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由落体运动范文

自由落体运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由落体运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由落体运动

第1篇:自由落体运动范文

1.知识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条件及运动的性质。

(2)掌握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其大小、方向。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在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

四、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将物理引入生活,从生活中举例。本课程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引入和分析论证课题;二是由打点计时器实验数据分析及频闪照片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前者是教学的组织进展形式,后者是课题的重、难点,两者相结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推理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

七、教具准备:课件、牛顿管、刻度尺、铁架台、计时器、电源、重物、纸片

八、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那么,在我们生活实践中有哪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课件显示汽车的启动,刹车过程,六楼高空坠物等。

引出:今天我们将对最常见的一种运动――物体的下落运动进行分析。

(演示实验,师生互动)

分别将1.重物和纸片;2.重物和纸团;3.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请同学们观察他们下落的快慢。

由学生观察并得到:1.重的物体下落更快;2.物体下落的快慢似乎与质量无关;3.物体下落的快慢应该与空气的阻力有关。

如果我们排除空气阻力的影响,我们又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演示实验)利用牛顿管演示金属片和羽毛在1空气、2真空环境中下落的快慢(附:事先抽成真空做2实验,再现场充气做1,现象区分明显,效果更佳)

学生观察得到一致的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任何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

(新课教学)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在有空气的空间,若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我们可以忽略阻力,物体的下落就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忽略次要因素而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学研究方法。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重物的自由落体运动。

复习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和纸带上的数据处理方法。由学生完成实验设计,探究并得出结论:相等时间内重物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且由X=at2=恒量,判断出重物的下落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

(课件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

分析频闪数据,进一步证实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我们发现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快慢相同。那么这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就是相同的。我们将它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

3.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与纬度有关,纬度越高g越大,纬度越低g越小。一般取g=9.8 m/s2或g=10 m/s2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4页)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都适用,同学们能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表达式?(由学生自主完成推导)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t=gt;

h=■gt2;

vt2=2gh

九、课堂反馈

课本45页第2、3、4、5题。

第2篇:自由落体运动范文

教学设计思想是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诱思探究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渗透物理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力进一步提高。

本节知识中,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本节的重点,而理解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是重力加速度则是本节的难点。探究式教学可以采用“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问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论,得出结果”的程序设计课堂教学。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每一项重大的发现,都联系着社会,联系着人。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适当进行一些学史的介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活动设计:课前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的一面标记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另一面朝向学生);

引问:“一般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的?”

学生:“测长度。”

教师:“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很神奇,它不仅能测量长度,还能测量时间,并且能测出同学们的大脑反应时间,谁想知道自己的大脑反应时间是多少?可以用我的这把尺来测测。”

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把尺子为什么能测出你的反应时间,它的“奥妙”与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和研究的一种运动密切相关,由此引入课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实物演示:

①用绳子悬挂着的物体,如果绳子断了,物体会掉下来;

②树上的果实,成熟后会掉下来;

③手里捏着的粉笔,松开手后会掉下来。(演示)

教师引问:观察并指出以上情景中的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

介绍:上述三种情景物体都做竖直下落运动,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落体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

提出问题:落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学生直觉经验:重的物体下落快――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的观点(简介亚里士多德)

演示: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石头和羽毛,再释放金属片和纸片。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索,最后请学生演示(不同方案),并说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

介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推理。

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物体的轻重决定的。

进一步思考: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的图景是什么样子呢?

教师演示牛顿管。

教师讲有关落体运动的物理学史,正确认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的科学发展历程。

再看实验:把刚才的纸片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同时下落,同学再观察:

学生:几乎同时落地。

教师:同一个纸片,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学生:这是因为空气的阻力的影响。把纸片揉成团,所受空气的阻力要比纸片所受空气的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教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其下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

板书1:自由落体运动

(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教师:从实验中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变速直线运动,那么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呢?是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学生:(部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这样说有根据吗?你研究过吗?(反问),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

教师讲述、提问: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g是矢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大家阅读书上的表格,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同一地点物体的g值都相同吗?有何规律?一般计算中取何值?粗略计算中取值为多少?

学生阅读回答:纬度越高,g值越大,而且都接近9.8m/s2。

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大屏幕投影来说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随位置的变化规律.指出一般计算时取g=9.8m/s2,粗略计算中常取g=10m/s2.

板书3:自由落体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赤道小,两极大。高山小,平地大。通常情况下g取9.8m/s2。

(3)重力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与重力方向相同。

归纳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例题:1991年5月11日《北京晚报》报道了一位青年奋勇接住一个从15层高楼窗口跌出的孩子的动人事迹.设每层楼高是2.8米,这位青年从他所在的地方冲到一楼窗下需要的时间是1.3秒.请估计一下,他要接住孩子至多允许他有多长的反应时间?(将剪报与题同时投影至屏幕上)通过例题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课后反思: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节比较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适当采用探究式教学。

2.本节课中,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处理等研究过程,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及规律,提高分析、推理等能力,通过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认识建立理想化模型,得到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设计中裁减了对自由落体下落快慢的理论分析,大部分时间分配到对物体下落快慢的探究和自由落体纸带数据分析上,从而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

第3篇:自由落体运动范文

一、重视各种物理学习方法论的获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也一样.高中生要想深入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相关内容,就应掌握有效的物理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应借助对伽利略怎样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落体理论进行质疑,以感知到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物理结论并非全部正确,并体会到以观察为基础的辩证思维具有很高价值.比如,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中思考:物体下落是什么运动?怎样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猜想的科学性?得出怎样的结论可验证物体下落是做匀加速运动的?自由落体时间过快无法测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一连串问题激励着伽利略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获得了预期结果.这一问题链,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与激活,促使他们将伽利略探究知识的方法加以借鉴与应用,在“自由落体运动”学习活动中灵活运用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查阅文献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y题与问题,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开展学习活动.

二、注重学习的自我构建与主动探究

新课改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形式亲历物理知识的获取过程,全面了解参与知识探究活动的积极意义,并大胆尝试借助一定的探究方法深入学习与思考物理问题,以科学验证各种物理原理与定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深入学习与思考物理知识”的理念得到普遍认可.在深层次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时,学生不应直接翻看教材中归纳出的结论,而应对其性质进行大胆猜测,将其与之前学过的“小车的匀变速运动”进行类比分析,并通过自主实验的形式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始速度为零的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学生借助自主实验的方式获得“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基本内容之后,都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并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来源与内容有更加深入与精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的高中物理教材中设计有很多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内容,其目的就为了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然后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构建知识结构,从而深化自己学到的物理知识.在“自由落体运动”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学习教材内容,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探究出各种结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善于发现、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积极将教材理论与实践生活结合

第4篇:自由落体运动范文

关键词:自由落体运动;自主探究;物理规律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经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了。下面,我就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案例,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启示。

通过对很多物体的下落运动的观察,让学生指出物体的下落运动是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还是更一般的变速问题的猜想。在学生观察、猜想后让学生回忆描述物体运动特征的物理量有哪些,着手制定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初步方案,由学生回答后归结出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角度大致有三种方案,制定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方案。然后我就从物体下落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入手,试着揭示物体运动规律。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展开。

现象探究:由于学生大多可能了解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于是我就提供给学生两张纸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分析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抽象出理想模型――自由落运动,这是教学中的现象探究环节。

规律探究:通过“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运动规律究竟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设问进行过渡,并进行频闪照相模拟实验,让学生再次提出研究方案。我原本设计的探究方案基本步骤是:①让学生观察小球每间隔1/30s的位置,读出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移;②求出相邻的相等时间内位移值,并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明确位移的增量为恒量;③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Δs=at2推证出该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除了提出预定方案外,还提出了以下二种推证方案:①由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a=2s/t2对实验数据进行尝试代入处理,得出该运动的加速度a为恒量,由此确定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②由不同时刻t对应的物移s,建立s-t坐标系,对物理数据进行描点处理,发现s-t的变化关系。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这两种方案差一点被我否认掉。幸好,我是先把它们搁了一下,从学生回答出的预定方案先进行入手分析,推证物体的运动规律。待规律探究完成后,进行探究小结时,我忽然想到:其实学生的两种方案也不失为一种可行性方案,例如①方案显然犯有逻辑错误(因为推证的目标是为了研究这一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在推理过程中却又用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想用方案①解决问题要,应该转轨到假设思路或反证法上并进行尝试性解决,这也是物理学中处理问题的一种积极方法。科学史上伽利略就是用这种尝试分析的方法,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其运用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创了研究自然科学规律的科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经这样点评后,刚才提出这种方案的几位同学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经过这样一个带有挫折性的教学后,我就大胆鼓励同学们用方案②进行问题的探究。在这里学生着实碰到了些困难,因为学生发现所描的图线是一条曲线,很难从图线中找出数学关系揭示物理规律,只能从中发现位移s随时间t的大致变化规律,我就在这里设疑点拨:其一,引发位移增量的比较,回归到方案①;其二,从图线是曲线的特点引发关于此函数方程的数学猜想,学生进行尝试后,若想进一步证实它是抛物线方程则作为本课教学的延伸;其三,从s-t图象上很难直接分析出物理规律,有同学建议尝试用v-t图象的方法,从而得出方案③:由不同时刻t对应的物体瞬时速度v,建立v-t图象推证物理规律。而在③中如用vt/2=(v0+vt)/2计算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v,又会犯跟①方案一样的逻辑错误,思想同样应该转轨到假设思路或反证法上并进行尝试性解决。

经过上述的一些教学探究活动,同学们的思路活跃、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由此我总结出在物理规律的探究教学活动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构建探究过程的目标:我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是开放性的,重在引发出学生在推证过程中的各种争论、揭示疑难、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让物理规律掩盖住其自身的推理过程,更不是诱导学生得出教师预期中的那个答案或者似乎是唯一正确的推理途径,具体实施的办法是应该把这一环节作为中心问题,按学生的思维展开。

第5篇:自由落体运动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究点设定;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8(S)-0030-3

1 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点设定作用分析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终生的发展。倡导的是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教学的重点就是落实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相对过去教学而言。落实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最强调的是“过程”的落实。具体来说,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最突显就是如何根据新教材、学校现有的设备、教师自身能力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各种机会,设计出一个个探究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探究教学活动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学习的意义。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参与探究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一节课,在重难点上设定1~2个主次探究点,是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法。理由是在重难点上设定探究点:(1)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思维碰撞、相互辩解、动手体验、老师解疑等教学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重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2)由于只设定1~2个主次探究点。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时间就得以保证。教师也更易根据学生探究情况而适当调整教学容量、节奏和进度,确保设计的教学任务能高效地完成。

那么,如何准确、合理地设定课堂教学探究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对新课程人教版高一必修1课本中的“速度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三节课例进行分析。之所以选用这三节课来研究探究点的设定。是因为这三节课不仅代表了高一物理必修1中的“难”、“经”、“新”三大特点,还尤为突现了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的特性。

2 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点设定案例分析

2.1 概念课教学——案例:速度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新教材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1章第5节2课时)

加速度是在物理运动学和动力学起桥梁作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高一力学教学中一个抽象难懂而重要的概念。

在学生的经验里。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习加速度概念带来很多困难。为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新教材先后列举轿车和旅客列车,飞机起飞和迫击炮发射炮弹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对比它们速度变化情况。以增强学生对速度变化快慢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具体问题计算中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真正含义,以此建立加速度的概念。

本节新教参建议2个课时授课。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知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和含义。所以应设定探究1“怎样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探究2“怎样判断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探究3“怎样理解速度,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的关系?”。探究4“怎样从v-t图象中求出加速度?”共4个探究点来突破本节教学重难点。

建立加速度概念是本节教学的关键点和难点。所以第一课时应设探究1为主要探究点。探究2为次要探究点。加速度概念建立后,为加强学生对速度。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这种比较抽象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探究3为第二课时主要探究点,而对已有初步图象知识的探究4应设定为次要探究点。

在利用主要探究点突破教学难点时。应多举一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事例进行分析。以此降低教学难度。如,在建立加速度概念探究教学中,除列举课本四个实例外。还可列举一些贴近生活中的对比实例。增强学生对速度变化快慢的感性认识。如,通过观看视频,定性对比分析飞机、汽车、摩托车比赛时速度的变化快慢和猎豹追羚羊过程中速度增加的快慢情况。通过计算,定量对比分析表中大李和小明身高成长速度变化快慢,以及甲乙存款变化的快慢等。

2.2 规律课教学——案例:自由落体运动(新教材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2章第5节2课时)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典型实例。重点是: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和规律。难点是: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时,实验方法的设定和实验检测的分析。

从新教材的教学线索看。新教材把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这一阅读材料独立开设成为一节(第六节)正课。删去了原来牛顿管演示实验的结论和分析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性质规律的思路和照片,把照片数据处理教学活动改为探究性实验。创设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空间,体现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

主要知识线索是:是否重的物体下落一定快?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是什么?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多大?其运动规律如何?怎样应用?

从教学结构来看。是典型的“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推理论证——实验验证——应用延伸”规律教学方式课。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教学,就能较好地体现出新课程三维目标。但,如果想在这节课中更突现出新课程教学“加强‘过程’的落实”这一特点,又应该怎样选定探究点。设计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活动来呢?

本节课根据各问题可设探究点很多。如可设:探究1。是否重的物体下落一定快?教学活动是纸片和铁片对比下落实验分析:探究2,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是什么?教学活动是牛顿管或阿波罗月球实验视频有无空气阻力对比实验:探究3。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教学活动是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评估;探究4。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多大?教学活动是从实验测算得出;探究5。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什么规律?教学活动是从其特点和性质推理得出;探究6,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活动是测算人反应时间游戏等实际问题。

就探究量而言,探究1和探究3比较高;探究2在于演示和展示。探究4在于探究3的测算结果。探究5在于数学推理,探究6在于知识的应用,探究量都比较低。若6个问题都设为探究点,一则没必要,二则时间不够,探究活动肯定只停留在表面,根本落实不到位。所以,本节探究点应设定在探究1和探究3上。但其主次探究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也不一定仅限于重难点。老师们可根据自己教学特点,学校教学设备。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学生基础差的,可选探究1为主要探究点。因为这个探究教学活动易开展。而自由落体运动性质探究难度大,不易达成。所以课堂探究活动重心放在探究1上。探究3则由教师与学生配合共同完成。学生基础好的,可选探究3为主要探究点。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判断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其为主要探究点,教学效果更好。所以课堂探究活动重心放在探究3上,探究1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也可由师生配合共同完成。如此分析,本节课第一课时探究点应设定在探究1和探究3。第二课时探究点应设定在探究6上。

另外对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方式方法也有多种。选用不同的实验仪器,对应就选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如若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或用频闪照相机照出照片的。多用测量法,比值法来研究;若用光电门测下落时间的。多用电脑描绘出自由落体运动的s-t2图像来研究;若用位移传感器的,多用电脑直接描绘出自由落体运动的s-t图像来研究;若用时间传感器的,多用电脑描绘出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像来研究。

2.3 实验课教学——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新教材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4章第2节2课时)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是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铺垫。原教材是通过老师同时演示两个小车运动加速度与运动位移变化分别得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例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例的关系。特别强调知道得出这个结论的实验,进而推演出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立意的教材结构呈现十分明显。

新教材把原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分成两部分,把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作为独立的一节内容处理。而且安排2课时,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一次比较充分的探究学习活动,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实验方案的设计。学会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规律,学会用图象分析法处理实验数据,并对所得结论给予正确的评估。所以,新教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立意十分明确。

依此。本节第一课时主次探究点分别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测定。而第二课时的实验数据处理设为次要探究点,主要探究点则应设在怎样由实验图象分析得出结论并给予正确的评估上。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技能、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对所得结论给予正确的评估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我们老师应多创设机会,设计多些探究教学活动来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握好量与度。这样才能使我们教学达到“低耗高效”的教学效果。

在开展探究教学活动中,笔者遇到老师们反映问题最多是时间不够,探究活动很难深入。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3种方法解决:

(1)压缩其他思维量比较少的教学活动。腾出时间重点放在主要探究点的教学上,使其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第6篇:自由落体运动范文

具体原理:

一.开关S接2,开关K闭合时电磁铁1吸引 铁球M,球m置于固定斜面1顶端释放运动至斜面末端水平部分撞开开关K, 开关S接 3.电磁铁1释放球M(两球球心须在同一水平线上)可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 铁球M做自由落体运动, 铁球 m作平抛运动,但两球同时落地以铁球M做自由落体运动证明铁球 m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二.闭合开关K及开关S接1 时,电磁铁1和2吸引球M, m于固定斜面1和2的顶端(两斜面完全相同且必须在同一竖直面同一竖直线上如图);开关S接3,可观察到两球在光滑木板上竖直相碰, 球M在水平面上近似于匀速直线运动,从而验证作平抛运动的球m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

三. 制作中要注意:

(1) 演示仪中3个电磁铁完全相同

(2) 演示仪中的的两个斜面与水平部分以四分之一圆弧相连,以保证速度水平及减小能量损失,两个斜面制成斜面凹槽更好。

(3)电磁铁1、2和斜面1、2可制作为整体,可上下调节高度,以证明规律具有普遍性而偶然性。

(4)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平抛运动时间 (h为平抛运动下落高度即自由落移,g重力加速度)平抛运动下落时间由运动高度决定,所以在验证规律的操作过程中,应使作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高度较大,以保证平抛运动时间较长,以便于学生观察。

(5)因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位移SX=vt,而运动时间 所以在运动下落高度一定时,水平位移SX与水平初速度v成正比,所以在制作斜面时斜面高度应较大,以保证小球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水平末端时能获得较大水平初速度,以获得较大水平位移,以便于观察到的更为明显现象.

第7篇:自由落体运动范文

物体下落时间公式:s=vt+1/2gt^2。自由落体是指常规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初速度为零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物理模型。(free-fall)是任何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至少在最初,只有重力为唯一力量条件下产生惯性轨迹,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是:G=mg,g为比例系数,大小约为9.8N/kg,重力随着纬度大小改变而改变,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重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自由落体运动范文

塔上诸人听了都是一怔,心想此处高达十余丈,跳下去力道何等巨大,你便有千斤之力也无法接住。崆峒、昆仑各派中便有人嚷道:“千万跳不得,莫上这小子的当!他要骗咱们摔得粉身碎骨。”张无忌见烟火弥漫,已烧近众高手身边,众人若再不跳,势必尽数葬身火窟,提声叫道:“俞二伯,你待我恩重如山,难道小侄会存心相害吗?你先跳罢!”

请同学们留意,这段话里提到了万安寺塔的高度:十余丈。“十余丈”是个约数,我们假定塔高10丈。一丈是10尺,10丈就是100尺。那时候的一尺是0.32米,所以10丈就是32米。

塔高32米,困在塔顶的那些侠客如果真往下跳,在不考虑空气阻力而且不使用轻功的前提下(事实上他们的内力尚未恢复,根本没办法使用轻功),做的都将是位移为32米的自由落体运动。

我们学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运动位移等于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再除以二(h=gt2/2)。由此可知,自由落体的时间等于位移乘2除以重力加速度然后再开平方。

现在位移已知,是32米。这个情节发生在北京,北京的重力加速度值也已知,是9.8。所以自由落体的时间等于32乘2再除以9.8的商的平方根,结果是2.55秒。

假定跳塔时初速度为零,现在有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9.8),有运动时间(2.55秒),我们可以求出侠客们落地时的瞬间速度:用9.8乘以2.55,约等于25米/秒,换成时速是90公里/小时,相当于一辆汽车挂5档并踩下油门的行进速度。换句话说,众位侠客如果从塔顶往下跳,落地时所受的冲力相当于被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不踩刹车直接撞到身上,结果之惨烈可想而知。

我们有理由相信,塔顶上的崆峒和昆仑两派当中有人深谙经典物理学,人家经过精密计算之后,科学地认识到了跳塔的危险性和结果的严重性,所以劝大家不要听张无忌的话。“千万跳不得,莫上这小子的当!他要骗咱们摔得粉身碎骨。”这句警告可不是随便说的。

我们接着读《倚天屠龙记》。

俞莲舟对张无忌素来信得过,虽想他武功再强,也决计接不住自己,但想与其活活烧死,还不如活活摔死,叫道:“好!我跳下来啦!”纵身一跃,从高塔上跳将下来。张无忌看得分明,待他身子离地约有五尺之时,一掌轻轻拍出,击在他的腰里。这一掌中所运,正是“乾坤大挪移”的绝顶武功,吞吐控纵之间,已将他自上向下的一股巨力拨为自左至右。俞莲舟的身子向横里直飞出去,一摔数丈,此时他功力已恢复了七八成,一个回旋,已稳稳站在地上,顺手一掌,将一名蒙古武士打得口喷鲜血。他大声叫道:“大师哥、四师弟!你们都跳下来罢!”塔上众人见俞莲舟居然安好无恙,齐声欢呼起来。

我分析过“乾坤大挪移”的物理原理,认为那是通过延长或者缩短冲量的改变时间,来减弱或者增加冲力。但是从金庸先生的原文来看,张无忌只是用力打了一下跳塔人的腰部,使其运动轨迹从自由落体运动变成平抛运动而已。这样做,并不能使跳塔人的落地速度发生丝毫改变,因为平抛运动只是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垂直方向上仍然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无论张无忌横拍的力度有多大,无论跳塔人横飞的距离有多远,其运动时间都是2.55秒,落地时的瞬间速度都是90公里/小时,最后还是得活活摔死。

金庸先生说俞莲舟横飞数丈“居然安好无恙”,那是不符合物理学定律的,科学的描写应该是这样的――

第9篇:自由落体运动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突出重点;忽略次要;思维方法

一、质点模型的建立教学

质点模型是高中物理中认识的第一个抽象概念,是个理想化模型,为了方便研究物体的受力和运动,在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当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很小时,便可以忽略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只注重物体的质量。问题是这种突出重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的思想合理吗?由于这样的处理方法打破了学生既有的完美理想,因而有一部分学生怎么都是不理解,对忽略的部分总是不放心,内心深处对结论有排斥情结。如何来解决这样的现状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是通过举一个生活实例来处理的:有个亿万富翁,假定他有一亿零一元钱,一元钱对他的一亿来说就如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单从结果看,有没有这一元钱对他的总财富毫不影响,因而这一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举这样的生活例子,学生可以从亲身体会中感受“突出重点,忽略次要”思想的合理性,使学生从内心里能够接受这种科学方法。情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动力之一,但往往体验性不够,教师无法利用抽象的分析手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举这样的实例,就能使学生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良好效果。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自由落体运动严格地说是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但地球上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不可避免,而且在研究物体下落时,很多问题中都把物体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即在研究过程中,忽略了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合理不合理呢?我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让每位学生准备两张大小相同白纸,分别标记为白纸A、白纸B。然后让学生把白纸A从一定高度从静止释放,观察纸片的运动情况,实验结果:白纸片晃晃悠悠下落。

第二步:接着让学生把白纸B用力揉紧,变成白纸团,再把白纸片A和白纸团B从同一高度从静止释放观察,实验结果:相同的白纸片A和白纸团B运动情况完全不同,纸团的运动比纸片快的多。

第三步:最后把白纸团B从1m高度由静止释放与自由落体试验仪中物体的运动进行对比,发现纸团B的运动和试验仪中物体的运动完全一样,因此可以把白纸团B的运动近似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的“突出重点,忽略次要”思想分析:相同的纸片A和纸团B在从同一高度从静止释放,由于纸片A在运动过程中体积较大,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相比较自身重力不能忽略不计,从而空气阻力极大地影响到纸片的运动,因而不能将纸片A的运动当作自由落体运动处理,但揉紧的纸团B由于体积较小,所受空气阻力较小,远远小于自重,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忽略空气阻力,把纸团B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就很合理了,这一点合理性在通过对比自由落体试验仪的演示中可以得到验证。这样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都能得到相同的结论,让学生感受实验的魅力和逻辑的力量,使学生从情感价值观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突出重点,忽略次要”这种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实际教学效果良好。

三、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牵引小车运动的是砝码盘和砝码,看似小车所受的拉力就是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但仔细一想,在平衡摩擦力后,砝码盘、砝码、小车、不可伸长的细线构成一个连接体问题,即它们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因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不仅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使小车产生加速度,同时砝码盘及砝码也具有同样加速度,即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有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一个改变了自身的运动状态,把砝码及盘的总重力看成是小车的拉力显然是不合理的。但这个实验有个重要条件:M>m(M是小车的质量,m是砝码及砝码盘的质量),在这个条件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 =■分析上式:当M>m时,m可以忽略,可近似认为小车所受的拉力T等于砝码及盘的总重力mg。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突出重要方面小车的质量,忽略次要方面砝码及盘的质量的条件下,用砝码及砝码盘的总重力来近似代替小车所受的拉力可谓是本实验的难点,通过利用数学表达式分析处理办法让学生体会一定条件下”突出重点,忽略次要”思维的巧妙性,达到了突破难点的良好效果。

四、从物理走向生活,让事情有轻重缓急

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同时会遇到林林总总的事情,可以按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来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先集中时间做大事情,剩余的时间再处理小事杂事,这样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好之后,再进行全面的时间管理,就不会出现忙乱的状况了。当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说过:“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最糟糕的是什么事都做,但都只做一点,这必将一事无成。” 知识的海洋这么深、这么广,而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是如此有限,因此在我们的学习中必须要有选择,先把重要的科目学好,待有余力才去博览其他领域。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体会了这种思想方法,不仅可以把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还可以理性、从容地处理生活琐事。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感悟这种科学思维方法的魅力,真正把物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并学有所用,我想这就是新课改的最终价值导向。

通过以上四个例子的分析,学生逐步体会“突出重点,忽略次要”的合理性之后,能使他们突破难点,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不钻牛角尖,使复杂问题化繁为简。通过以上过程和方法环节的体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