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

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抓住特点,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用上表示特点的词语。

2.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特点,体现个性的写法。

教学

重点

抓住特点有顺序地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教学

难点

抓住人物特点介绍得生动有趣,写清楚、具体。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聊聊自己身边认识的人,把你熟悉的这个人介绍给大家。

2.相互交流,激发兴趣:

孩子们,有的人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人天真顽皮,活泼可爱;有的人倔强,爱哭、爱闹;有的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人勇敢正直;有的人勤劳简朴;还有的人幽默风趣……那么,你要介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3.今天,我们就把你熟悉的这个人写下来。教师板书课题:(板书: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写话的学习中。】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出示词语,选定题目

(课件出示2:)

1.上面的词语,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会选择他?

预设:看到了“热心肠”,我想到了我的同桌,

预设:看到了“昆虫迷”,我想到了我的表哥,他特别喜欢昆虫,在家养了很多昆虫。

2.给你的作文选择一个题目,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

如“我们班的昆虫迷”“故事大王张小乐”……

三、明确任务,选材构思

1.明确要求:(课件出示3)

(1)自己读读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

(2)教师和学生一块交流,并总结归纳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①写熟悉的人。

②语句要通顺。

③用一件事来写。

④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的人是你身边的人,选择其中一件事来写,这件事必须真实,不能凭空捏造,这件事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2.小组讨论:

你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出示词语,引导学生确定题目,为习作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出示课件,展示写作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有的学生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可以帮助他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板书:抓住人物特点写)

(2)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

(3)着重指导学生在写人物时要写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丰富人物形象,丰富自己的表达。并接着板书:(板书: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语言)。

四、学生习作,下笔成文

1.起草动笔。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开始自己的习作。

(2)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优秀习作的旁边做标记,争取将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

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请刚才习作本上老师做标记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评价、修改。

3.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品。

【设计意图:书写作后,再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耐心。】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与人分享,交流乐趣

1.将自己的作文读给所写的人、或者爸爸妈妈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师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指导孩子们学会抓住人物特点,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关于这个人的事情。让孩子们学会结合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等特点,按照一定顺序,描写出熟悉的人的特征。

教学中,引导学生确定题目,抓住人物特点,讨论交流有关人物的事件和特点。在充分说话的基础上,明确了思路,弄清了特点,再开始写作,效果会很明显。

第2篇: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

关键词:作文训练;教学;到位

如何克服作文教学中“高消耗,低效益”的现象,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呢?我认为应扎实每篇作文练习,使之训练到位。

一、命题到位:求趣、求小、求活

命题的随意性是作文教学的一大弊端,题目信手拈来,学生望之生畏。因此,要保证作文训练到位,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命题。

1.求趣,使之乐写

命题要有趣味,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题目要新奇诱人,以奇诱人,以奇求趣。如,《我梦见了……》《我在沙漠中迷了路》;题目要倾注感情,以情求趣,如,《××,太感谢你了》《悔恨啊,我想起了这件事》;题目要推陈出新,以变求趣。如,变《记暑假中的一件事》为《夏天中的那一件事啊》,这样题目有趣,学生必然乐无穷。

2.求小,使之能写

命题要小,使学生力所能及。一是取材角度小,如,《我爱校园的娱乐场》,看了电影《》写《一个感人的镜头》;二是中心角度小,如,《××真是热心肠》《××,你太累了》。

3.求活,使之爱写

学生经历不同,有时众人一题势必强人所难。为此,命题要讲究灵活,迎合爱好,可出补充题,如,《××啊,你真是太……》;可出范围题,如,写一件你亲身经历的使你为难的事,注意按照顺序,抓住重点叙述;可出设问题,如在人的生活中,有许多的第一次,像第一次干什么,学什么,去什么地方,做什么错事,受什么表扬……你能从中选一件写下来吗?这样,可以保证人人有材可写,个个有话可说。

如果命题从上述几点考虑,就能在命题上和学生想到一处,使学生变“望题生畏”为“望题生趣”。

二、选材到位:求宽、求新、求深

有这样的现象,虽然教师命题煞费苦心,可学生作文并不理想,材料偏俗,中心欠明。为此,需重视选材到位,以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材料,开掘明确的主题。

1.拓宽材路,确保取材的广度

学生作文材料不理想,主要是材路偏窄。为此,可用发散法为其展开选材面。如果写事,可由要素发散,如,《一件趣事》,可以这样引导:事情发生的时间可以是家里人、学校的人、社会上的人。这样,学生就有了广阔的选材空间。如果写人可由人物特点发散。如,《我熟悉的人》,可以这样引导:写人必须写出人物特点,写你熟悉的人可写他(或她)有什么特点?你熟悉的人中哪些人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各有哪些事可以反映其特点?这样,学生便不再望题发愁了。

2.比较优化,确保选材的精度

选材面宽了,学生有可能面对众多材料难以定题,因此,需引导学生对众多的材料作分析比较,选取能具体叙述的而舍去过程简单的;选取能使文章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的,而舍去“一览无余”、直来直去的;选取富有时代气息的而舍去陈旧俗套的,以保证材料的精度。

3.剖析深化,确保立意的高度

学生作文往往对材料不加分析,因此作文常缺乏明确的中心。为此,在选定材料后要引导剖析,结合阅读,让学生学习“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以物喻人”“借物说理”的立意方法,可通过追问而探究事物的本质,如,由“爷爷学骑自行车”一事发问:爷爷为何学?(家里又添新车)――为何又添新车?(家里的钱多了)――为何钱多了?(家里是专业户)――为何成了专业户?(党的政策好)。还可由同一题材开掘多个中心,如,由“参观敬老院”开掘“社会主义国家老人真幸福”“政府对老人照顾真周到”“敬老院工作人员工作负责”“老人不服老,人人想自食其力”等中心。这样,作文中心明确,立意较高,就能保证选材到位。

三、评讲到位:求精、求活、求实

评讲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需予以重视,以求到位。

1.专题求精

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想通过一两次评讲全部解决是不可能的。因此,初稿写成后,教师可抽阅上、中、下水平的作文(各二分之一左右),对习作问题归类排队,结合习作要求找出一两个突出问题进行评讲。如,《我敬爱的老师》要求是:选取典型材料写好人物要素(动作、语言等),突出人物特点。从学生作文看,共性问题是外貌描写概念化且多游离于中心,我便以“外貌描写与文章中心”为专题评讲。此后,几篇习作(写人的)我分别以“照镜子与钻肚皮”为专题解决神态和心理描写的角度问题,以“他(她)返老还童”为专题以解决动作描写不具体的问题。这样突出重点,前后相关,能保证写作中的问题各个击破,使学生一步一步地达到写作的总体目标。

2.方法求活

(1)形式多样,灵活多变,以引发兴趣。如,对比性评讲――选择优劣习作,引导围绕专题欣赏佳作,找出佳作,剖析劣作,找出不足。修改性评讲――选择中下水平的作文引导分析,挖掘闪光点,以激发学困生写作的积极性;挑剔性评讲――引导学生对优劣习作找盆挑刺,提出润饰意见。(2)示范引路,授之以法,以培养能力。先引导围绕专题评讲示范,授予方法,教给程序,再让学生分组(四人为宜)评讲,一人读文,他人评析,提出修改意见,以保证人人参与,篇篇参评,从而强化效果。

3.作文求实

评讲后,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在要求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或复作)的基础上,对突出性问题可设计巩固性作业。如,“写好重点与突出中心”这一专题后,我设计如下作业:(1)修改自己的习作,以突出重点;(2)根据提纲和中心确定重点;(3)根据确定了重点的提纲确定中心。

第3篇: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

作文评语的首要任务是指出小学生作文的成败得失,但结合学生作文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批阅小学生的作文时,应针对学生作文的实情,联系实际,准确而恰当的辅予教育性的评语,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纵观小学作文训练,大致可分为三类:写人、叙事、写景。下面,就小学作文训练内容,如何对小学作文施予教育性评语,分类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写景作文

在小学生的写景作文中,学生往往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描绘出碎所写之景的特点及其优美、壮观。但面对如此迷人之景,却不能在文中表达出自己的赞叹、喜爱之情。针对此类作文,应引导启发学生在描绘好所写之景时,更应在文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描其景,抒己情,达到景情交融。此类作文的评语可如此:“这样的美景,你不喜爱吗?相信你一定会喜爱的,并为之而赞叹,请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这一感情,好吗?”或“面对如此美景,你会不能联想到大自然之神奇、家乡之优美、祖国山河之壮美,并为之赞叹吗?”这样的评语,可给予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写人作文

写人的作文,学生往往是写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如父母、亲友、教师以及同学等。学生大都能从衣着、外貌、神态等方面去描写,进而会写到他们对自己关心和爱护、教育帮助等。但面对所写之人对自己的关爱、教育、帮助,自己应如何做却常常忽略或很少提及。针对此作文,可结合具体作文作如下的评语。如:“你的爸爸、妈妈、同学等如此关爱你,你该怎么办?写出你的打算并付诸行动。”或“你的父母早出晚归、风吹日晒,你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他们吗?”这样评语,既能让学生明了自己文章的不足之处,又能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教育启迪。

三、叙事作文

第4篇: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

一、作文的选题不能刻板化、模式化

作文的选题一定要多样化、人性化。如果把选材范围扩大为写身边一个熟悉的人,学生一定能写出来,一定能写好,因为这样,学生才可以根据实际生活去写。要求学生去写“模式化”的作文那更是要不得的,有了套路让人感觉没了自由发挥的可能,这样的作文不要说学生不愿意写,就是我们这些大人也未必愿意写。所以说,要求学生写作文在选题上一定要多样化、人性化。

二、想写好作文,要多练习,勤积累

多练习不是说一周或者一个学期要写很多作文,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练习方法,叫“清晨练习法”,就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小本、一支笔放在自己的床头,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在小本上写几句或者一段自己想说的,或者自己想要表达的话,具体要写多久呢?直到你能够随心所欲地写出流畅的文字为止。多练习、勤积累,是每个初学写作文者必须要走的路,没有其他捷径可寻。

三、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

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都喜欢玩,都喜欢看动画片。我们可以常给学生放一些好的动画片,并要求学生表演所看过的故事或者讲述所看过的故事,可以更进一步要求学生把自己所读过的故事,所表演过的故事,所讲述过的故事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

四、不要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写作很难,要多鼓励少批评

人的潜意识决定人的行动力,这是心理学里公认的一条定论。所以,我们永远不要批评学生作文写得不好,不会写作文。要告诉学生,你写得很棒,再努力一下会写得更棒。我相信大家都会写出很棒的作文,因为写作很简单,大家都很聪明,一定会把写作文这样简单的事做好。这样就会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告诉学生写作文很简单,还起到了鼓励学生的作用。

第5篇: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

一、“那一本本子”,让学生用观察靠近作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观察的原动力所在。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想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当其冲要让孩子对孩子消除恐惧感。所以,三年级第一堂作文课就是带孩子玩一本“本子”——作文本,从观察作文本一工始,让学生的心靠近作文。

一般学校学生的作文本是统一的学生作业本,但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让孩子自己去买自己喜欢的作文本。孩子们买来的作文本纸质极好,封面很美。我带着孩子们比一比,作文本和以前用过的本子有什么不同?孩子们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发现了格子不同,大小不同等。再让孩子们摸一摸,感觉纸面怎么样?抖一抖,听听纸发出的清脆的声音;看看封面上的字和画,并且说一说。同时,还相机介绍了修改行的作用,告诉他们,这里是老师和他们合写修改作文的地方,好词好句就在这里将被老师画上波浪线与红星;还和孩子们一起给批改栏起名……“如果让你向一年级的小朋友介绍这种只有三年级以上的大哥哥大姐姐才经常用的本子,你会怎样介绍?”说完以后,孩子纷纷动笔写下了自己心爱的作文本。

虽然这次作文连题目也没有,但有了观察所激起的兴趣,有了倾诉的对象,有了怎么写的方法指导,孩子们都完成得很好。只要我们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选准自己喜欢的,并认真用心地去观察,就会收获到欣喜的笑容。

“那一本作文本”——就这样拉近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

二、“那一棵树”,让学生的观察灵动起来

对一个人来说,观察能力非常重要,它能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对于刚刚作文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也至关重要。小学生好奇心强,喜爱观察,但却缺乏观察能力,不会观察。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观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年级单元作文中,其中《语文园地六》一次习作内容是:写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为了指导学生写好这篇文章,就从孩子最熟悉的校园入手吧。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呢?我先让学生先从观察“一棵树”开始。学校的跑道旁尽里一棵棵笔直的水杉树,上课的后,将孩子们带到了水杉旁观察。所有的孩子,围着操场边的水杉看个不停,嘴巴里还叽叽喳喳地讨论个不停,感觉上这样的观察太简单了。回到教室,我问孩子们:“刚刚你们观察到的水杉是怎么样的呢?你能跟大家交流一下结果吗?”有的说:“水杉的叶子是绿的,树杆是咖啡色的。”有的说:“水杉长得很高。”有的说:“水杉长在操场边上。”于是,将学生交流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出示在大屏幕上:

在学校的操场边上有一排水杉,它们长得很高,咖啡色的树杆,绿绿的叶子。

读着这样的文字,孩子们都觉得不怎么样。所以我适时地抛出一个问题:“想让这棵树变得与众不同吗?观察除了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心去想。那一排水杉站在哪儿像什么?长得有多高?快来发挥你神奇的想象吧。”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样的文字:

在学校的操场边上有一排水杉,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儿,守护着我们的操场。它们长得很高,差不多有三层楼那么高,咖啡色的树杆,配上绿绿的叶子,真是英姿飒爽。

看着句子变得生动起来,孩子们的精神都来了,趁热打铁,我告诉孩子们:“观察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尝。你再用手去摸摸,用鼻子去闻闻,用耳朵去听听那棵水杉吧。”孩子们真的去了,回来就有下面的文字:

在学校的操场边上有一排水杉,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儿,守护着我们的操场。它们长得很高,差不多有三层楼那么高,真是英姿飒爽。咖啡色的树摸上去凹凸不平,就像奶奶的手那样粗糙。绿绿的叶子就像凉伞,我们玩热了,就到凉伞下面躲一会儿,咦,还有阵阵清香呢。风儿吹过,水杉好像在说:哗,哗,我们的学校真美啊。”

这次的习作对于学生来说写什么不难,难得是怎么写。这样不同层次引导学生观察并且将观察的结果描绘出来,难点也就突破了。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平时要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这个多彩的世界,写作文时,还要用所学过的语言准确地将之描绘出来。这样的观察,才是学生主动得来的,才能不断得到发展,终生受用。

“那一树“——就这样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让观察变得灵动起来。

三、“那一次呕吐”,让学生的观察细致起来

观察时怎样才算细致呢?一要看全,二要看细。看全,就是了解事物的全貌、变化过程和它的来龙去脉;看细,就是了解事物的细枝末节,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细小变化。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习作训练要求“写熟悉人的一件事”。当一说到这个主题,孩子们马上就报上了小豪的名字,因为就是前一天,班级中的一个同学呕吐了,小豪毫不犹豫地就主动扫干净了呕吐的脏物。班主任老师极力表扬了小豪,因此同学们记忆犹新啊。于是,就让孩子把昨天发生的事讲给我听:

昨天上数学课的时候,突然顾昕煜哇地吐了,地上全是脏兮兮的东西。其他同学都不去帮助。这时,小豪站了起来,拿来拖把把地上的脏东西全都拖干净了。

听了孩子的讲述,大致可以了解到当时事情的经过,很简单的一件事,也是很值得同学去学习的一件事。所以,再一次表扬小豪以后,我把刚才孩子们说的话打印投影在屏幕上,并且对孩子们说:“这样好的同学,这样无私的帮助,我们把它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于是,我这样告诉孩子:“我们写一件事,不但要知道事情的经过,而且更重要的为了别人看明白,我们还得观察得更全面、细致,要不咱们来开一次新闻会吧。”按照“新闻会”的程序,先后采访顾昕煜当时吐的时候的感受以及看到小豪帮他扫脏物的感受;再采访其他同学,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最后采访主角小豪,当时是怎么想的,主动帮助同学扫呕吐的脏物。

一场“新闻会”下来,孩子了解到了昨天没有观察到的东西,于是又趁热打铁告诉孩子:“我们在观察一件事时,不但要观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观察当事人的神态动作,还要观察周围的人。咱们就把刚才同学说的这件事(也就是屏幕上那段话)把它写具体。”于是,有了这样的描述(部分内容摘录):

……上数学课时,大家都在安静地听老师讲课。突然“哇”的一声,大家转头一看,坐在最后一位的顾昕宸呕吐了。只见他脸色苍白,手捂着嘴巴,还在吐着。“哇,什么味啊?”传来一阵难闻的味道,大家都叫着捂住了嘴巴。老师刚问怎么回事,旁边的小豪站了起来,走出了教室。等他走回教室里,手上多了一把拖把,走到顾昕宸旁边,埋头拖了起来……

第6篇: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

十多年来,我努力地补习着城市思维,锤炼在城市获取生存的能力,以让自己更为顺畅地契入这个城市。目前看来,我终于有点像是一个“都市人”了,我的肠胃适应了川渝的口味,情感也移居到了这里,甚至也毫无例外地患上了各种城市病:焦虑,抑郁,孤独。

可我真的已经融入到这座城市了吗?

很值得怀疑。

有一位诗人(也许是德里克・沃尔科特)说过一句话,印象很深。他说:白人总说我不够白,而黑人又嫌我不够黑。――这大概也是我这种异乡人正在或将持续面临的一种心理处境。

但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这种矛盾和游移又是一种好的消息,不管你身在故乡或栖身的异乡,都有一种多余人的“旁观视角”。

2007年,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试着写小说的。

之前的许多年,我主要是写诗――当然也喜欢读小说――并没有更多的小说写作经验。可是在城市定居几年后,我对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充满了一些好奇和疑问,同时也观察着都市里其他各种个体,寻找着相似的心理语言。那时我已经觉得,短促的诗歌承载不了这样复杂的疑问。我便开始阅读小说。但是,我发现真正用笔来关注像我这种“边缘人”的心理轨迹的作家并不多。于是,我从自己身上的困境出发,开始学习写一些故事。

最初,我学着描摹身边的和我具有相似心理现实的那些人。慢慢的,我的笔触开始不自觉地滑入到了“过去”。写作者总有这样的惯性,坐下来,先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开始。

正如开篇我所提到的,哪怕我在城市继续滞留二十年,等同于甚至大于我在故乡的时间年限,但本质上,我仍然更为熟稔那个纵深的小城更不是平面的城市。

大城市里什么都有。华丽的,空洞的;主流的,另类的;成功的,失败的;积极的,妥协的。起初我完全被城市的流光吸引。虽然这里也有失意,孤独和残缺,但它拥有小地方极为匮乏的东西:相对的公平和规则,便利,机遇,野心……这是一个乐园,一个事无巨细的超级欲望市场。

可是,当我渐渐适应城市生活后,却发现,这里似乎缺少很多我所熟悉的内容。

是什么呢?

都市虽然丰富但有距离,我所熟悉的小城,人们尽管有其虚伪但又具备真实可触的亲密感。

都市当然不乏诡谲,但故事往往宏大,在宏大里又缺了一点儿说不出的生动,少了一点儿“意思”。

这个“意思”,我想就是小f。

都市看起来很大,但实际又很小。有时你的全部半径就是你自己的躯体;小城很小,但极尽纷繁,人情世故像是一部世俗之书随着你徐徐展开。

都市像是一片海,一眼望不到尽头,可在海上漂着,哪儿都是一个景致;小城是一泊湖,沿岸水草丛生,湖道弯弯绕绕让你找不到出口。

曾经,我在湖里的时候以为那就是海,那就是整个世界,但当我来到都市――这真正的海洋――回首就能看清整个湖的轮廓,水纹,甚至是湖底的黝黑的石头。

老实说,这是一种奇妙的发现――就像一个瞎子突然睁眼看见了一直没有瞧见的日落。或换句话说,在距离的作用下,那些原本熟悉的事物霍然变得陌生起来,随后你不得不去试着理解了他们――包括曾在其中的自己。

毕竟是待了半生的出生地,那里的一切你很难遗忘,也不可能排遣。所以,来到重庆的第一年,我带着怀乡的情绪写了一组散文,记述了我所生活过的那条街道上的人与物。很意外的,得到了比较多的反馈和喜爱。

这给我一种微小的促动。

后来,在我开始练习小说后的某一天,当我对各种故事和人物迟疑不定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可以写一写那些熟悉的旧年人物,试着从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

我决定虚构一条街――准确地说,在一条真实存在的街道上叠加上一些虚构的人物――这里出没的每个人,都是很普通的小人物,每个人都似曾相识,但各有各的长处、秘密和情绪。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魔幻”的东西,有一些“意思儿”。我想的是,让这些人真切地活在街道上,在虚与实之间打通某种界限。

事实上,这条街道有个真实的名称:胜利二路。我就在这里生活了 29年。听名字就知道它有些年头,有些来历。至于位置,它处于一座平原小城的中心地带。这样的街道不缺少故事,不缺少有意思的人,只是缺少有人将那些意思提炼出来。尤其是,考虑到这些故事的背景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那就更有一些意思了。――当时,我就是这么构思的。

这个想法大概自七年前萌动,经过简单的一番“规划”后,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多篇,也就是构筑了十几个老街人物:一个讲道义的职业扒手,一个只愿跟狗说话的孩子,一个始终无法融入家庭的上门女婿,一个在街上引起巨大争议的,一个揣着秘密流浪到此地的棋痴,一个擅长花言巧语勾引妇女的农民……

《寂静》和《一副好架势儿》就是这个系列中的最后完成的两篇――之前那些稿件,经过几年的零敲细打,已全部在各个刊物上陆续发表。这两个坑,其实也是几年前挖的,但直到去年底才填补完成。

《寂静》中的人物是一个哑巴,但我想要表达的恰恰是那些“说话”的人。当然,为了追求某种效果,我在哑巴身上植入了一丝魔幻色彩――其实已经忘了具体的灵感是怎么得来的,只是我有段时间总在想,要是有一天你认识的一个哑巴突然开口跟你讲话,你会怎样?

《一副好架势儿》则写了一个青皮混混,这样的青皮在哪个城镇都可能有那么几个,兴许你也见过这样的人物:看起来蛮吓人,威风凛凛的,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他甚至比瘦弱者更为瘦弱,比软弱者更为软弱。他们仅只是社会环境生态里的一个标本。这样的人物几乎没什么“格局”,这样的人物哪里都有,似乎根本不值得一写,但细究起来,他们只有出现在城镇这样的地方才有意思。

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大象》似乎与前两者完全迥异,可是就我本人看来,它是一个有意思的映照――与前面的故事有着隐秘的呼应。这个故事――如果这也算故事的话――其实是 20年后,一个从这条街道出发远行的人回到了此地所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微小的甚至可说是屈辱的事儿,一个寒冷的雪夜的一个小时,面对一个陌生女人,他事实上袒露了一个人难以吐露的心灵履历和情感故障。我个人其实挺喜欢这篇,虽然它的缺陷是如此明显。我没觉得写下的是一个个失败者,反而觉得那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第7篇: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

人物形象要鲜活,就离不开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化描写。如何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个性化呢?请从以下方面着手。

外貌描写抓特点

“千人一面”是初学写作者的通病,解决办法就是抓住每个人的突出的外貌特征来写外貌,一眼就知道是张三而绝不是李四。写人物的外貌一般采用从整体(体态、穿着、年龄等)到部分(器官、饰品等)的写法,但忌面面俱到,从头写到脚。有时也可把外貌描写灵活地穿插于整篇文章中。只要善于抓住突出的人物特点,再运用一些比喻等修辞手法,了了几笔就能勾画出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来。如描写整体体现特点:那人仿佛一个大啤酒桶,又像一只球慢慢滚过来(矮胖子)。再如,局部描写体现特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打着卷披在肩上的金黄的长发给人的印象就特别深。其次,穿着打扮,是外貌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穿着打扮能体现人物职业特点,就像医生与战士的服装是一目了然的。

对话描写有分寸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透露。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人物自己说的话或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写好人物的语言呢?

语言要有个性化,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让人物说的话反映人物的职业特点,性格特点,年龄特点。面对一件事情,大人的评论和孩子的评论一定会不同,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大人说大人话,小孩说小孩话,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话是谁说的,符合谁的某个特点。

对话时的情态不可少,说话时总要有动作、表情和语气的,这些都是说话人的态度与感情地自然流露。你看这段对话就很有意思:求美心切的妈妈不停地在脸上揉涂大米,涂后就跑来问爸爸:“你看,斑点是不是淡了?”爸爸连看都没有看,说:“真的哟,效果果然神奇!”妈妈又高兴地跑回屋涂抹她的大米去了。

对话的形式要多样,仔细看我们学过的课文,对话时,“说”字的位置或在前或在后,或者在中间,这样灵活的变化顺序,有利于表情达意,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行为描写要恰切

人物的行为动作,是完成事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表现事件地推进过程,而且可以反映人物的内心。动作描写运用恰当,非常重要。例如:一个小朋友写“浑水摸鱼”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们使劲搅水,水底的黑色淤泥也搅起来了。“好了,注意观察水边!”哟,水边果然冒出一个个小鱼头,张着个小嘴巴忙着喘气呢。我迅速从小鱼下面用双手半拢起来往外一攉(huo),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就在沙滩上了。我们边搅边捉,收获也越来越多,浑水摸鱼真是痛快!

这段话中的动作描写就很恰切,不仅仅告诉我们如何摸鱼,还写出了摸鱼时的愉快紧张的心情。

心理描写要到位

心理描写是一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从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人与人的内心活动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也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就是要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特有的心理,从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深刻、完整和感人。例如:我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表演现场。每一位小选手都漂漂亮亮的。看他们谈笑风生的样子,我就知道他们是经久考验的老手了。没有一点表演经验的我,心里似乎有十五只吊桶在打水——七上八下的!表演该开始了,我的心不由自主地“扑通、扑通”跳起来。我听不清前面的每位小选手表演的是什么曲目,只觉得有二胡声、古筝声,似乎还有小提琴声在我耳边滑过。这段文字写出来登台表演的复杂心理。

习作要求

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做的一件事,这件事情最好是自己也参与的。写的时候,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把事写具体,把人物写鲜活。

范文点评

爱心草莓 韩冰

今天是母亲节,可妈妈不舒服。我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为妈妈做点事,让她高兴一下。①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到商店用自己积攒的零用钱买了两朵康乃馨,我知道这是妈妈最喜欢的花。回到家,妈妈还躺在床上。我把这两朵花插在妈妈床头的花瓶里,屋子里很快氤(yin)氲(yun)着淡淡的花香。妈妈深情地望着我,脸上荡漾着幸福甜美的笑容。②

我来到妈妈身边,问妈妈我能帮她做点什么。妈妈说:“我想吃草莓,你去买一斤吧。”我一路小跑来到卖水果的阿姨那儿,买了一斤,又飞快地跑回家,把草莓洗干净,把果盘放在妈妈床前。③谁知妈妈只吃了几个小的就不吃了。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多吃几个,妈妈微笑着说:“我的草莓丫丫,你不是最爱吃草莓吗?还是你吃吧。”④

我恍然大悟:原来妈妈不是自己想吃草莓,而是想给我吃!看着这些鲜艳的宛如心形的草莓,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这一颗颗鲜红的草莓,不正是妈妈对女儿的爱心吗?⑤

①开篇交代原因,为下好了铺垫

②精心选择节日礼物,并且是用积攒的零用钱买的,难怪妈妈会那么幸福!“荡漾”一词用得非常恰切,写出了笑容的样子

③这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女儿对病中妈妈关切的迫切心情,是孝心的具体表现,

④妈妈的动作语言,体现出妈妈对懂事的女儿的关心!

⑤结尾通过心理活动描写,照应题目并揭示中心。

山东五莲县街头小学

点评:

母亲节、康乃馨、草莓、爱心这是本文的四个关键词,而这四个词却演绎了一个母女互爱的情深故事。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母女的亲情,从数处细节地描写中体会到的只有感动和温馨。

指导老师:秦绪梅 张传德

佳作引路

捉鱼 张小牛

第8篇: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

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呢?从创新思维,心理技巧等角度来说。

谈谈我的作法:

(一)从细节入手,发现人物个性。首先观察人物的细微特征,发现其人物个性。“人上一百,形形”,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其差异。体操王子李小双兄弟俩,一个活泼,一个沉稳,他们不仅性格上、连形象上也有差异点。广而言之,人与人这间的差异点,主要表现在人物自身的言谈举止,交友处世上。每个人的行动都是受性格支配的。即使是一件事,不同性格的人作出的反应就不同,处理方法也就不同了。比如同是在大风中吸烟划火柴这件事,性情暴躁的人会骂一声“他妈的!”将火柴梗踩在脚下;而另一性情怯懦的人会叹一口气说:“真倒霉!”就完了。同是喝酒,有的是踱进店里慢慢坐下喝;有的自斟自饮;有的欣赏似的,陶醉似的一饮而尽;有的一小滴一小滴地品尝式地喝;有的是边皱眉边喝;有的是边喝边划拳;有的边喝酒,边摇头……真是形形。因此留心人物的细微差异,就能发现人物的个性。又如金日成在朝鲜招待志愿军总司令时,有一细节,金日成用了一个炖鸡,还有几碟泡菜和几个罐头……彭总首先用筷子挟起泡菜,放在嘴里嚼着说:“哎,这个东西好吃,清口下饭-有辣子没有?”这生动地展示了彭总的个好。

(二)质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逐步探根究底,是写好写活人物的有效方法。每一个人物,包括人物的每一个纽扣,每一根头发丝都要清晰地区别开来。正如著名作家老舍曾举例说:“……如下巴光和脚肿,或某人的脖子如一根鸡腿……这种形容一句便够,马上使人物从纸上跳出来,而永存于读者的记忆中。”那人物个性也就鲜明了。如果写“运动员5号跳高,跑上前,嚓的一声,跳了过去”。这句话就缺乏个性。可以自问:跳高怎样跳?跳高时甲的神态与乙的神态、心理等如何?“嚓”的一声是怎样“嚓”的?像什么?“跳过去”的形态、情态是怎样的?……经过这一质疑,作者写出:“只见5号运动员目光凝视前方,嘴唇紧闭,脸上显现出既紧张、又充满信心的神情,试跳两面三刀下,量了量起跳步距,弯了弯腰,伸了伸臂膀、舒了口气,尽量平衡自己的心,便飞步奔向跳竿 腾空而起,嚓的一声,像小鸟一样飞过了高高的跳竿,稳稳地翻坐在垫子上,露出愉快的表情。”

(三)运用对比法表现人物的个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愤世嫉俗,时怀忧伤的个性和薛宝钗装愚守拙,圆滑阴柔的个性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晴雯的风流灵巧,泼辣耿直的个性,与袭人的貌似忠厚,心藏奸诈的性格都在对比中愈现鲜明。《故乡》中的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胡屠户自身前后性格的对比,都是突出了人物鲜活的个性的成功范例。因此,运用对比法,把人物形象进行比较,能找出共性中的个性。

(四)适当的艺术加工,突出人物个笥。鲁迅先生说:“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文学家可以把三个妇女形象集中在一个“吴琼花”身上,学生作文也可以进行适当联想揉合。必要的虚构是丰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作者高度驾驭想象思维的表现。让学生塑造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似曾相识的新人物,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熟悉的材料联想出不熟悉的情节,就是运用联想思维进行虚构,使之情节丰满自然,具有个性。《热爱生命》这一类征文,有的学生就虚构了二哥在越南战场上牺牲前给妈妈、小妹的一封信,信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但是更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为了祖国人民的生命,他们甘愿血洒在这边关疆场。此情意深,终于获了奖。这是生活中的常事,谁能说不是事实呢?又谁能说她真有一位二哥牺牲了呢?经过这一虚构,人物个性就鲜明了。

根据众多的材料进行杂揉,虚构出精彩的细节,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写人的作文,最忌讳写成流水帐。人生漫长,材料极多,面对人物经历的许多事件要进行认真筛选,筛出最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然后进行必要的虚构,充实人物的个性细节,就能突出人物的形象。《分马》中孙老头从马上摔下来,将鞭子举得高高的,又轻轻的放下的细节,鲜明的表现出了老孙头的个性。《红楼梦》中的四十四回刘姥姥进贾府,贾府众小姐丫环的笑,这一细节,把每个人物的个性以及每个人在贾府的地位都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根据生活的原型进行适当的虚构,突出人物个性,正如巴金谈人物淑英和慧时说:“这两个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我也并非完全无中生有,凭空创造,我从我的姐姐妹妹和表妹妹的身上看到过他们的影子,我东拼西凑地把影子改变成活人。”

第9篇: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范文

我们平时看报纸读杂志的时候,往往是先了解作者,再读文章,今天我们来先读文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猜猜文章的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把课文扫描一遍,然后从作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身份、长相、爱好等方面进行判断。

好,请你告诉我,作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身份。长相。爱好。

好,请看大屏幕,作者的名字叫做刘亮程,这是作者的长相,这是作者的介绍。

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读过一年小学,三年初中,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

你们猜得怎么样,如果你觉得你们猜得还不错的话,请为自己鼓鼓掌。

二,再读课文讨论“改变”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改变世界,改变事物。

“我”改变了那些事物?按顺序把它们找出来。(在荒野上挖两锨,把土包铲平,几年后……在平地上挖大坑,几年后,……为别人增收了几斤玉米、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在牛屁股上拍了一锨,赶走一头正在的黑公羊。)

我读一下最后第二小节,大家觉得这一节写作者改变了什么?哪一句话最值得玩味?

村里的人是怎样看待我的劳动的?他们能理解作者的劳动吗?

同学们怎么看待作者的劳动呢?

作者怎么看待自己的劳动呢?在他改变了一个个事物时他是怎么想的呢?请跳读全文,找出一些能透露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请猜测一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成就感)对吗?或许大家说的是对的,或许大家说的是错的,因为作者说“这时我内心……”

作者改变了事物,什么改变作者?时间。时间不仅改变了我,还改变了村里的一切,乃至世上的一切。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节,思考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在时间面前,人是怎样的一种形象?(渺小、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当作者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深深地思考)

(2)请大家把最后一句话齐读一遍,体会作者有没有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作者在写最后一句话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平和、坦然、幡然醒悟、大彻大悟)

刘亮程究竟悟出了什么大道理?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干了那么多微不足道的事情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世界上大多数的人,一辈子所做的事往往都是小事,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些小事足以改变一些事物的命运,所以我们不能轻视这些小事,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往往是有意义的。)

我们再来看作者与记者的一段对话

记者:我还和别人说你是个“闲锤子”,爱在荒野上晃悠,把跟你无关系的一个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故地挖一个大坑,去把一棵长得歪了的树用绳子拉直,很得意地说这是你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乡下嘛,就这样,没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那个地方,能让人日久天长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长时间,想得没意思了撂掉。实在没啥想头了拾起来再想。一件小事就是这样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到最后它就不单单是一个村庄的事了。

著名文艺评论家蒋子丹这样评价刘亮程的散文,“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大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刘亮程就是因为把乡村的平凡小事想成大事,被称为乡村哲学家,请大家沿着这位哲学家的思路思考,人的一生究竟怎样才可以留下痕迹?人的一生可以留下多少痕迹?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当我们想到我们每做一件小事,都会留下痕迹,我们肯定会认真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当我们想到我们每做一件小事,都会改变事物,每个人在自己的“村庄”里都可以实现个体生命价值,我们的人生肯定是无怨无悔。刘亮程的散文让我们的心灵感到好温暖。

刘亮程的散文集叫做《一个人的村庄》,他说过,我全部的写作都是为了完成一个村庄。这村庄就是他勤勤恳恳建造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灵魂的栖居地。在这个村庄里,阳光明媚,清风徐来。当燥热的城市越来越难以容下远道而来的流浪者,刘亮程用他一个人的村庄庇护了众多城市人无处依附的心灵。刘亮程也因此赢得了众多的好评: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四,布置作业拓宽视野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