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逻辑思维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79-01
传统数学认为,数学有三种能力,即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这三大能力的核心。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使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正确合理地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等。当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的教学要求之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学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都广泛使用逻辑推理。因此,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力的阵地,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需要理解以及掌握相应的代数式以及几何知识,这些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够找到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再使用具体性思维,而是需要将其进行抽象化,从而培养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够让初中生真正地学习到数学知识以及以后相应学科的知识。由于初中生在经过了小学几年的学习之后,很难将自己的思维转化过来,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或者强化,使得这些学生能够比较快速地利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进行例题或者方法的讲解,与此同时,在课下让学生们进行结组训练。只有让学生时刻进行训练或者练习,他们才能够逐渐熟悉这种学习方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就可以熟练地掌握逻辑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地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抽象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概念的引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给学生概念,然后再对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容易形成学习懒惰的坏习惯。而抽象概念恰恰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的抽象概念指的是教师并不直接的教给学生新概念,而是通过设置悬念等方式进行慢慢引导。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不断的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要从整体上掌握和监督课堂教学进度,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多做题中练训逻辑思维
加强数学的推理证明训练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巧做习题,特别是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数学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围绕教学重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备各种习题,特别是应增加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也应加强推理证明的训练,以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复习课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型,它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统一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以前的知识系统化,系统化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以前单一的思考方向上。教会学生善于归纳整理,使知识和思维体系化、系统化。在复习课注意教会引导学生整理纵向的知识结构,就知识的纵向联系,前因后果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在复习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整理横向的知识结构,即把分散的知识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知识及方法系统地串起来,形成一个横向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
五、要教会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反思能力,创建反思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自我反思有利于其数学逻辑思维的强化,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习惯的培养变成为了每个数学教师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反思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需要解决数学本身与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而其最佳的方案便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反思能够深入数学题目的研究中去,并找到数学问题的核心,从而打破对原有知识的错误认知。学生在新的认知中会强化自身的数学思维,并以此来提高解题能力和数学成绩[1]。需要强调的是,初中数?W的关联性较强,学生在日后的数学关联性学习中进行反思同样能够获得较大的提升。
二、合理安排课外作业,构建反思交流平台
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与小学生相比明显增大,除了学科的开设数量增多以外,其知识点的学习内容也在不断增多。初中数学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要明确的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应用原理,还要懂得在实践解答的过程中找出其重难点,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传统的数学教育,教师会给学生布置较多的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大量习题的训练来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应合理的对数学课外作业进行安排,将数学学习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创设,在每天的课外作业中预留出一部分时间供学生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领悟。学生在自主反思中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问题与疑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疑问进行记录,在第二天的课上与大家进行分享,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对其疑惑进行解答,一方面促进了其反思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促进了班级整体学生的协调进步[2]。
三、善于提出问题,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反思
初中数学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引发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问题并要去教师为其进行讲解。此时,教师不应该直接为学生解答,而是要与学生进行互相探讨,在探讨中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主动性,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反思自己的思考错误点,进而培养其自身的反思习惯。此外,学生在习题训练中往往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培养学生说“为什么”的习惯,让学生自行寻找解题中出现的错误点,并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四、搭建趣味性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根本是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感兴趣才能进行自主反思。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善于搭建趣味性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并在无声的反思中进行自我评价[3]。值得强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对学生做出评价,找到每个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使得学生在对自身不足有着清晰认识的条件下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反思习惯更具备针对性,更能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反思。
【关键词】数学教学;两级分化;转化策略
1 初中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的原因
1.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兴趣的淡薄甚至缺乏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相对小学而言,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学生适应性及学习意志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分化的严重性与否。
1.2 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相比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1.3 思维方式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2.2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②大部分后进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③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对后进生要“爱”字当头,“严”字贯其中,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2.3 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他们体会成功与被赞赏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4 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2.5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2.6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2.7 尊重和理解后进生。要相信后进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教育。对后进生工作要有耐心和信心。
3 平时教学始终贯彻“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
3.1 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有创意,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力求解题过程的完整与完美。另外,开展课外提高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切实发挥他们的尖子生优势,让他们在平时学习以及中考中占有决对的尖子优势,这与中考成绩优分率提高,关系重大。
3.2 注重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占据了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试均分的高低,抓好对他们的教与辅,也是数学教学中成绩提高的重要一环。他们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拉四,因此,解题时的严密与细心成为他们考取高分的关键。一定要训练他们在能得分处多得分,不能得分处想法得一分。
4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1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尽量采用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2 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教授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他们能力的培养,加强“联想、想象、转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4.3 要做到“精”。要做到精选、精讲、精析、精练,不搞题海战术。但不练习、不强化也不行,这就要认真备教材、教法、学法,使之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就要从“精”字作文章。
关键词:教学方法;尊重差异;思维训练;课堂氛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有效地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学方法不够恰当,就会使得学生无法正确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由于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都不相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几何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完善,提高他们的互相交流能
力,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二、充分尊重初中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作为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由于每一个学生存在相应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对学困生,教师应该多给予相应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才可以达到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改变知识传授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教师应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使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通过自己努力的思考来解决问题,从根本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开放和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与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要求不能够过于严格,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然就会导致整堂课的气氛较为紧张和沉闷,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失去兴趣,最终出现厌学的情况,从而降低初中数学学习的效率。所以,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完善。
五、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
师应该把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借助多媒体所独有的优势来创造形象的教学情境,使一些复杂的教学内容更加简单化,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直线与圆之间位置关系”的时候,应该把半径、圆心和直线间的距离动态化显示出来,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看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更加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教学评价要适时全面
在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学生要能够制订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能够体验到自身的存在对他人和对社会的价值,认识到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完善自己,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个体得到良好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教师在评价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适度地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得以提高。
综上所述,想要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首先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初中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能力。并且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学评价还要适时全面,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尽情地享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太立.例谈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J].考试周刊,2011(1).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 素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看清楚事物本质,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对概念缺乏深度理解,机械记忆;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混乱,没有理清层次,总体而言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未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进而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消化吸收打下良好基础。从成长过程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逻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逻辑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这些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对于学科教育而言,文科课程如语文往往可以借助学生的表象记忆和主观想象来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缺失的表现
(一)机械记忆概念,缺乏深度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新鲜的词汇及与语言有关的相关概念。如修辞中的互文,借代等。常规教学中,教师会对重要的内容进行强调,此外还要求学生用背诵,听写,考试等方式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巩固。但因为有的内容过于抽象,短时间内要全面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加上讲解方式又不够艺术,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就会似懂非懂,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表述时,其语言表述就不可能顺畅,充其量也只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还会对其他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造成障碍。
(二)语言表达混乱,层次不清楚,分析判断问题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混乱的情况通常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语言组织十分随意。如在讲授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时,要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时,很多学生只会就其布局特点或是单独景物作介绍,语言组织上也是颠三倒四,思路不严谨。层次不清楚则体现在当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总结的时候语言的随意性,这也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则体现在学生对材料定句子或者表述的理解上,如习题中经常有“下列哪句话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往往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此外,在写作文时,部分同学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如作文题目“谈义气”,审题时应重点理解意气的内涵,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泛论义气,或将义气狭隘化,或是过于美化,最终使文章没有内涵,言之无物。
(三)独立思考能力受限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或多或少对正处于求新阶段的学生带来一定枯燥感,知识的吸收也因此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在人教版的Z文教材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分阶段安排了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课文。但在教学方法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延续生字生词学习、分段、概括大意、主旨提炼等程序,重讲解,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不重视引导,教学效果极差,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打了折扣。在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读和写,其实听和说也是逻辑思维形成中很重要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有现代文、文言文、散文、诗歌等。不管是何种文体,不能割裂地单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从整体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环境等层面对文章进行宏观了解。然后再从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等微观层面的欣赏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从内容到写作技巧真正理解文章的精华。字词句的理解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文章体裁不一样,所运用的逻辑知识也要有差别。如七年级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对创作背景不是很理解,那么对作品的内涵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二)满足性原则
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是以满足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逻辑思维的认知与提升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让学生认知到逻辑思维的学习能够提升人的价值。从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讲解到启发式教学,再到现在的鼓励引导式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文本讲解应从文章结构安排到意境赏析等层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透彻,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到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意识到学习语文能够满足自身成长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就会能得到激发,逻辑思维的提升才会变得容易。
(三)综合发展原则
常规教学活动可以从字词理解、语句组合、修辞手法运用以及文体选择等方面检验成果。常用的检验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来呈现。为使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性以及通俗易懂,就需要运用到语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及语法等综合知识。而知识综合运用的程度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广程度,更折射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要目标,探索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安排多种类型的训练模式,从训练的方式到内容既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适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方面的方法应用
(一)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当前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知识时“被动接收”现象比较明显。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不强,更多的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讲解或者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的语文知识点教学基本上分为基础知识和素质拓展提升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拓展字词的接触面,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素质拓展则表现在学生弄懂不同文体的课文基础上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从学生个体差异上来看,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强,对教学活动中涉及一定思维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也相对较高。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呈现“打酱油”的心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无论是从课文导入的方法还是讲解方式的选择,又或者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形成。例如,在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进行介绍。如果能够熟悉“游客”心理,学生在进行介绍时,自然就能更好掌握说明的重点,顺序,语言组织等。
(二)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中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率的基本素质,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现代文阅读教学除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之外,更要分析布局谋篇、情节结构、组材构思等特点。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课文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像文言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词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建立系统的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便诗词曲讲意境、讲形象,也要重视逻辑思维运用。如《天净沙・秋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写景抒情顺序,先写客观景物,后借景抒情,从部分到整体,从物到人,表现出内在的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学生理清这种关系对作品表达的思乡之情能体味得更深刻。而作文教学从主题确定、选材到遣词造句,都离不开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教师应将思维训练落实到常规的作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形成对比思维
实践证明,反省思维是一种提升思维质量的较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结果的差异,思考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再次梳理思维程序,找到思维的差异性,思考问题症结在哪,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修复,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七年级文言文《孙权劝学》让人们明白了不管先天条件如何欠缺,后天学习都能够弥补先天不足,同时还要以发展变化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说服过程”,如何劝诫他人学习,同时注意说服过程的逻辑递进关系。在反省思维中,学生就能^好地掌握说服的技巧。此外,在作文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到反省思维。部分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在审题思维过程中,差异性造成的主客观原因,弄明白究竟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逻辑思维的问题。如果是知识结构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如果是思维习惯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对作文题目的审题自然也就变得顺畅。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言传身教”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首先就要加深对语文课本中蕴含的逻辑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知识传递的形式多元化,以图表、不同颜色的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对分析、类比、归纳、演绎、总结等逻辑思维方法有更直观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大气磅礴有直观印象,通过视频当中的声音刺激强化重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上升到较高的美学层次。
而“言传身教”主要表现在教学用语要严谨科学,对学生形成示范效应。用专业学术语言以及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做到解疑释惑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统一。内容陈述方面上也应该做到严谨。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对教材认真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安排课程进度。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初中生的知识接收心理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对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要求教师讲授概念应准确,判断应恰当,结论应理由充足。同时,“言传身教”还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传播过程的有效性。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或常规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应用。此外,在互联网与人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信息社会,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蓄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石崇森.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J].教学与管理,2009(24):73-74.
在初中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由于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初中生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客观性比小学阶段明显增强,能够对各种观点作理论的思辨,不再轻易接受别人的或书上的言论。同时,由于意识的形式逻辑思维的有效性和深刻性,他们急于用这些新的认知工具来重新审视和寻找客观规律。因此,初中生一般求知欲十分旺盛,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想象奇特而丰富,对一些深奥神秘的现象也希望了解一二。物理学本来就是具有实践、创造特点的学科,物理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物理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分析能力外,更应积极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基于上述两方面的特点,在初中物理过程教学中我们应适当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创造力。
那么,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以下笔者介绍自己的一些做法。
1.夯实基础,为创造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是创造力构成的一个方面,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知识,知识丰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对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与简化、调整、修正;有利于创造方案的实施与检验;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这是创造力的重要内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构建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认知冲突途径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学习物态变化时,笔者通过回忆2008年我国南方雪灾、冻雨的情景引入。如学习安全用电知识时,笔者通过播放不遵守安全用电守则而造成事故的视频或图片引入,等等。如讲解物理规律时,笔者要求学生注意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如欧姆定律I=U/R,我们要注意I、U、R三个量都是对应同一导体同一状态而言的,即具有同一性和同时性,另外,要注意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不随电流和电压的改变而改变,不能说电阻与电压成正比。又如电功率公式的两个推论P=U2R和P=I2R都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把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解决电学问题时,我们首先要识别电路,然后根据灵活选择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的规律解决问题。又如解决浮力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弄清物体是处于漂浮、悬浮还是沉底状态,或者是处在上浮抑或下沉的过程,再灵活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和相关公式解决。
2.实验教学中重视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创造能力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是实验教学中创造教育的重要目标。物理实验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如八年级下册第29页的“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在完成本实验后我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本实验是怎样测量小灯泡电阻的?”“本实验如果将小灯泡换成定值电阻,又该怎样进行?”“给你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和若干导线、一只电压表和一只定值电阻,怎样测量一只未知阻值的电阻?”“给你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和若干导线、一只电压表和一只电阻箱,怎样测量一只未知阻值的电阻?”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各自的方案。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3.利用“想想做做”激发探究热情,培养创造能力
在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编者设计了“想想做做”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编者设计了大量构思新奇、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验、小制作。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行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动脑机会,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在小实验小制作中,没有现成的仪器和用品,学生就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从仪器的设计、制造,实验步骤的方法和意义,到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全过程,都由学生亲自完成,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有利于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八年级下册第80页的“让线圈转起来”,笔者先在课堂上演示预先制作好的“小小电动机”,不少学生发出了“真神奇啊”的惊叹声,自然而然,学生内心产生了自己动手制作的欲望。接着,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制作一台“小小电动机”。这个制作的成功与否由于受材料、摩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同时,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制作,诸如如何调节电动机转速,如何改变电动机转向、换向器的作用等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已经牢牢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
4.在习题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出新时期需要的开创性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培养发散思维的习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一题多答等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从而灵活地掌握各知识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之目的。近年各地中考物理试题中不乏考查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题,教师可把它们精选出来,在习题教学中灵活使用。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例1: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3V,电阻R2的阻值是10Ω,开关闭合后,通过电阻RR2的电流是0.5A。
(1)请参考下面方框内的示例,自主设问并解答2个相关物理量(所求的量不能与示例相同)。
(2)若通电时间为10s,求这段时间内电流所做的总电功。
简析:此题为开放型计算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试题让学生直接参与提出问题,学生提问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
例2:给你如下器材:玻璃杯,水,硬纸板,矿泉水瓶,水槽,广口瓶,浸有酒精的棉花球,剥了壳的熟鸡蛋,酒精灯,火柴,塑料吸盘,挂钩,请选择所给器材设计三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写出所选器材,主要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
关键词:初中几何;入门教学;体会
初中生学习几何并不是一件易事,究其原因在于平面几何考验学生更多的是逻辑推理,而初中生以往学习接触的基本都是关于数和式的知识,而突然转入到对具有各种定理、公理的图形性质的研究,研究方法大不一样,加之几何概念往往都比较抽象,因此学习难度增加。此时若对几何入门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将造成多数学生绊倒在几何入门的门槛上。下面,笔者将分享几点关于做好初中几何入门教学的体会。
一、抓好几何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初中几何学习初期,平面图形在某种程度上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这时再加以教师的有意引导与培养,帮助学生透彻掌握到几何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其基本概念、定理、公理及研究方法等,学生对几何学习的热情与学习效率将立竿见影。几何概念一般较为抽象,学生的实际感受不明晰,因此在初期的学习中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教师注重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尽可能保持课堂的概念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强化同步进行,加强对学生直观思维的培养,并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直观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将有效克服学生学习几何的困难。如对于“角”的定义,教师可从时钟的针角、黑板角等实物引入。又如如何区分直线、垂线、线段、射线,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差异的方法来明确几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辨别概念并牢固掌握。
二、加强几何符号语言训练,规范学生几何语言的运用
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是几何语言的三种形态。健全学生数学思维的第一步便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规范运用这些语言。几何教学中往往离不开大量的推理论证,而在此过程中符号语言应用最多,因此极有必要大力训练学生对几何符号语言的掌握与运用。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如图1,既可用文字语言描述,为“点C为线段MN的中垂线AB上的一点,则点C距线段MN两端长度相等”,而用符号语言则可描述为:
这种用符号将线段、相等、相互垂直等关系标志出来的就是符号语言,而形成的几何图形就是图像语言,可以看出这比一般语言的描述更加直观形象,这就是几何知识的一大优势特征,同时这种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翻译 过程也增加了几何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符号语言时可能比较生疏,但任何语言学习都是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只要学生反复加以训练,慢慢地就会从生疏到掌握再到熟练运用。而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指点,帮助学生尽快熟练掌握符号语言的运用。
三、加强推理论证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推理是几何学习的核心,因此几何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几何推理入门教学大体有3个阶段需教师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引导:(1)结合概念引入三段论证模式,例如角平分线的定义:OC评分∠AOB,则∠AOC=∠BOC,或是∠AOC=1/2∠AOB。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口头示范以及书写示范后,可慢慢地要求学生进行口头叙述以及规范书写。对于后续关于“顶角”方面的计算题,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2)“平行线”教学,教师务必要学生明确之中的因果关系。(3)“全等三角形”教学,教学的重点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推理论证。数学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几何逻辑推理的学习要必经了解、掌握、熟悉这三个阶段,教师需明确的是,几何入门教学重在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推理论证的难关。
四、运用好分析法,开发学生论证思路
明确了论证思路,几何解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但是论证思路的寻求并非轻而易举,这是几何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每一步的推理都要提出“为什么”,以此来加强学生思维的启发,并且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开发,还重视加强对学生一题多解的训练,让学生不断积累解题的经验,从而开发学生论证思路,让学生从此爱上几何。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应该对疑难点进行侧重性的分解,可以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充分利用起学生既往数学学习所获得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最大化地提高平面几何入门教学的效率。
总之,初中几何的学习是整个初中数学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几何入门教学是是引导学生后续几何学习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只有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几何知识基础,才能让学生顺利过渡到下一步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一)“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条对应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即“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所不同的是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问题,这是有别于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更高要求。如果说,感受是接触外界自然、社会、人生所得到的影响的话,它既是一种感觉印象,又包含着人的某种情感态度和体验。感受离不开人对感受对象的感觉和理解,而思考则是在感受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是一种更深刻地认识和判断。高中生的人生阅历和理性认识已经具备深入思考自然、社会、人生的条件,对他们的作文应该有更高的思想深度的要求,这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在表达中明确责任意识,陈述自己的看法时考虑为自己的观点负责,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不信口开河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这也是对高中生写作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即写作既要考虑目的要求,又要注意表达的妥帖和科学性。“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一句有些笼统和令人费解,不如说“培养科学理性的思辨意识”更具体。
(三)“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前一句分量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书面表达的内容要求,第二层意思是结构形式要求。这些要求严格说来没有什么新的创意,只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要求。第二句指的是思维发展的要求,但在表述中存在令人费解和矛盾之处。要求中提出三种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前两个思维是按照思维形式划分的,而第三个是按照思维品质来衡量的,这样,三种思维放在一起就造成分类表述上的矛盾。有创意或创造性的思维一般被称为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在编写者的意识中通常指逻辑思维中的思想创造,他引导人们注重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科学思维训练,以为通过这些训练就可以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其实,想象思维中独特的想像和虚构也同样是创造性思维,把想像和虚构排除在创造性思维之外,显然是认识上的局限和偏颇。所以,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创造性。
(四)“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两句话比较有新意的是强调了写作中个性张扬的意识,主张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然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这只是一种不现实的理想,尽管难于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但这种想法很好,是一个在高考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基础上方能实现的理想目标。自主写作意味着主动自由的写作,它与目前的被动应试写作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的距离。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被动的应试作文压制和泯灭了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
(五)“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这两句话有两层意思:即要求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注意语言推敲,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表达的意思很明确,但没什么新颖独特之处。譬如: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这种一般性的要求过于笼统,不同文体实际上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议论文要求表达思想准确和语言鲜明,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议论文的语言是一种诉诸人的理性的逻辑话语,要求语言与表达的意思保持一致,而记叙文要通过记叙和描写人、事、景、物表达某种情感态度,它的语言有时要求委婉、含蓄、甚至模糊的表达。所以,作为写作的要求,应该根据不同文体提出符合文体特点的具体要求,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六)“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45 分钟能写 600 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 2 万字。”这段内容强调了写作中的独立修改和相互交流的教学理念,也提出了写作速度和数量要求。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譬如,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怎样进行交流与评价,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导,学生就会在具体操作中一筹莫展。
(七)在 7、8、9项中,具体谈到口语交际与交流的要求及演讲的问题。口语的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任何一种形式的表达都是思维基础上的表达,作为思维的两种表达形式, 写作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表达,交际交流是通过口语的表达。书面语言的交流一般通过读者的阅读行为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通过文本媒介进行;口语交流是一种在一定交际场合和交流语境中的表达与对话,言说者与倾听着的角色是互换的,它是围绕话题和交际目的所进行的沟通交往。
在中学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口语交流除了能够锻炼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得流畅清晰之外,还可以培养应变和应对能力。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是写与说的区别,写能培养完整严密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说能培养即兴表达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二者虽然同样重要,但写作能力的强弱也影响口语表达的效果,所以,写作应该是锻炼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交流中,“述”应该以“作”为前提和基础,要避免述而不作的倾向。
关键词:伊索寓言;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思维能力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思维是对输入信息加工改造的编码过程,是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对新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和系统化、具体化的过程。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创造性地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阅读教学不仅要侧重培养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更要教授英语学习策略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英语阅读课一般包括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教学环节。然而通过课堂发现,不少英语阅读课中,教师设计的各个环节活动看似清晰,但活动设计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具体表现为:读前活动不能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无法让学生提取已有知识的阅读服务;读中活动对文本分析不透彻,导致阅读任务和问题设计混乱,进而影响学生阅读思维的严谨性;读后活动不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学生不能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进行真实的表达。
笔者选用《伊索寓言》为校本教材,其故事精彩,题材广泛,语言地道,可以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初中生英语思维能力。同时,这些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净化心灵,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则寓言“两个行人和熊”(The bear and the two travelers)为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多维深度分析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效设计阅读活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课例呈现与评析
“两个行人和熊”讲述了两个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熊,其中一个人不顾朋友自己逃到了树上,另一个人来不及逃,就在地上装死,结果熊没有去吃他。故事内容简单,适合学生水平,情节引人入胜。笔者通过以下教学活动环节设计,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1.读前激活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1984)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则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惫。读前活动的设计应从从背景知识、学生兴趣和目标词汇三个方面激活学生思维。
(1)设计提问活动,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上课开始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三只小熊”的英语歌曲,并提问:What animal do you have in the song?学生很快回答:Bear. 接着,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meet a bear in the woods?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头脑想象中遇到熊后的应急措施,为后面的阅读做好了铺垫。这个活动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展开,学生积极性很高。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他们心中的想象回答,学生对阅读充满了期待。
(2)设计预测活动,激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预测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无论与预测结果如何,预测都那使学生更接近文本主题。预测可以有多种方式,如通过图片、标题、人物、地点等预测文章内容、结构、主题等,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小组竞赛后,笔者预设问题:Look at the title, now guess: What did the two travelers do when they met a bear?带着问题学生自主阅读,他们会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
1. 读中发展学生思维
(1) 语境猜词,发展学生猜词思维能力。学习词汇仅靠背记词汇表是不够的,背词表的方法缺乏不同语层的互动,难以产生语境效应,学习效果不好。教师应当利用语言本体语境,进行词汇情境化教学。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教师板书One of them climbed up quickly into a tree and concealed himself in the branches.让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猜词concealed的语义。借助上下文语境,学生不难猜出concealed意为“隐藏”(hid)。
(2)运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概括思维能力。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用可视化的图形表征文本篇章知识,建构认知体系,有效避免了学生阅读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学生自主阅读时,笔者采用了绘制文本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建构主题体系,在绘图过程中加深对语篇结构和语篇内容的感知,训练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3)角色扮演,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角色扮演是鼓励学生在文本的浸润下进一步品味主题语言的使用风格,揣摩主题人物的心理变化,感知人物的个性品质,进而获得审美情趣和思维训练。
本节课中,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开展如下角色扮演活动。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give us a live show.
One plays the role of the narrator and introduce the situation.One plays the bear.The rest play the two travelers respectively.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ir words and intonation.
Use vivid gesture.
2.读后发散学生思维
在进行了足够的语言输入后,读后活动以语言输出为主。读后输出活动能够检查阅读理解程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设计文本评价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指的是积极地、熟练地解读、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在阅读文本时,读者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质疑、辨别、推敲、评价的阅读能力。
学生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rst man’s behaviour?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回答并不踊跃,原因是平时他们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此时笔者通过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教师又补充了一个问题:Is he a good friend?大部分学生回答:No. Because he did not give a hand to the man in trouble.教师接着问:Any different idea?鼓励学生不盲从,提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时有学生回答:Maybe he is a good friend. As a matter between life and death,life comes first.I think he is clever.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拓宽了他们的思维面。
(2)设计真实有价值的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思维能力。本节课中笔者设计了读后写作活动,在写作指导环节,笔者设计了基础篇和提高篇两类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任选其一,先在课堂上口头作文,课后再形成书面文字。话题如下:①Retell the story. ②What is a good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