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 要:新课改高中音乐课程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对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作用、运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解决方法。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音乐鉴赏、表现和创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本人尝试在教学中引进探究性学习模式,对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认知发展相结合,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与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能力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协作精神,在探究—实践—论证—再认识的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探究性学习在欣赏课上的运用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化人文化的课堂教学体系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搜集和处理信息,为终生学习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生的知识素养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等因素,这就决定了为达到音乐教学目标,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科学教学体系,可以归纳为提出问题(选题)—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展示交流—评价总结几个环节。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教材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后,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感染力、表现力强的作品来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善于提问,鼓励学生多提问,学生提问的同时也是思考表达的过程,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在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上有不同的见解,有差异就会有争辩,有争辩就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凸显其个性,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自主、合作、探究,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解决一般性问题,即学习的最基础环节和难度较小的问题。学生个体获得信息量较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主要是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
合作与探究环节,各小组将组员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课上集中,进行筛选、处理和讨论,对所要欣赏的作品有初步的分析,讨论中通过倾听别人意见、交流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确定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形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记录学生的观点,适当地予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4.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学习后,各组将在课上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单人或多人的艺术表演;可以是图文并茂的讲解;可以是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是播放音视频或影像资料对比欣赏等。每组展示结束后,学生相互进行评议,在评议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评议不仅要求研究小组的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样做”,对其他学生而言又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梳理和提高归纳能力的过程。通过感性体验活动,在理性的总结评价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从而达到音乐欣赏审美教育的目的。而教师的评价要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探究过程,教师都要给与肯定,培养其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当前在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认识,更新观念
1.自主学习表现为自己学习
学生完全地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完全自学。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原因是学生知识准备不足和缺乏方法上的指导。因而,正确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只有教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2.在合作学习中,只是个别艺术特长生表现突出
目前的高中课堂上多数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在欣赏课的合作讨论与展示等环节常会表现出被动消极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具体分配任务,把适当的展示机会给他们,一旦学生有所进步,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逐步地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勇气。
3.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
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区或是结论性的总结有所偏差时,我们都要及时地发现予以引导,避免学生游离课堂。
四、音乐鉴赏课开展探究性学习后的初步成效
在音乐鉴赏课开展探究性学习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课堂氛围宽松、和谐,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更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音乐的兴趣浓郁了许多。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与思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也对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开阔视野的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总结和完善探究性学习模式,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更加的科学、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许菲.谈高中音乐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0,(5)
[2]刘伟平.刍议音乐探究式教学[J].大众文艺,2010,(19) P227
[3]滕艳.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 P76
内涵定义是通过直接列举概念的决定性属性组来揭示概念的内涵的方法,该方法有利于从概念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且有助于对被定义概念相邻近属概念的掌握.
探究性学习模式通常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和启发,学生的交流合作,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中获得对知识的掌握,形成技能. 一般模式为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交流探究,再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都难得. 但从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在传统应试教学模式下,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定式,在教师抽象化的理论讲解中,更多学生除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解题外,便很少会学着去发现问题. 探究性学习模式则完全摆脱纯理论化教学的模式,在导入新课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依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来引入抽象的概念学习. 以“矩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以学校花园为例来导入,接着进入“你问我答”环节.
师:在学校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园ABCD中,测得∠A = 50°,其中一围栏AB为16米,另一围栏AD为10米. 现在请同学们提出问题,其他同学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生1: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计算的?
生2:周长为52米,因为周长等于两邻边之和的2倍.
生3:这样的问题太小儿科,我想知道∠C的度数怎么办?
生4:简单,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去掉两个50°,将剩余的260°平分就可得到130°. (掌声)
生5:太复杂,(其他学生疑问的眼神等待)∠A 与∠D 互补,所以∠D 是 130°,一步到位. (激烈的掌声)……
如此,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并做了相应解答. 教师接着进行简单小结,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而引出矩形,因为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属概念. 接着教师以活动挂衣架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当演示到矩形时,问“这是什么形状”(矩形),再以问题“从平行四边形到矩形还需什么条件”,接着就生活中的矩形进行举例,举例后教师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以问题“应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矩形的特征”来引入对矩形的探讨.
二、自主探究交流,再现问题
在该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由此而产生问题. 学生可自主探究,也可和同桌讨论、交流. 在对邻近属概念的学习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对属概念的探究转变到对新概念的探究中,换言之,教师要以属概念来作为参考,让学生在对属概念的分析基础上找到邻近属概念与属概念的不同点,正如矩形和四边形不同之处就在于矩形有一个角等于90°.
以矩形学习中从对角线来分析的教学为例,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演示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O,然后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图略)
(1)找出图中的轴对称三角形并指出对称轴;
(2)找出图中的中心对称三角形并指出对称中心;
(3)找出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4)在图中,AC和BD有什么关系?OA,OB,OC,OD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能从图中找出几个等腰三角形?
(5)哪些线段成2倍关系,如果进行表达;
(6)如果图中两条对角线的夹角是60°,那么你会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10分钟后再做回答,接着进入探究阶段,学生在探究中可通过作图、剪纸、叠合等方式进行验证.
在该案例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矩形具有什么特征,而是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问题,在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总结出矩形的特征,知识变成构建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的形成.
三、合作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而进行实践性探究,该过程是学生对所学对象深入研究的过程. 在对矩形的特征的探究中会涉及两方面的关键问题,一是矩形和四边形的关系,这在案例的导入后边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了分析;二是矩形对角线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学具(矩形边框和线条),让学生在通过固定某一角后通过角的变化或改变边框的形状来认识对角线.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现状;问题;策略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力求让学生成为物理知识的主要探索者和发现者,让学生们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的物理学习能力和探究求索能力。
一、 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毋庸置疑,“填鸭式教育”的教学模式仍旧是我国大部分高中的物理教学中的主流。一方面,高中课程难度的加大、课程内容的增多让老师的教学任务不断加重、教学进度难以把握,老师只能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最大可能地向学生讲授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或者说是灌输课本知识;另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高考压力的束缚也使得学生投入大部分的时间在“题海战术”――做尽可能多的练习题当中,而不去关注作业和考试以外的、丰富多彩且实用有趣的物理知识,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与研究能力的缺失,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2.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模式单一。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普遍推行单一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老师大多忽略了学生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强烈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只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而不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也不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没有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和交流,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涨、学习不主动。
(2)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学生作业量持续增多。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的物理教学都采用标准化考试的方法,来考核和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但正如我们所知,标准化考试的弊端直接导致了老师教学方向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偏差。为了应对考试,学生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熟读书本、掌握书本知识以及完成作业练习上。课业压力加大让学生无暇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使得他们在实际应用能力上存在很大的缺漏和不足。
二、 加强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的措施和策略
毫无疑问,加强工作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是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的。这不仅对于减轻老师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研探索能力的培养更是意义重大。因此,针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探寻出加强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的有效措施。
1.利用研究性问题,创设“探究型”学习氛围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想推行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善于参与到探究性学习过程当中来,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有关直线运动的知识点之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直接在实验室里,用气垫导轨模拟物体近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或者是带领学生在运动中的电梯上感受直线运动的奥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匀速直线运动的原理和现象。进而老师可以提出相关的探究性问题,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但是,问题一方面要与书本直接相关,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初步了解并掌握课本的知识点,减轻老师的授课压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到课本之外的、实用有趣的物理知识,为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模式创设良好的环境。
2.变革教学方式,推行互动式教学
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到的,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当中,推行“填鸭式教育”是事倍功半的,它不仅加大了老师的教学难度、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很明显是弊大于利的。因此,为了推行探究性学习模式,老师首先就要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推行互动式教学。
3.考虑学生多样性,组建互助学习小组
一方面,在高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更多的时候,学生各有各的个性。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推动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推行过程中,老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特征。
例如,对物理学习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在物理实际应用或者是科研学术方面的指导,鼓励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帮助,在辅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同学交流当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诚如我们所知,老师和学生存在一定的代沟和理解能力上的偏差,老师觉得容易理解的问题,有时候对学生而言却难以掌握。所以,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模式下,我们应该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将不同成绩等级、学生对不同模块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配对分组,组建互助小组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能减轻老师教学压力,更能够推动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分享心得与体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激情。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推行探究性学习模式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不可能一蹴而就。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依据学生的需求和需要,在原本坚持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更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当问题进行到亚里士多德观点时,要将这个问题进行下去,必将应用到两者之间的定律,这也是学生所需掌握的要点,可以请同学分别指出两者之间的定律,当亚里士多德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有力才会有运动”和牛顿定律中“物体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被相应提出时,可以分别应用到例子当中,从而引出“惯性”以及“地心吸引”是否属于力等问题。这样具有辩论色彩的问题会使学生迅速展开探讨阵营,使课堂思考活跃的同时,更便于教师理解每一位学生对于物理理论的理解方向,发现其核心错误,及时给予矫正,这也就是双向提问优异之处,教学中始终贯彻的就是师生的互动与沟通,但是考虑到学生性格内外因素以及师生身份的差异,不排除一部分学生会羞涩与教师的沟通,更有甚者会抵触与教师的提问,认为被提问到就是倒霉的,针对这个问题,双向提问能合理的解决,伏笔中的悬念与问题中的对立,会立刻拉开学生观点的阵营,学生与学生的沟通辩论,是不忌讳身份差异的,这与同教师沟通不同,往往学生间的辩论更会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不服输的学生为了找到压倒性论点,在短时间内会把思考发挥到极致,而每个班级中总有的那么几个“纨绔子弟”也会受到学生间辩论氛围的感染,主动亲近他们在讨论什么?从而加入其中。但是并不是随便的设问就能起到良好的触发效果,如果设问题目过于肤浅或者趣味性不够强,就会导致学生对问题丧失进一步思考的兴趣,从而达不到引导的效果。
所以设疑题目一定要新颖精彩,这需要教师在课后做足功课,不过设疑问题太过有深度也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有些教师在设疑导入环节,往往把例子构设的很难很有深度,本身学生对物理这个过于理性和逻辑性超强的科目就在观念上有所偏见,认为无趣死板甚至很难,这时当设问的题目超过他们的理解范畴内,他们就会放弃对该问题的思考,更严重的是会对这种教学方式乃至物理这门学科产生排斥抵触情绪。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首先我们要清楚,在物理教学中引用设问作为引导,其意义是什么。设问的引导是为了使学生能融入课题,用心思考,从思考探究的过程中领悟教师所要教授的问题,所以针对物理教学的设问导入,一定要建立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设问的核心可以从生活中的案例着手。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觉学习的能力
对于物理的介绍,上面又提过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物理现象,而从我们身边的生活着手去探索去发觉物理现象比直接接受书本上现成的物理结果更能帮助学生从实质根本上对物理有一个认知,该活动可以作为探究物理的基础,通过身边的琐碎小事触及物理概念,从而在激发好奇心的基础上,驱使求知欲,最后通过实践过程来满足求知欲。将学生的求知潜能挖掘出来,有效利用这种求知欲,可以通过实践让学生从内心理解物理现象,当一些涉及到物理领域的问题被解决后,学生会从理解后的真理中了解其乐趣,所以说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对身边物理现象进行探究,也是建立对学习物理了解物理、喜爱物理的出发点,很多物理现象都可以贯穿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进行下去,比如教师通过对学生讲解摩擦力是可以增大与减小的,再配合精彩有说服力的案例进行引导,就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到,并非物理领域中的摩擦力都是有益的,趋势方法的不同与环境因素,完全会导致摩擦力不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产生负面效果。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炼出核心问题:既然已经明确摩擦力的应用具有双重效果,那么怎样的方法才能使摩擦力向好的一面为人所用?当学生做出正面回答后,才从侧面进行如何遏制负面摩擦效果的提问。
这样的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正面反面的提问解答能够预防学生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堪称为主体,主体又与被动相互排斥,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这个主体的位置由老师扮演着,无形中学生就处于被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考模式开始转变为接受式思考,即老师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只要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都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在课余时间背诵笔记就可以了。不难发现,现在依然有老师在前面讲,下面的学生用笔飞速的记,更有商家利用这个教育漏洞,开发出来录音笔以及教学视频,这些现象都反映出物理教学中欠缺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笔记上,生怕思考的时间延缓了笔记的完整性。尽管个别教师意识到这是种不好的现象,多次强调不用笔记,要理解,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前,强调后的现象依然苍白的。这充分说明了在教学方式中,尤其是物理教学,互动与引导至关重要。
引导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探究学习状态,而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在引领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以兴趣作为调动思考的首要前提,其实一个生动有趣味性的引导题材并不难寻找,就像我们鞋子下面各式各样的花纹,它与我们的生活贴切,又容易被理解吸收,它本身又是与物理概念息息相关的,再来比如自行车,自行车是很多学生去学校的必需物品,如何能让高速行驶的自行车瞬间停止,其方法与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大多数是学生亲身体验过的,这些问题无需去花费时间揣摩其表面意思是什么,所要传达的是什么,免去了类似数学应用题中会计算却读不懂题的尴尬与无奈。能够在更直接的接触思考的同时,点燃思考的兴趣。
3用实践的方式去直观的实验物理
对高中生实施物理教学总体上来说是一个较为困难的挑战,为什么呢?首先物理与其他科目相比,不够知性,它没有化学多变的梦幻也没有语文的华丽辞藻的浪漫,尤其在高中生都以感性的眼光去审视评价事物好坏的叛逆时期,物理教学的立场略显尴尬,因为它的机械性与逻辑性太强,很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心理专家对学生喜爱科目做过调查,即便是没有接触过物理的学生也会对物理产生苦涩没人情味的评价,同样是逻辑性强的数学,由于经常被周遭环境评价数学好的就是聪明的,所以物理从根本上就是盯着学生对它的偏见实施教学,存在很大的教学难度。尽管如此,并非没有解决对策,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从教学方式上做文章,讲究创新,站在学生可接受的通道去将物理知识引进过来,其出发点就是用实践的方式,利用学生的直观来宣传物理的优异之处,教学也是需要媒介的,既然已经默认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环绕学生的兴趣来推销物理。
实验无疑是推销物理的最佳方法,比如惯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追逐实验,在追逐的过程中应用直角束缚,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在双手不碰到围墙的基础上穿过直角的比赛活动,用最受欢迎的体育课的形式来教授物理,另外,利用右脑的高能记忆,我们都知道,人们在接受影像比如看电视图片图像多是用右脑来完成,而右脑又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比如著名的动画片《一休传奇》还有《名侦探柯南》这种动画片,里面有大量物理知识,比如让一个成年人屈膝跪坐,小孩子用一根手指抵住成年人的额头,即便成年人有再大的力量也站不起来,这种充满验证趣味的话题,既能让学生从乐趣中取到学习的结果,又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喜爱,逐步弱化对物理趣味性低的偏见。所以老师可以刻意或者无意中发现的有利于物理教学的影像下载,作为物理教学的引导材料。
4总结
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在进行“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
问题情景1: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V 100W”和“220V 15W”,比较它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初步思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问题情景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猜想一下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情景3: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问题情景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而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2.自主探究,自主意义建构
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动手“学物理”、动脑去“想物理”,自主探究,体验获得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物理知识本身,而且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学过楞次定律后,研究“铝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规律”。把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一只小球很快地从下端掉出,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我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1)若就此课题进行研究,你将提出和论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实验?(2)你猜一猜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请分析小球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能否建立一种物理模型?(4)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假设?你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5)给你电火花计时器的一套装置,能否用它来研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如果用图像分析的话,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这样的设计比单纯地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更能让学生接受,关键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3.合作交流,优化意义建构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例如,在学完“动量”一章以后,学生对火箭的内容很感兴趣,五个学生(三男二女)自发组成了一个“研制水火箭”的研究小组。该课题需要进行原理分析、实验制作、测量、总结交流等,研究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其中一位学生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的活动安排,包括实验地点、活动内容确定,时间部署、人员分工等全方位的工作,是小组活动的总指挥。另外,还有一名副组长、两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首先研究小组集体论证,根据课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制订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制订具体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与咨询、实验制作、综合分析,通过大量的理论论证和实验成败的经验教训,研究小组一致认为,制作中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原理:(1)加水――动量守恒;(2)打气――增压;(3)发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尾翼的作用――控制方向。设想用普通600 mL塑料饮料瓶,在里面注入水后,对瓶内空气进行加压,利用水向下高速喷出使“火箭”作反冲运动来制作水火箭。研究小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问题:(1)“火箭”底塞材料的选用。(2)给瓶中空气加压的问题亟待解决。(3)使“火箭”飞得更高、更稳定的途径。通过近一个月的细心研究和精心制作,研究小组最终成功地制作了水火箭模型,并在交流会上获得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感慨地说:“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从组长那里学到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形成了默契,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研讨,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4.引导探究,创新提高
引导探究,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也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充其量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现改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一半以上,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 动手能力 实践应用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09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模式开始流传开来。该模式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为辅。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使教学更加方便生动、学生更加记忆生动。
一、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优势
(一)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性教学能够达到通过实验论证教学课本中理论的目的,学生自主动手进行论证,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更加牢靠。除此之外,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缺点,极大提升了学生实践自主动手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都是枯燥的理论问题,学生容易犯困,感觉枯燥无聊。而采用探究性教学,可以利用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通过自主探究吸引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了解知识,去获取知识,最终在好奇兴趣中学到知识。例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讲游标卡尺使用的时候,只通过课本教学讲,学生很多时候不能理解,也不能正确地读出游标卡尺上的尺寸,反复讲效果也不太明显。而通过学生自主动手进行对游标卡尺的各个部件进行识别,再通过教师在一旁对使用方法进行指导,学生对游标卡尺的认识理解应用有了明显提高。
(三)有利于让学生更加接近生活,看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物理教学过程中一直有个问题被人们所诟病,很多学生和家长觉得物理学习学的很多都是空泛的知识,对学生以后工作和生活并没有什么好处,觉得物理学习没有必要。其实物理一直联系于生活,对生活有着紧密联系,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物理知识,使用物理知识联系现实,例如,在学习电路知识的时候,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对电路的认识,了解到电的作用,使物理与实践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二、探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注意事项
(一)注意探究之前带领学生做好理论知识的预习,扎实理论知识
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对于刚开始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很多人对物理实验无所适从,初次学习会有所紧张,开始做不好会有影响学生对物理后续实验的兴趣,影响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时候尤其是前两次进行的时候一定要带领学生扎实的学习好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进行实践之前有充足的准备和信心。
(二)实验前注意和学生强调好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安全保障和器材的保护
由于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开始实验前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注意事项,保障实验安全有序地进行。对于高中生来说,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和操作并不太规范,容易造成物理仪器的损坏,物理仪器是共用财务,损坏肯定会追究一定的责任。危险的出现和仪器的损坏会造成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物理学习心情低落、让学生心理上产生阴影,从而影响对物理的学习。所以,在进行实验前教师一定要对实验器材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实验器材完好,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规则,充分做好理论基础,使实验安全有序的进行。
(三)注意实验过程中做好与学生的交流
高中进行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充分挑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及时正确地对学生提车的问题进行正确的作答,使学生可以很好地完成实验内容,满足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在实验的同时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去自主地发现、创新,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意识。
三、探究性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分层教学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不是一样的,所以教师不能采用同一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对所有学生兼顾的效果,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二)充分发挥实验中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的特点主要就在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学习知识,所有要充分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本身做好监督与引导的工作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做好合理的评分制度,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比重
合理的评分制度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让学生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分配,学生不会因为实践而荒废理论,也不会因为理论而不去实践。
探究性学习应用于物理教学中不仅符合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方法实现了创新,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学生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充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模式对高中物理教学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更主要是可以开发法思维,提高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使高中生的思维不再受到课本以及老师授课的局限,大胆发挥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想法,全方位展现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应用能力。自主实现对知识的预习、探究、实践、复习等规划性的学习过程。本教学模式是一种为学生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且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洪玮贞. 浅析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7) .
关键词: 数学探究 合理猜想 类比 归纳
1.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关于数学教学的一种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探究性学习着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问题性、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这些特点展开探究性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把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我结合若干案例,对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作一些分析。
2.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过程及案例分析
结合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主动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习得性原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种操作过程进行阐述,并进行案例分析。
2.1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知识,这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具体的有:(1)创设应用性情境;(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4)创设直观性图形问题情境;(5)创设新异悬念情境;(6)创设疑惑性陷阱情境。教师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可以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巧而生趣,准而能思,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从而把探究性学习渗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我举几个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案例。
2.2.1创设应用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应用的问题值得研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留心身边的问题。
案例一:某市目前家里用电每度0.38元,用煤气每立方0.9元,在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加热快慢,使用电和煤气,到底哪个更合算?
案例二:手机全球通号码收费方法与神州行号码收费不同,如果主要是手机打市内电话,选择哪个更合适?
案例三:家里使用市内电话,怎样打电话用最少的钱?设计一个方案。
通过上面的三个案例可见学生进行身边的实际问题很多。知识缺少发现,只要有心就不愁没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具体,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学生要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需要进行资料查询、调查情况、设计实验、数学建模,最后求解问题。
2.1.2创设趣味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案例四:设P(3,2)为抛物线y2=2x内一点,F是抛物线的焦点,Q是抛物线上的点,求|QP|+|QF|的最小值。
这个问题,许多学生能够很快地利用抛物线的性质,把|QP|+|QF|的最小值转变成P到准线的距离|PK|(K为垂足),从而得到解决。但我们可以把问题深化:在物理学中光是沿着最短的路线行走,那么从抛物线的焦点F射出的光线经抛物线的切线反射是否沿着F-Q-R(这里QR是垂直于准线)的路线?在抛物线中是否意味着经过焦点的(直线)关于抛物线的切线对称的直线平行于对称轴呢?并建议学生用电筒去观察研究。
对于上面这个案例,有一种趣味性的情境把它与物理学中光线的性质联系起来了,对问题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将这个问题联系到物理学问题,并且通过实验创设了一个趣味性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1.3创设开放性情境进行探究性教学
案例五:在椭圆=1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隐去结论,改编成:“椭圆=1是否存在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相互垂直?若存在,求出该点;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即成为一道探索题。
再接着将条件变换,问:“是否对任意椭圆都存在一点,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即改为一道开放题。
上面这个案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渗入了主动探索,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道题目主动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把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体验创造成功的感受,并以此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探究性教学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2.2提倡合理猜想,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了解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下面我们从类比猜想和归纳性猜想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举出案例,阐述合理猜想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2.1类比猜想在探究性教学中作用。
类比是提出新问题,作出新发现的重要源泉。类比性猜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常会用到类比性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类比性猜想的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
2.2.2归纳性猜想在探究性教学中的运用。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或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科学方法。它分为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我从不完全归纳法出发,举出一个案例对探究性教学进行分析。
案例六:求证:(其中111…1为2n个,222…2为n个)
这道题目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很简洁,没有任何条件,似乎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当n=1时=3,当n=2时=33,当n=3时=333……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此时就可以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测,就可以对这个猜测进行证明,从而可以证出此猜测是正确的。
这个案例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归纳猜想,这个方法容易得出相似的规律,由个别特征猜测出整体特征,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容易让学生接受。
2.3实践探究在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实践探究要求学生求异求活求新。培养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应从培养学生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康海.高中数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数学教学研究.
[2]刘胜群,杜毅.谈数学例题的探究性教学.数学教学研究.
[3]戴国仁.习题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数学教学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化学;现状;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55-03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多教师还存在片面的认识。笔者认为何克抗教授的定义更为准确,它真正抓住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属性。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1]而化学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出适应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化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对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规律,认识微观世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状
在国外化学课程中,学生会经常利用网络准备报告,个性化教学开展的非常好,具体问题学习或训练软件尤其是游戏型软件居多,但由于文化的差异,课程标准的差异,教程的差异,绝大多数国外教学软件不能直接应用到我国课堂教学中。在我国,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实践应用也初见成效。
1.研究颇见成效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程整合已逐步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从2001年到2012年4月,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糊搜索,笔者在中国知网资源总库中搜索一共有67篇学术文章,其分布数量如图1所示。
从2001到2012年4月,有关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的学术文章发展走势折线图如图2所示。
从图1、图2可以看出,从2001到2012年4月,学者们对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做了很多研究,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学术文章数量虽然逐年有起有落,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新课改的推动下,2004年开始文章数量突增,此后,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高校研究者或是一些教育机构,都对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阅读,发现文章内容上也日臻成熟,创新点层出不穷,这些都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理论基础。
2.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国内的学术期刊中,关于“整合”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多,但关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在图1的基础上以《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电教》和《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这5种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期刊为例,经初步统计,共搜索到5篇有关文章,与67篇有关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文章数量相比,代表性学术期刊的文章仅占文章总量的7.46%,如图3所示。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还不够深层次,今后我们要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深层次研究,为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3.存在误区
通过阅读归纳所搜索的文章内容,笔者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分成两类:
(1)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凡是教学过程,就必须用到信息技术,忽视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最终还是为教学服务,不能在学科教学中认为只要用了信息技术的课就是优质课,也不能为了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例如,在化学实验中,有的实验具有危险性,而有的实验不存在危险性,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虽然能直观、生动地呈现化学实验过程,但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性的实验也长时间进行模拟的话,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探究问题的兴趣,抗挫折能力也会减弱,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弊端。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展示课件的现代化,往往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于不顾,一味地在课件上下功夫,结果最后成了为使用课件而使用课件,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它的内容和演示过程就被定型,教师就会按照固定的程序来演示教学内容,而不能灵活控制课堂。
(2)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可有可无的工具
认为信息技术不可能对专业学科教学构成什么影响,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只是在那里摆摆样子;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机永远只是一种工具,不可能对专业学科教学构成什么影响,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年轻人的事,已经有一定年龄和一定资历的教师用不用没关系,他们认为在没有进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之前,也照样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认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或是教学比赛的产物,与常规教学无关,只在要求上整合课、公开课时才想到整合等等。
这些想法和观点都是不可取的,整合不是过分强调信息技术,也不是完全摒弃信息技术,真正的整合应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要乱用,要用得恰到好处。在课程整合炒的火爆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平静地对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程整合的实质、课程整合的精髓,而不要被它在现代教育技术装饰下的华美外表所蒙蔽。
二、探究型模式研究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可以直接应用和指导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操作性,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2]探究型学习模式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型学习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最常用的学习模式之一,因此笔者对探究型模式作了重点介绍。但在整合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应用的教学手段也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将探究型模式归类为以下两种:
1.基于课堂的探究型模式
基于课堂情境的探究模式,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具体方法,包括如图4所示的四个阶段。
首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然后借助一定的情景、资源,师生共同讨论以形成一定的见解,接着进行意义建构以便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最后利用信息技术测评工具进行评价与自我评价,以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
基于课堂的探究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有教师的亲临指导,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情景创设、开拓创新性问题的解决思路、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与自我评价。基于课堂的探究性模式对于革新传统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模式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强。
2.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外探究型模式
基于网络的课外探究型学习模式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某一化学问题为专题,利用网络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学习步骤如图5所示。
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外探究型模式,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探究型的学习专题,然后由教师提供一定的网络学习资源,也可由学生自己搜集一定的网络学习资源,学生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提供一定的指导,最后对这次学习进行评价反思,以便后续的学习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将这种课外学习模式有效地融合于化学课程学习中,在重视学习者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习者的知识面,而且对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在这样信息时代的大环境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化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但整合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地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发挥其教学的优越性, 从而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育,2005(5):43-48.
[2]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24-425.
[3]赵可云,何克抗.“设计研究”视角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7-120.
[4]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8):86-94.
[5]王春.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8):86-88,.
[6]陆真.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7]Miri Barak.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ICT-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undergraduate chemistry
courses.Computers&Education.USA.2007:30-43.
[8]Dermot Donnelly,Oliver McGarr, John O’Reilly.A framework for teachers’ integration of ICT into their classroom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探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只有把握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特征,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真正把“目标”落实.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有较多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交流、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数学教学选择探究性教学方式是由数学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师生对数学问题共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为:
1.创设情境
教学一个问题之前,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情境要以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设计有一定容量和开放度的问题,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引出矛盾、共同探索.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主动的思维活动.例如,可以设计听故事、看动画、演示、做游戏、动手制作、画画、用特殊值算算看以及尝试解题等.其目的是通过创没情境,让学生获得具体、直观、感性的经验,这些经验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这些经验本身又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支持.
2.合作交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交流.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
3.反思小结
反思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为下一步探索创造条件.通过反思解题关键,促使学生思维精确化、概括化;通过反思策略,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反思问题本质,使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反思解题方法,优化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最佳策略;通过反思错误原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通过反思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事半功倍.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以《三角形冉呛投理》的证明为例,简要说明“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
一开始,教师提出问题:
(1)我们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
(2)你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呢?
2.引导探索
有了问题之后,教师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想一想,在小学时,老师是怎样来说明其中的理由的呢?
(生:老师是用纸剪一个三角形,并将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得到的.)
(2)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动手量三个角的度数.并将它们加起来.)
(3)在几何学习中,遇到新定理时,需要严格的证明,这样才能保证定理的合理性.(引导学生回忆小学老师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其实质是将三个角“搬”在同一个顶点,通过作辅助线来达到目的.)
学生围着“搬角”这一目的,在练习本上开始画图,作辅助线,同桌、前后的几个同学围成一团,商量对策.教师通过巡视,适度加以引导,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力求规范化.
3.合作交流
在这一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共同探讨辅助线的作法和证明过程.
4.反思小结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归纳性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刚才将角“搬”家时,我们是怎样作辅助线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