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再融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A股上市公司 定向增发 公开增发 一、研究背景
PIPE的全称是上市公司私募融资(Private Investments in Public Equity),它是指通过私下谈判发行的证券,以及通过购买此类证券对上市公司进行的投资(史蒂芬.德森纳,库尔特.金. 《上市公司私募融资》,中信出版社),即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它是向符合条件的少数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的私募行为,不仅能引战略投资者,还可以有效进行资本扩张。
SEO的全称是上市公司再融资(Seasoned Equity Offering),即所谓的公开再增发。指已发行上市的企业,根据企业资金的需求,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在金融市场再一次筹集资金的行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方式主要有:配股、增发新股(定向增发)以及发行可转换债券(章卫东,《上市公司股权分置与股权再融资绩效》,经济科学出版社)。
根据Chen, Dai, Schatzberg(2009)对于企业对PIPE融资的青睐及其它文献,可能有如下原因。1、一些企业因为信息不对称和经营状况不佳甚至是财务状况的恶化,对于SEO投资者缺乏吸引力。2、当市场和公司股票表现不佳时,企业更倾向于使用PIPE融资。3、PIPE融资成本(如直接发行费)比SEO更低。一些能够在公开市场融资的企业也会因为成本因素而更愿意用PIPE融资,而成本因素,可能是最关键的。4、PIPE的“价格保护”工具能够控制PIPE的投资风险。5、公司选择定向增发是由于“利益输送问题”。
二、中国A股市场的PIPE和SEO 的现状
图1 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途径比较
根据财政部网站,1998年,我国开始允许上市公司采用增发方式进行再融资,增发逐渐超过配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但当时的增发却仅限于公开增发。2005年10月,新修订的《证券法》首次明确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随后,2006年5月8日和2007年9月17日,中国证监会先后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并规范了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行为,对定向增发的发行条件、相关资格以及程序做了具体规定。以上细则的贯彻落实说明了图 1中PIPE融资在2006年开始蓬勃发展的原因,定向增发的交易数目已经超过了SEO的数目。
三、中国A股市场增发的累积超额收益率
国内学者刘宇(2006),黄健中(2007)等对定向增发的案例和宣告效应进行了分析,章卫东(2007)以2005年至2007年的的定向增发新股预案的271个样本进行了研究,在10天的事件窗口期得到了“定向增发”的正累积超额收益率高达约7.2%。对于PIPE发行方式,剔除发行公告日前个股收益率数据缺失的科力远、贵航股份、深发展A等39只和奇异数据——中金黄金等3只,共有435只;对于SEO发行方式,剔除公告日前数据个股收益率缺失的长江证券、通富微电等51只,共有143只。
对于PIPE和SEO两种发行方式,平均超额收益率有:
(t=-10,- 9,…,0,1,…,+10)
累积超额收益率有:
图 2 A股市场的PIPE&SEO 累计超额收益率CAR
图2为事件窗口-30到30天的PIPE和SEO 的CAR。SEO的CAR曲线在-30天到-25天有大幅增长,-25天后增发放缓,公告日当天出现大幅下跌,一直跌至30天;PIPE的CAR曲线在-30天到-8天,CAR曲线平缓,-8天后开始攀升。在公告日前两天和后两天出现大幅涨幅,之后涨势变缓,但一直有正的超额收益率。说明公告效应不为负。
四、PIPE与SEO选择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回顾
在进行PIPE发行时,章卫东(2006)在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定向增发的“财富转移效应”;也有学者认为“信息不对称”、“财富再分配”理论对中国的行情影响较大。
而在我们主要采取H.-C.Chen et al (2009)的模型和其两步最小二乘法,对中国A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检验“成本大小”、“信息不对称”、“股价低估”、“股市状况”等对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
(二)模型结构
关于因变量:一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选择为Yi为(0,1)变量,当选择PIPE方式发行时,Yi值为1,SEO时为0。
对于自变量:无论该公司选择PIPE增发方式还是SEO增发,成本都分为两部分。显性成本(Dominant Cost,或直接成本)记为Dpi、Dsi,显性成本由总发行费占总募集资金的比重(%)表示;隐性成本(Recessive Cost,或间接成本)记为Rpi、Rsi,根据Corwin(2003)对SEO折价发行的相关阐述,我们把增发前一日的收盘价P-1和增发价格POFFER之差和收盘价P-1的比率定为隐性成本,这里的理解是隐性成本是发行者为了吸引投资者的对其的一种价值补偿,因此是对自身的一种成本。总成本采用PIPE发行时:Tpi=Dpi+Rpi;总成本采用PIPE发行时:Tsi=Dsi+Rsi。对于同一只股票i,一家公司在一笔融资业务中只能采取一种融资方式,即Dpi、Dsi不能同时出现,因此Dpi-Dsi实际是对现实的一种模拟状况:当实际上采取的是PIPE融资时,SEO此时的值当时不存在。而我们拟合出了公司如果进行了SEO融资后的成本,因此Dpi-Dsi是显性转换的“节省成本”(可能为负值)。同理,隐性转换的“节省成本”也如此。而与Dai et al. (2009)定义的一致,我们还选择表示公司规模的指标assets (增发前一年年末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总资产)、股票i增发前的超额收益率(Abnormal Return,这里取首次信息日前180天的日超额收益率ab的算术平均值),市场的持有至到期收益率Hpi(对应股票i,前180天到增发前的市场组合持有至到期收益率,用等权重均值收益率)。运用Dai的方法,我们同样定义:
结构模型:
①
简约模型:
上述方程组记为方程组②,其中由上至下为(1)、(2)、(3)、(4)。
几点声明:
1、方程①②为总的联立方程组,其中①中的变量Dpi与Dsi、Rpi与Rpi不能同时得到,从②估计出。
2、简约模型方程组中LN1、LN2、Profitable、bear分别为结构模型中的总资产对数值、发行总额proceeds对数值和盈利、牛熊市哑变量。
3、关于总资产取对数,是为了平滑数据,同时减小数据运算量。
4、“盈利哑变量”由增发前一年企业《利润表》净利润决定(盈利为1,亏损为0)。
5、“熊牛市哑变量”由增发当年的大盘股指收益决定,这里采用经验定义法,把民间认为中国股市红火的年份记为1,惨淡的记为0,一般的也记为0。“红火年份”记为1990、1991、1992、1999、2000、2001、2005、2006、2007 。
(三)数据说明
在计算成本记为Dsi、Rsi时,1990年到2000年,我们搜集到了44只交易数据(缺失5只,奇异值1只舍弃)。2000年至2012年3月搜集到的176只交易数据中缺失数据 19只 。因此总计运用195只。关于发行公司总资产数据assets,理论上讲应该取首次信息日最近的一次财务报表(半年报或者年报),为了方便,我们统一以头一年年末总资产价值为准,忽略年末增发而用了上一年数据的情况。
关于平均超额收益率计算,取区间为首次信息日的前180的工作日,每日的超额收益率为个股收益率与市场整体收益率之差,个股收益率为收盘价和开盘价价差占开盘价的比率。
(四)模型说明
大部分文献介绍上市公司采取向私募投资者的定向发行原因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同样采取H.-C.Chen et al (2009)的衡量方式,但是本文仅以总资产规模作为唯一变量,因为中国数据缺乏如H.-C.Chen et al (2009)中增发中涉及的交易分析师数目,我们只能简单理解为一般来说,公司规模越小,其“信息不对称”问题越明显,但是说服力欠佳。我们收集了增发前一年年报的净利润数据,如果净利润为正,盈利哑变量为1,亏损为0。因此,这两个自变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的“信息不对称”。
对于上市公司选择PIPE和SEO发行是否被低估,我们采用H.-C.Chen et al (2009)的方法,以事件发生前180天的平均超额收益衡量,如果超额受益率高,说明股票外在价值良好,得到了外部投资者的认可。反之,股票外在价值相对较差,受投资者嫌弃,存在被低估的可能。另外按照市场大盘走势设定的牛市/熊市哑变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状况对发行者心态的影响。
通过第一次回归后,可以得到(195只数据)、(476只数据)、(195只数据)、(476只数据),通过四个回归方程,估计出公司如果没有采用PIPE/SEO,而是采取SEO/PIPE,相应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最后我们把第一次回归后的方程组②的结果代入结构模型,进行二次回归。
(五)回归结果(平均成本)
由首次回归结果我们发现,以上变量有些各系数显著水平其实相对较低,为保证后续实验的继续进行,用置信系数50%以上的变量进行回归拟合,得到下表1:
表 1两种融资方式的成本比较
对四个方程组的拟合结果,发现拟合出的替代方式的成本不仅远远降低,其平均值还出现了大量极端的“负值”。考虑到负值的原因:可能是A股市场整体样本数量太少;或者回归因子不够;或者是由于删除了的300缺失发行费的私募数据;但最有可能是中国的再增发市场还不成熟,显隐性成本极不平稳,有大量异常极端值,但是研究方法不失一般性。因此,对数值大小不做深究,但是得知平均而言,对于SEO和PIPE的发行,如果选择另外一种方法发行,似乎成本能下降。
表 2:结构模型估计结果
对结构方程①运用probit模型,极大似然估计出各系数的值。***为显著性水平1%。
由回归结果得,信息不对称因素组里的变量总资产和盈利指标单独衡量时,显著水平较高,且系数为正。综合衡量时,不显著。
“股价低估因素”变量组中超额收益率十分显著,但系数为正,市场的持有至到期收益率影响不显著。
“市场状况因素”十分显著,且系数为负,符合我们的假设。
五、结论
本文对中国A股股市开市以来的所有SEO、PIPE发行交易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在描述了基本统计性质后,着重考虑了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时公开增发或者定向增发时的预告效应。并以“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作为衡量再融资成本的指标,用样本数据进行了估计,得出了转换的“节省成本”,并根据拟合数据分析公司再融资选择时公司规模、超额收益率等,检验了两个H.-C.Chen et al (2009)提出美国市场存在的增发假说:“信息不对称”、“股价被低估”两个假设。
令人惊奇的是,我国A股市场的SEO公告效应为负但是PIPE的公告效应却不为负。文章的实证结果,无论是定向增发还是公开增发,公司如果当初选择了另外一种增发方式,除了PIPE增发转换为SEO增发时显性成本估计值略微下降外,其他所有情况都是转换后能带来巨大的“节省成本”,不符合我们当时的预期。因此认为中国市场的SEO、PIPE的选择上随机性非常强,“PIPE的总成本远远低于SEO的成本”的结论不明显,联系国内学者的理论,国内PIPE股东利益输送问题严重,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后续也将继续研究,在争取还原A股市场的完整数据后进行稳健性检验。
另外,根据最终回归结果,中国A股市场公司再融资“信息不对称”效果不明显,即大公司不一定倾向于公开增发,小公司也非青睐定向增发,而公司的盈利状况的再融资选择的影响也十分模糊。
关于“股价低估”,文章的结果也十分令人意外。公司股票增发前一段时间的超额收益率和公司选择方式密切相关,但是公司超额收益率越大,即股票在历史数据中“打败市场”的表现良好的公司反而更倾向于选择PIPE ,因此“股价低估”假说效应不明显。
而“牛市熊市——市场状况效应”实验结果明显,数据稳健地支持了在牛市时公司倾向选择SEO增发,而熊市时更偏向于PIPE增发。因此中国A股市场的再融资增发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在融资选择时还有很多非确定性和非理性因素,PIPE/SEO的比较选择问题仍然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Hsuan-Chi Chen, Na Dai, John D. Schatzberg, The Choice of Equity Selling Mechanisms: PIPEs versus SEOs [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9:104-119.
[2]Na Dai, Hoje Jo, John D. Schatzberg. The Quality and Price of Investment-Banks’ Service: Evidence from the PIPE Market [J]. Financial Management. Summer 2010: P585 -612.
[3]Anson, M., 2001. Playing the PIPEs: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Private Investments in Public Entities. Journal of Private Equity 5, 66-73
[4]K.Stephen Haggard, Ying Jenny Zhang, Tao Ma. PIPEs around the World
[5]管征.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
[6]陈石清,谢璐.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短期财富效应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6):37-41.
1、配股:配股则是按照一定的配股比例,向原股东以低于市价的价格配售一定的股票,从而进行融资的行为。
2、增发:增发即“增加发行”的意思,增发分为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两种方式,公开增发的发行对象是所有投资公众,定向增发的对象则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
3、发行可转债:可转债是可以转换成股票的债券,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获得了融资,但也增加了一笔债务,如果有投资者将可转债转换成股票,则意味着上市公司可以不必偿还对应的资金。
(来源:文章屋网 )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一、洪水灾害的预防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果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二、山体滑坡灾害常识
当不幸遭遇山体滑坡时,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要慌乱。然后采取必要措施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遇到山体崩滑,当你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三、泥石流灾害常识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当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四、雷电的危害常识
当遇雷电天气时,在室内者,不要靠近窗户、尽可能远离电灯、电话、室外天线的引线等;要迅速切断电视机电源。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
2、不能在大树下躲避雷雨。
3、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4、雷雨天气在户外行走时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看过“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的人还看了:
1.预防自然灾害安全知识
2.校园自然灾害防范教育
3.自然灾害安全防范及逃生常识
关键词: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方式;权益性融资;债务性融资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权益融资不完善
1.天使资金欠缺
虽然天使资金在企业整个权益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由于天使一般是富有的专业管理者,所有他们对企业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提供资金,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在我国,天使资金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2.非公开权益资本市场融资不活跃
非公开权益资本市场融资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我国,中小企业在非公开权益资本市场上融资还存在着种种困难,具体表现为:
(1)国外非公开权益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多为富裕的个人、资金盈余的企业和各种金融机构,政府或政府的机构一般并不参与其中。
(2)由于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形成竞争关系,并且政府总是在这种竞争中获胜,因此,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3.风险投资体系欠发达
目前,风险投资体系处于无规则、低效率的运行状态,不能满足高新技术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需求。
正是由于存在这些缺陷,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一直难以发展。在上述三个问题中,缺乏产权流动机制,是最根本性的缺陷。所以,建立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投资市场退出机制。
(二)债务性融资渠道不畅通
对于债务性融资而言,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小企业很难取得银行的贷款资金。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体制和经营理念难以支持中小企业
我国目前的金融格局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结构和体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体制转换后,金融服务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其经营理念、机构设置、信贷资金配置和具体操作方式都围绕大企业展开,业务重点主要放在大宗批发业务上。目前尽管国有商业银行为认真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在银行内部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银行内部与小额零售业务操作特点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操作规程并没有效建立起来,因而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在质和量上都是极其有限的。
2.地方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尚未发挥
在金融组织体系的设计中,地方金融机构应该是支持中小企业的主体。但是目前,地方金融机构还没得到充分的发展,其主导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现状看,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障碍。近二十年来,我国小型企业增长了20倍,而中小金融机构仅增长了2倍,机构数量与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
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支持作用未能发挥
我国担保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机构数量十分有限,目前在保中小企业户数仅为中小企业总数的13%左右,难以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需求。2、担保机构的资金规模及业务量有限。3、没有形成合理的与银行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
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
(一)发展权益性融资方式
1.创造天使投资环境
首先,应加强有关天使投资的教育和引导。政府和专业机构应该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普及风险投资知识,帮助人们培养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通过介绍国外成功的经验,提高人们参与天使投资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建立和政府的支持引导。对于合法的天使资本投资应给予保护和鼓励。
2.发展非公开权益资本市场
首先,政府的职能要转变。我国政府应该改变非公开权益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的产权主体地位,成为市场的管理者和监督者、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
其次,要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实际上,我国民间资本参与非公开权益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并不少,动机也不弱。但关键问题是政府的许多政策压制了这种动机和资金的形成。实际上,减少限制,为合法的筹资活动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将会使市场的选择更有效,能更好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再有,要创造市场环境。发展非公开权益资本市场,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维护市场中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减少道德风险。
2.培育风险投资基金,并使其健康发展
(1)中小企业应是主角。
我国创业投资体系迟迟得不到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大公司的作用,过于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近几十年来,新技术的发展,除了航空技术等仍需要政府投入和大公司投入支持以外,绝大部分高新技术都以充满个性和全面创新为特色,而这些技术成果在推广和应用时往往首先被中小企业吸收,中小企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政府要发挥相应作用。
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尤其是在上市公司的审批上,过于信赖政府的识别能力。在资本市场上,政府的职能应该转变,由审批变为加强监督。政府应承担创造环境、制定政策、实施恰当的监管角色,尽量减少投资,不去创造各种类型的新的国有企业。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立一系列制度,调动和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例如:放宽分配政策、保护知识产权、允许技术入股和发放职工、管理者的认股权证等,监督企业按照透明、诚信原则,定期公布信息,促进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和二板市场,为上市公司创造条件。
(3)要有可行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要扩大风险投资市场的容量,扩宽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开发场外交易市场是切实可行的做法。因为,首先,创业风险投资体系支持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数以万计,在这些企业中,能符合二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在二板市场上融资和股权转让的却很少;其次,场外交易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有利于吸引中小投资者;另外,许多高科技企业的证券都具有较大的风险,而高科技企业在达到上市标准之前,都需要一个大量融资和股权整合 的过程,通过场外交易来完成这一过程是最佳的选择。
(二)改进债务融资方式
为了缓解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和金融市场细分原则,我国当前急需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中小银行来担当起主导地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重任。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的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结合国有银行的集团化改造,在国有银行推行金融控股公司制,改一级法人为多级法人,目的是增强基层银行的独立性;二是将国有银行的县城机构改造为独立的地方银行;三是在试点的基础上,新设一批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银行;四是选择一部分农村信用联社,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将其改造为农村商业银行。
2.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
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现有政策性银行派生出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部门,并通过立法强制保证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比例。比如,可以考虑扩展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要求其将一定比例资金投入县以下中小企业,使其成为支持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相应的资金来源可通过财政担保发债解决;二是新设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在有条件的省市,可新设由地方财政出资或担保融资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允许地方财政发行债券,来解决其资金来源。
3.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机制
针对目前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以扩大担保机构的资金规模;二是在完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的同时,要按照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原则,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三是明确担保行业的监管法规与管理制度。由于目前担保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这就需要法规制度予以规范。
参考文献:
[1]安合祥.民营企业融资合民间互助担保组织的培育[J].现代财经,2003,(2):29~30.
[2]陈晓红,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2~44.
[3]陈宝明.中小企业融资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48~79.
关键词:股利分配 再融资行为 关系
2008年初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一度引起市场的恐慌,关于提高再融资准入门槛的呼声越来越高。2008年10月,证监会新规提高再融资门槛,规定再融资公司近3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30%,政策制定者从股利人手调控公司再融资行为,那么股利分配方式、股利支付率等因素到底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融资成本及融资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有怎么样的内在联系,本文以辽宁上市公司连续4年的(2005-2008年9月)财务数据为依据,共选取有效样本41家,通过对比其股利分配方案和融资方案,寻找特点并分析关系。本文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分为三种:派现、送股(含转增股本和送股)和混合股利分配方式(同时含派现和送股)。再融资方案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两种,股权融资包括配股、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在债务融资中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可转换债券(含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等融资方式。
一、辽宁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与再融资行为关系分析
综合表1、表2、表3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辽宁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与其再融资行为之间关系表现为:
(一)辽宁上市公司的融资方案并不符合股权融资偏好论,2005年-2008年9月辽宁上市公司很少运用股权融资,其配股和增发的比例很低,平均来看。只有0.5家公司进行配股,3家公司进行增发,除去2005年(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后再融资基本停止)。平均只有4家公司进行增发。与此同时,其债务融资比例相当高,不管净资产收益率处于哪个区间,企业短期融资的使用较多。由于辽宁上市公司普遍用的是派现分红,进行股利分配的企业比例相当高,使得企业的内源融资(留存收益)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使企业的外源融资成为融资的主要渠道。这种情况会使公司面临以下困境:(1)上市公司没有充分发挥股权再融资功能。股本规模过小会影响企业竞争力。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沪深股票总市值12.99万亿,总股本15410.39亿。而辽宁上市公司在2008年9月的总市值为1642.47亿元,约占全国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24%,股本额254.14亿。约占全国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69%。以上数据可知,辽宁上市公司没有很好的利用配股和增发两个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渠道。(2)债务融资过多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和财务风险,虽然2008年第3季度辽宁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1%,流动比率平均为61.8%,显示企业偿债能力不强。2005―2008年净利润增长率平均数为-77.94%,平均每股收益从2005年的0.16下降到2008年的0.08元,盈利能力逐年下降。由此可见,企业偿债能力不强:一方面是企业自身负债率较高所致另一方面也受盈利能力下降所限。
(二)为了达到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门槛,上市公司通常会采用不同的股利分配方式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从而使企业顺利地实现再融资。本文中统计,辽宁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方式上,主要采取派现方式,并且随着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采取派现方式的公司比例也在上升。现金股利的发放会减少企业的净资产,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使上市公司可以轻易达到证监会规定的再融资资格,实现企业配股或增发的愿望。虽然辽宁上市公司2005_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再融资资格线的企业平均为18家。占44%。但文中数据表明企业并没有因为派现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而广泛的运用股权融资方式。一方面说明辽宁上市公司并没有出现“配股热”或“增发热”,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债券融资方式仍然是上市公司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辽宁上市公司并不是为了取得再融资资格而分红,而是为了投资者带来实际的利益。
二、辽宁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与再融资现状原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无论哪一种再融资方式,证券监管部门均对相关的资格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尤其在盈利能力的要求方面。但从前文数据可以看出,辽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并不如意,2005―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在配股和增发资格线下的公司平均有21家,约占51%,说明有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因为净资产收益率无法达到再融资基本线,导致上市公司无法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
从企业的盈亏情况与净利润的增长率来看,虽然每年有超过80%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且连续3年盈利的上市公司有35家,约占85.4%。但其4年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一77.94%。可见,辽宁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利润增长缓慢,无法为其直接再融资提供保证,从而使其再融资受阻。
(二)获取融资的难易程度
融资成本是影响融资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债务融资成本与债权人所要求的收益率相关,股权融资成本与股东所期望的收益率相关。有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笔者认为2005年――2008年辽宁上市公司出现债务融资偏好,除了考虑融资成本及上市公司自身盈利能力以外,以下因素也对其融资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1 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上市公司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了东北地区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就辽宁而言,国家大力支持重工业、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在辽宁的41家上市公司中有近22涉及到这些产业,国家的金融信贷支持对辽宁上市公司的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 上市公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市公司往往是本行业的龙头,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因为这样上市公司往往受到当地金融机构的睛睐,成为金融机构争相贷款的对象。并享受很多的优惠政策,信贷资金向上市公司集中。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企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点。80年代末,我国证券市场正式成立后,改制上市成为国企改革最有效的途径,证券市场也成为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融资平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强烈的投资扩张冲动下普遍患上了“资金饥渴症”,再融资冲动心理越来越强,融资数量也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了一些公司相互攀比的不正常情况(刘天明,2005)。大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应该尽可能避免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以减少对公司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积极采用内部或债权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以增加企业价值。成熟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已经较少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如美国自1984年开始,上市公司普遍大量回购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但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却对股权再融资方式偏爱有加,而且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
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及成因
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更为灵活多样。上市公司公募资金后,其后续发展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要看企业再融资的能力。从1998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再融资的热衷,笔者利用经验数据分析后发现,随着监管审核政策的调整,上市公司往往阶段性地表现出对某一类再融资工具的偏好。基本上,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遍表现出股权再融资偏好
上市公司一直以来偏好于股权融资,相对忽视债务融资。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的统计,从1991年至2002年2月,我国A股市场共筹集资金5951.9亿元,其中配股和增发资金2056亿元,占总筹集金额的35%。配股、增发在我国上市公司筹集资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表1所示,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比例低于国外企业的经验数字。
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主要有:
1.股权融资成本偏低——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
融资成本高低是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选择考虑的重要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相对成本的高低。在规范的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成本Ks可计算如下:Ks=tD/[P(1-f)]+g
其中,t为公司平均股利发放率,D为公司的盈余水平,P为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格,f为融资费用率,g表示公司的预期股利增长率。
虽然我们对此无法精确计量,但可以以筹资当年每股股利/每股净筹资额(即tD/[P(1-f)])为当年权益资本的资金成本加以考察。目前,我国股票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一般在30-50倍之间,取中位数40计算,但因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新股的价格要低于股票的市场价格,据统计平均配股价/市场价约为0.8,则配股市盈率为32。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来看,股票的发行费用率约为1.05%,通过计算得出当年权益资本的资金成本为t×3.16%。由于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较低,并且我国上市股利增长率过低,导致权益资本成本极低,低于债券融资利率,更低于银行借款利率,这是上市公司为何对股权再融资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2.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股权融资偏好的深层次原因
一方面,我国现有上市公司中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在经过一系列的“放权让利”改革后,都呈现出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特征(吴敬琏,1995;张春霖,1995)。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致使失去控制的内部人掌握公司的控制权,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取向选择融资方式并安排融资结构。而经理的个人效用依赖于他的经理地位,从而依赖于企业的生存。一旦企业破产,经理将失去任职的一切好处。如果采用债务融资,不仅会使管理层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而且会提高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风险。另一方面,负债的利息采用固定支付方式,负债的利用减少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削弱了经理人从事低效投资的选择空间、限制了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因此,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再融资行为的选择上,必然会表现出厌恶债务融资的倾向。再者,由于“内部人控制”的存在,上市公司的外部股权再融资行为的决定以及与股权再融资成本密切相关的股利分配方案的决策,都由上市公司管理层控制,既然股权资本几乎是无代价的取得,上市公司管理层就会产生股权再融资偏好,从而尽可能充分地享受任职的好处。
(二)2001年前偏好配股融资,2001年后增发受到青睐
政策的指引和不断变化影响着三种再融资方式的发展方向和活跃程度,使配股、增发、可转债每年的发行家数和筹资额此涨彼落。
如图1所示,2001年以前配股融资筹资额远远大于增发筹资额,尤其是1999年以前,差距更为显著。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是在1998年才开始的,而在当时配股的融资额高达增发融资额的10倍。之后到2000年,增发有所增长,但160多亿元的融资额仍远远少于当年达到高峰的配股融资额519.45亿元。2002年配股筹资额骤然减少,只有56.61亿元,不足增发的1/3。2003年配股略有增长,增发略有减少,但融资额远不比前几年。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对配股和增发的选择和偏好主要来自于制度因素的影响:
从1999年到2001年之间,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的经营业绩要求有所下降,但对公司业绩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方法的变化,导致上市公司无法依靠非经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争取配股资格的途径。所以,很多上市公司放弃了配股再融资的方式。而相应地,证监会对增发的业绩要求却很低,导致2001年以后增发逐渐代替配股成为主要的再融资方式。但2002年,由于投资者的广泛质疑,增发发行一度停顿,随后将申请增发的公司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要求提高到不低于10%,且最近一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这使增发成为绩优公司才能使用的再融资工具。
(三)2003年可转债融资成新宠
1.2003年可转债融资情况
2001年陆续颁布《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为我国上市公司较大规模地发行可转债铺平了道路。在此背景下,许多上市公司宣布发行可转债。到2003年,可转债融资倍受青睐,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新宠,全年筹资额达到180.6亿元。
关键词:增发;再融资;经营绩效
一、引言
上市公司在获得证券市场初始融资后,因其产业发展或资本运作的需要,在证券市场增发再融资是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从我国来看,1998年5月以前,配股成为当时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唯一渠道。之后一直到2001年,形成了以配股为主,增发和可转债为辅的再融资形式。从2002年至2004年,进入了配股增发和可转债并重的多元化再融资阶段。从2005年至今,逐渐形成了以增发为主,配股为辅,可转债稳步发展的再融资方式。
表一:我国增发再融资变动趋势
年份 公司数 增发公司数/再融资公司总数 增发融资额 增发融资额/再融资总额
1998 8 4.44% 445.28 53.99%
1999 6 4.80% 557.47 62.41%
2000 21 11.35% 978.8 64.68%
2001 24 16% 750.99 63.56%
2002 28 50.91%164.64 62.67%
2003 1629.09% 110.62 30.23%
2004 12 25.53% 168.66 34.98%
2005 571.43% 278.77 99.07%
2006 38 86..36% 847.1 95.06%
2007 154 91.12% 2850.09 90.99%
资料来源:中国证监会网站统计数据整理
二、增发再融资经营绩效比较研究
(一)样本选取
(1)样本及样本时间:
考虑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和2007年实行新的会计准则,本文选取在沪市和深市在2001至2003年进行A股增发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共68家。剔除特殊的资产负债状况的两家金融机构,共有66家样本公司。
(2)主要财务指标:
①指标选取:本文选取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财务指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
总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 ×100%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 ×100%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100%
其中,选取的指标值都剔除了用每年GDP增速所表示的经济周期的影响。
②指标说明:
1、总资产利润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总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是从所有者和债权人两方来共同考察整个企业盈利水平。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增发再融资的效率越高。
2、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净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是从所有者角度来考察企业盈利水平高低的,反映所有者投资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所有者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增发再融资的效率越高。
3、主营业务利润率是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同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活动最基本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增发再融资效率越高。
(3)比较方法
①筹集资金所投入项目的建设期在一年以内的项目达到全部项目总量的80%,建设期超过2年以上的项目只占4.2%。所以本文选择增发前一年,增发后一年、增发后两年和增发后三年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
②为防范上市公司为增发再融资符合标准而粉饰报表,选取增发前三年和增发后三年的财务指标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
③与非股权再融资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二)比较及其分析
(1)上市公司增发再融资前后经营绩效比较
表二:上市公司增发前后重要财务数据变动趋势表
指标增发后一年与增发前相比下降 增发后两年与增发前相比下降 增发后三年与增发前相比下降
家数 占比 家数 占比 家数 占比
总资产收益率 59 89.39% 60 90.9% 58 87.88%
净资产利润率 59 89.39% 59 89.39% 59 89.39%
主营业务利润率 50 75.76% 53 80.3% 56 84.85%
可以观察到,上市公司增发后一至三年内重要财务指标相对与增发前绝大部分都下降,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使经营绩效得到提高,其中总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少,净资产利润率无明显变化,反而有更多的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
(2)增发前三年与增发后三年
①增发三年与增发后三年各年情况及趋势
表三:上市公司增发前后财务指标变动趋势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在增发前逐渐提高,而增发一年后有明显的下降,随后在增发后第二年有小幅提高,在增发后第三年又迅速上升。增发后各项指标最低值比增发前更低,而增发后最高值也比增发前最高值低,增发后的经营绩效差于增发前。
②增发前三年与增发后三年平均情况
表四:上市公司增发前后财务指标的平均情况比较
指标 增发前三年平均 增发后三年平均
总资产收益率 8.17% 3.10%
净资产利润率 9.71% -0.01%
主营业务利润率 8.88% -0.75%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在增发后有了明显的下降。说明上市公司并没有通过增发而使得财务绩效得到提高。
(3)增发再融资与债权再融资绩效的比较
截至到目前为止,沪深两市有过企业债券发行经历的上市公司仅为22家。在2001年至2003年的发行企业债的上市公司只有2家。这主要是由于多年来企业债市场分级及多部门审批的架构,导致发债主体申请时间过长、效率低下,加上准入限制过多,制约了债券市场发展壮大,也影响了上市公司发债的积极性。
表五:上市公司增发与发债绩效比较
发债公司 指标 发债前三年平均 发债后三年平均
武钢总资产利润率 9.97% 10.35%
净资产收益率 14.75% 17.30%
主营业务利润率 14.33% 19.07%
中国石化总资产利润率 4.51% 8.40%
净资产收益率 10.46% 19.12%
主营业务利润率 18.91% 13.64%
从上表可以看到,发债的两家上市公司在发债后各项指标优于发债前。与表四比较可以看出,增发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差于发债的上市公司。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增发后绩效较增发前有所下降,增发募集的资金不能提高公司绩效,增发效率低下。
三、上市公司增发经营绩效下降的原因
(一)重融资、轻利用,增发成为强有力的圈钱工具
许多上市公司在并不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也赶增发热,而真正有好投资项目的上市公司并不多。我国企业的决策层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投融资体制下,形成了“钱越多越好”的思想,受这种思想影响,很多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圈钱”为目的,都存在一次募集尽可能多的资金的想法而进行盲目融资。而且由于企业管理层为了最大限度地融资和增发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增发前的会计收益能力进行了美化或高估,导致增发后的实际经营业绩难以超过增发前。
(二)投资项目选择不科学
由于一些上市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不考虑产业结构以及自身的发展情况,盲目选择投资项目进行多元化,而事实上由于缺乏技术、人力等各种资源,其多元化经营策略往往以失败告终。
同时,一些上市公司对募集资金所投资项目选取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审慎的态度,有时甚至是采取临时拼凑项目的做法,不少公司融资时编报的拟投资项目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做,而很可能仅是为融资额度而拼凑编报。因此,在募集资金到位后上市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仅仅是用作获得再融资资金手段的拟投资项目,并且根据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取向进行投资项目的大幅变更。拟投资项目的频繁变更无疑打乱了上市公司的募集投资计划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而耽误了投资和建设项目的原有进度,并最终影响投资效益的如期实现,导致增发后效益下滑。
(三)随意改变募集资金使用方向
在66家上市公司中,51家公司实际投资金额小于募集金额。招股说明书中承诺的投资项目共1001个,有119个项目变更了募集资金的使用用途。有不少上市公司为补充短期流动资金的不足而再融资,无法提高募集资金及整个上市公司的绩效。
募集资金的改投,也从侧面反映了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时,首要考虑的不是上市公司对资金的需求,而是可能融资的额度。上市公司并没有将所募集的资金全部充分利用于所承诺的项目中,它们中有的将本应投入到生产经营领域的资金变通进行委托投资或参股金融业,有的动用募集资金去收购风险难以控制的非经营性资产或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募集资金本该产生的使用效率。
四、提高上市公司增发绩效的政策建议
(一)严格审核再融资方案的科学性
监管部门应改进和完善公司募集资金使用项目的审批制度,从立项、可行性分析、财务评价等方面严格把关,确定再融资方案的科学性。对再融资拟投资项目应更严格审核,尽量避免拟投资项目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借口。鉴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形成过程、主要结论以及公司的主要决策过程在现行的招股文件中没有要求详细披露,为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发行人募集资金的目的和效率,形成有利的市场监督环境,要对上市公司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可以规定载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内容的文件在证监会指定报刊和网站披露。上市公司要在多方面对拟投资项目加以说明,主要是选定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包括项目提出及论证过程、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决策过程、根据投资计划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尤其是董事会要对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作分项说明。
(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内部人控制现象明显,治理结构严重不合理。所以应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功能。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中心位置,增强董事会功能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决策合理化的核心任务。而目前我国公司董事会中内部董事比例过高,且主要是公司经理人员。这样,董事会发挥不了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我国上市公司应将内部董事比例降低,增加外部董事,特别是一定数量的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以提高其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通过采取股票奖励、递延股票报酬计划、股票期权、业绩股份等持股型报酬形式,逐步提高经营者的持股比例,改变目前经营者“零持股”或“持股比率过低”的局面,以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保证在经营过程中经营者行为的规范化和长期化。
(三)重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我们不仅要看到增发是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趋势,更应关注发行债券融资的市场潜力。从本文绩效比较中也可以看到发债的上市公司绩效优于增发上市公司。所以,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向多样化发展应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重大课题。改变股权偏好,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企业发行债券以及可转换债券,都有力于改善当前上市公司主要依靠股权进行再融资的局面。多样化的方式,愿意追加投资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对再融资行为的约束也就越理性,也越能规范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达到提高经营绩效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和债权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发展。高度重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促成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是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理性化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张岗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经济研究 2001年第11期 P12-27
[2]原红旗 股权再融资之谜及其理论解释 会计研究 2003年5月 P22-27
[3]周勤业、刘宇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创新的比较与分析 证券市场导报 2005年9月P44-49
[4]宋光辉 政策制定与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趋势 南方金融 2005年1月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企业在促进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通方面具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及欧盟的债务危机相继爆发,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金融企业再融资过程中风险控制的关注。对金融企业而言,如何从企业内部出发,加强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风险控制问题入手,提出构建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新思路。
关键词:
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
一、金融企业再融资概述
(一)金融企业再融资定义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根据企业整体资金需求的目标,通过可能的渠道,取得企业员工投资或者从企业所有权人、原有债权人获得资金的一种筹措资金的经济行为。而企业再融资是指在实现融资之后的继续融资行为,主要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从证券市场上取得资金的直接融资行为。而金融企业再融资是特指金融企业通过再融资方式取得资金的经济活动。金融企业再融资是目前极受推崇的一种企业融资方式,对于金融企业的后期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二)金融企业再融资方式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主要采取股权融资及金融债券融资两种方式。(1)股权融资。金融企业股权融资是指企业原有的股东将部分企业所有权出让给新的股东,实现企业资本增加的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增发新股及配股两种方式。股权融资特点是取得融资的企业不需要支付给资金提供者资金使用利息,但新股东与老股东同时享有企业盈利所得。(2)金融债券融资。金融债券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向外界借钱的方式取得企业所需资金,但区别于一般的借钱方式,即金融企业具有主动权,主要表现在金融债券的融资方式上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和可转换企业债券。前者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普通股,后者可以再证券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与股权融资不同的是,通过金融债券融资方式取得的融资,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利息,以弥补企业使用债权人资金所造成的损失。
(三)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1)再融资方式风险。金融企业的两大类再融资方式,因其不同的特征,而具有其各自特殊的风险。一方面,股权融资具有长期性、不可逆性、无负担性三大类特点。在这种方式下,股东享有企业的所有权,而企业的经营者享有企业的实际经营权,经营权与所有权间的悖论使得实际经营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加,而忽视企业的实际盈利,这就造成了企业实际所有者对于企业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加大了企业再融资的难度。于是企业需求外部方式实现企业再融资,外部的成本及实际效果仍值得商榷,这就增加了金融企业再融资的风险。另一方面,债券融资是一种必须要承担资金使用成本的再融资方式,这意味着通过在这种方式取得的融资将增加企业整体成本,影响企业财务杠杆,增加企业实际经营风险,一般企业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对于金融债券融资都会相对慎重,这也使得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呈现着以股权融资为主要方式,金融债券融资为辅助方式的再融资方式格局。(2)再融资整体风险。金融企业再融资过程中的整体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和市场两个部分。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金融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国家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想通过债券市场去融资的企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取得融资,企业的整体情况也因此受到社会的监督、关注。如上市公司企业年报等,需要披露出企业多种经营数据,良好的经营数据会给予股民等正向刺激,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融资,但不良经营数据会使股民丧失投资信心,带来企业资产的浮动。另一方面,虽然我国金融体制不断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我国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金融市场仍存在很大差距,金融市场对于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的作用较小,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相对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较大,所以这给我国企业的再融资带来了较大的外部风险,而对于金融企业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环境变动影响的可能性更大,这种外部风险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企业再融资现状在我国,金融行业属于国家管控的重点行业,金融企业的利益争夺通过货币市场中的三种方式实现,分别是: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主要是为金融企业弥补短期资金不足而进行的临时融资活动的市场,在我国发展较晚;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指通过同业中心和中央登记公司,金融企业或金融机构进行债券购买和回收的金融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债券市场组成部分;票据市场是指一种短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通过汇票、支票、本票的发行、承兑、贴现等方式实现。以上三种金融市场发展相对不均,对于金融企业的再融资也有一定影响,但总体上,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此阶段的时间跨度为1998~2001年,以金融企业试点增发新股为起点,标志着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的新渠道产生。在此阶段,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格局是以配股为主要方式,增发新股和可转换债券为辅助方式。二是市场化阶段。此阶段的时间跨度为2001年至今。从初始阶段走入市场化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出现较大突破,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金融企业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金融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实施办法》两部金融企业再融资专门规则的出台。此阶段我国金融企业的格局发生转变,增发新股及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发展迅猛,形成了配股、增发新股和可转换债券多元化发展的形式。图1是1998~2010年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情况表,1998年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总额仅124.08亿元,至2001年有明显增长达457.01亿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总额急速增长,2011年金融企业实现再融资3538.73亿元。
(二)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现状(1)再融资能力不均。长期以来,金融企业融资存在着大企业融资相对简单,融资能力较强;小企业融资难度大,且融资规模较小等问题。融资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二八法则,即少数大企业取得金融市场上的大规模资金,而占金融市场大部分数量的小企业取得的资金总量很少。取得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将资金投入生产,创造更多的价值,但现实中很多大企业在取得金融市场融资之后因为没有合适、可靠的项目,将资金转给中介机构来管理,从中赚取资本使用利差;小企业拥有好的项目,却因为缺乏流动资金,项目开发出现问题,好项目“流产”,这可被视为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2)会计信息披露不足。从我国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及年度财务报表的披露情况而言,相较于美国等发达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从方式上来看,我国相关财报信息披露格式化严重,缺乏行业、企业特征,而诸如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的财报信息披露则相对灵活,在保证基本披露项的完整性同时,兼容考虑企业特征及行业特性,便于投资者充分了解企业特征;另一方面,从社会信誉上来看,我国金融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使得中国股民一度视中国金融企业为“圈钱机器”,这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中国金融企业再融资的发展制造了阻碍;反观纳斯达克等发达的证券市场,表现出更多的资本融通、收益再分配功能,给予了资本市场更多的活力。(3)内部控制能力不高。我国金融企业管理现状基本是采用职业经理人的方式,即实际管理权跟经营权分开,这种职权分开的情况,增加了实际管理人员的权利,但管理人员也因为权力过大,难以受到控制,在指导企业经营时易出现专断专行的现象;原则上员工对于管理人员具有内部监管的权利,但现实中因为员工基数大,权利过于分散,使得无法有效实行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管,这一层面的内部监管基本缺失,无法发挥作用。
(三)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问题分析21世纪初,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及准则,金融企业也需严格执行基本规范,但各金融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归纳如下:(1)企业内部结构问题。完整的企业治理结构应该由董事会、监理会和经理层构成。治理结构中的各个层级依照相关标准对企业的运营决策、内部监督等实行决策,其中董事会主要具有经营决策权,监理会主要执行监督管理权。在我国的金融企业中普遍存在股东大会中大股东权力过大,使得董事会无法行使决策权;金融企业监理会人员设置不科学,使得监理会监管权用不到实处等问题。(2)风险评估机制问题。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尽管发展较快,但是各项机制都不完善,尤其以金融企业风险控制为最。国外的经验显示,金融企业作为特殊的服务业对于内外部风险的影响反应相当剧烈,因此应该建立专属于金融企业的专门化风险评估机制,包括从风险的识别到风险的应对等诸多方面。如今,我国金融企业对于风险的识别、分析、应对、反馈等方面做得不到位,金融企业没有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使得只有当风险来临时才后知后觉,这种情况下,企业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对较早识别风险的企业要低得多。(3)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企业一般包含较多子公司或业务部门,内部组织结构较其他行业相对复杂。这种庞大的企业组织架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处理金融企业复杂的业务,但同时也带来了内部沟通不畅、信息难以准确传达等问题,造成了金融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比如,集团公司的总部下达了企业再融资的重要决策,但经过层层组织的信息过滤加工,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子公司或对应的部门往往难以准确按照总部最初的设想实现融资。(4)监管机制问题。我国金融业受到政府的管控,执行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但因为金融企业难以划归到特定的行业,所以监管存在着盲区。同时对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基本规范”,缺乏相应成文的法律法规,容易出现钻法律漏洞的情况。
三、从次债危机到欧债危机:国际经验对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启示
2007年以美国为中心,全球爆发次贷危机,此次次贷危机源于2004~2006间美国17次调整贷款利息,基准利率由1%上调至5.25%,致使次级抵押贷款还债压力过大,很多房屋购买者无力还债,从而导致很多次贷机构破产,基金公司倒闭。美国本土的次贷危机最终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集体性震荡、恐慌,从而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的余波稍稍缓和之后,随着希腊等欧盟国家的国家性债务相继严重超出预警线,欧洲爆发债务危机。2009年12月,希腊成为首个债务凸显的欧盟国家,随后债务危机向其他欧洲五国蔓延,即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也相继出现债务危机。加之美国评级机构不断下调希腊等债务国的信用等级,这场欧债危机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随后产生蔓延,危及整个世界经济。这场债务危机的的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12月16日,爱尔兰成功走出欧债危机困境,成为欧盟首个脱困的国家。总结这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企业再融资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一)内部控制环境在营造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各国的做法不一。如美国在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中专门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加强金融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保证监管信息的可靠真实;德国方面,一直努力构建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体系的内部控制系统,在内控系统中,德国重点营造分工有序、各司其职的体制,保证金融企业有效地进行再融资的内部风险控制。新加坡的社会整体价值观相对保守,所以新加坡投行对于大风险的再融资业务比较谨慎,新加坡金融企业为规避再融资风险,建立了层级清楚的内部风险控制架构,严格规定包括从最基层的实时交易员到最顶端的董事会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同时,在金融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政策制定上,新加坡金融企业也制定了明细的方案。
(二)风险机制在构建金融企业风险机制方面,金融市场相对成熟的国家也给与我国较多的借鉴。如:美国规定金融企业需制定连续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方案,全面规划金融系统,金融产品、金融活动、金融业务流程等各方各面,同时加强整体的风险预警识别体系;德国全能银行的经验借鉴是在境内境外都需要建立全面的交互的业务网络,这种网络有利于减少金融企业再融资带来的经营风险,维持金融企业的稳定性。新加坡金融企业通过建立复杂契约构架来减少子母公司制的金融企业风险,这种构架能够有效地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监管以及管理。
四、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原则考量与制度完善
(一)构建金融企业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明晰、结构完整的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金融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构架的基础,能够帮助金融企业加强企业日常及非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管。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根据金融企业的自身特征分配各类法人治理结构分级,要保证内部董事的数量,同时合理设置诸如独立董事等外部董事的数量,内部董事及外部董事相对独立的进行金融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能够强化董事会的监督作用,同时能够保证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完善金融企业风险内部控制法律法规金融市场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保证金融企业的稳定,需要加强对于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控制的力度,完善相应的风险内部控制法律法规,规范目前尚存的金融企业再融资死角,将可能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以保证金融企业再融资的合理有序化,这种做法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性。
(三)建立高效的金融企业风险评估机制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被视为抵御金融企业融资危机的有效方式,同时能够对风险进行谨慎的防范。构建有效的风险评估体制,要求金融企业从自身出发,首先在企业内部营造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合理规避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风险的项目。从企业自身的资产结构情况出发,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将企业再融资风险评估体制构建落到实处,设计出能够适应市场等外部环境变化的高效的、全面的风险评估机制。(四)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预警系统对金融企业的风险进行预警,对于金融企业再融资具有长远的意义。区别于风险评估体制,风险控制预警系统是在项目未实施前就根据相应指标对风险进行等级评定,将相应的风险报告呈报给相关领导层,并对项目进行实时跟踪,对项目风险进行动态监管,设置专业化的监控人员,对于超出风险稳定指标的项目积极报告并制定一定的初步解决程序,对重要风险点进行严格把控。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再融资;配股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
现今,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没有改变,股权集中度仍然较高,使小股东不能很好的制约大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也难以很好的实施,国有法人股占据统治地位的现状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股权结构不够合理,这对于公司经营绩效和治理效率都有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使得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和改善。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1、股东主体构成复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按上市地区和币种不同分为A股、B股、H股;按股权属性不同分为法人股、国家股和个人股等。前者A股、B股、H股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但这三种股票只能分别在彼此不同的市场上流通。后者法人股、国家股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前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只能在场外通过协议转让,而个人股可以有条件的流通。
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沪深股市总股本38395.00亿股,其中流通股为31339.60亿股,占到了股本总额的81.62%,和2006年底的39.5%相比很大提高,说明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有了很大改善。
2、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是具有国有控股性质的公司,这些公司是以国有企业公司化为基础框架进行的改革,按照这个改革框架,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对股份结构进行了改变。在这种独特的情况下,我国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按所有者的性质粗略的划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其中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都是国有股权。国家明文规定要保证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控股地位。因为历史的原因,目前仍然有部分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没有上市流通。这虽然保证了国有股的控股地位,但同时也导致了我国股市的二元结构(即非市场化的国有股市场和市场化的流通股市场)。
股东主体复杂的构成形成了我国股票市场的独特性(即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以下表1、2分别列出了2010-2012年、2002-2004年我国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注:资料来源:巨潮资讯
从以上两表看出:我国股票市场中,流通股在股本总数中所占比重很大,最近几年流通股的比例始终保持在80%左右,与2003-2004流通股比例始终保持在35%相比有很大改善。
3、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
股权集中度主要有三大衡量指标:CR指数、H指数、Z指数。一般通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即Shrcr1指数,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在公司总股份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
通过对2009、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得出以上两个表格。由以上两表格可知,2009、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在30%以上的有1000多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60%多,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
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及其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一)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并不符合“首选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债务融资,最后外部股权融资”的优序融资理论。我国上市公司因为内部积累严重不足,导致内源融资在企业融资中所占比例极小。在外源融资中,大部分上市公司表现出了对股权融资的偏好和对债务融资的厌恶。因此我国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先通过股权融资,然后债务融资,最后内源融资的融资顺序。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特点主要是融资规模的扩大、融资比重的增长以及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的偏好。
1、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比重越来越大
我国证券市场的大规模发展为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主要是股权融资)提供了主要场所,而且上市公司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再融资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程度也逐渐显现。从总体看,近几年我国的再融资市场仍保持较高水平,特别是2006年,因股权分置改革而暂停的再融资重新运作,再融资程度出现大幅回升。
资料来源:中国证监会
从上表看出,我国再融资总额从2004年的482.18亿元到2006年的910.4亿元,回升幅度高达188.80%,由此知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比重越来越大。
2、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这与发达国家的“首选内源融资,其次债务融资,最后股权融资”不同,其融资顺序为:首先股权融资,其次长、短期债务融资,最后内源融资。这种偏好主要表现为:(1)上市公司首选配股作为再融资方式,与此同时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在近几年较为重视的股票融资方式。上市公司以配股和增发新股做为主要股权融资方式占再融资规模的比例高达93.82%。(2)股票融资的比重远大于债券融资。(3)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结构中,存在着内源融资比例较低,外源融资比例较大的情况,甚至有部分上市公司完全依赖外源融资。
(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通过前面叙述知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先进行股权融资,其次债务融资,最后才是源融资,但我国国有控股股东普遍不到位现象以及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特殊股权结构,削弱了股东对于经理层的约束力,导致了经理层过分追求资本控制权,最终致使上市公司表现出对股权再融资的偏好。因此,我国上市公司一般把内部债务融资排在外部股权融资之后。由于前些年增发新股比配股难,配股不言而喻地成为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而近些年增发新股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所以配股和增发新股在我国资本市场融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配股和增发新股两种再融资方式与其特殊的股权结构有密切关系,同时配股和增发新股也会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合理利用再融资进行股权结构的优化可以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及股权激励。
三、合理利用再融资对股权结构进行优化的建议
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权结构优化途径有多种,但配股和增发新股这两种再融资方式是倍受青睐的。配股是向公司原有股东按照其持股比例发行股票。如果股东进行全额认购,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就不会变化。但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股东常会主动放弃配股权,同时,流通股的配股通常会由承销商余额包销,所以一般都能全额参加配股。这样必然导致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份的相对上升和非流通股股份的相对下降。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除配股外的另一种再融资方式,最早时候上海三毛、龙头股份等5家上市公司开创了增发A股的先河,而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沪、深上市公司也增发了A股。增发新股与配股的区别在于增发新股既面向公司现有股东也面向所有投资者,而配股只面向公司现有股东。在2009年的上市公司中实施配股的只有10家,另有85家进行了定向增发,11家进行了公开增发,比例高达88.54%。因此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两种主要再融资方式来改变股权结构。
四、有关上市公司再融资与股权结构优化问题的结论
总体来说,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能够实现国有股的相对减持。因此,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现象,通过再融资来实现股权结构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配股时,可以通过国有股股东主动放弃配股权、转让配股权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同时,增发新股也能够达到相同目的。这样,上市公司在实现再融资目标的同时也优化了股权结构。此外,允许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配股和增发新股来回购国有股份或在上市公司再融资时限定其出售部分国有股,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优化。因此利用再融资进行部分国有股的出售和回购是优化股权结构的最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宋海霞.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2.
[2]刘晓霞.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8.
[3]管征.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2.
[4]程明.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J].会计之友,2006(1):54.
[5]林凡.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2-73.
[6]何学文.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调整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6.
[7]刘永祥,薛建彪.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对策[J].经济问题,2001(10):12-13.
[8]巨潮资讯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