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这个独生子女为主的社会中,父母对于子女过于溺爱,使子女越来越任性,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思想观念大有不同,对服饰方面的矛盾甚大。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初步了解高中生是否与父母存在关于服饰的矛盾,进而对高中生的心理进行初步品析。
其次,我们不会过分看中这次研究能否达到一个多高的水平,我们看中的是过程,我们希望以这次研究为平台,让它能够触及到高中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与父母间的矛盾,为家庭和谐发挥一分力量。。
研究意义:
在今天社会,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逐渐严重,我们组的四个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要呼吁以在物质精神文明都高度发展的今天我门交流沟通。我们相信研究一定能带给大家有意义的启示。
研究目标:
(1)。使广大高中生朋友对穿着方面的矛盾,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2)。通过宣传让广大高中生能深刻了解该矛盾的危害性,自觉与父母进行交流
(3)。青少年的生活与家庭是分不开的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为自己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研究假设:
高中生与父母之间衣着而产生的矛盾并不是很重视,也没有意识到该矛盾的严重性,但是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让身边的同学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研究内容:
要想研究高中生对该矛盾的认识,首先我们自己就要全面详细地了解其表现方式,购买服装时和父母商量,谈话,在追求个性潮流的同时,要尊重父母的意见,从服装就可以分析同学及父母的心理,生活经验,不同的人对生活有不同的见解,不的色彩,样式,也可表现出这一特色。研究这一方面问题有利于分析同学的心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服装而引发的矛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严重的问题。故对此研究显得相当重要。但是要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穿一些能使父母接受,自己又比较喜欢的衣服,毕竟衣服只是外表,心灵是最重要的。
研究方法:
资料查阅法: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查询。
访谈法:我们将对同学及其父母进行一次访谈,请他们介绍一下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请他们给我们提一些好的建议。
统计法:我们要了解高中生对该矛盾的认识并进行总结归纳。
人员安排:
郑老师----综合指导
颜培建----组织
王佳敏----写作
梁梦鹏----搜查资料排版
陈强----访谈后期制作
可行性分析:
我们对这个课题充满浓厚的兴趣,这将会使我们更热情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这个课题。
预期结果:
展开宣传让更多的高中生参与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对同学父母进行交流,获得有力,充足的证据。
总结:
对于我们来说,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其他功课相比,它的学习范围,内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强了,虽然开始大家都有点儿莫不着头脑,但在我们的努力以及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们克服了困难,最终顺利完成这次开题报告的撰写。
收获和体会:
1。我们进行了两次开题论证,第一次论证时我们做得很不好,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的两组同学的展示,我们感到很没面子,但我们决定重新修改,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论证我们做得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有此感到: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全心全意地付出,我们详细:有志者事竟成。
关键词:引导;选题;问题;课题
一、教师做“引导”者的理念根源
当今世界上最受推崇的管理者、通用公司具有传奇色彩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在20世纪80年代,自觉放弃使用具有操控和官僚意味的“管理者”一词,提出“领导者”理念,强调企业管理者的设计引领能力,这与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一致的地方,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内容注重体现专题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形式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合作性。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序言课、选题课、开题课、中期交流课、结题课,还是活动展示课,所有课型都重在交流与实践,教师也由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的促进、组织、引导者。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功能定位不科学的表现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教师越俎代庖,将本应由学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工作自己做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越位了,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地位荡然无存,还有些教师指导缺失,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因缺乏指导而未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最后多数学生反映“研究性学习真没劲”、“没意思”,这都是因为教师指导“过度”或“缺失”惹的祸,因此教师的指导要适度,而适度的指导用引导来代替再合适不过了,指导与引导只一字之差,意思是不完全相同的,指导即指示教导,仍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引导指带领学生,使之跟随,更强调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选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选题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一些学校中,课题多数是由学校或教师指定,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教授主持的一项关于研究性学习的问卷调查中,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由自己(或小组讨论)来确定课题(约占56.1%)。还有部分同学希望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约占42.3%)。几乎没有学生希望课题由教师来确定(仅占1.5%)。这应引起我们教师的足够重视。
研究性课程内容应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实际,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某些生活、社会、自然等问题,因此其具体内容往往不应预设,而是在发现问题中生成。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他们周围世界存在的大量问题加以观察和思考,寻找兴趣点并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迸发研究的热情,而非包办代替。
由此可见,在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周围世界,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且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促使研究主题的形成
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欲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首要步骤,精心创设情境,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研究欲望。比如我以总理在哥本哈根气侯大会上所做的承诺“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为切入点,问: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为什么少吃肉也能发展低碳经济呢?你还有哪些好办法为低碳经济做贡献呢?肉怎么能和低碳经济联系在一起呢?这些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后,通过老师的点拨、完善,学生明白了这一道理。接着老师再进行引导,大家从吃、穿、住、行四个方面倡导低碳生活,我们能不能从这几个方面提出研究性课题呢?我们根据大家的兴趣,以吃、穿、住、行进行归类,6~8个人为一个小组(小组研究的课题可相同),分好小组,再由小组讨论制定什么样的课题。以吃为例,教师进行点拨:吃与低碳生活有哪些问题可以提出来研究?吃与低碳生活的关系如何?吃对低碳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吃才能倡导低碳生活?……老师不忙下结论,继续问:谁吃?是所有人还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吃指的是什么?是一日三餐?是在家里吃?还是在饭店吃?吃,这个字不太专业,能不能用别的词来代替?学生再思考,小组讨论后,有的小组确定“高中生饮食对低碳生活的影响”,有的小组确定“学校商店小吃与低碳生活的关系”……这样,老师通过问题引领,使学生把模糊问题清晰化,把课题一步步具体化。
2.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多方面寻找活动主题
有时由于学生的视野、知识构成、思维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课题提不出或不恰当。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寻找活动主题,使之成为学生选题的来源。
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生在威海,长在威海的,威海的很多现象都曾引起过学生的关注与议论,所以在选题的时候,我们的一位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几期《直播威海》的剪辑录像,引导学生去关注其中的现象,并进行思考,有的学生注意到了威海的某条主要街道,两旁有许多小摊贩,造成了街道拥挤,马上就说:“老师我们就以此为研究主题了。”“那么,你们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的呢?你们的研究课题是什么呢?全班同学都研究这一个主题吗?”同学们有的在冥思苦想,有的在小声议论,更多的是一脸的茫然。看到此种情形,老师要求学生不要立刻就做出回答,应该多注意观察威海市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满意的现象,把它们罗列出来,并多想想、多看看、多调查,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再分析、归纳、提炼成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开始把自己所积累的不平事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达成了初步的研究范畴,并约好了去实地调查研究其深层原因,再确定具体的课题。经过一周的准备,学生提出了一些有质量的课题。例如有一个小组从自己周围发现同龄人犯罪的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面对这个问题,他们进行了调查,汇总了学校教育,家庭因素,社会上的不良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讨论研究课题的时候,几位同学决定组成“身边青少年犯罪的调查研究”课题小组,还致力于研究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因素。这一切都是源于生活,都是从生活中捕捉研究的灵感。
3.聚焦学生兴趣,引导选题深入化、专业化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分组的时候务必要遵循自主性原则,即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方向去选择自己的研究伙伴。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善于发现类似兴趣点的相同点,以此把学生的兴趣聚焦在一起,才更有利于选题的深入及专业化。
班里有几个生物学得很好的学生,他们的兴趣虽各有不同,但是通过观察,生物老师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小生物比较感兴趣。于是就把他们分成一组,没想到果然有了收获。他们在集体讨论选题无果的情况下,在校园休息时发现了学校一块记录十一中重建的石碑,其中记载了重建原因――白蚁侵害,于是他们就确定选题为“白蚁的习性及危害”,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课题,教师给予了学生及时的引导,提示他们可以通过进一步观察和查找资料,从研究“是什么”到研究“怎么样”。学生在此基础上接着又提出“白蚁的防治研究”这一课题。教师又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给予学生反思提问、修改课题的机会。经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论证,他们感觉到这个课题制定的研究目标过大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还不能很好的开展,对这个课题还必须进一步完善。最后他们决定把课题范围缩小改为“校园白蚁防治方法的调查”,结果研究报告写得内容充实并有自己的见解。
可见,教师如果能够聚焦学生兴趣,进行合理分组,再加以适度的引导,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探究的潜能,有利于选题的深入化、专业化。
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打造成为天津中学的特色支柱和教育品牌,天津中学也因此被选为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实验学校。
项目实施及课程建设综述
天津中学建设特色高中的项目名称是:从综合实践活动切入转变未来人才培养模式。这个特色项目的基本内涵可以初步概括为:坚持面向生活、立足实践、自主发展的理念,着力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并进行课程的整体构建,形成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学习、以生活中的问题为纽带的研究性学习和以践行操作为特征的实践经验学习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确定这个特色项目,与该校建校以后选择的发展道路有关。校长国赫孚在天津中学建校之初就思考,要把天津中学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思考的指向是确定的,一定是一所体现新的教育思想的学校,一定是一所崇尚改革的学校。恰逢此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草案公布了,学校改革的路线清晰了。十多年来,天津中学走出了一条不断探索和日臻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课程整体构建、探索和形成办学特色的育人之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之路上,形成了课程实施的理念、课程的内容体系、实施的途径和环节、课程学习的评价及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方法,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特色项目的理论依据是:实践哲学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以人为本”、“回归生活”、“主体性教育”等思想理念。
特色项目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在过去探索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四件事,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形成常态。第一,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以保证课程要素落实为核心,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系统化设计。第二,重新编写《天津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开发的目的、实施的理念,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途径、学习方式、学习评价,教师指导的原则和方法,课程的管理和实施建议。第三,重新编写《研究性学习导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第四,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手册》,让教师明确课程指导的理念、指导什么和怎样指导。
第二阶段,重点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完善课程管理的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课程管理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制定和修订的主要制度包括课程开发设计管理制度、活动计划制定和审定制度、课程安排协调制度、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课程质量评价反馈制度等。第二,继续探索课程的整体构建,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些理念引向学科教学,打造生活化的课堂。第三,对天津中学育人模式进行总结和理论论证。
第三阶段,重点做好项目的总结和宣传。一是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理论的提升,撰写好项目总结报告。二是撰写若干篇论文和经验文章,并做好办学特色的宣传。
学校主要通过五条途径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和课程化的实施:一是以校外八个基地为依托,开展高中生社会调查和生态考察活动;二是以学生家长的工作单位为支撑,开展初中生职业岗位体验活动; 三是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实践活动;四是以生态园建设为契机,开展校内科技实践活动;五是以高新技术领域为方向,开展集体参观活动。学校设置了详细的课程实施环节,包括:基础培训阶段、课程准备阶段、实地考察阶段、评价展示阶段、反思提升阶段。在基础培训阶段: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研究性学习、电子阅览、图书阅览、科学探索训练、科技人文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广泛了解和积累有关自然、社会、人文的背景知识,为后面的发现式学习奠定基础。在课题准备阶段:组织学生研读专家和指导教师的专题报告,学生每人报课题,由学校分类、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学生在开题大会上汇报活动方案。在实地考察阶段(利用暑期):由校长带领,师生对蓟县地质博物馆、国家造血干细胞基地、府君山、八仙山、滨海新区等进行实地考察。教师引导学生将看、听、学、思、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树立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责任意识,形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新能力。在评价展示阶段:举办学生研究成果交流会,展示研究过程和成果,体验成就感。在反思提升阶段:编发学生成果论文集,让学生的成果成为教学资源;表彰“科学探索之星”和“自主学习之星”,推荐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搭建国际交流的舞台,让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用英语向外籍客人汇报研究成果,走上国际交流的舞台。
社团活动与学生自主发展
目前天津中学有学生社团30个,分为媒体类(电视台、记者社、广播社、《天人》编辑部)、艺术类(合唱团、民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街舞队、 话剧社、动漫社、创意空间、吉他社、美术社、书法社、天人图片社、文学社、小说社)、体育类(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桥牌、象棋、双节棍)、科技类(天文社、探索者沙龙)、综合类(天人书社、模拟联合国社团)、心理健康类(心理自助互助协会)。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8%以上。每个学生社团自主制定活动章程和管理制度,形成了与学习相关的“互助机制”和“评价机制”。
每个学生社团都有自己的目标,每个成员悉心经营着自己的梦想,共享成功的喜悦。社团学生不仅是学校艺术节的主角,还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佳绩。话剧社、合唱团、民乐队、管弦乐队分获天津市文艺展演比赛一、二等奖;校园电视台、《天人》校刊获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及校报校刊评比优秀奖;天人书社、模拟联合国社团分获市级优秀社团和优秀社团标兵称号。
社团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舞台,为学生打开了一片追求自我价值、张扬个性、自我发展的天空,很好地体现了学校“差异性教育”的理念。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索的能力显著增强。
生态园建设及相关课题研究
校长国赫孚一直倡导教育要面向生活,为此,学校在2008年建设了生态园,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动物养殖区、大田作物区、智能温室区、植物组织培养区、果树区、气象台区等,这些区域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内基地,每学期都有1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生态园实践活动。生态园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多元化,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亲自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挖掘课题,走访调查,设计完成实验,利用书籍、网络补充相关知识。学校还从天津农学院和农科院的各个领域聘请8位专家指导生物组教师设计出系列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校设计出多种课题项目,如“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安祖花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水培条件下氮素对不同韭菜品种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温室培育食用菌——平菇研究”、“番茄树高产的途径与方法”、“津优8号黄瓜叶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等。
这些课题有的来自课本知识的延伸,有的来自前沿的研究领域,通过参与生态园实践活动,学生拥有了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主动思考的头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如高二学生在种植砍瓜植株时,发现它具有很强的伤口自愈能力,学生们抱着极大的好奇心,查找资料,了解砍瓜伤口愈合的机理,并进一步思考,能不能利用砍瓜的汁液来提高嫁接植物的成活率。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后发现,还没有人对这个问题做过研究,这更激发了他们的挑战意识,于是精心设计了课题“砍瓜提取液对提高植物嫁接成活率的影响”。为了实验的顺利进行,他们专门学习了嫁接技术,并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面对最终的实验结果,他们不但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而且享受了挑战的乐趣。
生态园实践活动并没有让学生脱离课本,而是使课本知识在实践中延伸拓展。实践活动也培养了学生接触社会、挖掘社会资源的能力。在“不同波长LED灯对五彩椒生长的影响”课题研究中,学生在最后的实验分析阶段遇到了困难,需要对五彩椒叶表皮上的气孔进行显微拍摄及测定孔距。相关技术和设备是学校无法提供的,但是参与研究的学生并没有放弃,通过多方打听得知其他班同学的家长是研究人员,通过家长的指引,找到相关部门。学生经过与专家的面谈,以诚恳的学习态度打动了对方,对方不但给予技术指导,还免费提供了仪器设备。
生态园实践活动,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及科技发展对接,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平台。
父母职业岗位体验和社会观察
天津中学在初中阶段开展了“父母职业岗位体验和社会观察”实践活动。活动宗旨是: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自2001年至今,学校已有3400余名学生参与多个岗位实践。学校力争通过交换岗位,使学生在校期间实践3到4个职业岗位,收获更多体验。为确保活动开展与活动效果,国校长提出并亲自设计了岗位体验和社会观察提纲,有了提纲,学生们看什么、听什么、学什么、想什么、做什么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每次实践归来学生们都在反思汇报会上畅谈实践收获。项目负责教师分别以“体验艰辛、体验感恩、体验创造、体验责任”为题介绍了以下4个案例。
案例一:体验艰辛——八年(二)班某学生到自家餐馆实践服务员岗位
通过两天的体验,我切身感受到服务行业工作的艰辛。实践了两天,我犯的错误是一件接着一件。这还是自家开的餐馆,要是到其他餐馆去打工,我肯定不到两个小时就被轰出去了。今天我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初尝失败的滋味和成功的喜悦,但我相信数年后经过不断磨炼、不懈追求,我有能力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到达成功人生的彼岸。
案例二:体验感恩——七年(四)班某学生到母亲单位实践会计岗位
实践前,我曾天真地认为,会计工作不就是和阿拉伯数字打交道吗?体验后,我由衷地感到,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父母的白发会一天天增多;为什么妈妈闲暇时总是在按摩手腕,做眼睛保健操;为什么父母在我不认真学习时那么生气。妈妈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做早点,工作了一天回家后还要洗衣做饭。从前,我认为妈妈这样做是应该的,现在,通过体验多了一分对妈妈的理解,我变得懂事了……
案例三:体验创造——八年(三)班某学生到母亲单位实践鞋体装饰岗位
通过观察体验,该学生发现穿鞋带流程存在耗时长和成本高等问题。于是她提出自己的创造设计方案,经过试验,证明该方案既节约时间又降低成本,此方案已被母亲所在公司采纳。
三天的岗位实践结束了,尽管很辛苦,但汗水中凝聚着我的智慧和成果。这次岗位体验让我懂得,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同时更要勇于探索、创新,有效地解决问题。要将课本上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做到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都是成长的必备品。
案例四:体验责任——八年(四)班某学生到母亲单位实践镀零件岗位
拥挤狭窄的工作间,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一些阿姨围坐在一起忙得抬不起头。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把镀好的钩架浸到药水里,一股白烟冒上来,熏得我半天喘不过气,恶心得想吐。我了解到这些零件都是为美国来料加工的,而且做得不精细就会被要求返工。可加工这种零件是有毒有害的啊!我心中很不是滋味。美国人害怕环境污染,害怕伤害身体,就运到中国来,还不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有的是廉价劳动力?我国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缩小差距呢?同学们,努力吧!发奋学习、认真实践,让伟大的祖国富强昌盛,屹立于世界之巅,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关键词 阅历课程;研学旅行;BA大讲堂;亲近自然活动;中华文化寻根之旅;北京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3-0045-03
即将到来的3月28日。对于北京中学的学生们来说,是春暖花开时节一场新的期待。虽然这项即将开启的2017年春季“亲近自然”活动只有一天,但是前期的活动策划与组织却需要每一个学生铆足了劲儿去参与和行动。而这只是北京中学阅历课程中游历模块的―项内容。
自2013年9月开办以来。北京中学就设立了阅历课程,旨在以“阅”引“历”,以“历”促“阅”,“阅”“历”互动,让孩子们在丰富的阅历中形成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以真正达到立德树人之目的。
一、链接生活,设计“阅”“历”互动的课程
2016年11月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等等。
北京中学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我们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阅”与“历”的支撑。丰厚学生的阅历。需要将更多的资源引入校园。把学生的视野打开。同时,更需要突破书本、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引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大社会、大世界,让他们去经历与体验,实现知识与生活的链接。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需要学生们用身体与心灵去体悟。
让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灵始终在路上,正是北京中学构建阅历课程的初衷。基于此。我们的阅历课程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万家言、说万家事”为主线。设置了阅读、讲堂、表达、游历四个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主要是在校园内开展,游历模块主要是在校园外开展。
二、吸聚资源,打造精神对话的平台
1.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但学校阅读不能搞成“运动”,热闹一阵子就过去了,而是要细水长流,让学生每天都能阅读,每天都能享受阅读的快乐。为此,学校要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营造阅读的氛围。首先是校长、教师带头阅读。并且要通过相关平台让学生感受到校长、教师的每天阅读。在北京中学的教室里。教师更多地不是在教室里来回巡视,而是捧起书本,与学生一起静静地阅读。
其二,创建阅读的条件。一方面,我们在作息时间上进行了调整,每天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阅读:另―方面,我们通过不断给图书馆添置新书,让学生有书籍阅读。在添置图书时。我们不会T子成批量采购,而是让教师与学生推荐新书,学校每周购买一些。让图书馆始终有新书出现。学校除了在图书馆里放置D书外。还在学校各个走廊里放置图书,让学生自由借阅、自觉归还。学校还与朝阳区图书馆合作,引进“流动图书站”进驻校园。让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更多的新书。
其三,形成阅读的机制。包括良好的阅读指导机制、分享交流机制、激励评价机制。我们直面师生阅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优化阅读机制,让学生逐步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三年来。北京中学的学生不断地与文本展开精神的对话,在书籍里积极汲取精神的力量,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2.聆听世界的声音
北京中学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北京中学大讲堂”(简称“BA大讲堂”),主要邀请相关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讲座。BA大讲堂每月举行两次。每次一小时左右,三年来学生已经聆听了50多场次的专家讲座,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艺术、体育、文学、哲学、医学、教育、心理、传媒、环保、传统文化等方方面面。讲座者包括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电视台主持人、外交官、作家、医生等。学校努力让各领域的专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对话,让学生“身在小校园、心在大世界”。
在开展BA大讲堂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关注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讲座主题的设计尽量宽泛,尽量是学生在当前的学科学习中还涉猎不到的内容。注重让学生接触到世界发展前沿或社会发展热点的信息:二是关注中外融合,既要有国内的专家,也要有国外的专家,这三年相继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外高校的教授走上我们的大讲堂:三是努力挖掘各方面资源,尤其是家长资源,邀请方方面面的人士走上BA大讲堂:四是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每学期的八次大讲堂活动,学生至少要参加六次,可以有两次不参加:五是逐步引导学生自己走上大讲堂。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学习感悟。
3.在表达交流中提升
仅仅阅读与聆听是不够的。学生还一定要在表达与交流中成长。我们主要以“演讲”“辩论”“戏剧”“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来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
学校定期开展班级、年级、学校层面的中英文演讲比赛,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但每个人每年都必须要当众演讲一次。学校组织开展辩论活动。设立“辩论社”。几乎每周都有辩论赛。在不断的锤炼中。有一批“辩论高手”脱颖而出。在连续两届京津冀中学生辩论赛中。北京中学的初中生代表队迎战各学校的高中生们。都大比分获胜,蝉联了冠军。学校开设了戏剧课(每周两节),每年举办“戏剧节”活动。所有学生都要上台。与同学合作演出自己的戏剧作品。学校鼓励学生创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引导学生坚持写作。并将作品在微信平台上与老师、同学及家长们分享。不断地创作表达,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去阅读与聆听。
三、跨越边界,建设行走大地的课堂
北京中学在重视学生“阅”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历”,即通过阅历课程中的游历模块,让学生跨越校园围墙的边界,在广袤的大地上学习。在不断的行走中研究。
1.触摸自然的脉搏
学校每学年举办春、秋季两次“亲近自然”活动。
我们将春季的活动称为“3.28”活动。因为第一次开展活动是在3月28日。活动过后学生们写了很多关于“3.28”的感受,所以这一天也就被确定为学校的亲近自然日。学校每年都会在这一天或其前后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与一般春游活动不同的是。这个活动是学生带着教师走,而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学校把活动策划与实施的任务都交给了学生。整个活动的组织机制与实施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其一,学校确定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内容:第一,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活动:第二,活动时间为一个白天,不在外面过夜:第三,限定活动经费(每班最多2000元),不能让家长支持经费:第四,确保活动安全与效果。
其二,学生制定方案。首先是每个学生撰写一份活动策划书,内容包括“建议班级活动去哪里?为什么去?怎么去?去了干什么?活动如何安排?安全如何保障?饮食如何解决?车辆如何联系?邀请几位老师随行?(老师去多了,经费会紧张:老师去少了,安全欠保证)”。接下来是小组内竟标,各小组确定一份代表方案。然后是班级竟标,各小组将胜出方案进行交流评比,最后确定一份班级的活动方案。并集思广益进行完善。
其三,方案答辩评审。各班派代表在全校师生面前陈述班级活动方案,并接受评委的质询(评委由校长、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组成)。如果评委投票不通过该方案。那么该班级必须重新修改方案并进行二次答辩。若再不通过。该班级就会被取消外出活动的机会。
其四,活动组织开展。活动方案通过评审的班级,由学生自己组织。按方案开展活动。实际上。学生们的方案通过了答辩与评审。活动的意义就已经实现了一大半。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特别注重学生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执行方案的情况。要求他们能做到知行统一。随行教师则既是同行者,也是指导者与督察者。
其五,活动评估总结。每次活动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要进行活动的总结与评估。每位学生都会提交自己的书面活动成果,包括研究报告、游记、散文、诗歌等,学校都会将这些成果汇编成册。
秋季的“亲近自然”活动则由学校策划与组织。一般在中秋节前后。内容包括露营、野炊、攀岩、越野、野外科考等。我们让学生们在深山老林里露营,在皎洁的月光下静听自然的声音,在篝火旁尽情地歌舞:安排男生深夜站岗放哨、巡逻值班:开展各种挑战学生胆量与毅力的活动……每学年的这个活动都是学生最喜爱与难忘的。
2.博物馆里知天下
首都北京有着丰厚的博物馆资源。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全体学生走进博物馆活动。教师会根据每个学科组自身的特点。确定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一些场馆、实验室,编写好学习指南。每学期开展活动时,学生自愿选择参加学科教师推荐的相关场馆、实验室。打破年级界限,组成临时研究小组。每学期每个学生选择的场馆可能是不一样的,但在整个中学阶段,对于学校指定必去的场馆,学生是都需要走进的,只不过每个人走进某个场馆的时间点不同。
除了全校集w走进博物馆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在平时带领部分学生走进场馆。或是将课堂教学移到场馆中进行。201 6年,有很多师生就曾经住进过动物博物馆,晚上在恐龙等大型动物化石下搭起了帐篷。
3.“寻根”中华文化
学校每学期还会利用一周的时间(一般在“五一”前后和11月中旬),带领学生用身体与心灵去感受悠久的中华文化。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活动。北京中学成立三年多以来。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分别体验过秦岭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徽州文化、巴蜀文化、敦煌文化等,这项活动会一直持续下去。2016年11月中旬。北京中学的三批学生分别登上了黄山、泰山、峨眉山的山顶,同时在三大名山上看日出,同时在三大名山的山顶上举办诗会,并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分享。学校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了以下四大目的。
其一,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活动以中华文化寻根为主题,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对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中的特定表现,组织师生进行深入的追寻、研究与体验。让学生们在“寻根”的过程中,更加理解与热爱中华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开展文化寻根活动之前。都必须要有课题的研究作为载体。活动前每个学生都需要进行开题答辩,活动过程中教师着重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回来后每个学生都需要进行课题结题汇报。几年下来,每位学生都撰写过多篇研究报告,有些学生的研究报告已经达到了研究生的水准。多篇研究报告在国际国内评比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