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

创造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造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造思维的培养

第1篇: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为学生创设创造性的环境,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教师自身的思维灵活性都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再到善于提问。把学生质疑、提问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捕捉学生进发的创造性火花,同时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留有学习余地,创造出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教学中,教师的导人新课、创造性提问、启发式讲解,师生学习活动的协同评价与总结,都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教师要围绕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和思维心理品质、思维形式与习惯等进行训练,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激发。

如《社戏》最后一部分写道:“我吃了豆,却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什么都是六一公公的豆,味道却不同呢?教师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有的学生说,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最有味道;有的说,和小伙伴一起吃起来热闹,才觉得豆特别好吃;有的说,孩子们背着大人偷偷地煮豆吃,有新鲜感、神秘感,所以特别有滋味……

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学生从心理、生理等不同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使问题得到创造性的回答,学生的潜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激发创造兴趣,开发创造想象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条件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尝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并敢于幻想。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狼和小羊”教学片断]

(课文最后写道:“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

师: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都来当一回小作家,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生1:猎人来了,把狼吓跑了。

生2:当狼向小羊扑过去时,小羊一躲,狼撞到大石头上死了。

生3:当狼扑向小羊的一刹那,猎人一箭射中狼的眼睛,狼昏死过去。

生4:小羊骗狼说,要回去洗个澡,让狼吃干净的肉。狼信以为真,结果小羊脱身,一去不再来了。

生5:小羊说服了狼,狼自己走了。

在这个示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编故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想象能力。

三、注重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有位记者曾问过杨振宁教授:“您在国外教书多年,您看中国留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杨教授答道:“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就是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一位留德学者曾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人也许能讲出二十种答案。尽管有些答案非常离奇。”诺贝尔奖新得主美籍华人朱立文教授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他还说,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传统教学法约束学生思维,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发现,勇于探索。

第2篇: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效。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使英语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弃旧吸新,要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文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语法结构、句型、习惯用语让学生归纳;规律让学生寻找;课内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从而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发展者。而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合作者,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解难者、鼓励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要多做积极的评价,满足他们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营造创新思维氛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一方面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有力地促使学生广泛地、灵活地思考,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发散思维、广开思路,提出各种答案,促进学生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直觉及自主性的发展。

如:初二(上)Lesson 39 John's Day一文中,让学生细读课文后,提出思考问题: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学生七嘴八舌,答案如下:

A:Because he wants to do sports.

B:Because he is too short to press the button of 15.

C:Because the lift is only to the twelfthfloor.

又如:初二(下)Lesson 91, The Queue Jumper一文中,提出Why did the old woman talk slowly?学生回答如下:A:Because she thought Indian didn't understand English.

B:Because she was very old.

C:Because her back was hurt.She was ill.

由此可见,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该设计信息沟,层层递进。教师应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而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背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辩,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提升了学生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多运用模仿对话、改写课文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笔者经常以讨论、分组辩论赛、课本剧等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广开思路,展示创意,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回顾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例如,在讲“Shopping”一课时,教师不必给学生太多束缚,他们可以想象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购物。由于多人讨论更能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创设对话。学生联系实际情况,想象可能会发生的场景,利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方法,进行积极的分析、综合、推理、思考和想象活动,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表达思想。

四、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自由发挥发散性的特点是从某一点出发,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应尽量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问题,提高其想象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采用“暴风雨式的联想”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在英语教学中,笔者也尝试着采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3篇: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

教师要注重培养和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深度挖掘生活中常见的设计元素。笔者建议,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可以通过图形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给出一种基本形“圆”,让学生在生活中找100种接近这一基本形的物品。开始学生可能只找到太阳、月亮、地球、车轮、桌子、杯子等简单的物品,但随着思路的延伸,慢慢就可以找到几十种、上百种乃至更多。这种训练方法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发现,观察能力在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得以提升,能发现更多的设计素材,为后来的设计创作积累资料、打下基础。

2注重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也是一种求异思维,就是要求改变常规思维,超越惯性思维的束缚,这种方法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一旦拥有了发散性思维,就能够从独特的角度看待一个事物,从而获得与众不同的创意与灵感,创作出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笔者建议,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小练习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可以采用谷歌行政助理招聘时提出的问题:列出铅笔的10种用途。刚开始学生会给出写字、画画等常规性的答案,在教师的启发下答案渐渐丰富起来,如铅笔穿进墙里可以挂衣服、两支铅笔一端固定可以当圆规、碳素铅笔可以用来当正负极、可以当竹蜻蜓下面的杆。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必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见得多了,想法自然也就多了,思考问题就不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有意义的各种知识,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注重想象力训练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只是这种想象力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被隐藏了。教师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必须启迪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更提倡学生在创作中异想天开,甚至鼓励学生大胆地“胡思乱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对于原有知识和经验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开动脑筋,不再拘泥于教材的陈述或教师的灌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实际,提出合理的质疑;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构建新颖的想象。同时,与培养发散性思维一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为想象力是在多种知识相互启发的基础上衍生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将空洞的想象变为创作的灵感,才能诞生绝妙的创意。

4以赛促教,实战演练

以赛促教、通过实战演练磨炼设计水平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在平面广告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广告设计大赛,如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并弥补自身的不足。将比赛命题引入平面广告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比赛获奖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广告大赛策略单的具体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意训练。学生的广告作品既是课程作业,又是参赛作品,学生可以通过比赛提高自身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比赛检验教学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5总结

第4篇: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

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是: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缤纷灿烂的创意果实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即创新思维之树。三者的逻辑关系是: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产生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灵感产生创意(稳定可以感知创意之果);创意聚合为想象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之树)即创新思维。

因此,通过少儿科幻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兴趣基础上产生的灵感之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关键词】科幻画 灵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少儿科幻画创作,是一项深受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亦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以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对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以及三者关系的论述,探索了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学生创造性即想象力思维的机制,同时借助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作品实例加以论证。

一、对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一)少儿科幻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颜色、形体甚至物件的外观等图像视觉来传导信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在其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绘画题材和画作内容缺乏大胆想象、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缺乏新颖性与独特性、作品大同小异、创作思路相互模仿了无新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等。上述现状亟待改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时代需求。

(二)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所谓“科幻画”中“科”指的是科学常识、科学知识;“幻”指的是幻想、联想和其他符合科学逻辑的想象;“画”则是指美术技法和技巧。总之,科幻画是把科学元素渗入到美术创作画教学中,它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幻想和美术表现能力三大要素,是三位一体的艺术结晶。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平面艺术展示创造性思维和绘画表现技术有机结合的科学和艺术的教育,也是一种倡导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科幻画来表现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憧憬,以及对困扰人类种种难题出于科学角度的解决方案。因此,一方面想象空间不能局限于科学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毫无科学性的漫无边际地把绘画变成科学神话。就教师或科技辅导员而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和发挥来自于对科学和美术的双重热爱以及把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但是光有内心的创造冲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使其外在化的美术语言。而科幻画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力图探索出符合少儿兴趣的把科学和绘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思维规律和艺术表达形式。

基于上述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出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如下要素:第一,受教育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第二,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科学题材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第三,教学途径是积极启发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想象,随之用各种美术技法加以具象化地表现;第四,教学目标和重点不是绘画作品本身的优劣和奖项的层次,也不是美术技法的娴熟和艺术性,而是着眼于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对科幻美术具体化的创造力的不断挖掘、激发、发现、催成、培养和成熟,即内在的创造力的培养。至于绘画作品所使用的美术技法、技巧,是否得奖等都是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参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目标本身。

(三)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特点

科学幻想绘画是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遐想而形成的绘画作品。以科幻画为媒介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因而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教育特点:

第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美术心理特点。受教育对象一般为7岁至 14岁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美术心理特点具有阶段性,从“画内心自己”到“画外部世界”,从“无目标地为玩而画”到“有目标的题材创作画”,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此外,学生们富有无边无际的幻想而常常缺乏合情合理的科学,要把“幻想”和“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变成科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的。

第二,要十分关注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法对学生的美术心理的影响。正如现代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年龄、着装、打扮十分敏感,这对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样,美术技法的表现力对教学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加上科幻画题材的迷幻神秘性,绘画技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简单的一只蜡笔虽然可以成画,但成不了科幻画,正如自行车的快慢无法表达飞机的速度,何况是光速”。

第三,要耐心地启发和期待并小心翼翼地关照和呵护学生流星掠空般转瞬即逝的科幻灵感。而科幻灵感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

二、对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探索

在指导少儿科幻画创作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幻灵感、科幻创意以及科幻兴趣的研究。灵感一词有点玄妙难以捉摸,在心理学意义上解释为作者在独创性活动中,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意念;从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科幻灵感则可以解释为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具有科学幻想内容的意念。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是彼此关联、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机制的三大核心要素,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

(一)科幻灵感与科幻画创意

就科幻灵感与创意的关系而言,科幻灵感是科幻画创意的起点,一种主题创意的产生首先来自某种灵感意念,灵感如流星掠空,耀眼夺目又转瞬即逝,活跃灵动但不够稳定,要形成真正的创意则必须善于感知灵感,抓住灵感,并不断强化和放大灵感,使它最终成为可以感知的东西,成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

(二)科幻灵感与美术兴趣

就科幻灵感与兴趣的关系而言,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灵感的产生奠定基础,灵感的基础是兴趣,兴趣是灵感的源泉和滋生土壤。

要让学生对科幻美术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让科幻画真正走进他们的视野,走近他们的心灵,诞生于他们的笔下。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用其带有童稚的美的原则,把心中的世界再造成为眼中的艺术世界。这会让学生在科幻画的创作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欢乐,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发现、唤醒、引导他们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可能来自学生自然禀赋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但比兴趣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兴趣的维持。兴趣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兴趣的鼓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即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鼓励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具有显著的作用,这也构成了现代美术教育以及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础。

科幻灵感产生的依据来自科学的引领。科幻灵感不是胡思乱想,应该遵循科学规则。少儿科幻画不是神话或童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它是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少儿幻想绘画作品。中小学生是不缺乏想象力的,但是丰富的想象则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而不能漫无边际。笔者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十分注重想象力的科学化引导,即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趣的科幻知识的基础上再进入科幻联想,同时对科幻联想也还要加以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放鸭子,否则联想的效果也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的关系

如果把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一并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简单的关系结构:

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由此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

上述三者的逻辑关系是:

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创意(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

因此,在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对科幻画兴趣基础上的科幻灵感的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三、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实证探索

(一)从作品“奇特的树”看对科幻灵感的敏感、捕捉和提炼

“奇特的树”这幅画获得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画的诞生在于小作者有感于马路上的电线杆极难看又影响行人走路,于是灵感闪现,要用树来代替电线杆,后又想把电话亭、售货亭、商店等都搬进树里面,但这显然不科学,一棵树心怎么能容纳一个商店呢?怎样才能把商店压缩进一棵树呢?经过对幻想的科学整理,小作者只把售货亭搬到树里面,从而确立了 “奇特的树”的创作主题。

在创作过程中,小作者还产生过要把行道树用作公共汽车站牌的灵感,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她这个不科学的灵感,而是带她逛马路,让她仔细观察公共汽车站牌和行道树数量之间的关系,让作者对自己的科幻灵感经受科学和常识的选择。无数个与树有关的科幻灵感在不断得到提炼、升华,最后诞生了具有公用电话亭、售货亭、广告招牌、街头地图、交通指示牌功能的奇特的树,树叶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用于树上水果灯的照明。

(二)从作品“仿生鱼”看对绘画创意的鼓励和放大

画作“仿生鱼”曾获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画面中三条环保鱼,一条鱼专吃垃圾,一条鱼专喝污水,第三条鱼给其他鱼看病。该画在构思上把被保护动物变成了具有环保能力的动物,这种动宾颠倒的奇思妙想充分再现了儿童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和打破常规又合情理的童趣。该画的构思起先来自于国外画有鱼的装饰画,画面装饰性很强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科技成分,笔者引导学生由鱼想到了大海和海洋污染,再想到清除海上污染的机器,再想到可以像鱼一样在海里游动的机器鱼,最后想到可以治理污染的仿生鱼,该画的创意就这样产生了。

该画在绘画技法上也非常具有创意,是在色布纸上使用了固体水彩笔、珠光立体笔、珠光笔,甚至修正液,画面效果非常特别,有些部位的颜色即便是成人也难以理解其形成的机理效果,几乎无法复制。许多看过该画的儿童画专家对其绘画技法惊叹不已。当作品最后完成后,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弄不明白这幅画究竟用了哪些材料。

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内在的构思,同样也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外在的艺术表现,这种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造机制恰恰是科幻美术思维机制的特点,也是科幻美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国).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

第5篇: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课堂提问;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经常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完美地设计课堂提问,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使学生浮想联翩,提高思维的主动性、发散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提问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提问的时机和技巧,问题的设计。

一、提问的时机与技巧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问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1.营造适宜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环境

创造性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营造宽松的、积极的问题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在讲到碱金属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光亮的铁钉置于CuSO4溶液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为什么铁钉表面会变成红色?”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呢?”学生在铁和CuSO4溶液反应的思维定势下,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Cu的结论,此时再演示Na和CuSO4溶液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中国学生潜在的能量,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养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思维特别活跃。

二、问题的设计

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问题的将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翅膀,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具有强烈个性的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设计渐进式问题,激发学生主动的思维能力

化学课内容前后联系很紧密,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就要有目的地针对与之相关已知知识点。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揭示知识,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例如,在讲乙酸的分子结构时,可以先复习乙醛的氧化反应,让学生写出乙醛的银镜反应还有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并复习断键位置,从而引出了乙酸的结构。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对乙酸的分子结构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2.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发散性。通过对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秀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具备发散性思维;而一般学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训练这些学生的发散思维。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比如在将有机物的燃烧规律时,先讲等物质的量的有物燃烧耗氧量如何比较,接着引发学生思考等质量的有机物燃烧耗氧量如何比较,再近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是等物质的量的有机物中有两钟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应如何比较……如此由一道题演变出多道题,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培养思维的非逻辑性、发散性。

3.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的推测与假设能力

推测与假设能力,是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一面。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例如在讲酯化反应原理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1]乙酸和乙醇是通过脱水缩合而生成乙酸乙酯,试分析脱水断键的可能位置?[问2]现代科学可采用示踪原子18O的方法确定断键位置,试想如何确定?[问3]分析乙酸的酯化反应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的断键成键的位置关系?[问4]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若使平衡正向移动,应使浓硫酸还是稀硫酸,为什么?若使平衡逆向移动应使浓硫酸还是稀硫酸,为什么?[问5]若使平衡逆向移动趋于完成,需要在什么条件下,为什么?

这就要求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回答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推测与假设能力,这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4.难其所难,以求化难,尝试头脑风暴训练

难点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认知过程中的“鸿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能结构,在难点之处质疑问题,或引起学生的重视,集中注意力听讲;或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难点作探索。这样在难点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也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从非常压抑、不知所措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使思维产生升华。

例如,在讲授“氢硫酸与某些重金属盐反应”这一性质时,可先进行有关实验:H2S+CUSO4CUS+H2SO4H2S+Pb(NO3)2PbS+2HNO3H2S+CDSO4CDS+H2SO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鲜明感知,要学生接受上述议程式并不困难。若进一步质疑:“这些反应是不是复分解反应?”这一问题就像在学生平静的脑海里一石激起疑问的波涛。当学生判断出它们都是复分解反应时,自然而然地又会产生“弱酸怎么能制取强酸”的疑问来,在学生显得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再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对照实验室制取H2S反应方程式,于关键之处(金属硫化物在酸中的溶解性)轻轻一点,使学生恍然大悟,黑暗之中突现光明,学生的思维能力会突然升华,大大发展了创造性的思维。

课堂提问的设计成功与否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讲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的独立和创新精神。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不断地培养。

【参考文献】

[1]任秀月.《化学概念的教学》.

第6篇: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

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即出校门就能从事某种工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定义至今还没有定论。何克抗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学习学科知识、解决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的问题过程中,力图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空间、获取信息、分析加工和转换信息、储存信息、应用和监控调节信息,从而达到产生或可能产生出某种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成果,并加以传递、展示、评价和反思提升这些信息的智能品质。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还有研究者用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来描述创造性思维,指出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发散思维是最有代表性的创造性思维形式。从以上的界定可以看出,对创造性思维的界定有不同的侧重,但总体上来看,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以“新颖”或者“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中职生的思维状况分析

中职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没有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缺乏创新意识,思维懒惰,依赖性强,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通常相对较低。但学习成绩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没有直接关系,对于中职生而言还有着某些优势。中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阶段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况。因此,对中职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授课的开始,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地学习,也更能取得成就,因此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才会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富创意和想象。创造性思维具有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等特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音频和视频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更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我们在讲《动画制作》课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几段动画,从外部进行刺激,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就愿意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2.采用“交流合作”,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学生开始对信息进行加工、组合、选择。老师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应,学生可由其所学过的知识,或所经历的经验,运用联想的技巧,去寻找并建立事物之间新奇而富有意义的联结关系。在这个阶段,学生在学习中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学习潜能。教师要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等熏陶、感染、启迪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创造的热情和欲望,自觉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学生之间通过教学,相互学习,了解信息,也相互提出建议。交流的过程使学生相互间的思维再次产生碰撞,鼓励学生重新构思,争取与众不同,激励学生强化创造性思维。

3.科学评价,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学生作业进行科学评价,检验学生作业中创造性思维的价值,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向全体同学展示自己的作业,学生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作业展示时,相互欣赏,在比较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对出现的“亮点”,发现“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性作业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因此,评价学生的作业,进一步挖掘、帮助学生分析认识,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培养中职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中职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需要老师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教学。以上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试验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

第7篇: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

中专数学创造性思维

我们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人类的素质,特别是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造性素质教育,创造性素质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由于数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殊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学科。作为一个中专数学教师可以不去追求创造性思维的严格定义,但必须知道它的重要属性――新颖性和独立性的思维品德,即能够独立地提出或解决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的思维品德。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应有两个阶段:(1)初级阶段。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正处于逐步形成过程中,通常指的求学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提出或解决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人类来说常常是已经认识或已经解决的旧问题,并无社会效果可言。(2)高级阶段。就是创造性思维已经形成,有能够提出或解决具有社会效果的新问题的创造性能力,通常称为创造性人才。我们中专数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就是要完成上面初级阶段的任务。那么该如何培养中专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造性思维概念及其相关特征

创造性思维即具有创意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寻觅事物的客观本质的基础上,引发刺激形成的新的更具独特性、创造性的一种思维过程。具体有下面几种特征:①联想性,即由甲事想乙事,甲事是乙事的原因,乙事是甲事的结果。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散性,没有太大的逻辑束缚,同时也有一定的连贯性。②求异性,异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创新的目标导向。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不只是局限于会解题,而是更高地要求自己会创造性理解、运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③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并无现成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可循,它的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日常学习当中需要灵活多变,不要拘限于课本。

二、中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虽然中专招生规模日趋增强,然而其生源很多都是经普通高中层层筛选后落选的学生。这些学生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学习兴趣狭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心缺失,数学基础薄弱等方面。这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就业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中专数学教学的改革举步维艰。从而很难达到国家培养合格中专生的标准。

2、教学方法陈旧,虽然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办法改变应试教育这种传统的模式,直接导致教学手段不够新意,更多的只是照本宣科。由此导致中专教学只是完成任务,方法上也只是简单的灌输和死记.忽视理解和过程等。这种现状衍生出的直接后果是教学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学生也无法充分提高其思维的发散性和推理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及动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我们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能,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事实上,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这无疑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造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性的,而且是必要的。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学科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

四、如何在中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提,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可以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以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绝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教师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第8篇: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习惯;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创造力,不仅是新课标对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不少学生在数学问题的解析中,过于拘泥于形式,思维缺乏创造性,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习惯,首先应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应留有余地,发扬其思维中好奇、敏锐、活跃、敢想、敢创的一面,引发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欲望,克服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发展充满生命力的思维活动。其次需培养其质疑思维、转移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反思维定势的思维习惯,这样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一、鼓励自主,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

独立思维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的标识之一。善于思考,不断创新,是具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的表现,鼓励自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借助课堂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活动时间,不受课本与教师传授内容的束缚,充分发挥独立见解,有利于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在质疑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个人认识”。只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那么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定会得到长足发展。

质疑包括修正错误型质疑,问题多解型质疑,题解简洁性质疑,补全解答型质疑等。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思维能力:

1.给出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判断的错误;给出繁解漏解,让学生在对已有解答的繁琐的批判和对解答的不全面的质疑中发展思维的简洁性和完备性。

2.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答案的不唯一使得学生不能再在对问题感到似是而非的时候仍能通过排除法得到正确答案。只有对知识、方法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全面把握才能正确作出解答,并在对每一个是非选项的质疑过程中发展由质疑到释疑的思维能力。

3.给出结论开放的命题,让学生在求证的过程中提高辨明是非的能力。

二、提倡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思维

所谓思维的多向性,通俗讲就是多角度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心理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其思维形式通常表现为正向、逆向、纵向、横向四种,而从“创造”角度看,逆向思维与横向思维尤其重要,下面举例来说明:

1.逆向思维。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它的反向或由正常思维习惯的反面来考虑问题,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时常会有“柳岸花明又一村”之效。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给予引导利用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2.横向思维。初中数学是由代数、几何等各个分交纵横沟通组合而成,因此,探索解题途径时,除了思前想后,还要善于左顾右盼,而“数形结合”则在横向思维中有着巨大潜力的有效解题途径。

转移思维能开阔视野,不使思维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个侧面。它要求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转移思维方向与联想方式。不断改进与扩充已有的结果,不仅重视常规方法,同时也重视非常规方法。

有意识、合理、恰当地利用特殊数求值解题,不仅可以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有效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达到简化、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的简洁性、准确性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从而达到优化、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三、培养逆向思维习惯

心理学把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叫做逆向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辅助法宝。对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从正面去直接探求,常常一筹莫展,若改变思维角度,适时启动逆向思维,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顺推不行,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行,想办法间接解决;正命题研究过后,研究逆命题,往往能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突破思维障碍,开辟新途径。培养逆向思维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保守性,同时,往往能导致某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促进数学创造的产生。

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以下一些方法培养数学逆向思维的能力。

1.注意阐述定义定理的可逆性,强化对定义的逆用的自觉性与敏感性。并且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定理的逆命题正确与否能使学生进一步分清其条件和结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完备,还能激发学生去钻研新的知识,引导其进行创造性思维。

2.通过公式的推导、公式的变形、及公式的不同形式在应用方面的异同分析,启发学生从公式的正用转化为公式的逆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灵活性。

3.注意解题中的可逆性原则。如正面分析受阻,可逆向考虑。反证法、分析法、反例否定法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强化逆向思维。

四、培养形象思维习惯

第9篇:创造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指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传统的语文教学顺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式的训练,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发展。而创新思维则表现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补,在人的创造能力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它方面的能力所不能取代的。帮助学生善于发现、乐于表达、走向成功。教学实践证明,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会使学生产生难以名状的愉悦,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穿针引线,铺路架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看,创造力与智力并不是同一回事。虽然创造需要有分析、计算、排列等能力作为基础,需要左右两半脑的配合,但是,集其大成者,是右脑的创造功能。智力高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创造力,而具有一般智力水平的人,经过培养,却可能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如果生活在鼓励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发明创新的民主和谐气围中,那么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如果生活在不允许自由探索和研究的一言堂、家长制的环境中,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受到扼杀。因此,教师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求,竭力营造一个宽松、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为现代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对老师发生亲近感、信任感,进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劳动,面向主体,热情引导学生探究和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和喜悦。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积极性、主动性,都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他们不会自动涌现,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取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角度为突破口,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诱发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的思维。

三、引导学生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指导和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读书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有透视力,对文章以外的意思都能识别、体味。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探疑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用预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经常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迫使或者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使其逐步具有探索意志、创新精神。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是指,提出学生一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借以强调所要学习的重要性,震撼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教师教学要从“疑”入手启发学生思维,质疑求异。求异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对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思考,鼓励学生做出不同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求异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也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及独创性。

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