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与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师生借助校园网络,可以随时随地交流信息、共享资源。然而,高校网络舆情中一些不和谐因素会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念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制约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因此,对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征以及影响研究,将对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建设和谐、有序、稳定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定义
(一)舆情及网络舆情
舆情即“舆论情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中,围绕所发生的社会事件的发展与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等产生的态度。舆情是众多群众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意见、态度、情绪等的总和。网络舆情是指以网民以网络为平台,以事件为核心,进行充分传播与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通常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折射和直接反映。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具有更加特定的传播空间和互动媒介,主要指通过微信、微博、百度贴吧、论坛等平台进行的对各种事件的意见表达。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涉及更多的往往是与高校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且容易产生群体效益,极易形成“舆论风暴”。广东商学院的张鹏程将高校网络舆情定义为大学生以及高校教职工对所有自己关心的公共事务以及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方面的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结构、内容与特征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结构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结构包括舆情主体、舆情客体、舆情媒介。1.舆情主体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主体是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直接参与者。要是指在高校校园网络上发表意见、看法,提出建议的高校教师及大学生。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特点,对于追求新潮、喜欢猎奇的大学生具有巨大诱惑力。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智能终端、APP应用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师生借助网络虚拟空间表达看法。虽然大部分师生只以游客身份出现,只有少部分才是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但国内外一些热点新闻事件、校园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尤其涉及到师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一旦得不到合理解决,便会很快在各类网络平台中发酵,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2.舆情客体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客体是指引发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信息和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热点新闻事件。如高校大学生对2016年9月3日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美国等许多国家元首未出席,尤其是日本方面一再歪曲历史的态度表示高度关注,并表达愤慨之情,充分反映了高校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是校内外突发事件。主要指涉及高校师生的突发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如火灾、食物中毒、校外人员伤害学生、学生自杀、等。三是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如评优评选、意外受伤、考试作弊、学术腐败等。这些事件一经网络传播,特别容易引起其他师生的转发和评论,形成网络舆情。3.舆情媒介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媒介主要是指大学师生最常用的网络应用。目前,最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的媒介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和以贴吧、BBS为代表的网络论坛。这些都是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理性用网,宣传思想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将校园网络舆情扼杀在摇篮。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在庞大的网络空间中,高校师生获取的讯息大到国家宏观政策,小到自身的生活小事,他们也往往直接通过网络表达看法。高校作为多种思潮频繁碰击的领域,校园网络舆情拥有其独特的内容:第一,政治及社会安全舆情。目前校园网络中,偶有涉及政治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很容易部分师生的神经,让他们带着激愤情绪跟发言论,产生对社会的非理性仇视。同时,网上的关于社会安全的信息以及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非正常失踪死亡等信息也可能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第二,学校重要决策、中心工作及校园稳定舆情。这类舆情由于涉及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最容易成为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包括学院宏观政策,收费、奖惩、考试、餐饮等,涉及师生中毒、传染病、火灾、重大交通安全事故等事件。第三,相关部门服务质量舆情。行政、后勤、宿管、网络等与师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其工作质量也常常是师生网络投诉和批评的热点内容。很多师生发表意见时都带有强烈的情绪发泄,容易产生偏激观点形成消极的网络舆情。第四,师生员工个人名誉舆情。在网上未经允许公布师生员工姓名、电话、地址、照片等个人信息等,容易致使网民对他人展开攻击和漫骂。而一些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的网络舆论侵权事件,也都多次在高校发生。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征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具有如下特征:1.多元化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国内外的热点新闻事件,更有与师生利益确切相关的校园突发事件。师生员工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实时发表意见。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迅速、观点分散的多元化特征。师生员工对于部分兴趣不大的热点问题通常只选择性了解;但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则会各抒己见,思想观点容易分散并呈现多元化。2.隐蔽性任何人在网络世界中都可以匿名活动,而不受身份和地位制约。在现实世界里,高校师生可能因为一些顾虑而不愿意袒露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但在网络世界里,信息的人可以匿名,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言。因而,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也使得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具有隐蔽性特点。3.自由性高校校园网络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共享资源、交换信息,发表意见的交流互动平台,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借助各种网络终端、移动终端传递信息,真实地表达想法。然而这种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也对高校校园网络管理提出了更大挑战;一旦缺失有效的网络监控,很多信息便能够瞬间发酵成为强大的网络舆情风暴。4.突然性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出现通常是毫无征兆的,并能够迅速形成。当某一事件发生时,高校师生网民可立即通过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可以病毒式的复制转发,进而加速各种意见汇集,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此外,网上网下的意见能在短时间内持续互动,互相影响,加速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5.可控性尽管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出现具有以上不可控特征,但相关部门如果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完全可以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因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大多为单一诉求内容,所探讨的问题不深,很容易被新热点所取代。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学校相关部门便能够快速进行干预,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积极引导。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现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外界和他人的有效沟通。同时,有些大学生个性害羞、性格孤僻等也导致他们缺少交流,缺乏朋友。但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个体之间是平等的,他们能平等自由地交往和交流。现实中个体的各种差异性,都在网络世界中弱化甚至隐去。这更利于大学生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探讨和请教,丰富自身的人生经历,增长知识技能,而思维方式、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逐渐成熟和增强。2.推动学校各方面建设网络产生以前,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仅仅局限于45分钟一节的课堂,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对于学校各方面的建议始终无法得到及时反映。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疏远的。而高校校园网络的出现,实则为师生提供了许多“发声”的平台;学校也可以更加便利地收集和筛选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提高各相关部门的服务质量,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推动学校的各方面建设。
(二)负面影响
1.影响师生思想道德观高校校园网络中除了正面资源外,还充斥着低俗的垃圾信息。部分同学为提高自身知名度,还会专门一些道听途说的话题误导他人。这些信息一旦传播开去,会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他们的主流思想会被动摇,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容易混乱,他们的社会公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也会下降。2.发展为,影响学校声誉当下,高校内部普遍施行着各种改革和调整,而这些改革和调整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师生的利益。这非常很容易带来不安定的因素,甚至会发展成。学校声誉的形成是一个公众认知不断转变的过程,良好的声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树立;而如果声誉一旦被毁,将难以修复。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师生们发表的思想和意见并不像现实世界中那么负责,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共鸣”情绪的附和表达,因而一旦产生大量对学院发展不利的负面舆情,对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23日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许方园.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3]赵若尘.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以西南大学樟树林论坛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孟建,裴增雨.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5]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 关键词 】 网群建设;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安全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Baoding University
Liu Jin-song Chai Wen-lei Zhang Bin
(Network Center,Hebei University HebeiBaoding 071002)
【 Abstract 】 The university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ultur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learning knowledg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also make the ideological field multivariate, diversity,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are further exposed, to the culture of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to offer new task. Baoding City complies with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culture in the University, took a series of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afety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Bao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 Keywords 】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network culture; safety of network culture
1 高校网群建设
高校网群建设通过数字化、多媒体、全时性传播,实现跨越高校物理界限,了不同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间的信息壁垒,形成了教学、学习讨论、资料搜寻、日常交往、生活服务、学生管理等多种功能的网上文化集合体。在高校网群中,符号、图像、音频、视频等,都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有效工具。
网群建设内容广泛、样式丰富、载体先进、风格多样。它包括新闻、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论坛等,还包括网上传播的各种信息、网络视频、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的教育、培训、网络出版等。高校网站资源不仅是宣传学校形象、宣传学校理念的窗口,也是全方位便利师生、服务社会的门户。一所大学的网站建设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精神、文化、科研、教学、服务等诸多领域的社会与国际形象。此外,不断建立贴近教学科研、贴近干部师生、贴近校园实际,能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具有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网站资源,形成学生们乐于接受网站形象、乐于利用网站资源、乐于通过网络成长的新局面,使校园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舆论的主阵地。
高校网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可操作性。高校网群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管理和规范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培养校园网络行为主体特别是学生健康向上、积极理性的网络自律行为,以主流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建立和谐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2 高校网络文化安全
高校网络文化是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基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创造的一切财富和精神的总和。高校网络文化是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互动媒体为载体,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和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所有与网络直接相关的校园文化部分,自然而然地体现和反映了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与否、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如何。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师生在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上,由于长期交流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特点、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等。它以整个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不仅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物质实体,还包括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法律、制度和言行规范等制度体系。而网络文化安全是指保证高校网群及网络文化系统正常运转并免受不良内容侵害,维护高校教学科研正常有序发展,指导高校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专业学习提供服务,指导学生在复杂、多元的虚拟世界中坚持稳定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3 高校网群建设与网络文化安全防控体系
3.1 构建新型网络文化阵地,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要形成高校网群,构建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高校网群可以包括内网、外网两个部分,学校网、部门网、学生社区和学生个人网页等多个层次。内网应用于校内的管理和服务,外网则面向社会开放,向社会展示学校发展最新情况。要通过相关链接,把多个层次的网站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要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富于时代特色且贴近师生生活的网上文化。
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止和抵制各种消极舆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乃至自由化思潮对师生的影响和渗透。要在学校局域网上开辟红色网站、网页,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在网上积极宣传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并完善舆情汇集和研判机制
必须建立高校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和处理机制。通过网络信息监管、舆情采编、舆情调查和分析,及时掌握网上动态,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网上信息参考。高校必须建立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舆情收集、处理机制,一旦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马上做出反应,针对问题主动出击、正面引导,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强势,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通过判断舆情信息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找出这此问题形成的根木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要注重进行深入舆论信息的挖掘统计和分析工作,从中找出有害信息分布的规律、网站、重点时段和重点IP地址段,根据有害信息的蔓延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封堵,做到危机舆情预防为主,并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动出击。
3.3 建立应急预案增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构建校园网络信息预防与应急处置体系,努力形成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要落实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实现与保定市公安部门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的接入,建立网络安全联网预警机制,提高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防止校园网络被不法分子利用,确保校园网安全。
3.4 建立高校专管部门和使用部门紧密配合、职责分明的网络管理体系
高校网络管理中心应成为学校网络管理的专管部门,由学校主要领导直接分管。主要负责校园主干网的规划与建设、校园网站建设、IP地址管理、校园网络技术维护、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网络事件应急处置、上网行为日志记录留存、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应用人员的培训等。此外,为了有效控制网络不文明行为在校园网络上的产生和扩大,高校可以考虑实名上网的建议,从管理机制上为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做出贡献。
校办、学生处等相关机构应分别承担校园网站的新闻类、公告类信息和办公平台管理。建立学生类信息、网络文化建设、网上宣传协调、师生上网行为管理、不良信息监控、网络舆情监察、网上舆论引导等管理责任。学校其他网络使用部门,均要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主动地协助有关部门管理好校园网络。
加强对IP地址的基础管理。目前,各高校的师生电脑大多一律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各高校要依托现有网络,对机房网络进行技术改造,用交换机替代机房二级路由,对学生机房和教师电脑进行校园网内网IP规划,并部署相应的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做到学校所有电脑实行认证上网,做到所有数据精确定位到全校所有的电脑终端和个人用户。
加强对校园网络BBS的规范和管理。坚决、严格实行校园网络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做到校外用户只能浏览不能贴文。要通过IP地址实名登记、BBS实名注册登记、网络账号登记和操作权限管理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用户的监管。
加强对学校二级域名和子网的管理和监控。对于危害网络安全的域名和子网要进行及时隔离和查处,防止校园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要加强统一协调,努力形成领导重视、专兼结合、师生参与、共同抵御网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
3.5 网络文化安全策略
运用技术手段加强高校网群有害信息技术防控体系建设。对进入校园网的信息内容要能采集、能识别、能有效的阻止网络有害信息进入,可以采用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及语意识别分析技术和协作过滤技术。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主干网接入可直接屏蔽检测到的有害信息进入网络;旁路侦听主要采用数据包干扰的方式阻止有害信息进入。
通过在校园网出口设置高性能防火墙,对核心服务进行入侵检测,并通过上网身份认证保证校内用户接入的身份识别,并对出口访问日志保留3个月等策略,对学校主题网站定期进行漏洞扫描。通过在主干网部署网管系统对全校的骨干网以上的网络设备与主服务器进行网络监控;对“垃圾”邮件过滤与提示;在校区中心节点部署机房网络监控系统对机房进行视频、空调、UPS、门禁等进行实时监控。在学生宿舍区实行IP-MAC地址绑定策略等,严格从技术手段上保证校园网络的物理系统安全。
病毒告警。组建网络安全和防病毒服务系统,由补丁分发管理系统和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补丁管理平台对校园网内用户的计算机进行集中的安全补丁更新等服务,保证校园网内所有的计算机不会成为安全的漏洞。通过公共的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为校园网内备感染病毒的用户进行病毒库的安装及自动的安全修复。
4 结束语
保定高校网群与网络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保定高校内部潜力,整合优化各类网站和媒体资源,形成保定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平台。深化网络文明建设,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推进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科学管理水平。打造保定网络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品牌的措施对策,促进保定市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确保保定市文化信息的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保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吴燕.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0.
[2] 周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2008,6.
[3] 姚伟钧,彭桂芳.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4] 唐军栋,尹洪菊,王双.高校网络文化安全解析[J].新西部,2011,4.
[5] 于东江,王建林.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5] 曲青山.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J] .理论前沿,2009,9.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1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保定高校网群建设与网络文化安全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102215)研究成果。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强化措施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不同时代背景会赋予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烙印非常明显。
在目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中国的信息化速度是世界各国中无以伦比的。在我国快速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典型代表之一。大学生作为当代网民构成的主力军,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凡的价值。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网络上有着海量的信息,各种思想的碰撞十分激烈,大学生作为新思想、新思潮、新观点的最佳受众,在多种价值观的选择困境中非常容易接受错误思想的引导,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虽然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应该有自主选择价值观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了,但是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年龄还没有成熟,在价值观的选择方面难免会出现偏差。
大学生作为未来促进我国发展生力军,除了对“才”有非常高的要求之外,对“德”同样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与科学价值观的意义就显得非常非常重大。因此,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者都应该做好迎接网络环境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的准备。
(二)对实际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传播的“虚拟化”方式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有导致其行为主体冷漠的倾向。当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之中,而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只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这种情况长期发展,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人际距离疏远。大学时代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样的消极现象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影响极大。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动向的准确把握
1.构建网络舆情系统
在我国,网络以及网络媒体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在准确把握网络以及网络媒体发展规律的前提,应该加大网络舆情系统(如高校网络信息交互平台)构建方面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同时,联合高校相关学科力量以及社会研发力量,建立与新媒体技术(如twitter等)相适应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技术在网络信息内容监测与管理中的作用,保证网络教育舆情的及时高效。我们要求各高校全面关注校园网及BBS论坛、有影响力的社会网站、舆论性较强、人气旺的论坛,博客群、网络社区等,力求舆情信息全面准确。
2.完善网络舆情制度
该系统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各个高校充分利用与整合校内的各种网络资源,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协调管理工作。例如,负责办公室管理与网络宣传的协调工作。该工作小组内部职责分配必须明确具体,要注重强化与文化、思想、校园安全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它们的配合,以利于形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基于高校不同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制定内涵和内容丰富的舆情服务规划。比如,可以构建舆情的日报、周报或者与其他专报相结合的报送制度,可以根据报送内容的紧急程度制定报送时间标准,如常规情况的一周一报,重大情况的半小时内上报或者紧急情况下的立即送报,等等。构建和完善网络舆情体系,能够非常方便而且准确地了解大学生上网时的思想动态。
(二)丰富网络教育的形式,避免呆板简单
丰富网络教育的形式更加利于大学生的接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构建属于本校的网络论坛,鼓励大学生在上面发言、留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于帖子的管理宽严相济,对于谩骂、攻击他人的言论应该及时处理,并对发言者作出相应的处理,而对于合理表达自己诉求者,尽管言语激烈,也应该作出妥善的处理,避免因此影响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可以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对于一些价值观出现扭曲现象的学生给予正确的治疗和辅导,但是学生的个人信息应该严格保密。
2.开辟热点评论专栏
对于一些热点问题,比如,重大的时事、重大节日、热点新闻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假如发现一些观点错误的帖子,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及时作出回应,作出妥善的处理。
3.加强本校校内网络的建设,努力营造适应本校学生的网络文化氛围
高校应该鼓励支持甚至协助各个职能部门、学生团体和骨干老师等构建自己的网站。除此之外,在自己的校园网站的建立方面,应该充分鼓励学生加入到建设校园网站的队伍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建设属于学生自己的校园网站,成为维护校园网络“纯净”的主力军。
(三)提高网络政治工作人员的素质
网上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而且要求其具有熟练的网络操作技巧,因而专业性也较强。
1.建设一支熟悉利用网络、用正气有效地占领网络,既懂政治工作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2.建设覆盖面广、政治责任感强的兼职工作队伍
这支队伍既要有各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有学生骨干,让他们通过参与到论坛、聊天室等交互性较强的网上栏目,与错误言论进行正面交锋,增强网上的正面声音。
三、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而且由于网络涉及众多的领域,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群策群力。
参考文献:
[1]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1).
[2]张秋玉,路晏伶.高校应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4).
[3]马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探析[D].郑州大学,2006.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网络舆
情 监控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92-02
网络已成为当今舆情表达最汹涌的场所,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它是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正作为急剧膨胀的思想阵地,成为高职学生表达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空间。建设和发挥网络阵地的正面作用、做好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工作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网络舆情主体的相似性和隐匿性。与其他网络舆情主体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他们多为“90后”,性格特点独特,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思想容易波动,文化基础薄弱。在社会存在一些盲目追求高学历倾向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容易产生自卑感,没有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压力增大,网络便成为他们情绪和压力宣泄的渠道,他们喜欢通过微博、QQ签名、微信、社区论坛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互联网以其便捷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受到他们的青睐,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渠道畅所欲言。“合法姓名、有效住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在网络世界里,这些都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隐匿。
第二,网络舆情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有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大学生议论最多的时政话题是腐败现象、收入差距、大学生就业等;有情感交流:情感话题是校园中最热门的、最永恒的话题;有学习交流:通过学习论坛发表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资料等。大学生在网络世界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既有积极建设性的观点意见,又有消极偏激性的造谣惑众、谩骂攻击和“网络暴力”。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多变性表现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个体的千差万别和具体利益的各不相同,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和报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版本。
第三,网络舆情环境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互联网是开放的,每个大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有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例如,曾经有一份“厦门大学食堂菜单”在微博上急速蹿红,这条微博仅一天,转发量已经达到2000多条,评论500多条。同时,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学习目标等方面的相似性使得他们彼此之间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社会事件的评判,极易受到校园网络舆情中他人观点的影响,从而使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交互性。
第四,网络舆情影响的广泛性和难控性。高职学校网络舆情影响的范围广泛,大学生网民众多,微小的舆情可能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他们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激感,诱发行动,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高职学校网络舆情也具有难控性。大学生网民拥有平等自由地表达意见的权利,他们各有主张,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网络舆情存在的网络空间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加之,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易产生偏激的观点。
二、广西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
(一)主要成绩
1.重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对社会热点现象反应最为敏感的特殊群体。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自由交流、表达思想。网络舆情可以起到大学生的“减压阀”的作用,在社会竞争加剧的当下,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舆情倾诉自己的不良情绪,获得身心愉悦。网络舆情就像一种“黏合剂”,可以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广西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现在很多学校都拥有自己的BBS、主题网站等交流平台。例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国色天香校园生活社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青春柳职社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服务平台”,等等。
2.加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和和难控性等特点,如果任凭网络舆情发展,就容易导致情绪化,甚至存在被人利用的可能,变成激发矛盾、诱发极端行为的“催化器”。近年来,不断加强对高职院校舆情的管理,注重高职院校师生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不断拓展校园文化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把好学校网络舆论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例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开通了“大学生服务平台”,提供了学工服务、就业服务、学习服务、健康服务等。
(二)存在的问题
1.对高职舆情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
重视。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如果校园网络信息“把关”功能不健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网络舆情的难控性。当前,部分学校对网络舆情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停留在网络舆情可能引发危机事件上,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不够,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不能常态化,导致问题不断出现,有的在管理中是治标不治本,流于形式”。
2.面临互联网信息技术革新的挑战。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领域。高职院校舆情管理的挑战最为明显地表现在信息安全上,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是必须面对而且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网络陷阱等网络攻击时常出现在高校网络舆情之中,使人防不胜防。技术的发展和现实的相对滞后的矛盾是网络舆情管理过程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尽管许多校园网络设施中都具备防火墙、入侵检测、流量监控等安全产品,但仍不足以消除隐患。
【摘 要】从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学校等方面阐述高职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提出通过构建“四方联动”、“四位一体”、开放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来解决困境。
【关键词】高职 校企合作 问题
成因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04-03
一、高职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核心,是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进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模式,从而遇到了许多问题,校企合作也未能收获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府主导方面,缺乏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牵线搭桥、政策支持、广泛深层的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的帮助。没有热情高涨的政府部门主导,校企合作便不能深入开展,只能停留在表面合作上,不能真正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合作关系。
其二,行业指导方面,缺乏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行业指导会对校企合作起到非常关键的衔接和支持作用,而缺乏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是相对混乱的“临时对接、表面接触”,没有更多的行业前沿合作信息及合作创点。
其三,企业参与合作方面,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特别是缺少知名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往往成了学校单方面的努力。由于企业没有合作的热情,校企合作不能体现生命力和活力。
其四,学生岗位实习方面,合作企业能提供的多是技术含量很低的岗位,学生也很难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些关键岗位,这就出现了双方诉求的冲突。更有甚者,企业提供的校企合作实习岗位与学生的专业不对口,这样的校企合作难以达到学校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目标,企业也难以从实习岗位的生产工作中收到预期的经济收益。
其五,学校方面,自主办学、开放办学很难与企业的经营相统一。企业技术工程师进不来,学校教师下不去企业锻炼。学校的专业课程开发没有企业的配合,造成学校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科技研究与技术服务应用相脱节;人才培养与研发实践相脱节。
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如缺乏长期稳定的战略型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学生缺乏岗位技能的指导和经验的传授;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不清晰,没有能够达到更好的双赢效果。
二、成因分析
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及学生的实习报告、到企业的调研报告等各方面可知,高职校企合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之所以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其一,政府没有对校企合作进行管理的专门部门,相关的政策支持也很难落到实处。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前提下,政府也不能将很多的精力投入到主导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去。
其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企业就往往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校企合作如果不能给企业带来想要的利益,必然不能得到企业领导者的支持,没有了企业的参与热情,那么校企合作也就失去了机会。
其三,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收获不能达到统一。学校一方追求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提升学校的品牌,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及办学特色等。而企业一方追求的目标是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优化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知名度及行业领域核心技术的提升。企业的发展需要行业创新技能人才、创新技术研究成果、行业领先核心技术等,但是校企合作中学校无法很好地通过技术研发为企业服务。
其四,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让合作企业接收更多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解决学校的就业问题,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没有更多的“生产性”岗位提供给毕业生。而且,在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很难为岗位上的学生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指导。企业除提供场地、设备和岗位外,还需要有岗位技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而企业岗位员工的配备及工作岗位、工作时间等都基本相对固定,不能再为校企合作项目调配技术指导人员。
其五,学校教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很难在企业得到锻炼,而学校也缺乏推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鼓励性措施。同时,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严重,校企合作中的教学环节和实习环节脱离,毕业生的专业问题、就业意向等问题,都是校企合作陷入困境的原因。
(二)主观因素
首先,企业一方没有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自身带来的实质性效益。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为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岗位技能训练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培养了“双师型”教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及品牌地位,而对于企业来说,则只是耗费财力、物力、人力而看不见效益的麻烦事。由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及行业创新技术支持,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毫无意义。这是企业一方在校企合作中的主观认识误区。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使之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关系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文化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保证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在网络上坚持不懈地宣传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新风尚。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监测作用。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对社会事件、重大新闻的反应,发表的言论,都会及时、准确通过网络反应出来,我们可以及时通过网络传播信息这张晴雨表来消除大学生中消极的思想,更能利用网络世界和大学生及时进行交流,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二,协调作用。通过网络平台说明和阐释社会、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意义、提供权威的意见、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使学校和学生之间实现沟通和协调。第三,传承和创新作用。在传承、融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不断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继承和融合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吸取新思想、新理论、新科学,将校园网络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与高校文化和谐的重要平台。第四,教育作用。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地释放自己,娱乐身心,实现内心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主动搭建网络德育教育平台。学校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因势利导,大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不断将各种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校园网络,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要将网络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的新载体,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用科学的观点分辨是非。新时期,高校要重视“红色网站”建设,打造“品牌栏目”,专门建立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在高校网站主页的突出位置设立德育教学专栏,注意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网上正面的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学院内各单位、学生大队还要按照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性的原则,在部门网站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建立“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系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上提出一些焦点、难点、疑点问题供学生讨论,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构建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教育。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恪守网络规范,约束网络行为,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做到文明上网,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坚持用理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加快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培养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和网络意识,使他们学会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利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利用网络全面发展自己。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防止不当使用网络导致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让大学生逐步适应数字化环境,真正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体。
弘扬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为提高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电脑网络知识大赛、电脑软件展示大赛、电脑技能大赛、个人主页大赛、电脑美术设计大赛等,使科技活动在信息领域得以不断地深化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使他们对网络生存方式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另外,还可通过组织IT校园行、网上冲浪等活动,丰富同学的课余文化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网上网下结合,利用校园网络这一功能强大的宣传媒体为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渲染气氛,使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更高,使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焕发新的生机。
努力提升网络文化建设质量。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的过程中,建设网络德育平台并不能进行简单的网络说教,而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的精神生活,用优质的网络服务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达到潜移默化、以文化育人的效果。为此,在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过程中,在充分整合校内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融思想性、娱乐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各种网络文化活动。在校园网上开设网上文化精品库,提供名著点阅、名片名曲点播、科研成果评析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为拉近学生与正面网站的距离,学生工作处和各系部还要开设网上教育互动平台,及时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网络交流。
同时,还要致力于激发广大同学创作健康、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同学们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体系中,创作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094
网络舆情主要是人们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网络舆情在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低估,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需要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重视,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正面舆论。在网络上,人们言论自由,言论平等,但是网络的传播速度过快,至今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消极的内容,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为学生全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帮助。
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1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2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3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4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3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1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2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3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4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
[2]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马春来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J].琼州学院学报,2009(4).
[关键词]校园网 高校网络文化 信息化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进入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正因为它的高速性和易传播性影响着当今人类的方方面面。网络作为当今最重要的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开拓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媒介。网络文化如同其他文化,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网络文化。高校校园网络具有局限性和使用群体的相对单一的特点,因此高校网络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含义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相互交流、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因此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人们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以校园网络为载体。文化是由一个群体的人产生,不同的群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高校网络文化有如下特点:
第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是以校园网络的建成为基础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园网络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校园网络文化,比如一个毫无高效性可言的校园网络是无法形成高效的校园网络文化的。
第二,高校网络文化促进了高校办学理念的更新。网络具有连通性、普及性和交流性,高校网络文化也具有这些特性,因此,在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并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的新理念、新思维。
第三,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因此高校网络文化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网络时代的教育文化,高校网络文化促进了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网络文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的教学格局正在形成。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1.高校网络文化硬件环境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有赖于高校网络的硬件建设,没有完善的校园网络就不可能形成规范、良好的网络文化。2008年6-9月,教育部科技司组织对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有效回收《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问卷335份(每校一份),《中国高校信息化应用效果》问卷825份(320所学校)。100%的高校已经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网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5.32%;学校无线网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15.82%,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0.59个;85.5%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但是在有的高校仍然存在重教学、科研、管理网络建设,轻学生宿舍网络建设,一些非学校能够管理的社会渠道上网方式正走进宿舍,给网络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形成带来了难度。因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网络的硬件建设,特别是学生宿舍区的校园网覆盖。
2.高校网络文化软件建设
目前,网络已成为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要树立校园网络文化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为学生探求一个施展个性的自由空间,改进和加强校园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互动性网络平台是不可少的,比如“BBS”、“校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交流学习、交流技术、交流情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的看法,学校管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出工作的不足,同时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思想。
加强学术型网络文化建设,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学术的圣地,教师、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扩展知识,提升学术理念。在高校网站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建设科研类网站、在线教学型网站、学术型网站,建立学习资料类数据库、电子图书库等专业资料类网站。网络已成为学生检索资料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网络,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检索、整理、利用资料的能力,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协作学习,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加强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让网络更加贴近师生生活,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师生的服务站和娱乐场。如今的网络越来越多的体现出了它的服务性和娱乐性,当然,高校网络文化在建设的时候社会网络的这些特性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也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些特性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校园网站,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上网时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学校网站上。网络的服务性建设上,比如在网站上链接“列车时刻表”、“电脑软件下载”、“考试成绩查询”、“各种考级的模拟在线考试”等师生生活、学习经常使用到的栏目。娱乐性网站建设比如“在线音乐”、“视频网站”等网站。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社会舆论交锋的主要阵地,高校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1].针对这一点,对高校网络舆情加以有效引导,不仅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判断、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而且还为校园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更好地维护校园秩序.
1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特定群体,具有文化水平高、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等特点.笔者采用发放问卷和BBS网站跟踪,两种调查方式相结合,从以下3点内容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首先是高校大学生对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其次是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看法;最后是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的影响.通过实际调查,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分析如下:
1.1大学生对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
问卷调查显示,网络已经与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75%的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超过了2小时,上网的内容除了查找学习资料和浏览新闻,更多的是购物、刷朋友圈、更新微博、玩游戏等.BBS网站跟踪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集中在学习交流、了解资讯、网购团购、休闲娱乐、竞技比赛、情感倾诉等方面.
1.2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看法
对于国内外热点、焦点话题,或者网络突发事件的看法,参与调查的高校大学生表示非常关心并且会积极评论的占45.8%;表示关注但不评论的占43.8%;表示从不关注的仅占总比例的10.4%.因此,关注高校网络舆情,对于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人生观念以及行为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1.3大学生思想及行为受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对他们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对网络舆情信息的辨别力和对事物客观认知的判断力.网络传递的错误信息容易对高校大学生造成误导,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价值的原本认知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进而产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2.1重视力度差,资源投入少
随着高校BBS网站的建立及完善,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2].一些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食堂餐饮卫生、超市的价格垄断、后勤服务的不满,却很难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这就激化了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引起了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容易产生校园网络舆情热点.另外,高校的舆情信息还停留在信息管理员人工监测的阶段,对监测的人员配备上,多采取学生兼职,很少配有专职人员,资金和技术投入很少.
2.2引导缺乏时效性,处理方式被动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方法单一,反馈形式过于简单.采用普通的垂直管理方式,在高校网络舆情爆发时很难迅速有效地应对,仅适合处理部分突发事件.在这种单一的管理渠道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反应迟缓,效率低下,起到的作用甚小.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主要途径,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难融入到当前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3].高校通常采取回避、封堵等被动保守方式来处理校园热点、焦点和新闻事件,这使得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激化矛盾,问题更加严重.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处理方式过于被动、一成不变,使得引导的工作收效甚微.
2.3缺乏制度保障,预警机制不完善
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中没有完善的预警及监督机制[4].只有在事件发生后才能进行处理,不能将学生意见在尚未发酵时就进行合理的、及时的疏导,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从网络舆情的传播方面来看,互联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所以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设中,预警机制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目前,高校监督的主要精力是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对学生的网络舆情预警不到位,很难及时地发现学生对事件的观点、看法和意见,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或心理动态,其导致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在舆情尚未发生前就进行及时的控制与疏导,将可能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是保障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
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基本原则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也要坚持此项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其次,要关注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正当权益及要求;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
3.2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使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处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相互多沟通、多了解.讲求实效性是舆情引导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同时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主要的特征.高校要切实关注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取得理想的舆情疏导效果.
3.3网络舆情疏导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要想大学生网络舆情疏导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就必须将科学的管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5].将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涵养充分融入到学校所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达到了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统一,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与此同时,还应将学校的思想教育和网络的管理工作相融合,将舆情疏导工作贯穿始终,扩大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范围.将科学的管理融入到舆情疏导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保障疏导工作有序地进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4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特点是长期性、综合性、艰难性.要对网络及网络主体加以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多角度做好高校网络安全,为校园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4.1加强对网络舆情引导重视,强化舆情的监测
高校加大对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视,才能解决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高校应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还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网络管理技术和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更好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另外,高校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聘用专职的网络舆情监测员,同时各个部门及分院要认真的分析网络舆情所表达的信息,加强捕捉信息的能力,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基础工作.
4.2畅通网络舆情引导的表达渠道,建设专门舆情平台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网络渠道,实时关注并追踪学生的信息和诉求,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广泛收集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对于一些敏感信息,需要在认真核实后,与网络舆情引导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另外,高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建立专项的网络舆情通道,学生可以用学号或者一卡通号进行匿名注册,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其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尽情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动态,对舆情进行精准、合理的分析,从而更好地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4.3健全舆情引导预警和应急机制,促进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高校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具体情况与相关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互相配合,全面控制舆情危机的爆发,在舆情爆发初期将影响降至最低[6].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对舆情监管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预警的培训,定期的进行预警演练和汇报,提高预警反应速度,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预警演练中还应注意对引导教师及学生的通知,防止学生在演练结束后还继续沉溺于舆情危机当中,给舆情引导工作增加难度.高校需根据学校、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出明确的、具体的、详细的应急预案,对舆情的相关工作人员、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将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个人.这样,在突发性紧急事件发生时,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开展工作,从不同方面降低学生所产生的恐惧感并解除其心中的疑惑,控制发展态势,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高校需要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将舆情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过程、处理办法、处理机制向学校汇报,并将舆情突发性紧急事件的结果告知学生,并在这些过程中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结不足,积累应急处理工作的经验,线上线下同时从中吸取教训,为下一次处理突发性事件奠定基础,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机制.
5结论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时刻关注.由于具有长期性,所以其成效性并不会在引导工作初期立刻显现,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引导的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重视,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相关的经验,及时吸取教训,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瑛.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43-46.
[2]曹银忠.高校BBS建设的新拓展:大学生网民热点话题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1(2):57-60.
[3]马晓明,张冲.新媒体传播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32(1):100-103.
[4]史伟,姜丹,单中元.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社科纵横,2014(7):53-57.
[5]彭湘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演变规律[J].当代传播,2013(5):49-5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22-02
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舆情关键节点,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引导舆情朝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在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机制构建过程中,树立高职院校学生舆情引导的理念,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生源广泛且多样,学生群体更加复杂,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特殊属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在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性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二,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正面的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让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更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执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完善人格与认知素养,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学历背景、国内国际视野、社会关注热点方向、意识倾向等因素分析,探讨舆情产生变化的社会影响、经济影响和文化影响因素,以此把握舆情变化的主要影响变量和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影响因素,可以将其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舆情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在高职院校舆情形成过程中,高校舆情的主体主要包括师生以及员工,无论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还是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师生,乃至校园后勤服务人员,只要是参与校园实践活动的个体或群体,都可能附带着自身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相互碰撞,在螺旋交织的过程中逐步酝酿发生舆情,并由此带来舆情热点话题。从高职院校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水平总量总体偏低,文化基础也不是很扎实;学生群体结构比较复杂,有较为明显的贫富差距;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问题,没有人生目标,缺乏信心,并且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大多数缺乏政治信仰,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在积极因素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社交与实践应用能力强,个体“交流圈”不仅仅局限于系或学校。在这种环境下,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和引导,将为研究和实际教学管理带来更多意义。
2.从舆情客体的角度来分析。舆情客体,辐射面积比较广泛,无论是国内外社会发展背景,还是社会重大事件,都可以将其归结到舆情客体的范畴,舆情客体虽然不是构建舆情的核心要素,但是在舆情舆论渗透到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和学习之后,他们免不了会受到种种外在价值理念的影响,进而成为这种价值理念的忠实粉丝。而此时这种价值理念的正确性,就可能成为影响舆情发展方向的诱因。简单来讲,舆情客体是营造舆情的外在条件,但是在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树立的背景下,舆情客体很有可能在舆情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成为舆情的主题内容。
3.从舆情运行的角度来分析。舆情运行过程也是影响舆情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在高职院校舆情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多样的敏感性信息,这会使得高职院校的师生产生特定的情绪,不同群体在结合自身的利益之后,做出了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反馈,在多种舆论、多种情绪相互融合和传播的过程中,公众情绪、公众认知、公众态度之间的差异也会慢慢消失,并且渐渐的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情绪。至于这种情绪和意见是怎样的,就要看在这样的群体意见交汇的过程中,领导意愿的是哪种理念,在这种意见和建议成为主导的时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舆情方向和内容,此时的舆情就会展现出稳定性的特点。
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存在的不足
为了能够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情况实现全面了解,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来对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系别的20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开展了个案访谈。通过现状分析与调查结果发现,在学生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理念落后,舆情引导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调查发现,61.50%的学生认可高职院校对学生舆情引导给予重视,但也有37.00%的学生认为“很少重视”,50%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对学舆情引导没有重视。舆情监测的目的性不强,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舆情监测工作的开展;其二,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组织体系不健全,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不明确,舆情监测规章制度不健全。调查结果表现出舆情监测工作行为的明显随意性和自由性,往往难以保证良好的舆情监测工作效益的发挥。其三,当前从事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任务都被纳入到兼职的范畴,或者是辅导员来进行,或者是任课教师来进行,或者是行政管理部门成员来进行,往往都是在没有进行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无论是舆情监测方式,还是舆情引导方案,都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保证实际舆情监测工作实际成果。
四、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机制构建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既然如此重要,就需要以机制化的方式来建立和健全,以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机制构建为契机,在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的过程中,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1.确立正确的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理念。正确的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理念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明确高职院校舆情监测机构构建的目标,以形成信息通畅的舆情监测渠道,建立快速的舆情监测反应机制,引导学校方针政策因势调整,可以使得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朝着目的性的方向发展;其二,找到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当前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树立舆情预防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高职院校校纪校规为辅助,实现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的导向性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消除不良的影响。
2.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的规章。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的规章制度,是引导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组织体系,从党委宣传部到网络技术中心,从学生工作处到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从学校网站到学生学习平台,都应该将其纳入到高职院校舆情监测行为主体中去,明确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舆情监测职责,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实现舆情监测组织平台的构建;除此之外,注重对于高职院校舆情汇集、分析、报送和应急反应工作的科学管理,组建专门的高职院校学生舆情信息分析权威小组,在得出对应结果之后,实现对于舆情的正向干预,由此保证各个机制效能的有效发挥。
3.打造专业化高职院校舆情监测队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舆情监测队伍不专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舆情监测专业化为工作方向,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改善和调整,打造全新的高职院校舆情监测工作格局。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其一,在选取各环节高职院校舆情监测负责人的时候,要对于其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理解程度、舆情风险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其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接触是最多的,对于学生动态也是最了解的,并且具备舆情干预和引导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是做好高职院校舆情监测的关键性人才;其二,组织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高职院系学生舆情监测工作内容和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理论为主要培训内容,推动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被忽视,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缺失存在一定的关联,很多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性,片面地以普通的舆情引导的方式来进行,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实际上在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去规划,去培养,去创造,去运营,由此才能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舆情监测工作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缪志波.浅析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12,(01):118-122.
[3]湛楠.基于微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
[4]游佳琳,唐华,顾锋.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2):11-13,21.
[5]张思奇.高校网络舆情调控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6]尹言太.中国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发展与引导研究[D].湖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