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第1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职高化学 研究性学习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计划》之定义:“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的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在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中采取“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职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职高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化学教学的内容,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出一些学生迫切想了解的但又不会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化学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入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去获取知识,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当他们求得结果后,就有了成就感,从而增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动力,提高了化学学习的效果。

二、有利于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感悟创新学习的苦和乐

在讨论和研究中,教师和学生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通过互相探讨和研究甚至是争论,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新教材上有一个讨论题:“收集氨气的试管口的棉花应用什么溶液浸湿?为什么?”这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用什么“溶液”?大多数教师想到的都是非挥发性的酸溶液,而有的学生却可能想到酸性溶液,如NaHS04溶液等。在回答为什么时,教师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棉花的作用是阻碍NH3与空气对流以便得到较纯净的气体,而学生考虑的则是环境保护问题。像这样的问题还很多,只要师生共同讨论,相互补充,相互激励,就能共同提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里度过节假日,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通过活动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获得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使学生更具有现代综合型人才的特质。

三、有利于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而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首先,新教材上的“讨论”所设计的题目虽然是单一的,但学习内容并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有许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如“为什么医院里用高温蒸煮、照射紫外线、喷洒苯酚溶液、在伤口处涂抹酒精溶液等方法来消毒杀菌?”等问题。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在讨论时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这样,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让学生试着做些研究,在研究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性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马甲成.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研究[M].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02.05

2.张连中.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初探[M].南方教育出版社,2004.05.02

第2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探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融入新课程内容标准的整个体系中。那么,我们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标,切实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它为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搭建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学生在真实、生动、直观、充满神奇的实验情景中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直接感知的事实和获得的信息所产生的问题会自动引发思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获得真知。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学生总是形成这样一种观念——活泼的金属都是原电池的负极。活泼金属能否也可以作为原电池的正极?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镁、铝分别与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构成的原电池反应,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认识到酸性的镁—铝原电池中镁电极提供电子,是原电池的负极;而在碱性的镁—铝原电池中镁电极传递电子,是原电池的正极。

二、在化学实验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实验为基础进行学习既是自然科学的基本特点,又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能创设参与实践的情境,并且具有激发兴趣、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形成科学品质的诸多功能。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探究过程,大多数化学的重大发现与突破都与化学科学实验有关。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假说、猜想、推理与判断,实验则为这些思维活动的验证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新的化学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可开发的教学问题都是一种教学资源。挖掘利用这些创新素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将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探究的手段,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1.借助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知识基于实践,始于观察。化学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化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许多化学问题是由实验引发的。因而化学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引导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从中学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与探究意识。演示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思维活动。激趣与导思相辅相成,服务于科学探究。为了突出演示实验的探究功能,在教学时我们注意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转化为科学探究,设置实验问题,选择实验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通过讨论获得理性认识。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还要注意挖掘化学变化的美学特性,引导学生溯根寻源,将对化学美的鉴赏升华为对化学原理的追求上,在体验化学现象自然美的过程中探究化学变化的科学美。例如:在进行碘的升华和溶解性演示实验时,让学生在体验碘单质单质丰富多彩的变化之后,及时组织学生对化学原理进行讨论,使学生顺利理解“相似相溶”以及萃取分液等基本实验原理。

四、在化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的形成必须要有实验作为依据,物质的性质也要靠实验来形成结论,因此化学实验课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必须从高一新生入学后做起。有必要首先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探究问题、验证物质性质、深入化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探究中最重要的探究方式和化学学习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王祖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第3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研究性学习:价值取向:定位

什么样的研究性学习才是适应高校教学改革需要的学习方式?在高校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为什么会出现诸如“为研究而研究”、轻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流于形式而忽略实质、片面追求“研究技能”等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诸多问题的“根子”在于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发生了偏差,在观念上出了问题。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决定着高校研究性学习该往哪里走,该怎么走?价值取向问题是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研究性学习的方向。鉴于此,本文尝试着对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做初步的理性阐释,并对其进行合理定位。

一、高校研究性学习应秉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作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研究性学习,其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方面的重要性及其积极意义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界基本上都达成了共识,毋庸置疑。当务之急,是如何做的问题。科学实施高校研究性学习需要理性引领,否则会陷入“盲动”的误区。由此出发,秉持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便成为高校研究性学习实践中首要的关键性问题。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目前主要集中于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本文对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主要基于后者的视角。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认识主体――谁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认识对象――学习什么,离开了认识对象,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不复存在。同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其必要性的回答和合理性的解释还要求我们从教育的本义来进行理性思考。鉴于此,我们拟从人――学生、知识和教育目的三个维度探讨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提出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知识观和教育目的观以指导高校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和开展。

1.创造性和探究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高校研究性学习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人性的角度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主体性最集中、最鲜明的确证。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能动的活动中用理论的和实践的方式把握客体,主动地、有选择地、创造性地改造客体,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中自觉实现人的目的”,其主体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地发展。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究、学习的历史,人类正是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摆脱动物性和物的束缚,主体性得到不断发展,理性得以不断提升,其存在和生存方式不断进化,直至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学习是人的本真状态,是人的基本存在和生存方式。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凭借创造性,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高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也应当自觉地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进行理性审视。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认识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是把学生当作“物”,认为学生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此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现象,这势必导致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和技能训练,产生以单向的传递灌输为主要授受式教学方式,抹杀了作为人的学生天性中的创造潜能。二是把学生当作“人”,把学生视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作为鲜活生命个体存在的学生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创造属性。教育要尊重人性的内在力量,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授受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点,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具有浓郁的研究和创造性色彩。“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式、承担着追寻学习的真正意义,唤回在传统学习文化的泛滥中悄然隐退的人的尊严。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也正好是作为人性本质在学习方式上的一种必然选择。

我们由此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应当把其视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及生存方式,充分尊重及满足他们对于“探究”的欲望,努力创设条件去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欲望。对于一些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为“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或是片面追求研究技能的做法应当避免。如果对此没有深切的洞悉,我们将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2.知识并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高校研究性学习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和自我建构――从知识观视角看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是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即真理。知识观是认识论的根本,按照杜威的说法,传统知识观下的认识论是一种“知识的旁观者理论”(the 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因为知识的客观性,存在于“外面的某处”,认知者与被认知对象相分离,就像“旁观者”,认知主体在认知中是完全被动和沉默的,是一个“局外人”。因此,在传统知识观及建立于其上的认识论制约下,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知识授受为基本特征的学校教育,传授式学习方式便大行其道。高校在传统知识观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带有强烈的权威主义痕迹,学习过程表现为对文本课程的简单机械的接受和由外而内的强制。大学生们被人为的学科所分割,难以将视野尽情扩大,无法使思维交替融合,大学生们常常囿于一种占有式的学习而难以自拔。对此,福柯指出:“对知识的热情,如果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增加,而不是以这样那样方式或在可能的程度上使求知者偏离他的自我,那么它归根到底有什么价值可言?”事实正是,如果学习仅仅只是为早已知道的东西寻找理由而不能启发认知主体的思维和创造性,其意义何在?因此,基于对传统知识观的审视和批判性反思基础之上的新知识观便应运而生,

新知识观认为,认识对象并不是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缺乏认识主体的认识兴趣及其他许多与认识行为相关的条件,就不会有任何的认识对象,正是建立在这种包括兴趣等与认识行为相关的条件基础上的对知识的价值需要,认识主体“选择”了认识对象,建构了认识对象。从来就不存在脱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主体,也从来不存在脱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活动、认识产品,他们都要受到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不可分割,离开了上述这些特定条件,既不存在任何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也不存在任何的知识。“文化性”而非“客观性”是所有知识的基本属性,因此,没有哪一种知

识的客观性是绝对的而不需要质疑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对前人获得的种种知识进行新的审视、修正或抛弃,并发展出适合自己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知识。

新知识观下的认识论可称之为“知识的参与者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行动,意即“求知”,可以说“人们追求真理实际上只是在追求这一追求真理的过程”。新知识观认为求知过程是个体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这种知识观确立起人在知识创生中的主体地位,恢复了人在创造世界中的合法身份。显然,在新知识观下的认识论强调认知主体的参与、建构,传统的授受式的学习方式应该遭到摒弃,而研究性学习正是新知识观在学习方式上的一种必然选择。

因此,我们认为,高校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足够的体验,那么知识在他们头脑中只能作为一个外来物存在着,就不可能真正融入心灵,不可能汇入个体的经验之中,因而也就不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意义。高校研究性学习要求主体对客体“投入理解”,带着个体的经验、批判的眼光,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并把这种个性化见解视为学习的目的。在高校研究性学习中,不能以“标准答案”来约束和限制学生,学生若没有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

3.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化人,高校研究性学习应当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促进其生命的和谐发展――从教育目的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是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化人、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促进其生命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来促进和实现社会进步的目的。培养人、教化人、激发和促进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教育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是建立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就我国来看,在回答“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从建国至今,在不同的特定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的规定和表述,但作为促进个体人发展这一核心从没动摇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指导我们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也是指导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作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学习方式变革应该充分考虑我们的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的任务。

教育目的的确定和形成实际上也源于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追问。现代人的什么素质是最重要的?对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人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国内学者认为,“批评性的思考力、创新的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的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的素质。可见,授受式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拓和批判性思考力难以有实质性的功效,显得力不从心,而研究性学习因为其具有的主体性、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特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正好具有独特优势。

由此出发,我们认为,高校研究性学习必须基于教育目的,要始终围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及“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展开,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把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促进其生命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来促进和实现社会进步的目的上。惟有如此,高校研究性学习方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并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合理定位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苏伯尔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人类文化知识,而接受学习则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对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表述的概念、原理等的意义理解获得知识的。学校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应当是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在现代教育活动中,作为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其积极意义是显著的,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不足和局限之处:第一,生命的有限性和知识的无限性决定了在学校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说其重要,主要是就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言。但面对浩瀚的文明,在相对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限内,如何比较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传承文明,研究性学习显得比较无力,因为我们不可能将大多数的内容由学生通过“探究”等方式来掌握。第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建立在个体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初步的系统化知识基础之上,没有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研究性学习将无法有效开展,因为学生只能作肤浅的思考,不能深入,将最终导致研究性学习徒有其表。对于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而言,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无疑优越于研究性学习。

第4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理念之本质

“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的学习理念,是作为改革在我国沿习多年的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而提出来的。

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提出,其实质是在倡导一次学习观念之大转变(大革命),即:由传统的注重于学习者外在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变为注重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内在思维和情感的自我体验(思路历程);由传统的教师在学校课堂环境掌控的被动、单向、固定学习,转变为学生在社会和相结合的环境中掌控的主动、发散、交互学习。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将由学习过程中显性的决策者、主角,转变为学习过程中隐性的参与者、配角,其教学功能将逐渐得到淡化(退居幕后,进行学习环境的建设和完善),而学习者将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和决策者。

二、“研究性学习”与当代其他学习理念的比较

在当代和当前的教育界,为了突破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现成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开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陷,人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新型学习理念,如“发现学习”、“主体性学习”、“创新(创造)学习”等等。

1、与“发现学习”比较:范围更宽,层次更高

当年,布鲁纳是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对立面出发而提出“发现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正因为他否定了在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接受学习”,致使其先进的“发现学习”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招致了失败的命运。

奥苏伯尔认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抑或其他什么学习理念,只要是“有意义的学习”就是、高效的学习;区别一种学习理念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准在于,其学习活动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意义”,即学习活动是否能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化、顺应)。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正是着眼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即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时并又不否认“接受学习”在学习者认知结构“重新建构”中的意义,认为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这就比“发现学习”理念的覆盖的范围更宽、站立的层次更高。

2、与“主体性学习”比较:包含了“主体性学习”的

“主体性学习”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被忽视而提出来的。但因这一学习理念因其与我国当前学校教学环境的不可调和性,故而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无实在的意义。

而“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从根本上确定了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包含了“主体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所要说明的内容。

3、与“创新(创造)性学习”比较:更具实在性和操作性

“创新(创造)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结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这一命题提出来的。

当然,培养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应是教育所要承担的根本任务之一,但却不是教育所要承担的唯一任务。当代教育所要承担的最根本任务应是:使整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能将自己的智慧优势发挥出来,用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培养:1、具有社会认同感,即愿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出力;2、具有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效力的智慧能力;3、其智慧能力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即社会需要其智慧能力的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多元的,即需要的是各个方面的,各个层次的人才,而绝不仅仅是所谓“创新(创造)型人才”。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缺陷;如为其与生俱来的天赋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即“创新(创造)型人才”,否则则成为碌碌无为的“庸才”,甚至“蠢才”。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更具活力——即创造性、创新性)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因学习者认知结构主要处于发展阶段而不够成熟,虽然其活跃性从其学习过程来看十分强烈,但却是非常幼稚的,其创造性和创新性从学习结果来看都是极其微弱的。

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对中小学而言,“创新(创造)”与“学习”是不十分和谐的,而因“创新(创造)性学习”的提出,其实在性意义不大,而其操作性更是难以把握。

反观“研究性学习”,1、着眼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体验,2、着眼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建构,3、着眼于开发学习者的天赋和智慧潜力。因而在教学理论上更为合理,故而更具实际教学意义和实际操作性。

三、“性”之实施要义

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先进的学习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实施这一学习理念。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批判”的学习观、学术观,乃至人生观。

2、达成“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是通过自我内省式学习——即不是外在的、强加的、被动的、要我学的;而是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我要学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

3、“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在于学习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各种现实。

4、“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习者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各种相关资料,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其中的人、事、物,从而得出相关的令自己信服的结论。

5、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即:漫游环境:不经意发现问题深入环境:收集资料、研究、得出初步结论返回环境:验证结论、发现不足、弥补缺陷。即采用“问题解决式”学习方式。

6、成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高效学习环境的营造,其核心即各种学习资源在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符合学习、学习心理理论、学科结构理论等)配置。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基础——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

所谓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应包括“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和“学习环境(虚拟环境)”两部分。

(一)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现实生活环境,即学习者日常赖以生活、工作、学习的生存环境。学习者只有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才可能产生、发现各种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也只有在这样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才可能对自己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这一现实生活环境,包括:

1、课堂:学习者从教师的教学中和课本中的教学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生活: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

3、:学习者从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4、课外:学习者从课外读书或其他活动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5、自我:学习者对自我在身体、健康,以及成长中的各种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中有诸多困惑,需要了解、研究。

6、其他。

(二)网络学习环境(虚拟环境)——研究问题,寻求解决。

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即通过网络给学习者营造一个深入学习、协作研究、成果的理想场所。

1、网络学习环境建设的重点、难点、核心和关键在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这又包括学习资料资源(媒体资源)和远程协作学习资源(人际资源)两大部分。

2、学习资料资源的建设,即网站学习资料库的建设。

3、远程(基于局域网或广域网)协作学习资源,包括:某一课题的共同兴趣者,某一课题的合作研究者。这里没有指导者和教师(没有权威),有的仅仅是平等的商讨(研究)伙伴;没有唯一正确的结论,有的仅仅是略为高明的思路;没有“教”——不必听别人的;只有“学”——可以借鉴别人的思路、和结论来拓展、印证自己的思路、方法和结论,从而超越别人的思路、方法和结论。

五、当前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防止的偏差和误区

“百年大计,为本”,教育和教育改革是关乎社会和进步的大事,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科学而审慎,否则就会贻害子孙,延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和教育环境中,任何教育改革措施都不能偏执一端或矫枉过正,“研究性学习”也概莫能外。

1、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双基训练”。

十分强调“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长处和短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其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正是为了弥补“双基训练”的短处,即增强其认知活力。但却不能就此否定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双基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要知道加强“双基”可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是凝聚了无数教育家的心血的结论。用学习理论的观点来分析,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的过程。而“双基”不正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用以对自身进行有意义构建的知识和技能吗?离开了“双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岂不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了吗?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为:在一如既往地扎实进行“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2、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接受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无论对什么学习内容都要进行深入剖析、仔细研究一番不可。只有当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时,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才有心和教学论的意义,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受到学习者的欢迎,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只能算是隔靴搔痒,画蛇添足了。

因此,学习者在大部分时间里,所应该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正是因为有了“研究性学习”对“接受学习”不断的活力补充,传统的“接受学习”才更富有心理学的意义,即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搞好扎实的“双基训练”的基础上,给学习者营造一个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空间,这正是我们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志于开拓教育市场的,以及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六、指导“研究性学习”之健康发展的科学理论——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第5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田径教学;应用

田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田径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李秉德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一书中指出:“教学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我国现行田径教学中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多采用达标式或等级制,不能达到系统收集证据的目的,也不能清楚地反映学生的变化,多数学生只是为了达到某一成绩而学习田径,因此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也多以提高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误解了田径教学的真谛,这也是田径被认为是枯燥、单调项目的原因之一。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从广义上理解是指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从狭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有关内容进行研究。

二、田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研究性学习首先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田径运动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解决、自我实践”活动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使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田径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地提出问题,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精神

田径教学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田径项目大多属于个人项目,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这种团队精神正是个别田径项目(如接力跑等)所必须的。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田径教学内容和练习形式往往较为单调枯燥,所以在有些项目(如长跑、竞走等)的教学中,学生自觉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分析、综合、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实践中挖掘更多的材料,并且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的知识。

三、田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在田径技术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田径技术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

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个人独立研究(如400米弯道跑技术)、小组合作研究(如田径运动会的编排工作)。但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均匀搭配,尽量把差异降低到最低限度。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方法应多样性。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四、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思想观念的改变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强调知识的传授,单一专业的训练造成相对封闭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单纯的技术传授,忽视了体育意识的增强和学生兴趣的培养,严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目标和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田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加以改变。

2.避免研究性学习开展时机的随意性

实施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周密计划。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问题。

3.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

研究性学习的优点很多,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替代运动技能的学习。因此,田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注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田径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态度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2)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在课堂上渗透为主,以课后独立完成为辅,与传统教学方法合理搭配进行,逐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还是个新生的事物,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建议

(1)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发生角色的转变,从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和指导者。(2)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不是要放弃传统教学方式,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3)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观众”转变成“演员”。

第6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02-02

Abstract: First, this paper o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o carry out a feasibility study carried out in-depth analysis; next,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the study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omputer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to the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interest,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and improve students' awareness of cooperation and finally, it ability;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carry out research learning basic courses of vocational computer major, including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learn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sign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improve the study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vestment and buil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excellent teachers of these four aspects.

Key words: research study;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teaching efficiency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各大教育机构的普遍关注。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而言,引进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则有利于教师从教学的唯一主体向教学的引导者的角色转换,在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导入丰富的实践课题,并通过实践课题的演练,使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得以提升。目前,随着社会需求和认识的转变,中职学校应积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就显得势在必行。

1 中职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中职学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定位,因而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但另一方面,自身条件的特殊性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从而使其能够有效推动中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

首先,从办学模式上看,与其他院校相比,中职学校更加自由灵活,因而更倾向于采用不拘一格、多变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多与生活实践相关,重视应用型学习,理论内容比例不高,这些特点决定了中职学校更容易建立与学生间的紧密关系,学生的认同感较高,因而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中职学校较少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加以束缚,结构安排的自主性更加明显,基本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探究原则,因此在学习的开展中具备良好的课程基础[1]。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规划和研究重点,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选择课程,提高学习水平,保证专业技能素养。

再次,从教学目标上看,中职学校更加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多采用实践操作类的教学模式,因而能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作良好的平台。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能够与企业单位积极合作,注重人才的定向培养,从而使学生获得实践演练的机会,不仅提升了实践技能,同时模拟的工作环境也要求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反应灵敏,并快速判断分析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学校经常开展的职场训练、实习演练及调查活动等,都可作为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重要立足点。

最后,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中职学生的各方面压力较小,学生的时间安排更加自由。同时,由于无需应付各类考试,学生不必将大量时间花在理论知识的记忆上,避免了形式主义的弊端,因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研究性学习当中,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2]。

2 研究性学习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的积极应用,能够使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其原因在于能够切实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兴趣

只有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才能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应当精心设计一系列

相关课题,使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3]。学生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够以生活中的各类需要为出发点,对计算机与生活及工作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从而深入认识到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对计算机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有了清晰的认知,学生能够对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奥秘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从中感受到课堂学习内容的乐趣,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2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下,创新意识被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并构成了当前教育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了教学的唯一主体,以教师的单方面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由于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因而使学生在努力探究学习领域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并从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过程中,又对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使所学知识得以融汇贯通,做到举一反三,这既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新时期教育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2.3 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及能力

从整个社会的宏观发展环境来看,合作共赢正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只有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及能力,才能成长为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以教育领域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的教学模式研究[4]。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虽然也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提倡团队活动的展开,但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将口号落实到行动当中。因而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来说,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大意义还体现在,通过研究课题的设立,学生能够在课题的探索过程中加强彼此间的团结协作,提高运用团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合作共赢的学习目标。

3 中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对策

3.1 突破传统的学习观念

对于许多中职学生来说,普通教育阶段的影响仍然十分深刻,对学习的认识停留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即学习就是领会教师提出的要求,并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缺乏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更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顺利开展中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首先应帮助学生转变自身对学习的刻板认识,真正了解到学习的本质意义,从而突破原有的被动学习方法[5]。从年龄构成来看,大部分中职学生处于创造性思维活跃的年龄,容易接受新的理念,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阻力较小,容易获得成功。

3.2 设计科学合理的自主研究课题

为了给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中职学校应当从人才建设的发展战略出发,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立合理的研究课题。课题的设立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就业规划及专业性质,并以教学大纲为标准,在不偏离其基本概况的基础上适当延伸,使课题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保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本身就已包含自主探究的内容,但只是为研究指出一定的方向,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因而不适合直接照搬。要想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在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效率上的作用,应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使其尽量与学生专业定位相符,并为学生的今后就业提供帮助,通过对与现实就业联系紧密的问题的研究,学生会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3.3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硬件和软件投入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展开,同样也离不开外部整体环境的影响。因此,中职院校首先应努力提高学校的硬件管理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配套设施,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加强计算机活动中心、操作演练中心的建设等等[6]。同时,为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中职学校应抓好学风建设,力图营造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学习氛围,从精神文明的角度加强院校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软件投入水平。

3.4 打造整体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

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是学生,但与此同时,也不应完全忽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为使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良好状态,在研究展开的初级阶段,学生往往会找不到研究的方向,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辅助和引领,从而共同解决问题。由此可知,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在研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建设也应成为一项重点目标,共同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整体体系[7]。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始终保持对当前最新计算机技术理论的关注,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做到与时俱进,同时,也应对教育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有所涉猎,例如教育心理学、美学等等。通过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教师将能够获得更为宏观的视角,采用更加灵活的方法,为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自主探究提供帮助,从而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4 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一环,对社会发展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因此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效率进行分析和探究,指出了研究性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良好发展前景。本文对中职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重点指出了研究性学习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效率提高的几点表现,并提出了中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 汪维清, 汪维华. 基于研究性学习法的《操作系统原理》教学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2013,18(11): 145-146.

[2] 刘秀花. 计算机有效教学初探――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0, 20(06): 309-310.

[3] 张景辉, 田树华, 刘洁. 对计算机教学中融入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尝试[J].教育与职业,2014, 13(18): 230-231.

[4] 林婷婷. 研究性学习理论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2013, 21(27): 190-191.

[5] 梁维明.“同项目多层次”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9(03):187-188.

第7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一、学生欣赏心理及形成原因

音乐教育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这种现象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却是客观存在的,笔者试分析其形成原因:音乐欣赏进入高中教学大纲已有十几年了,而这十多年正是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文化阵地猛烈冲击的一个时间段,广大青少年所能接受到的音乐信息,绝大部分都来自各类媒体大肆炒作、包装的“明星”、“偶像”们。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是“流行”的就是“好听”的,不“流行”的肯定不“好听”,教材上的内容都是“老套”、“落伍”的。

而反观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许多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教学方法:先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形象,然后欣赏乐曲、分析作品。但却往往因为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足够的音乐基础,致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情感体验这一层次,若想进一步探究,又需要教师的大量讲解。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学生很难在其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必然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最终出现“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发展与变化为研究性学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首先,现在的中学生自我意识日渐成熟,自我价值观日益增强,他们已经不再仅仅通过课堂回答提问表现自我,很多学生都希望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体现自我价值。而研究性学习正是他们体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良好机会。

其次,网络与视听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研究的资料收集、展示更加便捷,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扩大他们的调查范围,在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作品。而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研究成果,既方便又直观,还可以吸引更的听(观)众。

再者,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已经在各领域、各学科蓬勃地开展。学生们通过其他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而这些宝贵的经验也为音乐学科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拓宽选题范围,培养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由于音乐学科只是一门考查科目,没什么课外作业,所以音乐教材上的内容也就“理所当然”地从学生的课余时间中被排除了。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必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查阅资料、调查研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研究性学习占用课外活动时间而产生一些被动情绪。因此,要使更多的学生习惯于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学习音乐。应先从他们的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话题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的兴趣。

2、综合其他学科,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多元化因素。音乐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引导学生对音乐欣赏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渗透多元化因素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手段。

3、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应该是多面的。

第一,是引导者。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学生对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可能会比较茫然。此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对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阐述清楚,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分析、研究、调查。

第二,是合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到学生的课题小组中,与同学们共同研究,并随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如向学生提供一些市场或网络上难以找到的音响资料等。

第三,是鼓励者。在研究成果展示时,尽管有些研究成果是教师所预知的,或者有些结果并不是那么科学,但教师也要做一个忠实的听(观)众,给学生充分的鼓励、赞许。

四、在欣赏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同学去深入了解音乐。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够最大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们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亲自解决问题,使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知识的快乐和完成任务的喜悦。而研究成果的展示又可以让学生们的自我价值等到充分的体现。这种快乐的学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体现无疑是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

2、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在小学、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中,学生们都不太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音乐基础的相对薄弱,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解释相关的音乐知识。这样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对音乐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许多的音乐知识。在无形之中,学生们的音乐素质得到了提高,也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8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一、加强指导,用问题引领研究性学习运行

研究性学习是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来组织实施推进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和内在发展的动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可能是以问题为提纲的,也可能是以项目为线索.前者一般是课内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选择的自主性程度相对低些,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一个个拦路虎.后者偏重于课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即选题是学生自发性的完成,教师只是在必要时刻给予适当的引领,整个研究的发展和成果的预设完全处于不确定状态和开放化的形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种研究方式,最初的研究应该从形象、感性入手,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开始,要重点关注学生可以解决的那些热点的、方法开放的、结论不确定的问题.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全等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鼓励学生猜想:怎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呢?最初有学生指出:三条对应边相等、三个对应角也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老师及时肯定了他的想法,继续引领学生思考:能减少一些限制的条件吗?学生争论开了,有的说三条对应边相等就行,也有学生认为只要三个对应角相等就行,还有学生说一条边相等,一角相等即可,也有的说只要有两条对应边相等,然后有一个对应角相等就行……课堂一度出现了失控,老师微笑着让大家拿出证据来,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动手画图说明.

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选定问题之后,我们要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解,从逻辑意义上将一个大的课题借助于一系列树状小问题进行论证,实现各个击破.帮助学生明确问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提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不断调整问题的范围,让研究的对象和过程始终以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二、鼓励自主,用数学思想统领研究性解题思路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在于塑造全面发展的学生个性,让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专注力等心智得到充足的发展,最终成为完整的人.其探究的内容要具有开放化的结构特点,打破传统的单一性和核心知识为主的模式训练,要让每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学习个性得到张扬,让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得到重视和交流肯定.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借助于学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最终实现数学思想的形成与纵深发展.

例如:在教学等腰梯形ABCD中,已知AD∥BC,∠B=60°,AD=15,AB=45,求BC的长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延长梯形的两条腰相交于E点,将原有图形发展成三角形EBC.因为三角形EAD是等边三角形,因此AE=AD=15,那么EB=BC=60.有学生提出第二种解法,从A和D点分别做底边的垂线AE和DF,因此BE=CF=0.5,AB=22.5,EF=AD=15,那么BC=22.5×2+15=60.还有的说出了自己的思路,从D点作AB的平行线DE,那么BE=AD=15,CE=CD=45,因而,BC=45+15=60.除此以外,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有其他的种种办法.上述学习过程中,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运用得恰到好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只有在数学思想的统领下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具有计划性和目标性.

三、丰富形式,用立体化的手段促进研究性学习深入开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更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形式问题.要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热心参与的活动,带领所有学生卷入其中,感受研究性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第9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网络环境三要素;建构主义;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

一、引言

Internet的出现使信息传递速度、质量和范围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不但优化了信息环境,而且使信息本身增值。Internet所能提供的查询、统计、分析、检索等功能,使原本由人脑承担的一部分信息处理任务由网络来完成,这样就增加了出版信息的价值,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与时效性。Internet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容量最为丰富、速度最为迅捷、前途最为人们所看好。网络的触角如今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社会领域。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从网上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有效利用Internet网络资源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传统的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异常丰富,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充分的扩展,学习的任务不再局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学习的重心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尊重和发展;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自我体验和自主探究,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和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和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实施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校是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教科研二百强学校,多次获省、市级电教先进集体表彰,开展电化教育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每年都有较大的投入,现学校建有先进的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国际性网站、大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千兆校园网工程以及每个教室和实验室都已配置先进的多媒体电脑小平台。我校顺应时展的需要,在温州市区率先于2001年9月在高一新生中开设了每周三节的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经过两年的摸索和研究,我们博采众长,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在建设校本课程和探索学生自主性学习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受到了温州市教育局领导的多次表扬和肯定,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我校研究性学习的特色,即全员参与、领导重视、学生积极和社会配合。我校赵鸣强老师代表我校所作的关于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的经验和总结在温州市研究性学习研讨会上受到了与会学校的一致好评。但这些课程成果仍然是基于传统教育环境中的有限改革,并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要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成果有待进一步深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因此,我根据我校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理论假设:若能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媒体的设计、选择、组合和运用,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组织的一种开放性课程,使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科学,体会发现,体验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中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在学生和计算机之间能建立较高级的交互作用,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和教师一起进行学习活动。计算机网络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支配学习资源,选择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在网络课上通过学习资源,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个别沟通,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讨论协商,学生在网络上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因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能真正发挥了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为学生展示才能、享受成功提供了最大的舞台;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

二、建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研究性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研究性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

第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研究性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

第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最有利于四大属性的充分体现,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

因此,我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研究性学习具有科学性、时代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展,为学生开展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和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当前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为主题,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四个学会"的要求。

三、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三要素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

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

第一、因特网上的关于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即网上资源是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研究探索材料。

第二、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等为高中研究性学习提供研究、探索、实践的辅助工具。即工具软件是研究性学习的辅助研究工具。

第三,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项目(活动)管理工具。即网络平台是研究性学习的交流管理工具。

总之,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重要的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英语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一方面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三要素为实施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旨在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符合教育信息化与英语教育现代化的潮流。

四、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策略

1、网上资源是开展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需要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文献资料从哪里来?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哪里来?当然,它们可以来自于书本、图书馆、博物馆等。但决不可放弃网上资源。目前国内的英语网站有数百个,国外的英语网站更是无数,它们均含有丰富的资源,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学习、帮助教师在职进修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2、工具软件是开展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

高中英语研究型学习可分为文献研究、实验或观测、调查研究、建摸概括、畅想论证、思辩探究等,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其一般程序分为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等四个步骤。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比如,在实施具体研究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得出结论。此时,文字处理软件(如:MSWord97/2000和WPS2000等)与电子表格软件(如:MSExcel2000等)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在撰写研究成果,“学生将研究结果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他们的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可以是大字、模型、小品、漫画、图片、声像、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此时字处理软件(如:MSWord97/2000和WPS2000等)、电子简报软件(如:MSPowerpoint97/2000等)与网页(FrontPage)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

3.网络平台是合作研究与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组集体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研究。我校采用的是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式研究。

个人独立研究可主要用于新课课前的学习任务或“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指导教师向全体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这么长时间的“作业”,教师如何对其进行监控?其它同学如何了解其进展?如何共享研究成果?在网站上定期其研究进展或用Email不定期的通报相关情况应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组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组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显而易见,网络是其最好的交流和共享平台。比如,开始时,每个同学的搜集的资料和自己取得结论或形成的观点可以在网上;可以全组集中讨论,也可以通过Email或BBS异步讨论;将初步的成果公布在网上,再继续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如此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