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的文化功能范文

社区的文化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的文化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的文化功能

第1篇:社区的文化功能范文

【关键词】 石油 文化环境建设 和谐

Abstract :The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petroleum mining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will affect the constructing of the harmonious petroleum mining. And it is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the harmonious petroleum mining with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we must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ngible infrastructure, and also think highly of the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1.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矿区文化环境建设,将成为保障矿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矿区群众文化生活,创建和谐矿区的首要工作。

在我们石油企业,人们也通常把石油矿区文化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一般是指石油矿区的建设,矿区绿化、道路硬化、娱乐、运动和休息场地等实物形态方面的环境,它提供了创建和谐石油矿区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它能刺激矿区群众的情绪,影响矿区群众的兴趣,产生对共建和谐石油矿区的定势心理,为和谐石油矿区的创建打下重要的心理基础。例如:居民住在鸟语花香的矿区,看到整洁的楼宅、宽阔的道路、美丽的花园、成荫的绿树,必然会感觉到优美的环境给予他们生活的舒适,从而对创建和谐石油矿区产生积极的接受心理,这就相当于创建和谐石油矿区在群众中敞开了“心灵的大门”。但是,如果我们给出相反的矿区环境,则很难想象矿区群众能够很好地接受共建和谐石油矿区的理念。

软环境则是指石油矿区的文化氛围。如果石油矿区内有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有维系矿区群众融洽的生活、工作、休息等人际关系,使整个矿区形成品德端正、计划生育、家庭和睦、孝敬老人、邻里互帮、崇尚科学、健康娱乐、节约能源的良好社会风气,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文化环境建设的软环境。实践证明,如果石油矿区文化环境建设的软环境建设得不好,就会使群众处于一种与构建和谐石油矿区格格不入的状态。这不仅给为石油矿区群众提供服务的公共事务管理中心的各项工作增添许多困难,而且还对已经取得的创建成果,也会产生弱化和抵消作用。

2.文化环境建设是创建和谐石油矿区的灵魂。要使文化环境建设成为强化共建和谐石油矿区的有效和有力手段,我们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要注意文化环境建设为创建和谐石油矿区服务的连续性、一致性和有效性。石油矿区文化环境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各级领导起着领导和指挥全局的作用。实践证明,文化环境建设有力地促进创建和谐石油矿区工作,都是与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分不开的。相对地方一些成熟的矿区,我们石油矿区虽然起步早,但是起点很低,还存在着管理服务水平层次不高,组织协调能力需要强化,思想教育工作相对薄弱,矿区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不可回避的问题,各级领导应该对石油矿区文化环境建设进行认真研究部署,强调对创建和谐石油矿区工作要求相一致,切实搞好石油矿区文化环境的建设。

2.2要使全体职工和矿区群众明确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对创建和谐石油矿区的特殊作用。石油矿区文化环境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没有矿区职工、群众和驻地单位的参与是不行的。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增强全员参与文化环境建设的自觉性,形成人人了解矿区,人人支持矿区的良好氛围,给和谐石油矿区创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共驻共建机制。以石油矿区文化环境建设为主题,理顺纵向、横向关系,加强“纵”、“横”之间的交流,强化矿区意识和共建共享意识,让广大矿区群众和矿区驻地单位等各种力量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参与石油矿区文化环境建设,努力形成思想统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软硬件共建的良性互动机制。

2.3建好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在充分利用好矿区内现有的文化设施的同时,在上级主管部门赐资的基础上,开办文体活动场馆,修建文体设施,为矿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设备和场所。要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培育各类矿区文化团体,以传统文化、石油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为切入点,组织引导群众开展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艺术表演活动。注重把文化活动与时事、形势任务教育相结合,与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相结合,与重大事件相结合,与教育群众相结合,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不断提高矿区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要积极探索开展各类比赛、文体活动周、“邻居节”、“矿区节"(如矿区文化艺术节、教育读书节、科学普及节、体育健身节、邻里互助节)等活动,吸引广大矿区群众参与到矿区大家庭建设中来,在各类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营造矿区的温馨氛围,增强对矿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亲情感。

2.4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矿区凝聚力。以强化矿区服务为突破口,立足于解决群众困难、满足群众需要、丰富群众生活、增强矿区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推动石油矿区文化环境建设的深入开展。一是要突出服务重点。根据矿区群众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挖掘矿区资源,以面向矿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专项服务、面向有偿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再就业服务以及面向驻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细化矿区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建立健全相应的矿区服务组织和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二是要探索拓宽服务领域。除继续大力开展便民利民、信息咨询和矿区卫生外,积极探索矿区服务的多种运营方式,为矿区群众和驻地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优质快捷服务;三是要不断壮大服务队伍。建立矿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公开服务内容和联系方法,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引导驻地单位、矿区群众、各类组织参与矿区服务,不断强化矿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第2篇:社区的文化功能范文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98-01

一、引言

社区是群众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建设。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客观认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实践中不断探寻对策。

二、现阶段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功能认识不全面

当前不少社区居民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功能认识不全面,简单的认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丰富业余活动、锻炼身体,参与意识不强。他们认识不到除了这些功能外,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还具有宣传教化功能。

(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不平衡

受社区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经济发达的街道、社区内往往有不少经济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可以进行资助,加之社区领导的重视,文化活动设施比较齐全,较为先进,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比较好,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文化功能;部分老社区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文化活动设施相对落后,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不高。

(三)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缺乏

尽管各社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资金问题仍然是影响与制约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资金的短缺造成不少街道与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缺乏持续性,不能形成长效机制,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有待提升。

(四)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是发展社区文化的人员保证。目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群众文化队伍的不成熟,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缺乏社区特色,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不高,缺乏业务水准,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不成熟已成为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制约因素。

三、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对策

(一)积极宣传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多元价值

我们要切实转变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功能认识,认识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多元功能。社区群众文化可以培养社区的共同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可以不断规范社区道德,形成较有特色的社区精神,树立社区良好形象;可以通过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形成文化认同,形成统一的思想方法、价值观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担负共同的责任,显示社会参与的价值功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渗透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区,为和谐社会构建做出贡献。

(二)拓展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渠道

针对目前社区群众文化设施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拓展资金渠道。要合理划分行政区域,优化文化设施资源,在社区群众文化设施资源配置中处理好分散与集中关系;要积极探索社区群众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管理,有效解决社区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使居民享受到专业化的文化服务。如建立社区健身活动中心,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场馆设施建设问题,也使群众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

(三)建设一支业务精的社区文化队伍

新时期,要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建设适应时展要求的社区群众文化,迫切需要培育一支素质精、具有社区特色、文化业务知识全面的文化队伍。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加强对现有队伍成员的在职培训,也要从政策上鼓励相关院校学生、体育人才加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引入高素质的人才,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四)完善社区群众文化管理机制

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协调作用,要通过不断完善社区群众文化组织领导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文化传播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切实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四、结语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十精神”为指导,正视目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探索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新思路,使社区群众文化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社区的文化功能范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对于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导论

文化是新型社区建设的精神支柱,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素质,从而建设社区群众文化的“理想精神家园”。近年来,珠海市在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一定差距,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核心概念及目前发展状况

(一)新型社区定义

目前新型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新型社区是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成的社区组织体系,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

(二)社区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社区文化的全面内涵。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1.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播文化知识,增强社区向心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演出、展览、讲座举办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同时,通过各种表演、娱乐等共同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社区参与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发展的有力杠杆。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熏染性和沟通凝聚功能、教育感化功能、协调发展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特点和功能可以改善社区的人际关系,居住环境,归属感等,维系良好的生活水平,最终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3.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只有从社区这个社会基本单元入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细微处入手,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不断深化的社区建设进程和群众日益高涨的社区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1.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发展目标还不协调,需要进一步发挥社区文化在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上的作用,倡导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现代文明素质,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促进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

2.社区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不适应,需要更加贴近社区群众,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造更多符合区域特点、体现人文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3.社区文化场地资源不足,社区文化硬件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社区图书馆等硬件尚未达标,导致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无法满足,质量不够高,需要在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扩大社区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4.社区文化工作者整体素质较低,队伍不够稳定,管理不规范。社区文化工作者存在着人员少、兼职多、素质低、业余化、老龄化、任务重、福利待遇较差、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差、干部流失严重等问题,而且在管理上缺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5.区域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全面,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6.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发展后劲不足。

五、加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推进社区基层的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开拓,在社区文化功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保障机制上不断创新,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社区文化“软实力”,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对社区文化功能的认识

街道除了广泛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以外,正结合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逐步把社区文化向教育、科普、体育、社区服务、凝聚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延伸,拓展了社区文化的功能,受到群众的欢迎。为此,结合调查情况,对社区文化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情感满足: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生

转贴于

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人们的精神、情感需要更为迫切,文化消费需求和娱乐方式更为多元多样多变。要主动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体科教活动,满足居民求新、求美、求知、求健的要求,净化美好心灵、充实精神世界,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2.居民教育: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生活质量。现代社会需要具备现代劳动技能和文明素质的人。提高人的素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筑终身学习的社区教育体系,开展知识、技能、礼仪、文明素质培训等,使居民不断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现代生活质量。

3.民风塑造:保持良好的民风民俗。社区特有的民风民俗正越来越受到现代文明和流行文化的冲击。要从社区实际出发,开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形成正确的社区舆论,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区精神,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4.价值引导:强化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文教化,自古有之。在当前居民日益多元的价值追求面前,更需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领社区居民群众追求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公民。

(二)推动社区文化工作创新发展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实现社区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准确把握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社区文化体制;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进一步推动社区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让社区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居民。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需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构建区域性文化平台

要继续深化社区文化建设从“区属”到“区域”的转变。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力量整合。充分发挥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共建委员会的作用,打破行政管辖、条块分割的界限和“围墙”,发动社区单位建言献策、出人出力,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二是进一步推进社区资源共享利用。发挥社区党建共建联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在继续组织好中小学文化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提高场地利用效率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把开放的对象从学校向社区内的“大院、大所、大厂、大校”四大资源延伸,把开放的范围从场地资源向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服务资源拓展,进一步放大资源共享利用的效应。三是进一步营造各方广泛参与的社区环境。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和谐的社区,都是公众参与率相对比较高的社区。要加强宣传动员,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区域性参与平台,加强街道的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不断探索符合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和居民群众各自特点,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的社区文化参与机制,进一步为凝聚各方力量、共建社区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2.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人民,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加大街道财力投入。逐步扩大街道财力用于建设基本文化设施、购买文化产品、扶持文化服务上的直接投入,为文化资源免费开放、文化设施维护、文化活动组织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提供保障。二是完善社区文化服务配送体系。继续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活动室等现有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培训文艺骨干、指导文化活动、调配文化资源、建设文化网络上的作用,加强运作管理,挖掘服务潜力。利用现代网络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实现市、区、街道三级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推进街道和社区单位网站的文化内容建设,提高网络文化建设、服务水平。开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深入小区、学校播放经典影片、优秀曲目,组织“送演出、送培训、送科普”活动。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为居民提供低价优质的社区文化服务。三是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区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社区学校师资配备、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针对不同居民群体,开设各类培训班、报告会、读书会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终身学习的社区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习型社区。

3.充分利用社会性文化载体

通过文化阵地、文化团队和文化活动等多种载体,充分调动和运用社会多种资源、力量,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一是文化阵地体系化。以社区文化中心为骨干,以居委文化活动室为支点,以向居民开放的社区各单位场地、小区广场、健身苑(点)为补充,形成深入基层、覆盖广泛的社区文化阵地的体系。二是文化团队多样化。进一步开发社区优势资源,实行社区专业性文化团队和各类兴趣协会、主题俱乐部、演出团体、体锻小组等群众性

转贴于

文化团队有机结合,强化组织保障,推动高雅文化和群众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互动协调发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积极为团队建设提供支持服务的过程中,有效实施管理。三是文化活动系列化。街道搭台,社区参与,举办社区群众文化艺术节、全民健身节等系列活动,打造符合社区特点、群众喜闻乐见、能够持续发展的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4.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创文、创卫等发展主题,丰富群众性文明实践活动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广泛开展文明小区、楼组、单位、家庭创建活动,让群众评、评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使群众成为文明建设的主体,扩大文明创建的影响力、渗透力。二是积极培育居民特色团队。开展“一居一特”创建工作,鼓励群众建设贴近基层的社区文化阵地,培育排舞队、民歌队等居民特色团队,使基层文化迈入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三是拓展基层群众文艺演出交流活动。发挥社区名人名家本文由收集整理的专业服务功能,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培训群众文艺骨干、组织文艺演出交流。积极引进来、走出去,举办百姓戏台、群众艺术巡展等各类活动,发挥群众文化在加强情感沟通、促进人际和谐上的作用,通过文化参与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共建社区文化家园、精神家园。

(三)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领导

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形成社区文化发展的合力。

1.提高思想认识,把社区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要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切实把社区文化建设摆到社区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街道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区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监督检查,确保社区文化工作落到实处。

第4篇:社区的文化功能范文

关键词:虚拟社区;文化交流;文化全球化

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缩减了地球的尺寸,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地球上的所有正在发生的事。哪怕现实空间相隔万里,但是只要一上网,通过网络提供的一个虚拟社区,人们之间就可以联系交流。正如上世纪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那样,全世界的人仿佛就是生活在一个村子中,彼此之间并没有实际那么遥远的距离。如今,新媒体平台下,大众传播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便利,人们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介就可以完成对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全球依存性,已经成了当今生活的常态。全球化社会的来临,不仅改变了人类社区传统的意义,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一、“社区”与“虚拟社区”

“社区”作为公民社会一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含义众多,但主要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有一种情感上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是一种对于地方的发生在身边的和熟悉的社会环境的归宿感。我们虽然很难将社区概括为一种组织、一种社会关系或一种情感,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社区”所具有的一些特质:一定的地域、 一定的人群、以及相应的组织、公众的参与和某些共同的意识与文化。虚拟社区则是现实空间在虚拟空间的“投影”。

虚拟社区得以形成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可以高速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已不再满足于对信息的被动接受,个人想表达自己、想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从而得到自信、信任的欲望,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满足,只能在虚拟社区中求取,促成了虚拟社区的诞生。 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虚拟社区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虚拟社区最重要的几种形式有BBS、USENET、MUD。我国的虚拟社区以BBS为主,与其他同步异步信息交互技术形成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社区为表现形式。

如之前所说,虚拟社区是现实空间中的社区在虚拟空间的“投影”,因此,虚拟空间的许多功能与现实社区相类似,但是又有所区别,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虚拟空间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通信功能。虚拟社区为其每一个居民都提供了电子信箱,居民可以使用该信箱收发邮件,相互通信,有利于非同时在线时居民的交流。

(2)聊天服务功能。虚拟社区为其居民提供了两种实时交互的聊天服务,聊天时除了用文字表达以外,系统还预设了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供调用(有些还能用语音进行实时交谈)。

(3)张贴讨论功能。这是虚拟社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虚拟社区中的居民可以在社区中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提建议、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这些最终都以张贴文章(帖子)的形式出现。

(4)投票功能。虚拟社区中的居民在社区就某一问题发起投票或进行投票,从而对社区居民进行民意调查。同时居民在投票的过程中也张贴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投票要比现实的投票透明,民主,公开。其结果也真实的反映了网民的偏好。

二、虚拟社区中的文化交流

1.大众文化传播现状

从大众文化传播角度出发,人类的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原始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随着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中不断发展,将人际传播的人际范围在地域空间中不断扩大,在时间上不断的延续。大众文化传播的进步又提高了交流的质量。而新的传播技术可以将一种文化从它原有的地域上脱离开来,从而改变文化群体的组织与结构。在当前社会,文化区域已经打破了原始的地理区域,形成了全球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中,大众传播媒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虚拟社区中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虚拟社区,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谓是导致”文化全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中国虚拟社区中影响力、关注度都较高的天涯社区为例。天涯社区,是一个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网络社区,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以论坛、部落、博客为基础交流方式。

天涯社区开办了股票论坛、天涯杂谈,新闻众评、体育聚焦、天涯互助等栏目。通过社区内通信、聊天、张贴讨论、投票的机制天涯社区内的居民进行文化的交流。

使天涯社区名声大噪的是1999年发生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1999年9月11日,“9・11”事件引发天涯论坛内的大论战,社会各界人士都参与了此次论战,这不仅使天涯社区得影响力提升,而且这次论战还引起了法新社等国外媒体的关注。从此次事件中的天涯社区对国际事件的关注以及社区内的居民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不难看出在虚拟社区中,正在进行着无形的文化交流。

三、虚拟化社区中显现的“文化全球化”

在虚拟社区中,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没有国家法律的制约,可以随意的进行评论和表达,进行无形的文化交流,而在这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传播文化,也在进行着文化的学习和内化,逐渐的,这种文化的交流就会演变成文化的全球化。

也就是说,信息得到了相应的传播媒体,在受众收发信息的过程中,又通过网络这样广阔的平台,以飞快的速度进行传播。人们借助虚拟社区的平台发表各种新近发生的国内外事件,这是虚拟社区为文化全球化提供的一个平台,而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和文化交流全球化的关系通过虚拟社区的信息传递过程,就可见一斑。当我们在虚拟社区中发表言论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受众是谁、我们的信息传播对谁产生了影响,但只要有了这种在宽阔媒体上的信息传递,都会相对应的认同或反对的回应,这就是“文化全球化”的缩影。

四、结论

虚拟化社区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媒体的一种新形势,在文化信息的传播上不单单是单向的硬性传播,在虚拟社区中的文化交往是有反馈的,信息的接受与反馈就形成了信息的交流。网络是一个连接着世界各地每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的文化底蕴不同,思想就不同。不同文化底蕴的人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文化交流也就成为“文化全球化”提的有效动力。

参考文献:

【1】曼纽尔・卡特斯《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国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

第5篇:社区的文化功能范文

学生社区的功能包含政治、教育、休闲和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主要为学生行使民利提供政治保障;教育功能即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为学生提供及实施教育管理的功能;休闲功能则是通过内各种休闲娱乐形式开展各类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经济功能是指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消费等。为了更好更便利地提供政治、经济、教育、休闲娱乐功能,湖南理工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各类学生协会、大学生俱乐部等机构组织。学生社区的特殊功能主要由互动功能、人际影响功能、社会功能、组织和参与功能组成。互动功能是指社区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提高社区归属感,从而使学生之间普遍产生互相帮助的需要和行为;人际影响功能是学生社区本身形成一定的规范以促进人际影响对成员的作用;社会功能即为学生提供各种交往服务社会的功能;组织和参与功能指学生社区往往由许多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组成,尤其是各种志愿机构发挥其组织和参与功能,以使学生社区和整个社会连接在一起。

2.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发展现状

2.1社区管理理念随高校发展不断变化

管理理念的变化首先体现为人本管理。过去,很多高校对于社区的管理侧重于学生宿舍的维护、水电等安全事故的管理。随着后勤社会化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的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更加注重加强社区的管理、服务及文化建设,从而实现社区全方位育人目的。其次,学生的自主管理不断加强。随着学生参与热情及参与度的日渐高涨,他们的自主管理在学生社区管理中已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是社区管理队伍的完善及创新,例如湖南理工学院在学生社区管理队伍上进行了新的有效的尝试:学生干部进楼栋、党团建设进楼栋、宣传文化进楼栋,学生辅导员与学生同吃住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

2.2从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方面看,党政合一,多部门共同管理学生社区

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的设置较为弹性化,倾向于一级管理体制、条状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在学校一级进行,院和系下不设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学校根据各种学生事务的职能不同分别设立校一级的办公室或中心,甚至设立独立于学校的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工作。在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体制主要为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共管,学校设立党委、行政领导下的相关处(部)室,学生工作由校一级的分管领导主管,下设学生工作处(部)和校团委等职能部门。学生工作处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及协调工作。团委主要负责广泛开展各项有益于团员青年健康成长的课外活动。同时,学校还设有各院、系学生工作部门,直接面对学生实行相关管理。例如湖南理工学院在学生社区管理方面实行“校党委行政为指导,后勤处、学工部为主,团委、组织部、保卫处等全面跟进,学生自治”相结合,在社区管理中,以各楼栋为基础,大力推进党团工作进寝室、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积极营造学生社区文化氛围,并配合后勤等部门做好学生社区相应管理,实现了在学生社区管理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2.3从社区管理内容方面看,社区设施齐全,服务多样

国外高校“住宿学院”学生事务几乎包含了关于学生的所有非学术性事务,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际工作机构具有专门性,如心理咨询中心、健康服务中心、住宿办公室等。相比国外学生社区管理而言,国内高校在具体社区管理内容方面,各高校因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不同管理内容也各有千秋。如湖南理工学院开辟辅导员室、学生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和学生特色活动室等,逐步推行辅导员及党团组织进公寓管理机制,有效开展栋内住宿管理、安保、维修、保洁、服务教育等一系列的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和服务,适应了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形势需要。

2.4在学生社区文化方面,优化社区文化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第6篇:社区的文化功能范文

一、延伸“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台”功能

将“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台”功能延伸到53个文化活动室,实施联网工程。

二、完善文化活动室设备

在53个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多功能教室里安装一套数字电影机及配套的设施。

三、配备报刊杂志

在53个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配备30种以上报刊杂志。

四、成立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

区文广局相关文件规定:“各镇、街道的服务社由区文广局、区劳动保障局会同各镇、街道共同组建。服务社属我区“千人就业项目”,服务社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由各镇、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兼任”。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现确定以下人员为我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负责人和管理人员:

服务社办公地点设在镇文化站,主要负责对全镇服务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

五、组建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员队伍

1、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村(居)委文化活动室的日常工作,组织开展本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

2、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员的名额根据本地区村(居)委文化活动室的数量决定。年全镇名额为53名。

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员的招聘条件

⑴具有本镇户籍的失业、下岗协保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征地劳动力,年龄在18—45周岁,男女不限,同等条件下优先安置本镇“双困”人员;

⑵身体健康,高中以上文化,有计算机应用初级证书,有一定的文艺特长;

⑶思想进步,作风正派,遵纪守法,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自愿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⑷根据工作需要,优先聘用已通过“市社区文化指导员”培训的人员。

4、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员的招聘方式

按照招聘条件,由镇劳动保障部门和文化站联合招聘信息,并负责具体的招聘工作。经面试、政审合格后发放体检通知。

5、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员的培训

由区文广局统一制订《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委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定向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发放“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第7篇:社区的文化功能范文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图书馆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7101

社区图书馆小巧实用,贴近居民,方便读者使用,被喻为“居民身边的图书馆”,在提高居民素质、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欧美发达国家,社区图书馆不仅是社区的文化中心,也是提供社区服务的重要场所。当前国家正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预见社区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及其他社区服务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社区图书馆的特点与现状,浅析加强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1美国社区图书馆的主要功能

1.1全面的信息功能

目前,美国社区图书馆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编目、检索到出纳的全部电脑化、网络化,所藏不再局限于实物书刊,信息来源扩大至各类联网的资料库。大部头的百科全书和各种参考书越来越少,电脑越来越多,而且每一台都通过网络与其他很多图书馆的查询系统和专业资料库连通。本馆没有的资料,可以通过专业图书馆员到他馆借调。因此,图书馆成为居民寻求信息的重要需求途径。

1.2重要的教育功能

美国的社区图书馆与当地的中小学关系紧密,是中小学生查资料做作业、看课外书的重要场所。老师会带学生到社区图书馆,现场教他们学习如何利用社区图书馆的资源作某项“研究”;图书馆里也有专门辅导青少年阅读的馆员,这些“校外老师”对社区内各校布置的作业了如指掌,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在假期,图书馆会根据学校的读书计划照单买书,还要设计各类“读书有奖活动”、提供场地、筹办奖品等,让学生阅读传世作家的经典著作。

1.3多种的娱乐功能

在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之外,美国社区图书馆还提供大量的DVD影碟和音乐CD等娱乐产品。在周末和一些假日,图书馆还会播放一些电影,举办各种电影节。图书馆还专门辟有儿童活动空间,并提供各类益智玩具,吸引社区内的儿童前来活动。

1.4公益功能

美国社区图书馆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机构,经常会组织各种活动来提醒社会关注病患、智障、犯罪受害人、新移民等弱势群体;为新移民常年举办免费英语辅导;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展示不同族群的民族文化;为全职妈妈们举办各类活动,交流各自家庭生活的体验。本地的民间组织如果需要活动场地,经过事先登记,只要是非营利的,图书馆都可以免费提供。

2我国社区图书馆的主要问题

2.1资源不足

由于整个社会和相关政府部门重视不够,我国的社区图书馆普遍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其次,尽管居民小区的建设发展很快,但各地普遍存在场地不足;第三,大部分社区图书馆只能提供少量的老旧书刊,无论是人均占有图书册数、借书量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各类联网资料库的应用还无从开展。

2.2功能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图书馆主要是以图书阅览室的面目出现,其功能主要局限在书刊的借阅上。需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服务功能,提供包括文化休闲服务、社会教育服务和针对社区贫困家庭与中小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免费服务等在内的多种服务。

2.3缺少专业馆员

我国社区图书馆还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很多时候,工作人员只是社区和相关机构临时聘用的人员,仅仅起到图书收发的作用,不具备图书馆员所有的专业素养,无法提供馆际互借和二次文献等专业服务。

3加强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建设

3.1各级政府应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

根据刚刚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今后6年全国有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也涉及上亿人。社区图书馆无疑在提高居民素质、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等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在制度上确保建设和运行社区图书馆所需的场地和经费以及其它相关资源,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3.2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社区图书馆的功能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代社区图书馆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信息服务,还涵盖了文化休闲服务、社会教育和社会公益等多重功能。加强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强化信息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社区的需求,积极拓展功能,使其成为社区的重要活动中心。

3.3提高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社区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功能需要工作人员来实现。现有工作人员普遍不能适应当代社区图书馆的要求。在加强现有人员专业培训的同时,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专业馆员进入到社区图书馆,让居民在自己的身边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尹静.新世纪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回顾[J].图书馆学刊,2008,(1):2730.

第8篇:社区的文化功能范文

摘 要 健身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区健身文化包括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和社区卫生健身文化两个方面。社区健身文化的特殊功能就是培育社区“健康人”,充分发挥健身文化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培育“健康人”,建设和谐社区。

关键词 社区体育健身文化 社区卫生健身文化 “健康人” 和谐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单位,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持下,开展的发展社区服务,维系社区感情,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①。而和谐社区的建设离不开社区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其中健身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健身文化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社区和社区健身文化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②。“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类群体,“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社区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语言、风俗和文化是联系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并因共同的文化产生共同的结合感和归属感。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有它特有的自然条件或生态环境。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组成的,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因此,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社区文化建设引导方向并提供精神支撑。

社区健身文化:社区健身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和社区卫生健身文化两个方面。社区体育健身文化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成员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支持、体育部门为指导,利用辖区内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开展多种体育健身活动中形成的关于锻炼身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体育健身活动结果的总和,是伴随着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社区健身文化。社区卫生健身文化是伴随着社区卫生保健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社区健身文化,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成员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支持、医疗卫生部门为指导,开展多种卫生健身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卫生保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医疗卫生保健结果的总和。这两方面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区健身文化。

二、社区健身文化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发现和寻找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在创造和发展着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文化。健身文化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健身文化发挥着特殊的功能。

和谐社区就是“健康人”社区,要建设和谐社区就是要培育“健康人”。那么,什么是“健康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评价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包括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伦理道德四个方面,只有这四个方面都是健全的,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即“健康人”。其中社会适应能力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心理上的疾病同样会带来相应的身体问题,会引起躯体明显的不适感,因为中枢控制系统功能的失调会引起人体其它系统功能失调,比如,在消化系统会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在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会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障碍等。由此可见,“健康人”的培育既离不开卫生健身也离不开体育健身。社区体育健身是社区居民体质的基础,社区卫生健身是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保障,社区健身文化的特殊功能就是培育社区“健康人”,和谐社区的建设过程就是通过发展社区健身文化培育“健康人”的过程。

发展社区健身文化就是要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使社区居民的健身行为符合健身规律,使社区的健身制度得以确立、规范与完善,使社区的体育设施、卫生设施得以建设,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得以健全与制定。现阶段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社区化的发展过程加快。社会社区化发展要求人们用社区原则或社区的精神建设大社会,把它建设成为“社区人”可以依赖的温馨家园。通过发展社区健身文化,为社区及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卫生健身和体育健身的环境,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满足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健身运动这个社区人最能够接受的共同符号,调节、融合社区内各种陌生的社会关系,利用社区文化组织管理机构举办的社区卫生健身和体育健身活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关系,促进社区内人们的社会交往频率,增强社区凝聚力,建立共同的社区意识,使社区居民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成为“健康人”。所以,社区健身文化是保证社区和谐发展的强有力的文化支持,是不断促进社区在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社会关系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社区健身环境建设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始终与周围环境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环境不仅对体育的主体、客体发生作用,而且影响着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全过程。健身文化应该是以健身环境(自然环境、设施环境、组织环境等)为依托的,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样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区健身环境作为社区健身文化的一部分,是社区健身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表明,社区健身环境是社区健身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健身环境对社区健身文化的影响更直接、更适时、更明显。社区健身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社区健身组织文化建设

社区健身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要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同时完善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文化建设。社区体育活动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文化。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社区体育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社区健身文化健身的重要保证。通过良好的社区体育运行机制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之中,从而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增强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影响力。

注释:

①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社区的文化功能范文

关键词:城市散居回民;西安回坊;社区结构

散居民族,是指某一民族以散居的方式居住,即某一民族在特定的时期分散的居住在全球的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方的不同地区范围[1]。民族社区是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实质上是一个区域性社会,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民族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最能反映该地区不同民族群体的基本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体系。

一、回坊社区基本结构情况

1、 民族结构

莲湖区总人口约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约3.6万人,回族群众约3.5万人,回坊内约3.1万人,是西安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街区,也是该市乃至全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坊内回汉总人口比例为1.5:1,从年龄阶段看,回汉人口比例分别为60岁以上为3.6 : 1 ;40-60岁为1.7:1;40岁以下为1.1:1①。可见,随着年龄的年轻化,回汉混合程度随之提高。这既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回坊社区与时俱进、逐步走向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回坊社区未来进一步走向混合性社区结构的发展需求[3],是建立新型民族社区,促进民族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地理布局结构

回坊位于西安古城墙内,西大街以北、北大街以西、莲湖路以南的城内西北部广大区域,包括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庙后街、麦苋街、红埠街、大学习巷、洒金桥、大麦市街9条主街道,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既是街区内主要的交通干道,也是回民生产生活最为密集的地方。回民有“依寺而居,依坊而商”的传统生活习惯,即居民围寺建居,形成居住区;临街经商,80%以上回民会选择依九大街街边建立商业区,就地就业。但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住房需求也越来越大。据资料显示,回坊住房面积共120万平方米,除人户分离外,人均住房面积仅18平方米,甚至有的不足7平方米,远低于该市人均30平方米,生活环境水平偏低②。图1为传统回民居住空间层次,但这无法适应现阶段日益紧张的居住形势,即使保留了原有的传统住宅布局,但是院落功能已发生较大变化[4]。

3、社会结构

回坊社区长期以来都主要由回族居住,且因其的局限,回坊社区回民只与本民族、本宗教的人结婚,以维持其民族血统、传统文化和的纯洁性。但因长期以来民族内的不断互婚,及其人口基数的限制,使得现在回坊内回民家族之间普遍都存在亲戚血缘关系,这使得长期以来回坊内回民都可能存在近亲结婚的现象,不利于回族整体健康素质的提高,虽然现在也出现了回族男子娶汉族女子入族入教,但是回民严格限制回族女子嫁给汉族男子脱教脱族。另外,又因回民大多喜欢就地经商就业,大多为家族企业、店面[5],店面间也具有自己的家族结构。这使得回民在其自身发展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始终受到强烈的家族影响。

4、经济结构

回坊居民经济结构已基本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模式。从回坊居民就业结构类型看,零售商业占22%,餐饮服务业和事业单位均占16%,副食品加工业占11%,手工业占8%,文化娱乐业占3%[3],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从不同年龄段回坊居民的就业情况看,从事手工业的60岁以上回民有近20%,40-60岁和40岁以下的回民还不到5%;从事文化娱乐业的只有40岁以下的回族居民,其他年龄段几乎没有;从事宾馆服务业的主要为60岁以上的回民,近30%;另外,40岁以下和40-60岁的职业结构分配总体比较均衡,且所从事行业与清真文化的关系更为紧密,说明回族传统文化被重新重视[3]。

5、教育结构

回坊内共有中小学校共9所,其中幼儿园1所、小学5所、中学3所,占地面积共150.82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0621平方米。这9所中小学校均为普通学校,在校学生3100余人,其中回族学生有1100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8.2%③。目前学校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民族老师、教育硬件基础落后、教育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群众不能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导致大量学生外流。据调查,平均一所学校只有1-2位回族老师,回汉老师比例严重失调,为民族学生的培养带来极大不便。

6、文化结构

回坊曾是历代达官贵人官邸、富绅市民住宅的集中地。不仅有明代的钟楼和鼓楼、年羹尧府、寇准花园、科举考场贡院等23处古建筑遗迹和北院门等39条古街巷,历史文化气息浓厚;还聚集了佛教西五台、道教都城隍庙、天主教南教堂和12座元明时期的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四大宗教文化密集共存的罕见现象。回坊文化深受斯兰文化的影响,形成饮食居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古建筑等回族传统文化体系,构成了西安回坊的主流文化,它结合当地主体民族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具有鲜明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其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逐渐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风格。

二、回坊社区的功能

1、经济功能

主要表现在餐饮和旅游方面。回坊居民多从事餐饮服务行业,清真餐饮遍布全区,这既满足了回坊回族的餐饮需求,并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坊内回族的生活质量;也为来自外地的穆斯林群众提供了方便的饮食场所和生活环境,为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群众提供了各种清真特色风味饮食,深受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所喜爱,从而跻身于全陕西、全中国名餐饮的行列中。同时,回坊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回坊内的各种古建筑遗迹,逐渐成为吸引国内外来陕游客的重要旅游景点,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其提供的多种税收来源,也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可小觑的基础。

2、文化功能

回坊社区在西安市是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社区,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伊斯兰文化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其在西安市以回坊社区为载体,丰富了西安市的文化体系,使其更具多元性。回坊社区担负着以每周五的聚礼制来宣教,一年两次的大型会礼,平时的经堂教育,以及组织教徒到各地学习等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文化组织活动功能,具有群众性、自发性、传统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回坊居民以自身活动为主,以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为目的进行各类文化活动,包括社区文娱、体育、教育、宗教等方面既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3、政治功能

回坊社区是西安市回民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回坊公民享有的在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上的选举权和监督权,回民通过其选举和监督行为参与社会各种政治生活。同时,回坊社区居民亦可通过选取民族代表或宗教代表,依法监督政府行政,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另外,回坊社区的管理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回民群众依法进行的自我管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西安市整体社区管理中“小政府,大社区”政府管理职能的改革进程,因此,应大力培养社区回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回坊居民的整体素质,以真正发挥回坊社区的政治功能。

三、回民街社区发展情况

(一)多样化的商业迅速发展,但水平较低

回坊内店铺林立,目前有经营户2000余户,从业人员近万人,大部分为回族,包括本地世居回民、新进回民,也有部分流动人口。年营业额约10亿元,经营品种多样,有1000余种,主要为民族特色饮食、干果杂货、古玩工艺和民族服饰等。但是回坊的商业规模都是家庭中小型店铺为主,经营模式多为手工作坊,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这与回族要求诚信、对饮食讲究品质的传统密不可分,回民为了保证质量而不得不采用传统手工方式进行生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规模。因此,通过政府的引导,建立特色饮食街,形成规模效应;树立自己的品牌,让更多人知道回族餐饮;接受并吸收其他新的餐饮文化,管理技巧,使回族餐饮与时俱进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这必须要在保证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方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对社区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保护,但力度不够

关于民族文化的保护,莲湖区政府进行了回坊的整体改造,近20年来一共进行了两次改造。第一次集中于北院门,主要是旅游文化向饮食文化的转变。第二次由北院门扩展到西羊市,再到大皮院,主要进行道路铺设、路灯、门头等基础设施的立面改造,形成对北院门、西羊市、广济街、西大街进行整体“回”字行的改造。资金方面,采取政府专项资金补贴与回坊居民自己出资相结合的方式。但是政府对回民文化的保护仅局限于这些表层的、基础性措施,并没有对回族传统文化的实质进行保护。例如回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习惯、等并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只是回民内部自发行为,缺乏外界关注度和了解,也没有特殊保护政策等规章制度的支持,以至于保护不成系统,无章可循,无方可依。

(三) 社区民族混合度提高,民族更加开放

回坊社区内回汉人口比例由60岁以上的3.6:1降为40岁以下的1.1:1,汉族人口比例增加了3倍,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发展,回坊社区回汉混合程度越来越高。虽然与其他普通社区相比,回坊社区接受现代化的程度相对滞后,但坊内现在的家庭小型化趋势和多层行列式住宅格局的介入已说明回坊社区居民已经受到现代化的影响,并逐渐接纳、适应城市化的生活观念。另外,回汉通婚率已超过10%,且年轻一代的回汉通婚率更高,这使得回坊内回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更加和谐融洽。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适度的民族间混合社区要比相对隔离的单一民族社区和少数民族点状分布的普通社区更符合民族发展规律[3],它更能促进回汉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增进文化的交流。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现代化的回汉混合和保护回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度。

西安市散居回族社区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为一身的多功能社区,其民族结构出现混合性加强的趋势,地理布局长期以来基本没有发生改变,经济结构日趋完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并不断发展。但是,回坊社区依然存在着地理空间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需求,教育软硬件基础薄弱,回民传统文化保护力度不够而不断丧失,回民亲缘关系的通婚不利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家族企业规模较小,就业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不断凸显,并有可能引起社会不安定因素,值得我们的进一步关注与解决。(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陆平辉.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建彪.西安回族与清真寺.[M].西安:三秦出版社出版.2004.12.

[3]黄嘉颖,吴左宾.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结构变迁探析——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1.

[4]刘越.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复——以西安回民街保护为例.[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0.3.

[5]陈秀端.西安回族社区的结构及其功能分析研究.[J].新西部,2010.24.

注解

①黄嘉颖,吴左宾.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结构变迁探析——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