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教育学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基本原理

第1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独立学院是利用非财政资金开设的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公办院校与企业或个人合作办学的形式,其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在我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独立学院与过去按照公办模式、机制构建起来的二级学院和分校有所区别,其带有民助的性质。独立学院在建设初期,由母体高校为其提供教学的基本条件。独立学院的当前的状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母体高校是其师资来源的主要渠道,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校教师只有1/3是学院自身的专职教师,其余2/3则要么是来自母体高校的兼职教师或是聘请的其他院校已退休的老教师。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是非专职教师,因而很难以建设者的态度来为学院服务,欠缺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其价值观也与独立学院难以达成一致,对学院的建设发展也漠不关心,长此以往,独立学院则很难形成自身独立向前发展的的牵引力和凝聚力。

第二,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直接复制母体高校的情况。绝大多数独立学院专业课程的开设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缺乏自身的特色学科、优势专业,这种的现象至今仍未得到改善。

第三,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尚不明确。正因独立学院在其建设初期,尚未规范权利、责任、义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旦出现民事赔偿或债务纠纷等法律诉讼问题,独立学院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二、我国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会计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办的一个传统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对整个市场经济的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为会计人才主要培养地的高等院校,完善其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就业形势特别严峻的情形下,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一般指明了取得财务方面的资格证书或者具有一定的会计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优先。而当前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普遍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找到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从而能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体系,以此来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及人才培养水平。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

独立学院会计教育与它所依赖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差别,其以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当前很多独立学院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教育部所指定的课程,二是高校公认的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三是各学校根据各自学校情况而增设的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各个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专业课的重复内容较多。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往往忽略了独立学院的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上,采用的大多是与母体高校一致的那些高、难、深、重理论的专业课教材;并且,教材中还存在课程内容互相重复的情况,这些情况在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没有得到重视与解决。在各门专业课课程建设中常常未考虑整个专业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往往过多地强调单科专业课内容的完整性,比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存货管理、决策方法等方面;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产品成本管理和计算等方面;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中级财务会计与基础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要素、会计目标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这样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加大了任课教师的负担,一旦处理不当,不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厌学心理,而且也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与实践的时间。

2.基础课与专业课比重失调。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教育中不注重改善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基础课的内容极其局限,对相关的专业课课程如税法、会计前沿问题、企业会计准则、专业外语、统计学、经济学等也缺少必要的重视,而过分重视专业化程度,使得学生难以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来理解与审视会计,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相结合起来应付新生的会计事物。

(二)教育教学方法的问题

跟不断发展的会计实务相比,会计教育方法尚存在着大量难题,其严重制约了独立学院会计教育的发展,因此,找出国内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具体问题,是行动的第一步,从独立学院本科会计的教学角度分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专业课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待加强。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学方法缺少创新,过于单一;教师虽然在理论课教学上讲的很努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在教学手段方面上,尽管,大多独立学院教师是利用多媒体来教学,但大部分老师所制作的课件较差,缺乏吸引力,并且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激情,教学死板,照搬课本,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不重视实践性教学。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做好会计工作除了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外、也对实践操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目前,独立学院一般在实践性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体系基本上都是仿照母体高校的教学体系来设置的,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2)实践性教学缺少系统的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通常仅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很少单独去开设的会计实训课程,有一些院校虽然也设置了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但受到教学条件的制约,这些实训课程通常都残缺并且不完整,系统性极差。(3)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手段落后,电算化手段使用极少,传统的手工模拟手段在实训课程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三)师资队伍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独立学院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校区,在校人数较多,一般在校生人数在7000人以上,甚至部分学校人数已经达到万人以上的规模,但由于其办学机制的原因,自己的专职教师较少,绝大部分的教学任务都依靠来自母体高校的兼职教师或是聘请的其他院校已退休的老教师来解决,并且其教学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师生比例严重超标,一般普通高校在1∶150~200左右,而独立学院一般在1∶300~400以上,超标比例一般在一倍以上,但他们责任重大,既要服务于教师与学生,又要处理学院的日常事务,一旦出现了小的失误,就可能影响整个教学秩序,导致严重的教学事故。

2.教管队伍流动性大

由于教管人员工作量大,责任大,并且相当部分投资者往往忽视教管队伍的建设,没有意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因而,很多人一般均不愿从事教管工作,这种情况使得教管队伍稳定难,队伍流动性比较大,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当然,除了上述的问题外,独立学院本科的会计教育还存在其他一系列问题,比如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不能够适应未来市场需要;教材的内容和质量有待改进;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缺少科学的会计实训教学体系等。

三、我国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问题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近几年来,国内的独立学院虽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改革探索,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会计教育教学方法问题,师资队伍问题等。以上问题要求我们应当对当前我国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政府引导、职业界参与的会计人才培养适需机制

阎达五教授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文中曾指出,如果对我国的会计教育进行改革,当务之急是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得会计人才的供给方会计教育管理部门能依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正是由于在职业界与教育界的配合之下,构筑出一条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将会计人才的供需紧密联系起来,即通过职业界和教育界的双向沟通,让教育界掌握目前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再据之设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联合国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研究报告表明,有95%的外国民间职业团体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本国的会计教育改革,然而我国的会计教育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会计管理机构主导,民间职业团体则很少或基本没有参与其中。

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我国的国情和独立学院本身的特殊性,我国独立学院的会计教育目标也应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发挥国家有关部门的桥梁作用,搭建会计教育界和职业界的关系网;二是以中国会计学会下属的会计教育委员会为纽带,促进会计教育界、政府有关部门及职业界的交流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到独立学院会计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来,为独立学院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献计献策。

(二)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在分析会计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笔者按照重组基础、面向前沿、反映现代、综合交叉的改革思路对独立学院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探索。

1.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目标性原则。课程体系应该以适应21世纪多变的外界市场环境,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胜任能力为基础目标;第二,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第三,坚持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原则;第四,要立足国内,兼顾国际。

2.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课程是实现高校会计教育目标的基本单元,为了使学生们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学院具体可构建如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

(1)以应用为特色的会计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我国的独立学院从其性质上来看属于应用型本科,为体现其办学特色,其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来量身定做,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保持课程的先进性,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二是保持课程的全面性,增设选修课模块,以求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三是保持课程的实用性,应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所设置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四是保持课程的复合性,应整合相似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2)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教学不但是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有助于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独立学院所栽培的学生应该不仅仅是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理论合格+创新潜力+实践特长。因而,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教育应从专业课上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将理论实践紧密衔接起来。

笔者认为,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来指导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采用案例教学、暑期调查实践、综合模拟实训以及企业实习等多种方式,并配之以恰当的实践教学方法,分步骤、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将真实的企业案例引入课堂;(2)利用暑期深入企业作社会实践调查;(3)将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4)创新实践教学方法;(5)推进会计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2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of society is accelerating, and the computer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ore fields, so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s are no exception. Accompanied by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s, it has new requirement for the computer operating level of the public security personnel. Only to master the higher computer technology, can the public security personnel do well the work under conditions of informatization. Meanwhile, it proposes new requirement to the computer teaching in police colleges.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philosophy in computer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policing and police occupations requirement, providing a new idea for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computer talents that the modern police needed, and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关键词: 公安院校;能力本位;计算机;教学改革

Key words: public security institutions;competency-based;computer;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17-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违法犯罪的日益猖獗,社会危害日趋严重,信息网络安全与计算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形式非常严峻,给公安机关涉机、涉网案件的侦破带也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目前在公安的日常工作中或者办案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非常的广泛的,计算机的应用给公安办事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比如信息采集,网上办案,交通管制,网上通缉,指纹识别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那么,如何将与公安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最新成果融入到计算机教学当中,提升公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面向应用需要,面向公安工作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以应对复杂而严峻的公安工作,成为目前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根据现代警务特点和警察职业所需,引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新模式,为培养现代警务急需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创建了新局面。

1 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的思想是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人提出的,在90年代传到我国,在我国有几种称谓,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培训以及能力本位教育。[2]

能力本位就是讲在职业教育中以职业的实际能力为依据进行。通过对职业活动的要求出发,然后教授学生完成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3]

2 基于能力本位的计算机教学问题分析

公安院校的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职业教育[4]。这就要求公安院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面向应用需要,面向公安工作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原则。因此,结合“能力本位”的特点进行分析,目前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定位不明确,没有根据公安实践工作对计算机技能的具体需求确定教学目标。目前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仍沿用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仅开设计算机应用等简单的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也与公安工作相脱离,没有体现公安工作的特色。

第二,教学内容落后,没有按照当前的公安人员工作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课程。目前的公安院校教育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并没有针对公安的职业需求而进行教学的改变,仍然是以最简单的打字,排版等最基础的课程为主要内容,明显满足不了公安岗位的计算机需求。

第三,教师队伍缺乏基层锻炼,无法提供对公安实战工作的指导。公安院校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虽然在计算机领域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由于没有在公安机关基层锻炼,导致对计算机在公安工作中有哪些应用教师自己也不甚了解,更不要说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来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

第四,教学模式传统,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公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安排不合理,采用形式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第五,教学评价缺乏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目前,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不够重视,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形成过程的考查。

综上所述,目前公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突出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难以培养符合职业上岗要求、具备胜任公安实战工作所需的计算机技能的学生。因此,需要紧紧围绕“能力本位”的思想对公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3 基于能力本位的计算机教学改革

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专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价标准都依据一整套“能力”来制定,其中,这些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所必需的。根据目前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 “能力本位”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3.1 针对不同警种的工作职业特色,分析其公安业务中对计算机水平能力的实际需求,明确计算机教学目标

“能力本位”要求教学目标对培养人才的定位明确,就公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而言,需要培养具有一定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具备某警种岗位所需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可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公安人才。

随着“金盾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安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如刑侦、经侦、治安、网监、户政、出人境、交管、监管等公安业务都实现了程序化、标准化、智能化。因此,为了使各警种所对应的公安专业,体现特色,使学生学以致用,毕业后能及时适应公安工作信息化的需要,必须针对不同警种对计算机能力的具体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3.2 对公安岗位能力进行分析,了解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实时更新并模块化教学内容以适应警务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重组,构成不同需求的模块,强调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完一项内容,就能完成一项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因此,应打破传统公安学科体系的界限,重新按照各警种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重组相关学科知识,构成不同需求的教学训练模块。以岗位中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用性教材,以满足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需求。

3.3 注重师资培养,不断加强教师的公安一线实战经验 要经常性的与警务部门合作,进行双方的交流和合作。安排教师到公安部门去实习,在实践中发掘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试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使得教师回到学校之后,面对学生进行的教学更加接近现实,并且更加真实,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4 更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面向职业的计算机实践,增强公安实战能力 打破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合作-抗辩”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等,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教学课堂。

此外,在努力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学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仅体现在机房与第二课堂,更表现在贴近公安实战,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犯罪的知识等方面。除了增加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比重之外,还应该紧密结合公安实际工作内容与需求设计实验内容,明确实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通过实验可以掌握的技能,使得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通过一次实验可以使学生实实在在的掌握在将来的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基本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面临问题的强烈愿望。

3.5 采用动态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有效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多元化的,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来衡量不同的学生,从认知方面、能力方面、情感方面、创新意识方面等进行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总之,公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需要紧密围绕公安工作的职业特色和岗位能力要求,以培养实战中所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目标进行有效而实用的改革。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方面的犯罪行为越来越多,网络犯罪已经成为目前犯罪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很重要。这就要求公安人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并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用自己的技术手段遏制住目前的犯罪形势,这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公安院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大力度培养未来公安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积极的实施教学改革,为我国的公安部门培养出真正的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公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103-106.

[2]吴建平.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创新及教育质量考核评估方案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第3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教育成本 管理模式 运作机制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利用其各种办学资源与社会力量提供的社会资金以市场运作机制为依托创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国家财政拨款[1],依靠吸引社会投资,整合社会资源等自收自支方式来维持其办学过程中所需的经费需求。[2]因此,要使独立学院的发展空间有足够的财力保证,以确保独立学院健康、有序发展。独立学院应在观念上强化教育成本概念,立足于自身财务活动特点,实行办学成本核算,注意办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办学成本有效控制,把生均教育成本作为独立学院教育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探索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的教育成本管理方法,真正立足于市场做到自负盈亏。这对独立学院今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独立学院教育成本

独立学院办学成本是指学院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技巧及各种综合素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4]具体包括学院教职员工工资性支出、学院各部门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学院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所需的业务支出、校园校舍维护修缮支出、固定资产购建与使用支持等内容[5]。独立学院教育成本则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培养、教学资源付出及其他综合素质培养过程所产生的费用。其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第一,公用经费支出;公用费用支出包括土地购置费(或场地租用费)、基建费(教学实验楼宿舍、图书馆等)、设备设施费、维修维护费、图书资料费等。在目前独立学院普遍走硬件先行、规模扩张的跨越式发展情况下,这部分经费支出在整个学院教育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

第二,教职工经费支出;教职工经费支出包括全职员工工资、奖金,外聘教师课酬、奖金等;教师培训费、社会保障费、优秀师资引进费等各项费用。

第三,招生宣传、品牌创建经费支出;作为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面临着如何扩大生源、提高学院知名度、创建品牌形象、赢得社会信誉、吸引优秀师资力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等难题,这些都需要独立学院投入大量经费,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第四,日常教学经费支出;教学用的教材、纸张、文具及其他学习参考资料、实验耗材费、出卷阅卷费、学术会议差旅费、会务费等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的各项开支费用。

第五,学生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经费支出;学校用于这方面的支出既是体现教育准公共产品性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学校树立形象、吸引优秀生源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已成为各校应有的经费支出,是学校教育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六,贷款利息;作为非财政资金投资举办的非盈利教育机构,不少独立学院办学经费,特别是启动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而作为贷款必然附加条件贷款利息随着而生,应计入教育成本。

2 独立学院进行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运行使我们认识到,不管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都必须要借鉴企业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和经营。所谓学校经营就是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活动特点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层优化配置、多种社会资源整合办学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确立、学校经营目标确定、学校经营策略选择及学校经营操作等系列筹划、谋略活动。[6]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任何组织成败的关键。独立学院虽然不是纯营利性质企业,但企业的竞争精神在独立学院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独立学院有联系的直接市场主体包括个人和社会团体。个人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升自己未来的收入,并以支付学费的方式来分担学校办学成本。社会团体同样希望从高等教育中获利,如社会企业通过接受大学生从而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来提高利润。同时,社会团体也通过合作办学方式来分担独立学院部分办学成本。因此,学校和受教育个人、社会团体间形成了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而学校与学校间则成是竞争关系。虽然目前高等教育领域还不会出现买方市场压力,即生源不足的压力,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生源将急剧减少,将对部分学校形成较大的生源压力。

因此,独立学院加强自身成本管理,采用效益优先策略,在相同产出情况下最大化地降低办学成本,改善学院经营管理,发挥出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形成较好竞争优势。而具有竞争实力的高校将会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吸引更多、更强的社会团体进行合作办学,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提高学校的声望和名誉,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一些具有实力的社会团体有选择性地对部分独立学院进行投资办学,这一事实说明,只有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的学校才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办学,进而分担部分办学成本。[6]因此,独立学院只有走成本管理之路,才能提高自身办学效益,在教育改革中适应社会发展,同时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3 独立学院成本管理方法

3.1 确定教育成本定额,做好预决算工作

很多独立学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其规模不断壮大,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已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成本预算,确定教育成本定额,无疑会对独立学院教育成本管理起到立竿见影作用。教育成本的预算涵盖各部门各项教育活动和学校整体预算,在预算编制时参照以往的历史数据合理确定额度。在此基础上对各部门各项费用支出状况进行跟踪监控,作为对各部门成本使用情况的真实反映的同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3.2 对公务费用进行严格控制

独立学院对于公务费的使用可以依据预算控制的途径细化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相关负责人应该每个月对公务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并通过对比,做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同时应该使办公用品的使用率达到最大化,节省开支。并适当地将其纳入年度考评制度中,充分调到每个员工的责任感,树立教育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理念,并实际参与其中。

另外,影响修缮费和固定资产使用费的最主要因素是其投资规模,规模越大所需要的相应费用就越高,因此,应加强对固定资产规模的控制与管理,主要包括: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和经费使用情况,提高教室、教学仪器的使用效率。

3.3 加强社会合作办学力度

在基础建设方面,独立学院可以面向社会筹集资金用以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招标过程中,可以借鉴企业的项目招标方式,并规范招标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监督工作,减少资金使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各项资金能够真正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4 结语

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办学理念的不断明确,办学特色的不断强化,独立学院的教育成本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也将不断规范和完善,但除独立学院自身不断努力外,还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促进独立学院教育成本管理取得长足进步,进而推动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红.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探究.《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19-20.

[2]毛明清.独立学院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必要性探析.《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210-210.

[3]刘勋章,袁良容.独立学院办学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02;31-32.

[4]蒋鸣和.教育成本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6.78-79.

[5]阳宗妤.湖南高校独立学院学费标准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7-17.

[6]龚丽春.论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必要性.《经济师》,2006.02.18-18.

第4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三本院校

中国的会计改革,关键在于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教育改革的基础在于会计教材建设与会计人才培养。因此,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校作为一所民办高等学校,顺应时展潮流,逐步成长,越来越走近社会大众的视野,被更多人接受。同时,教育部对本科层次的教育又逐步在尝试和承认三本院校(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方式)的办学方式和办学模式。要想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活动势在必行。

1 三本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基础,以介绍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内容为主,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必需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和较高应用能力的成本管理人才。但是目前三本院校的教学现状还不能够保证该目标的实现。

1.1 教材脱离学生实际水平

目前,我校的成本会计课程教材主要选用的是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著名大学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主要适用于一本院校或211重点院校的学生,教材的难度较大,与我们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适应。因此,我校目前急需编制一本适合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

1.2 教学内容过于传统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计划中,仅有一个学期学习,其中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内容、计算方法等占据教学内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对于成本发挥的管理作用以及一些新兴行业如物流企业等行业的成本核算内容、方法等教学内容不足百分之十,这样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们毕业就业工作内容的需求。目前,根据我校的就业数据显示,我校的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主要是第三产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等,而对于这类企业来说,几乎不存在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内容则成了“废品”,而对于所需的第三产业等的成本核算方法则需重新开始学习,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1.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创新

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依靠课堂老师讲授的方式,由于其计算公式较多,耗用时间较长,课堂的讲授效率较低;而有些老师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仅是把书本上的公式简单的复制到课件上,实际的教学效果较差,并不能使学生提高相应的实际运用能力。

1.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1)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会计任课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较好,但实践功底较差,不了解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缺乏成本管理经验与技巧,很难把理论和实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实践教学不生动、不能贴近企业成本会计运行的实际。

(2)学生实习机会有限,学生学完一套成本核算方法很难加以运用。即使学生有机会去一些企业去实习,但是成本是一个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不会也不可能拿出资料让学生们计算使用,因此,成本会计实习主要靠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而欠缺企业一线实践经历,缺乏对制造业生产、流通的直观了解和认识,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1.5 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单一

对于成本会计的考核,基本采用以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方法。这种考核形式与实际账表操作相脱离,成本会计实践性极强,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掌握水平,不能直观体现出对成本会计实践技能水平的测试。

2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思考

2.1 编写一套满足三本院校学生需求的成本会计教材

课题组将按照2007年国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同时满足高等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需求特点,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和研究的经验,结合会计专业自身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法指导书、手工模拟实验、教学习题集和试题库等几个方面重点打造,针对性修订和选编会计学专业专业课程《成本会计学》,并希望打造成适用于目前三本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一门精品课程。

2.2 创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从整体发展与综合性出发,合理构建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充分体现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对于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分阶段分学期来学习。第一个学期,安排学习工业企业的产品制造过程的成本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等的学习:第二个学期,安排学习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如农业企业、物流企业、服务企业等,满足学生们将来就业工作的需要:第三个学期,安排学习目前新型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如详细介绍国外近年来在成本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如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物流成本会计、环境成本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等,旨在改变我国成本会计信息与管理需要相脱节的局面等。通过若干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们掌握成本会计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对于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要在每个学期加以强调,使学生们能够强化成本会计不仅仅是计算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发挥管理的作用。

2.3 建立财务运作中心,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利用学校创业园资源,成立财务运作中心,对外提供财务咨询、培训、记账等服务,对内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各项实际技能的锻炼。教师利用外部企业的案例,加以整理,为教学提供实际案例。

2.4 利用我校的创业园资源,增加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我校的创业园企业开办形式趋于多样化,如有广告设计公司、小型商品流通企业等形式,我校学生可以在这些形式的企业中申请义务的会计职位。这一行为,既可以使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又可以为企业加强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有利于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为创业成功、促进就业做出贡献。

除此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于暑假、寒假时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实习,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流程,为成本核算工作提供感性认识。

2.5 利用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方式

第5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验;土木工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23;TU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2403

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钢结构材料、构件和连接的基础知识及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钢结构的设计、制作和建造等奠定基础[1]。近年来,钢结构在土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结构蓬勃发展的态势使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3]。

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特点是知识点多、计算公式复杂、概念抽象,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实际工程,对构件和连接节点的形式及破坏模式等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这些知识仅通过课堂讲解显得非常抽象,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5]。教学实验作为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验现象的融合,给学生更为立体的感性认识,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若对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中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辅助以相应的教学实验,也即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接触实际,增强理论学习的直观性,既可加深学生对钢结构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6-7]。

鉴于此,本文就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中如何开展配套教学实验进行探索,对具体教学实验的途径和步骤,以及教学方式和实验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的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一般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辅助以习题练习。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要求学习钢结构基本构件(包括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以及偏心受力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的计算与设计,钢结构连接(包括焊缝连接和螺栓连接)的计算及设计等内容。不论是基本构件还是连接,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际生活中接触都很少,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尤其是对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钢结构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问题,概念抽象,公式复杂,仅靠课堂理论教学难以使学生建立图像概念,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均是难点。

二是,大部分高校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课程建筑结构实验,但该实验课程与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理论教学不匹配。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重点不一致,传统实验课程在阐明建筑结构试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在于学习传统实验方法及手段,包括训练学生应变片粘贴、电桥连接、仪器标定等技能,有的会开展混凝土简支梁的静载试验;第二,很少涉及钢结构构件和节点性能试验[8];第三,开设时间不合理,建筑结构实验课程是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结束后才开设,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及时强化与巩固。

因此,开展和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相配套的实验课程,已成为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当务之急。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实践

(一)实验选题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依据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内容的核心理论(包括焊缝和螺栓的设计,钢构件的强度、稳定和刚度等)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学实验,形成“课堂教学+配套教学实验”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钢构件的稳定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相较于强度问题,钢构件的稳定问题概念更加抽象,公式更加复杂。仅通过有限的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很难对稳定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到最后往往只能让学生强记设计公式,以验算作为教学目标。轴心受压钢构件整体稳定问题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钢结构稳定问题,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以轴心受压钢构件稳定教学实验作为案例讲述配套教学实验的过程。

(二)实践过程

1.确定实验方案

通过试验机对工字型柱施加S向压力,监测试件的轴向压缩变形,及跨中侧向变形与轴力的关系,从而得到轴压柱整体稳定的性能。为考察不同长细比对轴压承载力的影响,每组试验设计了两种相同截面、不同长度的工字形柱,如图1所示。

2.理论讲解

该实验安排在课堂教学过半的教学周中,正值轴心受力构件的课堂学习基本结束,此时进行教学实验,可有效巩固并强化学生对轴心受压构件整体失稳的理解。在正式加载前,教师应针对实验相关事宜进行讲解。讲解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回顾轴心受压构件整体稳定的理论知识;第二,讲述实验原理、试件及实验步骤;第三,介绍加载装置及数据信号的采集和分析。在讲解过程中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内容,有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上实验进程。

3.实验加载和测试

实验开始前,通过刀口支座将试件固定于实验机中,标定传感器,调试加载系统和测试装置能否正常工作。对试件不断施加轴向压力,直至试件发生整体失稳,其间需记录各项测试数据。

4.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及应变分布等方面对钢构件的整体稳定性能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构件整体失稳的影响规律。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分析两者差异的原因,整理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5.分组讨论

实验结束后,增加一节课,结合理论、实验及工程实际,组织学生开展综合讨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或由学生登台讲解,鼓励不同意见的碰撞,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

钢柱的整体稳定实验是一个观赏性较强的实验,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H型截面轴心受压构件发生整体弯曲失稳的过程和破坏模式,认识轴心受力构件整体稳定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掌握其计算方法,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增加教学实验,提高了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达到了99.85%的认可度,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教学实验的肯定。

三、结语

将与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核心内容相配套的实验融入课程教学,是对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有益尝试。实践证明,该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对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和科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学实验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而课程配套教学实验更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值得在土木工程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受资助经费和实验条件所限,目前学校仅开展了有限的试点实验。今后应建立内容更为广泛、形式更为灵活的备选实验,形成系统合理的配套教学实验系统,建立教学实验网络信息平台,以进一步提高教学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白正仙, 刘学春.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34):231-233.

[2]任志福.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02):76-78.

[3]贾玉琢, 曾聪, 龚靖, 等. 钢结构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9):206-207.

[4]黄玲, 谢洪阳.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4):68-70.

[5]邓海. 针对钢结构教学具体问题的探讨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1):72-74.

[6]郭小农, 王伟, 蒋首超, 等. 钢结构基本原理实验教学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1):149-154.

[7]郭小农, 罗永峰, 蒋首超, 等. 钢结构稳定教学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2):46-48.

[8]王伟, 赵宪忠, 郭小农, 等. 钢结构多功能教学实验平台的研制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09(2):102-104.

Abstract:Owing to abstract concepts, complex formulas as well as incompatible traditional teaching experiments,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n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matching the course of basic principles of steel struc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se of axial compression experiment for steel member, the method for teaching experiments was discussed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schedules, progress steps and attentions were proposed. By introducing the specific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to the abstract and difficult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by attracting the student’s attention. Finally,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第6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主要任务之一,如何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是改革的核心。本文从目前《会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高校实际和自身所在院校的实践改革状况,针对问题提出了若干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 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

1 概述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将理论见之于实践。《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整个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这一环境变化的要求,从原来的理论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得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陆续对传统的《会计学原理》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商榷。笔者长期从事高校《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下面以自身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探讨如何形成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学原理》实践教学模式。

2 目前《会计学原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不合理 从目前教材的情况来看,通常一般的教材都把《会计学原理》的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章节,这样就人为的把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割裂成不同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一般由教师按照顺序讲解,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掌握到哪里,尤其在大部分学生的自我学习积极性较差的情况下,对已经讲过的内容很少再去回顾或练习,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不能将每个会计核算方式和步骤联系到一起,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对整个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理解。

2.2 实践过程缺乏仿真性 有些院校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忽视《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学生很难得到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的机会,有的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只是安排学生练习一下记账凭证和账簿的填制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同时实践内容所涉及的会计凭证、账簿种类非常有限,尤其是原始凭证(例如支票、增值税发票)等的练习更少,从而使学生没有从根本上了解整个会计实践过程,不利于学生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理解。

2.3 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 经过我们调查,当前实践性教学还是以手工实训为主,而手工实训需要大量的纸质材料,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会造成大量纸质资料的浪费,这也是很多院校不愿开展实践教学或者实践教学形同虚设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较而言,从长期来看,通过购置会计学原理教学软件可以相对节省成本,但我们调查发现很多院校并未购置相应的教学软件,或者有了软件之后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另外一方面,社会面向《会计学原理》课程开发的财务软件也较少,使得各高校选择的余地不多,造成软件价格较高,这些都是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不足的原因。

2.4 实践课时较少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许多讲授会计学原理的教师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性。经过我们调查,目前各高校会计学原理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都是64课时,其中实践教学占10课时,实践课时较少,这样的课时结构长时间内没有得到纠正。由于受课时紧张的影响,教师为了保证授课进程与授课计划同步,只能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如果想穿插一些案例或课堂讨论内容,就会影响整个教学内容的进度。因此教师在授课期间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

2.5 实训指导教师缺乏 教师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指导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能够将教材和工作实际相结合进行讲授,能够发现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然而在实际中,许多院校都指定没有太多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承担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任务,这些年轻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课程授课经验也不足,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对《会计学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3.1 教材编写方面侧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应强调《会计学原理》的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断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和本章内容的联系,在讲完所有实践内容之后,应以案例的方式将所有讲授的内容串联起来,以增强学生对整体学习内容的掌握,深刻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例如复式记账和记账凭证的关系,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的关系,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关系等,使会计核算方式和步骤联系到一起,从整体上增强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理解。

3.2 重视实践教学过程 从根本上改变过分强调理论学习的做法,重视《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营造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真正接触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原始资料,增加实践内容所涉及的会计凭证、账簿的种类,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整个会计实践过程,另外,通过带领学生们参观学院的实训室和实习基地,了解企业会计工作流程,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

3.3 增加实践教学软硬件投入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和教学软件的发展,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软件进行,这种方式更优于手工方式的实践教学并且可以从长远的角度节省实践成本,笔者所在院校购置并安装了厦门网中网《会计学原理》教学软件,并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在我院的实训室中进行一周的集体实训,节省了纸质的实训资料,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凭证和账簿的填写和登记方法,为学生创造了填制真实凭证的机会;同时利用该软件的视频演示,强化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开设账簿、装订凭证、装订账簿等,最后可以通过软件的自我测试功能作为阶段性考核的成绩。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科研和教研经费等方式增加实践教学软硬件的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3.4 适当增加实践课时 与时俱进修订教学计划,在原有的教学计划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实训课时。例如在原来64课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笔者所在院校在施行教学改革之后将原来的实践课时由10增加到12,这12课时中有6课时是手工实践,另外6课时是软件的上级操作,通过期末学生调查问卷的效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提升了自己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实践积极性,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3.5 重视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 实训指导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取具备丰富课堂授课经验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讲授该门课程,另外应当鼓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通过校外兼职和进修等方式提高实践经验和授课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4 结论

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创新性”,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主要是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自身不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上应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力度,不断与时俱进,改进自身,才能够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达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丽娜.本科《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财会月刊,2011(33).

[2]赵淑芳,朱亚琴,郑军.《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路探讨[J].财政监督,2009(06).

第7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C语言 三本 小组模式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61-02

一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我院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主要以程序设计方法为主线、以语法和结构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程序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具体学习能让学生熟练地使用C语言来编写高效的应用程序,并且养成良好的编程风格,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以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变应试为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我院三本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实践各种科学适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我们摒弃了C语言课程只以讲述语法为主的落后面貌,本着面向未来的精神,把C语言从应试课程转变为一种实践工具,不再局限于使学生单纯地了解和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规范,而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以C语言为工具,以实际的软件项目为导向,以程序案例为载体,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重视在新形势下的新方法、新规则和新思想的传授,把程序设计领域最新、最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古老的C语言中,给C语言一个焕然一新的面貌,并让学生从多角度、以多方式去了解和掌握C语言以及程序设计的精髓,着重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

二 小组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教学模式”是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不同于中国大多数现行的教育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小组教学要强调合作性原则,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教学效益,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理性思考,提升他们的境界,拓宽他们的胸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各自的优势与长处,就必须强化师生、生生全员合作互助模式,让学困生通过教师和优生的帮助得到提高;让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在组员间实行竞争机制,这样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上使用“小组模式”教学的意义

使用“小组模式”教学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2)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因此,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学习,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不再感到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而是其乐融融,把学习程序设计变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四 小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C语言程序设计》使用小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在讲台上讲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课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教师主要负责组织和管理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的方式讲授必需的课程内容,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指导,做好质量控制和管理,对项目组进行监督和考核。

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以一个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来进行讲解,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实际项目的开发,该项目的成绩会占到期末成绩的50%。

1.组队方法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组队的方式分为3组,每组6人,推选出1名组长担任项目经理。

2.项目选择

由每组学生通过调研和讨论自由选择项目,要求所选项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整个项目的程序代码全部由C语言来实现。整个项目的进度和管理由项目经理负责,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要明确。

3.具体时间安排

时间安排:(1)第3周:分组组队;(2)第4周:提交项目题目和分工情况;(3)第5周:完成项目可行性和需求分析;(4)第6周~第12周:完成程序设计与代码编写;(5)第13周:完成程序调试修改;(6)第14周:完成项目测试;(7)第15周:提交项目并演示作品;(8)第16周:考核。

4.考核方式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项目成绩×50%+期末试卷成绩×30%。小组项目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由以下几项综合得出:(1)每周都要求每个学生提交进度报告,根据进度报告以及组长的汇报情况每周给出一个分数,该分数占项目成绩的10%。(2)由各组组长根据各组员在项目完成期间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打分,组长的分数由组员进行打分取平均分,该分数占项目成绩的5%。(3)在项目最终演示时,由项目小组进行交叉打分,得到的平均分占项目成绩的10%。(4)由指导老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打分,该分数占项目成绩的25%。

五 结束语

C语言具有诸多的优点,是使用性很强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C语言又是一门较难掌握的程序设计语言,小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合作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本学期通过小组合作,3组学生分别自选的题目是:简易计算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和电脑菜单选择设计。在期末提交的项目中,都完成了预期的功能,并提交了需求分析报告、项目测试报告和项目总体报告,完成质量较高。因此,小组教学模式的应用在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是比较成功的。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医学生世界观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 主阵地,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帮助学生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否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与其他课程相比,“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基本知识体系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以其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原理”课程既有较强的学理性又有较强的时代性,正是这样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原理”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原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

学生对“原理”课程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来扭转。长期以来,“原理”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对它的认识不是很充分,特别是在医学院校里,学生热爱的是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原理”这样的思想政治课不仅没有热爱之情,甚至有不少的学生抱有反感的情绪,从而在一开始就增加了这门课程教学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要高质量地在医学生教学中完成“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就缺乏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想办法解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问题。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在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扭转医学生对“原理”课程的认识,使他们在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为掌握这门对医学生来说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的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正是“原理”课教师必须要加以思考的。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创造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原理”课程教学的小环境,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学中来,使他们能认识到这门课并不是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在说教,而是与他们所学习的医学专业、人生都有紧密的联系,并且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效果。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内在的动力。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原理”的学习兴趣。

一、在进入“原理”课程的教学时,以问题的提出作为切入点

学生在理论的理解上是非常片面的。可以说他们是在根本不知道马克思是谁,是什么?等等问题的前提下就反感理论的。因此,我在进入教材的讲授之前,就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你知道马克思是什么样的人吗?哲学与医学有关系吗?然后让同学们作出自己的回答,当他们经过一定的思考,发现这样的问题看似很简单,但却难以回答的时候。再告诉他们,当我们对马克思及根本不知晓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反感他?我们是不是应该走近马克思及其,了解一下再来谈是喜欢还是反感。引导学生回顾在医学发展的历史中每一个时期医学模式是怎样形成的,而之所以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医学模式,根本就在于每一时期的医学家们所接受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让他们从中看到理论,尤其是哲学对医学的指导作用,从而明白哲学与医学不可分割的关系,明白作为一个医学生如果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会给医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拉近了他们学习“原理”与学习医学之间的距离。在对的讲解上,我从马克思是谁的讲解中,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他们之间的友谊进行介绍,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用情感的力量让学生认识马克思,进而认识,使理论充满人格魅力。让学生在真实情感的引导下实事求是地、与时俱进地、科学地对待。产生学习“原理”的兴趣。

二、“原理”的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

在医学院校开设这门课程,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而且一定要与学生所学的医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今天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一代,独生子女较多。他们成长在世界大变动和中国大变革的时期,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有自身的特点,他们求知欲望强、思路新颖,但缺乏社会阅历、缺乏鉴别力、往往容易把错误的东西当成新事物来接受;他们思想活跃、有政治热情,但却缺乏政治的判断力,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甚至被有的流行看法所左右;他们要求独立思考、不愿盲从,但往往是方法简单,容易以偏概全,形成的是一些片面的认识。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流于简单的“灌输”,他们就会认为教师所讲的与现实的差距太大。所以,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有选择地提出一些大学生普遍关注但又存在模糊认识的问题,针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更是要提出与医学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关注的问题。比如针对大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的问题?为什么学校不提倡大学生谈恋爱?我国当前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医患矛盾冲突呢?作为医学生怎样认识时间?等问题。再系统阐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哲学原理。引导大学生得出在学校学习期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应该怎样正确地处理好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懂得人生只有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起来,才能避免少走弯路,走出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在医患矛盾中怎样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从自身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从而缓解我国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系统阐述时间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从时间的基本概念理解中,得出作为医学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的特殊理解的结论。从哲学的高度上学会珍惜时间、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教师从这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中去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理论联系的实际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所学专业的实际中,为学生解决思想现实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三、要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是教与学双方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和讲演的场所,而是一个有着活跃气氛、师生互动、交流融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有交流有才会形成课堂气氛、才会有生气。交流的形式可以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也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课堂的小讨论,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课,让学生阐述经过自己思考的答案。对学生所表述的答案,不能简单给出一个错误或正确的结论,而是要从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讲授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原理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大学生今天的自杀行为?与学生一起从哲学的高度与医学的角度进行课堂的小讨论。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学生中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看法,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到从人生发展的规律性来说任何人的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但正是由于我们认识到了人生的这一发展规律,才知道人的生命价值意义之所在,所以应该更加珍惜生命的有限时光。而在生命的有限时间内出现曲折性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因此应该从前进性中去正确对待曲折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因为人生的某一点挫折而选择放弃生命。生命是不可逆的,唯有生命才是最高价值。通过这样的讨论与交流,与他们一起站在哲学的高度和医学的角度上研究生与死的关系问题,从中对他们进行哲学的生死教育。把问题引向深入。做到与学生进行高质量的交流。

四、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教师是主体,要提高“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真正发挥这门课程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医学生的指导作用,最根本的就是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又是与教师的科研密切联系的,如果教师不搞科研,首先对教学内容就没有深刻的理解,不搞科研就不可能有深入的思考与研究,特别是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师来说不仅要通过科研熟悉掌握教材内容,还要对医学知识有所了解。从医学与哲学的结合方面找到教学方法的创新点。以自己一桶水的坚实基础,给出学生一滴水。因此通过科研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是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与基础。

从2006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2005新方案”以来,我们不断在“原理”教学中将教学方法的改革落实到课堂上。然后通过座谈会与个别交流及书信的形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同学们普遍反映,这样的上课方法他们很喜欢。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们改变了原来对“原理”的错误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作为一名21世纪的医学生,无论是在自己的人生还是事业上,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否则就不可能走好自己的一生,更不可能做一名21世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第9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观 教师观 学生观

新课程教学已实施多年,新课程理念的宣传与推动也伴随新课程教学一同进行,但综观当前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尤其是初中、高中的教学实际,教师给学生的除了课本知识,仍然是大量的复习资料和各种试卷,师生陷入题海,教师教得辛勤,学生学得艰苦,成了解题机器。新课程理念并未能真正落实成为学校、教师的教育行动,实际教育行为与新课程理念还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改变这种状况的要素之一就是高师院校要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在师资的培养之中,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师范专业学生――将来的教师,首先应树立起新课程理念下的三个基本教育观念: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一、当前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观念

当前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中学阶段是在为考试而读书,他们(同时还有我们在职的大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教育主管干部以及中小学生的家长们)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进入大学,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教育观念的改造,将来他们就可能沿袭从中小学学校与教师身上传承的应试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学模式;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教育观念的改造,他们就可能在知识、能力方面没有充足的准备来迎接将来的工作挑战。同时,他们也是应试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与教学模式的受累者,只要正确引导,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愿望改变旧观念,接受新观念,反思旧的教育行为与模式,创新新的教育行为与模式。

二、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应树立的数学教学观

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是教师以数学教学大纲为指导,依据数学教材,以考试升学为目的而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数学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什么呢?关键在课程。数学课程观决定数学教学观,并决定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是开放的课程,所谓开放,即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其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给以不同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教材内容不断地进行变革与创新,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教师与学生“自已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单纯课程的传播者和学习者,而应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育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在这一数学教学观下,教师教怎样的数学,怎样教学生学数学,学校和教师就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同时也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数学理论功底和广博的数学应用知识。

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应树立的数学教师观

1.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发者。作为教师,其基本知识能力构成应是: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具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具有开发教学资源与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能力。传统上对教师工作内容限于单纯的传授知识、解答疑难,而对课程的研发,对师生双边活动的研究,对教、学规律的研究都是研究学者的工作,这难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因此,为了使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更一致,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师应该成为也可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发者。实际上,只有扎根于学校教育活动,融入于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中并从中有所升华的教育认识成果、技术成果,才可能有普遍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才可能产生出更新的教育理论,推动教育的更快发展。

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这一定位对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空间、方式方法及师生关系都有了新的阐述。传统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疑难问题的解决者,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而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情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应树立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教学的态度,最终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 学生是发展的人。所谓学生是发展的人,就是说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认识并运用学生的身体的、情感的、理解的、思维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重视这些规律和特点而开展教育活动。所谓学生是发展的人,就是要认识到各个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学生在各年龄时期学习数学的特点,认识不同性别、不同个性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并认识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潜能,从而坚定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的信心,并探索促进其发展的培养方法。

2. 学生是独特的人。所谓学生是独特的人,其一是指学生是完整的人。在教师的眼中,习惯上往往认为学生就是学生。教师应认识到教育行动是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是主体对主体的社会活动,受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重影响,它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我――你”关系,而不是自然科学中体现的“物――我”关系。其二是指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及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不能超越学生的独特性,而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于个性的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观察、试验、猜测、分析、推理、判断等数学思维实践活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组织学生去收集数据,去实验,引导学生去猜测、分析、推理、判断。

五、师范院校学生怎样才能树立其适应新课程的教育观念

1. 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分析、判断教育行为、教育现象,研究教育活动规律的理论基础,师范院校学生一定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掌握了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改革中,才能不迷失方向,才能有自己的作为,做到不人云亦云。教育改革与其他改革不同,教育改革不等于全部否定过去,肯定当前所倡导的;教育改革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继承与发展,扬弃与创新的过程。

2. 加强对数学教育史的学习与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外交流的增长,国际视野的开拓,关于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教育的理论必然形成不同的学派。数学教育也是这样,数学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如何因材施教,如何评价过去一定时期的数学教育等等,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师范院校的学生只有认真学习中外数学教育史,加强对数学教育史的认识,通过对数学教育的纵向、横向的比较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数学教育史观,有了正确的教育史观,才有可能树立适应新课程的数学教育观。

3.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要有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除了学习与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研究中外数学教育史外,就是要开展教育的调查研究活动。由于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去参与、去实践,所以就要开展调查研究,把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及活动中产生的认识上升为理论。如前所述,只有扎根于学校教育活动,融入于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中并有所升华的教育认识成果、技术成果,才有可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从而产生出更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