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艺术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媒体;“90后”大学生;人文艺术课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83-02
对于职业教师来讲,备课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备人”则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备人”其实就是研究受教育者――我们的学生――的特点,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我们还要研究当下环境中的学生特点,只有抓住学生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作为一名高校人文艺术课教师,最近几年开始研究当下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以下是研究心得和相关教学改革策略设想。
一、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
(一)何为“90后”大学生
理论上,1990―1999年间出生的年轻人我们统称“90后”,自2008年以来,“90后”们陆续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我们教育工作者称其为“90后”大学生。这批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以前的“80后”、“70后”都不一样,从社会环境来看,他们成长于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物质条件相对丰裕,信息来源渠道多样,但是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大,“90后”大学生隶属的社会阶层相对复杂;从家庭环境来看,这批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父辈多为“60后”、“70后”,这代人的父母接受的教育相对完备,思想相对开放,价值观相对多元,眼界相对开阔,他们目前正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学校环境来说,“90后”的成长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他们这代人所受教育已经不完全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理念的改良教育。这些都对“90后”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90后”大学生所处的新媒体环境
“90后”成长的时期也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是新媒体快速成长的时期。“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①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除了在传播媒介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以外,在与用户互动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传统媒体与用户的互动往往比较单一甚至滞后,但是新媒体则进入“用户也是信息生产者”的新局面。
(三)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
1.数码时代原住民。90后的童年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90后上小学时手机基本普及,90后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移动互联网进入爆发增长期。如果要给这代人画一幅漫画,可以画一个右手拿鼠标,左手握手机的形象。这代人对于电脑、网络、手机的黏合度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代人。信息获取手段极度多样化。但是这样貌似海量的网络信息海洋,往往是碎片式的信息居多,所以这代人要想拥有系统化的个人知识信息体系仍然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并不是“百度”几下就可以解决的。但是这种海量的网络信息,反而会带来90后的认知“幻觉”。
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系统掌握专业理论和知识,踏实练习专业实践技能。否则他们将成为熟练掌握搜索引擎的半瓶醋!如果做不到这些,即使获得大学文凭,含金量也值得怀疑,将来发展后劲也可能不足,尤其是打算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生。
2.个人选择多元化。这代人在价值观、审美趣味、爱好、追求乃至职业规划方面的选择十分多样化。“古风”派可以穿着汉服到大街上玩“快闪”;“穿越”迷则会成群结队地到雍正陵前烧纸;“火车”迷则会揣着无线电追逐日渐稀少的绿皮火车……很多我们从来没想过的事情,90后认为理所当然地玩嗨天。个人选择多样化的实际反映了这代人思想的多元化,也反映了这代人对自我欲望和需求的尊重,以及他们不随波逐流的勇敢。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提出了双向要求――首先,教学内容不要“一刀切”,允许学生多角度多样化的教学反馈。如果可以,尽可能调整教学内容,多准备几个解读角度。其次,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和集体意识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既应尊重个体,又不能矫枉过正,对学生放松集体意识和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否则容易堕入自由、散漫的个人主义深渊。
3.感情表达更直接。90后敢爱敢恨,在感情表达方面似乎更直接――一边看电影一边用“弹幕”软件吐槽就是这代人干的事。由于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物质丰富,他们可以毫不吝啬地为喜欢的偶像买单,属于娱乐圈“粉丝”经济的基石。他们对于身边喜欢或不喜欢的人也会不吝于直接表达。这些表达很多都是通过网络或即时通讯软件来完成的,比如贴吧、人人网、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这点对于教学评估――对于任课教师要求就高了,因为表达更直接,对任课教师不满意则毫不避讳地打低分,如果喜欢任课老师则会打高分甚至直接对老师示好。比如给老师送礼物,甚至请老师吃饭等。广州某高校的一位教师因为工作原因暂时要在北京逗留一段时间,他的一个学生居然专门从广州坐飞机来北京看他。
4.对即时反馈要求高。电子游戏几乎是每个“90后”都接触过的,即时反馈是电子游戏游戏机制的重要特点。“对”或者“错”,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会很直接、迅速地反映出来,玩游戏长大的90后似乎习惯了这种反应机制。对即时反馈要求高成为“90后”思维的重要特点。
如果我们可以抓住“90后”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上进行相应调整:比如缩短教学测验和评改时间差,最好当堂给出结果,这可能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帮助。
二、新媒体环境下以90后大学生为教学对象的人文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利用新媒体优势,做好教学过程管理
巧妙利用微信群社交功能,延伸课堂,比如《大学生视唱练耳》课程,可以建立该课微信群,让同学上传自己的视唱音频或视频,教师对此进行考核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进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过程考核,而且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否则考核会占去不少的课堂时间,尤其是对于80人以上的大课堂),同时还可以有效延伸课堂“空间”――微信可以保存交流的影音资料,这些资料可供师生反复研究和学习。
(二)利用新媒体优势,做好个性化评价
针对当前学生爱好多元化的特点,师生既可以在课程公共社交群体里交流,也可以一对一交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隐私(比如有个别学生担心自己艺术素养差怕被同学嘲笑,在课堂上不敢开口,与教师一对一交流就可以有效地免去这类学生的担忧),又可以深化教学效果。
(三)利用新媒体优势,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一门课程的学生可以有一个全教学班的微信群,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自行组建小组微信群,比如喜好美声唱法的可以建立“美声群”,喜好民族唱法的可以建立“民声群”,喜好通俗唱法的可以建立“通俗群”,在这些群里他们可以进行充分的内部交流,同时也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师分别加入每个小组群,便于巡视小组讨论情况。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具体协作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结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特点。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观察和研究学生特点,善于研究学生学习环境的特点,如果可以据此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一定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创新;应用
0引言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广泛应用,展示设计也随之快速发展,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展示设计涵盖内容广、涉及领域多,对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展开探究,有利于丰富艺术创作形式,激发创作灵感,促使其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利用先进的科技为大众生活提供便捷,设计者通过不断创新艺术设计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发展,进而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1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新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艺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其吸收艺术的精髓,且由信息技术做支撑,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内容和模式发生了改变。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新特点,实现数字媒体艺术对艺术的延伸和拓展,以此激发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辅助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新特点包括科技性、虚拟性、融合性。其中,科技性表现为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发展下的产物,其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将艺术的想象力用科技形式展现出来,并形成独特优势。科技性的应用特点突破了传统展示设计平面、静态的束缚。虚拟性也是数字媒体的重要体现,基于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拟性的变化,应用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如博物馆、展示会等活动要求中。融合性特点表现为数字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展示设计中的传统艺术内容可以通过科技形式展现出来,弥补了传统艺术与大众脱离的缺点,吸引更多受众群体。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也增强了受众的参与积极性。
2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1交互式创新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创新应用下的交互式展示主要在于互动性,强化参与者的主动体验感。基于现实的客观条件,不仅需要增强展示设计的交互性,还需要表达展示设计的意义。在信息化时代下,人们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强,传统参观形式的设计无法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做好交互式创新展示,促使展品与人们实现沟通交流。为展现设计的创新性,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加大交互式展示的冲击性具有一定作用,满足受众互动需求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参与感。开发有效的互动设备,如智慧城市系统,在地图中引入实时交流等功能,增强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性,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带来良好的体验。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交互式创新展示旨在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实时变化,为使用者提供全面的数字化信息。为避免展示设计中信息的堆积,需要设定过滤参数,突出动态界面,避免受不需要的系统功能打扰。交互式创新展示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效果对展示设计具有直接影响。
2.2空间式创新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是新时代的产物,对传统艺术起到了革新的作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空间开阔,表现形式创新,构成要素新颖。基于不同的展示实物与场地,展示设计的空间感也不相同。空间作为展示设计的关键元素,空间设计不合理不仅影响视觉效果,还将与整体的展示设计理念产生冲突,带来不好的影响。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对展示设计进行空间式创新展示,需要在一定空间模式中,对实物及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提高展示空间的利用率。基于科学的统筹规划,对展示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以期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且满足设计者的展示理念。基于科学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其艺术价值也不断提高。4D技术如今的应用面不断扩大且深受用户的好评,4D技术满足了受众群体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意义。将4D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中,实现空间式创新展示,在有限的空间中为受众群体提供多样化的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将数字媒体艺术巧妙地应用于空间式创新展示设计中,增强用户的多重体验感。
2.3二维式创新展示
二维式展示设计虽然较为传统,但在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下,其重要性也需得以重视。早年间,电脑喷绘等数字媒体艺术是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内容,其突破了传统的设计手段,增强了设计感,并与用户实现了相对良好的互动,增强了观展者的代入感。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媒体艺术的功能增多,影像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得以使用,创新展示设计也不断发展,但是仍然不可抛弃二维展示这一传统因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对二维式创新主要体现在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如世博会上的清明上河图,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将静态的画卷动态地展现出来,融合投影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将传统艺术通过现代化手段展现出来。二维式创新展示将清明上河图中人民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为现代观展者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二维式创新展示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不仅可以用图文表达,还可以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辅助下全面发展。
2.4网络式创新展示
网络式创新展示实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的有机统一,是新型的艺术展示载体,其展示方式深受用户喜爱。基于当前的信息技术,多数设计者尝试利用网络技术丰富展示设计形式,进而达到创新性效果。将传统的艺术用全新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可以有效展现艺术设计理念,便于受众群体的理解。通过网络式创新展示设计的表达形式得以多元化。基于网络式的艺术载体,革新传统的展示设计思维模式,达到丰富设计效果的目的。网络式创新展示主要体现于人们在网页上的浏览,为提升用户观感,对网页创新设计、实现空间变革、打破传统的空间束缚均有重要作用。数字媒体艺术下,网络式的创新展示设计具有沟通便捷、分享实时的特点,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优势进行创新性设计,充分表达出传统展示设计的理念和内涵,将取得一定成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可以逐渐发挥创新应用的优势,为展示设计拓宽发展空间。
3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革新了传统的设计理念,结合信息技术提升了观展者的体验感。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科技性、虚拟性、融合性特点,可以实现交互式、空间式、二维式、网络式的创新展示设计,进而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推动传统艺术的时展。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的有机结合,为设计者带来灵感,丰富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以此达到最佳的艺术展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茜.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4(28):245-246.
[2]程贤栋.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北方文学,2014(5):234.
新媒体艺术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国外艺术家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使用技术,便把这项技术运用到了艺术创作中,开启了新媒体艺术时代。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20余年,却可以和石油、电力等实体经济相抗衡,足以看出它未来市场的空间和潜在实力。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画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不同点在于,首先艺术表现的技术手段不同。新媒体艺术充分发挥了个体所有的感官细胞,完全突破了原有人们对艺术作品单一、被动的体验式欣赏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嘴巴问到的,鼻子嗅到的全部纳入传播的艺术轨道上来,进而激发客体对艺术的精神感官、视觉感官、听觉感官、心灵感官。其次是交互过程中的接触范畴不同。传统的艺术方式基本与客体是相互隔阂的,主要依托于创造主体自身的艺术细胞进行发挥,凸显个人的天赋和魅力。而新媒体艺术的作品是实时与客体进行交流的,通过网站或其他传播工具都可以快速听到客体对主体的反馈和声音,进而促进新媒体艺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这两个层面上,《新媒体艺术》这本书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该书第一章就对新媒体产生与发展的美学渊源进行了概述,并对其美学特征、表现形式、发展历程进行逐一汇总,最后得出重要结论即新媒体艺术是数字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该著作还有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和指导借鉴作用。正像书中所说,林迅先生在外考察期间,意识到新媒体科技对艺术的辅助与促进作用。艺术研究有必要引进各种新媒体技术,并借鉴发展“边缘科学”的新经验,编写了这本书。当下新媒体的艺术创作过程凸显出了复合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传统的艺术表现中,个体的创造与传播,艺术的交流与回馈都是碎片化的、不连贯的,而新媒体艺术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之间的无缝拼接,这种多样化的互动模式、先进的体验感受,成就了新媒体艺术未来不可小觑的霸主地位。书中,林迅先生从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与创作关系入手,对主客体双方进行分析,认为主客体的此种交流模式会使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够用一种“距离感”来看待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从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经验来看,作为个体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其自身的心理、生理、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对于个体的创造无疑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干预和妨碍。但是新媒体艺术是结合了传统的审美意识作为主体,通过技术的融合和生成,凭人们的直觉和想象创造出世界上完全不存在的事物。比如《阿凡达》中的外星生物、《长城》作品中饕餮的样子,完全是通过个体绘制原型加上新媒体技术的优化加工设计而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媒体艺术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艺术的思维空间,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虚构、营造出虚拟的现实。
关键词: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城镇形象
0 引言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对技术的研讨和梳理,很少有研究新媒体艺术参与塑造城镇形象的手法与模式。本文力求研究新媒体艺术参与城镇形象的塑造方法和手段,并且尝试结合公共空间的不同形式,分析新媒体艺术的介入对城镇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意义,为城镇公共空间设计和发展提供新的创作思路。
1 公共空间理论
公共空间是一个可以频繁发生社会互动和交流的场所,是一个蕴含公共价值的地方。[1]在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公共空间又有自身独有的特点,通过分析城镇特点,提出城镇公共空间的形式,即城镇出入口、街道、广场、社区公共艺术区和城镇主题公园。
2 新媒体艺术对塑造城镇形象的价值
第一,增强了本土文化的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本土文化特色,使本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宣传。
第二,丰富塑造城镇形象的手段和方式。[2]目前,大多数的城镇形象塑造主要通过公共设施、壁画、雕塑等形式来表现。新媒体艺术的引进,丰富了城镇形象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
第三,促进公众的参与性。城镇形象塑造的主要艺术形式为公共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有效介入[3]有利于公共艺术作品情感的表述,增强了城镇居民对城镇形象的认知度,新媒体艺术的特性也使得公众参与性提高。
第四,增强地标文化形象。新媒体艺术这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使城镇地标更好地展现城镇的文化内涵。
3 新媒体艺术对城镇形象的塑造模式
公共空间的形式,包括城镇出入口、街道、广场、社区公共艺术区和城镇主题公园。
以下从城镇公共空间的五个形式出发,分别结合相关案例探讨新媒体艺术对城镇形象的塑造模式。
3.1 城镇出入口
城镇出入口为城镇形象中最初给人留下印象的公共区域,将新媒体艺术装置合理地融入道路两侧,与道路周边环境相互协调,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入反映城镇地域文化特色的图形信息,并营造出一种欢迎或欢送的气氛。新媒体技术这种夜晚也有光亮的艺术形式,更强调了城镇的标志性特征。出入口和一些城镇的地铁口一般给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的,而北京市南锣鼓巷地铁站名为《北京・记忆》的艺术墙,其设计是通过琉璃铸造这一传统工艺,将老北京的记忆封存在作品中。整体作品把老北京特色的人物和场景剪影,利用单个琉璃单元体拼贴组合成遛鸟的居民、街头卖艺者等形象。观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来阅读关于该物件的介绍,观看物件提供者的访问视频、文字记录,并可通过留言与其他观众在网络上互动。
城镇出入口在运用新媒体艺术时,应当注意不同的道路形式,移动的快慢是有区别的,如步行道、车行道。所以,新媒体艺术的介入要注意分析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如在车行道上,由于车速的限制,不适合设置过于烦琐的内容,以免干扰机动车驾驶者的注意力。
3.2 街道
城镇街道是提供穿越、接触以及交往的,多功能活动集合的线型城镇生活空间,是城镇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街道是人们经常穿梭经过的空间,人流量相对较大,而新媒体的参与,可以快捷、有效地宣传城镇文化和各种公共信息,而其信息量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也让城镇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LED声音和画面可同时播放技术的发展,许多商家开始运用这种新技术,它的展示空间面积大,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强、速度快,而且可以通过电脑技术按照不同的需求自由控制。这种声画技术不仅让城镇形象塑造的模式更加丰富,还能帮助商家更加准确地把想要传达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例如,世贸天阶的动态数字天幕壁上的艺术作品,该作品利用视听媒体常用的剪辑、组接手段,加入梦幻的色彩视觉效果,使得观众能够得到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
3.3 广场
广场是城镇中由建筑物、道路等围合或限定出的城镇公共活动空间,是具有一定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镇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城镇广场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
西安大雁塔广场中的文化灯柱最为典型。这个灯柱由红色LED灯光面板制成,白天看上去是红色的,到了晚上利用电脑技术,可以呈现出多种媒体艺术内容。这种利用新媒体艺术的公共艺术形式,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传统公共艺术的表现力,为广场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思路。
3.4 社区公共艺术区
社区公共艺术区是城镇化建设中开放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单元,新媒体艺术参与社区公共艺术区的建设,开启了艺术与生活、城镇与社区对话的新领域。它不仅通过公共空间和建筑物在潜移默化中让公众感知周围的环境生活,还能传达城镇文化价值,强化环境景观,改变城镇的环境氛围,增强地方认同感。
灯光秀的兴起,为居民认识新媒体艺术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参与和体验的机会。灯光秀大多数的载体为城镇标志性建筑和雕塑作品,是主要利用光影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新媒体形式。LED灯光加上音乐与视觉的配合,使人们参与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之中,有力地提升了外在美感层次上的城镇形象品质。
3.5 城镇主题公园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镇主题公园存在性质雷同、缺乏个性等问题,导致主题公园陷入荒废的境地。如何提高居民或是游人进入主题公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为很多主题公园面临的难题。而新媒体艺术的介入可以有效吸引观众,体会新媒体艺术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互动体验。
唐山世园会的音乐喷泉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世园会的音乐喷泉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居民到公园中观看,它带给了人们声、光、电相结合的新的技术体验。音乐喷泉结合多种媒体技术,让水流随着音乐的旋律起舞,再配上多彩的灯光,那种场面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喷泉与新媒体艺术结合,使人们不仅欣赏到了喷泉的艺术美感,也享受到了音乐和灯光带给他们的听觉和视觉的全新体验。
4 结语
在河北省新型化城镇建设的进程中,新媒体艺术作为迅速发展的一种媒介和手段,在当代公共艺术和城镇形象建设中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公共空间环境,灵活并恰到好处地运用新媒体艺术,可有效提升城镇空间的整体形象,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本文将新媒体手段与城镇出入口、街道、广场、社区公共艺术区和城镇主题公园相Y合,避免局部和缺乏整体感的设计方式,从而突出城镇的个性,有效参与地域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从而推动河北省新型城镇形象的建设和城镇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凌宇.新型城镇公共艺术的系统性设计[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5(7).
一、引言
以网络、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视觉设计艺术,通过不同媒介的功能融合,实现对信息高速的传播,将声音、影响资源整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完成信息的输出。新媒体技术为传统的艺术带来冲击,影响传统艺术的设计发展,但同时为新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本文将针对新媒体基本概念,艺术视觉效果进行合理的传达和分析,研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分析新媒体的优势,研究媒体发展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
二、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新媒体新媒体是依附传统媒体的技术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网络运行方式,对电脑、手机等多个终端进行整合,向用户系统具有更加娱乐性的服务形态媒体模式。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中包含多种对应方式。其中有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几种。新媒体是对公众提供个性化的媒体内容,通过分析传播者、接受者对应之间的交流,提升新梅体艺术视觉传播效果。
2.新媒体之间的比较关系新媒体包含个人媒体、人际关系媒体。人际关系媒体是利用对话完成的基本形式,通过速度和控制范围进行蔓延。例如,电话、邮件等等。大众媒体是公共场合的演讲和演说,其特点规定了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体可利用的工具增多,利于网络演讲、电视视频演讲等。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提升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加深媒体的传播作用。大众媒体的传播特点是对完全相同的内容进行多接受者的传播,内容发出者对传播媒体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利。但是缺点是大众媒体不接收个别信息的需求和个性特点。接受者没有办法控制信息的需求量。人际关系媒体与大众媒体的有缺陷是相互对比互补的。人际媒体可以传播个性化内容,大众媒体可以传播公众性质的无数内容,不同的媒体传播需求实现了二者的共存。
3.视觉传播的艺术设计视觉传播的艺术设计是通过视觉传达完成网络化的媒体综合。利用各类传统媒体为载体,通过语言信息传播的方式,对设计表现进行设计分析,确定设计的载体内容,及时分析可接受的信息受体,令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相关信息内容的意义。利用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完成视觉艺术的设计分析过程,加深艺术视觉设计的传播和发展,提高视觉传播设计的变化和管理,逐步改善视觉传达的数据存储方法,通过新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过程,实现对新技术水平的应用。确保新媒体、新视觉艺术的合理发展。
三、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视觉艺术设计从传统工业形式,逐步发展,不断扩大,形成最大范围的设计标准。利用媒体设计发展内容,对媒体设计技术进行变革分析,确定艺术设计的视觉内涵。艺术视觉设计的兴起自美国十九世纪开始,利用感光板在海报的设计实现对媒体视觉艺术的新型设计,扩大视觉艺术设计效果。八十年代的电脑发展为艺术视觉设计带来发展契机。艺术视觉设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改变传统载体视觉传达的标准形式,提高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特性,实现新媒体艺术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拓新,对不同行业地区都有变化,慢慢的形成了具有视觉媒体关系的新媒体视觉艺术。新媒体艺术发展与科技发展向适应,伴随着信息网络产业的快速进步,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发展,结合计算机、网络、通信传输等各项新科技,逐步完成对新媒体生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多种多样的视觉艺术传播发展。激发人们对新媒体的兴趣,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形式的变化,保证新媒体艺术视觉飞跃的标准形态。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是提升视觉艺术设计传播的重要源泉,是启发艺术设计思维主要体现。通过对新媒体艺术思维的设计,完善视觉传播的艺术灵感特性,提升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稳定发展,确保视觉艺术设计中网络通信、投影、幻灯、电子音像等技术的完美融合,实现对艺术形态的照明,利用激光完成视觉特点的传播,加深视觉设计的运作手法,确保视觉设计的丰富意义。另外,采用视觉传达新媒体技术设计提高了文化广告的宣传力度,在视觉传达上实现了视觉动态传达的发展和应用。
四、结语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体验更加大众化
在传统艺术创作中,创作者主要是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专业人士,这些文化水平较高的创作者给普通民众带来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传统艺术作品不够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给普通民众传达了一种只有欣赏水平高的人才能欣赏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简单易操作的数字媒体技术为普通民众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大众化的创作模式和大众化的审美特点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加大众化,促进了艺术作品发展的多样化,丰富了大众的审美体验。
(二)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的美感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在传统艺术中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完整性,创作的终结也意味着作品的完成,而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进行复制和删改,除创作者之外的观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修改和再创作。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可以根据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思路进行修改,数字媒体艺术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意蕴,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
(三)数字媒体艺术具有非逻辑性的审美特征
不同于传统艺术的逻辑性审美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具有非逻辑性的审美特征,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审美逻辑。创作者可以尽情构思使用非逻辑性思维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在创作中运用了较多倒叙、跳接、反转等技术,因此人们欣赏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能仅凭借惯有的逻辑思维进行赏析,而是应该从现代人的思维和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角度进行艺术赏析,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四)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超现实的审美体验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依托于数字化技术,传统艺术创作是以现实中的事物为原型进行再加工和创作,因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传统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超现实的审美体验。数字媒体艺术中展现的恐龙、生化危机、外星人等题材具有超现实性,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运用多种现代技术进行声音和图像的模拟,能给观赏者带来极强的感官冲击和震撼的视听效果,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二、总结
摘要:本文从新媒体艺术形态发展及互动审美的本质,对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内涵进行研究及阐述,进一步从互动审美对新媒体艺术形态的解构与重构两个角度,阐述互动审美对于新媒体艺术形态的重要性。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互动审美为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建构新鲜而实在的视觉文化和美学观念。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互动审美;互动形态
20世纪90年代以降,在国内外新媒体研究报告中,许多交互设计学者的专著及访谈中,都认为各类新媒体艺术所呈现的形态构建是最直接与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互动审美所带来的功能及影响直接拉近了艺术文化与生活的距离,这种更为直接的互动形态使艺术更加亲近大众。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不仅仅是将其定义为简单的理论性研究,而是将它放置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性视角下,从精神文化的整体规划来进行综合建设。同样,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跳出了原本单向叙事结构的框架。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即使是简单的元件,也可以体现最基本的互动理念及其可行性,体现“人机互动”“人机共栖”艺术空间的理论意义与应用思路。
1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内涵
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形态丰富多彩。从早期利用触摸装有高压气体的瓶子、通过像头跟踪视线完成交互的作品,到借助物理媒介驱动虚拟世界并与其中的人物动物共同行动的虚拟现实艺术;从检测人类的大脑并利用脑电波驱动图像和声的作品,到具有人类生命特征的植物与动物的出现;从利用网络和机器人技术互不相识的人一起灌溉千里外的花园,到体验千里外的触觉的遥在艺术。[1]目前,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不但远远超出了影响人类视觉和感情的范围,而且更多在观众的感官作用下,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甚至大脑等全身心的活动与作品进行直接对话。
工业社会和商业经济所代表的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更强调“互动”审美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早期计算机与人的互动是通过扳动开关、更换穿孔卡等方式进行,对于编写程序与指令极不方便。20世纪60年代一些科学家如马克斯・马修(Max Mathews)等研发出几个计算机程序装置,使得计算机输入和读出可以在屏幕或阴极射线管上观察到。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伊凡.苏泽兰1963年开发的“素描笔(Sketchpad)”程序,改变人们与计算机交互方式,被看作是现代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CAD)程序的祖先和计算机图形史上重大突破之一,开创人机界面设计历史。随着字符型人机界面和计算机键盘的出现,以 DOS 为代表,特点是为了执行指令,用户必须逐一输入字符。之后随着鼠标、非线性、苹果(Apple)开发的软件界面、GUI、SUI社会用户界面等,人机互动成为可能并迅速发展。
互动审美的技术本质是人与世界、自然,以及一切事物的互动过程。在原始社会,与人们互动的对象是树木、陶器,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互动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流互动对象。科技的发展,互联网、PC、MP3,游戏机这类“数字化”产品的不断出现,产品功能的实现通过人和机器的互动完成。目前可分为综合媒体设计和交互式系统设计。综合媒体设计数字技术主要是将硬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多媒体信息,实现远程传输的主要途径,如互联网、传播系统等多媒体。相对来说,新媒体艺术形态的审美内涵离不开新媒体技术,构成新媒体艺术互动形态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复合电子技术,它具有高度系统化以及和人类的感官非常相似的各种感应功能,可利用红外线感应器、温度和湿度感应器等高精度的仪器,实现获取人类大脑无法感知的外界信息的目的。
新媒体艺术是借鉴了传统设计和工程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是一个具有独特方法和实践的综合体,其互动审美不只是部分的叠加,其内涵基础规则包括伦理的互动设计,有意图的互动设计,注重实效的互动设计,优雅的互动设计等等。所以说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通过表达最简单和直接的完整方案,但使艺术形态本身又拥有内部的一致性,合适的包容性,并能刺激受众的认知和感情。
2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
互动性使新媒体艺术的流动性大为增强,在计算机出现之后,提供给新媒体艺术,复制、粘贴等技术操作手段,使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审美增加了合成与拼贴的额外维度,分离的要素能够被重新整合,出现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包含了解构与重构的统一。解构是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化解,而重构是建构,是各种形式及元素新的联系和统一的建立。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审美也是后现代语境中传承与创新的隐喻。
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一方面表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并存与融合,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互动性是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对于新媒体而言,这也意味着它与传统媒体的差异,突出表现了它在媒体史上革命性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但是新媒体的互动特质有自身的历史来源,传统媒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新媒体;新媒体特有的互动审美也可以在较早的传统媒体中发现。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彼此联系,由传统媒体承接而来的多媒体、跨媒体的表现形式,带来表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传统媒体的技术技艺经验,表现形式的结构逻辑以及相关审美趣味,与不断发展的数字艺术、产生新鲜的视觉经验已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界面。由此带来的互动审美表现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空间化,从单一画种走向媒介的混合性过渡。伴随着静态与动态的光效应、肢体语言和观念交流等非传统的艺术出现,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已将视觉图式的共性特征进行个性化解构。互动审美的设计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直观准确、控制性好、成本低、应用生活广、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的特点。艺术专业与业余的价值观已被抛弃,艺术与技术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新媒体艺术的“复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思考艺术形式。在西方,本雅明敏锐地觉察到技术复制对于艺术的影响,在其所著的《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强调大众媒体社会中获得的艺术生产与欣赏的新条件极大地改变了艺术的本质。[2]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则以“信息”和“界面”为主要表现形式,取代了传统媒体中的“形式”与“内容”,将抽象宽泛的艺术表现进行具体和实际的结构。可以说,互动审美所创造的是一种体验美学,可以将其与“体验设计”、“体验经济”相互关联。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不仅仅是麦克卢汉的“媒体即信息”的观点,也不仅仅意味着媒体即传播信息的工具,而是更加重视用户的互动交流与体验。在工业领域,技术人员更热衷于用于支持创建具有体验友好性、灵活性、功能性、明确性、一致性、可靠性等特质的用户界面,加强人们工作效率,丰富人们的交往方式。互动审美将艺术形式由用户的被动性和依赖性转换为淡化经验世界的感觉和认知界限,转而成为一种全新主动认知体验,并让用户融入其中。例如苹果公司的电脑、手机等信息设备,运用人机交互技术、同时音乐播放、方位传感、图形用户界面(GUI)等应用程序,并切换、剪辑,超越WIMP的交互风格,使用户体验“信息就在指尖上”。
3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重构
互动审美的重构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起到整体性的统一作用。解构是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化解,重构则是经过重新整合进行重新组合。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凭感性认识见出事物的完善,称为“感性的审辨力”,认为美学所研究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美,这种美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3]由此引申,互动审美的重构首先表现在互动信息的反馈与交流上,在媒体美学的层面出发,它可以促进社会交流、强化和阐述人类互动体验。
从广义上来说,互动信息的反馈可以理解为机器对输入和输出的反应能力。而在新媒体艺术中,机器的互动对象是人,是作品参与者和受众,与作品参与者和受众互动的机器,即使是很小的传感器,依然会产生感情和机器作用的感觉,在互动信息的反馈过程中产生与人接触和交流的能力。
众所周知,新媒体艺术作品形态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是双向甚至多想的信息交流,即关注受众的理解和互动的可能性,提供并生成多种意义的感官与精神层面的交流。正是因为互动审美特性,新媒体艺术形态将多个可用或适合的多媒体进行整合,鼓励创作者或艺术家承担作品推动者而不仅是作品唯一决定者的地位,也赋予了受众及作品参与者个人思想和创造能力。受众或参与者的行为由新媒体艺术形态来决定,创作者或艺术家则通过互动审美创造交互性的参与模式来塑造艺术作品形态的特殊体验――这对于受众及参与者来说是不同于任何其他艺术类型的体验。新媒体艺术形态是交互性的,受众或参与者可以选择通过不同的途径,生成不同的作品形式和结果。
其次,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重构则表现在将“混合”作为艺术内容的特点,对艺术形态进行重构。“混合”即文化和艺术、技术的双向互动。在信息化和“知识爆炸”的时代,跨媒体、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媒体艺术为人们不断认识与接受。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多技术风格广泛应用于人类各领域。全球经济发展及技术语境的逐步同步,同样促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向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在这种背景下,文化、艺术与技术同步促进,技术与技术之间又相互促进。
新媒体艺术形态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门类,技术则集合了以计算机图形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艺术、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运动表现形式,是跨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应用技术的艺术。这更体现了互动审美理念与技术的使用趋于多元化,又在多元化的“混合”中趋于统一和构建。互动审美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决定了新媒体艺术形态面对市场设计并运用不同技术,实现不同审美风格的作品。“参与和互动”文化已呈现从个性逐步走向共性,共性中包含着个性的激情与理性、愉悦与变革。共性与个性,个性与共性的互补中,后审美范式,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在数字传媒时代必然延伸,审美意识与情趣互相发生潜移默化作用。
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多学科的融合表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这一必然性也表现在互动审美,在重构新鲜而实在的视觉文化和美学观念。应用新手段和新技术条件创造直接的、具体的、个性化的视觉语言,技术地传达自我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将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始终不渝寻找和挖掘的追求――以互动审美和交互理念为前提,技术统一、标准、定型为基础,追求艺术独创性、个性化,求新求异,构成新的艺术创意形态。
参考文献:
[1]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6147.
[2] 黄鸣奋.西方数码艺术史:3、数码媒体的艺术功能[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677.
主要是指使用视频,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等等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经历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以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在录像艺术、观念摄影、多媒体的网络艺术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但与西方新媒体艺术相比还存在一些筹距。我们需要深入斟酌解决,从而将我国新媒体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从模仿到原创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从模仿到创造发展这样一个过程。最初的电子声学音乐就是由合成器模拟传统仪器,最初的网络文学和亲密的程度也远远低于传统的文学;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用胶片拍摄京剧,而世界各国最初的光盘电子出版物也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传统图书的光盘版。从模仿到原创,是许多艺术种类的最初发展之路,新媒体艺术理所当然地无法“跨越式发展”。我国新媒体艺术在起步阶段的模仿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模仿;二是模仿外国优秀的新媒体艺术。模仿和创新并不总是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的,有时模仿甚至是创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和链接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的是; 创作发展的真正驱动力不是模仿,而是在于创新。尽管几乎所有伟大的艺术家对有过模仿前辈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但他们的最伟大和不朽就是在于他们可以在模仿前辈的基础上创作出超越前人的成就,并且是基于自我创新,推陈出新,促进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在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创新的内涵中包括两个层次:表现方式(包括造型语言、物化载体,尤其是多媒体形象整合方式)的创新和表现内容(包括艺术活动的内涵和审美追求)的创新。
二、从局部出新到整体创意
从模仿到创作的过程,每一个、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创意,这些创意体现了局部到整体的变化发展。例如数字电影的发展,最初只是对个别艺术链接等环节上是具有创新性的,如个人如何使用电脑动画电影,或使用光盘为载体等问题。还有如使用电脑动画来制作电影的个别细节,或者使用光盘为发行载体的问题,等等。这些局部的微创新是很重要的,它一点点地改变我我们的艺术;但只有这些局部的创新是不够的,它不会导致艺术产生某种程度的质变,也就是在本质上进行改变:比如刻在光盘上的《冰海沉船》毕竟不同于《泰坦尼克号》,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这两个艺术概念是不同的,而且这可能会导致整个创意产生巨大的差异。实际上,目前,中国新媒体艺术从本质上来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发展和变化的这么一个过程,也仍然是一个从局部创新到整体创新的过程中,而真正富有较为成功的整体创意的作品不是很多。
三、从单一媒体到多媒融合
导致这种整体思想水平不高的情况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到在新媒体艺术的创造实践中从单一到多个媒体融合的集成和升华。我们的多媒体交响音乐其实大部分就是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环境模拟功能来加强或补充音乐听觉表现力:但是我们的多媒体小说是小说和Flash动画,学校歌曲和图片,和其他视听脚注。我们大部分的新媒体艺术家的成长都是与传统艺术教育和培训分不开的,与前辈们不同的是他们对新媒体的敏感使他们发现了一块艺术天地中的香格里拉。这是因为新媒体艺术元素是被新的技术要素和新时代生活冲从传统艺术中衍生出来的,虽然在最初的阶段,其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艺术门类,但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作为一个支持将新媒体艺术创作特点、媒体集成功能以及新媒体艺术指导不断整合的平台,一步一步发现、鼓励、促进和增强媒体融合因素;而且这种从单一媒体多媒体融合的水平的发展,也是新媒体艺术本身成熟的一种标志。
四、从技术的跟踪到观念的升华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动画 推动 文化创意产业
引言
新媒体艺术作为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受到广泛的关注。正如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一夜之间改变信息的传播途径。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新主流之一,占据各种艺术展览的重要地位,也是目前中外艺术院校研究的新方向。在新媒体艺术探寻技术如何更好的为人服务的时候,它以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交互性和游戏性等艺术特征,使艺术走向了新时代。新媒体艺术催生了利用电脑技术、传播、交互等动画创作的可能性和吸引力,使各种形式的动画作品在此环境之下被大量地创作出来,充溢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造就了生机和前途,同时又不乏争议的文化产业现象。与此相应的动画创作理念,艺术内涵,文化属性等随之发生了不可小觑的变化,对动画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媒体艺术的解读
所谓新媒体, 一方面可以看成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即广义的“新媒体”;另一方面是指具体到某些特定的媒体形式, 即狭义的“新媒体”。而新媒体艺术则诞生于20世纪末,它是以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将艺术家个人的艺术灵感和理性思维融合为一体,表达追求在场效应和艺术互动的特点,并以计算机、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而创作完成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新媒体艺术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它体现了艺术家们在技术和机械化的工业文明基础上,试图将顶尖科技与先锋艺术相结合去探索新的艺术空间,用新方式去感知世界的可能。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 但它们的共通点都是大众通过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形式、结果甚至意义, 参与者以不同的方式引发作品的转化。此外,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互动媒体、动画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艺术的设计形式和内容。
二、新媒体对动画产业的推动
在新媒体艺术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如鱼得水,动画产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动画经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多种媒介的兴起和流行,形势和设计方面的创新,给人类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如今,动画作品多样化的体现,除了其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打上现代工业文明,信息网络文化的烙印外,不同地域的丰富性,不同艺术种类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文化的复杂性也融入其中。从满足功能、审美需求,设计法则,到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动画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让动画产业在视觉传达方面突飞猛进。
1.新媒体艺术对动画传播形式的创新
新媒体艺术的传播交流与传统的艺术形式有很大的差异,它已经开始走向了更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在信息技术主导的世界中,各种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都在被新媒体艺术加以应用,从而使新兴的艺术形式有了比以往更丰富的被人感知和接受的途径。
网络动画就是新媒体艺术对动画传播形式创新的代表,它是动画艺术结合网络媒体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网络动画从出生到成长,它所处的环境和先天特点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特质:以高科技作为物质载体—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多样性和活跃性;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也为作品追求互动提供了条件;同时拥有着商业价值。现在很多电视节目、电影、MTV等都被制作成网络动画的形式传播在网络上。曾几何时,雪村的一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引发了中国网络动画的风潮,这股风潮迅速成树冠状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从而动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播方式,可以结合传统媒体达到传播的功能。创作者把人物和故事情节用夸张的动画形象制作出来,使其娱乐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表现手法更具有时代性和功能性。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媒艺术形态,动画传播的创新说明了时代的变迁造就了更加流行和易于识别的艺术形式。它利用新媒体艺术带来的契机,更好的发挥其自身优势,这对传统艺术的发展看似是个挑战,同时也就提供了机遇。
2.新媒体艺术对动画艺术内涵的变更
新媒体艺术作为与技术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在审美领域也具有与以往的艺术形式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同时也促使着动画的创作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度大,形式各异,艺术语言和规律很难一概而论。
(1)动画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线性编辑是传统的编辑方式,录像机通过机械运动使用磁头将25帧/秒的视频信号按时间顺序记录在磁带上,在编辑时也必须按顺序寻找所需要的视频画面。因此传统的影像作品往往按着传统叙事方式呈直线进行,偶尔出现的倒叙、插叙,也没有对直线性结构产生较大的改变。自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艺术的创新,非线性编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编辑的存储介质,从磁带转换为计算机硬盘,对数字视频文件的编辑和处理与计算机处理其它数据文件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多次反复地编辑。这种叙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为动画叙事手法的发展带来新的灵感。动画创作者可以通过影像对生活进行思考和宣泄,表达个人感受,对作品进行任意的编辑剪辑而不损害作品的音画质量,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2)交互性为动画产业的发展另辟蹊径。新媒体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对象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交互性是新媒体艺术与以往艺术形态最显著的差别。它不仅在艺术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与科技的发展也相得益彰。现在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就是新媒体艺术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交互性代表。当今娱乐体验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以感官刺激为基础的网络游戏能够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肤浅的快乐体验,事实上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们交流互动,满足特定的体验者的一种情感上享受,并建立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因此,网络游戏在具备一些传统动画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本身还具备交互性、潜在性、共享性等特征。其传播语言是建立在动态图像和网络传播之上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较易被人所接受,这也就形成了它独自的文化属性。
(3)游戏性和娱乐性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新的艺术追求。在节奏紧张的高压力社会中,大众欣赏的多元化作品更多的是为了追求轻松的娱乐、的体验、愉悦的感受。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与影响,创作者把某种快乐的图文信息传播到尽可能多的人群中去引起共鸣,形成一种互相产生影响的快乐经验。这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向标的作用。而动画艺术在此熏陶下逐渐打破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化与儿童文化的界限,艺术追求愈来愈倾向大众。动画产业的商业性特性.也决定了它追求消费受众的扩大化,不再只局限于一定的受众、地域、语言等领域,在选材上更注重热点、时尚焦点和商业产品,在风格上大部分追求幽默剧、情感剧、生活剧,在手法上追求大胆造型.趣味字幕和配音等等。
三、新媒体艺术引发的问题
新媒体艺术仍在蓬勃发展,给艺术的各个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辩证统一的看待新媒体艺术对于当今创意产业的影响。我们往往认可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正面功效,有时总是充分甚至过分地强调它的力量和功能,而对不足和缺陷缺少足够的认识。根据《2011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468.5亿。在市场急剧发展的同时是至少500万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无数青少年为此耽误学业已经是报端屡见不鲜的新闻。此外,在商业利益和快餐文化的驱使下,不少网络娱乐文化的传播者和复制者为了迎合受众、提升人气,不惜以各种流行的媒介手段强烈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攫取人们的眼球,最终赚取高额利润。而作为与大众最为贴近的网络动画作品,当然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功利色彩,艺术内涵从高雅的精神殿堂步入世俗生活,并在交换关系中失去了它特有的尊严和审美价值,变得更加庸俗,而且体现得尤为彻底。由此,我们只能说新媒体艺术在这个新的时代只是为各种艺术创作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是人类科技创新实践的产物, 它的传达和创新存在着许多可选择的方法,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多样性、交叉性表现的越来越突出,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技术还将迅猛的发展下去,对动画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和参与也会越来越深入,综合运用新媒体创作已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N].2010
[2]国际新媒体艺术发展概况[EB/OL]http://cL2000.Corn/media/study/wenl.shmal.2006-12-26
[3]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康康.论新媒体艺术[J].艺术展评.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