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遗传学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者来源于本院优生优育专科门诊。年龄25~40岁,平均29.6岁。流产次数3~7次,平均42次。所有病例均无正常足月分娩史,其中妊娠<12周流产者34例,另13例为妊娠<12周、妊娠>12~<28周流产兼有者。由专科医生排除男女双方生殖系的器质性病变及内分泌疾病,患者表型及智力均正常。
1.2方法
由我院产前诊断实验室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并进行G显带,每例计数30个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并对其中3~5个进行核型分析。核型异常者按照人类染色体命名的国际体制(ISCN)1978年确定异常类型,对染色体异态性辅以C显带,以显示其着丝粒及长臂变异情况。
2结果
47对习惯性流产夫妇中,染色体变异中平衡易位1例,占收检人数的1.06%;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4例,占受检人数的426%;Y染色体变异4例,占受检人数的426%,见表1。见图1~4。
的频率在欧美为0.25%,我国为0.47%。而有反复流产史染色体异常率比一般群体高12倍。1982年郑增淳综述习惯性流产夫妇的染色体异常率最低为1%,最高为12.5%,平均为4.9%1?本组资料染色体异常率平均为9.6%(9/47对)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在9例染色体异常中男性5例,女性4例。有学者认为男性正常的比异常优先受精,而女性的卵子则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因而染色体异常发生在女性的机率多于男性。但本文资料显示:流产夫妇染色体异常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因此临床上男女双方的核型分析均不可忽视。
染色体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4。自然流产,主要由胚胎染色体异常所造成,这已被事实所肯定。尽管其中绝大多数是在致畸因素作用下发生新的畸变,但流产夫妇的染色体异常仍被认为是在自然流产的夫妇中染色体易位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可达510%。多数学者认为平衡易位因为没有遗传物质的丢失,其个体表型是正常的,但可以遗传,对子代的影响随其异常类型而有别。根据遗传学规律,在减数分裂中可产生正常和异常的配子,当与正常配子结合形成正常、平衡易位、部分三体、部分单体4种类型的合子,后3种合子由于基因量的严重失衡,可导致不育、反复流产、死胎或生育染色体异常后代。本组检出9例异常核型,其中只有1例为平衡易位,与文献报道有差舁1]。可能与检测人群的选择、显带技术、地域及理化环境有关。
本组检出4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倒位携带者亦无遗传物质的丢失,但在配子形成的第1次减数分裂中期,倒位染色体和正常同源染色体有可能在倒位片段内发生同源配对和交换,可形成4种配子:一种为正常,一种为倒位,二种为部分重复和缺失。异常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后,大部分的受精卵发育为染色体异常的胚胎,从而导致自然流产。一般认为,臂间倒位片段的长短关系到子代胚胎的存活。倒位片段越长,则该片段内配对交换的机会越多。但由于非倒位片段比较短,重复或缺失较少,因此,对子代生存的危害不会太大。相反,倒位片段越短,则配对交换的机会越少,一般不会形成新的组合,但是,一旦发生了配对和交换,因非倒位片段较长,交换后重复或缺失的部分较多,将会导致胚胎死亡。另外,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虽然没有遗传物质的丢失,由于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位置效应。此外,断裂点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及断裂点的周围发生细微丢失,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遗传效应。因此,根据遗传规律,倒位有1/4机率生育正常儿,但其遗传效应主要决定于重复,缺失片段的长短以及其所含基因的致死效应:3。从本组4例临床情况均是多次流产其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来看,应着重考虑后种可能。
【关键词】 遗传咨询; 染色体异常; 外周血
对于染色体疾病一般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染色体的数目或者结构发生改变而产生的遗传性疾病,而且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流产和发育不正常以及不孕与畸形等[1]。目前对于其治疗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需要做好其预防工作。本文主要分析2009年2月-2011年12月间来本院遗传咨询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的检查,分析出现异常的情况,具体的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1年12月间来本院进行遗传咨询的656例患者,男176例,女480例,年龄2~42岁,平均(23.4±6.7)岁。其中这些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不育、流产、智力低下和不良孕育以及畸形等。
1.2 方法 主要对656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主要操作方法为:对患者进行无菌的采集外周血2 ml,然后进行肝素抗凝,对常规的淋巴细胞进行培养,并制备染色体。然后对G显带进行分析,其中每例计数20~30核型,一般分析3~5个核型。
2 结果
通过对656例遗传咨询患者外周血染色体的检查,其中出现染色体异常的患者有46例,异常率为7.0%。其中表现的为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患者有20例(43.4%),而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有26例(56.6%)。其中检查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见表1。
3 讨论
对于遗传咨询的患者中经常出现的染色体异常的情况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染色体结构异常。其中具体的临床表现症状为不孕、流产、智力低下以及畸形等情况。下面主要对染色体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
3.1 不孕。一般人类的染色体情况主要是取决于性别的分化以及生殖器等发育。一旦患者的染色体数目或者结构发生改变就会直接的造成各种异常的情况发生。其中本次的检查中发现不孕的患者主要的异常情况为染色体的结构异常,且比较多。因此,需要尽早的发现,才能够有效的防止该类型的情况发生[2]。
3.2 流产。通过此次的检查发现,患者出现流产的情况比较多,主要是由于染色体的异常情况所造成的。通过分析相互平衡易位和罗伯逊易位是造成流产的最主要原因。而携带者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染色体部分的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从而导致基因的不平衡情况发生,使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出现异常而导致死胎和流产的情况发生。因此,需要对流产的夫妇进行染色体的检查,对整个判断胎儿是否出现异常的一项重要措施[3]。
3.3 智力低下。本次的检查中该项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其中21体综合征是造成小儿智力低下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分析主要是由于配子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未出现分离而造成的,一般这种情况和孕妇的年龄大和放射以及病毒的感染与内分泌的失调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该病的患儿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因此,做好遗传的咨询和产前的检查对预防智力低下的患儿出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4]。
染色体的改变所引起的疾病,其治疗一般比较困难。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引起临床医师们的足够重视,做好预防工作。所以,对于遗传咨询和产前的诊断是整个工作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同时也是减少染色体疾病患儿的出生,对指导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红,郑军,石红.反复早期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7):99-100.
[2] 龚护民,许艳,韩慧.75例羊水细胞染色体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5):611-613.
[3] 张卫红,司宝敏,王亚平,等.545例不良孕产史患者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11):58-59.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most likely reservoir: longmaxi shale and wufeng shale. the samples in xishui of guizhou are selected and the v p/v s is measured. the v p/v ratio and related parameters are calculated and the anisotropy parameter is also calculated. the reasons for anisotropy are analyzed,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forward modeling and seismic exploration of this reservoir.
关键词: 页岩气;四川盆地;超声穿透;各向异性
key words: shale gas;sichuan basin;ultrasonic penetrating;anisotropy
中图分类号:p5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316-02
1 地质背景与样品特征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及邻区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川东南龙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黑色页岩段因其有机质丰富,埋藏深度适中,有机质演化程度高,成为中国页岩气勘探突破的首选领域。本次工作所选取的贵州习水典型页岩剖面位于该勘探区周缘,剖面上地层出露完整且稳定。在沉积环境上,五峰期为半封闭深水环境下的黑色页岩、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及浅水环境的灰色粉砂质页岩;龙马溪早期沉积了黑色泥/页岩、碳质泥/页岩;龙马溪晚期沉积了灰、灰绿色泥/页岩、粉砂质泥/页岩(见图1)。
对该剖面所采集样品系统的矿物组分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其矿物组成纵向变化大。岩性和矿物组成变化特征显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纵向非均质性较强。习水剖面toc含量中等(0.37%-5.34%),脆性矿物(石英、长石、黄铁矿、碳酸钙)含量为平均为65.74%,粘土矿物含量为平均为33.61%,ro在2.5%-3.2%之间。美国主要页岩气产层的石英含量为28%~52%,碳酸盐岩含量为4%~16%,脆性矿物总含量为46%~60%。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在矿物组分构成上与美国5大页岩气产层相比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2 速度测量结果与分析
实验所取用样品为习水出露的稳定的龙马溪组样品,岩石样品在120℃下干燥24h以上。使用超声波穿透法对样品进行测量,所用超声波发射器发射频率为700khz,横波频率为250khz。实验中,压力从2mpa逐渐加至60mpa,分别在示波器上读出纵横波初至的时间计算出相应的纵波速(图2)。
继而用公式:
ε=■=■
γ=■=■
并计算出其各项异性(图3)。
公式中,ε表征纵波各向异性程度,γ表征横波各向异性程度。
可以看出纵横波速随压力都有明显的增大,而且增大幅度呈递减趋势,但是由ε,γ所代表的的岩石的纵横波各向异性却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呈现减小趋势,纵波的减小速度大于横波减小速度。而且当压力小于30mpa时压力的增大对于各项异性影响最为明显。
3 结论
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可以得知,在低压情况下造成强烈各项异性的原因主要是微裂隙以及粘土矿物的定向排列,在高压情况下,微裂隙的闭合导致了各向异性的减小。而孔隙中的流体的存在增大了页岩的刚性,故当压力增大时各项异性变化速逐渐减缓。
参考文献:
[1]jones l, wang h f. ultrasonic velocities in cretaceous shales from the williston basin[j]. geophysics,1981,46(3):288-297.
安藤忠雄建筑中的地域主义和现代主义
从安藤忠雄的作品分析,本质上讲他是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试图通过自身的实践把现代主义发扬光大。但安藤反对单调乏味的国际式建筑,致力于现代主义和地方主义的融合。他从少年时就曾周游日本,对日本的的传统民居及其中表现出来的日本传统美学有很深的理解。在他的作品中,在体现现代主义建筑中单纯的造型及简洁、抽象、无装饰的手法的同时,总有一股浓烈的民族气息。建筑评论家弗兰姆普敦曾这样评价过他的小筱住宅:“建筑虽然运用了现代材料、方法和构成,但是还是能够从中感觉到日本人特有的空间感觉,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对地形以及这里原有树木的细致处理等,很好地运用了这些要素。”
1.1自然元素与传统空间特色的塑造
安藤忠雄是一位情感空间塑造大师,他仔细研究日本传统建筑空间中对静谧的、带僧院特色的严肃、简朴、冥思的空间特色,并用光、水、风等自然元素加以表现。光之教堂(图1),表现的正是光这种自然元素的建筑化和抽象化。空间几乎完全被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内部是真正的黑暗。在那样的黑暗中飘浮着一道十字架的光线,这就是全部。为了使几何空间更具有生命力,改变墙壁的冰冷感,将光线引进制造阴影,在这空间里有各式各样光的表情,有从上方洒下来,有从侧面射进来更有从隙缝渗透进来,产生各种变化,所以让其设计的建筑变成是光的容器。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门窗洞口,把重点集中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他也利用水体的镜面效果来软化建筑的几何特性和材料的硬度,倒影的虚像呈现出空间的静谧。教堂设计极端抽象简洁,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却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美,与日本枯山水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
1.2现代材料与日本传统材料质感
材料表现是利用建筑材料本身的特性与材料之间的构成效果来表达建筑的情感。安藤发现日本人习惯于在建筑中运用天然木材和纸,如弯曲带皮的木柱,有节疤的更好;带树皮的木板;糊有土泥巴的篱笆墙;质地松软、剪切整齐的草屋顶;纸糊的格子门;还有不加斧凿的毛石做的踏步或茶炉架;用竹子做的窗棂、天花;粗糙的芦苇席做的隔断等等,有一种追求材料的温和感和轻柔感的倾向。而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材料的一种,它所具有的朴实无华的特质正好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为了使混凝土在视觉上和触觉上符合日本人的传统感觉以及对美的认识,安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安藤在原本粗糙的混凝土材料掺入了日本传统手工技术,将其转化为一种细腻精致的细纹,呈现出一种符合日本传统的绵密、近乎均质的质感。安藤设计的“住吉的长屋”(图2)中,其出色的混凝土材料的运用得到了世人高度的赞扬“混凝土在得到矫正后与数寄屋建筑中的木材极为相似,但混凝土增加了内部空间的尊严感和坚强感。从20世纪初,日本建筑师就力求使混凝土表现‘日本话’。但是只有安藤第一次成功地运用混凝土创造出与数寄屋建筑相媲美的具有广泛而敏锐的空间感的作品。”
1.3与自然的对话——日本传统庭园空间的继承
崇尚自然是日本的传统观念,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就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在引进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日本创造了一种表现其审美倾向及哲学观念的庭园空间。在京都中有很多有名的庭园,如南禅寺、龙安寺、西芳寺、银阁寺等。日本建筑庭园的特色是:通过墙的作用使人感觉到墙外的景色。如龙安寺的苦山水庭园就是通过矮墙的存在表现出前外的空间。近代日本大师设计的高水平住宅建筑几乎都以庭园为中心进行空间构成。安藤忠雄也把这一传统空间设计方法应用到他的建筑设计甚至是城市设计中。他设计的TIME''''S(图3)就位于京都市中心区高濑川和三条大街交叉处。安藤在年轻时就经常到京都去考察古建筑,京都在他脑中的印象就是一个庭园。因此在他眼中,将高濑川也看成是一个庭园,想在这设计一个能感知水的庭园。在TIME''''S设计中,安藤以文化性地视点解读了东京的庭园为中心的建筑,继承了京都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沿街建筑的手法,将小河融入建筑中,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从任何方向都能看到河水。
1.4传统空间层次与秩序的应用
日本传统建筑受中国园林建筑的影响,也强调空间的序列感及“可游性”的特点,游走于建筑空间的过程是一种静心的体会,是发现与心灵感悟的过程。为了强调这一心理体会和暗示,日本传统建筑通常通过设计有意创造空间上的层次与秩序,“庭园深深深几许”讲的既是空间深度,也是心理深度。安藤继承了传统建筑中空间序列的处理方法,在有限的空间内采用阻隔的设计手法,从用目标的模糊化来达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有时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单调性的干扰,安藤把墙柱加厚。安藤在北海道的水之教堂(图4)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一传统设计方法。水之教堂建在经过修整的水边,用树木和墙体围合出一片水院空间,为教堂创造出一个僻静的独用空间。安藤为观者设计了一条游走路线,沿着一堵L型的墙体前行,此时只能听到墙内的流水声;继续往前走,空间由小到大,由高到低,最终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苍茫水院中的十字架立方体;绕过立方体,走过一段弧形楼梯进入下面的教堂,此时映入眼帘的是隔着大片玻璃墙的水面及远处的山峦,一个钢十字架静静地伫立在水面,室外四季的景色变化也都成了教堂的一部分。
1.5注重建筑与地理环境的融合
安藤忠雄的设计总是从对建筑周围的物质环境思考开始的。考察现场一直是安藤做设计的第一步。他通过考察现场确定周围有哪些建筑或自然元素可以作为作品的“伙伴”,建筑如何与环境“对话”,周边需要什么体量的建筑,使用什么材料,即建筑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用地上。日本的直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岛,约有400人左右,安藤受委托在此设计了直岛美术馆。(图5)安藤到当地看了之后就有一种感觉“应该让濑户内海的美丽景色保持下去”。因此安藤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使整个岛屿成为环境优美的美术馆,通过建筑设计发挥环境的优势,使人们涌现出在这里进行艺术表现的欲望。安藤将环境做成可以布展的场所,而将美术馆的主体部分埋入地下。外部环境渐渐被苔藓所遮挡,看不到了石墙,整座建筑被埋在绿色之中。优美的外部环境可以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吸引他们来此进行艺术创作。而地下有大的空间作为美术馆,并且在美术馆中设置了圆形的天窗,从外面射进的光线水者太阳的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创造出非常有趣的空间。
2结语
安藤忠雄的建筑在形式、材料上完全属于现代主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他独特与巧妙的设计手法,使他的建筑虽然没有使用任何传统元件,却成功地用现代手法体现出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精神气质。
在当今社会林林总总“主义”的攻击下,我国的建筑市场有点迷失方向了。说到现代主义,人们就往国际式的形式跑;而说到地域主义,则不顾一切地搬用传统元素,“大屋顶”到处都是。在这一方面,安藤忠雄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中国的建筑师,我们应该在立足于现代建筑的情况下,努力研究我国传统建筑中具有活力的传统文化及审美哲学,如注重整体的观念、人与自然融合的观念、混沌空间、四维空间等,将它们在现代建筑中加以抽象化和建筑化,设计出融合我国传统特色并适应当代社会的现代主义新建筑。
参考文献:
[1][日]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凯瑟林·斯莱赛.风格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徐璐璐,苏继会.安藤忠雄与他的诗意建筑[J].安徽建筑,03/2006.
[4]李颈松,刘秀梅.对日本现代派建筑师传统策略的理解[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01/2000.
[5]焦毅强.中国建筑的双重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高向东,周光华,陈海波.空间与情感[J].山西建筑,07/2006.
目的 了解马鞍山市学校传染病疫情,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国家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系统》数据,对马鞍山市2005-2007年学校传染病发病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报告学校传染病疫情430例,发病率为1.44‰,占全人群总发病的10.65%;2006年报告1 082例,发病率为3.61‰,占全人群总发病的21.71%;2007年报告1 459例,发病率为4.87‰,占全人群总发病的30.15%;2005-2007年学校传染病发病上升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水痘、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位于前5位;3 a平均发病率小学阶段高于托幼阶段,托幼阶段高于中学阶段,男、女性别比为1∶0.66。月发病高峰在6-7月和12月至次年1月。结论 各级政府和教育、卫生部门要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按照卫生部、教育部入托入学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的要求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关键词】 传染病 流行病学研究 疾病报告 学生
analysis on the school infectious diseases outbreaks in maanshan in 2005-2007/
fang dachun, yao weiling, chen haiqin, et al.
maansh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aanshan(243000), anhu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chool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in maanshan,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making related policies. methods data of 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c reporting information system in 2005-2007 in maanshan were analyzed. results school reported infectious diseases epidemics were 430, 1 082 and 1 459 cases,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44‰, 3.61‰ and 4.87‰,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was 10.65%, 21.71% and 4.87% in 2005, 2006 and 2007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for school was increased rapidly in 2005-2007. among them,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the mumps, 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 chicken pox, bacillary dysentery, h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were in the top five. the average incidence rate of the three years of the primary school was higher than the nurseries, the nurseries was higher than the secondary schools, male to female ration was 1∶0.66. the peak incidence was in june to july and december to january. conclusion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and health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schools. leak investigation and repla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the entrance vaccination identification checking.
【key words】 communicable diseases; epidemiologic studies; disease notification; students
学校(含托幼机构)是儿童和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种传染病疫情最容易发生和传播的场所。2005年以来,马鞍山市学校发生多起传染病疫情,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和儿童身体健康,并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1]。为科学开展防治工作,现对马鞍山市2005-2007年学校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国家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系统2005-2007年传染病报告历史数据。病例选取3岁以上托幼儿童(不含散居儿童)至20岁以下高三学生(不含大中专学生)。人口数据取2005-2007年统计局报告的3~20岁年龄组人口数据平均值,计算发病率。按照国家传染病临床诊断标准执行,各医疗卫生单位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实行谁诊断谁报告的原则。报告的病例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2 结果
2.1 学校传染病发病率和主要疾病发病率 2005年报告学校甲、乙、丙类传染病430例,发病率为1.44‰,占全人群总发病(4 038例)的10.65%;其中呼吸道传播占44.19%,肠道传播占39.53%,血液传播占6.98%,虫媒传播占2.09%,其他传播占7.21%;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位于前3位,分别占学校传染病发病数的24.65%,23.26%和16.28%。
2006年报告学校传染病1 082例,发病率为3.61‰,占全人群总发病(4 983例)的21.71%;其中呼吸道传播占77.82%,肠道传播占18.11%,血液传播占2.03%,虫媒传播占0.09%,其他传播占1.94%;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位于前3位,分别占学校发病数的65.43%,10.26%和7.86%。
2007年报告学校传染病1 459例,发病率为4.87‰,占全人群总发病(4 839例)的30.15%;其中呼吸道传播占72.72%,肠道传播占22.62%,血液传播占1.99%,虫媒传播占0.48%,其他传播占2.19%;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发病率位于前3位,分别占学校发病数的47.43%,16.31%,10.21%。
2005-2007年学校传染病发病上升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131,p=0.000);其中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水痘、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位于前5位,平均占学校传染病的50.69%,11.51%,9.02%,6.90%,5.02%。
2.2 年龄、性别分布 2005年学校传染病发病总体平稳,小学阶段发病整体偏高,没有明显的年龄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0.58;2006年7~12岁有发病高峰,10岁组最高(12.22‰),男、女性别比为1∶0.67;2007年托幼、小学阶段有多次高峰,12岁组最高,为9.39‰,男、女性别比为1∶0.67。3 a平均发病10岁组最高,为8.00‰,小学阶段(7~12岁)高于托幼阶段(3~6岁),托幼阶段高于中学阶段(13~20岁),男、女性别比为1∶0.66。
图1 马鞍山市2005-2007年学校传染病发病率(略)
图2 马鞍山市2005-2007年学校传染病发病率年龄分布(略)
2.3 时间分布 2005-2007年的1-12月份每月均有发病,2005年4-9月发病较高;2006年12月为发病高峰;2007年6-7月和12月发病较高; 3 a平均月发病高峰在6-7月和12月至次年1月。
图3 马鞍山市2005-2007年学校传染病发病时间分布(略)
2.4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 2005年报告2起疫情,均为小学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报告发病54例,占年度报告该病的50.94%。2006年报告6起疫情,均为小学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报告发病366例,占年度报告该病的51.69%。2007年报告5起疫情,3起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发病410例,占年度报告该病的59.25%;2起小学水痘疫情,占年度报告该病的18.91%。疫情报告资料无其他聚集性病例。
3 讨论
2005-2007年马鞍山市学校传染病发病数上升较快,提醒各级政府和教育、卫生部门要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发病数前5位分别为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水痘、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占学校传染病发病的71.22%。2006-2007年腮腺炎处于发病高峰期;水痘发病数量迅速增多,2005年发病为0,2007年比2006年增加6.93倍;3 a平均呼吸道传染病占70.45%,提示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需要重点防治,教育部门应根据学校传染病的季节特征,有重点地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发病相对平稳,3 a平均肠道传染病占23.43%,提示随着生活与卫生水平的提高,学校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仍不能放松;与桂林市2002年度学校传染病疫情(主要为呼吸道和肠道疾病)结果[2]相近,与我国学校传染病以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疫情为主的结果[3]不符;引发手足口病发病的病原体有20余种,2007年学校发病149例,安徽阜阳地区还发生了重症或死亡病例,提示要高度关注手足口病防治[4];乙肝等血液传播疾病只占2.73%,但血液传播疾病周期长、危害重,要加强乙肝防治不能松懈[5-6];虫媒等其他传播占2.83%,还要重视各种新发或重发(复燃)传染病的发生。
学校传染病发病年龄分布是小学阶段高于托幼阶段,托幼阶段高于中学阶段。可能原因为托幼儿童还处在有计划的疫苗免疫预防接种时期,其活动范围较小学阶段小,接触对象也比小学阶段单纯等,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已较好。学校传染病发病的年龄分布还需要继续观察与研究。时间分布是每月均有发病,平均月发病高峰在6-7月和12月至次年1月。与学校传染病发病数处于前5位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疫情好发于夏季,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好发于冬春季节相符。提示上述2个时间段是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主要为流行性腮腺炎(11起)和水痘(2起)疫情;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贯彻实施《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科学防治学校各类传染病疫情;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入校体检、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安全等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7],按照卫生部、教育部的入托入学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的要求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参考文献】
[1] 尹怡璇,张丽清,李旭东. 学校传染病疫情的特点及预防.医学动物防制,2006,22(11):808-810.
[2] 麦浩.桂林市2002年度学校传染病疫情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625.
[3] 林玫.我国学校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特点及防治对策.中国热带医学,2006,6(3):515-51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锦江分院开工
本刊讯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锦江分院在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正式开工。锦江分院分三期规划建设:一期工程规划为500张床综合医院,建筑面积约84000m2;二期工程规划为1000张床住院部,建筑面积约65000m2;三期拟将作为急救与灾难救援中心,建筑面积约31000m2。医院总建筑面积180000m2,总投资9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前完成一期工程,2020年前完成整体建设。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西院改建工程启动
本刊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西院整体综合改建工程日前启动。西院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中央商务区,老病房楼是1932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并建造的,其功能结构已无法满足现代医疗服务需求。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建将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装潢上努力保持原来的英式建筑风格,同时在内部功能与设施上确保符合现代医疗服务需求。预计工程将在2013年完成。
人民医院新建门诊暨住院楼C座开工
本刊讯 7月22日,人民医院隆重举行了新门诊医技综合楼和住院大楼C座开工奠基仪式。新建门诊医技综合楼总占地面积9500m2,总建筑面积90500m2,主体设计20层,其中地下2层,地上20层,东侧裙房7层,北侧和西侧裙房各3层。新建住院楼C座主要功能为住院病房、手术室、ICU、制剂室、配液中心、产房等,总建筑面积41500m2,主体设计17层,其中地下1层,地上17层,裙楼6层。
装备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引进世界最先进的3.0T超高场强磁共振
本刊讯近日,海南省首台世界最先进的飞利浦Achieva3.0T超高场强磁共振在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飞利浦Achieva 3.0T核磁共振系统的检查领域涵盖了BOLD脑功能成像、MR波谱成像、弥散加权成像、血管成像、肌肉骨骼成像以及腹部成像等领域。与其他核磁共振设备相比,这台医疗影像设备具有扫描速度更快、分辨率更高的突出优势。
竣工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竣工验收
本刊讯 7月20日,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一、二期工程正式竣工验收。该工程是香港特区政府在四川地震灾区援建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公共卫生项目,总投资16757万元。工程按照三级医院标准设计建设,总建筑面积36000m2,地下2层、地面14层,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裂度为8度,抗震等级为二级。大楼内包含了洁净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血透室、供应室和计算机中心等,设置住院病床700张。
青海省玉树八一医院医疗综合楼封顶
本刊讯 7月27日,玉树八一医院医疗综合楼顺利浇筑封顶。该医院由军队和武警部队援建,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是玉树重建样板工程之一。医院占地面积18.35亩,总建筑面积为17457m2,建设规模为200张床位。其中,医疗综合楼建筑面积12800m2,综合服务楼2943m2,传染病楼1414m2,其他用房300m2。
材料
关键词: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教学方法;作用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章节讲授的是与品种改良、遗传工程以及优生优育等密切相关的内容。生物的遗传性状及其变异有着其自身特定的规律,只有充分掌握遗传的实质,才能搞清楚遗传行为与遗传性状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掌握好性状分离、重组和变异的相关知识。对此,我们将探讨研究《遗传与变异》这一章节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及其理念。
一、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在大多数学生学习《遗传与变异》这一章节之前,学生掌握的生物学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地探讨过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着非常大的难度,如何让学生成功入门,从基本概念入手掌握好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变得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应用一些生动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例来让学生掌握好这些概念的内涵,比如“直发与卷发”等相对性状,对于见惯了直发的中国学生来讲,卷发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往往对这一类问题比较感兴趣。
二、教会学生真正掌握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
《遗传与变异》章节中的基因自由组合与分离定律是非常难于理解和讲授的重点所在,在今后习题的运算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该定律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掌握:
首先,我们要先学习和理解孟德尔实验的相关步骤和内容,从而掌握好分离组合定律的基本内容如下:用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高茎和矮茎)杂交,子一代全为显性性状(高茎),子一代再自交得到的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显隐性的判断与理解。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理解的显隐性有着其自身最基本的特点,那就是用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如果后代只有一种性状,则此性状为显性;用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又如,利用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的特征可推出双亲均为杂合子。而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时,则双亲为测交,即一方是杂合子,一方为隐性纯合子。
最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展开的多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结论,多对相对性状同时在生物个体的表现型及基因型的分析很复杂,所以我们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总结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有些规律:有n对杂合子亲本自交结果为,产生2的n次方种配子,子代基因型种类是3的n次方种,表现型种类为2的n次方种,子代表现型比例为3∶1的n次方。老师在教授该章节的内容时,只有帮助学生掌握好这些基本规律,才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得心应手。
三、改进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研究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对生物学该部分知识的讲授与学习,传统方式下,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性地背诵和做习题,很难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该部分知识的精华所在。新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探讨研究,在讨论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互动之中,有利于学生掌握遗传与变异相关知识的内涵。
举例说明,教师在为学生讲授“伴性遗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根据课堂内容提出一个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根据代表们的总结情况进行纠正和讲解,最终得出最完整的答案。此种教学方式的实施,能够使得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发言能力。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广泛地调动起来,他们都能够在自信的状态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此方法值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四、注重联系生活,让学生深切感受遗传与变异知识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以及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观点和新理念。要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来定位自己的学习知识,从而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和培育。
比如,依据学校的现有资源和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校园内或校外调查自己所发现的人类的不同的相对性状及遗传病等,并做出统计,最终自己采集的统计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与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内容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再探索问题的所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遗传学方面的知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人类遗传方面的知识。同样,老师所讲的内容以便学生能够直观有效地了解相关人类相对性状以及遗传病的知识和传递的规律。
摘要:四川省2010年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新课程高考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现今四川省的高考考纲还未出台,高考如何考?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研究新课程高考,就要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本文将从《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的主要变化,以及已经实行新课程高考的各省高考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新课程高考数学的命题特点和规律,为大家的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考点;建议
一、《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内容的主要变化
2003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其内容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准》删去的内容。
立体几何中的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标准》中仅作为向量应用实例);异面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求解;直线和圆中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夹角公式、到角公式,圆的参数方程;三角函数中的余切函数,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tanαcotα =1,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平面向量中线段定比分点公式、平移公式;不等式中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a|-|b|≤|a+b|≤ |a|+|b| 的理解;圆锥曲线中椭圆的参数方程;排列组合中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二)《标准》降低要求的内容。
函数中的反函数,《标准》只要求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不要求一般性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立体几何中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标准》只要求认识其结构特征,会求其侧面积和体积,对棱柱、正棱锥、球的性质由掌握降为不作要求;古典概率,《标准》仅要求利用列举法求概率,不要求利用排列组合和分类、分步计数原理求概率;解析几何,文科对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的要求由掌握降为了解,对其有关性质由掌握降为知道,理科对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的要求由掌握降为了解,对其有关性质由掌握降为知道。
(三)《标准》新增加的内容。
从近三年课改地区新课程高考数学试题可以看出,新课程新增教学内容在高考中均占有较大比例,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标准》的要求。例如函数的零点、三视图、程序框图、茎叶图,文科的复数和系列4(山东省除外)等新增内容各省份几乎每年都考过,统计中的直方图、散点图和回归直线方程,定积分、条件概率、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等新增内容都有所体现.这反映了高考命题的取向,体现“高考支持课程改革”的命题思路,同时又照顾到试卷涵盖的各部分内容的平衡。
二、传统重点内容有一定变化的部分
原高考的重点内容较集中地体现在解答题上,六大块主干内容(三角函数、三角变换、解三角形;函数与导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基本对应高考的六道解答题,不等式、平面向量等有机结合其中,已成为多年来高考试卷解答题的基本模式。而新课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新课程高考的相应变化就成为必然。从近三年来课改省份的高考数学试题来看,新课程高考解答题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列在解答题中位置前移或不出现。
在原高考中,对数列的考查往往以递推数列的形式,出现在最后两道解答题中,教材中不多出现的递推数列成为高考的热点。但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2007年),海南、宁夏卷文理科均无数列的解答题,而以两道小题代替大题,山东卷理科把数列提到了解答题的第一题,文科为解答题的第二题,均为较简单的求通项和求和问题;2008年海南、宁夏卷文科无数列解答题,理科为解答题第一题,是一道很简单的等差数列求通项、求前n项和Sn的最大值问题;2009年没有出现数列解答题的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有:海南、宁夏卷(文理)、福建卷理科、辽宁卷理科、浙江卷理科。这种变化与数列的课时数仅为12课时是相对应的,也体现了《标准》要求数列教学要突出数列是特殊函数的思想、数列各量之间的关系的训练、要控制难度和复杂程度的要求。
(二)统计内容进入解答题。
原高考中文理科概率都要占一道解答题,统计是以小题形式出现。新课程文科概率的内容删去了很多,概率只占8课时,而统计占到30课时;理科的统计和概率的课时数基本相等,都是23课时。所以从课时数、《标准》的要求等方面来看,统计这一内容显得更为重要,考统计的解答题已成为可能,特别是文科。事实上,2007年广东卷,2008年广东、海南、宁夏卷文科,2009年海南、宁夏、安徽、辽宁卷文科等试题,将统计概率应用融为一体,综合考查数据处理能力。
(三)文科立体几何变化较大。
按照《标准》和考纲的要求,文科立体几何部分只学必修2的两章,而且其内容较原大纲教材有大幅度删减和降低,如不要求使用三垂线定理,不要求计算有关角与距离(线线、线面、面面),所以文科对立体几何的考查主要是空间中平行、垂直关系的判断与证明,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三、教学建议
(一)紧扣《标准》,落实要求。
进入课改实验的高中数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标准》,对教学内容以及具体要求要了如指掌,特别是对变化的内容和要求更要细心地研讨,根据新课程的变化,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度。做到不超“标”、不超“纲”、不补充《标准》已经删去的内容。在每一节的学习中力求做到如下四点: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明确哪些知识是降低要求或不作要求的;明确哪些知识是重点要求的;明确数学能力的考查要求。
(二)立足“双基”, 关注通性通法。
新课程高考虽然试图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考查的主题应当是实现对数学基础知识和通性通法的考查。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训练和形成数学能力的重要依据,在题目的选取上,起点要低;在题目的讲解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利用数学思想指导自己的解题实践,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恰当的方法,应避免一些技巧性强的方法,选择通性通法。
(三)重视教材,回归课本。
在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充分以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为素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和适当变形,形成典型例题,构建知识结构,提炼通性通法,更好地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基础知识。
(四)强化运算,提升能力。
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它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现在学生的运算能力普遍比较弱。主要表现在:在数字的运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在符号和字母运算中丢三落四;对式子组合、分解的变形能力很弱;不能准确确定运算程序和运算方向。
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不仅仅是细心,更重要的是思考算理,判断运算的方向,掌握一些运算的方法。如换元法、消去法等,这些都必须在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思考。在习题讲解过程中,涉及到运算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务必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而提高他们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关键词:西方电影文学;传播;意识形态;话语;
作者简介:刘海奋(1979—),女,陕西佳县人,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电影作为文学艺术作品被引介到我国;加入WTO的商贸协定后,每年60多部西方电影作品被引进在华传播;当前,中美签署新的电影贸易协定后,将会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评估西方电影在华的票房收入,这会使得更大量的西方电影文学在华传播。这样在西方电影在华传播急速扩增的当下视图阅读语境中,在全国加强意识形态建构的文艺美育语境中,西方电影文学中的西方意识形态观念与中华文明背景下的中国当代意识形态观念,出现了对立与统一的接受问题。这使得西方电影文学在华传播的差异性意识形态的分析、防范、化解,共识性意识形态的引导、兼容、重构,构成了西方影视文学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西方电影文学就是一种电影化的西方意识形态言说,也就是借助电影的载体,在特定意图下对一定长度话题表述的话语展开过程。
一、电影文学在审美掩体下的意识形态话语生成
电影作为文学,艺术性是它全部的内容,也是它唯一的现实。但是,其实电影所显现的全部现实都本源于生活,渗透于生活,而且极力冲破生活原有的历史与传统的边界,使读者价值观念的既定领域,如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甚至包括人性观念,等原有社会内部的整一性结构关系,被重新建构。电影文学利用现代摄影技术手段,融蒙太奇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方法,在意识形态观念的创作意图下,形成了一种完整而价值观念极强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其以图画、色彩等符号描绘世界,作用于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以声音符号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是声音的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使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审美直观性。可见,电影文学的话语活动所表现的艺术性是第一位的,其作为艺术活动的审美属性显得直接而突出。但是,依照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尔诺的观点,电影文学不仅具有审美属性,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为,电影文学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网格中,处于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联中,而生成为独特的意识形态。[1]电影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方式,不是对观众进行直白的意识形态教化,而是将观众吸引在作品的思考位置,进行意识形态对话。但是,对电影作品本身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本体分析,忽视了电影文学的矛盾性;只有在与其他文学样式的矛盾关系中进行对比研究,才能深刻揭示电影文学意识形态性的特质。电影的内部话语是摄影,而摄影作为电影话语,就是以视觉对象的客观形式涵括意识形态的主观评价。因此,电影强调画面群组本身的意蕴和艺术表现,不主张滥用蒙太奇手法,过渡切换、虚拟和拼组叙述场景,致使破坏画面对意识形态传达的统一性。电影是对外部“物质现实的复原”,但是,只有拿着摄影机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摄录那些典型的偶然事件,才能拍出既符合电影本性,又能够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影片。如果说对电影文学的这种理解,是侧重于对电影文学本身的内部生成性的解释,那么,从探究电影文学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视角来看,意识形态对电影文学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外部关系。例如,电影艺术的创作不会脱离自己时代的意识形态要求,不是把电影作品作为对生活的一番苍白无力的临摹和图解;也不是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将古代的生活进行“现代化”的屏幕转译;而是赋予意识形态以电影的艺术体现形式。这种外在的关系性是评价电影文学能否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关键所在。
由此来看,电影采取假定性的生活话语,通过对空间的直观来转述意识形态,具有比小说文本更为有效地实现意识形态目标的话语特点。因此,对于传播在我国的西方电影文学的研究,既要分析其审美价值,又要分析其源于生产语境的意识形态蕴含,并在对比关照中,研判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审度其在中华文化的接受语境中,是否能够继续维系我国观众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连续性。因此,这种对西方电影文学的艺术性与社会属性关系的研究,表明西方电影文学在华传播的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的理论前提,西方电影文学的本源现象是一个多元化的价值载体。
二、西方意识形态观念在电影文学中的话语言说
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价值载体,西方电影文学承载了音乐、舞蹈、绘画、文学、建筑等审美意识形态的西方观念,而生成为独特的审美价值载体。这使得其在异域文化的传播中,获得了艺术传播的共同美感的普遍性价值平台,在审美观念的表层传播中,易于形成文化认同。电影文学的艺术形式在体积、色彩、质地、力量等方面的审美观念反映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均具有较强的审美倾向。西方电影文学强调体积大、力量大、色彩素朴、质地坚硬的审美形式,其隐含在电影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观念对异域文化,容易造成陌生化的审美效应,从而使得电影文学的审美价值传播在异域的中华文化中易于获得合法身份。同时,西方电影文学也承载了政治、宗教、法律、历史、道德的意识形态观念,而生成为意识形态的价值载体。[2]这使得其在异域文化的传播中,遭遇到意识形态错位的差异性价值评判,在审美观念底层的文化传播中,易于造成文化认同危机,甚至意识形态冲突。因此,西方电影不单单是用图画的话语方式来叙述一个虚构的或可能的故事,而是通过创作者有意识的编导,使故事的图画流程,言说某种特定的意识观念。对于镜头的故事性是如何具体实现承载意识形态话语并使其发挥特定功能的问题,成为我国电影文学理论研究西方影视文学的新焦点。从我国当前对于西方电影文学研究的理论现状来看,在西方电影文学如何实现对华意识形态传达方面,存在一定的理论分歧。但是,这些表面分歧的理论,却都获得了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即西方电影文学一定要实现某种意识形态传播的共同性的话语起点。[3]事实上,从电影生产的角度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理论家同时又身兼电影导演,对西方电影文学理论和电影生产实践均产生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影响。因此,西方电影文学理所当然地成了传达西方意识形态的艺术载体。但是,当前国内的这一研究,多是确立了一种问题导向和研究方法,或以演绎法来阐释电影文学意识形态性的一般原理,或以归纳法来分析电影文学与意识形态的矛盾关系,或以品鉴法来表达对单部或几部作品审美价值导向的文学评判,仍然未能根本上突破对电影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的形而上的学理困窘,同时,也未能关注电影文学在现实文化传播中的意识形态目的,更没能梳理出西方电影文学在华传播中意识形态渗透的话语方式及其特定功能。西方电影文学的话语传播,就是通过电影言说,是借助电影的艺术载体,在意识形态目的的指引下,对一定长度意识形态观念陈述的展开过程。其作为一种文学话语,不似社会科学的理论话语通过严格概念限定和精确的逻辑推论来宣讲,却也能通过多个或系列镜头的综合,在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诗性文本中,展开时空对话;从而表达有效的创作主张。可见,西方电影文学的意识形态话语,并非是文本内部的话语规则所能独立构建的,而是在话语传播中,在生产与接受的对话中完成的。这使其具有了能够有效突破一般文化产品审查机制灵活性。对于西方电影文学在华传播的意识形态话语研究,应该着重把握对西方电影文学传播的话语陈述行为。因此,这种对西方意识形态观念之于电影文学传播的研究,将为探讨西方电影文学在华传播的意识形态话语研究,奠定理论路径,即西方电影文学传播,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行为。正基于此,对西方电影文学的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分析其意识形态倾向的话语传播功能。
三、西方电影文学在中华语境下传播的话语功能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