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第1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摘要】 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增加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切入点,构建了符合本校特色的TOPCARES-CDIO教

>> 基于TOPCARES-CDIO的SOVO实践教学基地改革 基于TOPCARES―CDIO教学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TOPCARES-CDIO的实践环境建设 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施 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可视化设计课程群建设 基于TOPCARES—CDIO的Java语言高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TOPCARES―CDIO的EDA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TOPCARES―CDIO的HTML5实训课程教学实践 基于TOPCARES—CDIO模式的《商务策划与演示》课程改革 基于TOPCARES―CDIO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估价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TOPCARES-CDIO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TOPCARES-CDIO的民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基于TOPCARES-CDIO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TOPCARES-CDIO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民办高校“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下——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素质教师 基于CDIO理念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研究 TOPCARES―CDIO教育理念在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一级项目设计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王学芳.坚持“人”的教育把握“学”“做”的时机.http:///web/行知研究.

[6] 温涛.基于TOPCARES-CDIO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10年6月.

[7]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第2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摘要: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文章就有关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大部分没有摆脱“本科压缩型”和“中专放大型”的束缚,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高职的课程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不但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而且要包括素质教育体系,使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三者有机地结合成一体。

1.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弊端

1.1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协调性

高职学生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普遍表现出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公共课兴趣不高。课程设置的时候,为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牺牲了公共课的课时。高职院校为了便于日常管理,选修课的开设门数在总课程设置中的比例较低,学生在选择学习课程上没有了主动权,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即先开设公共课(文化基础课),再开设专业基础课,最后开设专业课和实践课。这种模式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导致三个部分相互脱节。

1.2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缺乏对社会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深人的调查和研究。我国的高职院校是通过“三改一补”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中专学校升级或合并而来,专业计划中的课程缺乏自身特色。现行的课程有的是对中专课程简单修改后的播用,有的是对本科课程的模仿和照搬。有的是把原来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例如高职机械类专业把原来中专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四门主要专业课简单合并为一门新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学生学习没有一个侧重点,在企业不能满足生产一线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出现学生刚进厂时把拉刀误认为是古代兵器“狼牙棒”的笑话。在专业计划中,具备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的课程相对甚少,与社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脱节,难免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的技术型人才。

1.3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比较差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教师的业务发展具有导向性。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局限在情况和学年总课时量的完成上。教师的练功比武大赛也大多选择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比赛、粉笔字比赛、普通话比赛、教案和课件比赛。能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的比赛受到忽视。

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过深人生产第一线的经历,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教授的内容与实际生产情况和工作过程脱节,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调查、体验,将企业运用的最新技术、工艺、方法和工作过程引用到教学中来。

1.4教材的内容陈旧、质量差

教材是传播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日常的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选定教材以后,教师的备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的处理、加工和再创造。教材是否能及时更新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社为了抓效益,没有认真把关,粗制滥造,新出教材错误百出,严重影响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2高职课程改革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施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实现高职教育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为此,要切实抓好以下几点。

2.1共研“岗位课程”目标任务

融“教、学、做”为一体深化课程改革,首先应明确毕业生在企业专门岗位上做什么和怎么做,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组成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共研“岗位课程”目标任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应根据就业岗位来设计,即设计“岗位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生专业所涉岗位,共同深入细致研讨该岗位的目标任务,进而形成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最终构建“岗位课程”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体系。

2.2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案

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而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首先需要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对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高职高专毕业生课程岗位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将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作为课程的设计思路,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

2.3开发“双堂双标”教学标准

课程教学方案的执行需要课程教学标准。如果说制定课程标准是为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标准,明确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课程实施建议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等,那么执行课程教学标准就是实施课程标准的手段。专业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案,交融“课堂”与“店堂”、理论与实践,为实现课程目标就需要开发“双堂双纲”教学标准,包括在校教学和在企业教学标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方案,专兼职教师共同努力、学校企业密切配合,开发“双堂双纲”教学标准。

2.4加强“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能规划改革方案、开发教学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企业岗位一线的教学团队,是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校企合一、专兼结合、双职双师、结构合理”,核心是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师”是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专业职业资格和能力,兼职教师既是企业岗位实习教师,又是学校项目实训教师。

2.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课程改革方案,必须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在校内,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在校外要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和专业课程所涉及工作的内容成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合作型”和“顶岗实习型”两种类型。

第3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课题项目】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建筑与房地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54-02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作为贯穿工程建设过程的一条重要主线,在工程建设中起着记录建设过程、监控工程质量、实施安全管理、监督及协调建设各参与方的重要作用;是工程建设及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更是认定事故责任、还原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

鉴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要性,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近年来陆续开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根据资料员岗位的需求进行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资料员的岗位能力,拓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1.课程概述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最初是根据资料员岗位的需求而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资料员的岗位能力,拓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涵盖的专业知识面非常广泛,建筑工程中所有的子专业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资料系统。通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工作特点分析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课程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培养资料员岗位能力,还具有对其他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的作用。因此,唯有对此课程进行正确定位,并根据定位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与设计,才能使该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通过近年的教学实施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存在相应的问题如下:

(1)理论内容抽象杂乱,实践环节难体现岗位能力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体系通过教材结合规范,配合案例分析和实物图片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随后进行知识能力板块实践,结合相关资料管理软件进行实训,但多数以填表形式为主的实训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在校学生普遍反映理论内容抽象、杂乱、缺乏感性认识,实践环节单一、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毕业生建议增加实践性训练课时,并结合岗位特色调整课程结构及内容。如何将分散、复杂、实操性强的专业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和条件内传授给学生,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一。

(2)教学方法待探索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普遍沿用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虽结合相关资料管理软件模拟真实化的工作环境,但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导致毕业生难以快速胜任资料员工作岗位。如何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二。

(3)各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对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书面记录,能够反映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技术。《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学习有助于综合应用专科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具有专业知识回顾、总结和加深认识的作用,这是其他课程难以实现的。所以,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达到串联整个学科知识,使学生完整、系统化地了解与掌握学科的主干及其分支,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三。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一门实用型课程,在课程内容中应注重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知识的培养,通过结合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项目的工作任务,训练学生具备真实环境的工作能力,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化,从而使毕业生无需培训即可上岗,真正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完美对接。

3.课程改革方案内容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探索和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资料员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知识。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并按照改革方案编写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及能力考核标准。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梳理

根据用人单位对资料员岗位能力要求情况调研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基于资料员岗位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强的工作特征,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结构进行梳理,课程内容不应局限于资料管理理论知识传授、表格填报及档案管理实践技能训练。实施改革如下:

①减少纯理论教学比例,部分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渗透;

②实践部分以真实工程案例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与编制为主线,增加施工计划编制实训内容,通过施工图识读、施工技术及方法、施工进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知识点向专业知识面拓展;

③将实训内容划分为几个学习情境,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使教学实践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资料的形成过程保持一致,学生实训过程中逐步掌握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和归档的岗位职业能力。

④增加职业素养的培养环节,端正工作态度、树立责任意识,提高学生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分析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未来发展空间。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打破原有的较为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基于资料员岗位工作任务,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场景认知等教学方法具体化学习领域,实现理论和实践环节相互渗透。主要改革如下:

①采用真实工程案例结合工程图纸讨论、施工计划编制的案例教学;

②学生分组完成、组内成员按照参建各方进行角色模拟,以真实工作情景促进知识吸收;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具备资料员岗位职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知识运用能力。

(3)各学科衔接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作为贯穿工程建设过程的一条重要主线,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工程项目的逐步成型过程,其工程资料管理与工程施工是同步的,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各方主题的互相配合和协调。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之一,课程与工程实际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学生毕业后的各个岗位(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工作任务都与工程资料的形成、收集、编制有所关联。所以,课程设置方面通过着重考虑如何使学生实现对土建专业各学科之间、建设行业各岗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得以巩固和加深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建筑施工现场的各技术岗位和贴近第一线的管理岗位。部分体现如下:

通过图纸“讨论”和施工计划的“编制”使学生熟悉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学科间承上启下;对工程资料的“填写”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巩固、拓展和思考;通过对工程资料“收集、整编”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于工程中施工依据、施工控制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结论

通过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借以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为载体,根据资料综合反映多专业、多岗位、多单位的相关性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土建类高职毕业生能够适应建筑施工现场的技术岗位和贴近第一线的管理岗位。同时,也相应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及分析的能力。

针对资料员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培养文档的分类和管理能力、施工过程中事件的记录能力、资料的整理装订能力和施工图的阅读能力等,通过对工程资料中对试验检验,方案编审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等工作的记录和反映,培养或进一步巩固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建设行业通用能力。使毕业生无需培训即可上岗,缩短其适应时间,促使学生更快地在工作岗位中进行自我提升。

第4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工艺员;多元式;评价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98-02

近年来,我国制造行业正由“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这样的转型除了要求硬件设备的更新之外,更迫切需要大量富有创新意识,并且掌握一定理论知识水平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紧紧跟上时展的步伐,努力探索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比较通行的一种模式,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交替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据调研,目前不少院校的成绩评定仍采用传统模式,即平时成绩以作业、出勤、课堂表现为主,期末成绩多数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这样的评价方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存在一些弊端: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忽略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过分重视考试成绩,淡化了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单一,忽视多元性,忽视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方案改革也势在必行。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对项目化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如何通过评价去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也是高职课程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数控工艺员》课程为例,实施专业项目化课程多元教学评价的试点改革,通过探索找到进步与不足,期望能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方案提供实践指导。

一、探索全程化多元式评价方案

以《数控工艺员》课程为例,这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内容涉及到数控加工的工艺分析、利用软件进行实体建模、运动轨迹生成、软件仿真加工以及零件的实际操作加工。学院设置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专业理论知识,建立完整的工艺分析体系,提升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是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面向实际岗位的课程。《数控工艺员》课程,由于涉及的内容繁杂,许多的知识还是跨学科的特点,如果只是单一的笔试,显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简单地加入技能操作考核,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更不能反映学生的职业素养。所以,我们通过教师与企业专家的研讨,修订了评价方案,设计了全程化多元式的评价体系,即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相结合,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案见表1。

二、评价方案的优势

新评价方式,不同于以往单一的书面考核,也不武断地通过一个工件加工好坏决定成绩。新评价方案分别进行工艺分析与编写、计算机建模与仿真加工、技能实操考核等多方面的测评,考核内容更全面。新的评价方案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项目都给予了及时评价,实现评价的全程化。新评价方案可以让学生自己、同学、教师与企业专家都参与到评价的活动之中,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如果在某个评价单元上评分差别明显的,评价小组可以进行沟通,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通过探索改进,力求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因此,相比传统的评价模式,新的评价方案有以下优势:

1.由学生、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打分,使分数客观,成绩更公平公正。

2.通过设计、分析、造型、仿真加工、实践操作与总结的整套流程,让单一的考核过程提升为专业理论实践融合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

3.工艺的合理性、造型速度与技巧使用、仿真加工的准确程度、实操加工工件的质量,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等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走入职场打下基础。

4.邀请行业企业专家,通过学生的展示,让企业了解我们的学生;同时让学生通过与企业专家的沟通,增加自信心,在以后的求职面试中更加从容。

三、实施后的调查反馈情况

对2010年以来的接受本课程培训的近500名学员进行的调查问卷,从反馈情况来看,有30%的学生认为实施多元化评价后自己的学习负荷减轻了,52%的学生觉得学习负荷反而加重了,18%的同学觉得影响不大。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觉得学习负荷减轻的这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评价方式,考核的分数大部分体现在平时的项目训练上,这样心里压力相对较小。觉得学习负荷加重的基本都是学习主动性比较强的学生,这些同学对自己的学业要求高,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求量很大。但是课程本身的内容多,用于肯定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又是多元的,他们希望在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出色,导致这部分同学觉得压力大,但学生也反映这样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

通过《数控工艺员(铣)》课程的多元化评价考核方案改革,给学生以危机感,促使学生平时就努力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从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获得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陈丽娟.学习评价方式改革中的学生自评[J].黑河教育,2011,(1).

[2]王影.评价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1,(14).

[3]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第5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业务;“教学做”;一体化

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3481。

引言

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色,而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一种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难以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教育部[2006]16号文件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适应职业教育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其实质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是教学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切入点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此来带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开始运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但教学模式依然把实践和理论教学分开设置,没有融为一体,致使学生就业后,企业普遍反映人才用不上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 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尚存,教师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2. “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

3. 企业兼职教师数量不足,无法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应占专业教师比例16%以上的要求,并且多数从企业聘任的教师只会“做”,不会“教”,结果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4. 软件体系不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例如: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制度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5. 实训室硬件设施不完善,缺乏与本专业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和实验设施等。

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首先可以解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问题。即以旅行社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构建 “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第二,解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师资的问题。即加快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与业界联系,加大在企业锻炼的机会,并对老师在企业的挂职锻炼实施科学管理。第三,解决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问题。

二、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导游业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深入旅游行业和企业,与用人单位领导及资深导游多次探讨研究,对导游职业岗位和任务进行具体分析,按照导游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有机整合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以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形式,调整课程体系,使其满足“教学做”一体化培养方案的要求。

2. 构建一体化教材和课程标准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没有一体化教材,就无法实施一体化教学。《导游业务》课程进行一体化教材的编写,要依据导游能力和导游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做到知识、技能、标准、效果的对接,准确把握好相互衔接和递进的教材内容,明确知识和技能的切入点、任务和任务引导、规范的操作方法与步骤、支撑任务与拓展的相关知识等。

一体化教学标准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教学标准的制定,一是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和导游岗位任务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进行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评审。二是要按照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吸收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任务进行分类,设计训练项目,制定各门课程和各个项目的课程标准。三是要结合导游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3.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导游行业的向往,更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导游行业,了解导游的风光与辛酸,行业的激情与隐情。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可采用以下途径:1)安排专业教师深入旅游行业一线,提高专业技能;2)学校有计划地培训专业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或导游资格升级考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3)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行业培训,了解行业新动向;4)开展校企双向兼职,旅游企业高管兼任系部主任或教研室主任,聘请优秀导游作为兼职教师,学校教师兼任旅行社培训师或导游,使教师从擅长对学科能力的分析转向对职业任务的综合运用,掌握新的教学思想,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

4. 硬件条件的建设

先进的教学实训室能为学生提供虚拟场景,锻炼学生灵活讲解的能力;好的实训室还能提供多处微格环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多名学生同时进行导游实作训练,录制学生情境模拟或讲解的全过程,并能反复播放,相互学习和指正,共同提高。

三、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 制定科学完整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旅行社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研究各岗位工作须具备的实践能力要求,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及“任务”。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6大部分:1)明确项目; 2)布置任务; 3)讲授要领; 4)实训准备; 5)微格实训; 6)点评提高。具体来说,我们让每位学生肩负维护旅行社利益的责任,从始至终担任一个角色,即实施一个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任务组成,根据教学要求向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当任务下达后,便由“双师型”教师来讲解完成任务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并且示范;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或者课后的资料搜集进行准备;实施微格实训,并根据需求反复播放学生实训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老师的点评,完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 加强校企合作和教学研究工作

“校企合作”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及平台,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成立校企合作的专门组织,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方式,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方案,联合开发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制定课程标准等,将旅游企业的氛围引入教学建设和改革,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3.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素质和技能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就要在学生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的形成上有所突破。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通过对学生实施实地导游讲解、3D模拟场景训练和各级竞赛等高要求的综合性训练及指导,全面调动学生发挥自身基础素质、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创新,在愉快的气氛中去获取知识,并在导游讲解、才艺展示、知识问答等多项考察中,巩固导游员的高素质和高技能。

四、结束语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基于职业能力本位为培养目标、以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以成果为鉴证的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形式,能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导游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符合旅游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蔓,莫薇,宁文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2] 于孙姆.“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当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2).

第6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开设最为普遍、受益面最广的一门基础课程,它除了是专业必修课以外,更重要的是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windowsXP+office2003环境下信息处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办公软件的应用水平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水平,培养学生进行快速高效处理日常办公事务的能力。

 

在落实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教学用书,以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观来实施教学,实验证明效果很好,成绩不错。

 

一、改革前的课堂现状

 

1)内容:学科知识逻辑推演导向;2)教学:突出知识目标;3)载体:文字语言图形公式;4)考核:以知识记忆为主体;5)体系:理论实践分离;6)讲课:教师灌输;7)评价:教师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或者理论实践分离,老师是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说学生也没有兴趣参与。比如,课堂中提问题,学生要不是说不知道,要不就是干脆不说话,学生显然没有兴趣学习这些内容,因为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在哪里,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虽然中职学生的素质确实是一届不如一届,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必须接受现实,要改变的是自己,将学生吸引到我们这里来。

 

二、改革后的课堂实施

 

1)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载体;4)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5)以学生为主体;6)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改革后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

 

【授课对象】2012级营销专业的学生,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入校前都多多少少接触过计算机,但绝大多数学生使用计算机仅局限于qq聊天和玩游戏,除此之外,比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ppt演示文稿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还非常欠缺。

 

【授课内容】文档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

 

【授课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文档的基本排版技巧

 

掌握表格的制作与编辑技巧

 

掌握图文混排技巧

 

【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

 

布置任务一:学校小报的编辑

 

布置任务二:毕业自我介绍的制作

 

教师按要求进行具体的操作,

 

布置实训任务:加班通知的制作(含文本与表格)

 

实训指导(此过程让学生自愿组合相互讨论)

 

第二阶段:

 

布置任务三:房地产海报的制作(给出效果图)

 

学生讨论分析效果图的结构

 

教师讲授各部分的制作过程及运用的word处理技巧

 

布置实训任务:以五人为一组自行设计与完成某一种产品或某个商场的销售海报,要求对顾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及较高的制作技巧。

 

第三阶段:对两项实训项目作出过程性的评价在课堂上我们老师不再只是教书而是改为教课,让学生们由以前的“先学后做”改为“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也就是教无定法,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在做导演,采取开放式教学,由于先有了目标,而且与本专业联系很强,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有直接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所以学生们显得很有兴趣,都跃跃欲试,这个班上有一个同学家里有私家公司,公司业务与本专业联系很强,这个同学因此提出很多实用性的问题,我们就让同学们来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下课以后到市场去调研,去图书馆查资料,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由以前的背动听课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探索。

 

后来学生们反馈回来说,现在的项目化教学让我们觉得每天都很忙碌,几乎一有时间就往图书馆跑,三楼的资料室经常是被我们班级的学生包了,和项目相关的那些资料几乎被我们翻了个遍,好像自从初中毕业后就没看过那么多的书、那么厚的书,随着项目的深入,难度的增加,我们甚至觉得图书馆里的那些书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需要了。我们老师也感觉到在学生的各种能力未形成前,指导量大,非常辛苦;在学生的能力基本形成后指导难度大,实践经验、专业能力、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等都要增强。

 

2、学生们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所提高

 

改革实施后,我们用改革后考核体系来验证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发现同学们不管是合作交流能力还是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自我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经过发放的学生调查表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养成属于正态分布,得4、5分的学生占大多数,表明学生的职业核心各能力比改革前还是有所提高的,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非常优秀,但是比较谦虚,自我评价给自己打出的分比较低,类似的评价在每个分数段都有,学生们都比较谨慎,所以高分段人数比较少。

 

这种谨慎让我们老师很高兴,在课程改革前同学们对待这种打分都没有兴趣,要么就是默然的,要么就是嘻嘻哈哈的随便打分,有时候老师们对学生呆滞的表情特别急,其实是孩子们没兴趣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学这些做这些干什么,老师要求做,那就做吧,现在同学们在打分时那种认真谨慎的态度是多么的可喜啊,其实,这是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提升的表现。

 

三、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及分析

 

本次教学改革至此,我们在2012级学生中进行了随即问卷调查,通过对500名学生调查结果分析,80%的同学表示对本门课程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用计算机设计出一些作品;69%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目标是用好、管好电脑,让电脑成为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好帮手;5%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不是通过国家计算机相关的考试;60%的学生希望本门课程的讲授时间缩短,增加项目实训时间;对于机房讲授与上机一体化的授课方式,有85%的同学认为很好,3%认为—般,8%认为不习惯;39%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希望在学校期间的计算机水平可以达到解决专业问题;对于现在的教学模式69%认为很好,9%认为一般,26%不习惯;对于教师采用的多种教学方式,学生最喜欢的是主体式教学方法。总之,成绩是显著的,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例如,实验实训还没有完全分开,老师的信息量不够,应提高效率,与同学们多交流,多下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当然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我们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第7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职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选取 改革成效与设想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运输管理实务》是面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先进的物流运输管理理念指导下,合理、适时、有效地制定、选择和实施物流运输策略,达到最优的物流运输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从事物流运输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改革理念与思路

1.课程改革理念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以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按照“校企合作、教学做合一、产学研相结合、理实一体”的改革理念来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该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项目与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物流运输管理各个岗位为核心,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采用业务流程引导教学进行的方法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知识体系,训练职业技能,发展职业能力。

2.课程改革思路

本课程是以运输管理各个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型项目教学活动,序化知识和能力。在课堂和现场,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分析、角色扮演、3D软件模拟仿真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将课程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以保证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1.内容选取

课程内容的选取充分体现项目驱动、实践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思想,在理论教学方面,以够用、实用为度,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运输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根据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情景再现、案例分析、3D仿真软件模拟等多种手段,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展现教学内容。

2.内容组织与安排

以工作项目为学习情境,选择教学内容模块,根据模块、任务和项目的层次体系,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本课程共分为三大模块,具体模块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具体模块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3.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课程组成员不断交流、研讨,改革教学方法,积累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受学生欢迎的、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包括:

(1)案例教学。搜集相关案例,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学以致用。

(2)3D仿真软件模拟教学。通过3D仿真软件,模拟操作各种运输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整个运输流程。

(3)视频资源。通过相应的视频播放,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理解相关知识点与具体操作流程,激发学生兴趣。

(4)天空教室。课程资源及师生互动采用天空教育平台,本课程部分教学资源使用天空教室平台。

4.考核方式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方式采取百分制。本课程的总成绩为100分,期末考核成绩为总成绩的50%,过程性考核占50%。根据学习情境重要程度测算,每个情境有具体的考核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考核具体要求

注:过程性考核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核。

四、课程改革成效

基于“校企合作、教学做合一、产学研相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改革方案,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评估者,使教学过程向学生自觉的学习过程转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具体如下:

1.颠覆传统教学理念

本课程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首先强调的是改变传统的以专任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以掌握理论知识为目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并力求把这个理念贯穿到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小组合作、任务训练、成果展示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找到了自信与阳光。

3.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在内容选取及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工作项目为学习情境,选择教学内容模块,根据模块、任务和项目的层次体系,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改革后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培养由重知识目标转向了重能力目标,学生日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培养。

4.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得到了企业的首肯

课程改革实践后,有一批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良好职业技能与素养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首肯,对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表示认同,也希望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与改进措施,以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近距离对接。

5.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等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使其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五、课程改革进一步设想

1.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教学内容选取原则,根据高职教学特点,进一步完善与充实情景教学项目设置内容,使其更加符合与贴切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与工作内容。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以参观教学、聘请校外专家兼职、顶岗实习等方式来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

3.加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积极鼓励课程组专职教师以参加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来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4.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逐渐完成本课程资源全部上网,建立了集多媒体教材、纸字教材、网络课件及网上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文静.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22

第8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该门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对基本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一)课程设计理念高职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为导向,突出基础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适用当前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服务专业课程、服务工程实际的课程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实行单元化教学。(二)课程学习目标。建立准确的力学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练进行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具有能够进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能够熟练完成材料力学的基本试验项目;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三)课程性质和作用。通过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结合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学生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力学知识和基本的分析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的有力保证,在教与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协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它是后续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的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在整个建筑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二、基于BPR理论与管理方式实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的整个过程,使之合理化,即通过对原有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变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一)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1.课程过分追求系统、完整,造成内容庞杂,知识脉络隐晦不清。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内容,知识覆盖面非常广,但其教学体系与内容基本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析、轻综合等问题,对于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结果是:过分追求力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教学内容重复、庞杂,逻辑推理过程和论证方法烦琐,学生学习倍感吃力。2.教材内容不实用。从近几年高职建筑力学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有些教材仅仅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不紧密。二是与中职使用的力学教材差异不大,没有突出高职教材通俗易懂和实用性的特色。三是教材内容的论述条理不清晰,符号不规范,如外荷载、约束、内力和应力的符号等都未与后续专业课中的符号统一起来。四是习题设置缺少实践性,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落后,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长时间以来,教师大都已习惯了“粉笔+黑板”或是“白班+PPT”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灌输式,不生动、缺乏新意,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差异性缺乏重视,甚至不重视,教学一刀切,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力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4.实验、实训内容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实验及实训的任务主要是验证经典理论、增加感性认识,是高职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少高职院校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开展的实验项目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试验),结果是: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力学知识时,不能将知识点联系起来,也不能与实际联系起来。(二)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为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设计新的方案时,需要考虑:1.编写适合高职教育和学校实际的课程教材,改革授课内容。优秀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教材内容不能求全,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避免涉及过多的交叉问题,尤其是要合理控制内容的难度和跳跃性,讲究循序渐进。编写教材时,采用单元模式设计并分配各单元的学时(见表1),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符合认知规律,由工程或生活实例引入,应用数理方法抽象、推理、综合,再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尽可能地应用工程实例进行说明、验证,将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强化应用。除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授—导—融—解—议”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如图2所示。具体做法:传授知识—导出任务—提出情境—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讨论、总结。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整体,以实际工程项目结构构件实体为切入点,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准备、施工工序、质量检测、维修加固、成本比较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导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地学习,直到解决完成相关任务、完成学习过程,随后,再通过集体讨论,将一个问题的解决进行推广、拓展,真正达到任务驱动,自主导学的教学目的。实训培养应用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客观现象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研讨纠偏分析推理鼓励引导课堂教学现场培养观察能力加深感性认识实验培养动力能力增强理性认识图2教学模式改革思路3.改进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以“情境—启发式教学”为主体,穿插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设问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教学思路是:结合学校内的典型建筑物,围绕其中主要构件的施工过程,建立教学情境,使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协调一致,在学习中糅合施工图识读、施工、质量评测、加固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用”一体化。4.调整课程教学周时数,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用”一体化的目标,将原来的理论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段课时6周左右讲授静力学,后段12周左右讲授材料力学,在两段教学中间插入1-2周的实验教学及现场实训教学,带领学生走访一线施工现场。实验教学安排包括四个项目:材料的拉压实验;弹性模量测定,冷作硬化;剪切和扭转实验;梁的应力测定。现场实训教学包括:现场观察,认识构件、结构、支座,观察变形、破坏;观察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观察破坏现象,感受压杆的失稳严重性。(三)建设与课程改造方案。相配套的师资结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对原有的师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并学理念,从而推进课程建设的发展。教师结构的重组,包括学缘结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工程经验等诸多方面,具体操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其二,加强岗前培训,重视师德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其三,实施试讲制和导师制,发扬以“老”带“新”的协作精神,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其四,组织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其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拓宽视野,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四)组织实施。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第二步,完善“启发式教学”的课程标准,强化工学结合;第三步,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第四步,加强现有教材的修订,完善实验、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第五步,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建好互动式课程学习环境;第六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改善实验条件,进一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三、改革效果总结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使学生从课程改革中最大化地吸收知识的养分,培养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人才。借鉴BPR思想及管理方式,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的改造和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在BPR理论的指引下,传统课程的改革效率大大提高,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的建设周期是其他同类课程的50%。第二,在授课安排上,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教学体验感,学生普遍感到建筑力学其实不是很抽象,它确实可看、可用、有用、能用。第三,重组后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毕业实习反馈中,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

总之,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课程建设必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就需要与之配套的指导思想,将BPR的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是一条可行的课程改革之路。

作者:孔祥刚 江怀雁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杨万福.基于打破现状的思维下业务流程再造(BPR)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4)

[3]王云龙.借用BPR理念改造我国旅游本科专业课程[J].旅游学刊,2004(S1)

[4]蔡强,韩东梅,李海生,等.基于知识流优化的业务流程重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5]王德华,吕俊峰.基于BPR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5)

[6]付宜新,曹岚.流程再造与高职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时空,2007(10)

第9篇: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 就业导向 专业教育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在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的带动下增长迅速,商业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各个行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明显增加。最近几年,在全国人才市场需求排行榜中一直排名靠前,甚至大有问鼎之势。在对我国四大直辖市的人才市场调查中发现,市场的人才需求与高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差距甚远。在我国西部区域的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同样很大。巨大的需求与极低的录取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除了各种市场及能力因素之外,高校的培养体系及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成为制约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近几年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笔者总结了近期市场营销人才的社会需求:各行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质量要求明显增高,而且对懂得专业知识和市场营销理论比较全面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极为青睐,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是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短板;另外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殊性,不是所有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都适合做市场营销,甚至有的专业学生有一半以上不适合学这一专业,专业知识的优势不是十分明显,很多低文凭甚至没有文凭的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实践也同样能获得很高的回报,而许多高校的毕业生眼高手低现象时有发生,融入社会后不能很好的制定职业规划,导致一直在营销的低层次上工作;同时也有些社会上的片面认识,认为营销就是推销等等都制约现代营销教育的发展。

要想提要教学质量,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只有通过改革与创新,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才能使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市场营销是培养锻炼学生在岗前提升综合能力的课程,同时也是市场营销专业的重点课程。在营销理论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市场营销课程,需要掌握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而进行分析、研究,因此说该课程实践性、操作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就目前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是有一定的问题存在的,以下是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些想法和提议:

1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讲授为主,过于传统,无法取得教学与培养的双重效果。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所用教材内容体系较传统。陈述内容过多,实践环节较少,且用案例来辅助教学,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去操作实践,导致学生理解接收效果较差。(2)理论内容讲解上,拘泥于书本,授课形式单一,过于机械化。(3)学生接收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某个点上,很难形成一个面,就更难形成整体思维和理论结构,最终造成实际策划能力欠缺。另外,学生参与度低、互动性差、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也十分明显。

2课程改革思路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来设计培养方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提高学生的销售素质。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理论知识掌握牢固,营销应用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完备的综合体。营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居于改革首位,要做到突出对营销能力的培养,体现出“讲、研、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实现高职教育的特征。为了体现三位一体的特点,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首先明确学生毕业后在某岗位做某项工作,之后共研“岗位课程”所需具备的各方面能力。(2)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理论与实践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完善教材势在必行。(3)“讲、研、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需要“课堂、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为载体,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做到全方位、多元化评价,充分适应社会,兼顾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所起的作用。(5)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是要加强“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三高”团队。(6)做到“校企合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做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岗位职业能力。

3课程改革步骤

针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社会、企业,并结合改革方案进行探索,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完善体系结构、考核评价、实际实践等方面,具体实施如下:(1)修订完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2)完善“双教材”教学,即文字与多媒体教材相结合;(3)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完成实际任务为核心。(4)实施开放性教学方式,“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发展完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