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对教学改革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教学改革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第1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不明确,水平参差不齐,致使企业管理效率较低,甚至因为财务问题而导致企业破产。招聘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企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积极分析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培养出全面满足企业管理需要的财务专业人士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为进行有关财务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本文根据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企业类型,通过在招聘会上请招聘企业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共收到100家企业的有效问卷。根据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定位等四个主要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回收的问卷对以上问题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的要求

只有深入了解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业务知识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如图一所示:

企业除了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外,还对专业人才的法律知识、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经济学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以及数学知识有要求,其中对法律知识、金融知识以及企业管理知识的要求相对较高。

2.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

企业财务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企业对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如图二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财务人员素质要求的问题上,企业更为重视敬业精神(18.21%)、责任心(15.86%)和职业修养(16.56%),以上三个方面是职业道德的主要要求,企业对职业道德的重视远高于对业务素质(19.88%)的重视程度。

3.企业对财务人员能力的要求

业务知识不等于实践能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企业比较重视财务人员的决策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而对这几项主要能力的关注也存在着差别,如图三所示:图中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更注重财务人员的公关能力,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决策能力。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经常与银行、税务、政府部门等打交道,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公关能力。

4.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岗位划分

调查数据显示,100家被调查企业中赞成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存在差别、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不同从而导致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有差别这一观点的占68.59%;赞成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差别不大,从而会计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知识要求差别不大这一观点的占29.12%;而持财务管理就是会计这一观点,将二者等同的比例为2.29%。基于以上认识的差异,企业关于财务管理与会计岗位的设置也存在很大不同,将会计与财务管理分开设置的大约占35.12%,在会计机构中设置独立财务岗位的占28.59%,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占36.29%。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竞争的加剧,大部分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有了清楚的认识与区分,这就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企业关于财务人员知识结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定位等四个方面要求的调查分析,能够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明确方向。根据以上分析,目前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尚存在以下不足:

1.重财务专业课程,轻相关业务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会计、财务、金融、税务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而目前高等院校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尚存在很大不足,主要表现在重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而忽视金融、税务、法律等课程。法律、金融等本就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而教学中对以上课程只是停留在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的层面上,并未让学生深入学习,有些院校甚至将这些课程作为考察科目,一学期结束学生根本不知道学了什么内容。这种教学状况导致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把财务管理课程学好就可以了,极为不利于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水平财务管理人才。

2.缺乏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财务管理在现实当中体现出更多的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如果财务人员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隐患,严重的甚至导致企业最终的失败。财务工作的这一特点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修养,相比业务素质,用人单位更看重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修养。目前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基本没有,高校将精力主要放在学生财务业务知识的培养上,对职业道德与修养的培养基本忽略,只是在大一的公修课《思想道德与教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缺乏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特点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难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3.缺乏有效的实践课程

财务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财务工作人员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更注重学生业务知识的培养,而轻视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就是缺乏实践课程,目前高等院校的实践课程基本上仅限于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增加ERP沙盘模拟实训课,而该课程虽是模拟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但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效果。有些院校在毕业前安排了实习,但这些实习多以学生自由自愿的形式开展,学校没有相应的监督,也缺乏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难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4.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财务与会计是等同的,这一观点不仅在很长的时间内影响着用人企业,更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教学工作。一些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与会计的教学目标上定位不明确,甚至出现混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课程与会计课程的设置基本相同,最多是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偏重于财务,而对会计专业学生更偏重于会计学,以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在职业选择上更多的是偏重于会计;二是教学方式基本相同,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理论,学会公式套用,缺乏案例分析与讨论课程。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差别不大,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管理手段的改进,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全面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实际工作中仅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而欠缺金融、经济、法律、税务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很难全面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不懂金融、经济,就很难从微观以及宏观角度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准确把握。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高等院校应全面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改变过去仅重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而轻视相关专业课程的做法,切实加强对金融、经济、法律、税务等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设置经济、法律、税务、金融的专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学生学科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注意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2.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财务管理工作可以说是高危行业,财务人员没有较高的职业修养不仅可能给自身带来麻烦,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为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财务工作者,高等院校在注重学生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给予充分重视。一是可以在各个学期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以及财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操守;二是可以开展讲座,以反面教材作为宣传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

3.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财务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仅注重理论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令学生眼高手低。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院校应充分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一是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ERP沙盘模拟等仿真软件开展教学活动,配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习开展案例分析课程,以增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安排实习机会,高校可以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工作状况,摆脱过去学生实习的管理方式,将学生每个学期的实习状况进行反馈计入学分。

4.明确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定位

财务与会计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财务管理需要会计提供信息,以便于分析、预测和决策,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会计主要是对实际发生事项的核算,财务人员需要决策和预测,财务活动中面临着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环境,需要对一系列突发事项作出迅速反应,这就决定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公关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从而要求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科教育上必须进行区分,明确财务不等于会计,在教学培养上两者应该是有区别的,从而促使高校真正按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以及企业要求进行学科教育,而不是按会计学科培养出顶着财务专业的名号实际仍以会计为就业取向的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温素彬,彭敏,王碧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9,(12).

第2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观察;备课;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本文结合思想品德教学的个人经历,就思想品德的备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思想品德的备课状况

就目前思想品德课备课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四本主义,忽视现代教学手段

“知识老本、课本、教学参考书、学生作业本”构成当前思想品德教师备课的“四本”。这里没有现代化教学的手段的用武之地。

2.唯本主义,忽视学生的存在

备课时,教师只注重教学参考书和课本的内容叙述,从不分析学生的真实情况,盲目地将教学参考书所指的内容分析、教学建议搬到课堂教学中。

3.个人主义,忽视集体的智慧

教师只注重个人备课,关门思索,从不参与集体讨论。

4.抄本主义,忽视备课创新

一些颇有资历的老教师和一些兼任着学校行政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精力或不愿意创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抄写着往年的备课笔记。

5.夹本主义,完全忽视备课

奉行夹本主义的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时总是夹着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和一本学生作业本进课堂。

二、五种备课现状存在的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就以上五种备课现状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就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其固有的专业特性,不如语文、英语、数学、艺术类教师那样有家教市场,致使一部分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得不到激发。

2.职业道德的原因

在思想品德教师团队中,有的是学校领导,掌有备课特权;有的是学校的老教师,资历深,顽固不化,不愿接受新事物,更有一种目空一切的姿态;有的是刚分配的教师,工作态度不正,他们的精力不是集中在教学工作上,工作不踏实,不谦虚。这些教师对备课工作都不够认真,敷衍塞责,存在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

3.学科地位的不平等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课被视为“副科”。思想品德课教师被视为缺少教书能力的人。在评优晋级的时候,思想品德教师缺少一定的优势,长期受到歧视,内心压抑。

另外,一些师范院校热衷于热门专业,对思想品德课教育专业有所冷淡,致使报读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的教学及地位。

4.考核制度不健全

在职称评定方面,就备课的考核方面来说,过于形式化,局限于几本备课笔记,至于备课的内容、过程至今缺少科学的可操作的考核办法。

5.教学改革的问题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着轰轰烈烈的教学备课改革工作,但是改来改去到了最后,形式上是集体备课,实际上备课室成了教师们的聊天室。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可操作的集体备课方案,缺少对备课改革的监督、考核机制。

总之,心理的、社会的综合因素造成了备课工作的阻碍,影响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

三、思想品德备课改革的建议

要改变思想品德备课改革的现状,不能就备课方面做文章,否则就会产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根据前面的分析我认为:

1.确立大学科观念,给予思想品德课应有的重视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很难完全清晰地区分学科界限,各个学科之间早已互相渗透。因此,作为学校的教师、领导以及上级政府部门,应该将思想品德学科和其他各门学科同等视为一个知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思想观念上确立大学科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给思想品德学科应有的重视。

2.三位一体备好课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备课的内容不只局限于教科书,它必须不断适应日益更新的知识世界,还要不断适应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对象。新时期的教师要将学生、文本、媒介视为一个整体,共同列为备课所要关注的因素。

(1)要关注文本与时政

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它的许多观点内容都还处于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中,需要紧跟时代形势。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时政发展趋势,不断地查阅报纸、杂志,浏览互联网,及时了解时政信息,将其及时地补充到课堂教学之中,赋予思想品德以时代感。

(2)要准确地把握学情

我们的学生不再是以往信息闭塞时期的学生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知识信息了解得广度很大,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从各个层面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行深入的分析,准确地掌握学情,根据学情对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进行选择,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3)要合理利用现代媒体

现在的学生好奇、活泼、追求新意的事物,而且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本本身也图文并茂,课本的许多观点不能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就能向学生说明。因此,现代的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它们有机地与文本、学生相结合,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只有在备课的时候坚持三位一体的备课思路,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能有效地开展,达到教学的目的。

3.个人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形成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各自优势的叠加效应。具体做法:

先由每个老师针对某一单元,备好课时教案,在备课时组内,每个老师都有属于自己某一课时特别要详细深入备的内容,时间为一周,一周后,备课组集会,先由每个老师针对自己所重点关注的备课方案进行试讲,其他老师结合自己的备课提出修改意见。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整理后的备课提纲成为全组老师执教的范本,至于具体上课的操作,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

这种备课方式有利于克服个人备课的不足,发挥集体的智慧,实现备课效益和上课效率的最大化。而且还可以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起到传统教研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4.建立健全备课考核的新机制

一般来说,学校的考核制度最终都是回归教师个人绩效的。在备课考核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效果相结合考核,将教学的效果进行捆绑式考核,即集体的备课、上课效果就是个人的上课、备课效果,如果个人的上课、备课效果低于集体上课、备课效果若干个百分点,那么最终的绩效考核按个人实际效果计算。

这种考核的办法,既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克服个人主义作风,又有利于发挥集体的积极性,最终利于个人与集体的双赢。

5.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再教育

培训再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培训形式往往是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的,本文提出教师培训再教育的权限下放到学校,让学校和教师担当培训的组织者、参与者。也就是说,教师既是接受再教育的对象,也是再教育的主持人,由教师自己担任讲师。

教师培训再教育的形式就学校范围而言,可以有同组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如通过QQ、电子邮件、公开课等方式进行。也可以以学校名义邀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或者开设网上呱呱课堂远程监控培训。学校要做好考勤,将其列为评优晋级的条件。

时政形势在不断地变化,科技日新月异,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除了外在的接受再教育培训之外,还要懂得每天主动地阅读大量的时政报刊,浏览互联网最新信息,主动地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要领,如白板教学、电脑课件设计等。

无论哪种培训,一定要本着一个宗旨,追求实效,让教师个人智慧在培训中有效地发挥。

思想品德教学要走出以往教学的瓶颈,有许多措施可以采取,但是备课改革应该是“先行官”,我期待本文的观点,看法能够对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带来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周新高.关于有效备课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7(8).

第3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小学课堂中开设美术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我国“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这一理念的贯彻实施,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美术教学非常有必要。为了有效改革小学美术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使用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内容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解书上的内容,学生负责听,然后进行练笔的时候学生再进行画画创作,长期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了厌烦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为了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美术教学中对教材的依赖,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内容。

例如,在课本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不必对课本中的每一条内容都提及到,比较简单浅显的知识教师可以一笔带过,而对于文中的重难点知识则要做详细的讲解,比如,欣赏一幅画时,教师就要让学生根据绘画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鉴赏、分析,而不能笼统地进行概括。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哪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哪些知识是较为简单,然后合理地进行课程的安排讲解。同时除了合理的使用教材以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其他的方法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内容进行补充,比如,不依靠教材而是找来一些课外的美术读物给学生阅读,有效地扩充学生美术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美感。在课程的安排上,教师可以将教材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既能学到课本中的知识,又能有效根据生活实际开发自己的大脑思维,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让美术课程不显得呆板乏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美术课堂高效地进行。

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涌现出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引进小学美术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美术课堂能够开展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改变传统美术教学中的弊端,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成果更为显著。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美术的视频,让学生理解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学会鉴赏美术,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美术馆,让学生真切观看一些美术大师的作品,从中汲取知识文化,感受浓浓的美术文化底蕴,让自己的文化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的绘画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找来一些样品,让学生观察临摹,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学校周边一些风景较优美的地方进行绘画创作,有效地放松学生的身心,寓教于乐,让学生既能愉快地玩耍,又能有效地吸收知识。现如今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必拘泥于传统课堂,充分地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美术的学习当中,有效提升美术课堂教W效率。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表现的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解放天性,不能束缚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美术的课堂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绘画作品。小学生总是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将那些奇怪的想法赋予美术作品当中,鼓励学生不断地创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

例如,在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无论学生的画作表现的怎么样,教师都不应该以好坏去评判,而是尽量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下次能表现得更好,同时在小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自主发挥,留给学生足够的表现空间,使学生能全神贯注于美术的学习。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色彩、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绘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明白美术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完成绘画,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能在美术的学习中获得全新的思想观念,形成勇于创新的大胆创作的精神。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才能让美术课堂的开展越来越好。美术教学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还需要在以后的美术教学道路上不断地创新和探索,在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地相互配合,才能提高美术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第4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一)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教学团队结构松散,凝聚力不强自2007年教育部文件出台开始,各式各样的教学团队在各地高校中迅速创建起来。教学团队的创建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顺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但是许多地方高校由于缺乏名师,教学团队的建设一般是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人员多按所教专业以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团队人员虽然较多,但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造成教学团队内部结构松散,凝聚力不强,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名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使得一些年轻教师认为“加不加入教学团队都无所谓,加入了就是挂个名,并没有实际的帮助和提高”,造成教学团队的凝聚力不强。2.教学团队考核重科研、轻教学一般地方本科院校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引进难,为留住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学校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中教学与科研的权重明显失衡,往往有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最终使那些教学业绩一般但科研相对突出的教师在考核中占先,而那些教学业绩突出但科研实绩稍有欠缺的教师在考核中失利[4]。这种以科研导向的考评制度使得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上,科研积极性攀升,不愿意将时间、精力花在教学上;另一方面,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升成效慢、出成果难,使得一些年轻教师钻研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团队吸引力低。3.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李俊龙等研究指出在农林高校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中,合理的教龄结构应该是“倒金字塔型”,即长教龄教师的比例大于中教龄教师的比例,中教龄教师的比例大于短教龄教师的比例,因为这样的教龄结构更有利于发挥教学经验丰富者“传、帮、带”的作用。但是,我院的教学团队成员组成中,教龄结构却是“金字塔型”,即长教龄教师偏少,年轻教师偏多,不利于教学经验的传递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实习、实训基地偏少虽然目前河南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由原来的1个发展到3个(2个动物医院和1个动物实训中心),但是由于受场地和规模的限制,实训中心每次可接受20~30人次的同时实习操作,而动物医院只能接受5~10人次的实习锻炼。这与扩招后每届动物医学专业150~180人的学生规模情况不相匹配,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受动物医院运行模式的影响,去动物医院进行实践锻炼的教师也较少,不利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校企合作松散,教师实践锻炼机会少目前已签约挂牌的校外实习单位有20余家,虽然签有协议,但是能很好地进行临床实践学习的厂家却不多,只有3~5家企业能较好地接受教师、学生的实习。大部分校外实习单位虽然与学校签约成为实习单位,但是仅仅是为了增加自身对外宣传的筹码或是申请项目、资金,不能很好地接收学校要求的实习锻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教学的实施和质量。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规模上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校外实习单位的甄选和协作关系内容的议定,切实发挥实习、实训单位的作用。

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申报指南》提出的基本要求,并结合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内容,应主要从团队规模、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团队运行保障六大方面对高校本科教学团队进行评价。本科教学团队的教学工作应成为评价的重点,主要包括日常授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六个方面[6]。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教师团队建设,才能实现团队成员知识结构、能力、思维方式、研究经验的优势互补以及年龄、性格特征、工作风格、文化素养的互补,通过团队的协作,不断完善所授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团队中青年教师的水平,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发挥团队效应,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第5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第一次将武术列入体育教学大纲,将小学从三年级起的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操、初级拳一路、初级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等主要技术教学内容纳入到教材体系,为以后学校武术的普及、发展奠定了基础。80年代末期,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增加单人或双人攻防动作,技术内容虽然体现了一些直接的武术攻防特点,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对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解释显得有些不足。90年代,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列入“民族传统体育”中,规定了各年级教材都要在原有武术基础上发展、拓宽,增加以五禽戏和八段锦为代表的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等健身术。2001年,国家出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标准在以往大纲基础上,初中教材增加了自选自编套路:拳术、短棍、对练、器械套路;高中教材以刀术、剑术太极十二动为主;小学教材主要内容沿袭了以往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及少年拳等。

二、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及现实矛盾

1.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

在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组合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同时,配合技击实效的套路组合,使具技击实效的传统武术向肢体练习的“武舞”演化。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武术本土化的需要,各地教材根据地方武术发展的特色增加了自编选套路,其教学套路选编强调传统性和经典性。如河南省将少林拳编入中小学体育教材等,这些教学内容的编选对武术传统性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引用拳理和解释术语上,缺乏创新精神,即单方面强调传统性和经典套路则使武术内容的设置受到束缚,致使其时代感缺乏。三是各地教材沿用的少年拳、对六拳等套路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制的。套路内容显然十分的陈旧,这已成为学术界对学校武术的共同看法。这些以套路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没有整体反映武术集功法、套路与搏斗为一体的武术整体技术体系,虽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武术技击特征但实践已经证明,现实的内容没有整体反映出武术融强身健体、技击防身、修身养性于一体的功能。

究其原因,是与当前我国“武术奥运之路”的发展目标定位以及“武术竞技化发展”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学校武术以竞技化、体操化的套路运动为主要教学内容,其时代性、实用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仍然不够理想,这些都是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出现困境的重要原因。

2.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现实矛盾

新世纪初,国家相关部门在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与改革,以期满足学生的武术学习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武术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的10年来,最终的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据相关研究显示:现行武术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武术需求,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度不高,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不喜欢武术课内容的占52.32%,中学占44.76%。“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较为普遍。武术教育实践与理想之间的差异显然存在。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其教材体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术运动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在中小学推广普及武术、传播武术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与教学现实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其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武术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基本功、基本动作、简化套路占据绝对比重。这些内容的形式较为单调,很难发挥它的应有价值和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变,学校教育的多元目标需要武术的多重价值功能得到相应发挥。而单一化的竞技武术无论从形式和功能上均没能有效发挥其价值。即单一的套路化内容与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和当代的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不相协调,不符合当前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需要。

(2)新课程标准中学校武术内容同样摒弃了“学科中心主义”的思想,重视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习过程的基础性和渐进性,关注学生现实身心发展水平。然而学生的身心发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同时,武术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在课程标准的规定框架下,各地武术教材均有增加地方武术内容,以便尽可能地满足当代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的教材增加了传统武术内容,这些内容虽有经典性,但缺少时代性;有的教材增加了攻防技击性武术来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这些教学内容的变化与添加,并没有考虑到各地的教学实际,如教师是否能够胜任教学,各地高校武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是否也相应进行了调整等等。此类情况必然会导致其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三、对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时展要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的发展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武术教学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发展和教育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全球一体化,教育终身化。这无疑对人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人的个性发展等提出更高要求。而武术内容在哪些方面,在大多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上述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在选择武术内容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还要运用社会发展的眼光,对未来社会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作出预测。因为“社会和学生的身心都是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对内容所作出的选择,其结果将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是由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迟效性和滞后性所决定的。统而言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时展的变化与要求,要凸显武术的教育功能和人文价值,遵循学生在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特点,从而为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身心发展服务。

2.教材内容的安排要既注重形式又注重方法的科学性

第6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高职教育的需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理念和手段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毫无疑问,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从而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即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将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2.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它是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sget)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1]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是其主要策略。[2]

不难看出建构主义理论为综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可能。因此充分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创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3.1高职学生生源相对复杂,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近年来,由于扩招和地域差异大等原因,多数学生基本词汇量不足,缺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落后。整个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较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3.2英语教学培养目标模糊和定位不准。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侧重于传授单一语言知识,对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模糊,造成“培养”和“需求”脱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没有注重“实用”,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与国家提倡的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和原则、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还相差较远。

3.3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陈旧。

长期以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常用的是“注入式”或“满堂灌”等形式逐字逐句精讲精写,缺乏情景,只是知识的积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语言实际使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难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无法调动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实践性,更无法开展建构主义提出的协作式的合作学习,难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建构主义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教师应该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4.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4.1创新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近20多年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国际上广为传播,已是当今外语教学的主流。它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着重培养学生外语知识的综合构建,提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3]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遵循的是教师中心法,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基本以教师单一传授为主,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内容也比较偏重语法和阅读。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的学习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将知识经过内化、顺应,将所学到的新知识纳入原来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对话,借助实践探究活动产生感悟,获得体验,从而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主动、双向交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4.2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就要求教师改革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思考引导学生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展个体,才能促进整体的全面发展。[4]

4.3以“必需,够用”为度,改革教学内容。

公共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一般英语能力及能够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资料。以往的英语教材,很多都是以英语语法与阅读为主,虽很多教材在进行改革后都加入了一些听力、对话方面的材料,但由于阅读、语法所占篇幅太重,教师们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免受到课时安排的干扰,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训练。在教材的选取上,我们应该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使用对象的针对性和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关键。通过总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工作思路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我院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岗位所需英语为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突出职业特色。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突出“服务专业、突出应用、强化素养”的设计理念,切实提高我院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偏向听说能力的培养;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应该偏向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对经管专业的学生应该偏向听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偏向听说能力的培养。

5.结语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我院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了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学会探究性学习、学会创造性学习,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建构主义理论为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锦化,孟庆华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2]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第7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 电子商务 网店建设

目前,全国职业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工学一体化的课程改革,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更扎实。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并且我国各大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时间较短,专业相关的课程设置尚无固定模式。根据上述情况,电子商务专业进行校园网店建设的教学实践改革是必然的结果。

校园网店建设是电子商务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它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利用基础网络、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电子通讯设备的构建满足于校园内各部门、群体或个人进行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一个可用性、伸缩性和安全性的电子商务平台。

一、校园网店的总体发展策略

以“立足校园、服务师生”为宗旨,采取“在线订购、电话订货、送货上门”的交易方式,以校园网和互联网为平台,利用目前流行的电子购物模式,建立一个适合校园消费群体需求特点的专业校园网店。

二、校园网店建设的优势

校园网店进行的校园电子商务与一般电子商务相比,除了具有跨时空、超前性、经济性、个性化等特点外,还有其独特的优势:

配送距离短,便于将商品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

校园网店的消费市场范围小,网店运营成本低;

便于线下支付,更易于得到消费者的信赖。

三、校园网店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电子商务的整体运作都应在网上进行,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模式大多给学生“纸上谈兵”的感觉。虽然市场上也有出售具有完整的仿真模拟功能、多学科并用的教学实验性电子商务模拟软件,但校园网店可以使学生真正在学习工作中“身临其境”,这种方式更具体、更真实。校园网店能满足《电子商务认知》《网络营销》《网页制作》《电子交易与结算》《图形图像处理》《营销技巧》《企业商务管理》等电子商务专业学习领域的实践训练的要求,而且还能为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会计应用技能、物流应用技能、营销应用技能及其他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实训平台。校园网店为学习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所有对电子商务领域知识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工学结合一体的机会,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校园网店实践中去,同时还解决了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弊端。这样,校园网店在培养当代学生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校园网店建设的具体内容及对教学改革的作用

1.校园代购(代销)

校园代购(代销),就是为不会上网购物(销售)或不方便上网购物(销售)的师生提供网络代购(代销)、充值缴费等项目,广大师生可以委托校园网店专业的“工作人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为他们进行相应的服务。校园代购(代销)可以为学生创造领会网络营销服务的机会,使他们掌握网络购物交易、电子支付以及资金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开设网店

开设校园网店其实就是借助网上的免费资源进行实训。学生通过网络和供应商进行洽谈,从中尝试着去比较、分析各个不同的供应商的优劣,熟悉类似于淘宝网、拍拍网等这样的C2C网站的“游戏规则”,了解开设网店的流程等等,锻炼他们的网页制作、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网络营销、网店推广与管理的专业技能以及应变能力、说服能力、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

3.建立校内电子商务实训平台

对于这种实训方式,学校可以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平台。该平台建成投入运营之后,校内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绿色网吧登录该平台进行在线购物,并且可以利用校园一卡通完成在线支付或线下付款,由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直接参与平台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全过程参与网络运营。这为学生即将走上电子商务工作岗位提供了一个“热身”的机会。

第8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心理学是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一。心理学以个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课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心理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课程研制产生着重大影响。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案的制定都要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据。

2001年,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借鉴了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作为当代具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对此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及其课程观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后来在维果茨基(Vygotsky)、奥苏贝尔(Ausube1)、布鲁纳(Bruner)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流派纷呈,主要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论、控制论的观点等。然而,这些理论有着共同的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与一般人们所认为的“外部输入—— 内部生成”模式相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心灵的,而是在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其次,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的、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或更新,而非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具体的问题中,人们还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境对知识进行重加工和再创造。而且每个人都从自己特定的经验背景出发来建构知识,给世界赋予意义,由于各人的经验背景不同,建构出来的知识也必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独立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另外,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建构.人们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要受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并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协商,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是以其知识观为指导思想的。

1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所谓主动建构性是指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去探究和创造新知识;所谓社会性是指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与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交流互动来丰富自己的认识,从而构建起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而情境性是指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建构意义,获得知识。因此,学校课程不仅要关注知识体系,更要突出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累积陛的,因为一切新知识的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经验背景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课程内容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脱节,不能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而应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选择真实性的任务,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景,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 陛、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3弱化学科界限。建构主义者重视问题情境的意义,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多次进行,并且保证每一次学习的问题情境都不同,而且教师要呈现给学生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完整的问题。由于这样的问题往往要涉及多方面的概念和理论,所以建构主义者要求弱化学科界限,主张学科间的交叉。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在他们看来,学生并非直接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现象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应该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经验,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因而,在这里,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指导者和协助者,引导学生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整现有的教学资料,适当布置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反省和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要进行互动、协调,以不断丰富和更正各自的认识,这也即我国传统的“教学相长”思想。

5.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观。建构主义者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因而,评价应该立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注重对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而非学习成绩;评价类型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而不仅限于传统的纸笔考试。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的变革和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我国以往的教育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课本知识被奉为“宝典”,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的培养。针对以往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建构主义者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解释或假设,并非问题的最终答案,因而学生没有必要对课本知识顶礼膜拜,而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可见,新课改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受到了建构主义的一些影响。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部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这与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的“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相一致。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我国以往的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而且强调学科本位,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但是,学生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由各种现象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综合体,而非以专门的学科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将来能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相应地,学校课程就应该突破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将各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也反映了建构主义主张的“让学生尝试解决整体性任务,弱化学科界限”的观点。

(四)课程实施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占绝对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平等的合作和交流,教学以教师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这难免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下,由于对创新教育的提倡和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关注,使教育工作者从建构主义心理学中去寻求启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主张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倡导合作学习。鉴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课程评价的改革。我国以往的课程评价存在好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重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单一,多采用纸笔考试。此次课改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提倡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纸笔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小组讨论、研究论文等综合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这改变了以往“纸上论英雄”的局面,将评价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与建构主义所提倡的“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观符合。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等理论中虽然不失过激的看法,但它给传统的教育以有力的冲击,也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当代,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会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李建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新创意[J].教育发展研究.2002.(3).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5]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吴维宁.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第9篇:对教学改革的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临床检验诊断学 教学改革 实验诊断 优化医学课程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大学临床检验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方法:调研郑州大学各医学院系医学检验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临床检验课程新的教学改革模式。结果:老教学模式各院系重复设置检验课程,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均没有最大程度发挥作用。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统一排课、统一使用实验室和教学工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结论: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合校后的综合大学应尽快整合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资源,统一安排和管理医学检验课程。本研究通过小规模的教学改革运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前言

实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水平密切相关[1]。实验诊断学是医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重要的桥梁课之一,涉及基础课知识又直接与临床课程相关,也被比喻为医学生步入临床医学殿堂的阶梯。因此,搞好实验诊断课的教学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3]。

近几年,为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国内许多知名大学和医学院校之间进行了合并。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所可能据有的优势是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增强国内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是,不可否认,大学合并后,如何重组相同或相近的教学课程,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发挥合校后的综合优势,是合校后的综合大学面临的重要教学改革任务。

本研究针对郑州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探讨了重组教学资源、集中临床检验系诊断学实验设备及相关经费,建立一个高效率、高质量和节约性统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能性。

2 方法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4,5]。课程体系的构成和组合包含了课程的层次和类别,学科的门类和系列,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主要课程与各课程的比重和序列,组合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结构[6]。对郑州大学各个医学院系(包括临床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每年不同专业设置的与临床检验诊断学有关课程(1525学时)设置进行调查,召开部分代教老师和医学生座谈会,分析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在进行医学检验系本科学生、成教部医学生以及部分护理学院学生统一排课的基础上,提出医学检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成立郑州大学临床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研究中心,配置相关医学检验课程教学设备,搭建医学检验专业学平台。

3 结果

3.1 临床检验实验诊断课教学现状

3.1.1 医学检验系教学的师资力量

郑州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为全国硕士授权点,师资力量雄厚,主要由郑州大学五个附属医院的检验科工作人员组成。医学检验系医学检验课程均为医学检验专业人员承担。 以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为例,近几年随着学科建设的重视,引进了不少博士等高级人员。但在某些程度上,这些资源没有合理利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3.1.2 其它医学院系医学检验课的师资力量

其它医学院系医学检验课多为非实验检验专业人员承担,主要靠内科临床医生或临时聘用人员进行实验检验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师资力量无法保证。在教学评估和要求提高医学生教学质量的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提高医学生专业教学水平的要求。

3.1.3 医学检验课面临的问题

教学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大学医学院系每年不同专业共设置临床检验诊断学课程1525学时,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理论35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317人),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理论课68学时、实验课44学时(学生148人);医学检验专业理论课357学时,实验课326学时(学生37人);预防医学专业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40学时(学生120人);口腔医学专业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80人);麻醉学专业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37人);医学影像学专业理论课35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40人);护理学院检验专科理论课132学时、实验课216学时(学生60人)。仅医学检验系全年两个学期均有医学检验课,其他院系均为半年课程。

随着学校实质性合并的深入,各医学院系得到了较大发展,专业设置增多,招生规模扩大。但合校初期学校未给各医学院系(专业)学生提供后期医学检验课的公共教学平台,各院系只能对医学检验课程的安排上各自为战。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重复设置,教学所用实验设备重复购买,实验室重复开设,教师总需求人数增加,教学资源严重浪费,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试剂和实验设备的重复购买加重了学校的教学负担。

3.2 教学改革取得的阶段成果

3.2.1 对医学检验系实验室进行扩建和改造

根据教学需要,郑州大学建立了临床医学检验实验研究中心,扩大了医学检验系各个实验室(临床免疫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学)的面积,设置了3个实验准备室(微生物和免疫学、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细胞学、生物化学)。

3.2.2 统一排课的教学模式

利用医学检验系实验教学的优势,进行了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小规模医学检验系本科和成教部学生以及部分护理学院学生的统一排课,统一使用医学检验实验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教学工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校有关医学检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了作用。

4 讨论

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后都面临着如何将医学课程重组和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的问题。国内整体水平较高的医学院校大多实施统一化管理,形成了规模化、统一化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模式,实验课教学达到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合校后,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有必要,能更大程度地节省教学资源和发挥综合大学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诊断学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方法、技能,逐渐与诊断疾病进行联系,使实验诊断学成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7,8]。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整合医学系、检验系、预防医学系、药学系、影像专业、麻醉专业等专业学生的实验诊断课资源,改变老的教学模式,统筹安排不同专业的实验课,提高实验诊断的开出数和开出率,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杜绝教学资源的浪费,提高实验诊断教学的质量。本研究通过调查综合大学医学检验课程的设置情况,提出了进行进一步教学改革的建议,总结出了综合大学医学检验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这不仅对综合大学优化教学资源有益,也有利于医学院校各院系公共课程的优化组合,提高医学教学质量。

本研究通过小规模的教学改革运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包括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的综合教学实力成立统一的检验教学平台,根据各个医学院系检验教学的需要,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教室、教师和教学实验设备,由检验教学实力最强的医学检验系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详细建议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临床医学实验检验中心的作用,实现实验课的合理安排,统一使用医学检验实验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教学工具。

调整课程设置、统一安排教师和教室:一方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合理、统一安排;另一方面,合理利用了教师资源,不同专业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既可以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又可以减少教师教学安排的不合理现象,减少了教师的闲置。

解决仪器设备分散的问题:实现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合理利用、统一管理,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

整合和吸纳其他专业的优秀实验教学人员:实验诊断是检验系的宗旨和根本。如果检验系老师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则建议以检验系为主,整合和吸纳其他专业的优秀实验教学人员,共同参与,协同完成教学。

改革授课内容:培养学生不仅会看检验结果,还要懂得对检验结果进行全面地分析,这就需要授课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检验原理,特别是那些对临床密切相关的检验项目。另外,实验诊断课程实践内容偏少,学生缺乏对实验整体过程的了解。调整以后的实验教学,将会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实验项目,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检验教学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合理的良性运转机制,使实验诊断实验室步入有序运作的轨道。

通过进行检验专业课教学改革与探讨,对实验教学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检验了理论授课的效果,为今后的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内容和方向,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本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会给检验专业课程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检验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丁,陈伟.从实验医学的发展谈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J].重庆医学,2006,35(9):856-857.

[2] 吴建民.关于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建议[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5):463-464.

[3] 刘丹丹,袁宏,孟秀香.浅谈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2):158-159.

[4] 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和方法观[J].高等教育研究,2OO1,22(2):86.

[5] 蒋显勇,徐克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3):1-3.

[6] 达建,马艳,陆桂平,等.整体优化医学课程体系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