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带动下,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整体性及综合性特征也日益突出,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旅游资源所构建的区域旅游系统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即开发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已迫在眉睫。因此,相关人员很有必要对于现代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况进行研究,以便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为我国旅游业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1.生态旅游发展的速度较快
在过去,我国发展旅游业,基本是以对于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换取经济效益的模式为主,造成了许多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和质量的下降。随着生态旅游概念和绿色消费概念的兴起,弥补了生态环境逐渐恶劣的现状,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植和群众的积极响应。人们对于回归大自然和绿色旅游的诉求十分高涨,使得生态旅游在提出几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国旅游业产值的提高,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2.生态资源开发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尽管生态旅游主要强调的是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毕竟生态资源的保有量是有限的,而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不能够长时间的过度开发,因此目前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趋向于饱和状态,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短时间内不能够再持续地开发,应该将开发的重点转移到现在还未进行过开发的区域,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
3.未形成成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转型期,既要求发展,又要求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也再为这个目标的实现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因为旅游资源本身存在破坏后恢复周期长的特点,及时采取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措施,还是不能够合理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予补偿,其补偿机制显现作用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相关政府没有制定系统的环境保护法规,对于生态破坏现象无法进行有效的制约,从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沉重代价。
二、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紧张,总量少,而开发需求大,并且面临着后续资源不足、浪费严重的问题,以下从四个方面探讨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
1.提高生态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
在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生态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加大对于传统技术的改造力度。通常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在现有情况下弥补我国生态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一种有效措施,科学技术进步既可以或多或少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不但能够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可以研制新材料和材料使用技术,探寻新的勘探技术,寻找替代产品,这对解决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等问题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提高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还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承载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倡导的是循环利用资源的模式,尽量减少经济开发中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防止资源浪费,从源头解决和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此同时,需要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是循环经济为现代生态旅游资源保驾护航。
3.引导旅游消费模式的改变
现代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全社会对于这个问题予以关注和行动上的支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休闲娱乐的需要进一步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带来了旅游资源开发过渡、破坏严重的问题。因此应该从实际出发,引导人们转变思想,改变旅游消费模式,珍惜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提倡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绿色旅游,开展与可持续经济相对应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子孙后代造福。
4.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在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要起到指挥和引导的作用。要强化政府的职能,在市场经济中调节资源配置。政府是唯一能够合法调动和支配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以应对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组织机构。这就要求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担任更大的责任。政府职能要逐渐从市场的组织者变为市场的协调者,做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纽带,促进三者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与当地的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冲突,所以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政府、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三管齐下,使得资源开发能够更有效的支持经济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还要建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强效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开发中的损坏率,加大力度开发新的生态旅游资源,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紧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洪守礼,王万英,等.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草海的战略和实践[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2]光,赵农.决策权的配置与决策方式的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1).
关键词: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生态保护;河南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115-03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怎样既发展旅游业,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持续利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3 234处,规划总面积1 801.71万hm2。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826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面积1 251.06万hm2;省级森林公园1 402处,县(市)级森林公园1 005处。2015年,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7.95亿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 413.65万人次),旅游收入705.6亿元。据测算,2014年全国森林公园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近7 500亿元[1]。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2015年,我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428处,总面积93万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9.72%[2]。
1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概况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豫、陕两省交界的灵宝市西部小秦岭山中,东至温河峪,西与陕西省潼关、洛南两县接壤,南到小秦岭主山脊,北至河西林场与集体林交界处,东西长31km,南北宽12km,最窄处仅1km。地理坐标为北纬34°23′~34°31′,东径110°23′~110°44′。境内有河南省最高峰老鸦岔,海拔2 413.8m。属暖温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丰沛,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保护区规划范围为国有河西林场,该场始建于1956年,1982年根据豫政(82)87号文件精神建立了“河南小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国务院(2006)9号文件批准建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 160hm2 [3]。
2 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2.1 地文景观 亚武山属秦岭山脉,是太华山向东延伸的余脉,山势巍峨,挺拔奇伟,层峦叠嶂,山岭交织,五峰集中,构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五峰聚首,近观仙指擎天的线、点状游览区。保护区内亚武山精华处是五峰,它们相对集中,即:南峰(海拔1 835m),中峰(海拔1 847m),北峰(海拔1 807m),东峰(海拔1 832m)和西峰(海拔1 770m)。其坡度大都在70°~90°,绝对高度都在560m以上,多属花岗岩组成,其构造严谨,质地坚硬,光滑。连绵起伏的组峰与一望无际的黄土台地,飘飘玉带般的黄河,互为依托,山水结合,交辉相映,形成“山无水不险,水无山不奇”,山水相映成趣,风光独具一格的景观效果。
2.2 水文景观 区内溪流谷幽,山青水秀,飞瀑清泉,涧溪沿着山峪蜿蜒曲折,逶迤于大小奇形怪石之间,缓缓而下,滴泉叮咚,水流潺潺,晶莹碧透,犹如美妙的乐章,令人陶醉,若饮之,清冽甘香爽口,更是沁人心脾。保护区内水资源较为丰富,山高、水深;泉多、溪长、瀑广、水足。泔涧峪和文峪两条清溪,由无数山泉汇流而成,长流不断。如“明镜湖”、“天湖”、“老龙潭”,水深澄清,锦鳞漫游,有时掬手可得。“仙人盆”又好似众仙聚会,共享淋浴的圣地。“二龙戏珠”,“水帘瀑布”形似,神似,活灵活现,高山之壁银河飞瀑,形成二叠、三叠,多叠景观,似“游龙从天降”。“珍珠卷帘”和飞瀑彩虹混为一体,喷银散玉,虹照青山,煞是好看:“西峰飞瀑”如游龙啸天,声如雷鸣,气势磅礴。
2.3 天象景观 虚无缥缈的云霞景象为亚武山披上神秘的色彩。最著名的是“亚武云海”,当立峰头,俯视云海茫茫,犹如万马奔腾,波涛汹涌,如腾云驾雾,身处仙境。黎明在天色苍茫中站中峰远望东峰,隐隐约约可见一老者稳坐峰端,两手合拜,在默默祈祷,走近一看原来是山石马庙脊的剪影,这就是“仙人拜”奇观。它和“仙女牵虚拜真武”同样出于云雾、光线和山影变幻的结果。登五峰观日出日落,即所谓“亚武日出”、“亚武日暮”奇景,日出时只见太阳冉冉升起,海天旭日,光华万丈。日暮时只见残阳如血,日落西山。雨后天晴,站立峰上,极目远眺,雾气升腾,若隐若现,象一条银带飘飘远去,这就是久负盛名的“亚武观海”景观。
2.4 生物景观
2.4.1 植物资源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保护区内种子植物共有134科710属1 997种及变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29科701属1 986种[4]。
小秦岭植物区系成分以华中成分、华北成分为主,西南、西北、华东、东北植物区系成分兼容并存,体现出本区植物区系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特征。中国特有种的地理分布表明,本区与华中地区关系最为密切,共有624种,占本区中国特有种的60.64%,以下依次为华北54%,西南32.9%,西北29.64%,华东23.1%,东北20.69%。保护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2种:银杏、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区植物11种:秦岭冷杉、油麦吊云杉、水曲柳、香果树、连香树、杜仲、榉树、野大豆、天麻、中华结缕草、华山新麦草。分布于本区的特有种有灵宝杜鹃、灵宝翠雀等。保护区有中国特有属30个,单种属50个,如青檀、领春木、蕺菜、山白树、鸡麻、刺楸、棣棠、猬实、山拐枣、翼蓼等,分类上孤立、系统发育上相对原始的古老种类。保护区还保留有不少的第三纪以前的古残遗植物种群,除蕨类植物外,还有三尖杉、水青树等;起源于第三纪的植物区系种类众多,如各种栎类、栗、桦、榆、榉、槭、构等乔木树种,荆条、黄栌、酸枣等灌木[4]。
小秦岭山体高大,海拔2 000m以上的山峰就有40座,而部分山谷仅有400~500m,相对高差1 800m以上,是我国秦岭以东的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随着山体海拔的升高,气候、土壤在垂直面上出现有规律的变化,森林植被也发生相应的更替,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垂直带谱。由于小秦岭近乎东西走向,南坡、北坡的水热条件及其配合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植被在带谱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南坡带有亚热带植被特色,而北坡则有华北暖温带的植物区系特征。
2.4.2 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昆虫有15目153科1 060种,两栖动物有2目5科11种,鸟类有16目39科156种,兽类有6目20科51种和亚种[4]。本区两栖动物中大鲵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中国特产种,已被列入濒危及受威胁物种名录;黑斑蛙为河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区内记录的两栖动物中,黑斑蛙的分布最广,数量最大,其次为中华大蟾蜍、隆肛蛙等。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9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金雕、黑鹳;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7种,包括鹰科的鸢、苍鹰、雀鹰、松雀鹰、赤腹鹰、大\、普通\和鹊鹞,隼科的红脚隼、红隼,雉科的勺鸡、红腹锦鸡,鸱^科的红角^、雕^、纵纹腹小^、长耳^、短耳^等。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兽类7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豹、林麝;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5种:金猫、豺、黄喉貂、鬣羚和斑羚。金猫和斑羚同时被列入易危物种名录。
2.5 人文景观 亚武山现存的和有遗址的计有34处。庙宇宫观和古塔,大都属明、清期间,均十分珍贵,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如喇嘛塔,姑姑塔(宋代);玄帝庙(石头庙)及东峰的观音庙。它们中大部分已被毁,甚至有的已荡然无存,仅留下遗迹。但从遗址和文字记载看,都地处深山偏远,建在粗犷的山野之中,但也有的按照地形特点,顺其自然,结合环境空间布局,使建筑与环境相互衬托,完善统一。与道教所追求的神奇玄妙“仙境”完美的融合为一体,产生了风姿各异的建筑特色。其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地势险绝处,结合峭壁岩洞建造宫室,形成险境,以更能体现道教喜在深山悬崖上,以求“修炼养性”的玄妙,显示出道教“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
“倒坐亚武望抱玉”,“神运石”,“黑鱼潭”的传说,“玉湖”、“会仙台”、“雌雄钟”、“女娲之死”、“小道士成仙”、“无量祖师金鑫”等都有美妙的民间传说。
3 生态旅游设计
3.1 旅游开发原则 (1)保护性:突出积极保护自然资源,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服从于保护的主题;旅游活动仅限于实验区,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不对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保护目标产生任何不利影响。(2)合理性:规划应根据旅游资源分布、交通状况和管理需要,对旅游区、旅游线路M行合理布局。(3)自然性:旅游区景区景点规划必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物和自然环境为基本对象,保护旅游区域的自然完整性。(4)科普性:应突出旅游与科普的结合,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区科普考察、宣传教育和观光旅游的多种功能。(5)协调性: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短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旅游业与自然保护事业和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6)阶段性:本着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分别不同建设分期进行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规划。
3.2 指导思想 以保护为前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山水景观为基础,人文景观为辅助,充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充分体现原始森林自然景观特色,向游人传授动、植物科普知识及环境保护意识,把这里建设成为融旅游、观光、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3.3 规划范围 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北起东子湖,南至文峪西峪,东起泔家峪东侧山脊,西至保护区边界。总面积1 000hm2。
3.4 功能分区 根据景观资源特点和功能分区理念,将生态旅游区划分为5个景区,即管理服务景区、玉锁关水上游乐景区、亚武壕森林度假景区、五峰道教文化景区、亚武山森林探险景区[3]。
4 旅游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对策
4.1 建立管理体系,稳定职工队伍 在保护区管理局基础上,要进一步健全行政管理体系、科研管理体系、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和环境资源保护管理体系,理顺责权利关系,各项工作要并重而不可偏废;要加强劳动保障制度,稳定职工队伍,避免科研队伍和专业管理人员过于频繁的流动;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环保知识培训,全体工作人员要树立自然优先、和谐持续发展的观念。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意识 要利用各种媒体,采用有效措施进行科学的宣传,提高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知名度;要利用小秦岭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奇特的自然风貌、舒适怡人的气候、齐全的植被群落、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旅游产业精品名牌,吸引游客。
4.3 系统规划、统筹安排 要按照科学划定的生态功能区,制定科学可行的建设发展规划,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要加大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恢复和调节功能;对优先和重点开发区要加大开发力度,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景点档次,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安全系数;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遵循自然优先原则,任何建设都不准破坏生态,为了追求经济收益而进行盲目性和掠夺性的开发。
4.4 合理开发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水、电、交通、通讯、购物等基础设施和餐饮娱乐等配套产业发展,提高旅游收益,同时要着力开发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农副产品,加快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永忠,汪万森,李合申,等.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李冬林,王宝松,阮宏华,等.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7(1):97-102.
[3]王海亮.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天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研究[J].河南科学,2013(1):53-57.
引言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尤其是生态旅游市场的增长更为显著。而湿地生态旅游作为我国现代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会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社会里经济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湿地生态旅游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合理的开发资源。
一、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湿地是指人天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我国湿地面积达到了6600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目前已建立900多个湿地公园,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丘陵到高原山区,从沼泽湖泊到河流海岸,湿地面积分布广,湿地资源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多彩,而且经济价值高,开发潜力大[1]。
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湿地面积广,湿地资源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多彩,大力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采用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片面的追求效率,忽略了资源的保护,从而值得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人口、经济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必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是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才能带给人们更好的旅游环境,从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
三、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题
(一)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
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许多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大兴建设,乱砍乱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堆积,严重破坏了湿地自然景观,使得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二)环境污染加重
我国经济增长一直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向环境中大量的排放污水、废水,这些污水、废水直接或间接的流入到湿地,使得湿地环境遭到破坏,湿地生物物种不断减少。
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一)加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宣传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低,没有认识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故此,相关部门应当加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利用网络、广播、报纸等途径向人们传达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要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教育与宣传工作下达给旅行社,从而调动广大人们群众参与到湿地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好地保护湿地旅游资源,为人们以及湿地生物物种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部门可以打造明星效应,将本地区的特色宣传出去,从而更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3]。
(二)实行分区管理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向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然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不合理的开发势必就会造成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就当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行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对质允许观光的地区要限制游客进入该区域。另外,湿地生态旅游地区还可以采取定时、限量放人的方式来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保护[4]。
(三)加大开发力度
在现代社会里,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要想获得更好的效益,湿地生态旅游地区应当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为游客打造全方位的旅游。首先,要结合湿地生态旅游地区的特点来完善公共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次,要完善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在各景观带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完善交通线路。另外,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景区内为游客提供语言导航,从而带给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5]。
(四)打造特色,走品牌化道路
随着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湿地生态旅游地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大。相比较而言,那些有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地区更容易引起游客的旅游欲望。故此,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善于打造属于本地区的旅游特色,将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融入进来,从而更好地吸引游客,如,开发亲子旅游项目、结合当地的特点举行一些特色活动等。
五、结语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14-03
1引言
生态旅游是指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环境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自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宣布为“环境生态年”以来,生态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态旅游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使得生态旅游呈现出了大众化发展的趋势。然而,我国目前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差;生态教育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严重不足;植被破坏;景观与自然遗迹破坏;水体和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张家界的重要生态旅游资源——黄龙洞也不例外,其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作为因旅游建市的张家界,旅游业对其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所以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在我国,先后有学者从外部性、博弈论、法律等视角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研究,但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专门就某一景点作出分析的并不多见。同时,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目前的热点理论,本文试图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联系在一起,以张家界黄龙洞为例,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生态旅游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期为张家界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
2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源于企业管理领域,现被应用于旅游开发、高校治理等多个领域。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于1984年在他的著作《战略管理》中对利益相关者做了如下定义:“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它指出了各个组织同利益相关者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将研究主体开始向政府、城市、社区、社会团体发展,同时延伸向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根据Swardbrooke(1999)的研究,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社区(直接在旅游业就业的人、不直接在旅游业就业的人、当地企业的人员)、政府机构(超政府机构、中央政府、当地政府)、旅游业(旅游经营商、交通经营者、饭店、旅游零售商等)、旅游者(大众旅游者、生态旅游者)、压力集团(环境、野生动物、人权、工人权利等非政府组织)、志愿部门(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机构、发达国家的信托和环境慈善机构等)、专家(商业咨询家、学术人员)、媒体等。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实现形式,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也大体相同。依据其参与生态旅游的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态旅游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生态旅游紧密层利益相关者和生态旅游松散层利益相关者(如图1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要很好地保护和开发好各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如根据张家界黄龙洞的实际情况来找出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并正确分析各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与主要利益诉求,在满足其利益要求的同时,形成一个由主要利益相关者交互联系的利益综合体,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基于对张家界黄龙洞生态旅游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调研了解,湖南省政府及张家界市政府(以下简称为“地方政府”)、当地居民、旅游者和张家界市的旅游企业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以下就各个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作简要分析:地方政府为前往黄龙洞的旅游者(途径①)、当地居民(途径②)和张家界市的旅游企业(途径③)提供政策、制度、公共事业经费等公益产品和服务;而张家界市的旅游企业为满足旅游者(途径④)和当地居民(途径⑤)的需求搭起了桥梁,彼此直接或间接紧密相关(如图2所示)。
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虽然相互关联,但是彼此所追求的利益却各不相同,具体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对黄龙洞生态旅游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当地居民和张家界市旅游企业而言,则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益,即收入的提高。
另外,由表1和图1可知,一方面由于利益相关者在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主要利益诉求不同,目标实现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他们的利益实现都是基于黄龙洞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各利益相关者必然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3黄龙洞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策略
基于上述对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主要利益诉求的分析,保护与开发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必须统筹兼顾,在尊重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每一利益相关者的职能。
3.1各级政府——优先规划,有限主导
湖南省政府及张家界市政府要优先规划,确定旅游产业在张家界经济中的战略定位,对黄龙洞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快完善生态旅游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法规与政策,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制度,制定有效的政策框架和约束条件,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监督旅游企业的行为,对黄龙洞的生态旅游资源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促进黄龙洞的居民参与的有效开展,为黄龙洞居民创造教育和培训机会,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注重地区本身的内涵发展,而不仅以发展旅游为目的,使各部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地方政府职能应该从完全主导转化为有限主导。政府要不断弱化自身的经济职能:将微观层面的职能转由市场机制去完成,通过旅游产业政策来引导调控旅游开发商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从宏观方面把握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战略定位、旅游战略目标等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对旅游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技术水平进行考察,确保环保措施可行,加强环境审计等,以此来引导旅游企业对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合理的保护与开发。
3.2旅游企业——绿色营销,科学执行
张家界市旅游企业应该充分利用黄龙洞的生态旅游资源资源,进行绿色营销,特色化经营,大力开发一些生态产品,注重产品质量,而不片面追求量的扩张,并注意协调好与黄龙洞居民的利益关系,向黄龙洞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或培训机会。同时,旅游企业应该科学的执行地方政府的政策,在对黄龙洞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对于不会破坏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的项目,要以开发利用为主,大力开发建设;对于一些稀缺的、不可再生的生态旅游资源,则应以保护为主,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科学地开发利用,防止过度开发。做到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可在旅游区划分保护范围,实行分级保护,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科学管理技术要求,确定保护级别,实行分类保护和分区保护相结合的方法,既能保护到整个黄龙洞范围,同时又能满足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保护要求,维持生态平衡。另外,旅游企业可以在黄龙洞旅游外面设立一些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通过一些奖惩措施来对旅游者进行黄龙洞资源的保护教育。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应该既具备获得经济收益的经营能力,更需要有资源保护意识和专业技能。
3.3旅游者——明确动机,环保出行
旅游者应该明确旅游动机与目的,如了解黄龙洞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了解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以便在旅游过程中,尊重其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欣赏和研究黄龙洞的溶洞景观;感受黄龙洞里的迷宫,开拓视野,放松心情等。另外旅游者应该环保出行,在旅游过程中保护好洞中的溶洞资源,自觉约束自己在黄龙洞中的行为,对那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象形俏物,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地用手抚弄、拍打,一不小心就会碰伤景观;也不能在溶洞里面乱扔果皮杂物,甚至随地大小便;更不能为了凸显自己,在禁止摄像处拍照或随意刻上“×××到此一游”的标志,惜以“流芳百世”等不文明行为。总之,旅游者应该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要尽量减少对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的负面影响并且积极参与各种保护活动,通过自身的行为保持并改善黄龙洞的生态环境做贡献。在旅游活动结束后,能够将环境保护和文化尊重的意识融入其现实生活之中,并向同事邻居等宣传黄龙洞旅游资源保护,通过自主的行为来推动生态多样性的保护,从而推动黄龙洞资源的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3.4当地居民——有效监督,积极保护
在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当地居民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其中,并且协助政府对旅游企业做好监督工作,确保黄龙洞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同时,当地居民应该自觉维护洞中资源,为前来观光浏览的游客树立一个好榜样。此外,通过各级政府的教育与培训认识到自身积极地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人情与文化是对生态旅游者的重要吸引,在改善自身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懂得欣赏和珍惜洞内所具有的传统特色与文化,认识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能力是发展的出路。只有当地居民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态素养,并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更好发挥地方特长和传统,比如土家族歌舞表演、哭嫁等习俗,增加生态旅游地的吸引力,维持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张家界黄龙洞的生态旅游是基于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发展起来的,所以,只有居民真正参与到黄龙洞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来,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更能体现张家界生态旅游的魅力。
4结语
生态旅游作为新型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旅游模式,对张家界的旅游经济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溶洞资源的代表性景区,黄龙洞已经受到了不小的损坏,其溶洞资源价值不断下降,亟需得到治理与保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社会损失。因此,张家界市政府及相关单位、部门要即时转变发展思路、找准定位,制定与地方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紧紧抓住政府、生态旅游企业、地方居民、生态旅游者等四类利益相关主体,让他们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中来,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切实保护黄龙洞的溶洞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将张家界真正打造成世界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崔书红,王捷.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环境保护,1999,(9):35-36.
[2]陈学林,戚鹏程,曹昀.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学学报,2004,(2):104-107.
[3]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4,(9):25-30.
[4]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 Pitman Publishing Inc,1984:46.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蜿蜒的伊犁河谷,因具有独特的地形条件,使这里的降水丰沛,成为新疆干旱内陆上的一块湿宝。
现今那拉提草原已成为由接待站、赛马场、草场等景点构成的国家AAAAA级名胜风景区。作为新疆最著名旅游风景区之一,在持续开发过程中,更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何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实现保护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那拉提草原旅游资源分析
为实现旅游资源的生态开发与保护,对旅游地旅游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详细的分析则成为了必要前提条件。应从以下几点认识新疆那拉提草原的旅游资源。
(一)自然旅游资源
1、地理区位
从行政规划、旅游交通方面分析。那拉提草原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那拉提镇,东距新疆省首府乌鲁木齐市465公里;西距伊犁州首府伊宁市256公里;南距巴州首府库尔勒市415公里;北距新疆省地级市克拉玛依市195公里。217国道、218国道与316省道为主的公路四通八达,将草原与东西南北各地相连,加之已经运营的乌伊铁路和通航的那拉提机场,使那拉提草原成为南北疆的交通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行政地理地位。
从地形地貌方面分析。那拉提草原地处天山山脉中部,伊犁河谷东端。伊犁河支流巩乃斯河流经那拉提草原全境,北面连接着鲁尔德宁草原,南面延展着唐布拉草原。四周近有天鹅湖、伊犁河大桥、果子沟、霍尔果斯口岸、惠远古城等景区环绕;远有博斯腾湖、库车天山大峡谷、克孜尔千佛洞、乌尔禾魔鬼城等景区相连。那拉提草原自然成为了伊犁河谷东部的旅游集散地。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优质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地的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2、自然景观
那拉提草原独有的河谷地貌造就了优美的温带山地河谷草原景观。这里植物资源富饶,生长的植物种类多达百余种。其中优质牧草类植物占80余种,养育了这里成群的牛羊,使这里成为放牧的天堂。草类植物以外,每年春末至秋初,各类山花也竞相开放,促成了伊犁草原特有的山花节庆典。
除草原植物景观外,那拉提草原还汇集了高山、河流、湖泊,甚至冰川、雪原等各种自然景观。因此,这里也被誉为具有中国瑞士风光的 “空中草原”。
3、气候条件
那拉提草原不仅具备独特的景观资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伊犁河谷带来了年平均880毫米的充沛降水量,而西天山山脉所形成的的天然屏障又保证了温和的气温。温暖湿润的温带山地草原气候使那拉提草原被视为最适宜旅游度假的温带草原之一。
特别当时至夏季,因为这里平均海拔达1800米,平均气温仅20摄氏度,且天山山脉顶部的积雪终年不化,可在一日之内览四季之景。神奇的气候条件促成那拉提草原成为集避暑度假和揽胜探险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二)人文旅游资源
1、民俗文化
现今的那拉提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口占新源县哈萨克族人口的83%,占全国哈萨克族人口的11.3%,成为新疆哈萨克族的最大聚居地。2005年,吉尼斯世界总部将那拉提作为“哈萨克族人口最多的草原”收入榜中。可以说,那拉提草原就是哈萨克族的代表,能够集中展现出哈萨克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
追溯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能够在草原上探寻到哈萨克族的主要祖先――乌孙人留下的历史遗迹。据考察数据显示,至今已在那拉提草原上发现的乌孙古墓群约有200余座,这些宝贵的乌孙国遗迹是历史的见证。
因此,草原可以展现出哈萨克族民俗风情和乌孙古国历史文化两大主题。基于草原上这浓郁的民俗和悠久的历史,可发展举办多元化的观光体验项目。那拉提草原的民俗文化成为了景区发展的重要资源,被誉为“浓缩伊犁草原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2、历史文化
实际上,那拉提草原的历史早在乌孙古国以前就已存在。向前甚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欧亚历史文化时期。乌孙之前,这里存在过塞人、月氏文化;乌孙之后,这里经历了匈奴、突厥和蒙古文化时期。虽然民族和政权不断更替,但那拉提作为中亚地区的地理中心要塞,却一直保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的重要地位。东西方的不同民族和文化在这里接触、碰撞、交流、冲突、融合,对中亚地区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拉提不仅是中亚大陆的地理中心,也是欧、亚、非三大陆地交界处,因此既是军事要冲也是宗教传播发展的十字路口。这里留有天主教、佛教两大宗教发展、兴盛、衰落的遗迹,现在的伊斯兰教则是在18世纪定格下来的。
那拉提草原蕴藏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2007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景区合作,将中国的欧亚草原文化从那拉提坐骑,正式启动了那拉提欧亚草原文明研究的考古挖掘活动。这将进一步提升景区发展的内涵和品质。
3、娱乐活动
依托那拉提草原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开发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娱乐活动。这里必不可少,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当属骑马、射箭。此外,漂流也是当地独具特色和激情的一项娱乐活动。景区特有的娱乐活动已成为景区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势。
三、那拉提草原景区出现的生态问题及解决方案
由于那拉提草原拥有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那拉提草原景区已被成功开发为国家AAAAA级名胜风景区。景区被誉为“天山绿岛”、“绿色家园”、“五彩草原”,被世人看做是自然生态的博物馆、民俗文化的大观园。但与此同时,草原资源和景区开发之间也呈现出矛盾。
(一)那拉提景区出现的生态问题
1、景区缺少完整详细的旅游规划方案,景区未按照总体规划执行开放建设项目。造成景区经营过盛,游客接待量饱和的现象。每年7月、8月的草原旅游旺季,那拉提景区的日平均接待量达万人左右。若赶上“山花节”等旅游高峰期,日最高接待量甚至可接近2万人。过多的人流给草原生态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让景区失去了原始的辽阔宁静的草原风情。
2、政府对景区的指导和监管力度不足,未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调节机制。由于对投资开发项目审查不严,投资商数量过多,与景区实际消费需求不符的同时,景区的商品和服务存在定价混乱,质量不过关的现象。
3、在景区核心区的草场和赛马场周围,存在大量违章建筑和违法经营活动。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草场周围有经营者违法圈地,自行收费;有牧民违法出租马匹,经营马场。这些行为即破坏景区形象,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4、人为因素严重破坏景区旅游资源。为满足旅游观光需要,在草原上铺设水泥道路,修建现代化宾馆酒店,虽然方便了眼前的旅游,但却损害了自然旅游资源。更严重的是,对景区内历史遗迹的监管不严,出现了游客破坏和不当改造的现象,这都对人文旅游资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5、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景区内过度经营的宾馆饭店排放出过量的煤烟、生活污水和餐饮污水,这不可避免地污染了景区的大气和水体;过剩的游客量必然带来超出限制的机动车数量,汽车尾气也是景区污染的一大因素;大量的游客和娱乐项目产生了难以处理的固体废弃物旅游垃圾,影响景区清洁和卫生。因为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让景区形象大打折扣。
(二)那拉提景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发展成功优质的景区固然重要,然而要在发展景区的同时,长远地、完整地保护那拉提草原的旅游资源,才是着眼全局的正确选择。如何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思路。
1、建立生态旅游环保规划体系。通过合理的旅游景区规划,对那拉提草原
景区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预测和设计,确保草原旅游能够维护和合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道路。在编制生态旅游规划时,应注意: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与旅游相关行业配套发展;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统一;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生态旅游区环境进行功能分区和保护;注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大环境建设。
2、要突出生态旅游的主体地位。自然风景是那拉提草原的特色,是吸引旅
游者的亮点。因此,在设施建设上,尽量与自然风景生态结合。在草原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方面,要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题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尽量减少人工造景设施,特别要反对在山区建假山、在湖区建假水景的做法。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3、要凝练草原地区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是那拉
提草原的生存与持续发展之本。特别要注意新疆地区各景区建设项目雷同化的问题。保持本色的历史遗迹风貌和固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这样才能使那拉提草原对不同地区的游客有持续的吸引力。
4、建立一套完整的旅游景区生态开发和保护法制体系,并从严执法。为完
成生态开发保护的目标,应明确立法机构职责,除环保部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也应设置相应的机构 ,完善生态开发保护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做到彻底整治和取消有损景区生态旅游的违法行为和经营项目。
5、重视对旅游景区的生态开发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成立那拉提旅游景区专
门生态环保教育小组,利用不同形式宣传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景区内的管理者、投资经营者和居民为主要教育对象,进而影响非景区常住居民的导游、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近几年来,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地发展起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和旅游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而开发的生态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与此同时,如何有效的管理生态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大多采用政府直接调控或使用法律手段来进行管理的方式,但由于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脆弱性和易损性,这两种管理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即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点,使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生态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调节旅游价格来达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管理。
一、生态旅游资源概述
所谓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吸引游客前来进到有效保护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具有较高观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对象物。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品位及空间距离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其地域性和不可移置性决定了经营者具有独家经营的垄断性特征。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现状及其弊端
(一)管理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制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联系生态旅游区资源的特性管理生态旅游资源。该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规定和法律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生态旅游资源不被破坏或是过度开发利用。
政府是主导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的基础,大多采用以下方式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对生态旅游的合理规划,确定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方式,达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为防止生态旅游发展过热或是不合理的发展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危害,政府必须发挥他的控制监督作用,限制生态旅游业的过热发展。进行科学监控。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为此,政府可通过对生态旅游发展评估和统计体系进行科学监测,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弊端
运用法律手段的确可以规范人们的旅游行为,起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在管理中难免会出现漏洞,不能对生态旅游资源实施全方面的管理。其次法律条文不能够灵活地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政府在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管理混乱,政策性不强、处于多头管理、分兵把口、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统一管理。政府的宏观和管理能力在目前没有充分发挥或是发挥不力。如在资源混合的地区,各资源管理部门都有权管理,可事实上又都未能认真行使管理权。政府管理不力还表现在长期缺乏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核算体系,在旅游核算中,没有把消耗的旅游资源价值纳入企业成本,从而低估了生态旅游资源的价格。
三、喀纳斯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
(一)喀纳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喀纳斯是国家级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9.4%。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色景观包括:湖泊风光、变色湖、“水怪”、云海佛光等。四周雪峰耸峙,绿坡墨林,艳花彩蝶,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喀纳斯是图瓦人在我国唯一的聚集地,他们说近似于哈萨克语的突厥语,以狩猎、放牧为生。近四百年来,他们定居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岩刻、岩画等历史文化遗迹,较完整的保留着古老的部落氏族观念和。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活动日渐上升,人类越来越重视自然风景和人文生态。到喀纳斯旅游的游客也逐年增多、游客来自30多个国家、旅游收入突破8.5亿元,目前平均每天接待游客的数量在3000多人左右,这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大量的收入。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开发速度,阿勒泰地区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例如旅游区内大部分路面为沥青路,虽路面较差尚能满通的基本需要。但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破坏问题。在旅游点建设和水电站扩建中,对当地森林、草原有一定破坏性影响。近几年来,由于游客量的增多环境越来越遭到了破坏。发生了踩野花、践踏草地、防火森林、偷猎野生动物现象。目前野生动物分布密度较大为降低、常见的松鼠、松鸡等在南部湖边已很难见到。
(二)论用经济手段管理生态旅游资源
1、原因分析
在人类长期从事经济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认识已由无价转变为有价,资源有价已成共识,生态旅游资源也有其价值的体现。即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经济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然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价值,那么它在使用时就要求实现其价值。即对其实行有偿使用,使其价值量得到足量的实现,会使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得到大为的改观。生态旅游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补偿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必由之路。
2、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生态环境资源质量严重下降,生态旅游也将无法开展,而且还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要合理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加强科学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建立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最后,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可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途径
(1)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资金援助
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代表了世界旅游也发展的趋势,为此,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政府应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体现:加大征收旅游税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基金;大力吸收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对旅游业的投入,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前期准备工作。
(2)用经济方式约束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主体主要有开发者和旅游者,他们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的损失有时是无法计量的,因此,对他们的行为约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用经济手段来约束其行为将会更加有效。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2]童春富、陆健健等,湿地功能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生态经济,2002(11).
[3]左伟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5(1).
一 、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问题
自二十世纪生态旅游产生后,有许多国内外学者、专家,就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对生态旅游进行分类与评估。然而并没有定论,反而越争论越乱。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到来,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主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成为了一款良药。由于实践落后于理论研究,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很难把握生态旅游资源的范畴,容易造成,“开发一处,破坏一处”的困局。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是为了更好的识别资源类型、合理利用资源、确定资源价值。
长期以来对于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然而对于正确合理利用及其保护资源各学者中明显有其不足之处。我们以风景园林界为例,就产生了包括物理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等,旅游学者对于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主要有:旅游资源单体或者单要素评价;旅游资源组合评价、旅游资源区域评价等。
二、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
生态旅游是不同于大众旅游的一种环保性旅游模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特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态旅游资源不断的扩大区域。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注重生态环境质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着重体现生态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多元性、健康性。生态旅游更加注重景观与环境的融合,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资源,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近年来生态旅游在不断地发展,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形成了以生态园为主的集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群。旅游环境质量被放到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地位。生态旅游毫无疑问的成为旅游资源的范畴。
生态旅游资源是从生态旅游新视角去阐释旅游资源的新类
型[1]。旅游强调以人为本,人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业应强调以为人服务为根本。还应强调的是应以保护环境为本,生态旅游和开发都应以保护环境为根本,应对环境保护负起责任。因此,对于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单纯的采用常规的分类评价办法,而应具备独特的分类、研究方法。只有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认识,对景观与环境进行整体的评估与利用,才能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三、生态旅游相关知识的认识
资源是指可利用的自然物质,是人类生活生产的来源。通常用来指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所需的场所。它为人类提供土地、阳光、空气等物质实体。表现在具体环境要素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2]。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学者用环境资源这一概念来反映环境整体的优美性与舒适性、环境的承载力以及调蓄力。强调资源与环境的统一性。
生态旅游资源是有自然生态资源与人文生态资源二者相加的总和,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方针为指导思想的,以自然生态环境及相关区域为主要场所,体验和了解自然和文化,开展真正意义上以环境保护为职责的旅游生态综合开发。可以持续产生效益,让旅游开发与环境景观自然和谐融为一体。
四、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分类原则:我们首先按照人类的审美认知进行分类,把其分为环境与景观两大类;其次,按照旅游资源的基础属性可分为自然、人文两大类;再次,按照主导要素进行分类;最后,按形成原因分为实用性和普遍适用性[3]。生态旅游应具备其独特的分类和评估方式,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不断地实践,逐步完善。
由于生态旅游在实践中不断产生现实矛盾,使我们必须进行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析。通过研究成果使其在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评估更加准确,并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进行新的界定与分析。
在多数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集中的学术性分析,总结了如下特点:
(一)从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概念的角度将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研究,有利于对资源进行评价。
(二)将生态旅游进行区分细化,避免人们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与泛滥。遵循旅游资源分类有利于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构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并达到以下的研究目的:1、使环境资源分类更加完全系统;2、能更好的区分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3、能够相对于其他的单体分类,更好的指导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五、结论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不合理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依靠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当地有关部门在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时,没有对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开发方式就是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没有结合贵州民族地区当地的具体情况,比如贵州民族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对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特殊优势。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待完善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现阶段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各地区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区域协同优势,各地方政府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没有协调统一,这就造成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和人才的浪费。不利于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长远发展。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关建议
(一)要改变传统发展策略,开展生态旅游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旅游资源或者说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旅游也很难实现持续发展。贵州相关部门在制定旅游发展策略时,要重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贵州民族地区的特殊优势,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保护。比如在贵州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村落景点时,要注意对原有民族文化村落的建筑风格、建筑实体进行保护,可以考虑按照原有的比例和风格样式进行仿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应以“生态旅游”为基础,并作为贵州旅游开发最佳模式选择。
(二)要加大政府规划力度,增强协同效应
在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时,当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作,贵州省政府可以出面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地方政府在省政府的规划下统一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要做到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政府规划相一致。坚决制止地方政府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时,不按照相关规划,各自为政的做法。要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增强地方间旅游开发的协同效应。使开发效益最大化、开发过程科学化规范化。
(三)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塑造品牌形象
在进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贵州旅游资源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具有“天人合一”内蕴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性,以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把突出特色、发掘特色作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支点,制定以“特”取胜的新战略,在“特”字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贵州旅游业的独特文化内涵,使之成为贵州旅游形象包装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