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资金安全保障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服务介绍
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服务是中国银联为持卡人提供的一种小额快速支付服务,当持卡人使用具有“闪付”功能的金融IC卡或支持“银联云闪付”的移动设备,在指定商户进行一定金额(境内300元人民币,境外以当地限额为准)及以下的交易时,只需将卡片或移动设备靠近POS机等受理终端的“闪付”感应区,即可完成支付。在整个支付过程中,持卡人不会被要求输入密码,也不需要签名。
目前,这项服务已经获得国内外众多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境内、外发行银联信用卡的所有发卡银行均已支持,中行、建行、交行、邮储、招行、浦发、广发、北京银行发行的芯片借记卡已经首批开通,新增加农行、中信、光大、华夏、兴业、平安、上海等银行(暂时仅适用部分商户)。同时也获得了众多知名商户的支持,譬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德克士、7-11、全家、罗森等众多知名品牌商户均开通了小额免密免签业务。
二、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服务的优势
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服务存在以下几点优势:
1.方便快捷。相对于传统的银联POS机刷卡支付模式而言,持卡人只需将卡片或移动设备靠近POS机等受理终端的“闪付”感应区,不需要输入密码和签名,一个简单的挥卡动作,便可完成300元以下的消费款项支付,免去了输入密码及签名的程序,简化了支付流程,节约时间,很大程度地改变了现有的消费及生活方式。
2.安全有保障。(1)该种银行卡为金融IC卡又称为芯片银行卡,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私密性,不容易被复制或伪造,可以做到有效防止欺诈及盗刷,在持卡人享受便捷支付的同时也保障了用卡的安全性。(2)中国银联联合发卡银行为持卡人提供了风险控制和赔付机制。①额度可控:小额免密免签服务的交易限额为境内300元人民币及以内,境外交易也都符合当地限额标准,限定额度小,风险可控;②客户可信:所有小额免密免签商户均经过中国银联严格甄选,并建立了商户日常交易监测机制,为持卡人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③后台防控:中国银联及发卡银行将对于小额免密免签交易进行后台风险控制,例如:检查单笔交易金额及累计交易金额、暂停授权可疑交易等;④提供失卡保障服务:为保障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消除持卡人体验小额免密免签功能的顾虑,中国银联联合各商业银行为持卡人设置了专项赔付金,提供了72小时失卡保障服务。假如持卡人银行卡失窃,将对于持卡人挂失前72小时内被盗刷消费金额进行赔付。
3.无需联网。支付宝和微信扫码支付需在手机联网的状态下进行,相比较而言小额免密免签服务则不受无线网络和手机流量的限制,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同时,支付宝和微信扫码支付需要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而二维码真假难辨,一旦手机扫中病毒可能会危及手机内多个账户资金安全及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在用卡安全性方面,免密免签服务也占有一定的优势。
三、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服务被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在当前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下,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虽然更有利于被人们所接受,但是银行卡中资金被盗刷的风险同样也是人们非常担心的事情。
案例一:某女士于2016年11月4日去一大型连锁超市购物,使用POS机刷卡支付方式结账时发现,自己没有输入密码和签名就直接完成了一笔金额为100多元的消费。当时很疑惑,经过咨询收银员后得知,是该银行卡被开通了免密免签业务,如有任何疑问可致电银行客服咨询。
某女士对于持有的该银行卡何时开通此项功能表示很疑惑,担心假如银行卡丢失,卡内金额容易被盗刷。于是致电银行电话客服,在进行咨询后得知,该业务非银行自行开通,是中国银联默认开通业务,如果不同意或不需要开通该项服务,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关闭此服务。
案例二:2016年12月,一段“POS机隔空盗刷ETC速通卡”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中被疯狂转载、刷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段视频中,一名男子在移动POS机上输入刷卡金额300元,在一辆白色装有ETC装置的汽车风挡前面轻轻一刷,点击“确认”,300元的交易就成功完成,票据底部提示:交易金额未超300元免密免签。在一辆蓝色成都牌照的车面前,该男子又用同样的方法在ETC联名卡中刷了100元。许多持有ETC卡的车主看到视频之后,担心自己的ETC卡会被盗刷,导致自己经济受损。
经过调查了解,目前市民常用的ETC卡有三种形式:第一种为单用途ETC鲁通卡,此卡为山东高速集团和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发行,只针对高速通行服务,因此不存在被盗刷的风险;第二种为两卡分离,客户持有一张交通行业单用途ETC卡和一张银行借记卡或贷记卡,为交通行业与银行联合发行。由于两卡分离,并不具备金融功能,同样也不存在被盗刷风险;第三种为ETC联名卡,这种卡为“二合一”,既可当做信用卡、借记卡使用,又同时享有ETC卡功能的便捷服务。如果,该种卡开通了“小额免密免签”服务,就会存在被盗刷的风险。于2016年12月14日,交通运输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推进使用与银行卡账户关联但却分离的ETC联名卡,暂停或取消发行“二合一”的ETC联名卡,对于已经发行的ETC联名卡,要告知用户真实情况,并提示相应风险。
四、降低持卡人对于银行卡中资金被盗刷风险顾虑的建议
针对于持卡人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以减少或降低所持卡片金额被盗刷的风险:①通过网络查询、电话咨询等渠道,加强对于该项业务认识和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安全保障措施的了解,以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做到正确理解、看待该项业务。②对于已经开通该项业务的持卡人而言,无论属于自愿还是被默认,如果认为没有必要开通或不愿意开通该项业务,可以通过银行电话客服或者柜台办理取消该项功能的业务。③对于仍愿意继续开通该服务的持卡人应当妥善保管银行卡,如不慎将其丢失,持卡人需在发现银行卡丢失后第一时间进行挂失,以便将可能受到的损失降到最低。
从中国银联的角度出发,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以减少或者降低持卡人对于资金被I刷的顾虑:①利用各种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中国银联可以利用新闻、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途径,加大对于免密免签服务的宣传力度,从而达到加强人们对于此项服务的了解及其安全性的认识。②取消默认的开通功能,改为持卡人自愿开通。通过联合支持该项业务的银行,取消默认开通小额免密免签服务功能。可以在持卡人新开卡片时或者办理业务时,通过柜台人员的详细讲解,在完全知情和了解的情况下,由持卡人自行决定是否开通该功能。③适度提醒,告知真实情况。对于已经开通该项功能的持卡人,中国银联可通过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形式发送该业务的情况、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安全保障等相关信息,并提醒其如果无需开通或不同意开通可通过电话或者柜台取消关闭该业务。④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小额免密免签服务属于一项比较新的事物,目前虽然有相关的保障措施,但仍然不够健全。随着该业务覆盖面的增加,为不断提升对持卡人权益的保障,中国银联应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不断地完善和健全相关制度。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应用中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第三方支付发展存在的几个主要的安全性问题,从不同主体入手,逐一提出了建议与策略分析。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安全性问题
一、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商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第三方支付分第三方网上支付、固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几种,本文中谈到的第三方支付特指第三方网上支付。
随着B2B、B2C、C2C等形式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将成为中国金融支付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其中,我国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产品主要有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等。但是,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不断做大,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第三方支付也面临着安全性受到威胁的困境。
二、第三方支付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一)信用卡套现、洗钱问题层出不穷
由于第三方支付账户可以从一家商业银行账户中充值,再将账户余额转到在另一家商业银行的账户中,因此,利用信用卡进行套现,因为有了第三方支付的帮助变得异常简单的同时,由于支付宝之类的第三方支付兼具资金的收付功能,因此,它不仅存在着信用卡套现的风险,更面临诸如洗钱之类的问题。
(二)账户资金被盗网络诈骗时有发生
在淘宝网购物,通过支付宝付款一直被认为是目前最安全的网购方式。然而,近来消费者大量网购资金并未转入支付宝,而是被黑客劫至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电子商务中心、北京联动优势科技公司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继而流进骗子的账户。第三方支付账户资金被盗,少数人利用第三方支付工具进行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安全保障的技术手段有待改进
网络钓鱼是指骗子以低价等作为诱饵,诱使用户在假的网站或冒充的页面付款,从而导致资金损失。根据杀毒软件厂商的最新报告,网络钓鱼的黑色产业链初步形成,其危害已经超过传统的病毒和木马,成为威胁网民利益的第一杀手。近期不断出现用户遵循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正常操作步骤,资金却被转入到指定账户的事件。可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技术安全保障手段亟待加强。另外,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普遍采用的重要技术安全保障手段――数字证书,其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独立第三方认证,而是内部建设一套符合实际要求的证书注册审计系统,使自身具备证书申请、审批、下载、证书状态在线查询、证书撤销等功能,然而这种数字证书并没有法律效力。
(四)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不是金融机构
目前,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属于非金融机构,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性质,一旦公司出现破产等情形,则可能引发剧烈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其他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因此,即使是附属于某些著名的网站,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存在一个信用问题。许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在途资金已经远远大于它的注册资金。那么,用户的资金放在平台上是否安全,如何保障这些资金的安全成檎府监管部门应思考的问题。
三、国内主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策略分析
(一)配合央行加大力度打击信用卡套现、洗钱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不仅对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非金融机构作出严格规定,同时也对支付平台的用户加以严格管理,此举无疑会对网络非法套现行为造成打击。例如,支付宝通过其自行研发的网上支付风险监控系统对检控到的违规操作。
(二)实名认证、全额赔付应对资金被盗、网络诈骗
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快钱等目前都采用了多种安全措施。例如,快钱除了从技术手段上防范盗卡之外,还在安全方面加设了用户的认证系统等六道功能,试图将安全隐患压低到最小程度。支付宝推出“支付宝认证”服务,对所有使用支付宝的卖家进行双重身份认证,即身份证认证和银行卡认证。支付宝公司还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全额赔付”制度和交易安全基金,网络欺诈发生率仅为万分之二。
(三)采用多重技术手段保障用户安全
1.采用SSL协议保障底层安全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主流第三方支付都采用安全套接层协议(SSL协议)作为底层协议,客户机和服务器交换信息前都必须构建安全通道,所有信息都经过加密传输,安全性将大为提高。
2.采用数字证书保护用户账户安全
依据调查,第三方支付平台除了中国银联在线外都推荐使用数字证书,即使用户发送的信息在网上被他人截获,甚至丢失了个人的账户、密码等信息,仍可以保证用户的账户、资金安全。
3.采用手机验证保护用户账户安全
数字证书安全级别虽然较高,但对于不少计算机入门者来说使用有一定难度,于是支付宝推出了手机短信的动态口令登陆的方式,财付通、支付宝等推出了短信验证服务、信使服务等,既可以保护用户账户安全,又为用户对数字证书的备份、导入等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4.采用U盾或和银行U盾绑定保护用户账户安全
第三方支付虽然现在还是民营企业,但是为了保护用户账户安全,不少企业向金融机构看齐,不断提升安全保障措施。现在不少第三方支付还可以提供类似于银行网银、U盾这样的工具,既方便了用户又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还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银行加强合作,银行的U盾即可用来登录、管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
5.多重安全技术策略确保用户安全
第三方支付平台越来越重视安全性能的开发,像支付宝这样的领军企业,为了用户安全不断创新,采取数字证书、手机动态口令、安全控件和风险实时监控等多重安全策略齐下的方案,大大降低了技术风险。
同时,对于数字证书的管理,第三方支付企业应加快与第三方CA机构的合作,使第三方支付企业从证书的颁发者、管理者真正转变成为被认证者。这样,用户的权益将得到法律更多的保护,这对于从根本上保障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争取早日拿到央行的电子支付牌照
第三方支付的民营出身将正式纳入央行的金融机构管辖范围,第三方支付本身的信用问题将随之得到圆满解决。用户也不必担心由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破产而带来的种种金融风险,正名后的第三方支付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明天。
参考文献:
[1]杨兴凯.张笑楠.电子商务中的支付比较分析[J].商业研究,2008(5)
[2]郑建友.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的现状问题及监管建议[J].金融会计,2006.07
[3]黄牧.中国特色B2C及C2C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3)
关键词:海南;在建工程;抵押登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海南省在建工程抵押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海口和三亚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6日
《物权法》明确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但截至目前,我国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尚未出台统一的有关“在建工程抵押登记范围、机构和登记办法”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海南省也尚未出台统一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办法,省内不同市县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做法各异。
一、海南省主要市县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现状
(一)海口市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方式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海口市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存在两条路径:
一是由抵押双方向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提交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申请,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受理后可将抵押双方签订的《抵押合同》中确认的抵押时点的“在建工程”部分记载入《土地他项权利证书》的他项权利种类及范围。目前,省内各商业银行普遍采取该种方式。
存在问题:在该抵押时点后新增的在建工程部分无法续办抵押登记手续。对于已在国土部门进行了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的,海口市住建部门不同意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理由是: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后,抵押时点的“在建工程”部分已一并抵押,再到房管部门办理在建工程抵押,容易造成重复抵押。
二是海口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下属的海口市房屋产权交易登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可受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申请。据中心介绍,抵押双方应先到中心申请办理在建工程抵押,再到海口市国土局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手续。对在建设中不断增加的房屋面积可续办抵押登记手续(不再收费)。在中心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后,开发商为购房者办理的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均需由抵押权人(贷款银行)出具书面同意函方可办理,以有效控制销售款回笼。但截至调查日,中心未办理一笔在建工程抵押登记业务。
存在问题:据中心介绍,现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主要按照建设部颁发的《房屋登记办法》相关规定,申请方提交相关材料后,中心可审查出具《在建工程抵押他项权证》。但目前仍未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方法,未建立相应的在建工程抵押系统,与国土部门的工作和信息对接也有待加强。
(二)三亚市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方式及特点。根据三亚市政府的有关规定,三亚地区的房地产项目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可统一在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理。具体办理程序为:先由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市政服务中心的审批办受理抵押双方申请材料后,交由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科进行材料初审和复审、审批办终审后,由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出具《三亚市土地使用权、房地产项目抵押登记卡》,在该登记卡内注明担保债权金额、抵押土地面积,在备注栏注明:“抵押物为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
特点:三亚市在一个部门集中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建工程抵押,一方面规避了双部门抵押面临的工作、信息衔接问题,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也符合我国房地产法律中“房随地走”或“地随房走”保持一致的要求,防范了双部门抵押容易造成在建工程重复抵押的潜在风险。
二、国内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经验做法
关于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管理,目前在国内已有北京、重庆、杭州、东莞等城市先后制定了比较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些办法的出台既促进了当地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又保障了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资金的安全。
这些城市的一般做法是:商业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签订在建工程抵押合同后,先在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手续,然后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待在建工程建到发放预售许可证时,双方再到房产管理部门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此后,在预售或销售环节,房产管理部门对开发商预售或销售的每一套商品房,只有在预售款进入在建工程抵押权银行专管账户,银行通知解除相应房产的抵押并同意房地产开发商出售并办理预告登记手续时,方可协助房地产开发商办理预售或销售房屋的预告登记手续或过户手续。
三、完善海南省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的建议
目前,海南省亟须制定出台统一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机构、参与各方权利义务、办理方式流程、银行资金安全保障措施等,才能为在建工程抵押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防范提供制度保障。
具体到操作方案,我们认为最优方案是在三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确立在全省统一执行的抵押登记方式。即整合国土、房管部门资源,设立一个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建工程集中抵押登记部门,或授权一个现有部门统一办理。规定开发商为购房者办理的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均需由抵押权人(贷款银行)出具书面同意函方可办理,或考虑增设新增在建工程续办抵押登记业务,以全面防范信贷资金风险。
如在全省推行单一部门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困难较大,可借鉴国内主要城市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经验做法。但由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由国土、房管部门分别办理,这就对相关部门工作、信息衔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国土部门与房管部门做好工作流程衔接,制定一个可操作的配合操作办法;其次,建议国土部门与房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网络,确保在办理房产备案或房产证时能够及时了解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是否已设立抵押信息,避免重复抵押。再者,建议房产管理部门尽快建立外网销售房产备案情况查询系统,以便商业银行及时掌握抵押项目房产销售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风险保障;风险管控
一、引言
全球第一家P2P平台Zopa成立于2005年3月,标志着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兴起。而在我国,最早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8月,也经历了近9年的发展。而2015年12月,宜人贷于纽交所上市,标志着我国P2P网络借贷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虽然P2P网络借贷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信用风险偏高,跑路违约现象频频,使其发展前景变得晦暗。
P2P网络借贷以高收益著称,但是其相对较高的信用风险却让人难以接受。P2P网络借贷的高信用风险既源自于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也与其发展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二、风险保障机制研究
良好的风险保障机制是贷款人选择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首要参考因素。所谓的风险保障机制就是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平台将如何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而目前常见的风险保障机制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第三方担保、风险准备金、分散风险。其中第三方担保为目前市场上的主要风险保障机制。
(一)分散风险
金融行业中,最基础的就是分散风险。在西方国家,由于投资者的经验丰富,金融市场成熟,可以依据成熟的信用评级制度以及风险规避方法保障P2P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由于没有统一的征信体制,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强,风险分散无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第三方担保
目前,国内P2P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引入第三方担保机制。这种机制中,贷款人、借款人和担保人签订三方合同,一旦借款人违约,担保人将代替借款人支付本息给贷款人。尽管引入第三方担保这一举措,增加了成本,但是其有效的降低了贷款人承担的信用风险,从而促进了P2P网络借贷的高速发展。
然而,目前的P2P网络借贷市场中,第三方担保状况十分混乱,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平台本身为项目提供安全保障。2、相关担保。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公司的安全机构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防止相互传输的风险,因此,风阻力平台也更容易。3、保荐机构不是融资性担保公司,而是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贷款公司或一般性质的公司,担保是否有能力存在疑问。4、担保方资金杠杆无限制。
(三)风险准备金
行业流行“去担保化”之后,风险准备金是大多数平台的选择。
2010年10月上线的英国P2P平台RateSetter首创风险准备金(“Provision Fund”)以保障投资者的权益,资金来源于借款人信用级别不同而对每一笔贷款收取的一定比例的费用。一旦发生贷款拖欠,则平台将动用风险准备金偿付投资者;若准备金不足,则先偿还投资人部分金额,其余的等从新的贷款项目收取费用后再慢慢偿还。国内平台的风险准备金和国外的基本相似,当风险准备金不够时,先偿还部分。但是P2P行业不同,投资者很有可能不接受部分偿付,在这种情况下,有导致平台破产的风险。例如,在去年9月份的红岭创投“1亿元坏账”事件中,平台的风险准备金只有7000多万元,为了维护平台的声誉以及接下去的运营,平台只能用自己的资金进行偿付。
除此之外,风险准备金还可能与平台的不良贷款数额不符的情况。尽管理论上“刚性兑付”打破后,准备金不足可以先偿付部分,其余的以后再偿付,但是如果偿付部分太少,那么可能产生信任危机。风险准备金和银行的不良资产拨备是相似的,所以在监管上可以依照银行业的规则监管。不同平台的风险准备金的比率可以不同,但是应当有一个最低值,这样才能有效的阻止风险的发生。并且在此基础上,应当要求平台对不良贷款等透明公开。
三、总结
风险分散化是P2P网贷的天然属性,准备金是内部的“避震器”,第三方担保和保险则是外部保障,这已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虽然不排除未来会有更多的保障模式出现,但当前P2P平台抗风险能力弱并不是由于缺乏保障措施,而是因为没有打好“组合拳”,最迫切地是落实和完善这一套保障体系。
当然,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但政府监管应当是侧重于基本原则上的规范和指引,主要检查平台是否存在违规行为,防范平台自融、搞资金池、或平台自身对项目提供担保等。市场约束则主要靠信息披露,包括不良贷款率、累计待还金额、单一客户最高授信比例等都应当披露,才能使投资者看清潜在风险。(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艾金娣.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防范[J].中国金融,2012(14):79-81.
[2]陈向聪.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发展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规制[J].海峡法学,2014(4):47-54.
一、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的特点
TCBS是选用IBMDB2数据库,基于Edipse平台,使用JAVA开发的计算机程序。以一记双讫{1}、原子交易{2}、事项驱动{3}等作为业务处理规则,设置了功能强大的代码。同时与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实现适当整合,与支付系统“一点接入、一点清算”。改变了传统模式下预算收入业务“批量处理、多环节报解、逐级上划”的做法,实现预算收入直达入库、支出即时到账、账务统一处理、数据集中存储、共享使用的目标。满足了财政预算体制、全国国库会计核算、国库机构设置的各种要求。
二、基于波士顿矩阵视角下的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
用户满意度指数和开发潜力指数是决定一个系统生命力的两个关键要素。本文将以满意度指数为横坐标,开发潜力指数为纵坐标构建TCBS的波士顿矩阵模型,将TCBS在实际运行中的情况按波士顿矩阵划分为明星、问题、瘦狗和金牛,从四个维度对其进行全面剖析。
(一)明星类特性
位于第Ⅰ象限的是用户满意度指数和开发潜力指数双高的明星类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为提高国库服务水平创造了条。TCBS是第一个建立在国库、财政、税务、海关和银行各自独立系统基础上的跨部门、实时信息交互系统,构建了良好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充分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二是为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提供平台。TCBS创建了数据大集中的环境,与支付系统一点接入、一点清算,为满足全部政府收入缴入国库库单一账户,全部政府支出均由国库单一账户支出提供了数据平台、技术平台和监督平台;三是提升了人行经理国库的能力。TCBS基本实现了国库业务处理从手工到自动,数据从分散到集中,资金运行从中转到直达的“三转”变化,且岗位整合后优化了国库人、财、物资源的配置,为国库工作从核算操作型向分析、监督综合型转变创造了条件,更充分地发挥了人行经理国库,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职能。
(二)问题类特性
位于第Ⅱ象限的是用户满意度指数低但开发潜力指数高的明星问题类特性。一是高度集中模式导致风险聚集。TCBS数据中心和系统开发维护都统一由人总行负责,全国业务处理中心统一组织实施业务处理、数据存储,负荷较大。这种高度集中模式导致了风险聚集,一旦出现故障,势必造成全国范围的巨大影响;二是系统缺陷形成风险源头。TCBS存在功能缺陷、自我保护屏障缺失、兼容性不足等问题,极易引发各类型风险;三是灾备建设不完善风险应对能力差。TCBS的灾难处理建设、应急管理工作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灾难备份系统。在数据和业务处理高度集中的模式下,一旦遭遇波及面较大的灾害等意外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三)瘦狗类特性
位于第Ⅲ象限的是用户满意度指数和开发潜力指数双底的瘦狗类特性。一是系统操作员素质偏低。人员总量逐年下降、变动大、年龄老化、学历偏低、新系统的业务培训未跟进是目前基层国库面临的普遍问题,且TCBS的程式化操作流程易导致麻痹思想,消退责任意识、风险意识,造成制度执行不力,办理业务主观随意,极易引发操作失误的风险;二是系统制度建设滞后。现行的《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并未对信息、网络技术大量应用环境下的业务操作作全面的规范和制约,造成TCBS模式下的制度制约出现“真空”地带;三是系统内控不完善。TCBS模式下风险关口前移、电子化依赖程度提高等新的风险管理难题不断涌现,但现行的国库内控体系已不适应新环境下新问题的解决,国库资金安全面临重大威胁;四是网络环境风险多发。TCBS通过网络技术与众多内外部业务系统相连,网络环境出现异常导致病毒感染或非法入侵的风险不断扩大。
(四)金牛类特性
位于第Ⅳ象限的是用户满意度指数高但开发潜力指数底的金牛类特性。一是优化核算。TCBS将TBS④中的5个操作岗位整合为3个,同时还实现了账务核算与资金清算同步进行,在保证了核算质量的前提下,既节约了人力资,又精简了业务处理流程;二是强化控制。首先TCBS采用的是“双重认证”登录方式――用户口令与个人CA证书同时认证,较TBS仅通过用户口令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更加严格。其次TCBS的设计更注重重要事项审批制度,在TCBS中的一切重要会计事项的处理都实行会计主管强制授权窗口。最后TCBS强调角色间的制衡,引入第三人复核机制(重要要素复核岗),凡是涉及资金流出,都需由第三人进行重要要素复核,并通过“双签制”――系统管理员负责维护,会计主管负责审批的方式解决了TBS中会计主管权限过大导致风险积聚的问题;三是清算快捷。TCBS中心以直接参与者身份与支付系统一点连接,集中处理支付往来业务,并统一对外清算资金,实现一点清算、实时到账;四是信息共享。TCBS成立了全国国库业务处理中心,在组织业务处理的同时对业务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整理,然后集中存储,以满足内外部门实时获取信息,实时监控业务的需求。
三、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模式下的风险防范及应对
通过运用波士顿矩阵对TCBS的全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TCBS有诸多值得进一步研发的明星类特性和值得继续巩固的金牛类特性,但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和谨慎提防的是,TCBS的问题类和瘦狗类特性,我们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国库资金的安全。
(一)加强队伍建设
一方面是针对新上线运行的TCBS进行理论知识型和实践操作型培训,同时注重思想道德和风险教育,并结合各类竞赛活动,提升人员素质,创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纪律严明的国库队伍,为有效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则是结合实际,合理分配岗位人员,适时调整人员结构,探索建立人员激励约束机制,以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方式实现最佳的管理效果。
(二)优化系统功能、提升系统性能
一是建立省级和大区级辅助支撑系统作为TCBS的后台总管,减轻中心负担,分散中心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分设中央和省级TCBS数据仓库,缓解总库压力,减少网络拥堵,提高数据查询效率。三是不断改造升级克服自身功能缺陷的同时利用现有资源开拓新功能,把TCBS建设成一个功能更完善、共享性更好、兼容性更强、运行更稳定、性能更优越的新一代国库会计核算系统。
(三)加强网络环境安全管理
首先要加强监测。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安全保障措施,构建财税库银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紧密合作的运维体系。其次是通过更新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培训,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同时科学地规划和构建全国性灾备中心,解决目前重业务实现,轻营运管理的问题,确保应急情况下国库业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完善内控管理
一是制度先行规范管理。加快新业务系统的建章立制,同时做到制度建设、培训、落实三位一体,为防控国库资金风险构筑制度基础。二是全面督察加强管理。尽快研发国库会计凭证影像监督系统和国库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实现风险监管电子化,通过多形式交叉、多部门联动开展监督检查,形成监管合力。三是造良好文化氛围实现自我管理。实践表明借助国库文化的力量熏陶心灵,潜移默化行为,对保障国库资金安全,推动国库事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注释
{1}一记双讫:记账时借贷同时入账。
{2}原子交易:事务中宝航的程序作为数据库的逻辑工作单位,它所做的对数据修改操作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
关键词:网络会计传统会计会计电算化影响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作为信息革命最重要的标志,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其规模和速度远远领先于整个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财务与会计管理模式和手段提出了挑战。然而,我们也应看到计算机在单位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中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和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实务的影响
1.1电子商务将改变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1.1.1会计职能发生转变
现时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会计管理的主要范畴局限在对会计事项本身的记账、算账和审核上。单位进入网络化经营管理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必然相融合,形成高度发达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
1.1.2会计管理将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
与以往的会计信息系统相比较,未来的网络会计兼有会计业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会计决策层与决策支持层在内的多层次网络结构信息系统。
1.2电子商务将促进会计手段的全面创新
1.2.1会计核算与结算模式的改变
传统会计下,对商品交易的会计处理是通过大量的纸制单据、凭证,通过手工方式开具单据后再输入电脑完成的。在网络会计下,商品交易方式“无纸化”,电子票据、电子凭证和电子账簿将取代手工填制的单据、凭证,而且账务处理可以自动完成。
1.2.2会计信息的输入和传递方式的改变
在网络会计下,会计流程发生变化,大量的数据直接从单位内部或外部其他系统获取,单位信息将实现“数据共享”的信息集中管理。
财会部门也可通过网络把会计信息向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网页上,并把有关信息传至银行、税务、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利用网络发送取代传统的纸质或软盘报送方式,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将大大提高。
1.2.3财务报告形成方式的改变
网络会计下,可以实现财务信息的即时报告和定期报告,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查阅有关信息,并获取财务分析的资料,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单位财务信息也将接受来自于外部使用者的监督。
2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还不是很完善
第一,会计电算化未能完全站在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高度进行研究。因过分注意软件的会计核算功能,而轻视了财务管理和控制、决策功能。会计软件固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模拟手工核算方法,缺少管理功能。财务系统大多以记账凭证输入开始,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并局限在财务部门内部。目前流通的会计核算软件大多只能完成事后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提供初级管理功能,不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等管理功能。
第二,会计信息系统与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未能完全有机结合。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而且会计软件内部各子系统也只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从而造成数据在系统之间不能共享,既影响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单位对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综合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子系统应该从其他业务子系统获取诸如成本、折旧、销售、工资等原始数据,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管理能力等各业务子系统也应从财务子系统取得支持,但由于各自独立发展,互相之间不能实现数据共享。许多商品化会计软件在开发时,没有统一规划,而是采用单项开发,再通过“转账凭证”的方式传递各种数据,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核算模块是彼此孤立的“孤岛”。
第三,会计信息系统仍然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会计系统的开放性除了体现在单位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之外,更体现在会计向外界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上。但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只能简单实现通过Internet网络一些财务报表等综合信息和明细信息,不能完全实现通过网络直接向税务、财政、审计、银行等综合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更不能有选择地披露相关的人事、技术、设备等其他信息。
第四,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是以足够的安全技术为保障,以一定的计算机硬件支撑。在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网络中流通、存储和处理,并最终以人们需要的形式变现出来。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以各种数据文件的形式记录在磁性存储介质上,这些存储介质上的信息机器可读形式存在的,因此很容易被复制、删除、篡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迹。数据库技术的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单位重要的财务数据。可见会计电算化犯罪是一种高科技、新技术下的新型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使会计信息安全风险大大增加。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动脑筋,却没有真正研究数据的保密问题。对于安全性更是难尽人意,系统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瘫痪或遭病毒侵袭就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3发展我国网络会计应采取的策略
3.1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单位信息化程度
网络会计的发展首先有赖于单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单位管理和运作上的根本性变革。
从单位自身来看,应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信息化观念和市场竞争的观念。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促使技术的发展,而网络会计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3.2构建网络会计下的安全保障体系
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都将成为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因而,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第一,从技术上保障。未经严格审核的凭证信息一旦进入网络系统,不仅影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且很难查证。因此,应重点加强对信息输入、输出的控制和管理,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和正确性。同时,单位应建立会计数据系统的防火墙,在单位内部财务网络和对外公开信息网络之间设立一道屏障,并对有关的访问用户进行多层次认证。此外,要加强核心数据的备份和硬件的维护,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的信息丢失等。
第二,从法律、政策上保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制定网络会计环境下的有关会计准则,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及支付、核算行为。
3.3从实务上加强与网络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
网络会计必须以一些相关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才能得以有效地运作,包括:
(1)电子银行问题。电子商务离不开金融电子化,电子银行成为网上交易和网络会计系统间的桥梁。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对策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从尝试阶段、自发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的商品化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以及ERP的发展阶段,会计电算化以其高效、自动、方便、准确、及时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特别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它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直接对原有的商务模式发起猛烈的冲击。这对会计电算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会计电算化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及管理软件系统内部衔接性差
由于当前许多财会软件都着重开发账务处理与报表管理,主要解决记账和报表处理效率问题,对于其他诸如成本核算、市场预测等功能开发力度小,使得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需先将财会管理的有关数据输出,经人工核算后再重新输入,就是说从一个处理系统(模块)到另一个处理系统(模块),不能完全自动转换数据格式,使得软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管理功效和预测功能。
(二)开发技术、工具或平台落后,数据的兼容性和安全性差
目前我国的软件生产还处于模仿和加工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关键应用软件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自主版权产品,数据的兼容性差,很难实现数据、信息共享。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几乎所有的软件开发都是把重点放在理财和提供多功能管理的决策上,很少关注数据的安全保密,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恢复起来比较困难。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于新兴的网络财务软件,更应当重视其安全保密措施。
(三)缺乏合格的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
会计电算化涉及计算机、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不能灵活运用软件来满足工作需要。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只能找软件的维护人员,而维护人员又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
(四)存在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认识的局限性
许多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个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还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一方面,一些人认为会计电算化为时过早,实现会计电算化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等等。另一方面,传统的会计理论也禁锢着部分人的头脑,一些人肤浅地认为“算盘”和“账本”就是财务会计的工具。这些片面认识极大地危害了会计电算化工作,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健康顺利的发展。
(五)存在着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
我国财政部在1994年相继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文件,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纳入法制化轨道。但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法规的具体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产生违规行为后,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去监管。对此,财政部门应加大指导和监督力度。同时,单位内部也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国家的法规真正落到实处。
(六)同一行业内部财务软件的使用情况混杂
部分行业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没有从整个行业角度考虑,下属各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品种多,由于各种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不一样,会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
(七)会计电算化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财务软件产品与其他硬件产品不一样,它存在着服务期限长、服务量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目前,部分从事财务软件销售和的公司往往只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追求量的突破,而没有真正在服务和技术上狠下功夫,致使部分软件购买单位在软件出了问题时无法求助,这极大地挫伤了会计人员电算化的积极性。
(八)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安全隐患大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第一,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软件在开发和设计中存在着风险。在软件研制过程中,由于研制人员所考虑的问题不十分全面、科学,致使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与之脱节,易出差错。
第二,实际操作中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制订措施不全或缺乏有效监督,导致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计算机维护过程中存在风险。如缺乏必要的防病毒意识和措施,对利用计算机犯罪知之甚少,缺少相应的控制措施。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网络管理员和操作员常常被赋予一定的访问权限,在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里,有可能掌握重要的财务信息,窃取企业商业机密,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四,会计档案形成和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如没有及时备份,备份的数据没有定期检查,凭证、账簿没有及时打印等。
第五,系统故障风险。由于机械故障、零配件损坏、突然断电、操作人员失误等原因有可能导致硬件系统失灵。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虚拟性导致系统的一致性和可控性降低,一旦遭遇系统阻塞、病毒侵入或黑客袭击,系统将发生混乱甚至瘫痪。
第六,数据输入输出错误风险。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数据来源于会计凭证,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一旦输入错误的数据,计算机接受这部分数据并进行自动化处理,将引发错误的连续性和重复性,造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信息输出错误,给投资人及其关联单位等信息使用者带来重大损失,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
第七,信息存储无纸化风险。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处理大致分为输入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三个基本环节,虽然交易伙伴间的信息传递仍可以通过纸面文件的形式来完成,但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可能导致可视性审计线索逐渐消失,除了部分原始凭证和打印输出的报表外,大多数会计信息是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存储在各种磁介质中,这种数据存储方式有可能给系统带来许多风险,由此产生的大量会计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网络数据的共享性使电子数据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安全威胁。
(九)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方面不规范
1、培训内容不全面。在实际培训中,往往注重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不作讲解,忽视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
知识的介绍,造成会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认识模糊,不能了解系统的全貌,自然谈不上软件功能的全面深入应用,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的作用。
2、培训时间不连贯。许多人错误地将会计电算化培训理解成一次完成,勿需反复的过程,因此许多单位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组织会计人员集中培训一次,取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后就不再培训。但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会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既要重视会计电算化应用前的培训,也要重视后续教育的再培训。
二、会计电算化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各级领导和部门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和财会人员应当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对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巨大作用,把会计电算化工作作为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这是会计电算化快速普及、提高的前提。
(二)建立健全一整套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1、不兼容权限分离原则。即对会计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禁止原系统开发人员接触或操作计算机,非计算机操作人员不允许任意进入机房,系统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
2、相互制约原则。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
3、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安全检查的保障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建立数据保护机构,加强数据的保密和安全。
4、内部防范原则。主要解决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制订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做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做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四)加大培养力度
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当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形成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由此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
(五)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
目前,我国近20000家国有企业中,仅有少数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这不仅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网络会计的发展,从企业自身来看,应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信息化观念和市场竞争的观念。
(六)构建网络会计下的安全保障体系
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都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因而,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第一,从技术上保障。未经严格审核的凭证信息一旦进入网络系统,不仅影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而且很难查证。因此,应重点加强对信息输入、输出的控制和管理,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第二,从法律、政策上保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制订网络会计环境下的有关会计准则,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及支付、核算行为。
(七)从实务上加强与网络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
网络会计必须以一些相关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才能有效运作,包括:
1、电子银行问题。电子商务离不开金融电子化,电子银行是网上交易和网络会计系统的桥梁。但目前我国金融网络尚未完全实现互联、互通,这将成为网络会计发展的一大障碍。
2、审计问题。现行企业内部审计可通过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审核,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明确经济责任。采用电子凭证和电子账簿后,必定改变原来的审核程序与方式。取而代之的新的电子审计模式,是必须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 国家经济安全 要素 相关关系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9-0076-08
一、引言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严格国别性的概念,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言,其国家经济安全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因此研究经济安全问题应遵守“外部着眼,内部着手”的原则,即从可能的外部冲击出发来分析一国经济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这一原则,当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应界定为通过加强自身机制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从传导途径来看,经济安全问题可以区分为直接经济安全问题和间接经济安全问题,直接经济安全问题系指某些对外要素的变化直接导致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如贸易摩擦频发与产业对外依存度提高等;间接经济安全问题系指国内某领域出现问题,通过一定的传导渠道,导致某些对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在某些外部冲击的诱发下,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从操作的层面上看。经济安全问题又可以分为安全条件问题和安全能力问题,所谓安全条件问题系指衡量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所面临的经济风险程度,包括产业、环境、外贸等方面的安全程度;安全能力问题则是考虑我国经济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如金融风险应对能力、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能力等方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愈演愈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特别是2007年8月开始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突显了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经济安全隐患。而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社会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从我国来看,中国经济首先是大国经济,经济总量上,1978-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至34.05万亿元,30年来,GDP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2位;其次,中国经济是转轨经济,所有制改革取得进展、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再次,中国经济是欠发达经济,中国经济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科技研究成果与现实生产的结合也不紧密。由于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导致中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上很不平衡,有些导致明显的歧视。比如,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存在深度歧视,机关与非机关之间、企业与非企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国企与私企之间、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之间社会保障的标准差异很大。结果导致一部分人没有任何保障,多数人有少量保障,极少数人被过度保障。而城乡差别是社会保障深度歧视的典型。有专业人士估算,即使不计失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缺口也至少在10万亿左右。
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一国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国际上针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该问题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界针对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安全的内涵、主要涵盖领域、安全状况监测与预测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措施几个角度展开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术界针对社会保障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研究的范围也相对宽泛,有从社会保障中社会保险各个组成部分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展开研究,也有针对国别社会保障的总体研究等等。总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然而笔者发现,基本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国家经济安全要素,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要素屈指可数。
不论从时代背景、世界范围还是中国自身而言,将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结合起来研究,都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图从国内外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的国家经济安全要素和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要素两个角度出发,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对学术界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结合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二、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联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1、国内外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联研究的回顾。
笔者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基本没有明确地将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两者相结合进行的研究,只有少量的在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以及在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社会保障要素,以下将分别论述之。
国外学者的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研究思路主要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从而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可以看作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之一)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经济安全能力,最终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Jonathan Gruber(1997)的研究认为工业化国家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的寿命预期增加,而老年人退休的年龄不断降低,所有这些趋势给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财务偿付能力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压力,而社会保障制度规定本身,也容易导致老年劳动力人口的减少;Rowena A.Pecchenino(1999)研究了中年人所面对的孩子教育问题和老人赡养问题,论述了社会保障现收现付制度的经济影响。在各种人口学的假设下,如资本积累、教育经费、社会福利以及经济增长等,分析了社会保障税的效果,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社会保障挤出教育,减慢经济增长和减少社会福利;Bertholdu Wigger(2001)对作为公共选择的结果的非累积制社会保障在内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目的是在内生增长构架下,阐明社会保障的政治经济作用,研究表明,尽管非累积社会保障一般而言并不危害经济增长,但是却危害民主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种危害效果越来越明显;Rodrigo A.Cerda(2005)研究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是内生的,他通过内生人口统计变迁模型分析,以及劳动力供给的反面效应,即久而久之产生社会保障税率的持续上升,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是内生的,因为社会保障影响生育力和人力资本决定,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社会保障现收现付制财务问题,社会保障税率、人口转变和劳动力供给的关系导致了现收现付制爆发性的恶性循环,现收现付制无法维持,只能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税率。
在国内学者的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主要有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和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三个方面。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可以归结为从社会保障影响社会稳定的角度展开论述,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则主要是从社会保障影响经济发展角度研究,而不论是社会稳定,或是经济发展均是影响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方面,王国军(2000)认为,合理化解中国的城市化难题,使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程同步,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以推动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要给进城的农民提供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在一个地方工作,而不是在农村和城市间频繁流动,给交通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解决民工在城市中没有责任心和归属感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李强(2001)认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很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离乡背井的外来民工,如果在城里遇到困境、没有工作、又得不到任何社会帮助,他们就会形成城市中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力量;刘翠霄(2001)、鲍海君和吴次芳(2002)也分别对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我国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研究方面,宋晓梧(2001)在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形势时指出,养老保险基金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存在着互促与互制的关系,经济发展既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而社会保障亦反过来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表明有效地运用资源和恰当地分摊负担及利益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尤其需要审慎考察,力求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
在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方面,杨翠迎(2004)认为,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但不能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反而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迫切需要统筹城乡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人再分配的调节器减小贫富差距,熨平社会严重不公,努力实现保证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但在实践中,中国现行一边倒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严重扭曲,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反而因其不公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至于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是否涉及到社会保障要素,笔者分别使用State Security、National Economic Safety、Economic Threat和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等相关检索词进行了广泛检索,发现国外文献中涉及到Economic Security和Economic Safety,同时是我们所谓“经济安全”含义的都是中国人写的文章,并且文章数量很少。国外传统意义上的“Economic Security”基本是用来指“经济保障”,是有关健康问题、退休、失业问题等方面的经济保障,而不是我国所谓“经济安全”的含义,相关文献涉及到Economic Security的也都是针对社会保障的研究。我们所谓“经济安全”在国外并没有对应的名词,因此没有明确定义,是分开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都归属于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国家利益(National Welfare)范畴。用National Security检索,可以查到很多相关的书籍和文献,针对国家安全的学术研究很多,在涉及到日本、美国等国家安全的文献中,大多涉及三个领域,即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方面主要是针对资源、市场、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研究,但没有论及社会保障要素,因此,此处不进行国外研究的综述。
国内针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要素主要是从三个角度体现。第一个角度是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第二个角度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个角度是在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中,加入社会保障因子。
第一个角度方面,张如海(2000)认为,应该从一个国家的内部因素和所面临的外部因素认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其中一国的内部因素之一是社会的安定程度,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在社会安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发展经济,也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有国家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谢伏瞻(2001)认为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是同国家的经济安全紧密相关的,没有国家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在中国尤其如此。当然,即使国家经济安全无忧,在繁荣发展的条件下,还会有一部分家庭、一部分个人会受到经济安全的困扰和威胁,这也是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涉及就业机会、收入高低、社会保障程度等诸多方面。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张士铨(2009)认为,以民为本的国家经济安全观,旨在建设责权利对称、促进将个人与公众利益相融合的制度。在市场化进程中,做好社会保障医疗统筹等工作的宗旨,不是由政府施惠于民,而是让民众掌握自己的命运,是政府、民众和市场都发挥各自功能,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得到总体和个体收益。
第二个角度方面,即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研究方面,Wang Zhengyi(2004)在论述中国应该如何面对经济中不安全因素时,建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制定城乡就业的全局计划、优化就业结构、建立再就业服务培训中心以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持社会稳定最基本的制度,应该优先发展;徐学陶(2005)认为,政府为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应建立完备的社会安全体制,并以缴纳保费的社会保障为主,使人人获得可预期且可靠的基本保障而安居乐业。对少数不幸或有特殊情况的国民,则以社会救助作选择性补助。社会保险保障的水准,应以保障基本生存的假定需要为限,并以此决定保费的高低。顾海兵(2009)等从政府机构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保障经济安全需要从政府机构视角研究,既包括短期,也包括中长期,因为机构的设立、健全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社会领域,建议对民政部有关机构进行改革,部分职能放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改为紧急情况部,只对经济社会中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干预和调解。还认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短期对策侧重于政策视角的研究,在社会领域,尽快取消户籍制度,完善最低社保制度,提高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同时指出当前主张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主流观点是不现实的,由于财力不足,全民社保的实现面临很大困难,而且从目前的社保管理实践看,社会保障管理相对其众多的工作人员来说,其运行的低效率较为突出。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安全保障必须走向规范化和体系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从总体上看应该建立《国家经济安全法》法律体系,从分领域看,在社会领域建议出台《最低保障法》,建议尽快出台《常住人口管理条例》,还认为目前应该主要抓住最低社会保障问题。
第三个角度方面,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保障因子方面的研究中,顾海兵 (2007)等在国家经济安全能力指标系统的子系统及指标中,引入了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这一指标;年志远、李丹(2008)在研究中将国家经济安全预警体系的指标分为财金安全预警指标、社会安全预警指标、外经安全预警指标、资源安全预警指标和产业安全预警指标等,认为其中社会安全预警指标应主要通过收入分配风险、失业风险、社会保障风险、经济增长风险和生态环境风险等指标反映。
2、研究评述。
综观已有的研究,不难发现,所谓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只是在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一点国家经济安全要素,或者在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到一点社会保障要素,并没有将两者相结合的深入研究,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甚至没有发现针对两者关系的详细论述。国外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相结合的研究,明显少于国内,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基本没有涉及到任何社会保障要素,而国外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要素的也十分有限,并且只是从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财务危机一个角度来论述,结合点单一。国内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经济安全要素的相对较多,包括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我国特有的社会保障歧视等。国内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要素也可以从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作为经济安全保障措施之一的制度建设问题以及经济安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社会保障因子三个角度来看。国内的研究相对丰富,某种程度上也跟中国社会的现实有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障资金的严重缺口、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阶层的严重歧视等。
已有研究虽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并且相对零散,但至少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从来就不应该是独立的、不相关的领域,两者结合着研究,不论是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看,还是单从中国来看,都确实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学术意义。笔者认为,未来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的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理论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家经济安全可能构成的影响;实证方面,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构建,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等。
三、社会保障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路径的前瞻思考
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是息息相关的,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范畴来看,社会保障涉及间接经济安全问题,属于安全能力的部分。社会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经济手段。当然,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水平而相应、适度的发展,并且在一国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应地呈现不同的问题和特点。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和社会保障歧视这两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能力,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1、社会保障基金缺口与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系指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总额与现行体制下所能筹集的基金总额之间的差额,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缺口达到10万亿元。从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视角看,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将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专款专用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和社会优抚基金等。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险基金按照基金的用途又可以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最大,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单从养老保险基金来看,形成缺口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供给方面的,也包括需求方面的原因,如历史欠账、人口老龄化等。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机制可以简单由下图表示(见图1)。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7%,就表明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1.67亿,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899万。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速度快的特点,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高龄化趋势明显。加之社会统筹养老金曾被国家挪用、调用,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过程中,产生了历史欠账,个人账户资金被用来当期支付,空账严重。另外社保基金理事会所掌管的社保基金在海内外投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这一系列因素将会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愈演愈烈。据有关学者测算,到我国老龄化高峰的2030年,离退休人员将达到全国职工总数的50%,这意味着在职职工的养老金缴费率将由目前的20%急剧上升为50%,这必然会加大中国的养老金缺口。2005年初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当时叫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提交的报告指出中国在未来30年将会产生6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另据世界银行2005年进行的测算,不考虑货币购买力贬值等因素,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达9.15万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国家必然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诸如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提高缴费率、国有股减持、征收社会保障税等可能的措施。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加大养老金的财政投入,可能增大财政赤字、增发国债,也可能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从而加大了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政府完全用税收来弥补缺口,将会增加企业税负,如果政府采用发行特种国债的方式来弥补缺口,会导致民间资金供给减少,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更为困难且成本加大,对各类企业、特别是经营业绩较差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不可否认的,广大退休人员仍然很可能面临“老无所养”的境地,在职人员也会因此而恐慌。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政府公信力极大地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政治稳定,导致国内外对中国经济预期的变差,进而影响某些对外因素的变化,这一切均对我国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的能力提出了考验,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以上仅从我国养老金缺口视角初步探讨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安全的相关关系,实际上养老金缺口对一国经济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在中国以外的其他一些国家同样存在。笔者现采用法国养老金改革引起的一系列罢工事件这一典型案例进行说明。法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同时随着退休人口大量增加,工作人口减少,养老金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2010年赤字在107亿欧元左右,明显高于2008年56亿欧元和2009年82亿欧元。法国政府有关机构甚至预测,2015年赤字将达400亿欧元,2050年赤字将达1140亿欧元。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惯用做法是财政拨款,养老金缺口占一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无疑是一项重要数据。由于没有找到完整的近几年法国养老金缺口和财政收入数据,笔者采用估算的方 式。根据笔者从IMF、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相关网页以及《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查到的部分年份法国财政收入和GDP数据,从相关机构测算2008-2010年法国养老金缺口的数据可以看出,法国养老金缺口约以每年35亿美元的速度增加,估算可得2007-2010年法国养老金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39%、0.63%、0.87%和1.27%(其中欧元数据按2011年1月24日汇率折合成美元:1欧元=1.3596美元)。由此可见,养老金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以每年超过0.2个百分点的幅度增大,并且随着缺口的扩大,增加的幅度也存在增大的可能。
为缓解这一问题,2010年10月法国议会通过了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该法案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二是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而这一制度改革引发了一系列全国性,在抗议中还发生了严重冲突事件,扰乱民众正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政府公信力下降。实际上早在该法案改革没有通过的2010年初,英国路透社就报道了一家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选民担忧法国经济疲弱,并且不满萨科齐的执政风格,有65%的法国受访民众不希望萨科齐参加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种种情况导致了国内外对法国经济预期变差,进而可能引起某些对外因素的变化,这一切均对法国的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能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考验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2、社会保障歧视与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社会保障歧视指的是一个社会里的不同群体适用不同的社会保障标准。社会保障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公平享有,我国当前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歧视问题则严重违背了根本特征,城市和农村之间、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之间、企业与非企业之间,甚至企业中国企和私企、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公务员里高级干部、普通干部和一般公务员之间,社会保障待遇都存在着明显的很大差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仅从养老保险方面来看,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养老保险待遇的不同,必然导致相互攀比现象,此现象日益突出,并已成为每年“两会”代表批评的社会不公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热点新闻,由此导致上访案件逐年增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类现象频发,极易导致社会摩擦和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从而可能引起一些对外因素的变化,影响我国社会风险应对能力和国家经济保障能力,进而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我国社会保障歧视最典型的表现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障项目差异显著。我国城镇地区已经基本建立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项目的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险体系,而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只在东部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新农合医疗也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更是一片空白。第二,保障水平差距大。根据《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统计公报》中数据,2009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8894.4亿元,农村养老金支出76亿元,农村养老金支出仅为城镇养老金支出的0.85%,而农村人口数却是城镇人口数的1.15倍。第三,覆盖面差别较大。《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数据显示,2009年末我国乡村人口71288万人,占总人口数53.41%,而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仅为8691万人;城镇人口6218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
但一般而言,农民拥有土地,不可否认土地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尽管存在社保歧视,土地带给农民的保障程度也很低(土地保障程度可以用农民土地收入来衡量,笔者根据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查到的数据,按照全国种植业产品中稻谷、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用净利润、人工成本和农业补贴之和减去成本外支出计算得到2008年农民每亩土地收入为409.30元,从《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查到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2.18亩,算出农民平均每人土地收入为892.27元;土地保障程度也可以用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家庭经营纯收入当中的农业收入来近似,这里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相结合取算术平均值的办法来估算,2008年土地带给农民平均每人每年的保障价值为1159.62元),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问题和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因此,农民社会保障歧视目前还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的影响也较有限,但长期看不容忽视。
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近年来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规模不断扩大,失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多,日益凸显的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已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处理,也存在明显的歧视,如补偿款被层层盘剥、就业难、部分失地农民几乎丧失了基本国民待遇等。而农民工问题更是成为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夹层、牺牲品。在某种意义上,农民失去土地、从农村走向城市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社会保障歧视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在一定传导机制作用下,很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