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管理学原理是随着管理能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渐受关注而形成的;《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增强学习、研究、应用管理学的能力。它涵盖两条主要的逻辑路径:管理理论与管理职能;这一致思路径规定了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引言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着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zuowen/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html/jianli/
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html/jianli/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末)和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真正意义上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的日益庞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根据不同理论的表述,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核心基本概念,也是这些管理理论的思想起源。具体来说,诸如:“效率”与“标准化”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职能”与“管理原则”之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层级结构”与“权力”之于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人性假设”与“非正式组织”之于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决策”与“满意原则”之于西蒙的“理性决策理论”,“系统”与“协作”之于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竞争”与“战略管理”之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工作流程”与“企业再造”之于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公司再造理论。等等。管理职能。所谓管理职能,是对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管理活动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一项实际工作,是一种行动。人们发现在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采用程序具有某些类似、内容具有某些共性的管理行为,比如计划、组织、控制等,人们对这些管理行为加以系统性归纳,逐渐形成了“管理职能”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概念。//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管理职能一般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是划分管理的职能,并不意味着这些管理职能是互不相关、截然不同的。划分管理职能,其意义在于:管理职能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理论研究上能更清楚地描述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实际的管理工作及管理教学工作。划分管理职能,管理者在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管理工作。在管理领域中实现专业化,如同在生产中实现专业化一样,能大大提高效率。同时,管理者可以运用职能观点去建立或改革组织机构,根据管理职能规定出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力及它们的内部结构,从而确定管理人员的人数、素质、学历、知识结构等。/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主要内容:目标与任务分解,目标实现方式与途径选择,进度控制与调整等。/
组织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主要内容: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及组织变革等。//html/zongjie/
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主要内容:指挥引导,激励鼓舞,协调沟通等。//html/jianli/
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主要内容: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等。/
三、《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策略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原则一:风险与收益对称,额外风险需要额外收益补偿
一些人以储蓄进行投资并得到回报,另有一些人愿意放弃未来的消费机会而在现在消费。假设面对不同的投资机会,我们应把钱投到哪儿呢?首先,投资者由于延迟消费,会要求比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更高的收益率,否则他们会提前购买目前不需要的产品或投资于那些能保值增值的资产。如储蓄将导致购买力下降,那么推迟消费是不明智的,这是因为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其次,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收益是各不相同的。由于高风险项目的预期收益比较高,所以有些人就会投资风险高的项目,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更高的投资回报。第三,这里所讲的收益只能是预期收益而不可能是实际收益。额外的风险应当由额外的收益来补偿,这就是公司债券利率高于政府债券利率的原因所在。
原则二:货币的时间价值
财务管理最基本的观念是货币具有时间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货币都具有时间价值,货币只有被当作资本投人生产流通才能变得更有价值。在经济学中货币时间价值是用机会成本表示的。运用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要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则应拒绝。为把未来收益和成本折现,必须确定货币机会成本的大小或利率高低。具体的利率是权衡风险后决定的。因此,风险投资的收益应当高于无风险投资的收益。如购买股票的风险肯定大于将货币存入银行的风险,因而,股票投资收益率必定高于存款收益率。
原则三:衡量价值的是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公司收到并可用于再投资的现金。而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利润是公司赚得的收益而不是手头可用的现金。公司的现金流和会计利润的发生往往是不同时的。现金流反映了收支的真实发生时间,因而比会计利润更能衡量公司价值。
原则四:只有增量现金流才是相关的
并非所有的现金流都是增量。这里所讲的增量现金流是指新项目上马后的现金流与原项目现金流之间的差额,反映了该决策的真实影响。当然,增量观念不能局限在现金流上,而应当从增量这个角度考察决策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如收入、成本、税金等。
原则五:利润特高的项目在竞争市场上是不能长久存在的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要创造财富。因此,投资评估和决策时的重点是预测现金流量,确定投资项目的收益,并评估资产和新的投资项目的价值。
在竞争市场上极高的利润不可能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发现收益高于平均收益率的项目十分关键。竞争虽然增加了发现的难度,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市场竞争:一是使产品具有独特性。产品的独特性使其与其他产品相区别,可使产品价格抬高从而增加利润。无论产品的独特性源于广告、专利、服务还是质量,只要产品和同类产品的区别越大,竞争的优势就越大,实现高利润的可能性也越大。二是降低产品成本。规模经济和成本低廉可有效地阻止新厂家的进入从而减少竞争,也能使利润达到较高。
原则六:市场是灵活的、价格是合理的——有效的资本市场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只能在有效的市场中实现。市场是否有效与信息反映到证券价格中的速度有关。一个有效的市场是由大量受利润驱动的独立行为的投资者组成的。与证券有关的信息往往随机出现在市场上。投资者即时对信息作出反应,购买或出售证券。在有效市场的假定前提下,信息反馈到价格中去的速度之快使得投资者无法从公开获利。只有当投资者确信了证券价格已经恰当地反映了公司预期的利润和风险,进而反映了公司真实的价值,此时,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才是理性的,资本市场才是有效的。
原则七:经理、债权人与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问题
只要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就必然出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理的所作所为并非一定能使股东财富价值最大化。例如,经理的收入往往与公司的规模、销售额、市场份额、员工数等有关,所以有些经理偏好于扩大投资规模,尽管这样做可能对股东财富的增加并没有贡献,在这样的环境中,经理更多考虑的是个人晋升、收入的增加、地位的提高等。
那么为什么股东不将这些经理解雇呢?理论上讲,股东选举董事会,董事会任命管理人员。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管理人员提出董事会的人选并分发选票。实际上股东所面对的候选人名单是由管理人员提供的。最终结果是管理人员选了董事,而这些董事更多地代表管理人员的利益而非股东利益。于是就出现了的问题。股东往往花费很多时间来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并试图使他们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相一致。对管理人员的监督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和管理人员工资的审计来完成。另外,把管理人员的奖金和他们的决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股东利益结合起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
原则八:纳税影响业务决策
公司在评价新项目时必须考虑纳税因素,投资收益的衡量应当建立在税后的基础上。不同的税种对公司的财务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债务融资所支出的利息在所得税前列支,可以使公司减免一定的所得税,是一项减税费用。而股票的胜利是在所得税后列支,不能抵减所得税。这也是债务融资优于股票融资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管理学;工作过程;教学方式和考核
《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创新的实践考核体系,发挥其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基础课的作用。
1 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1 一条主线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1.2 两大基础
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1.3 四大关键能力
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2.1 头脑风暴法
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2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2.3 角色扮演法
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2.4 实地走访法
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2.5 管理游戏法
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3 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史孝志.管理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3):132-133.
[2]张奎香.管理学案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1):144-146.
一、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医院成本控制,可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医院成本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是实“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卫生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
2、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是国家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核算医疗成本,真实反映医疗服务耗费,才能为政府合理定价和为医院制定补偿提供依据。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是健全医疗服务定价、政府补偿机制、医保制度改革的客观需要。
3、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是代医院经营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医疗机构进入市场程度的深化,市场经济规律对医院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医院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逐渐加深,介入市场、参与竞争已成为医院改革的必然方向。医院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增强经营意识,通过加强成本管理,由最初的简单成本核算转变为全面成本管理,以有限的资金、资产、人才资源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4、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是促进医院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手段。医院加强成本管理,就可以获得医疗服务成本和收入最基础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控制和效益分析,为医院的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可以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
5、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医院通过成本管理,将科室成本与科室的经济效益一起考核,进一步明确科室的责、权、利,促使个人和科室能够自觉增强参与管理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二、医院成本管理的特点
1、全过程性。医院的成本管理贯穿于医疗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从物资材料计划、采购、储存、保管、使用的全部环节,到临床、医技、行政工勤的各个部门。只要医院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都重视成本管理,才能实降低成本的目标。
2、全员性。成本管理目标要依靠全院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关心、参与和管理,各负其责,各自控制自己应控制的费用,这样医院的成本目标管理才会有效和持久。
3、患者参与医院成本管理。在医院实施全面成本管理,除了依靠医院全员参加外,患者也是医院运营过程的参与者,因此提高患者本身的成本意识对实施医院全面成本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提高患者本身的成本意识,才能最终实全面成本管理的目标。
4、对技术领域渗透性强。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具有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性。其成本的确定,必须以病人需求为前提,以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为保证,并将其确定在合理范围内,而非越低越好。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下降。因此,医院不能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应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高效管理来提高竞争力。
5、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责任的有机结合。目前医院成本管理已从内部的成本管理发展到全面的价值链成本管理。在管理实践中,医院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在实行全面经济责任制,进行全面经济核算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决策开发新医疗服务。此外,医院从长远出发,应雇佣年轻、文化程度高的员工,利用学习曲线,以获得较长时期的成本优势。
三、实施医院成本管理的途径
1、建立以统一思想、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组织保障机制。成本管理贯穿于医疗服务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医院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是一项全员、全院参与的工作。首先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成本管理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意义,要把全体职工的思想统一起来,认真做好成本管理的宣传工作,积极利用院务会、周会、例会、职代会等进行宣传,分层次、多渠道做好动员工作。然后,医院还应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组织机构,成本核算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医院经济管理委员会。建立“经济管理委员会―财经中心―各科室核算员(一般由总务护士担任)”三级成本控制体系,以成本核算单位为中心,明确各成本管理部门的职责,形成覆盖院、科两级完整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为有效开展成本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和人员培训。完善各种原始记录,健全各科室、班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医院在医疗活动中,要使原始记录正确,就必须有完善的计量验收、领发等制度。医院内部各种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都要认真计量,并认真填写材料物资流转凭证,严格办理好各种收发领退手续。对消耗量大的水电气,应由专职人员经常检修计量器具,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无误。要定期组织成本采集员和科室核算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协调,及时对新增合并的核算单位,以及收入成本项目进行规范和统一,防止物品流失和数据流向错误。
3、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制定合理工作流程。第一,制订合理的采购计划,大力推行公开招标采购,降低采购成本。第二,加强物资管理和资产使用及保养维护工作,降低损耗和维修成本:一是所有物资均实行实时计价挂账管理,确保经费收支与库存实物增减保持一致;二是物资出、入库要及时记账,库存的药品和物资每月、每季和每年必须清点,确保库存物资与账面数量相一致,二级库账与一级库出库金额相一致,特殊及贵重药品要做到日清月结、账物相符、账账相符;三是对高值耗材实行专账记载、跟踪监控管理。第三,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减少不合理开支。第四,建立以定期分析、科学调控为目标的评价反馈机制。其主要包括对效益投入与产出进行分析;对医院在服务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分析;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效益分析;成本消耗定额分析。第五,正确处理成本管理和医疗质量的关系。医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注重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能为了节约成本而忽视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也不能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为借口而忽视成本管理。要把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和追求经济效益为最佳保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成本与效益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保证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医院文化;人本管理;理论探究
当前经济模式下的医院文化管理需要改变以往较为传统的经济价值观,由单一、被动的服务模式转由向服务育人而且因人而异的人性化、多元化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是以人的综合需求逐步发展的,摒弃了以往传统死板的物化管理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了医院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工作风气,为医院文化的全面革新提供了最新的驱动作用。现如今,我国的医疗事业人本管理的服务理念尚未成熟,仍存在一定的漏洞仍需要扎实基础,促进医院文化与人本管理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1 人本管理理论的定义
人本管理最为企业的管理理论主要是旨在企业的管理中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效果,有效的发挥了人的价值,并使企业与人共同创造价值。综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局势来看,人本管理理论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其医院的文化管理中效果更加突出。随着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在医疗事业急需要通过人性化特点的各因素方面探寻疾病的治疗和病因分析,多元化、多维度的角度审视健康问题。在医院文化中强调以人为本,回归人类的精神需求,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技术,更可以更多的关注患者本身的精神需求,更多的关注和照顾患者。
2 医院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2.1人本管理体现的是医院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传统的医院文化管理方面往往只是通过表面手段,例如:给员工加工资,发奖金等方法激励员工的工作斗志,然而此类方法过于死板,不够灵活,没有从根本上端正员工的工作心态,很难支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本管理则避免了单一死板的管理方式,首先是根据员工的属性需求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应员工之所想,将医院文化建设的综合目标与人本管理的理论结合起来,逐步激发员工工作的创新能力,提供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2.2以人为本体现了医院的本质特点 人是单位的灵魂,医院是以人为基础的医疗服务单位,其服务对象直接面对的是社会人群,医院文化、医院的战略目标等最终体现在人的工作成果上。所以医院文化必须要做到人本管理,围绕人性特点、人文文化的特点,开展各项自我创新、共同进步的人本管理工作。人本管理工作时刻渗透到医院文化中,包含医院管理方向、医院精神风貌及医院品牌形象等。
2.3以人为本稳固了医院文化的发展 医院是否提供患者良好的人性化服务质量影响了医院文化的公信力,医院必须要医务工作者端正工作态度,牢固服务理念,深化服务精神,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机构,以患者为中心,才能提升医院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的人本管理,平衡医院内员工的利益保障、确保医院内患者的精神需要,激发医院优秀员工的工作潜力,才能稳固医院文化的快速发展。
3 医院文化与人本管理的实践方法
3.1明确医院文化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认识到医院的发展方向,确定精神特点,摒弃医院必须遏制的不良风气,遏制物质拜金思想的滋生。通过明确医院的发展目标,在人本管理的方法下进一步凝固员工的工作斗志,推动医院的全面发展。
3.2发扬医院以人为本的医院精神 不断丰富医院的精神文化,树立医院以人为本的精神旗帜,发挥员工的主体意识,让员工主动爱医院、爱患者、爱工作,恪守其职救死扶伤,增强医院员工的使命感。发扬壮大医院人本管理意识,应予时代的发展需求,丰富医院文化的内涵,开拓医院文化的发展动力,促进医院文化的进步。
3.3树立并牢固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通过开展医院便民服务,改善医院服务环境,规范医院服务质量,杜绝服务忌语,丰富医院的人性化管理工作。通过文明用语、爱心指导、出院随访、心理咨询等,树立医院良好的服务态度,强化医院人本管理的基本宗旨,明确患者的病情和情绪变化,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牢固医院文化的发展力度。
3.4培养专业的医护团队、扎实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需要培养一个专业的医护团队,尊重各领域优秀人才,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保证人才的培养资金供给,开展思想报告研究工作和定期的人才交流活动,在医院人才中不断引进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围绕党的思想方针,坚持人本管理的建设理念,提升医院科室的创新力度,扎实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1-3]。
4 结语
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越来越强调人性的需求理论,所以社医院文化的发展强调人本管理。人本管理体现的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以人的生物学生理需求为基点,总体上是将人以"经济人"的观念进行自然、科学的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基本需求和意志力特点,引导人积极主动的实行各项管理工作。传统的医院文化是系统性的管理工作,然而面对反复繁杂的经济竞争必须要及时转换到人本管理中,从本质上对医院文化进行质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秦敏春."人本位"的医院文化在医院发展中重要性的思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5:344-345.
关键词:管理会计 成本 高职院校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千所,年招生规模超过310万人,在校生达900多万人,高职院校资金需求缺求的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数有限,而银行贷款的紧缩,致使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由于公办高职院校采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而忽视成本的重要性,致使资金缺口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可以像企业一样加强成本管理,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支出,合理配置学校资源,本文主要将企业成本管理思想引入院校,对提高办学经济效益,为进行高职院校成本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 高职院校成本的认识
从管理会计角度理解,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所以高职院校成本可以看做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包括提供教育服务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
2 基于管理会计高职院校成本的分类
院校成本管理需要不一样,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将高校成本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分类方法:
2.1 成本按习性分类
成本按习性的分类是指根据各项成本是否会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可以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对成本的该种划分方法有利于学校会计人员进行本—量—利分析,便于做出管理决策。
2.2 成本按其与决策的关系分类
高职院校所发生的成本很多是与院校领导者决策相关的,而有些是无关的。我们可以将成本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对成本的这种划分方法有助于学校掌握成本的相关性,提高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对于学校正确的进行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3 高职院校成本的管理
3.1 从成本习性视角管理
高职院校进行成本习性分析,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在校学生人数范围内和一定的教学时期内,学校成本的总额与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固定成本一般可按照领导者决策行为影响划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与酌量性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属于教学能力成本,它与整个学校的教学能力及其正常维护直接相联系,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短期决策行为很难控制并改变其数额的成本。这类成本与维持高职院校正常运转相关,例如院校的教学楼、实验实训设备、行政管理人员工资、保险费等。这类成本的数额一旦确定,在短期内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因此,在不改变高职学院发展政策,要控制约束性固定成本,必须合理地利用高职学院自身条件,增加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单位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在日常的活动当中,院校的管理者根据院校发展的情况确定的,其行为可以控制或改变的固定成本,比如院校的广告费、教职工培训费、课程开发费用等,这部分成本的发生可以因领导的决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发生额的多少代表着学校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控制此项成本,必须要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在不影响高职学院发展的前提下,降低其绝对支出额。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教学时期和一定的学生人数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减成正比例增减。例如:教学实训指导人员工资,学生奖贷助学金,实验实训费用等费用。高职院校对于变动成本的发生随着学生越多,成本也会越高,所以可以通过降低单位变动成本的方式,来实现成本的控制。
混和成本指同时具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该成本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动而呈现不规则变动。在高校成本中,属于混合成本的项目主要有教学科研业务费、仪器设备购置费、仪器设备维修保养费等,这些费用除了受到在学生使用次数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设备的质量、性能等。为了加强高校成本的管理,可以选取适当的方法对混台成本进行分解,将混合成本分解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以院校里面发生的所有成本也同样区分这两类,管理者可以根据成本的习性来加强成本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使成本发挥最大的功效。
[关键词]公路施工技术管理
一、施工技术管理的内涵
公路工程的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由此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所谓的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是指以合同条款和技术规范为依据,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各种有效和必要的方法,使工程满足设计要求,实现设计目的,最终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通常包括技术方案的编制、施工过程中日常技术管理、工程测量管理、工程试验管理、工程变更管理、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等工作。囊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
二、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基本原则
第一,供应与消耗协调一致,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实现效益最大化原则。应用科学的计划方法制定最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人力、财力、物力尽可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第二,要把企业和国家、当前和长远二者相结合,遵守经济节约的原则。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经济技术比较分析,本着节约基建费用,降低工程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三,要严格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原则。国家经济政策是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以及国家不同时期的技术经济状况而制定的,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如节约木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护农田、保护历史文物、施工机械化、施工管理科学化等都要严格遵守。
第四,严格执行基建程序和施工程序原则。履行合同约定,落实季节性施工,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协调性和均衡性。要避免施工断断续续资源利用不足,要防止出现突击赶工的现象。
第五,对“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坚持经过试验鉴定的原则。
三、公路施工准备阶段技术管理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主要是了解和分析工程特点、进度、要求,根据施工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制定和健全技术核定与设计变更、技术交底和技术复核等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充分及时地从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保证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协调性和均衡性。保证工程在如期交付使用。为此,施工前要抓好以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第一,建立各级技术负责制。要建立和完善以总工程师为首的从上到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人事制度。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专职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等管理人员在技术管理中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第二,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把技术管理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可以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技术活动无论在室内或作业现场,都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和严格的检查制度,从而保证技术工作有条理、有目的进行。
第三,建立图纸会审及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制度。图纸会审是对图纸的合法性、整体性、主要结构的设计、施工技术装备以及采购的材料在品种、质量、规格、性能、数量等方面是否与设计选用的相符等方面进行会审。避免出现因图纸本身的错误导致严重后果。技术核定是针对工程变更内容,召集有关部门在技术上、经济上、质量上和使用功能上充分研究、协商,各方意见统一后以文字记录下来,作为施工依据。
第四,建立技术交底制度。技术交底应在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进行。作业技术人员通过向施工工人进行施工设计图的技术交底、施工工艺交底、材料规格、品种、质量以及使用要求交底、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交底、样板或实际样品交底、安全生产、节约成本等技术措施交底,可使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明确施工任务及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工程施工。
第五,建立工程验收制度。在施工过程中除按有关质量标准逐项检查操作质量以外,还必须根据公路施工的特点,建立隐蔽工程验收制度、中间验收制度、竣工验收制度,确保公路安全交付使用。
四、公路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就是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现场技术管理是整个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图纸会审,坚持按图施工;编制并优化施工方案或施工措施;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施工;及时检查施工进度和计划执行情况,确保工程按期完成;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做好施工资料的积累和整理,确保与施工进度同步。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工程的高质量、高标准按期完成。
五、公路竣工验收阶段技术管理
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要组织试验人员进行以试通车为主的全面实验检查,填写竣工报告,组织预验收,完成交工报告和技术总结。竣工验收的工程必须符合合同约定的工程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的合格标准,单项工程必须达到使用条件或满足生产要求。
管理作为永恒的话题.是关系到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抓“管理”这个关键。对于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而言,技术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管理,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施工技术不断进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竞争能力。总之,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公路施工的经济效益和企业信誉,因此,一定要重视技术管理的每一环节的工作,做好整个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强.浅谈高速公路施工的技术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2]刁树民.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9).
财务资源管理的重点内容
①财务信息资源管理。财务信息的特点是规范性、真实性、安全性。它的作用是科学、合理地利用财务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财务信息资源的巨大潜能,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建设。
②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发掘与管理在现代化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最具有挖掘潜力的要素。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的发掘与管理,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设备的优化组合,实现人尽其才,提高工作效率。
③设施管理。它的作用是为财务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提供环境和条件。它对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各种财务信息的准确和安全,也关系到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
财务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途径
1.拓宽管理内容。计算机技术包括数字化的输入、输出、存储、处理、分析等。存储技术改变了财务信息的载体形式和存储方式;计算机数据处理等技术给财务信息快速处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财务信息处理的范围扩大;网络通信技术将财务信息的传递功能延伸,使各部门可以分享财务信息资源。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完成了过去手工难以完成的工作,拓宽了财务资源管理的内容。
2.改变管理方法。科学化的管理要求制度化、规范化,并且要改变过去管理中人为因素起作用的缺陷。按照国家的法规、制度、条例进行管理;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要求的责、权,对财会人员权限进行规范;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监督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方法,以保证财务资源管理的效果。同时,运用经济管理的方法,建立岗位责任制和激励竞争机制,注重效率和效益。
3.促进管理手段的进步。用计算机进行财务资源管理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因此财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这一手段的运用将带来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财会人员的许多工作由计算机替代,因而计算机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增加;二是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对管理的各环节要求也更高。
4.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财务管理的计算机化,对财会人员的知识化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掌握财会专业知识,还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同时,它对管理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务资源管理的作用
一是使财务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载体形式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准确和新颖;
二是使财务资源的配置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匹配;
三是通过财务资源的科学化管理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四是使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事业单位的其他经营管理活动形成互动,使效率和效益达到最大化。应当说,财务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要使财务资源得到有效管理,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财务资源与社会经济需求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和持续发展。具体包括:①优化社会环境。财务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来,企业通过明晰产权、职能分离、机制转换等改革,使其财务职能更加明确、清晰。而社会对财务信息的迫切需求和良好的财务信息资源的存在,是做好财务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②建设和完善法规制度。通过对法律和法规制度的规范、完善,可以为财务资源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撑环境。以《会计法》为代表的各种国家法规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规范财务工作的制度体系,使得财务工作有法可依。③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财务监督一直是财务管理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然而,这一问题目前已经引起重视并正逐步得到解决,如企事业单位实行的会计委派制等。监督机制的健全和正常运行,将给财务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财务资源管理的内容和途径相关文章:
1.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怎么做
2.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的途径
3.财务管理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关键词: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管理过程
中土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因为园林施工项目的施工对象都是有生命的,自然景观也需要与人造景观能够和谐统一,人造景观能够有效的结合艺术美和自然美,这样园林施工项目管理在基本方法和管理过程方面与其他施工项目相比,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就需要对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管理过程进行仔细的分析。
1、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证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符合相关的要求和标准,尽量避免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同时,还需要对项目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可以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十分多的优势,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领域和管理领域,它作为项目管理的一种基本方法,主要指的是组织中的成员亲自制定目标,然后对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在进行自我控制的时候,主要通过的是人的自信、自尊、事业感以及能力等等,从而保证既定目标被有效的实现。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目标管理是一项完善的系统,它是主动的,并且面向于未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管理活动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然后将中心定为被管理活动的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来将人的主动能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实现目标的基础上,达到管理活动任务完成的目的。
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在园林施工项目管理中应用的目标管理方法分为这几个步骤:明确的对项目内部各个部门进行任务分工,还需要提出相应的要求;各个部门将承担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目标,比如园林工程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效率性目标、园林工程质量和进度等成果性目标等等;对这些具体的目标进行落实,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责任主体对这些目标进行落实,并且落实相关的保证条件;对责任主体的落实全过程进行监控,如果在监控中发现了问题,应该及时的进行解决,还要分析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对这些具体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比较目标计划成果和目标执行结果,依据完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是否进行奖励或者惩罚。
2、园林施工项目管理过程分析
(1)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证施工项目不会滞后于既定进度,园林施工项目管理也是如此。园林施工项目管理进度管理指的是在规定的工期之内,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编制,编制的时候应该将园林施工项目的特点和施工方法的要求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在施工的时候需要严格依据施工进度计划来进行,如果在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应该迅速的找出原因,并且分析影响到整个园林工程工期的程度,及时的对施工进行相应调整。如果施工是严格依据相关的进度计划来进行的,那么完工的日期也就在施工合同约定的交工日期之内,施工企业就可以对资源供应进行合理的安排,实现工程成本减少的目的;并且园林施工项目的完工工期也会对施工企业的声誉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需要全员的参加,围绕在项目经理这个中心的四周,并且对施工进度承担相应的责任。
(2)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
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分为三种,分别是规划、控制和协调,规划指的是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编制,控制主要是对实际施工进度进行监控,如果在监控中发现了一些偏差,应该及时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调整;协调指的是对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疏通和优化。规划、协调和控制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3)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的措施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的措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组织措施,另一种是技术措施;组织措施指的是在开工前完成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对施工人员进行组织、对施工设备进行调动、对施工技术准备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以及一些临时生产设施的搭建等等;技术措施指的是从技术的角度上来对施工作业的开展进行组织,比如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对施工网络设计进行优化、加快材料周转速度、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等等。
(4)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完成的园林施工项目能够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指的是依据相关的质量标准来进行施工说明书的制作,完成制作的施工说明书要有效的指导园林施工现场的施工,并且对项目施工的质量进行检查。园林项目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园林施工质量,因此,园林施工企业应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贯彻质量管理。
一般来说,施工人员、施工材料以及施工工序等三大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到园林施工项目的质量,其中,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是施工材料,前提是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技能,关键在于施工工序。
(5)施工人员管理
可以通过定期经常的培训或者教育等,来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行强化,然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落实和贯彻;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技术,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6)施工所用材料管理
土方和苗木是园林施工项目必不可少的材料,在土方方面,应该对土壤的肥力以及酸碱性进行控制;在苗木方面,应该对苗木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保证选择的苗木都生长健壮,有着良好的长势,并且满足造景需求。
(7)施工工序管理
园林施工项目需要很多个施工工序,要想保证整个施工项目的质量,首先需要保证每一个施工工序的质量。
(8)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园林施工项目除了要考虑质量和艺术效果之外,还需要对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增大利润,这也是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园林施工项目成本包括很多的内容,比如劳务费用、材料费用、施工机械费用以及一些隐性成本,比如体制成本、机制成本和素质成本等等。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实现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目的,一是对施工图预算进行正确的编制,园林施工企业应该对招标文件和合同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可能发生的基本成本费用进行充分的考虑,施工合同规定的各项定额外补贴也包括在内;二是对工程变更的增减项进行及时的办理,在园林施工项目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工程变更的情况,施工企业应该依据相关的变更资料和对施工的影响程度,来对增减手续及时的办理,从而及早的得到补偿。三是保证制定的施工方案是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的选择直接对施工方法的选择产生影响,园林施工项目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施工机械、施工顺序以及施工工期的影响,因此,就需要编制出比较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3、结语
园林施工项目管理并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工作,它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施工企业应该坚持目标管理,将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等因素充分的纳入考虑的范围,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谈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及管理过程[J].科技致富向导,2009,2(1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