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

直接融资的优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接融资的优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直接融资的优缺点

第1篇: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

(一)直接融资政策 (1)直接融资是通过资金需求者向资金供给者提供证券筹集资金的融资形式,这里的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是资金的所有权证书,只是一种剩余的索取权或资本权利证书。(2)通过直接融资取得的资金企业可以长期使用。(3)因为股票、债券作为金融商品,交易价格的确定是通过资金市场来进行的,所以可按其市场交易价格进行买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资金市场的完善和不断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迅猛发展必将推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企业融资效率,提高企业价值。其作用具体表现为: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将有利产权结构的调整,使产权结构更加多元化,从而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使其变成一种“公众型”的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可利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资产存量,调整产业结构;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使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克服“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弊端;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可极大地提高资本的流动性与效率,扩大社会资金供给总量。市场化直接融资的出现不能替代企业体制的改造与控制方式的变革。直接融资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在企业组织与经营制度尚未改革到位之前,市场融资对企业的作用与影响会受到很大限制,甚至被扭曲,市场直接融资的基本功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二)间接融资政策 (1)债权债务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债权人作为资金的所有者,他在让渡了资金的使用权后,除依法享有到期收回资金本息的权利外,不能任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议中约定具体的资金使用方向除外),债务人在承诺如期偿付本息取得资金的使用权后,有权独立自主地运用借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2)间接融资的收益取决与债务资金总成本的高低,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大于债务总成本率时,就可化解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否则将会面对较大的财务风险。(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企业债务资金的本质,债权人虽然是资金所有者,但不能像权益性资金的所有者一样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理财活动。(4)还本性。企业向债权人借人资金都有一定时间限制,只能在规定的期间使用,到期后企业必须足额归还本金,而且不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如何,否则债权人有权对企业提请诉讼或破产申请。(5)限制性。由于债权人不享有参与企业经营的权利,他通过在有限时间里将自己财产让渡给他人使用,从中取得固定收益,企业取得债权人资产之后,企业经理人员的某些行为可能会违背债权人的初衷,因此债权人为保护他自身的利益就会在让渡其财产使用权的同时附加给债务人一些限制条件。

间接融资是现代企业普遍运用的经营思想和使用的融资政策,其作用具体表现在:(1)通常情况下,由于负债融资的成本低于权益融资的成本,所以负债融资比例的提高,可降低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2)在企业资本规模和结构一定的条件下,由于负债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企业息税前利润增加时,单位息税前利润负担的负债利息就会减少,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3)由于负债利息是在税前通过收入补偿的,所以具有节税利益。(4)负债具有传递信号的作用,当企业发展前景比较好时,一般都选择负债方式筹集资金,以便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大幅度的增加每股盈余,提高企业市场价值。(5)负债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在企业筹集资金时,如果以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本,势必带来股权分散,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集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又不影响企业控制权,有利于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6)抵制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环境中,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然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负债融资也有其不足之处: (1)负债融资由于要还本付息,其财务风险较高要承担较高;(2)企业负债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市场风险;(3)财务杠杆效应的也有其负面影响,就是在企业借款利率高于息税前利润率时,就会给企业带来亏损; (4)负债资金缺乏财务处理上的灵活性;(5)企业负债会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三)项目融资 (1)在通常方式下,项目的主办人凭借自身的资产和信誉举债,要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还要承担项目损失和亏损的风险。(2)贷款人最初通过考察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和未来收益来决定是否向该项目进行贷款。(3)项目融资的主要担保是基于工程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项目承办单位的资产抵押,项目主办人或其他参与人的合同义务、风险保证书。因此,项目主办人的财力和信誉不是融资的主要担保对象。贷款提供者对项目所有人(或发起人)没有财务追索权。可以看出,项目融资使贷款提供者承担一定的风险。(4)由于项目融资对项目主办人的信贷能力和资产负债表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属于资产负债表以外的融资。所以,此项融资方法具有很高的融资杠杆能力。(5)项目融资的资金用途限制较多,只能用在指定项目,不能用于其他项目。

二、企业资本结构安排战略

(一)确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战略方案 首先要对资本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就是运用综合资本成本比较法和公司价值比较法等方法,对资本结构进行决策分析,以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其次对资本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就是企业财务经理及财务人员在分析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成长、资产结构、偿债能力与现金流量、贷款人与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金融市场动态、企业所有者与管理人员的态度、行业因素、税收政策、企业的财务状况等诸多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资本结构做出判断。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资本结构战略的各种备选方案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进行评价,以选出能够支持企业战略的资本结构战略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保持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应根据企业战略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而对资本结构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趋于合理。

(二)借鉴国外企业在资本结构安排上的成功经验 纵观经济发展程度近似的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它们的资本结构安排与优序融资理论基本吻合。1984年,梅耶斯通过研究出版《资本结构之谜》一书,初步提出了“新优序融资理论”的观点。同年,梅耶斯和迈基里夫合作《企业知道投资者所不知道信息时的融资和投资决策》,对“新优序融资理论”作出系统论证,其结论是:企业应偏好内部融资,因为筹集这些资金不会传送任何可能降低股票价格的逆向信号;要是需要外部资金,企业首先发行债券,股票发行是最后的融资方式。这样的资本结构安排主要原因是各国共同的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必须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三)根据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选择符合企业自身能力的融资策略 内部筹资战略方面,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许多可利用的资金来源,企业可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金,这就要求企业如加强内部管理,节约资金占用和资金耗费;降低利润分配率,提高留存收益;合理制定和利用折旧等会计政策,以增加积累,减少税收支出;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的调度,避免闲置资金。金融信贷型筹资战略方面,即企业通过与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有效地利用各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以获得长期而稳定的贷款。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有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等。证券型筹资战略方面,通过发行各种有价证券特别是股票和债券来筹集所需的资金,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筹措资金的来源较广,既有家庭和个人的资金又有金融机构的资金,还有其他企业和社会公共团体的资金。因此,实施证券型筹资战略可以为企业筹措到大规模并可长期使用的资金。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这种筹资战略的运用范围和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联合型筹资战略方面,主要依靠企业间的联合、信用、吸收、合并、收买、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版。

第2篇: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

企业的正常运营离不开资金,资金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保障。企业融资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需求量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式向金融机构或通过金融市场,获取所需资金的活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其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但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中企业面临的具体财务状况不同,企业为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而进行的筹资目的也有所区别,主要可以分为传统意义上的满足生产经营需要、以及满足资本结构调整的需要,都是为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服务。

企业融资的方式很多,根据资金的期限来划分,可以分为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其中短期融资方式包括商业信用和短期借款,长期融资的方式则包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长期借款及融资租赁;根据资金的来源划分,主要可以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其中股权融资还可以细分为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和内部积累等,债权融资则有长期借款、发行公司债券、商业信用等。由于不同的融资行为的资金来源不同,产生的资本成本不同,造成的企业资本结构不同,伴生的企业财务风险也不同,加上对企业税收的影响也不同,会导致企业不同的利润额,影响企业价值的实现。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企业需要通过多渠道来筹措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依靠传统的单一融资方式,或者单一资金来源,容易造成企业资本结构比较单一,融资成本较高,财务风险集中等问题,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此,企业应该在认真了解分析企业资金需求基础上,从资金来源、融资渠道、资本成本、资本结构、融资风险、税收影响、企业利益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角度综合考虑,选择科学合理的企业融资方式,既满足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又能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

二、不同融资方式及表现形式

(一)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指直接通过企业自有资金进行的融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的留存收益及折旧,而费依赖外部资金。外部融资主要是指通过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形式,使其转化为投资的行为。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监管体系的日趋完善,外部融资正在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根据是否通过金融中介,企业融资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形式。直接融资主要指企业之间直接进行的借贷、合资、有价证券等行为;间接融资主要指以金融中介为媒介进行的项目融资贷款、银行信贷、委托贷款、融资租赁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等行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有优缺点,应该是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

(三)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根据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企业直接融资分为债务性融资与股权融资。前者主要指通过增加企业的负债来获得资金,主要方式有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民间借贷、信用担保和金融租赁等。后者主要指通过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来获得资金,主要方式有发行股票、增资扩股等。

三、企业融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过度融资是企业融资风险产生的主要内因。过度融资是指公司在投资项目净现值小于零情况下进行融资,而且其融资规模大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最优融资规模。因为过度融资而临时编造的投资项目本身就不具备可行性,所以在融资完成后这些项目所涉及的资金无法按照招股说明书的计划进行投入。这样企业难免违背原有招股承诺,出现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或者将募集资金闲置的问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融资风险。

(二)资金管理缺乏效率是企业融资风险产生的重要风险。。目前,很多企业融资中外部融资占有绝对优势,股权融资比重加大,直接的后果就是融资成本不断攀升,导致资金融入效率不得不呈现下降趋势;资金使用效率下降:企业财务管理不到位,出现“小金库”,导致资金滥用和分散;资金过多地停留在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等固定资产项目上,导致资金周转缓慢;对资金的使用无法达到收益最大化,即企业尚且没有让资金使用发挥整体最大效能。可见,因为对融入资金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资金融入效率下降和使用缺乏效率,这在客观上就导致了企业需要加大负债融资的规模,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三)专项法律和法规不健全是企业融资风险滋生的外部因素。 。通过很多项目融资谈判的案例来看,尤其是涉及海外并购和融资,步履维艰,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目前在能源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存在很多漏洞,亟待改善。一个工程项目建设到投产运营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签订大量囊括金融、保险、司法程序等方面的合同文本。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现有的法律法规多为国务院下属部委制定,缺乏联系性和体系化。

四、控制防范融资风险措施

(一)树立正确、理性的融资理念。树立正确理性的融资理念是企业融资的基础,必须需要企业坚持现金为王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只有基于正确的融资理念,才能从根源上杜绝融资过度的问题,让企业量力而行,这样才能真正地防范融资风险和控制融资风险。具体的做法有:合理确定融资规模。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是确定通过融资行为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的总成本。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基础、资金需要量和成本、融资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同时还要通过对融资机会、融资成本、融资期限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来实现最佳的资本结构;建立企业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体通过对企业负债的能力、现金流量指标和盈利能力分析,分析建立承贷能力指标体系,以求降低贷款的风险。

(二)多方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多方面提高融入资金的使用效率,需要强化资金集中管理,防止分散。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严格加强对财务漏洞和死角的科学管理,杜绝财务工作人员的权责不明和互相推脱的现象发生,尤其需要重视信息反馈,进行资金的事后控制;科学确定资金投向,防止浪费。要求企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准,通过综合权衡分析确定最佳的资金投向;提高企业资产整体的流动性。企业要对停滞资金、存量资金和一些应收款项等进行合理处理,通过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来减少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透析英美法系国家对于企业融资的做法,发现他们非常重视融资活动的规范化和条例化建设。建议主要从两个方面提高我国企业的融资规范化程度:建立和完善项目融资的法律法规。即通过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企业项目融资的报批、招投标、和合同规范文本草拟等,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完善和透明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整体上和外部环境上逐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加强法律和中介的监管。需要对企业股票进行严格的信息核对;需要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和监控机制;需要对股票交易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等。尤其需要从从法制上加大对中介的监管。比如,可以建立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定期的相互轮审制度来进行风险防控。

第3篇: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

2、直接筹资模式与间接筹资模式分析

(1)直接筹资模式。在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的英美等国,由于有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股份制的盛行、证券市场的充分发育等因素,确立了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基本筹资制度,形成了典型的以直接筹资为主的筹资模式。英美筹资模式的主要特征有:

首先,筹资结构中,直接筹资比例较大,间接筹资比例较小。以美英为例,在l990年美国企业的融资存量中,直接融资占有绝对优势,间接融资只起补充的作用(参见表1)。英国也大体类似。

其次,资本市场非常发达。英美筹资模式的基础是资本市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英美两国都形成了发达而成熟的资本市场。美国有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资本市场,英国则拥有欧洲最大、全球最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两国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众多,交易规模巨大,交易种类繁多,交易工具齐全。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健全且富有效率。各种完备的证券法律法规维护着资本市场良好的运转秩序。

再次,银行在企业融资中处于非主导地位,银行与企业保持松散型关系。由于英美两国银行的历史传统,总体上来说,两国企业的中短期资金主要由银行供应,大规模的长期资金主要来源于证券市场。因此,商业银行在企业中处于非主导的地位;同时,美国的商业银行受法律限制不能持有工商企业的股份,从内部银企之间就形成一种松散型的关系,企业与银行不会产生信贷依赖关系。

英美模式的优缺点: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英美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竞争能力,强化优胜劣汰机制,使筹资活动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其缺点在于,企业的最终决策者——股东经常变动,股东缺乏对企业长期投资的意愿,导致公司经营的不稳定性。

(2)间接筹资模式。日本、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两国经济条件落后,政府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以及银行企业关系密切等因素,使奉行国家主导型资本主义的日本、德国等国确定了以银行为核心的基本筹资制度,形成了典型的以间接筹资为主的日德模式。日德筹资模式的主要特征:

首先,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以间接筹资为主,直接筹资起补充作用。在日本、德国等国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以银行贷款为主体的间接筹资占绝对优势地位。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外部筹资总量中银行贷款等间接筹资占80%以上,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筹资仅占10%稍多一点。即使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金融改革之后,日本企业间接筹资仍占外部资金来源的70%左右。德国也大致类似。

其次,银行体制独特,在企业筹资中起主导作用,银企关系密切。日本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德国实行全能银行制度。这两种制度下,银行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也可为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并可以持有企业相对较多的股份。这样,日德两国的银行与企业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在企业筹资中银行起主导作用。

日德模式的优缺点:日德这种带有强烈政府干预色彩的筹资模式,对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推动经济快速、多边发展的策略。日德模式的优点在于,它能按政府的意图,利用政府的力量,集中调度金融资源,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从而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增长。同时,银企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推动企业在相对稳定的资金环境和竞争关系中快速发展。但是,日德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内在缺陷: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资本市场的成长,造成市场经济下直接筹资方式无法得到应有发展;银企关系过于密切,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问题,不利于银行及企业的正常发展;大量的间接筹资导致企业高负债率,阻碍了企业形成良好的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结构,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我国现阶段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间接筹资方式是在我国渐进式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监控社会资金活动的要求,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做出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一的间接筹资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自身的缺点。

第一,在间接筹资方式下,不论企业进行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其资本金都主要依靠银行性筹资。由于财政拨款的大幅减少,而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在自身筹资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向银行大规模筹资,这样就导致了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从无负债经营变成了负债经营。企业适度负债经营,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其自有资本的利润率,取得较大利润。但在现阶段企业过分依赖银行筹资,使企业过度负债经营,加重了企业的还债负担,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高负债率,会加大企业随资产利润率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难度,从而给企业财务带来风险。同时,企业的高负债率易受银根松紧的影响:当银根紧缩时,利率上升会直接影响借入资金的财务杠杆作用,此时筹集信贷资金也变得困难,这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稳定。

第二,企业与银行的密切关系容易造成类似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金融界发生的诸多问题。比如,银行贷款呆账、坏账过多,一旦企业出现还贷危机,银行就会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甚至破产的问题;同时,银企的密切关系使筹资交易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腐败,易产生大量的呆账和坏账;企业大规模筹集银行性资金也阻碍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这些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隐患。

第三,从信用评级角度来看,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容易被认为是市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不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筹资形象,对企业以后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都会有不良影响。因此,单一的间接筹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型的筹资方式来满足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深、沪两个股市的建立,直接筹资快速兴起,为新型筹资方式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的直接筹资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上市公司质量低下问题: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包装上市时存在着弄虚作假、资产剥离重组不实等情况;上市后,经济业绩不佳,经济效益呈滑坡态势,发展前景不高,从而限制了这些企业业绩的提高,影响了整个资本市场的成长。同时,资本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证监会的监管职能发挥不够充分,券商与上市公司的投机炒作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直接筹资的发展。直接筹资发展的不完善将不利于新型筹资方式的建立。

在分析了我国现有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之后,结合西方筹资模式的优缺点,我们更加意识到建立新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筹资方式的必要性。我们要广泛吸取、科学地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筹资方式。

三、加快建立我国企业新型筹资方式

1、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使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之间的比重更加合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银行为主的间接筹资方式将逐步向市场经济下的新型筹资方式转变。通过对直接筹资、间接筹资基本概念的了解及对西方发达国家筹资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我国新型的筹资方式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并存,两者相辅相成。第二,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的主辅问题要由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来决定。第三,新型筹资方式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需要经过较长的发展过程。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并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筹资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以间接筹资为主的筹资方式还会存在一定的时间,但是随着银行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发展,新型的筹资方式将在不久的将来替代现有的筹资方式,间接筹资的比例将不断下降,直接筹资的比例将不断上升。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的比例将由企业自行决定,政府只能利用财务杠杆进行间接管理。要建立新型的筹资方式,就要对间接筹资和直接筹资进行优化和改革。

2、优化间接筹资方式,改革银行信贷体制。间接筹资体系下形成的高负债率对企业的危害极大,企业要优化间接筹资方式,就要尽量降低其过高的负债率,使负债率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做到既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又不会造成财务负担。优化间接筹资方式,还要对现有的银行信贷体制作适当的改革。从银行方面来讲,要与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分紧张的关系,提高信贷交易的透明度,改革信贷政策,减少银行呆坏账率,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思想,要尽可能按时还贷,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可能降低筹资风险。

3、扩大直接筹资规模,加强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优化间接筹资的同时,要扩大直接筹资的规模。直接筹资的良好运作需要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等多方面的努力。从证监会方面来讲,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消除对股市的不正当干预,要把重点放在监管上,对资本市场上的资金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完善。同时,加强注册会计师、市场分析师,证券咨询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和业务管理,引导这些行业资格的认定,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审核制,这一改革对于完善证监会的监督职能,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资本市场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证券交易所,要按相关规定合法交易,避免因过度投机行为而损害投资者利益,妨碍资本市场正常发展。上市公司作为筹资者,应真实披露其相关信息,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改进股利分配制度,维护自身良好形象,为筹集更多资金做好准备。

新型筹资方式的建立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努力,尽早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筹资方式,将会为推动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了解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的基本情况,笔者利用在银行工作的便利条件,对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我国各类型的企业法人,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企业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筹资方式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出现行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4篇: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现象近年来愈加凸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直接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而言形同虚设,发行股票及债券的条件对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太过苛刻,而新设的创业板及中小板市场也仅仅是对少数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成长性较强的中小企业有所帮助,而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通过此途径融入资金;(2)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以大型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市场结构和现有官方金融机构对大型企业贷款的倾斜,也即所谓的银行贷款刚性;(3)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资产负债率较高、财务状况欠佳、信用水平低下,决定了它无法提供可信的财务信息及资产抵押以获取贷款。

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多种中小企业创新融资方式,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中小企业抱团贷款、供应链融资等等。这些方式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例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虽然能够降低融资成本,但是担保困难是其目前难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且对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较高,根据各地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规定,均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达到9个方面的硬指标方能入选;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发行,除了对发行主体的资产、信用等条件有明文规定外,发行程序较为繁琐,而目前已经发行的集合票据规模并不大,且流动性较差;以上两种融资方式与抱团贷款相比,受益企业范围较小;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现实应用也不如抱团贷款广泛。因此,本文选取抱团贷款这一融资方式,详细探讨其运行特点及影响,希望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有所帮助。

二、抱团贷款的运行特点

所谓“抱团贷款”,至今仍无统一定义,有文献定义如下:数家贷款有难度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共同组成联保人,企业在缴存一定的贷款联保保证金后就可以获得贷款。银行或信用社分别向这些加保的企业授信,如联保企业中一户需要贷款,其他企业可为之提供担保。通过抱团贷款,成员企业自愿组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抱团贷款的发起人是中小企业,中介机构是当地商会,申请对象为本地商业银行。一般而言,抱团贷款的实施流程如下:首先,中小企业加入本地商会,向商会提出资金融通申请;其次,商会筛选有贷款需求的优质会员并出面向银行推荐;银行再次筛选,将其选定的企业按相互熟悉和了解的程度进行分组;之后,商会召集各组企业,确认组内企业相互了解,愿意相互提供合适比率的信用担保;然后,商会召集各组企业与银行对接,商议一揽子贷款协议;在确认银行可给予企业贷款额度后,组内企业与银行共同签署协议,并与每个企业法人代表签订责任书。

抱团贷款获得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对于每一家参与“抱团”的企业来说,都必须上交一定数量的风险保证金,而这笔保证金也是“抱团”企业维系彼此“信用共同体”的经济基础。借助风险保证金,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从而提高银行授信的几率。

抱团贷款的模式脱胎于“农户联保贷款”,其特点本来为“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与抱团贷款连带责任的特点大同小异,然而,现实中农户联保贷款因组织松散,当有贷款人发生违约风险时,其他人并不能够真正承担起代偿的责任;而抱团贷款则将这种风险共担模式落到实处,联合体内诸位成员互相监督,信用捆绑。

三、抱团贷款效应分析

(一)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几家企业结合成联保体共同对银行授信承担风险。每一家参与“抱团”的企业都必须上交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一般而言,这笔保证金的来源是银行授信金额中留存一定比例,也可由企业成员上交自有资金,然后将之存储于银行特定账户。

如果其中一个企业出现偿还风险,银行则首先从风险保证金中扣划。如果出现风险保证金不足的情况,抱团贷款的其他企业成员则需要共同承担无限责任,也即按照事先约定的担保比例,代替违约企业偿还贷款,从而有效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当然,在偿清本息后,银行会予以归还风险保证金。而根据企业授信余额等具体情况不同,参加“抱团”联保组织的企业交纳的风险保证金比例不同。另外,联合体内的企业一般都彼此熟识,知根知底,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评级授信时,可以利用企业彼此之间的信息。而且,资信评估的前期,商会已经为银行进行了企业筛选,银行可以利用商会的评估成果,从而减少银行的工作量,加快授信审批效率,也可以消除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信用风险。

(二)增加银行利润增长点

近几年,银行业刚性贷款的特点,使其发展有同质化现象,贷款的主要客户都定位为大型国有企业,使银行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现象。例如,若干家银行以主动压价式的态度去竞争一个大单子,最后拿下单子的银行,由于给出的利率过低,潜在风险增大,且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因此,银行若是拿出一部分精力与物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并推动中小企业业务健康持续发展,对于银行的长远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抱团贷款模式为银行找到了资金出路,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组内企业互相监督

因为联合体内部企业风险共担的模式,使原来只关注自身经营的企业,不得已加强对组内其他企业的监督,因为对其他企业的违约风险承担有连带责任。这种贷款模式使原来只有银行对企业的单向监督机制,转变为横向监督机制,即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能够很好地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贷款成本较高

虽然多家企业抱团进行贷款,提高了与银行谈判的话语权,但就现实案例而言,目前已经成功实施的抱团贷款的利率是在央行现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0%,这是一个很高的利率。因此,企业在接受贷款时,应当核算好支付成本,评价自己是否有偿还能力。

第5篇: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企业;筹资方式;影响因素;选择

一、前言

随着现代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的健全、开发、扩展,进行技术研发和改造等方面时,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由此可见,筹资活动是企业财务的起点,是决定企业能否健康并且有规划性发展的第一环节,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没有资金的支持无法正常的进行研发生产活动,就更无法谈投资和分配。企业筹资有着多种的方式,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长期借款、融资租赁等。因而在选择企业筹资的渠道和方式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这样才能选择最优的筹资方式。

二、企业筹资的概述

(一)企业筹资的含义

任何企业要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有一定量的资金,获取资金的过程就是筹资。企业筹资是指企业作为筹资主体,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企业筹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资金运动的起点。企业进行筹资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要保证自己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而达到更高的发展空间。

(二)企业筹资的原则

1.低成本原则。筹资方式有多种,但是每一种都会有相应的代价,例如股利、利息、发行费等。成本降低了就说明资金使用的效益成果明显,反之则说明资金使用的效益不理想。2.资金结构原则。企业资金一般分为两部分组成,自由资金和借入资金。企业在筹资时要注意这两部分资金的比例的问题。适当的比例既能够防止债务的风险加大,又能防止负债引发的收益水平降低。3.数量时间原则。要合理确定筹资的时间和数量,筹集资金是为了经营使用,所以在筹资时要考虑到资金的投放以用订筹。不仅不能因为筹资不足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还要防止筹资过度浪费使用的情况。筹资还要按照投资的数量进行,避免引起资金闲置和错过投资时机。

(三)企业筹资的环境

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国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政策,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国家的经济引导下进行的。国家行而有效的经济政策可以使得企业有更好的筹集资金,因此,宽松的经济政策是企业筹资的前提。2.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指特定的企业形式所适用的国家法律法规,尤其在税务和金融等方面的法律规章。健全的法律在宏观上能够维护市场秩序,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在微观上可以维护筹资的正当权益,保护筹资者的利益,法律法规是企业筹资的必要保证。3.金融环境。我国急需建立一个相对发展的金融市场,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筹资提供多种的方式,也能够相对及时的提供资金。由此可见,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环境是顺利进行企业筹资的外在条件。

三、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一)企业筹资的渠道

1.国家财政资金。在我国能够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企业为数不多,在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资金大多数是有国家政拨款而得。还有一些其他的由国家的特殊形式政策所得,如税务的减免,税款项的退回等。这些全部是国家所投入的资金,属于国家,国家对其资金拥有产权保护。2.银行信贷资金。银行的信贷资金一直都是企业的资金重要来源。我国的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两种。信贷的种类分为基本建设信贷、技术改造信贷、六点资金信贷等。对比欧洲金融发达的国家,银行信贷也达到了股票和债券融资的两倍。银行的资金相对比较充足,方式也多种多样,所以一直乃至未来都将是我国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3.非银行金融结构资金。非银行金融结构资金主要包括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从筹资的渠道来看,基本是利用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和债务的发放,利用租赁公司进行融资租赁业务。伴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加深,非银行金融结构这个渠道的筹资将会比以往增多。4.企业内部资金。企业内部资金主要指有计划的各项公积金、折旧和未分配的留存效益资金。这些资金不需要刻意的筹集,可以直接在企业内部进行转移,这些资金为企业保留了一笔很客观的筹资费用,企业应当予以重视。5.居民个体资金。当代居民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手中的资金已经不再简单的存入银行,更多的人选择一些理财产品,这样就出现了一笔客观的游资。经济改革后,在股市发行的普通股票都是吸纳资金的良好方式。我国居民人口数量众多,居民手中的资金无法预估,这些资金也可称为企业筹资的来源渠道。6.其他企业资金。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暂时性闲置的资金,企业可以利用这部分暂时性闲置的资金进行相互的投资和借贷。企业之间相互帮助,进行商业信用也相当于筹资活动。7.外商资金。外商资金指的是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的投资者的资金投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数量明显增加,逐渐形成了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状态良好,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

(二)企业筹资的方式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现有企业的筹资方式大概有两种类型: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具体分为:直接融资、银行借贷、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及融资租赁。具体分析以下几种方式1.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具体指的是企业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借入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的借款,这种方式是企业长期负债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主要有限制条件多、筹资数量少和筹资风险高。企业固有的利息和本金在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就会被提出诉讼,甚至于企业破产。2.发行公司债券。公司债券指的是企业以资金的筹集为目的地,依照法律向投资者出示的一定的时间内按照约定的条件执行的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这种债券筹资的方式是用于大多数的企业,只要是有固定的收益的企业都可以采用。债券筹资的优点有资金成本较低。能够提高企业的治理。缺点在于风险高、限制在条件较多。3.发行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依据法律程序发行的,用来证明股票持有人对公司有平等权利的书面认证。一直以来,我国企业改革都在稳步的进行当中,随着深入和改革,股份制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的基本组成形式。股票的发行和股票的上市有严格的要求和法定的程序,在我国就必须遵守《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章制度。按照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的做基础部分。4.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指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与有关风险和资金报酬实际上完全转移到承租一方的租赁形式。每一种筹资方式都有不同的优缺点,企业可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融资租赁的最大优点是筹资速度快、财务风险小。缺点是租赁成本比较高。5.直接吸收资金。直接吸收资金是指企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风险”的原则来吸收国家、法人、个人、外商投入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投资者的出资方式主要有:现金投资、实物投资、工业产权投资、土地使用权投资等。吸收直接投资与发行股票、留存收益都是属于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是非有限责任公司筹集资金的基本形式。吸收直接投资的优点有:有助于增加企业的信用度、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有利于尽快形成生产的能力。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是:资本成功较高和易分散控制权。

四、影响企业筹资方式的因素

(一)筹资的额数

一个企业需要集中的资金多少被称为企业筹集资金数额,数额的多少取决于企业自身的需要。企业筹集的资金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则增加了筹资费用,过少就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大型企业一般情况下就会需要大量的生产资金,主要用于扩大规模和发展,研发新的技术和改造等方面,在选择的过程中就要选择能够长期大量提供资金的筹资方式,如股票、债券等。跟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就有吸进周转速度快的优势,短期的借款方式更加符合其需要,以避免风险。因此,在筹资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筹资的数额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算,减小风险,既要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也要在节约成本费用。

(二)筹资的风险

有筹资就一定会存在风险,不同的筹资方式风险都会有所不同。财务风险不是企业自身能够决定的,不确定性较强,当企业资金全部转变为有固有资金时,财务风险为零。只要加以控制,规避风险,就能稳定收益。总的来说,筹资的风险来自企业自身和市场财务,企业本身的风险有经营上的价格变化、杠杆经济等。市场财务的风险多是由负债导致的。

财务风险最明显的优点是在总资金收益大于负债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效应带来的股权资金收益上升。股权资金收益率的提高代表着每股收益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价值会大大增加。另外,通过负债筹资可以保证控制权不被减少。这样的特点对于股本小的企业尤为明显。筹资财务风险缺点有两方面,一是会给企业带来偿债的压力,如果企业负债过多,在资金使用不定的强狂下,非常容易出现企业财务失败,负债所导致的财务失败会很大程度上抵消其低资金带来的益处。二是一旦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低于负债成本率,负债的存在就会是企业的股权资金收益率低于资产收益率,此时企业必须使用股权资金赚的收益去支付负债利息,更严重的,当企业总资产赚取的收益不足以偿还利息时,企业就会出现大量的亏损,从而导致股权资金收益率变为负数,这样下去企业负债筹资完全是得不偿失的状态。

(三)筹资的成本

衡量一个筹资方案是否成功,筹资成本的多与少和投资回报率是两大标准。资金成本的最后会通过收益补偿体现出来,是一种利益的分配关系。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无论是长期性的还是短期性的,都存在着一更的资金成本,不同的筹资方式筹集资金的差异都有存在,所以资金成本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筹资方式。

只有想方设法降低筹资成本并且增加投资的回报率,才能实现筹资成本的最优收益,这样企业才会资金循环发展。据此,企业在进行筹资时可多做几种方案,选择有收益成本又低的方式。

(四)筹资的机会和环境

机会是影响筹资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与日常生活中寻求机遇是一样的,好的机会可以对企业的筹资起到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良好的筹资环境同样对企业筹资有很大的帮助,企业自身的管理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好的筹资环境势必会对筹资有不好的影响。

(五)筹资的收益

如果一个筹资的方案不能得到相对应的筹资收益,那么这个方案就是无效的,不能被采用,换句话说,违反了企业收益原则的方案一定就是失败的。企业不会用筹资收益来冒险,筹资的目的就是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收益的增加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后期的收益情况要大于前期的投入,这是基本条件,在这个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再说收益的增加。

(六)筹资的结构

筹资的基本结构是筹资的核心问题所在,这种资本的结构是企业多种资金的构成和比例,简单来说,资本机构就是负债资金情况的比例。企业在做基本结构安排时,就要考虑到各种影响企业的因素,企业的发展速度、收益能力、借款的储备能力、管理人员的整体责任度、J款人的信用评级都是影响筹资结构的因素。因此,企业要明确最佳的资本结构,综合考虑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五、企业如何选择筹资方式

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是每一位企业决策者都会十分头痛的问题,通过分析和总结各种因素,每一个企业只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筹资方式。企业的筹资方式选择与企业资本结构、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还不能够达到发行股票的条件,最常见的筹资方式就是吸取直接投资、利用商业信用、银行借款,折旧恒大程度上限制了筹资的规模和企业的循环发展。就算是在这种相对比较小的范围内选择筹资的方式也要多方面考虑,权衡利弊得失。作为财务筹资人员,最先要清楚的就是筹资方式的分类以及特点,然后在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来选择筹资方式。

(一)根据企业规模

由于筹资的企业规模不同,各种企业需要的的资金数额也不同,筹集方式能提供的资金也不同,所以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筹资方式和顺序上截然不同。大型的企业需要大量的长期的生产和研发资金,其筹资的方式比较可如下:发行股票、发现债券、融资租赁、银行借款。对比大型企业,小型企业要选择灵活性强的筹资方式,参考顺序如下:银行借贷、商业信用、融资租赁。

(二)根据资信情况

信用等级机构根据企业资信的不同程度,对企业的资信情况作了等级评选评定。资信的程度不同,那么筹集到了资金数量就会有所不同,这样的结果也决定了在选择筹资方式时的顺序。资信信用好,评定级别高的企业,其收益好,常常选择期限时间长、成本较低的筹资方式。可选择顺序是: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而资信差,评定级别低的企业,在还款上不能够保障,就导致了面临的选择少,基本上是不能够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筹资的方式顺序应是:银行借款和融资租赁。

(三)根据市场状况

筹资方式的选择还应该考虑到市场的状态,如果市场交易投资消极冷淡,就算是筹资方案合理,比例情况正常,但是市场的认购率不高,就有可能以失败告终。市场趋于冷淡时,上市的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多发行有利于企业的公司债券过着可进行转换的债券。同理可得,在选择债券投资时,要多考虑公司的发展情况和近期的经营状况。如果在项目的建设期间内,要查看是否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支付每年的项目资金利息,避免导致一下不必要的企业悲剧发生。

(四)借鉴其他经验

目前,西方国家的金融业市场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制和规范。欧美国家中英国和美国的企业在筹资方式的选择上基本遵循以下顺序:企业筹资遵守内源筹资、债务筹资、股权筹资。在外部筹资的过程中,一般企业优先选择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资金不足时再进行股票筹资。

六、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应最大化的利用有利的筹资条件,综合考虑筹资的结构、成本、风险和资本市场状况等,才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优的筹资方式,企业和市场的健康绿色发展。近几年来,企业的筹资方式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所以我国企业必须打破局限,努力与时俱进,将筹资活动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曹悦.企业筹资渠道及筹资方式的选择策略[J].财会月刊,2004(12):9-10.

[2]李立.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组合策略[J].时代金融, 2014(7X):111-111.

[3]胡冬军.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财经界, 2016(30).

[4]吴剑蓉.浅析企业筹资战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12(11):39-39.

[5]郭威.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研究[J].星星月刊, 2007(6).

[6]陆晓冬.科技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筹资风险控制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 2012.

[7]路欢欢.中小企业筹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5(2):14-15.

[8]雷箐青.企业筹资方式和渠道的比较与选择[J].江苏商论, 2013(11):106-107.

第6篇: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关系型借贷;社会嵌入性;信息不对称;信用创新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匮乏将直接导致技术投入不足、市场拓展力度不够等一系列困难,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之所以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和自身缺陷。

1.首先,由于受外部融资环境的限制,中小企业难以走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上市门槛高、债券市场规模较小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而在间接融资方面,民间借贷由于其种种弊端受到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的限制。

2.此外,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也是导致其融资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的程度较高,经营的不确定性高风险大,诚信度较低,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显然,基于一种理性的选择,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当然更愿意贷款给财务信息及其它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的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以此来降低自身的贷款风险。

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尤其在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中小企业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找有效对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关系型借贷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及银行的关注和重视。

二、关系型借贷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一)关系型借贷的含义及特点

要理解关系型借贷的本质,首先,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两个概念:关系和社会资本。在社会学中,关系是指双方通过社会交往建立的、以涉取信息的便利条件。建立和保持紧密的关系纽带是一种社会性的相互依存,行动者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甚至单方转让自己对资源的控制,其结果就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科曼,1999)。另一个相关概念是社会资本,科曼等社会学者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通过社会关系涉取稀缺的资源并由此获利的能力。企业的社会资本实际上就是为了建立、巩固和发展其社会网络进行投资所带来的稳定的联系,进而通过这种稳定联系根据自身需要获得相关利益。

因此,中小企业基于关系的借贷模式,是指借款人和贷款人通过建立长期的多渠道的往来关系,来获得信贷决策中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关系型借贷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这种双方的往来关系是长期的、多渠道的、互动的,需要不断的去维护。2.这些信息除了包括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外,还包含了更多隐性的“软”信息,例如企业的信誉、行为、企业主的个人品行等。3.而且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专有性,外界的普通公众一般无法获得,仅仅为借贷双方所特有。

(二)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嵌入性”是关系型借贷的理论基础

关系型借贷之所以具有存在的可行性和价值,主要源于“社会嵌入性”理论,即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嵌入性理论框架告诉我们,在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进行交易时,社会关系起着重要作用。交易双方可以通过对社会关系的投资来便利自己的经济行为并获得收益。

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正是体现了以“社会嵌入性”为基础的经济交易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化的程度较高,企业与投资者双方都不得不花费成本去获得有关对方的额外信息,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一方面扩充了信息流动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信息的层次和背景。

2.关系型借贷对于银企双方都具有明显优势

总体来说,当银企关系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投资,关系型借贷就加强了双方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缓解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也为银行创造了新的价值,因此这是一种双赢的经济行为。具体来看,与传统的借贷模式相比,关系型借贷有着以下明显的优势。

(1)由于是建立在长期的多渠道往来关系的基础之上,关系型借贷能有效降低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的程度,使企业的财务问题能够在早期被发觉和解决。

(2)关系型借贷也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交易成本。同样在借贷市场上,当企业选择向特定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当银行在面对相似的受到借款配给限制的中小企业当中、实际决定将借贷发放给哪一家企业时,双方所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源也显著影响了双方的行为和后果。

(3)借贷关系的长期性和重复性,能有效降低双方的风险。由于建立交易所共同经历了长期的联系,使得双方可以更好地识别出风险、更好地识别出对方在面临风险时的反应和应对策略。

3.关系型借贷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现实基础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现实来看,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内部借贷,另一个是产业集群与银行之间的借贷。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集群内各个成员之间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以地理因素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尤为明显,在某一个狭小的地理区域内聚集了数目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地方社会网络的关系,这些中小企业的企业主可能相互熟悉,有的甚至是同学、朋友或亲戚。即使是不熟悉的企业主,也可以由政府出面,主动引导,形成产业集群。基于社会关系网络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产业文化,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增加产业集群内各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

三、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银行自身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

由于考虑到收益、交易成本和风险等方面的因素,银行往往非常重视与优质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实力强劲的进出口企业,轻视对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国家应积极鼓励和促进金融机构对一些潜在优质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加强银行对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的重视。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创新

信用是避免中小企业道德风险的关键因素,要进一步推动关系型借贷在我国的发展,必须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信用。政府或者金融机构要积极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小企业数据信用平台,从各方面收集关于企业信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的注册、年检、财产抵押、合同履行、商标信誉、各种资质、经营情况及违法行为等信用数据,而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站或其它媒介向社会公布,银行和其它企业可以公开查询某特定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

四、结论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断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上看,关系型借贷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在现实中,关系型借贷在我国有一定发展但还不够完善,无论对于政府、金融机构还是中小企业自身而言,都要高度重视关系型借贷这一模式,充分发挥其优势。总之,关系型借贷在我国是很有生命力的,只要很好地认识并运用其优缺点,相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彬洪,吴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6(1).

第7篇: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

中国分类号:F127.6;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3―0049―04

一、河南省对外投资现状:主要形式及其 特性

考察河南省的对外投资,我们会发现,对外承包工程、对 外劳务合作和对外直接投资等三种形式构成子河南省对外投 资的主要内容。

(一)对外承包工程

“九五”以来,河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开始进入较快增长阶 段,无论是新签合同额还是完成营业额,对外承包工程均呈现 出逐年递增的态势,累计新签合同额6.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 3.9亿美元(见图1)。

分析有关资料可知,近年来,河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呈现出 以下特征:(1)发展速度迅猛。“十五”期间河南省对外承包 工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l,合同额平均增长速度为26%,营业 额平均增长速度更是高达38%,分别比“九五”平均增速高6 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累计新签合同额20.6亿美元,完成 营业额12.6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209%和223%; (2)分布地域广阔,非洲和亚洲地区成为重要投资区。以 2005年为例,河南省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涵盖了世界五大洲的 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非洲、亚洲地区的业务分别占新签 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的80.8%和81.4%(见图2)。在非洲地 区的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苏丹、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几 内亚、毛里求斯、坦桑尼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 马里、莫桑比克、厄立特里亚等;亚洲的国家或地区则主要有 沙特阿拉伯、也门、哈萨克斯坦、日本、伊拉克、印度尼西亚、越 南、韩国、香港、新加坡、老挝、缅甸、菲律宾等。国别地区分布 表明,河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在巩固原有非洲传统市场的同时, 已在亚洲市场站稳脚跟,同时开始打入欧洲和拉美市场。尤 其是欧洲市场的开辟,表明河南省企业已初步具备了同世界 强手竞争的实力;(3)大型企业集团逐步形成。通过参与国 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河南省涉外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其中一些

已逐步成长为世界级的大企业,如中原石油勘探局和中 国河南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集团已成为河南 省对外承包工程的主力军,发挥着主导作用。2005年新签合 同额中原油田为32253万美元,省国际公司15366万美元,两 家公司合计占全省对外承包工程额的75.8%;完成营业额 中,中原油田为23020万美元,省国际公司8495万美元,两家 公司合计占全省的63.1%;(4)业务渠道日趋多样化。国家 援外体制改革后,河南省已有9家企业取得国家对外援助承 包工程资格和对外援助物资供应资格。这些资质的取得,为 河南省对承包工程开辟了新的增长点。河南粮油集团公司取 得援外资质后,当年中标4996万美元缅甸钢轨援外项目,取 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对外劳务合作

相对于对外承包工程而言,河南省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经 历了一条较为曲折的道路,如图3所示。“八五”期间对外劳 务合作开始进入增长阶段,累计派出28224人;其后进入相对 稳定阶段,年派出人数一直维持在7000人左右;自1999年 起,在对外承包工程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外派劳务也开始进入 增长阶段,2001年接近万人。随后,由于国家政策调整,河南 省对外劳务合作业务遭受重大挫折,于2002年跌入谷底,仅 派出2834人。经过一年的调整,对外劳务合作开始进入恢复 增长阶段,并于2005年创历史水平,当年派出10496人次,期 末在外达15807人。

河南省对外劳务合作具有以下突出特征:(1)从劳务结 构发展趋势看,河南省对外劳务合作领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2002年以前,外派渔工占全省对外劳务合作的70%以上。国 家对外派渔工的限制,虽然造成了河南省外派劳务人数的下 降,但也从客观上促使河南省外经企业开始调整外派劳务结 构。现在除传统行业外,吉星公司开辟了韩国农业研修生,新 乡海员局开辟了外派海员业务,这都是技术含量、收益较高的 行业。2005年涉及的行业还有建筑业、石油开采业、道路桥 梁业、制造业、水利电力业、电子加工业、水产加工业、缝纫业 和远洋渔业等,其中工程、设计人员4695人次,占总派出人数 的44.7%,其他劳务人员5801人次,占总派出人数的55. 3%;(2)从地域分布看,河南省派出人员主要集中在亚洲、非 洲和大洋洲。亚洲地区主要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哈萨克斯 坦、沙特和印度尼西亚;非洲地区主要为苏丹、阿尔及利亚、也 门、坦桑尼业和莫桑比克;大洋洲地区主要是瓦努阿图等。地 域分布特性与境外承包工程的地域分布相吻合,表明境外承 包工程带动劳务输出成为对外劳务合作增长的主要动力。另 外,从国别地区看,派往新加坡、日本、中东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的劳务明显增多,对劳务人员的收入和劳务输出地经济的带 动有所增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3)政策支持体系初步 建立,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为鼓励和扩大对外劳务合作,省政 府以豫政办[2002]37号、豫政办[2003]11号、豫政办[2004] 25号文分别下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国有企 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扩大外派劳务 意见的通知》和《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通知》, 2005年,河南省又出台了《河南省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管理办 法》。此外,《河南省外派劳务援助协调机制实施规则》、《河 南省外派劳务基地县管理办法》也已制订完毕准备下发实 施。经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考核,在全省确认了7 个外派劳务基地县和7个外派劳务重点联系县,其中新县于 2005年被授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外派劳务基地县”。

自从河南国际合作集团公司于1984年在塞内加尔设立 境外承包工程项目经理部开始,20年来,河南省对外直接投 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其发展阶段与国家对外直接 投资整体趋势基本相吻合,如图4所示。

分析河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出,以 下几点是河南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进程中十分突山的特征: (1)自2003年起,河南省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 势,3午间中方投资占20多年累计投资的一半以上;(2)民 营、集体、股份制等多元化投资主体成为主角,国有企业投资 虽然在金额上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在数量上已退至末位;(3) 投资领域拓宽,由贸易企业为主转为以生产企业为主,境外资 源开发、研发设计、工贸园区、畜牧养殖、农业开发等新的投资 领域不断涌现;投资领域包括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 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以及境外资源开发。其中农业开发 企业平均投资g6万美元,是除采矿业外平均投资额最高的领 域,显示出河南省在农业开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投资 地域广,涉及约7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地 区,分别占43%和36%。

二、河南省对外投资的未来发展:问题与 对策

(一)河南省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1.从政府层面上看,一是在对外投资的总体战略方面,河 南省尚缺乏总体的、宏观层面的指导性规划;二是观念陈旧, 开放意识差。存在着重吸引外资、轻对外投资,重国内市场、 轻国外市场,重进出口贸易、轻对外投资办厂的倾向,特别是 对对外投资关系到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前途的战略意 义缺乏认识;三是缺乏与企业跨国投资相适应的依法行政意 识。中国现行有关对外投资的政策与制度多是国务院各部门 内部规范性文件,没有上升为行政法规和法律,政出多门,没 有统一的法律规范。鼓励政策的覆盖范围及力度都不够,国 际上常用的海外投资亏损提留、所得税减免等鼓励政策,中国 尚未实行。河南省在这方而做的更是欠缺;四是没有建立起 河南省自己的促进政策体系,对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 缺少应有的支持力度;五是存着“重审批、轻管理和监督”的 倾向。行政审批,人员出境审批,金融支持政策等审批于续复 杂、时间长,导致一些项目贻误最佳投资时间;统计基础工作 薄弱,对河南省对外投资的成效和业务走势难以进行科学评 估和正确把握;六是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服务机制和保障机制。 存在着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不完善等突出问 题。在缺乏信息和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下,加大了企业对外投 资的有目性和投资风险成本。

2.从企业层面上看, ‘是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战略意图 仍不明确,难以适应国际中场需要。大多数企业尚未将对外 投资、跨国经营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往往是 随机行事,甚至一些企业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动或被迫“走出 去”;二是缺少跨国经营人才,没有建立起适应跨国经营的用 人机制;三是境外企业的投资规模普遍偏小,国际竞争力不 强。河南省境外企业平均中方投资额仅为35.5万美元,远低 于全国平均400万美元的水下;目前在境外投资设立的企业 中,90%的企业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在境外投资的289家 企业中,正常经营的企业仅150家;境外企业无论在数量、规 模上,还是质量、效益上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乏应有的市 场竞争力。

3.地区结构不合理,无论是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 作,还是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地区都是过于集中在非洲和亚 洲,而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的投资则较少。众 所周知,非洲和亚洲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这 些地区国家本身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吸引外资的配套设施 也相应地不够齐全,因此,在这些地区投资的增长空间一般不 大。

4.产业(产品)结构水平较低。从对外投资的产业(产 品)构成可以看出,河南省对外投资的产业(产品)主要集中 在建筑业、石油开采业、道路桥梁业、制造业、承包工程、水利 电力业。电子加工业、水产加工业、缝纫业和远汗渔业等第一、 第二产业,涉及第三产业的几乎是空白,劳动密集而技术含量 低。因此,创造价值的能力也相应较低。

(二)促进河南省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一是利用政府的独特资源 优势,全面系统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布局、方向和阶段性特 点,统筹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河南省对外投资总体战略;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更新观念、改变职能、明确职责、 改进管理方式,加强对对外投资的宏观指导、服务和监督管 理,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高效、规范的服务。具体来讲,简化 对外投资审批手续,放松对外汇贷款、人员出境等方面的限 制;遵循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结合的原则,改变政府直接管理 企业经营活动的做法,突出规划、指导、服务和监督,提供良好 的环境;尽快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省内政策法规,充分利 用国内外有关鼓励对外投资的优惠政策,通过多边途径为河 南省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支持和保护;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 构建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参与的信息网 络,为企业更好地从事对外投资创造条件。三是发挥河南省 各涉外部门涉外窗口的作用,做好双向服务,包括积极向拟投 资所在国和地区宣传河南省省情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推 介企业情况和境外投资项目库;及时向河南省企业介绍东道 国的投资政策、社会经济环境、市场情况和各方面的准确信息 等,利用已与河南省结为友好省州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借助 当地政府的支持,组织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建厂,开展经贸合 作,四是对对外投资企业加入金融、税收和外汇支持力度。 尽快设立河南省扶持企业对外投资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给 予补助,对企业贷款给子贴息,对市场开拓卓有成效的企业予 以奖励;帮助企业积极中请国家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建立银行 与企业项目联合协作机制,积极解决项目融资问题,缓解境外 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推进省内各商业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 行建立关系,为发展境外投资合作业务形成金融支持合 力;认真执行对外投资项下实物出资的出口退税等各项税收 优惠政策,积极宣传对外税收协定,提供相关服务;加强对外 投资保险和担保工作,形成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和帮助有条件 的企业在国内和国外上市或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

2.调整投资地区结构,巩固在非洲和亚洲的投资,加强在 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投资,努力开拓在欧洲、北美洲及中东地 区的投资,使河南省对外投资地区结构更加合理。为此,应根 据河南省自身优势和各不同地区国家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 的投资策略:投资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加拿大进行资源获 取型投资;对墨西哥进行转口美国与加拿大型投资;巴西和阿 根廷是我国在南方共同市场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主要目 标市场,河南省企业应该抓住巴西鼓励外资进入其北部经济 落后地区的机会,以及根据阿根廷的产业结构,在巴西、阿根 廷建没食品、饮料、汽车零配件、轻纺、电子、化工和金融业等, 实施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战略,以充分开发巴西、阿根廷国内市 场;在古巴制糖业、矿业、农业方面进行投资;对欧盟国家,河 南省企业应把握住比较优势,加大对欧盟国家的纺织品直接 投资,应进一步改进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档次, 深入研究欧盟市场走向,了解发展趋势,生产市场需要的高附 加值产品,以增强河南省纺织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同 时,河南省的中小企业应在欧盟与当地中小企业积极合作,尤 其是在机械、仪器、汽车等行业进行学习型投资,学习到先进 技术为我国内企业所用;对东欧及俄罗斯等国家,主要是进行 电子产品、计算机技术、电讯、新兴产业、汽车生产、机械行业、 农林食品业、包装技术、医学、农药、环保、建筑业、育种、旅游 业等行业的投资。俄罗斯为了鼓励外资进入,出台了《俄联 邦外国投资法》,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国民待遇。河南省企业 应利用这一优惠政策,以独资和合资的方式加大对俄罗斯在 轻纺产品加工、家用电器组装、通讯、微电子技术、木材加工、 农业种植等领域的直接投资;日本、韩国是东亚经济发达的国 家,它们已完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空出了部分劣势产业和低 技术结构产品市场,也就是小规模技术理论中认为的小规模 技术产品。我们应在其市场的不同部分、技术的不同层次、产 品的不同类型方面寻找市场空位,进行渗透型投资;非洲作为 世界“最后的投资边疆”。南非、尼日利亚、刚果(金)、肯尼亚 和阿尔及利亚,分别是南部非洲、西部非洲、中部非洲、东部非 洲和北部非洲极具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大国。这些国家目前 正处于经济调整增长期,在制造业、加工业、电信业、矿产业、 建筑业、农业、旅游业等方面都需要大规模投资,而这些产业 都属我国长线产业,具有成熟的技术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因 此,河南省可以对这些产业进行投资;中东石油国家和地区拥 有庞大的石油收入,是世界上最富裕和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 之一,其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巨大的承包市场,因此,河南省 从事对外工程承包的劳务合作企业在这一地区的投资市场是 十分广阔的。

3.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升对外投资的产业(产品)结 构水平。针对河南省对外投资产业(产品)结构水平较低,附 加值低,因而增长潜力有限的状况,适应世界产业结构不断调 整的趋势,对河南省的对外投资产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一是提升现有的对外投资结构水平,在现有投资的基础上,逐 步由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二是新设投资要注重对第三 产业的选择,尤其是选择河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三是在 产品选择方面,对外直接投资要投资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也要更多考 虑技术含量标准。

4.确立确保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部门的高效率工作只 能够为对外投资提供服务保障,而不可能具体设计对外投资 的路径,更不可能替代企业直接参与对外投资(赵楠,2002)。 因此,确立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企业作为对 外投资主体,其内涵包括:一是不同性质的企业都具有相同的 参与对外投资地位。具体到河南省,除了大力发展国有企业, 组成以产业技术为基础,以金融资本为实力,以贸易公司为纽 带的融资本、技术、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国经营集团外,还 要积极扶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二是在对外投资的方 式选择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自主选择。――般而言, 对外投资的进入方式主要有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 收购兼并、BOT等,其中独资经营、合资经营、收购兼并是当前 国际上的通行方式。这些方式各有优缺点,企业应该根据自 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投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企业 在对外投资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投资利益最大化;三是 允许企业“因地制宜”,进行海外融资。由于东道国的经济和 金融环境各不相同,企业在利用当地资金来源的情况也不尽 相同。在美国和加拿大,由于存在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使得 直接融资成为主要的融资手段;在欧洲,由于传统的银行也比 较发达,所以银行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在日本,由于银行和 证券市场的融资职能不同,企业不同的资金需求必须由不同 的渠道获得。在南美,由于严重的债务负担,要想获得贷款是 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在南美各国急于解决债务问题时,乘机 进行收购。在中东则要考虑其资金相对充裕而生产结构不合 理的特点,以适合当地的产业,谋求当地的资金投入。总之, 在不同的地区,应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因地制宜地进 行海外融资,对企业不应该要求统一的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楠.“走出去”问题研究述评[J].经济经纬,2004,(4).

[2]赵楠.当地化重于全球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之路[J].国 际贸易问题,2003,(3).

第8篇: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企业井购企业价值评估支付方式并购融资

一、企业并购的基本理论

1.并购的概念。并购,又称“购并”,是合并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合称,一般缩写为“M&A”,泛指在市场机制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处于并购方的企业为并购企业,处于被并购方的企业为目标企业。并购的含义有最狭义、狭义与广义之分。最狭义的并购,即我国公司法上所定义的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设A、B为两个公司,A+B=A为吸收合并;A+B=C为新设合并;狭义的并购,指一家企业凭借兼并其他企业来扩大市场占有率或进入其他行业,或者将该企业进行资产剥离、分割出售以牟取利益的行为;广义的企业并购,除了狭义的企业并购以外,任何企业经营权的转移(无论形式上或实质上的转移)均包括在内。

2.并购实现的必要条件。(1)企业并购的主体与客体条件。主体是指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直接从事和参与生产流通企业组织以及与生产相结合的某些具备法人资格并有适度生产经营规模的研究组织。客体是指被并购企业资产,而不是企业本身。被并购企业资产既可以是实物形式的资产,也可以是证券形式的资产。企业主体与客体的存在是并购得以进行的最基本条件。(2)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指由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共同组成的,各种市场之间存在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个系统,由于企业并购是企业之间的资本转移行为,其实际完成需要有来自金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信息中介市场等各方的支持。因此,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并购能够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3)良好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秩序主要表现为通过价值规律实现自我调节,使市场上大部分经济行为处于有序状态而非混乱状态。具体内容包括:进出有序、价格由供求双方自行确定、打破垄断等。(4)必要的中介机构。企业并购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同时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技术的支持。常常需要投资银行、财务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的帮助,一起协调完成整个并购工作。

3.并购的基本过程。(1)并购计划阶段。企业在实施并购策略前,需根据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状况、企业的发展阶段、资产负债情况、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进行并购需求分析、确定并购目标企业的框架特征、选择并购方向和方式、安排收购资金以及对并购后企业的未来境况作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估。(2)谈判阶段。一旦当并购企业决定实施并购决策时,并购就进入谈判阶段。并购企业必须与目标企业的管理层、主要股东、各级主管部门等相关层面就交易转让的条件、价格、方式、程序、的等进行沟通和谈判,并在达成初步共识的基础上,签署转让意向性的文件。(3)尽职调查与并购实施阶段。在结束商业谈判并支付一定的保证金后,并购企业须聘请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协助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以审查前期所获信息的真实程度,寻找存在的潜在问题。尽职调查包括对目标企业的财务审查、生产经营审查和法律审查。并购企业根据尽职调查结果,重新对目标企业审视,包括对并购标准重新评价,以决定是否实施并购行为。(4)并购整合阶段。并购企业需要对被购企业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资产负债、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所有企业要素作进一步的整合,最终形成双方的完全融合,并产生预期的并购效益,这才算真正实现了并购的目标。

二、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问题

1.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企业并购过程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但至关重要的步骤,科学、公正地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不仅有利于节约并购成本,推动并购谈判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获得并购成功的关键。一是重视对有形资产价值的评估,而忽视无形资产的价值;二是信息不对称,数据失真,导致不必要的并购损失;三是企业并购的评估方法选择受限制,影响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四是资产评估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

2.并购企业的支付方式问题。(1)支付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并购仅限于“现金支付一资产置换”的简单模式。现金支付方式要求收购方必须在确定的日期支付相当大数量的货币,受到收购方即时付现能力的制约,而且会增加目标企业的税收负担。在跨国并购中,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意味着收购方面临着货币的可兑换性风险以及汇率风险。支付方式的落后和单一,使得大规模的企业并购受到资金短缺的约束。(2)某些特殊支付方式风险较大。目前在我国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支付方式,如在政府直接干预下将经营不善陷入困境的目标企业无偿划转给收购方,收购方虽没有形式上的支付,但实际上承担了大量的安置和剥离成本。另外还有债转股式等特殊支付方式,这些方式下的并购成本往往无法精确计算,而且不利于并购过程中和并购后的成本控制,使得并购后整合困难财务风险较大。(3)股权结构不合理,影响支付方式的选择。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流通性差的现象,这是导致政府干预、定价困难、换股比率难以确定等问题的根源,也是并购市场支付方式单一、不合理的根源。只有解决国有股股权流通的问题,才能使支付方式公开、公平、公正,也才会有多样化的选择。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以及大小非解禁的开展,这一问题正在逐步改善。

3.并购企业的融资问题。在公司并购中,融资问题是决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从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进程来看,长期以来购资金的来源问题成为制约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我国企业在并购融资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为:(1)政策限制导致融资渠道狭窄。首先是政策对融资方式的直接限制。根据《股票发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43条的规定,“任何金融机构不得为股票交易提供贷款”;根据《公司债券管理条例》第2O条规定,“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所筹集的资金不得用于房地产买卖、股票买卖和期货交易等与本公司生产经营无关的风险性投资。”我国为了抑制企业在二级证券市场的风险投机行为而出台的上述规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通过二级市场进行的正常并购行为。其次,对融资数量的限制是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998年以前,我国银行贷款实行计划规模管理,专款专用,不得融通。1998年1月1日起才取消了贷款额度推行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对企业股票和债券发行数量的控制则延续了更长的时间,虽然控制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但实质上都限制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整体融资能力。(2)融资成本与决策问题。融资成本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债券市场。非上市公司偏好于争取上市募股融资,上市公司则偏好于配股和增发新股。这与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决策次序“内部融资~债务融资一股权融资”相背离。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存在突出问题。首先是对融资成本分析不充分,甚至多数企业都忽略了无形成本;其次是融资决策时过于主观,偏重股权融资,对并购融资的综合资金成本欠考虑,没有将各种融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与相应方案的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导致并购融资效益低下。

三、我国企业并购中财务问题的解决方法

1.对目标企业实施科学的价值评估。(1)对目标企业报表信息进行有效控制。财务报表是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时的重要依据,只有建立在真实、准确财务报告基础上的财务分析,才能得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但目前有关财务报表粉饰问题、会计作假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得通过分析目标企业报表信息进而评价其价值显得意义不大。因此,对目标企业的报表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显得十分必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查《利润表》,以防止目标企业增报收入,低报费用;加强对非经常性项目收益的审查;加强对《资产负债表》的审查,防止目标企业虚增资产,缩水负债。(2)全面评估目标企、世的资产。企业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时,不仅要对目标企业的有形资产进行评估,还应当对无形资产,像品牌价值、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不可忽视无形资产的价值,因为无形资产价值有潜在收益,往往会给并购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远期利益。(3)选择合理的方法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成本法是指在被评估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的基础上,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可用公式表示为:资产评估价值=重置成本一实体性贬值一功能性贬值一经济性贬值。成本法的使用条件广泛,对于一切以资产重霞、补偿为目的的资产业务都适用。

市场法也称现行市价法、市场价格比较法,是指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可参照交易资产的异同,并据此对可参照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这种运用通过市场检验过的结论来评定资产价值,很容易被并购双方所接受。因此,市场法是资产评估中最为直接、最具有说服力的评估方法之一。市场法只适用于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评估业务。

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根据评估对象的预期收益来评估其价值,是很容易被并购双方所接受的。收益法一般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或者能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或无法重置的特殊资产的评估活动,如企业整体参与的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兼并、重组、分离、合并均可采用收益法。此外,可以单独计算收益的房地产、无形资产也可应用此法。(4)转变政府角色,理顺并购机制。为降低主并企业的并购成本,政府部门往往干预企业转让价格,授意评估机构评降低被并购企业的企业价值,严重歪曲了企业价值评估机制,使并购行为呈现盲目性、非理性。针对这种问题,政府部门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按市场规律办事,改变观念,转变角色,最重要的是国家相关机构要改变评估政府业绩的方式,不能仅凭政府所辖地区效益差的企业数量多少来衡量其业绩优劣,从源头上解决政府包办并购的行为,使企业并购行为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5)加强对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为了适应公司并购的实践,中介机构应快速发展,为主并公司和目标公司提供信息、咨淘、融资、资产评估及策划并购策略等服务。从制定交易计划开始直至并购后的整合结束,全程参与、跟踪并服务。加强对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的监督,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要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形象,不被人所左右,加强行业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开展行业间有序健康竞争,增加服务项目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应有职能。

2.选择合理的并购支付方式。(1)实行支付方式多样化。首先,合理适当地鼓励卖方融资。好处在于:一是可要求并购方支付较高的利息;二是因为收购款项分期支付,税负自然也分期支付,可享受税负延后的好处。其次,支持换股并购。优点主要表现在:对并购公司而言,不受并购方获现能力制约;对目标公司股东而言,股权支付方式可推迟收益时间,享受延期纳税的好处。最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拓展融资渠道。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发行可转换债券。这种支付方式能以比普通债券更低的利率和更灵活的方式发售可转换债券,借以解决并购交易的支付问题。(2)全面考虑主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资本机构,优化支付方式。在我国企业并购中,主并企业常常忽略公司的财务状况及资本结构,使得企业在选择支付方式时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资本结构不符甚至相背离,给企业造成众多隐患每个企业的自身情况不同,在选择支付方式时应全面考虑其财务状况及资本结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主并企业拥有充足的自有资金和稳定的现金流量、同时在本企业的股票被低估的情况下,主并企业更愿意选择现金支付方式,因为采取换股并购方式需要增发股票,有可能导致每股收益被摊薄,对本企业股东不利。反之,如果主并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目前或不远的将来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较差,而且股票价格被高估,则更愿意采取换股方式进行并购。主并企业并购前后的资本结构也对支付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主并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较大,主并企业往往采取换股方式,以降低负债水平,优化资本结构。(3)建立规范的证券市场环境。良好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实现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同时也有利于支付方式多样化的实行。由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流通性差的缺陷,因此建立规范的证券市场环境迫在眉睫。我国在2005年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以消除制度赋予非流通股对公司的垄断控制权,防止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现象继续发生。股改后,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可以通过减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方式获得现金用于并购活动;全流通使得股票可以随时变现,增强持有股票的并购主体的现金支付能力;股价反映所有股票价值也为换股并购提供了定价依据,避免了大额现金的支付,以股权支付为代表的支付手段才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支付方式的多样化。

第9篇:直接融资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环境;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财务会计目标(以下简称会计目标),又叫财务呈报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连接外部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的关键,也是构建会计体系的向导。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会计目标在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受其相应的会计环境影响。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趋同步伐加速。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正确确立一个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特色的会计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就新会计准则的财务目标如何理解,以及在现今我国会计环境下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会计目标概述

何为会计目标?概括地说,它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的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具体来说,会计目标涵盖了两个重要方面,即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对外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的会计准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新准则第4条指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目标体现了某一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合理的定位会计目标非常重要。会计目标作为整个概念框架的起点,以何种会计报告作为制定目标,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告要素、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内容的定义和界定,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最终对国际会计协调产生影响。

二、现今会计目标理论的两种观点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鸠雄士(YujiIjiri)、恩里斯特·帕罗科(ErnestJParlock)等人,其主要代表文献有井鸠雄士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受托责任观的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休戚相关,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并广泛流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资源的受托方(资源经营者)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资源所有者)所支付的资源。委托方关注的是委托财产资源的保值与增值。受托方因此承担合理、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地能够保值增值。受托方有义务及时、完整地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资源管理的情况以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委托方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方的行为。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的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为了真实、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反映受托方的经营状况,就必须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在会计处理上,强调可靠性胜过相关性。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关注会计报表中的收益表。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是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日益扩大的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资本市场已发展成熟,资源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社会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上的。这时的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受托双方不是直接进行沟通交流,而是介入了资本市场。会计目标是为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等类似决策的信息。这一观点更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会计信息不仅反映过去存在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尚未发生的但对企业已有的经济事项,用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会计计量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上,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并行。如现行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重视未来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其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反映了对会计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要求,不存在对财务报表的特殊偏好。

(三)两种观点的比较

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以两权分离为其外部环境,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下都具备合理性。

1.两者使用的经济环境不同。受托责任观适用于受托关系明确,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一般可以直接接触,双方都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这时的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而决策有用观则是在以受托责任适用的基本经济环境即产权分离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达,在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这使得资本市场成为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中间媒介。

2.两者强调的会计信息服务对象不同。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会计信息要满足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而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这时的相关利益者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等。

基于以上两点区别,使得两种观点在会计计量方法,财务报告的偏好,会计信息的种类和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两个观点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这两种观点的产生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它们适应了当时会计发展的需要,均有相应的优缺点且由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特征,两者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呈现交替和重叠,表现为融合性,无所谓孰优孰劣。单纯的争论两种观点是毫无意义的,建立在特定环境下的会计目标是必须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其经济发展也就具有不同于别国的特点。会计目标的定位在顺应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下,还应具有“中国特色”,即体现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因此,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既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兼备前瞻性。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思考

(一)中国特色的会计环境分析

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使用者,从而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的不同,相应的会计目标也就不同。鉴于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目标定位必须考虑我国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我国经营管理机制的考察分析

我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平等竞争中发挥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作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采取委托人(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机构)与受托人(企业经营者)直接接触的形式。国家是企业的特定代表,担负着所有者和宏观调控者的双重身份。从而,“政府和其有关职能部门”也是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这一点也体现了会计的中国特色。

2.我国资本市场的考察分析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资本市场逐渐介入,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建立,要素资源的分配作用小于政府作用。上市公司为维持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资本募集方式仍受政府的控制,而非如美国这样的发达的资本市场起主导作用。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总体不高,缺乏将有限资源从低效企业向高效企业转移的能力。资本市场已被大股东作为“圈钱”的场所,而相应对中小股东的保护的法规相当不足。我国自1990年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每年上市公司的数量,股票市值和投资开户的数量都在稳步增长。十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仅在1994—2000的几年中,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就增长了近15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也由1.38%增长到11.23%。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证券市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其发育程度较低,股权的集中程度较高,多数的股份不能流通,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个人投资者比例相对较大。因此,会计信息的重大需求者为非流通的持有者,比例较低的职业投资者表现为业务素质较低的个人投资者。

3.资金来源的考察分析

我国企业的所有权相对集中,国有经济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国有资本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有比例较大的集体、私营、外商和部分职业股民。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供给者。我国企业在融通资金方面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是很有限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然是采取银行信贷和国家贷款为主的方式,而相对的少部分的资金是从资本市场上筹集。

(二)我国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要

会计目标描述的核心问题是“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谁,其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根据我国现阶段特定的会计环境,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总体上可分为国家各职能部门,银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和国有以外的一般投资人。因为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行使职能的不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1.政府职能部门

对会计信息有直接需求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国资委,税务局和证监会等。国资委是依法行使国有股东权利的政府部门。由于国有股流通上的限制,尽管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转让的办法,但在实践中,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资委现在很少能顺利的“甩出股份”,所以,国资委不属于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人”,而是“管理型投资人”。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他们往往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比较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以便真实地考核企业管理层的业绩,决定是否继续聘用现行的经营管理者。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作为“管理型投资人”绝对控股的特征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因此决定了国资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提出了要求。

证监会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证券市场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也是真实、完整、准确。为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对投资者决策有影响的会计信息。税务局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最直接的需求者。因其具有的职能,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要求并不是为了投资的需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作为企业纳税和国家税务人员查税的直接依据,所以,在会计信息的要求上,真实、准确与完整是我国税务部门的第一需求。

2.金融机构———银行

银行是我国企业外部融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也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之一。一般来讲,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主要在于贷款本金和利息能否安全收回。我国的绝大多数银行是企业的债券性投资人,他们关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企业经济业绩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是以准确、真实和完整为主。

3.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者

职业投资者不同于管理性投资人关心的是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职业投资者更多的是关注公司未来股票的升值状况。从这点看,职业投资人对会计信息更多需求的是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下,职业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会计信息,这也导致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上的不同。在要求真实准确的同时,需要企业披露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一切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不单单包括已经发生的,还包括企业存在的未来可能发生,但已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会计信息,由于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要求不高。

4.非国有的一般投资人

在我国,企业的投资者除了国家和大众股民以外,还有大量的集体、个人和外商投资者等一般的投资者。他们一般都是内部的“管理型投资人”,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完全依赖财务会计报表,他们还需要了解管理会计信息。从管理和考评经营成果的角度看,他们对财务会计的第一需求是它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会计目标的定位和预测

会计目标的定位在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同时,也要兼顾前瞻性。通过以上对决定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笔者认为,定位我国会计目标的相关会计环境可以描述为: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资本仍占主要位置,非国有经济成为国有经济发展主流,集体、私人、外商等都是企业资本的主要供给者。

2.证券市场不发达,股权主要集中在国家和企业法人手中,职业投资人主要以大众散户为主,普通教育和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3.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从银行获得。

4.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以国家银行、企业法人和一般投资人为主的管理型投资人。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人比例相对较少,但今后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对于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可以描述为:1.国家作为企业管理型投资人和企业的管理者,关心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2.贷款人主要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关心的是那些保证自己贷款和利息能够收回的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3.职业投资人以赚取投资收益为目的,其关心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随着我国国有股的减持,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将会加大,因而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也会随之加大。4.其他管理型投资人指除国家以外以经营管理企业为目的的一类投资人,关心的是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会计目标总体确立为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性”。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同时纳入会计目标体系,是适应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将呈现多元化,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必然。自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不断增加,相应的新的会计问题也会产生。从长远来看,我国会计目标会实现决策有用观的转变是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梁莱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报,2007(5).

[3]宋晓华.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11).

[4]李江雷,任丽丽.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重新构建[J].会计之友,2003(10).

[5]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的逻辑关系分析[J].会计研究,2005(1).

[6]杨博.试论当前我国的会计目标[J].财会通讯,2006(8).

[7]赵德武.论西方会计目标理论不同学派的会计思想[J].会计研究,1995(4).

[8]孟灵霞.浅析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J].市场周刊,2006(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