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食品研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包装 环境影响 绿色营销
一、当前食品包装的发展趋势与环境问题分析
随着包装作为营销工具的垂要性日益加强,当前的食品包装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包装新技术、新材料大量涌现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厂商无不加强促销活动,并积极开发包装新技术、新材料。包装技术创新成为当前产品包装发展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在包装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控制包装技术及包装经济活动也已成为现代包装发展的共同特点。诸如再封合包装、充气包装、软包装全封口技术正在普遍推广。由于材料工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包装材料,如微波炉专用包装、蒸煮包装、(聚酯)瓶等各种新型复合材料以及具有较高抗压性、阻隔性、热封性、阻气性等高性能的包装材料。
(二)由于产品销售的需要,销售包装更重视“人”的因素
首先表现在强调便于陈列、展销、携带、使用。同时注意符合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例如,当欧洲流行“重返自然”时尚时,商品包装的原料便采用自然原料,使包装的色彩、构图趋向自然化;其次表现为重视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如要求食品包装严格符合卫生标准,采用“一次性同量包装”,确保药品使用的卫生与安全‘为延长食品保鲜程度和保鲜时间,“无菌包装”和“换气包装”得到积极发展;第三,食品包装趋于标准化。为适应销售技术现代化和超市、自助商店等新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包装的标准化已成为食品包装发展的重要特点。包装标准化包含包装材料标准化、包装技术标准化、包装试验标准化、包装强度和规格标准化,以及包装标志标准化。如条形码的推广实施等内容。国际国内还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实施包装标准化工作,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和我国的国象技术监督局。第四,包装和设计作为品牌工具的作用不断加强。由于食品品牌在销售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尤其是超市等自助销售方式的发展,使品牌对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难以低估的影响,而销售包装作为食品信息的载体,所具有的传递产品信息、宣传产品的功能。使产品包装和装潢设计在对顾客进行视觉冲击,吸引顾客视线,加深品牌印象。提高顾客购买欲望等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由此。诸如配套包装、系列包装、附赠包装、透明包装等新的旨在提高品牌吸引力的包装设计策略也应运而生。
(三)食品包装的环境问题
在食品包装迅速发展的同时。因包装引起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包装材料的运用占用了大量物质材料,或是由包装材料污染了自然环境或损害了人体健康,因而包装绿化化成为绿色营销中引人注目的重要内容。
产品包装涉及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
1 包装废弃物增多,严重污染了环境。由于包装材料的大量使用,使废弃物增多。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每年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几乎占全部市政固体废物的1/3。欧洲国家的废物中约是由典型的家庭废弃物引起的。包装废弃物的增多,使其处理成为一大难题。尤其是某些不易处理的包装材料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例如。化学合成材料在被当作废弃物焚烧时会污染大气,以聚苯乙烯制作的包装物如埋入地下,经过多年也不会分解。因其难以处理,成为著名的“白色污染”。
2 包装材料耗费了大量资源。由于包装材料的使用耗费了大量资源,甚至包括一些稀缺资源。据统计::因包装的生产和使用而耗费的能源占发达国家全部能源耗费的约5%。使用日益增多的包装材料耗费了大量的金属、木材和其他地球的资源。可见,地球的资源日趋短缺。包装也难逃其责。
3 包装容器结构方面存在的环境问题。包装容器结构也存在受到尖锐批评的环境问题,如铅焊接罐包装食品。可能造成食品铅污染;喷雾容器所使用的喷发推进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化学品(危险品、清洁剂、杀虫剂等)的包装容器的盖子无安全措施,容易造成儿童误饮:为使产品更易引起消费者注意而使用过大的包装容器或不必要的多层次的过度包装。造成材料的和消费者支出的增加。
4 包装设计标示的不当影响了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产品的包装设计标示是常常出现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例如。包装图案设计中仿冒图案、仿冒商标、仿冒造型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屡发生;以不实标示(包括产品名称、营养成分、疗效、原产地、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标示)进行欺骗性宣传的行为频频出现:出口产品包装图案设计冒犯进口国宗教、风俗、习惯和禁忌。常常引起纠纷。
二、食品包装绿色化策略分析
绿色包装是指既要保证自身的性能完好,又要符合环境要求的包装。随着绿色营销的兴起。以无污染包装为营销策略重要内容的绿色包装正在兴起。
(一)食品企业绿色包装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使包装废弃物降到最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最小。在处理和回收过程中也将对环境无损害,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包装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对那些有损环保、没有市场的包装,通过绿色包装技术加以创新,使其变为低消耗、高附加值、市场接受的产品。
减少包装企业对所需的石油化工原料、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的浪费,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实施包装减量化。不但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可大大降低整个产品成本。
由此可见,包装在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选材、工艺、节能、是否利于回收及废弃后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而在制订营销策略中更要趋利避害,引入先进的营销理念。
(二)企业包装制订绿色营销策略的主要思想
引入绿色包装设计理念。绿色包装设计理念指从资源与环保等方面进行包装构思与设计,建立绿色包装设计概念,研究和确定绿色包装设计原理,通过概念与原理指导包装生产制造与包装消费。绿色包装设计是产品与包装的寿命周期相复合的设计。绿色包装设计通过产品、包装材料性能、使用及处理综合分析,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经过全面量化分析,选择出最优设计方案。合理的包装设计从整个寿命周期的角度考虑。确定目标和研究范围,经过数据量化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设计方案。
绿色包装设计。首先要研制开发无毒、无污染(包括材料的自身生产过程)、可回收利用、可再生或降解的包装原辅材料。研究现有包装材料有害成分的控制技术与替代技术以及自然“贫乏材料”的替代技术(如以塑代木、以纸代
塑等)。其次是优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消耗,努力实现包装减量化。同时要提出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技术与方法,主要包括可直接重复使用的包装、可修复的包装、可再生的废弃物、要降解的废弃物、只能被填埋焚化处理的废弃物等。
包装的绿色制造引导与绿色消费引导。包装的绿色制造引导主要是指生产用材、生产方法及生产后对环境无害、对人体无影响。包括材料的选用、加工工艺及设备、所用能源等要有益环保。对包装的加工和所用能源不应产生有损于环保的气、液、光、热、味等。或不产生对环境和对人体有害的各种反应(光反应、化学反应和热反应)。包装的绿色消费引导。指进行包装的绿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绿色包装知识贯彻到人们的生活与消费过程中。
(三)绿色包装策略分析
减少包装材料。在不少发达国家。有许多企业实施了减少包装材料的策略,主要做法是改小包装为大包装。即原来对单个产品加以包装,而现在改为较多数量的产品合起来包装;提倡使用可再充填包装,转向材料需用较少的包装,如(聚酯)塑料比玻璃生产饮料容器需用较少材料。且重量也大为减轻。便于产品的运输。因而塑料在包装中得到了广泛使用。简化包装,如出售不带纸盒的牙膏。不带塑料盒或硬纸盒的自来水笔、圆珠笔等。
重复使用包装。目前,许多国家生产啤酒、饮料、矿泉水等产品的企业采用可重复充装的容器,以达到既不污染环境、又能节约资源的双重效果。玻璃成为最理想的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之一。
使用再生材料或可再生材料包装。使用再生材料生产制作包装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流行做法。例如法国的瓦楞纸是用回收废纸为原料生产的。德国为便于纸箱回收,进口商要求出口国的生产企业配合。不能在纸箱表面上蜡、上油。也不能涂塑料、沥青等防潮材料,纸箱上的刷唛必须用水溶性颜料,而不能用油溶性颜料。
可降解包装。由于不易分解的塑料等包装材料严重污染环境。近年来“可降解包装”,即以使用后可分解的材料制作的包装已在许多企业得到使用。可降解材料分为生态降解和生物降解两种。前者是通过阳光照射使包装材料的化学结构遭到破坏而分解,后者是利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将包装材料蚀解成小块碎片。再由这些微生物吞食、消化。
关键词: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安阳市
1.安阳市文峰区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分析
1.1 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和态度概况
1.1.1 对绿色食品的认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50%的居民认为绿色食品是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并授予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32.78%的居民认为绿色食品是指生产期间无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13.89%的居民认为只要是无污染的食品都是绿色食品,仅有3.33%的居民认为绿色食品是指有较高含量的叶绿素产品。由此看来,绿色食品还是受到居民的关注,该地居民听说过绿色食品的比例较高,而且对绿色食品的定义有正确的理解。但是对绿色食品标志的认知有57.22%的居民选择“不知道”,有42.78%的居民选择了“知道”,由此可得出,安阳市文峰区居民对绿色食品标志的认知水平不平衡。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居民对绿色食品概念停留在初步阶段,特别是对绿色食品标志的认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地政府对绿色食品的整体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在对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生产方面,长期以来要求的都是数量型与基本营养型,我国的宏观政策远不如国外,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关注也如此。此外,对绿色食品进行宣传,通常是企业应该做的,但是企业却往往忽视了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因此不能吸引广大消费者的注意力,导致许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短缺意识。
1.1.2 对绿色食品的态度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现在市场上的绿色食品,60.56%的居民选择“基本放心”,27.78%的居民选择“不放心”,仅有11.66%的居民选择“很放心”。对于当地居民购买东西时是否注意观察包装上的绿色食品标志调查结果显示,56.67%的居民只注意观察生产日期,不注意绿色食品标志,25.55%的居民选择“什么都不观察,直接买”,仅有17.78%的居民注意观察绿色食品标志。另外,通过这次调查得出,49.44%的居民对绿色食品的接受程度选择“可以考虑是否购买”,选择“喜欢,很愿意接受”的占36.67%,有11.11%的居民选择“不考虑购买”,仅有2.78%的居民选择“根本不了解”。可见,绿色食品在安阳市文峰区还是有一定的市场。
以上调查结果可得出,虽然有目前市场上有大多数消费者放心选择绿色食品,但仍然有很多人担心绿色食品的质量问题。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不难得出由于绿色食品市场监管措施不健全,对产品生产地的环境、农产品投入生产、包装和标识等方面出台的标准条例不完善,导致市场上的绿色食品质量良莠不齐。
1.2 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特征
1.2.1 购买频率
在调查中发现,居民选择多次购买绿色食品的占27.78%,有28.89%的居民从未购买过绿色食品,可见其购买频率不是很高,甚至有相当的消费者从没有尝试过,偶尔购买的居民占43.33%。由此可见,该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有非常好的发展市场,这部分消费者属于潜在消费者。在调查中发现安阳市文峰区绝大部分居民都有购买绿色食品的意愿。
1.2.2种类特征
调查显示,81.67%的居民购买绿色食品种类指的是蔬菜水果类,有11.11%的居民认为绿色食品的种类是农林加工类产品,仅有7.22%的居民认为绿色食品种类是指饮品类产品。由此可见,居民对绿色食品种类的了解是很欠缺的,认为绿色食品的种类是很单一的。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由于当地居民对绿色食品缺乏深刻的了解,以致分不清绿色食品到底包括什么种类;另一方面则是当地市场上出现的绿色食品种类本身不多,加上企业及销售商也没有对产品进行定期宣传。
1.2.3获得绿色食品信息的途径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5%的居民获得有关绿色食品的途径是通过电视广播了解,有11.11%的居民选择是通过报纸杂志了解,此外有13.89%的居民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的绿色食品,比如亲友介绍和自己通过市场上的实物对绿色食品进行了解。由此可见,消费者了解绿色食品信息的途径还是比较多样的,但仍以传统媒体为主,各种新媒体在宣传绿色食品方面应用还是明显不足。
2.安阳市文峰区居民绿色食品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2.1 性别因素
从调查结果发现,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女性占23.47%,而男性在这一比例中占13.04%。这种消费差异,是与女性在家庭消费中担任的角色紧密联系,女性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愿望远远大于男性。这说明性别因素对绿色食品消费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年龄因素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在30~40岁之间的居民购买绿色食品的频率最高,其次是20~30岁之间的居民,而50岁以上的消费群体却没有经常购买甚至没有买过。由此看来,中青年消费群体比老年消费群体更愿意接受和购买绿色食品,因为他们思想丰富、感觉灵敏、敢于创新、富于幻想、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习俗偏见、容易接受新颖事物、追随时代潮流。然而,老年消费者在购物时具有怀旧和保守心理,对新鲜事物难以接受,消费往往具有惯性。
2.3教育因素
调查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居民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占48.00%,大专学历者占23.12%,高中及中职占12.2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极少数购买过绿色食品。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影响着个人品味、价值观、获取信息和做决策的方式,以及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在一般情况下,受教育水平高的消费者更容易有意识的了解与健康消费相关的信息,并且把它们付诸行动进行购买。而对教育程度低的消费者来说,对新观念的的接受程度是缓慢的,必要一个时间相对较长的顺应过程。因此,受高层次教育的消费者将会成为现有市场主要购买力。
2.4 职业因素
研究表明,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行业,餐饮服务业和医疗卫生业可能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平时需要更多的关注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政府机构人员在政策信息方面了解得更多;教育研究机构的人员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和关注水平比较高;政府、企业管理人员寻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所以,从事这些行业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更深,购买动机越大。调查结果显示,职业为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等的居民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占48.46%,职业为政府以及企业一般工作人员的居民占50.12%,自由职业或个体商户的居民偶尔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相对来说较大,而下岗或无业的居民从来没有购买过绿色食品的比例占最大。
2.5 收入水平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月平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居民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占51.23%,月平均收入在3000~5000元占36.72%,月平均收入在2000~3000元的占18.19%,而月平均收入在2000以下的居民很少购买绿色食品。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支出模式与消费结构,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支出模式与消费结构也会随之而变化。该结果与恩格尔定律是相符的。该定律表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支出所占比例会趋于下降,但对于一定的食物消费,会越来越追求其质量和品质,收入水平越高的居民,对食品质量和品质的要求越高。
2.6 价格因素
在绿色食品价格调查中,其中有47.22%的居民认为绿色食品的价格比普通食品的价格高10%以下能够接受,44.44%的居民认为绿色食品的价格比普通食品的价格高10%~20%能够接受,6.11%的居民认为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价格高20%~30%能够接受,仅有2.23%的居民能够接受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高于30%。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居民愿意在一定范围内为优质的、安全的、高营养性的绿色食品支付比普通食品更高的价格。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会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一个企业在决定自身产品价格时,要充分考虑市场上由消费者心理倾向所反映出的价格标准。
3安阳市文峰区居民绿色食品消费推进建议
3.1整顿规范绿色食品市场
为了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合格优质的绿色产品,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也为了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在规范绿色产品市场上需要加大整改力度。首先,有关部门应该在绿色产品生产标准和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提高效率,统一规定绿色产品标志,严防“假货”,严格要求企业按照绿色食品标志的申请和认证规范实施,。其次,地方当局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强化政府对绿色市场的有效监督、管理。有了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和有效监管,才能真正提升消费者对市场绿色产品的信任度。最后,加大国家执法机构在假冒伪劣产品的执法力度,同时,消费者协会也要加强对消费者的投诉受理,帮助解决消费者在绿色产品消费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3.2利用绿色广告,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
利用绿色广告,是宣传绿色消费、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的一种有效方式。采取绿色教育的方式去培训绿色消费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在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大学等各级学校开展绿色课程,灌输绿色消费意识,引导他们进行绿色消费的实践;二是通过消费者协会在当地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创办绿色消费主题活动,号召居民积极参与活动并关注绿色消费的知识,使绿色消费观念在居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通过电视节目或者采取公益广告、网络宣传等方式向当地居民宣传绿色消费思想,对绿色消费知识进行普及。采取以上措施,既能使众多消费者充分意识到绿色消费对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利益,自觉选择绿色消费,也能提升广他们在购买绿色产品时的鉴别能力,提高他们的选择能力,确使绿色消费的质量得以保证。
3.3政府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补贴
政府应该适当补贴重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当地政府可以引进国内外具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设食品产业重大项目,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对相应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鼓励具有实力的知名的食品企业参与建造特色食品产业园区。政府可以建设当地食品产业信息平台与食品工业数据库,给当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提品和技术上的信息支持,还可以对当地绿色食品龙头生产企业开展渠道营销和品牌营销给予支持,对于企业以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的市场建设、品牌培育等支出,根据企业当年在市场上的销售额增长情况给予补贴。另外,对获得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以认证费用全额补贴,对绿色、有机食品标志使用费用给以一定比例补贴。
[参考文献]
[1]晁伟鹏.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2]李晓东.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营销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2013.
关键词 农业大省 绿色农业 需求 资源 节水
一、背景分析
河南是全国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9、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其实绿色产品行业在河南省并不是一个新型的行业,河南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双汇”等,但是我们现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现在国家一直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无疑是给河南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一有利时机来发展呢?最关键且最有效的应该就是利用河南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品行业。
二、相关可行性分析
(一)资源条件分析
在资源方面,河南省发展绿色食品行业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首先是食品行业的原材料丰富,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可供加工的农产品。如开封的西瓜、信阳的毛尖茶、西峡的猕猴桃,还有诸如道口烧鸡、华英鸭、桶子鸡等肉类产品。特色农业为绿色食品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其次是人力资源,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由于自古以来都是农耕文化,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农村自由劳动力待业在家,而这些闲置劳动力可以为河南省的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再次是土地资源,河南省是我国中原五省之首,境内平原面积广阔,适于绿色食品行业的原材料的种植,且处于半干旱地区,夏季不易产生洪涝灾害,这些也会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另外河南省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及农副业发展也比较迅速。这些都为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二)技术条件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驱动主要通过制定并执行绿色食品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开发技术、贮运和保鲜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政府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进入绿色食品领域,加快绿色食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节能措施
在节能方面,主要就是节水。河南省地处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如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丰富,因此绿色产业的良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节水工程的开展。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农业方面,可以仿照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将灌溉水源经过地下管道输送至植物根部,从而达到既节水又提高灌溉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畜牧业方面,可以才进先进的动物饲养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提高饲养牲畜的质量。
三、项目评价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本身就是一项对环境有利的产业,另外该行业发展过程中也会想整个社会传达一种那绿色、健康、环保的理念,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环境的保护。
另外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会带动该省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品牌效应等的发展,也会缩短农业大省贫富不均的现状,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社会的消费增长,最终促进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增长。其简单的传导过程如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就业增加 河南省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上升国家经济发展。
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1. 企业创新欠缺。河南省整体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进步与创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2、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近些年来频发食品安全问题,给大众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如新近的蒙牛奶事件、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等,这些都使消费者降低了对食品行业的信心。
3.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不健全。问题主要存在于: 没有形成营销策略和促销方式;销售渠道、网络不健全;缺乏整体宣传力度;品种单一, 结构不合理。
4.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目前, 绿色食品生产与销售, 仅仅依据《商标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远远不够的。
5.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虽然我国有了一定的法律和措施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但是国家的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五、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目前面临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分别给出了建议:
1.企业加强创新能力。比如引进国外在绿色食品创新方面的技术,促进绿色食品行业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2.国家加强对绿色食品行业以及现有的绿色食品品牌的监督与管理,防止绿色食品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保证食品安全,加强公众对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与认同,从而带动绿色食品消费的增长。
3.优化渠道管理,增加绿色食品品牌接触点。建议在大中型超市内设立绿色食品销售专区,配合终端广告,提高顾客注意力,设置专业导购促销人员与顾客沟通。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单独开设绿色食品专卖店、连锁店,以增加终端品牌接触点。
4.国家要加强绿色食品行业的法律建设。以法律来促进行业内部的将抗有序的竞争,保护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竞争力。
5.政府加强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如:给绿色产品生产厂商以价格补贴,或者可以适当降低其所得税率,从而使绿色食品厂家可以放心地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促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强.河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食品对外贸易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食品因为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其安全性在近年来倍受关注,这也是体现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方面,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世界上有些国家却借此大做文章,在国际贸易中以食品安全为借口,制定各种超越安全需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技术标准,阻挡他国食品进入其国内市场,这就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愈演愈烈的绿色贸易壁垒现象。
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食品的内涵
1.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亦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来进行。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绿色壁垒在内容上更具合理性,在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其保护的对象更具广泛性,实施效果也更具歧视性。许多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绿色壁垒的这些基本特征来为其进口产品设限,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利益。
2.绿色食品的内涵。绿色食品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国际上多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或自然食品。称谓虽然不同,但都是为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而生产的食品。现在我国将绿色食品分为A和AA两个级别。A级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某些化肥、农药、合成添加剂等;AA级绿色食品是指吸收了传统农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
绿色食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符合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代表着未来农业和食品发展的方向,其要点是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规定,绿色食品必须符合以下四条标准:(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4)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二、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现状
我国从1990年开始发展并正式出口绿色食品,并于2000年绿色食品AA级和A级标准,其中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国际上的有机食品,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上的影响,为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的绿色食品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市场遍及日、韩、俄、欧盟、美、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从绿色食品出口结构上来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现已形成了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品类为主,各类初级、加工产品均有出口的基本格局。另外也应看到,目前出口的绿色食品主要以AA级绿色食品为主,而占绝对数量的A级绿色食品由于允许施用农用化学品而难以被国外视为有机食品接受,致使我国A级绿色食品还不能很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出口较少。
从绿色食品出口区域结构上来说,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又以山东和黑龙江绿色食品出口规模最大,两省绿色食品出口量之和占全国绿色食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黑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成为稳定的AA级绿色食品出口基地,其规模还在继续稳步扩大。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具体影响表现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在于绿色食品出口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而我国的绿色食品,大约只有10%属于AA级的绿色食品,才能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一时还难以领取“绿色护照”使其出口受阻。可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发达国家虽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通行证”,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费用,另外还要支付较高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在成本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使这些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制约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技术难度大大提高。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多年来实行的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GMP等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而欧盟的要求则更加严格,2002年初停止从我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原因是从这些产品中检出残留抗生素,含量是200mg/kg氯霉素,而这个检测数据在国内是无法检测出的。
3.检验认证程序繁琐。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如美国对进入该国的禽肉要求,必须经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认可的国家和厂家。无论哪个国家要想获得禽肉出口到美国的资格,FSIS都要对该国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禽肉安全、卫生和标签正确。文件审核由技术专家对申请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书面材料进行评估。面对繁杂的程序,我国能达到要求的企业还不多。
4.实施食品安全检查的范围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范围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
四、我国绿色食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重点围绕我国优势主导产业和外贸工作的发展需求,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及各成员方WTO/TBT咨询信息与数据的交换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贸易壁垒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构筑预警模型,初步建立跟踪全国重点出口企业的预警监测网络,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的有效通报途径,最大程度地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产品出口造成的障碍。
2.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1)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宣传动员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我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增强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生产商应从有害物质材料测试、建立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等方面加强产品绿色预警能力。
3.健全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我们应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应积极制定有关防止化学品污染、生物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定农药环境安全、转基因生物体进出口管理等环保部门规章。根据世贸组织要求,提高我国环境政策法律的透明度,及时全面公布相关法规,使环境管理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上。
4.充分利用WTO规则,扩大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并掌握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重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技术规定和检测标准及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充分利用市场准入规则,吸引国外著名的农业公司到中国来组织生产绿色食品,从而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借助国外公司的网络和市场品牌,更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WTO“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建立绿色食品产业保护框架,为促进绿色食品出口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孙建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5,12
[2]陈和午: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现状和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4,10
[3]张坤:中国绿色食品出口现状和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1
[4]张梅: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论文关键词】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购买意向
一、引言
1990年我国正式宣布发展绿色食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由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不够,绿色食品的发展潜力巨大。对于绿色食品企业而言,真正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理念,研究和分析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准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营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分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1年7月针对青岛市的350个消费者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311份,剔除部分无效问卷,剔除标准是删除超出选项范围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38份。
(一)模型的建立和变量选择
因子分析模型:
首先确认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
kmo=0.699,sig=0.00<0.05
说明关于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对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作因子分析(抽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前5个主成分对方差的贡献率已达到55.838%,可见最多抽取5个主成分作为因素,就足以概括数据的特征。
factor1的下属变量为:花时间精力比较,了解厂家信息,花时间搜索信息,了解销售商的承诺,了解绿色食品的口碑。总含义为:信息比较因素。factor2的下属变量为:免费样品,小包装品,退货/退款保证品。总含义为:产品保证因素。factor3的下属变量为:推荐品牌,广告品牌,促销品牌。总含义为:品牌推广因素。factor4的下属变量为:高信誉度超市购买,购买过去使用且满意产品,检测合格品。总含义为:信誉因素。factor5的下属变量为:昂贵绿色食品,品牌食品,畅销品牌。总含义为:品牌信任因素。
(二)结果的分析和检验
对不同性别1、年龄2、文化程度3、职业4、婚姻5、收入6和家庭人口数7消费者的购买信心的假设检验,因为各样本相互独立,期望和方差未知,所以此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1.假设:不同性别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因素1sig.>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差异,表明不同性别消费者购买信心无明显差异。
2.假设:不同年龄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因素4的sig.=0.001<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即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信誉因素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分析表明21岁以下消费者比其他年龄段消费者更倾向于采取信誉因素方面的措施较少购买风险,21-30岁和31-40岁比50岁以上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采取信誉因素方面的措施较少购买风险。
3.假设: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可知,因素4的sig.=0.001<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即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在信誉因素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大学本科/专科的消费者比大学本科/专科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采取信誉因素方面的措施较少购买风险。
4.假设:不同婚姻状况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因素1的sig.=0.038和因素4的sig.=0.001均小于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即不同婚姻状况的消费者在信息比较因素和信誉因素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通过多重分析比较表明未婚的消费者比已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采取信誉因素方面的措施较少购买风险。
5.假设:不同职业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sig.>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差异,表明不同职业的消费者购买信心无明显差异。
6.假设:不同收入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sig.>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差异,表明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在购买信心上无明显差异。
7.假设:不同家庭人口数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因素2的sig.=0.21因素4的sig.=0.012均小于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即不同家庭人口数的消费者在产品保证因素和信誉因素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多重分析:家庭人口数为4的消费者比家庭人口数为3或少于3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采取产品保证因素来减少购买风险。家庭人口数为4和5人以上的消费者比家庭人口数在3人以下颌3人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采取信誉因素来减少购买风险。
(三)模型的评价
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
优点:抽取的因子能够比较全面准确的概括数据特征。缺点:由于人力时间等限制,模型不够精准,还需进一步改善;由于笔者研究水平有限,理论不够充分,还需进一步分析。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水平较低,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消费者不能准确识别绿色食品的标志,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消费者不能准确判断绿色食品的标准。
第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感知风险较高,即对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不信任。
第三,影响绿色食品购买意向的因素主要有消费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量、感知风险等。
下面为绿色食品企业提供以下指导性建议:
1.加大产品宣传力度
从前面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很缺乏,并且大多数消费者担心产品的信息完整性与可靠性问题。鉴于此,企业应该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包括产品的质量以及绿色食品的相关知识等,同时企业还应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坚决不做虚假宣传。
2.保证产品质量
质量是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绿色产品发展初期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企业留住顾客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 绿色食品 产业 概况 存在问题
一、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始于1990年,10年来,吉林省绿色食品发展经过了由单一农垦企业向全社会拓展,由品种单一向产加销、农工贸、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综合发展。绿色食品开发由1990年的10个产品,监测面积8万亩,产品量1.5万吨,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750万元,到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到150个,当年认证企业68家,有效使用绿标企业总数175家,绿色食品产量200万吨,销售收入60亿元,利税8亿元。目前全省已有七大类绿色食品产品,其中粮油类产品48个,蔬菜类产品25个,畜禽类产品16个,饮料类产品6个,其它产品8个。现有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1个,面积6000公顷,年生产量3万吨。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列全国第七位。绿色食品生产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市、县,发挥了比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吉林德大鸡分割肉、吉林鹊源牛分割肉、吉林佐竹金穗大米、延边蜂业椴树蜜、通榆榆香葵花籽仁、大安白鹅和梅河大米等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二、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阶段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1990年至1994年。这一阶段随着吉林省农产品第三次剩余的出现,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食品生产提到重要日程。在这一阶段,绿色食品生产主要由农垦企业完成,品种也局限于大米等少数品种,但为吉林省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总量扩张阶段,从1995年以来至今。这一阶段的一个主要标志是1995年成立了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1996年又成立了吉林省政府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副省长任组长,农委(原农业厅)领导任副组长。这一阶段,随着领导力度的加强、管理体制的理顺和市场需求的急剧扩大,绿色食品事业也步入快速发展期,品种由单一向多源化方向发展,涉及的产业也由种植业向牧业、食品加工、生产资料等多个产业发展,成绩明显,主要表现在①机构框架初步形成。②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已具雏形。③培养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骨干。④绿色食品消费观念的宣传。
三、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存在问题
1.政府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政策扶持缺乏
目前吉林省虽然出台了《绿色食品“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方案》,但在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方面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没有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全省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中,只有长春、吉林、通化等少数几个市制定了绿色食品产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绝大多数州市还没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到全市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政策促进作用力小,措施乏力。使绿色食品开发者的生产热情没有充分发挥,各地的绿色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没得到充分体现,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2.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还不完善
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是绿色食品产业链条中的起始环节,是生产经营的“前车间”,但在目前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品种选育同生产加工需要相脱节。食品工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优质高产良种、专用品种的选育。我国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供求不足的影响,农业政策和农业技术都只强调追求高产,忽视了品质和加工方面的要求,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没有妥善解决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专用原料的供应问题,其次,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当前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中,有些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建立还不完善,这使得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也处于不完善中。
3.在过程管理方面,还无法实行有效的全程绿色管理
绿色食品不但要求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而且其原料的生产、加工、保鲜、贮存、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求都比一般的食品产业要高,无论哪一个环节没做好都不能生产出真正合格的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质量控制不严,特别是对源头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把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够。由于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连片面积小,易受外来因素干扰,不仅给田间管理和农产品监测、收购加工、流通等带来诸多不便,也给绿色食品的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加上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了绿色食品的质量。
4.农民生产重产品轻质量,对发展绿色食品缺乏应有的认识
目前,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发生冲突时,农民为提高产量仍然施用它们,却放弃生产绿色食品应遵守的规程,这种现象不仅在大田生产中有,在一些保护地生产中也有相当程度的表现[3]。例如,农药管理不规范,当病虫害发生严重时,为了治虫就违规使用普通农药,产品质量不稳定,有的甚至达不到绿色食品要求。所以提高农民对发展绿色食品的认识,掌握生产绿色食品相关的知识,明确二者的效益对比关系,让农民自觉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来进行生产,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
5.在技术支撑方面,还缺乏专门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吉林省对这方面的科技研究还不深入,目前这方面的有效科技供给普遍不足,绿色食品科技含量不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如在绿色食品的保鲜、储运、精深加工等方面所需的无菌包装技术、微电子控制技术、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等研究开发相对落后,造成有绿色食品无绿色产业的现象。从事绿色食品的教育科研和专职技术人员少,资金投入不够。
6.在绿色食品市场开发、培育方面,相对滞后
当前,绿色食品市场开发育、培育还很滞后,是影响绿色食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在:
第一,绿色消费教育滞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认识,绿色食品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我们在吉林市江南批发市场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人对绿色食品不了解,以为绿颜色的食品或纯天然的食品是绿色食品,还有人认为保健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具体调查统计结果见表。
表 绿色食品消费观念调查统计结果
第二,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营销网络的建设滞后。一般而言,绿色消费是以绿色营销为前提,绿色营销反过来又会带动绿色消费。而目前,吉林省省还未建立一家绿色食品市场和销售网络,主流零售业还未加入到绿色食品的销售体系中来,还未建立一个从生产到消费者的畅通渠道,促进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绿色食品销售。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完全由生产企业自行选择与销售,大多数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使消费者难以在一家商场或市场购买到全国各地生产的绿色食品,聚合效应不显著,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使绿色食品独特价值(附属在产品上的环境附加价值)难以实现,进而削弱了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者的积极性。
7.在未来挑战方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在,许多工业化滞后的省份都意识到绿色食品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和自身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自然环境条件、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纷纷制定本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伐。政策方面:黑龙江省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作为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制定了《黑龙江省2000年~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 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云南、四川、广东等众多省份也先后出台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资金方面:黑龙江省“十五”期间每年投入5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绿色食品发展:北京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安全食品的年度专项经费1000万元;云南省从2002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发展绿色食品,并对获得绿色食品质量认证的产品(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江苏、内蒙古、山西等省财政安排的绿色食品专项资金都超过1000万元。由于政策、资金的注入,可以预见这些地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将加速发展,这将势必增加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78~86
[2]中国农学会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5~38
[3]张志军:加入WTO 对中国农业影响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8~9
[4]张忆华,杨家顺,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一些对策.食品与发酵工程,2001,7:68~71
[5]谢碧霞 杜红岩主编:绿色食品开发利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4Ps;4Cs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80 ― 02
2002年齐齐哈尔市被命名为绿色食品之都,此后经过十年的努力,绿色食品的品牌形象已经建立起来。当前全国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众多,品牌之间的市场竞争激烈,如何在绿色健康的环保形势下吸引消费者,通过顾客忠诚实现绿色食品企业品牌形象的价值实现,对于齐齐哈尔每个绿色食品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提出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营销策略应该由从4P向4C转变,才能有效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形象的营销建议。
一、4Ps与4Cs营销理念
4Ps理论是由美国营销学家麦卡锡教授提出的经典的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1990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劳朋特(Robert Lauterborn)教授提出了4Cs营销理论,该理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顾客的需求与欲望(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
在新的营销形势下,营销创造价值也是需要改变的,应营销手段应该是多元化的整合的,应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由过去的增加价值转向为用户提供价值方向,4Ps营销理念向4Cs转变,即研究“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不要再卖你所能制造的产品;不是企业成本导向的定价策略,而是考察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成本”;不是选择企业传统的渠道策略,应当考虑消费者购买的“方便”;不是单一的令人生厌的促销宣传,而是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4Ps与4Cs并不矛盾,只是所站的立场不同,4Ps站在企业(或产品)的立场,而4Cs则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4C是营销理念和标准,4P是营销的策略和手段,4C所提出的营销理念和标准最终还是要通过4P为策略和手段来实现的。
二、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品牌营销上存在的问题
被命名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后,齐齐哈尔市加快打造绿色品牌,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和认证上强势推进。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尽管市场机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在品牌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绿色食品品牌形象的提升。
(1)营销理念落后
多数绿色食品企业的经营理念还处于营销理念的早期阶段,无法适应新的营销环境,因此企业在确定营销目标时往往侧重于品种、产量、产值、成本和利润等短期目标,对于市场占有率、产品形象和声誉、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等长期目标重视不够。
(2)营销策略尚未整合
齐齐哈尔市多数绿色食品企业往往通过单一的价格手段夺取市场,过份依靠政府主导的展销会,忽视各种营销工具的整合。在宣传力度有所欠缺,手段上落后,不能利用除传统促销工具外的网络、手机、分众传媒等新的传播工具。
(3)品牌多但知名度差
齐齐哈尔市多数绿色食品企业规模较小、产地分布广、经营单位分散、品牌多而杂,许多绿色食品企业品牌不响、整体优势不明显、市场认知度低。多数消费者只知道齐齐哈尔有“克东”腐乳、“红光”绵白糖、“北大仓”系列白酒等,但对于其他的绿色认证产品克知之甚少。
(4)销售渠道落后单一
由于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1〕,所以产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太远,为中间商持续高效的供货能力弱,齐齐哈尔市绝大多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还是过分依赖于传统的销售渠道,不能提供全系列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2〕。销售渠道单一,多年来形成以“绿博会”为主体的展会营销是目前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主要销售模式。
三、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品牌形象提升的营销建议
4Ps理论主要注重宣传产品知识, 4Cs理论注重品种资源的融合,注重宣传企业形象和建立品牌,把品牌的塑造作为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因此齐齐哈尔市的绿色食品企业应转变营销观念,从4Ps策略向4Cs策略的转换,才能有效提升绿色食品的品牌形象,即由企业立场转向消费者的立场,重新定位,要做到:不仅提供好的绿色食品还要从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出发开发品牌;不是从企业角度制定绿色食品的价格而是从消费者愿意接受的角度确定绿色食品的成本与定价;改变单一的铺货渠道为覆盖面广消费者随处可见的便利式渠道模式;增加消费者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促销。如图1所示。
1.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
4Ps理论提出的是自上而下的运行原则,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而4Cs理论是强调消费者为导向。因此,企业必须首先了解和研究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提品。同时,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客户价值。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是绿色、健康、放心、安全,回归自然,齐齐哈尔市拥有天然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生产制造出的绿色食品也是放心安全的。但我们在绿色食品营销上却缺少对绿色食品的真正宣传,我们需要让消费者理解什么是绿色食品、什么是有机食品、什么是无公害食品;A级、AA级产品的区别和不同,这样消费者在选购时就会因对产品质量的认知而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绿色食品企业是营销的主体,针对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品牌杂而散的问题,应加强品牌整合力度,扩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的营销规模,应引导优势龙头企业以品牌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统一品牌、统一标识、整合营销,依靠名牌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3〕。
2.灵活制定消费者愿意接受的绿色食品价格
4Ps理论是以产品策略为基础,制造商决定制造某一产品后,再设定一个弥补成本又能获得最大利润的价格。4Cs的成本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顾客的购买成本。我们通常在营销上所说的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的总价值减掉顾客的总成本,那么4CS中的cost要考虑顾客实际支付的价格,以及顾客购买商品要付出的时间、精力、体力以及风险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加强,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强。我们知道绿色产品营销需要支付绿色价格,即包含绿色成本在内的绿色价格,在整合营销视角下,我们要制定灵活多样的组合定价方式,满足不同档次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比如,新疆的和田大枣是核心的产枣区,所产的和田玉大枣拥有很高的消费知名度,由于有不同的消费需求,有的是自己食用,有的是作为礼品赠送,因此,昆仑山牌和田玉枣(有绿色食品标志)就制定了从三星到六星的价格,当然不同档次的产品质量也有不同,而且还明码标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无论消费者在哪里购买都是统一的价格,这样也增加消费者的信赖感。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种做法非常值得齐齐哈尔市的绿色食品企业借鉴。我们的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绿色食品品类和档次,细分不同的消费需求,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产品质量的不同制定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
3.增加绿色食品的接触点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4Cs营销理论强调企业在制订分销策略时,要更多的考虑顾客的方便,而不是企业自己方便。要通过好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来让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便利。便利是客户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齐齐哈尔市本土的绿色食品专卖店很少,只有博物馆旁边一家“齐齐哈尔市绿色专卖店”是长年开放的,但里面的品类不完全,档次不全,严重影响了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品牌形象的宣传与提升,无法满足消费者便利性购买的需要。既然绿色食品已经长期占有了消费者的餐桌,绿色食品企业就更应该让消费者随处可以看到购买到放心的绿色食品。建议齐齐哈尔市的绿色食品企业铺货广泛,不仅是一家绿色食品专卖店,要在多个CBD(中心商业区)和NBD(邻里商业区)和每个居民小区等常年开设绿色食品专卖店。建立形象统一的绿色食品连锁店,还要成立绿色食品连锁配送服务中心。有条件的企业开设自有品牌的专卖店,比如:依安大鹅专卖店、龙江小米专卖店、龙江粉丝专卖店等。在这方面,北大仓集团的作法可以推广。
4.互动营销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从传播来看4Ps理论的主要媒介是大众化的单一的;4Cs理论的传播则是双向的,选择媒体多,更加关注小众媒体,通过双向沟通和消费者建立长久一对一关系。4Cs营销理论认为,企业应通过与顾客之间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建立新型企业/顾客关系。这不再是企业单向的促销和劝导顾客,而是在双方的沟通中寻求各自利益。因此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企业应在绿色食品营销上充分利用会展营销、网络营销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在2011年的绿博会上北大仓集团设立了特展柜,用粮仓型的造型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拿出珍藏的纯粮白酒请消费者免费品尝,增加了与消费者的互动,也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互动营销的理念要求与消费者经常的沟通,不仅体现在售中,应加强售前的引导(如产品演示)、售中的咨询(如产品的功能、定位等)、售后的服务(不同季节的提醒、产品的储存与使用等)。
总之,齐齐哈尔市的绿色食品企业应转变营销观念,从4Ps策略向4Cs策略的转换,才能有效提升绿色食品的品牌形象,推进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营销力度,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乔朋华,王维.农产品加工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要素研究―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1,(02).
全球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兴起了绿色食品贸易,这是人类社会保持健康长远发展的一种必要选择。虽然我国绿色食品已经逐渐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及国际化,绿色食品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在出口贸易中的出口规模与数量仍然偏低。本文针对出口贸易市场出现的新特征及绿色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出口贸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绿色食品;互利互惠;绿色壁垒
人们的健康问题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越来越备受关注。在近些年与人们的健康紧密相连的食品安全性开始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从某种角度来看显示出了社会进步的积极方面,不可否认这是值得认同的。可是国际上有不少国家却以此为借口而大做文章,借以食品安全的幌子,在国际贸易中制定出形式多样的检测技术标准,这些标准已经超越了食品安全本身的需要,其目的就是提高别国食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门槛,以保护本国企业,这就是近些年来风生水起绿色壁垒现象。
1 当前出口贸易市场出现的新特点
1.1互利互惠在出口贸易中的基础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互利互惠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伴随世界贸易的依赖度逐渐加深,各地区、各国之间不断交流,逐渐提高了经济的依存度,在国际贸易中非零和博弈逐渐代替了零和博弈,竞争中不再是单方面获得更多的受益,需要以互利互惠为基础,实现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出口贸易中将互利互惠作为前提,进而推进相关出口贸易业务的发展。贸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仅片面的、单纯的追求自身的利益,要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实现共赢,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例如中国和东盟之间都给予对方优惠的出口关税,互利互惠贸易促进了我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建设。在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与市场推广中,以互利互惠为前提,黑龙江省与韩国成功开展了多个合作项目,达到了共赢共发展的目的。
1.2出口贸易中自身的竞争力尤其重要
只要各国在出口贸易分工中各自发挥相对优势,贸易分工中其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就会从中获取利益,这不但对自身,乃至国际社会都会受益。在国际化的市场中,出口贸易分工已不再是相对优势决定的了,其重要地位逐渐被动摇。高级人才、技术和资本等重要因素正在增强其流动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实际上一个国家的相对优势就是国外和国内都能运用;然而运用相对优势的能力是由富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和国家产业竞争力决定的。在拥有雄厚资本实力或管理制度、技术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企业的国家,能够更容易的将相对优势转为竞争优势。有些产业因对管理、技术十分重视,形成了特有的竞争优势,进而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这就包括德国的汽车行业、日本的家电行业、美国的信息行业及印度的IT行业。可见,只有形成竞争优势才能难以被效仿,在出口贸易中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1.3贸易壁垒在出口贸易中日益显现
首先,世界各国在出口贸易中将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代替关税保护,成为其调整贸易收益的一个重要方式。例如美国就是标准大国,拥有几万个不同标准,即有政府采购细则、技术法规等,那些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几私营的标准机构等制定了超过四万个标准。非关税壁垒中技术壁垒占有三成以上的比例,它导致了不少国家出口下滑。其次,加大了反倾销力度。近些年我国已经成为反倾销调查的重灾区,涉及到出口贸易中的对产品的反补贴、反倾销及保障措施等。最后,指标的制定正在逐渐扩大范围。美日及欧盟制定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被拒的产品呈现增多的势头。
2 我国绿色食品存在的出口贸易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已经逐渐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及国际化,市场覆盖面日益增大,市场环境逐渐变好,并且绿色食品在品牌的影响力和质量标准上也都拥有一定竞争实力,在技术上具备扩大出口的条件。所以我国绿色食品具有较大国际市场空间,发展前景一片广阔。但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较短,在技术、经验及外部环境尚有很多不足,这让绿色食品的出口遇到了一些问题。
2.1我国绿色食品在出口贸易中面临绿色壁垒的挑战
我国当前出口贸易的对象主要是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及韩国等,在世贸组织中它们大多数是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国,在这些地区绿色壁垒尤为盛行。它们依靠技术与经济条件的垄断地位,借保护环境与资源为名,依次对环境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并且通过世贸组织将环保与贸易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以便抵消在贸易竞争中对本国产品产生负面影响的不利因素,如原材料价格偏高、运输成本上升及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我国在短期内出口的产品难以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这将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出口贸易面临萎缩的可能。因在安全指标与技术条件方面尚未达到进口方的要求,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大量绿色食品出口贸易。近些年在我国的农副产品中能够满足国外对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的只有占总量一成左右的2A级绿色食品,其他九成的A级绿色食品还很难被国外市场认可。
2.2信息障碍对绿色食品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起到限制作用
因开展贸易的双方对产品相关信息了解的不对称,这就使绿色食品在进行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产生了信息障碍,它的形成不仅仅是在贸易开展中由于人的主观机会主义行为而造成的,也会产生因受客观环境而造成的信息障碍,还会产生因以上原因共同影响下而产生的信息障碍。正因信息障碍处于绿色食品贸易中,有的生产者将会因拥有信息优势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有的企业用普通农产品冒名顶替绿色食品,以次充好,将绿色食品的标记违规运用,导致人们对绿色食品产生信用危机,从而使从事生产经营及出口贸易的绿色食品厂商产生损失;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他们处于信息获取的劣势地位,对绿色了解的程度并不高,这就造成他们对真伪绿色食品很难辨清,无从选择。尤其是在打着绿色口号参差不齐的绿色食品充满市场的环境中,在出口贸易中信息障碍不但会压制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还会对消费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威胁。显而易见,信息障碍对绿色食品的激励被扭曲将会造成绿色食品的出口贸易很难健康长远的发展。所以对信息障碍的化解与绿色食品的规范,是推动出口贸易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
2.3在出口贸易中绿色食品缺少创新品种、不合理的产品结构
虽然当前绿色食品的销售额及品种数量都在快速上升,但与农产品的总量相比,绿色食品的开发面、生产总量及发展规模都非常小,只占我国农产品很小部分的种植面积与总量。同时绿色食品还具有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这就反应在单一的品种,产品偏向于粗加工,产品的深加工少,繁杂的同类品牌,名牌罕见等,这样都对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难以满足,我国绿色食品在出口贸易多元化方面受到限制。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因技术创新与品种研发薄弱,造成没有能力进行深加工,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国际消费市场的需求。
3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出口贸易的应对策略
3.1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勇于参加对国际标准的制定
国际上现行的通用标准一般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出来的,或者是引用有些大型先进企业制定的标准。这样的标准从根本上体现出的是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经济发展状况,对于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不利。在国际标准上要想拥有发言权,就必须参与其中,对其进行不断的修订,逐渐将自身的利益渗透进去,并且学习借鉴它们的理念,对自己的标准体系进行完善,进而适应国际需要。
3.2在出口贸易中加快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建设
在对绿色食品规范出口秩序、行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合作、一致对外及行业自律等方面行业协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完善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一是行业协会使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制定出相应的行业规范,制定出的质量标准体系必须符合当地环境等因素的需要,制定出产品的统一检测方法,产品检测设备需要分摊费用,需要对会员规范竞争行为,实现共赢效果。二是行业协会能够实现会员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给它们提供更多的会员服务。行业协会能够给会员提供国外与国内市场的分析报告和动态资料,对绿色壁垒、产品结构、技术创新、市场、供求关系及价格等情况展开详尽的研究,形成预警机制,进而让出口企业在最短时间内熟悉掌握国际现行规则,以便对企业战略规划进行适时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行业协会能够促进会员申报绿色标志,并且站在企业的立场和政府展开谈判与对话,在其开发国际市场、保障企业利益、处理贸易纠纷和技术壁垒的打破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我国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对其具有的功能优势进一步完善,对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发展出口贸易起到更大作用。
3.3加大研发力度,调整绿色食品的产品结构
至今为止,我国的A级绿色食品在开发的绿色食品整体中占有绝大多数,然而在国外当前我国的A级绿色食品还不能被视为真正的绿色食品。所以既需要政府大力推动国际合作,使A级绿色食品尽快努力实现与国外接轨,为A级绿色食品打开国际市场大门提供服务,又需要进一步强化研发2A级绿色食品的力度,让2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绿色食品实现早日接轨。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面对绿色壁垒造成的消极影响,既要采取必要措施在出口贸易中保护我国绿色食品的利益,又要采取措施促使我国发展生态农业与现代化农业,走和谐发展之路。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勇于参加对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出口贸易中加快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建设、加大研发力度,调整绿色食品的产品结构,努力使绿色食品实现国际竞争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以便在国际市场上让我国绿色食品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文燕 《中国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关键词:绿色食品 营销模式 创新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1.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经历
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990年—1993年为第1阶段,即从农垦系统启动的基础建设阶段,1990年5月15日,我国正式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农业部成立了绿色食品专门机构,并在省级农垦部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同时颁布了《绿色食品管理办法》,制订了一系列技术标准,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4年—1996年为第2阶段,即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
展阶段,在此阶段,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结构趋向合理,县域发展工作逐步展开;1997年至今为第3阶段,在此阶段绿色食品的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参照有机农业国际标准,制定了AA级绿色食品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20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共有3044家企业的7219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总产量达4 9880000t,产地环境监测面积6110000hm2。产品涵盖粮油、果品、蔬菜、饮料、水产、畜产等农产品领域。
2.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及厂家的环保意识较差
很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关心,主要是出于对食品卫生的考虑,并非是出于对环境的保护;一些厂家打出绿色食品的品牌,只是为迎合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青睐,很少考虑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标任务。
(2)粮食、果蔬的产量与质量之间存在冲突
人们一味追求粮食和水果蔬菜的高产,这就意味着要使用化学肥料等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这正与绿色食品的本意相冲突。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实施绿色食品工程存在着较大困难。
(3)绿色食品开发与病虫害治理的协同研究工作偏少
绿色食品的开发离不开生态农业,而生态农业的实施与病虫害防治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在绿色食品开发与病虫害治理的协同研究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
(4)绿色食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绿色食品出口主要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
①仍受国外“绿色壁垒”的限制
目前,我国有大约10%的AA级绿色食品可与国际有机食品的标准接轨,而90%的A级绿色食品由于达不到进口国苛刻的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要求,目前,还难以领取到出口国际市场的“绿色护照”。
②产品结构不合理
存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诸多缺陷,所以,目前有实力参与国外竞争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不多,这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规模化出口的障碍。
(5)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虽然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但还不能含盖种植业、养殖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行监督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
(6)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要求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法制观念不强,对科学用药、农药残留、农药使用安全等认识不足,使用农药时,只考虑成本和效果,不重视对人体的危害,导致了违禁使用剧毒农药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7)监督管理措施及检测手段不够完善
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拨专款建立农药残留检测体系,每天定量抽取市场上的农产品进行残留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而保证了上市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我国目前对上市蔬菜还未完全建立全程检测程序,仅在部分城市的几个大型农贸市场上才有一些较为简便的快速检测。
二、绿色食品营销模式现状及问题
1.我国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主要形式
(1)以农贸市场及其批发市场渠道为主
具体渠道结构如下: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或农贸商贩-消费者。也就是绿色食品出售给批发商(可有几道批发环节),再转卖给零儒商,最后出售给消费者。此模式较普遍,我国大部分绿色食品同其他农产品一样通过这种渠道流通。
(2)以传统商业流通渠道结构为辅
这种形式大致有两种结构模式:生产者-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生产者-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前者是在生产者和批发商之间增加收购商环节,再由收购商转卖给批发商;后者是生产者将农产品出售给加工商,而不是收购商,这种模式主要适合某些绿色食品的原始形态不适合消费者直接消费,同时还必须在绿色食品产地设有绿色食品加工厂。
2.我国绿色食品营销渠道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色食品渠道流通半径过小
现有的渠道形式,决定了绿色食品大多数在产地附近销儒,绿色产品外销到外地的数量及比重有限,常出现产地绿色产品过剩,销地短缺的尴尬局面。特别对于一些中小型绿色食品企业更是如此,这必然会制约企业的销售业绩。
(2)绿色食品渠道流通链条过长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流通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以多层中间商销售为主的营销渠道,即通过中间商的市场能力优势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完成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所有权的转移。各环节的营销渠道成员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社会组织化程度低、区域性和信息不畅。绿色食品经众多中间环节到消费者,社会交易成本高,价格易被反复抬高,严重者甚至可能卷入恶性“串货”漩涡。
(3)绿色食品渠道组织欠健全
已建立的批发市场在设施、交易方式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现代化绿色食品营销体系存在一定差距,这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流通的速度和质量。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易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视注重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不愿意加人中介组织,同时没能有效地将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其他服务环节联系起来,使农民与市场的联结不够紧密。
(4)绿色食品渠道的效率较低
现有的绿色食品渠道形式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流通速度慢;损耗严重,在流通过程中因缺乏有效保鲜包装措施而容易腐烂变质;物流成本过高。据了解,在绿色食品的流通成本中,流通费用占了近50%以上。
三、建立绿色食品直营店等新型渠道
1.采取“农户+龙头加工企业/销售商”形式
农户根据绿色产品加工企业和销售商的要求,为其进行绿色产品的原材料加工,组织绿色农产品生产,由销儒商负责销儒。特别是在与经销商合作时,一定要慎重选择经销商,多标准严要求考核与选择经销商,即在某一个地区选择几家有一定经济实力、有良好口碑、良好形象的销儒商负责销售其绿色农产品。
2.采取直销渠道分销策略
这种模式在家电、耐用品行业中较常见。绿色食品企业生产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设或协助当地经销商建立绿色农产品的专卖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立经营专柜。这种分销模式的成本较高。绿色食品企业应注意,首先数量不能过多,大城市3-5家为宜,中等城市2-3家为宜;其次要对中间商的营业面积、销儒额和客流量等指标进行考核,让中间商感到获得绿色食品专柜是一种荣誉;最后可允许名牌产品与绿色食品摆在一起销儒,但突出绿色食品的特色。
四、结束语
营销模式好比人的经脉,经脉通则全身通,通则百病不入。营销模式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合理适宜的渠道结构是一方面,还需要渠道成员通力合作,采取相应的渠道促销策略,提高渠道成员的积极性。同时,还受制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渠道扁平化和高效化必然会成为以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莉,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2(1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