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金安全保障措施范文

资金安全保障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金安全保障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金安全保障措施

第1篇:资金安全保障措施范文

关键词:资金 支付 管理

为实现公司资金管理水平,我们创新使用资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传统资金使用理念得到了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滞留、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1、专业管理的目标

全额资金集中支付目标是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管理为核心,建立现金流管控平台,提升资金管理的“两效”,实现全过程财务控制,提高资金风险防范能力。

2、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全额集中支付模式通过信息系统与多家银行进行银企直联,并与公司ERP(SAP)系统和财务管控系统集成,以资金安全和基层单位预算执行责权主体不变为前提,在标准化的资金支付流程体系下,所有支付方式实现全额、安全的集中支付。

2.1、实施框架和管理制度的构建

为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总体目标,公司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数批集中讨论研究和实地调研,通过几十次反复论证和归纳总结,形成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和实施框架的“三大体系”:

2.1.1、集中支付实施方案体系

明确全额集中支付目标、建设原则、步骤和实施计划,全面梳理全公司范围资金支付种类和流程,落实各支付环节的职责、具体的资金支付单据、支付业务与单据的对应关系、支付业务与结算手段的对应关系、具体单据上每个字段的定义以及流程图解等,为集中支付业务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2.1.2、集中支付规章制度体系

持续完善集中支付配套管理制度,形成了三大类、30多个具体制度,保障了资金集中支付业务的顺利开展。

2.1.3、集中支付业务保障措施体系

对集中支付实施中的其他业务相关问题进行指导,制定了《对各直属单位的指导意见》、《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集中支付系统安全应急预案》等,消除基层单位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2.2、统一规范业务单据和流程

全额集中支付从规范和夯实财务基础工作入手,将业务单据和业务流程固化在系统中:

2.2.1、统一规范业务单据

根据实际业务和自动生成凭证的需要,统一定制支付业务单据类型和格式,对单据上的每一个项目进行统一定义和系统控制,并最终简化形成了11 种业务单据,涵盖全业务口径,其中包括成本资金申请单、其他付款申请单等。

2.2.2、梳理优化支付流程

按照支付单据的不同路径、权限、金额控制进行流程的优化,在系统中不断细化和完善业务审批流程,并对所有上线单位进行流程备案管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集中支付系统实现了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

2.3、创新特殊业务流程

在集中支付实施过程中,公司创新的提出并成功实施了多种特殊业务流程:

2.3.1、两级审批流程

基层单位根据实际经济业务和纸质单据,审核电子支付单据,经过基层业务审核岗位和财务处长进行二级审核并数字签名后,传递至本部进行一级审核,本部支付复核岗识别基层单位人员数字签名认证的有效性,复核收付款人信息和银行信息,选择同城或异地、同行或跨行,数字签名后传递至支付结算岗,支付结算岗再复核信息正确性,数字签名后向银行发送支付指令,处理银行反馈信息。

2.3.2、批量对私支付流程

一是发放工资奖金,集中支付系统与薪酬管理系统接口,经过审批流程后向银行发送支付指令,并由银行批量处理,并笔入账。二是批量报销,使用其他付款审批表进行报销的批量录入、审核、并笔入账。

2.3.3、传统支付流程

全额集中支付以电子直接对外支付为主,兼顾传统支付工具的使用,实现了支付工具的可选择性和支付服务的多元化,促成了集中支付的全额覆盖。

2.3.4、退票冲销流程

由于账号与户名不符或账号错误等原因,选择与银行退回支付申请单相同且带冲销字样的支付审批单,经过两级审核后,在资金集中支付系统中实现自动冲销,不占用预算,确保二次付款的正常完成。

2.4、创新备用支票支付方式

为解决临时性、突发性结算需求,创新的应用备用支票支付方式,备用支票管理保证了所有资金的集中支付,增强了资金结算的灵活性。

2.5、实现预算、结算与核算的信息系统集成

为实现对各项业务全过程的财务控制,公司利用信息手段,无缝对接了现金流量预算与资金集中支付、资金集中支付与财务核算,建立了三个系统的组合集成,形成了预算、结算和核算一体化的现金流量管控体系。

2.6、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通过支付结算岗位的线上传递,集中支付成功的单据自动生成核算凭证。鉴于单笔打印工作量庞大,公司定制开发了凭证批量清单打印功能,按照集中支付业务类型,实现日、周、月等任意时段的凭证批量清单打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7、确保资金安全的措施

2.7.1、系统安全保障

一是专用通道。不与公司局域网物理连接,杜绝非法模拟付款操作对系统的安全威胁。二是定向绑定。通过专线绑定和网络地址绑定两种措施。三是数字证书身份认证。各网上流程审核、复核以及结算岗位的操作都要进行身份认证。四是双人数字签名确认机制。五是银行对企业密钥的效验机制。六是薪酬业务明细数据屏蔽功能。

2.7.2、管理安全保障

一是两级审批、明确责任、防范风险。规定两级审批的权限和职责,界面清晰,责任明确,从根本上规避财务风险。二是每日对账,日清日结。三是资金集中支付早晚日报机制。每日早报反映集中支付账户当前余额,并验证昨日晚报中系统各种支付状态情况。

3、成效

3.1、规模效益和使用效率提升显著

全额集中支付后,公司资金实现持续的“双降”,压降货币资金和贷款规模,有效降低公司财务费用,资金整体效益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公司资金管控和统一调配能力增强,资金周转提速显著。

3.2、实现资金支付信息化,内部控制精细化

公司资金支付全过程控制以及预算控制、资金审批和账务处理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强化了公司内部控制,资金集约化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2篇:资金安全保障措施范文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反欺诈 措施 技术

受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积极刺激和消费需求的拉动,第三方支付的交易用户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交易额已超过2万亿元。在第三方支付高速增长的同时,支付欺诈频繁发生,方式多种多样。据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有3880万网民在网上遭遇了支付欺诈;截至2011年10月,累计认定并处理了钓鱼网站68925个;认定并处理钓鱼网站2565个;电子支付、快递、网上银行成为当前钓鱼网站扎堆排名前三的领域。根据支付机构风险控制部门对欺诈案例的总结,欺诈犯罪主要通过木马、盗号、假币、虚拟交易、信用卡套现、盗卡、伪造卡、钓鱼网站等手段;受害者之中也不乏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群。当欺诈发生时,受害者可能是买家、卖家、也包括支付机构。因此,政府、监管机关、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反欺诈、建立联合反欺诈机制,增强反欺诈措施和革新反欺诈技术、共同促进支付行业的安全与公正、维护合法权益和减少损失。

一、支付机构的反欺诈措施

在支付业务反欺诈中,支付机构承担了主要责任,但仍需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反欺诈技术,以促进支付交易公平进行、保障客户权益。

(1)执行实名制与认证。首先必须加强把关意识,按监管部门的要求对卖家入网资格严格把控,以及验证客户身份,如按人民银行反洗钱要求进行身份识别。每一笔申请尽量做到亲访客户,仔细审核申请人的情况,确保每一笔申请都是申请人本人意愿,且由本人填写、本人签名。申请人提供尽量完整的资料和必要的证明文件。必须细致地核实申请人的身份证件原件,确定其真实。对消费者举报过的企业进行关注和复审,甚至关闭与其合作的通道。其次在绑定和交易时要验证支付结算工具的合法性(如:银行卡号与支付账号同名,卡没有过期、卡没有挂失记录、在账户中有钱)。

(2)加强技术安全保障。在技术上使用NetScreen硬件防火墙、MD5数字签名、PCI-DSS认证、SSL数字证书加密以及密码安全控件相结合的金融级别的安全控制体系,以此确保通过支付机构的每一笔支付均能够获得最高级别的安全保障,不断完善风险控制硬件基础设施。

(3)完善支付风险控制。重点内容包括风险评级和信用评级,黑白名单制度,欺诈监控管理与报告,可疑欺诈交易监测,由专业的风险团队分析处理欺诈事件。

(4)对客户(包括买家和卖家)建立保障措施。客户保障是用来保护买家和卖家避免遭受欺诈、促进公平交易的是一种交易保障。对买家和卖家都列举各种适用的情形。例如,当交易是由被盗信用卡或者被盗支付账号完成的,经过损失方举证和支付公司核实,作为服务承诺的一部分,支付公司将偿还被盗款项,以及偿还与欺诈相关的费用。

(5)建立风险控制平台。这是一个复杂的反欺诈系统工程。通过这一系统平台,用户在网上交易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或引导,同时也保证了一旦客户遭遇网络欺诈可将损失降到最低。风险控制平台能7*24小时提供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分析。

建立业务风险规则引擎是最直接有效预防欺诈交易和发现欺诈行为的手段。最简单的业务规则示例:用户的注册地ID与登录地ID跨省,拒绝该账户的订单,列入人工审核队列,由人工审核确认后再提交交易。通过业务风险规则引擎可实时监测到可疑欺诈交易,平台一旦发现可疑欺诈交易,可立即通知客服人员和风险控制专员。风险控制平台“交易单冻结与交易账户限制”功能,对控制欺诈交易意义重大。

在风险控制平台上建立基于统计学的“风控模型”。并保障模型的可扩展性。利用先进的数理统计技术,如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发展申请欺诈风险评分模型和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来预测信用卡申请或交易为欺诈的概率大小,为制定智能型反欺诈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但任何模型建立的基础是有大量历史数据积累,通过海量数据及科学的模型才能得出结论。模型的参数需在实际交易中不断总结和修订。

使用风险控制平台的角色有:风控运营人员、风控分析人员、风控模型研究员、风控系统管理员。

(6)借鉴反欺诈经验。学习国际上反欺诈的IT技术和管理,借鉴银行业的反欺诈经验,对欺诈风险控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政府、监管机关、行业协会的反欺诈措施

保障支付安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府、监管机关、行业协会和支付机构需要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广大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意识,构建安全的支付环境,切实有效地保护用户资金安全,推动第三方支付业务健康发展。

(1)建立风险事件联动协查机制。在人民银行领导下,支付机构统一协调,不断采用先进技术、管理手段,积极防范支付欺诈行为。通过建立支付机构之间的联系人网络,各支付机构在第一时间进行联动调查并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提高对支付欺诈案件的追查效率,减少用户损失,遏制支付欺诈犯罪。

(2)建立风险事件通报机制。在共享联动协查机制的基础上,强化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

(3)建立风险事件信息共享机制。建立风险事件资料库,实现风险事件信息在第三方支付行业间共享,共同采取积极措施,保障支付安全。强化风险预防机制,组织召开支付风险防范研讨会,密切关注国内外安全技术发展动态,不断引入国内外最新的反欺诈技术手段,防患于未然。

(4)推动建立全国的第三方支付诚信体系。支付清算协会领导和推动建立全国的第三方支付诚信体系。针对实施欺诈的客户将其列入诚信体系黑名单,永久终止向行骗者提供支付公司服务,并将通过数据共享向所有合作伙伴传达,对其使用很多金融服务造成影响。

(5)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反钓鱼网站联盟合作。第三方支付行业与反钓鱼网站联盟合作增强沟通,分享反钓鱼经验和信息,双方联合共同抵御网络钓鱼不法行为。

(6)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联合反欺诈。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借鉴各自反欺诈经验,对风险事件联查,共同打击欺诈行为,保障网络交易安全。

参考文献

[1]艾瑞资询.中国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2011.

[2]黄益建.企业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第3篇:资金安全保障措施范文

    一、制约我国发展电子商务主要因素

    1、信息网络的环境不成熟从电子商务所要求的环境来看,无论网络技术及技术标准、消费水平、通信速度、安全及安全条件和其他方面的差异。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通信网络的商业活动,具有实时、快速的特点。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因此,需要建立必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原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经完成,网络质量对于电子商务的要求还相差比较远。另外,我国企业虽有一部分对实施电子商务比较积极,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相当多数尚未认识到,因此,培育和提升企业需求,成了在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条件。

    2、缺乏健全的信用机制中国的市场诚信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欺骗行为时有发生,市场缺乏自律和严格的社会监督措施。一个不健全市场信用机制是阻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在线交易双方在每笔交易的时,首先要辨别对方是否是诚信的。当前,我国无论是企业或个人,都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没有统一的信用认证机构,现金交易和当面交易成为市场的主流,这样一来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

    3、资金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是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因为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其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未来新经济的增长点。可是,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数据可以普及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调查公司对电子商务应用进行了在线调查,当顾客问及为什么不在网上买,大多数人都担心黑客攻击,以至于信用卡信息泄露。因此,这一部分人或企业担心网络安全和不想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安全自然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障碍。

    4、物流系统不发达中国的大部分快递公司在货物的仓储及配送方面大大小小有许多的缺点,卸货方式过于粗暴,分拣还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效率低下。有些商品是易碎的但是在贮存时,由于外力等原因对商品造成不同的损毁,涉及赔偿问题时,很难确定责任人是谁。而且赔偿起来困难也较大。中国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还无法对电子商务提供高质量保证。库存及配送等等困难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此外,在我国现阶段的电子商务活动中,物流企业基本只是被动地参与,这样一来,原本不多的物流资源也没有被非常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这就更造成了电子商务更受物流问题不发达的困扰。

    二、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措施

    1、加强我国企业电子信息化网络的建立电子商务是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企业需要克服长期以来重硬件软件,忽视了资源与应用的现象,从基本的数据、基本过程出发,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商业资产,企业实施电子商务不仅为技术开发,也不能把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普遍的战略,使企业走出困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围绕核心业务流程再造,重新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组织,实施,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系统,管理系统联网,角锥平板,重建内部数字基地,形成适应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

    2、政府和商家应参与诚信建设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了政府的支持,在很多方面,需要政府进行合理规划和指导。法律环境建设,应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提高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对于那些缺乏信用的企业或者个人,政府和商家应该用的有效措施来保证买家的权利,和对商业的惩罚。政府搭建企业征信系统平台,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依托网络工作平台“经济户口”模块,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机制,按照企业信用分类标准采取相应巡查周期进行监管。对于不合格的企业应该进行公布和取消其电子商务资格。

第4篇:资金安全保障措施范文

关键词:网络会计 传统会计 会计电算化 影响 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作为信息革命最重要的标志,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其规模和速度远远领先于整个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财务与会计管理模式和手段提出了挑战。然而,我们也应看到计算机在单位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中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和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 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实务的影响

1.1 电子商务将改变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1.1.1 会计职能发生转变

现时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会计管理的主要范畴局限在对会计事项本身的记账、算账和审核上。单位进入网络化经营管理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必然相融合,形成高度发达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

1.1.2 会计管理将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

与以往的会计信息系统相比较,未来的网络会计兼有会计业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会计决策层与决策支持层在内的多层次网络结构信息系统。

1.2 电子商务将促进会计手段的全面创新

1.2.1 会计核算与结算模式的改变

传统会计下,对商品交易的会计处理是通过大量的纸制单据、凭证,通过手工方式开具单据后再输入电脑完成的。在网络会计下,商品交易方式“无纸化”,电子票据、电子凭证和电子账簿将取代手工填制的单据、凭证,而且账务处理可以自动完成。

1.2.2 会计信息的输入和传递方式的改变

在网络会计下,会计流程发生变化,大量的数据直接从单位内部或外部其他系统获取,单位信息将实现“数据共享”的信息集中管理。

财会部门也可通过网络把会计信息向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网页上,并把有关信息传至银行、税务、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利用网络发送取代传统的纸质或软盘报送方式,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将大大提高。

1.2.3 财务报告形成方式的改变

网络会计下,可以实现财务信息的即时报告和定期报告,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查阅有关信息,并获取财务分析的资料,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单位财务信息也将接受来自于外部使用者的监督。

2 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还不是很完善

第一,会计电算化未能完全站在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高度进行研究。因过分注意软件的会计核算功能,而轻视了财务管理和控制、决策功能。会计软件固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模拟手工核算方法,缺少管理功能。财务系统大多以记账凭证输入开始,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并局限在财务部门内部。目前流通的会计核算软件大多只能完成事后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提供初级管理功能,不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等管理功能。

第二,会计信息系统与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未能完全有机结合。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而且会计软件内部各子系统也只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从而造成数据在系统之间不能共享,既影响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单位对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综合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子系统应该从其他业务子系统获取诸如成本、折旧、销售、工资等原始数据,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管理能力等各业务子系统也应从财务子系统取得支持,但由于各自独立发展,互相之间不能实现数据共享。许多商品化会计软件在开发时,没有统一规划,而是采用单项开发,再通过“转账凭证”的方式传递各种数据,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核算模块是彼此孤立的“孤岛”。

第三,会计信息系统仍然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会计系统的开放性除了体现在单位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之外,更体现在会计向外界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上。但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只能简单实现通过Internet网络一些财务报表等综合信息和明细信息,不能完全实现通过网络直接向税务、财政、审计、银行等综合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更不能有选择地披露相关的人事、技术、设备等其他信息。

第四,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是以足够的安全技术为保障,以一定的计算机硬件支撑。在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网络中流通、存储和处理,并最终以人们需要的形式变现出来。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以各种数据文件的形式记录在磁性存储介质上,这些存储介质上的信息机器可读形式存在的,因此很容易被复制、删除、篡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迹。数据库技术的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单位重要的财务数据。可见会计电算化犯罪是一种高科技、新技术下的新型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使会计信息安全风险大大增加。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动脑筋,却没有真正研究数据的保密问题。对于安全性更是难尽人意,系统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瘫痪或遭病毒侵袭就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3 发展我国网络会计应采取的策略

3.1 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单位信息化程度

网络会计的发展首先有赖于单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单位管理和运作上的根本性变革。

从单位自身来看,应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信息化观念和市场竞争的观念。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促使技术的发展,而网络会计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3.2 构建网络会计下的安全保障体系

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都将成为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因而,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第一,从技术上保障。未经严格审核的凭证信息一旦进入网络系统,不仅影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且很难查证。因此,应重点加强对信息输入、输出的控制和管理,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和正确性。同时,单位应建立会计数据系统的防火墙,在单位内部财务网络和对外公开信息网络之间设立一道屏障,并对有关的访问用户进行多层次认证。此外,要加强核心数据的备份和硬件的维护,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的信息丢失等。

第二,从法律、政策上保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制定网络会计环境下的有关会计准则,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及支付、核算行为。

3.3 从实务上加强与网络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

网络会计必须以一些相关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才能得以有效地运作,包括:

第5篇:资金安全保障措施范文

关键词: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7-008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7.18

一、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信用卡是由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多种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历史上第一张银行信用卡于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在全球95%以上的国家得到广泛受理,超过十亿人在使用信用卡。

我国信用卡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长城卡),标志着信用卡作为电子化和现代化的消费金融支付工具开始进入中国,多家商业银行相继发行了准贷记卡。1993年国务院“金卡工程”①和2002年中国银联“314 工程”②,为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顺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自2000 年以后,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实施“跑马圈地”③战略,促使国内信用卡发卡数量飞速发展,到2009年末发卡量达到1.86亿张。尽管信用卡发卡数量庞大,但质量却不容乐观,各商业银行开始转变发卡战略,从前期“跑马圈地”转变为“精耕细作”④战略,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开始步入“后规模化”时代。截至2011年末,全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2.85亿张,同比增长24.3%;信用卡授信总额2.60万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6004.67亿元,增长30.0%;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10.31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33.42亿元,同比增长43.5%[1],我国信用卡产业得到了跨越式的长足发展。

二、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用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发卡量和交易额得到了迅速提升,受理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已成为全球信用卡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国内信用卡市场成熟度相对较低

一个国家的信用卡市场成熟度主要通过人均持卡量、人均受理终端和人均交易量等几个指标来反映。目前美国信用卡发卡市场、收单市场和交易量均领先世界前列。我国信用卡业务由于起步较晚,相比全球信用卡市场发展水平,信用卡市场成熟度相对较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截至2011年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318.01万户,联网POS机具482.65万台,ATM33.38万台,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8835张,每台POS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672张,全国人均拥有信用卡0.21张,北京、上海信用卡人均拥有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30张、1.05张[2],中西部地区信用卡人均拥有量更低。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产品功能同质化

2010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18家主要发卡行共推出2100多种信用卡产品,产品涉及航空、商旅、慈善、体育、商场、酒店、美容、汽车、通信、文化、生活等十几个领域。尽管国内信用卡市场有2100余种产品,但是真正能为银行和合作方、持卡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却不多[3]。同时,在市场细分和客户定位上, 各家银行目标群体定位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信用卡产品创新不够, 导致信用卡功能同质现象较为普遍,尚未做到以产品特色功能的优势取胜于市场。

(三) 商业银行对客户提供的安全保障措施匮乏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持卡人信用卡信息丢失被盗刷的损失由银行全额或部分赔偿, 持卡人只负担最高50美元的损失。而我国客户一旦发生信用卡被盗或丢失,银行不承担责任, 持卡人的资金安全很难得到保障。同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IC卡基本上替代了磁条卡,而我国大部分信用卡仍是磁条卡,因磁条信息易被复制,导致伪造磁条、盗用磁卡信息的案件频繁发生,给持卡人和发卡机构造成巨额损失。

(四)信用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信用卡发展至今,发卡市场、受理环境、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及国际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银行卡产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建设,滞后于国内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对银行卡产业出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对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商户以及持卡人等银行卡业务各方当事人的权责界定以及银行卡犯罪的认定、惩处等方面,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又如我国《刑法》第196条,对信用卡诈骗、冒用他人信用卡、恶意透支等不法行为进行了规定,但缺乏量化的标准。2009年出台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对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的量刑标准得到量化,但尚未解决网上信用卡套现是否可入罪以及单位信用卡犯罪尚不能全部入罪等问题。

第6篇:资金安全保障措施范文

这次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现场会议大家参观了岳阳、益阳农村饮水工程现场,应该说是感触颇深,几个市县介绍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各有特点,值得借鉴和推广。再群同志对去年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了总结,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认真研究,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一、增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紧迫感

前些年,我省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是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大。根据2005年的调查评估,在我省农村5451.98万饮水人口中,饮水不安全人口有1499.96万人,饮水不安全人数占到全省农业人口近三分之一。其中水质不达标有1056.22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70.4%,主要是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水源污染、苦咸水;局部严重缺水人口443.74万人,占29.6%。二是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范围广。全省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都不同程度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据统计,全省44335个行政村中,仅饮水型氟超标就涉及4721个村160.31万人,占水质不达标人数的10.69%。三是饮水不安全危害严重。主要表现在:水污染严重,水性疾病发病率高,对农民群众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截止2007年底,全省已累计投入资金8.85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3.41亿元,省级财政配套0.99亿元,共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18.*万人,占“十一五”规划解决人数的29%,占全省饮水不安全人数的15%。但全省还有1213.3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中“十一五”期间还要解决531.94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饮水安全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省水利部门要继续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摆到突出位置,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要从富民强省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必要性,要从关注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紧迫性,切切实实的把这项工作当作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大事来抓。

二、突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点

要建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老百姓稳定长久喝上卫生安全的水,我看关键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理清思路,把握发展方向。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是富民强省、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向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二是找准水源,搞好工程规划布局。饮水安全,水源是关键。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做好水源勘测调查与分析论证工作,不仅水量足,而且水质要好。各地要根据全省“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分解细化规划目标,认真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将解决问题的类型和人数落实到乡镇、村组。要结合当地实际,真正选好水源、选好工程型式、适度确定规模,合理布局工程。

三是科学设计,合理确定工程措施。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及饮水安全问题类型有很大差异,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地域特点、人口聚居、水源水质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工程建设形式。在城镇周边可以依托城镇现有自来水厂延伸管网,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平原地区,可以跨乡、镇或跨行政村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丘陵地区,可以以自然村或跨自然村建设相对集中供水工程;在人口居住分散的山区等地,可采用联户单户打井,或引山泉、建水池水窖的形式,兴建简易供水工程。尤其要注意利用现有的各类水库的水源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四是强化措施,确保投入到位。这是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如期进行的基础。要进一步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农村饮水安全投资政策,各地水利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增加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投入力度,要实行政府投入、社会融资、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政府投入主要是国家专项补助和地方政府配套,要保证落实到位。中央补助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资金,必须用于列入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内的项目,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各级财政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今年没能列入预算计划的应从追加预算或其它渠道解决。为了加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各地可采取多种办法,制订优惠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工程投资。同时,要通过村民委员会,用好“一事一议”的制度,认真组织和动员受益群众筹资投劳。在此,我要特别强调,要管好用好每一笔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发挥投资的应有效益。

五是规范管理,确保有序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多、面广、分散、建设和管理难度大。要严格工程建设程序,凡实施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规划,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凡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水利厅审批的项目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不得擅自调整、随意变更。要继续大力推广水利部六项管理制度,即“规划建卡、社会公示、资金报账、集中采购、工程监理和落实管理责任”。要让受益群众享有更多的知情、参与和决策等民利,要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建设全过程中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在项目立项、资金使用、材料设备采购、工程建设招投标等关键环节加强监管,规范操作程序,增加透明度。让公权在阳光下运行,让公平在公开中实现。

六是加强管护,保障安全运行。这是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的根本。各级水利部门是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行业主管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工程建设以后的监管。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群众意愿,有利供水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的运营管理模式。要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饮水工程管护范围,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严禁各项开发活动和排污行为,对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企业应坚决搬迁或关闭,严禁新建、扩建影响饮水安全的建设项目。要切实做好供水设施的安全防范工作,为此我们按照水利部的有关要求专门下发了紧急通知,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做好预防监测,确保供水安全。

三、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十一五”期间,我省平均每年要解决1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并且列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八件项目之一,任务非常艰巨。各级水利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制订具体的跟踪问效、检查督查、奖罚激励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责任制,重点落实“四个责任人”,即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分管责任人,水利局长为直接责任人,业务科(股)长及分管工程师为技术责任人,切实做到责任到人。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做好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扎实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逐级落实领导责任与技术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决不能让各级签订的责任状成为一纸空文。

二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关键是要建立多层次的质量监管保证体系。总结以往工程建设经验,我想有4项监管制度可积极推行:一是推行工程质量行政监督检查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巡视检查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二是项目法人负责制。严格执行全面监理制,质量终生责任制。三是专家评审制。凡是较大饮水工程都要认真做好水质、水量分析报告,由专家组进行评审论证,提交水利部门审批实施。避免出现水质、水量不合格。四是农民群众参与制。每处工程从规划、施工到验收,都有受益群众参与,自觉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三个安全”。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格实行财政专户储存制、专款专用制、项目报帐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金控制;要加大资金监督检查力度,水利部门要积极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工程竣工后,由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要增加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实行账务公开,严格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工程质量安全、干部队伍安全。

四是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供水保证率。一是各地在规划项目时,要结合国家对其它水利项目的投入渠道,整合资金,整合项目。如雨水集蓄项目、抗旱应急水源建设等,都可以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结合起来,以应对严重干旱或突发水污染事件时农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二是在水源短缺地区,可整合水资源,实行多村联供,井群联供,或者利用原有供水水源,扩大容量,延伸管网,增加调节供水能力,提高供水保证率。

第7篇:资金安全保障措施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于继承和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市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使我市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建筑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市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一制定全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重点做好受到破坏、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存在安全隐患的保护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安排,分年度逐步实施。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依据保护规划,制定资金详细使用方案,明确规划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技术方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时完成保护工作任务。

(四)协调发展,持续保护。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貌改造提升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

(五)科学指导,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整体推进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充实各级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并与落实经费、完善装备、加强管理等工作同步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着力推进保护。

三、总体目标

进一步加大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着力改善我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培育出一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好、特色产业发展成熟、人居环境良好的传统村落。

四、主要任务

(一)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在主要历史建筑、传统院落的出入口,尽量选择当地材料,悬挂保护标识,实行挂牌保护。按照保护类建筑、保留类建筑、重建类建筑三种类型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进行室内改造和外立面修缮。

(二)防灾安全保障。配置消防栓、灭火器,建设消防水池,提高街区、村庄的消防应急能力,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

(三)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对构成村落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树木、山体、水系等要素进行修复。

(四)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

1.道路改造。在保护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进行整修。

2.给排水管道建设。对村内的供排水管道进行改造,保障村民日常用水需求,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3.电力电信线路维护。结合农村电网改造,对年久老化的电力电信线路进行维护改造,减少火灾隐患,尽量采用隐蔽式埋设。同时,架设路灯。

4.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建设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设置垃圾箱、转运站,其设施外观、色彩要与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

5.公共厕所建设。在主要街道、人流集中场所设置公共厕所,并建设相应的化粪池,做到无害化处理。

6.环境绿化美化。在街道、河流以及其它开放空间,要植树绿化,美化街道、村庄。

(五)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与陈列展示,主要包括:必要的看护用房或保护展示棚、监控设施、消防设施、核心保护范围内重要部位的土地平整、排水供电系统、防洪工程、必要的护栏、界碑或界桩等。对于可移动文物,要建设标本库房和保护展示用房,并配备必要安防、技防及环境控制设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包括:针对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等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的项目,结合当地相关的企业或个体生产者,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建设生产制作展示、传习培训等准公益性场所。针对植根乡村的节庆活动、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合乡村文化大院、乡村公共文化场地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表演场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市政府成立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统一协调督导,并明确相关责任和分工。

市住建局:负责组织有关乡镇对村庄传统建筑、选址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调查及传统村落申报;组织、指导有关乡镇开展传统村落建筑档案制作、保护规划编制、资金的申请和上报等工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审批有关项目,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传统村落进行认定,以及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实施;指导项目实施、质量监督及验收等工作等。

市文广新体局:负责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提供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情况等相关资料;确定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提名,交领导小组审定;协助有关乡镇完成历史建筑和近现代建筑的认定、公布、档案建立和保护标志的设立。

市财政局:积极争取上级保护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落实保护利用的相关扶持资金。负责传统村落项目资金评审,配合相关单位监督传统村落项目招投标工作;负责政府采购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及时拨付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专项资金。

市发改局:负责传统村落修缮、修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立项审批等工作;积极向上争取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多渠道筹措土地指标,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用地服务和保障。

市环保局:结合水利局、各乡镇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协调配合农牧局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市旅游局: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创建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加速景点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具备条件的传统村落纳入旅游线路。

市公安消防大队:制定专业消防保护规划,在传统村落村建立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提请政府加大对传统村落消防的资金投入,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管理,指导传统村落村组建专职消防队伍,做好培训义务消防队伍工作,提高传统村落抗御火灾的能力。

有关乡镇:传统村落所在乡镇人民政府为项目责任主体单位,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本方案要求,完成国家级传统村落冶陶、伯延、安子岭、固义、白府、朝阳沟等村庄的保护工作。

(二)严格落实规划,确保科学保护。保护发展规划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依据。传统村落所在乡镇政府负责聘请有资质的单位编制设计文件、项目工程量清单、施工图预算。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编制传统村落修缮项目及修缮项目资金安排表,由市财政组织评审核准,并及时向有关单位备案。同时,在村委会、项目建设现场公示。

第8篇:资金安全保障措施范文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加快建设的重要时期,信息化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倍增和优化作用,已经成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支撑手段和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统筹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保工程”是政府电子政务核心平台之一,具有支撑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的功能。目前,我市已在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业务中应用了人社部统一开发的全国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软件,发放社会保障卡77万张。养老保险使用全省统一软件,失业保险未使用软件系统。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尚未按全国统一软件(劳动99)正式启动。按照全省金保工程的统一安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一软件正在启用。依托电子政务的金保专网正已向县区、街道乡镇覆盖。医保网络已与500家医院药店连接,实现了就医购药的实时结算。市人社局门户网站和医保、就业、人才市场网站等已经开通。这些都是我们升级更新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这些计算机设备大多是年前后购置建设,设备处于超期服役,老化频临淘汰的状况;资金投入不足,分散建设水平低下;信息化队伍力量薄弱,县区信息化建设的专职机构和人员尚未落实;信息化机构管理方式不适应工作需要;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业务协同能力较弱等问题。与当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实需要差距很大。即使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也处于落后的状态。几十万人的数据只有一台pc服务器或几台pc机在管理,不能满足日常业务工作的需要,不能为广大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业务办理和查询服务,更不能为决策分析提供数据依据。数据安全隐患重重。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部、省、市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坚持“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服务为本”的基本原则和“整合、应用、共享、安全”的方针,围绕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以现有网络系统和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推进网络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重点,以深化业务应用和信息利用为根本,着力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着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实现“五险合一”的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一体化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突出“五险合一”和网上办公、网上申报、网上办理的主要功能,充分利用现有的“金保工程”主干网,形成统一的核心应用软件,同时兼顾我市机构设置的特殊性。

──统一规划、规范运作。坚持规划先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按照规范设计、规范招标、规范建设的要求,实行“金保工程”独立运行,系统内部信息耦合,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

──可靠实用、适度超前。按照成熟先进、持续稳定的需求确定信息系统的建设规模、软硬件档次及网络通信技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良好的可伸缩性,既立足于现行政策和管理体制,同时为将来改革和业务发展备有余地。

──加强管理、监管并重。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监管结合、同步推进。统筹考虑管理工作中人才、制度、机制等方面建设,早做谋划,早定方案,及早运作,同时做好同金融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沟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安全可控、方便使用。系统建设必须始终遵循国家和省市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规定,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便捷。

三、工作目标。

按照“西北创一流、全国争上游”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为目标,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体建设要求,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增强网络性能,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监察等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完善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并实现两者的整合,为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及跨地区协作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和完善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建立覆盖城乡各类人群的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市社会保障服务网、12333服务电话、社区平台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联动体系。在完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基本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应用系统,基本形成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全面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1.建设“五险合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信息系统。将金保工程覆盖的业务范围从社会保险、就业管理服务扩展到劳动关系、人事人才管理等业务领域,实现系统内各项主要业务的整合,通过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之间相应衔接和协同办理。

2.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市域网覆盖到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础上,全部覆盖到各县区社会保险、就业服务机构、就业培训机构、人事人才、社会保障监察机构,实现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内部互联互通,并通过主干网实现系统内的网络互联,以提高系统内的信息共享程度和业务管理的协同工作能力。建立覆盖全市人社工作联通城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网络。并实现与公安、财政、税务、工商、金融、教育、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的网络衔接应用,要达到“数据向上集中,业务项下延伸”的目标。

3.公共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完成公共服务系统基础平台和信息库、数据库建设,集成网上办事(网上职介、网上申报、网上年检等)和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建立比较完善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办理,减轻社保大厅经办压力。

4.宏观决策支持形成体系。实现包括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分析、政策仿真在内的多层次决策支持模式。信息系统成为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支撑手段。

5.系统安全体系基本建立。建设异地容灾中心,加强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安全建设方案和运行管理制度,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健壮性。提高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监督力度。为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发挥效益。

四、主要任务

(一)网络系统建设

1.建设和完善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实现设备、网络、数据、人员、应用系统的集中和整合,实现县、区数据向市级数据中心集中管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建立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数据和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

2.完善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完善市数据专网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扩大联网应用范围。建设覆盖县区、街道、社区、乡镇、定点医院、定点药店以及相关单位(部门)的网络系统,上联社会保障部、省,形成部、省、市、县区、街道社区网络互联互通,并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3.建立覆盖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对各类业务数据进行整理和整合,实现“同人、同城、同库”;逐步建立标准统一的市级业务经办数据库(含异地和交换)、宏观决策数据库、基金监管数据库。

4.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统一的网上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基于统一的安全信任体系和互联网技术的自助式网上业务办理,逐步扩大应用的业务范围,使网上缴费申报、网上审批受理、网上投诉举报成为业务办理的一种重要形式;继续推进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扩展咨询范围,将服务领域从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工作,向人事人才管理等其他领域扩展。同时,继续完善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拓宽广度、增加厚度、提升效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进一步加强“12333”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开展基层平台建设,在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普遍建立综合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窗口,在权限控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服务功能通过网络延伸到基层,为社会公众就近提供服务。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政策和咨询、就业信息、社会保险账户查询、投诉举报及业务受理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向下延伸,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

(二)应用系统建设

1.推广应用部、省社会保障统一应用软件。重点推进部、省组织开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统一应用软件的应用工作。

2.实现“一卡通”。基本建成全市统一、功能齐全的社会保障卡系统,建立覆盖全市的卡服务网点和规范的卡管理体制;加快社会保障卡的发放进度,在继续做好城镇参保人员发卡的基础上,推进向农村参保居民的发卡工作,在利用社会保障卡就医买药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卡在办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中的应用,实现“一卡通”。

(三)加强运行维护监管

1.完善运行维护系统。市、县分别完善网络运行、信息维护、策略配置以及系统恢复和数据备份等系统,为金保专网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2.加强数据分析,建立基金监管系统。建立针对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制度化的分析预测机制,实现包括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分析和精算在内的多层次决策支持模式;建立宏观决策分析系统,通过对各类统计数据的应用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相关依据。建立多部门网络互联、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系统,实现对社保基金的非现场监督,促进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保障社保基金安全、规范运转。

(四)实现规范管理

1.完善管理制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市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有关制度。各县区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和完善本地区信息化建设、使用、安全、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2.健全标准规范。坚持规划先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按照规范设计、规范招标、规范建设的要求,实行“金保工程”独立运行,系统内部信息耦合,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

五、实施步骤

统筹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建设需求,通过信息平台的升级改造,将其中需要信息化支持的内容全部纳入金保工程,具体项目进度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表》。

(一)一期工程(8个月):建成金保工程市级统一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市级社会保障网络向县区、街道、社区、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进一步延伸;在市本级以及县区推广实施部、省统一应用软件,完善和扩展软件功能,完成社会养老保险、劳动就业统一软件的全市应用,实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12333电话服务系统覆盖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类业务;进行全省统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试点运行。建设异地容灾中心。

(二)二期工程(6个月):完善全市金保工程统一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的覆盖面;大力推进实施全国和全省统一的应用软件;逐步建立劳动监察网络化和劳动合同信息化管理;扩大全市统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积极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平台信息系统,并逐步投入应用;探索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信息系统运行模式;探索异地网上招聘求职、异地领取养老保险金和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及劳动和社保业务网上办理等。

(三)三期工程(6个月):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到县区、街道、社区、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全面覆盖,有条件的县区将网络延伸至村镇,实现与财政、税务、民政、银行、公安等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结;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成省统一应用软件的全市推广应用,实现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各项业务协同管理,实现业务经办的全程信息化;建立全市退休人员指纹信息库,实现退休人员生存状况信息化管理;进行就业状况分析、社会保险数据分析、宏观决策分析试点工作;推广应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信息系统;进行异地网上招聘求职、异地领取养老保险金等业务的试点工作。同时,建立覆盖全市的宏观决策数据库,包括参保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劳动就业监测数据库,建立同城异地数据实时灾备中心;遵循国家、省、市的规范和标准,将原有的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规范和标准逐步一致,对劳动者就业和社会保险管理实现“同人同号同城同库”,实现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五险合一库”,实现“一单征缴”。在全市实现对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非现场监督;实现异地网上招聘求职、异地领取养老保险金等业务的实时办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管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协调“金保工程”建设工作,并加强与外地“金保工程”建设的学习考察交流工作和推广应用工作。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将“金保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

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下组织实施,重大问题提交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具体组织协调工作由市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县区按照分级负责,做好本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接入金保专网平台的审核机制,市和县区各人社系统利用金保专网资源及接入金保专网平台安全保障有关方案、建设方案,应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审核。建立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机制,建立政策制订、业务经办和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协作机制,促进政策、业务和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

(三)落实信息化建设经费

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统一规划、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金保工程建设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并按要求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费用纳入正常财政预算科目。同时,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多渠道筹措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资金。

(四)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公开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套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机制。为“金保工程”建设培育一支强硬的队伍,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提高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信息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全市信息系统技术服务联动体系,实现优势技术资源共享,保障工作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工作激励机制,为信息化人才充分发挥才能创造良好环境。

(五)加强协调配合

“金保工程”建设是一项重点工程,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各相关部门、单位要从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的高度出发。重视“金保工程”建设,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各自任务,具体任务分工是:

局机关:机关业务应用需求;办公自动化需求;档案管理应用需求;作好协调工作;经费车辆保障。

社保局:负责养老保险系统的应用;配合信息办对历史信息的校验、整理入库;负责县区社保局联网运行的协调工作;参加五险合一业务流程讨论。

医保局:负责医疗保险系统的应用;负责县区医保局的联网运行的协调工作;负责医保业务需求的确认;参加五险合一业务流程讨论。

就业局:负责就业保险系统的应用;配合信息办对历史信息的校验、整理入库;负责县区就业局联网运行的协调工作;参加五险合一业务流程讨论。

劳动监察大队:负责两网化建设的应用工作。

仲裁院:负责仲裁业务的需求调研和软件的应用工作。

人才交流中心:并入社保专网。

第9篇:资金安全保障措施范文

1、制定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目的和意义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灾害的工作制度和行动方案,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明确救助责任、落实救助职责、规范救助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建立和完善救助法规体系的有效措施。通过制定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救助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一旦灾害到来,能有效地保证救助工作顺利进行,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切实保障灾民的利益,保障灾区社会稳定。

2、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工作原则

救灾救助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分工,综合协调的原则。县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各乡镇政府具体负责,县直各单位承担相应的职责任务,相互配合和衔接,共同完成应急任务。救灾救助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自救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救助方式,依靠群众和基层组织及社会团体大力开展自救互助和社会捐助活动,及时帮助受灾群众解决衣、食、住、医等方面的困难,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

3、本预案适用于我县境内发生的洪涝灾害、干旱、大风、冰雹、霜冻、寒潮、低温、高温等气象灾害,山体滑坡、地裂、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以及森林火灾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造成的危害。

二、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1、县成立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

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作为全县自然灾害救灾指挥决策机构,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县委办、政府办、县委宣传部、水利局、发改委、经贸局、民政局、财政局、交通局、供电公司、农业委、国土局、电信公司、*局、建设局、卫生局、教育局、气象局、粮食局、林业局、广播电视局、供销社、人武部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作为自然灾害救灾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并从县防汛办、气象局、民政局、农业委等单位抽调专人办公。其职责为:①传达领导组的工作指令并负责监督落实;②及时收集评估灾情和救灾进展情况向上级报告,并负责救灾工作信息;③负责救灾工作过程中协调工作;④完成领导组交办的其它工作;⑤自然灾害发生后实行值班制度。

2、领导组成员单位的职责

1)县委办、县政府办:负责协调对外(上)联络接待工作和其他重要工作事宜。

2)县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局:负责组织开展生产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

3)民政局:组织协调救灾工作,组织核查统计报告灾情,申请和管理、分配救灾款物;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协助灾害发生地的乡镇政府做好灾民转移安置,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工作。

4)水利局:承担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洪水预测、预报和旱情监测、预报,指导全县防汛、抗旱工作,汛期河流的水位、流量信息及旱情水势情况,对主要水库水量实施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5)经贸局:协调商务、物资、医药等部门的抢险救灾工作。

6)发改委:统筹考虑将减灾救灾应急储备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年度计划,负责灾毁工程恢复重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向国家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的核报工作。

7)财政局:负责救灾资金安排、拨付。

8)交通局:负责修复境内中断的省道、县乡公路和有关设施以及内河交通安全和救助打涝;组织交通系统开展救灾工作,保证救灾人员和物资运输以及受灾群众的安全疏散。

9)农业委:负责组织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及时报告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情况,会同县民政部门查核、评估农业因灾损失情况;落实灾区补种、改种农作物所需的种子,组织农技人员赴灾区帮助指导生产自救,恢复农业生产。

10)国土局:负责全县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理及防治规划工作,并收集有关灾害数据,会同民政部门核查、评估灾情,提出灾后重建总体设想及治理措施建议,协助乡镇政府做好灾民房屋倒塌新建房屋选址工作。

11)电信公司:负责通讯联络畅通,及时修复电信设施。

12)*局: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的紧急转移工作;负责维护重要目标和要害部位的安全;维护灾区交通秩序,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13)建设局:负责指导灾后群众住房和灾区校舍、卫生院等公共设施恢复重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质量监理工作。

14)卫生局: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抢救伤病员,对重大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

15)教育局:负责组织、协调、转移安置受灾学校学生和财产,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和教育教学工作。

16)气象局:组织天气预测、预报,为防灾抗灾提供服务。

17)粮食局:负责救灾粮食调拨和供应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灾区的口粮需要。

18)林业局:负责森林火灾、病虫害的监测、扑救、损失统计和防治工作。

19)供销社:负责县级救灾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并按照调拨命令程序组织调拨和供应工作。

20)供电公司:修复损坏的电力设施,保证灾区灾民用电。

21)人武部:负责协调驻歙部队和民兵的抢险救灾工作。

县直其他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同做好自然灾害救灾工作。

3、灾情核查组分工

为及时准确掌握灾情损失,并积极协助指导当地乡镇、村干部有效地开展好各项救灾工作,根据工作职能,全县成立8个灾情核查组。灾情发生后,灾情核查组要立即赶赴灾情发生地开展灾情核查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1)民政局:负责核查统计灾区受灾、死亡、失踪、伤病人口数;校舍、厂房、灾民房屋损坏、倒塌间数;大牲畜死亡头数;灾民缺粮、衣、被数等情况。

(2)水利局:负责核查统计灾区汛期水利设施损失及塘、库容量、河流流量,受淹村庄、受淹被困人口数,水产业损失和旱情水势情况以及灾民饮水发生困难等情况。

(3)农业委:负责核查统计灾区农作物受灾、减产、绝收、病虫害等数据;汛期农田受淹,耕地毁坏的面积以及养殖业受损情况。

(4)交通局:负责核查统计灾区省道、县乡公路的损坏、塌方、中断交通以及内河交通损失等情况。

(5)国土局:负责核查统计灾区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

(6)供电公司:负责核查统计灾区电力设施损坏、电力中断的损失情况。

(7)电信公司:负责核查统计灾区电信设施损坏、通讯中断损失情况。

(8)林业局:负责统计灾区林业损失情况。

灾情核查组要及时将灾情损失情况报告县自然灾害领导组办公室,为开展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及物质储备

1、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实行全民动员,党政机关、各派、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应积极投入到救灾抢险活动中。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战斗核心作用以及社会团体、社区、个人灾害救助的整体效能。

县组织成立紧急救援大队(100——200人),各乡镇建立应急救援小分队(30——60人),紧急救援队伍组成人员应以基干民兵、党团员、退伍军人为主。县紧急救援大队由县人武部负责筹建集训,乡镇应急救援小分队由乡镇政府负责筹建集训。紧急救援队伍必须做到服从指挥、组织严密、机动力强、反应迅速。

县卫生局组建医疗防疫救护小分队。

2、物资储备

乡镇政府和当地粮食供应部门要落实一定数量的粮油储备。县民政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帐蓬、救灾棉被衣物和救灾款;县医疗卫生部门要配备必要的药品和医疗机械、救护车。

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政府要配备救灾专用器械、传真机、直拨电话、高音喇叭、通讯广播等设备,要确保救灾信息的迅速传递,救灾物资快速调运,以提高紧急救援的时效性。

在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的统一指挥下,各乡镇对本区域内的救灾人力、器械、物资和资金以及来自上级和外地的支援力量实行统一调配。

四、预警、预报

1、灾害预警、预报

县气象局、水利局、国土局、民政局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要及时发出预警、预测和报告灾害对特定区域内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或损失。各专业指挥部办公室之间要做好信息通报工作。

2、灾情信息的搜集评估报告

灾情损失达到大灾以上程度时,当地救助预案开始启动,救灾工作全面展开,乡镇政府要根据分级负责管理体制的要求,立即开展救灾工作,组织人员察看灾情,收集和上报灾情,迅速、有效地开展紧急救援安置工作,并要按照“救灾工作迅速,上报灾情及时”的要求,在初步掌握灾情损失后,半小时内向县政府和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办公室及县直有关部门简要报告灾情,并派员深入灾区查灾核实。县灾情核查组的负责单位和其它县直有关单位要深入灾区指导救灾并进行灾情的核查工作,确定灾情实际损失情况,县自然灾害救灾办公室在灾情发生3小时内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并在当日内形成书面材料向上级报告灾情。在灾情稳定之前,乡镇政府均实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并每天8时前将截止前一天24小时的灾情向县自然灾害救灾办公室报告,县自然灾害救灾办公室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前一天24小时的全县灾情向上级报告。

五、应急响应

1、Ⅰ级响应

(1)启动条件

全县范围内一次性灾害过程造成下列损失视为特大灾情。县启动Ⅰ级响应。

①农作物受灾面积20万亩以上,绝收面积1000亩以上;

②倒塌房屋500间以上;

③因灾死亡5人以上;

④因灾转移安置500人以上;

5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以上。

(2)启动程序

县生产救灾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县长提出启动Ⅰ级响应的建议,由县长决定启动Ⅰ级响应。

2、Ⅱ级响应

(1)启动条件

全县范围内一次性灾害过程造成下列灾情损失的视为重大灾情,县启动Ⅱ级响应。

①农作物受灾面积10-20万亩,绝收面积500-1000亩;

②倒塌房屋300-500间;

③因灾死亡2-5人;

④因灾转移安置200人以上

5直接经济损失0.8-1.0亿元。

(2)启动程序

县生产救灾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分管县长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分管县长决定启动Ⅱ级响应。

3、Ⅲ级响应

(1)启动条例

全县范围内一次性灾害过程造成下列灾情损失的视为大灾情,县启动Ⅲ级响应。

①农作物受灾面积5-10万亩,绝收面积100-500亩;

②倒塌房屋100-300间;

③因灾转移安置50人以上;

④直接经济损失0.5-0.8亿元。

(2)启动程序

县生产救灾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分管县长请示同意后,由县民政局局长决定启动Ⅲ级响应。

六、行动和措施

1、人员的搜索和救援

如发生有人员失踪,应及时采取行动搜索,灾情发生地的乡镇政府立即组织应急救援队伍1小时内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县直有关部门在接报告后3小时内赶赴现场协助指导搜索救援工作。

①自救、互救的发动

灾情发生后,乡镇、村干部在灾害现场要全面发动组织灾民采取措施进行自救,未受灾人员或受灾较轻人员要主动帮助受灾严重的灾民开展互救活动。县直有关单位和乡镇政府要倡导群众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互济活动,帮助指导灾民开展生产自救,使灾情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②医疗救治的施行

县卫生系统根据灾区灾情实施医疗救治方案。在卫生医疗机构调派有技术力量的医生赴灾区实地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特殊病人和重病人运送至具备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对灾区的饮用水、食品及生活区进行消毒,传染疾病实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③外界支援的接口

县民政局、县卫生局等有关县直单位和灾害发生地的所在乡镇在大灾发生后,要设立专门地点,确定专人负责,做好外援物资的接收工作,每一件物品都要造册登记,对食品、药品等有关物资要抽样送达县卫生防疫站、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化验检查,防止有毒有害物品和劣质商品进入灾区,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转移安置的组织

①紧急救援队伍的调动

乡镇应急救援小分队汛期要随时处在待命状态,一旦发生灾情,应首先调动本乡镇应急小分队,其后向周边乡镇求援,其他乡镇在接到灾情发生地乡镇的求援后,要立即集中应急小分队赶赴灾情发生地协助抢险救灾。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可从县直紧急救援大队派员前往受灾地区,实施紧急救援。

②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

我县地处山区,地质情况复杂,灾情发生后需要转移安置的灾民,乡镇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道路、安置灾民的条件,制定灾民转移安置方案,同时将方案发放到村民,在村民组进行张贴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转移路线要从安全可靠、交通方便等因素出发,以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救灾物资的运输。安置点以灾情发生地临近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主,采取把灾民安置在其他未受灾的群众家中,并可以通过投亲靠友、暂住公有房屋和搭建临时住所等方式进行。灾情发生后,急需转移安置的灾民,乡、村干部必须根据已制定的方案对灾民进行转移安置。

③对灾区群众的宣传动员

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干部要做好安置灾民的思想动员工作,讲清转移安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他们的生产生活安置好,使他们积极配合转移安置工作的开展。

④组织实施

灾民的转移安置工作由乡镇政府和县发改委、国土局、民政局、建设局等单位负责组织实施,以乡镇政府为主,县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县发改委要对灾民转移安置点安排落实基建项目、项目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县民政局协助乡镇政府组织安置灾民工作,帮助和督促落实灾民安置点房屋的恢复和重建,并安排灾民建房补助资金和困难群众的生活补助;县国土局做好灾民安置点地质情况的调查,保证安置点不再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县建设局根据安置点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设计。

⑤安置点的物资供应、卫生防疫和安全保障

县供销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做好安置点的物资供应工作,必须满足灾民日用品的需求,可采取在安置点开设临时售货点和组织人员定期配送生活必需品的办法以保障安置点的物资供应,稳定灾民生活。

县卫生部门要做好卫生防疫保障工作,县医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要抽调医务人员组成医疗小分队驻守安置点,发生疾病及时治疗。

*派出所要配合乡镇政府做好安置点安全保障工作,协助做好安置点的值班工作,防止社会闲杂人员在安置点住宿,确保安置点社会秩序稳定。

3、灾区紧急救援的动员和支持

①灾区需求的评估和确定

灾情发生后,灾民的生活用品、粮食、衣被等发生困难,以及疾病的发生急需医疗、房屋倒塌住宿困难等问题相继发生,相关物资需求由乡镇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县直有关单位派技术人员赴实地对乡镇政府评估的物资需求报告进行核实确定。

②救灾物资的筹措

根据灾区所需物资情况,县直有关单位要积极进行筹措。灾民所需的粮油由县粮食局负责筹集调运外地粮油或启用储备粮;灾区所需药品由县卫生局负责筹集;灾民的生活用品和必需品由县供销社负责筹集;灾民所需衣、被由县民政局负责筹集;灾民住宿困难由乡镇政府、村两委组织安排,通过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临时住所或启用县民政局储备的救灾帐蓬等方式解决。

③救灾物资的调集和运输

各单位筹集的灾区所需物资,由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统一调集分配,物资的运输由县交通部门负责调集车辆进行运输,县*交警大队负责运输安全。

④救灾物资的发放管理

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后,当地乡镇政府要严格管理和保管,确保救灾物资不受损失,并由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单位确定人员组织发放。发放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救灾物款的“专物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和规定程序、手续进行,使有限的救灾物资发挥出更大的救灾效益。

⑤社会捐赠的发动和管理

一旦大的灾害发生后,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立即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救灾,广泛开展救灾捐赠活动,捐钱捐物、出力出技术,全力支援灾区搞好生产自救工作。在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的统一部署指挥下,组织全县的救灾活动。各系统、各部门、各乡镇政府在本系统、本单位、本行政区域内组织救灾捐赠活动。县委宣传部、民政局、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卫生局应组织开展义演、义卖、义诊等救灾募捐活动。

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管理分配原则及方式:

原则:接收管理捐赠款物必须做到专人负责、制度健全、专帐管理、手续完备。救灾捐赠款物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统一制定分配方案,分头组织实施的原则。捐赠款物,必须真正用于救灾,并尽可能用于帮助灾民恢复重建住房。定向捐赠款物,按捐赠者意愿分配使用。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使用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及群众的监督。

方式:县自然灾害救灾办公室统一接收县内外的救灾捐赠款物,全面掌握救灾捐赠款物接收的数量来源及分配使用情况;根据灾情统筹安排,制定捐赠款物的分配方案;加强协调,统一调拨,确保救灾捐赠款物及时送到灾区人民手中。

重灾乡镇政府负责接收本行政区域内村(居)民、在驻单位以及对口的联系县直单位所捐赠的款物,用于本地救灾。

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及非重灾乡镇应将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情况及时报县生产救灾办公室,并分类妥善保管,按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的指令具体组织实施分配。

4、救灾保障措施

①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铁路部门、各乡镇政府,要尽快恢复被水毁的公路和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物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②通讯联络保障

通讯管理部门尽快修复被毁坏的通信设施,各部门、各单位也应尽快修复本部门本单位内的通信设施,确保救灾通信畅通。

③电力保障

电力部门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被水毁的送、变、配电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功能等,保证灾区用电供应。

④粮油食品物资供应保障

粮食、供销部门负责调运粮食、食品与物资,保证灾区灾民口粮、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⑤维护社会治安

县*局、驻歙武警部队积极协助灾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⑥做好重要部门的警卫和灾区的消防工作

县*部门要增派警力,加强对灾区的政府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储备仓库、救灾救济物品的集散点、监狱等重要目标的警戒。各机关、厂矿、学校、商店都要组织人员守护。消防大队要协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发生和扑灭已发生的火灾。

5、工作协调和新闻宣传

灾害救助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行业、团体、社区及个人,为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救灾工作实行县政府统一决策,县直各部门按决策和各自职能,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以乡镇政府行政区域为主,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调配人力、器械和物资。

县委宣传部、广电局、文化局要充分发挥新闻单位的媒体宣传作用,宣传救灾工作成效和典型事迹,鼓舞斗志,树立信心,互助互济,重建家园,确保灾区社会稳定。

6、主要灾害和次生灾害的预防和处理

我县遭受的灾害主要是洪涝灾害,每年汛期给我县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活造成很大损失,各地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的发生,重点做好抗洪救灾工作。洪涝灾害发生极易出现大面积的裂痕,山体下滑、塌陷的次生灾害,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做好洪涝灾害的预防和处理。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对待,解决灾民的基本生活并积极做好灾民转移安置工作。

七、附则

1、各乡镇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应参照本预案,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单位救助应急预案。

2、各地各单位干部要加强对本预案的学习,了解掌握预案内容,积极开展宣传,切实增加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积极性。

3、县直有关部门要进行救灾工作的演练,熟悉掌握救灾专用器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