的树立。
(二)幼儿园要营造宽松、舒适的心理环境。幼儿园环境是影响幼儿教师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能在一个宽松、自由、舒适的状态下工作,更有利于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高强度的工作,过大的压力都不利于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幼儿教师应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培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儿童观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幼儿的心理依据,幼儿教师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儿童。所以,教师培训必须注重儿童观的相关内容,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空间,多给教师提供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机会。
(四)教育理论工作者要加强对儿童观的理论研究。从虐童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很多幼儿教师对幼儿权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幼儿教师会为了自己工作管理的方便对幼儿采取强制管理的措施,而忽视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衔接,使幼儿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能得到相关专家、学者更加细致、有效的指导和点拨,对幼儿教师科学儿童观的树立将会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指出,要让所有儿童“在和平、尊严、自由、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下健康成长。在当今呼唤人性、以人为本的中国,在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期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既是学者们的期盼,也是社会倡导层面的儿童观。只有尊重儿童的人格、不以成人的理想预设去压制、强制儿童,真正与儿童站在平等的视角进行对话,才能有效地指导幼儿教育实践,才能更好地杜绝虐童事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庞丽娟主编:《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刘焱:《儿童观的演变和学前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摘要]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举办“集体婚礼”。事实上,他们所依据的“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的理论是一个伪概念,是假借游戏之名对幼儿的“愚乐”。这起闹剧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界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例如,缺乏科学精神,缺少人文关怀等。学前教育界有必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弘扬人文关怀,坚持职业操守,建立专业调控机制,以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从而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集体婚礼”;敏感期;幼儿游戏;科学精神;学前教育庄严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01-06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100多名幼儿举办“集体婚礼”。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既暴露了个别学前教育工作者混乱的教育观念和荒唐的教育行为,更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着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必要作一番深入讨论。
一、“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皮亚杰说过,“当发生一个有关心理事实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向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请教,而不应该试图通过自己的思辨去发明一个答案”。…据报道,这所幼儿园是在“幼儿性教育”的主题下策划和举办这场“集体婚礼”的。该园园长说,在3~6岁幼儿中,已有不少幼儿进入了“婚姻敏感期”,幼儿园组织“集体婚礼”活动是在因势利导,向幼儿灌输健康的婚姻观。“婚姻敏感期”成了该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儿童性别化的心理学研究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敏感期也称关键期,是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兹在1935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孕妇服用一种药物对胎儿有无破坏性后果,取决于胎儿当时处于哪一发展阶段。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与时间关系密切。关键期的概念还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及其他许多早期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于成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说法与关键期的概念是相互支持的。所有主张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也都认同在一个特定阶段内,儿童会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对动作的练习和探究,在出生第一年末对母语口语的运用和创造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关键期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发现许多特定的关键期似乎只存在于一部分物种之中。例如,即使是鸟类,也有不发生印刻反应的特例。又如,一些在种系上非常接近的物种,它们的关键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此外,人们对关键期的长短是否仅仅受遗传因素制约以及经验在其中起什么作用等问题都存在很多争议。有研究发现,在关键期之后,如果将适宜的刺激呈现足够长的时间,生物有机体同样也能产生印刻现象。看来,关键期的问题比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人们开始接受一种比较有弹性的说法,即对于某些物种来说,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关键期,但特定的文化可以改变关键期的结果。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关键期在胚胎发育和神经系统发展中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关键期在个体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中有一定的对应效应。因此,与其说关键期是表示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时间期限,不如说是表示个体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敏感程度,即学习水平。人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具有灵活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灵巧的动作功能,具有抽象的符号系统,具有交流信息和情感的语言系统,具有覆盖全部生活的社会系统,因此,人类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高度灵活性和变通性,很少会把自己限定在固定的行为模式中。可以说,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目前仍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而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称为敏感期。这一说法可能比关键期的说法更符合发展的事实。
在人类的性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激素(如酮、雌激素等)对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如出生前的8~24周、出生后的1-5个月,以及从青春期开始到整个成年期。早期的酮效应可以永久地改变脑的结构和脑所控制的行为(称为“组织效应”),如生殖器分化;青春期后则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神经环路从而对脑和行为作暂时的改变(称为“激活效应”)。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性器官已经分化,而性腺还未成熟。从生理基础看,幼儿不可能处在“婚姻敏感期”内。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看,3~6岁的幼儿尚未形成性别恒常性,即幼儿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性别观念,比如男孩认为“自己是男孩,而且永远是男的”,女孩认为“自己是女孩,而且永远是女的”。性别恒常性的形成是儿童性心理和性别行为发展的关键。学界普遍认为,性别恒常性包括对自己及他人的基本性别确认(性别标签)、了解性别在时间上是稳定的(性别稳定)、了解一个人的性别不随表而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性别一致)三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三方面是随着儿童的认知发展逐步递进的。从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看,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在什么时候会达到完全水平还没有完全得到研究确认,但肯定是与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相适应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告诉我们,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开始,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才会逐步了解各种守恒现象。那么,儿童也应该是在这个年龄阶段才能建立性别恒常性的。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性别的分类,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性别角色的冲突上。也就是说,在幼儿没有建立性别恒常性之前,他们热衷于在与和自己同性别的同伴的活动中寻求和掌握同性别的角色行为,并在这样的活动中依据同伴的行为风格培养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适应同伴关系,并逐步形成社会性自我。这种儿童同性别活动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司空见惯,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性别隔离”。在幼儿园里,大多数男孩热衷于奔跑追逐,远离成人的监控,重视活动的主导性,而女孩更多的是倾向于互助合作,远离打闹。学者们发现,性别隔离是一种普遍的、在儿童很小时就有所表现的现象。男孩大概在36个月、女孩在27个月时就开始表现出性别隔离倾向。在幼儿期,大多数幼儿不太和异一起玩,只有约10%的幼儿会单独与异交往,约25%的幼儿会参加混合性别的群体活动。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性别隔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意义,有利于儿童形成性别认同,使自己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与同性别伙伴保持一致,从而使自己形成合乎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也有利于儿童建立社会归属感,形成独立的社会性自我,为日后承担成人角色做好准备,等等。有学者指出,儿童一般是从10岁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异性的,不过这一年龄界限与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性取向等有很大相关性,具有个体差异。由此可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看,幼儿在3~6岁阶段并不存在谈婚论嫁的内部需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展看,说3~6岁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不符合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二、“集体婚礼”不是幼儿游戏
有人为幼儿“集体婚礼”辩解,说这只是一场游戏,是扩大化了的“过家家”。这就涉及到对幼儿游戏的认识了。
“游戏是儿童早期主导性的社会活动,它能持续地在儿童的成熟过程中,为非正式的社会交往提供一些条件。因此,引导儿童社会发展的成人需要知道游戏的性质和功能。”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无论人们怎么定义游戏,游戏的特性是不会改变的,即游戏必须是愉悦的,游戏必须是受内部动机驱使的,游戏必须是自愿参与的,游戏必须是自由选择的,游戏必须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游戏必须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游戏的方式是与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等等。幼儿之间的“过家家”,确实具备以上所有的游戏特性。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过家家”是一种幼儿十分喜欢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既是编剧和导演,又是演技精湛的演员。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最反感的事是将现实掺和到游戏之中。在角色游戏中,确实有幼儿喜欢扮演“爸爸”“妈妈”,也有幼儿明确表示“我爱你”,还有幼儿喜欢玩“结婚”“生孩子”等与性有关的游戏,不过所有这类角色游戏都只是情境性的、想象的,是一种表现生活经验的娱乐活动。一旦游戏结束了,角色和关系也就消失了,角色之间没有什么“要开始对对方负责任”“对家庭负责”“要学会成熟、忍耐”之说。没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幼儿会在角色游戏结束后依然“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然而,郑州这所幼儿园的100多名据说是经“自由恋爱”参加“集体婚礼”的幼儿却是“在幼儿园一楼大会议室里”“依次走上台”“会议室里响彻《婚礼进行曲》”“老师与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按照大人结婚的程序”“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或者紧紧拥抱。表达爱意:更亲密的,还当众吻一个”“对于这场婚礼,家长们也很期待”“早早在台下等候”。甚至有个别人吹嘘说:“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了”。这哪里是幼儿的“过家家”?有学者严正指出,“这不是幼儿游戏,而是游戏幼儿”“这不是儿童的游戏,而是成人的游戏”。不知道幼儿“集体婚礼”的策划者、主婚人以及众多兴高采烈的家长是否想到过这“游戏”并不好玩,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初衷?当幼儿还没有形成社会性自我、还不能内化社会规范时,他们是不可能也没必要承担对所谓婚姻的责任的。幼儿“集体婚礼”完全不是娱乐或教育,而是不折不扣的“愚乐”——愚弄幼儿取乐!如果说举办幼儿“集体婚礼”的初衷是为了对幼儿进行性教育,那么,这个被“放大了的‘过家家”’实质上是一场成人编导、幼儿表演的儿童剧。
说到对幼儿的性教育,我认为不能停留在生理水平上,热衷于欲说还休的性器官介绍,而是应该包括生理水平、心理水平、道德水平和生命水平四个方面。仅就性心理而言,心理水平的性教育应该包括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使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包括性心理健康的新一代。用取闹的方式开展性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幼儿的性游戏。幼儿的性游戏不仅表现为“过家家”中的不同角色游戏扮演,也表现为对自身和对异性性器官的兴趣和玩弄。因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幼儿是一个“对性好奇的个体”。幼儿的性心理发展主要受制于激素的调控,但也会受到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和榜样原型的刺激。在外部环境因素的诱发下,激素有可能会过度分泌,导致幼儿性早熟。幼儿“集体婚礼”逾越了性别隔离的界限,很可能刺激幼儿性心理的内部张力,引发更多的性游戏。这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此外,这个由园方主办、家长证婚的“婚礼”很有可能扰乱了幼儿的社会性自我,割裂了幼儿与同伴,尤其是同性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以致为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集体婚礼”后,真的如宣传的那样,“新郎”“新娘”之间的关系变得“专一”“负责”,那就意味着幼儿间的同伴交往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进入了死胡同。这值得欣喜吗?但愿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评价幼儿的游戏是否具有发展价值,并不依据成人的愿望和臆断,而是取决于游戏是否为幼儿喜闻乐见,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幼儿身心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游戏的发展价值与成人无关,但游戏的品质却往往与成人有关。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人对幼儿游戏的过多干预、限制甚至剥夺,造成了幼儿游戏的匮乏、无趣甚至丧失。幼儿“集体婚礼”的编导者们注意到“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并据此认为这是对幼儿“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这是典型的成人中心主义,是将成人的欲望、念头、心机无端地强加在幼儿身上。有什么根据把幼儿之间的正常往来看作是“爱情”“婚恋”?有什么证据证明健康婚姻观可以在幼儿园里“灌输”?有什么证据认为幼儿期是灌输婚姻观的“好时机”?没有任何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可以证明。可见,所谓幼儿“集体婚礼”完全是一批成年人对幼儿的戏耍,是对幼儿心理的无知,是对幼儿游戏的曲解,是对幼儿教育的亵渎。
幼儿园中的游戏,以及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都应该顾及仪式层面、生活层面和生命层面等三个层面的意义和逻辑。在仪式层面,要保证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在生活层面,要尽量贴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在生命层面,要体现尊重幼儿、保护幼儿、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贯穿这三个层面的主轴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只有这样,游戏,以及其他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才是有效的和有益的。反之,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三、树立科学精神,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
这起幼儿“集体婚礼”的闹剧虽说只是一个个案,但反映的问题却是深层次的、普遍的。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
首先,学前教育界要有科学精神。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暴露出幼教队伍中科学精神的匮乏。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有条理的怀疑、有逻辑的批判、有规则的实证和有自律的谦虚四个方面,其核心是有规则的实证。实证研究是指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事实根据和数据。其中,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重视实证研究,反映的是一种崇尚实践、尊重事实的精神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玄学、空谈、弄虚作假和欺骗。多年前,我曾感叹过,“在心理学领域中不乏‘热心的外行’他们几乎不从事实证研究却善于去思辨心理规律,其后果往往是误人子弟”。时至今日,这些“热情的外行”不仅存在于心理学界,而且充斥在教育界,尤其是学前教育界,导致乱象丛生:“教育口号”漫天飞舞,“教育成果”遍地开花,“成功的教育家”层出不穷,科学的教育理论却捉襟见肘!学前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作为一份教育职业。被弄得丢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庄重。有学者指出,面对纷纷扰扰的学前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维护学前教育理论的严肃性”。这个呼吁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适时的。维护学前教育的严肃性,最根本的是弘扬科学精神,与违反科学精神的迷信、武断、伪概念、伪命题以及一切有害于幼儿发展的言行作坚决的斗争。
说到科学精神,我感到有必要谈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理论的问题。科学不同于常识的地方,在于科学认为理论比事实更重要。因为任何事实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局部的,而理论能用来解释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日常的大量工作是对事件的控制,并不经常去解释和预测现象。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成为个体观察和处理一切人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的“婚姻敏感期”就是一种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臆造的理论而已。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小的、感性的、发展中的个体,但学前教育的性质应该是成熟的、理性的、理论化的。人为地割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或歧视理论价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表面上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却收效不大,问题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总结,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因此,要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必须鼓励幼儿园教师善于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实践与专业理论之间的平衡。
其次,学前教育界要大力弘扬人文关怀。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有明文界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基,为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应该是所有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完全体现了对学前儿童的人文关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前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有所欠缺。且不说那些层出不穷的虐童案,光是那条莫须有的“起跑线”,就累伤了孩子,累坏了家长,累垮了教师。游戏和闲暇成了中国儿童的稀缺资源,儿童成了学习机器,学业越来越重,体质越来越差。教育如果忽视了幼儿,那么也就忽视了生命的自主性,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种不良的教育,包括所谓的幼儿“集体婚礼”(连谈婚论嫁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幼儿的“心罚”。心罚和体罚,都是对幼儿的摧残。
在学前教育中弘扬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要把幼儿当作人来对待。幼儿有尊严,幼儿有权益,幼儿有独立的人格。人所具有的,幼儿都有。尊重幼儿,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尊重幼儿,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再次,学前教育界要坚持职业操守。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乎幼儿,而幼儿是一类特殊的教育对象,他们既不同于小学生,更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幼小稚嫩,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学习潜力和发展动力;他们肩负着家庭、社会、民族的希望。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坚持职业操守,操守的核心就是热爱幼儿,严谨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把学前教育当作一项庄严的事业来完成。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没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坚持不下来的。幼儿需要游戏,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游戏幼儿。有学者将这一点提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来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就全国范围来说,目前普遍缺乏幼教师资,需要加速培养既有教育理论素养又懂得婴幼儿保教的合格师资。教育部已经将学前教育专业正式列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这对加快培养幼教师资是有作用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幼教师资,必须调整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针,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师资培养,提高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寻求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避免沿用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以免将学前教育的职前培养技能化、简单化。
最后,学前教育界要建立专业调控机制。据媒体称,郑州这所幼儿园“举办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规模最大”。可见,学前教育界缺乏专业调控机制,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因此,在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加大教育学会、学前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专业指导和培训,组织和推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业务交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推进科学教育观念的普及。与此同时,各级各类的职后培训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受训教师的理论自觉。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在学前教育的当下,虽然时有幼儿“集体婚礼”之类的荒唐个案出现,但是只要我们大力宣传和牢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必将迎来学前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9.
(2]w·达蒙,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59.
[3 JM·J·克斯特尔尼克,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邹晓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7.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创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善用已有理论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学生缺乏学前教育研究的亲身经历。传统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偏重于传授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实践证明,如果教育者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改变并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热情、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以课题研究样例为参照,丰富学生科研直接经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和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两大部分。无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经验。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直观感知,教师应结合学期备课为学生安排一些典型的学前教育研究样例。这些样例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实施方案、学前教育研究报告等,还可以包括一些近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创新的综合性案例。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结合备课设计使用有机搭配的三类样例,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的学前教育研究情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引导学生阅读样例,不仅能够直接充实学生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间接培养学生关注学前教育改革状况,追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现并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良好习惯。
由于样例是一个研究设计或研究实施的整体,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实施样例教学的效果远优于教师的举例。只有在样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研究课题名称,什么是研究设计,什么是研究类型,什么是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教材也注重样例介绍,但教材上的样例始终需要授课教师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远为近,量学取材,灵活运用。为了提高样例的参照性,建议教师为学生布置样例时,针对每一章的内容,应至少安排两个不同类型方法运用的样例。每一样例都应完整体现该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初期,全班应使用统一的样例,待学生基本入门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检索样例。
以随堂探究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技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的学前教育行为能力的养成。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散到每一堂课,加强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结合学前教育研究理论介绍,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名称,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学前教育理论及经验,自行选择一个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并准备课题论证;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示适合其学习参考的学前教育文献及其检索途径、方法,并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书目登录、摘要、文献综述等检索工作;结合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督促学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展开课题论证等等。选择并论证课题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可以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随堂探究设计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紧盯学生学前教育科研技能技巧养成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样的练习触手可得。如“观察研究”章节中有许多观察记录表,教师从探究设计的角度,让学生完成填写并进行分析,空表格就会变成活教材,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学生随堂探究设计学习,每一个环节持续1~2周,有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随堂任务,有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如有的学生能够检索到相关文献,有的学生检索不到文献。检索到文献的学生可以考虑课题论证,检索不到文献的学生除了进一步检索文献外,就要求从选题的价值原则重新审查课题,以确定是进一步检索,还是重新选择课题。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起点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授课教师容易忽视或拔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生图书资料的检索使用意识和能力也不同于本科生,目前学生随堂探究设计这一学习方式被许多授课教师所忽视,直接导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显得枯燥。
以课外文献检索为动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科学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实验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前教育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门具有实践基础的学科,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眼光考察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家的学前教育实践;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方法分析评价周围幼儿园管理及其教育教学的实施;还可以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立场审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动态与举措。
本研究所指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两部分。《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可以丰富学生本学科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科研的兴趣爱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笔者把它叫做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这种检索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但若从学前教育科研与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系出发来考虑,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更不应把它看成负担。只有学科的文献检索,而没有专业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肤浅与枯燥的状态;只有专业的文献检索,而没有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又会处于盲目与混沌状态之中。拓展学生视野的文献检索是学前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是田间精耕细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既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又能形成发展保育教育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要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回顾学前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儿童事件” 、“幼儿故事” ;(2)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学前教育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以及三次文献等,并加以交流;(3)结合观察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使用不同观察记录方法的文献,体会各种记录成果如何成为研究的素材;(4)结合实验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现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与当前国家学前教育管理与改革的法律法规,等等。
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课题,选择更典型的课题。这种文献检索贵在教师根据所授理论,或从理论延伸、或从方法使用、或从事业创新的视域为学生提供信息源,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益,保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以尊重幼儿为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前儿童的身高在90~110厘米左右,体重在13~18公斤左右,在传统文化中他们是“小孩儿”。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性正在形成中的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让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判断眼前儿童(个人或集体)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表现,针对眼前儿童发展愿景,实施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更需要学生具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尊重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操。
应该说,陶冶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其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对教材中列举的许多样例进行具体探究操作,而且应有意识地对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幼儿保育、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保证幼儿“跳一跳,摘桃子”地发展,帮助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矫正幼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促进发展或问题解决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搜集资料、撰写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幼儿的热爱与尊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深则爱之切”。《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有意引导学生接近幼儿,选择学前教育保育、教育中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能够直接促进学生专业理想的形成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TPR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简称,也被叫做全身反应教学法。TPR教学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士尔(Dr. James J. Asher)提出,其理论建立在生理学(大脑左右半脑有不同的分工 )、心理学(记忆痕迹)和教育学(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基础之上,整合幼儿的听觉、视觉和感官,创造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幼儿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自然的习得语言能力,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
James Asher认为,右脑是缄默的,非语言性的,但是它可以通过指令做出适应动作来表达自己。通过让语言进入右半脑引起行为变化,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语言代码,当学生能够理解目标语的基本结构及其表示的含义时,他就作好了说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目标语发出指令,先自己做,等学生能理解后,让学生完成动作,然后边说边做。开始,教师通过说跟我做游戏,让学生一起做动作,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指令与被期望的动作之间的关系,并准确作出相应的动作。然后,学生两人一组,先由一名学生模仿教师指令,另一名学生根据他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之后,两人调换角色,继续做练习。起初,指令较简单,往往是单一动作,然后,很快发出几个连续的动作指令,这时调动初学者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二、TPR教学法的意义
TPR教学法注重的是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因为学生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效果最佳,而紧张、急躁的情绪对于学习英语来说是不利的。教师应该尽量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听英语。同时,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每个学生从本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自己学习英语的真正原因和切实动机。进而,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尽快掌握英语的主观能动性。TPR教学法的优势是强调身体的互动性、教学的生动性,以便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在游戏中学习英语、英语生活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首先,它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中学习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用英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不用害怕挫败的环境中学习。其次,它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再次,协调学生的左、右脑,有助于学生的左脑发展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学生通过听觉来吸收信息,是由左脑来完成的,而将这些信息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是通过右脑来完成的。最后,主张以句子为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重视语言内容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双语教育的概念
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而它所提出“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侵入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我国学界对于双语教育也有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把它划分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就我国目前所实施的双语教育来看,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英语(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学生的外语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掌握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成为汉/英双语人才。
四、学前双语师资培训的路径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用两种语言来讲授学科内容,同样的内容用英语来教的难度远远大于母语教学,因此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较高。所以,学前双语教师既要精通幼儿教育各领域的知识,又要能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使用。然而,目前的大中专院校还没有开设学前教育英语专业,还没有学生能胜任双语教学工作。因此,立足于学前双语师资的要求,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加强园本培训、重视教学反思,促进幼儿园在职双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特点是:熟悉幼儿教育教学规律,熟练掌握幼儿教学方法和技巧。但他们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英语基础不好,英语口语表达欠流利,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欠缺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双语能力的培训:
(1)规范的语音基础训练。语音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一个人英语发音不准,就缺乏听音和辨音的能力,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同样也会影响自己口语的发展,自己说的话别人也听不懂,最终无法用英语和别人交流。除了要读对单词外,语音知识还包括重音、节奏、连读,失去爆破、清辅音浊化、意群停顿及语调。
(2)口语能力训练。英语口语的标准是流利和准确。口语用词要规范地道,语句合乎语法修辞和逻辑性。
(3)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之一。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某种外语的文化,就无法准确地运用这种语言。东西方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思想、信仰、习俗、社会制度、道德标准、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在语言中反映了出来。
(4)教学组织语言的训练。学前双语师资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幼儿园一日生活用语(如入园/离园、早餐、早操、如厕、午餐、午睡、点心时间、吃药及看病)、教学各环节用语(如开始、介绍、检测、呈现、练习、表扬、布置作业、结束)、户外活动及游戏用语(如准备、记分、唱歌)、各领域活动用语(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游戏、计算)、课堂组织训练用语、课堂技能训练用语、交往用语、评价用语等。
(5)英语语言教育和其他科目的整合训练。学前双语教育是通过用英语教授其他科目来达到提高幼儿英语水平的目的。这就涉及到英语语言教育和其他科目的整合问题。幼儿教师要树立教育的整体观,站在幼儿园课程的整体角度上,根据课程的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统筹安排双语教育活动,使之融入到幼儿园整体课程中,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最终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以及方法的整合上。其中内容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形式,要使语言领域的不同内容与其他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联系,双语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必不可少。
2.培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知识及幼儿教育教学能力。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特点是:英语基础较好,口语流利,语音语调正确规范;但他们从事幼教双语工作也有明显的不足,即:不熟悉幼儿教育教学规律,不懂幼儿教学方法和技巧。针对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双语能力的培训:
(1)专门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以及优秀的幼儿教师,对专科以上的英语人才进行岗前培训,着重就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力求简明、实用。如:美术以简笔画为主;音乐以儿童英文歌曲为主;舞蹈以儿童健身操为主;基本知识以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实际应用为主。
(2)组织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和研讨,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运用的创新设计和实验,要求双基训练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培训活动放在课堂上,采取教学、演示、演练等相结合,授课教师与培训学员教学互动的授课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员感知和领悟所学知识,往往事半功倍。英语方面的培训知识包括:英语课堂管理、教材知识点教授、英语活动组织、英语手工课教学、教具制作等技巧。
(3)英语教学与其他教学相融合。指导学员上岗之后,如何多向其他教师,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学习,观摩,如何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这是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又一捷径。
3.加强园本培训,促进幼儿园在职双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定是在教育实践中完成的,双语教师也不例外。为保证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质量,幼儿园双语师资培训研究的着力点应定位于在职双语教师的培训上。
(1)引导幼儿教师树立科学的学前双语教育观念。我国幼教专家周兢老师认为:学前阶段是母语的口头学习关键期。而人的第二语言学习并不像第一语言学习那样具有特别的发展关键期,但第二语言学习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承认英语对儿童语言发展和其他方面发展的价值,但不能盲目夸大英语学习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目前并没有“均衡”的双语学习或者双语教育环境,为中国儿童的充分发展着想,学前阶段儿童的母语――汉语普通话的学习,应当毫无疑问地放在语言教育的第一位。因此,学前儿童的英语教育目标应当是:第一,培养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积极性。第二,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英语语音感,增长他们的语言敏感性。第三,引导幼儿透过英语感悟不同文化的存在,从小获得文化多元的基本概念。
关键词:家长开放日;组织策略;教育形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02-01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是教师与家长沟通、合作、分享的坚实平台,是促进教师与家长、幼儿共同成长的重要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可实行对家长开放日的制度。”为了充分发挥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作用,幼儿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家长结构,规范家长开放日活动
(一)家长状况概况。由于工作步骤的加快及各种原因,在开放日活动中,不同的家长表现出了不同的状态,除了部分表现积极的家长外,总会有一部分家长表现不尽人意,如迟到、早退、缺席、打电话、唠嗑、不遵守园所环境卫生等现象,这些都给家长开放日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平心而论,出现这种不利因素是正常的,因为每个家庭的结构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每位家长的性别不同、辈份不同、性格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退休与就业情况不同、职业与工种不同、教养方式不同。所以,幼儿园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去要求所有家长,而要考虑到家庭之间、家长之间的各种差异,尊重家长参与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的不同水平、不同程度,并加以积极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
(二)不定期地增加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次数。大多幼儿园都是一学期向家长开放一次活动,所以这次活动就格外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而除了固定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外,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考虑,许多幼儿园平时(甚至在接送孩子时)都不允许家长进园进班,这样一来,家长直接了解孩子的机会就更少。许多家庭都是双职工,家长的工作很忙,开放日这一天的时间又是幼儿园确定的,可单位又不给“公假”。这就很容易使家长陷入“两难”的境地: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幼教发达国家,幼儿园都是“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因此,不定期的、增加开放日活动的次数是幼儿园真正为家长服务的需要,也是我国幼教与国际接轨的必然。
(三)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在开放日活动举办之前,幼儿园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讲座、网站、电子邮件、家长园地、家园小报、手机信息、接送交流)给予家长具体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科学的教养观:使家长知道来园主要是观看孩子的各种活动,了解孩子的特点和进步。同时,使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到来对孩子非常重要,要与孩子亲密接触,做孩子的忠实观众、有力的后援团,为孩子的表演喝彩、加油,这样就会缓解“甩手姥爷”的现象。
二、多开展亲子游戏活动丰富幼儿园教育形式
通过吸引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形式,例如,迎新亲子运动会、亲子制作、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春(秋)游、远足等活动。我们围绕入园适应、幼小衔接等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参与,通过有序的组织家长,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增进亲子的感情,为家园关系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三个适合开放日的亲子游戏
1.小鸡出壳:适合在小班开展。准备大张的废报纸若干,每张画大鸡蛋,分散放在地上,在游戏中可以发展孩子动作的灵活性、细心和自信心。游戏玩法:所有小朋友和父母准备好后,请老师或幼儿发令:“预备——起!”父母和孩子赶快拿起报纸,从画好的蛋中间撕破一个洞,然后将头、肩、躯干和脚从报纸中钻过,再跨出报纸。发出“叽叽叽”声,一只小鸡就孵出了。可以接着再撕再钻,最后孵出小鸡最多者获胜。注意:报纸撕破算为失误,不计入总数。
2.喂果果:适合在小中班开展。准备小水桶、海洋球、围兜若干。游戏能发展幼儿的投掷动作,使幼儿在与家长的共同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游戏玩法:家长和幼儿都站在各自规定的线后,幼儿在规定的线后将球投入妈妈的围兜里,即喂果果成功一次。游戏中教师可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能力,调节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孩子成功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3.连体人:适合在中大班开展。在较平坦的场地中进行,游戏可以训练幼儿的方向感,锻炼幼儿后退走的能力,同时让父母和幼儿在亲子互动中感受到共同游戏的乐趣。游戏玩法:幼儿与父母排成两排面对面站好,然后转身背靠背,各自向前走十步,任意一个横排的人互相交换排列顺序。然后由老师发口令:“游戏开始!”两排人一起把双手放在背后,开始倒退走,一边后退,一边和爸爸或妈妈对话。喊声可以尽量响亮,但不可转头。
总之,随着幼儿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一些新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深入人心。家长也格外重视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创设和开展。2001年,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些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促使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日趋丰富,而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自由活动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教师的认可。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观念,拓展家长开放日的活动形式,向家长展现游戏、区角、体育、生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这不仅可以使家长全方位地了解幼儿的在园生活,也有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价值观,走向科学育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
关键词: 幼儿音乐教师 专业化发展 策略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音乐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幼儿音乐教师而言,要求一种包容性更强,基础更广泛的音乐学习。中国传统的学校音乐教学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养成主要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和按部就班的学习习惯。所以,很多的幼儿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懂得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成为幼儿理解的方式加以传授。幼儿园音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的认知作用和方式是独特的。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它的功能是帮助人们分享来自表现形式的意义。高明的教师会帮助幼儿越来越靠近音乐的内涵,对音乐能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主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实现远大目标的一种必要手段。由此可见,幼儿音乐教师作为幼儿园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只有以一种积极的、指导性的、参与性的态度,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教育学素养,才能胜任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很重要的,有效的发展策略是幼儿音乐教师获得教学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提高学历层次,加强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学习
我国《教师法》关于幼儿教师的资格要求偏低,具备幼儿师范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即可当教师,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学历不仅体现了教师接受教育的多少,还反映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此外,对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不高,教师资格证相较容易获得,造成了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认可度不高。所以,要从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学习入手,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声望,促进专业化。
1.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体格健康、心灵美好的全面发展的人。幼儿音乐教师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职业特点应成为幼儿的表率和楷模。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让幼儿学会在艺术中、在音乐中感受爱、体验爱、表达爱,无论是对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质量与效率,还是对教师自身情感生活与精神品质的提升都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同时,幼儿音乐教师应善于吸取国内外优秀的先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科学、富于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开展教学,实施以幼儿为主体参与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中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教师的情绪、人格,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在对事业的追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对幼儿的热爱、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自我认识完善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2.丰富音乐知识技能,提高幼儿音乐心理、教育理论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实际解决的。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①国家教委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1-2010年)》文件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的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此外,还提出国家对各级学校艺术教师的学历要求。因此,我们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幼儿音乐教师的学习:(1)幼儿园音乐教师应具备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修养和视唱练耳、键盘、声乐、合唱指挥、创编等技能技巧。幼儿音乐教师应掌握幼儿身心发展、幼儿个体差异、对幼儿学习进行评价等方面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2)幼儿音乐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具有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3)要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幼儿音乐教师,应具备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激发幼儿相应的音乐情感体验的能力,良好的音乐语言和表达能力,熟练组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能力,了解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和学习情况并实施相应教学的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好课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教学研究的能力等。
3.创造音乐教学机会,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是当前学前教育必须努力的方向,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幼儿音乐教师需要一定的艺术素养和专业能力,是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区别与幼儿园其他领域教学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如何教?谁来教?在哪里教?用什么教?为什么教?都是幼儿音乐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不断努力学习,增进专业素养,使自己成为教育过程中观念和行为合格的音乐教师。以现实的工作为基准,本着以“能力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为目的,创造更多的音乐教学机会,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例如:谈话能力是音乐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简洁清晰、内容具体、生动有趣的谈话,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灵感,使音乐课堂更加愉快、活泼和具有魅力。精彩的谈话能带给幼儿激情和力量,使幼儿在愉悦的情景中接受美的熏陶。课程设计能力是幼儿音乐教师应具备的重要专业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始终放眼整个音乐教育环境、音乐活动材料和音乐教育策略,使课程时时保持活力和新鲜感。在实践教学中,幼儿音乐教师应能够做到将音乐知识和技能及音乐教育的普遍规律有效地实施于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种种情况做出及时的判断,能够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利用音乐启发幼儿的形象思维,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重视职业素养和业务发展,建立职业幸福感
幼儿音乐教师职业的幸福,包括自身对职业的归属感,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成就感,教师对现实世界的包容度等,它是人生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幸福就意味着幼儿的幸福。建立职业幸福感,一方面能帮助幼儿音乐教师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另一方面可以为有关部门制定教师管理政策及开展教师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发展。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幼儿音乐教师为目标,以提升幼儿音乐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全面开展幼儿音乐教师学习工作,紧密围绕当前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任务,结合幼儿音乐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状况,联系各地学前教育实际开展学习。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以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着重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专业文化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促使幼儿音乐教师坚持科学育儿方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是一个无限地让自己发挥创造潜能的职业,在不断地创造与自我超越中体味着成长的快乐与职业的幸福。通过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完成不断超越于创新的过程,形成自己的音乐教学特色,在专业成长道路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感受职业幸福感,逐渐喜欢和爱上幼儿教师职业,为自己是一名幼儿音乐教师而感到欣慰和幸福。幸福感源于对幼儿真诚的爱与关心,幼儿也以一份真诚的爱来回报他们,使幼儿音乐教师在幼儿快乐的歌声和舞蹈中寻找到自己的快乐,幸福感不禁油然而生。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以一种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教学,把幼儿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自己也会变成快乐的天使。随着幼儿音乐教师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会深深地感觉到幼儿教师是个美丽的职业,从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不断超越自己,体验成长快乐。
每一个幼儿音乐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乐于尝试别人不愿意尝试的实践,愿意下别人不愿意下的工夫,是幼儿音乐教师面对机会时的态度。要树立做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的人生观念,丰富知识的储备与积累,要有遇到问题钻研到底的毅力,勇于探究改进新教学方法的势头。抓住有利的时机与机遇,靠自己努力提升专业能力、前沿教育理念,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应该是远离功利浮躁,努力追求一种自然、和谐,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个优秀的幼儿音乐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反思,做到乐于思考,反思可以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策略和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清楚地看出幼儿的真正需要,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呈螺旋式上升,促进幼儿音乐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目标迈进,让自己逐渐成长为大胆创新实践、懂得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看到幼儿的成长,教师和幼儿都得到提高,与幼儿一起分享、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与发掘自我的教育潜能,实现不断自我超越,在未来的教育教学道路上快乐成长。幼儿音乐教师应以坚强的毅力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面对专业化成长路上的逆境,以巨大的决心、勇气和艰苦的努力,用积极的态度迎接它们,以勤奋的学习把握它们,以大胆的实践攻克它们,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把握好每一个良好的机遇,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与其他同行和谐互助,了解自己的不足,在突破中挑战自己的能力,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迎接新的学习、新的挑战。
3.感受名师风范,追求完美人生。
一个成功的幼儿园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好老师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炉火纯青的特质,就能立即化作感召力、亲和力和教育智慧,完美地表现出来。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该向名师学习,感受名师们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艰辛和快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朝着名师的方向努力。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做一名懂专业的好老师”应成为幼儿音乐教师追求完美职业生涯的动力。学习名师,时刻为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把新的机遇和新的成功作为自己的奖赏,不断地自我改进和自我超越。学习名师们苦学、善学、真学的治学态度,走专业发展之路,获得专业上的成功。利用一切条件与名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名师们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著精神,学习他们对名利的淡泊。在名师的点拨下,及时地把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整理、收藏下来,形成教学经验和规律,建立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特色,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做有追求、有发展、有深度的幼儿音乐教师。在追求完美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深刻体会到只有做专业的幼儿音乐教师,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好、更适宜的音乐教育。对于幼儿音乐教师而言,只有与名师面对面,在他们的引领下,才能真正理解名师的内涵。名师是对稚嫩幼儿和处于弱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富有极大热情和高度责任心的人,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名师,能让教师群体成为出色的教师,获得人格与专业的双重提升。名师引领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能使幼儿音乐教师不断开阔视野,提升教育智慧,收获丰盈。
三、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科学的培训模式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音乐教师是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启蒙教师之一,幼儿音乐教师的师资水平决定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明确提出“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提出要认真实施“园丁工程”,加大艺术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训应以全体艺术教师为目标,以骨干教师为重点,至2005年通过全国、省、地三级的培训工作,使艺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同时,加强艺术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在全国12所高等师范院校建立艺术教师培训基地,至2010年培养出一批大中小学艺术教育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艺术教师队伍。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参加过至少一种在职培训,但是每次都是不分层次、不分科目的培训,教师们往往在培训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很多时候,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教师培训对象大多数都集中在幼儿园园长或骨干教师,较少针对职前、职中、职后不同层次开展的培训。因此,我们应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幼儿音乐教师为目标,以提升幼儿音乐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全面开展幼儿音乐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构建职前、职中、职后一体,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联通、人力资源与网络资源结合的教师培训新模式,研究和确立不同音乐专业发展层次教师培训的目标,为每个幼儿音乐教师量身打造各具特点的培训方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音乐教师队伍。
1.新手型幼儿音乐教师的培训模式。
每一个幼儿音乐教师在其成长的阶段都必然要经历从新手到不断成熟的阶段。职前教师,指的就是各个层次师范教育经过实习的在校学生和刚入职的新手型教师。对于他们而言,如何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确保具备入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新手型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应以教育人才市场对合格幼儿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及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为依据,把职前培养目标定位成“具有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圆满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高起点决定了高水平的发展。在职前培训中,首先应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每一位职前幼儿音乐教师,站在专业发展的制高点,置身于音乐教学专业的前沿,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大学可以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双方的教师专业成长。两者在培训上的深度合作,有助于新手教师发展教学实践技能,享有新的教育改革理念及实践指导。园本培训,是迅速提高新手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最有效的方式。可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利用视频案例教学,以幼儿园的教学作为观摩、教学实践的主阵地,让他们完成从求知到实践的专业成长过程。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网络交流和参加各类型的音乐教学比赛,使每一位职前教师能通过教学实践,将所学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不断地在实践中成长。
2.熟手型幼儿音乐教师的培训模式。
一般而言,新手教师进入幼儿园工作后,经过5年左右的音乐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都可以顺利地转变为熟手型教师。这一阶段的教师,已经基本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逐渐熟悉常规的音乐教学程序,对于课堂及幼儿的调控能力更加自如,并形成一套自己特有的音乐教学模式。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出现了教学的倦怠感、瓶颈期等现象。教学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获得,是提高熟手教师教学热情、获得教学质量“质”的飞跃的关键。因此,我们可把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成“保持对音乐教学工作的热情,完成从熟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飞跃”。将课题研究纳入培训的内容中,提高熟手教师的理论基础,为进入专家型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教学研究,能使他们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相关科研活动,提高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音乐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素养和音乐教学技能技巧。在培训中,我们可将技能技巧的培训分为基础业务知识和技能技巧展示来开展。在每次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后,让音乐教师进行反思,能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认知技能。相对于新手音乐教师而言,熟手音乐教师已经基本具备了音乐教学的能力,教学常规工作程序日渐成熟。可以让新手音乐教师和熟手音乐教师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共同提升自己的教学热情,主动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3.专家型幼儿音乐教师的培训模式。
成为专家型教师,意味着个人事业达到新的高度,这一阶段大致需要十年时间。在此阶段,教师经过大量的音乐课堂实践,以及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研究活动,大都具备了教学所需的各类知识,形成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高超教学能力和深层次反思的观念。教学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根本。相对于熟手型教师,专家型音乐教师更具有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因此,我们可把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成“培养高水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专家型教师在幼儿园都是起骨干作用、带动作用的教师,他们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有敬业精神。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成为未来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示范者和指导者,深化教学改革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培训中,让专家型教师体验研训一体化,能有效实现幼儿音乐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使他们在研训中不断变换新视角,发现新层面,拓展新思路,创造新策略,体验到教学的可创造性。应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
四、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保障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高质量的幼儿音乐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学前音乐教育的核心和保障。我国颁布实施的《教师法》和《教师资格证条例》,为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针对当前幼儿教师职业压力、收入不平衡、改行或流失严重的情况,需要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建立有效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明确幼儿教师的法律地位和身份,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目前,很多省市的政府都制订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提升是其中的主要内容。此外,各级政府开始承担起提高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制定幼儿教师配备和编制标准、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培训的具体责任。以上所有的举措,都是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
1.提高幼儿音乐教师入职的门槛。
“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一直是各级幼儿园的口号,体现了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但是这种说法比较保守,标准较低。低标准要求往往会滋长一些教师的侥幸心理,使他们越来越懒惰,也会挫伤优秀教师的积极性。一些研究表明,期望值越大,教育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不应该是合格的教师,而应该是优秀的教师。国家应建立权威性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在政策性标准的前提下,制定教师具体专业发展标准,如《幼儿园教师专业资格与发展标准》,明确专业发展要求。各地可根据自身情况限定幼儿教师队伍的最低起点,以此保护优质幼儿教师资源。把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培训确立为专业晋升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并把此纳入到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通过建立严谨的评价制度,层层选拔优秀幼儿音乐教育人才;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激发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督促幼儿音乐教师不断更新、拓宽教育教学能力,引导他们走专业化道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通行的教师任用制度。实践表明,促进师范教育和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是建设和发展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幼儿音乐教师入职之初就要通过严格、规范的国家统一资格考试,提高他们的入职门槛。在国家政策指导的前提下,把好教师入职关,不断规范和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标准,采取公正的遴选机制,进一步满足提高对教师综合素养等方面能力的要求,选拔更多优秀的幼儿音乐教师到教师队伍中。教师资格考试,可以适当增加幼儿音乐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考查,实行分层分类考试,除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论等常规考试科目外,可重点考查幼儿音乐教师在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幼儿音乐教学技能测试,如歌唱、钢琴伴奏、合唱、组织小型音乐会、舞蹈创编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通过现场教学、谈话等形式评价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各省的师范院校应创新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当地的幼儿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2.深化幼儿音乐教师培养制度改革,为开展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国家应以省为主制订学前师范教育发展规划,落实幼儿师范教育经费,尤其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幼儿教师培训,应给予直接的经费支持。一方面,建立幼儿园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制度。各级教育部门在幼儿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中,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民办幼儿教师培训。在民办幼儿园捐资办学经费中,应有一部分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幼儿教师培训成本分担机制。各地要明确教育部门、幼儿园、幼儿教师本人应承担教育培训经费的比例,完善培训成本分担机制,改革师范教育,设置合理的音乐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音乐基础课程、音乐教育等课程,从音乐表演课程、专业音乐理论课程、交叉学科理论课程入手,体现幼儿音乐特色,把幼儿的审美体验作为课程设置依据的核心。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教育区域失衡,城乡教育差距加大。为了确保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政府可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在职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培训体系,试行定期分层培养制度,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每个幼儿教师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以必修课为重点,选修课为辅,提高继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明确提出“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根据这一精神,一方面,应完善幼儿教师培训制度。将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归口教师培训部门进行管理,对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培训实行统一管理,并建立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幼儿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建立幼儿教师培训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培训与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定、资格再认证相挂钩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艺术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专职艺术教师在职称评聘、工资、住房、奖励等方面,应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同等待遇。二是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幼儿园年检制度和等级评估制度,作为幼儿园年检是否合格和申报省一级幼儿园的重要依据。三是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区)和教育强市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幼儿教师培训的督导评估。
3.建立保障机制,切实加强管理。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现实情况来看,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存在的问题较多,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强化政府责任,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幼儿音乐教师队伍专业化,已成为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发展对教师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教师专业化的认识逐步深入,相关文件、法律法规对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从1979年教育部颁发的《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开始,到201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和实践在不断深化。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幼儿园,在完善工资制度的时候,都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薪的原则,向一线教师和骨干教师倾斜,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在调整绩效工资的构成比例时,可从教学工作量、超课时奖励、地区生活补贴、名优教师奖励、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等方面进行考虑,真正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自豪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落实依法治教。根据我国目前幼儿园的情况,有必要将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由原来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向发展性教师评价和绩效管理教师评价制度过渡。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标准,针对教师的专业伦理、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教学能力、指导能力、工作态度、参与意识、合作能力、终身学习等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了确保教师考核的公平性,应采用多渠道、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方式,增加评价的透明度,并将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挂钩。
注释:
①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36.
参考文献:
[1]起学敏,李天志.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08(9).
一、调研对象和方法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重庆市某县的城市、乡镇及村普惠性幼儿园共132所,其中公办园45所,集体办园2所,民办园85所;城市幼儿园41所,农村乡镇、村幼儿园91所。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所采用的方法有了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其中所运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幼儿园教育环境调查问卷(一)(本问卷由调研幼儿园的园长填写)、幼儿园教育环境调查问卷(二)(本问卷由调研人员根据现场观察和教师访谈情况填写)和幼儿园教师教育能力评价表(本问卷由调研人员根据现场观察填写)。
二、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从幼儿园的空间环境、课程现状和教师教育能力三个方面来分析普惠性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一)幼儿园的空间环境现状
幼儿是在与环境(人、物、时、空)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幼儿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环境教育,它从时间、空间、材料等方面创设激励幼儿投身活动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在主动、积极地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物质环境的建设,应形成有效作用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体系,应成为幼儿园开展保教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调研的幼儿园空间环境现状如下:
1.园舍建设及实施设备状况
在我们所调查的132所幼儿园内,户外场地非常充足的有11所幼儿园,占8%,比较充足的有44所,占33%,一般的有46所,占35%,比较不充足的有22所,占17%,非常不充足的有8所,占6%。而在户外基本活动设施的种类方面,幼儿园有玩沙、玩水设备为0所;7所幼儿园有适合幼儿身材和运动能力的篮球架、足球和球门架,仅占5%;20所幼儿园有一两种种植工具,占15%;而大型运动器械、中型运动器械、手持轻器械、骑行玩具和手推玩具的数量情况则如表1和表2。
这些普惠性幼儿园所拥有的户外活动设施的安全性还是比较好的,使用率也还比较高。但是自制玩具的比例却比较低,只有13所幼儿园有自制玩具,且自制玩具的比例都在10%以下,而其他幼儿园则完全没有;同时幼儿园的户外活动设施,从发展幼儿的全面运动方面来看还不是很全面,训练幼儿走、跑、跳的设施比较多,而锻炼攀登、爬行、平衡的设施却比较少。
除此之外,很多小学附属幼儿园和村民办幼儿园,教室里面没有厕所和盥洗设备,他们的厕所都在离教室很远的地方,有些还需要爬坡上坎,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厕所的清洁卫生状况也不是很好,不利于传染疾病的预防。
2.活动室空间环境状况
实地观察发现74.7%的幼儿园完全没有活动区,活动室里只有桌椅、板凳,没有玩具柜和书柜。还有许多幼儿园,特别是小学附属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没有任何墙饰,有些城市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虽然有墙饰,但大多都是一些卡通形象,对幼儿的教育性不强,幼儿的参与度也不高。还有一些幼儿园虽然墙面上展示的是幼儿参与的作业、作品,但仔细一看会发现,这些作业竟然是汉字、拼音书写或是加减法练习,这明显说明这些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
在《幼儿园教育环境调查问卷(二)》“班级是否创设活动区(例如积木区、美工区、益智玩具区、阅读区、表演游戏区和科学区、沙水区等)”题项中,“完全没有”的有98所幼儿园,占74.7%;“有但没有明确划分”的有31所幼儿园,占23.5%;“有1~3个明确划分的区域”的仅有3所幼儿园,占2.3%;“有6个基本活动区都划分明确”和“有6种以上的活动区且划分明确”的幼儿园均为0所。
(二)幼儿园的课程现状
调研发现农村普惠幼儿园课程现状如下:
1.课程实施形式单一
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幼儿的学习以集中教育活动为主,游戏和活动区活动相对比较缺乏,“上课”成了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课程的代名词。同时,教师组织教学以集中讲授为主,缺乏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体验学习。在调研的幼儿园中“一块黑板、一本教本、一支粉笔”的“上课”方式随处可见,而教学中应有的操作方法、操作材料无法见到。
2.课程内容“小学化”倾向明显
在《幼儿园教育环境调查问卷(二)》“班级课程与资源”题项中,选择“直接教授小学低年级课程”的有5所幼儿园,占3.8%;选择“使用小学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有63所幼儿园,占4717%;选择“使用基本符合幼儿园特点的课程”的幼儿园有28所,占2112%;选择“引进某种专门课程”的有14所幼儿园,占10.6%;选择“其它”的有22所幼儿园,占1617%。
通过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很多农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吸引生源,教师们更加关注幼儿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其社会性、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主要表现为许多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包合拼音、识字、写字、学古诗等,幼儿学数学采用口头背诵加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这些内容注重向幼儿传授单纯的知识技能,有非常明显的“小学化”倾向。而相反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及玩具材料对幼儿的影响则不大重视。在一日活动中,教师更多的也只是关注幼儿有否打架、是否安全,而对抓住时机及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则不大重视。
3.课程安排随意、不科学
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应该是由集中教育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各种活动组成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园没有周计划,课程内容安排非常随意,主要表现为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有些镇中心幼儿园虽然有周计划,但活动安排类似于小学的课程表,每天上下午都有很多节集中教育活动,而不见其他类型的活动。同时一日活动安排和作息时间,与小学一致,幼儿室内集中教育的时间长,室外活动时间少,各类游戏几乎从不开展。在《幼儿园教育环境调查问卷(二)》“作息制度的合理性”题项中,“完全和小学一样”的有19所幼儿园,占14.4%;回答“基本和小学一样”的有36所幼儿园,占273%;回答“介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有53所幼儿园,占40.1%;回答“符合幼儿教育特点”的有24所幼儿园,占1812%;而回答“完全符合幼儿教育特点”的幼儿园为0所。
(三)幼儿园的教师专业能力现状
调研中,我们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内容编制《幼儿园教师教育能力评价表》问卷,主要从班级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反思能力六个方面对被调研的教师专业能力进行分析,其中每个方面都包括2~5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一个参照标准,调研者根据现场观察对教师进行1~5级的评定,其中“5级”表示符合该维度标准,“3级”表示基本符合该维度标准,“1级”表示不符合该维度标准。调研结果如下:
1.班级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方面
参与调研的138名幼儿园教师中,在“营造良好的师幼关系及氛围”方面,1级的有33人,2级的有94人,3级的有11人,没有教师达到4级或5级。很多班级氛围比较紧张,幼儿过于安静,或是过于吵闹,教师与幼儿交流互动严格,高控。在“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空间”方面,1级的有104位教师,2级的有34位教师,3级、4级、5级的没有,教室的布局小学化,基本没有活动区域划分或区角很少;而且教室内,幼儿的活动空间非常少,孩子们坐在一起非常拥挤,教师也难易开展各类活动,同时在小学附属幼儿园和农村私立幼儿园内,幼儿毛巾、水杯等个人用品也没有,或是不能专人专用。在“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具材料”方面,1级的有118位教师,2级的有20位教师,3级、4级、5级的没有,班级玩具材料较少、而且种类单一、清洁卫生不好,自制玩具严重缺乏。在“创设适宜的墙面布置”方面,1级的有86人教师,2级的有48人教师,3级的有4人教师,4级、5级的没有。教室内的墙面创设很多只重视艺术性,缺乏教育性,有的只悬挂幼儿作品,幼儿参与度不够。
2.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方面
调研发现,在“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方面,1级的有72位教师,2级的有60位教师,3级的有6位教师,4级、5级的没有,大部分幼儿园作息时间安排比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环节和时间安排上注重动静交替,但集体教学和户外活动偏多,各种类型的游戏活动相对偏少,过渡环节也以集体等待为主,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实现保教结合”方面,1级的有61位教师,2级的有68人教师,3级的有9位教师,4级、5级的没有,城市幼儿园在保教结合方面做得还比较好,但是在一些小学附属幼儿园和农村私立幼儿园,班级缺乏保育教师,基本上没有保育工作内容,也没有保育工作记录,幼儿接触的设施、玩具不是很清洁。
3.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方面
调研发现:在“游戏区设置”方面,处于1级有118人。“活动区材料投放”方面处于1级的教师有127人,处于2级的有11人。游戏过程中,教师也只是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缺乏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
4.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方面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近年来随着国培项目的开展,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大部分幼儿园的教师有活动计划和方案,教师基本上对五大领域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也比较熟悉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特点。在“掌握各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题项中,处于1级的教师有48人,2级的有78人,3级的有12人,4级、5级的没有;但小学化的“教授”的教育方法也经常出现。教师组织的活动以集体活动和室外体育活动为主,活动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适宜”题项中,处于1级的教师有80人,2级的有49人,3级的有8人,4级的有1人,5级的没有。而且在活动中教师的单向灌输比较多,非常幼儿缺乏自主探索与表达的机会,在“鼓励和支持幼儿活动中的学习”题项上,1级的有90位教师,2级的有41位教师,3级的有7位教师,4级、5级的没有。
5.激励与评价能力方面
调研中发现,教师们在评价幼儿时会经常使用积极、正向的评价,相对较少地使用负面的评价方式,在调查问卷“运用积极评价激励幼儿”方面处于1级的教师有56人,2级的有73人,3级的有8人,4级的有1人,5级的没有。但是在评价方式方面显得不够适宜,在本题项的调查中,处于1级的教师有85人,2级的有46人,3级的有6人,4级的有1人,5级的没有。调研过程中,经常听到“XX小朋友,你真棒”或是“××小朋友,你太聪明了”等语言,这种评价方式虽然是积极正向的,不会经常让幼儿有挫败感,但是却又显得过于简单、笼统和随意,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6.沟通与反思能力方面
调查发现,“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已然被广大幼儿教师所接受,在“善于与幼儿沟通”方面,处于1级的教师有61人,2级的有67人,3级的有9人,4级的1人。教师在与幼儿沟通时,态度基本上比较亲切,但有时沟通的语言比较成人化,沟通方式也比较单一。同时教师也还是比较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在“能与家长沟通合作”题项上,处于1级的教师只有30人,2级的有93人,3级的有13人,4级的有2人。但在沟通内容上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被家长牵着鼻子走,二是以告知幼儿不良表现为主。调研还发现,教师的反思意识比较欠缺,在“能进行反思题项”中,处于1级的教师就有128人,大部分教师不注意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不能按要求完成日常和定期的反思记录。
三、农村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
调研的农村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多数是低薪聘用,没有编制,学历低,专业不对口,许多聘用教师连最基本的教育活动的计划能力和组织能力都非常欠缺。在乡镇中心幼儿园或是小学附属幼儿园内,虽然有的教师是正规师范专业毕业,持有教师资格证,但这些教师也基本上都是小学快要退休的教师,或是身体状况不太好的教师,这些教师相对年龄较大,缺乏工作积极性。表格3中列出的调查数据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对幼儿活动必须的需求缺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就其调研结果发现农村普惠性幼儿园投入幼儿必须的生活设施和活动设施设备缺乏,幼儿活动空间少,教玩具匮乏。很多幼儿园收入保教费以及政府补助费用没有按一定比例添置幼儿教玩具,当前对普惠性幼儿园经费审计机制不健全,导致幼儿基本活动器械得不到保证。
(三)教师的教育目标不明确
虽然国家教育部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但在大部分普惠性幼儿园中,教师们的学习力度还不够,还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还不能把“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一直坚持着传统的幼儿园教育目标,重视幼儿对静态知识的掌握,看重具体的、定性的、定量的、明确的知识点,忽视幼儿学习品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四)缺乏适合普惠性幼儿园的课程资源
重庆市现在使用的大多数幼儿园活动课程,内容大多源自于那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而农村孩子身边熟悉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丰富的农村自然与文化资源,却极少在教材中体现。虽然许多农村幼儿难以接触和体验到的事物,可以借助录像和挂图才能展开教学,但对于经费短缺设备不足的农村幼儿园来说,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农村有限的课程资源和现有缺乏针对性、操作性的教材就大大地限制了农村幼儿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师只能从教材到教材,照本宣科,幼儿被动学习的状况难以改变。
(五)大班额的现象限制了教师科学保教行为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非常匮乏,每个班只有一名教师,但幼儿的数量又特别的多,大班额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课程实施。我们看到的最大班额是105人,56平方米的教室满满的都是人,幼儿背靠背紧紧地坐在一起,如果中间的幼儿想要从座位上出来,则半个教室的幼儿都要离开位置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只能采用集中传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小组教学和区域活动都无法进行。
四、改善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建议
纵观调研的农村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现状,不难发现,城乡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非常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同时对于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重庆来说,这也极大地影响了3~6岁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改善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质量迫在眉睫。
(一)规范普惠性幼儿园准入和经费审计制度,严把验收资质关
学前教育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而非盈利事业,所以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规范准入制度,出台相应政策严把验收资质关。从普惠性幼儿园的条件、收费及管理等方面严格要求,坚持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公平、公正、公开进行,把认定结果向全社会公示,多层次规范普惠性幼儿园认定程序。一是办园水平要达标。二是收费合理,面向大众定价。三是办学证件齐全合法有效。四是园舍独立(或相对独立)安全。园舍建筑坚固安全无危房,科学规范适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五是办园规模要符合要求。规模适度,编班科学。六是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幼儿教师应持有教师资格证,幼儿园每班至少配备1名教师和1名保育员。符合教育法相关规定,依法为教职工购买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签订用工合同。
各级行政部门建立普惠性幼儿园年检制度,对其经费用于保证保教质量方面的情况进行年审,保障普惠性幼儿园每年添置和改善符合幼儿身心特点促进幼儿发展的必须教玩具和活动环境。
(二)提高教师的待遇
幼儿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那么幼儿园保教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也就谈不上办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事业。普惠性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问题,与幼儿园师资力量匮乏,师资队伍不稳定有极大的关系。调查中问及“机构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时,132所幼儿园中有64所幼儿园的园长认为“不稳定”,占48.4%;57所园长认为“比较稳定”,占43.3%;而认为“特别稳定”的园长只有11所,占8.3%。总体来讲,“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幼儿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另外,调查“机构教师平均工资”时发现每月平均工资1621元,最高的幼儿园教师每月有3250元,最低的幼儿园教师每月只有800元,差距比较大,在重庆地区也仅仅只够维持教师一人的基本日常开销。
因此,要改变目前幼儿园的现状,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尽量为普惠性幼儿园补充专业的幼儿教师,努力提高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同时也可通过多种方式,稳定聘用教师队伍,如建立奖励机制,给予工作时间长的优秀聘用教师以一定的奖励等,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中。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树立科学的保教观和课程观
提高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提高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可通过多途径,一方面教育部门建立专门的培训机制,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接受一定课时的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各级教研网络,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研究与实施的能力,提升保教质量。
(四)开发幼儿园课程资源。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教材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园课程质量是保教质量的直接体现,提高课程质量一方面建立市、区县、幼儿园课程立体的管理网络,为农村普惠性幼儿园教师课程设计、实施提供专业支撑。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团队开发立足农村的各种资源,为农村普惠性幼儿园教师提供适宜教学的参考资料,让农村教师有课程的“抓手”。再次还应指导农村教师利用废旧物及自然物开发教玩具,解决农村幼儿园各类教、玩具不足的现状,引导农村教师充分利用幼儿生活中的田野、山石、花草、村庄等资源展开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或以身边的资源为内容,生成课程。
(五)开展各种家园互动活动。促进普惠性幼儿园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对策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具体是指幼儿园在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小学教育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管理方法、评估方式以及教学规范等应用在其中,使小学教育的内容在幼儿教育中趋于常规化、状态化、普遍化的教育现象。人在每个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以及发展规律是不同的,与之相应的教育模式及管理方法也应是不同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趋势,不仅不利于幼儿基础知识的培养,还会影响到幼儿的未来发展。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
1.教学内容“小学化”。《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启蒙的,可划分为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五个领域,可有的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为书写拼音、汉字、念英语、加减法的运算等,如有的幼儿园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学习,甚至选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材料,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在拼音方面,要求幼儿掌握声母与韵母、能拼读、能书写;在计算方面,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在汉字学习上,要求幼儿会读、能写。这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是不相符的。
2.教学形式“小学化”。有的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与小学教师无异,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小学生无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幼儿端坐静听,教师始终处于讲解的状态。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成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
1.家长对幼儿发展的错误评价。自古以来,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比他人的儿女聪明、优秀。基于此,家长的愿望以及需求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家长对于儿女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高,加之受“早期教育决定论”观点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幼儿教学越早越好、教学的内容越多越好。因此,习惯以幼儿在幼儿园认识多少字、会数多少数来判断幼儿园办园质量。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许多幼儿园的教学任务主要强调在一学期要教给孩子多少个汉字、多少首古诗、会算10以内的加减法等,做出了具体要求。幼儿园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也主要对幼儿掌握上述内容的多少、好坏等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功利化观念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催化剂。
2.幼儿园大班化。公办幼儿园办园相对规范,收费又低,受到很多家长的青睐。但是公办园数量很少,规模也不大,大家又都想上。君不见,到了幼儿园招生的时候,幼儿园门前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结果幼儿园多招了好多孩子,造成幼儿园大班。按标准,每班幼儿数不得超过35人,可一些幼儿园招生数竟达50人以上。这样的大班,做游戏都非常困难。一些教师怕担安全责任,省事省心,让学生坐在座位上,按小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的民办幼儿园为了节省成本,每个班只配一名教师,只有一位教师的班级,实施“小学化”是最省劲,也是最安全的。
3.教师观念和专业素质的束缚。经笔者调查,幼儿教育的师资构成主要分为几类:第一类,招聘一些只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人来任教,或是由于紧缺幼儿教师,很多院校的幼教专业的学生在未毕业就被人招聘,这部分教师占了幼儿教师师资中的较大比例。近来,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这类教师人员的教育观念及业务素质长期得不到改变和提高。第二类,小学教师转岗的幼儿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的是小学教育,当他们来从事幼教工作时,进行“小学化”教育成了他们的拿手好戏。第三类,从不是幼教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少部分人员来担任幼儿教师。这些年轻教师,刚从学校毕业,没有许多实践经验,已会有一些“从众”心理,会自然而然地步入后尘,走到“小学化”教育的队伍里来。
4.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其性质是面向全体的、普及性的,并非选拔性的。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了以知识评价为主流的考试制度和升学制度。不少高质量的公办小学为了优质教育资源而进行了入学考试或入学面试。在这些入学压力面前,幼儿园成了小学的预备班,成为小学教育向幼儿阶段的延伸。
三、对策与建议
1.家长需要调整教育幼儿的教育观念,要从幼儿成长的长远发展考虑。科学的幼儿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儿童观的基础上。作为家长,要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水平,通过网络、书籍、幼教专家讲座等方式,学习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从而淡化“望子成龙需尽早”的功利心态。同时,幼儿园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家长参与活动,引导家长认识到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科学的、适合幼儿的教育。第一,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一系列专业教育知识的学习,并辅之以一些实例,让家长看到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方式并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第二,多举行一些诸如家长开放日或其他形式的开放活动,吸引家长参加,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多方面的逐步提高,更坚信幼儿园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权威性,从而能更主动地配合幼儿园以正确的教育观对孩子实施教育。第三,不定期地针对一些家长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教育难点问题,展开家长论坛、教师论坛等活动。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态度和长远的眼光,使家长和幼儿园达成对幼儿教育的共识,使幼儿园改变小学化教育的做法得以持续进行。
2.加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对防止幼儿园课程的小学化倾向有着积极作用。幼儿教师要改变陈旧呆板、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要大胆尝试创立新颖奇特、直观具体、趣味式激励式的方式方法。各地培训机构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管理和培训,加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将全体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彻底扭转过来,与时俱进,使之适应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于小学或是其他专业转岗的新教师,因为新老师们难免会遇到困难不知该如何进行下去,这时候就要给他们以专业上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来自本幼儿园的园长、教学主任等管理者,也可以是来自园外的专家同行。通过发挥幼教骨干教师作用,以点带面,帮助新教师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育方法上,都能适应幼儿素质教育的需要。幼儿园还应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把教研组建设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岗位练兵的基地,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从观念和实践上,克服幼儿小学化。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指导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幼儿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关键词:高职教育;服务学习;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大学在校生人数,高职学生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95后学生已成为主流,总体来说是他们思想素质积极向上、稳定健康,但这部分学生生长环境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展开,互联网急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此时社会不良风气和独生子女的客观现状,使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极具时代性的性格特征,如思想信念淡漠、政治素质不稳定、道德素质较低、易受外界影响等。加之高职学生在高考录取层次中排在后面,部分学生还呈现出行为约束力不强,思想散漫等不良品行。这些都给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战略重点之一。因此为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引入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人不感激,对事不负责,对己不要求,对社会不关心的态度,培养高职学生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一、服务学习引入的理论依据
服务学习最早兴起于美国,并得到香港、台湾及国内广大教育学者的认可。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内涵不断丰富,不同的学者对服务学习的概念有不同阐释。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中给出的定义是普遍被大众接受的:服务学习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服务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能力,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大院校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其在促进高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升社会实践技能、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从教育学理论来看,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即生活,学习要真正融入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体悟知识的意义。受杜威教育理念的影响,美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社会参与,并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获得发展,从“做中学”,从书中学,更从社会中学。
二、我校服务学习实践课程运行模式
我院在推行服务一学习时并没有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具体做法,而是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安排、组织结构及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成都服务、服务成都”的办学理念,从以下方面展开,开创了一套适用于我们的服务学习方案:
(1)系统管理,统一推进
我院的服务学习主要以校园清洁打扫为主,为深化学习内涵,我们瞄准学生未来生活能力,按照服务校园与师生、服务专业与行业、服务社会三个层次,将学习、生活场景纳入服务范围。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并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为保障服务学习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我院专门成立服务型学习指导中心隶属于学生处,由学工办主任担任中心主任,并从各校区学工办抽调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多年的骨干教师、辅导员参与到管理过程,集中管理、统一实施,组织上有保障。学校规定服务学习以“大一”为主,必修2学期,0学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期末考评不合格者需重修,仍以环保劳动教育为主。
开展服务学习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清洁工具购买、宣传动员活动开展、学期末表彰奖励,服务学习项目工作人员工作酬金及因工作产生服务费用等,因此学校计财处划拨专门经费给予支持。方法上给予指导,组织上给予保障,制度上给予规定,资金上给予支持,一些系列资源保障了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模式能够落到实处。
(2)全员参与,积极动员
学生只有普遍参与才能使每个人都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在亲身参与的实践中,在为学校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感受中,逐渐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因此学校强制性要求全体大一学生参加服务学习,否则德育分不合格影响毕业。但很多教师和学生对服务学习课程的内涵并不了解,片面理解为劳动实践,弱化了服务学习的意义。要想顺利开展,必须在教师、辅导员、学生各个层面做好动员,让大家认识到开展服务学习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我们做了三方面动员:一,在新生学前教育期间,召开全体新生服务学习动员大会,让学生了解服务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二,各分院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给学生进一步动员,同时进行相关劳动技能和服务技能培训;三,日常工作中加强服务学习的宣传和过程记录。我们留心学生每一个服务瞬间,每一个文明举止,每一次心灵触动。真实记录,及时宣传总是能感染并启发到学生,让学生对服务学习产生认同。在充分动员的基础上,服务学习中心制定详细的服务学习活动实施细则,如服务学习项目如何开展,服务区域、小组的划分及相关职责,具体的开展时间、地点,如何进行监督、考核等。
(3)科学考评,适当激励
考评是服务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环,是服务学习能否延续进行的保证。考评由学生自评、班级评分、服务学习中心的监督部门评分、总结报告四部分组成。服务学习中心的监督部门既对服务学习的项目管理和运行直接指导,也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做详细记录。评分标准如下所示:
出勤及表现由服务学习中心的监督部门评分,包括平时出勤、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工作成果及能力由班级根据学生服务成绩,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团队能力,每月实践活动中表现等综合评分;总结报告包括参加服务情况,个人收获和体会,以及课程学习后对“服务”的理解。
同时还在全校范围内对服务学习标兵、服务学习先进个人和服务学习优秀督导员进行表彰和奖励,颁发证书。获得相关证书的同学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备案,毕业优先推荐等。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
(4)开展特色,分享总结
学校在推动服务学习转型,希望在原有制度下,扩大到与服务性社团活动及专业课程结合的多元课程的合作与融合。除了平时的校园打扫,我们每个月会集中组织一次服务学习特色活动,这种活动或与专业相关,或是提高素质的通用性能力训练,也有专门性的服务技巧和方法座谈。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将服务与知识的学习有机整合,在服务中学习或提升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每月特色活动结束后,我们召开总结分享会。一方面,教师和监督部门会对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闪光点”予以肯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参加下一次服务的动机。另一方面,要求同学们就服务内容进行反思,比如通过在教室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和督导检查活动中,让学生反思当前的社会公德现状,大学生如何提高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如何在实践中确立等。学生在反思过程中经验升华为理论,增强了对思想理论问题的自觉认知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同时通过分享告知、感染大家,让更对学生认同服务学习。
三、服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及意义
我院开展服务学习实践教育已有五年,并将长期深入开展下去。服务学习能够持续开展原因在于学生、学校、社会三方参与主体在行动之后都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实现了目标效果的互惠共赢。
(一)对学生成长来说
1.增长了知识与技能。服务学习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环境,提供了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机会。同时服务过程中经常遇到课堂上未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对学习的渴望,拓展自己知识面。
2.提高了综合素质。据调查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变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情况与服务一学习项目的持久性紧密相关。而我校的服务学习要求执行两学期,正是强调实践的持久性,学生通过持久的服务劳动,使得吃苦耐劳、爱护环境、乐于奉献的理念不断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实践证明,经过一年的服务学习,学生们更懂得尊重他人,能更懂得爱护学校环境,更具主人翁意识。其次,服务过程中要与不同专业的同学合作安排活动,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在解决问题时锻炼了他们的抗挫能力、处事应变能力。
3.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服务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素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使得他们更加关心社会、主动帮助他人,逐渐形成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成为主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
(二)就学校教育来说
大学的本质不仅是传授和研究学问,它还承担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服务学习过程中,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塑造,符合学校的育人观;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活动、课外活动规划当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了校园民主氛围。
(三)就社会发展来看
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文化,有生存能力和谋生技能,更要讲文明,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公德心。学生通过服务学习和反思过程将经验升华为理论,逐渐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自觉把个人理想的实现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结合起来,使得思想觉悟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在学校形成的这种价值观会对行为产生控制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约束并规范人的行为,保证社会和谐发展。
四、我院服务学习育人体系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目标
我院服务学习的开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师资力量、管理模式、地点环境等限制,深入发展仍面临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转型。
(一)缺乏理论教育,科学的课程设计
我院开展的服务学习虽目标和要求明确,也有集中的宣讲、培训。但从效果来看,学生为了任务而服务,忽略了劳动过程的意义以及合作的收获,思想上引导不够,理论教育不足,减弱了服务中学习的效果。应该有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培训,并且配置专业老师指导。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范围扩大到社会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并在服务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些效果,需要教师树立”社会即课堂的”的教学理念,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服务一学习理论,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运用和巩固。
此外,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服务学习课程效果的重要前提。科学的设计应包括:一,充分准备。准备是整个服务一学习的基础,基础打好了后面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准备工作需要分析现有的资源,包括学校本身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师资配置、学生能力等。二,考察评估。走出教室到周边社区去考察,发现课程与社会相脱节的地方,及时调整和改革课程教学,评估最适合理论实践,最适合学生操作的服务项目。三,制定服务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确定服务方案,在学生明确自己想要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后教师再按照课程目标进行指导和帮助。四,培训。高校应将服务学习纳入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充分系统的培训。
(二)服务形式单一,育人效果受限
服务一学习是一种将服务与学习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校服务学习以校园打扫为主,虽涉及到与专业相关内容,但没有体现学生兴趣的差异性和专业优势,整体来说服务的多与专业结合的少,忽视学生自身的参与动机和需求,无法形成有力的鼓励机制。应借鉴其他学校服务学习模式,开展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社区活动,由劳作教育向通识教育模式转型。比如医护分院的学生可以联系社区或老人院进行常规检查、推拿按摩等服务活动;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到扶贫村帮助村委会测量土地、住房面积等服务活动,帮助贫困村完善资料摸清底实;旅游的学生可以联系周边景点为做义务导游介绍;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定期到社区进行科普知识宣传、舞蹈教学、英语启蒙教育等。总之,服务一学习的内容与学业课程的联系越紧密,成效就越大。因此要拓宽服务渠道,保证服务活动的多样化、专业化,将学生参与服务的学习提升动机及社会需求完美结合。
要提高育人效果还应注重反思环节,如果没有对服务过程进行反思,那么学生很难从服务经历中总结学习经验,也很难将学得到的新知识应用到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更谈不上人格的完善。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在社区开展服务后回到课堂的指导,引发学生对服务过程的所见所闻进行反思,并提出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三)过程管理繁琐,评价和激励体系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