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第1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活用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激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课任教师要灵活运用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最需要得到引导和尊重的人。学生不是一教就懂的天才,更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所以,教学中务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更要耐心、细心、宽容和善待学生,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生机与活力走向进步与成功。尤其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要教会学生观察,因为观察是创造的眼睛,而敏锐的观察力是科学思维的源泉,创造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是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更是提高学生视觉和触觉等各感觉器官机能,使之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理基础的必然要求。实验教学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处在有意注意的状态中。在课外,要使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和获取新的物理学科知识。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会对每一个实验应从“整体部分整体”观察的方法。对同一类型的实验则应从“个别一般个别”的观察方法。坚持做到“五要”即:①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得完整的感性知识。②要细致,既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既观察到明显现象,又观察到不易发现或易忽略的现象,特别要注意发现异常现象。③要对比,通过对比,发现异同,加强记忆和理解。④要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提高观察效果。⑤要归纳,归纳物理实验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得出该实验的顺序和结论。这就是在教学中采用的短、平、快实验训练,其在讲解某些物理问题上既整体优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将物理问题变繁为简;又使学生灵活性地抓住了知识、方法问的“渗透”与“迁移”;引导了学生立体思考、发散思维,更让学生逐步学会通过实验现象抓住物理本质与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灵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强化实验探究性的科学思维中激发出创新活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课程内容要密切生活与时代的联系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2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科幻画是我们在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遐想而产生出来的绘画作品。科幻画活动是青少年喜欢参加的一项有益的科普活动,围绕其展开的讨论也热议纷纷,然而科幻画最具特色的地方在哪里呢?是在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科幻绘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仁不让地成为重中之重。

二、在科幻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具体措施

任何创意都不是灵光一闪、凭空而来,它需要一种“源头”。每一个成熟的创意构想都是将学生的创意潜力深刻挖掘出来的一个过程。

(一)紧扣命题,循序引导

要想有好的创意先要听听学生心中的想法。这个过程就是用开放性大视角集思广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甚至允许不合理的荒谬想法的出现,前提是要体现个性。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谈一谈自己想设计什么,对学生提供的创意分析延伸。如,在一次以《植物?害虫》为主题的科幻绘画创作中,学生问:“老师,《吃害虫的机器》这个题目好吗?”

教师:“从题面上看不具有科技探索价值。这个创意如何挖掘才能紧扣科学幻想的主题?害虫为什么吃植物?”

学生:“害虫需要吃植物才能生存啊!”

教师:“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害虫不吃植物?”

学生:“植物自己保护自己!”

教师:“这些植物怎么保护自己呢?”

学生:“可以改变植物叶子的味道,让害虫不愿意吃……,但是对植物的果实没有影响。”

教师:“我们可以确定题目为:《新型植物“营养剂”》”。

谈话引导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轻松的氛围里帮助学生完成创意的分析、修正、延伸直至确立。本环节注重的是交流引导的过程,教会学生如何以正确便捷的思路来修正、调整自己的创意。

(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了解科幻画的相关知识,需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引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有大部分人都是从这两种思维中获益的。这两种思维的拓展有利于创造新的事物,例如:就工厂的污水排放,直接想到的是河流水质受到污染,鱼虾遭殃。如果继续联想下去,就可以想到,饮用该河水的人将危害健康,产生一些疑难怪病,受污染的水蒸发上天,形成酸雨又将危害一切地球上的动植物,也可以想到地球生态遭人为破坏。教师可借用一些这样的事例引领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

就逆向思维也有很多事例。如人类在地面上建的楼房越来越高,如果逆反方向联想,可不可以往地下修建或由陆地向海底修建等一系列反向联想,往往可以出其不意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细化对象,确立目标

选择什么样的创作对象来进行创新设计呢?这是许多学生备受困扰的问题。要想创新,需要了解创作的对象,对它进行细化,看看会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发现能够进行创新的目标范围更广了,创意的方向也更加明确了。这种细化深挖的分析方式扩大了学生的创意视野,促使学生创意角度多元化。在这个细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具体案例,激发构思

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们愿意着手于当今社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进行联想创作,这些热点问题不但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意灵感。列举近期热点时事分析:雾霾――《雾霾净化器》、地震――《软性建筑材料》、台风――《台风能量分解转化仪》。可以培养学生奉献于社会的责任感。富有时代感的热点时事带来的创意灵感,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热情,积极探究,形成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达到开放式教学的效果。

(五)立足实际,解决困难

从实际出发,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可以设计哪些科技产品来改变现状。如,北方的冰雪天气比较多,雪后的路面有积雪和冰,人们这时外出通常会乘坐公交车和私家车,但是路面比较滑,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那么,就可以设计一种可以快速融雪不结冰的方法。学生的科幻作品《红外线电热网》就这样诞生了,这样可以贴近学生生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用绘画的方式来创意新生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体会艺术创作帮助自己解决实际困难带来的快乐情绪。

(六)拓展内容,延伸触角

第3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一、近几年对学生历史思维素养的考查方向

1.对不同史料形态进行合理分类、科学甄别和价值判断能力的考查。如,2009年海南卷第33题:“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答案是:“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2009年海南卷第34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答案是:“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即是对史料分类方法和能力的考查。

2.对历史思维方法、途径和角度(视角)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如,2009年广东卷第32题:“材料一、二(略)在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答案:“阶级分析、一分为二。”这些题目即是对历史研究方法、角度等方面的考查。通过研究发现,在试题中考查最为常见的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两个研究(考察)角度,上面两道题目均是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的。

3.对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结论和史学观点时所持的立场、原则、态度、倾向等方面的考查。这是对前面所述史学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如,“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答案:“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答案:“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等等,这些题目所考查的并不是对某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具体内容,而是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所应坚持的一般性原则。

4.对史学研究程式方面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史论结合”“史料的代表性及其与结论的匹配程度”以及“研究过程的缜密性”等方面。如,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素养

1.教师要积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创设有利情境,引导学生以初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性学习,规范思维过程,并对不同形态的史料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执行“从史实到结论”的教学程式,教学的中心放置在引导学生对现成史实和史论的机械性记忆与理解层面上,忽视了对学生历史研究素养的培养。在面对上述试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只能简单地抱怨命题偏离了“方向”,这是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在执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从“史料”到“史实”再到“史识”的过程。这里,就要求教师能够开发出多样化的史料,让学生在提炼史料信息的过程中验证教材中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能够从中逐渐感悟、反思这些不同形态、不同性质史料的使用价值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甄别、判断史料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思维能力的过程。

如,在学习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时,我提供给学生下列史料:

材料一:“今自夷人来厦开市……洋布洋棉……充积于厦口……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

――福州将军敬穆向道光帝所上奏折(1845年4月,23日)

材料二:“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顺德县志》(1853年)

材料三:“光绪末年,此业(指利用纱树皮大规模制造纱纸)最盛,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故纱纸之销路极广。综合三县所出,年当在四五万担之间,当时都安县城,隆山县城,那马之贡川圩等地,均有港粤收纸庄七八家。”

――千家驹等著:《广西省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36年)

材料四:资本主义打开广西的大门,则是在以后,直到1897年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广西才真正受_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这个时期是传统手工业的延续,发展缓慢,变化较小。

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广西社会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因而仍然维持了封建的自然经济结构,农民种田之余从事一些手工劳动,把产品拿到市场出售,以换取自己不能制造的生活或生产用品。他们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很低,整个社会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总之,这一时期的手工业与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

――刘文俊《近代广西手工业的兴革对圩镇发展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分析“后东南沿海与内陆(广西)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成因及认识”等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又增加了这样两个问题:(1)有人据材料一、二得出“彻底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结论,你认为他的错误在哪里?(2)上述材料中能够相互佐证的有哪些?试依据其真实性的高低,将上述史料进行排序,并阐述你的理由。对于第(1)题,笔者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史论结合的论证过程中,能够支撑该结论的史料一定是充分的,并且是典型的,否则就是证据不足,以偏概全。在本题中,材料一、二仅说明了福州和广东顺德两地的手工业受到了冲击,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主要原因是这两地被开埠通商了,而不能代表广大的内地和其他边远地区,这在材料三、四中已得到证实,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受到影响。所以,题目中的结论就错在“史料不充分,史论不合理”。对于第(2)题,笔者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界定不同形态的史料及其价值,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甄别地方志(《顺德县志》)、官方档案、将军奏折、学者著作(又分为当事人的记述和后人的研究撰述)等史料的各自价值,知道“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加工史料”)的不同价值,并形成一种善于考证的史证意识。

2.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标准对历史评价本身进行反思和再评价,形成历史思维的独特视角和科学的价值倾向。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过于注重评价的结果,注重对历史事件本身的评价,而忽视了从更高的层面上对该评价结果的再评价。如,对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说来,我们仅停留在“影响”本身,即:“一方面开始瓦解东部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掠夺中国资源,强占中国市场,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体系中;另一方面,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提供了条件”等等。却很少有人对该评价结果进行评价,即:该评价结论的产生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坚持了怎样的历史唯物主义评价标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笔者在上述史料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6年,有人写道:“木棉梭布,东南杼轴之利甲天下,松太钱漕不误,全仗棉布,今则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清)包世臣《安吴四种》

材料二:上海在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竞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材料三: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开采铁矿,尤须机器西法,始能钩深致远,取精出旺。臣现已分向英、德两国聘募矿师来粤勘验,以便购机精采。倘物力稍纾,尚拟将民间需用各铁器,及煤油、火柴等物,悉行自造。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材料四: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第4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20-01

“发展语文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新教材中称为课标)中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其中的首要任务。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寓于教学之中。下面,笔者试着就这一问题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作一点探讨。

一、点睛式提问――学生思维品质敏捷性的培养

点睛式提问的目的就是在为学生设置一个磁力场(渴望得到或者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作为诱饵(诱发思维的诱发物),并以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他们产生冲动(即很想知道某方面的情况、知识等),从而得到启发和活跃思维。

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在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的对话中,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他们的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应有的培养。

二、手脑并用――注重动手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整合的目的是指导和调动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的兴趣,把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剪裁、归类,制作成向同学交流的幻灯片,并在课上演示介绍,那这一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就会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不仅能促进这一学生个体的有效发展,而且还使群体(其他同学和老师)都受益。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所选课文都是表现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写作是对人物刻画的训练;口语交际“学做小记者”也是采访自己设定的对象……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领会编者的意图,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侧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并在这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其探究性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即得到了应有的培养。

三、转变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传统的师生相授其实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鲜明个性,也往往消磨了学生的灵性、悟性。我们需要的更应该是尊重学生主体和个性的教育,我们姑且称之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造潜能的创新主体,这就是“转变角色”。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许多成功的语文教学改革家,他们取得成绩的秘诀就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他们当成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激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故事,吸引学生入文阅读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巧设悬念、创设疑问,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故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悬念和疑问的设置又使得学生积极去深入阅读文本,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在深入故事的体验中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3、反三,进入文本而又出于文本

在前面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又不能被文本所有囿,而应该积极带着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入我们的现实生活,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悟。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既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又丰富了个人视野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巢宗祺,雷 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第5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单一和陈旧的教学方式,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同时,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成为对新知识意义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讲到“化解冲突小锦囊”这一个内容时,我们将学生自然分成四组,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加以回答、计时回答、抢答。积分多的组为优胜组。学生马上来劲了,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

二、重视创新,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有效地发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创新的向导,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从小就有某些方面的兴趣或追求,促使他们一生都为之探索和创造。鲁班被苣草划破了手指,触发灵感而发明了锯子;牛顿看见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应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适合学生实际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合理想象,敢于创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热爱自己任教的学科,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并且在教法上下功夫,锲而不舍地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

其次,教师还要勤于积累资料素材,巧于设计问题的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融入教学过程中,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大的内部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再次,教师还可以把诗词、名人名言、音乐、电影视频等引用于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能够以新颖奇特的方式去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会随之产生。

三、教师正确定位角色,孕育学生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说:“每个人都有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就是民主。”思品教师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宗旨,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做到对学生的“放”“扶”“活”,最大限度释放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发展,对于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过于重视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把学习简单地理解为机械的记忆。这样的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创新意识,这与现代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现代教学理念提倡在学习中突出发现、探索与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挑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温床。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也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教师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求异,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质疑,勇于提出问题。

第6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创新 团队合作 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就必须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题的思维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创新。教师首先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其次,教师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例如,笔者讲解计算机安全时,做了有关知识产权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知识点的补充,让学生对计算机安全知识更为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个别同学由此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观念,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才华充分展示出来。

二、创设情境,利用“问题解决”培养创新精神

从问题入手进行教学,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等研究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上环节,就要给他们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使课堂气氛融洽,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兴趣是桥梁,是产生学习愿望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要符合可接受性、障碍性、探索性原则。在讲述新课或重点难点时,不妨创设一些丰富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学生有了兴趣,接下去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探索、尝试、创新的过程中来,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在这一阶段,要求教师要适当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例如:笔者在讲授美化字体时,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用眼看一看变化、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比一比,看谁把字修饰得最美。这样,学生就有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适当的时机要求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途径,培养创新能力。如学习了利用菜单改变字体后,鼓励学生利用工具栏和快捷键来改变字体,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土壤,那么他们创新的种子就会茁壮成长了。

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课堂中培养团结合作的习惯,能增强学生的交流和整体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比一比,赛一赛”这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互相协作,共创好作品、好作业。例如,在学习PPT幻灯片制作软件时,可以布置任务:完成一副完整的幻灯片,要求10张幻灯片以上,图文混排,有动画效果,有超级链接和动作按钮,主题鲜明。笔者将学生分为四小组,每小组由组长安排、布置任务,在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沟通。在这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本章节内容,还提高了每小组中学生团结合作的协调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给学生一个探索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7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求异思维、自主氛围;多向求解、一题多问

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同时课堂也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独特思维的舞台。现代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一名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其可能地让学生独立观察,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一个人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也最容易掌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各种尝试。只有大胆去想象,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传统教育中,教师带领学生获取知识,学习的重点在于求同思维,在同一个方向上进行思考,寻求唯一的答案,这不仅桎梏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创设自主氛围 激发求异思维

数学课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发现问题。关键是看教师怎样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自主学习氛围。

创设自主氛围 激发求异思维是学生思维求异的沃土。 创设自主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自主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已是被人们广泛认识的教育真谛。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既是学生的师表,又是学生可以交心的朋友。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下,思维活跃,无拘无束,敢想敢做,随时可以喷发出奇异的火花。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动手实践操作,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体现了“再发现”的乐趣。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用来制作长方体的材料(萝卜,小刀,纸片,小木棍,橡皮泥)。有了这些材料相信学生,把时间多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实践材料分组进行制作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汇报劳动成果:第一种学生用小刀和萝卜切六刀切出了长方体。:第二种学生用六个长方形纸片“围”成了一个长方体。第三种用“插”的方法,插出了一个长方体。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长方体的表象,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 注意多向求解,培养求异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创造出更多的求变、求异、求新的解题方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变通中学习,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让学生认识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会让我们在难中取易,繁中求简例如计算:59×5960学生想当然常规计算。

2.1 原式=59×5960=348160=58160 其繁复程度可见,教师此时的引领学生思考,5960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想到了 (1-160)再来让学生独立探究新解法,59×(1-160)求变求异的思维在学生的大脑中活跃起来。

2.2 59×5960=59×(1-160)=59-5960=58160创新的意识被点燃了,进而又有学生变异思维解题。

2.3 (60-1)×5960=59-5960=58160通过这样多角度的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求异思维能力。

再如:我们在学习计算:5+5+5+5+4=?传统思维模式下学生会解答,5×4+4 这时 也会有学生有所发现,看到一个并不存在的“5”列出算式 5×5-1这些思考方式固然正确,也达到了教学预设。但如果进一步探究,从5×4+4中的5×4乘法意义的角度去思考,它不仅表示4个5连续相加“5+5+5+5”。还可以表示5个4连续相加:4+4+4+4+4这时候就会有学生发现乘加算式5×4+4相当于6个4连续相加,进而产生新的算式:4×6。有个别学生打破了原有的数学信息,富有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如果把原有数学信息进行重组,把加数重新组合(5-1)+(5-1)+(5-1)+(5-1)+4+4=?进而新的解决方案产生4×6。由此可见,求异性思维在学习中的神奇力量,它在同一个问题上,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案。避免了思维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突破常规的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创新能力。

3 一题多问,培养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的习惯。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将某一习题提出富有思考性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想、联想、类比,进而得出新的命题(即一题多变),这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极为重要。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如:五一班有学生100人。女生是男生的3/5,女生有多少人?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 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前发展就不可想象。”德国诗人布莱尔也曾说过:“最主要的是教会人们思考。”创新是促进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新形势在强烈地呼唤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应该在培养有思想、有见解的创造性人才方面发挥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训练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以饱满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地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摈弃“科学霸权”、“知识霸权”的思想,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和发现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维、新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予以保护和启发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说错了的时候,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会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1.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即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鼓励学生求异,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扩展学习思路。对一些不同的观点教师不要泼冷水,要加以引导,热情支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如果学生有过激言论,教师也不要训斥学生,而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实事求是地帮助学生分析。

2.鼓励质疑

思源于疑,大胆质疑、努力质疑,从而创造独特新颖的各种见解。如笔者在讲到“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这一知识点时,作为艰苦奋斗的典型,我提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有的同学就提出,在新的时代应赋予“艰苦奋斗”新的内涵,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有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愚公”为什么不搬家?为什么不绕路?为什么要世世代代去搬山?又如,在讲到“社会主义本质”时,有同学问:“我国实行利息收税,这能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等等。对于这些质疑,我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同时联系课本知识和当前形势给予一分为二的答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质问、释疑中得到了培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收到了明显实效。

二、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思维能力中,逆向思维是最活跃的部分。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敢于打破常规,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常规让人脱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人。在人们的思想和工作处于困惑之中,百思不得其解时,逆向思维往往能让人眼前豁然开朗,有柳暗花明之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其思维方面的“叛逆性格”,养成“反过来想一想”、“反过去试一试”的习惯。比如,在讲“在竞争中合作”时,我举了一个案例:清晨,荒草丛中数百头牛羚在悠闲地吃草,突然窜出两头狮子,牛羚群顿时一哄而散,各自逃命,落在后面的牛羚就成了狮子捕食的对象。一头狮子抓住时机,避开锋利的犄角,一口咬住牛羚的喉咙,另一头狮子则是紧咬牛羚的后腿,前后夹击,密切配合,牛羚在耗尽体力之后,轰然倒地成了狮子的美食。

故事讲完后,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牛羚如何才能避免成为狮子的美食呢?”有的同学说:“到远离狮子的地方生活,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又有同学说:“牛羚要多练跑步,要跑得比狮子更快,才能逃过狮子的追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这时,又有同学发表意见:“牛羚群为什么要各自逃命呢?为什么不可以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狮子?”这位同学的思路与其他同学的思路相反,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成为本课堂的一个亮点,教师因势利导,分析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要学会合作,要形成团队精神,很好地突出了课文的主旨。另外,教师在举例说明课文观点时,还可多用一些反证法,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倡导学生参加实践,实现课堂内外联通

第9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创新 创新思维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数学教育方面,教师不应仅做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方面,而应该改变以往的死板教学模式,提倡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数学的思维策略。

一、营造宽松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空间,尊重学生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想像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角色处于随时互换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或修正他人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二、从学习兴趣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动力,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个笼子里装有鸡和兔,其中头有45个,足116只,请问鸡、兔各几个?”学生马上兴致勃勃,争先恐后提笔计算,但在较短的时间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我提示:“兔子提起前两只足,统统都立正!”全班同学开怀大笑,教师问:“现在有几个头,几只足?”“45个头,90只足。”学生回答。教师又问:“少了几只足?”“26只足。”这时学生茅塞顿开,基本上异口同声地说了兔子13只,鸡是32只这个正确的答案。这样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可见,数学教学必须要在“趣”上做文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兴趣诱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兴趣。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本身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巧设问题,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增强认识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如2008年北京即将开奥运会的时候,我让学生搜集大量奥运资料,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的比赛成绩和奖牌统计榜都是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就充分感知了数学中统计表的简洁性,和统计图表产生的必要性。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发现问题的热情,提升了其主体参与提问的深度。

四、精心设计作业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设计出趣味性、层次性、创造性的作业,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学完九年级“事件的可能性”后,布置学生“掷硬币”,感受概率的大小;在教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在下课之前我向学生布置的作业:“我们已经学了长方休、立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些图形都是规则图形,那对于一个不规则图形(如一块石头),它的体积怎样来求呢?课后请同学们去研究一下,可以请教别人,也可以查资料,明天数学课上,展示、汇报成果”。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布置学生运用四种变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进行交流,班里给予评奖并展示,提高了学生欣赏图形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作业中,让学生主动去创新,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从教学方法及手段上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