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原理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基础,占分比重达到1/3,要想在考研中夺得高分,必须要对教育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那么这个理解来自哪里呢?对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把握是理解教育学的基础。同时,教育学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都有相应的联系,涉及到了教育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教育学的前提,因此,对教育学原理的把握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原理整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学以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说、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发展历程等。第二部分,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与生产力、政治、文化、科学、人口等的相互关系;教育变革的相关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个体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主要理论、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的学制、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部分,课程和教学。这一部分是教育学原理的重头戏。主要包括课程的相关定义和类型学说;课程计划、目标以及实施、评价等;还包括教学的相关定义和各种理论流派;教学过程、模式、原则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第五部分是德育和师生关系。这一部分包括德育的概念、过程、原则、方法和德育途径和各种德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以及劳动特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师生关系建立等内容。
二、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针对中外教育史,重在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同时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历史,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针对中外教育史,复习方法指导为:
1.从宏观到微观: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历史性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时间发展的顺序,树立回溯历史的整体感。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讲解或口述的方法。复习的思路:整部分——各章节——各知识点。
2.理清知识的层次:知识的层次既体现了知识在整个教育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复习时应当倾注的关注程度。所以理清知识的层次很重要。按照学习层次的要求我们将其具体分为识记和理解两大类。复习时各个知识点应当把握到什么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注重比较和联系:由于是教育史,这里需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也需要考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更多的可比较的“点”。
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据此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概述 2、心理发展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解释4、学习动机 5、知识的建构、技能、品德的学习 6学习策略理论。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结派、认知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理论、智力理论与创造性的培养和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是重点章节。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二要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三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其来说明和解释有关的教育现象,解决有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算是教育学大综合中较为抽象和难懂的一个部分,在复习时建议大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一些教学案例来体会和理解各种原理。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大家可以采用,即“树形图法”。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本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较的是北师大出版的由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通读全书后,理出主要线索。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哪几大方面的问题?每一个大问题下又涉及到哪些主要内容?每一个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依据这些问题,可以画一个树型图,帮助你理解“树干”与“树枝”、“枝叶”等的内在关系。然后,依据这一树型图,再参考其它书目,对这一图式做作一步的充实完善。
四、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科研方法具有1、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彼此独立的特点;2、注重程序性和操作性;3、应用性,强调与实践问题的联系;4、教材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学习教育科研方法,需要基本概念有精确把握的基础上,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来学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教育研究的例子,亲自分析评价,将概念放到一个具体情景中体会。
1.理解基本概念:对教育科研方法而言,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一些概念本身就较难理解,死记硬背就更不容易实现了。较好的方法是联系实际,将概念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环节;教学手段
一、课程定位
基础会计是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金融学、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作为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不仅有助于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还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加强学生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了解。
二、学习者分析
为了掌握学习者的情况,通过采取从班主任处获得学生基本信息,向学习者发放问卷等方式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选择开放教育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想找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取得大专文凭和学习提高知识能力;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是集中面授和网上互动学习;95%的学生具备网上学习的条件,基本能够独立使用电大各教学平台;40%的学生有一定会计基础(取得会计相关专业中专文凭、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60%的学生表示对会计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主要有会计基础比较薄弱、工学矛盾、学习中遇到困难没有途径解决以及缺乏学习动力。
三、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电大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导学为辅”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理论性和实务性都很强的特点,把八个章节分为分为两个模块,分别为基础模块和实训模块。针对不同模块,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将采用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基础模块
1.课时安排此模块主要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第三章账户与复式记账法和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上述四章内容主要阐述了会计入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内容,属于《基础会计》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对于会计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较晦涩难懂,而且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理解程度对后续章节的学习也很重要。这四个章节分别安排9个课时的线下以及30个课时的线上学习。线下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讲为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此模块学习主要采用讲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师不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注重该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传授,运用板书、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形象,还要在线上运用电大在线平台、微课、课程QQ群和课程论坛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学习交流平台。2.具体活动设计以第三章账户和复式记账法为例,分别从线下和线上来设计具体教学活动。(1)线下学习以教师主讲为主,通过ppt、板书等手段,向学生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记账规则、会计分录的书写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譬如说在讲解账户的T字形结构时,通过ppt以及板书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账户的基本结构以及四个金额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结构,并通过板书归纳几种类型账户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加深记忆。(2)线上学了向学生提供传统的三个电大在线学习平台,还针对本章节重难知识点录制微课,例如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会计分录的编写以及试算平衡表,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理解。课余时间,学生也可以通过课程QQ群对课程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可以通过QQ群互相讨论或者向教师提问。
(二)实训模块
1.课时安排此模块主要包括第五章会计凭证与账簿、第六章期末账项调整与结账、第七章财务报表和第八章会计工作组织,上述四章内容侧重于会计实务工作中具体工具的应用,对于没有实务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也有难度,对于这部分的学习应该在掌握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加入实训环节,通过设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2.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对实训模块的教学环节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项目实训和综合实训。首先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作为三个项目,分别设计实训内容,然后再将证账表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实训。通过设置实训任务,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个系统的实训过程,不仅加深对各个项目的理解,还对会计实务工作的整体流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创新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主要以下三点创新:
(一)将课程内容分为两个模块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将本课程的八章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实训模块。基础模块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阐述,知识的学习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训模块以设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基于电大“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导学为辅”的教学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能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还采用了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导法,例如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课程,对相关知识点组织线上和线下讨论,以具体案例讲解某个知识点或者通过设置任务引导学生在做中学。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教师担任引导、帮助和监督的角色。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高校;“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2〕杨霞飞《.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9.
【关键词】创新教学 高中 思想政治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7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已成为改革的核心理念。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也成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政治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摆在每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学内容要做到丰富多彩,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1.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几年来,我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就是钻研教材,准确掌握知识点,理清知识结构,把握重点难点。备学生就是必须首先了解学生,这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备课的中心是备学生,所以,应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方法等各个方面,学生知识的深浅、能力的强弱、品格的好坏、方法的优劣,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知识是能力增强、品格提高的前提,方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接受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广泛搜集教学材料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我力求每节课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含金量”。我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书籍等多种有效的媒体手段,搜集大量的材料、宝贵的信息。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但能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高教学效果。譬如,在教学“国家财政”这一内容时,结合正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系列抑制通货膨胀的漫画和图片,生动、形象、直观地介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我还讲了许多最新的情况: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危害,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对比关系,世界各国应对经济膨胀的措施等。紧紧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学生有一个鲜明的观点,“抑制通胀,保持社会公平和稳定”是国家财政的目的之一。学生的兴致很高,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迭出,通过搜集身边生活中的材料来开启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读、议、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阅读
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抓住思想政治的学习要点,充分认识到政治理论对社会和自身长远发展的意义,从而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并且树立坚定的信仰和毅力。我教学生的两种基本的阅读方法如下:
(1)粗读。粗读就是粗略地读,是一种翻阅法。要求学生记住课题,了解一本书包括几个单元,每单元有几课,每课有几框题,每个框题各讲了什么问题,找到观点,着重了解大意,提纲式地把握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整体框架。这种读法要求加快速度。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2)细读。细读就是精心、仔细地读。要求学生看懂教材所列举的事实、例证、资料、数据;弄清教材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分析问题,进而归纳、概括出结论的;提炼和整理教材内容的要点;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基本原理。细读,绝不是死读书。要教育学生懂得书是凝固的文化,人是精神的载体,不应让书去驾驭人,而应让人去驾驭书。
鼓励学生敢于对书质疑、提出问题,善于联系社会实际理解书,善于运用书中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书读活。
2.讨论
议论(讨论)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共同研究,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及讨论的具体要求,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来展开。讨论一般是以相近两排的四个人为一组进行,让学生互相提问,相互解答,共同寻找正确答案,教师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在教学“商品”这一框题时,提出“自然界的阳光、空气、天然矿泉水是不是商品?农民留给自己吃的粮食和送给别人的粮食是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不是一定是商品?两种不同的商品为什么可以相交换?两种商品为什么能够交换?”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议论,各抒己见。议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的自学过程变成学生多思、深思、学会、会学的过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训练
关键词:CAD技术;CAD课程;项目化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形成促使了机械CAD技术的产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国际生产制造业的领头羊,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适应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形势的需要,各高校相继开设了CAD技术的相关教学课程。其中,《CAD技术基础》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性较高的基础性课程,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机械设计、CAD技术研究、开发等工作的基础。提高应用型本科《CAD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是进行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应用型本科《CAD技术基础》课程的概述
《CAD技术基础》是一门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基本原理及应用的课程。课程内容介绍了CAD的基本概念、工作过程及功能,CAD系统的结构、分类、组成及发展现状与趋势,CAD系统的软件、硬件及应用等,同时针对专业特点及学生软件掌握情况,侧重AutoCAD软件的应用,结合专业知识,重点培养学生运用CAD绘制二维工程图样的能力,及CAD简单三维模型创建。《CAD技术基础》课程内容设置的比例为理论内容占据教科书比重较大,实践的相关内容较少。学生在学量的理论内容的同时没有辅助的实践练习,这样的教学内容会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操作[1]。
二、应用型本科《CAD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量大与课时少搭配不均
《CAD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量较大,但是,学校设置的课时较少。在既定的时间情况下,教师无法将知识点相关联的内容讲解的全面,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点难以透彻的理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课程内容的不合理
教师在进行机械CAD技术教学时,大部分教师完全依赖教材内容的设置模式进行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CAD技术基础》教科书的内容以理论为主,以少量的实践练习为辅。教师完全的依附于教科书的安排,使教学内容乏味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合理的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使实践环节得不到实施,无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制造业水平的提高促使国家对机械CAD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加大。由此,国家教育部门在各大高校开设了机械CAD技术课程。其课程开设的时间较晚,其教师团队的专业程度也就参差不齐。《CAD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包含了CAD的设计理论和网络的相关技术以及数据库相关内容等。其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面结构,课程的实践内容,更提高了对教师实际操作水平的要求。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够是不能胜任《CAD技术基础》的课程的教学任务的[2]。
(四)教学设备的不完善
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数字化技术的基础是CAD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数字化技术的更新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大多数高校进行CAD技术的课程教学时,其教学内容与时代进步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数字化技术的更新程度是不匹配的。这样不完善的教学设备,是无法进行《CAD技术基础》课程合理科学的教学实践的。
三、应用型本科《CAD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策略
(一)合理设置项目化的教学课时
依据《CAD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进行学期课时时间的合理安排。尽量在课时方面,让教师放开束缚,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项目化的整合,使教师可以建立将教学内容与企业中的项目相融合的知识体系。项目化教学课时的设置,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在应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本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
1.教学内容的项目化
虽然《CAD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多以理论为主,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科学化备课。教师可以模拟企业的有关项目的实际工作流程,教师将学习的知识点与企业项目中相关内容进行融合,使每一个项目出现的实际问题对应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很快的融入到整个项目实践的学习中去。
2.项目化教学方法的设计
CAD技术的关键应用是在培养学生运用AutoCAD绘制图样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巧妙的结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进行统一项目的布置,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项目的任务书去了解相关的项目内容和注意事项。教师将相关的CAD制图方法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掌握的知识进行项目完成工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安排,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使学生主动去实践CAD制图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优秀的机械CAD技术人才。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校在进行教师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专业程度作为教师的考核标准。由于机械CAD技术在时展的推动下不断的进步和更新,教师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提升。所以,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学校要定期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3]。
(四)完善教学设备和校外的实践课程
《CAD技术基础》的课程的实践课内容主要是以上机画图为主,学校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及软件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学校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去各大企业了解其工作生产模式,学校也可以与企业进行签约,让学生到各大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使学生通过校外的实践课程更好的了解CAD制图的应用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CAD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下教育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CAD技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论述,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为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方面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奇瑞.应用型本科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5(09):45-4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优点;应用;课堂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65-02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定义
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协调、控制、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有效的课堂管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教学秩序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另一方面,有效的教学管理能调动师生积极性。所以师生积极性的发挥既依赖于师生自身内部动机的激发和素质提高,又依赖于良好的教学管理。良好的教学管理既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激情,又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简言之,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根本保证。
二、关于案例教学法概念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哈佛商学院教员于1925年引入商业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法在具有亲验性质的教学法中得到广泛运用,其主要原因在于:案例教学法除具有其他亲验教学法的作用和特点而外,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有很强的适应性,即对各类教学对象和种种实际问题它都具有很强的效用。对于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无论是经验丰富些的,还是经验略为欠缺的;无论是对机关的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案例教学法均可适用,从而完成学习过程,最终实现各有所获。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优势及不足对比
较之传统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更容易吸引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案例教学法也使课堂更加的生动直观。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这些优势,使它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有组织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主导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还能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从而实现教学相长。通过一些案例激起学生对案例所蕴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兴趣,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其次,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心理学为例子,任何一个心理学案例,都具有其特殊的心理背景等,都需要不同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动员大家用心理学基本知识点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再次,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快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以教育学基本原理教学为例子,在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育过程中现实案例的研究,把一些真实的典型教育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身临其境地作出反应,这也是提高学生今后教育工作中的实践能力。最后,案例教学法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当然,和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再如,案例教学法在讨论中容易出现不找边际的联系,因此,案例选择要精当,并且前提是一定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四、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过程
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第一步要注意选择和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然后才谈得上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和分析讨论,教师再根据课堂上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进行总结提升,至此,只是完成了课堂环节,课后还需要对这次案例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评价,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典型案例。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案例资料的组织,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一般而言,适用的案例应该是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同时,选择典型案例还应考虑案例的现实性、真实性、启发性、精练性等。
2.实践中,第一步要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案例。通常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会事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理论从案例情况中寻找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第三步,全班交流,共同探讨更好解决方案。在同学们对案例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派代表走上讲台对分析结果进行讲解。再由全班同学通过对每种方案进行利弊讨论,从中择优选择更好的解决方案。
3.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就讨论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学员的发言了解讨论的效果,把学生在发言中说到的有一定创新的见解加以总结,明确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基本知识和观点做进一步的深化、拓展。
4.案例教学并不止于课堂,还需要课后的扩展评价工作。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用案例的讨论主要是用以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课堂的案例总结完成后,还需要课后的扩展评价。课后扩展评价分两部分:一是学生课后知识的扩展,二是教师的课后反思。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交际技能、思维等技能,为学生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本身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因此,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更加地有活力、高效率,对于活跃课堂,现实教学相长,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学生,案例教学法具有其优势。但同时,案例教学法由于根基于“案例”,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课堂实践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以上的理论讨论,在课堂实践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在课前的案例选择时,要注重与教学目的要求相符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和有深度的阅读和分析讨论,也不可忽视教师根据课堂上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进行总结提升,在完成以上环节之后,还需要对这次案例教学进行拓展评价,至此,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路还很长,既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也需要从最终评价标准上,把学生从课业和成绩中解放出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在一个充满了思维火花的课堂中,领略到案例教学法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陆志平,辜伟节.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当代]认知学习基本原理与教学策略文论选读 第四辑 第十六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6]刘康.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新观念[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7]冯克诚,于明,冯晓林.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8]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组委会组.第二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教师职业与健康指导小组.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关键词:隧道程 卓越工程师计划 课程整合 实践学分 工程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 引言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文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党十七大所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1]。卓越计划的实施可促进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国家卓越计划的第二批试点院校,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以2012级隧道与轨道工程两个班为试点班级,采用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教学大纲。根据试点班级的教学效果,再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进一步在其他专业推广。《隧道工程》是隧道与轨道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和现场工程实践经验,这刚好符合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因此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对《隧道工程》课程进行改革十分必要。
2 《隧道工程》课程的现状和不足
《隧道工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山岭隧道的勘察、构造、结构设计原理、结构计算、施工、监测、通风、照明的基本知识,对山岭隧道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具备从事隧道工程施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解决复杂围岩中隧道设计的能力。
按照传统的培养方案,隧道与轨道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三下学期进行《隧道工程》(48学时理论,共3学分)的学习,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隧道结构电算》(24学时理论+16学时上机教学,共2学分)和《隧道通风与运营设施》(32学时理论教学,共2学分)。通过以上3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隧道勘查、设计、施工和运营整个生命周期的理论基础和工程特点,但该培养模式有以下两方面的不足:
(1)在《隧道工程》课程中,已经简略的介绍了有限元的基本原理和隧道通风设计和施工措施,而《隧道结构电算》对有限元的基本原理和软件计算、《隧道通风与运营设施》对通风原理、设计和运营管理又进行了细化讲授。这3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时间搭接不连贯。
(2)传统的《隧道工程》课堂授课在现场实践之前进行,虽然老师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搜集了大量的现场图片和少量的施工录像,但这对于整个隧道施工的生命过程而言显得很单薄,并不能满足学生对现场的求知欲和现场真实感。传统的隧道现场实习安排在毕业实习中,此时课堂授课已经结束近1年。学生在现场实践过程中往往会感慨:“原来是这样啊”!实践教学确实会加深学生对隧道理论学习的认识,但却因为时间安排的原因,无法提高《隧道工程》课堂授课的效果。
3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隧道工程》课程改革
3.1 相似课程的整合
针对目前《隧道工程》与其他课程的内容有重复的问题,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制定新的课程大纲,将《隧道工程》、《隧道结构电算》、《隧道通风与运营设施》三门课程进行打通讲授。通过改革后《隧道工程》,不仅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公路隧道的勘察、设计理论,而且可掌握隧道结构设计的电算软件,做到理论基础与软件操作的统一;同时可对隧道的防排水、照明、通风的设计和运营管理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与之匹配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隧道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整个过程。
整合后的《隧道工程》充分利用了每个课时,授课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全面掌握的隧道设计理论和软件设计操作实践。同时,在电算软件学习过程中,发挥三维数值仿真软件模型立体化、结果形象化的优势,建立和演示隧道结构-围岩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不仅可辅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论,还可激发学生的科研激情。
3.2 课堂授课与隧道现场实践的结合
针对课堂授课与隧道现场实践时间安排不相匹配的问题,在《隧道工程》课程中专门设置0.5学分的现场实践要求。利用合作企业所提供的隧道设计、施工现场基地,在工程现场搭建教学平台。改变隧道现场时间的时间,做到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学习的同步推进。此外,扩展现场实践的途径,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录制隧道勘查、施工、运营期间的录像,生动、贴近实际的讲授书本理论知识。通过隧道现场的实践,学生可充分体会到隧道线路选择、地质超前预报的重要性,直观的建立隧道设计与施工的转化关系,在理解中学习,避免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
3.3 工程职业道德教育
近期频出的隧道施工事故,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和警醒,目前的隧道工程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工程道德的教育。学校中的土木专业学生是工程中的卓越工程师,将承担起建设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工程技术进步的重任。有技术而无道德的工程师,是最大的潜在隐患。为了国家工程建设的未来,必须将对学生的工程道德教育引入本科课堂。结合已建或者在建工程的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工程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时加强学生的技能教育和道德教育。
4 结语
依据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路,结果本校《隧道工程》的特点,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课程讲授,必定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辅以工程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培养技术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卓越工程师,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王宝玺. 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高校教育管理学报,2012,6(1):15-19.
[2] 施成华. 隧道课程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87-88.
[3] 孙明磊,朱正国. “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教师,2009,20:60-61.
[4] 宋玉香,贾晓云,刘勇. 强化科研 提升隧道工程教学品质[J]. 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96-98.
关键词:工作过程;智能监控系统与技术;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93-02
根据职业任职岗位技能需求分析确定课程性质
我院通过对大量相关企业行业调研,对高速公路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过程进行任务分解,分为供电系统安装与维护、网络维护、监控系统安装与维护、收费系统安装与维护、通信系统安装与维护和消防系统安装与维护六项任务。然后根据完成各项任务必备的能力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通过对楼宇智能行业的调研,并对其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在楼宇智能控制领域里,智能监控系统也是其核心能力要求。
因此,《智能监控系统与技术》课程的重点是针对交通智能控制领域和楼宇智能领域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需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智能监控系统安装、调试、维护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职业能力,在熟练掌握监控系统基本原理、监控对象及要求、各类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力求科学地反映当前智能监控系统工程施工新工艺、新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智能监控的总体构成、基本功能和所涉及的技术范围,能与该专业其余3大主干课程(收费、通信、隧道机电)融会贯通,以便为后续的工作实践和就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是依据“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监控系统安装与维护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目标设定方式,转变为从“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方式;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境,并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资格考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如图1所示,本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根据智能监控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需求目标的内容来确定,内容编排以各子系统工作任务的内容为依据;在教学过程组织上,按照各子系统安装与维护的顺序进行,在讲授操作过程的同时进行动手操作训练,把相关的知识点分解到相应的操作过程中,在学会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操作;通过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实训中心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教学过程评价、顶岗工作评价由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目标的制定
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安装与维护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智能监控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的能力。学完本课程时,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监控系统的基本原理、监控对象及要求、各类业务流程和设备操作技能,达到智能监控系统安装和维护技术人员的标准,符合基本上岗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在工作环境中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协作的品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能描述监控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发展趋势,交通流特性及控制策略,监控系统中交通检测设备、环境检测设备、监控中心主要设备的组成及工作机理;能描述监控系统各子系统的主要施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能比较各种施工方案的主要特点并进行选择;能掌握监控系统中机电设备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监理内容;能够进行监控系统中外场设备安装;掌握监控中心设备安装的质量监理内容、方法和规定标准;熟练掌握监控系统中机电设备测试、试运行的质量监理内容;能正确采集、分析和处理监控数据;能根据采集数据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维护系统稳定性;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熟练掌握监控系统中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构成及系统支撑软件和监控应用软件的功能,能娴熟操作计算机。课程内容和要求,如表1所示。
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确定考核方案
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估的方式,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在评价内容和方法方面,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偏重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价,小测试与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根据教学进程安排,选择每个模块完成后进行课堂阶段测试评价方式,可结合课堂提问、撰写实验报告、完成作业等多种评价方法,让学生在测试评价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和锻炼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职业能力的考核,确保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我院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本课程,而且课程以“校园、基地一体,工学情境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引导,注重引入企业项目和典型案例系统地设计学习情境,以完成完整工作任务的逻辑来重构学生的知识点,实现了课程内容的“项目化”和课程设计的“系统化”。各子系统从单一的设备操作到系统安装与维护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景霞.浅谈任务型教学法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3]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前不久,笔者在我县一所重点中学参加了2009级高三政治课复习研讨会。会上,这所重点中学的一位教学效果相当突出的教师上了一堂复习课供大家研讨和借鉴,内容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课。他的教学流程至今还记忆犹新:首先发给学生四张复习资料,上边主要罗列了本单元的复习重点,与本单元知识链接的高考热点,往年中涉及本单元知识的高考题,模拟考题等。然后老师就离开资料大讲特讲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哪些知识点需要大家务必记忆并灵活运用,哪些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非常之重要等等。一节课45分钟很快就到了,老师意犹未尽,拖堂6分钟,由于学生要上下一节课而不得不中止。
全县60多名政治课教师坐在教室的后方,专心地听课,认真地记笔记。笔者自认是一个不安分的教师,在边听边记的同时,多了个心眼——边想。综观全课,老师精神抖擞地讲了51分钟,声音宏亮,解析清楚,知识透彻,可却没有一次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一次学生练习,没有一次师生互动,没有一次请学生翻课本或资料...尽管知道高中政治课是把知识与能力放在三维目标的第一位,把过程与方法放第二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第三位,但笔者仍然不禁在想,这样的课是好课?!不禁在问,老师,你累不累?!
下边听课的学生前半时还比较认真,好像都懂的样子。可到了后半时,学生明显疲倦,呵欠连天,尤其是坐在后半截的学生基本如此。如果不是后边坐着几十位听课教师,根据执教二十余年的经验,学生准有半数会在打瞌睡。笔者常想,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新课程新课堂是不是应该如此?与其这样开个人的专场演唱会,不如把资料发给全班同学后,安排同学们自己复习、理解、记忆、抽查、提问,然后练习作业。学生尽管学习效果不同,但多多少少总有些收获吧,而教师一味地讲到底学生能吸收多少知识呢?能力又能如何得以训练提高呢?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应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然而,课标的提出,与这位执教的名教师的实际教学好像没有多大关系。到底是教师培养了名学生,还是学生造就了名教师(这位教师所在学校是我县的最好学校,招收的学生也是全县最好的)。如果离开了这些全县的学优生,这样的课堂能有多大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敢再想...
笔者认为,课堂是师生围绕一定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积极参与的互动平台,是师生共同成长、交流和互动的时空,是师生心灵交流感应、激情燃烧、智慧生成、自由开放的地方。教师应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求学。诸如:小组讨论、交流、思考回答、小组竞赛、辩论、表演、观看影视、调查研究、搜集汇报信息、撰写提案议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课堂生动、充满灵气,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从而在不断地参与中习得学习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掌握的基本原理,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用教育学原理来说,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习内容为主线的“三为主”时空,绝不应该是如研讨课上教师一讲到底的主宰,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与教育学原理相违背。教师个人主宰课堂,还容易形成学生的懒惰思想,丧失思维的灵性,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无从得以体现。
新课程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更加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不再以教师的“教”而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堂课教师讲得再多,讲得再好,讲得再深,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这样的课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好课。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新时代教育需要新生代教师,新课程改革更加呼唤新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只有以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学习和研究,勤于总结和反思,方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一个年龄不足40的人,一个学校挑大梁的骨干教师,一所名牌学校的精英,如果不能带领一批与时代同流、与课改同步的优秀团队,名牌中学的牌子何以能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