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课程改革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改革研究

第1篇: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一、我院人身保险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院人身保险课程进行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要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之相匹配,否则将是空谈。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特色,以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明确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针对性和适用性,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加大课堂实践性教学力度,真正实现由知识型教学向应用型教学转变,形成以应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模式。 

2、市场需求呼唤着我院人身保险课程进行改革 

保险行业属于服务业,在保险人才需求市场上,人才需求方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他们在人才招聘时不仅要求应聘人员有专业背景和较高的学历,还要求应聘人员能有相关工作经验,上岗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独当一面。而人才的供给方——各高等院校,由于他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输送的专业人才与保险市场的需求不匹配,这就使保险人才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保险公司大量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同业之间挖墙脚现状严重;另一方面,大量的保险学专业毕业生四处找工作,四处碰壁。出于这种怪象,对高等院校的保险学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3、保险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我院人身保险课程进行改革 

我院保险学专业从开办至今,已经经历了十二年的发展。招生人数从最初的每届几人到每届几十人再到2012届和2013届的一百多人,招生规模从原来的一个班变成了两个班。该专业在经历了辉煌的发展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如生源减少。我院2014年仅招到22名学生,生源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了生源,这对于我院保险学专业的发展来说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扩大我院保险学专业的生源,吸引更多的高考学子前来报名就读,就必须改革我院保险学专业的教学,提高保险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打响我院保险学专业的知名度。 

二、我院人身保险课程教学存在的缺陷 

1、教学方法单一 

基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大学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法、课题研究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任课教师可根据所担任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组合,提高教学质量。 

在我院,各种类型的课程运用的最多的还是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一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人身保险课程也不例外。据了解,我院人身保险任课老师整个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法,只有在某些章节穿插着一些案例教学法,有的时候偶尔会运用到一次项目教学法,至于其他的教学方法根本就没用过,教学方法极其单一。 

2、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我院人身保险课程目前在课程安排上是45学时的纯理论教学,没有安排实践学时。众所周知,理论性的东西讲得太多太细,占用大量的课时,而缺乏实践教学,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导致厌学逃课。此外,我院该课程在考评时,没有实训考核,考试成绩只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甚至有的老师不给平时成绩,只看卷面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性 

人身保险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用性较强,这就要求人身保险专业的老师应是既具有教师资格证,又持有权威性的人身保险从业资格证,既懂保险理论,又精通保险实务,熟练掌握寿险流程并能运用自如的“双师型”教师。然而,我院的绩效管理促使教师大多忙于学校的绩效考核,一门心思扑在提高学位、及课题研究上,将教书育人放在了次要地位。从事人身保险教学的老师不要说进寿险公司挂职锻炼,很多老师根本就没去过寿险公司,搞不懂人身险业务操作流程,只能照本宣科,教出的学生难免与寿险市场的需求脱节。 

三、我院人身保险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1、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 

首先,突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主动思考回答问题,课堂不积极发言,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考前突击,考场作弊的现状。其次,对人身保险课程的课时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我院人身保险课程由原来45学时的纯理论教学,改为48学时的理论教学和8学时的实践教学,共56学时。为了使保险学专业能够更好的实现实践教学,我院新建保险实训室,开设实训课。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训进一步巩固人身保险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寿险公司业务管理工作基本流程,以及客户服务业务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解决承保和理赔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2、把握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好教学内容 

保险学专业开设了保险学、人身保险、保险法、保险营销学、保险核保理赔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相互联系的,有的甚至许多内容重复。教师在担任人身保险课程的教学时不能把该课程孤立起来,应与之融合到整个课程设置中,处理好人身保险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和互补关系,避免本末倒置和重复讲述。如保险合同、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险学、人身保险、保险法这些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在保险学中重点讲述后学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那么在人身保险课程中还应结合案例重点讲而不能不讲。至于寿险精算理论、利息理论、人身保险营销、人身保险核保与理赔这些内容,都相应的开设了专门的寿险精算与利息理论、保险营销学、保险核保理赔等专业课,则在人身保险课程中可不讲。 

3、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多渠道教学 

现阶段,我院培养重点还放在校内资源上,应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可邀请银监局、保监局领导以及保险公司资深成员来我院为保险学专业学生开设讲座,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其次,创建与保险公司相应部门的校企联合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进入保险公司去了解操作流程。学生能够直接与保险公司人员交流,对于其困惑的问题可以在实践中了解与掌握,便于学生知识点的运用。同时,由老师指导,学生自发组织市场调研、公司实践和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教学内容和效果。 

4、培育“双师型”师资 

保险公司的培训讲师都是在一线营销岗位上锻炼一定时间后才有机会晋升讲师,因为只有自身经历与实践过,讲师在授课时才更加有底气,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才能使自己所授内容更有说服力,让学员更加信服。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师也应如此。高校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在学生深入保险公司实践操作时,让老师也进入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型”师资。 

参考文献: 

[1]《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刘桂梅,保险职业学院学报,[J],2010 年第6期(总第 133 期) 

[2]《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方法探析,陈欣欣,财经界,[J] 

[3]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方荣军、刘玉焕,市场周刊·理论研究,[J],2008 年10月号 

[4]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仝爱华,经济研究导刊,[J],2012年第31期,总第177期 

第2篇: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从国内目前培养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分析着手,借鉴国内外平面设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成果,以中原工学院校徽标志改革为依据,以实战教学为契机,通过研究标志设计的课程结构体系,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和对标志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革新,进行标志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合理的建构,从而使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不断的完善,使标志设计的课程教学更为合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标志设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一、对标志设计系列课程进行改革的背景

标志设计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专业设计课程,同时它也是视觉传达专业方向主要研读的一门课程。对于其他的艺术类专业方向来说,标志设计课程涉及的门类广,实用性强,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和考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时,标志设计最为适用和便捷。它能体现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技能独立操作水平和实际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出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面对培养全识型、素质型、创新型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需围绕面向市场、面向大赛、面向实战课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标志设计的意义所在。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坚持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与生活相结合、课堂与市场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还要为学生在进行标志设计时学习的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视觉传达专业是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实力最强的专业方向之一。从早期的“平面设计”专业到今日的“视觉传达”专业,学科名称的变化之中不仅包含了课程的全新设置,也包含了原有课程内涵的延续和拓展,尤其是跨界设计中二维与三维的发展,已对传统的平面设计发起了以“互联网+”为主的强大挑战。虚拟与现实、平面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使我们对标志设计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机遇。如何调整“互联网+”环境下的标志设计教学,如何规划课程设置并给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如何将“互联网+”的优势有效地融合到标志设计的教学中来,如何利用教学推动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将通过标志设计系列课程改革得到呈现。因此,对标志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迫在眉睫。

二、标志设计系列课程现实情况分析

标志设计是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毕业设计课题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目前标志设计的现状,本专业教师已进行过多次讨论。每位教师在教学领域都颇有建树,对标志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如标志设计的形式数年如一日,基本固定在平面的二维纸质上;课题设计命题作业往往都是教师给定的,以虚拟命题为主;与企业实体相结合的真实命题以及和主题设计大赛的命题没有进行很好的衔接,没能更好地跟上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标志设计课程应该与企业形象推广设计的课程相结合,在后继的课程讲解中应加深对标志设计的理解和运用;缺乏标志设计的图形元素原创设计,借鉴和抄袭的比例失衡;学生眼界不够开阔,设计水准普遍不高;标志设计的形态和内涵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对电脑操作的不熟练导致作品不能按预期的目标展现等等。当然,这些问题也不是个别现象,是目前国内各专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分析了造成现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志设计的课程教学往往过于单一,没有做到交叉教学;

(二)在标志设计的教学辅导中学生有依赖思想,缺乏主动性;

(三)标志设计作业的展览形式过于单一,缺少标志设计的过程只强调展览时的最终效果;

(四)缺少激励、奖惩机制,对现代大学生的心态和心理机制了解不够;

(五)设计作品缺少对社会价值、设计与人性化等问题的思考;

(六)社会大众和各企业实体对标志设计的过程与展示形式缺少关注和重视;

(七)标志设计的结果呈现不出目前社会应有的价值,得不到社会最大化的认可与肯定。以上这些问题都将促使我们对标志设计课程体系进行更深一步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

三、标志设计课程改革内容

(一)标志设计可行性操作机制的改革把与标志设计课程结合最为紧密的字体设计、VI设计、导向设计、展示陈列设计等相关课程纳入到标志设计课程体系中。由以往的4周标志设计课程改为8周,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精力进行标志设计。同时也要设法使VI设计课的理论学习更容易理解和形象化。

(二)优化标志设计课程的机制与策略标志设计课程的课题项目选择可以多元化。其一:增加企业实战课题含量,直接到市场上去寻找真实的设计任务作为命题,走产学研一体的道路。本年度的标志设计教学以中原工学院校徽改革(如图1)和校庆六十周年标志设计(如图2)两个项目为主体,让学生以身边的真实课题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其二:与设计大赛相结合,利用大赛命题进行标志设计创作,让学生了解大赛中的标志设计要求;其三:将教师的社会实践课题项目作为标志设计的命题,让学生真实面对市场对标志的遴选;最后,鼓励由单人独立完成转向成立项目小组完成设计课题,以此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同合作能力。标志设计作业课题形式可以允许有传统的二维平面模式,也应该包括三维的空间展现模式、市场化的商业模式、传统的多媒体研究、电子信息交互设计、“互联网+”等较新的内容。课题的选择也可以更加多样化,可以和商业市场结合得更为紧密,以此来检验设计能否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和认可。

(三)将标志作品的形式和展示空间进行创新把展览效果融入整体创作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在尽职尽责全身心完成自己作品创作的同时,积极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共同探讨最终的设计作品以何种方式展现,并付诸实际操作。对此,应从如下三方面引导学生创新形式和展示空间:第一,设计传播的载体从纸质媒介向数字媒体进行跨界设计,要求视觉语言不但要有静态的图形元素设计,还要做动态的GIF格式的演示。因此,图形元素设计的表达要更加跟得上时代,更有动感和视觉冲击力;第二,标志设计由静止的二维展现向动态的三维空间转变,这就促使视觉传达设计真正成为一个由静到动的信息传达过程;第三,设计语言的表现不仅仅是二维的平面,而是向着空间三维交互式方向传达进行改变,这就使人性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有了更深的延续和拓展。

(四)加强学生对标志设计课程创新性的重视,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现代社会注重新领域、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所以标志设计也应在创新元素设计、“互联网+”、视觉技术语言等方面呈现出应有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中,要把课堂上所讲的核心内容贯穿到课外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平时引导学生多注意有关标志设计的社会公共话题和全球热点,并通过和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学生自己的看法和观念。而后再设计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设计方案,为公众和社会提供创新性的设计。从近两年标志设计课程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得到了扩展,个性特征也在专业设计领域得以发挥,标志设计的课程改革有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五)进一步完善标志设计课程的评价内容体系标志设计课程的评价内容体系增加了对课堂提问的应变能力、标志设计方案的表述能力、作业PPT制作效果等内容的考核。同时把设计的创新点、设计的过程、新元素的应用等也纳入最终的评分环节。标志设计课程的打分依据和评价标准更加完善和客观。不以教师个人的主观感受为依据,而是以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为原则。

(六)对标志设计课程理论教学环节进行拓展和改革,将标志设计延续到后继的毕业设计实践中。标志设计课程不能是孤立的纯理论的教学,而是要通过对标志设计的操作过程、课题的选择、创新性的展示形式以及评价内容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与研究,使标志设计课程的目标体系能够更加优化。同时,要保证标志设计作品在原创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对新环境、新形式、新媒介的适应能力。当然,学生对标志设计课程的学习不再是负担和应对学分的无奈,更多的是内心的热爱和设计的成就感。为此,我们也应该适时地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对陈旧的观念进行更新。

四、结语

从本学年阶段性标志设计教学实践性改革的结果来看,改革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中原工学院校徽的确定和中原工学院校庆六十周年标志的选定,都和我们标志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关联。标志设计系列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大量的理论教学和书本知识,也应是以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为基础,将创新性教育教学引入到标志设计的课程中。在标志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际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力度,对陈旧的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变革和更新。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艺术设计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视觉传达专业人才成长所必需的。同时也是中国的社会发展、设计行业发展壮大及培养更多的新锐设计人才的需要所决定的。以国内目前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目标需求为主,借鉴国内外设计领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优秀的设计成果,以中原工学院校徽标志改革为依据,以实战教学为契机,通过研究标志设计的课程结构体系,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对标志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和革新,进行标志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合理的建构,从而使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不断的完善。探索要从传统的、静态的、固化的、有限的模式中进行创新,建立起设计观念包容的、开拓的思维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全新模式,使标志设计的课程教学更为合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美]珀皮•埃文斯.平面设计技术标准常备手册[M].刘晓玲,虞琦华,王可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德]拉扬•阿卜杜拉,罗格•许贝纳.图示与图标设计[M].赵璐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5]靳埭强.文化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目前,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袁硬件设施有所改善袁基本都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几乎每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都有配套的实训,在现阶段,本学院所设置的会计电算化专业配套课程有:财务会计应用与实务与财务会计实训(手工)曰基础会计与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手工);成本会计实务与成本会计实训(网中网软件);税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模拟实训(网中网软件);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实训以及会计分岗位实训等。然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为财务会计课程学的内容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又不能到实际的工作单位去实习,教与学没有形成真正的一体化遥在以“规范尧整顿尧充实尧提高”为教学方针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以生为本袁强化教学过程监管曰协同育人袁全面提升培养质量”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新型的教育模式下,增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叶财务会计曳等课程的微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袁改变传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开授课的局面,打破原有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二、建立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必要性

(一)微课的概述。“微课”是一种以时长5至10分钟甚至更短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它是以电算化和多媒体形式的教学设计为标准,主要以视频为载体,针对某微课程的某个知识点(包括重点、难点、疑点等)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展示的短小而过程又比较完整的教学活动。其特点是:

1. 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微课能化繁为简,只学核心,不学陪衬,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简单的方法曰只学最需要的和最有用的,让学习更高效,一次一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因为它更能够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2. 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曰想在哪学,就在哪学,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45分钟一节课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程片段”或“微课程”。

3. 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微课的信息资源所占用的内存空间一般只有数十兆,而且格式不拘一格,教师和学生能随时随地在线观看和下载微课视频、查看教案、课件等;其传播形式多样,如网上视频、手机播放、微博、微信讨论等,非常适合于教师、学生以及监管教师的人员的评价和研究。

4. 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因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的集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于一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展示,这样就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的微教学环境,教师也可以从微课中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也可以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5. 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因为微课视频使用了大量的图片、音乐、故事等生动化素材,让学习视觉化曰去除了简单的说教,借鉴了影视片当中的悬疑、意外、问题等刺激元素,让课程趣味十足,富有视觉黏性。

6. 微课的信息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微课能随时随地进行,与传统的反馈措施如听课、评课等活动相比,微课具有“现炒现卖”的感觉。另外微课在某种程度上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不用担心教学的“失败”,因为微课是课前准备的,不是现场拍摄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会受到来自现场的压力。

(二)必要性。当前国内的网络发展现状已经具备了承接线上教学模式的基本条件。本学院的财务会计微课程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财务会计课程的如校内财会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所和《中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等现有资源,依托当前会计发展的优势和“微课”热,打造全新的财务会计微课程,真正实现教、学、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颠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因此,对于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特别是财务会计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所以,通过对财务会计微课程的研究,可以不断提高财务会计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甚至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微课”既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激发他们对比较枯燥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最终提高他们的专业就业能力。

三、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模式

在实际工作中,微课程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目标模式,二是过程模式。

(一)目标模式。目标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即制定目标一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一反馈信息并加以评价。这种模式具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其优点在于有具体的行为目标,思路清晰,所以便于操作和评价,而且这种模式把行为目标作为该设计的核心,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终点。其缺点是这种模式将目标层层分解,使课程与学生学习的整体性被拆散了,学生的课程体验支离破碎。这是因为这种行为目标包括了外在行为和诸如学生对课程的体验、自我意识等内在行为,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内在行为比外在行为更加重要。再者,这种目标模式对课程的知识只是作了简单的阐述,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社会关系没有加以说明。为了弥补这种模式的不足,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过程模式即Addie模型和Kolb实践式学习模型。

(二)过程模式。

1.Addie模型。Addie模型是最为经典的教学设计模型之一,它把整个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分为分析一设计一开发一实施一评价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具体的任务,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这里的“分析”指将教学内容分为哪些部分,哪些是学习者要学的东西。“设计”,从纯粹观念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构思和想法,从学科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是一种行业性的称呼。这里的“设计”是指教师针对学生要学的东西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一种选择。“开发”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校本课程开发作了许多不同的界定。其实,对课程开发的界定应从字面上和内容上加以把握,同时,应该弄清楚与课程开发相关的一些问题。这里的“开发”是指教师如何对微课内容或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实施”是整个课程工作的实践环节,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理性地认识课程实施,对其进行理念性的革新与实践,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评价”是组织和重新组织课程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其目的是要看课程是否具有目标,或者是否实现了这些目标一以便于对课程进行改进。

2.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该模型也叫“经验学习圈理论”,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院具体实践一观察反思一形成抽象概念一再实践。具体实践是让学习者完全投人一种新的体验;观察反思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形成抽象概念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曰到了再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学习过程有两个基本结构维度,第一个称为领悟维度,包括两个对立的掌握经验的模式:一是通过直接领悟具体经验;二是通过间接理解符号代表的经验。第二个称为改造维度,包括两个对立的经验改造模式院一是通过内在的反思;二是通过外在的行动。在学习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经验学习过程是不断的经验领悟和改造的过程。

这两种模式都强调重视学生以往的经历和经验,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形成理论,又不断地实践,这样,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因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纳设计理念。在本研究中通过微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感悟与体会,并进行交流反思和互动评价,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四、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对财务会计微课程进行合理的定位。财务会计微课程是对财务会计课程传统教学的改革,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传统财务会计课程强调理论,而微课程突出实践曰传统财务会计课程突出前沿,而微课程突出不容易变化的、可重复的部分曰传统财务会计课程讲授复杂的会计问题,而微课程讲授最基本的会计问题,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二)财务会计微课程资源的开发。

1. 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首先确定好建设目标,设计好方案和进程,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微课程内容规划还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本学院使用的教材,组织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该课程的知识点,在征求意见后统一,供相关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2. 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打造和开发财务会计微课程。通过对影响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专业教学微课程的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结合当前的形势,打造全新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财务会计微课程,并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微课平台,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制订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发展微课程的评价标准,形成一个完整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有意识地调节与控制影响微课程体系发展的有关因素,促进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3. 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微课程终归是要让学生来用,否则就成为了搁置的资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微课程的应用,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将微课程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微课程的应用,需要合理地设置实施方案,同时应该对财务会计微课程进行开发、应用与共享并及时评价和反馈。

(三)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打造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微课有许多类型,比如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练习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本文介绍了以下几种主要方法院

1. 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对于财务会计微课程来说,它围绕与财务会计微课程相关问题开展社会调查,通过对高职院校以及不同行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不同的问卷调查,可以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总结现有经验,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检查财务会计知识,为打造财务会计微课程提供依据。

2. 讲授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又称传授教学法,也叫做“讲授一接受”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学习。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比较被动,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这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财务会计微课程教学模式。

3.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案例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从高职院校中抽取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从而进一步总结发现微课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4. 演示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通过呈现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或通过示范性操作实验和电教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展示给学生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去解决、分析、批评、判断和归纳,因而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6.任务驱动法。通过模拟一个某项业务核算的任务来解决公司在会计业务处理中出现的问题,以证实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实用性。具体程序是院由公司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几名学生负责与教师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结果反馈给该公司,使微课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四)管理者的支持措施。管理者的支持措施主要有研究制定政策机制曰认真选拔培育课程曰大力开展微课培训曰组建技术支持队伍;注重宣传推广应用。

第4篇: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进行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就成为了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创新,探索出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为小学生构建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原则下进行课堂教学,进而使小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课程改革;新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小学生的特性,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对抽象的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成为了众多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下面我就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简单谈谈我的教学看法,以期为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教学背景下颇受教师青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与情感都会被充分地带动起来,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中,从而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地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一节内容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青青草原上要开展羊羊运动会,比赛主要以接力跑的形式举行,四只小羊一组,比赛共分为四个环节,每一只小羊要跑100米,并完成一道计算题才能够交接接力棒。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懒羊羊分到了同一个小组,懒羊羊由于在上课时总睡觉,他不会做这些计算题,这一组就很难完成挑战。故事讲到这里,学生都很担忧,于是我便让学生想个办法帮助懒羊羊,学生都很期待接下来课程的学习,并在学习中都十分认真投入,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气氛十分活跃,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二、引导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数学知识的灵活性很强,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随时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设计接下来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大多数的小组在讨论研究时都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我便引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联,并让学生利用教具来进行拼接。在不断的操作中学生慢慢就找到了分析的思路,并经过思考与总结,将问题巧妙地解决了。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学,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率,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指导方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没有掌握一套完整恰当的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时也往往是凭借着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做题,这样杂乱的学习方式虽然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发的长远发展。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进行更高效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做题分析时可以有理有据,逻辑清楚,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做题时找到关键点,并通过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来解答问题。我在教学时就注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我则是逐步地引导学生分析,并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将学生做错的或者是不会做的题目都记到上面,以便日后复习翻看。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对于学生不懂或是有疑问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并对知识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四、回归生活,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两人一组测量校园内花坛的周长。在室外上数学课,学生的兴致十分高涨,他们都积极地测量登记,这些数值再也不是单调的数字,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长度,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增强了学生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使其不断深化吸收,进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也要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找到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能力,为其发展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冉继平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山窝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朱孟祥,陆明飞.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02)

第5篇: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一、课程教改背景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建经专业”)是应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专业。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经专业学生应具备建筑物资管理、建筑会计、建筑统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而准确识读图纸是学生必备的一门基本功,为此而开设的《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成为建经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后续课程如《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计价》的知识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建经专业识图课程存在如下“学科化”现象:由于学生无建筑结构设计知识的基础,并且在教学初无法以工作过程作为参考系,而是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和课程学时排序。故导致在教学内容方面,陈述性知识过多,过程性知识过少,使得学生所获取的岗位技能知识有限,且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分散且无序的,教学中存在“边学边忘”或者“成绩好但是能力差”的教学低效率现象,只有“学做合一”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的基本流程是:依据已有的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相关识图能力要素;以学生为主体,以相关能力要素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针对以上情况,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教学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今天,开好识图基础课程更有其独特的意义,如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识图想象能力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由于课时相对有限,识图课中对成图的一般性常识或成图的一般规律虽有讲述但欠缺分量,对专业图纸的介绍虽有面上的覆盖,但没有与后续预算课程相联系,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改变这种“讲不透”又“学不够”的做法。

由于建经专业识图课程课时总量不如建筑工程类专业充足,又没有结构设计知识的铺垫,并且缺乏相应的辅助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突出建经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今后的岗位群进行。按照职业领域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应能熟练准确地编制工程的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熟悉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从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能对各种工程造价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有关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课堂上如何把理论和图纸直接、生动地展示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掌握岗位要求的识图技能,养成严谨的职业态度,提高他们的工程应用意识,就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改的探索与实践

综上,由于建经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为了使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分门别类地调查问题,寻找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态度不端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按不同情况提出学生识图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按照这一目标制定出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总评成绩的考核方法等。

1.由于建经专业与建筑工程类专业性质的差异,课题研究过程中紧紧围绕识图课与预算课相结合的体系,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对比,重点培养学生将学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思维,关注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比如:在识图时看到平面图形,能够训练他们迅速反应出相应构件的形体,并进而引申到简单介绍相应构件与相似构件在预算时的差别和联系。在授课时注意减少对职业岗位帮助不大的章节课时,改为学生课下自学,比如制图知识这一章节。并且通过联系已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兴趣,保证注重学习情境与真实职业场景的类似。

2.对传统教学方法——仅仅依靠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除了制作简单明晰的教学模型外,制作含有模型动画的课件进行辅助训练。避免在教学上花费较多的课时对学生作不同角度的反复讲解,并且不断地让学生观察建筑的环节,让学生先看模型图再识读,了解建筑的布局、构件的先后顺序以及施工图中各个线型、图例等所表达的含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配备相关的图纸,增加学习的信息量,而不是仅仅依靠教材和理论讲义。

3.为了更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老师经常阅读课堂教学理论著作,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初步探索出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动性的教育方法。通过知网、图书室查阅最新的教学理论动态,并且根据课堂实践将其应用其中。

4.将平日授课知识点与职业资格考试特别是造价员考试挂钩,紧扣造价员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识图要点来进行,利用学生比较重视“考证”这一心理状态特征来提升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通过识图资料的汇总建立识图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心挑选的课设任务、相关图纸及与预算课程相联系的知识点等等,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和实训打下基础。

第6篇: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 计算机专业 实验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1

discuss how experiments in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curriculum reform

【abstract】in the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classes in the reform process of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use of multi-platform content to establish project-based experiments, the design team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test, to a certain extent, improve their ability in practice.

【key words】experimental;computer science course;curriculum reform

高职教学的目标就是以实践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培养在工程第一线直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技术人员。因此,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起到直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而现有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是把实验课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没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专业技能的实践平台。

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这个缺陷尤为明显。与其他专业学生能得到岗前培训不同,用人单位普遍要求学生到岗后能马上独立的完成工作,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对学校提出的直接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具有良好专业实践技能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是高职计算机专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加大实验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课时比例,调整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实验手段,设计更接近工程实践的实验内容,是计算机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1][2]

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及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高职实验课程的改革方向,提出以下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思路:

1 利用多层的实验平台

计算机专业的实验课程绝大部分是在计算机机房完成,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还能及时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但由于实验课时及教学资源的限制,较多学生难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内容。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把实验教学过程进行延伸建立机房——宿舍——校外这种多层的实验平台。校园网的建设为此提供了硬件支持,网络教学的普及,让远程教育不再困难。教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筛选,确定哪些实验内容需要在教室直接指导些完成,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哪些内容可以结合工程实践进一步提高,合理的选择相应的教学平台。特别对于在机房以外的实验,教师应该选用一些互动教学手段,注意检查学生的实验进行情况,选择合理的时机进行指导,对实验的结果要有良好的评估体系。这种多层实验平台建立的重点是分析课程中实验内容,根据不同层面的教学手段特点,合理的分配实验内容,将各实验环节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将多层实验平台的作用扩大。

2 建立项目式的实验内容

每门计算机课程的实验指导书种类繁多,总体来说,绝大部分的实验指导书都是为教材配套,实验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而设计。查阅了较多的实验指导书,发现大部分实验内容相对独立,相互之间联系较少。学生在完成实验的时候,往往没能将之前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技能的培养缺乏连贯性。

可以根据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选择一个类似课程设计的完整项目内容,将项目的内容进行划分,形成既能囊括理论知识、又能相互联系的系统性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完成所有的实验内容后,最终完成一个系统的项目。事实证明,这种相互联系的实验,能触发学生完成项目的积极性。完成一个项目成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独立的实验相比,除了更有效的联系各知识点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较大的提高。

3 设计团队开发的综合性实验

实验课程中的内容,因为起到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大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主要是以项目的形式实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其中包括任务的分配、资源的共享、进度的统一、测试的协调等。以往个别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在用人单位往往只具备单干的能力,一旦要求其与他人合作,往往难以沟通,对项目的整体进度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

可以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设计综合性较强的实验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较为适合这方面的要求。首先指导学生自行组队;然后选题,教师对题目的难度、综合性进行把握;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设计任务进行划分: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客户端开发、软件测试等;在学生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整个团队的进度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不断地引导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各团队的进度与阶段成绩应公开,刺激学生的团队荣誉感。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实验,学生可以接触到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了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4 总结

计算机专业的实验课程改革一直以来是高职教师们探讨的热点问题,采取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方法、结合校内的资源、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是课程改革的依据。利用多层的实验平台、建立项目式的实验内容、设计团队开发的综合性实验,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幼儿 游戏课程 问题 建议

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必要性

(一)学前教育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大众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相应的学前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普通群众的重视。众所周知;学前教育也就是幼儿教育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再者随着国力的提升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复合型人才也更加为社会所需要。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对于一生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也是奠定一个孩子一生兴趣所在的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二)学前教育的现实性

我们都非常清楚环境对于学习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体验学习也是很重要的。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幼儿教育整体存在着课程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沉闷而又乏味的普遍现象。导致我国各地区开展了各种教育教学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实验也就应运而生。

(三)幼儿教育游戏性因素的缺失性

通过调查研究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有着很大的缺失性。很大程度上我国的很多的幼儿园没有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很充分的游戏环境。并且很多地区对于幼儿教育的投入比例很小,政府将资金的投入主要像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倾斜。

(四)教师教学水平的局限性

由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幼儿教育业增添了很多新的元素,很多新的事物被引进幼儿教育中来开发幼儿的智力水平,幼儿的教育理念也产生了新的改变,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对幼儿的适应性研究进行创新,任然沿袭着旧得教学方法,但是新的时代幼儿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以往,况且条件改善了,教育质量也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的,我们应该对新时代的幼儿教育展开适应性研究,创新教育的路径,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在幼儿的关键时期培养各种可能的爱好和兴趣。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巧妙地将游戏融进学习中,以此来作为提高教育水平和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而实际调查的结果证实游戏思想转化为游戏实践的技能还很匮乏。

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中游戏课程的功能作用

(一)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作用

《教育学》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有着一个很客观的限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客体;但是有两个是例外的:一个是大学教育,众所周知,大学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引导作用;即引导学生给予学生一个方向。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深入了解学习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幼儿教育了:幼儿教育说的官方一点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世界各国都深为重视的教育方向。因为幼儿时期是孩子最有可塑性的时期;这种可塑性不仅仅指的是孩子的性格,而且对于幼儿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正如所说,少年时期如同初升的骄阳冉冉升起而又不是那么的绚丽夺目。著名改革人士伟大的教育家梁启超也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因而对于学前教育的研究之重要性也就可以非常清晰的认识到了。学前教育应该可以说是所有教育中最考验老师的。不光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并且也要有良好的忍耐力。因为学生是一伙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对于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他们就是一张白纸,至于能否画出绚丽的景色就需要老师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努力了!

在我国近期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对于幼儿应该有的教育方式有着明确规定;首先一条就是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最基本的教育活动。首先一条就是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其次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来选择适合其年龄特征的指导游戏。三是为幼儿游戏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这三点都说明了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该以什么方式为主的教育要求。而教师在教育方面特别是教育孩子方面应该起到主导作用。由于幼儿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与一般的教师不一样;首先一般对于教师的要求都是需要有威严,必须能够管的住学生,让学生敬畏;但是幼儿教育不一样,教师应该有超乎于一般教师的爱心与活泼而又全面的指导能力;同于大学教育,幼儿教育也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应该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灵活的思维变幻能力,对于一般的生活问题能够有着果断而又快速的处理能力。

(二)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

游戏是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方式的。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游戏是以开放性、自由性、体验性为主。因而其教育性也更加的突出;游戏对儿童的培养教育功能也日益成了教育者的共识。游戏的作用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游戏是需要有一定的角色分配,每个人在游戏中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因而在游戏中就会有不同的安排。在游戏中每个孩子要学会合作,学会试着去协商处理问题。而这一系列的游戏对于幼儿的智商以及情商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应该以孩子为主体,把游戏的主动权留给孩子,让游戏去打开孩子的心智,让孩子在享受中去游戏在游戏中成长。游戏不仅仅有利于激发孩子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满足孩子对于游戏的要求,并且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三、探究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新思维、新视角

幼儿发展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因地制宜的为幼儿的发展打好结合他们的的个性差异,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开发,这样就应该对幼儿的实践教育进行课题研究,使得适应性教育更近一个台阶。下面就是对学前课程改革中游戏课程的开展提出的新路子。

(一)教材观念的转变

教材作为师生相互作用的平台,对于教师和儿童共同构建、分享知识和意义,交流人生的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教材观念,教材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话过程,特殊知识和真理的载体,在教材中要巧妙的将游戏课程预置进去,适时地添加新的情趣游戏来开发儿童的智力,这样的学前教育就可能改变原来的教育模式,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更是交流知识的主体。

(二)重视幼儿园游戏的创造性

幼儿园作为游戏课程设计的主阵地,能够产生很多教育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和基本理念的支撑做出一些创新,我们要对这些新思路进行研究,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和师资状况做出调整,调整也是一种创新,毕竟,好多游戏课程设计的教育方法在贫困地区得不到普及推广,因为基础设施和师资情况的局限性,所以把新的创新运用到幼儿适应性教育中来有一定的实施难度,很多科学的游戏教育方法在这里遇到了瓶颈。我们有必要通过交流实践,多倾听别人的做法,积极学习别人的经验,这样才能在教育方法上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三)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指导

随着幼儿适应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对幼儿教育素质的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毋庸置疑,现阶段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使得一般的教育人员无法胜任,事实上,无论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定时的吸收新的理论教学成果来完善和提高自己,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专业培训来纠正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为习惯,多多考察和学习专业人员的讲座和书籍。这可能是当今势在必行的提高教育之路,若不及时更新自己的学前教育知识,难免会随着时间的年轮被淘汰掉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为新的幼儿教育的适应性课程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要丰富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手段和深造路径,使得他们随时能够接触到好的学习方法,及时的与最前沿的游戏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究。

(四)为幼儿游戏课程的发展创造环境

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精心总结的游戏课件和相关的理论经验应该提供特定的平台进行展示,这样大家的探索研究成果都可以得到展示,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大家的教育创新和教育灵感。当然也有必要有一定的讲评机制来对这些行为进行定位和约束,大家可以在论坛中相互沟通,交流经验心得,提升教育界的整体氛围,迅速为幼儿适应性发展的游戏实践提供具体业务指导。下面我将一个典型的教育实例分享给大家。我想大家小时候都对五颜六色的水彩笔特别喜欢,甚至我们对课本中的插图都有着别样的评价和关注。现在很多幼儿班级中都有“美工区”“小科学家”等展览作品的地方,很多乖宝宝将自己折的纸,捏的橡皮泥等可爱的手工艺品贴在栏里,但是这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孩子最初做出来的东西,比如画的画,捏的泥人都是不成形的,但是当我在课后通过播放影片的形式请大家欣赏片中的艺术作品,他们简单且美观,同学们都看的特别认真,而后我让他们对片中的作品进行讨论和评价,并鼓励他们尽最大的想象力对这些作品的形成过程进行猜想。因为这都是基本简单的东西,同学们都很踊跃积极,虽然他们有的没有说出确切的过程,但他们却想出来另外的好方法来做出片中没有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出色的交了自己动手做的展品,很多色彩和构图都不错,我很开心,觉得他们真是太棒了,更令我欣喜的是,他们尽然和别的孩子讨论起各自的作品,有的还又学会了用他们自己喜欢的形状和线条去叠别的小孩采用的特殊形状的纸,这让我对游戏教育改革的实践有很大感触,游戏是孩子们的春天,他们在游戏中有了对生活最初的体验,也对体验未来的美好生活有了憧憬和简单的思考

(五)注意游戏课程思考的范围

首先,要结合古今中外的各种游戏活动,根据他们的系统介绍对其优点和不足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注意考察学生生活环境中能够接触到的多种游戏资源,在清楚其设计原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开发其使用方法,介绍先进的游戏理念和游戏方式,重点学习一些多种游戏活动中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最后,要对游戏活动的负面作用进行深刻的揭示,尽量避免游戏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才能长远的发挥出学前游戏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幼儿教育发展是当前游戏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国家开展教育启蒙的金钥匙。其中不乏许多的教育专家对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的方法论指导,也有基层的教育人员总结的教育心得,可是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对教育游戏课程设计的探索更应该矢志不渝,我们必须要好好的对有幼儿学前游戏课程教育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并且及时填补教育领域的空白,立足于长远,不断完善,方能突破于当下。

参考文献:

[1]陈金菊.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幼儿园环境因素之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7,(8).

[2]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 基于游戏存在的双重维度[J].幼儿教育,2007(2):5-6.

[3]方富熹,方格,琳佩芬.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4]成尚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新课程[J].早期教育,2002,(8):67-68

[5]洪晓琴.我园游戏课程的教改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09,(1):70-71

第8篇: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 改革模式 课程设计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广,项目化课程改革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基础。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我们深入研究实践项目化课程改革,现将项目化课程改革模式总结如下,以供探究。

一、项目化课程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现场调研

项目化课程的设计以职业行动为导向。通过现场调研可了解专业现场职业岗位设置、职业岗位需求、职业岗位行动及现场工作人员知识结构需求,从而分析各职业现今岗位能力需求及职业岗位持续发展能力需求,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及继续发展奠定基础,体现职业教育的实时性及职业教育后劲。

2.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

邀请各职业岗位现场实践专家及职业教育专家能手共同参与召开专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出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相应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专业技能要求及职业岗位,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领域,形成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而开发项目化课程。

3.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必须具备充足的实训设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项目化课程教学,因而必须根据由具体工作任务转化过来的课程“项目”或“任务”,设置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以确保项目化课程教学的顺利展开。

二、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途径

1.项目化课程课程标准制定

经过现场调研、时间专家研讨会召开,明确了现场职业行动、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由此制定项目化课程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如表1。

2.项目化课程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制定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从课程目标出发,制定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具体内容如表2。课程整体设计需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岗位能力训练项目(如表3)、系统的教学进度安排及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教学过程与结果并行的考核方案等。

3.项目化课程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制定

项目化课程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项目化课程实施的基础保障。每一个能力训练项目都应该有相应的单元设计,课程单元设计不但要体现出项目化内容,还要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进程、教学过程。具体内容如表4。

4.工学结合项目化特色教材的编写

工学结合项目化特色教材是学生信息咨询的主要媒介,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应以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相对应,展示充足的资讯信息及丰富的现场作业案例,并设计典型的实训操练任务,及技能考核题目,以供学生全面学习。教材编写参考模式如表5。

5.项目化课程学生工作任务单的编写

学生工作任务单又称为工作页,是项目化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记载文件,包括信息资讯、计划与决策、任务实施记载、检查评估与小结部分,通过学生工作任务单以展现实施结果、实训成果。学生工作任务单参考编写模式如表6。

三、结语

现场调研是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召开是项目化课程教学项目设置先进性的保障;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的建设是项目化课程改革可行性的基石;项目化课程课程标准制、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制定、工学结合项目化特色教材、课程学生工作任务单的编写是项目化课程改革可操作性的验证;合理的项目化课程教学组织安排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的必要途径。项目化课程的改革必须充分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项目化课程教学,确保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欧盟Asia-Link项目课题组编.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庆祝.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模块集粹.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5]樊宏伟.“2+1、半工半读”钻井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3.

[6]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EB/OL].

[7]张健.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6,(3):41-43.

[8]张莹.浅谈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模式.江苏高教,2008,(1).

[9]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建构.中国高教研究,2006,(2).

第9篇: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38-02

当前,高职院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陆续展开。这一轮改革有何必要性和特点、应改革什么和怎样进行改革,是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特点

高职院校新一轮课程改革,一是因需要解决目前所存在的专业、课程的对接性不高的问题而必要。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专业对接产业、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群,将课程对接目标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工作结构和工作任务,以职业技术技能、实用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教育教学主线。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这些对接做得不够好,其课程无论从内容、类型上还是评价、管理上都没有达到良好的职业性和高等性,用人单位对此并不十分满意。二是因需要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效果而必要。调查显示,来源于高考最后录取批的高职学生对于语言、逻辑能力的学习,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基础不牢、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较为抽象、不能直觉到学习成果和意义的知识技能既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超越了他们的学习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效果大多不佳。三是因需要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水平而必要。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在各个方面与本科高校同类课程相雷同,缺乏鲜明特色,这种情况不应继续下去。

我国高职院校多是由中职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于1995年-2010年间成立,刚刚起步的高职院校由于初期办学条件欠佳、办学思路不够清晰,所以关注的主要理论问题是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谁更优先的问题,即“姓高还是姓职”的问题,此间也进行了大量各式各样的课程改革,但缺乏相应的课程理论指引,是探索性、局部性、自发性的改革。而当前高职院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办学条件趋于优化、高职课程教学理论已经基本成型的背景下进行的深入微观实质层面的教学改革进程,具有规范性、整体性、自觉性。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革课程观念:从知识本位、灌输结论为重向以能力本位、激发行动为重转变。

关于“课程”定义,据说多达117种,因而“课程”被人称为教育领域中定义最为糟糕而又使用最频繁的术语。我们认为,课程是按预定方案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的最基本教学活动形式,它在内容上、组织上、计划上、过程上、结果上都具有特殊规定性,即它以知识门类或按照其他划分方式设定的知识群为教学活动内容,以专门有序组织的资源为教学活动保障,以基于育人目标的具体设计为教学活动计划,以教师、学生、教材、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活动过程,以学生获得经验为教学活动结果。可以将“课程”形象地比喻为“跑道”,意即课程是静态的东西(如事先铺好的“道”)与动态的东西(如“有人在跑”)的统一体,“预定方案”和设计好的“特定情境”就是静态的“道”的内涵,“最基本教学活动形式”就是动态的“跑”的内涵。“道”为“跑”而设,“跑”因“道”而利。

知识本位指以知识为课程内容、以知识掌握为课程价值标准的课程观,它往往依托抽象符号构置的虚拟情境,远离生产、服务真实情境。灌输结论是以教师传授标准答案、学生加以认同和理解为特点的课程观。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广度、深度不足,教师对企业职业岗位的相关技能、经验掌握不足,学校课程资源不足以胜任课程改革需要等问题,所以,高职院校中知识本位、灌输结论的课程观依然顽固地存在,使部分高职课程成为学生“不跑”的课程。

能力本位是以能力为课程目标、以能力获得为课程价值标准的课程观,强调将学生置于得到充分实践体验的教学情境。激发行动是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示范引发学生体验排除解决问题中的障碍的过程、以问题启发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课程观。这些新的课程观是现代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能力本位、激发行动为重的课程观,实质是让学生“跑起来”——即心跑(被吸引和激发)、身跑(有目的地操作行动)、全身心卷入进来,在卷入、参与中提高。

课程观的更新,不仅需要教师的观念意识本身发生改变,而且还必须逐步消减旧观念所关联的外部条件,加强新观念形成所需的基础条件。

2.改革课程目标:从缺乏对接的目标意识向主动对接岗位群工作过程和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目标意识转变。

一些专家认为,职业能力具有三层塔式结构,最底层是职业核心能力,中间为行业通用能力,顶层是岗位特殊能力(又称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与岗位特殊能力又合称专业能力。在职业能力中:(1)岗位特殊能力是劳动者针对具体特定岗位的工作能力,决定劳动者是否胜任具体特定岗位。(2)行业通用能力是劳动者适应某类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决定劳动者能否在多个岗位之间转换。(3)职业核心能力被视为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一般性、促进性或可迁移性的能力和普遍要求,决定劳动者可否适应各种职业、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1998年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组提出了由“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组成的“8项职业核心能力”。但我们认为“职业核心能力是对专业能力具有基础性、统驭性、迁移性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管理能力、调研观察能力、运用科技手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职业性元认知能力、创新革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专业学习能力、环境与安全保护能力、价值评价能力等十二种能力。

高职院校应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切课程的主要目标。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部分专业基础课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课程目标,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课程目标。应根据对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典型工作结构、过程和任务的调查分析,明确从事目标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方案、教学大纲,进而明确任务项目情境化的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目标与目标岗位群的典型工作结构、过程和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良好对接。

3.改革课程结构和类型:从类型结构不良、水平较低、可选择余地较窄向类型结构优良、水平提升、可选择余地宽的方向转变

第一,通过课程再造,使任务课程、项目课程成为高职课程体系的主力。任务课程、项目课程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体验活动而达到任务完成或达成项目成果的课程,高职专业课应全部实现向任务课程、项目课程的转型。部分以学科课程为代表的基础课,必须砍掉其中与职业活动实用相关度低的部分,而保留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且为职业活动所实际需要的知识课程,但这类课程也应向向案例化、实践化转型。

第二,提高高质量水平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促进全面提高课程质量。高质量水平课程是由高质量的师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课程资源支撑而达成的高水平课程,只有致力于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管理,使课程资源趋于优质和丰富,才能保障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整体质量。为此,高职院校应设立课程建设标准,务实地提高高质量水平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第三,适当提高选修课程的比重,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当代教育思想倾向于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反对将学生视为批量生产、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鼓励将教育教学过程视为“盆景栽培”的活动,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甚至扩大学生选择教师的自,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因此保持适度的选修课比重也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

第四,将核心课程精心打造为真正过硬的高水平课程。核心课程是对形成某专业学生的岗位特殊能力具有直接作用的一批重要科目课程,即“刀尖课程”。高职院校各专业都应明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选择具有重大价值的专业问题划定核心课程,并按照解决这些专业问题的步骤、要求而组织核心课程中相关知识、技能的呈现方式,优先确保其课程所需资源。

4.改革课程内容编排方式:从围绕理论展开向围绕实践展开转变。

围绕理论展开是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逻辑编排课程内容的方式。这种课程内容过多地将抽象理论的内涵置于课程活动的中心,将理论的实践意义、理论的实际运用方法和相关的实践活动置于从属地位。当前的高职课程由于偏重表述条理性、理论概括性,所以实际上形成了“围绕理论展开”的课程内容选择与编排模式,其教学情境高度抽象、符号化,极容易引起学生厌学、难以理解接受的问题。

围绕实践展开则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逻辑编排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鲜明的亲身实践(操作)性、经验归纳性。如果是学习理论,也应当在反复呈现实践项目引起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之后再呈现理论本身,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说明理论的用途和用法,以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实践方法作为理论教学的中心内容。“围绕实践展开”意味着重视创设让学生易于身心卷入的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易于得到关于其操作行为的及时准确的反馈评价,让学生易于从操作所得成果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5.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从教条教学法向情境教学法转变。

教条教学法指教师将知识真理作为教条逐条呈现并解释说明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的教学方法。前者是枯燥无趣的,往往导致学生机械学习。后者是生动有趣的,例如,通过案例、故事、项目、任务等情境传达知识,就容易引起学生进行意义学习。

情境是由目标、角色、背景和规则构成的事件氛围及场景。良好教学情境,需要角色人物运用一定知识、技能和态度去分析背景和规则中存在的约束条件、障碍和矛盾、达到预定目标,最能展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意义及价值,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体验角色的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从而建构他自身对新知识、技能、态度的认知结构。特别是在项目课程中,情境的创设还有利于学生直观自己的学习成果,形成成功体验,进而形成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态度的自我效能感。情境可分为真实的、仿真的、描述的等情境类型,哪种情境最好实际上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其他具体因素来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职课程必须大量地运用情境教学法。

6.改革课程管理:从少数环节的管理向全过程、全方位管理转变。

课程管理包括课程设置、开发、计划、实施、监控、评价、诊断等活动以及课程资源管理。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管理上仅仅关注了课程计划、实施、监控、评价等少数环节,而且所管理的这些环节还有许多控制盲区。

课程管理应向全过程、全方位延伸,特别是应发动和组织教师投入到课程开发和再开发活动中。课程资源需要以教师为主体不断开发、再开发而趋于完善。一个高职院校整体上的课程资源质量水平就是这个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根本。

三、高职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1.校企合作,借力促改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强劲的动力。在校企合作开展不佳的高职院校中,课程改革的动力单一地来自院校内部。对于体制机制僵化的公办高职院校,仅靠内部动力推动课程改革,多数不可能成功,因为其改革的内部动力往往无法抗衡阻力和惯性力。而在校企合作紧密的高职院校中,课程改革可以获得内外两方面的拉力和压力。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最了解所需人才的培养规格、岗位工作能力素质要求,最有资格评价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甚至掌握最新的职业技术技能、实用知识和相关信息。借助校企合作的合力来推动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就有了明确的对接对象或参照,教师才能明确课程建设的差距、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课程改革应当首先从校企合作入手。

2.加强培训,模板示范

高职院校可通过对部分先进教师的培训,使一部分骨干教师掌握课程改革的要求、标准和技术。同时通过对管理干部的培训,使其明确课程改革的整体设想、任务要求,保持工作步调一致。在培训后,可选择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各类型课程,组织部分教师先行探索,并经专家验证和实践检验,形成一批课程改革的模板。有了这些课程改革模板之后,就可分类指导,全面启动大规模课程改革行动。

3.教师攻关,再造课程

可以教研室或教师自愿组合的课改项目小组为单位,制定课程改革计划并向系和学院有关管理部门申报,学院有关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制定全院课程改革计划并限期完成的课改任务书。教研室或课改项目小组组织教师进行研究攻关,有条件的单位还可聘请企业专家咨询指导,共同完成课改任务,使课程在形式、内容、类型上面貌一新。

4.逐门验收,奖惩兑现成课改任务后,可提出课程验收申请。由学院有关管理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课程进行评审验收。可设立精品课程、达标课程、未达标课程三种标准进行评审,对评为精品课程、达标课程的教师和课改人员分别给予奖励性待遇。对逾期未达标的课程,给予相关人员以一定的惩戒措施。这样只需通过一两年的努力,就可是达标课程逐步达到100%,实现提升课程质量目标。

5.严密组织,务求实效

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时期,应分阶段、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协调课程改革工作,不打无准备之战,对出现的偏差、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防。应最大限度地化解改革阻力,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说服工作消解思想疑惑和各种怨言。应最大限度地激励教职工的首创精神和保护群众积极性,使师生成为课程改革的真正主人翁和受益者,使师生的成长进步与整个高职院校学院的成长进步协同起来。

参考文献

[1]鲍洁.对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4,(6):9-12.

[2]郭思乐.现代学术观念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高教探索,1998,(4):21-25.

[3]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6,(6)(下).

[4]黄克孝.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7).

[5]张竹梅.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对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