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陈腐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部分学生厌学,失去学习生物的信心。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则能有力打破这种局势,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包办学生的探索活动,不放任学生为所欲为,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使研究性学习具备开放性、探索性,将学生的各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开展对研究课题进行命题答案的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再收集、处理信息,最后得出有关结论的科学探索活动。因此,研究性教学活动,有明显的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如植物、动物等,都是很形象、很具体的。因此,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接受是比较容易的。但高中生物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没那么生动、形象,有些学生往往觉得比较乏味,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生物知识,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流程是:创设问题情境―猜想问题答案―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案―操作实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组织、引导作用。当然,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果酒制作是否与酵母菌含量的多少有关?这是为学生创设的探索课题,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方案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做实验时,在相同的灭菌后的葡萄里放入不等量的酵母菌进行发酵对比。由于在该命题中只有一个变量――酵母菌,因此,可学生以做放与不放的对比实验,只要学生思维合理,教师都要进行表扬、鼓励。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给学生留有适当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当然,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家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探索活动,这样就能对课堂教学作更好的延伸和补充,能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1.实验研究型形式。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实验研究型是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例如,在生物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就是属于实验研究型实验。教师在讲授酶的催化效率和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谁高的问题时,就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探索,绝不能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答案,否则学生就会死记结论,对酶的效应没有深刻的认识。当然,学生在此探究活动中,除了能理解、掌握酶的效应知识外,还能锻炼动手能力,有效地激活创造思维。
2.社会、生活等问题研究型形式。
高中生已初步具备解决生活、社会等问题的综合知识,他们热爱生活,关心社会问题,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让他们能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查询有关资料,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出现温室效应,为了减少对全球生物的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
3.利用因特网进行研究的活动形式。
很多生物学知识并不都是依靠实验获得的,同样,很多研究课题也不是都能利用实验来探索的。比如,某些遗传病问题、近亲结婚的危害等就无法用实验来研究,而要想取得可靠的结论,可以调查走访相关人员和相关单位,但很烦琐,而用因特网来搜索则简便和快捷。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因特网调查某地区的环境问题,并要求学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发言,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要求学生做成网页向同学展示,这样既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4.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对“DNA分子的结构”内容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而让学生“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更是难上加难,但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有声有色地展示,那么该难题就能有效解决。而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安排学生制作课件,那么学生就能在做课件的同时有效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对策
一、初中数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先了解问题的实质。为此,必须深刻了解初中数学传统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从实践角度看来,初中数学教学之所以低效率,僵硬化,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课堂教学设计缺失,课前准备不足。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在备课方面往往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拟定了一些大概的教学目标,而在教材分析和有效使用、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方面则考虑甚少,对课堂缺乏一个充分的设计准备过程。
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难以真正高效使用。教材作为教学文本,虽然信息资源量有限,但在结构、表现、内容上教师可以进行延伸,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建,为其提供新的学习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完全以教案为重点,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习惯性使用了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式,而对每堂课教学方法的准备未曾考虑。在课堂氛围的创造方面,传统数学教师“一言堂”的形式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依旧是被动吃力地跟着教师牵引而进行学习。[1]
第二,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学习方法和技巧发展欠缺。由于传统初中数学课堂的固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教案主义”价值观,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得不到培养,兴趣得不到开发,学习的主动意识淡薄。而学生实际情况是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基于简单的知识传递和言语教导并不能代替其自身经验积累、生活实践和认知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才是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最好效果。在学习方法和技巧发展上的不足,则是长期以来学生无法自主学习,厌学情绪滋生的更深层次原因。
第三,教师课堂创新能力不足,反思机制缺乏。初中数学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数学知识水平,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堂创新能力和反思精神。数学的学习需要教师经验的指导,而教师也应进行反思实践,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引领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发课堂的活力。
二、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不会举一反三,没有创新能力,这就值得教师反思,看自己用什么方法培养他们。在此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结论可以照抄,无法依赖老师,需要每个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提出挑战,如同游乐场的“蹦极”,这正是初中生追求的目标。[2]如果把研究性学习教学仅局限在教材的专门小节里,那么它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数学教师应提高对研究性学习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盛行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是在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进而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情境教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既可以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数学研究素养的形成。
三、引入情境教学法,增加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
在课堂上,教师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介绍数学学科的新进展,介绍数学在科学、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数学的美以及它与文学、诗歌、音乐、美术等的关系;用富有说服力的报告或研究讨论数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借以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映知识点的本质。除此之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数学人文教育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推理与证明”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七桥问题、四色原理、费尔马定理等知识,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课程概率部分时,学生们很难区别开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仅仅从概念上来讲是很难听懂的。很多学生认为天气预报一般很准,想当然认为天气是必然事件。这就需要老师利用自己的人文知识来给学生讲解对天气的科学预测,让学生从本质上来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每天某一时刻的天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总结出观察结果,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关概率论的知识。
四、采取评价教学法,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此处的评价教学法是指数学教师上完一次课之后,允许学生发表一些对本次课的个人看法和观点,教师予以收集并加以改进,以更加适应本班或本年级数学教学的模式。[4]评价教学法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初中数学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更加需要评价教学法,同一问题具有不同的解法,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映情况,可以选择更适合初中生理解的解题方法,从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艳娟.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J]. 成功(教育). 2009(08)
[2] 叶立军,斯海霞.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0(02)
【关键词】监控;研究性学习
在《生物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11年版)中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扯线公仔”,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有话事权人”。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使教学模式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学课堂更多的将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教师在知识的呈现方式、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将随之进行调整而发生改变。
利用珠海地方性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小课题的学习,给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逐步推动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近几年开展的课题包括有《激情燃烧的东澳岛》、《我和蘑菇有个约会》、《麻黄鸡的一生―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面包为什么会那么大?―酵母菌》、《兰花的培育与市场经济价值―植物的组织培养》、《种子的发育所需要的条件―家庭豆芽萌发过程》等。虽然,学生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主体,但教师在活动中合理实施过程监督和调控,却是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证。
活动过程中,教师工作重点不仅局限于生物专业知识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引导、点拨、督促。教师实施过程监控的目的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二是引导和督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保证每一位学生有序而有效地完成课题研究,亲身感受研究过程的艰辛,着重强调“过程”,确立“探索比到达更可贵”的观念;三是掌握各个课题小组的研究动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鼓励其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激励其树立自信。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指导和监控。
一、营造积极的研究氛围,提供足量的课外知识和技能指导,为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营造积极研究氛围
研究性小课题活动比常规的教学管理更加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本人在课题开题前,会通过开设讲座、参观相关科研基地、观看录象、上网查询等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其探究动机。开题后,组织学生进行课题介绍,畅谈对课题的各种设想,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在活动中的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氛围环境的创设,一方面可能使指导老师对各个课题小组的实施计划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经常性的受到老师的激励和点拨,创设了积极探究的情境。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间的互帮互学、互补互评形成了分工协作情境,而且这种良好的氛围一直贯穿活动始终,从过程监控角度看,一定程度实现了学习氛围的监控。
2.提供足量的课外知识和技能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知识,远远超越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而且有些知识内容,所任教的老师也只停留在教科书的书面文字上,从没有真正实践过。研究性学习,着眼于追求对课本知识的加深与拓宽,是强调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加以综合后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都提高了,尤其是一些理论探讨类课题、方案设计类课题和科学实验类课题,例如植物的组织培养、微生物在发酵技术上的应用、环保类课题等等。而实验技能,大到电子显微镜小到试管、酒精灯的使用,都会影响课题的研究。从正确书写开题报告、课题论文,到试验数据的获得、记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忽略提供课外知识与技能的指导。
二、分工协作,成立课题小组,指导学生完成研究小课题的选题工作
1.合理监控课题小组的建立
教师在选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内容后,组织学生以自由M合的方式成立小课题组,并初步确定本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的研讨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做到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课题小组是自愿组合的,小组长是小组成员里选举产生的,组内分工主要是根据组员的兴趣和特长爱好而确立的。这样,小组内分工得当,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充分挖掘潜力,小组组员间的精诚合作是成功的第一保证。
2.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性选题
指导学生选题的关键是立题的科学性,即选题必须有事实根据或理论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实发展的规律,必须适合年龄特点和活动可提供的条件。教师对学生选题的监控可防止学生选题出现科学上的错误,督促学生对选题反复进行推敲,甚至在活动初期,如果学生觉得选题有问题还可以进行修改。小组的选题不宜过大、过深,应体现兴趣性、需要性、科学性、过程性、实践性和可行性等。
三、健全方案,引领学生按计划完成整个研究学习过程
1.及时鼓励,及时疏导,防止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性打折扣。
从开题到结题,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初中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还不具备成熟的自控能力,虽然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题,也难免会被学习过程中始料不及的挫折所困扰,而产生懈怠、推托、逃避、畏缩等低落的情绪,造成积极性的减退。但经过与老师交谈,听其它小组同学的经验介绍,最后他们寻找到解决办法:理直气壮、巧用工具、相互帮助的方法,最后顺利完成素材的收集工作。
2.计划周全,监控方案的操作性,避免活动走弯路。
对学生制定的计划进行监控。与学生一起研讨研究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尽量少走弯路;合理安排各个时间段,提高工作时效性。教师要掌握各小组研究的计划,以便把握好各小组的研究进度,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督促其及时完成阶段性任务,并参与不同时期的阶段流和答辩。
对学生活动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如果是实验类的课题,要求实验原理正确,步骤合理,现象明显,结论科学;探索性实验还要求详实的数据,得出有一定价值的结论,学生不能为了得到成功的结果而篡改或捏造实验数据;如果是调查访问类的课题,要求学生收集采访过程的第一手资料,以相片、视频、录音等方式做好记录。
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始终保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着重培养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锁定目标不轻言放弃,踏踏实实地完成课题各个环节的研究任务。
3. 忌教师大包大揽,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互助的关系。
看到学生遇到困难,有时教师难免着急而插手干预过多,让学生减少或丧失思考和锻炼的机会。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更应当是一个指导者。我们最终应发挥生物课题小组组内和组间的动力,让学生参与管理与监控,实现教师与学生及不同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我们在课题小组组建时,就建议各组尽可能做到“人材”均衡。
4.精挑细选,去伪存真,沉淀和积累师生需要的活动素材,监控信息材料的获取和论文、报告的撰写。
在知识大爆炸、信息获得途径多样化的时代,对监控学生获取有效、正确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网上查询、图书资料、调查访谈、问卷调查、实地参观等等,这些信息是研究性课题实施过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或有效范围,从信息中精炼出有用的部分,从信息中得到启示,从而概括或抽象出属于自己的观点。
每次课题结束,要求各小组学生要撰写小课题报告(或论文),并制作出本小组的汇报PPT。由于初中的学生比较小,不知如何下笔写课题小论文或报告,对论文或报告的基本格式、书写要点都不清楚。我在学生们开始工作前,给他们提供范本学习;另一方面,也督促学生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强调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独创性,使书写的材料成为交流、答辩、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会,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快乐的参与中成长
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主要体现出重过程、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要求,体现出形成性评价的特点。评价的原则: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方式: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形式可以是交流会,汇报会,模拟答辩会等。
教师的评价监控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在课题开展初期,对各小组的计划和设想进行判断和评价,本着鼓励性原则,促进同学们拓展研究的思路,纠正学生一些错误思维方式;到中期,督促各小组组员对研究成果进行自我判断与自我评价,促进其研究过程的改进。
在我们的评价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体验。弱化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而侧重学生亲身参与的体验。在构思最后的总结汇报课上,往往采用类似年度颁奖的形式,设立“最佳论文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标本制作奖”“最佳软件制作奖”等等,由老师及嘉宾给获奖的小组颁奖,以发纪念品、奖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指导工作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不同于平时所传授的专业课,它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教师不仅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和协作者,教师本人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学习者。只有继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拓宽知识面,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进而在教学中自觉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满希,展红.给生物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2]汪忠,刘恩山.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王俊林.指导初中生撰写实验小论文之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15(11):17-18
[4]林崇德,杨治良,S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82
[5]周勇.国外自我监控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3):49-53
[6]王涛.浅谈快乐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0):5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9
[8]郝雪,王飞.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然分析与应然探讨[J].中学生物教学,2015(3):27-29
[9]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65
[10]杨玲.例谈科学探究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J].中学生物教学,2015(5):32-33
[11]吴举宏.走出探究教学的困境―以中学生物学教学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5(10):4-6
[12]潘洪建.知识形式:基本蕴涵、教育价值与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40-45
[13]杨振宁.杨振宁文集: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09
【关键词】新课程 ; 改革 ; 探究性 ; 学习 ; 研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57-02
“探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是当前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亮点、热点,也是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部分对此提出明确的要求。目的是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学,勤于思考、勇于实验,探究着去学习。然后。通过我们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学会、学好,认识到这各学科的自然性、真实性、科学性。
一、研究和探究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和“探究”两词在新课程改革中本质基本是一致的,因为,两词都来源于英译,都指学生或学者类似于科学研究式的学习。意义相同。然而,在课程改革纲要中却又有“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不同的提法。因此,两者好像应有所区别:“虽然两者都是科学性的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应更加深入,“研究”则更加谨慎。学生的学习应多数属于探究部分。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指出:“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研究式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从广义上讲,研究式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即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由此看出,研究性学习将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和活动之中。
研究式学习的实施渠道基本有两条:第一,渗透于包括所有学科的学生教育活动之中;第二:作为一种课程模式,在研究式学习过程中实施。研究性课程模式是一种定向性课程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于学生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过程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渗透于自然科学中进行学科教学中的研究式学习方式落实有一定难度,但我们要不断的摸索前进,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方式的创新一定会实现这一综合性教学手段。
二、“探究性学习”和“被动式学习”
“被动式学习”又称“接受式学习”,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史以来,中国的教育就不赞成这种方式,然而,由于特殊的背景下,现在,几乎大部分国内地区仍然是这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式学习,故而,现今“研究性学习”必须要找回它应有的教育中的地位。“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义务教育目前教学方式大多以接受被动式为主。90%的初中学生反应没有或很少经历自主学习方式,45%的小学生和57%的初中生没有或很少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可见,加强、加快进行研究式教学的重要性有多么大!
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相辅相成的。两者就如同人体的蛋白质和脂肪和于人体的关系,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科的接受式学习有利于人们对大量系统的知识进行掌握,信息进行收集,有了这些知识积累才有可能进行成功的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则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更加有效地去掌握新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机地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去学习。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与“课题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亲身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在获得直接经验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相信科学、依据科学的态度。在掌握更多科学知识的基础下利用科学的方法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对于这一思想性的学习方式,其实,它贯穿于整个高中教材之中。譬如:在高中物理课程里的每一部分教学里(力、热、电、光、原子物理),大致上都是实行了一条从现象――实验――规律――原因――应用的逻辑特点。从而反映出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从广义上讲:它也是人类发现文明,发展科技,创造未来的工具式方法。结合以上两点,我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渗透“课题性课程”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参观、走访、实验、项目设计、挑战自我、创造奇迹、节约能源、发明器械等,来让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当然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班级式和个人式,也可以采取小组式;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课下课外分散性进行。总之,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灵活的、多样的完成新型的素质性学习。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革命如潮水般席卷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对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现有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通过何种教学过程或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生物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①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1.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1.1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在课堂上,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其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能借助于自身的潜能,自主地去获取知识,满足知识渴望就显得极为重要。以往的学习生活,偏重于教师对现有教材知识的传授。那种教师讲学生学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师生双方已形成了一种定势,并束缚了学生和教师,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这种定势。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研究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关心者与合作者,教师既不包办代替学生的研究,也不放任自流,听其自然。这种师生角色的转换,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提高,其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
1.2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教师──学生的单向型”,即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和操练获取知识;有“教师──学生间的双向型”,即教师传授、提问、答疑,学生讨论、练习、质疑来获取知识;还有研究型学习方式,即学生主动地去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单向型”与“双向型”认知学习方式的养成,其培养造就的学生在处理事务时表现为“按部就班”,而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让学生养成“研究型”认知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其知识获取的途径来自于自身的研究活动,研究中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一发展变化使学生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将体现出具有计划性、灵活性、独立性和矫正性等,显现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一发展变化也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看,他们虽然已具有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和知识经验,但周围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并且随着活动和感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注意到、接触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时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促使下,他们特别喜欢从事以前没有玩过的游戏,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从中得到欢乐,产生兴趣,获得知识。人教版初中生物教科书增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观察、操作、调查设计、探究、课外实践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无疑为生物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精心组织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每个学生,给他们以观察、思维、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创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促使学生在活泼愉快中养成主动探究生物科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3 探究未知、提高素质。
人的素质高低和能力大小,取决于他对探究未知世界的态度。一个人如果缺乏进取态度和探究精神,他的能力和知识就得不到发挥,也谈不上素质的提高;反之,如果有积极的探究态度和满腔的钻研热情,那么,能力将会很快提高,知识将会迅速拓宽和深化,素质就会不断提高。所以,一个人探究的心理态势,对于探索未知世界,发展探究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经常开展研究性、综合性的课外活动,不仅在趣味性、实用性方面迎合中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还能冲破课堂、教科书的限制,在更广阔的时空中,通过师生“教学做合一”的活动,让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器官并用,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实用意识,学到课堂上、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在学农学生到柑桔果实保鲜场参观学习,经过他们的观察、询问、分析、讨论,并在教师及技术人员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就会学到柑桔果实保鲜的操作过程及生物学原理等课本中没有介绍的实用知识:柑桔果实→保鲜药剂处理以增强抗病力→装入保鲜袋以减少水分散失→达到柑桔果实保鲜目的。通过这种探究性的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素质。参与探究性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
2.生物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1 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应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大大增加背景性、活动性、综合性、创新性、决策性等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可为:教师提供一部分现成的知识内容,而学生则必须通过其研究活动从各种途径中去获取知识的全部,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拓展。这一教学过程并不像传统的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程序那样,由教师讲述各种知识,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要领和方法,把实际的观察经验和技能转化为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去想,了解学习的规则和方法,充分注重知识或规律的建立过程,注重发现,而不是给予;注重过程,而不是结论;注重分析、运用、讨论、对比和优化。课程中也可包含进一步的拓展研究活动,或研究活动后的思考等环节。其实,研究性学习与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是一致的。学生按照这一教学程序进行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科研过程。学生的研究活动为开放式的,在其活动中不仅能体现出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发展等教学要求,也能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的新要求。
转贴于
初中学生由于缺乏实验的实际操作经验,往往表现出只会跟着老师做实验,实验中的自主性很差,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然而,现在的情况确有所不同。由于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进行一些实验,实践中遇到了困难,便会充分认识到课本实验的重要性,从而使课堂上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提高,在两者的相辅相成中学生实验的效果更好了。而教师应及时肯定他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推理判断的正确性,表扬他们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2 生物教学中选题的建议。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某些植物的药用价值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研究人类基因组的意义
《人体的营养》:饮用水与健康
《生物圈中的人》: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比较研究;双胞胎研究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水体富营养化对藻类数量的影响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调查学校生物种类(植物、动物、真菌)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校园植物分类调查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调查环境污染的状况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为父母设计一份食谱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调查当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的开展情况
《传染病及其预防》:有关“艾滋病”常识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转基因技术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模拟生态系统实验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尊重动物生命,让地球自由呼吸
2.3 研究课题的实施
2.3.1 研究性学习实施程序:
(1)进入问题情景阶段。
(2)实践体验阶段: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②调查阶段;③初步交流。
(3)表达和交流阶段。
2.3.2 案例分析。
例l:走入社会,调查研究,学会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中的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内容时,我发现学生对于地球上生物特别是针对濒临绝种的动物的探究欲望十分强烈,教材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思考可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根据学习的需要,与学生一起探讨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调研的方向,然后进行调查考察,筛选所得的资料,研讨解决问题。我们充分运用我校网络教学环境资源的优势,设计出了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线的研究性学习,组织课题组,增强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环保意识和审美意识的计划。
课题:尊重动物生命,让地球自由呼吸
目的:了解贵阳市动物保护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环保意识。
建议:
(1)对贵州省野生动物保护站、贵州省珍贵动物救护中心的参观和访问,让学生们了解贵阳市动物保护的基本情况。
(2)设计问卷调查、统计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了解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识。
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内涵丰富的个性,在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全面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安排,培养学生挖掘潜力、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形式,自己分配活动的任务,有设计师,信息技术专家,中心发言人,小作家等。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同学们通过调查研究,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到贵州省珍贵动物救护中心参观,到贵州省野生动物保护站进行采访。此外还对贵阳市部分青少年和成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行为和法规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说明近年来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还存在哪些问题,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学习报告。
通过课外收集资料,课内设计交流,学生们增强了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学会了多渠道获取信息。多数同学学会在网上下载网页、图片、文字资料;学会利用电脑创建文件夹保存文件并进行分类整理,建立电子档案袋;学会文字的输入和输出;学会网上发送e-mail。运用ppt,网页制作将成果展示出较为清晰的效果。
整个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同学们写了不少的论文。有关本次学习的派生物:幻灯片、绘画作品、学生制作网页、歌曲、英语诗歌,并且还以课题为主题制作了展板。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同学们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都得到了提高。
同学们在报告中指出: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的人们在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上态度是积极的,一部分人还能主动参加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中来(如主动护理受伤的野生动物等),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也已列入各级教育部门的工作日程上,且参加人数、活动规模逐年增多、增大,说明保护法实施以来,宣传是有效的,达到了宣传目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
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方面。比如,对动物保护法规宣传的力度不够,以致大多数人对法规的认识还处在比较肤浅的阶段;在花鸟市场,贩卖野生动物的情况还比较普遍,特别是在城郊偏远地区,乱捕滥杀野生动物的事件频繁发生;相当一部分农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概念还相当模糊、淡漠。这些问题都需要尽早地解决。
同学们还建议:有关宣传部门(报纸、电台、教育机构)应加强法规方面的宣传,让人们了解其内容,特别是注意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使人们从被动的接受转变成自觉的参与。并且注意宣传面要广,不仅要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对成年人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而人们的文化素质又比较差的偏远地区更要加强。要使人们像遵守交通法规一样,自觉遵守保护法规。对花鸟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应由执法部门(如工商部门)出面干预,并建立一支监督队伍,以防止随意贩卖野生动物的现象发生。对一些与经营动物有关的商店(如工艺品、餐饮、裘皮服装、集贸市场……)要明文规定不准销售和倒卖被保护的野生动物。
转贴于
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本身就体现了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极其生动地展示了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我们以此分析说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可以通过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得以更好的培养。就课本上知识而言,同学们可以学习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几个知识点,但通过研究性学习还学会了科学的统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学会了多渠道获取信息。分析和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学会了主动地去学习。
例2:研究学习、进行实验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植物的生殖》时,同学们对植物组织的培养的内容很感兴趣,希望自己亲自去体验、去研究以解开心中的疑团。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方案,并且还在师大生物实验室进行了几个月的实验。
课题:植物细胞克隆初探
实验原理:“克隆”是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它对植物来说同样适用。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无菌条件下,把外植体接种培养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进而经脱分化和分化,产生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目的要求:
(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初步学会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
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知识和理论。学生能学会植物组织培养中溶液的配置、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无菌接种的操作、以及无菌操作台和光电培养箱的使用。
实验器材
(1)仪器:超净工作台、移液枪、高压灭菌锅、紫外灯、酒精灯、解剖刀、解剖针、手术剪、镊子、温度计、湿度计、旋转摇床、显微镜、天平、电炉等。
(2)器皿:量筒、培养皿、玻璃棒、烧杯、三角瓶、广口瓶等。
(3)药品:ms培养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维生素、琼脂、蔗糖)
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奈乙酸)和6-ba(6苄基腺嘌呤)、ph试纸。
实验步骤:
(1)培养基的配制。
同学们在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后,得到了以下几种以ms为主的培养基的配方
①ms+naa0.2 mg/l+6-ba 2 mg/l (诱导愈伤组织)
②1/2ms+naal mg/l+6-ba10 mg/l (诱导生芽)
③ms+ba0.3 mg/l+naa0.04 mg/l (芽增殖)
④ms(无激素)+0.02%活性炭 (诱导生根)
⑤ms+naa0.2 mg/l+6-ba2 mg/l+无琼脂(悬浮培养)
(2)接种室与接种箱的灭菌。
紫外光照射:实验室使用30瓦紫外光灯,距桌面约l米,工作前清洗桌面,照射20~30 min即可保持无菌状态。使用紫外灯灭菌,一定要在工作开始前关闭,以免损伤皮肤及粘膜。
(3)操作者的消毒 接种前,操作者要用肥皂清洗双手,擦干,再用酒精棉球擦拭双手。
(4)外植体的消毒 在市场上买一些生长良好的非洲菊,去除萼片、管状花和舌状花,留花托,将花托切成o.3~0.5 cm的小块置于烧杯中。 ①用自来水冲洗已选好的非洲菊外植体20~30 min。 ②用浓度为80%的乙醇清洗非洲菊外植体30 s,再用0.1%的氯化汞清洗lo~15 min。 ③用无菌水冲洗2~4次再置于培养皿中。 ④打开红外线灯照射半小时。
(5)接种、诱导愈伤组织 ①接种外植体于ms+naao.2 mg/l+6-ba 2 mg/l培养基上,培养2~3周,培养条件:光照1 400~1 600lx(勒克斯)、12小时/天,温度23~27 ℃,相对湿度80%以上。
②继代培养①中的无菌外植体于ms+naa0.2 mg/l+6-ba2 mg/l培养基上,培养2~3周,直到外植体上长出肥厚的瘤状组织(愈伤组织)。这时,再继代培养愈伤组织l周。
(6)悬浮培养。
将已培养好的愈伤组织接种到装有不含琼脂的ms培养基的三角瓶中,在摇床上摇动1周(125转/分、20 ℃、lo h/d)。一周后在一种特殊的高倍显微镜下检查单细胞或细胞团的生长和分散情况。然后选择其生长良好的细胞或细胞团接种到ms+naa0.2 mg/l+6-ba2 mg/l培养基中,使其大量增殖并继代培养后再诱导愈伤组织2~4周。
(7)根和芽的诱导。
调整ms培养基为1/2ms+naa1 mg/l+6-ba10 mg/l,对所选取的愈伤组织进行恒温培养12 h/d,在大量增殖后可诱导其出芽,然后转入ms+ba0.3 mg/l+naa0.04 mg/l培养基中继代培养2~4周,待芽增殖后转入ms(无激素)+0.02%活性炭培养基中诱导生根。
(8)炼苗 在芽和根长出至3~4 cm左右,打开培养瓶瓶盖,让非洲菊幼苗和少量细菌接触,同时适应外界环境。炼苗时在瓶中加少量水以防止生霉。(约l周)
(9)移栽。
把非洲菊幼苗移栽到苗圃中一段时间,注意栽培管理,初期要用ms营养液浇苗,加强幼苗的适应和过渡,后期要注意减少水分散失。
结果分析:在实验初期,由于同学们的实验技能都比较差,所以失误较大,死亡率较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强了实验技能的学习和锻炼,查阅了许多资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同时加入一些活性炭控制了褐变。所以,在以后的实验中,同学们的接种成功率得到提高,死亡率降低,这为以后的实验积累了不少经验。菌类污染是培养过程中常见的而且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植物材料大部分取自室外,常带有各种微生物,一旦进入培养基,就会迅速生长,导致培养失败。所以,我们选用了常见的0.1%氯化汞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并严格把握消毒时间,规范无菌操作,不但减少了对外植体的伤害,同时又彻底的杀死了微生物。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我们适当增加了接种数和增殖量,以增加成活机率。
转贴于
在实验中同学们学会了一些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技术,知道了细胞全能性的存在,同时,深刻意识到克隆植物细胞是一项非常精细的生物工程,必须要虚心、细心,不能有一点儿马虎。通过实践,同学们进一步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生物知识,提高了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科学研究精神,锻炼了同学们的实验能力和工作能力。
3.效果分析及教学反思
3.1 效果分析
3.1.1 全体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课前预习,课上分析讨论,生物小组事先实验,学有余地的同学先行一步动手动脑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激发了同学们活动的热情和创新求异自我表现的欲望,在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拼剪贴图过程中同学们的参与率达到了100%。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实现整体推进全面达标的教育目标。
3.1.2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合作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验证假设,体验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
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同学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3 教学效果良好
课后调查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充分的表现拓展空间,学生100%参与教学活动,95%的学生乐于参与研究性。
3.2 课后反思
3.2.1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对教师的教与学也产生了积极地推进作用。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教师必须从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预测,并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进行适度调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知识学习和知识更新,以随时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或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领路人。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主动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实际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证学生能够学好语文,具备使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应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条探索和发展的新途径,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作学习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合作学习中包含了情感教育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能够在感情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在小组这个活动共同体中要与其他成员积极交流、合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因此,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组员之间的协作也是各自经验、知识和思维相互交流的过程,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拓宽其思路。学生要通过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并形成最终的成果。学生需要互帮互助,这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内成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人人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提升了整体教学效果。
二、促进合作学习与语文教学结合的有关对策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合作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应该使合作学习为语文教学服务,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环节时,必须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树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一系列小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或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用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做铺垫,调动起课堂学习气氛,从而打开学生兴趣的闸门,让学生走进语文知识的海洋。
2.选择多样化的合作方式,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及学习上的优势,也有不同于别人的学习需要,在小组学习中,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各取所需,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可采用讨论、辩论、竞赛等形式展开合作学习,是突出不同学生个体独特思维、培养其快速思考能力、学会团队合作的有效方式。现在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在培养学生时,要注意其个性化的发展,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并树立竞争意识,教师只是辩论活动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同一知识时掌握程度也不同,这时可以利用辩论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课本知识后隐藏的道理。
3.完善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含评价、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完成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不仅养成了一种正确的学习习惯,而且实现了知识的升华。教师的积极评价是学生改正自身不足、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给予肯定和高度的评价,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强化这一过程,还要及时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反思。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在授课前,教师安排学生以“中国石拱桥的有关调查”为题,划分为几个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三天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堂上,学生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有关石拱桥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宣读自己的研究报告。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评价,肯定每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所有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要总结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并给予适当补充,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研究课题时有何不足。
我们应该培养综合素质良好的社会型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是初中学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尽量将语文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联系起来,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项才能,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生存。未来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将继续深入下去,要将合作学习在初中教学中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肖云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兼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5),98-100。
1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内涵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整体联系,它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以问题为教学中心,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1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能用计算机排版、制网页、编辑等基本操作,还要激励学生运用学校有限资源如图书馆、微机室等查找资料。同时,教师应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听说读写贯穿在实践活动中,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学习语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
1.2 倡导研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综合性不是作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伦理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的简单加法运算,它是综合运用语文、艺术、科学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和解决语文学习上的困难。师生间语言的交流,共同拓宽语文学习范围,开阔视野,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1.3 重视言语实践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学生的言语实践,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文献来及时内化课堂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等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写调查报告,使学生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1.4 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审美境界和人格品味。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认知和经验,让学生的思维和感情得到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2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潜在价值
2.1 适应学生整合知识技能的内在需求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学科内在的知识构建,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语文技能,而且关注学生阅读、鉴赏、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语感和四维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2 激发学生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当于自主学习的两翼,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外延。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主题、组织专项活动,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设定学习目标,是一种认知性学习。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兴趣为核心,激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性学习。
2.3 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课堂知识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语文学习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人文等领域,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学习中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综合运用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初中语文综合性有利于综合运用个学科的知识,“淡化”学科边界,形成流动鲜活的、跨学科式的语文课程体系。
2.4 倡导活学活用
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重复和循环的实践中逐渐生成与发展的。教师在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思的时间和条件,学生只有将课本的语言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时,学生的语言能力才会逐步得到提高与发展。因此,学生不仅应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并在实践中运用语文,从而提高自己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面培养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会注意到个体的原有基础、发展方向的不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学习条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3.1 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综合性学习”是穿插在阅读、写作、口语中的,只有极少数是以专题的形式单独列出。在一定程度上,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潜在的课程,它渗透并落实在语文课程的理念和操作中,若独立出来,反而会丧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价值。此外,语文教材中设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可能不适合某些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对活动作一些变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3.2 全面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
较大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展开、成果展示、反思总结四个环节。一般的,大家对活动准备、成果展示两个环节比较重视,而对活动展开和反思总结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活动准备和成果展示两个环节多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直接参与,便于指导;而活动展开、反思总结环节往往在课外进行,由学生自主组织,教师的介入程度低,也不便于指导,因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课题研究 研教结合 小学教师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要想获得好得好的效果,除了要有好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等条件之外,还要善于分析主客观条件,同时还要掌握好科研工作的策略。
一、把握五个策略
1.研教结合的策略
研教结合的策略,是把教育科研的课题与自身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
2.聚沙成塔的策略
聚沙成塔的策略,是把一个较大的研究课题分解成为一批小课题,从小处着手,以契而不舍的精神进行研究,每学期完成一个小课题,积累起来,形成大的研究成果。
3.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策略
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策略,是指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新教师可以一边熟悉教学同时作些调查,总结一些心得体会,做点力所能及的研究,可能会缩短教学适应时间,有利于青年教师加速成长。
4.扬长避短的研究策略
扬长避短的研究策略,是指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仔细的系统的观察,可以深入地、细致地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因此,发扬这些长处,可以多进行经验研究、个案研究和教学实验研究,特别可以从事“行动研究”。
5.成果推广与研究相结合的策略
成果推广与研究相结合的策略,是指教师必须将原有成果中的原理、方法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加以改造,才能有效地应用。这种结合、改造,实质上是一种新的研究,这种研究会对原有成果加以发展。
二、学会选择研究课题
1.问题与课题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世界正是在一个个问题中前进发展的,科学正是在提出一个个问题,研究一个个课题,攻克一个个疑难中创新发展的。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搜集问题,展开研究是向教研要质量的最好的办法之一。
2.选题要小巧
例如:
《英语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对策性研究》章策文
《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后期指导的研究》张亚伟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研究》周卫兵
《小学低年级师生科学用嗓的研究》高学英
《培优辅差在小班化英语课堂中同步进行的研究》刘向军
《对小学英语“值日报告”操作的研究》丁 珂
《中年级寄宿制学生集体意识现状调查》蒯 威
另外,选题要恰当(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方法要适当(方法灵活、易于操作);积累要丰富(搜集素材、聚沙成塔);总结要及时(不断反思、勤于总结)。
你在选题时可以这样问自己:我所选的课题是我最感兴趣的吗?我所选的课题是有新意的吗?我所选的课题是我有条件做的吗?
再如:
题目过大:《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建议改为:《对初中生研究性学习后期的指导研究》;
题目过繁:《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语言及体态表达艺术的研究》,建议改为:《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语言的案例研究》。
3.课题就在你身边
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提出课题;从教育教学的疑点或困惑中提出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提出课题。
三、学会制订研究方案
教育研究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实证某种教育假设、寻求问题解决过程的探索性活动。制订研究方案就成为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一环。
首先,研究方案要在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步骤与时间安排、研究过程等方面作好事先谋划,在研究过程中组织实施、研究质量的评价,为研究人员对课题展开管理提供方便。
其次,要了解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包括“研究目的;研究的目标与假设;研究的内容与角度;研究的步骤与操作;研究的模块分类;取得的成果汇报以及主要参考文献”。
上述所涉及到的项目中,笔者认为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案,所确定的目标必须描述精确,要经过深思熟虑地推敲,才可能把研究问题的内容与方向把握住,并作为界定研究范围的标尺。
当课题目标确定之后,相应的就要投入到某一范畴中去研究,要充分注意研究类型、对象和范围的界定,否则在研究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目标的变更或方向的转移,也容易产生术语、概念上的混淆及研究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研究方案的设计还必须考虑研究的类型。不同的研究类型是根据要完成不同性质的研究任务、达到不同的研究目的而定的。因此,方案设计对收集材料,整理加工材料就有不同的要求,且反映的成果也属于不同的类型。
四、课题研究促进小学教师的成长
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发展,教师群众性教育科研认识的日益丰富和提高,教育科研活动的发展和日见成效,当人们看到不少学校不少教师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校的教育水平教师的教学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看到开展教育科研以后,教师学习气氛浓厚,学校各方面工作出现崭新的气象并获得可喜的成就时,大家都意识到单纯靠加班加点,日光加灯光式的苦干,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依靠科学、开展教育科研,才是办好学校提升教师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我们说,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其一,可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二,教育思想的活跃会给研究工作本身带来了很高的教育效益;其三,是教师、校长的教育科学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其四是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要研究就必须学习,通过现实的课题研究,教师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理论,学习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发现教育问题,制定对策,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设想,对实践的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鲜活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教师们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便显示出来了,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民生.现代教师走进教育科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普通中学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它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规划能力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步伐已明显滞后于中学语文的。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探索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的思考,即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创造和成功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情感、态度、观念的变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教师们在课堂上力求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每位老师几乎都成了活动设计专家。在公开课上,教师们都千方百计地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表面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气氛很活跃,场面很热闹, 但是,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学生到底掌握了些什么呢?特别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到底学到了什么呢?因此很多人认为目前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就成为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体现人文性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人文性。“改革的第一步是从'还'字做起的,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其目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教师讲,就是听教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和训练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商讨者、资源的提供者和咨询者。另外,教师在关注学生英语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的难度要适中,使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都能学有所获。
二、体现目标性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致力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地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它将为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形式多样性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以青春期,好动是初中生的典型特征,传统教学往往是学生的被动学习。教导、讲授、演示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对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以及对教师重复演示的所谓活动课并不感兴趣,而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也是策划者、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是初中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师的备课中,备学生是基本要求,我们知道不同的学习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备好学生、备好学情,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被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自主的探索学习,其是初中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包括了分角色表演、演讲、辩论、讨论、竞赛、学生授课、多媒体图片展、模拟操作、探究等等非常多的初中语文课堂活动形式,教师应斟酌学习内容与学生具体学情合理采用更进一步的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
四、自主综合性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我们必须致力于强化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贫乏是学习语文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要达到该标准,仅靠课内是办不到的,必须强化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教材的选择,教材的处理、教学任务的制定,命题取材的导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务必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对教材中的文章不一定都要教,可以只教基本篇目与非基本篇目中的精美文章,另选范文加强积累。只有量达到了,才会带来质的变化,还可以读促写。教师要开列书目,向学生推荐名家名著以及最近佳作,让学生广泛涉猎,汲取百家之长。坚持阅读,培养语感,提升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做到厚积薄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读书笔记、摘收佳句,积累素材,从而为自己语文建立资料库。学期末,召开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体会。
五、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