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学科,许多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灵活度.对于数学教学而言,仅仅依靠知识记忆以及题海战术是不够的.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对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实践探索.
一、注重方法讲解,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的讲解以及习题的训练.数学知识往往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中的数学公式以及数学定律、定理是不能够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大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往往采取理论知识讲解与具体例题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以及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则过于注重对习题本身的讲解,而忽视了对解题方法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以及习题的讲解时在注重对例题以及习题本身的讲解外,还应当注重对数学方法的讲解,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椭圆方程这一章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入习题:“设椭圆中心在(2,-1),它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端连线互相垂直,且此焦点与长轴较近的端点距离是10-5,求椭圆的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列出椭圆方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求椭圆方程,根据所给条件,确定几何数据a,b,c之值,问题就全部解决了.设a,b,c后,由已知垂直关系而联想到勾股定理建立一个方程,再将焦点与长轴较近端点的距离转化为a-c的值后列出第二个方程.”
二、灌输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谈及高中数学,许多高中生都会表示高中数学是一门不容易学好的学科,是一门不容易学透的学科.大部分学生的高中数学成绩往往处于一个中间水平,很难进一步提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数学思想,缺乏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面对一些新问题或者是一些变形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解题思路并不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一些数学思想的灌输,如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多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对一元二次函数、对数函数以及正弦函数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采取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函数的性质与函数图像相结合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问题:“未来20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可望达到 7.3%,那么在2001年至2020年,各年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多少倍?”从而向学生灌输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三、深入挖掘知识,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仔细研读教材可以发现,相较于其他学科高中数学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并不太多,然而各个知识点的变形内容则较多,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也往往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这就表明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简单地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应当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延伸与拓展,深入地去挖掘知识点的变形.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也一定要学透,多引入一些变式问题,加强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进行二次方程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相关知识,如二次函数与零点的个数的确定、二次方程两根取值范围的确定等,引入变式问题:“变式1:已知关于x的二次方程x2+2mx+2m+1=0,若方程有两根,其中有一根在区间(-1,0)内,另一根在区间(1,2)内,求m的范围.变式2:关于x的方程x2+2(m+3)x+2m+14=0有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通过变式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四、加强分类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高中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学生在进行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为缺乏,在进行解题过程时往往存在漏解的情况.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引入一些分类讨论的问题,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在教学时可以以分类讨论为专题进行教学,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绝对值问题|a|的定义分a>0、a=0、a2时分a>0、a=0和a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学科意识,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智勇.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考试周刊,2011-01-21.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思想;发散性思维培养
相比于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认识、记忆一些数学结论与数学问题,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数学思维品质的提高.而发散性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不拘泥于常法,不恪守常规,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下面笔者将从巩固学生数学基础、巧妙利用解题“错误”、挖掘拓展课本例题三个方面探求中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一、抓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
数学基础知识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土壤,概念、定理是学习一个数学知识模块最先要掌握的部分,所有的数学结论、解题方法、技巧都来源于数学概念.如果一开始没有弄清弄懂数学概念、定理的话,就像是造房子地基没有打扎实,更不要谈之后的解题变式拓展、探究了.过去的《数学教学大纲》特别强调了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现在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没有削弱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指出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讲解,必要时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定理,完善他们的概念域、命题域,尽可能使学生得到全面深刻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容易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问题,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开了个好头.
例如,在学习函数单调性概念时,如果老师只是平平淡淡地把这个概念介绍一遍,那学生只会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对它根本没有透彻地认识.但如果老师引导学生来复述这个概念的话,那学生就必须在充分理解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加以语言组织,认识到这个概念中几个关键点:(1)单调区间是定义域内的一个子区间;(2)必须对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都满足条件;(3)x1,x2同属于一个单调区间.在复述概念的过程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严密的思维品质.
二、巧妙利用课堂中的“失败”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疏漏,对于这样的“失败”教师何不“聪明”一些,巧妙地利用这些“失败”来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呢?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正是需要学生的积极探索作为一种内驱力.面对“失败”,教师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那么这些有限次的“失败”必将会成为“成功”的积累.
在学习完一个新的概念或者一种新的解题技巧后,教师可以出一些看上去类似但实际解决起来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的题目让学生来练习,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帮助分析出错的原因,理清正确的解题思路,锻炼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关于恒成立问题的典型例题,看起来很相似,但解决起来学生往往会犯经验主义错误,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帮助学生跳出“陷阱”,培养灵活的思维.
三、挖掘拓展课本例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本上的例题并不是很重视.究其原因是大多数老师觉得教科书中的例题过于简单,对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没什么太大的帮助.其实,教材中的例题都是专家们精挑细选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并且认真分析每年全国各地的数学高考试卷,有不少题目都能在教科书例题中找到原型.作为一线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资源,认真研究每道例题,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例题进行挖掘拓展,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已有例题进行条件改变实际上就是一个示范创新的过程,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今,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自始至终注重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有必要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思想方法的传授,重视解题后的反思,重视学法指导,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个人人格,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课堂效率;互动模式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经济、科技正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这些领域将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对此,创新型人才已经是各大企业争相招聘的热门人才,这也为我国教育提出了要求,实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为高中基础科学课程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
一、高中数学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高中生处于高度学习环境中,培养创新思维不易,但只要合理用,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就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意识,笔者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有学生接受和处理能力、数学的知识框架及其它非智力因素。
(一)学生接受和处理能力。高中数学的创新思维的培养重点就是对数字信息的接受与处理的能力,这主要由学生决定。高中数学的信息接受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对自己遇到的高中数学试题的理解能力,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取有用的信息,并将其信息存在自己的大脑中,这就为数学学习准备有用的创新思维的素材。[1]数学信息处理能力是指高中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演绎、推理、假设,并将其应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这是创新思维能力实践的环节。
(二)数学的知识框架。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有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对此,一个高中生要想在数学学习中更好的发挥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具备一定量的数学知识框架,通过这一个合理的框架才能够有效地吸收数学知识,避免出现重叠、混乱的现象。人的大脑就像一座图书馆,每一个数学知识就如书架上的一本本书籍,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将会影响知识应用的效率,就难以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昨晚试题。[2]对此,高中生需要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个完整、体系化的数学知识体系,一遇到数学问题,就会应用创新思维找到相关的数学知识点来解决。尤其在紧张的高中数学学习中,一个好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将会极大地提高做起效率,解决学生做题时间不足的现象。
(三)其它的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在学习环节上,会因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习惯等非智力性的因素影响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个坚持持久的学习意志,在面对繁杂的高中数学问题,就会产生畏惧之情,这样就不可能学好数学知识。学习态度非常重要,一个有好的学习态度的学生,会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积极解决数学难题,勤能补拙。[3]兴趣也是一个影响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不变的道理,如果一个高中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知识的兴趣,就难以发挥数学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
创新思维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教师依照新课改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其制定一套合适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解决的措施:
(一)突破传统模式.拓宽创新空间。中学数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法,也不应该有固定教学模式。以往课前准备教案依据的只是一种预定的假设状态下的教学模式,学生课堂的活动必须服从于这种模式。而我们应提倡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运用现代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动发展,渗透研究性学习,积极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形成良好数学认知结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得更自由、更充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讲授新课之前,先设置一个疑团,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
(二)增强开放力度,构建创新平台。增强教学的开放力度,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为其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拓宽了其有效的平台,给予了创新的自由天地。只要学生在教学中不断自我完善和相对有所发展,就应当加以鼓励。原来不喜欢数学的,现在有了兴趣,就是进步。别人不能回答的问题他能回答,别人只有一种解法他有多种解法,就是创新。在主动学习的环境中,学生相互学习,自我教育,形成创新氛围,健康人格是开放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它一般都处于后半节课,也是学生精神最容易分散的阶段,怎样才能使练习有意思,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要重视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平时的练习中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一个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解法。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练习,给学生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久敏;自主学习是学生打开数学大门的钥匙――略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11)
[2]王志刚;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1)
[3]陈俊新;唯有"活"水明如镜――新课程下高中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刍议[J].考试周刊.2011(52)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021-02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思维的科学,数学在启迪、培养、发展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著名数学教育家郑毓信说:相对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而言,思维训练显然更为重要的。而数学思维是人类思维在数学学科上的体现,是人类的理性认识活动,是人脑和数学对象(形、数等)交互作用,借助数学符号和语言,通过数学判断和数学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数学对象,揭示数学结构和关系的。数学思维和其他思维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展示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基于以上认识,如何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激发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我尝试了一些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地启动思维的闸门”。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力,是孕育思维能力的温床。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细胞高度兴奋,它可以让学生自觉抑制各种形式产生的疲劳,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为培养思维能力创造积极的条件。事实上,兴趣导致成功的例子很多,从我国的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到国外牛顿、欧拉、高斯、阿基米德等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惊人成就,无不与他们与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关,兴趣能激发灵感,灵感能激发创造,从而促使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难怪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二、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分析、理解能力的缜密性
一个教师经过精心备课,若在课堂上告诉学生的仅仅是最佳的途径、最简捷的解题方法,学生可以听的津津有味,但感叹“我总是想不到”,学生的分析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大部分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隐藏于教材之中的,如果教师向学生充分展示成功的思路是怎么想出来的,把每一个层次和环节展示给学生,就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破除学生对数学思维的神秘感,在教学中才能给学生以启迪。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亚理斯多德说:“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人如果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就很难成为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给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1)计算(a+b)(m+n)时,可将(m+n)当做一个整体来处理,利用多项式和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计算,其结果为 。
(2)再把(m+n)看成多项式,再次应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计算,其结果为 。
(3)利用上面的方法计算:(a+b+c)(m+n)= 。
(4)通过以上计算,归纳出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
四、设置“障碍”释“疑”,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能力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读书先要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习数学总离不开解各种各样的习题,数学的解题能力是衡量学生数学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大部分的习题总是想方设法人为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条件,让你在解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干扰,从而产生一些错误。在数学教学中,有时候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故意让学生犯错,这样,一方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纠错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出错误根源,研究改正方法,找出规律,吸取教训,应是学好数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习惯于求同性、定向性。要使学生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点拨和培育, “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思维灵活的最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训练,让学生可以从多途径、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避开习题的障碍因素,并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疑”的天敌是常规、经验、常识、理智、习惯、理论、正确、成功……总之,过去的一切,都可能是“疑”的障碍。数学既是严谨的演绎科学,又是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问题的分析过程就是一种数学发现,观察、联想、类比、猜想、归纳、概括等合情推理是数学问题分析过程的主要形式。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跨“障碍”释“疑”的知识生长过程,发现数学命题及其证明思路,再由演绎推理证明命题的真伪,正是人们发现、发明、创造的一般程序。
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获取、消化知识的能力。燕国材教授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中将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归纳为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六个方面。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好每一门功课,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在平时的教学和工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感情也处在敏感时期。一方面,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时期,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品质、行为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都正由可塑性向定型逐渐转化。他们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还不够成熟,还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因而在学习中容易缺乏持久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另一方面,中学数学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具有正确的、迅速的运算求解能力、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此情况下,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主动进取等心理品质的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会乐观自信,勇于进取。可见,非智力因素在数学学习中起着巨大的调节和动力性作用。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还要巧手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勇于思维,努力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季素月.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现在常说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联想和融会贯通,其实就是想象力匮乏的结果。而创新思维正是想象力的一个表现,一个拥有创新思维的人一定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 培养创新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就是指使用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利用这种独到的思维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打破传统思维的窠臼,引导我们通过一条崭新的路径到达真理的彼岸。同时,这种思维方法在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备受推崇,因为它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因此,高中数学的教育不能仅仅将目标定位在繁琐的题目解答上,更应该看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创新思维就是通往成功数学教学这一“罗马”的“大路”。
二、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要想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更不要轻易否定,因为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更是学生战胜困难、勇于创新的良好开端。例如,在圆锥曲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在讲授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后,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在这三种曲线中,只有双曲线有渐近线,我们可以利用渐近线画图,那么,能否利用渐近线去解决一些问题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借机启发学生,渐近线是两条直线,且在直线中斜率是很重要的,同时,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双曲线的开口大小是随着渐近线的斜率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可以利用渐近线的斜率来判断一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问题。这样不仅轻松地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么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若悬河,学生课桌上听得昏昏欲睡,这就是不善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一个失败案例。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应该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关键处常常问一个“为什么?”多提几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勤于启发学生,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对某一数学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以共同“释疑”的过程使其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为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打下坚固的阶石。比如,探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时,我们知道圆与圆有“相隔”“相切”“相交”“相离”,这些除了可以通过图形直接判断,也可以通过判断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半径之和的大小来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当d(圆心距)>R +r(半径之和)时,两圆的位置表现为外离;当Rr(半径之差)
(三)在课后给学生留一个创新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在,许多学校的高中生的课后作业可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针对这一点,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可以改变原来的课后作业布置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请班上几个基础较好的学生轮流给同学们出思考题;
2.同桌或邻桌之间互出思考题;
3.同学之间互相批阅思考题。
如此一来,学生兴致很高。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查资料,第二天给出参考答案;有的学生自己编写题目。这样就把空间和时间留给了学生,既培养和锻炼了他们查阅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避免了教师思维的限制,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结语
创新思维不仅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不能仅片面地要求学会解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不但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更是他们能够熟练解题的关键步骤!
参考文献:
1.周丽.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1(5)
2.杨祀国.浅谈高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6).
3.袁峰.谈谈高中数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9(19).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高中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高中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使高中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二、数学教学,要突出高中生的主体地位
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人类个体之中,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潜能。高中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潜能向显能的“引发”过程,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过程也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提升的过程,没有人的主体地位的复现,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很好地被“引发”出来,高中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培养亦无从谈起。数学不仅是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它更是一个活动的过程,一种思考和探索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数与量各种关系的方式。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的数学教学更应当按照陶行知创新教育的思想,激励高中生的自主学习,激发高中生产生主体地位的欲望,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高中生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驾驭数学。对于许多高中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当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便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捕捉学习数学知识的要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将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现成的形式理论来教,而要在了解高中生现实的基础上,突出高中生的主体地位,由自已通过亲身的活动来发现与创造数学,在实现认知的同化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把激趣、启思、致用三者辩证统一起来,不仅教给了高中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高中生动手操作,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了高中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培养了高中生的创造能力。因此高中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高中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一)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高中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高中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高中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高中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高中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高中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高中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高中生进行示范,让高中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高中生毫无准备下突问高中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高中生直觉思维。
(四)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
在兵法上强调迂回,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亦如此。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高中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高中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五)有机地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高中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培养;实施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做好学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意识的培养。通过这两种思维的培养,对于挖掘高中生的潜在学习力,提升高中生的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的直觉思维培养,还能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为高中数学教学创建一个愉快、高效的课堂氛围。
一、高中数学课堂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意义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借助深入的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对发展高中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师需要将直觉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地提出来,并通过制定相应的直觉思维发展策略来加以实现。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通过方法论的分析使数学中的发明、创造活动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和“可以加以推广应用的”,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
二、高中数学课堂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直观性教学,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数学教师要善于将客观事物中的数学特点进行直观化的改造,例如通过模型、表格等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直观性理解。以此来促进学生直观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要注重数形之间的结合。教师要将数、形两者间的转化作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其次,要注重数学教学语言的直观运用。高中数学教师语言的直观形象性,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直观的教学语言能够摆脱数学知识、实物等条件的限制,提升抽象数学知识的具体化。
2.学习空间的拓展,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学习空间是学生思维意识和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科学地把握下数学结论的时机,这样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思维、直觉思维的空间。同时,教师要给持不同意见和解题思路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这样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自主性。此外,要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对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提升中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水平,让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发展。
3.合理的猜想,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数学教师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提高学生数学猜想的技巧,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要深入地讲解这些知识为什么这样,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猜想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转变数学教学的理念,加大对数学知识直觉猜想价值的分析,通过问题来吸引和拓展高中生的数学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多方位和空间思维能力,正确地引导高中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思考,以此来提升高中生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程度。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直觉猜想能力的发展。
4.养成自问和反思的习惯,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能进行凭空的臆想,
直觉思维需要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直觉思维的灵感是个体和集体智慧的产物。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直觉思维下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证明和论断,让学生明晰直觉思维对数学问题解决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明晰数学猜想与证明之间存在的区别。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地进行数学题目的选择,对于培养与发展高中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进行选择题的安排的时候,因为从四个选项中挑选出正确的选项来,省略了解题过程,所以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数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清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大大促进了高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发展同等重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这两种思维能力的支撑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高中数学的教学、组织、评价方式,通过创新与实践,提升高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铭伟.数学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
[2]明.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1.
关键词:美术教学 思维能力 新课改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才的培养,艺术教育旨在促进学生思维、操作、交流、推理和探究技能的成熟。而美术教育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正确的审美。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智能在人的行为表现上就是信息接受处理,语言表达交流,思维分析推理,空间模式运用,对人的理解与合作,认识自我的内心世界,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人的各种智能经教育实践和心理及大脑科学研究表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结论是:艺术教育极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与创造才能的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决然离不开艺术教育。下面就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本人实践谈谈本人看法: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现阶段高中美术教学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按心理学的划分,普通高中生应属于青年期,这一年龄的学生在生理、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特点以及语言和行为看,都有自己的特点。从智力发展看,已具有高度的概括化的观察力和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为了适应普通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课程设置和授课中要注意内容的丰富和多样灵活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去思考解决、在老师的引导启发讲授中掌握授课内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独立思考时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我们传统的教学美术活动,往往忽略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更不会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首先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实际和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这样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这样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激励,发展的认知能力。其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发现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二、专业技能教学训练中培养审美与情感思维
绘画是心灵的轨迹,情感的表露。作者的情感通过画面传达出来,以使观者动情。情感的表露,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感受,没有感觉就谈不到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因此,在专业技能教学训练中,首先要诱导学生的情感意识,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特殊感受,使学生有感而发地去概括、提炼、减约、取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怎样懂得和做到任何写生作品都应该有自身感受,从而表达出自己内在的“意”,画中的“意”是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后,经过自己的审美情趣、思想相融之后产生的意象。“意”是使作品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潜在推动力,它不但表现事物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精神,更重要的是还表现画者自我的主观意识、精神、审美观、感情旨趣。它既有具象的内容又有抽象成分,既有再现的形物又有表现的意识,既强调了客观的真实又强调主观的意志性,这也是艺术的根本。
绘画虽然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应高于生活。学生应依据酝酿成熟的立意,进行艺术加工,不受眼前景物的局限,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地从客观对象上获得美的感受,更典型、更深刻地揭示其内涵,这才是绘画技巧中常说的“意在笔先”。在学生构思中,教师要让学生想到整个画的过程,不仅要想整体,还要想局部,甚至连运用什么样的绘画“语言”(线、面、明暗)来描写对象都要心中有数,真正做到“画竹先有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的观察力与思维力。
三、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培养整体思维能力
学习西画就是学习整体观察与整体表现,如素描的表现就是用一些黑白层次,层次正确,整体感就有了。如大家熟悉的中国画《六君子图》,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就是一张名副其实的中国画。从笔墨线条的角度看,没有多少人愿意多看一眼。感觉色彩、图形简单。但是从这幅画的整体的寓意、构图角度出发,画面中的六棵树很好地表现了君子的品质。要学生心服口服,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生用铅笔来画一下。学生的绘画过程不仅仅是画一张画的问题,也是训练整体观察表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欣赏上的价值。其他的绘画作品,单从形式构图的角度出发,训练学生的整体能力。随便选出一张画,用方、圆、三角按照大小位置抽象地表达一下构图位置,是高度概括抽象的思维训练,能本质上理解美是一种数的和谐,大小位置的和谐。
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有效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并促使各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具体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不受定势的束缚,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教师和教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查资料、找证据、求事实,千方百计论证自己的观点,想方设法证实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不要"随大流",要有敢于坚持真理、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职业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职业院校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但是,其不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与日俱增。在2013年高考英语首遭滑铁卢的同时,对数学的质疑声也是烽烟四起。这种现象的产生,想必是数学重理论、脱实际的特性所导致的。
换个角度看,由数学延伸而产生的领域,在不断地改变着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如果说数学具备改造人与环境的功能大家可能会觉得惊讶,但其实隐藏在数学背后的数学思维,才是数学领域的精髓所在。
以下从职业人才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一下隐藏在数学背后的数学思维对他们能发挥怎样的作用,由此说明职业人才培养中要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一、数学思维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基础工作效率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通过接触数学锻炼良好的数学思维,可让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具备更全面、快捷的思维方式,而因其广泛的应用性和在计算机领域的基础性,有助于发挥提升日常工作效率的功效。
先拿基础的函数来说,表格函数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整理、统计、对比数据。最常用的有,决策手段中的“SWTO分析法”,工作中的各种参数表、对照表,甚至EXCEL软件,都属于函数应用。也就是说,想用好工作中的各类表格和EXCEL程序,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而OFFICE作为基础办公软件,不会使用和使用得不好,则会明显影响基础工作效率。更有甚者,还有用计算器和纸笔去统计数据的,这样做既不准确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不利于数据的分析和对比。
应用简单的同类项原理可将工作内容进行快速分类统计。面对杂乱无章的工作内容,率先找出共同的特征并加以分类,是快速解决问题的捷径。
这里举个例子:在一次统计选票的工作中,因为票数太多,全部选票被分成了3组。其他两组拿到选票后,立刻开始投入到计票工作中去,一个唱票、一个监票、一个计票。但当我们这一组拿到1/3的选票后,没有立刻开始统计,因为我们看见选票只是从5个项中选3个项的时候,根据组合原理可以轻易地计算出只有10种可能,也就是最多分11类(含弃权票)。于是我们开始对选票进行分类,分类完成后先剔除弃权票,然后对剩余的分组进行统计与整合,统计的过程中2人既监票又唱票、1人计票。结果,面对等量的数据,我们组率先完成了统计工作。
这只是基础数学在工作中的一次小应用,除去基础数学,高等数学、统计学、概率学同样对工作有着巨大的帮助,但碍于受众面窄,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二、数学思维有助于就业与发展
2008年新浪网的一份公开调查显示,有47.5%的网友认为理科生创业更容易成功,认为文科生创业更容易成功的只有19%。在“理科生创业优势有哪些”的调查选项中显示,逻辑思维占21.3%,“务实”、“严谨”占16.4%,创新能力占16%。
这份调查虽然是一份网友调查,缺乏一定的权威性,但结果表明在创业优势选项中,与数学思维相关的三个项目(逻辑思维、务实严谨、创新能力)合并比例达到了53.7%,这足以说明人们对理科生创业成功的印象主要集中在了数学思维的掌握上。
2013年,由麦可思等机构的关于2012届本科生就业后平均薪酬调查结果显示,理科毕业生的收入要高于文科毕业生,特别是排行榜倒数十位中,文科专业占大多数。
来自美国的调查则给出了一个更长远的比较,调查显示理科生一生当中,要比文科生多赚160万美元。甚至在横向对比中还发现,在理科生和文科生从事同类工作的情况下,理科生薪酬竟然也高于文科生,只有在艺术行业中专业对口的文科生才和理科生呈现不相上下的局面。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或许就是理科生更善于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造成的。因为数学思维讲求的是“严谨”和“客观”,不能想当然,做事情要有理有据有头绪,看问题要客观仔细不遗漏。所以,在工作当中更倾向于理顺工作顺序,让工作变的有规律。而面对职业、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时,也更倾向于去考虑事态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能比较好地提炼出潜在价值或者隐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