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研究性学习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问题

第1篇: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就这一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尊重价值规律,树立商品经济意识》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l)如果不尊重价值规律会产生什么后果?(2)当市场上某一商品供大于求时,会造成商品价格下跌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此时该企业应如何面对这种困难?(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我们是学生,直接去从事商品经济活动还很远,现在我们要不要尊重价值规律?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二、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首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宽分展现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结合上述学生的提问我设置了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某郊区一家奶牛场的工人,每天不得不把这个场日产量10%的一吨左右的鲜牛奶象污水一样处理掉,这种情形入冬后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由于新鲜牛奶不适宜储藏,只能及时处理掉。据了解,该郊区50多家奶牛场每天要倒掉数十吨牛奶。请谈谈对造成上述现象原因的看法,并为这些奶牛场出些点子以避免浪费。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办法,如制成牛奶副食品。送给福利院、提高牛奶质量等,又得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尊重并运用价值规律的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减少了学生的盲从心理,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

三、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也是 “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教师都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生的自信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设计良好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结合学生的第三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每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当年度的热门学校或专业报考的人数较多,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分数较高也未被录取的现象;有些学生虽被录取,但由于同类专业毕业生太多,就业不够理想。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经过讨论研究,同学们一致认为: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生活,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起作用,因而我们学生现在就必须树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正确观念。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第三个问题,也实现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我就让学生演示说明: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树立(平等互利等)观念(括号内为学生填写内容,以下同)——养成(平等待人、诚实守信等)习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树立(追求效率、竞争创新等)观念--养成(遵纪守法、守时守信等)习惯。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使学生不仅搞懂了学科知识,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第2篇: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策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研究性学习被提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位置,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结果,对促进新时期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了以讲授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动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独立思考问题,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知识和自然规律,这样可有效防止教学方式的僵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由于自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是教育的基本学科,对学生的创造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养成。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成熟,探索高中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系统性、复杂性的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地融入教学实践中。目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育考试制度存在弊端,教育观念落后

从某种方面来说,当前语文教学考试模式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意识,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高中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上大学,而忽略了语文综合知识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的作用。传统语文考试制度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作出的评价左右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但它却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语文教学方式影响着考试制度,而考试制度的建立又对教学模式起着反作用,现有的考试制度和教学模式严重阻碍着语文学科的科学发展,让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教学活动单纯为考试服务,扼杀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

2.语文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深度不足

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研究性学习认为是正常教学中的另类教学方式,只注重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升学、考试。此外,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严重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师之间的认识水平分歧较大。部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了解不足,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求,盲目地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教学进程中不管不问,没有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造成不少学生盲目学习,走了不少弯路。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做准备。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体现教与学相结合的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从旁进行指导和协助,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转变教育理念,完成教学主体转换

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研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理念,完成这一角色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感受和体验学生的思想观点,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并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提出质疑和表达意见,对学生的创新观点进行表扬,支持他们去探索问题的实质。

2.教师定期培训,提高研究性教学能力

教育体制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师品德,通过建立多渠道的教师培训模式,提高语文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是促进现代语文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过程中,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对教师研究型学习科目的培训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思维模式深刻变化的过程。

3.建立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评估机制

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通过展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健康发展。

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紧密相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面临的现状与问题,分别从教学主体转换、教师教学模式培训和建立学习评估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益的对策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贾佃海.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1,(26).

第3篇: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主要问题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75-01

一、现阶段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维障碍现象严重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维方式单一。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重思维方式,这一点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结论过早。学生普遍存在轻率下结论的问题。

第三,缺乏创新。学生经常采用单一学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忽略想象、灵感的重要性,活动过程缺乏活力。

第四,思考偏执。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朝着一个方向思考,不懂变相思考,固执己见。

2.形式化现象严重

有些学校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并没有为学生设计适合其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大都延续传统的教学安排。一些授课教师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十分系统的学习指导,不能够领会研究性学习的旨要。因此,一些学生仍旧不能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因而也就不能将研究性学习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学生的探究思维也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高。形式之风盛行,表面功夫大起,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3.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其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现在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不高,这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尤其在物理教学过程当中,要将研究性学习与物理学习结合到一起,必须依靠教师的职业素质,必须依赖于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需要重建。

第二,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时时更新。

二、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二)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学物理”、动脑“想物理”,不仅获得了物理知识本身,更在于获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研究“铝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规律”实验中,把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一只小球很快地从下端掉出,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你猜一猜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请分析小球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

3.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4.你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

5.给你电火花计时器的一套装置,能否用它来研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如果用图像分析的话,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这样的设计比单纯的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更能让学生接受,关键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就是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例如,在学完“动量”一章以后,学生对火箭的内容很感兴趣,由几个学生自发组成了一个“研制水火箭”的研究小组。首先研究小组集体论证,研究小组一致认为,制作中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原理:动量守恒、增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控制。通过近一个月的细心研究和精心制作,研究小组最终成功地制作了水火箭模型,并在交流会上获得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感慨地说:“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如何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成员形成默契,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四)引导探究,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中,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

(五)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思维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彩珍.研究性学习思想与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机结合[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项目:《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第4篇: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语文信息素养,它从属于信息素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这一科目相整合带来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缺少的一种内在素质。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第十条所讲:“应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信息素养应该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收集、获取、评价、整理和语文信息的能力。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语文信息素养,可以立足于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获取、分析、利用、整合信息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课程形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并利用有用信息,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具备信息能力。信息素养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信息素养的展示过程,也是信息素养的锻炼实践过程。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实践贯穿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笔者结合粤教版高一必修三课本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教学,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方案《传奇女子,一代词宗―李清照》。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动员培训”、“课题准备”和“课题实施”、“评价总结”四个阶段,历时12课时。 (见下表)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诵读感知李清照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为学习契机,通过网上搜索、查阅史料、品读典籍,探究其出身背景、家庭环境、个性特征、人生经历、词作风格等,学会知人论诗,领略婉约词风;并对收集和阅读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品赏、整理,用网页、手抄报、汇报会、小论文、成果展示等形式加以展现。此次研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努力,全方位探究李清照的一生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对其作品分门别类,学习其作品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语言质朴隽永的写作方法和艺术特色。领略中国作为诗歌国度的魅力,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制作评价量规,使学生对自己的参与能够有客观的指导和评价。此外,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从李清照的身上,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检查自己质疑、发现、探究、创新、合作的能力是否得以体现或提升。

阶段 活动内容 用时

“动员培训”阶段 让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课本的学习内容拓展,引起学生走进李清照其人其词的兴趣。组织学生对本课题作提问和谈想法。让学生了解本课题的目的、要求和步骤。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1课时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成立课题组,形成小组实施方案。老师提出总课题并把之分成若干分课题,指导参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子课题并按子课题为单位组成课题小组,帮助各小组成员制定并审核小组的实施方案。

2课时

“课题实施”阶段 按实施方案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各小组分工合作,搜索、查阅有关资料,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指导学生以小组确定的成果展示方式向全体师生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

8课时

第5篇: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56-01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自主选题并以此为中心自主活动的学习形态。因而,自主选题就成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初始环节。本文着重对语文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指导思想作一简略阐述。

1.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准备阶段

知识经验准备:为了使研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别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研究的问题不同,采取的方法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手段去研究。总的来说,研究方法多种多样ι通常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综合应用。究竟有些什么方法可以采用呢?本书后面还会有介绍。,

课题准备:选题至关重要。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所选的课题,可以是某个学科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性的;可以是现实性较强的,也可以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可选择全新的课题,也可以是前人己研究过的,选取新的研究视角,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总之,选题的过程,是你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课题可以个人自主选定,更提倡组建课题小组,集体来商定小组的课题。

组建课题组:自愿组成课题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与指导老师联络等。在研究过程中,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体现全体成员分工与合作的统一。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还可以选聘多位指导老师。一名指导老师可以担任多个研究小组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从理论、研究程序与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与支持,但整个研究过程都由同学们自行完成。

2.从课本和读本的文章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的课本和读本中编入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性或时代感较强的文章,与传统旧教材相比,它涉及的范围更广阔,更具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高中第一册《读本》中,编入了《未来医学断想》、《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怎么办》、《科学知识体系地球状结构》等涉及科学前沿的文章,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同学们会捕捉到时代的最新点,会有很多的收获,也会有很多的体会和感受,更会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一点就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激发点。例如: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再联系初中学过的《曺刿论战》,你是否对于《左传》描写战争的技巧和特色感兴趣呢?或者说对于后世的军事文学有何影响?再如读本中选入了余秋雨的散文《老屋的窗口》,你是否对他的其他散文集如《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同样也感兴趣呢?他的散文有何特点呢?学习《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怎么办》之后,是否会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感兴趣呢?诸如此类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范围。

3.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选题,捕捉社会的热点

如当今最流行的影视文学,有一些文学作品,它是随着电视剧的播放才被读者所重视,这种现象被世人称之为“文化快餐”,例如钱钟书的《围城》,出版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剧《围城》的播放,小说《围城》才一版 再版,真正地红火起来,为世人所熟识。二月河的《雍正大帝》、郭宝昌《大宅门》,也是这样,“文化快餐”这种现象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中有利还是有弊,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又如各种媒体中铺天盖地的广告,你是否对广告中的语言运用感兴趣呢?又如说话中的“得体”,历来是我们老祖宗重视的话题,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就是这个意思,如今世异时移,现代人是否就不需要“老调重弹”呢?现代人言谈的得体也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现实生活中,有的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这在于我们是否作个生活的有心人。又如近年来出现的“中学生作品热”,如中学生郁秀创作的《花季,雨季》、韩寒的《三重门》等,成为了热门畅销书籍,就有中学生放弃学业、埋头创作大部头作品,那么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又有人认为“韩寒现象”,就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一种挑战,你的看法如何?这一切都是源于生活,都是从生活中捕捉研究的灵感。

第6篇: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所谓研究性学习,即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井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无疑,它是应对知识研究挑战而尝试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过去在原有的教育、教中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很多地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当面对真实生活情境时,所学书本知识不能帮助学生有靛地应付生活,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其学习内容是丰富的,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室,而足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亲自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并学会学习,从而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上导精神是在探索中学习,但它也不是要求学生去搞什么科研,而是通过某个研究忭的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进而养成一种自学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所以研究性学习更重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实实在在地经受缎炼和提高,素质教育的重点在研究性学习中也将得以更好地落实。由此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既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也能在现有的课程之外设立一门课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教师教学的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首先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加以转变,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二、面对现实,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提高思辨能力的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一般性的理解分析外,还应注意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挖掘文中精彩的地方,去质疑值得探讨的内容,去欣赏领略其精妙之处,并结合生活实际活学活用。教师应该通过问题的一步步展开,激发学生大脑的“创造性区域”进入最佳状态,使学生放飞思绪,重组知识,进而产生新思想,超越自我,甚至超越或否定作者或前人的观点。这样的问题,不求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不求固定模式,只望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它是创造性阅读训练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载体。有的文本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和角色,可以尝试让学生换位想象。

三、多元运行,迸发创造火花,是研究性学习,提高思辨能力的重要方法

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主体的亲临现场、积极参与以及自我建构——让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亲历与教师、与同伴、与文本、与自身等的多向互动,并在这种亲历和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及思想、情感、精神等的积淀。

对话要求参与对话的双方或多方,各自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以智慧开启智慧,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为此,对话式阅读教学要做到:其一,抓“互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围绕一定的学习议题或学习主题而展开的“生—本”、“生一境”、“生一生”、“生一师”等多维、多向沟通合作的交往、互动过程。这种过程可表现为相互讨论、相互辩驳;也可表现为彼此倾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个人探索、展开想象、深入思考。这些表现形式并不固定,需视实际情境变化而交互呈现,有机组合。其二,抓“生成”。对话式的阅读教学,已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对话中师生均作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间,常常会出现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被他人的视点唤醒、又重构起新的经验或思想这样一些心有所悟、豁然开朗、心灵共鸣、思维共振等美妙境界,闪烁着创造火花。这种动态生成、即兴式课堂的建构及良好发展,不是由教师或学生来控制的,而是对话舒展的结果。

四、认真感悟句子,是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深华

创新应该是个性的、独立的。没有独立的人格,怎么可能有创造的动力和创造的空间,怎么谈得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独立人格的培养,来自于学生们平时对社会的观察、对生活的理解,这种观察和理解又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培养。我们可以从一些深入浅出的名家名句入手,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苏辙说:“文不可学而为,气而养而致”,此言得之。

例如: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句。它饱含愤世嫉俗之情,对可恶的人生世相进行了痛快的鞭挞:卑鄙者以卑鄙活着享尽实惠厚利,高尚者只能在身后获得凭吊的尊敬。

第7篇: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

一、引言

总理在2010年五四青年节与北大学生座谈时谈到“‘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研究人员由此对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尖锐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我们认为:自觉意识是大学生在大学里必备的学习素质。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的使命,因此对大学生自觉意识的培养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人员结合自身经历,将大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意识和自我培养作为研究重点,参考有关文献和专家的意见后,将具体研究方向定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独立性和学习合作性,简称大学生“学习三性”。其中学习主动性是核心,学习独立性是基础,学习合作性是手段,学习三性密不可分。

二、研究背景

(一)“学习三性”概念界定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阅读,研究人员分别对“学习三性”做了如下定义:学习主动性是指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是学生主观上主动学习的意愿。学习独立性是指学生具有独立研究学问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客观上独立学习的行为。学习合作性是学生与他人相互协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意识,是学生实现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

(二)“学习三性”研究现状

1.学习主动性研究现状

通过对学习主动性现状已有研究成果的汇总,研究人员得出了以下结论:学生课堂学多不专心,缺乏激情。21%的学生自认为能听课,但注意力不一定能集中(刘新华,2009)。比起进入高校前,大学生已大大减少了课下用于学习的时间。研究发现,36%的同学每天课堂之外平均用于学习的时间大约为1―2小时,30%的同学大约为2―3小时,只有18%的同学大约为3小时以上(徐卫,2009)。此外,新生从中学过渡到高校的阶段普遍表现出了不适应性。在对待专业课方面,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纪凌开,2008)。

2.学习独立性研究现状

一九五四年《教学与研究》杂志刊登的《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一文指出,高校不但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自学、独立研究学问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需注重加强对学生人文修养、专业理想、个性发展、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教育。学习方面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应对工作的能力,而不是过分地考虑他人的意愿。

3.学习合作性研究现状

就现有的文献来看,开展大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实践教学中“团队合作学习”模型的研究和实践》中指出,团队合作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更加理解学习的本质。《合作学习关于新生人际关系的改善与学习效果的影响》中提到合作学习改善了现有僵化的学习现状,提高了学习效果。有关提高大学生学习合作性现状的对策主要包括:重视合作素质培养的非智力因素、营造合作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拓宽合作素质培养的途径、加强学习小组的监控以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研究人员根据所阅读的文献,设计了《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完成后,我们对100位在校学生进行了预调查,根据反馈情况对问卷进行了多次修订,最终定稿。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0所高校,发放了共1150份①调查问卷。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实地发放问卷,北京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上海政法学院、黑龙江大学、安徽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云南省保山学院则以邮件的方式寄出问卷。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在“问卷星”网站的支持下开发了网络版问卷。两种调查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812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习三性”现状分析

1.学习主动性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课上愿意主动提出问题”一题中,只有5.42%的调查者选择了非常同意;在“您会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积极思考”一题中,选择同意或比较同意的调查者占53.82%;这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却在发挥学习主动性方面缺乏积极的表现。此外,在“您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一题中,有31.65%的人选择了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在“您会主动学习不在课程考核范围内的专业知识”一题中,只有20.69%的人选择非常不同意和比较不同意。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课下具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学习独立性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已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学习计划”一题中,有17.36%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在“通常情况下,您会根据课程的复习需要记录课堂笔记”一题中,有18.97%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这说明在本科学习中有自己独立学习方法的人只占少数,多数人在学习中有盲目听从老师同学意见的现象。在“您已按照自己的理想制定目标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一题中,只有47.42%的人选择了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人生规划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3.学习合作性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14.04%的学生愿意与同学分享学习经验;有45.32%的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通常会求助他人;有56.33%的学生喜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课后作业;有52.46%的学生偏向参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内外专题讨论。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中约有近半数的人在学习中会以各种形式体现一定的合作性,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持不置可否或否定的态度,亦或是虽具有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愿,但很少主动地与他人进行合作。

(二)基于学校类别(学校)、专业类别、性别、年级四个维度的“学习三性”现状数据分析

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人员确立了对国内大学生“学习三性”的研究主要立足于被调查者所属的学校类别(学校)、专业类别、年级和性别四个维度上。

主动性方差分析显示,学校类别(学校)和年级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不同学校类别下,985院校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优于211院校(非985院校)的学生,211院校(非985院校)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优于其他非211院校的学生。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性均值呈上升趋势;然而,在大一到大二期间,主动性均值有所下降。

独立性方差分析显示,学校类别和性别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不同学校类别下,985院校的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普遍优于211院校(非985院校)的学生,211院校(非985院校)的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普遍优于其他非211院校的学生。不同性别下,女生较男生独立性均值高。

合作性方差分析显示,性别和专业类别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不同专业类别下,理工类学生的学习合作性高于文史类学生。不同性别下,女生较男生独立性均值高。

(三)STATA模型――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相关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研究人员基于STATA软件对于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分别做出了相应的学习性质评估模型。在问卷覆盖的调查对象范围内,我们可以直接根据该套模型计算出其相应学习性质的得分情况,估算调查对象的“学习三性”水平。研究人员对“学习三性”的得分情况做出基于统计的预测,即学校类别(学校)、专业类别、年级和性别在统计显著的条件下与相应的相关系数的乘积与常数项之和构成“学习三性”的得分。

LS=β0 +β1 ×School+β2 ×Major+β3 ×Grade+β4 ×Gender②

ALS③=β0+β1×School+β2×Major+β3×Grade+β4×Gender;

I LS④=β0+β1×School+β2×Major+β3×Grade+β4×Gender;

CLS⑤=β0+β1×School+β2×Major+β3×Grade+β4×Gender;

1.模型说明

只选取变量中系数的P值在0.05以下的变量,乘以系数后累加起来即构成相应学习性质的得分方程。每个变量都是定性变量,为真就取值1,为假就取值0。如所有的变量取值均为0,则学习性质得分就是常数项的取值。模型的默认值均为清华大学文史类专业大一女生。

2.模型内容⑥

(1)学习主动性评估模型

ALS=-3.10PU-2.79RUC-2.32BNU-2.37OUC-5.32USTB-2.43CUP-2.78AHU-3.18NFU

(1.13)(0.97)(1.10)(1.00)(1.00)(1.23)(0.87)(1.13)

-2.51CYUPS-4.27SHUPL-2.03Sec_Y-1.44Thi_Y-1.92Fou_Y-2.60Fif_Y+23.65663

(0.96) (0.98) (0.66) (0.73) (0.79) (1.03) (0.96)

(2)学习独立性评估模型

ILS=0.64PU-2.12RUC-4.15USTB-2.89AHU-2.54NFU-2.91SHUPL-0.93M

(1.13)(0.97)(1.00) (0.87) (1.13) (0.98) (0.33)

-2.74Fif_Y+1.26Six_Y-0.52S&T+23.43218

(1.03) (2.50) (0.41) (0.96)

(3)学习合作性评估模型

CLS=0.03PU+0.08RUC -1.59BFSU+0.11BSU +1.11NFU-1.25BC+0.11M

(0.53)(0.46) (0.53) (0.46) (0.54)(0.64)(0.16)

-0.11Fif_Y-.022S&T+6.650749

(0.49) (0.19)(0.45)

其中括号部分为标准差。

五、建议及对策

经过对“学习三性”影响因素的合理分析,研究人员主要从学校类别(学校)和年级两个方面给出相应的改善“学习三性”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一)从学校类别(学校)角度

无论从国家关心和政府投入程度,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综合实力来看,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非985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基于上述事实,研究人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教学双方。长期以来,在大学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研究人员认为,高校应将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巧妙地结合,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

第二,加强鼓励机制,重视学生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研究人员认为激励机制可以鼓励一部分学生增强学习自觉性,进而影响整个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三性”。

第三,建立严格的学校规章制度。要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就要让学生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要尽量避免学生把课堂时间花费在开小差等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上。

第四,高校要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管理者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考虑学生所学知识的科学构成和合理组织,而不是简单地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

(二)从年级角度

鉴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从大一到大二有下降的趋势,研究人员认为,高校应加强始业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具体要做到:第一,向新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二,建立大学新生的危机感,以便他们在高考后重树人生目标。第三,解决新生心理上的问题,保证其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第四,引导新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学习和学生活动的冲突。第五,要让新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注释:

①其中清华大学50份、北京大学50份、中国人民大学100份、山东大学100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00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0份、北京外国语大学50份、中国海洋大学50份、北京科技大学50份、北京工业大学50份、上海大学50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50份、北京师范大学50份、东北林业大学50份、哈尔滨医科大学50份、上海政法学院50份、黑龙江大学50份、安徽大学50份、北京体育大学50份、云南省保山学院50份,共计1150份问卷。

②LS(Learning Score)为学习特性得分。β1,β2,β3,β4 分别为对应学校(School)、专业(Major)、年级(Grade)、性别(Gender)变量的系数,β0为常数项。

③ALS 为学习主动性得分。

④I LS 为学习独立性得分。

⑤CLS 为学习合作性得分。

⑥字母释义:PU(北京大学),RUC (中国人民大学),BNU (北京师范大学),BUUA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SDU (山东大学),OUC (中国海洋大学),USTB (北京科技大学),SU (上海大学),BJUT (北京工业大学),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BSU (北京体育大学),CUP (中国石油大学),AHU (安徽大学),NFU (东北林业大学),CYUPS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HLJU (黑龙江大学),HMU (哈尔滨医科大学),SHUPL (上海政法学院),BC (云南省保山学院),M (男),Sec_Y (大二),Thi_Y (大三),Fou_Y (大四),Fif_Y (大五),Six_Y (大六),S&T (理工),_cons(常数项)。

参考文献

[1]胡瑞年,李麟.新生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21-23.

[2]李婷婷,顾文成.浅析大学新生独立性的培养[J].思想教育,2008:24-25.

[3]李文道.关于如何激发新生学习的主动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9):13-14.

[4]凌晓明,王娟娟,蒋研川.基于大学生合作学习视角下本科教育质量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1(1):64-68.

[5]普・格・杜宾诺夫.大学一年级学生独立工作中的几个问题[R].1954.

[6]任京民.关于构建高校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研究,2006(12):2-4.

[7]孙亮.提高新生学习主动性的几点建议[J].教育与现代化,2003(3):28-34.

[8]王静.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6.

[9]王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8(10):21-24.

[10]章剑锋,周燕.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31-33.

[11]张涛.合作学习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正效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0)7-9.

作者简介:

赵芮婧,女,大学本科,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闫君,女,大学本科,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祝晨,女,大学本科,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第8篇: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深入原著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

近20年来,我国哲学研究的可喜进展之一,是认真解读原著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因此,向原著提问和通过原著提问理应作为马克思哲学研究取得进展的基本路径,也因此提出了“如何解读马克思文本"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当代有一些争论。其焦点大致可归结为三个问题。

第一,应该不应该在解读马克思文本时保持价值中立?不戴意识形态眼镜来研究马克思在当代学界已经成为一种很时髦的观点。我个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一方面,在现实中,除非把自己封闭起来,否则所谓保持价值中立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价值中立及其认识论上的旁观者立场本身就已经被20世纪的学术进展证明是非法的。只要注意到相关理论的进展,我们便能够认识到所谓价值中立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是,借科学的名义提出的非意识形态性质的学术要求,在一种貌似公允的立场上把马克思固定在19世纪的语境中,把贬抑于与资产阶级科学没有差异的中立的学说,在任何时候对马克思哲学来说都是一种危险的做法。

第二,能否把文本研究作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中心视角?文本研究当然具有基础性地位,这种地位不仅使任何人物和思潮的研究都不能回避,而且在历史认识上,它实际承载着史的意义。这应该成为学界的常识。今天在马克思研究中重新强调这一点是针对过去研究的不足,而不是把它抬高到教条的地位。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广义的文本解释学,还是狭义的文本考证学,在当代学术中都可以有其独特的地位,但哪一种都不能替代问题研究,更不能以此来否定其他哲学的创新成果。

第三,在文本解释时如何处理“史"与“论"的关系?这一点在当前学界争论较大,不仅哲学,而且历史研究等领域也都存在着这个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哲学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地以史论二分来描述文本及其解释结果。这是因为,一方面哲学诠释学已经合理地指出,任何一种能够成立的解释必然是读者与作者视域的历史性融合,换句话说,文本不是具有凝固意义的“史";另一方面,除了哲学等少数思潮外,几乎全部哲学之“论"同时都是“史"的凝结和创造性再现,但这个史不是文本,而是贯穿于不同文本中的问题。因此,在比喻的意义上通过强调史论关系来提倡读原著是重要的,但刻意制造“史"与“论"的对立,并且把某一端抬高到绝对标准的地位恐怕是难以成立的。特别是,以读马克思本人著作与其他著作的多少比例来衡量学术水平,这是一种极为可笑的做法。

转换思维方式,提高研究主体的提问水平和理论意识

围绕文本解读的争论事实上超出了对待文本的理论态度,而是提出了整体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与整个人类的理论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理论进步可能使得我们能够领悟在马克思哲学中没有被充分重视的有价值的成果。例如,在今天,由于全球化成为重要问题,故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再次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这表明,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的追问,受到条件和理论家们提问水平的直接,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建构需要研究主体自觉地转换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理论意识。

20世纪传播和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认真的。虽然诸多失误并不应该由理论来承担,但是理论本身却不能不反思自身。由于这些工作涉及历史,我们在这里不好展开。仅以卢卡奇的例子,以强调这种反思本身应该直接指向理论认知的方法。当他以《历史与阶级意识》实际开创了西方之异端道路时,必须承认,他是真诚地希望从“人"、“主体性"角度来拯救第二国际重要失误的。但沿着这一路径走下去恰恰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怪圈,后来的阿多诺曾悲怆地指出了这一点。当然,阿多诺指出这一点并非因为他比卢卡奇多读了几本马克思的书。而卢卡奇本人在自己理论发展过程中,在其后期《关于存在的本体论》中,向马克思立场和观点的接近,也不是因为自己在后期接触到的马克思的著作比早期多,而是较为自觉地清算了自己的主体性哲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作为德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意识哲学)。同样,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果以为自己读了一些马克思的书就够了,那才是幼稚的。我国哲学研究事实上长期忽视了一个基础性问题,即评估西方学者解读马克思的成果绝不是拿这些学者的判断与马克思的原文逐字逐句对照,而是自己在对马克思的理解上必须高于他们。只要研究者缺乏对自身理论方法论的自觉关注,就会面临一些基本的难题,就会产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事实上,在当前马克思中,从体系取向到取向、从宏观到微观、从一元形象向多元形象等等这些转换也都十分重要。在今天,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解释产生了诸种不同的模式,也形成了对解读的不同理解,这些都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家们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自觉审理,提高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实际水平,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或与时俱进便会获得更加生动的局面。

关注重大主题,寻求马克思哲学新的生长点

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有着本质差别,它的旨趣不在纯粹的思维驰骋,它的全部落点是生活和。因此,文本研究和提问水平是基础性的工作,而最直接、最迫切的是在重大时代主题上的发言,这也是弘扬哲学精神和实现它的历史使命的基本手段。就这一点而言,它仍然包括两个基本层面:基本理论建设和对现实重大事件的参与。在基本理论层面上,我们需要构建新的学术平台,这个平台应该以当代生活实际展开的逻辑为底蕴,同时又必须站在整个20世纪思想的高点上面向世界历史发展,从而为穿透当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思维构架。而参与层面,虽然在当代学术建制和社会分工的意义上,学者或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作用,但是必须以关注人生切要、社会生活具体环境变迁为基本取向,因此需要对各类问题保持自身的敏感性和参与热情。

第9篇:研究性学习问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Focus on Problems, Stimulate the Students Explorative Study

LI Zhiling

(Zhaohui Middle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14)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 exploring teaching from four aspects of creating problems scene, progressive type questions to raise their probe interest; using variable type questions, grasping the approaches; setting open questions, emphasizing the inquiry; imagining reflection question.

Key wordsinquiry-based learning; progression type questions; variants questions; open questions; reflection explore

1 创设生活情境,围绕问题的解决,采用递进式提问,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学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先让同学们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抛物线,并设置了一个生活中问题情境,引入问题,师生互动,以“解决问题”为知识展开的重要线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1假期里夏亮同学随父母到外地旅游,他们乘的长途汽车在盘山公里上行使,经常要经过一个个的隧道,夏亮就想:隧道上方有限制,对于那些大型货车来说能否进入隧道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问题。

如图,某隧道的截面由抛物线和长方形构成,长方形的长是8m,宽是2m,抛物线可以用y=x2 + 4表示。一辆货运卡车高4m,宽2.5m,它能通过该隧道吗?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认真分析解题思路,耐心倾听学生的解题方法,并及时启发学生替换限制条件,考虑另一个条件的范围,一题多解。在解决前面的问题后,又切合实际依次提出一下几个递进问题:

递进1:实际上,一般的隧道要求双向通车,那么该卡车还能通过吗?请大家比较与刚才例子的区别。递进2:为方便行人,在刚才的隧道内修上两条一米宽的人行道,对卡车的通行有影响吗?递进3:为安全起见,在添加人行道以后,还要在隧道正中间设置一道宽度为0.75米的隔离栏杆,还能通过吗?递进4:如果要使卡车通过,那么隔离栏的宽度不得超过多少米?

本案例将问题设置在我们的生活情境中,先引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这正是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活动的基础。在逐个问题的分析,验证,解答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抛物线内接矩形的长与宽之间关系的理解,又巩固了相关知识。在学生一个个突破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的机会,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2 挖掘例题内涵,运用变式提问,掌握探究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就题论题,而应当认真钻研典型例题,挖掘其潜能,通过变式引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有利于知识的联系与拓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案例2等腰三角形ABC,AB=AC,底边BC上任一点D,作DEAB于E,DFAC于F,猜想DE+DF是否随着D点的变化而变化?并验证你的结论。在教学中,先启发学生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中猜想结论,再推广到一般的锐角等腰三角形,钝角等腰三角形总结出一般的结论。(即:DE+DF=h,h是腰上的高)在验证结论时,应探究:本题有哪些解法?(面积法,截长法,补短法),并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法。

变式1.如果点D在BC的延长线上,那么DE与DF的关系有否变化?试猜想并验证。

分析:在变式1的探究中已经得到应用面积法得出结论,此变式也不难得到结论:DE-DF=h, h是腰上的高。

教师设置了一个容易激起疑问的情境中,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给学生以思考的方向和动力。接下来,教师又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进一步探究。

提问:前面的两题都是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下,过底边所在直线上的点作腰的垂线段,同学们能否将条件稍加改动,编出相似的题呢?通过一番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了:

变式2.如果三角形ABC为等边三角形,D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作DEAB于E,DFAC于F,DHBC于H,猜想DE+DF+DH的值是否变化?并验证?

分析:此变式与式1类似,在探究中利用面积法得到:DE+DF+DH=h,h是一边上的高

变式3.当D是三角形外部任意点,求DE,DF,DH三者满足什么关系?

这里应帮助学生分析三角形外部的点的几种情况,分(1),(2),(3)三种情况一一考虑

(1)(2) (3)

通过变式问题的探究,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探究验证。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学习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还强调了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使课堂活跃着探究新知的氛围。

3 编制、设置开放性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强调探究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存在死记硬背的倾向,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努力开掘和扩充研究资源,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研究性的素材,把封闭的、定向的习题改为探索问题,把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在问题研究中自由思索,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以探索者的身份出现,去体验创造成功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数学思想,设置或编制开放性例题,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3.如图:BD,BF是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C的对角线,有哪些方法可证明:

(1)DB=BF

(2)若M,N分别是AB和BF的中点,连结DM和MN,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并加以证明。

(3)若M是AB上的任意一点,且MNDM(MN交BF于N), 那么MD=MN,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分析:第(1)问,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DBF等多种方法证明。本题起点较低,吸引同学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索中。第(2)题的方法也有多种,同学们可以得到DM=DN,DMDN等结论。有了第(2)题的铺垫,第(3)题也迎刃而解。

开放性试题在近年的中考中逐年增加,这也启示着我们教师应增强学生这方面的探索。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程度,学生的基础,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例题、练习,因势利导的开拓教学,以旧知求新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4 联想反思例题,研究问题本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类比、联想去反思问题。不但要对知识结论进行反思,而且还要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思;不但要反思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且要反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促使相关数学知识顺应纳入学生的知识轨道。书本上有许多很有价值的例题,如果对它们进行认真研究,深刻反思,挖掘本质,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4 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E,F,G,H所得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我们把四边形EFGH称为中点四边形)

通过对案例4的证明,我们可以得到“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那么如果原四边形再添加些条件,这个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所以,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引导组织学生自己添加四边形的条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拓展。在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将各情况进行小结。

联想1.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结论是平行四边形)反思1.如果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原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

联想2. 顺次连结矩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结论是菱形)反思2:如果中点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原四边形一定是矩形吗?

联想3. 顺次连结菱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结论是矩形)反思3:如果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形,那么原四边形一定是菱形吗?

联想4. 顺次连结正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结论是正方形)反思4:如果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原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吗?

小结:顺次连结四边形的四边中点,所得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形状无关,与原四边形对角线是否垂直,是否相等有密切关系:①原四边形对角线相等中点四边形是菱形;②原四边形对角线垂直中点四边形是矩形;③原四边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④原四边形对角线既不垂直又不相等中点四边形只是平行四边形。

上述四个关系是互逆的,由此同学们通过反思探究的出了四边形对角线的位置或数量关系与它的中点四边形形状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探索:(1)顺次连结梯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形状?(由上述关系④,得到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那么顺次连结等腰梯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形状?(由上述关系①,得到四边形是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