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92-01
随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指定的必修课,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是当前基础教育实验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今后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目的的。因此,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历史研究型课程目标,是对历史教育任务的具体化和细化,具有进程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在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历史研究性课程的目标主要有:塑造良好的悄感,实现优异的人文价值;实践历史研究型课程,构建和谐发展的能力;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接受、认知、掌握与感悟。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1. 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选定的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把研究结果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3)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
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价。
(4)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沦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也可以围绕其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实施。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应性。即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学生研究历史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调查报告、历史人物评价、整理的史料册子、历史小报等。教师要对学生形成成果过程加强指导,尽量提供有关条件。在学生开始写论文时,教师应该提示先拟定提纲,通过报告会、研讨史事会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启发,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2.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研究性学习呼唤新型的研究型教师。我们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木质是创新,技术创新取决于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取决于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中,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的出现。由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倡导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化,是目前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转变观念,更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学会自我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和做法,得以重新调整和整合。
(2)解决好课题的开放性与学科要求的限度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可以会遇到如何把握课题开放度的问题,这种涉及到学科内及学科间的深度与宽度等问题.课题学习所说问题的情境中不会只包含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还包含其他知识和技能,甚至还可能涉及到其他学科或木课程后面才可能接触的知识。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将会使研究性学习走许多弯路。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事先做好知识的整合分析,进行模拟研究备课,以促进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某些反映做出合理的判断,对学生实施因势利导.如:在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提供资料和建议,引导学生将问题的开放性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中学历史研究型课程必须注重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问题意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将培养信息素养贯穿于整个研究型课程之中,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军.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2] 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M].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关键词:英语研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 探索和反思
英语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英语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用研究的方法(或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小组学习活动。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小组活动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一、我校英语研究性学习类型:
1、知识探究型
学生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经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探究式的学习研究,能有效地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型问题,是发展基础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如:组织学生探究西方文化,写成小论文《从英美电影看英美文化》(指导教师:程敏)以及《Snack中西快餐的兴起、发展与前景》(指导教师:张雁芳)
2、热点讨论型
热点讨论是学生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或学校中学生的敏感话题进行专题讨论,从而使某一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和成熟。例如:在讲授Computer一节时,针对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影响学习这一现象,让学生设计民意调查表,分类别调查几组数据,根据数据整理出目前的真实现状,并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说明发生的原因,提出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教师:李强)
3、主题研究型
主题研究型是指让学生通过对带有研究性主题活动的课题实践,提出问题、收集材料、资料查阅,对主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如在上《Finding a job》这一单元时,要求学生以“找工作”为主题,现场模拟找工作面试的情景,用英语填写工作申请表,并且动手制作了内容颇为详尽的职业调查表格,包括性别、20种职业、社会需求等项目。(指导教师:蔡建芳)
4、综合活动型
1)在英语兴趣小组中实施研究性课程,为学生探索、研究、运用所学英语,提供了重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2)编辑英语主题墙报、举办英语园地、English Corner、英语party、主题演讲等。镇海中学每年都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自2000年以来,镇海中学英语组每年都在校文化艺术节或教学期间准备一些英语专场演出。(指导教师:舒建东)
3)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学习英语背景知识。
为了加深对英语教材的了解,在教学英语节日时,我们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的资料,做一些细致的文化背景资料积累与研究。如《圣诞节在中国》的学习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一学生,我们给出了“圣诞节文化”、“中国式的'圣诞节'”两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建议和提示。(指导教师:陈亚玲)
(4)网上探究式学习
镇海中学在校园网BBS上开辟由教师任版主的“研究性学习”专栏和“文科教学”栏目,教师预先把课堂要讲的容发到BBS上,欢迎学生上网跟帖,提出修改意见,实现师生“网上互动”。
以SEFC第二册第21单元Music一课为例,文章容是介绍音乐知识。在讨论之初先提出明确的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音乐为题确定各自的话题,精心准备有关内容。在讨论区,学生不但可以介绍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及有关Music的各种知识,而且还可以上传英语名曲、校园歌曲、展示美丽的画面。这一切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提高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寓知识传授于娱乐活动之中的目的。(指导教师:巨岭)
综上所述,我们实施英语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作为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研究,它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根据教材中的编写原则,即对比原则、实用原则、兴趣原则和跨文化交际原则进行研究性学习;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及操作模式:
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以小组合作为主,自主探究为辅的教学形式,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
1.交互式教学方法的概念:
交互式教学法(Reciprocal Teaching)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它强调语言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提供真实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过程围绕语言功能的特定任务而展开。这些观念符合语言学习规律,适合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也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优点:
1)注重学生的参与
在以讨论为主的交互式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后,留有充足的思考及讨论时间,鼓励学生敢想、善想,养成想的习惯。学生思考形成观点后,自由讨论,自由提问。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学生发展的标志,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体现。
2)具有合作性
交互式教学确定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即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研究性学习任务需要合作来完成。教师是教学管理者、咨询者、顾问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3)产生群体思维效应
在交互式教学当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讨论,不仅彼此交流信息和见解,而且许多精心设计的活动,需要参与者相互理解和帮助。当问题提出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同学们不但不同程度地发现了自己思维存在的弱点,还从他人的发言中了解到别人的长处。在讨论中,群体的智慧,群体的思维,互相作用,相互启悟,使每位同学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产生了群体思维效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如图1所示,我校英语研究型学习模式可分为确定问题(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构建答案/解答、评价与展示等几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特别是Internet上的资源),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有所变通。
下面以案例形式着重介绍课题研究的小组合作操作模式。
其分组形式为: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以6-8名学生为一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
选题:从英美电影看英美文化(指导老师:程敏)
小组活动步骤如下:
一、研究目的
学习英语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分析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相似点,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影知识和英语知识,探讨英美文化的相似性在英美电影人物性格塑造上的体现。同时学习和体验开展英语研究的一些基本手段和方法。
(第一步:开题阶段。师生讨论活动计划,确定各组组长,向小组分配具体研究任务。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
二、研究方法
以观看影片、收集、查阅研读第一手资料为主,以借鉴、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辅,组织研究小组观看各类英美影片,查阅英文资料。
(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组长向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三、研究过程
选定要观看的英文原声影片,了解影片拍摄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观看影片时可能用到的英语知识。
组织研究小组制定观看计划,尽可能使选定的观看时间和地点具有合理性,所选定的英国影片和美国影片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认真地反复观看并用卡片进行记录。
整理记录的资料,分析可以探讨深入的突破方向,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遇到疑点时重新研读参考资料,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准备论文提纲。撰写论文。修改定稿。
四、研究结果
从英美电影看英美文化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分工和协作,查阅资料、组织观看英美电影,经过多次的讨论和论证,形成探究性阶段成果简单介绍如下:
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英美电影,就是英美文化在银幕上的表达方式。
英美文化被公认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它经常以一个名词出现。这说明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具有许多相似点。具体表现在:一、以自我为中心;二、冒险精神;三、直抒胸臆、乐观开朗;四、竞争意识;五、开拓精神;六、个人主义;七、不拘小节。因此在英美影片中,尤其是现代片,粗一看,往往无法分辨是英国影片还是美国影片。
英美文化在本质上也有很大差别,并在英美影片上有所体现。具体表现为:一、拍摄目的的差异;二,选材的差异;三、拍摄风格的差异;四、人物性格的差异。
同时,我们也看到英美文化的差异在不断减少,英美电影也越来越相似。相信会有一天,英美文化差异会完全消失。
(第三步:结题阶段。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自组员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录,填写好活动安排表,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
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
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学校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对学习中小组合作的反思:
小组合作形式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的优势显而易见,而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小组活动落到实处,效果明显。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1.加强过程调控。为了使各组的讨论既广泛又深入,并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在讨论过程中适度调控。
(1) 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讨论能够顺利开展。
(2) 排除障碍。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讨论动态、倾听和收集各种信息。学生在讨论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就会表现出拘谨甚至自卑,出现消极的现象,更谈不上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2.注重评价。
学生课题成果拿出后,怎样对他们进行评价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也发现了一些弊端,比如,仅仅成立了若干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统计等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全体学生参加,或者出现“学生课题组长累死,组员无所事事”等缺乏合作与认识的做法;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的学生如果没有得到肯定的评价,会感到难以体现自身的成功与满足,从而失去了继续探究的热情。如果在评价学生参与小组研究性学习时,将活动成绩与学期期末总评挂钩、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写入学年品德考核,情况就会大有改观。具体的措施是,将研究性学习成绩纳入期末总评,占8%,计算学期活动成绩的公式是:学期活动总分÷活动次数×8%。
计算学生成绩通过以下评价表实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2003;教育部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
当前,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反思性学习使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学的反思性学习特征及其意义
1.1 特征
所谓反思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策略和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反思性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思维过程、认知方式等进行全面的认识、评价,同时自行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心理。
一,探究性;反思并非是ρ习过程的回顾,同时还对自身活动的过程进行考察,以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答案,创新理解,深入挖掘个体智慧,并且随着学习活动各环节的相互作用,生成了之前未涉及的信息。反思性学习的核心之处在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以及问题的处理。
二,自主性;反思性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加强其对自我的认识、分析及评价,以得到良好的自我体验。学生不仅要自主学习,还要自主坚持的学。
三,发展性;反思性学习过程具有复杂性、探究性、理性特点,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直接与间接结果,还要掌握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成绩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反思性学习在实现预期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
四,创造性;学生通过反思来综合考察、深入分析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问题的理解程度,增强思维意识,挖掘问题本质,掌握知识间的关联性,实现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由此发现新的事物。在不断的反思下,学生的思路得到了拓宽,获得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健全思维过程。总之,反思就是探索过程、发现过程及再创造过程,社会上有很多新发现就是通过不断的反思而最终挖掘。
1.2 意义
反思性学习在高中数学中其实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自主的进行一番思考,比如思考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思考写错的数学题目等,学生只有反复的进行数学反思性学习,才能切实抓住数学的有效解题方法、数学解题的思路及各种途径。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高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中运用反思性学习,对数学效率的增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促进素质教育落实;随着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中数学有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教学大纲传授相关的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精神,然后通过反思性学习掌握知识规律,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加以科学指导,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众所周知,高中数学的涉及范围较广,知识内容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采用反思性学习方式除了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外,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切实抓住知识的内在价值,充分认识数学的难重点,从宏观角度系统掌握数学知识内容。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面临高考压力,学生在拓宽自身知识面的同时,还应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巩固。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可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思维逻辑中存在的误区之处,以便在后来的习题练习中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及时调整误区,保证自身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精神形成;学生的数学精神形成至关重要,学生在深入的反思下能够及时发现知识掌握上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方法加以完善,下次再遇类似问题时就会举一反三,从发散性思维角度出发予以解决,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精神。
2 高中数学的反思性学习策略
2.1 掌握课本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反思
以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为着手点,其主要涉及有关于集合与函数概念方面的内容,各小章节内容均有序的进行过渡,学习过程中不可太过心急,一定要深入了解各个知识点。根据教育者授课前提出的问题,如说说集合的定义?集合的特点?集合的类型?,等,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事先预习接下来要讲授的内容,从课本中获取与问题相对应的答案,并且详细记录预习中存在疑惑的知识点,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预习在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 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于死记硬背,对于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听课时应做到边听边思考,认真思考有关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认真思考老师的思路,并和自己的思路做一番细致比较。要赶在老师之前作出相应的判断和结论,待老师的判断、结论出来后,再与其做一番比较,找出不对的地方及原因。学会独立思考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条件。
2.3 带着反思性心态听课,正确认识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对老师讲授的课本内容认真深入的思考,如果老师讲解的知识内容与自己预习的知识点存在差距,应先将这一部分记录下来,课堂结束后再与老师沟通,查找差距的原因。比如,老师在讲解函数概念时,这样说道:“f:AB,x∈A,”也就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函数具有抽象性,因此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对于老师讲解的函数知识,学生应保持迟疑的态度,同时根据自己在函数上的理解,潜移默化的学习函数概念。课堂中,学生存在这样的反思性学习心理过程: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认真听老师讲解数学知识---对老师的讲解内容保持质疑态度---对自己在知识上的理解进行反思---纠正错误,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通过反思性学习心理过程,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的掌握与了解。
2.4 反思习惯的养成
具体应做到两点:一,每堂课结束后,学生对该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性学习,以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对所学内容进行再认知,从而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认真分析自我认知结构,对不足之处及时补救。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将老师讲解的核心整体记录下来,也无法深入的了解,所以应做好课堂笔记,课余时间再进一步巩固。及时找出错题的原因并认真订正,不断健全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数学反思能力的形成。二,写反思日记非常重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的查阅,学生应认识到这一大便利性,每天最好留出几分钟的浏览时间。通过这样的做法,将自然而然养成反思习惯。
2.5 做完测试或习题后及时反思,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在学习了有关章节的数学知识后,学生课后必须加强练习并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可针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考试检查,或者要求学生课后练习。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考试及课后练习后,对自己了解的数学知识程度加以检验。举例说明,教师对学生讲解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节的内容过程中,可制订相应的数学题目,如求f(a),f(-a),f(a)+f(-a)的值等等函数题目,以查看学生对该方面知识是否了解的充分。课后,学生不仅要对本次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认真反思,而且还必须对数学测试和习题中所应用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如果解题正确,学生应认真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如果解题不正确,应反省引起错误的原因。通过对数学的反思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而且还有效完善了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而树立科学的反思思维意识。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通过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科学树立反思性学习意识,要求学生实践学习中积极自觉的加强反思性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学好数学知识并不单单是为了高考,也不是为了将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而是充分掌握数学思想、数学精神,不断强化自身的思维品质及科学素养,这对每位学生都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田圣会.反思性学习心理机制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4期.
[2]桑志军.反思性学习实践者的内涵、特征及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23期.
[3]刘文文.高中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高考(综合版),2014年02期.
[4]王学磊.高中生六种反思性学习策略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5]常春玲.高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季近仁.高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关键词】反思性学习;数学教学中;实践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于学校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只有进行思考、再思考的过程,才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反思性学习是学生纠正错误,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且有利于学生寻找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反思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反思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只是单一地通过知识获取和习题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而忽视对学习方法的改进及未完全理解的问题的回顾,就可能导致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或提升很慢。运用反思性学习方式,学生能在反思中不断地发现学习中面临的困难,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错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问题。进而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就能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寻找新的方法,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困难,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反思可以不断强化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使学习的效率不断提升。
2反思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性学习由于其思维的独特性,在运用中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反思并不是简单地对知识的回顾与对问题的分析,它要求从新的角度反复思考学习的方法与存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反思性训练,学生就会学习到一些技巧,从而提升反思能力。例如,教师通过提问教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对反思的过程有初步的认识,使学生主动反思,作出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对反思性学习有深刻的了解,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生就会形成反思性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运用反思性学习,其反思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例如,在《立体几何》一章中,对于某一几何证明题往往有多种解题方法,而辅助线的作法是解题的关键,采用不同的辅助线就会有不同的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使学生在多种解法中进行反思,从而训练其反思能力。
二、提高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随着理论研究的加深,反思性学习在我国部分高中学校的数学教学中逐渐被采用。根据其教学结果,反思性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都很大帮助。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发现学生在掌握反思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策略,旨在提高学生领会反思性学习的效率。
1设置反思情景,培养学生反思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对那些纯粹的知识问题的反思可能缺乏兴趣,但可能会积极思考那些故事类、游戏类等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提出一些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同时在解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设置反思问题,制造具有趣味性反思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反思问题的热情。例如,在排列组合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具体事例来指导学生学习。购买福利彩票在生活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生活富裕的人,而不同类型的彩票的中奖形式各不相同,有的属于排列类,而有的只需进行组合就能获奖。购买何种彩票能够增加中奖几率,这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际事例中学习理论知识。
2改进提问方式,促进学生反思
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反复思考才能提高效率,为达到学生反思的目的,数学课堂上需要更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改变提问的方式,使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思考。例如,“还有什么方法能有效提高解题速度?”或“这样的解法是否更简单?”等问题,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领会反思的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解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进行反思,这也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例如,函数与映射一课中,老师可提出函数与映射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什么,这样的关系有何作用和意义。
3布置反思作业,养成学生反思的习惯
布置课后的反思作业也是提高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课后的独处中可能会有更清晰的思维,这为学生的反思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让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布置专项反思作业,让他们进行反思训练,例如在作业本上写反思日记等。尤其对于学生做错的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方法。学生在撰写这些反思文字时,必然会回顾以往的做题方法,对于不正确的思考过程就会有一定的认识,同时纠正这些错误,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
三、总 结
总的来说,反思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教师和学者进行深一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设置反思情景、灵活改变提出方式和布置反思作业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反思的习惯,使他们成为自主性学习的人才,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做更多基础性建设。
【参考文献】
[1]任秀云。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浅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1(1)。
[2]赵宏渊。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反思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关键词】反思性学习;Diigo;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127―04
引言
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网络学习资源已经深入到了各阶段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成为研究生获得前沿性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是现在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大多是基于传统技术制作的,缺少让学习者用来记录思维过程的工具,“记笔记”――这种在传统学习方式中记录学生学习思路的步骤在网络环境下的缺失,为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很多不便,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学习者对于学习过程的反思。反思过程是一种认识的超越过程,根据关于认识论的观点,丰富感性材料的积累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基础,所以网络环境下有关学习过程的感性材料的缺失对学习者的反思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反思性学习又是21世纪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注重科研的研究生教育领域。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在于:它不仅可以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具科学性,加深学习者对于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在知识和技能两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其将来的科学探索、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寻找一种能在网络环境下为研究生的反思性学习提供帮助的网络工具成为缓解以上矛盾的焦点。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Diigo工具的出现,为网络环境下的反思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也让我们看到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希望。
一 反思性学习的内涵及其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1 反思性学习的内涵
反思是德文reflexion,英文reflection的意译,源出拉丁文reflexio,意为“返回”,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动和内省的方法。[1]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反思的过程是元认知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对于反思性学习的定义,国内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从学习者角度对反思性学习进行阐释的,也有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理解的,在本文中,我们认为: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反思性学习的特点是自主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2 反思性学习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应用的原因分析
反思性学习不仅仅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的探索、纠正过程,学习者要通过实践来对自己的科学知识、学习技巧、思维方式进行审视,从而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才能达到知识与理性思维的双层飞跃。所以,有效的反思性学习对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研究生是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集体,属于高校中知识密集型的群体,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其进行反思性学习的有利条件。而反思性学习的特性也与研究生的学习特征相统一,两者相得益彰。研究生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知识创新的能力和协同工作的精神,所以,研究生的学习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研究生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个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2)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3)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创新性。而反思性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具有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创造力、培养理性思维方式等特点,所以从理论上分析,研究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是其自身知识能力得到良好发展的有效方法。
3 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模型
反思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学习者必须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激发个人的智慧,才能达到重构知识、纠正元认知的目的,所以,我们一般认为反思性学习应该包括三个阶段,即:学前反思、学中反思、学后反思[2]。学前反思主要是就学习目标及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内容进行的思考,有利于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中反思主要是学习者在进一步学习过程中将先前反思内容与当前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进行的反思,有利于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修正自己的认识;学后反思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之后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评价和监控的过程,该过程有利于学习者修改自己的元认知。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的反思性学习必须将这三个阶段的反思贯穿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评价。如图1表示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模型,由该模型可以看出:反思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系列的理性思考。根据关于认识论的观点,丰富感性材料的积累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准备,所以,在反思性学习过程中不可忽略感性材料的积累,各阶段收集到的学习思路、学习感想是学习者以后进行反思的重要依据。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记笔记”这种有效的感性资料收集方法已经被莘莘学子普遍采用,并经实践证明,能够为学习者的学后反思提供有利条件,但是现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资料都采用传统的技术制作,学习者无权在学习对象上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而这些基础资料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反思过程,使反思性学习如纸上谈兵。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Diigo的出现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条件,并且为反思性学习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二 Diigo在研究生反思性学习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 Diigo简介
Diigo的英文全称是:Digest of Internet Information、Groups and Other stuff [3]。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信息、组和其他的材料的互联网标注书签”[4],这是一种基于web2.0技术的互联网标注书签,在CNET评出的互联网10大“最受欢迎研究工具”中,Diigo排名第4[5],可见其在国外科研领域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其主要功能如下:
(1) 在线标注功能
Diigo最大的特色就是网页的在线标注功能。“如果在一个3000字的文章当中,你仅仅只需要一句话,那么就能知道在网站上做记号是一件多么实用的事情”[6]。当学习者注册成Diigo会员以后,可以在浏览网页时随时对自己关心的某句话进行高亮标注或粘贴感想,还可以设置自己标注内容的公开权限,如果设置为公开,那么其他浏览者在浏览该网页时也会看到你所标注的内容,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该功能对于协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大范围的交流圈。反之则可以设置为隐私,这样,别人在浏览该网页时就不会看到标注内容,而自己却不受任何限制,随时可以浏览,该功能为个人的反思性学习提供了积累感性材料的便利。
(2)网页收藏功能
普通用户只能在自己的电脑上收藏自己感兴趣的网页,要是换了另一台计算机,自己所收藏的网页就不复存在了,而Diigo用户则可以把所标记过的网页收藏到Diigo网站上,就像书签一样,随时随地可以访问。Diigo除了具有对文字、图片的收藏功能以外,最新的Diigo还增加了对视频和Flash的截取和收集功能,用户在YouTube、MysPace等14个网站上看到自己喜爱的视频和Flash时,都可以将其收藏在自己的书签里。
(3)庞大的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平台
学习者可以将自己收集整理的关于某个主题的资料上传到Diigo上供其他用户学习,也可以学习其他用户的资料,为大家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捷径。学习者还能建立自己的兴趣话题讨论组并将自己关于某个问题的看法表达出来,当组内其他用户浏览到你的留言时,大家会进行头脑风暴,加深对于该问题的认识。
2 可行性分析
研究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的探索、纠正过程。他们通过在实践中验证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的科学性来对自己的知识、思维方式进行审视,从而找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知识与理性思维的双层飞跃。所以,反映学习过程的各种原始资料的收集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资料既包括在不同阶段对学习对象涵义的不同理解,还包括学习内容本身,它们不仅仅是研究生们发现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线索,还是其寻找应对策略的关键材料,由前面所述Diigo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出:它能够为WEB用户提供多种便捷,包括网页内容高亮标注、粘贴笔记等。所以,我们将Diigo引入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解决资料收集的问题。不仅如此,它还为研究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Diigo良好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为研究生的反思性学习提供回忆、分析学习过程的感性材料。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从而更新和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以及应变和创新能力。[7]所以,良好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对于研究生的反思性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Diigo正可以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
可能有人认为office套件就可以完成该功能,实现思维记录,但是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所以原始资料和感性材料必须一一对应,妥善管理,而通过office记录的学习思维过程很难进行关联管理,在积少成多后就很难将笔记与原始的学习资料对应起来,特别是网络环境中的原始学习资料,所以为研究生分析学习过程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相比之下,Diigo弥补了office的这种缺憾,其用户在学习网页上的内容时,运用“add a inline sticky note”工具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一段话加以注释。
(2)Diigo为研究生的反思性学习拓展了思维探索空间,并使研究生突破个体思维定势成为可能。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探究的、理性的学习活动,它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间接结果,即学习者眼前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者自身未来的发展,所以进行反思性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的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而个体理性思维的发展不仅仅要借助个体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分析、总结和修正,还可以通过对其他人思维过程的分析而取其科学性,这样不仅能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还能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Diigo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注释与其他学习者的进行比较,判断其他人的想法是否更具有创新价值,进而完善自己的理性思维方式。例如:研究生学完“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概念后,在进行总结、评价自己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其他学习者在学习该概念时留下的注释,比较两者在学习同样内容时的思维走向,来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
(3)Diigo为研究生反思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平台,增强了研究生进行反思的毅力。
个体的反思行为往往是痛苦的,因为学习者要分析、评价、总结一系列复杂而又抽象的思维过程,所以很多学习者经受不住这种绞尽脑汁的探索活动而退出反思。可见,反思毅力对于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仅仅依靠个体的反思毅力来维持反思活动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有一个可依赖的群体,同时也要有一个群体可信赖的交互环境,这样可以克服个体学习的孤独感、挫败感,大家在群体环境中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因此,如果能为研究生提供反思性学习的交流平台,无疑对其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Diigo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相应的目录中建立讨论组,其他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用户也可以参与进来,大家共同就相同的兴趣话题展开讨论、交流、甚至是头脑风暴,例如:在学习“基于设计的研究”时,研究生可以在“education”目录下建立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学习讨论组,加入到该组的成员就构成了一个群体,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反思实践后总结出来的各种观点,供其他组员共同参考、共同学习,这样,大家就形成了一个主题学习共同体,彼此相互鼓励、共同迈进。
综上所述,Diigo为研究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反思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它的广泛使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 Diigo在研究生反思性学习中的应用
以下为Diigo在研究生反思性学习中的一个应用案例,该案例为我们展示了Diigo在研究生反思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技术研究生开设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方法论性质的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该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次,还应该在实践案例中不断地探索、反思、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恰当结合。为了有效地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进行学习,我将Diigo引入该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并借此机会来验证其在研究生反思性学习中的应用。
首先,我注册成了Diigo用户,并将它推荐给班里的其它同学使用,在大家熟练掌握Diigo的用法之后,我建立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讨论组,邀请班里的17位同学参加,最后有15名同学接受了我的邀请,大家形成一个关于“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兴趣学习小组。
其次,我在讨论组的论坛上分别建立了关于各种研究方法的讨论倡议,并鼓励大家在组论坛中各抒己见,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还将自己收集整理的内容上传到网上,并且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加上高亮标注,或将自己对于某个涵义的理解粘贴在内容上面供大家共同探讨,如关于“行动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等的资料,图2为一位同学收集上传的关于“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学习资料,资料上粘贴了其不同阶段的学习体会。
再次,在将某一研究方法学习完毕之后,我们都会将自己存储的关于该研究方法的学习内容和笔记、案例等的网页书签传到组书签里,供大家共享。事实证明,通过阅读、思考别人上传的学习资料和笔记,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还为我们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交流学习经验、改进思维方法提供了条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为了了解大家对于Diigo工具的认同度,我在15名同学中间做了一个民意调查,有13名同学认为Diigo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并且还都介绍给了自己的朋友,2名同学认为一般,原因是他们觉得英文版本用起来不方便。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大家一致认为:Diigo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网络研究工具,对于研究生的反思性学习很有帮助,它良好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交互功能以及个人学习资料的随机调用特色还为其以后在移动学习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四 结语
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网络学习环境和反思性学习在自主学习者的学习和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Diigo对于各阶段学习者的意义也愈来愈重大。但令人遗憾的是,Diigo至今没有中文版本,该软件界面完全是英文版的,这就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只能是英文水平较高的学生,笔者期待着汉化版的出现,希望其能够为范围更广的学习者服务。
参考文献
[1][2] 潘冬.大学英语反思性学习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11):183-184.
[3] Diigo官方网站[EB/OL].< 省略.>
[4] 汤跃明,吴静松,李红安.Diigo在研究生学习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79-82.
[5] CNET科技资讯网.Top 10 Research Tools[EB/OL].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0—0058—01
研究性学习已被明确纳入必修课,但由于观念、方法、师资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很模糊。笔者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对我省高中课改调研资料的学习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
从结构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偏正短语,形式是探究,实质是学习。虽然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理解,但作为中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经历探究的过程,通过对探究过程的体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并以研究过程为依托获取知识,提高探究能力。要认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还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探究活动。究其特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重视”:重视研究的过程,重视实践,重视经验。
研究性学习有别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重在“研究”,其价值体现在研究结果上。而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和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上。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走出课堂和教材,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中通过调查、考查、访问、测量、实验等活动收集材料与信息,收获最直接的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三个阶段
研究性学致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1.在问题情境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探究课题,制订活动方案。对于一名高一新生来说,对研究性学习还很困惑,学校教研部门应通过专题讲座进行培训,通过优秀案例和典型问题帮助他们认识课程目标。而本阶段的核心是确定探究课题,先是学校课程委员会要提供若干活动主题或课题供学生选择参考,学生经过思考参考选题后,还可以自己提出课题,然后学校课程委员会再对所有的课题进行筛选和审核,最后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小组课题。课题确定后,探究小组就要着手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填写《课程探究方案表》。
2.在实践体验阶段,要特别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实践”和“体验”已经说明了探究主体的不可取代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脑力劳动的过程,是探究性活动,其核心是思考,即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是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研究小组要按照探究方案,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和归纳资料,并判断信息价值。在本阶段一定要做好课题探究的管理工作,学生不熟悉研究性学习,难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加强过程管理就可以保障探究的可控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课题探究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探究过程也是一个记录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对学生以后从事探究工作大有好处。
3.在总结反思阶段,研究小组要将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成果的展现形式可以是小报告、小论文、小设计、小发明等。在对成果进行交流、评价时,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互评,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发展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本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规范的结题报告,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在增强自信、凝聚团队精神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他人。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下开展《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专业框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对本专业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是唯一的教学评价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些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这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来,使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践,必将有利地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
方案名称: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实施办法:课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学时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2学时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时:4学时/周×20周=80学时。
学生: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黄河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领域范畴、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应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原理及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
2.动作技能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等。根据不同小组研究课题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的上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3.态度情感类目标
具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具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造精神。
(二)组织形式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为3―6人。每组选举组长一名,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人数较多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举副组长若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究。
(三)实施步骤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实施步骤如下(表1):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构造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测等。
2.具体实施阶段
包括举行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充预备知识和技能,组建课题小组,各个课题小组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总结阶段
主要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测,对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依据实践方案,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相关行动研究。
第1周,向学生介绍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识。
第2周,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建了13个课题小组。根据方案,每组成员应为3―6人。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课题小组人数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组为4人,最多的为8人。
第3―7周,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随后,教师组织了网上开题评议和开题报告会,全体学生对每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评议,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第8―17周,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员分工自主地去学习。期间,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根据分工自己完成应做的任务,又相互协作、一起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组织了课题进展交流会。
第18―20周,每个课题小组对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后测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经过二十周的行动研究,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笔者对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后测和访谈。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78.57%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但是还有21.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的分析,以及访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表示赞同。理由是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养了与人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与此相反,还有18.43%表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理由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
3.73.81%的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的作用表示认可。支持作用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另外,26.19%的学生认为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还不是很理想。
4.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57.14%的学生在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方面存在问题,41.67%的学生撰写课题报告存在困难,48.81%的学生反映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太少。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61.90%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学习知识的效率比较低,59.5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学习条件高,51.1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5.60.7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55.95%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方面。另外,还有4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
(二)实践的相关规律总结
通过实施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67.8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大。
2.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围绕具体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探究问题,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85.7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面临问题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条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同,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为这样,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会非常稚嫩、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肤浅。片面地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还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者的学习难以深入等情况的出现。本次实践中,有一部分小组就出现了此类问题。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东,彭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3):27-30.
[4]马蓉,张旭.网络环境下语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6,12(8):51-53.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问题情境 自主探究 实验 反思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此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两种形态,即过程渗透形态和课题课程形态。过程渗透形态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变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地探求问题是其突出的特点。当然,并不是教材中所有内容都适合这种学习方式,许多教学内容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是必要的,也是高效的。课题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问题为起点,从教材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信息收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基于上述两种形态的差异再依据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素质特点,我个人认为开展过程渗透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更适合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同时也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课改要求教师通过课程、教材及课堂教学活动的重新构建,让课堂教学过程充满着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和合作的氛围,真正体现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每个小小成功的快乐和自信,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景
学习每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学习它的学科思想,通过学习,进行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习成为能力培养的一种形式,去影响学生的一生。研究性学习通常要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得出结论――应用拓展的几个过程。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或学生提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而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平时注重阅读,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大量素材做准备。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研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动性,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形式过程便是参与研究的过程。同时,教师创设的问题一定要精心准备,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更要适合所教学生的认识水平,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带给学生一点成功和喜悦的问题情境。
2.强化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活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强化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手段之一。化学研究性学习可能更多的是通过实验来完成。
(1)演示实验研究化
新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其验证性成分多于探索性,使得演示实验平淡无奇,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惊奇。在实验教学中尽力创设实验,或改变实验程序,或自己演示,或师生配合完成,或学生独立实验,尽量使演示实验学生化,创设更多更好的探究性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过程和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提高演示实验的探究性和研究性。
(2)学生实验常规化
学生实验不仅能巩固课本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为使学生实验经常化,尽可能地多设计简便,安全及合作式的实验,让学生更多地走进实验室,体检探究实践过程中自信心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例如:SO2 性质探究实验,将它设计成一组由8个学生共同完成的实验,既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方式和同伴合作的意识。
(3)课外活动的开放化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有人提出“厨房”中的化学,可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教材中也安排许多的家庭小实验。诸如:暖水瓶,热水壶中水垢的清除,证明食用盐中含碘,证明香蕉中含淀粉等等,尽量让学生回家动手做,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简单的实验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望。有的实验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进实验室,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在安全范围内去自行探索,自行设计,动手完成。不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研究和学习。
3.充分发挥“讨论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讨论”主要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提出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可利用“讨论题”作为创设问题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例如,在讲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案鉴别NaCl、Na2SO4、NaNO3和Na2CO3等四种无色溶液,并开展评价,优选出最佳方案。另外,新教材中所提供的“资料”主要是介绍一些知识性常识,也可以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或课题,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了解。可见,教师只要善于挖掘教材背后的知识,研究教材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性学习必定能顺利地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无疑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会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过程引发的思考
三年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在获得不少经验的同时,也发出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
反思1:问题创设的情境还有待于教师不断挖掘、收集和开发。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本质,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创设出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这是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课堂的关键所在。
反思2:教师不但要认真研究教材,同时更要通过各种方式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现有的能力水平。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技能、思维和能力等差异,学生在进入研究探索过程中必将产生认知过程的分化。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并认可这种分化,才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才能尽可能地使不同学生的研究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反思3:指导学生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不指向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不是直接为升学考试服务,研究的结果不确定、或无结果、或失败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更强调的是过程的体验,是一种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形成良好品质和各种能力的新理念。
反思4: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新课程;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9-003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高中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之一。[1] 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要相信并依靠学生,将可以交付给学生的认知任务先交付给学生,然后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活动,在活动中自行感悟获取知识,发展学习天性,开发学习潜能,实现“学大于教”的目标。[2]
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与实验技能。因此,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需采取多种策略唤醒并整合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体会和自主开展研究性活动,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目前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 (1)不理解“为什么高中阶段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是什么?”;(2)不清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3)缺乏有效的研究策略,缺乏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的意识与方法。
2.2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 (1)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确定合适的研究课题。(2)研究动机不足,遇到困难,缺乏恒心与毅力。
3 促进高中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3.1开展研究性学习前,进行必要的课程知识辅导
(1)以讲座形式介绍研究性学习
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四个阶段(确定课题、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得出结论)。然后针对上述四个阶段,老师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如何选择合理的研究课题、如何进行资料搜集、如何制定实验计划等等。同时, 介绍科学研究中如何开展调查,包括问卷的设计、数据的处理、调查结论对实验的启发等等。
(2)以优秀论文作为学习范例
推荐若干优秀论文供学生借鉴与学习, 如:
①以实验法、访谈法为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案例――《生活中食用盐种类的调查及“真盐”与“假盐”的辨别方法研究》。
②以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为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垃圾分类回收在广州的调查报告及分解有机垃圾的实验报告》。
③以定量实验、对比实验法为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案例――《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测定》。
3.2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多向交流,反复磨合,落实研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在这四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研究历程常常是一种螺旋式的推进。譬如,学生在搜集了资料后会发现自己的题目不太适合研究,因此会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更改;又如,学生在开展研究后,得出结论的同时又生长出新的探究点,因此又会开展新一轮的深入研究。在这个反复磨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及时进行探究的指导,使学生获得反馈与自我调整,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
(1)尊重学生的兴趣,允许学生尝试,鼓励组员相互沟通与协作。
[案例1]在第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上,×××等同学初步确定他们的研究课题是“验证零度可口可乐是否真的不含糖”;但经过一周的资料搜集后,该小组的研究课题却变为了“验证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然而,在真正进行实验研究的那天,该小组的研究课题变为了“验证茶叶中是否含有咖啡因”。
老师询问学生为何否决“零度可口可乐”的方案,学生认为在搜集资料时,无法找到合适的检验方法,所以否决该题目。
关于“验证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的方案,学生则认为该实验方案较容易,所以决定采用,其中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果粒奶优中是否含维生素C、蛋白质、还原糖等。
至于后来为什么采用“验证茶叶中是否含有咖啡因”的方案,那是因为小组组长认为“果粒奶优”的方案技术含量太低了,希望换成这个课题,于是小组成员与组长产生了分歧,在组长的协调下大家决定尝试一下。
最后,该小组经历了两天的蒸煮茶叶等实验,制得了少许的白色粉末,学生估计这是咖啡因,但苦于没有更好的仪器验证咖啡因的成分,所以经组员讨论,该小组重新进行了关于“验证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的实验。
[反思]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选题的权利,不能包办或代办,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最重要收获不在于研究是否有成果,而是让学生能够体会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掌握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为了提升“验证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研究课题的内在价值,老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发现果粒奶优与娃哈哈营养快线是同一类乳酸饮品,于是,建议学生在做实验时可以用纯牛奶、营养快线、果粒奶优进行对比实验,比较三者的营养成分差别,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更多的对比信息。
(2)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要做学生的拐杖,但不做学生的字典。
[案例2]×××等同学的研究课题是“关于营养盐的研究”,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对铁强化盐的评价是:“那盐的颜色怎么有点黄呀?”对钙强化盐的评价是:“好夸张,溶液pH显强碱性喔!”
学生1:为什么铁强化盐显黄色的?
教师: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2:Fe2+被氧化为Fe3+吗?
教师:你们查一下资料看看吧。
学生1:补铁是指人体吸收Fe3+还是Fe2+呢?
教师:以前好像有学生做过铁强化盐的研究,你们去中国化学课程网的学生频道查一下。
学生2:钙强化盐溶液为什么显强碱性?
教师:强碱性意味着有腐蚀性,为什么还作为营养盐呢?你们去查一下,而且还要查一下使用钙强化盐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
[反思]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与进步的阵地,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助手,而不是学生的百宝袋,学生需要的是从教师那里获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研究内容的相关知识。因此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课本等资源分析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评价、调控能力。
在第二天的课后,该组同学告诉老师他在网上找到答案了。补铁最好是让人体吸收Fe2+,因为铁强化盐易被氧化为Fe3+,所以其补铁效率较低。钙强化盐中因含有活性钙,所以其水溶液显碱性,因此,胃酸过少的老人家及婴幼儿不适宜食用钙强化盐。
(3)引导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要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对比实验易于让学生找出物质间的差异,提升研究报告的价值。因此,让学生把握基本的空白对照实验的意义、实验过程中外界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化学试剂的用量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同”与“异”的因素等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十分有帮助。
[案例3]××等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方便面是否真的没营养?”,他们对某品牌方便面的三包调味包进行了实验研究,证明调味包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于是,他们写出了研究论文证明“方便面是有营养的”。
[反思]学生在进行研究时,易出现研究目的不清,妄下结论的情况。如该小组的研究对象是方便面,但实际研究对象却变成了方便面的调味包,以“检验调味包是否有营养”来证明“方便面是否有营养”,这个命题显然不合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笔者根据与学生的访谈得知,学生认为方便面必然含有淀粉,所以认为没有研究的价值,“方便面有营养”应来源于调味包中还含有其它的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C、脂肪等,所以在实验中选取了调味包作为研究对象。
这反映出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忽略了量的问题。“有”不等于“含量多”,更不等于方便面的营养成分高于其它粮食。因此,老师引导学生调整课题的研究方向,因为“是否有营养”无法从定性的实验中简单推断。笔者引导学生选取同类食物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它快食面调味包、味精等与康师傅快食面的调味包作比较,分析康师傅快食面的调味包是否在营养成分种类上优胜于传统的调味包或味精。学生的研究课题最终改为“方便面的调料剂与味精间的营养对比”。
[案例4]笔者与研究“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的研究小组成员的对话:
教师:你们用果粒奶优与纯牛奶做对比实验,是否有点不妥?果粒奶优是乳酸饮料。而且你们的初步研究成果显示,纯牛奶含蛋白质,果粒奶优不含蛋白质,这是真的吗?可口可乐公司推颂果粒奶优中含有大量乳清蛋白。
学生1:我们敢于权威嘛!
教师:你们是不是实验过程中没有控制好试剂用量呀?
学生2:怎么会呢?老师,我们有注意用量的。
教师:你们还是再重复做一次实验吧。
学生2:好,我们明天再去做一下实验。
教师:还有,听说可口可乐公司是为了打击娃哈哈集团的营养快线在乳酸饮料市场上80%的占有率才推出果粒奶优的,它的优势应是果粒奶优含水果颗粒,你们参照的对象是否还应引入娃哈哈的营养快线?
学生1:那我们的调查与实验研究就以这两个竞争对手来作对比吧。
在研究性学习中,引入对比实验,有助于学生找出题目的社会价值与闪光点,提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看问题的目光变得更客观一点、更实证一点。
(4)融合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研究空间
老师若能让学生自主整合他们所具备的知识,那么学生的研究空间就会广阔多了。
[案例5]×××等同学研究“珍珠奶茶的成分”。对于这个课题,笔者开始是不太看好的,因为检验奶茶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奶精等成分,是十分麻烦的事情。然而,该小组学生根据生物课本中关于蛋白质的测定方法,了解到可用苏丹红III检测蛋白质;其次, 设计实验对比牛奶与奶精的成分有何不同,发现奶精内含有淀粉,而牛奶中不含淀粉;于是,该小组取样四种来自不同饮食店的奶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样品中是否含有淀粉,从而间接分析出样品中是否含有奶精;而且,学生还以自制奶茶作为对比实验,分别用奶精+红茶、牛奶+红茶、奶粉+红茶进行对比,发现市面上售卖的奶茶颜色与奶精+红茶的样品颜色极相似;最后,学生还检验了珍珠奶茶中的“珍珠”是否含有淀粉,以及尝试检验奶茶中是否含有工业氯化镁。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的支持不仅仅来源于物质与知识上的支持,还要有一定的耐性,让学生好好思考自己的研究计划与方案,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探索精神。
3.3 开展研究性学习后,向优秀论文学习,形成研究成果
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往往存在如下的不足:
(1)条理不清。虽然学生完成了实验,但多个实验之间的关系未能理清,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总是混在一起,用一两段话来表述。
(2)研究方法单一。只呈现了实验法得到的基本结论,未能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
(3)未能提升课题的社会价值。如研究奶茶的学习小组,在开始时只是着眼于研究奶茶的成分,但对于为什么青少年热衷于饮用奶茶的研究不足,因此笔者建议该小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其研究成果在学校书写了一份倡议书。
(4)未能记录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如学生在采访中的日记、实验中的札记、个人感受等等。
(5)引用网上的摘抄内容十分多,阐述个人成果的内容十分少。因此,在论文撰写中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搜集的资料。
针对上述不足,笔者采取了以下策略:
(1)要求学生向优秀论文学习,学习优秀论文的内容布局,文字措词,段落体例等。
(2)老师对论文中不足之处用红笔指出,并对学生论文进行面批,以文字形式把意见写在学生的论文草稿上,供学生课后详细分析。
(3)表扬学生在每次修改论文后的进步与论文闪光点,让学生体会论文撰写中需做到纲举目张并逐步提高。
4 实施成效
自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笔者先后三次在校内高一、高二年级开展关于“食品中的化学”的研究性学习,×××等同学的《关于对“地下工场”里的白果加工情况的调查与研究》获第八届广州市“我与化学”比赛一等奖;×××等同学的《珍珠奶茶成分研究报告》获第十届广州市“我与化学”比赛二等奖,并刊登于《少年发明与创造・中学》第180期上。
近一年来,该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升了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009年9月,笔者任教的高一(4)班各科成绩较差,尤其是数理化三科。自从有两个来自四班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关于“奶茶”与“山楂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后,在班内带动了不少同学来参加化学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高涨,化学成绩有大幅度提升。在期末测试中,该班的化学平均成绩从年级第十四名升至第八名,而且化学也成了他们骄傲的优势学科之一。
不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感想中认为获益良多。如×××同学总结到“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我获益匪浅:朋友多了,动手动脑能力强了,实验严谨了,更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这都要谢谢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队友”。如×××同学写道“在这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虽然耗用了时间,影响了我们的作息时间与课业,但我们没有后悔,因为它使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锻炼了我们的各种能力,帮助我们从课堂走向社会,有利于我们今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