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专业分析范文

医学专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专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专业分析

第1篇:医学专业分析范文

摘要:信息素养是培养大学生能力的普及标准,是国家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为树立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终生学习”理念,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为国家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和有竞争力的人才,笔者通过分析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维度建立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并依据该标准给出了培养途径和方法。动物医学是个传统的行业,很多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关系不大,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多出去实践就足够了。”“专业课都学不过来还学这些信息技术课有啥用。”“毕业了去企业搞销售不坐办公室,根本也用不上这些东西。”“会给动物看病就行,原来没有计算机不也一样看病?”这些认知差距严重影响着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和能力[1]。在信息与能源并重的社会,不管哪个行业都应该重视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就是人生的赢家。因此,培养信息素养,是为动物医学行业长足发展奠定基础。依据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和国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标准,参照其他行业信息素养培养标准,结合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锦州医科大学制订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它是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依据,是提升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工具,对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2]。

1信息素养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信息素养的概念于1974年被提出,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认识、敏感程度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实施的过程中对行为规范遵守的程度[3]。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的热点问题,已经在各国教育界进行了普遍性的研究,专家给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分析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制订了一些具有通用性的、大众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我国教育部的专家也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建立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调查发现,现有的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针对不同行业和学生特点,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该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就建立了相应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这标志着信息素养的研究开始细化,已经进入更深入地研究层次。

2《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的内容

2.1信息意识

2.1.1信息敏感度信息敏感度主要是指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反应程度,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及时收集、捕捉专业信息;是否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想法;是否树立了“终生学习”的理念;是否具有信息安全意识;是否具有信息成本意识;是否能够从细节中发现信息等。2.1.2信息需求度信息需求度是指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和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在遇见难题时,是否有通过信息查询、检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否能够不定期地更新专业知识等。

2.2信息能力

2.2.1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及相关知识的技能,包括策略、途径、方式方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确定信息目标[4];是否具有组合检索的策略;是否能够正确选用检索工具;是否能够从多种途径中获取相关信息等。2.2.2信息吸纳能力信息吸纳能力是指在获取到信息后,对信息的评价判断行为,主要考查学生对获得的信息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其含义[5];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识别,从信息中选取可用信息,去掉无用信息;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判断,确认其质量的好坏等。2.2.3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对已经识别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是否能够保存信息;是否能够增加信息、更改信息、删除信息、区分信息;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是否能够归纳总结相关信息;是否能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等。2.2.4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是指对有效信息的使用和利用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将信息进行有效的迁移,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是否能够通过信息来分析问题;是否能够根据信息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能够进行科学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是否能够进行一定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论断等[6]。

2.3信息道德

2.3.1信息道德规范信息道德规范是指在人的一生中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了解信息素养道德;是否能够正确判断道德规范标准;是否具有伦理道德意识等[7]。2.3.2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是指学生应该遵守的法律规范或者道德准则,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法律意识;是否具有信息保护意识;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能够尊重他人的科技成果等。

3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在建立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后,就要以标准为指导,进行科学有效地执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个长期的工程,必须要配合有效的方法才会取得成效,锦州医科大学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如下。

3.1开设多门信息素养课程

信息素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学校在原有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又新开设了计算机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兽医信息学、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多门信息素养课程,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增加了实践操作的学时比例,强化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8]。

3.2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为了配合课程的实施,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加入了仿真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反复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不断地累加和强化记忆,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开展过程性考核和能力培养的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业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教师改革课业布置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查找资料的机会,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吸纳能力、处理能力和应用能力[9]。

3.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到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锻炼。这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获取专业信息都是最好的方法,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多途径获取信息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校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如周末、假期参加实践,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也提高了信息应用的综合能力[10]。

3.4积极参与科研团队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科研团队。让学生从科研中学到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精益求精的科研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科研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锻炼了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

4结语

第2篇:医学专业分析范文

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时安排紧凑,学习效果不佳

预防医学课程设置较多,临床课程学时有限,课程安排紧凑,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需教授完教材要求的内容,课堂进程快,学生们难以接受,且学生忙于应付过多课程的学习与考试,学业负担过重,处于死记硬背的被动局面,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无暇参阅课外书籍,对扩大学生知识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1.2教学方式陈旧,实践环节薄弱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是临床课程中的主要教学方式。受学时限制等原因的约束,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无法在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上得以应用。“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实践课受重视的程度不够,部分重要的临床技能实践无法在预防专业中开展。相对于临床医学的临床教学基地而言,预防医学的临床教学基地师资相对薄弱,设施较落后,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临床教学基地。

1.3教学内容落后,学科界限明显

新技术的发展使不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预防医学需要这些学科的综合和应用。但现今预防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多为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的缩减,不能有效地结合这些新兴学科的进展;而且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独立性大,横向联系少,不利于培养全面的预防医学人才。

1.4重视程度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德国公共卫生学家RichardSchagas说:“公共卫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成功的牺牲品,在发生重大灾难后,他们意识到应该加强公共卫生,但当疾病从记忆中消退后,公共卫生又重新从其脑海中消失。”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主干学科,预防医学教育在无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其重要地位难以得到重视,而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其得到的重视也通常只局限于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使得预防医学教育投入低且改革进展缓慢。

2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1引入国际标准美国的预防医学专业人员是从已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人员中选拔培训出来的,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及较高的科研水平、高效的协作能力。美国预防医学教师协会ATPM于1999年重新修改和完善了“医学教育中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教学的建议”,对医学生应具备的预防知识和能力作了详细描述,为医学院校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提供了操作指南。对照国际教育标准,结合我国的现状,将预防医学教育以目标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力求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医学教育体系。

2.2编写预防医学专业专用临床教材

会同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方面的专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联系我国实际,撰写专门供预防医学专业学习用的临床教材;或使用临时讲义,突破教材的限制,体现临床新进展、新动态、补充新知识,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多种教学资料结合,打破临床、预防自成一体的框架,促进学科间的配合,让学生更为系统、有机地学习临床医学。

2.3改进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在国内外许多医院校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预防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中较少应用。可以积极探索和实践在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中的PBL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临床课程的兴趣,促进其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加强临床实践

改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基地设施落后情况,提高师资力量,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除了常规临床实践教学,可以引导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结合本专业特点,采取指导老师负责制,成立实习课题组,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或积极参与到临床实践基地的疾病防治普及工作中,撰写健康教育宣传册等。将临床医学的技能与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树立群体卫生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篇:医学专业分析范文

相关热搜: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专业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特点,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高等教育按专业培养人才,相应的培养目标体现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上接教育目的(aim)下接专业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obe_ties)在整个专业培养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专业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和支配着整个培养活动。

临床医学专业是以培养临床医师为目标的专业培养活动,国际医学教育界历来非常重视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制定和修订。许多国家都日益关心医生的任务和职能,对21世纪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或以项目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或以专家论证的方式,提出了各种培养目标。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相比,我国由于受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及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往往由国家统一制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学校只是接受者和执行者,甚少关于培养目标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尝试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现状为出发点,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现存的若干现象出发,探讨专业培养目标背后的若干理论问题,比如培养目标的内涵、决策机制、价值取向等,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收集为了解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现状,从我国部分医学院校网站上收集其临床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赌养目标,这些医学院校包括试办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的院校和一般的院校。

1.2咨询访谈为了解医学教育工作者对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情况,将收集到的培养目标汇集后,请医学教育工作者分辨目标是属于哪所学校的,分辨某个目标是五年制、七年制还是八年制的。咨询访谈的过程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个别访谈,分别访谈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1名院领导、3名行政管理人员和3名教师;第二轮集体咨询,在海峡两岸医学教育研讨会上进行,向参会的我国海峡两岸各医学院校的领导、教育管理人员、医学教育研究人员以及部分医学教师进行咨询,分辨各自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目标分属哪些院校,分辨某个目标是五年制、七年制还是八年制。

2.结果

2.1各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趋于雷同,缺乏学校个性从下面列举的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这种雷同,单看培养目标本身我们很难看出哪个目标是哪所学校的。如: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掌握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和技术、能从事临床实际工作的通用型高级医学人才;②科学基础宽厚、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临床医学人才;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较为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④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宽厚扎实理论知识基础,有熟练临床工作能力和独立临床科研工作能九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发展潜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⑤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临床能力、科研能力、沟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并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潜能的医学人才;⑥具有宽厚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基础、有熟练临床工作能力和独立临床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的发展潜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上列举的培养目标中,有关功能定位的有“医学人才”“应用性人才”并没有体现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特性。

2.3专业培养目标形同虚设,难以切实指导课程和教学专业培养目标没有与教学实际结合,学校师生对目标不了解。

2.4目标定位过高,缺乏对合格标准的关注目标大都较为理想,追求“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讨论

以上调查显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存在诸多问题。现就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决策机制、定位导向等问题提出我们的一些思考。

3.1培养目标的涵义从以上列举的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普遍比较抽象和一般,培养目标的专业特性和学校个性不明显。实际上,专业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所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的规定,它包括对所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和素质结构两方面的要求。不同学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既要体现总的教育目的的共性,又要体现该专业的特性,还要体现该学校的个性。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对临床医学专业而非其它专业所要培养人才的规定。尽管许多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功能定位于临床医师,但也有一些院校将其定位于“医学人才”,忽视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特性。而专业培养目标功能定位的不确切会导致素质结构的模糊。

3.2培养目标的制定我国培养目标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决策机制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一般由专家(主要是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专业培养目标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采纳,然后推广给学校,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目标设置课程方案,教师根据学校的课程方案进行教学。学校、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参与目标的决策,在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缺乏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因此,目标就会成为于教育过程之外的东西。

第4篇:医学专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课程体系;岗位需求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的开设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农村卫生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高水平医生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导致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紧缺。高等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面向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医学人才的主要渠道。鉴于此,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定位于面向农村基层各级医疗机构,主要培养熟练掌握岗位工作任务、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口腔助理医师。为了使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与适合岗位工作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进一步调研等,总结出符合高职高专口腔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1]。

一、根据行业市场调研设置专业课程

高职高专院校组织相关人员通过走访、座谈、电话咨询等方式对近70余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研,摸清基层用人单位最需要什么类型的专业人才,以及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通过与应往届毕业生沟通、座谈,掌握他们通过工作实践的检验,查找在校所学知识、技能是否能符合岗位工作需求,哪些授课内容方面需要改进、加强,甚至哪些课程需要改动。通过调研,从而更好地找准专业的定位,推导从事基层口腔医疗主要从事哪些工作,需具备哪些工作能力,应学习哪些领域,从而更好地构建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以保证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符合岗位需求的最终目标。经调研分析,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口腔医师行动领域主要包含有:口腔检查,窝沟封闭,牙髓治疗,洁牙和牙齿抛光,牙齿龋洞预备及填充,局部麻醉,牙拔出,简单外伤处理,各种修复体的设计及牙体预备,简单修复体制作等;毕业生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主要包含:专业相关医学基本理论,各种口腔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口腔急症病人的初步处理,口腔修复和制作简单修复体,正确使用口腔各类材料,口腔卫生宣讲、预防保健和人际沟通等[2]。

二、分析调研报告构建课程模块

在通过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调研、分析、推导的基础上,依据专科三年制教学前两年在校内接受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最后一年临床见习的总体安排上,将在校学生理论和实践课教学进行模块化划分,模块划分应尽可能体现专业课程框架的特点。共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技能拓展课程模块[3]。

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职业能力的分析和课程的模块化构建,确定各模块应开设哪些课程。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开设: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预防保健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技能课程扩展模块开设:口腔医学美学、口腔设备保养与维修、岗前实习教育与综合实训、医学人文概要等。在确定好各模块所开设的课程后,仍依据毕业生应具有职业岗位能力制定出适宜的每门课的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标准应充分保证满足专业人才符合岗位的需求[4]。

四、制定“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标准

根据口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符合(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符合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技能教育”“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理念。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服务,以“必需、够用”为度,建立适用于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面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服务的课程标准体系,对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改革,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执业技能养成,实现卫生职业教育与学生未来职业的对接。总之,为保证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与适合岗位工作的需求,培养能扎根基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进行改革和重构,从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许诺,胡书海,董明.口腔医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46-47.

[2]谢丽娜.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142-143.

[3]黎祺,陈建刚,吴敏茹.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和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1):118-119.

第5篇:医学专业分析范文

高等医学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造就未来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和基地。

因此,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掌握医学生人格特点、规律及其差异,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医学生的了解和认识,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因人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尤其是随着我国高校并轨的完成和高校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对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校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势必会影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文通过分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为医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大学医学院2001级和2005级本科学生共计60名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该量表由90个条目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

采用五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参照有关标准,本文SCL-90,9个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1]。

1.3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

2.1性别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可看出性别对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1.67%。男生心理障碍率为10%,女生为13.3%。由此可见性别对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表1)。女生与男生相比,在躯体化、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意、焦虑各因子存在显著差异(表2)。

3讨论

3.1性别与心理健康有研究发现,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相比,心理健康问题差异不大,这个结论与有关研究一致[2],但是不同性别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的比较结果提示女生情感比较丰富、细腻而脆弱,情绪波动大。

男女大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①由于我国家庭教育的特点,对女生的教育相对于男生更趋于保守,使她们在交友、社会活动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很多的约束,这可能导致女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减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男生要弱一些。

②同时考虑到女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特征,使得女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成长与发展问题时在心理上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

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女大学生进行特别关注显得特别重要。

3.2不同年级与心理健康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五年级。原因可能是:

①一年级学生刚从父母身旁来到他乡独立生活有一种不适应感。

②依赖性与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他们对旧生活方式的依恋,难以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③加之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想象中的殿堂式校园与现实的不符打破了他们的浪漫梦幻,就更加滋生了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的紧张情绪,从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3.3来自城镇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通过调查表可以看出,城镇与农村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环境与所受教育存在的差别使其在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都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

①我国目前城乡差别还比较大,农村文化落后,思想闭塞,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比较简单。

②有的家长教育比较粗暴,不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方向给予必要的关注,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奋斗。

③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困惑、矛盾、痛苦等不能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久而养成农村学生敏感、多疑等性格。

④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环境变化大,难以适应。

如人际关系上的自卑情绪,城市大学生高消费和自身经济窘困矛盾下的种种尴尬……,这些情况需教育上的正确引导。

4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工作。医学生是在应试教育下,挤过“独木桥”走进大学校园的。他们中许多人虽然文化素质达到了录取线,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该说是未达到或是未完全达到“录取线”,特别是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变化的压力和影响[3],易产生心理恐慌,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①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这是面对全体大学生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全面系统的课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健康状态。②开展团体咨询。对于因子分≥3的部分学生通过分类,把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咨询。超级秘书网

对于总均分≥3的少数学生,应主动约请,建立咨询关系,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症状自评量表[M].精神病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第6篇:医学专业分析范文

引言: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是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及基础课,如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1]。该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理论性强、计算量大的特点,因此,大部分学生视为较为难学的课程,学习效果差。本文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教学经历,分析了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现状。笔者根据近年来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现状

1.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教学难度大。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提倡,大部分学校从高二文理分科后,要求文科学生只需掌握化学的必修知识。但是高校扩招以后,部分理科专业如食品、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等专业也开始兼收文科学生,由于生源的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有很多文科生对很多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对于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非常吃力,大部分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了畏难心理,无法理解老师所讲述的内容,给专业老师的教学工作也带来了很大难度。

2.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课时少。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入大学一年级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合并而来的,因此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而本门课程的课时总量为70个课时,其中20个课时安排为实验实训课,理论讲授仅剩50个课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由于上课时间紧张,教师难以细致地讲解一些难点知识,加之文科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跨度较大,学生可能存在听不懂、不理解的情况,而且该课程安排在一学期内,周学时量大,对于较多的知识学生可能记不住。慢慢地感觉这门课学习困难,望而生畏。

3.考核体系不完善,不注重实验技能。一般来说,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末试卷成绩(60%)三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成绩所占比例较少,因此评定依据主要是出勤率和实验报告单,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技能的锻炼,出现利用做实验时间书写实验报告,而不动手操作的现象。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对企业用人的需求,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在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因此,无机与分析化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及策略

1.调整教学内容,建立适合检验专业的教学体系。

无机与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因其涵盖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具有知识面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计算难度大的特点。但作为一门非专业课,该课程的课时不断减少,面对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很难对所有内容进行全面讲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教师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大胆地取舍,重点讲授与后续专业课,如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血液检验等课程内容有相关联系的一些章节和理论,使基础课程的学习更好地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减少了学生的学习任务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将该课程与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该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作用及应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觉性。

多年来系部根据专业特点,选用针对检验专业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材进行教学,但是为了保持知识的系统性,该课程内容是分开编写的。为了使相关知识体系内在联系起来,减少重复内容,具体讲授时教师是将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讲述,以强化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特点,课题组将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即:溶液、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法),进行组织教学,具体如表1。

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比较重点知识的传授,如对于公式的推导和计算,用板书讲逻辑性更强,通过一步一步推导,学生的思路紧跟老师的讲解,容易理解。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动画进行展示,则更加生动直观。因此,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动画、视频、文字、声音等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优势,能够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在医学检验专业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即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多个具体的问题,以提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掌握教学内容,如:讲到酸碱质子理论时,可以通过提问:酸碱理论有哪些?有什么局限性?从而引出酸碱质子理论对酸碱的定义[2]。

此外,还可以尝试案例教学法、娱导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趣味性,使学习效率显著提高[3]。

3.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加强师生互动。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面对大学课程内容多、专业性强的特点,还没有从“填鸭式”的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因此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由于大学教师大多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所以课后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答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可以以校园为依托,建立网络课程平台,设置课件资料、视频讲座、典型例题分析、自测题库、在线答疑等栏目,及时更新资料,供学生查阅学习,这样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及时掌握所学知识点。通过在线答疑栏目,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和了解学生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也可以通过建立微信、QQ群等讨论平台,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及时答疑解惑。网络课程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板书及课件教学的不足,还可以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乐学,老师乐教,促进资源共享。

4.重视实验教学,完善考核机制。“纸上得来终觉浅”,无机与分析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4]。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及教学内容,开展必需的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操作,如滴定管、移液管、分析天平等的使用。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先观看实验录像、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反复练习的方式,达到“教学做”一体化[5];每次实验操作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尤其要重视对实验现象及数据的处理,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并且分析产生误差及误差较大的原因,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能够不断加强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养成。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兼顾职业技术素质的考核,完善考核机制,将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提高为30%,并且规定实验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取消其理论课考试资格,从而保证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

第7篇:医学专业分析范文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医学免疫学知识复杂,难度大。因此,采用宏观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并不能深入理解。所以,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需求。

优化实验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置实验内容。通常情况下,医学免疫学的主要实验内容包括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超敏反应以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等。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置实验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比如,进行血清总补体活动测定实验时,教师需要给学生简短介绍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临床意义等,重点强调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实验前,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离心机、水浴箱。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全程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引起教学反思。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通过以上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由于部分操作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鉴于此,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元素,给学生提供直观性的、生动性的视觉画面,以此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反复演示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操作步骤的印象,避免遗忘。除此之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扩大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从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PBL实验课教学模式。PBL实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BL强调以患者的疾病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常情况下,PBL实验主要采用小组互动的办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肥达氏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采集标准、排除回忆反应等问题[2]。通过以上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②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单向琼脂扩散实验、玻片凝集实验等。针对以上实验,可以采用换位教学的模式。具体来讲,当前一节课程结束后,教师引出下一节实验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行预习,掌握相关的知识。然后,在新课教授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补充相关内容。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起到了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欢迎。③引入病例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入病例教学模式。通过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一般而言,该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对患者的血清总补体活性进行测定。②采用免疫标记技术,测定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含量。③在诊断伤寒病症时,采用肥达氏反应。④开展结核菌素实验。在试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临床实践操作的能力。

第8篇:医学专业分析范文

1 资料来源

本文以基层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地域为单位,分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关中东地区和关中西地区,即一市十县。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达到94.71%。

2 结果

表1 预防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需求分析

由表1可知,基层工作人员中55.90%认为应该增加预防学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学习,其次是统计分析知识,占43.48%,再次是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知识,占42.86%。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统计知识的应用、健康教育知识以及日常的公文写作、人际关系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重点学习掌握。

表2 预防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如表2所示,在基层工作必备的能力依次是实际工作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交能力,而对于基层工作外语应用能力要求不高。由此可看出,基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要适应工作并且干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 讨论及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技能和综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3.1.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分析、综合处理能力急需提高

近些年来,水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越发频繁,在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对预防医学专业人员预防大灾发生后疫情的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此次调查中有76.40%的调查者提出需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因此今后需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分析、综合处理能力的培养。

3.1.2 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管理能力培训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我过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公共卫生工作领域的各类项目也越来越多。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且需要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完成的工作。此次问卷调查中有36%的调查者提出需强化项目管理的培养,且在基层机构管理者中,这种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工作中,急需加强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

3.1.3 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技能,但是通过此次调研发现,部分调查者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且积极性不高。因材在今后继续教育中,需加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的培养。

第9篇:医学专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学英语;英语教学;医学检验

当今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它也是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科技资料的85%,医学学科的前沿性文章以及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都是使用英语[1]。因此,对于高水平人才来说,不仅需要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很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本科生英语教学的核心工作便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本文探讨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教育部2004年颁布了大学生英语教学相关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关于“更高要求”的内容是:学生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所学专业的讲座;能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较为流利、准确的对话或讨论[2]。各高等医学院校为了这一目标,均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首都医科大学于2010开始招收检验专业本科学生,在第一届本科生教学就开展了医学英语课程。至今已有三界毕业生,现将检验医学英语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更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医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一老模式,教学模式陈旧,内容单一,难以适应医学生的学习需求。教研室摒弃老套路讲授课文和练习的旧模式,将学生带入课堂,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程开展之初,教师就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均按小组完成。例如,在讲授文献阅读时,课前学生小组按要求查阅文献,并将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有哪些文献库、如何选取关键词、如何获取全文等;课上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请各组分享经验;课后小组共同总结课上内容。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动画、图片等的展示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改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利用PPT代替板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它通过创设最佳情境和展现感性材料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配合动画和英语讲解血栓的形成,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接受了英语环境的熏陶,这一方式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明显的作用。

2提升专业英语教学地位

目前,普通英语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体现在教学时数上,其与医学英语的比例超过了4∶1[2]。这一比重对于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掌握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研室将专业英语教学设置为一学年,增加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专业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词汇听读,以及挑选课文中难度适宜的句子让学生做英译汉练习。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文献教学中,在向学生解读各种类型、体裁和风格的文章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收集并阅读外文资料,在课堂上分析讨论在课外阅读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3任用医学专业老师开展专业英语教学

一直以来,在我国,都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承担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复杂科学,即便英语水平很高,但不了解医学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因此,教研室选择英语水平较高且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年轻教师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并通过对这些老师的培训,充分弥补了英语老师专业知识缺乏的不足,直接改善了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目前,教研室拥有12名专业英语教师,其中医学博士5名,硕士7名,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同时这些教师100%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英语水平较高。

4编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英语教材

教研室从临床需求和教学安排出发去确定教材中例文的选取和排序。针对专业为检验医学的本科生,更加侧重于医学科普知识的选材。并配合其专业课程及实际需求,诸如血常规检查、体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微生物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等内容在材料中都有涉及。选取的文章均来源于临床一线工作,医学词汇学均为临床应用的词汇。在编写时虽参考了国外原版教材,但不是将国外教材进行了全文翻译,采用符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编写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在每个学期均安排了2~3节文献阅读课,解决学生查阅文献的问题,为学生查阅文献提供帮助。每一章包括医学英语阅读和词汇两大部分。通常,教师通过长句检测学生的基础英语,对于不具备独立分析长句能力的学生,教师可协助他分析理解相关内容和结构,达到强化基础英语的目的。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思想便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学生发问,教师解答的形式,如此便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在词汇部分的学习中,30组重点专业词汇构成一个单元,通过对这些专业词汇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对于英文英语医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也为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医学文献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经过三届临床检验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在参考与借鉴其它专业医学英语教育经验,形成临床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发现很多不足,还面临以下挑战:

(1)现行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急需修订。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其别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需要达到的教学成果,对每学期每堂课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进行具体要求。只有有章可循,才能将教学模式正规化,从而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2)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化水平。目前教研室的医学英语专业其自身专业均为医学专业,语言方面的造诣不深。因此,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鼓励他们学习医学英语听说、阅读、翻译、写作,同时组织英语教师给予英语教学方面的指导。总之,加强课程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参与、体验的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检验专业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余波,李莎莎,林振浪.医学院本科阶段医学英语教学的方法探讨和经验总结[J].浙江医学教育,2009,8(1):13-15.

[2]尤永超.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1):23-25.

[3]蔡耿超.《医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3):295-298.

[4]赵晖,吕虹,李虓,等.检验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