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

第1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 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了解和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通常有两种理解方式,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们主动探索学习的学习方式。从狭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开展探索活动,根据原本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二、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点

(一)学习自主性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性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方法,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后对学习方法和能力进行评价。

(二)问题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方法具有对问题进行更深一步探究的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寻找学习的新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探究性学习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在各种不同的活动类型当中,教师实施不同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丰富了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在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人文性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的人文性体现在一切以学生为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民主性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语文教学更为民主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视学生情感的表达,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高中语文教学脱离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而研究性学习,学生完成由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的角色转换,体现“小主人”的特性,教师起到引导性的作用。真正做到在语文课堂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在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的同时,加深对研究性语文教学的理解。

四、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学习和特点的了解,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着重强调的部分,例如在《滕王阁序》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学生单凭自己的想象,也许不能够充分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语言环境;通过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对文言文中的语言进行细致的分析,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意境,教师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当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开放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法,摒弃传统的机械性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出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五.总结

第2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新课程理念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扎实推进,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近一轮的高中语文课改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由于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因此十分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进一步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立足教材与课堂,为学生进行语文探究提供更多机会,从而扎实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

一、立足教材实际,制定可行性研究内容

语文教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也是培养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教师就要充分的了解学情,为学生制定可行性的研究内容。具体来讲,在确定研究主题时要把握三方面:一是课题本身要有内容、有意义,值得学生去挖掘与研究;二是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也有能力研究;三是容易获得研究资料。选题有三种思路:一是就课文中的某的一个问题来就事论事,对有关事件与人物进行直接阐述;二是联系课外材料结合社会现实思考;三是把问题从个别升到一定高度来研究。

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专题的确定就应让学生自己拿主意,教师主要起指导、参谋作用,绝不能越俎代庖。只要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的课题都可以,当然基本的原则还是参照前面所述。

二、扎根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堂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问题情境设置、主体体验探究、表达交流三个阶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能力。

1.单篇研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研究性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研读文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然后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经常性的鼓励、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在学习《勾践灭吴》一课时,有学生问:“越王勾践不惜屈尊侍奉吴王的行为方式有没有可憎的一面,是不是为了达到目的,一切手段都可以用?”再如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有学生问:“鲁迅起初并不知道请愿之事,假如便迅早点知道,或者刘和珍去邀请鲁迅,鲁迅人不会也去参加请愿?”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

2.比较研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比较阅读”是对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分析、研究、寻找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点以及形成原因,从面获得对作品的新认识。

例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文章时,比较烛之武、文种、邹忌、触龙四位说客的游说技巧,并联系教材《口语表达要求》想象他们游说时的声音、姿态、表情等。经常这样前后联系比较,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研究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应引导学生把语文研究的范围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时代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冲击,以此拓宽知识视野,提升实践能力。

例如,针对当前风靡全球的网络文化,我以小组为单位,决定对网络流行语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了解内容主要包括:新兴词语的来源、成因、发展、意义、适用人群及新兴词语与我国传统文化用语的冲突和应怎样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等方面。

流行语的特征:一是标新立异。二是轻松随意。三是流行受限。有些人认为,所谓的网络语言是都是“文化垃圾”,他们是对“传统汉语的严重破坏”。同时,也有对于网络语言持高度支持的学者,他们认为,这些新兴的语言生动风趣、有人情味,是语言的另类发展,观念上的更新。

典型的较为诙谐幽默的网络用语如“织围脖”。微博在 2010年因为众多明星的喜爱而大火特火,引发“围脖”热潮。“织围脖”就是写微博。明星姚晨人称“围脖女王”,走路、逛街、当嘉宾、做节目、有时间就敲敲打打。寒冷的冬天已经来袭,如果有人问你:“今天织围脖了么?”可千万别去找毛线哟~

又如,“给力”。“这首歌太给力了!”2010年9月,网上开始盛传“给力”一词。当某事、某人给你强烈刺激,精神为之一振时,你就可以说:“太给力了!”此词出处,一种说法是网友在世界杯期间所创;另一种是“给力”一词是由闽南话演变过来的。

通过学习小组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当今社会中,流行文化的飞速发展已经使我国正规的传统文化被逐渐的非正规化,取而代之的是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体。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间的关系。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主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确定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增强情感,收获知识,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仪强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2013年 第5期

[2] 王貌貌 论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文理导航》2013年 第7期

第3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文选修课 课堂新范式 理论基础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至今已经八个年头了。新课程标准的确立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也为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广大语文教师为此也作出了许多思考和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选修课开设以来,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选修课的课堂模式和必修课也没有什么区别。缺乏创新意识,缺少研究精神,课堂效果不佳,有悖于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对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理论和模式建构作一些研究,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探究,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思想,运用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原理,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的新范式,应该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阅读整册教材,选择学习内容

就是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先整体阅读教材,师生一起选择并确定学习内容。师生共选教学内容,老师能从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提升对教材认识水平,掌控、把握教材,具有战略意义;学生了解整册教材的内容,明确学习的要求和目标,也很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从理论上来说,选修课的前提是“选”。选修课“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以满足高中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培养实践能力,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创设空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再者,现在的选修教材,有的为了体例的需要,有的因为名篇的缘故,有的因为名家的原因,出现了不少篇幅偏长、文字偏深、内容偏杂、版本偏冷的“四偏”作品。它们或脱离学生的知识实际,或离开学生的接受能力,或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讲授,因此需要挑选,需要删减,需要增补,甚至需要拓展和重组。另外,“选”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权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选择,满足了学生趣味性的要求,满足了学生心理、生活的需求,满足了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欲望和个性的追求,也利于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挖掘;经过选择后的教学内容,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切合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便于集中有限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是建构选修课课程新范式的基本条件。

二.根据课本要求,确定研习目标

明确教材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是选修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者必须心中有数,学者也必须清清楚楚,不可轻视。因为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语言规范和创新》(苏教版)这一部选修教材的每个专题由导语、文本、资料链接、阅读探讨、积累与运用五个部分组成。教学内容主要有:如何遵守汉语言规范,如何运用语言手段进行语言创新。基本的要求是:严格遵守现代汉语各项规范,做到文从字顺;熟悉语言创新途径,充分挖掘并调动汉语的各种潜力,大胆创新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为此,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进行系列化的语言训练,学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据此,我们把每个专题分为三个目标基本点:阅读基本点,研究基本点和训练基本点。每一个专题前面的例文,我们把它作为阅读基本点,意在了解语言现象,了解语言的构成,语言的艺术性和民族意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把“资料链接”作为研究基本点,意在研究具体的语言问题,并收集平时口语、作文中的语音、文字、语病的错误,研究它们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为准确地运用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编写系列的专题练习,作为训练点,意在通过题目的训练,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习惯,纠正错误的语言现象,并且同高考接轨,既利于学,又利于考。根据教材要求,分解相关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和达成要求,是建构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目标基础。

三.围绕教学专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是专题研究性课程。每一本选修教材,就是一个总研究课题;每一个板块,就是一个子研究课题;每一个学习的知识点,就是一个具体的小研究课题。例如,选修《选读》(苏教版),可以把《史记》的相关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研究专题:司马迁生平事迹的研究,《史记》思想的研究,《史记》叙事艺术的研究,《史记》语言的研究,《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的研究等等。然后,围绕这些专题,运用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专题研究。这样做,是为了在满足学生共同性学习需求的同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趣味性的学习需求,“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达到开设选修课的目的。

围绕专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自主研究性学习”,首先是“自主”,不是“师主”。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参考书上现成的表述和固有的结论,而是从自身理解出发,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阅读,去体验,去感知,去表述,得出属于“自己”的看法,说出或写出属于“自己”观点和结论,并且不断斟酌和完善。因此,“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我体验性阅读。只有强化自我体验性阅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张扬,阅读体验更加真切。只有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才会引出真情体验、个性体验,才会激发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健康持续地发展。要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应该有民主思想和平等意识,应该明白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不是“教”师,不只是我教你学,不只是教知识,还要导思路,导学法,导研究的发展方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兴趣的激发者。如何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如何引导有序而又实效的课堂讨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归纳,应该是为师者所关注的重点。要创设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和自由交流的平台。可根据座位的排列,以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相互研究,交流学习的心得或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并推荐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可以兴趣和爱好作为组合的基础,成立学习兴趣小组,以组长为代表在班级交流学习的见解和体会;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讲台也是学习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表达思想、抒感的平台。也可以把举行阅读体验的报告会、讨论会作为课堂的重要形式,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研讨争论相关问题;满足朗诵和表演的需求,使诗歌的诵读和戏剧的表演有成为课堂交流的一种形式。因此,运用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性阅读,并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应该成为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核心手段和重要过程。

四.自我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第4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

可是,我们一些农村中学,虽然按照要求,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但是有许多不足。

其一,不能正确理解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意义,消极应付上级检查。许多学校领导不懂得何为研究性学习,错误认为这是上级教育部门一时兴起翻出的新花样,它必定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但又迫于压力,于是只在课表上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实际上一直无人上课。有的学校暗地里把这门课分给了所谓的主科老师或让学生自习。

其二,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教师上这门课,可是选择的却是什么课都不能带而又无事可干的教师。学校认为这人闲着也是闲着,让他顶几节课才讲吧。而授课的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只知如何站完45分钟。

其三,好一点的学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也定了具体教师来教,但是,他们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并列的课程,上课时只带着学生读读,这就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的实际意义。

其四,再好一点的学校,在上课后,教师也布置了一些研究性课题,但题目大而无当。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不加指导,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不进行总结,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不感兴趣。

凡此种种,都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有悖。为此,对在农村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加强对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培训,使他们真正了解研究性学习,并重视它。因为研究性学习确实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让教师都懂得研究性学习,知道研究性学习它不单纯是一门课,实际上是一种方法学,它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到各学科中去实践。应该说,研究性学习与每个教师都有关,众多的教师不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旁观者。

再次,要让教师明白,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个教师要担负起“导”的责任。每学期每科教师都可给学生出一些适当的课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主动研究,从而获得这门学科的知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导”,要指导学生看那些书,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分析、归纳,要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总结。有时,学生遇到困难,而教师自己也不能解决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更高层次的地方去请教。

还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领导、教师不能太注重结果。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并不能要求学生马上有什么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而是让学生在尝试研究中去获得主动摄取知识的方法。不单是我们农村中学,就是一些重点中学,我想也不会强迫学生一定要出成果。因为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分析归纳的能力毕竟还不足,所以,我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对学生的研究结果,不论优劣,教师要给以肯定,要多鼓励,少挑剔,以免打击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多年来到全国各地参加过不少研究性学习研讨会,会上听取了一些国家级重点中学校长关于这方面的报告,感觉到我们农村中学与全国重点中学有很大的差距。但我觉得在研究性学习上不能盲目仿效。毕竟地区不同,学校各异,学生也不一样。

第5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校本课程;教育功能;新课标

中国分类号:G633.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开设课程应当充分估计自身具备的现实条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应当以学校的资源条件、性质特点为基础,与校本课程巧妙结合,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实施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

一、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

1.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在形式、内容单一的国家课程下,所有的学生都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教材,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同的技巧与知识,胜任将来所要承担的使命,发挥在社会中的作用。然而,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各自的潜力也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滋养,校本课程即关注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的有益补充。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是两种互补的课程开发模式。

2.校本课程是对课外活动课的深化

课外活动课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学生表现自己的重要途径。然而,以往的课外活动课常常是随意、零散的,不能形成一个连贯、系统的课程组织形式。校本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包含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分析,对学校资源的分析,更加强调一种动态的课程开发,更加强调学生的生活感受与体验,使学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3.校本课程是对综合实践课的扩展

校本课程能够以长期系统的方式讲解知识,且以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在开展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十分相似,因此,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对综合实践课的扩展。

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1.满足学生兴趣需求

以人为本是校本课程贯彻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的共同、全面发展,又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成长为与众不同的个体。《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要体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综合性核均衡性,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需求去选择课程项目,就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2.促进教师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要靠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还需要教师的钻研精神,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了解学生额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参与精神,掌握课程开发的原理与技巧,对语文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有新的理解,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安排。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必然会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三、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

1.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持漠视态度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支持。然而,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些学校处于生计问题,担心开发校本课程会影响学生成绩,进而影响学校发展,因而对校本课程持漠视态度。学校领导的漠视也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导致学校整体对校本课程认识不足,即使开展了也往往是应付了事。

2.校本课程出现应试化倾向

学生学习成绩是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不少高校用必修课挤占选修课课时,使得选秀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教师、学校和学生长期依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设置成为可有可无之事,难以与新课程标准相契合。国家课程减不下来,校本课程起步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3.校本课程开设出现盲目性

就当前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来说,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忽视语文教育的学术性,二是教师只顾从自身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校特色,学术性太强,导致学生学不到感兴趣的科目。同时,校本课程的评价也不健全,很难判断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四、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的巧妙结合

1.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编纂文本

高中语文课程应当是充满活力和开放性的,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进行自我更新与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涉及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强调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多样化与特色化,不局限于活动课与选修课。

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发层级语文校本课程,第一层为基础性课程,主要为语文知识课程,包括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拓展、改编、新编等,还包括语文学习策略课程,传授学生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第二层为发展性课程,包括图书馆阅读、诗歌鉴赏、新闻品评、名作欣赏等,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层为提高课程,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难度,更加重视探究性与学术性,例如学术小论文、语文知识竞赛辅导、思维训练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通过分层次的课程设计,一方面能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2.根据区域特色体现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以往,高考题目往往是各学校开展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也是学校评价教学成绩的核心依据,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这必然会对校本课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语文课程资源,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等角度出发,探索校本课程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区域特色是开展语文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将区域人文资源渗透到语文课堂上,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如我们在校本课程中设置的唐诗宋词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的去重复诵读,空洞的去理解诗词情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我国古代诗词题材众多,内容包含万象,描绘各地人文、自然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把描绘我们地区的古代诗词呈现在校本课程的内容当中,学生们在诵读这些诗词的同时,联想到诗词中描绘的景象、景观实际上就在自己家乡,自己身边,往往学习热情很高。在拓展学习中,我们也经常鼓励学生模仿古代诗词的平仄、韵脚进行仿写,仿写对象主要是学校、家乡等,如此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往往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在投入尝试创作的过程中,对诗词的理解也就潜移默化的加深了,语文水平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3.利用学校特色体现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学校特色也是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校园文化,校园资源,在学校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办学理念中多有体现。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学校特色的内容,并在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论语,讲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时,我利用学校内常见的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了强化教育。我校有一条思齐路,有牌立于旁,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就题于上。我说:“学校命名这条道路为思齐路,其寓意就在于希望大家能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高中生。”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也加深了对论语精深思想的理解。

4.利用社会资源体现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社会资源也是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契机。学校不是封闭和鼓励存在于社会上的,学生也需要关注社会上的活动,并积极参与。我们学校开设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是很典型的校本课程,其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和了解社会,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包含的丰富素材无疑是引发研究性学习的良好途径。例如在学习完老舍的《茶馆》一文之后,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学习作业,让学生观察现代茶馆与老舍所描述的旧社会的茶馆有哪些不同。在现代城市中,茶馆是常见的场所,学生们有大量的时机去观察。从学生们的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效果十分理想,学生们分别从茶馆的装修格局、经营目的、经营理念、茶客活动、茶馆功能等角度出发,对古今茶馆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学生们发现,现代茶馆大多装修精致,设有包厢,虽然没有张贴“莫谈国事”的告示,但茶客们来此也多是饭后消遣,很少谈论政治,而是玩纸牌、打麻将,虽然没有刘麻子一样的社会败类,也没有宋恩子一般的特务,但却也没有常四爷这般的大好男儿。学生们最终认为,现代的茶馆只有休闲娱乐场所这一功能了。虽然这样的看法还比较片面和不成熟,但整个活动过程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得观察、总结能力,活动目的已经达到了。

5.合理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和教师自主进行的,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断改进也是促进校本课程完善,补充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借用了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质量结合,自评与互评结合。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校本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第6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进入高中,学生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科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对各种文章已学会了一般的阅读和分析。因此,他们对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已深感不满,迫切希望改变自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能自己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但是,旧的教学方式中,为了强化技能训练,落实学科知识,课本上设计的不少形式单一死板的思考练习,学生没有什么兴趣;而为了“过关”或提高学习成绩,不少老师又大量地采用了课课达标或单元训练题,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而成效却欠佳。不少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语文,而考试成绩则与得过且过应付学习语文的学生差不多,导致他们没有一种成功感,更无效益感,越学越没有兴趣,越没有学习语文积极性,慢慢地便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消极抵抗的心理,甚至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传统的接受式语文教学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改革传统语文教学体系,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语文教学体系势在必行。研究性语文教学以探索性与革新性的学习方式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方法为理论指导,对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突出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学生是“发现者”,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和实践,激发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进一步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

1、“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主题,也是语文教学适应教改需要和时展的迫切任务。“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其“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发展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科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强调亲身实践于探索、灵活运用知识以及形成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目标定位,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符合中学生培养发展的要求。

2、“研究性学习”更适合于学生全员参与

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培养,一般的课堂教学很难真正让学生做到名副其实的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的优势就是能真正做到让学生主动、积极全员参与进去,从而更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3、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语文课堂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学生地位实现从被动到主动。近年来,在教过程中,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的首要便是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功夫。20世纪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他从经验主义出发,开展主张以学生主动活动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从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让学生积极地、多方位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以验证方案的正确与否作为阶段性认识活动的结束。其次,教师角色实现从传授到指导。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好多情况下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而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的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换句话说,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

二、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研究性学习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是目前教育工作者最应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开拓教材内容,挖掘其研究价值

现代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生活圈子狭小,要进行研究性学习,除了从自身生活中选取题材之外,更应该注重从教材中寻找和确立课题。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模式的根本转变:从被动地接受灌输到主动地探索研究;从简单的知识的记忆,文章内容的再现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从迷信教材到审视教材。方法之一,结合具体的教材寻找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如在教授《装在套子丽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去搜索相关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更详细地了解沙皇专职制度对人民的摧残和毒害。方法之二,指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用新角度,新观念重新解读教材或进行再创作。

2、设计研究性作业,帮助学生学会总结研究成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作业的设计偏重于对已学过的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难免流于简单机械的重复,不能有效地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作业设计应体现对课堂内容的引深和拓展,着眼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有助于形成批评意识、创新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和习惯。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反复阅读课文,仔细揣摩教材内容,运用多方面的思维方法,多角度地综合、比较、提炼,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唤起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纵向求深,横向求广,逆向求新以及发散聚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系统研究能力并学会一定的研究方法,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

第7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教学 总结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与能力。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

(一)运用研究性教学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学起来本应得心应手,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受到教师影响把语文当作政治课来学,一些纯美的文学的东西都被冠以政治的高调,令学生越学越无味,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往往误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误区。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如竹筒倒豆般地被动学习,思维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解惑能力往往被弱化甚至被“消化”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教学,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忘记了谁是课堂的主人,而在课堂中以主人的形象自居,命令学生这样做,那样做,或命令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令学生厌烦至极,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天性被扼杀,主动学习的能力逐渐消失。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要确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掌握知识,在这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而要做到这些,就要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尽一切努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封闭性的阅读教学,它的缺点是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努力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创造性地组织阅读教学,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彻底摒弃“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的狭隘阅读观,而是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努力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努力拓宽阅读视野才是重要的。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以科学为本,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氛围才行。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其次,大胆创新考试形式。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必将催生一个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

第8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让我欢喜让我忧”:它以人为本,注重整合,建构开放;但在农村高中的实际教学中效果不佳。于是,我在忧喜中进行了如下实践:

1.“必读”相融,为我所用

“必读”指的是必修教材与读本;“必读”相融,则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必修教材与读本内容,将读本为“我”所用,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因此,教师必须找到这一体系中的教学规律,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只节选了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的前半部分,而读本中又补充了它的后半部分。笔者在授课前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讲授必修内容时就联系了读本,将必修教材与读本的内容相融合,更好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完整地体悟史铁生的心路历程:他为何痛苦?又怎样摆脱痛苦,获得生命的顿悟?母亲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说母爱是坚忍而又平凡的?作者做了什么,为什么内心充满无限的苦楚与前所未有的痛悔?

“必读”相融,立足点在文本,如果文本没有吃透,必定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赵谦翔老师说:“既没弄懂教材,又不了解学生,这样的教学是‘空对空’导弹。”又说:“钻研教材的最高境界,是化为己有,即朱熹所谓‘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只有立足文本,对必读教材和读本教材加以整合,才能使它们真正为我们所用。

2.别人忽视,我来挖掘

一本成熟的教材所传递出的信息是丰富而多元的,有很多独特的部分可以加以利用进行辅助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需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从学生的不同认知角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当前,图片、音频材料、视频材料、网络等新型的教学媒体都渐渐为教师所用。而教材本身的助读系统和教材的二次开发却经常被忽视。教学别出心裁往往在于如何开发教材中的注释、附录等。苏教版的这套语文教材,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在每本模块的扉页上都有编者精心撰写的《致同学》,从每篇《致同学》当中,我们都能了解到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这里面包含了编者对教师教学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进入某一模块的学习时,我通常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读《致同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模块教材内容有一个预先的了解,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具体文章时能迅速地进入情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

同时,模块中每个专题前也都设置了前言。它们也能帮助我们概括性地了解专题的主要内容。一些概念性、结论性的总结也在其中体现。如《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的前言,介绍了初唐诗歌形成的政治历史背景,创作风格的脉络和承继,介绍了“初唐四杰”及其诗风。这些无疑对学生在本专题的学习非常重要。

3.运用新型学习模式,组织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较开放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在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必要时对学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指点,总之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研究性学习,我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笔者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能力,因为,现在的语文学习,重知识、更重能力。

必修四的模块三中,“诗从肺腑出”专题、“词别是一家”和“文以气为主”专题涉及古代诗文的学习。而诵读是古代诗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笔者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和本组的教师们一起合作搞了《农村高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这一研究性课题,还让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邀请到淮阴师范学院的周桂峰教授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并认真撰写研究报告,利用课堂汇报研究成果,回答学生的相关提问。在这一系列过程之后,笔者发现教师和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都大大提高,有的学生还购买了一套《中华经典诵读读本》,带到学校与同学共同分享,一起探讨。渐渐地很多学生爱上了诵读。

二、教材“二次开发”的效果评价及反思

1.教材:灵活多变。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实践中注重教材二次开发,充分体会到“用教材教”这一教材观的进步性和实用性。比如为了拓宽内容,必修五中的《长亭送别》可以播放马兰的经典黄梅戏唱段;《唐诗宋词》选读可以插入《唐之韵》的解说;《史记》选读可以插入“百家讲坛”;每周定期播放“新闻周刊”等时事类节目,师生就某一话题共同探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使得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语文教学也由静态走向动态,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的和谐统一,将指引着语文教学达到从教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2.教材的二次开发受限。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实施“二次开发”。但实践中,笔者发现,教材的二次开发困难重重:

(1)教师自身能力有限

首先,“教师中心”论的传统思想很难转变。一直以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起着主体作用。唐代诗人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法则深深地扎根于教师的传统思想里。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化身”,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花朵的成长必须依赖园丁的浇灌。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变成了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很难改变这种传统的观念。

其次,教师要从“教书匠”蜕变成教材研究者也比较难。教师除了要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和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理解和反应不断整改教材内容,进一步改善教学实践。教师不能将自己置身事外,做一个“旁观者”,而应是亲历现场,做一个认真负责的“导演”。教师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用最适合本班学生认知和心理特征的教材教育学生,使他们有所学,有所悟。这些对于笔者所在学校,就现状来看,教师很难做到。

(2)学生时间有限

学生也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教师也希望把他们吸纳到教材的“二次开发”中来,让他们也积极主动地开发“产品”,享受“成果”,因为他们拥有“二次开发”的权利。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生态中才能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由“对立”走向“对话”。这将意味着双方不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但这都是笔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作为寄宿生,学生的学习时间被安排得滴水不漏,有时连语文作业都被数理化给挤了。高考不只考语文,所以学生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和语文老师一起研究语文教材,共同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

参考资料:

1.恽理霞《新教材更应注重因材施教》,《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年第7期。

第9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

随着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我国开始正式走进新课程。2005年我国全面进入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语文课程标准树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凸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新课程带给老师同学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学习方式,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

教师教学的阵地是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目的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分时期,分步骤完成计划内容。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研究性学习法,即学生自己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于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观察、研究、讨论去证明一个解释和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去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是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成为信念,学生也会非常珍视它们。

在研究性学习法中,学习的目的或每堂课教学的任务就成为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将抽象的概念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感性的表象,是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譬如在讲文言文中词汇的意义,学生也仔细的听着丰富的讲解,讲完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有哪些疑问?”教室里没人吭声,没有人提出问题。于是,教师就默认为学生是对文章理解了。可是当学生一个个被叫来重新解释词汇时,他们的回答却是一知半解的,对词汇并没有清晰地理解。教师不得不重复的讲解。这是我们就心存疑问,为什么学生并没有弄懂,却没有把疑问提出来?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并未意识到他们对于教材究竟懂了还是没懂,因为教师在讲课之前没有使学生明确的意识到:究竟什么是必须理解的,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准备阶段,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将它与学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步骤,构建多元化、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提前告知学生具体的任务目标,明确学习概念,指定任务标准,便于课后教师的总结和回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语文教学模式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语文课,只要我们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智慧,那么我们的教学课堂就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