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第1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一、在引入概念时,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联想、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引人数学概念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人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在概念的形成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凭借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为基本方法。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给不同形体的实物分类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先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个而描在纸上,并仔细观察描出的各个而有什么特点,再认识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顶点”和“棱”,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边观察边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和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训练了抽象思维。

三、在深化概念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问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深化概念的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一是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要引导他们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归类。既要注意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内在联系,把有关概念沟通起来,使其系统化,又要注意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把有关概念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深入理解概念。

二是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识别数学概念的各种变式,从变化中抓概念的本质。

第2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一、让学生在求知中主动思维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本学期《数学广角》的例2“沏茶”问题后,为了深化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张林同学要尝试做晚饭,妈妈告诉他,煮稀饭约40分钟,洗切菜约25分钟,炒菜约20分钟,热馒头约10分钟。请同学们帮张林同学安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能让全家人最快吃上饭?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来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让学生在训练中完善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简便运算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把常见的简便运算梳理成口算、凑、分、估、合、转、变、略、消等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抓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抓凑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勤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精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第3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一、把握思维起点,激发求知欲望

任何数学新知识的教学,总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关于从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中,捕捉学生认知的固着点,把握新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富于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学“小数的乘除法”时,教师应以学生已掌握的“整数的乘除法”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启发学生思考,能否“变除为乘”,通过已掌握的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同时也可利用“整数、分数除法化乘法”加以引导。并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实践练习,有条有理的加以计算,掌握运算法则。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面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出各种有问题情景和故事情景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概括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下面那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同学们一看到题,就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去寻求答案。结果两分钟后,有的同学还没做完,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分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说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信不信?”这时,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纷纷举手考老师。当我把这些分数板书并且一一正确对答之后,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完全激发出来,很想知道老师迅速给出答案的奥秘,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学生就会自主地去探究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甚至学生之间还会合作共同探究。这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主动探究,难点不攻自破,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学习思维方法,提高思维水平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具体与抽象。根据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般与特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四、重视练习设计,深化学生思维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形成解题的技能、技巧,而且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设计课堂练习就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创造性,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实际,采用“相同起点,不同终点,分层达标”的方法,对各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分层练习中,教师应挖掘教材练习中蕴含的智力因素,强化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有效的思维训练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比例知识这一章节中,为了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安排以下两题的练习:

①一物体在AB直路上做了一次往返运动,去时用8分钟,回来时用10分钟。

往返时间的比8:10=4:5?往返的速度的比1/8:1/10=5:4

②两物体在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35米,乙每分行28米,5分钟相遇。

甲乙的速度比35:28=5:4

相遇时甲乙的路程比(35×5):(28×5)=5:4

通过计算,使学生掌握了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是成正比例,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正反比例意义)进行了抽象和概括,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

五、课内外有机结合,力求“内省外思”

一节“完美”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的掌握,还应该留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自主探究的空间,即要激发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本领去探究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空白”。也就是说,一堂有效的数学课要做到“内省外思”,其中,“内省”是前提,“外思”是发展。只有课内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外思”才能成为可能;同时,此时的“外思”也显得非常必要,它是一节数学课的延续,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第4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1抓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准确迅速的解题思维活动是思维敏捷性的重要表现。抓口算基本训练,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口算时应注意两点:

1.1不动笔,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亦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1.2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2抓凑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活动在选择角度、运用方法、展开过程诸多方面的灵活程度。主要抓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2.1凑。就是把数凑成整十、整百等,再进行计算。即用凑整法,多加再减或多减再加。

2.2分。就是把运算中的一个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便于凑整运算。

2.3估。算能提高学生的自检能力,提高速算的正确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估算,一般地把某些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等,先估结果大约是多少,再精确做答。其次用估算检验。

3勤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与逻辑水平。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训练。

3.1合。根据凑整的特点,把两个数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便于口算、心算。

3.2转。转化运算方法,化繁为简,促使心算。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变。就是改变运算顺序,变型不变值。根据法则定义,改变运算符号和数据,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一是抓逆运算,二是掌握特殊性质,加深对题目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巧算能力。

4精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一般表现为多思善想,新颖独特等特点。主要抓以下几个训练。

4.1略。根据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使计算步骤省略,从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

第5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兴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92-01

学科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数学学科主要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是初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而不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只有将数学的思维训练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数学思维训练是学习的目的,将基础和训练统一起来是小学数学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达到1+1>2的效果。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推理、概括,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注重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解决数学教学中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教师就要注重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的手段加强直观教学的力度,让抽象的数学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性教学,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地思维。

四、运用启发教学和发现教学的方法,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懂得学生能力差异,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学生不懂题意,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并积极进行思维。

四、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要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这也能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五、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立体思维能力

第6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个性思维 连贯性 完整性 敏捷性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中。因此,教师除了给学生教授必需的知识外,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机会,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思维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把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驾驭者,有责任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上各抒己见,尊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中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对设计的问题要有客观地预设,对课堂生成的问题要能很好地把握,提出的问题要保证有效,是在学生能力范围内能解决的。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说出心中所想、所思、所疑,在思考和发言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对画图写分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面对这种问题,大多数教师只是强调分子为一的分数,而对于分数值相等的其他分数一带而过,甚至不予理睬,认为那是以后才要学习的内容,这往往错失了一个机会。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分数为什么也可以这样写,对其他相关知识不做深入讲解。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验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的同时对分数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了。再如,教学“图文应用题”时,观察所给图让学生得到数学信息是教师必做的步骤。一般情况,学生只要能说出重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解决,教师不应该着急完成教学,而是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能搜集到的信息,并根据自己搜集的信息,完成题目计算,而后对比解决方法。这样,在解决一道题的过程中实际上同时解决了这一类题,这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学生的个性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鼓励口头表达,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个人思想的直接体现。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语言表达来体现的,一个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如果口齿清楚,表达有序,说明他的思维清晰。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以言语训练为基础的。数学课堂教学同样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完成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知识点完整、准确、简洁地表达,体现了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表达能力在逐步地形成。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抓住每节课中和学生的交流机会,以言语训练为主线,通过发展学生的言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经历由示范―帮扶―练习―独立表达的过程,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有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将概念说明白,但是同时会丢掉关键性的字词,而且表达语句重复、不准确,在教师的提醒下才能加以补充,但是下一次回答类似的问题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针对这种概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留给学生“说”的时间,让他们在充分的表达中逐步精简语言,使得自己的思维理解和口头表达划上等号。

三、师生、生生交流,训练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研究发现:一个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这些都需要在交流中完成,这也是在教学中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上课会出现不同效果的原因之一。而且,学生只有在表达、争论中思维才会被激活,才会有新发现,犹如水中投下了石子,出现一圈圈波纹。只听不表达的大脑只会像一潭死水,虽然水位在不断升高,但是水面不会有波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师生、生生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做听众和帮助者,让学生在和他人的交流中,独立思维,用心表达,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框架,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完成后让学生发现解题过程是否完整,归类总结完成某一类题目要注意什么?对于同学的表达是否满意?这些内容的完成看似“画蛇添足”,但却是学生思维完整性训练和形成不可缺少的组成。

四、教学中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敏捷性,它是指智力活动,特别是思维的正确而迅速的特点。思维敏捷性的关键是迅速,这种智力活动的速度,主要来自平时的培养。例如,课前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听算训练等。而在教学中,尤其是计算类内容,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训练,尤其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掌握和应用。例如,简便运算规律的灵活应用,由8×25×125×4想到32×125×25,由98×117想到101×117的解决方法等。又如,根据3.2÷16=0.2想到0.32÷1.6=?3.2÷0.016=?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规律自己写出题目,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学生就掌握了相关的接替规律,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提高。

第7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一、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读与思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基础科学,要想使儿童有很强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之积极、主动地阅读和操作学习材料,并促进思维发展。课堂中我常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欲望,为读与思做好铺垫: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先拿出长方体的教具,然后把它展开,用手演示一下长方体的表面有多大,接着设疑:“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学生们看着刚才我手中还是立体图,转眼间成了平面图形,就想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到底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思考片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想急于知道自己所说的是否正确。这时,我就说:“同学们,请翻开书看课本上如何讲的?是否和你所说的一样?”学生们此时对数学书产生了浓厚兴趣,轻声地读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因此,“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开端。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制造悬念,能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

课堂中,教师主导不仅是用恰当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更要引导学生读例题、读思维过程进行自学,善于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自己学会所学的内容,让全体同学的智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例如在教《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根据例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我给学生出了三个思考题:①该题题意是什么,找出条件和问题;②题中的关键句是什么,该句说的什么意思:③如何列式解答,是否有不同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三道思考题自学例题,深刻理解例题中所阐述的思维过程,并四人小组讨论,一一解答问题,也层层深入地思考,根据教师的导读,学生条理了思维过程,正确列出算式,而且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该题。

二、教师引导读与思的巩固与升华

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技动的最好途径。而在练习时,读题、审题,不仅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为分析、综合,辨别等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因而,着手于“练”,是读与思的巩固与升华。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中,设计了求火柴盒的外壳、内壳的表面积、学生读练习题时,要注意图中所求的内容进行区分,然后思考火柴盒内壳、外壳分别是几个面,并且将如何求,才可动手来做。在《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中,我将例题租加变化,将“增加了”改成“增加到”,让学生读出不同之处,再做出正确答案,这样就提高的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和补充的思考题,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由于它形式多样,具有一定 的综合性,因而学生在解答时感到棘手。怎样才能正确解答思考题呢?笔者认为应通过对学生进行解题策略的 训练,强化学生策略意识,提高他们灵活解题的能力。下面谈谈解答思考题常用的九种解题策略。

三、以退求进逐步排除策略

将复杂的问题先退到简单特殊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找出一般规律,然后用得出的一般规律去指导问题 的解答。

例1.用3、4、5、6、7、8六个数字组成两个三位数,使这两个数的积最大,应怎样排列?(第七册62页) 这道题若盲目拼凑,不但费时费力,也不易得出正确答案。在解题时可引导学生先退回来研究与例题相类 似,但计算较容易的特殊情形。如:“用1、2、3、4四个数字组成两个两位数,使两个数的乘积最大,应怎样 排列?”要使两个因数的乘积最大,显然较大的数应填在十位上,这样得到41×32和42×31两种可能性。通过 计算可知:41×32=1312,42×31=1302,41和32的乘积较大,符合条件。经过比较发现:41-32〈42-31, 引导学生概括出解题规律:①较大的数应填在最高位;②较小的数与较大的数搭配写;③所组成的 两个数的差应最小。根据这一规律,再回过头来解答原题就较为容易:把6个数字分为三组,8和7为较大数,应填在两个因数的百位上;6和5为中间数组,填在两个因数的十位上;4和3为较小数,应填在两个因数的个位上。采用小数与大数搭配的方法,使所组成的两个数的差最小,从而得到“853 ×764”的乘积最大。因此符合 题目条件的两个数应如右图排列。

有些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存在着对应关系,只要找到这一对应关系,就可以寻求出解题途径。例,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440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瓶共重600克。想 一想,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第六册117页)从题意可知,一杯水和空瓶的重量是固定的。当倒进3杯水时, 连瓶共重440克;当倒进5杯水时,连瓶共 重600克。重量之所以会增加,是因为多倒进了两杯水。因此,两次倒进水后的重量差(600-440)与两次倒进 水的杯数差(5-3)是相对应的。寻找出这一对应关系,则不难求出一杯水的重量是:(600-440)÷(5-3 )=80(克)。空瓶的重量是:440-80×3=200(克),或600-80×5=200(克)。

第8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第9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课堂教学片段(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课件提示】商店柜台里:黄色的乒乓球一盒(10只)和 零头(5只)

师:2008年是我国的奥运年。学校为庆祝奥运盛事,特地举行一次乒乓球比赛。老师请肖菁菁同学去商店买8只乒乓球。现在商店里有多少只乒乓球?

生:现在商店里有15只乒乓球。

师:营业员阿姨卖给肖菁菁同学8只乒乓球,还剩下多少只乒乓球?

生:还剩下7只乒乓球。(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有学生能说出)

师:你是怎样知道结果是剩下7只乒乓球的?能列一道算式吗?

生1:我是先把5只拿走,再从盒子里拿3只,结果还剩下7只乒乓球。15-8=7

生2:我是从盒子里拿8只,盒子里剩下的2只乒乓球和盒子外面的5只乒乓球合起来,结果是剩下7只乒乓球。15-8=7

生3:我是这样想的。8加几等于15呢?8+( 7 )=15 所以,15-8=7

生4:我想,盒子外面有5只乒乓球,还要拿3只乒乓球就成了8只乒乓球,再把盒子里的10只乒乓球减掉3只,结果也剩下7只乒乓球。

……

师: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15-8=( ),并与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

教学反思:

1.由“具体”到“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通过实物的取舍,直接观察拿走8只乒乓球的不同过程,形象感知15―8的计算思路,理解15-8=7的算理。

2.由“想”到“算”

请看《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算”:①记数,计算;②推测,料想。

“算法”: ①解题方法及其规则。②通过有限步骤求解某一问题所用的一套明确定义的规则。

“想”: ①思考,思索;②料想,猜想。

“想法”:通过思考取得的结果、办法,所持的主见、看法。

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计算的“算法”,更要教会学生领会计算的“想法”即“算理”。

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应重在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运算顺序”与“运算律”

学生在学完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后,已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也学习了“运算律”,且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但怎样灵活应用“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律”,并进行有效的简便计算,成了教师和学生们进行研究的话题。

如 :计算

① 125 - 64 + 775 - 184 =

② 450 ÷ 15 × 6 =

③ 48 × 75 =

④ 256 ÷ 32 =

……

① 式通过“运算律”应用和“运算顺序”的调整,计算过程为“(125+775)-(64+184)”(注意计算中的计算要求的变化与改变计算符号的关系);

② 式是纯粹的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切不可先算“15 × 6”的积;

③ 、④ 式没有明显的简便计算条件,要认真分析题目,找出数与数之间隐藏着的简算关系。③式可这样计算“4×25×(12×3)” 或“4×75×12”, ④式可这样计算“256 ÷ 8 ÷ 4 ”。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而重视“简便运算”,更能提高学生“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衡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是看他能不能在把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准确应用好“运算律”来进行计算。有些式题没有现成的简算条件,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征,通过思考、辨析,找出题目中隐蔽的简算因素,在运算过程中灵活变换形式,进行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