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探究式教学的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式教学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第1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探究式教学 实施策略

中、小学数学既是基础数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又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让我们心思缜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好数学不仅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观察和处理生活事务,而且对其后续学习至关重要。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引导中小学生学好数学呢?接下来笔者将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理解,对探究式教学在中、小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讨论,希望能够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塑造探究式的学习氛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听不进去,没有兴趣,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营造学习氛围入手,也就是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入相关的情境,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找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不断剖析教材,实时关注学生近况,了解学生平时的生活感悟和经验;将实际生活与教材中的理论相结合,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生活与数学其实息息相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以小学除法的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现有11个梨,1个小朋友要分3个,可以分几个小朋友?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两种方法解决:

方法1:运用学过的减法:11-3-3-3=2,可见,能够分3个小朋友,还剩下2个梨。

方法2:运用即将要学习的除法:11÷3=3…2,这种方法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

至此,学生就能够通过这种自己熟悉的氛围对什么是除法加以理解,并对除法与减法的不同有所感悟。

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什么叫做自主探究?当然不是过去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思维模式,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探究。

以初中“圆柱体体积计算”的知识点为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比如长方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供几组相似的长方体容器及圆柱体容器,让学生通过测量这些容器中盛满水的体积,从而比较圆柱体体积和相似长方体体积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讨论长方体体积公式:V=S■h能否适用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通过数次盛水的测量,可以论证该公式的合理性。进一步的,可以通过圆柱体底面圆的面积的计算探究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V=S■h=πr■・h

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这一步骤就需要教师放开“权力”,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究过程中有更多的自,独立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拥有不怕犯错的勇气与觉悟,不要在探究过程中缩手缩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质疑的机会和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无论何时人们都不会忽视合作的力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沟通交往的能力,当然进行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学生需要进行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解决难题时让学生利用合作的手段,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之中,发现自己的短处,吸取别人的优点。因此在讲解课后难题时利用这一手段,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教师可提前将本班的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人数保持在4―5人,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待解决的难题,给学生一些时间,找出解题思路,最后每一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进行黑板讲演,然后教师为每一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教师也可以让多个小组同时解决一个问题,看哪个小组率先想出解决方法,或者哪个小组解决方法最简便,解题方法更多,等等,让小组同学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相互提升。

以初中数学为例,已知图形中有A、B、C、D、E五个点,其中D、E在边BC上,且边存在以下关系:AD=AE,AB=AC。那么,如何证明BD=CE?

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小组内进行讨论,并最后交流各自的思路和解题感受。从不同角度探究解决方法,并要求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难易程度。

小组1:经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可以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运用已知条件可以得到ABE与ACD全等,并可进一步得到ABD与ACE全等。那么,BD=CE也就可以得到证明。

小组2:经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可以先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ADE和ABC是等腰三角形。接着,通过点A作垂直于BC的辅助线AH,能够得到DH=EH和BH=CH。最后,BD=CE也就得证。

最后,两个小组的同学可以比较各自解决方法关键思路、优缺点。除了这两种思路外,同学们还可以一起再次讨论是否可以从其他角度思考。总之,教师不要告诉学生“这就是标准解法”,而是告诉学生通过一起讨论和交流,其他解决方法总是可以被不断探究出来。

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课改和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无论是领导还是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不具备很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我们所倡导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是指单单培训学生的解题技巧,更是对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丰富和完善。

以小学数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实践情境:小明和爸爸妈妈去果园摘西瓜,小明、爸爸和妈妈都摘了3个,请问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

同学1:可以用加法:3+3+3=6+3=9(个)。

同学2:可以用乘法:3×3=9(个)。

可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再是让孩子一味地死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如此,便可以培养学生“边学边用”的意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

当然在完成这些步骤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价,评价不是为了批评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否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解决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是否与同伴积极交流,协作配合,在小组讨论中是积极地参与还是消极懈怠奉行“拿来主义”;在解决问题中,知识体系是否完善,知识点掌握得是否扎实,有哪些优点和特长,学生自身的短板有哪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否应用不同的知识和策略,对自己进行自省,总结自身的特长与不足,是否积极地进行实践勇于创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都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评价中需要注意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有创造力、基础扎实、勇于实践的学生。

六、结语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这一课题的探究中,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塑造相关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看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战”中提高自我;注重评价的作用和经验的总结,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提高自身能力,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顾敏芳.初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J].广西教育,2013,7.

[2]张汝新.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现状与改进建议[D].中学教学参考,2015,4.

[3]明哲.初中数学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9.

第2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摘要: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探究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施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以提高。

一、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所谓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使用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和思考,不断对阶梯模式和解答方法进行探索,更多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该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探究性思维,使高中生的个性、语言和思维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施教策略

(一)利用典故趣闻,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数学发展的新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比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时,可以先安排如下趣闻轶事。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并要求相应的赏赐是,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国王爽快地答应了,然而等到麦子成熟时,国王才发现,全印度的麦子竟然连棋盘一半的格子数目都不够,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实际上是天文数字。通过这一典故,学生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的兴趣被激发,探究欲望被激起。

(二)通过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创设探究情境,带动探究兴趣

探究通常情况下从发现问题开始。创设性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一定兴趣进行学生,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以基本现实为依据设立合适的情境,并设定合适的问题,以此作为学生进行课堂探究的起始点,进而带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圆锥曲线时,可以利用手电筒作为道具,演示光照射镜面时产生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入射角是否等于反射角。进一步地演示光照射曲面时产生的现象,追问为什么一只小灯泡发出的光会分散地射向各方,但在圆柱形手电筒里就能射出一束比较强的平行光线?再比如,食品、饮料中的细菌是否超过标准?电视台的某个栏目的收视率是多少?每天城市里的垃圾有多少被收回了?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收集数据作出回答,由此引出学生对“随机抽样”这一概念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在探索中提高

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变式在教学之中,往往能起到一座桥的作用,能把学生从已知的彼岸渡到未知的彼岸,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面对新问题敢于联想分析予以解决的意识。比如,已知x、y≥0且x+y=1,求x2+y2的取值范围。解答此题的方法比较多,下面给出几种常见的思想方法,以作示例。

解法一:(函数思想)x2+y2=x2+(1—x)2=2(x—12 )2+12 ,由于x∈[0,1],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知,当x=12 时,取最小值12 ;当x=0或1时,取最大值1。

解法二:(三角换元思想)设x=cos2θ,y=sin2θ,其中θ∈[0,π2 ]

则x2+y2=cos4θ+sin4θ=(cos2θ+sin2θ)2—2cos2θsin2θ=1—12 (2sinθcosθ)2

=1—12 ×1—cos4θ2 =34 +14 cos4θ,于是,最小值为12 ;最小值为1。

解法三:(对称换元思想)设x=12 +t,y=12 —t,其中t∈[—12 ,12 ]。于是,x2+y2=(12 +t)2+(12 —t)2=12 +2t2,t2∈[0,14 ]。所以,当t2=0时,取最小值12 ;当t2=14 时,取最大值1。

(四)留有空白,拓展空间,延伸探究内容

“留有空白”就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给予学生自,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等留有空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地、深入地探究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可以为数学知识的转化提供有力条件。比如,在学习“集合与函数概念”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把该章的知识结构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以增加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其次,根据学生画出的知识结构框架图,师生共同探讨有关集合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应当是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能否结合具体实例说明集合的这些基本要求?类比两个数的关系,思考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类比两个数的运算,思考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运算。最后,当学生掌握了集合的基础知识之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下述问题: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对集合、函数的概念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留有空白”,延伸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巩固了学生的探究结果。

三、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

在探究式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之中,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使探究式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

探究式数学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促使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见解,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争论,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使探究顺利进行。

(三)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使用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基础充分的掌握,把握住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心,使教学重点突出,在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和探究题目时,教师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思维的多样性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工作,以全体学生为基准点,确保问题能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晓静.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微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8(8)

第3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蓬莱高级职业学校 山东 蓬莱 265600)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

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1. 提出问题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明确探究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做好下面几点:

1.1 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1.2 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

1.3 程序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对于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逐层递进。

1.4 新颖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 猜想,提出假设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若学生的注意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乎逻辑的猜想与假设。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纸带上的点的间距变化,肯定它是加速直线运动,这种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在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点评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和均匀加速四种情形和从物体只受重力及这个力是不变的角度去思考推断。

3. 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心智技能的学习,即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策略上,教师应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可以言语提醒,但不要急于去干涉学生的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必要时,可通过讲评、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第4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创设探究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利用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是我们的首选.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支点很多,可以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概念、定理等基本知识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数学的认知矛盾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案例一 在讲解“曲线方程的求法”一课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引入:在南沙群岛中,甲岛与乙岛相距8海里,一艘军舰在海上巡逻,巡逻过程中,从军舰上看甲、乙两岛,保持视角为直角,你能否为军舰巡逻的路线写一个方程?

评析:部分学生可以猜想出轨迹是一个圆,但由于对曲线方程的概念还仅仅是初步了解,因此还不能分析出解法来.本引例只是为引起学习的注意,为后面解决问题,做一个“障碍性”的铺垫.

案例二 讲“随机事件的概率”(第一课时)创设情境,用故事引出课题.

故事:北宋仁宗年间,西南蛮夷侬智高起兵作乱,大将狄青奉命征讨.出征之前,他召集将士说:“此次作战,前途未卜,只有老天知道结果.我这里有100枚铜钱,现在抛到地上,如果全部正面朝上,则表明天助我军,此战必胜.”言罢,便将铜钱抛出,100枚铜钱居然全部正面朝上!将士闻讯,欢声雷动,士气大振!宋军也势如破竹,最终全胜而归.

情境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是要能针对学生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能有效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所创设的情境应贴进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生活,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是常说的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具有挑战性、思维性和能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培养问题意识策略

在学生学习数学时,我们要把高中数学比较抽象、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引入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引导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5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对于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幼儿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对于促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体验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主要针对体验式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认真研究了当前体验式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有效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体验式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使其在感悟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这样可以促进幼儿的进步,为实现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生缺乏沟通和互动

当前,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缺乏沟通和对话,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比较少,这样就会导致体验式教学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往往会导致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幼儿对学习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师生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开。所以,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使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儿童体验缺失

当前,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秉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这样就会导致体验式教学只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于注重自身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误区直接导致儿童缺乏有效的体验。由于教师不能有效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和情感体验,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沟通出现一定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工作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影响幼儿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效率,影响学生的发展。

3.学生缺乏自主性

当前,在幼儿园体验式教学中,由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比较多,教师难以放手让幼儿自主学习,这样体验式探究学习活动的效果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许多时候,教师不相信幼儿可以自主开展学习,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缺失,幼儿情感体验比较缺失。教师在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会干预到幼儿的思维,体验式教学缺乏有效性。如果教师对于幼儿体验式学习过多地干预,那么就会使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参与到体验式学习中,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有效开展幼儿园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1.增强教师与幼儿的表达和交流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应该加强对体验式教学的内涵进行研究。在体验式教学情境下,幼儿可以通过与他人进行语言沟通,使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并且可以在与他人分享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综合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应该努力为幼儿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幼儿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和交流,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这样幼儿可以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对于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注重启发和鼓励,引导幼儿主动体验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和鼓励,引导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体验。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情感体验的实践中,幼儿只有参与到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讲解一些新的理论知识时,应该注重通过实际的练习来引导学生亲身体会。这样教师就不需要进行硬性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幼儿对于所学内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保证体验式教学更加有效地开展。

3.加强引导,发挥幼儿主体性

在优化幼儿园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幼儿进行表达和讨论,鼓励幼儿参与到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引导其进行探究和主动学习,当然,教师的引导应该适度。然后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实现最终的目标。教师作为幼儿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突出幼儿主体性,幼儿体验式教学的目标才会实现。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理解体验式教学的内在含义,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幼儿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的表达和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实现增强情感体验,获得良好认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刚成,何晓溪.西部幼儿教师教育观的缺陷与提升策略[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1-8.

[2]郭海燕.基于体验教学模式的“学前儿童游戏”课程设计[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1):66-70.

第6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物理;教师;新课程;学习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目的,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物理教学应以探究性理念为指导,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的本质。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想通过对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历”知识的形成,从而达到科学概念的建立、深化和应用,就必须开展好探究式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本人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完整性

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一般包括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启迪思考、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协作交流、总结与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过于强调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启迪思考、协作交流和总结提高三个环节却不甚重视,这就导致学生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一片茫然,以致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怀疑,认为探究式教学不仅耗费了时间,而且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不及教师直接讲解来得深刻、牢固,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有所下降。其实,不是新课程理念出了问题,有问题的是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够全面。

许多教师在创设出情景后就直接提出需要探究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这种做法看似结构完整,水到渠成,实则剥夺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导致学生对所要探究内容的来龙去脉、物理意义一无所知。

协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设计、探究方法、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的验证过程,也是学生将通过探究所获取的知识升华和再生新知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得到的结果正确吗?得到的结果意味着什么?与实验前的猜想一样吗?以前见过类似的事件吗?这样的结果该怎样表述?

二、重视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调整

探究式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拥有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权,但不是要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高超地引导、组织、支持学生的探究。

在创设情景中,教师要快捷、简明地将预设情景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无论是探究目的的确定还是探究过程的设计,也无论是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还是探究过程中的注意点,探究过程的合作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探究结果的概括与交流、提炼等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支持,而教师如何适时地引导就体现了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学生在体验了人讲话时声带在振动的事实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将看不见的鼓面振动通过实验反映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鼓面振动停止,还能产生声音吗?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再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刚才的猜想,并归纳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把实验前移,先进行实验再让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会对探究失去兴趣,唤不起学生对新知的激情,产生“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学习”的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物理失去热情。

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会不断提升,教师要适时地调整自己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地位,直到最终的退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三、重视探究式教学向课外延伸

探究式教学的阵地不仅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的探究性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能使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否定,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第7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一、研读“两纲”,设计问题情境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出发点,因而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在高考复习中,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应仔细研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熟悉新版教材和大纲的变化,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这些做法有利于把握设问的方向和深度难度,增强设问的目的性。

高考复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至少应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动机性,即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能够真正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教学才能进行下去,这是判断探究教学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从经验看,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大多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提问时应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二是目的性,即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方向性,问题必须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的。三是适应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因而所提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要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进而对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升华。

比如,在进行“硫酸的性质”的复习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现有一瓶浓硫酸和一瓶稀硫酸,怎样用简便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再如,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复习时,这样展开:

教师:“如果有一份N2C3样品,其中含有NOH杂质,该样品的纯度应如何测定?”(只提出基本方案、原理思路,不用涉及具体步骤与装置)

学生经讨论得出――方案1:气体质量分析法;方案2:气体体积分析法;方案3:沉淀质量分析法;方案4:滴定分析法;方案5:溶质质量分析法等等。

这样的开始能够很快使各个层次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思路。

二、引导探究,提高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仍然是“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上加大力度。因此高考化学复习应该由结果定向转变为过程定向,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把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复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例如我在原电池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铜、铁、锌、银、稀硫酸,导线和烧杯设计一个原电池,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引导学生从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等方面设计出形形的电池。然后讨论评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再如,在复习化学平衡时我提出:条件的改变、反应速率的改变和平衡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从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出发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条件的改变;

反应速率的改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规律化,而且其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力有限,学生根本想不到或学生没有能力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教师要在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分析推理、启发引导,从而得出结论。此外,在引导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三、归纳整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在引导探究、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了,但所获取的知识点较为零乱,不利于记忆,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归纳起来,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网络化和规律化,帮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网络,把零散知识提升为规律,注重化学学科规律的形成教育。

以无机化学为例,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以“元素存在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含氧酸(氢氧化物)重要的盐”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稳定性、酸碱性、氧化性、特殊性)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与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明白到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是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的相应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精心练习,使能力得以提升、发展

为了使学生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教师要根据考纲、考点、知识点,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编写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训练。一方面使复习过程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能较好地测试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习题中既得到知识的巩固,创造性思维及知识迁移能力也得以发展。以下是几个实例,希望对同行能有所启发。

例1:复习电离平衡后,提出“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

例2:复习水解反应后我设计的题目是“一定浓度碳酸钠中加入酚酞,呈什么颜色?理由是什么(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将溶液加热颜色有何变化?理由是什么?在原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颜色有何变化?加入少量浓盐酸颜色有何变化?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又有什么现象?理由是什么(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例3:复习过氧化氢后,提出“过氧化氢中加入滴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颜色有何变化?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设计实验证明颜色变化的原因。”

例4: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后,设计如下练习:

已知单质铁溶于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bNOI3-NO3+cH+=dFe2++fFe3++NO+hNO2+kH2O(化学计量数-k均为正整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反应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原理,可得c、、h的关系式是(用一个代数式表示,下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反应中离子的电荷守恒原理,可得b、c、d、f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反应中电子转移总数相等原则,可得d、f、、h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的掌握是为了应用,思维的训练是为了创新。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或选择练习题,对已学知识技能进行巩固训练和迁移练习,从而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开拓思路、发展思维的目的。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复习课教学的缺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当然,探究式教学模式只表明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的程式。它是动态的,因此模式的各环节也将因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大纲、教材、考试说明的钻研、领会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只有在领会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吃透教材,灵活选择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实践证明,以上教学程式在复习课教学中效果甚好,但这毕竟只是尝试,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8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68-02

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物学科在拓展学生创新、培育学生智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当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则有效加快了这一进程,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从生物课堂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方式出发,分析它对于生物课堂教学带来的有效性。

一、在生物课常教学当中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意义与优势

1.1生物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独特优势

同其它学科相比而言,生物课程的拓展性更强。生物学科可谓是人文与自然并重,定量与定性互补,这些特点是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焦点。生物界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实验手段的丰富性,生命现象变幻可谓是千变万化,这一切都为生物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材料,容易激发广大学生对于生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到生物学习当中来,具有贴近实际、生动有趣、选题广等诸多优点。此外,生物学自身的发展历程、生物学家所赋予的道德示范作用蕴藏了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永不言败的献身与探索精神,为广大学生留下了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千姿百态的自然万物容易使人产生美感、环境与生物的关系也大大推动了广大人民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生物进化理论所隐含的丰富哲理等等都对生物学习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将这些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可很好对学生的人文品质及学科素养进行全面提高。

1.2生物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特殊意义

首先,在生物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是时展所需。当今信息知识迅猛发展,传统的学习模式已被打破。当前,教师的重点就在于更多考虑学生应该如何处理、提取和收集这些信息,怎样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将问题解决,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发挥自身的创新力与思维力。而探究式学习的引入,恰恰与此相符。探究式学习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观念的一种摒弃,它将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型学习改为主动参与,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收”者。因此,在生物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是时展所需,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次,在生物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是使教学焕发勃勃生机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不易实现因材施教。当前课堂改革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将降低教师在课堂上“演说”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动性,确保课堂教学不断焕发活力。在生物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在矛盾中寻求突破等等,这些都是笔者所建议的改革授课模式的有效做法,如若能与实际相结合,那么班级教学也必将焕发新的生机。

二、探究式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2.1在生物课堂教学当中运用探究式教学

生物教学最为主要的阵地就是课堂教学,在生物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对于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如果想要在生物课堂当中贯穿探究式教学,那么对教师则也提出了更为高深的要求。第一,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生物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生物技能。只有这样,当学生所面临困惑之时,教师才可以有所针对地进行指点,同时也还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趣。第二,教师自身要具有探索的基本素质,打破传统生物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我们很难想象,如果老师自身只有半碗水的水平,那么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一桶水。因而广大教师只有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方能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创新与探索。就生物课堂教学而言,设置有效探究问题情境、精心备课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参与,以培养广大学生不断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可设置这样一系列问题:(1)构成噬菌体的化学成分有哪些?它的生活方式如何?(2)可用什么方法将蛋白质和核酸区分开?(3)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蛋白质和核酸的哪种元素?为什么?用其它的元素行吗?(4)如何标记噬菌体?能用32P和35S标记同一噬菌体吗?为什么?(5)怎样使噬菌体与被感染的细菌分开?(6)赫尔希和蔡斯如何进行实验的?两组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7)细菌裂解以后,在释放的噬菌体中检测到有放射性元素32P,而不能检测到放射性元素35S,说明了什么?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紧紧围绕“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这个主题内容而展开,诱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分析、思考、讨论、交流、探究。再如,在“光合作用”这节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切记直接告诉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意义、公式与概念,而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之前找寻有关前人探索相关的资料,对这些研究的成功之处进行比较,并对当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点评。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自行研究与探索:首先,怎样验证光合作用原料是二氧化碳?其次,光合作用产生的条件为什么会是光?等等相关问题,让学会可以进行自我探索,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再如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因素时,可设置:探究最适光照强度?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探究。

2.2在生物教学实验当中融入探究式教学

将实验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融合,就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与兴趣。比如,让学生基于预习基础之上同,提出对此项实验的研究假说,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天生所具有的好奇心理,此举必会投入自已的热忱不断进行自我探索与设计,这个过程的目的,并不只是局限于对于结果的探讨之上,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全身身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来,从中获取方法与经验。而如何引导学生不断关注探索的过程,笔者认为,最好就是将学生分成试验小组,人数不宜过多,3至5人最为适宜,每个学生必须分工明确,确保每个人有事可做,以培养协同作战的能力。在此过程当中,教师也应参与到其中,只有基于对学生实验情况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避免言之无物、空洞说教现象的出现。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实验中设计四组:第一组:等量先加NaOH溶液后加CuSO4溶液;第二组:等量先加CuSO4溶液后加NaOH溶液;第三组: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等量混合;第四组:NaOH溶液和CuSO4溶液不等量混合。探究检测试剂的不同处理对实验结果的的影响,得出科学结论。再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将每组学生分成三小组,将自变量温度计设成00、600、1000三组探究结果。

2.3将探究式教学落实到课外活动当中

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课外活动它有不受教材约束的特点,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质,它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处于辅导与指导的地位。因而在这个环节,对于老师而言更易落实好探究式教学。比如研究洗衣粉毒性与危害性这个课题,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如下活动:测试在洗衣粉水的包围下,水螅的活动及存活时间,分析不同洗衣粉各自的毒性情况,对不同品牌、不同浓度的洗衣粉实行去污力分析,探讨不同洗衣粉的毒性及去污力之间的关系等。通过此项实验,学生进行将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随时提问,学生给予解答,最后由师生一起评价研究的价值所在。如在讲授“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家做糖拌西红柿或腌咸菜;或给萎蔫的蔬菜撒些水使其恢复原状;观察它们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对此类事实比较感兴趣却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

总的来讲,与传统接受学习和灌输教学模式相比而言,探究式教学更具开放性、参与性、实践性以及问题性。经过探索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其智力不断得到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自行掌握解决问题方法。但由于生物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因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在探究当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金利. 生物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 考试周刊,2011年32期.

第9篇: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物理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65-01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说教式、授受式等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制约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及其动手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狭隘了学生的视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的说教式模式违背了教学活动的发展规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及其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思索等培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提倡并积极主导实践的教学理念之一。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开展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成功的物理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探究式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采取有效手段,为学生创造能够自由讨论的空间,或是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胆实践,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2、倾听性原则。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面对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大胆的猜想。但是,作为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也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的猜想,而是要在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后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这个过程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倾听,从而把握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的“度”。因此,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和交流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过程,收获探究的经历。

3、体验性原则。探究式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操作、获得信息、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体验,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综合、类比、猜想等探索性思维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之初,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打心眼里想要进行探究活动。

4、合作性原则。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往往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大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多组织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让不同的想法和经验得到共享。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激发彼此的灵感,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同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讨论、质疑还能促使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实现探究的目的。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充分展示物理学家的探究历程。物理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探究。物理学的科学观和研究方法的演化与发展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在这过程中,蕴涵着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其中包含的对于科学的每一次质疑与推敲,都会给学生以极大的智慧启迪。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再现给学生,会让学生深入当初科学家探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有利于学生从科学发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能够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能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认识模式,使之成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有力示范。

2、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探究过程。高中新课程标准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将科学探究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并对每一要素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分析每个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侧重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让学生深刻地体会科学的实质,这对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是重要的。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通过以上七个要素来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探究过程。

3、积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最主要的特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要优点是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强烈并且对自己钻研出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能逐渐积累和运用较好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习惯,能不断地形成和提高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要教师设框框。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4、开展课外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小课题探究活动,它要求学生对于某些自然、生活或学科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从物理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几个人的小组中完成,每个人有自己的任务,当他完成某项任务时,就会产生强烈成就感,同时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就会更加关注,提出更多的问题。因此,老师平时要努力挖掘物理教学中赋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内容,为学生探究和创新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问题,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最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我们实施探究性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 飞.课堂小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山海经.2016(01)

[2] 朱月海.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A3)

[3] 胡家宝.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J].华夏教师.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