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遗传学的发展阶段范文

遗传学的发展阶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遗传学的发展阶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遗传学的发展阶段

第1篇:遗传学的发展阶段范文

主流医学

主流医学(或称常规医学)的进步在20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一直摇摆不定。40年前,人类以闪电般的速度冲破医学的黑暗年代进入了令人兴奋的创新世界中。如今,我们已经开始正儿八经地讨论基因疗法和人工心脏植入术。谁说我们不能在不久的将来亲眼看到它们成功呢?我们已经看到生命在试管中孕育成功。我们已经身处主流医学的未来,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不过在继续向前跃进之时,先来回顾一下过去。

从本期起,我会先对主流医学的进程与发展进行概述,然后详细探讨其目前状况,及其抵御慢性病、新老传染病的重要战役。最后,我要给你讲讲主流医学光明的一面,听听世界卫生组织对主流医学的肯定评价,看看令人振奋的未来。现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世纪初叶医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吧。

现代医学的进步

1928年9月的一个早晨,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休假后返回实验室,在一个培养盘里发现了一团霉菌,从此发明了青霉素这一20世纪最为重要的医学发现,这一切谁能事先想象到呢?抗生素,这颗神奇的药丸,极大地改变了临床和医药研究的道路。从此,政府机构、大学实验室和私营部门联合起来,推动医学和医药的发展,取得了遗传分子工程、主要器官移植等一系列医学进步。随着弗莱明的发明在1928年诞生,现代医学树立了许多令人诧异的重要里程碑。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流医学取得了辉煌的进步。医学的这一成就对人类的长寿、减少疾病的痛苦与折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发明,如救治生命的抗生素、新型的麻醉剂、儿童接种疫苗、公共卫生的倡议、计算机辅助诊断、核磁共振成像和其他重要技术。同时,我们还看到,人类消灭了许多疾病,根治了许多残疾,成功地移植了各种人体器官,在逻辑上、推理上解释了许多生理和疾病过程。主流医学还开创了生理和病理基因组成的重大研究。与此同时,主流医学还试图把握与人类继续相关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主流医学的研究人员和医生正在应对许多新的健康挑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艾滋病、癌症和许多其他慢性病。有些疾病已经有了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能也是永远不能用科学解释的方法。

主流医学情真意切地把西医医学知识理论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一直为卫生专业人员提供高标准的教育与信息。研究、评估和细致审查过去一直是、将来也永远是主流医学的检验标准。

现在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能享受到基础医疗服务,有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大多数儿童接种了6种主要的儿童期疾病免疫疫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减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955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人数为9100万,到1997年已经减少到1000万。总体上,1955年出生的人的寿命预计为48岁,而1995年出生的人的全球寿命预计为65岁。人的寿命在不断增长。

第2篇:遗传学的发展阶段范文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中心是分子遗传学)和蛋白质-脂质体系(即生物膜)。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比如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理、癌的发生等。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过程大致为: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A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段。DN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1974年,科恩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上的抗青霉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体内,揭开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序幕。

人类基因组计划

这是一项跨国家跨学科的探索工程,人体2.5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配对是研究的目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六国参与,最终目的是绘制出人类基因图谱。这项计划与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从1985年启动到2003年最终的序列图绘制完成,该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中国科学家在1999年加入,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并于2001年8月26日完成中国卷。

DNA双螺旋结构

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立即想到4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1953年2月,他们看到了富兰克林在1951年11月拍摄的一张十分漂亮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这一下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他们不仅确认了DNA一定是螺旋结构,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参数。他们采用了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的判断,并加以补充:磷酸根在螺旋的外侧构成两条多核苷酸链的骨架,方向相反;碱基在螺旋内侧,两两对应。1953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终于诞生了。 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

大事件BREAKING NEWS

生命科学在二十世纪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从双螺旋结构被发现,人类就开始逐步解开上帝的生命密码,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关键的结点――

1953年4月,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年仅25岁的詹姆斯・沃森和37岁的弗朗西斯・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使得生命科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这算得上生物学上的革命性事件。

1965年9月,我国第一次使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这对于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同样是个革命性事件,它突破了有机物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界限,使得人工合成生命有了可能。

1970年到1980年,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

1985年,美国科学家凯利・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就是DNA扩增法,意味着PCR技术诞生。这使得基因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3篇:遗传学的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新技术;新疗法;发展

1、引言

制药工业密切联系着健康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说,药物对于现代人的身体和生命健康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作为药物生产和利用的首要环节,作作为,药物的制作技术水平的高低,对药物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反映和影响,药物功能的发挥也受到制约,更有真者还可能引发药物安全问题。因此,在制药工业中,生产制作药物时,务必要保证高超的制药技术水平,以及先进的制药技术,才能促进药物质量的提高和制药工业的发展。

2、生物制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的方向

在制药工业中,生物制药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药物制作技术,其在健康医学和制药工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现阶段,生物制药技术在诊疗肿瘤、治疗脑中风和攻克炎症等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应用和发展。目前,生物制药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治疗肿瘤。全世界肿瘤的死亡率位居第一,在美国每年有100万人被诊断出患肿瘤疾病,而且54.7万热因此而死亡。同时,需要投入1020亿美元用于治疗肿瘤疾病。作为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治疗肿瘤依旧采取早期诊断和放化疗等综合手段。在今后的10年里,抗肿瘤采用生物药物将得到迅速的发展与普及。例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和转移。而且也使得这类抑制剂发展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成为可能,目前已经在临床试验中用于了三种化合物。

2.2 治疗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脊椎外伤及脑中风。在Ⅲ期临床上已经采用胰岛素生长因子rhlGF-1。NGF(神经生长因子)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可以用于治疗肌萎缩硬化症和末稍神经炎,而且都以在Ⅲ期临床加以应用。在美国,每年有60万人罹患中风,而且有15万因此而死亡。目前,有效的治疗药物并不多,特别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是很少,现已证明Cerestal能够对于中风患者的脑力具有明显的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

2.3 人自身的自身免疫缺陷能引起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在美国,有超过4000万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医疗费每年达上千亿美元,因此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研究通过生物制药技术攻克这类疾病。

2.4 在美国每年有100万冠心病患者死亡,而且需要耗费1170亿美元的治疗费用。在今后的10年内,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的增长点。在冠心病的心绞痛的治疗,以及心脏功能恢复方面,Centocor’s 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取得了成功,标志着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新型药物从此延生了。基因组科学的建立,基因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可能促使基因治疗和基因测序技术实现商业化,从而推动未来的治疗学达到新的高度。

3、关于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探析

现阶段,在制药工业中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已经比较普遍,并且已经提炼和制作出了更多新型的,有利于控制和治疗人类疾病的健康药物。但出现得越多新疾病,以及原有的未得到解决的重大疾病频繁的发病率,使得医学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国内医学事业要想突破这一发展的瓶颈,就必须提升制药水平,在提高药物制作水平和药物质量的基础上,对药物类型进行创新,以有效地治疗和控制当前社会所有的重大疾病。因此,在制药工业以及治疗重大疾病方面,生物制药新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1 生物制药技术和生产手段的发展

事实上,生物制药技术的革命,并不是指单一地创新制作技术和生产手段,还包括其他相关领域内各种新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例如在生物制药技术在发展和进步中,对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内微机电系统、图象处理系统、传感器系统等设备进行更新换代,都是需要借助的主要手段。因此,要发展生物制药技术,必须同步提高其相关设备配置以及操作水平。从目前的发展阶段看,人们可能无法准确地评估和预测生物技术是否得到发展,但是却能通过了解克隆技术、生物医学技术。以及不断增加的治疗疾病的成功案例,来预测到生物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技术发展

生物制药技术具有较多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了基因克隆技术和遗传修改技术等遗传学上的改进之外,还可以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上取得突破。在疾病还未入侵人类身体,威胁人类生命之前,相关的疾病预防工程可以采取封锁病原体的方式,阻止进入人身体的病菌以及病原体,进而阻断其在身体内部传播、损害机体。而如果病原体已经进入身体,则疾病治疗工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即控制和封锁,使在人体内的病原体的传播能力变弱,直至其完全消失。预防病原体疾病和治疗疾病两个工程都可以有效地防控病原体,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免疫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抵抗性和耐受性得以降低,避免在人体内的病原体感染而使新的病原形成,进而更大地威胁人的健康。从目前来看,在制药工业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程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

3.3 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

在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人们正在研究开发一种新疗法,用于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问题。例如,正处于开发状态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对于成瘾问题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一新疗法不仅对于瘾君子的状况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而且将对于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的影响。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技术,能够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例如:计算机模拟结合分子图像处理技术,能够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有利的工具用以研究和设计药物。

第4篇:遗传学的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 短跑 选材 方法

引言

“选材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选材的意义和作用在于:体育情报和体育科研的现代化使世界范围的运动训练方法日趋接近,选材便成为获胜的关键;可以充分挖掘和领用运动天才;可保证多年运动训练的顺利实施,为运动员选练过程最佳竞技年龄区间的确定提供依据。田径运动员选材的理论、方法等是整个科学选材的一部分,但由于田径运动主要靠体能,而体能更依赖于天赋和遗传,再加上田径项目多,各具特点等原因,故田径运动员的选材显得更为重要和复杂。

1.国内外田径运动员选材的研究现状

田径运动员选材由来已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优选意识、经验选材、科学选材几个阶段。从公元前776年第1届古代奥运会开始,各参赛队就选派最强悍、最勇猛的斗士去为本部族争光,存在着朦胧的优选意识。1896年开始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各个国家或地区都选派竞技水平最高的人作代表参加奥运会和其它比赛,优选意识已较明显。本世纪40年代以前,各国开始重视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运动员的选拔主要靠教练员的观察各直觉,用皮尺、秒表等进行简单测量,然后凭经验作出判断。从50年代开始,大量生物学科的测量技术与先进仪器引进体育领域,国际竞技运动水平大幅上升,运动员的选材日趋科学化。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运动员选材的研究,原民主德国、原联邦德国、原苏联及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相继开始了选材工作,并发表了许多关于选材方法、手段以及理论问题的论文和专著。

目前,国外运动员选材又两种流派:一是系统体制研究,以俄罗斯、德国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为代表,其主要特点为:举国上下一条龙,选材体制健全;重视普查与层层筛选;建立指标体系和优秀方法运动员模式;竞赛制度与各级选材要求紧密配合;注重选材理论的研究。二是分散体制选材,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不组织大规模的选拔,大多以教练员的经验加上部分指标测试,在较大程度上采取自然淘汰法选材。

中国队运动员选材的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随运动训练的发展开始萌发,如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国家体委组织了对田径运动员形态、素质和技术的调查测量。70年代是选材科学的起步阶段,对5175名运动员的21项身体形态指标进行测量,为多项运动员形态选材提供了依据。80年代是选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快速发展阶段。1980―1982年间,国家体委科教司组织了《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的课题研究,动员8个单位239名科研人员,测试了14871位运动员的102项指标,获得748万个数据,撰写了123篇论文,研究的成果获1985年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运动员科学选材开辟了道路。

运动选材的研究在中国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理论研究已具备较雄厚的基础,全国范围的选材体系业已形成,具有一直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选材队伍。毋庸置疑,中国运动员选材的研究和发展必将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田径运动员选材的基本方法

短跑是以无氧代谢功能为主的极限强度运动。决定短跑竞技水平的速度能力、反应时、最高动作频率即无氧耐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后天较难培养与改变,训练仅能使这些天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短跑运动员选材更重视先天因素。

2.1身体形态

短跑运动员的形态外观一般是中等或以上身材,肌肉发达且成束形,皮下脂肪较少;下肢较长,大腿比小腿稍短;踝围细,跟踺长且扁平、清晰;脚趾齐且较短,趾关节较坚固。根据短跑技术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有以下指标。

2.1.1身高

身高对短跑成绩没有实质性影响,不同身高的运动员在短跑中均能取得好成绩。但从总体看,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是身材较高者。根据国内外资料,《大纲》提出以下身高标准:男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75±5厘米,男子400米运动员为180±5厘米;女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65±5厘米,女子400米运动员为170±5厘米,并对各阶段的选材应达到的身高提出了相应要求。对有特殊才能的矮个子运动员也不可忽视。

2.1.2比大小腿长[大腿长/(小腿长+足高)×100]

大腿相对较短,能使跑时支撑阶段重心前移速度较快,大小腿折叠前摆快而省力。小腿长者,在角速度相同情况下,“扒地”速度较快,有利于完成支撑缓冲动作及缩短支撑时间。因此大小腿长的比值应力求小些,要求≤100%,最好≤95%。

2.1.3比踝围(踝围/跟踺长×100)与比跟踺长[大腿长/(小腿长+足高)×100]

踝围较细、跟踺较长者,小腿肌力较大,速度力量好。因此,比踝围应力求小些(≤100%,最好≤95%);比跟踺长力求大些(≥50%,最好≥55%)。

2.2生理机能

短跑项目运动时间短、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要求运动员身体健康而强壮,并有较强的心肺功能和无氧代谢能力。血色素男子12.0-14.0克以上,女子10.5-12.5克以上,比肺活量≥75,台阶指数105-115。

2.3成绩动态及运动素质

2.3.1成绩动态

分析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运动经历发现,他们大多在13-18岁开始专项训练,达到最佳成绩的年龄为男子25-26岁、女子23-25岁,达到最佳成绩需要8-9年的训练,而且起始成绩都较高。早期短跑成绩与进展速度反映了先天赋予的快跑能力和短跑潜力,是短跑运动员选材中直觉而客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2.3.2运动素质

短跑成绩取决于速度、速度力量和专项耐力,这些素质与遗传关系密切,是选材的测试重点。原苏联科研人员通过多年观察研究,认为根据系统训练一年半后素质增长速度预测短跑测试能力准确性较高。那些素质起点水平较高、增长速度较快的少年,将是天才的短跑选手。

2.4短跑技术

合理的短跑技术是步幅开阔,等身有力,摆动积极,步频较快,动作轻松,向前效果好,重心稳定,躯干保持适度前倾,摆臂积极有力,跑得直线性好。根据短跑技术特点,有以下指标。

2.4.1支撑时间

优秀短跑选手快跑时蹬离支点特别快(约0.08-0.09秒),腾空阶段较长,这是一个具有预测性的生物力学特征。

2.4.2步频指数(100米跑平均每秒步数×身高)

研究表明,步频在生长发育期不因年龄增长而变化,步频指数随身高的增长而变大,优秀短跑选手这一指数较高(≥7.4-8.1)。

2.4.3步幅指数(100米平均步幅/身高)

生长发育期,步幅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由于速度=步频×步幅,故随年龄增长,速度提高主要是步幅提高的结果。研究表明,步幅增长一般与身高成等比关系,其指数往往是一个常量。优秀短跑选手这一指数较高(≥1.07-1.24)。

2.5心里特征

反应速度快(尤其是听―动反应,属于有意识的意志行动,对提高技术和成绩有良好的影响),速度感觉好(准确估计自己跑速,正确分配力量及灵活调节速度),感知灵敏性好(提高动作频率与改进技术的心理前提),以及有“想跑得很快”的强烈愿望,是优秀短跑选的重要心理特征。可通过简单反应时、起跑反应时、50米速度知觉、100米速度预先估计,以及坐姿脚踏频率等指标来测定。起跑反应时(ms)为男210、女234,听觉反应时为男268、女225,动觉时间误差为男13.99%、女14.69%。百米速度预先估计误差率男女均为1.14%,坐姿踏脚5秒次数为男55.45、女51.30,这些可作为短跑运动员心理选材与评定的参考。

3.田径运动员注意事项

3.1选材工作要分年龄层次与训练阶段追踪进行

选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早期训练密切相关。由于人的各种能力与某些运动特点不可能在短期内确定,故不能一次定论。只有从小开始,不间断地进行,经过长期的观察、测试和反复筛选,才能将天才运动员选。仅凭测试数据选材是不够的,还应通过系统调查了解遗传优势,通过发育程度及发育期长短的鉴别对各种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看其运动能力是否跟上发育水平,并根据专项选材特征进行综合评定。

3.2从选“通才”转向选“专才”

所谓“通才”就是符合体育运动的共同要求,在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等方面较好的人才,即通常所说的有“体育细胞”,适合从事体育运动者,他们参加哪个项目都可以,但只能达到一般水平。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人的个体差异,对项目特点的认识和掌握不同,以及后天学习和训练的作用使兴趣、素质、技术发生迁移因素,一个运动员最适合参加什么项目,教练员一时难以看准确。因此在初选阶段只适于大体定向,即从类别上粗定位短跑、中长跑、投掷、跳跃等。而具体项目不要定得太死太窄,应从每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该转项的就转项。

3.2.1将与短跑密切相关而且又受遗传支配、后天训练难以改变的“难变”因素作为选材的重点条件。

3.2.2在众多选材条件中突出若干重点,而不求各方面都很好的“全才”。从遗传学讲,人的身体形态遗传性很大,尤其是身高、腿长、重心高度,后天训练难以改变,但又与跳高专项密切相关的因素,必须作为选材的重点条件。

短跑是技术复杂、掌握难度大的项目,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反应快慢、反应能力高低、竞争意识强弱等,对能否成为优秀跳高选手影响很大,而心理素质的遗传度也大,也是选材的重要条件。面对众多的选材指标和要求,必须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只要运动员先天性好、在与专项关系密切的条件上突出或达标就可以,而不必苛求所有条件都好的“全才”。如果要求项项达标,尽善尽美,就容易被浩瀚的数字遮住视线,将适合专项需要而又有缺点的好苗子漏掉。

4.科学选材与经验选材统一,预测潜力与实际表现并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优选人才

选材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课题,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4.1在强调科学选材时不应忽视经验选材,因为经验是从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且操作方便,易于推广应用。但个人的经验总是有限的,经验中常有不够确切的与“不知其所以然”的因素,急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向与科学选材和一致的方向前进。

4.2预测是一项超前工作,即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将运动员的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及遗传诸方面的特征测量出来,根据测量结果与专项要求预测未来的竞争能力,是确定运动专项、奋斗目标及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通过测试,一可防止选材中的滥竽充数的短期行为;二可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发展潜力大的运动员信心百倍地去攀登竞技高峰。但预测也有失算或与实际不相符合符合的情况,因此既要重视预测结果,下决心选拔发展潜力大的人才,又要看实际表现的才能和进展的速度。

4.3科学选材强调定量分析,从量化中找到各项指标之间、各项标准之间,以及指标标准与专项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其规律性,使选材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上。但由于选材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活体,受主观意愿和客观环境等多项因素的因素和制约,绝非数学中1+1=2或1-1=0那样规则和纯粹。

参考文献:

[1]王维群.运用生理指标进行短跑选材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2):9-11.

[2]简坤钟.短跑运动员的选材[J].中华田径,1996,(6).25.

[3]贺矗.谈短跑运动员的选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3(3):25-27.

[4]杨敏.短跑运动员选材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3):52-54.

[5]王书明.遗传指标与科学选材[J].中国体育科技,1998.6,34(3):52-54.

[6]曾凡辉等.运动员科学选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7]刘献武等.运动员科学选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8]许文浩.关于短跑运动员选材初探.瓦房店体校.

第5篇:遗传学的发展阶段范文

    中药和生药的全面发展阶段我国的药学工作者,在前辈开创的事业基础上,不断地将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引入中药的研究中,中药研究在近年来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在“九五”、“十五”期间,开展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最终建立15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将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研究中;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促进了中药种植与加工的规范化;在中药制剂和质量控制方面推行化学指纹图谱等先进技术,使中药化学研究系统化、标准化,保证了中药质量的稳定。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中药和生药的全面发展。

    我国生药学科与中药学科的关系

    对生药学科和中药学科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致,研究成果共享,研究队伍一体。1.研究内容及任务相同将药学类专业使用的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1]和中药类专业使用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3]、《中药鉴定学》[4]进行比较,它们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均是准确识别、鉴定中药(生药)及其基源的种类;调查考证药用植物(生药)资源;制订生药(中药)或其制剂的质量标准,并对其进行品质评价;通过植物类群之间的系统关系,寻找紧缺药材的代用品和新资源;利用植物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物种、活性成分高含量物种和转基因新物种;为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服务[5]。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生药学和中药学,其研究内容及任务是相同的。2.研究方法一致对生药学和中药学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它们都是通过生物自然分类方法确定生药基源;通过分离提取和光谱等方法确定所含的化学成分;对药材鉴定也是通过自然分类的方法确定原植(动)物,通过宏观观察法进行性状鉴定,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的鉴定,利用物理、化学或仪器分析方法,对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真伪和品质优劣程度;利用分子遗传学标记技术分析生物的基因型,揭示物种亲缘关系、鉴定药材;利用多种综合方法进行中药和生药质量的限量和定量控制等。从研究方法看,生药学和中药学也是完全一致的。3.研究成果共享在生药学或中药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最终都是共享的,诸如出版的各种教材和专着;创办的各种杂志;进行的全国和地区中药资源调查和品种整理;中药材品种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草药化学和药理研究;中药炮制研究;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等。这些同是生药学和中药学所共享的研究成果。4.研究队伍一体在我国,研究生药和中药的队伍分散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但他们是一体的,研究内容相同,方法一致,成果共享。目前虽被人为地分割成生药和中药两块,实质上在我国无法分为两个阵营,它们是有机的整体,最多只是研究人员工作单位不同而已。

    我国生药学如何发展

    生药学产生于欧洲,传入日本,引入中国。生药学的产生与西方医学的环境及当时的科技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一开始以西药的原料药为主进行研究;当传入日本后,由于日本早期从中国引入了大量的中医药,他们就将生药学与中药结合而取得了发展;生药学被我国引入后,很快就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中药学沃土之中,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颇具特色的世界药学领域的奇葩。1.发挥我国中药的特色我国中药以其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完备的药材种类,健全的生产、经营、应用体系,成熟的应用经验,稳定而奇特的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世界药学领域中,中药也是独具特色的体系。世界其他国家,均难有如此全面发展的药学体系。因此,西方的生药学方法一旦引入我国,立即就被融入中药广阔的领域中。在今后的生药学研究中,仍应紧抓我国中药的特色。2.名正才能言顺生药学研究在我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学科名称一直是令人尴尬的问题。在医学院校中,以生药学进行中药为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医药院校中,又以《中药鉴定学》及相应的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进行着教学和研究;在其他领域,人们又直称中药研究。我国生药学先驱称生药学为现代本草学;生药学前辈徐国钧先生等人又将生药学紧密结合中药,出版《中草药学》、《药材学》、《中国药材学》专着。解释和划清生药学、中草药学、药材学、本草学、中药鉴定学这些学科的界线也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其实这些学科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尽管生药学产生与中药无关,但被引入日本和我国后,早就融入到中药之中。中药也是一个广纳百川的学科,从《神农本草经》的365味中药发展到《中华本草》的8980味中药,广泛接纳了民族药、民间药和进口药,成为世界药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些相似或相近的学科,用什么名称才能使其更贴近于研究的内容、更能促进研究队伍的整合、更能推动中医药的向前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重点学科建设时,根据中药的形成到应用,划分为四个阶段,每阶段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即中药生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临床学(或临床中药学)。目前,存在的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草药学、本草学、药材学等可以被《中药生药学》所包容。建议用中药生药学作为这几个分散学科的共同名称,中药生药学既表达了生药学在我国与中药结合的特色,又可与国际上生药学科连结,使用中药生药学这个名称可以达到名正言顺的效果。如果大家能共同努力,撤去多年来人为设置的藩篱,摆脱目前的别扭状态,堂堂正正地走到一起来,共商中国药学发展大计,那该多好!3.保持特色,取长补短以生药学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以中药为主体的药物,这是“洋为中用”。这种研究特色可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还是中国药学研究的主流方法。另外,中药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也走过了几千年的路程,比起那些今天研制出来,不久就淘汰的短命药物,中药可以称为老寿星。中药能有如此稳定的疗效并延续数千年,并没有借助于现代技术和方法,而是本身存在着一套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将这些技术和方法进行整理,与现代的技术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一定会促进中国医药学的发展。要想发现这些技术和方法,那就需要深入到传统中药之中去寻找。古人研究中药很注重整体观和动态观,对中药的认识与形态、生态、发育、演化密切结合在一起。如植物的不同器官,往往有不同的功效,根类药材多有滋补功效,常用中药中的人参、党参、丹参、南沙参、北沙参、玄参、明党参、甘草、黄芪、当归、地黄、何首乌、白芍、麦冬等均是根类药材,它们均是滋补药物,有补气、补血、补阴之效。换一个角度看,具有滋补作用的“参”类药物全在根类药材之中,而茎、根茎、叶、花、果实与种子中都没有。茎类药材中的藤类、节类和根茎类药材的质地坚硬者等均有祛风湿作用,如天仙藤、夜交藤、川木通、大血藤、鸡血藤、络石藤、忍冬藤、钩藤、白毛藤、松节、桑枝、桑寄生、桂枝、柽柳、菝葜、土茯苓、萆薢、穿山龙等。其实古人早就认识了这些,张志聪曾云:“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脉,梢秒子实,其性主降”[6]。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要保持目前的研究特色,还要不断地从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医药宝库中发掘出另一套思路和方法。古今两套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使用,将会起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生药学先驱引入生药学的初衷是建立现代本草学;生药学前辈们在为生药学与中药学的结合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当代人更应该走好后面的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携起手来,撤除人为设置的障碍,建立统一的学科———中药生药学,为我国医药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6篇:遗传学的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抑郁症,青年,药物治疗,电针治疗

1.前言

抑郁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病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有此疾病。患者通常长时间心情低落,缺乏自信,对生活工作提不起兴趣,思想消极,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自杀,每年因此自杀的估计有100万人。因此抑郁症的危害很大,需要重点对待。

由于抑郁症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病人自身、外界因素都有关系,因此还没有广泛认同的解释。目前的研究结论主要有:

一种经典假说是认为单胺神经递质系统(5 -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缺乏或失衡导致了抑郁症。很多抗抑郁药就是围绕该假说研制的,,如抑制递质再摄取的药物(选择性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以及抑制递质降解的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1]。在此基础上还有受体假说、第二信使失衡假说等。

但依据单胺假说、受体假说等研制的抗抑郁药有较大的局限性,对接近50%的患者无明显疗效,因此目前很多学者又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进行研究, 认为抑郁症也是一种心理神经免疫紊乱[2],它与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关。此外,很多学者也对抑郁症与神经回路、遗传因素与表观遗传学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发生等方面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定结论[2] [3]。

2.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主要有: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社会心理帮助治疗等。现分别进行分析。

抑郁症治疗药物经历过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和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80年代以前是临床常用药物。但该类药物副作用较大,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依从性差[4]。因此,目前已较少使用。第二代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5 -羟色胺(5 -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5 -HT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选择性5 -HT和去甲肾上腺素摄取抑制剂(SSNRI)、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RIs)、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DRIs)等。临床表明,相对第一代药物,第二代药物治疗效果与病人的耐受性更好,副作用也相对较小[5];安非他酮、奈法唑酮等非典型抑郁药物,不同于其他二代抗抑郁药,其抗抑郁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安全有效,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季节性情绪失调患者的重症抑郁,治疗老年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难治性抑郁、伴帕金森病的抑郁症等[6][7]。

物理疗法一般包括电休克疗法和电针方法等。电休克治疗(ECT),特别是现代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对治疗单相及双相抑郁症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后者,由于采用麻醉等技术,适应性较好,对有强烈自杀企图、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大多有较好的疗效,但有轻微的副作用;电针疗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的罗和春教授,国内多项实验证实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西药相当,而不良反应却明显少于西药[8]。但它还缺少大量有力循证证据,阻碍了它的推广应用。

社会心理帮助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教育、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方式。研究表明心理教育可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减轻焦虑,减少对医生和药物治疗的抵抗心里,从而配合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9];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障碍的治疗效果已得到了多项临床试验的支持,比较适合治疗双相抑郁[10];家庭治疗有利于缓解抑郁症状,缓解期较长,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11]。

此外,还有以上两种或多种方法的联合治疗方法,从各个方面进行治疗,效果更加理想。

3.临床治疗实例报告

本文试用药物治疗(氟西汀)以及药物治疗合并物理疗法(电针疗法)治疗青年抑郁症,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报告如下:

3.1 对象和方法

对象 系我院精神卫生科2005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8周岁~26周岁的抑郁症89例;诊断均符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疾病严重度HAMD评分≥20;并分为单用药物治疗组,44例,联合治疗组(药物治疗合并物理治疗)45例;排除入组前系统采用过抗抑郁治疗者。

方法 药物治疗组病人服用氟西汀剂量为20-40mg/d;联合治疗组除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外,隔天进行一次电针疗法,10次为一疗程,两疗程间隔4天。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HAMD(17项版本)评分,并以其减分率评定疗效,即≥75%为痊愈、75%-25%为有效、

2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药物组痊愈为24例、有效为18例、无效为2例;而联合组则分别为28例、15例、2例。两组痊愈例数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由表1显示,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评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4.讨论

本文讨论了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综述了常见的药物、物理、心理等治疗方法。为验证药物治疗合并物理联合疗法治疗忧郁症效果的优越性,我们进行了临床病例研究。通过对单纯药物组和药物合并物理治疗联合治疗组治疗效果的分析,发现单用药物治疗青年忧郁症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如果联合采用物理疗法,疗效更加明显,治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 安震.抗抑郁药物的作用特点与临床应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 29(14): 1749 -1751.

[2] Lee, Saebom, Depression research: where are we now? Molecular Brain, 2010, 3: 8.

[3] 卢恬,屠洁,王立平.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先进技术研究通报,2009, 3(1): 57 -59.

[4]GeraldGartlehner, RichardAHansen,DrugClassReview on SecondGeneration Antidepressants, 2006: http: //derp. ohsu. edu /about/final -prod-ucts. cfm.

[5] Kennedy, SidneyH.A review of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s today. European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6, 16: S619 -S624.

[6] 张新功,刘锟,王涛.安非他酮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临床观察.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3): 349 -350.

[7] 陈晋东,国效峰,赵靖平.安非他酮应用于抑郁症和戒除烟瘾.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 7(3): 188 -189.

[8] 祝强,邢双红,孙梦月,等.解郁汤合并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0):911.

[9] Gershon AA,Dannon PN,Grunhaus L.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Am J Psychiatry,2003,160(5):835 -845.

第7篇:遗传学的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医学化学教学改革实验课现状

1前言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进步,我国的教育资源及其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不断的扩招、规模不断的扩大。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下,针对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设定等方面,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的医学高职院校在招收的学生当中,文科生占据着很大一部分,而文科生的化学基础知识以及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在学习医学化学课程时就显得格外的困难。下面就是本文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能力的职业医学应用人才[1]?这就需要对医学化学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2高职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医学化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现代化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因为医学化学当今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分子生物学已然成为了医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其中,相应的专业生物技术以及先进的生物医学工程将在以后成为医学领域的主导应用技术。所以,现代化的高职医学化学课程等基础医学课程,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另一个方面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跨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发展阶段之后,社会经济体制和科技应用水平在不断的变革之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经济基础、文化水准、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都在不断变化着,而为了防止人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出现疾病现象,所以,就促使医学化学新模式的诞生“化学—心理—社会—环境—医学”。

(2)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医学化学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矛盾的重要措施。就目前而言,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医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有:医学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系统教学化学与医学教学需要之间的矛盾;教材内容设定与教学学时之间的矛盾;医学化学教学中,纯粹的化学教学与医学化学之间不能相互渗透的矛盾。

3高职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医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时间过少,同时教学内容和任务又相当的繁重。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医学化学专业课程的设定上,学时比较少,一般情况下只有50—60个课时。虽然近两年高职院校也进行过教学改革,但是,改革过后的医学化学课程学时反而更少了。所以,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医学化学教材内容当中,包括着有机化学和基础化学两个部分,内容比较多,学生学习的任务比较重,而过于偏少的课时绝对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2)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应用能力参差不齐[2]。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不断的扩招,同时更是文理科学生兼收,造成了很多的文科生由于化学基础知识太差,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

(3)在医学化学课程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仍然处在理论教学阶段,虽然也有一定的实验教学以及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是总体上还是缺乏化学实验课程的设定内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学校方面,实验教学的条件和环境太差,化学实验的相关设备过于陈旧,投入少,总体来说还是对医学化学课程不够重视;教师方面,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成绩,把学生的理论文化成绩当成衡量自己教学质量指标的标准,所以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化学实验方面起到的指导作用严重不足;学生方面,由于医学化学本身过于枯燥乏味,再加上学校和教师不够重视,所以,也就造成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比较差,兴趣不足等现象。

4高职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方法及措施

关于对高职医学化学教学改革方向的探索和思考,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三个改革方向来进行。在对其进行探索和思考之前,首先得确立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主题思想,就是“医学化学教学质量———学生质量———高职学生的高就业率”。在对高职医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要始终的贯穿于这条主线,因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而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医学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教育目标也是为国家、为社会、为医院培养医学界的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人才。

(1)医学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3]。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之前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是,许多的院校还是对其不重视,不把其当回事,完全起不到职业教育的作用。“少理论,多实验”是医学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理论要为实践活动提供服务和理论依据。同时,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学生应该是医学化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不应该是教学的被动对象,要让学生养成“不仅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同时还要知道怎么做”,从而有利于让学生逐渐变成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这才是高职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2)医学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也都清楚,医学化学的内容是非常庞大、复杂的,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也比较广泛,其中主要的就包括四大块: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但是,这么多、这么广、这么杂的教学内容的任务是非常重的,可能有人会提议增加教学的学时。增加学时这条改革措施是行不通的,在我看来短时期内绝对是无法改变的,这本来就是我国教育新课改下的要求。所以,只有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编撰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重点抓住当中的主要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难点。同时,多注重医学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仅要突出“化学”的特点,更要显现出“医学”的特色。

(3)高职院校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关系考核方式的变革措施,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对教学的评价方式。我们都知道,每个学期、每个学年之后,都要进行考试,考试不仅仅可以检验学生对医学化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专业化的评估。所以,在今后的考核制度上一定要大力改革,寻求最优化的改革发展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爱女,校伟,曾小华等.浅谈医学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4,41(16):215,235.

[2]王海燕.民办高职院校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

第8篇:遗传学的发展阶段范文

“我就是想为中国农民做点事情,从小在农村长大,我对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朱玉贤院士的赤子情怀让人感动。“做点事情”,就是让中国的棉花纤维再伸长0.3厘米,就是这点事情,将改变中国棉纺织产业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在高端棉花需求上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对于中国的广大棉农,这也将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朱玉贤院士对科学真理孜孜以求的感人事迹,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成就,在于他对创新境界的自觉追求。朱玉贤认为,科学研究想获取创新成果,不仅要培养在学识上的远见,更要求具备追求目标时的坚韧态度和行动,还要对研究方法的灵活选择和变通。

秉持这一自觉追求,十余年来,朱玉贤和他带领的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通过功能基因组研究发现乙烯能够促进纤维细胞伸长,这前所未有的研究结论为提高我国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我国的棉花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提高棉花纤维0.3厘米为中国棉升级奠定基础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朱玉贤说:“我大学专业选的就是农业,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可以为中国农民做一点事情。所以当1998年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负责人找到我,让我申请棉花这个项目时,我一下子就答应了。”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棉大国,年产量四五百万吨,但是每年仍需从美洲进口约100万吨的原棉,主要原因是我国棉花的品质偏差。”朱玉贤说。我国生产的棉花纤维平均长度不足3厘米,而美国产的棉花平均长度为3.3厘米。纺织品中必须有1/3以上的棉花纤维长度大于3厘米,低于3厘米棉纤维之间的接头太多,生产出来的棉布会很毛糙。生产实践中,90支纱以上的高端纺织品都必须掺入3厘米以上的原棉,越高支纱的棉布、掺入的长绒棉就相对越多。

就是这0.3厘米的微小差距,使我国的棉纺厂每年都要进口来自北美的长绒棉(绒长在3.3厘米左右),以提高纺织品质量。因此,我国每年都会有国产原棉积压,使棉农和纺织业喘不过气来,承受了很大压力。

“当初获得这个项目时,我第一感觉就是心中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农民做点事。”朱玉贤说。

朱玉贤和他的团队制作了棉花芯片,将野生型陆地棉和它的无纤维突变体进行比较,最初是想通过这种比较,找到两者在基因表达上的差异。实验过程中发现,比较芯片中12000多个棉花基因,居然有5000~6000个基因表达有明显的差异。

怎样才能找到控制棉纤维伸长的关键基因呢?研究一度陷入了困境。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有一天我在办公室苦思不得其解,突然一个念头在脑中闪过,既然从芯片中很难找到控制纤维伸长的关键基因,为什么不能在纤维高表达的生化途径上试试呢?”

经过慎重考虑,朱玉贤放弃了以往研究单个基因表达的惯性思维,转向高表达生化途径的研究。2005年,朱玉贤和他的团队通过生物信息软件来系统性地检测纤维发育期间生理生化代谢途径的表达变化,最终发现乙烯是该期间变化最显著的生化途径。

“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棉花本身就含有这种激素,通过基因工程提高乙烯的释放量,能够促进棉纤维的细胞生长。”这个研究结论让朱玉贤和他的团队喜出望外,加快了研究进程。之后,他们相继取得超长链脂肪酸调控乙烯合成,乙烯通过调节果胶多糖生物合成来控制纤维伸长等重大发现。

通过功能基因组研究发现乙烯能够促进纤维细胞伸长,这个前所未有的研究结论为提高我国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我国的棉花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0年,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进行栽培试验,实验结果证实了朱玉贤的研究结论,在纤维显著伸长的10个株系中,有8个都来自他的实验室,其中效果最好的品种纤维平均长度为31.49~32.05毫米,比转基因母本品种的原始纤维长度提高了超过3毫米。

对这个实验结果,朱玉贤仍然感到一丝遗憾,他计划把实验得到的转基因品种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长纤维品种进行杂交,期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棉纤维的长度,以期为整个棉花产业做出实质性贡献。

朱玉贤对记者说,陆地棉的伸长问题已经解决,实验室现已进入第二阶段研究,下一个目标争取让长纤维的海岛棉长出像陆地棉那样多的纤维。这将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因为海岛棉的纤维虽然较长,品质也很好,但单株海岛棉上的纤维数量太少,因此生产上无法大面积推广。如果我们能大幅度增加海岛棉的纤维产量,不仅可以提高棉农收入,还将使我国的棉纺织产业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阶段,完成产业的升级换代,增强其在国际市场高端棉纺织品行业的竞争力。

负笈美国学成归国感恩母亲报效国家

“我做事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受我母亲的影响”,说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朱玉贤由衷地感谢母亲在他成长过程中为他付出的艰辛。

小时候上学时,早晨6点半钟朱玉贤从家里出来,走路到学校。母亲每天都很早起来给他做饭。母亲下地劳作一天,回家后还要做很多家务。那个时候,母亲每天可能只睡两三个小时,四五点钟就起来给他做饭。

那时家里没有闹钟,而母亲每天都要准时起来,估计很难安安稳稳地睡觉。母亲的这种坚韧与付出,让朱玉贤从小就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报答母亲。

从小学到初中,喜欢学习的朱玉贤成绩一直很好,很受老师喜欢。“”开始后,学校停课了,朱玉贤只好回家跟着父母做农活。离校前,他找到当时的语文老师,请他帮忙找一套“”前的高中数、理、化、语文教材。老师给他找了整整一网兜的书。朱玉贤背着这些书和简单的行李,从富阳镇上的学校步行逾12公里,回到家乡。之后两年,他利用工余和晚上的时间,把这些书通读了一遍,做了大量的笔记。这是朱玉贤积累的第一笔人生“财富”!

1975年1月,朱玉贤应征入伍,在舟山度过了3年多宝贵的部队生活。军人生涯锤炼了朱玉贤的百折不回的性格。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1978年退伍的朱玉贤,经过短暂复习之后,参加高考考进了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种子专业。

1986年1月朱玉贤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修植物学,主要从事植物激素与豌豆的衰老研究。留学所读专业也是与农业紧密关连,朝着为农民“做点事情”的目标,他又迈出了坚定一步。

留美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深深刺激了朱玉贤。读博士时,朱玉贤的导师拿了一本美国的《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是一个巨大的漩涡,漩涡边上有一艘小船,上面写着China Economy!以此暗示中国早晚被这巨大的漩涡吸进去,中国经济早晚得完蛋!当时国际上就是这么看中国的。朱玉贤对记者说,即使现在,欧美一些国家的人还是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偏见。看不到中国这30多年为世界经济和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他们愿意用一种有色眼镜看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当1991年完成学业和研究之后,朱玉贤毅然选择回国创业。当时很多同学都劝他留在美国,朱玉贤告诉他们:“我的根在中国。”卖掉了在美国买的二手福特车,朱玉贤与夫人一起返回中国。

编写教材刻苦钻研自觉追求创新境界

回国后,看到国内没有系统的分子生物学教材,朱玉贤就联系了李毅博士等人,编写了70万字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这本书15年间印刷量超过30万册,已成为国内高校分子生物学的最主要教材,今年推出第4版。

朱玉贤一心献身科学,但科研道路上也会遇到坎儿。1993至1994年间,他没有拿到任何一个国家科学研究项目,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申请都失败了。那段时间很困惑,朱玉贤怀疑自己选择的科研道路是不是还能走下去。但如果遇到困难就撤退,就换方向,不一定能走得很远。最终他咬咬牙决定坚持走下来。

但从另一角度看,做科学研究,永远坚持一个方向不变,也不一定能出成果。朱玉贤在康奈尔大学读博士时,导师就对他说,做研究需要在黑暗中不断摸索、校正,再摸索再校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失败、斗争,再失败再斗争。什么时候要换方向,什么时候要坚持下去,这恐怕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好学者的重要品质。所以科学家要有第六感觉,要能把握科研方向,大致判断此路是否能走通。而第六感的形成,朱玉贤认为需要学术背景、对问题系统性的认识、对世界前沿科学的把握以及对所拟研究的问题的独到见解。

“做学问,最终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匹配”,朱玉贤说。科学研究想获取创新成果,不仅要培养在学识上的远见,更要求具备追求目标时的坚韧态度和行动,还要对研究方法的灵活选择和变通。

正是“各种素质的合理匹配”,促成了朱玉贤在棉纤维发育和拟南芥细胞分化机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朱玉贤和他的团队首次展开棉纤维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大规模克隆分离工作,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高通量陆地棉cDNA芯片,发现植物激素乙烯在棉花纤维细胞伸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发现超长链脂肪酸(VLCFA)在转录水平上调控乙烯生物合成,发现同时受乙烯和超长链脂肪酸调控的果胶多糖生物合成是棉纤维细胞初生壁合成和细胞伸长的限速步骤。由于在乙烯信号通路上下游长期而系统性的研究,世界植物科学著名的综述期刊《当代植物学观点》邀请他撰写论文,阐述他们对棉纤维这个特殊细胞的认知。该研究于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朱玉贤和他的团队研究还发现了拟南芥乳腺癌抑制因子同源基因BARD1是干细胞决定因子WUS和WOX5的抑制因子,BARD1缺失突变体中WUS的表达从顶端的组织中心扩展到所有外表层细胞,使顶端分生组织分化受阻。在拟南芥根尖,BARD1抑制了WOX5基因表达,从而控制植物向地性生长和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分化。

带团队如同选种子为国选材悉心培养

作为学术带头人,朱玉贤认为,研究生的培养,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学科培养可以为国家做研究的栋梁之材。

朱玉贤带领团队,采用了选种子的经验,优选“种子”,并采取恰当的“培养”方法。带领研究生,朱玉贤第一年可能不会主动跟他们接触,先观察他们,看他们会不会主动找自己谈问题,因为提问题的时候,可以知道他们对这个专业了解的深度和广度。

有个学生叫施永辉,他2000年5月到朱玉贤实验室,先跟师哥师姐一起干些“杂活”,做本科毕业论文。

2001年夏天,施永辉找到即将毕业的师兄姬生健,希望能继续做他留下的课题。刚接触这个课题的前一两个月,施永辉就多次主动向朱玉贤汇报工作进展。这使朱玉贤感到很吃惊,新生一般都很怕见他,害怕被问实验进展如何,害怕挨呲儿。连续几次听了施永辉的汇报后,朱玉贤感觉他是可造之材,于是每次都给他布置很多新工作。施永辉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会了包括测定文库滴度、体外剪切、cDNA文库序列测定、多序列比对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工作。这期间,施永辉不断总结经验,主动反馈实验结果,促使朱玉贤最终决定立即开展大规模棉花cDNA芯片研究,并决定由施永辉负责该项研究。

说到姬生健,朱玉贤同样充满了自豪感。他说,这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学生。那时,实验室主要用“差异显示”技术筛选与棉纤维伸长相关基因。当年,全世界通行的模式是对“差异显示”实验中获得的单个基因片段进行深入分析,证明该基因与人们所研究的性状有关联。有一天,姬生健突然跑来找朱玉贤,说应该把“差异显示”实验中得到的所有基因片段建成“差异基因文库”,进行高通量DNA序列测定,这样,理论上就能一次性获得所有与棉纤维伸长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这当然是个好想法,朱玉贤马上同意了。姬生健发表在《核酸研究》上关于棉纤维“差异基因文库”构建与分析的论文,施永辉发表在《植物细胞》上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调控棉纤维发育代谢途径的论文均已成为近十年来全世界棉花研究领域影响最广泛的十篇科研论文之一,成为享誉世界的重要科研成果。所以说,一个好学生必须是一个会思考的人。

朱玉贤不赞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套说法。人生不是百米赛跑,人生是马拉松,而且是N多个马拉松,与“起跑”基本没什么相关性!条件不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老师对学生起“一杆秤”的作用,用自己的学识,去“称量”所选“种子”的重量和质量,给学生指明最合适的发展方向和方法。

“科学工作者要取得突破,面对失败的态度很关键。因为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失败必然要多于成功,如果不能理性对待失败,就不能保持长期工作热情,更不要提最后的成功。”朱玉贤说,“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对农村孩子较为了解。在我研究室,不少人是来自农村,他们做事情比较有韧性。当他们遇到困难,我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第9篇:遗传学的发展阶段范文

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前身是儿童心理学。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学》一书,被认为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学形成与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并形成了不同学派相互竞争的局面;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标志着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更加明确。20世纪80年代,研究领域扩展到对生命全程发展的研究,学科发展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并逐渐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学科体系。在我国,1962年朱智贤教授《儿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儿童心理学体系的形成,也为发展心理学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和种族发展。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发展心理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智力与品德发展、独生子女的教育、青少年犯罪教育等。近些年,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对心理发展进行了多视角、多角度的解读,并尝试把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到教育改革当中,这种结合对学生智力和品德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这两方面的工作多流于形式。且应试化教育色彩较为浓重,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是想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教育教学仅有文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中适应能力较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因此,一些学校开始对传统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在保证文化课的情况下,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重视,以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过程中,部分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发展心理学进行有效的探究,努力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引入到教育改革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由于我国具有很高专业素养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较少,这使得教育改革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并不理想,当然,在推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中发展心理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体现如下。

1研究发展心理学不够深入

发展心理学源于西方社会,大量的研究结果都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这些理论和研究结论未必能很好地适用中国文化。因此,需要对发展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将发展心理学较好地运用于实践。而现如今,我国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水平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力量不足。我国研究发展心理学的主力军多出自师范院校,其他机构对其研究的力量较弱,甚至从未参与研究。因此,发展心理学研究力量的局限性对其在教育改革的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阻碍。第二,研究设计与方法相对落后。我国研究者在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设计多为横断研究,只有少数高校和研究者采用了纵向追踪或聚合交叉的研究设计。此外,大部分研究者在进行数据收集时多采用传统的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方法,较少采用较为严格的实验法,从而导致已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不够深入,结果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第三,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在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多为中小学生,而对大学生和成人群体的关注较为不足,这导致发展心理学研究结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推广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加强对各个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研究,以提高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适用性。

2重理论而轻实践

根据调查,我国部分院校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理论讲解,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通常较为抽象,只有联系实际,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只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与个体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将发展心理学更准确地应用于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

3教学手段与内容较为滞后

虽然部分院校已将发展心理学融入于教学改革之中,并且向学生传授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但对于发展心理学的开展依旧有些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延续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学生接受程度不高。此外,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较为滞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2]。因此,这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发展也产生了制约的作用,针对学生的教育也较为偏离实际,这违背了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

三、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途径

人类的复杂性,决定了个体发展研究的多学科性,其中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遗传学等等。下面我们着重探讨如何将发展心理学研究更好地融入当前的教育改革中。

1将发展心理学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加强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时,需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等,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近二三十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结合本国国情和教学实际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之路。只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规律、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设置教学方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推动个人的发展。

2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还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大量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如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型社会,各种压力逐渐蔓延到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大学,每个学生都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长,面对着学习的压力以及就业的压力,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与发展心理学皆属于心理范畴,因此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尤为重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有必要深刻理解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以及所在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譬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开展。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同一性的形成是这一时期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亦能有效提高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能力[3]。

3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发展心理学

我国发展心理学能否很好地运用于教育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创新,提高课程设立的实效性。

第一,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行为方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正确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多加交流,了解学生内心思想,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教师应该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之中。首先,教师应该运用较为符合学生心理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提高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真正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教师的教学要具有针对性,运用发展心理学探寻学生的内心世界,采用适应的教学手段。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可对较难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对较为容易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讲解,教会其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独立思考,提升创新能力,营造出较为优秀的学习氛围。

第三,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网络形式进行教学。现如今,网络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之中,成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主流媒体。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新型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网络,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多加交流,展现出一种平等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4丰富发展心理学教学内容

在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各类课程时,要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发展心理学来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4]。教师要确立好每一部分的重点知识,明确教学目标,严格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之中,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此外,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发展心理学的新型结论,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技能,扩充其知识含量。并且用新知识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效维持其学习动力。同时,教师之间要共同参与,编写专业的教科书。各大院校通用的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较为深奥,专有名词较多,不利于学生对其正确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在保持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正确的通俗解释,并且设立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运用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解,研究其内在理论,并将其有效运用到自身的专业能力建设之中,提升其专业素养。

5创建完整的考评体系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心理健康课程大都开设为公共必修课程,考核时也大多运用论文或开卷考试形式。这类形式的考核,结果多为优良,鲜有不合格者,如此一来难以甄别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这种形式虽然满足了学生的高分心态,但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教师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价,评价结果不够客观有效。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考核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闭卷考试,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二是合理的情景模式模拟,主要检测学生是否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教师要将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记录,根据记录进行有效的分析,探寻出现此结果的具体原因,并且及时进行有效的改正。此外,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一学期的学习状况,并且以此来保障课程设立过程较为完整。

6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学生在学校与家中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家长并不够清楚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因此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可以探寻家长对孩子的真正了解程度,寻找学生产生不同思想状况的原因。而且,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体系,以此来规范学生在家中的行为,真正达到“表里如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教育改革发展与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研究发展心理学,将其有效运用于教学之中,将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为此,本文对发展心理学应用教育改革的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要将发展心理学应用进各类思想教育课程之中;第二,创新教师教学方法,以此来有效利用发展心理学;第三,丰富教学内容;第四,设立完整的考评体系,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与教育改革的实效性;第五,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加强沟通,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雪凤.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224,226.

[2]王晋.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运用研究[J].知识文库,2016(10):237.

[3]薛亚萍.《发展心理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4):30—31.

[4]缪小春.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J].心理科学,2001(1):71—77.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inEducationalReform

ZHUHaidong,LIXiang

(ShiheziUniversity,Shihezi832000,China)

Abstract:Withthesocialdevelopment,thedemandfortalentsisincreasinginourcountry.Inordertocultivatemoreexcellenttalents,ouruniversitieshaverespondedtothecallofeducationreformandmadeinnovationsintheoriginalcurriculumsystem.Developmentalpsychologyhasbeenwellusedintheprocessofeducationalreform.DevelopmentalpsychologycaneffectivelyinterpretthepsychologyofallkindsofstudentsinChina,andapplytheresultsofinterpretationtothereform.Thisreasonableinterpretationcanimprovestudentsideologicalqualityandcultivatetheirindependentlearningability.Inordertomake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tterappliedtoeducationalreform,thispaperstudiesthemeaningandcurrentsitu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dproposesitsapplicationstrategyintheeducationreforminordertoprovidemoreexcellenttalentsforthesociety.

Keywor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educationalreform;appliedresearch

(責任编辑:陈树)2017年6月第36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Jun.2017Vol.36No.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