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怎样提高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重新组织已经获得知识,提出新的方案,并能够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点对于小学数学学习尤其重要。小学数学是对生活中简单的常识总结基础上与数学理论结合,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小学数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开启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有助于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对提高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对策措施进行了简要研讨。
一、创设质疑情境,拓展创新空间。
小学生处于学习懵懂时期,有些学生喜欢提出对题目和解题的质疑,这是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表现。在质疑过程中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想到的某些方面,这时候教师再进行积极的引导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在课堂上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就需要创设质疑情境,拓展创新空间。在课堂上设置开放式的题目给学生作答,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学生可凭借自己的思考提出不同的解答方式。比如题目:师生一起出去旅游,学生有100人,教师有20人,在收取门票的时候学生票每人10元,成人票每人20人,团体如果超过三十人,那么按照每人15元收取,那么哪种买票方式是最省钱的?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题目,学生可能找不到最省钱的方式,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多种买票方式的计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强化内在诱导,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给学生讲解难题,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力量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领悟,并且提出自己的质疑。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而学生提出质疑后教师不是正面回答,而是再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举个例子,学生在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的时候,比如比较7/9和9/10的你大小,教师可以首先问学生怎么作答,如果学生没有人可以让学生将7/9变成相等的70/90,将9/10变成相等的81/90,对比70/90和81/90谁大呢?这样由此可以推断出什么呢?那么给我们一个启发,以后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怎么做呢?这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叫做什么呢?这一系列启发诱导的方式,便可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思考,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不仅自己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解决了。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品质。
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时间,如何利用这短暂的课堂成为关键。首先,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有效的修正,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比如在教授认识圆角分的课堂上,由于目前运用到的分的单位已经很少,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认识元开始,接着认识角,最后认识分。在练习的过程中可删减关于分的题目。为了强化学生的认识可通过组织模拟商场购物现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开展活动,更深刻的认识各种面值之间的转化,活跃学生思维。其次,通过激励的形式,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对每一位认真思考的学生给予鼓励,不管是回答正确与否都给与其激励,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则可通过集体谈论的形式予以澄清。第三,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目前粉笔、书本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广阔的图书资料、自然一起、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资源为整个教学课堂服务,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拓展视野,提升创新思维。
四、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只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才能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课标也提出了要强调体验,让学生通过操作、归纳和分析,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日常的教学活动,通过切实的动手操作,得到最深刻的理解。比如砸进行圆柱侧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每一位学生每人手拿一个圆柱模型,然后用剪刀沿着其高线剪开,得到圆柱侧面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到其侧面面积为长方形,进而推断出其面积与底部圆的半径、高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让学生参与日常教学活动的方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提高其创新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可以颠覆传统学习模式,找到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整个教学过程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教师工作经验的增加和对学生的了解,可不断的寻找更为有效的创新学生思维的引导方式,促进学生更有兴趣的进行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锋,罗雅色.为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创造环境[J].《青春岁月》,2011,24:249.
[2]范小伟.利用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水平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潘银楼.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J].《中学时代》,2012,14:223.
[4]严铁良.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1:93-95.
高考数学解题思维能力怎样练成的
第一,从求解(证)入手——寻找解题途径的基本方法遇到有一定难度的考题我们会发现出题者设置了种种障碍。从已知出发,岔路众多,顺推下去越做越复杂,难得到答案,如果从问题入手,寻找要想获得所求,必须要做什么,找到“需知”后,将“需知”作为新的问题,直到与“已知“所能获得的“可知”相沟通,将问题解决。事实上,在不等式证明中采用的“分析法”就是这种思维的充分体现,我们将这种思维称为“逆向思维”——必要性思维。
第二,数学式子变形——完成解题过程的关键解答高考数学试题遇到的第二障碍就是数学式子变形。一道数学综合题,要想完成从已知到结论的过程,必须经过大量的数学式子变形,而这些变形仅靠大量的做题过程是无法真正完全掌握的,很多考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解一道复杂的考题时,做不下去了,而回过头来再看一看答案,才恍然大悟,解法这么简单,后悔莫及,埋怨自己怎么糊涂到没有把式子再这么变一下呢?
其实数学解题的每一步推理和运算,实质都是转换(变形).但是,转换(变形)的目的是更好更快的解题,所以变形的方向必定是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创造条件向有利于解题的方向转化.还必须注意的是,一切转换必须是等价的,否则解答将出现错误。
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中架起联系的桥梁,也就是在分析题目中已知与待求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化归和消除这些差异。寻找差异是变形依赖的原则,变形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总结。在后面的几章中我们列举的一些思维定势,就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在解答高考题中时刻都在进行数学变形由复杂到简单,这也就是转化,数学式子变形的思维方式:时刻关注所求与已知的差异。
第三、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1)揭示规律----掌握解题方法高考试题再难也逃不了课本揭示的思维方法及规律。我们说回归课本,不是简单的梳理知识点。课本中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方法,而很多考生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觉其内在思维的规律就去解题,而希望通过题海战术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题海没少泡,却总也不见成效,最终只能留在理解的肤浅,仅会机械的模仿,思维水平低的地方。因此我们要侧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剖析,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2)构建网络----融会贯通在课本函数这章里,有很多重要结论,许多学生由于理解不深入,只靠死记硬背,最后造成记忆不牢,考试时失分。
例如:
若f(x+a)=f(b-x)则f(x)关于对称。如何理解?我们令x1=a+x,x2=b-x,则f(x1)=f(x2),x1+x2=a+b,=常数,即两自变量之和是定值,它们对应的函数值相等,这样就理解了对称的本质。结合解析几何中的中点坐标的横坐标为定值,或用特殊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记忆这个结论就很简单了,只要x1+x2=a+b,=常数f(x1)=f(x2),它可以写成许多形式如f(x)=f(a+b-x).同样关于点对称,则f(x1)+f(x2)=b,x1+x2=a(中点坐标横纵座标都为定值),关于(a/2,b/2)对称。
再如若f(x)=f(2a-x),f(x)=(2b-x),则f(x)的周期为T=2|a-b||如何理解记忆这个结论,我们类比三角函数f(x)=sinx从正弦函数图形中我们可知x=/2,x=3/2为两个对称轴,2|3/2-/2|=2,而得周期为,这样我们就很容易记住这一结论,即使在考场上,思维断路,只要把图一画,就可写出这一结论。这就是抽象到具体与数形结合的思想的体现。思想提炼总结在复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类似的结论f(x)关于点A(a,0)及B(b,0)对称则f(x)周期T=2|b-a|,若f(x)关于A(a,0)及x=b对称,则f(x)周期T=4|b-a|。
这样我们就在函数这章做到由厚到薄,无需死记什么内容了,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这些结论的逆用。
例:两对称轴x=a,x=b当b=2a(b>a)则为偶函数.同样以对称点B(B,0),对称轴X=a,b=2a是为奇函数.
3)加强理解----提升能力复习要真正的回到重视基础的轨道上来。没有基础谈不到不到能力。这里的基础不是指机械重复的训练,而是指要搞清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以及对知识本质意义的理解与感悟。只有深刻理解概念,才能抓住问题本质,构建知识网络。
4)思维模式化----解题步骤固定化解答数学试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解题操作要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要做到思维模式化。
所谓模式化也就是解题步骤固定化,一般思维过程分为以下步骤:
A、审题审题的关键是,首先弄清要求(证)的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条件的表达方式是否能转换(数形转换,符号与图形的转换,文字表达转为数学表达等),所给图形和式子有什么特点?能否用一个图形(几何的、函数的或示意的)或数学式子(对文字题)将问题表达出来?有什么隐含条件?由已知条件能推得哪些可知事项和条件?要求未知结论,必须做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需知)?
B、明确解题目标.关注已知与所求的差距,进行数学式子变形(转化),在需知与可知间架桥(缺什么补什么)
1)能否将题中复杂的式子化简?
2)能否对条件进行划分,将大问题化为几个小问题?
3)能否进行变量替换(换元)、恒等变换,将问题的形式变得较为明显一些?
4)能否代数式子几何变换(数形结合)?利用几何方法来解代数问题?或利用代数(解析)方法来解几何问题?数学语言能否转换?(向量表达转为解几表达等)
5)最终目的: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C、求解要求解答清楚,简洁,正确,推理严密,运算准确,不跳步骤;表达规范,步骤完整分析思维和解题思维,可归纳总结为:目标分析,条件分析,差异分析,结构分析,逆向思维,减元,直观,特殊转化,主元转化,换元转化。
高考数学解题思维能力是怎样练成的相关文章:
1.高考数学解题思维
2.如何在年底前提升高考数学解题能力
3.思维导图要怎么练习
4.高考数学最后一个月有效复习方法
5.高考数学大题解题方法
6.高考理科女生谈如何训练数学拿高分的能力
思维能力制约着写作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学生各自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高有低,表达效果也有好有差,学生写作水平,写作效果受到思维能力高低的影响和制约。学生中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的往往是喜欢思考,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文章分析得深刻的,往往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文章另僻溪径,富有见地的,往往是具备了一些创造思维能力的学生。反之,文章东拼西凑,人云亦云,是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文章离题,把握不住中心,是思维缺乏方向性;文章平淡枯燥,往往是思路不广,缺乏联想;文章单调呆板,往往是思路不灵活。总而言之,思维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提高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会形成思维的内容,而思维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文章。怎样在作文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分析思考问题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思路。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创设各种诱发学生写作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写作不是枯燥无味的苦差。诱发学生思趣的方式较多,指导学生写记叙文、说明文,可语言描述,也可借助于录音、画面、实地参观,实物观察,让学生从感知人手展开形象思维。可提供一个画面或一个情节让学生描写或扩写,或把一件换角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去写作。有一次,在讲完了鲁迅的《故乡》后,我让同学们自学了茅盾的《可爱的故乡》,并让他们思考两个问题,1.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故乡,但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2.因时代和写作目的不同,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等同学们对这两个题明确后,再让他们看一幅画《鲁迅家乡新貌》,接着让同学们展开联想:如果“我”的后代宏儿回到故乡,看到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心情会怎样?假如你站在宏儿的角度,你将怎样叙述你的所见、所想、所感呢?由于学生在讨论中有兴味地人了“境”,发挥了想象力,写出来的作文在场景的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描写上,有的还是较生动的。
在调动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后,教师还应教会学生“会思”。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实践,帮助学生开拓思源,进一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实践和观察是思维的源泉,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有关的感知,表象和材料,因此没有实践,没有观察就无从思维。所以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细致观察,通过大脑“加工来料”再通过思维来选择储存信息,最后完成写作。
作文教学还要从思路上启发学生。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落花生的外貌矮(其貌不扬、平常),果实埋藏在土里(给人的好处不显露于外)貌不扬,但内在美正是落花生风格的写照。为了讲清“托物言志”,我又讲了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深刻含义,引出了这两句话的寓意:做人要像莲花那样,无论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都要坚持正义,保持高尚风格。这一分析,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抓住这瞬间的闪光点,写下了富有感情的《烛光颂》歌颂了母亲,老师乐于奉献的精神。
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仅要从思路上启发学生,还要能挑起“争论”。在争论中发展求异思维。在讲授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时,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作为被当时社会看不起的犹太人之一的夏洛克,他的性格就只有令人生厌的高利贷剥削者自私、贪婪、凶残的一面吗?在讨论中有同学说:“我很佩服他的口才”。也有的同学说:“他很狡猾,用褒义词的话就是他很聪明”。还有一个同学说:“他也是一个在社会上受压的人,所以他要报复”。通过讨论同学们对夏洛克这个吝啬鬼的形象有了另一方面的认识,冲破了一些文学作品在他们心目中人物的“脸谱化”,坏人就一定只有坏的一面的模式,在学生心目中已动摇了。求异思维的训练,对学生写作议论文是有帮助的,写作议论文,应调动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围绕中心论点,多角度的发表见解。
一、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
二、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营造学习气氛,激发主体参与的能动性,开发学生逻辑思维
只要能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之产生参与的欲望,产生主动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实践证明,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教师给学生的爱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学生则会由于对教师的爱而迁移到对学科的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适当的激励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会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应想法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运用灵活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而言之,学习兴趣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产生神奇的力量,因而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前提。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会十分专注于学习内容。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比较就是确定所研究的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比较与分析、综合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把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特性区分出来,才有可能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异同。
比较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和法则。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比较。如比较两组物品的个数是同样还是不同样多,哪组多,哪组少。教学计算方法或法则时,通常都要出现不同的算式进行比较。例如,5+1=6,1+5=6;6-1=5,6-5=1;31+15=36,31+50=81等。教学一些概念时,也都要进行比较。如质数和互质数,分数和除法,正比例和反比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有关联的易混的应用题要进行比较。如比较乘、除法应用题,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等。
3、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丰富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在学生一头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颈;更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中,有一题”一堆煤实际每天只烧2。4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计划可以烧96天,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误列为:(2。4-0。6)X=2。4×96,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延迟的原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纠。你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理解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6吨?那么(2。4-0。6)表示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吗?要求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应该怎样列式?(2。4+0。6)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通过上述问题的思索,将本来要教师讲解分析的难点,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在探索中学会思考方法,培养自我纠偏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会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无矛盾性。必须严格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会学生有条不紊、有根有据地说出思考的过程,解题的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比如教学高年级应用题时,我们指导学生掌握如下的解题思路。
求什么――书上找出问题。
要什么――找准两个基本条件,列出基本数量关系式。
缺什么――未知条件。
怎么解――确定解题思路,解题步骤。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是多方面的。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显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还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如何对跨世纪的人才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已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了解学生的特点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具体、形象、鲜明的对象、生动活泼的形式、色彩鲜艳的目标、新奇动人的事物等非常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过程的活动教具,有更浓厚的兴趣。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通过眼看、口说、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迁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9加几”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操作示范直观感知。出示一个可以让学生明显看出有10个空格的纸盒,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格子,再一个一个地往盒内放9个乒乓球,盒外2个乒乓球,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怎样算?谁能到前面来摆一摆乒乓球,说一说移动乒乓球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启发帮助,把盒外的1个乒乓球放入盒内,凑成了10,盒外还剩1个乒乓球,一共是11个乒乓球,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凑十法”。
2.动手操作,巩固动作思维。指导学生在画有10个方格的纸片上先摆上9根小棒,再拿出3根摆在桌上,求一共有几根小棒?怎样列式?怎样移动小棒?为什么拿桌上的1根放在方格纸片中?说说“9+3”怎样算?学生自己动手摆,想想“9+7”得多少?使进一步感知“凑十法”。
3.操作明理,强化形象思维。让学生看算式先摆后算,然后说说“9+4、9+8”的推理和运算过程,使学生加深理解“凑十法”。
4.理解算理,形成抽象思维。让学生想一想“9+5、9+6、9+9”应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凑十法”计算“9加几”要想“9加1”把第二个数分成1和几,9加1得10,10加几得十几,至此完成了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迁移,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学习能力。
二、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对学生加强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1.把式题口述成文字题式应用题
如:“26-12=?”可以口述成文字题。(1)26比12多多少?(2)12比26少多少?(3)被减数是26,减数是12,差是多少?(4)比26少12的数是多少?(5)一个数比26少12,这个数是多少?(6)一个数与12的和是26,这个数是多少?也可以口述成应用题。(1)红花有26朵,黄花有12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2)白兔有26只,灰兔有12只,灰兔比白兔少几只?(3)有26个苹果,苹果比梨多12个,那么梨有多少个呢?(4)商店有26个书包,卖出一些后,还剩12个,卖出多少个?等等,这样通过语言叙述,既弄清了题意,理清了数量关系,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2.口述运算过程及算理
如:(1)“15-8=?”引导学生口述:“因为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2)“河里有25只鸭,鹅比鸭少7只,河里有鹅多少只?”引导学生口述:因为鸭子只数多,所以把鸭子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鹅的只数一样多,一部分是比鹅多的7只,从鸭子只数里去掉比鹅多的7只,剩下的就是与鹅同样多的只数,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解题思路,既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加强口算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天天练,课课练
口算常用于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者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设计制作形式多样的口算卡片。如:填数、组合、分解等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游戏,加强口算训练
关键词:逻辑思维;数学;培养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思维的范围非常广泛。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性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的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是其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会独立分析事情的根本。试想如果我们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就不会有条理的去做事情,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会做的乱七八糟。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能有完整的思路,不被打乱。他们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常常比别人更优秀。
2.怎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复杂的但逻辑思维能力却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对其引起重视。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综合分析能力是逻辑思维的一部分。老师应该在教育孩子学习时,善于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分析问题所在。逻辑思维能力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所以我们就应该从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等各种能力。我们应该进行学模式,学生养成找问题,好奇的习惯,同时注重将找到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
二、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
1.小学生的特点
逻辑思维能力归根结底为人们在平常生活对事物的了解,然后将其综合考虑的一种能力。小学生是身心发展的时期,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时间。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他们没有逻辑思维能力,老师的教学就会很困难。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感到困惑,枯燥,更好的学习。小W生的习惯等都没有养成,从小培养起来更容易,且这对他们以后都是有益的。如果小的时候不培养,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困难重重。
2.数学课堂的本质
数学课堂本质上是充满意义的课堂,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数学课堂太过于枯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不会利用已知的条件去寻求答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善于分析问题。将数学课堂回归到他本该有的面貌。学生分析能力提高,对数学充满兴趣,是我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终的目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用应用题进行辅助培养。应用题就是要对给的条件进行罗列,最后分析。
三、小学数学课堂培养的优势
1.学科优势
数学则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好学科。数学学科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最高的学科。这就对老师的教学目标提出了要求,老师应该让表面认识提高到形象思维上去。老师应该把公式等总结起来,让学生不仅记住它们,更要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终合能力去探究它们。数学学科本来就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极强的学科。不管是数学中的概念还是数学中的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们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所探讨出来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就潜移默化的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让他们这一学科学得很好。在这个学科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2.时间优势
小学是我们培养他们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征。小学生如果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会对其学习的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以应该从小培养。
不管怎么说,在小学的教育阶段,我们都应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 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且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也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相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姜学民.关于独创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零陵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1(01):23.
[2]苗逢春,陈琦.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训练的实验研究 (下)[J].学科教育,2011,9(22):89.
[3]杨冬菊,李云三,张云里,等.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8(02):7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构图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宜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拓式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的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从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从单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迁移和扩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增加解题难度,加快解题速度,优化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一、创设疑点、启发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创造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我国古代学者也曾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对感知到的物理现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找出原因、发生条件和规律,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逐步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既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一活动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在挖掘物理知识的思维价值,设计学生思维活动,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设计成疑难问题,设置的疑难问题应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惊奇,除做到言简意赅,还要富于情感、形象直观、趣味幽默,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疑难问题的难度,逐步增加梯度。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有的定律,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写去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题方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法,防止照猫画虎,生搬硬套。
例:烧杯中盛的是水,水中漂浮着一个小盒,盒中有铜、木二个小球,把铜球放入水中,水面怎样变化?如把木球放入水中,水面又怎样变化?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我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如果烧杯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当冰完全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果冰中有气泡,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冰中有一石块,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冰漂浮在盐水面上,冰融化后,水面又怎样变化?通过习题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打破“时空顺序”培养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从题给的已知条件出发,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去研究某一过程,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自始态到终态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逆转时间与空间、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的思路思考问题。逆向思维也是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的思考过程,往往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交叉进行,互相补充、互相结合的过程。解题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确实可以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例如:一位同学站在地面上,想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物重1000N,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300N,请在图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线方法.常规思维方法是先求绳子段数,再由绕线规律”偶定奇动”可知从定滑轮开始绕线即可。若抓住题目中“一位同学站在地面上”进行逆向思考采用倒绕法,就快多了。
四、强化训练、培养构图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定律、公式及物理问题可以用图形来描述。许多复杂的物理问题,如果采用图形来描述其物理问题,常常可以使问题简化,一旦找到图形所蕴藏的深刻的物理规律之后便茅塞顿开,使物理问题难度得到降低,并且常常从图形中找到有创意的解题思路,因而我们称它为“构图思维”过程。
对学生“构图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首先对学生强化训练,使学生把用文字描述的物理规律和定律反复用图形表示,反过来将反映物理规律及定律的图形让学生用文字描述。
不妨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十年前,美国有一家报社招考工人,一个二十一岁的失业青年去应考,主考官问他:“你从事写作有多少年?”青年回答:“只有三个月,不过还是请你先看看我写的文章吧!”主考官看完后说:“你既无写作经验,又缺乏写作技巧,文句也欠通顺,但是内容富有创造性。先试试吧!”失业青年进入报社后,积极开发思维能力,在三个月的试用期间,他“一日一创”,在工作上常有突破,后来撰写出许多科学论文,出版了著名的《思考的方法》一书。这个青年就是现代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
奥斯本的成功告诉我们,写作成败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如知识的多寡、阅历的深浅、智能的高低等,但在诸因素中,思维能力的强弱,则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更是思维的成果。任何文章的诞生都是生活素材积累与思维成果积累,再经过触发、思索之后的创造。缺乏写作材料,不可能写出言之有物的文章;同样,缺乏思维训练,不会思考、联想,也很难写出引人注目的佳作。
人们常说:“多读多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但是,那种追求故事情节、摘抄只言片语、忽视思维训练的读书,满足于记录生活现象、重复陈词滥调的练笔,即使次数再多,收效是不会大的。
关键词:新课标 培养 低年段 学生 思维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学习,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外出听课,一堂堂设计精美的数学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生动、直观地诠释着新课标下的新课型,我深深的感觉到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调动学生亲自动手,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动作与思维密不可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其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这样,有利于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且学起来兴趣浓厚。如教学九加几的进位加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凑十的方法,我组织儿童操作,拿出学具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个盒子一共有几格?几格里面放着杯子?还空着几格?盆外有几个杯子?现在要把盒内盒外的合起来,只要把杯子怎样摆弄就能一下子看出一共有几个?"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投入了操作,得出把盒子外拿一个放进盒子里凑成10个,再加剩下一个是11个。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建立了深刻、清晰的凑十表象,抽象概括出凑十的算理。
二、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要注意教给其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其善思、会思。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如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与前面的复习题进行对比,然后再计算。这样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多个思维指向,沟通知识的联系。加深、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激发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发好思。如我在教学"圆柱和球的认识" 时,首先,拿一个圆柱模型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上、下底面是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一个足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观察其形状。通过观察、提问、回答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得到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
四、合作交流,深化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思维,思维的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长期训练和培养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