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5~6岁幼儿;审美想象;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1-0033-05
审美想象是幼儿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审美知觉基础上以心象为形式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1〕正如黑格尔所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2〕因此,要提升幼儿的艺术能力,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幼儿园,幼儿的审美想象主要发生在艺术欣赏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欣赏作品会对幼儿的审美想象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此,研究者通过实验,考察幼儿审美想象与欣赏作品之间的关系,为选择供幼儿欣赏的绘画作品提供相关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被试选取
选择南京市两所省级示范园,每园随机抽取3个大班共6个班级,再在每班随机抽取12名5~6岁幼儿,男女各半,共72名被试。
(二)研究方法
实验采取2×2组内设计(又称单组实验),72名幼儿均接受两个自变量4种水平的实验。
本研究中的自变量为绘画作品的形式和主题。前者包括具象和抽象两种形式,后者包括幼儿熟悉的和陌生的两种主题。因变量为幼儿的审美想象。
(三)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8幅绘画作品,如表1所示。
(四)评价工具
研究者利用已有的关于创造性想象的评价工具,并结合对审美想象特点的分析,在相关专家的帮助下,拟制了《幼儿审美想象评价量表》。
研究者随机选取两组幼儿,由教师评定后分成“高能力”和“低能力”两组。选取一幅绘画作实验材料进行预测,用制定的量表加以评定,并对评定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伴概率小于0.05,说明两组幼儿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量表的实证效度较高。
研究者邀请两名评分者对72名被试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再将评分数据输入SPSS17.0,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名评分者在审美想象总分评定上有显著相关,表明他们的一致性程度较高。由此可见量表的信度较高。
二、数据分析与结论
(一)整体分析
1.定义变量
(1)自变量方面,绘画作品的形式定义为A,其中具象为1,抽象为2;绘画作品的主题定义为B,其中熟悉的主题为1,陌生的主题为2。
(2)因变量是5~6岁幼儿审美想象得分。
(3)研究假设为,在欣赏不同形式和主题的绘画作品时,5~6岁幼儿的审美想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数据处理与分析
因其中两名被试的数据无效,研究者最终收集到70份有效数据。研究者将数据输入SPSS17.0,对自变量形式和主题进行主因素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形式因素及主题与形式的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否定虚无假设,表明5~6岁幼儿欣赏不同形式的绘画作品时审美想象具有显著性差异;主题因素及主题与形式的交互作用相伴概率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接受虚无假设,表明绘画作品的主题及主题与形式的交互作用对5~6岁幼儿的审美想象不具有显著影响。
由表4可知,幼儿欣赏抽象画时的审美想象均值大于欣赏具象画时的均值,差异显著;幼儿欣赏主题熟悉作品时的审美想象均值略大于欣赏主题陌生作品时的审美想象均值,但差异不显著。
(二)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多重比较
将不同形式和主题分别交叉组合成四种可选择的作品,包括主题熟悉具象画、主题熟悉抽象画、主题陌生具象画和主题陌生抽象画。随后对其分别进行比较,检验绘画作品的类型对5~6幼儿审美想象的影响是否显著。
1.定义变量
(1)自变量为绘画作品的类型,其中主题熟悉具象画为1,主题熟悉抽象画为2,主题陌生具象画为3,主题陌生抽象画为4。
(2)因变量为5~6岁幼儿审美想象得分。
(3)研究假设为,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时,5~6岁幼儿的审美想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数据输入到SPSS17.0,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方差单变量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主题熟悉具象画与主题陌生具象画、主题熟悉抽象画与主题陌生抽象画的相伴概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接受虚无假设,表明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主题熟悉具象画与主题熟悉抽象画、主题熟悉具象画与主题陌生抽象画、主题熟悉抽象画和主题陌生具象画、主题陌生具象画与主题陌生抽象画之间相伴概率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否定虚无假设,表明它们具有显著性差异。
为了进一步作出比较,对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审美想象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不同类型绘画作品审美想象得分按均值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主题熟悉抽象画、主题陌生抽象画、主题熟悉具象画、主题陌生具象画。
(三)研究结论
5~6岁幼儿欣赏具象和抽象的绘画作品时,审美想象的表现存在显著性差异。欣赏抽象画时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审美想象。5~6岁幼儿欣赏主题熟悉和主题陌生的绘画作品时,审美想象的表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形式和主题的交互作用来看,5~6岁幼儿欣赏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时,主题熟悉抽象画的审美想象得分最高,主题陌生具象画得分最低。
三、教育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者就5~6岁幼儿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选择能激发幼儿审美想象的绘画作品的建议
1.从作品的形式来看,宜兼顾具象画和抽象画,尽可能多选择抽象画
研究结果表明,5~6岁幼儿欣赏抽象画时表现出更丰富的审美想象。在欣赏抽象画时,幼儿总能产生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并能自编自导地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而在欣赏具象画时,往往“找到自己熟知的物体后就万事大吉了”。〔3〕
从幼儿心理的发展来看,5~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具有内在的心理表征能力,且能够“将任意符号与某一对象或特质联系起来”。〔4〕抽象作品所表现出的形式层面的东西,幼儿的理解可能比成人更加敏锐。因此,在选择供幼儿欣赏的绘画作品时可以多选择抽象画。
考虑到幼儿的审美偏爱和审美经验,教师开始时可选择色彩明快、风格简单的作品,如蒙德里安、米罗等人的作品。当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欣赏经验之后,再提供构图、用色相对复杂的作品,如波洛克、康定斯基等人的作品。
2.从作品的主题来看,宜多选择主题为幼儿所熟悉的作品
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对幼儿审美想象的影响是不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欣赏主题熟悉的作品时审美想象更丰富。审美想象的发生“需要以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客观基础,以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和以往兴奋痕迹在当前新刺激下重新联结、复苏,以及贮存信息的重新组合为生理机制”。〔5〕幼儿欣赏主题熟悉的作品时,能够通过作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甚至会把自己想象成是画中的主人公,从而产生审美体验。这正是实现了伽达默尔所谓的“观者的认同”,观者只有在对象中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才能实现对艺术作品及自身的理解。
(二)关于幼儿审美想象能力培养的建议
1.引导幼儿进行多感官体验和表达,培养幼儿审美想象的多样性
在审美活动中,儿童通常会通过多感官对作品进行感知觉。如,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幼儿在欣赏《女芭蕾舞演员》这幅作品时,有的说自己听到了美妙的音乐,有的说小女孩的舞步很轻盈,有的则说小女孩的芭蕾舞裙很漂亮。幼儿通过多感官感知作品时,会产生多样化的审美想象。因此,要多鼓励、引导幼儿进行多感官的体验和表达。
在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多感官的体验,还要善于引导幼儿用多种表达方式诠释作品。以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作品,如让幼儿通过天气特征来感知作品,看作品表现的是晴天还是阴天;通过音乐来感知作品,看作品表现的是欢快的还是舒缓的风格。然后,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诠释作品,如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欣赏作品时的想法和情感体验,用肢体语言诠释作品中的旋律,或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感受呈现出来。
2.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丰富幼儿审美想象的情感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的情感激活对个体的感觉皮层特化具有源头奠基性和终身动力性影响,情感体验能力是审美表象建构的感性驱动器。〔6〕审美情感渗透在审美想象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也是审美想象能力的表现。如果没有情感作为中介和动力,想象活动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7〕因此,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应注重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
在组织审美教育活动时,宜以情感体验式教学代替知识授受式教学。在教育内容上,宜减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增加欣赏性和情感性体验;在教育方法上,要改变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育,宜采用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索发现式教育;在教育评价上,不要只重视对教育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教育过程的评价。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开展专门的情感体验活动,如在母亲节请幼儿设计礼物送给母亲。此类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审美活动会给幼儿带来更强烈的情感体验。
3.引导幼儿进入作品情境,提高幼儿审美想象的丰满性
研究者发现,幼儿进入作品情境的程度不同,表现出的审美想象的丰满性具有很大的差异。如,在欣赏作品《划船》时,有的幼儿能够完全进入作品情境,描述出划船时的感受;有的幼儿则徘徊在情境之外,只能简单的陈述作品中出现的人和物。可见,幼儿能否进入作品的情境,对其审美想象的丰满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引导幼儿进入作品情境,需以幼儿对类似情境的真实体验为基础。为此,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先带幼儿到现实情境中开展体验活动,以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呈现相关作品,引导幼儿进入作品情境。最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以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情境感受转化为艺术创作。
4.开展创造力训练,培养幼儿审美想象的独创性
审美想象能力是大脑对审美知觉材料和原有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之后形成审美意象的能力。因此,幼儿对材料和经验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决定了其审美想象能力。对幼儿进行创造力训练,向幼儿传授相关的思维技巧,有助于幼儿审美想象独创性的发展。
创造力训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1)运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幼儿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讨论,以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教师给出几个固定图形,让幼儿进行不同的组合。(2)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提高预测和判断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有助于儿童联想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续编和图片组合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3)运用自我设计法。自我设计法主张让幼儿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进行自我规划和设计。如,让幼儿自己设计班级环境,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86.
〔2〕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62:375.
〔3〕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
〔4〕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出版社,1988:165.
〔5〕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94.
绘画是引导幼儿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以及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幼儿通过绘画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和想象到的,对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学习绘画会让幼儿懂得热爱生活,并且变得更加有耐心。传统的绘画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以及自主发现能力有所欠缺,加强幼儿绘画教学活动,改善现有的教学方式,对于幼儿成长十分重要。
一、幼儿绘画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许多教师在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并没有依据幼儿特点进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并不好,这些问题主要有几下几点:
(一)观察范画阻碍了幼儿的想象
许多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喜欢给学生看范画,例如要求画鲜花,就会首先将教科书或是其他图片上的鲜花展示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心中的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脑海中的鲜花就是教师展示的图片上的样子,而阻隔了许多想象。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慢慢缺乏想象力,没有范画的引导甚至自己不知道该画什么。绘画是一门艺术,没有想象力学生将来就很难在绘画上有所成就。
(二)技能指导遏制了创造思维
幼儿的思维与成人是不相同的,这就意味着他们可能把树叶涂成紫色,把香蕉涂成蓝色。而许多教师喜欢对学生的绘画进行规范性的教导,指导学生如何画线条和图形,如何给图形涂颜色,从而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一种教条模式。这样的绘画课程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技巧训练,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没有任何效果。
(三)简单评价抑制了多元化发展
部分幼儿绘画教师对于幼儿绘画活动课程并不重视,认为只是小孩子涂涂画画,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因此在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地评价“好”,或者“不好”之类的。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评价学生的作品说“画的太像了”,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就会认为“像”是绘画的标准,从而把“画得像”当成自己的目标,从而一味地临摹,而忽略了自己绘画作品中的其他特点。教师不能从全方面对学生的绘画进行详细的点评,使得学生不能真正了解到自己绘画中的优点和不足,及缩小了进步的空间,也使得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被阻隔了。
二、幼儿绘画活动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幼儿绘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幼儿绘画活动的教学。
(一)丰富绘画素材
教师在进行绘画活动课程的教学中,要尽量丰富绘画素材,书本上的图片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不利于学生对现实场景的表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的物体做道具,让学生从书本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走出去,感受外面的风景。例如教师要学生进行“春天”为主题的绘画题目时,可以带学生去户外参观,让学生观察春天初生的小草,开放的野花,树上的小鸟,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学生的看到的事物就是不一样的,比起照搬教材上的模板,学生的绘画作品立刻会变得丰富起来。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做些引导,让学生去观察他们平时注意不到的事物,例如树上刚刚萌出的新芽。这样学生不仅会感觉到新奇有趣,同时也会养成观察入微的好习惯。
(二)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
幼儿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的进行绘画创作,无论学生的作品多么不符合我们日常的所见所闻,教师都应该适当的给予肯定,而不能进行打击批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生画月亮的时候引导学生去想象月亮弯弯的像什么,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力去联想,从而对于月亮的形象有了更好地认识。在这里不同的学生会回答不同的答案,教师切不可设置标准答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答案进行理解,并且予以肯定,让学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三)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幼儿时期学生的绘画作品各有各的特色,并不存在简单的好坏之分,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的绘画作品采用简单的评价。教师在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中应该尽量的多元化,例如绘画作品与实物相近的,说明这些学生对事物观察比较仔细,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称赞他们的作品逼真,同时鼓励这些学生可以适当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东西。对于一些作品离奇古怪的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理解学生的思维。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授学生更多的绘画技巧,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去表达自己的想象。这样多元化的评价学生的作品,对学生做出良好的引导,但是不否定他们的特点,学生才能在创作中更加有信心,按照自己的想法作画,作品才会更加具有特色而不是雷同。
三、总结
幼儿时期是想象力比较丰富的时期,加强幼儿绘画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幼儿以后在学习工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应该多鼓励、肯定学生的作品,进行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完成更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幼儿绘画;绘画教学;示范教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艺术教育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以免把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使幼儿在被动地服从和模仿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如今幼儿园的绘画教学中虽然仍存在示范,但示范教W的形式出现了多种变化。
一、幼儿园绘画课中示范教学的现状
在询问幼儿教师关于绘画课的示范教学时,所有幼儿教师都反映示范教学在绘画课中普遍存在,并且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绘画主题应用示范的形式不同。通过对幼儿园绘画课的观察以及对幼儿教师的访谈,可以总结出:按照教师提供的示范物品可以将示范教学分为:实物示范、图片示范、现场绘画示范、多媒体示范和语言示范。
(一)实物示范
教师提供实物作为幼儿绘画的参考,类似于成人的写生。比如画蔬菜,教师在课前出示黄瓜、茄子、青菜等一样或几样蔬菜,要求幼儿辨认并说出特征,然后将蔬菜摆放在黑板前,让幼儿画出来。由于参照物是真实的物体,并非死板的范画,幼儿观察物体的角度、注意点不同,绘画作品也会相对的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
(二)图片示范
教师提供所画物体的照片、图片或教师提前画好的范画作为幼儿绘画的参考。比如画汽车,教师在课前出示各种汽车的图片,让幼儿讨论其共同点与不同处,最后让幼儿自己绘画。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唤起幼儿已有的记忆和经验,开拓幼儿的视野等,但要注意出示的图片要有代表性,品种丰富,让幼儿不至于禁锢于某一种范式。
(三)现场绘画示范
现场绘画示范是指教师在绘画课进行过程中现场为幼儿示范某种事物的画法。根据示范详细程度又可分为:
1.整体详细示范
教师对幼儿要画的物体的各个细节做详细示范。这类似于传统绘画教学中的临摹画。因为成人的绘画一般具有写实性,所做的示范也大多十分形似,若教师对所画物体做了详细示范,儿童的模仿天性会使得大多数儿童力求达到教师的模板,结果就是所有幼儿的绘画作品整齐划一。
2.框架示范
教师示范所画物体的大框架,具体的细节部分由幼儿自主完成。如画一棵树,教师事先画好树的轮廓,由幼儿来完成树叶、花朵、果实以及涂色等步骤。这种示范方法与整体详细示范相比,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幼儿的绘画作品除了大框架相同之外,细节部分会体现不同的个性特点。
3.局部难点示范
教师认为所画事物的某一部分对于幼儿是有难度的,或某个局部是需要幼儿重点掌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示范这一局部细节,为幼儿提供参考。如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幅圣诞主题的作品,画中要包括圣诞树和给朋友的礼物。教师在幼儿开始作画之前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圣诞树的模板,告诉幼儿圣诞树是这样画的,其余部分由幼儿自主创作。这种示范方法把技能示范和自由发挥相结合,在目前的幼儿园中十分普遍。
(四)语言示范
教师用语言较详细的描绘出物体的特征,从而为幼儿展示一个想象中的清晰的物体形象。如画向日葵,教师依次说出向日葵的花心、花瓣、叶子的形状和颜色等。语言示范并未向幼儿展示实物或画好的范画,也并未现场为幼儿师范,但过于详细的语言描述同样固定了幼儿的绘画。同样的物体,在不同幼儿的眼中可能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鼓励和启发幼儿主动观察,并描绘出自己眼中的景色。
二、幼儿园绘画课中示范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幼儿园绘画课的示范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走出“示范――临摹”的误区,示范的类型多种多样,且教师大多不再要求幼儿模仿范画,而是鼓励幼儿有所创新。但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发现教师示范的影响仍然明显存在,幼儿自我发挥的空间是有限的。经过对幼儿园绘画课的观察以及对幼儿绘画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幼儿绘画课的示范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偏重绘画技能技巧,对创造性重视不足
很多幼儿教师在组织绘画课时,教学重点往往是使幼儿学会某种绘画技巧,从而较好的掌握和表达某种物体的形态,尤其是社会上形形的绘画特长班,很多致力于让幼儿在绘画技巧上超越年龄特征,提前掌握人物的写实画法、遮挡的关系、色彩的搭配以及构图等技巧,从而更迎合成人的审美观。
事实上教师只需提供适合的环境,启发和鼓励幼儿表达的欲望,幼儿便能够描绘出多姿多彩的世界。而经过绘画技能训练的儿童,尽管在技巧上超越了同年龄段的孩子,却往往因为过于注重技巧而在表达的自由性和创造性方面有所欠缺。
(二)示范过多,限制过紧,幼儿主动性不足
在观察了郑州市两个幼儿园、六位幼儿教师所组织的10节绘画课后,发现教师使用示范的频率十分高:图片或范画示范60%;现场详细示范50%;语言示范90%。十节课中只有一节课是想象画,未涉及示范,而其他课中几乎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示范方式,其中涉及现场详细示范的幼儿绘画作品有极高的相似度。
幼儿教师在组织和实施绘画课时一般遵循这样的流程:导入主题――展示范画或多媒体资料――现场示范或语言示范――幼儿绘画――教师简单评价。整堂课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设计并掌控着课堂的每一步进程:绘画的主题、示范和解说的时间、幼儿动笔的时间、评价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等都要完全按照教师的安排,很少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事实上幼儿的想法和意愿对于一堂成功的美术课至关重要,例如他对于绘画主体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听教师解说并按照教师的要求绘画、是否乐意在教师挑选作品进行点评时停下手中的画笔、是否在教师宣布下课时意犹未尽……
(三)以成人的角度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作品评价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一环,积极的评价可以使每个幼儿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热情。而在绘画教学中,很多教师眼中的“优秀作品”是特指那些涂色均匀、画面整洁、线条流畅、与实物很“像”,让成人一看就懂的绘画作品。教师习惯于拿这些作品作为典范,给予这部分幼儿赞美和鼓励,而对那些绘画技能稍弱、作品看不出头绪的幼儿不置可否,极少给予夸奖。成人这样的态度极易造成部分幼儿自信不足,甚至自卑。长此以往,幼儿将失去自我创作的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模仿他人,甚至是对美术活动的厌恶。
(四)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认识不清
儿童美术理论家胡晓佩在国外考察时,问当地的幼儿园教师:“你们是怎么教孩子的?”对方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孩子是不能教的,因为孩子有他们的想法,他们画出想法就好了,我们为什么要教?”新《纲要》中多次提到艺术教育应避免过分重视技能从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但对于如何进行美术教学却没有具体的指导。由于示范教学便于掌握和实施,同时对于绘画技能的教授最为迅速和有效,因此尽管很多教师认识到示范会妨碍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却不知如何改进。
关键词:幼儿; 绘画活动 ; 会话
绘画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教育活动,绘画活动也被公认为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自发的运用线、色表现自我、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往往不受时间和空间关系的束缚,也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他们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地流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一 、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误区
《纲要》提出幼儿艺术教育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以免把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使幼儿在被动的模仿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如何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真正的用绘画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呢?反思幼儿园教学中的绘画现实,可以发现目前的幼儿园绘画中还存有一些误区:
1、注重以技能学习为中心,忽视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园的绘画活动中,老师比较注重临摹练习,往往以“像不像、准不准”作为评价的标准,不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与丰富多彩的情感表现,忽视了幼儿的兴趣、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2、注重以统一的发展要求,忽视幼儿个体差异。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总有长短。每个孩子的绘画技能、想象力客观上有差异,教师过多的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整齐划一的评价幼儿的绘画,忽视了幼儿在年龄、能力、个性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挫伤了部分孩子绘画的兴趣。
3、注重对绘画作品的评价,忽视活动过程的价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地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绘画活动中,教师常在活动结束时,以技能高低、统一标准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好坏,忽视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流露。讲评按教师一个人意愿为主,自己决定作品的好坏优劣,唱的是独角戏。评价走过场,全然不顾幼儿的需求与感受,缺乏实际意义。
二、鼓励幼儿绘画活动中的会话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在孩子用画笔表达自己情感和体验的同时,让孩子有用手、口、身、行全方位讲述他作品的机会。允许孩子用会话替代绘画中的隐性世界,表达内心情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当诱饵主动介绍自己喜爱的舞蹈、戏曲、绘画或工艺品时,要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和鼓励”。
1、蹲下身去,倾听孩子的绘画内容。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的方法,他们表现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个性表现,针对各阶段特点进行点拨,同时兼顾每个幼儿发展的个体特征。幼儿的作品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画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人、事、物。不受外界的影响,随心所欲地画。
2、会话交流,指导孩子的绘画技能。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思维的启动,无不被问题所诱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将幼儿置于问题情境中,幼儿有了疑问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这样可激活幼儿学习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促使幼儿不断去思索,不断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使幼儿正真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
幼儿由于受到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其个性特征和能力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又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每一阶段的每个人的发展水平又是不一样的。一些智力平平的幼儿,我们不能把他们同智力超凡的孩子相提并论。我们在评价时,要多用纵向比较,避免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幼儿,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提高。
3、多样评价,激发孩子的绘画热情。
自信心是儿童发展的推动力。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上。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夸奖。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喜悦,每个孩子又都喜欢表达自己对他人作品的感受。每次绘画后,让他们自我介绍、自我评价,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学习互相评价,可以在评价欣赏中引发绘画灵感,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激发绘画热情。让幼儿自己做老师,相互做老师,可以更好的表达和展示自己,克服教师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他们从与教师不同的角度找自己和同伴作品中的优点,增加教师对他们作品中隐性事件的理解,并与之互动,与孩子一起在纯真的世界中成长。
绘画是幼儿园孩子普遍喜欢的活动,简单的线条,多变的色彩,经过孩子们稚嫩的小手,展现出来的却是一个个富有灵性的瞬间凝固,一幅幅充满想象的童心世界。会话是孩子交流的工具,它能在绘画活动中描绘未能画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在绘画作品面前发自内心的心灵感受,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所以,在幼儿的绘画活动中增加会话机会,能让幼儿展开创造想象的翅膀,在翱游中获取成功。
参考文献:
[1] 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 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版
今天美术活动的绘画主题是快乐的春游,孩子们纷纷讨论上周去春游的情景,都在认真地画着春游的景色和人物。
多多:用黑笔在画纸上画了许多短粗线条,一圈圈黑黑的蝌蚪人,还有歪歪扭扭的很多数字,并喃喃自语:“我的作品完成了!哈哈哈……”
荣荣:“多多,你画的是什么呀?乱糟糟的。”
多多:“我画的是妈妈带我去玩时坐的161路公交车,从侧面看有两个轮子,车子是双层的,有两层座位,这是发动机,这是前门,这是后门,前面是驾驶员座位,上面是时间表,首班车6:59,末班车是1:04,还写了个学号3,是我的学号……”
珂珂:“你画得一点都不像,反正乱糟糟的。”
多多:“我觉得很像。”
荣荣:“应该涂上颜色就好看了。”
多多:“那我来涂上颜色吧。”
二、观察解释
1.从幼儿的绘画兴趣来看:多多对“快乐的春游”的绘画主题比较感兴趣,能调动生活中妈妈带他出去游玩时乘坐公交车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此次绘画活动中,在绘画创作中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对绘画活动兴趣浓厚。
2.从幼儿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来看:多多小朋友小班时由于右手臂摔伤骨折,导致绘画中的线条控制能力较他人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手部小肌肉群精细动作的发育与同年龄段的中班幼儿相比,也缓慢了许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明显,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时间内达到相同水平,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对于多多的作品,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他在绘画中的艺术表现和感受。
3.从幼儿绘画自主表达意图来看:多多观察公交车时,选择了特殊的观察角度:侧面,画出了两个轮子,并画出公交车的结构是双层的,造型有两节,前门和后门,还有车上的时间表首班车、末班车,他都能画出来。可以看出生活中多多是个善于用心观察的孩子,能有意识地把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细节用稚嫩的笔触表达表现出来。
4.从幼儿的互动水平来看:荣荣和珂珂两位小朋友不太能理解多多的创作意图,珂珂只能用“像不像”,荣荣只能用“好不好看”评价多多的作品,但这两位小朋友对多多作品的评价并没有影响到多多对自己作品的自信:“我觉得很像。”荣荣的建议:“涂上颜色就好看了。”多多采纳了荣荣的建议,给作品涂上了颜色,说明在同伴互动交往过程中,多多能不被同伴思想左右,但对于合理意见是能够听从和改进的。
5.从幼儿的绘画互动需求来看:多多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生成了新的需求,期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当同伴说他画的作品乱糟糟时,他急于解释自己画的是双层公交车,生怕同伴看不懂,又耐心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绘画的过程,甚至愿意接受同伴的建议,给作品涂色。这说明:4~5岁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在完成绘画作品后,有得到表扬、鼓励和支持的心理需求,从而延续对绘画的创作兴趣。
6.从幼儿的绘画能力年龄特点来看,1~4岁的幼儿处于涂鸦期,他们从无控制地乱线涂鸦到有控制地命名涂鸦;3~6岁的幼儿处于象征期,开始用线条和简单图形的组合表征自己感知的事物,这时受限于幼儿手部精细动作水平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5~7岁的幼儿进入写实性早期,画的画有点像了。不同年龄特点具有不同绘画特征,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绘画特点进行把握和分析。
三、观察的应对:教育策略的跟进
1.组织作品评价和讨论:让多多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绘画的成就感,肯定多多作品的优点。教师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多多画了从侧面看到的161路车,还是双层的呢,画了这么多乘客乘坐161路车,这辆车真热闹,连时间表都画出来了,观察得真仔细,你的画用了这么多红颜色,感觉像过年一样喜庆,要是线条更流畅些,不断断续续的就更好了。”
误区一――要求孩子画得像
很多家长喜欢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唯一标准。如果成人以“像不像”这个标准来评介孩子的作品,那么在指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就会犯非常严重的结果,即重视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家长一句“画得不像” ,“你画的什么呀”,“ 我看不懂”,“ 画得乱七八糟的”将会狠狠地扼杀孩子绘画的兴趣,伤害孩子自信心,让孩子对绘画不再有动手的欲望。因此,在幼儿园里,当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绘画活动时,有一部分孩子会胆怯地说:“老师我不会画”。当然孩子回到家,也会在父母面前不喜欢绘画的情绪,不愿动笔,家长自然而然地认为孩子不会绘画。
误区二――强调绘画技能的掌握
有个别家长在指导孩子绘画时,注重强调绘画技巧的掌握,强行要求孩子按照绘画技巧去进行创作,忽视了孩子内在的需要,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孩子不理解成人的绘画理念,自己的想法、行动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畏惧、讨厌绘画的心理。
误区三――教孩子画形象
有些家长在孩子还很小时,就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比如,孩子刚刚开始画点什么的时候,大人就画一些人的花呀、人物的脸呀、房子呀、汽车呀的教孩子画,孩子学不会,便要求大人画,大人不厌其烦地绘画,孩子只是一个欣赏者,却没有动手操作的欲望,因为他画的不像,所以孩子也不愿意动手去画。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一岁的时候获得一岁的能力,两岁的时候获得两岁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与年龄相应的能力时,绘画能力自然地表现出来。家长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是不科学的,是拔苗助长,可能会毁掉孩子的绘画才能,严重的还会扭曲孩子的性格。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走出幼儿绘画教育的误区,笔者认为幼儿教师主要采用以下策略帮助家长走出幼儿绘画教育的误区。
策略一――引导家长欣赏幼儿的作品
指导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孩子的作品,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绘画作品。纠正家长以“像不像”评判幼儿作品的观念,让家长正确的欣赏孩子的作品,使家长在辅导孩子进行绘画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挑剔者。 幼儿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来很可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家长一定要懂得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时,不要仅仅看孩子画了些什么形象,更要认真听听孩子的讲述。
策略二――引导家长懂得不要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
家长怕孩子画得不像,过早地教孩子形象,这对孩子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有的家长教孩子画形象,还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按成人的要求涂色,太阳必须是红的,海必须是蓝的等等,这样的指导孩子绘画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让家长明白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的危害,让家长明白: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有专家说过:“等孩子过了九岁,系统性地教授绘画技巧才开始变得有意义。在这之前教孩子画画,是拔苗助长,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天资。”
策略三――指导家长认识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的特点
幼儿的年龄不同,心理发展、动作反应、认识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幼儿的绘画水平发展各不相同。家长就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绘画能力,要多做纵向比较,不要做横向比较。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家长了解学前阶段,各年龄段的孩子绘画基本特征,让家长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进行绘画。
策略四――指导家长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
一、充分感知客体,激发幼儿审美感知力。
1、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注重幼儿对色彩组合能力的培养。如小班时幼儿用他们喜爱的色彩画线条、画圆圈,虽然没有创造什么形象,但孩子们仍乐此不彼。又如在绘画活动中,幼儿会发现两种颜色相混时会产生新的颜色,教师就引导幼儿去思考,去观察色彩的变化。另外,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还应培养幼儿充分感受色彩的能力。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导幼儿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2、利用多种感官,培养幼儿对造型艺术的感受力。由于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在绘画活动前仔细的观察,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使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画面内容更丰富多彩。如命题画“大马路”活动之前,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像或在外出散步时观察“大马路上有什么?大马路上多了什么?……”其次,幼儿期以动作思维为主,只有充分刺激幼儿的触觉系统,引导幼儿摸摸、敲敲、打打物体,才能使幼儿对物体有实质性的感受,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去感知美的事物。
二、欣赏作品,明确幼儿的审美态度。
1、幼儿的作品。有一次,心仪从家中带回一幅画,画面上有一个小男孩拿着水杯站在大型玩具旁,我请小朋友说说心仪这幅画是什么意思,孩子们都说是心仪站在大型玩具旁喝水,心仪解释遭我们幼儿园有很多人,每天总有许多小朋友在上面玩,所以有太多的灰尘,我想给大型玩具洗个澡,让它变得干净些。我们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提高幼儿的审美态度。
2、大师的作品。我们让幼儿欣赏那些贴近孩子的生活,又比较容易理解的优秀画家的作品,对提高幼儿的审美再现力是十分有利的,还可以作品的主题以及美术知识有所了解。
三、加强自我表达,提升幼儿的审美思维
1、掌握技能,回味体验。目的不是单纯和机械的模仿,它是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法获得某一方面的体验。如画《蝴蝶》,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蝴蝶,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蝴蝶,再用点、线、面来装饰蝴蝶,背景幼儿自由添画。
2、开拓思维,创造表现。我们可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并运用于绘画当中:①给孩子讲故事,启发孩子进行想象,锻炼幼儿将故事的情节画出来。②请幼儿编故事画画,启发幼儿自己创编故事并能把自己编的故事画出来。妞同一个《蚂蚁搬家》命题,不同的幼儿有各种不同的故事,画出各种不同的内容。③听音乐画画。妞听到轻松活泼的音乐,想到小鸟和小白兔,听到低沉的音乐又联想到狗熊和大象等等。
一、自主性绘画的实质和研究过程
(一)实质
自主性绘画是指幼儿用自己的所画的内容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倾诉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形式,对幼儿的能力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幼儿“生活史”的呈现,包含了幼儿生命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连续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相互影响的个人状态和情境。
(二)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采取介入观察的方法,仔细观察幼儿云云小班至大班期间绘画的内容并进行记录,再选择整理,选取典型的例本加以评价。自主性绘画不同于一般的绘画活动,它更多的体现的是幼儿的动态生活、心理活动。对于在当时情景下无法清楚得出图画背后意义的情况,再追加谈话来探究图画背后的意义。
2、思考与分析
(1)自主性绘画是幼儿“生活史”的呈现
6岁的小女孩云云通过自主性绘画描述了自己的园外生活:图1是她过生日的景象。“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蛋糕。画上是我的好朋友香香姐姐和我的爸爸。”
儿童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描述事件、而且把自身的思想、情感也融入其中。图1中小作者将蛋糕画的奇大无比,并插上了多支蜡烛,通过交谈我们得知这是“我和爸爸共同的生日”,而这个“共同的生日”是“我”假想出来的,凸显出小作者与父亲之间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因此幼儿的自主性绘画不仅展现幼儿的“生活史”,还是幼儿“思想史”的展现。正如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所提醒的那样:“孩子们的图画给我一把打开儿童生活的钥匙……通过对儿童图画的研究,我发现了感知和了解儿童信息的新渠道。这些信息表明了孩子们当前的状况、特别的愿望和眼前的矛盾冲突:通过这些信息,我们还可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经历。”
(2)同一主题下从绘画作品看幼儿社会性发展
自主性绘画是幼儿个性化的表达,所谓个性化表达就是指幼儿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经历、体验、观点等。
分别是幼儿云云小班、中班、大班画的小女孩,画面的内容都涉及人物造型等方面。三幅画记录的内容不仅通过人物造型感受到小作者的愉悦心情,也能从细节中表现出作者心理的变化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图1简单呈现了一个斜眼看右边的女孩形象,说明小作者已经能观察到生活中人们的表情和眼神;图2讲述的是一次去上海欢乐谷的经历,“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紫色的娃娃,我为她添上了皇冠和魔法棒”,在添画人物的同时小作者还将自己的喜好加入其中;在图3中,进入大班的小作者“我”已不再是中心,构图中出现了10个人物形象,刻画了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温馨场面,画面更关注于自己和小伙伴的关系,“我的每个好朋友身边都有一个长着翅膀的守护天使”,表现出小作者细心、友爱的个性特征。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贡献与其说是发现了儿童智力的多种类型,不如说是对儿童各自独特性的一份尊重。它提醒我们,幼儿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个体的独特性不仅表现在每个个体具有差异性,还表现为每个个体在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对同一事件的感受有所不同,造成画面构图、线条、细节处理的变化,因此自主性绘画作品具有不可复制性。
二、幼儿自主性绘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大班上学期至下学期一年的绘画记录活动,我们深深体会到幼儿的绘画记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自主性绘画能形象生动地记录幼儿的成长历程、感受片段,有主于幼儿获得情感体验。
幼儿自主性绘画的事件或故事一般都经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情绪情感也会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而不断变化,儿童能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审美愉悦,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艺术的根本目的。儿童在描述作品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很多儿童一边画画一边哼唱,表现出一种自我满足的愉悦感。而随着叙述的变化,幼儿常常出现高峰体验的情感状态。
幼儿在描述作品时不仅感受到生活充满情趣,而且使他们在艺术活动面前表现出由衷的向往。当语言不足以表达情感时,幼儿可以拿起画笔,将快乐、忧愁以及渴望等表达出来。幼儿表达的过程,是幼儿在艺术中得到滋养的过程,是不断增强艺术审美感受能力,是塑造幼儿审美心灵的过程。
(二)自主性绘画引导幼儿展现自身的社会角色,有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不同的事件、场所中幼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儿童在表述作品时候有时是快乐的旅行者,有时是医院的小病人,有时则是爷爷的小助手。不同的角色就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如儿童对自己作为购物者的描述:“我和妈妈、奶奶去超市,人很多,我们必须排队进超市。超市门口有个箭头,告诉我们那个就是的地方。”儿童在绘画中塑造了排着队的人物形象以及超市入口标记。儿童在自主性绘画中的不同角色常常是儿童对自己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这些不同的角色身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儿童在丰富的描述中的角色体验强化了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使他们对将来可能充当的社会角色有了最初的感受。
亲子活动是儿童自主性绘画的重要内容,如与父母共同游玩、一起购物、共享美食等等。良好的亲子依恋使儿童带着积极的态度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探索,乐观、积极地与人交往。幼儿在绘画中也常常表现出对良好同伴关系的渴望与诉求,幼儿在自主性绘画中反映互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并对相关的人际关系技能、社会规则等进行总结和反思。
(三)自主性绘画能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绘画;创作
一、正确对待幼儿的无意涂鸦期
托班教师看到班上的孩子随意涂画,要给孩子鼓励,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和表现他们绘画才能的场地和环境,不要过多干涉他们怎样用笔,也不要急于教他们画成形的东西,而应放手让他们随意涂抹,并对他们的涂抹表现出兴趣。让他们在涂抹中慢慢探索自己手的动作与智商出现线条的关系,对笔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
二、指导幼儿绘画时应顺乎天性、因势利导
幼儿到4岁以后,他们的画面便会出现一些有形的东西了,如人、太阳、小花、房子等。他们试着用各种方法来表现自己所喜欢的和熟悉的东西,这个时期就是有意涂鸦期。教师在指导这个时期的幼儿绘画时,应因势利导,充分尊重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独立创作能力,不打击其积极性,不否定其锐意创新的精神。
三、掌握指导幼儿作画的方法
中班以前,幼儿绘画涂抹的时间不宜太长,应每日增加,待孩子们的手部灵巧能力增强后再延长孩子的绘画涂抹时间。在绘画工具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颜色比较丰富柔和的蜡笔,幼儿绘画结束后,要教他们将自己用过的笔放回原处。
中班以后,教师应引导幼儿画一些有意义的东西,鼓励幼儿将所见、所闻、所感受的事物表现在图画上,画完后,让他们将画上的内容讲给同伴们听。
四、学会欣赏幼儿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