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和乡村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一. 农村小城镇建设分析
1.1乡村景观建设
由于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建设中应注重将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景观进行有机结合,以乡村景观有效维护小城镇发展中的农村氛围。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乡村景观建设,能够实现农村与城镇景观的有效承接,在小城镇建设中不脱离农村发展的根本,以乡村景观为基础实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乡村景观建设的实质是指对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进一步美化。由于乡村景观本身具有环境优化的性质,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不仅实现了城镇环境的改善,也有效促进了城镇的环境发展。科学的景观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地方的生态平衡,对地区的气候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乡村景观建设,还能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通过建设乡村景观,有效维护农民的乡村生活文化,在乡村文化巩固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有力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1.2 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利工程具有共同属性,都是通过在水利建设中进行科学的工程设计,以科学的工程设计有效调节水系分布及水流流向,进而对农田水系进行调节,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为建立起科学的农田水利系统,应着重对农村的水利状况进行实况考察,依据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地理环境做出科学的水利工程设计。农田水利设计主要由排水和灌溉两部分构成。水利工程中排水工程设计的实质是指对水系中水流进行有效疏导,通过水流疏导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转。农村小城镇的水利建设中,科学的排水设计不仅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也能有效保障农民生活中日常用水的供给与废水的排除。灌溉系统则是着重指农田的水利灌溉,通过工程设计改善农村小城镇的水系状况,进而有效防止土地的盐碱化和干旱发生,在保证农田系统的稳定发展中促进农村小城镇的稳定建设。
二. 乡村景观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融合方式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无法得到快速提升,使得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农村小城镇建设方案的提出,不仅有效实现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问题。为有效保障农村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在建设中通常将乡村景观与农村水利建设相融合,在保证农民正常农村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村发展向城镇化建设靠拢。
2.1 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联系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带动农业的发展,因此,工程建设中着重强调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大范围的水利建设的开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如水土流失,乡村景观破坏等,乡村景观环境的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工程的视觉美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村小城镇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政府在开展水利建设的同时,开始着重关注乡村的景观建设,并通过乡村景观建设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农村小城镇工程建设的开展。
2.2 工程景观融合
在农村小城镇发展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机融合,既保证了水利工程的灌溉和有效的防洪,也为农村居民营造了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农村在小城镇化建设中,经济水平得以提高,文化环境也得到有效维护。工程景观的融合,顾名思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的基础上与乡村景观进行融合,如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堤坝建设中,有效结合农村地形,并将乡村景观与堤坝建设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实现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工程景观融合。通过将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进行工程景观融合,不仅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还能在工程建设基础上有效维持乡村景观对农民的视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应对农民的乡村景观开发加以引导。由于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强调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建设,因此,在对乡村景观进行开发的同时很可能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稳固性,因此,为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结构的稳固,在农民中开展对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2.3 文化景观融合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工程的进一步美化,还能有效保障农村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文化景观融合的含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融合过程中,注重工程与农村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工程融合中创新设计思路,使得农村文化在工程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由于乡村景观建设能够更为直接的反应农村的人文环境,因此在文化景观融合中,更加偏重于乡村景观建设。为有效实现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文化景观融合,应注重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农田水利创新发展,在农田水利的创新发展中,有效结合农村建设中的美学设计,并以农村的文化背景为建设基础,开展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文化景观融合。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
综上所述,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系列问题与缺陷,由此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经验,总结教训,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得其充分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出发:
3.1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我们知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隶属于公益性质的基础工程范围,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大量的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每一户,其经济效益低,却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受惠者来说,其是弱势产业,是弱势群体,需要公共财政予以扶持;综合历史来说,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到了,加大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由此三个角度来讲,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得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也应该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是现实需求。
3.2加强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
以良性的工程管理制度去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这是是整个建筑过程中的关键点。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其一,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对于使用劣质材料,违规操作的建设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保证整个工程开展的顺利,从根本上保证农田基础设施的质量;其二,不断总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工程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相关的调整与改革,明晰工程的所有权,强化其责任意识,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其三,结合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开展全面深刻的改革,实现办事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四,建立责任体制,以此来管理与维护农田水利工程,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使得工程所有权进一步明晰,保证其长期的运行下去。
3.3保证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分明
长期以来,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都处于资金缺乏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其筹资主体涉及面太广,相关的部门太多,其中甚至出现了很多的交叉行使职权的时候,这不利于其资金的有效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明确其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保证其能够合理的分配其专项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整个农田树立基础工程的顺利开展。
3.4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的农田水利筹资渠道
在农田水利的资金问题上,需要以多元化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体系,使得农田水利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展。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对于政府来说,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其招商引资的作用,使得资金流融入到农田基础设施上;其二,对于农户来说,积极引导农户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进入到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量,从而保证农村地区经济内需的扩展;其三,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田基础设施领域,在筹资贷款的时候,以担保人的身份去协助农业获取资金来源。
四. 总结语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农业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来源,在现代化建设中与城市发展的差距逐渐变大,为解决城市化建设与农村发展之间的不均衡问题,小城镇建设成为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中,通过将农村生活与生产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实现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过渡与连接。本文从农村小城镇的生活与生产角度出发,对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融合方式进行简要探讨,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
[1]王淑玲.农村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农业大学.2010.
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年行将过半的重要时刻。今天我这里召开全县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相关会议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力推进“乡村建设三年大会战”打造一个经济发达、布局合理、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精品生态园林乡村。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全力加快新型乡村化建设的进程,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所谓的新,就是要打破思想藩篱,对加快城镇化的现实意义上有新认识;所谓的新,就是要跳出激进思维的桎梏,科学规划、功能布局上有新思路;所谓的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潮流,乡村项目建设上要有新亮点;所谓的新,就是要加强项目运作,经营乡村上有新手法;所谓的新,就是要理顺体制机制,乡村管理上有新举措。不一般的城镇化建设,就必然要求我紧跟东风,以决战的姿态,坚定的信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超常规的思路,超凡规的手段,超凡规的措施。
由县委胡书记带队,今天上午。实地观看了城区乡村建设现场。等下、县委宗旅旅副书记还将宣读关于城镇建设两个初步方案,镇、建设局等相关单位还将做表态发言,会议的最后县委胡书记还将做重要讲话,请大家务必深入领会领导的讲话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布置,下面,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需充分依照“小城镇、大课题”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把城镇化建设摆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
城镇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也是带动一个地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更是提升一个地区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乡村强,经济就强;乡村发展快,经济发展就快;乡村做得大,经济总量就做得大。越是发达乡村,经济集中度就越高,增长的动力源就越足。特别是县正处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近几年来,县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加强了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了各级领导的城镇化意识;二是加强了城镇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城镇化的总体水平;三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了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四是加强了利用民资和县外资金的力度,提高了经营乡村的多元化投入水平;五是加强了区域功能的调整,提高了城镇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问题和不足。与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同新型城镇化建设搞得好的兄弟县(区)相比,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异。2008年,县城镇化率是32%全省是41.4%去年,县城镇化率达到36%全省达到42.6%不难看出,虽然我县城镇化一直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状态,但未来三年,将是县加速追赶、蓄能突破的关键时期。立足当前,县的差别主要表示在六个方面:一是县城聚集人口少,居住区建设密度高,容积率比较低,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县城缺少中心亮点,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二是城镇规模较小,县城人口不过3.82万人,温泉、大塅、三都等中心集镇建成区人口仅2千左右[1]有两个乡的集镇人口尚未过千[2]三是城镇区的总体规划落后于开发建设,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和专业人才的短缺,开发建设带着规划走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管理不到位,存在短期行为,乱搭乱建和乱摆乱卖的情况不同水平地存在五是建设资金紧缺,制约了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六是经营乡村的渠道还比较狭窄,房地产开发等的良性竞争水平不高。
更有利于我对铜鼓今后几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目前,通过客观评价我县的效果和不足。县已开始进入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县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入调整期,城镇化进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主动掌握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对于铜鼓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跟上全省进位赶超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考虑。
为做大县城规模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年前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中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1政策环境的改善。促进大中小乡村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乡村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并特别强调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乡村和小城镇发展上,与之配套出台了许多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省市紧跟中央工作部署,结合实际,明确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加速崛起的根本出路之一。年全省政府工作演讲中要求“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高起点抓好城镇规划”和“拓展乡村框架”加快构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互衔接的立体交通体系”等要求上,又明确了五个结合、四个中心”小城镇建设目标,并提出了依法依规统筹运作政府资源、资产、资本,为城镇建设搭建融资平台,筹集建设资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消除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的制度障碍”等壮大中小城镇规模的具体措施,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百镇示范镇工程的意见》两个文件。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进全市乡村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年至2012年,县每年乡村建设投入不少于10亿元。根据中国社科院近日的首部《宏观经济蓝皮书》预测,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即2011年-2016年之间)结束高速乡村化进程。这些无不标明,当前,加速县城规模扩张、推进集镇发展壮大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没有等待观望的时间,没有满足于现状的资本,更不能有慢慢来、平平过的心态。
为加快新区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去年开始,2区位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县委、县政府的积极争取和精心操作下,短短的一年时间,昌铜高速实现了从规划、立项审批,并即将进入正式施工阶段,昌铜高速建设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历史意义已无需多言,对于县城和集镇规模的壮大,同样意义非凡。事实一再证明,高速互通之地,既是交通区位改善之地,也是经济崛起之地,同时还是城镇规模扩张之地,目前昌铜高速将在东河片区设置三个互通,必将带动大塅、三都等中心集镇和县城的快速发展。同时,从06年到09年,县经济总量基本坚持了年均15%以上的增幅,财政收入从06年的6651.9万元增加到09年的2.028亿元,基本坚持了年均25%左右的增幅,尤其是今年预计我县财政收入将达到2.6亿元以上,经济条件的改善,可用财力的逐步增多,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释放乡村发展的潜能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乡村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局部。城”就是人口聚集的地方,市”就是商业繁荣的地方。人类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的更好而居留于城市,乡村的发展,寄托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古代西方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乡村,3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需求。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当前我县城镇化率刚过36%着意味着全县14万人口中有近9万人口不能享受到更完备的生活设施、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多的工作机会、更优越的教育条件等等,这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与执政为民的理念都有一定差距,所以我认为,如何破解农民要求“市民化”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当前城镇化水平滞后这一组矛盾,摆在面前的一道亟需着手予以解决的难题。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需严格树立“小城镇、大手笔”建设理念,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根本动力
三心带三片、两水绕一山”布局结构,县三年城镇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依照“先扩后改、西进北拓、东调南控”发展战略。通过三年大会战,确保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实施好“23456即三年新建成面积新增2平方公里以上,三年投入30亿元左右的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着力“推进行政新城区、开发休闲度假区、提升商贸老城区、打造生态经济区”2012年,建成5万以上人口、面积达6平方公里的经济发达、布局合理、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精品生态园林乡村。这个目标,经过县委、县政府不下十次的会议讨论,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深入探索、多方酝酿、反复思考后达成的可以说,这个目标既是市委、市政府对铜鼓的要求、更是全县14万人民的意志体现;既有很大的压力、更表明了做大县城规模决心,既有超前意识、更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
如何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西方有句很古老的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全力打造一个山川秀美、经济富庶、社会和谐、充溢活力的新铜鼓。历届县委、县政府已经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几十年。尽快将构思变成规划,将规划变成项目,将项目变成工程,将工程变成成绩,更好地实现乡村建设三年大会战的宏伟蓝图,必需扎实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始终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龙头。加速城镇化进程。否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过去我城镇建设,全面铺开、修修补补”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城不乡,半城半乡,亦城亦乡”现在再讲城镇建设,不是就城镇建设而谈城镇建设,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再认识、再提高;而是要在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下再审视、再定位;而是要在加快追赶、加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再深化、再升华。就是要把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最先进的理念贯彻到科学的规划之中,一是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城镇规划要着眼长远、超前考虑,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规划的起点一定要高,实施可以分步骤进行。国外很多乡村的规划上百年都没有变过,拆迁这个概念更是很少用到据一项统计调查,中国楼房的寿命平静时35年,英国的135年,美国的74年,日本的50年。楼房寿命的短暂,固然与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乡村规模高速扩张息息相关,更重要的于乡村规划存在一定的短视”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契机,抓紧修编城镇规划,但决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搞所谓的先上马,后规划”干一段,看一段”也不能因为现有人力、财力的限制,就降低规划规范,不能再干“今天建、明天拆”事,要给后人留下财富,留下空间,不要留下包袱和遗憾。要增强创新观念和精品意识,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详细规划,都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规划工作上,要突破城乡空间分割的限制,从更大的空间范围来考虑发展框架,统筹区域城镇规划,统筹镇村规划,形成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二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规划的科学性怎么理解,对比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规划的科学性有三个原则:定位要准,功能要清,特色要显。从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各乡镇在集镇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棋坪镇率先在集镇中建设一个休闲广场,大塅镇在九龙湖上做了很多文章。但我这里再次强调,各乡镇在规划中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盲目攀比,不要跟风效仿,一定要打造个性,彰显特色。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卦。要坚持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好项目审批的规划许可关、项目的跟踪检查关和对规划部门的监督约束关,使规划真正落到实处。为了使规划得到广泛的自觉的执行,还要十分注重规划的宣传,充分听取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既重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又提高规划的公认度、知晓率。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对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必需严肃查处,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2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基础。城镇化建设。以迎宾大道建设为契机,围绕新行政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艺术中心、四星级宾馆、铜鼓三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打造城西行政新区。通过新建迎宾大道、温泉大道、城南西大道、城中森林大道、剑石大道和新建改造定江西路、改造环城北大道7条20公里城区骨干交通网络,建设迎宾大桥、铜鼓大桥、八亩大桥、定江桥四座桥梁,基本形成“两环三纵三横”路网新格局,使四个乡村功能分区互为补充、相互带动。通过新建红豆杉植物公园、城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改造铜鼓公园四个公园,着力增强乡村“绿肺”功能,通过做优温泉广场、铜鼓广场、寨上广场、西湖广场四个广场和新建官仓湖、温泉湖、改造西湖、定江河、石桥河等湖泊水系,真正实现显山、露水、透绿的县城新面貌。二是集镇建设中,以“上规模、强功能、显特色”为主题,加快推进乡镇和林场建设,重点加快市级重点镇温泉和三都、大塅、排埠、棋坪四个县级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依照争取三年新建公园、广场2个以上,完成集镇内供水、道路、垃圾和污水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行政服务中心区域建设,切实将温泉镇打造成为市级重点集镇。依照每个集镇争取三年建成公园、广场一个以上,通过整合生态经济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等项目,促进三都、大塅、排埠、棋坪四个县级重点镇加快发展,力争全县实现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5万以上小城镇1个,人口1.5万小城镇1个,人口0.5万以上小城镇4个,确保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6%目标,努力把集镇建设成为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消费中心,成为生产要素集散中心,成为“三农”服务中心,成为社会保证和公共社会服务中心。
3始终坚持把加大投入作为城镇建设的根本出路。抓好城镇建设。真正解决城镇化水平低、实力不强、发展粗放的问题,关键就是要从投入缺乏上寻找突破口。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年至2012年三年内,县必需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乡村建设,去年我财政收入是2.028个亿,除去保工资、保运转的资金,用于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所以要确保投入,就必需通过经营乡村,尤其是建设用地的有效经营,依照“举债有度、用债有方、还债有源”原则,敢于举债、敢于用债,力争由政府投入5亿元,撬动30亿以上的社会资本投入城镇建设中,逐步走出一条乡村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的融资新路子。一是整合国家项目资金。积极整合温泉城防工程、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修河源头治理等项目,进一步加大跑项争资力度,尽量争取政策内项目和预算内资金用于乡村建设。二是国有资产变现资金和土地运作。盘活和出让局部有效的土地、山林、房产等国有资产。依法依规收回闲置土地,建立统一的土地贮藏制度,对乡村新区建设用地和乡村新建干道两侧土地要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贮藏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拓宽土地升值空间,最大限度地整合和激活潜在要素。三是银行借贷资金。去年以来,抓住了政策机遇,已经从省农发行和江西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融资6800万。必需继续发挥县城司作用,搞好资本运作,充分利用好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加强与江西信托国际投资公司和省农发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为乡村建设争取顺畅的融资“绿色通道”四是借鉴观赏学习的先进经验,大胆尝试抚州市成功运作的BT模式、BOT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乡村建设与经营。
4始终坚持把加快拆迁进度作为城镇建设的基本前提。拆迁是当前最复杂的工作之一。涉及拆迁的政策不时完善,拆迁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但是认为,方法和难题的关系,衡量一个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规范,无论遇到一个什么样的难题,有能力的干部总是会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解决;而缺乏智慧的干部,总是难题比办法更多,一碰到难题,或者束手无策、或者坐等领导指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肯定会碰到许多老问题、新问题和大难题,拆迁工作中尤其如此,被拆迁户的心里预期不同、拆迁的具体规范不同等等,造成拆迁的难题有大小,前不久我结合市场因素和铜鼓实际,本着“减轻压力、让利于民、利于拆迁”原则,制定了一个拆迁弥补方案,请相关单位认真执行。做好拆迁工作,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向群众宣传好拆迁的目的意义,把道理讲清楚,把政策讲明白,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要全面公开工作顺序。主动向群众公开拆迁相关的工作流程,对政策要点和安排弥补规范进行详细说明,从根本上消除群众对拆迁工作的顾虑。三是要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各责任单位要协助协调解决被拆迁户的搬家、租房等实际困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四是要切实保证公正公平。等级评定、弥补规范、安排地点等涉及被拆迁户切身利益的方面要依照相关文件规范操作,确保公正公平,杜绝暗箱操作,同时公安等政法部门要严厉打击拆迁进程中个别人员借机挑拨群众、破坏稳定等现象,确保拆迁工作平稳有序。
5始终坚持把规范管理作为城镇建设的基本保证。严格规范乡村管理才干提升乡村品味。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在于建设,关键在于管理,第一、要切实加强土地管理。今年是国家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部、国土资源部三部委关于土地违规问责“15号令”执行的第一年,希望县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加强土地管理,坚持“用足存量、用好增量、科学储量”原则,市政建设中科学合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第二、要切实加强市容市貌管理。要着手推进建立和完善市容市貌管理的长效机制,坚决清理整顿“店外乱堆乱放、乱泼乱倒”等现象和占道经营等违法违章行为,加大县城内主干道路和县城三大入口的卫生环境和路面清理,有条件的集镇着手组建集镇城管队伍,使城区的监察管理工作延伸到乡镇;第三、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领域廉政建设。工程建设领域往往是腐败的重灾区”全县各地各部门必需始终把“两项建设”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基本保证,强化纪律观念,绝不踏入“雷区”纪检监察部门要在工程建设领域全过程介入,紧盯项目建设各个环节,把好防腐关口,杜绝“项目建上去、干部倒下来”现象发生。第四,要切实强化质量意识。今年的建设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多,对重点项目要实行五项制度,即工程项目公开招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质量体系监督制、建设小组廉政反腐制、工程质量终身制,切实加强各项工程管理。把建设市场交易行为全部纳入有形市场,增强建设市场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对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任人要按有关规定坚决予以严肃处置,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需切实构建“小城镇、大家来”工作格局,坚定不移地动员一切力量投入到乡村建设中
全面完成乡村建设三年大会战的宏伟目标,如何加快我县城镇化建设。历史赋予我重任,一次世纪大考,能力大考,作风大考,需要大家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切实对照工作布置,严格落实各项任务。
1组织领导上高层次。目前。由县委胡书记亲自任组长,明确了项目建设的总督察、总保障、总协调,并对各个乡村建设形成了一名县级领导挂点、一个部门具体负责、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各部门务必提升协同作战的能力,始终把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周密安排,密切配合。各乡镇也要针对外地集镇建设,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要全心投入,确保外地集镇建设有人抓、有人管。
2机制保证上高标准。必需严格依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要求。做到分清轻重缓急,安排有序,建立乡村建设项目挂牌公示制度,将项目建设责任主体、目标要求、时间进度等进行挂牌公示。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项制度、一抓到底”工作机制,督察小组要强化督察,确保项目建设能达到进度要求,保证小组要提升运作能力,资金、技术、用地等工作保证上下足功夫,协调小组要密切关注项目建设、拆迁安排中存在各种问题,对于无理取闹、强揽工程等阻扰城市建设的个别人员,要采取严厉的措施,为乡村建设提供最优的建设环境。要切实建立科学的城镇建设考评体系,将考评结果纳入乡镇场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成绩优异、表示突出的干部,予以大力惩处,对推进不力的将予以通报批评。
1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应势而谋
提高城镇化质量
镇宁抢抓安顺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镇宁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抓产城融合。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次产业为支撑,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型城市。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形成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6260人就业。
促进山地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融合,各级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各具特色,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总部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晨春石业、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天韵石尚等基地总部先后启动建设,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镇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相互支撑。
抓绿色协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设计充分融合镇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
做好山与水的文章。紧紧围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目标,依山傍水进行规划发展,建设真武山、云盘山、蝴蝶山、青龙山等一批山体公园,打造红旗湖公园,推进白马湖森林公园建设,美化穿城河沿岸生态景观,山水田园城市初具规模。
经营好绿色生态资源。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绿色生态的城市概念深入人心。
丰富城市内涵。充分运用好民族元素和历史文化元素,推进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化结合,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新建陆瑞光纪念馆、安庄卫古城门,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重塑马鞍山合作社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季节包工”改革创新精神,新型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抓城乡统筹。通过示范带动、梯次推进、辐射发展,不断优化城乡布局,做大城区、做特城镇、做美乡村,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型城市。
抓好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以“8+1”“8+X”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示范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1+N”建设模式,镇村联动推出一批美丽乡村。
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建成改造镇乐公路、西南外环公路、南外环公路、工业园区延长线等8条主干道路,打通望安桥连接线、二桥路双向连接线等8条“断头路”,进一步完善环翠新区路网,实施南北大街延伸工程,城区道路通达能力显著提升。通过PPP模式新建两个机械停车场,实施东大街绿色停车场改造等工程,城区新增停车位4791个。
合理转移农业人口。围绕“一分三向”模式,通过引进规模企业、组织技能培训、提供项目扶持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区、小城镇、美丽乡村集聚,城区人口达到8.46万人,城乡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顺势而为
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
镇宁着力建设独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全县城乡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更为优化,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2015年以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49.77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44个,大幅改善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推进餐饮、住宿、娱乐、商贸中心提质发展,以城镇化建设拉动消费,有效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城乡生活环境持续美化。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镇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升城镇整体形象。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城区产城景一体化凸显。江龙、丁旗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大寨、龙井、高荡等美丽乡村串起乡村旅游“项链”,河道两岸、山体公园、城乡道路、临街楼宇等绿化美化亮化景观交相辉映,呈现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乡共美”的美丽画卷。
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把群众利益、安全便捷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施一批民生改善工程。完成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2.8万户,建设新二中,启动镇宁民族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工业促进就业、城镇带动就业项目,“十二五”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5万人。大力开展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甲综合医院和新医院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中医院新院今年内投入使用。
乘势而上
加快同步小康建设步伐
镇宁自治县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必须要有科学规划的引领。镇宁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城市、特色轻工业发展城市的定位,突出产业、绿色、历史、民族、人文等元素,提高规划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现代城市功能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必须有社会各界的看齐参与。坚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自觉向县委、县政府看齐,提振精气神,既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潜能,又积极调动了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管理的参与性、主动性,形成通力协作、支持共建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 就地城镇化 丹东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基本方向。当城镇化达到相当水平之后,会有相当大的人口比例留在农村。而就地城镇化就是使海量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尽可能做到“离土不离乡”。可以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实现这个目标是一项综合系统工作。作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丹东,有着建设美丽乡村的天然优势,我们要根据丹东自身特点,以“美丽乡村”的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近年来,丹东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市64个乡村实施了村镇道路、供水、排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已有18个镇、村喜获省级“宜居示范乡镇”和“宜居示范村”称号。但由于丹东市农村基础建设薄弱,地域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制约了丹东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为促进丹东市城镇化发展,帮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我们尝试给出可以践行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投入,保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满足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先决条件。丹东市农村乡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要实现农村城镇化、村民市民化,就要建设等同于城市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热、垃圾污水处理、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因此,应强化政府投入,市场运作,安排固定的资金用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乡镇、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资金的使用上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引领作用。按照就近(距离城市近)就优(村镇地理位置和财政实力好),先郊区、县镇,后乡村的原则,统一规划和逐次延伸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市与郊区、县镇、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要根据县(市)区财政实力和现实条件,合理分配辐射和承载城镇化建设份额(如东港市份额比例可以大些),形成以强带弱,梯次推进,协调发展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局面。切忌只唯上、不唯实,贪大求全,运动式造城的政绩观和工作态势。
二、强化产城一体,增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广开就业渠道。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旅游业,鼓励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尤其应注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整合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充分发挥耕地、园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使农业与旅游休闲业融合发展。要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扎实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东港的前阳镇等均实现了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相协调的良好态势。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园区和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但让农民成了庄稼地里的工人,其不断放大的观光旅游功能也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开辟了新渠道。一些旅游度假资源丰富的乡镇则通过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建设成为旅游服务型小城镇,以特色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旅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凤城的大梨树村、东汤镇、宽甸的河口村、青山沟镇等都走出了一条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度假经济和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成功之路。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只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缘、资源、环境、文化优势,促进资源加工、特色农业、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才能帮助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
三、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和壮大村镇企业及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过渡。需要合理调配土地资源。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据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对自然村落进行整理,使村落布局更加集中、合理,节约土地,方便基础设施配套。可在一些试点村探索经验,逐步推广。
而农业龙头企业和涉农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解除了留乡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推动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土地进一步流转。经过土地流转,分散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既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又帮助农民获得了红利,促进了农民的身份转换,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也为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城镇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丹东市土地流转面积仅达28万亩,发展空间巨大。
四、加快户籍管理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步伐,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公共服务对农村居民的服务保障能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户籍改革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贯彻落实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充分考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谋划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加快消除原先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让在小城镇居住的农民,在求学、参军、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能够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让农民愿进城、能进城、能安居、能乐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城镇聚集。
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好、落实好中央、省、市年乡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全面开放、跳起摸高”的工作基调,围绕“两个加快、两个翻番”的统一部署,以创建沼气化县(区)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乡村沼气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发展措施,扎实推进乡村能源建设健康发展。
2、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全力争取省级以上项目建设资金1000万元以上,完成乡村户用沼气池1万口以上、1座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和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万立方米建设任务,新建30个以上物业管理服务网点,推广应用玻璃钢等新型建池材料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二、工作重点
围绕全市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好“五大工程”,努力打造乡村能源建设的亮点。
1、乡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户用沼气池建设带动改厨、改厕、改圈、建园,积极推广猪一沼一果(粮、茶、菜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和乡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乡村清洁工程。配合有关部门集成组装农业生产和乡村能源新技术,全面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处理,不断提高废弃物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
3、养殖沼气工程。配合有关部门,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督促业主建设与之配套的沼气工程,积极推广“生态养殖业一沼气一有机肥料——高效种植业”内循环模式,治理环境污染,获取优质能源,生产有机化肥。
4、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在污水处理管网难以覆盖的区域和小城镇、中心村兴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抓好乡村污水、垃圾处理,实现乡村环境卫生优良化,全面推进我市乡村能源建设。
5、沼气建设示范村镇工程。要充分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成片推进新乡村建设,全力打造一批乡村沼气建设示范村镇,年内每个县(区)完成1个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建设。
三、工作措施
1、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项目实施地方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乡村沼气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广泛宣传沼气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及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发动,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群众节能、环保、生态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乡村沼气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负责、社会支持、群众自办的浓厚发展氛围。
2、积极争取和实施好项目。
进一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乡村能源建设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全市新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紧紧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开展,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积极组织各县(区)努力争取好年国债沼气建设项目,认真做好现有乡村沼气项目实施的进度、质量、资金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项目支撑,促进我市乡村能源建设工作全面开展,确保“民生工程”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3、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乡村能源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省乡村能源条例》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乡村沼气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内府办发〔〕73号),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乡村能源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乡村能源工作的重视。加强乡村能源建设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我市乡村能源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适应国家对项目申报乡村能源技术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乡村能源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实施工作进度进行全面分析,找准工作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工作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帮助各县(区)解决好工作经费,确保沼气建池、管理和安全使用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加快乡村沼气建设进度,如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4、积极推广应用乡村建池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提高乡村建池工厂化水平。
今年省上已经明确要求推广应用玻璃钢等新材料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各县(区)要尽快行动起来,选择有条件、有基础的村社先行搞好试点示范,在此基础上,各县(区)都要组织好参观学习,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推广力度。确保任务的完成。
5、积极发展乡村沼气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抓好乡村沼气后期物业管理。
各县(区)要认真实施好服务网点建设国债项目,在项目村建立以沼气生产工为基本队伍、沼气设施维护维修和综合利用技术指导为服务内容的物业管理站和沼气协会。要充分发挥好现有服务网点的功能,为沼气用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的服务,确保项目农户长期受益得到实惠。
6、充分发挥沼气功能,切实抓好乡村沼气的综合利用。
积极围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乡村沼气建设的作用,围绕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上,以全市新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认真做好“三改三结合”,充分发挥乡村沼气建设的作用,在沼液使用上做好文章,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真建好生态家园,不断提升沼气项目村支柱产业水平,努力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乡村环境优良化,全力打造一批示范村、示范乡镇。
7、进一步理顺城镇沼气管理体制。
各县(区)要认真贯彻落实《省乡村能源条例》和市政府三号令及《市乡村能源管理暂行办法》(内府发[]95号)、《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沼气建设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内府发[]42号)等文件规定,切实理顺城镇沼气管理体制。各级乡村能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维护好全市沼气建设管理秩序。
8、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要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系统职工安全生产意识。要把安全生产责任真正落实到部门、到施工单位、到具体的责任人,确保安全生产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去落实。全面启动农户建池和沼气生产工的保险工作,切实降低管理风险。要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全市全年沼气建设安全。
关键词:小城镇园林绿地;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1 小城镇园林绿地建设的意义
(1)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园林绿地建设能使城镇保持良好的环境,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空间。(2)良好的小城镇绿地建设能够改善城镇的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为城市注入进行活力。(3)小城镇园林绿地能够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对城镇的危害。
2 我国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现状
虽然园林绿地对小城镇的发展作用很大,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小城镇建设中,大多数城镇规划者对城镇园林绿地重视程度不高,他们更重视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以及道路用地规划,园林绿地建设多是在原有城市规划的下进行,属于一种“填充”角色,这就造成了绿地建设的选址不适宜、绿地面积小、布局分散,绿地保护环境的效果不明显,生态效益低,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地标准。
还有的小城镇建设者为了使绿地建设达标,盲目地进行绿地建设,既增加了绿地建设的资金压力,同时也导致了绿地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另外在小城镇绿地建设规划过程中,太注重单纯构图,没有从整体上对绿地进行规划,不仅人工痕迹重,而且增加了绿地建设成本。
3 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乡村特色景观与城镇绿地景观相相协调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小城镇都处在乡村之中,在城镇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留其特有乡村景观,使乡村景观与城镇绿地景观实现协调融合,既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镇绿地环境,又能降低城镇绿地建设成本。
(2)绿地建设与城镇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园林绿地每个小城镇都有,要想打造特殊的小城镇绿地景观,就需要与地方的特色文化相结合。因为每个地方的文化风俗却是不一样的,只有在园林绿地建设过程中融入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才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镇环境,让小城镇更吸引人。
(3)绿地建设要坚持“静”的原则:对于小城镇来说,安静舒适的环境是吸引人口入住的重要因素,很多人因为厌倦了喧闹的城市环境,才到搬迁到小城镇以寻求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如果在绿地建设的过程中破坏的“静”的原则,那么就会得不偿失。因此在城镇绿地建设的时候,需要以绿色植物为主,实现多层次、立体化建设布局,提高小城镇“静”的效果。
4 小城镇园林绿地规划建设要点
(1)小城园林镇绿地系统规划。
严禁建设区:设置严禁建设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一些原有的生态环境极好地区或是一些重要的风景文化区。对于生态环境好的地区来说,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比较敏感,被破坏后修复难度大,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能进行建设活动;对于一些重要的文化景观区来说,传统的人文景观在破坏后无法修复,为了保证人文景观的安全,应禁止建设活动。
限制建设区:设置限制建设区的目的是为了在小城镇的特定区域进行合理建设,减少对环境破坏,为其他环境提供合理的生存空间。一般在农田保护区、风景区以及一些文化景观的建设需要限制。
合适建设区:这一区域主要是适合在城镇的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或是工业区。在城镇人口居住集中区域人们对于园林绿地的需求较高,需要进行大量的绿地建设;而工业区可能受到环境污染,需要进行绿地建设就,对环境进行净化。
(2)小城镇园林镇绿地布局规划。
道路绿地:道路绿地建设是小城镇绿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对道路绿地进行布局时,要充分利用道路的间隔空间,在小的空间内对绿化进行合理布局,打造一个良好的道路绿地系统;同时在交通主干道上要注意栽种一些能够起到防护降噪效果的树木,既能达到绿化的目的,又能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公园绿地:主要是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场地,同时净化居住小区的空气质量,提高城镇绿化覆盖面积。公园绿地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地形、人口以及建筑分布,使其既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又不至于占用过多地面。
河道绿地:在一些有河道的小城镇中,需要根据河道的走向以及沿岸建筑分布情况对河道进行绿地建设,建立河道绿色防护带,这样既能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又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河道绿地防护带的宽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说滨河居住小区相对要宽一些(一般在30~50m之间),一般性河道绿地防护带没那么宽(一般在10~20m之间)。
5 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小城镇建设的高速发展期,为了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保证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大对小城镇的园林绿地规划的重视程度,使小城镇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 村镇绿化涵义及重要性
1.村镇绿化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建制的村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结合起来。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方向。进入新时期,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村镇绿化为农村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环境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农村环境,美化绿化农村家园,为农村提供一个舒适的劳动、生活环境,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2.村镇绿化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型跨越发展不断的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广大农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穿衣吃饭,他们越来越注意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因此,注重村镇绿化,改善居住环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旅游业,不仅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据调查表明,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选择“居住条件最好的城市”时,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成为现阶段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从而反映出人民对居住环境的重视。
二 村镇绿化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成就,但在大多数农村,特别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的环境特点是以聚落形态为显著特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区域。农村的环境特点区别于城市,它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的干扰强度低,景观的自然属性较强,自然环境占主体,乡村是人类发展和居住的重要区域,其绿化现状还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广大农村道路绿化率低,整体绿化水平不高,道路两旁主要栽植行道树为主,绿化类型单一,形式“一条路、两行树”的格局。村庄的外援绿化主要包括河流、山坡、荒地等绿化,河流是农村居民进行灌溉、排涝、渔产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对河流的绿化和堤岸的改造使之公共化,形成一个可供生产和游玩的良好环境。此外,利用荒山、荒坡、荒地,提高了植被覆盖率,起到保持水土、方式水土流失的作用。村镇绿化存在的问题不足:
(1)思想认识上不足。部分村镇干部和居民绿化意识淡薄,对村镇绿化不重视,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村镇绿化水平普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我国有几百万个村镇,绿化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在部分村镇除了绿色的农田及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绿化面积。
(3)缺乏科学性,在绿化规划时,缺少专业技术,不能体现园林绿化特色。
(4)缺乏管理,在一些村镇领导层中,对村镇绿化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普遍认为搞绿化投资期太长,见效慢。即使搞了这项工作,也往往是"一阵风"而过,没有按照村镇特点,进行总体规划,致使村镇绿化的整体水平低、质量差,与村镇其它建设不协调。
三 村镇绿化问题的探讨及发展模式
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该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它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的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国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效益甚微。这不仅与我国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收获,这是普遍的真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机制,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提高了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国,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凡是存在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的土地,凡是空闲的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梦想常年绿树成荫,羡慕南方的秀美,大量移栽南方树种,轰动一时,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二是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三是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四是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的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起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4.村镇绿化的现状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取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我国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把绿化同栽培经济作物结合起来,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6.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一是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及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二是乡村景观化趋势,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国未来村镇绿化将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是乡村园林趋势,由于我国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国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些都在不断地改变或破坏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现,与乡村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7.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一是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小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现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社会公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紧迫。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由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以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山、河、湖、林)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Abstract: This paper models of system coordina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henggong coordinated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isted 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henggong problems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int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contribution from fou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呈贡 城乡经济 协调发展
Key words:Chenggo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李晓薇(1983- ),女,云南昆明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研究。
引言
城乡经济协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趋势,也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一个区域发展的总体方向。呈贡作为新昆明建设的重要发展区域,是整个新昆明建设的先行者,其发展对于整个新昆明建设具有致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一些成功案列,认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定义是指以提高区域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为中心,改善城乡结构和功能,协调城乡利益和利益再分配,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在城乡发展空间内的合理配置,进而达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城乡差距的目的[1]。
一、呈贡城乡经济协调性发展分析
1.1 评价模型的建立
城镇和乡村两个子系统能配套发展、相互促进是城乡经济能很好协调的必备条件。本文采用系统协调度模型作为评价呈贡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效益理论和平衡理论。效益理论是指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指标要同步发展,使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效益最大。平衡理论要求三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一种效益的增加不以另一种效益的减少为代价,这种协调发展的状况就是一种复合效益[2]。为了更好的反映出呈贡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分别分析城镇和乡村两个子系统的综合效益,然后根据两个子系统的综合效益来评价城乡之间的经济协调性。
根据效益理论,为了更好的反映城镇和乡村两个子系统的经济发展状况,我们采用以下的函数模型进行评价:
(1)
其中:F(x)为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Ai为指标权重,xi为指标原始值。
为了能更好的反映城乡经济的协调性,在建立城镇和乡村两个子系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后,我们需要再建立以下函数模型来评价城乡之间经济协调性:
B= (2)
其中:B为城乡之间的协调系数,f(x1)、f(x2)分别为城镇综合发展指数和乡村综合发展指数。
为了全面的反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我们还需要建立以下协调发展函数来评级:
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否发展良好不能完全以该地区的人均GDP来反映,我们应该考虑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协调、是否能持续发展、是否能帮助该地区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水平、经济结构、人口发展、科教水平、基础设施、生态发展这六个指标对呈贡城乡经济协调性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如下。
以下为2009年呈贡城镇的数据:
以下为2009年呈贡乡村的数据:
1.3 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2009年的数据和公式,计算可以得=0.629,=0.905,B=0.936,C=0.712,D=0.666,也即2009年呈贡城乡经济协调性良好,但是乡村经济协调性水平与城镇协调性水平还有很多的差距,还需要克服阻碍经济协调的因素,才能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呈贡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点
通过对呈贡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现在呈贡2009年协调性良好,但是乡村协调性和城镇协调性还有一定的差距,城乡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能力还不够好,还存在一些问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乡经济水平差距大
虽然随着呈贡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城的规模也不断增大,城镇人口比重已超过50%,但是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还是相差很远。2009年呈贡城镇的人均GDP为24282元,乡村的人均GDP为14261元,可见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还是很大。
2.2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基础设施是决定城乡一体化、乡村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从以上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呈贡城镇和乡村人均公路差别大,这体现了城乡一体化不够好。另外,呈贡的基础设施也还有待加强,比如有些地区交通还不方便、通讯设施还不完善、水渠不完善等。
2.3科技教育水平城乡差距大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科技教育费用占GDP的比重低,而乡村人均GDP远低于城镇人均GDP,同时乡村孩子远多于城镇,故乡村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比城镇低,这样城乡之间的科技教育水平会有较大的差距。乡村的科技教育水平低,首先是青少年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这样便会渐渐的拉大与城镇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另外,乡村劳动力没有接受到很好的培训,便缺乏很好的劳动技能,乡村经济的发展便会受到阻碍。
三、呈贡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对于呈贡城乡经济,我们要积极解决以上几个问题,同时完善其它环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呈贡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3.1缩小城乡经济收入差距
缩小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呈贡整体经济水平,第二要充分利用乡村劳动力,第三是降低农民负担。
优化产业结构首先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然后在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基础上,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3]。
充分利用劳动力是指在满足农忙季节的前提下,鼓励乡村闲置劳动力外出打工,这样便会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缩少城乡经济差距。
降低农民的负担一方面是降低他们的风险,比如政府对农产品强有力的扶持和保护,另一方面要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3.2 完善基础设施
在基础设施上,我们要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基础设施能承载更大的经济发展需求,首先要完善公路,保证公路能很好的起到连接城镇和乡村的桥梁,另外要为农村的发展建立其它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比如电力设施、通讯设施、交易市场、水渠、水库等。
3.3 加大乡村科技教育的投资
乡村科技教育一方面是对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对乡村劳动力的教育。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教育水平,日后能更好的建设祖国和家乡,为城乡经济长期的协调发展做贡献,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国家相关部门首先要完善学校相关的设施配备,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工具,同时加大对教师队伍资金的投入,配备合适的教师,并且注重对教师的培训。
对乡村科技的培训,主要是要针对主要农业项目,安排技术人员对广大百姓进行教育,安排课堂讲座,实地帮助分析,这样才有利于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才会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经济才会协调发展[4]。
3.4 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
目前呈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处在初创阶段,政府不仅需要在制度上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而且需要建立起各种保障基金,逐步提高已建立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的保障水平和标准,吸引农民自愿加入到社会保障系统中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5]。
四、结束语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同时国家在不断的推行城镇一体化,但目前大多数地区仍然是城镇和农村独立发展,只有少数城镇和乡村在向一体化发展。只有发挥我国的城乡不同优势,通过城带乡、乡促城,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共同、持续、稳定且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城乡融合。
呈贡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对呈贡乃至整个昆明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呈贡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府、相关事业单位以及广大民众共同努力,对各个环节的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才能促进呈贡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明华.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与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07.
[2] 张竟竟,陈正江,杨德刚.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2):5-13.
[3] 王骏.论城乡体制差异及其一体化的途径.改革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