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种类;处理;预防
高校人口密集,大学生突发事件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声誉,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也给学生家庭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突发事件越来越引起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造成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威胁或者危害的,影响或危害高校形象、声誉和政治稳定的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高校突发事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自然灾害对高校的破坏,包含地震、洪水等,如2008年四川大地震等;第二类在高校里发生的卫生性灾害事件,包含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第三类高校里的人为灾害事件,包含火灾、漏电事故、校园交通事故等;第四类高校学生的群体性聚集事件,包含游行、非法集会、罢餐等;第五类校园伤害事件,包含学生自伤、校园暴力伤害事故、师生冲突互伤、恐吓、劫持、群体斗殴事故,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等。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于高校的学生突发事件,我们虽做好了预防工作,但有时还是会发生。在开展及时有效的处理时,有四个共通点是要坚持的:一是学生人身安全至上;二是第一时间与110、120以及学生家长联系;三是第一时间启动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向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领导报告,应急工作小组立即到达事发现场;四是第一时间与各相关部门如保卫处、后勤处、校医院等联系,尽可能地将伤害减少到最小。除此之外,还将按五类学生突发事件分别提出处理办法。
第一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对高校的破坏的处理。首先应急工作小组,按平时演练尽可能迅速地将学生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对来不及疏散的学生进行解救,同时通知相关医疗部门对受伤的学生进行救治,清点班级人数,对安全转移的学生进行安抚及心理辅导。
第二类,高校发生的卫生性灾害事件的处理。应急工作小组立即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将发病学生送往医院治疗,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或医疗、防疫等机构做好现场消毒、取样分析工作。协助安排疑似病例进行隔离;组织学生干部进入班级、宿舍,做核查、安抚、预防等工作。
第三类,高校学生的群体性聚集事件的处理。应急工作小组立即赶到现场,组织好全体学生干部,掌握确切情况后做学生的劝阻和说服教育工作。学生散开后,安排学生干部必须进入班级、宿舍,继续做相关的教育安抚工作。
第四类,校园伤害事件的处理。应急工作小组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阻止,设法稳定局势,防止事态恶化或者立即通知110、120,应急工作小组立即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将受伤学生送往医院治疗并留守医院跟进情况,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同时要求现场学生注意保护好现场,掌握确切情况后积极配合警察、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工作人员实行值班制度,在短期内陪伴邻近学生,做好安抚稳定工作;同时进班级、宿舍,做好针对性的安抚稳定工作。请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做心理辅导。协同学校做好善后事宜。
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
(一)制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做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各部门人员的职责明确,一旦事件发生,各自按照职责进入工作状态,做到“事事有人干,不会打乱战”。
(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开展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专题演练与讲座,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及对突发事件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
(三)及时介入,妥善善后。通过学生干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校园风气和思潮,消除事件诱因,加大防范力度。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做到早介入、早决策、早疏导、早平息,减轻危害程度。做到依法治校、严肃管理,防止突发事件复发。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防;处理;冷静沉着;公正公平
突发事件是指在事先没有通知、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有一定的破坏力和影响力的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在班级中,突发事件都不同程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突发事件影响大、危害深,是班级管理中一个具有全局性的大问题,也是班主任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制度,感知事态、合理预防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要以预防为主、教育先行、教管结合、实事求是、明确责任为原则,妥善处理好学生打群架、重伤、外出不归、宿舍火灾、病重住院、死亡等突发事件,时刻要在预防上准备,思想上重视,制度上强化,行动上坚决。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的重点,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中最简便、成本最低的方法。如何做好合理的预防?首先,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订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多用温馨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言行。其次,定期对学生进行知识法律讲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用法律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和行为,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第三是领导者必须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性格、成长背景、喜好等等。特别是和学生亲密接触的辅导员,必须对特别的学生进行有亲和力的监管。注意学生的动向,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定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己陈述自己的心声,用爱心温暖感动学生。对极特别的学生,要做好书面笔记,定期地向上级汇报学生情况,并设计意外事故发生的初步解决方案。第四是值班人员认真负责,灵活机智,在特定的场合能够感知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或者对已经发生的事故能够科学的化解。做到勤走动,勤观察,准预测,急反应,快处理。第五是收集各种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辨别,有效觉察潜伏的危机,对危机的后果事先加以估计和准备,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应变计划,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管理预警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对事件采取果断措施,为事件处理赢得主动,从而预防和减少伤害。
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1.明确事件类别和性质,有序处理
当突发事件发生,值班及相关工作人员应迅速到达现场,根据现场事态明确事件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如:学生重伤事件的处理:(1)现场抢救或立即送医院抢救。(2)先由辅导员(班费)或计财处垫付医药费。(3)通知学生家长。(4)调查事件经过。(5)研究并作出处理决定。(6)通知有关学生家长。总之要用最快速、最有效、最简捷的方法达到最佳效果。
2.沉着冷静、机智巧妙、化解矛盾、控制事态发展
由于突发事件有突发性、难以预见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所以,当事件发生后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易极端。此种状况下,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常会有很大影响。由于事件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老师若没有充分的预先准备,做出的临时处理决定,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沉着冷静、机智巧妙,及时做出处理,化解矛盾冲突,制止不良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不能一听到发生了事件,就心里烦躁,生气发火,甚至严厉地批评和训斥学生,责怪学生。这样只会让事态发展更加恶化,使学生的心灵留下难以弥合的创伤,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产生严重后果。相反,我们在耳闻目睹突发事件后,若能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善于制怒,冷静思考,对学生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给学生一个台阶,则效果会大不一样。比如:我班有一个学生在下晚自习后,看到另一个同学穿着很古怪,超潮流,就多看了几眼。不料在就寝时两人发生纠纷。我第一时间把她们找来谈话,并针对时尚、潮流、回头率、学校、学生等角度进行剖析,学生很快理解,并化解了矛盾,最后两同学成为了好朋友。
3.实事求是、公平、民主
突发事件,虽然是突然发生,即在不该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了。对别人是意外,但对当事者来说,也许是一种必然。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突发事件,都是事出有因的。因此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到公平、民主。所谓的“公平”主要体现在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要求教师以事实为依据,分清责任界线,不要以事情的表象和自己的主观想象下定义,秉公办事,不能偏袒班干部和优秀的学生,也不能歧视“差生”,不抱成见和偏见。所谓“民主”,一方面表现在当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注意师生人格平等,不为维护自身“权威”而以势压人,以力制人;另一方面表现在寻求事件的处理办法时,不搞主观武断,要征求学生干部和其他学生的意见,相信他们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热爱学生的意识,进行爱生教育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学校,老师就是学生的家长、朋友、导师。老师教导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依赖是老师最大的慰藉和成就。如果一个老师在学生中没有可信度,即使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只会与学生越走越远。如果老师能从平常的小事中处处为学生着想,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学生服务,尽心尽力,用一份真挚的爱宽容学生,呵护学生,学生就会意识到班主任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时代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特别需要老师、家长倾注更多的爱,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会尊重师长和他人,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效果。尽管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高,但它却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突发事件不仅要有心理准备,而且还应善于从不良事件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性;应急事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34-02
高校应急事件所造成的突发状态不仅构成了对高校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生活秩序的威胁,而且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高校稳定、改革和发展。因此,增强高校应急管理意识,构建应急管理体系,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防止高校突发事件的演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必须正视的一个严峻而重要的课题。
高职院校应急事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处理。如果处理得当,无论从事态的控制还是从后期的影响来讲,都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一旦处理失当,事态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影响也可能不可挽回。所以研究和处理好高职院校应急事件的特征,以及建立应急事件处理系统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性应急事件的类型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旧有的社会控制机制正在解体并失去效力,新型的社会控制机制正在建立但还不够完善,导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单位之间、家庭之间、个人之间、合法与非法组织之间的矛盾时常涌现。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也渗入到高校,引起高校的发生。
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性应急事件是高校应急事件中较常见的一类事件。这类事件危及生命安全、引发身体伤害,如火灾、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意外伤害事故等等,其中又以意外伤害事故较多。这类事件一旦在高校发生,可能引起个人或集体伤亡,招来外界误解、指责,造成学校整体形象的损害。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性应急事件的特性
高校应急事件的特性,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应急性。应急事件发生前有时并无征兆,真正发生的时间、地点超出了正常的高校运行秩序和教职工、学生习惯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突发的特点。如果事前没有相应的预案,往往是防不胜防,使管理者措手不及。
(二)不确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对称,应急往往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状态不确定性、影响不确定性和应急回应不确定性。
(三)应急处理的非程序性。决策者对于应急的处理时间有限、信息有限、资源有限,应急情况下的对应策略往往不能按正常程序进行处理。
(四)应急的双重效果性。应急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应急也蕴含着机会和转机,如果决策者能抓住机会,很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性应急事件出现的原因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缺失,法制意识淡薄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长久以来我国的法制教育主要偏重于哲学类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刑法等法律方面的教育。
另高职院校无论是从法律教育的师资方面、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方面都处于高校教育的弱势一方,没有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法制意识方面的淡薄,遇到法律侵害事件后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或没有都得到良好的约束,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让应急事件进一步升级。
(二)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偏小,自控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除招收高中后学生外,还招收一些初中后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优越,在家也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到学校以后难免将一些不良习惯带入学院。另由于他们年龄偏小,所以对自身的约束能力较差,而对一些不法事件的模仿能力较强,容易导致一些如打架斗殴等安全性事件。
(三)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增多,质量普遍下降
近几年,学生人数大增,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教师工作压力大,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速度缓慢,后勤社会化不断深入,办学层次繁多,等等,这一切使高校师生员工承受了比以前更大的压力,担负更多的责任。尤其是高校辅导员负责的人数较多,很难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和学生中一些隐性矛盾,有些矛盾通过日积月累往往会导致高校的一些安全事件。
(四)高校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诱惑增多
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定位使得校方、系、专业教研室、老师个人,以及学生都与企事业单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本科院校相比,这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
上述的校内外关系的复杂化使得问题、矛盾、纠纷出现的概率提高,增大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性应急事件的对策
(一)防患未然,开展应急意识教育与培训
为了使相关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发生保持一种时刻警惕的状态,需要对其进行的相关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这种应急意识教育不仅是居安思危意识的强化,而且包含应对应急事件的各种技能的培训与培养。只有全体师生员工都树立起正确的应急意识,才能减少应急发生的可能;只有全体师生员工都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在应急发生之际,自觉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二)防微杜渐,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制度
高职院校也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制度,一般入学以后就应该进行一次心理问卷普查,将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知班级负责人重点关心。成立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也十分必要,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一些简单心理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公开谈论并接受应急事件给自己造成的消极情绪,比压抑它能更快地消除不良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校要大开倾诉之门,通过专门化的心理咨询队伍或者受过专业化心理教育的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主动与学生交流,帮助其减缓压力。
(三)通畅沟通,提高应对应急事件的能力
提高应对应急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进行应急管理沟通。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和汇报制度,有利于将应急事件控制在萌芽阶段。如镇江XX学院建立了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和学生住在一起,及时发现处理应急事件;每栋公寓建立服务站,设楼长一名,辅助辅导员老师工作;每层公寓楼选出一位层长,辅助楼长工作;每班安排一名负责人,及时汇报班级动向。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我们发现这个方法对处理学生应急事件很有用处,解决了高校学生公寓这一管理盲区,值得我们学习。
(四)未雨绸缪,制定应急管理政策和操作程序
在突发事件管理中,借鉴和运用西方企业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和“危机管理”理论,为形成专门针对我省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高校危机管理理论做出必要的探索。高校危机管理理论的建立需要全方位的协作。一方面,以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为主,展开对突发事件管理案例的评析研究,总结经验,对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理论做必要的探索。这是本课题的主要责任。另一方面,应组织一批专家不断进行前瞻性的理论研究,针对假设危机事件进行模拟探索。
高校为了面对将来发生的应急事件,要事先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制度。应当设立相应的应急监测、预警部门,分别设定应急管理人员的职责、规范应急事件的判断程序和通报方式,构建一个反应迅速的应急机制。
镇江XX学院就建立了,分管学生的院长总负责,学院办公室辅助,学院保卫处联动,系部分管主任负责,公寓辅导员老师汇报,公寓管理站学生辅助处理的大学生应急处理体系。通过这一些列的程序监管和处理,可以将应急事件控制在最初的形态,大大降低其损害和恶劣影响。
(五)痛定思痛,建立综合评估制度和善后修复制度
每次事件处理完毕后,要及时对高校的应措施及其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建立健全高校的应急管理体系。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在应急事件过后,具体负责消除应急所造成的损害,恢复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该系统应视应急大小及危害的性质、程度及损失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补救。
五、小结
高职院校安全、和谐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关联,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则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应加强对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研究,防患于未然,建立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防控处置机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系,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沉着应对,有效化解,并且要认真对待突发事件的后期处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何炬.加强高校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校水平\[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2\]李刚.健全公共应急法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J\].辽宁警专学报,2005,(04).
\[3\]洪兴文.论我国高校管理的法治要求\[J\].现代大学教育,2004,(01).
\[4\]王绍让,顾方磊,徐骏.高校公共危机的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02).
\[5\]刘文光.消解高等院校突发事件诱因的路径探析\[J\].社科纵横,2009,(12).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超前思维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63-02
超前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形式之一,是面向未来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在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中,超前思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对管理者而言,超前思维是要求管理者根据组织及其环境的现实基础,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做出前瞻性预测的思维方式。超前思维可以帮助管理者推动管理实践顺应时代潮流,增强管理者的创新意识,促进管理决策科学化,提高管理绩效和完善管理艺术都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2]。对教育者而言,超前思维要求教育者运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手段,在课堂、实验室以及第二课堂等场所,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方式,最终培养具有超前思维的学生[3,4]。辅导员是一个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教育者于一身的工作岗位,它要求学生辅导员以管理者身份参与到学生事务的处理中,以教育者身份进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因此,具备超前思维可以帮助辅导员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从事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经常将工作比喻成“救火队员”,哪里有学生突发事件,哪里就有辅导员的身影。作为和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教师,辅导员通常会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而是否能够迅速正确且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是考核一位辅导员工作是否合格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是否能够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之前察觉到问题,阻止有可能伤害学生利益、不利于学生成长事件的发展,也是一位优秀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能力。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活动的教育性是否能够很好体现,是否易于被学生接受,是否能够实现德育引领作用,是辅导员工作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奖学助贷等工作是否达到了帮助困难学生、奖励优秀学生和激励其他学生的目的,也是辅导员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对于研究生辅导员而言,由于研究生学生工作的特殊性,超前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由研究生群体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研究生培养机制决定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难以建立深入紧密的联系。导师制、科研压力以及就业压力使得研究生在校期间大多忙于科研工作,对于德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低,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渠道单一,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其次,研究生活动力强于本科生,参与的社会生活活动范围更广。研究生在这期间可能会结婚甚至生子、出国、出差以及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内容丰富,数量多,这些不但对辅导员进行日常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难,而且增加了遇到突发事件的风险。以上这些现实都是研究生德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这要求研究生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超前思维能力,具备超前工作、超前思考的习惯。为了使研究生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学生成长成才,研究生一线德育工作者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超前思维和超前工作的能力。首先,作为辅导员应有目的的掌握学生管理相关政策。详细了解学校、学院和研究生院等学生主管部门所制定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熟悉与学生事务有关的学校各部门工作分工以及各级部门所制定的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只有掌握了学校相关规章制度才能够保证在制定个人工作预案时不违背上级部门的管理制度,才能够保证个人工作预案的可执行性。同时只有掌握了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才能够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陷入处处碰壁的困境。其次,应有超前工作意识。在新生入学伊始,应该建立全面准确的学生信息库,并保证随时更新。学生信息库不仅应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个人信息,即家庭情况、宿舍情况以及导师情况等,还应该建立包括校内联系人、校外联系人以及监护人信息等的学生信息数据。联系人数据库可以帮助辅导员在不能及时联系到学生本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迅速有效地获知学生近况,把握学生动向。信息库的建立并不复杂,难点在于及时更新。对于研究生辅导员而言,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可以通过深度辅导的方式展开,也可以通过学生干部联席制度定期通过各种学生组织(包括班级、党支部、团支部、科研团队班集体、研究生会、宿舍等)了解学生概况,争取做到全面覆盖,没有遗漏。再次,应有超前工作预案。作为辅导员对学生工作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状况应做好预案,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这里突发事件不仅仅包括各种紧急事件,还包括了解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可能的需求。不同年级学生对校园活动有不同需求,比如一年级新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如何尽快熟悉研究生生活、尽快融入课题组以及尽快熟悉科研工作等方面,作为辅导员应及时预想到这一需求,通过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对象的交流会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而三年级学生的需求则体现在就业上,希望能够尽快掌握就业信息,了解就业政策,作为辅导员应该及时进行就业政策宣讲,建立各种就业信息平台,快速、准确地就业信息,同时还应对学生信息库进行完善,详细了解学生特长以及就业期望,使就业信息更有针对性;对于家庭有突然变故的学生,应及时通过学生本人或者其他联系人了解学生思想波动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救助、引导工作;再如,学生在校期间遇到宿舍搬迁问题时,应预想到搬家后可能会出现理想与现实不符的情况,如何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也应该列在辅导员工作预案中。此外,制定合理的奖学助贷体系,实现超前公布,超前公示。奖学助贷是德育工作实现帮助、教育以及激励目的的重要途径。评选规则的公平性、评选过程的公开性是关系到该项工作的引领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对规则超前公布,对结果超前公示可以帮助辅导员顺利开展评选工作,且使评选结果更令人信服。而令人信服的评选结果也可以达到鼓励其他同学的目的,最终在学生中间起到引领学习风气,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并能落实德育成果。最后,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超前思维意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骨干的培训,另外一方面是普及突发事件预案教育。学生骨干是研究生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因此提升学生骨干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格外重要,辅导员不仅自己要制定应急预案,还应该把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向学生骨干进行培训。使得学生骨干在发生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能够采取正确有效的处理方式,为辅导员以及学校后续工作的开展赢得主动权。除了学生骨干以外,对所有学生都应该进行安全知识、突发事件预案教育,提升学生整体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处理能力,培养具有超前思维意识的学生。
辅导员,特别是研究生辅导员应摆脱“救火队员”的工作方式,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推动教育管理实践理论化,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德育科学化,有准备、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超前思维意识,通过超前工作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方式解决问题。作为管理者,辅导员的超前意识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组织的工作效率,从这样的学生组织培养出来的学生骨干也将具备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并且可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质,校园文化活动真正能够深入到学生心中,起到德育引领的作用。作为教育者,辅导员的超前意识可以帮助提高德育质量,将前瞻性的思维方式渗透到学生心中,帮助学生顺利成长,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李占锁.试论超前思维及其价值[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7(3):14-17
[2]郑大武.管理者超前思维的特点、价值及其培养[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6):100-103
[3]张作伟.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超前思维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7(8):41-42
主题词:大学生危机管理;辅导员;预防
中图分类号:G4
当前,我国正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和谐社会的转型期。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各种利益的急剧调整,国家高等教育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培养过程中更是面临一系列矛盾和压力,如生存与发展、成长与成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学业与就业矛盾等,大学生群体在各种矛盾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极易产生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大学辅导员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大学生危机管理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减少危机的发生,使危机对学校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辅导员应首先从预防开始,加强事前积极预防已成为防范大学生危机发生的有效手段。
1.开展经常性的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将预防大学生危机管理做到经常
为有效预防大学生危机的发生,就要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中灌输危机教育。针对危机的不同种类开展不同类型的教育,并使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经常。每一次危机事件过后,更要依此为契机,及时利用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教材,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他们的危机应对能力,增强师生对大学生危机来临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处理危机的应变力。为此,一要提高认识,加强教育。对学校危机的教育、认识、预警、干预、协调和公关能力,是全球化时代学校管理者都应具备的技能。大学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提高对大学生危机管理的认识,通过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事物的鉴别力和好恶的判断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危机的能力。二要完善教育内容,将危机教育纳入其中。在日常教育、班会等管理中,要贯穿法制教育、安全事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突发灾难性实践教育等。危机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首先可以根据危机的来源将各种危机的特点、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危害向学生做广泛的介绍,让大学生了解危机的现状,掌握求生和自救的技巧,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其次,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或危机处理预案向学生讲解如何进行预防和应对危机事件,要从现实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他方的成功经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方法。三要将教育经常化,做到经常教育、督查和预防。要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加强此方面的教育、督导、检查,使学生们时时、事事都意识到危机存在的可能,做到警钟长鸣。辅导员在日常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方面,至少应负责学生的教育、告知、告诫、防范以及救护等五个方面的责任。虽然危机的到来常常比较突然,但事前总会有一些征兆。我们要通过教育的经常化和预防的日常化,通过相应的分析预测,在危机临近之际及时将其阻挡在大门之外。
2.运用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机制,从苗头入手防控管理大学生危机事件
一切事故的发生,事前往往都有预兆,要将事故控制在发生前:一是在院校防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细化班级防控措施。班级防控制度的建立要在院、系级防控预案的基础上制定,与之相衔接。二是多方渠道收集信息,及时消除发生事故危机的隐患。三是建立防、控、管三结合机制,重在预防。防,就是事前多教育,多引导,对各类危机做预案;控,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学生。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们除了上课外,他们的自由度很大,辅导员老师和各班团委骨干要想法时时、事事掌控他们的去向,知道他们的所想、所做;管,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危机发生前做好管理工作,要防止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一旦危机发生后,从一开始就要控制住事态的扩大,并对危机实施有效管理。
3.充分发挥班团委、社团及各种群众组织的作用,使大学生危机管理做到群控群防
现在的大学管理往往是以班团委为主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模式,班团委、宿舍长等学生骨干的作用不可忽视,辅导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辅导和指导他们工作上。因此,在大学生危机管理中,要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充分认识班团委等骨干力量和各种群众组织在预防中的作用,承认群众是预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主体。要利用他们的智慧,群策群力,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大学生危机管理中。一是充分利用各班团委骨干的力量。二是发挥学生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三是重视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4.增强危机处理、善后工作的预见性,使大学生危机管理善始善终
学校危机管理涉及三次预防工作:采取一系列安全管理和教育措施尽可能防止危机发生的一次预防;危机发生后尽可能将各种危害降到最低化的二次预防;促使学校内外成员的安心感、安全感和信赖感尽快得以恢复的三次预防。伴随着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的深入和危机事件走向尾声,危机事件的处理、善后工作就凸现出来。危机事件总会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一定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害或危害。只有把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做好,才有可能把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害性后果降到最低,将损失、影响面减小到最低限度。所以,危机事件处理、善后是危机事件处理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早做预防,要有预见性。这个预见性是对处理事情的过程、程序、可能发生的变故以及如何开展善后等工作的预见。一是加强各类预案处理的学习,学习处理危机的流程、规定、原则等知识,增强理论性,坚持依法办事的能力。二是掌握各类事情处理的方法、技巧,必要时可预演情况,锻炼提高处理大学生危机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在处理过程中,早想对策,多想可能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四是在善后工作前,要对双方当事人可能提出的要求做预想,询问他们的想法,耐心地倾听,真诚地沟通,积极地引导,防止出现其他意外状况。
参考文献
[1]马和民.大学危机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3
关键词: 大学生 风险防范意识 现状分析 培养途径
现代社会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多于机遇,风险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的风险有很多种,包括经济风险、兼职与就业创业风险、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意外伤害风险、健康风险和情感风险。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的认知状况和应对各类可能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的能力。
为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问题做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及其他工作人员依托于校专项基金项目,初步确立以合肥工业大学在读本科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为研究对象,课题旨在研究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现状、呈现的特点及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分析
笔者及项目其他负责人员在参考中外文献及总结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份《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合肥工业大学在读本科生,按每个学院人数的8-15%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发放总份数为5700份,其中有效问卷约5200份,问卷处理方式采用集中发放、随机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本次调查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对各类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和呈现特点;探讨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途径。
1.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意识现状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作为网络生力军的大学生也饱受信息易泄露之苦。缺乏信息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谋利甚至形成灰色利益链、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成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的主因。通过调查表明,学生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证件号码、电话号码都表示不愿轻易透露或填写。对于收到的陌生来电、陌生信息,89.6%的大学生都选择不会理会、直接删除。在是否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方面,38.3%的同学选择了对个人信息进行加密或安装杀毒软件,但也存在14.4%的同学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在判断个人信息收集者可信赖程度方面,40.7%的同学比较依赖于机构或个人名声。在是否透露其他人信息方面,70.9%的同学表示自己从未将社团或班级成员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其他社团、组织或企业,也有9.4%的同学表示曾将其他人的信息透露给校内组织。在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方面,“依靠立法和执法”、“依靠社会环境的净化,通过全民自律”、“依靠提高信息保护技术”是受访者最认可的三种途径。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在学校有助学贷款经历的同学,对个人信息安全特别在意,均表示很担心自己的所有信息在网上可以查到,也表示曾因信息泄露而险些受骗,如有骗子打电话骗取家长信任,要求汇款等。
2.个人财产风险意识现状
在多元化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网上支付这种付款方式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很大,对经济观念比较单薄、阅历少的大学生提出了严峻考验。调查表明:90.4%的大学生有网上支付的经历,支付方式呈现多种方式,其中以网上银行支付为主,约占调查总数的72.3%,只有44.5%的被调查人员表明自己对网上支付可能存在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在防盗安全面,有38.1%的同学表明会经常在休息或者离开时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46.8%的同学会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对自己随身携带的财物格外留心。11.4%的同学表示发生过被盗事件。
3.兼职与就业创业风险意识现状
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及学生本人预期的不完善性,都可能会在兼职、就业创业中遭遇低于预期回报的结果,也可能会面临一些经济损失。调查表明,63.7%的被调查人员有兼职的经历,他们获得兼职和就业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通过学校网站和老师提供的占到66.9%,还有些同学通过一些校外的网站获取兼职,占到13.5%。只有10.2%的同学表示在做兼职前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在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对与用人单位的签约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比较了解的只占到被调查应届生的19.3%。在创业方面,有过创业行动的,只占被调查人员的1.2%,而他们的创业领域多集中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商业经营,如实体店和网店经营,如果遇到资金不足多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占到所有创业人员的72.9%。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学生在兼职中遭遇到乱收费的情况比较普遍,就业中也有同学遇到过违约情况,对用人单位不返退违约金的做法,大部分同学表示如果经济损失不大,也就不予追讨,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的想法,只有部分同学表示将自己的情况反映给了辅导员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的老师。
4.人身安全风险意识现状
所谓高校学生意外伤害安全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校园学习),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校园生活),所受到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行动自由权方面的威胁和风险。通过调查表明,82.1%的同学对宿舍楼和教学楼中的安全出口通道表示“不知道”或者“没遇过什么事,不关心”。在寝室里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方面,69.3%的同学表示,没什么问题,可以使用。87.8%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对陌生人的求助“视而不见”或“视情况而定”。去工厂实习、参观时表示会认真听取相关安全知识的人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1.6%。在学习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逃生知识方面,被调查人的75.4%选择不了解或只是通过一些别人发的宣传资料作一简单的了解。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同学对于可能遇到的意外伤害,如体育活动意外伤害,火灾、地震防范及自救措施不清楚,或只大致浏览过一些别人发放的地震、火灾知识宣传册。
5.健康风险意识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直接关系到其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所谓“健康风险意识”,是指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有清醒的意识。调查表明:57.7%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健康关心的程度不够,其中9.8%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关注自己的健康。70.8%的大学生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运动,14.8%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参加课外体育运动。67.2%的大学生不太关注健康方面的相关书籍,9.5%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关注健康方面的相关书籍。另外,通过调查和访谈也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理论上普遍能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对自己身心状况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对健康风险的防范意识也较差。
6.情感风险意识
作为生理成熟的成年人,大学生的各种情感需要属于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未成型阶段,他们因情感问题而引起的“违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可以说,随着大学生恋人之间性观念、性道德的不断弱化,大学生非婚也就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应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关注大学生情感世界,解答情感困惑,增强大学生的“情感风险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所谓“情感风险意识”,是指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自己在情感上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有清醒的意识。调查表明:17.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期间,恋爱是必修课。68.2%的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太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其中15.4%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完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13.4%的大学生认为爱情并不需要过重以感情为基础,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排遣寂寞。
二、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特点
1.风险意识普遍不强
通过问卷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约87%的学生遇到了来自健康、学业、就业、人身安全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扰,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自身可能将要面临的各项风险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对于已造成的个人损失,有61%的学生认为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逃避风险责任的普遍心态。
2.风险成因复杂化
风险是一种未知的不良后果的可能,风险一旦未能有效规避,就演变成学生个体或群体受损事件。[2]笔者长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自身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及对诸多学生问题的处理,发现以往的学生突发事件成因普遍单一,主要原因为学生性格原因、社会经验不足等。然而,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冲击,特别是网络的虚拟及不确定性,给大学生带来了交友、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风险。同时,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的交织,使得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的成因日渐复杂。
3.风险呈现阶段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由于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差异,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对大学新环境普遍存在不适应性,同时对社会生活的复杂状况不了解、个人风险防范经验较低,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遭遇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几率较高。二、三年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最多,兼职比例也最大,由此而来的交友风险、购物风险、兼职风险等几率较高,而毕业班学生面临的更多是择业竞争风险及情感风险。
4.与网络、信息有关的风险形式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网络、信息相关的风险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如网上购物带来的财产风险,个人信息泄露。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从网络上获得投资创业信息,开办网店、炒股等。在调查中发现,有十余名同学在网上开设了网店,有炒股意向的学生近10%。由于网络相关法律不健全,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后果,产生的经济风险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和心理负担,过度沉迷网络经营和投资活动也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三、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工作途径
1.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预警教育制度和机制
(1)建立有效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要为学工部。学工部除了负责学生日常的事务管理,还要处理与大学生相关的危机事件。近年来,随着大学生风险的影响因素逐步多样化,很多风险的应对越来越需要专业机构和部门的指导,如心理危机应对、创业风险应对等,这就使得学工部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多样化的风险形式。因此,成立专门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系统规划和设计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成立专家组负责风险防范知识的解答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制定学生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是有效实施学生预警教育的根本保障,高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应包含组织机构、工作职责、预警分析、相关保证措施、预警对策等内容。其中组织机构、工作职责是提前安排突发事件的相关管理人员,并对机构内参与人员所应承担的工作职责进行分工;预警分析是对其他高校所出现的重大事件或本校先前已发生的重大事件要认真分析研究,并根据当前学校相关校情、学情,对一些前期症状进行识别、诊断、评估,同时提前发出相关预报,以降低或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3]相关保证措施是指在预防和处理某类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相关器材、物品或费用。预警对策就是要通过预警分析,对不良趋势采取相应的方法对策,进行矫正、预警和识别。
(3)实施学生重大信息报送制度,组建信息报送网络。
实现大学生预警教育,首先要完成对学生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梳理工作,制定并逐步完善重大信息报送工作制度,组建高效快捷的信息报送制度,这是积极预防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施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基础。学生重大信息报送的范围是指发生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正面、负面的重大事件。对于学生重大事件信息报送可分为自下而上的程序逐级汇报和自上而下的对学生事件处理的情况通报。主要涉及的人员自下而上分别为:第一级为信息员,一般为班级班长、支部书记、寝室长和其他学生群体负责人。第二级为责任人,一般为各系分管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他们是学生重大事件的主要处理者。第三级为决策人员,主要为学工部(处)、保卫处、后勤管理部门等相关学生事件管理部门。第四级为负责人,主要指学校、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对于在学生群体中发生的突发事件,相关人员或部门在接到信息后要根据事件情况及时汇报给上一级人员。而对于情况通报,是指学工部(处)、保卫处、团委、后管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之间建立的有关学生事件发生、发展、处理结果情况的及时通报,形成文字纪要,通报二级学院并汇报给学校分管领导。
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
(1)开设风险教育课程。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相对和平、和谐的环境之中,政府、社会和民众都缺乏相应的风险知识,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关于大学生风险教育的课程,没有形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对象的、完善的风险教育课程体系,没有科学、完整和系统的风险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随着风险的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大了对风险问题研究的力度,研究活动如火如荼,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要广泛收集有关风险教育的资料,一方面编制有关风险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开设适应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风险教育课程,有条不紊地开展课堂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风险知识,形成正确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重视心理健康课、就业规划课中对就业创业知识和个人情感风险等相关知识的教授。
(2)利用多种途径传播大学生风险意识防范知识。
首先,除了开设必要的风险教育课程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提升大学生风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学校要通过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校报、讲座各类学生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风险知识,让学生学习到各种风险知识和风险防范策略;结合学校及学校所在街道、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具有地方特色、可操作的风险防范教育校本材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风险源,学校和社区周边有哪些风险源。
其次,建立有效的防范风险的网络机制。一要通过网络将各种风险及其内容、表现形式、规避方法展现出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二要通过网络将高校规避风险的制度、方法、人员、手段告之于大家,形成网络体系。特别要将应急机制的内容于网络上,以便一旦发生风险,有机构及时处理。三要在风险到来前,及时收有关信息将其登录于网上,以便使学生及早掌握其危害和预防措施,并及时布控,使风险得以化解。
三、强化实践,提高大学生风险应对能力
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风险知识的传授,并不等于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敏锐的风险意识。要增强风险教育的实效性和现实性,就必须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触风险,体会风险,认识风险,感悟风险及化解风险。为此,高校必须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堂教育的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掌握预测和预防风险的方法。结合课堂所学的内容,可以设计调查问卷,深入各高校,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认真的、详细的分析,以便了解他们对风险的认知状况,更好地掌握他们的风险意识状态和应对风险能力的水平,了解他们希望高校开设哪些风险教育课程的愿望等,从而使风险教育更有针对性。其次,模拟一些现实情景,进行防火、防震等仿真场景训练。最大限度地还原某一具体灾难发生的场景,锻炼学生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的心理品质。另外,还要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了解在就业和创业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风险。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严峻的风险困境,可以有效增强风险意识,自觉地反思自身,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加积极地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寝室打架事件 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10月12晚在一男生寝室,学生刘某与陈某发生口角后产生肢体冲突。刘某帮陈某买东西,陈某觉得东西不好,就对刘某表示不满,但刘某没有与其计较,陈某后又托刘某代买东西,刘某没有理睬,遭陈某短信侮辱,后刘某也用短信侮辱陈某,当刘某回寝室时遭陈某驱赶,两人发生冲突,大打出手,经过多名学劝架,两名学生才停止打架。
二、辅导员处理步骤
1.查明原因,安抚双方情绪。
辅导员事后倾听双方讲述事件发生的起因与经过,查明事情原因,再做后续处理,处理问题的目的不是惩罚,不是安抚,而是教会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导学生避免用武力平息自己的怒火,使陷入争斗的学生学会冷静克制并协调彼此之间的分歧。
2.通报实情,消除家长误解。
由于刘某、陈某违反校纪校规,辅导员让两人写出整个事件的行为自述,即检讨书,并立即通知其家长,请家长到校会谈,对事情发生的客观经过,依校规校律等相关条例处理本次打架事件的情况做了通报,家长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与辅导员一起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刘某、陈某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相互道歉,并重归于好。
3.召开班会,提高学生认识。
整个事件处理后,辅导员立即召开专题班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预防和解决寝室人际交往矛盾冲突的具体方法,鼓励学生加强沟通,一起讨论寝室生活中的矛盾或冲突,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教学生正确应对负面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尊重、自我反省和自我观察的能力。并提醒全体学生,如遇到人际冲突甚至暴力相向时,其他同学应立即制止或劝阻,不能袖手旁观或大声鼓噪、吆喝,故意扩大事端。
三、案例分析
1.慎重处理寝室打架事件,疏导学生情绪。
在本案例中,辅导员在第一时间找到打架的两名学生,没有用简单的批评、指责方式,而是分别倾听学生讲述事情经过,站在学生角度处理问题,体会学生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其立场和感受,将体谅和尊重放在首位,在学生犯错误、痛苦难熬的时候给予忠告,不仅解决了事件,还给予了学生温暖,学生更信任老师,愤怒、不平衡的情绪得到平复,便于学生快速冷静,重拾理性,有利于突发事件的终止。
2.规范应急事件处理程序,消除后续隐患。
辅导员在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没有忘记让学生写下书面检讨和保证书,而且将家长请到学校,当面通报事件经过,能避免学生向家长陈述事情时有所隐瞒,造成家长对学校处理意见产生误解的被动后果,同时辅导员让学生写下书面材料,若两人再犯也有依据采取较严厉的处罚措施,是辅导员工作过程的重要证明。这种规范操作程序既能避免学校陷入产生误解被动的局面,又能对学生产生警示作用。
3.及时关注人际交往冲突,提高思想认识。
辅导员在事件处理后又在班级召开了专题班会,从寝室打架事件中发现学生在处理人际交往冲突方面的思想误区,借助班会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对预防和制止类似事件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提高思想认识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冷静地对待和处理类似情况。另外,辅导员对旁观学生也做了思想教育,要求学生遇到类似冲突事件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及时制止事态进一步扩大,避免演绎成更严重的暴力事件。
四、案例启示
1.重视学生思想状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辅导员在整个事件中抓住了寝室冲突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发现了学生思想问题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高校中寝室矛盾十分普遍,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目前大学生感觉困惑的难点,这与目前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有关,他们情绪易激动,自尊心强,习惯从自身角度看问题,再加上中学应试教育造成的人格教育缺失及家庭教育造成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使高校寝室成为矛盾冲突发生的密集场合,这是亟待高校引起重视的深层次问题。
2.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消除冲突事件发生隐患。
学生寝室冲突事件还暴露了学生对于打架事件的不惧怕心理,因此,应该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打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底线意识,明确不能逾越的界限,学会用冷静、克制、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敢轻易触碰法律、校规校纪,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杜绝类似冲突事件发生的隐患。
3.注重学生品德建设,引导学生保持平静心态。
学生间容易发生冲突,最根本的问题是做人,没有品德修养意识,自身的思想、品行、观念会发生偏移,看待人和事就会发生偏移,不平衡的心态就会产生,不冷静的行为就会出现,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品德建设,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在网络发达、正负面信息大量涌入的形势下,高校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积极正面的宣传作用,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做诚信、文明、理性、谦虚的人,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牟德刚. 对大学生打架斗殴现象的分析[J]. 青年研究,1998,12:33-37.
[2]姚福清,兰倩.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91-93.
(一)进行良好的职业定位,对辅导员岗位工作认真分析
由于高校辅导员本身的职业特殊性,因此应聘人员更应提前知晓该从业人员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以及为什么而做。作为高校辅导员,即便自身职位是属于高强度的情绪劳动工作者,但也必须遵守良好的正确的情绪表现规则。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分析时,建议先与辅导员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工作现状,并着眼于辅导员群体的职业特点,认真记录该岗位的职责、工作权限、工作内容及任职条件,并在其中增加该行业的特殊情绪因素,尤其重视辅导员的个人价值体现,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负荷量,明确工作职责。
(二)招聘选拔时应注重辅导员的个人修养、情绪劳动能力
大多数高校在公开选拔辅导员时,都更重点关注其学历专业等外在条件,极少考虑其情绪劳动能力的高低,这不仅造成高校招聘成本的增加,也对高校工作正常运行、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应着重观察、审核其情绪劳动能力的程度大小,严格考核应聘者是否具备较好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对辅导员工作是否时刻保持积极态度,更可借助部分心理测试工具或设置部分情境模拟,以此评估其情绪劳动的素质高低,择优选录优秀人才作为高校辅导员。
(三)关注辅导员身心健康,定期进行心理测评
鉴于情绪劳动对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建议高校应对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保持长期关注,定期对其进行心理测评,以此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找寻心理压力的根源所在,从而对症下药,针对性地对辅导员开展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等内容的座谈会,减轻其工作量过大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及业务能力。同时,辅导员也可依据自身的心理测评结果,适当的进行自我情绪调节,有利于以更好的状态投人工作,并便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引导辅导员的情绪劳动,实行弹性工作制
部分高校优秀辅导员缺乏,单个辅导员同时需要管理四五个班级以上,导致其工作量增加,情绪劳动更为明显。建议高校实行弹性工作制,为高校学生选配充足优秀的辅导员,进行合理分配,创建适用于辅导员的高效工作评价机制。评估期间,高校应针对辅导员的特殊工作性质,实行角度多变、种类各样的全方位评估机制,并及时有效地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辅导员,让其针对自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高校也应给予辅导员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笔者是理工科背景出身,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了解认识程度还不够,而且从没有从事管理工作的相关阅历。刚接触工作时,由于每天事务性工作较多,如接听学生咨询电话、日常事务办理、接待学生来访、临时性工作任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等,总是忙于应付各种繁琐事务,工作泛化而没有重点,感觉被各种各样的小事缠身,一天下来,没有成就感,甚至不知做了些什么。久之身心疲惫,遂产生焦虑和彷徨情绪。后经过具体工作实践,对学生管理工作有了入门的喜爱。通过对学生组织、班级及学生干部的力量,努力搭建起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在体验自我管理与服务的方式中主动接受教育,因此也减少了自身在琐碎事务性工作投入。同时,闲暇之余认真阅读管理方面书籍,从中积累丰富了管理工作的内容方法,提高了认识:作为一名学生管理者,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修养,当作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完善知识结构,勤奋好学;同时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要做到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工作中有较好的工作计划,能分清事务的主次与缓重,使自己始终持有工作热情,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各种学生问题,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能力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同样,学生管理工作也需要创新,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如何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有特色、有成效的活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辅导员的创新能力。班级是学生组织中最基本的一个单元。加强对班干部的使用、培养和教育,对建设和谐班级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虽然有些学生在入校之前担任过班干部,但进入大学阶段后,随着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发生变化,学生管理工作者就要相应地从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艺术上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能力锻炼与服务同学的关系,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建设的领头人。笔者在实践中,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在班级委员设置中,结合班级人数比例不均衡情况,让团支部书记兼任心理委员职务,一是精简了班级委员数量;二是通过团学组织平台,充分发挥团学干部在班级中做好对同学们的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主动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本着“观念创新出思路,管理创新出成效,科学创新出效益,机制创新出人才“的原则,笔者参与制定了本校的《关于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办法》、《关于研究生优秀毕业生评选细则》、《关于研究生日常事务办理流程》等相关文件。这些制度制订与实施,使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的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健全完善,为做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使我们做学生管理工作的人,进一步打破因循守旧的观念,运用创新思维融入具体工作,在学生中宣传创新,激发创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树立创新观念,大胆尝试,努力进取,奋发向上,协同创新地完成学校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增强协调和沟通能力,努力具备良好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