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抽搐的急救范文

儿童抽搐的急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抽搐的急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抽搐的急救

第1篇:儿童抽搐的急救范文

关键词:毒鼠强 中毒 抢救 护理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the first aid and nursing procedures for a collective tetramine poisoning case of 13 children. All children are recovered by gastric lavage, catharsis to remove the poisons completely; using poison-expel and calm drug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control convulsion; and using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o prevent MODS actively. The emergent agency functions well ensure the rescue, and the skilled, responsible nurse familiar with the psychology of children is the key to success.

[Key words] Tetramine (TET); Poisoning; First aid; Nursing care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729-2190(2007)7-0013-02

毒鼠强(tetramine TET 四亚甲基二砜四胺)是一种剧毒灭鼠剂。主要经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迅速吸收入血,中毒后数分钟至30分钟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头昏、呼吸急促、动作失调、痉挛、甚至角弓反张。突出表现是严重程度不等反复发作强直性抽搐、惊厥、昏迷,严重者常因呼吸麻痹迅速死亡。2002年11月25日我院收治某幼儿园13例突发儿童群体毒鼠强中毒,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13例儿童全部治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例患儿,男8例,女5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岁。因在幼儿园误食被人投有TET的米粥后相继中毒。

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儿有头昏、恶心、呕吐、面色苍灰、烦躁与精神萎靡交替出现,四肢肌张力不同程度增高,2例出现抽搐、意识朦胧,抽搐控制后转为狂躁,持续约半小时,3例出现中度发热,3例听诊肺部有湿罗音,4例心率加快,超过150次/分,3例心率减慢,小于50次/分。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13例患儿白细胞总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心肌酶谱、肝功能均有轻-中度升高,胆碱酯酶均无减少,生化项目基本正常。

1.4 胃内容物检查:

取呕吐物送市防疫站化验鉴定为TET中毒。

1.5 心电图检查:

心动过速4例,过缓3例,其中2例ST段下移,T波倒置,正常6例。

1.6 脑电图检查

轻度异常2例,边缘性5例,正常6例。

2 救治方法

2.1 洗胃、导泻

全部患儿用16号硅胶胃管经口腔插入胃中,接自动洗胃机,用清水反复洗胃至洗胃液清澈为止,洗胃后胃管注入50%硫酸镁导泻,并按30ml/次/天口服,连用3天。

2.2 镇静、止痉

苯巴比妥钠按5mg/kg/次肌注,4~6h重复使用;抽搐严重者,加用安定,按0.5mg/kg/次,静推,直至惊厥控制为止。

2.3 解毒治疗

二巯基丙磺酸钠,按5mg/kg/次,第1d每4h一次肌注,第2d每6h一次肌注,第3d每8h一次肌注,依次递减,连用5~7d。

2.4 保护脏器功能

对于抽搐严重的患儿应用20%甘露醇,防止脑水肿;呼吸困难,给予持续吸氧;全部患儿均使用能量、果糖、VC、肌苷、肝太乐等,以保护心、脑、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3 结果

13例患儿经过8~10d救治,全部治愈出院。

4 随访

13例患儿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回院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脑电图、肝功能、心肌酶谱、血生化检查,三次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无后遗症遗留。

5 讨论

5.1 组织管理协调,各方配合到位

我院属基层医院,同时救治13名中毒儿童是有难度的。接到报警后,医院立即启动应急系统,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各类医护人员及时到位,迅速成立院内专家急救小组,制定统一的治疗方案和临床观察指标;抢救药品、器械、设备紧急调配,及时供应;科主任、护士长将临时调集的医护人员统一安排,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第一时间收集了患儿呕吐物送检,在最短时间迅速明确了中毒原因,调整抢救措施,赢得了抢救时间。

5.2 洗胃、导泻,彻底清除体内毒物

TET主要通过消化道黏膜吸收入血,尸检证实[1]中毒后8h内胃肠道黏膜毒物浓度最高,故洗胃应尽量在中毒8h内完成,以减少毒物的吸收。由于是群体中毒,又都是儿童,入院后,急诊护士按病情轻重、急缓,分批次争分夺秒给予洗胃、导泻。洗胃时,选用管壁柔软、刺激性小的16号硅胶胃管[3],充分胃管,动作轻快,以防止或避免小儿胃黏膜损伤。胃大弯位于左侧,水流方向与胃的走向一致,能充分稀释胃壁上的毒物且缩短洗胃时间[3],因此,让患儿取左侧卧位,家属和助手妥善固定患儿,避免其过度挣扎,以免胃管戳伤食管及胃黏膜。用10000 ml左右清水洗胃,直至洗胃液清澈为止,再经胃管注入50%硫酸镁导泻,并按30ml/次/天,连用3天。张希洲等[4]采用大黄导泻,发现血清TET的浓度、脏器功能受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病死率降低,预后好,值得借鉴。本组对于2例病情较重的抽搐患儿,于24h内每间隔4~6 h再次300~500 ml清水洗胃,以减少毒物重吸收。有报道,中毒者虽经洗胃,但15h后取胃液仍可检测出TET浓度达69ug/ml[5]。患儿洗胃多不能很好地合作,有的患儿意识不清或频繁抽搐,若处理不当,可造成呕吐物、分泌物误吸入气道引起窒息,因此洗胃前备好吸痰器及抢救用药,洗胃时要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的变化,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以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口腔、鼻腔及有创面的皮肤等可能沾染毒物的部位,及时更换被污染的衣服,以减少TET通过黏膜的吸收。

5.3 尽早应用解毒镇静药物,积极控制抽搐发作

TET属神经毒性灭鼠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兴奋性,中毒后出现剧烈的惊厥作用,其作用机制是TET拮抗了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GABA),使中枢神经呈过度兴奋致惊厥,但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呼吸肌痉挛性麻痹或窒息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全身肌肉反复强直性痉挛,可导致骨骼肌损伤,加重脑水肿及其他器官组织缺血、缺氧,进而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尽快彻底制止抽搐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按医嘱应用苯巴比妥钠5mg/kg/次肌注,视病情变化4~6h重复使用。早期国外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早期使用苯巴比妥钠可竞争GABA受体,从而阻止TET与该受体结合所致的毒性作用,降低死亡率。提倡苯巴比妥钠应尽早用,减量慢,持续时间长。对全身抽搐、四肢痉挛似癫痫样大发作的患儿,加用安定,按0.5mg/kg/次静推,直至惊厥控制为止。余晓军等[6]认为,持续静脉滴注超大剂量安定,尽早控制抽搐,可获得成功抢救,患儿应用安定剂量可达到4.3~7.5mg/kg。动物实验[7]亦显示,TET染毒大鼠静推安定后,强直惊厥波迅速消失并转呈高幅慢波,大鼠亦由惊厥转为睡眠状态。

TET目前在临床上无特效解毒药,常有文献报道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有一定的解毒止痉作用[8]。一系列临床研究[9,10]也都证实了二巯基丙磺酸钠对TET良好的解毒作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是重金属解毒药,可使血液中TET降解,可能通过与TET竞争GABA受体,恢复GABA功能,抑制大脑异常放电[11]。本组13例患儿应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按5mg/kg/次,第1d,每4h一次肌注,第2d,每6h一次肌注,第3d,每8h一次肌注,依次递减,连用5~7d。取得理想效果。

5.4 综合治疗,积极防治MODS

TET中毒临床上可序贯引起脑、骨骼肌、胃肠、心肝、肺、脾肾等多脏器功能不全,引起MODS[12]。因此除控制抽搐及清除毒物外,应加强综合治疗和护理,积极防治呼吸衰竭和脑水肿,改善心、肝以及其他组织细胞功能。根据病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或改高流量吸氧,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护脑应尽早使用脱水剂甘露醇,以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给保护胃肠药物,防止应激性溃疡。患儿不耐饥饿应尽早实行胃肠内营养,早期给牛奶、米糊等易消化低蛋白流质,减少氨的形成,防止血氨升高,加重肝功能损害。选用果糖、能量合剂、VC、肌苷、肝太乐等保护心肌、肝脏等重要器官。

5.5 保持静脉输液通道的通畅

TET吸收入血后,以原型存在于体内,排泄缓慢,易致二次中毒[13]。应用药物、快速补液、利尿排毒,均要求静脉输液的通畅,以保证大量液体及时进入体内,稀释和排除血中TET含量,减少对脏器的损害。本组患儿年龄小,哭闹难配合,要求护士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又要有高超娴熟的技术,要求静脉输液穿刺一次成功,减少患儿痛苦、恐惧,肢体输液要求固定良好,高度重视对静脉输液通道的保护,及时观察血管局部有无肿胀、针头脱出等情况,保证液体的及时输入。

5.6 心理护理

由于是突发的群体性灾害事件,中毒患儿多,年龄小,中毒造成肌体的痛苦,加上洗胃、肌肉和静脉注射、抽血化验的疼痛,以及患儿家长未能及时赶到医院,造成患儿不同程度的哭闹、无助、恐惧情绪,此时,我们通过固定护士对患儿一对一进行全面的、连续的护理,拉近了和患儿的距离,密切护士和患儿的关系,加强关心和爱护,充分利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了解患儿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理解患儿表达需要和要求的特殊方式,逐步取得患儿信任,增加了患儿信任感和安全感,取得积极配合。如在一些非痛苦检查项目中,多表扬和鼓励患儿自觉配合,如做脑电图检查,护士安排年龄大的懂事的孩子先做,让其他患儿在一边观看,消除恐惧心理,并不断表扬和鼓励,使其能顺利、安静的配合作好检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亦武,刘良,唐龙.毒鼠强中毒尸检5例病理分析[J].法医学杂志,1998,14(4):214~215.

[2] 彭雪娟.留置胃管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32.

[3] 杜娟.洗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临床医学,2002,22(8):61.

[4] 张希洲,刘军,杨兴易,等.大黄和维库溴铵救治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42~544.

[5] 张峰. 毒鼠强中毒的抢救与护理[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1,8(19):2297~2299.

[6] 余晓军,高金星,袁晓云.持续超大剂量静脉滴注地西泮抢救重度毒鼠强中毒儿童四例[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2,20(2):146.

[7] 胡国新,陈醒言,周红宇,等.二巯基丙磺酸钠及合用安定对毒鼠强急性中毒动物的保护作用[J].劳动医学,2001,18(5):288~290.

[8] 张春颖,朱桐军,陈醒言,等. 二巯基丙磺酸钠对抗四次甲基二砜四胺的致惊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11):736~738.

[9] 熊致明,徐永前,罗仙桃,等. 二巯基丙磺酸钠抢救急性毒鼠强中毒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7):439.

[10]王瑞兰,沈邦干,黄卫,等. 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重症四次甲基二砜四胺中毒的临床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0):696~697.

[11]潘国权,严纯雪.小儿急性毒鼠强中毒的血液灌流治疗[J].小儿急救医学,2002,9(2):80.

第2篇:儿童抽搐的急救范文

高热惊厥是临床上小儿常见的急症, 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 临床常表现为小儿突然丧失意识, 体温可达39℃以上, 出现全身对称性、强制性、痉挛性面部以及四肢肌肉抽搐, 可伴有两眼上翻、斜视、屏气、发绀以及大小便失禁[1]。若小儿高热惊厥时间长, 或者反复发作, 容易损伤脑部甚至危及生命[2]。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控制高热惊厥症状及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为此本院选取2011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80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80例, 其中男53例, 女27例, 年龄6个月~6岁, 其中69例6个月~3岁, 11例3~6岁;体温38~41℃, 其中18例38~39℃, 57例39~40℃, 5例>40℃。

1. 2 方法 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患儿发生高热惊厥的原发疾病, 并总结急救与护理对策。

2 结果

2. 1 原发疾病 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发疾病中上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 可达53.75%。见表1。

2. 2 预后分析 所有患儿均给予退热、止惊等方法治疗原发疾病, 并给予相应护理, 惊厥发作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经3~7 d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年, 16例患儿复发, 给予有效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

3 讨论

3. 1 急救与护理对策

3. 1. 1 维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惊厥发作时应立即使其平卧, 解开其衣领, 使其头偏向一侧, 以免呕吐物或者唾液吸入气管导致窒息, 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 保持其呼吸道通畅。若患儿频繁抽搐, 可放置牙垫以避免咬伤舌头[3]。

3. 1. 2 吸氧 患儿惊厥发作时很容易导致呼吸不畅和组织缺氧, 若脑组织发生缺氧很容易引发脑水肿, 因此应及时给予吸氧, 通过鼻导管吸氧0.5~1.5 L/min, 面罩吸氧2~3 L/min, 可快速改善患儿脑组织的缺氧状态。

3. 1. 3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由于多数高热惊厥患儿因发生抽搐急诊而来, 应快速且准确地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给予退热、止惊等急救药品, 建立静脉通道应选择患儿粗、直且便于固定的静脉, 同时确保静脉通畅。

3. 1. 4 用药护理 首选安定作为治疗药物, 剂量为0.2~0.5 mg/(kg?次), 缓慢静脉滴注, 若症状没有得到缓解可于15~20 min后进行重复给药。由于该药具有抑制呼吸、心跳以及降低血压的缺点, 因此需要密切观察其呼吸和血压的变化情况, 若患儿持续并频繁发生抽搐, 可给予静脉滴注20%甘露醇, 控制好静脉滴注的速度, 需要在30 min内滴完, 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尿量变化情况[4]。

3. 1. 5 高热护理 由于高热可加重患儿的抽搐和痉挛, 使脑组织缺氧, 从而引发脑水肿, 因此应积极控制患儿的体温, 主要采用头部物理降温, 使用30%的乙醇或者给予包裹冰块的薄巾冷敷在患儿的额头上, 放置时间应

第3篇:儿童抽搐的急救范文

【关键词】 高热惊厥;抽搐;治疗护理原则

高热惊厥又称之热性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习惯生称为:“小儿抽风”,各年龄均可发生,尤以婴幼儿(6个月-3岁)较多见。病症也是儿童中枢性器质性病变及功能行异常而产生为重后果的症状。临床界定为体温值标准为:体温超过38、5度以上,发热时,出现中枢兴奋性增高,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全身抽搐,可诊断为小儿高热惊厥。要快速诊断,早期治疗,延误治疗时机,会可造成小儿惊厥时间过久,脑细胞缺氧性损害而危及生命,要给予积极组织抢救,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尤为重要,现将我院儿科门诊及治疗室内出现的56例高热惊厥患儿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6例惊厥患儿中,男患32例,女患儿24例,年龄6-7个月,其中年龄6个月-12个月30例,13个月——2岁15例,3岁-5岁11例。出现高热惊厥患儿体温在38.5-40℃,42例患儿出现四肢抽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朦胧,发作时间5s-10min;14例患儿出现突然发作的意识丧失、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动,口唇紫绀、牙关紧闭,发作时间4-13min,其中3例患儿伴小便失禁。第一次发生惊厥患者46例,有既往惊厥病史患者10例。56例患儿经控制惊厥等治疗后均痊愈出。

1.2 诊断标准 ①婴幼儿期体温骤然升高39-40℃以上并有惊厥发作,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②起病年龄6个月-3岁多见,5岁以上少见,有遗传史;③惊厥出现时间多在发热开始后12h内,在体温骤升时(38.5度)以上,突然出现短暂性的全身痉挛性发作,意识短暂丧失,多在10分钟内缓解。缓解后意识清楚。少数人可持续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同一次患病发热中抽一次,很少抽2次以上。

2 急救护及救治原则

惊厥急救处理的目的,是预防惊厥时间长引起颅内高压,使脑细胞损伤,减少后遗症。救治原则:及早明确诊断,治疗原发疾病,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以防惊厥,减轻患儿病痛。

2.1 保持呼吸畅通惊厥 发作时立即松解衣领及腰带,清除口鼻部呼吸道分泌物,侧位和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备好急救用品,如开口器,吸痰机,气管插管用具等,痰多时给予吸痰,并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以防窒息,痰多时给予吸痰,注意吸痰时动作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应立即调节氧流量给予患儿吸氧,降低惊厥缺氧对脑细胞的损伤,以防止脑损伤的发生。

2.2 控制惊厥 控制惊厥除针刺合谷、百会、内关、涌泉穴外,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首选地西泮原液剂量为0.3-0.5mg/(kg次)最大剂量不可超过10mg,无效时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以上药物可交替使用。对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高热惊厥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3 降低体温 退热首选药物适当配合物理降温,使用药物降温,遵医嘱适当使用退热剂,但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尽量不用退热药,以物理降温为主。采取物理降温,脱去患儿外衣外裤,让患儿头和背部睡在4-8℃的水枕上,四肢用熱水袋保暖,以免引起寒战,体温将于38℃以下撤下水枕,或用温水或30-50%进行擦浴,擦浴中药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降温后30分钟测量体温。

2.4 迅速止痉 控制痉挛是救治患儿的关键,快速建立静脉,有效准确的使用镇静止惊剂,使患儿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要求护士提高穿刺技能,做到时穿刺准确率100%,并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静脉,以利于急救治疗。

2.5 脱水剂护理 患儿持续、发作惊厥频率高,常并发脑水肿,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给降低颅内压药物,常用有速尿、高渗葡萄糖、20%甘露醇等,注意输速,建议30min内滴完。使用中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出,有渗漏者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必要时加用利尿剂。

2.6 护理 患儿高热期间,忌食高热量食物,应以素食流质为主。病情好转后,适当酌加富有营养的食品,如鸡蛋、牛奶、藕粉等。根据季节变化,夏季时给予西瓜汁、番茄汁口举汁,冬季可饮鲜橘水、苹果泥。痰多时可予白萝卜汁,或荸荠汁。并鼓励多饮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饮食补充营养。

2.7 加强患儿生命体征的监护 密切观察体生命体征,做好监测:如,体温、脉搏、血压,呼吸、意识状态,特别是对于患儿抽搐的时间及相隔时间,并其特点及次数,做好病情记录,特别要注意观察惊厥后神志的恢复情况及呕吐情况,采取有效急救措施的准备。

3 结果

经过及时有效地急救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及生命体征,及时控制抽搐及降温、吸氧等护理,56例患儿进行病情观察,给予一系列护理措施后,呼吸道通畅,末出现脑损害及后遗症,治愈出院。

4 讨论

患儿高热惊厥属于急发病症,若出现反复高热可转化为小儿癫痫后遗症,积极救治是控制疾病发展的重要环节。

小儿高热惊厥的主要急救措施:①快速控制惊厥;②控制高温;③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针对高热惊厥的发病原因有效治疗,给予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药物,从而预防呼吸道感染,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救治小儿高热惊厥患儿起着关键作用。

小儿高热惊厥,属于儿科常见症状,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40%-50%,发病急,常导致窒息而造成脑损害。因此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有预见性护理意识,无论是候诊患儿和家庭患儿,每遇高热患儿,要测量体温,尽早降温,镇静治疗。如出现

惊厥按压人中、合谷穴进行缓解惊厥,避免高热惊厥发作,在其急救程序中,迅速控制惊厥和高热是关键,可提高疾病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56.

第4篇:儿童抽搐的急救范文

[关键词] 高热惊厥;抽搐;急救;抗感染;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a)-009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is suitable for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emergency treatment measures. 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from April 2015 to September 2016 to enter the hospital accept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give 78 cas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measures for its treatment, and emergency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he selected effect analysis. Results Study selected under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f children, children with fever duration(29.97±19.00)h, hospitalization duration(6.00±2.08)d, convulsions symptoms disappear time (4.26±3.00)d. In addition, cure are 52 cases (66.67%), excellent 16 cases (20.51%), effective 7 cases (8.97%) of the,invalid 3 cases (3.85%),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6.15%(75/78). Conclusion In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in clinical work, through emergency treatment measures, help children improve their condition, but also can further enhance the curative effect, thus has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 Febrile convulsion; Tic; First aid; Resistance to infection; Treatment effect

高热惊厥除了会对患儿机体健康造成影响外,还可能损坏其脑部健康,如果惊厥现象持续时间较长,会使其脑组织呈现出缺氧状态,不仅会诱发脑水肿,而且还可能使其脑功能出现明显障碍,除了会加大救治难度外,死亡率也会明显升高,所以要及时进行急救治疗[1]。此次为评定适合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治疗方案,从2015年4月―2016年9月进入该院接受诊疗的高热惊厥患儿中,随机选取78例进行分析,期待能进一步改善患儿病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进入该院接受诊疗的高热惊厥患儿中随机选取出78例进行分析,年龄0.5~4.3岁,中位值(2.11±0.37)岁,女性31例,男性47例。

1.2 方法

所有患儿都接受急救治疗方案:①给予患儿头颅CT检查、血常规检查、脑电图检查、尿常规检查、生化检查以及粪常规检查等。②给予患儿抗病毒疗法,即于生理盐水250 mL中加入热毒宁,共0.5~0.8 mL/kg,给予患儿静滴,1次/d。③对于体温已经超过38.5℃的患儿,予以服用0.2~0.3 mg/kg安定+5.0~10.0 mg/kg布洛芬,使患儿温度得到有效控制。④给予患儿镇静止痉方案,即选择水合氯醛对患儿进行灌肠,每次用药量是50.0~80.0 mg/kg,如果患儿伴随着抽搐现象发生,需间灌肠间隔期控制在8 h左右。⑤若患儿出现缺氧症状,还需予以及时吸氧,通过提升其血氧饱和浓度,可避免脑水肿症状发生。若其体温达到37.5℃,还可予以肌注5.0~10.0 mg/kg鲁米那,并将用药量控制在100.0 mg/次以内。⑥对患儿面色变化情况、意识状况、血气指数、瞳孔大小等进行观察,如果患儿出现长时间抽搐现象,需予以脱水疗法,即静注500.0~1 000.0 mg/kg甘露醇,一般用药2次即可,且间隔期控制在6 h左右,使患儿颅内压得到充分控制[2-3]。

1.3 疗效标准

接受急救治疗后,患儿神志已恢复至正常状态,不仅原发病症均已完全消失,而且惊厥症状未出现复发现象,即“治愈”;接受急救治疗后,患儿神志已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不仅原发病症均已经基本消失,同时惊厥症状偶有发作,即“显效”;接受急救治疗后,患儿神志状况已有改善,不仅原发病症均已显著好转,而且惊厥症状发生频率明显降低,同时其间隔期也明显延长,即“有效”;接受急救治疗后,患儿神志尚未完全恢复,不仅原发病症均未消失,甚至有加重问题出现,即“无效”[4-5]。

2 结果

研究入选患儿接受急救治疗后,其病情均已改善,78例患儿中,治愈52例(66.67%),显效16例(20.51%),有效7例(8.97%),无效3例(3.85%),其有效率96.15%(75/78)。此外,患儿退热时长(29.97±19.00)h、住院r长(6.00±2.08)d、惊厥症状消失时长(4.26±3.00)d。

3 讨论

李茜梅等[6]发现,惊厥属儿科多见症,不仅发病较急,而且以婴幼儿为主要发病对象,且往往会有意识障碍现象发生,因此治疗难度较大,如果疾病反复发作,还可能会使机体脑组织出现缺氧性的受损问题,需及时进行治疗。高热惊厥属儿科临床急重症,年龄越小者发病率越高,如果发病多次还未得到医治,很有可能会伤害到小儿的脑组织,该病症发病机理是:机体大脑中的神经元组织出现异常放电现象,以至于其骨骼肌群组织出现突发性、短暂性的收缩停止现象,致使机体肌肉组织出现阵挛性或者是强制性的抽搐现象,导致疾病发生[7]。

一般而言,小儿出现惊厥症状后,其局部骨骼肌群组织、全身骨骼肌群组织都会呈现出收缩状态,并且出现高热以及意识障碍等问题,而出现这些情况的诱因之一是小儿大脑组织尚未达到完全发育标准,不仅如此,高热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以及年龄因素都可能引起惊厥,其中又以高热因素最为常见,由于婴幼儿群体的神经系统尚未达到完全发育标准,其脑组织内的神经组织呈现出兴奋状态,抑制性递质则表现出不稳定性特征,加之小儿免疫功能还处于不完善阶段,一旦消化道系统或者呼吸系统出现感染问题,就可能会有高热现象发生,并对机体运动神经细胞产生刺激感,导致其异常放电,最终引起惊厥[8]。

高热属惊厥现象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以1~3岁小儿为主要发生对象,通常会有突发性意识障碍、四肢肌肉组织阵挛型收缩或者是头部后仰等症状出现,部分患儿会出现口吐白沫以及眼球固定等问题,若持续时间较长,极易使脑组织呈现出缺氧状态,导致脑水肿症状发生,危及患儿生命,所以要及时进行急救治疗,通过予以全方位检查,在确定患儿病情状况的基础上,予以抗病毒疗法、降温治疗、镇静止痉治疗、吸氧治疗以及脱水治疗等措施,使患儿病情得到充分控制,避免痉挛症状持续出现,防止脑水肿问题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9]。此次研究中,对78例入选患儿进行急救治疗后,所有患儿病情均已改善,患儿的有效率是96.15%(75/78)。此外,患儿退热时长(29.97±19.00)h、住院时长(6.00±2.08)d、惊厥症状消失时长(4.26±3.00)d,与宋会群等人[10]研究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30.12±18.09)h、惊厥症状消失时间(4.69±3.05)d、住院时间(6.28±2.27)d;对照组分别是(45.92±23.47)h、(7.28±2.67)d、(9.23±2.57)d]相符。

综上所述,对于高热惊厥患儿,在临床治疗工作中,通过进行急救治疗措施,有助于改善患儿病情,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其疗效,因此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晓红,沈娟,马秀云,等.儿神经科便携式惊厥急救箱的设计及应用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6,37(5):47-48,51.

[2] 吐克逊・哈山,阿不都艾尼・买买提.高热惊厥患儿急救治疗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1):93,96.

[3] 张S健,邱鹏玲,周水珍,等.儿童非惊厥性癫(G)持续状态的脑电图评估[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9):708-711.

[4] 方美芬.小儿高热惊厥64例急救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61.

[5] 陈丽芳,谢秋艳,何东萍.62例小儿高热惊厥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7):39.

[6] 李茜梅,汤昱,李冰,等.冰冻绿豆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急救处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4):131.

[7] 金晓红,马秀云,时萍,等.儿神经科便携式惊厥急救箱的设计[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33):4182.

[8] 郭巧英,张海慧.观察小儿惊厥的系列流程与急救护理的分析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6):361,363.

[9] Lin,W.-Y.,Muo,C.-H.,Ku,Y.-C,et al.Increased association between febrile convulsion and 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ren: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Pediatric neurology,2014,50(4):329-333.

第5篇:儿童抽搐的急救范文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在国际上称日本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该病起病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可有后遗症[1]。是威胁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我院2006年共收治乙型脑炎19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0~48岁,18例年龄在6岁以内,其中2岁内4例,2~5岁10例,5~6岁4例,仅1例为成人。19例均来自农村,9例从未进行过预防接种,10例预防接种不正规,是否接种乙脑疫苗情况不详,绝大部分家庭或邻居家中均饲养有猪、牛等。发病季节为7月中、下旬与8月上旬,其中7月中、下旬发病的有12例,8月上旬发病7例。所有病人入院后均做了脑脊液检查及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查。

1.2 临床特点:所有病例都以无明显诱因的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均达到39 ℃以上。抽搐3次以上12例,意识障碍18例、脑膜刺激征13例,病理反射阳性8例,头痛6例,呼吸衰竭3例,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3例。

1.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00×109/L 14例,中性细胞升高9例,大细胞升高5例;脑脊液:清亮、透明、压力升高,涂片均未找到细菌,白细胞计数在10~130×106/L,糖及氯化物正常。

1.4 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有明显季节性,均发生于夏秋季节;(2)起病急,有高热、抽搐、昏迷等;(3)发病年龄在6岁以内(仅1例为成人);(4)脑脊液有异常改变;(5)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1.5 合并症:合并支气管肺炎的7例,肺不张2例,肺出血1例,应激性胃溃疡致消化道出血1例,心肌损坏2例,低钠、低钾血症3例。

1.6 治疗及转归:全部病例均给予了抗病毒、脱水、预防继发感染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冰敷或戴冰帽)或药物降温,伴有抽搐者给予止惊药物,并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呼吸道通畅,恢复期给予脑活化剂,19例中治愈6例,好转10例,死亡3例,1例继发癫痫。

2 讨论

乙脑是以脑实质炎症、神经原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从大脑到脊髓都可被侵犯,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以夏秋季多见,经蚊及血吸昆虫传播,是人畜共患疾病,猪是乙脑病毒扩散的主要宿主[3]。由于我地气候炎热,部分病例的发病可以提前到6月,但大部分集中在7月中、下旬,且来势凶猛,以中、重型为主,这可能跟这时期乙脑病毒的毒力较强有关。从感染的人群来分析,19例患者均来自农村边远地区,9例从未进行过预防接种,10例预防接种不正规,是否接种乙脑疫苗情况不详,这与目前我地农村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的较多,孩子均由婆婆爷爷看管,对接种育苗的知晓率不高,预防接种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并且19例感染者中有1例为成人,这说明今年乙脑的感染人群较往年有所变化,因此对乙脑的预防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在乙脑流行区域,应把乙脑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免费接种),严格按照乙脑免疫程序,定时开展乙脑免疫接种,并尽量照顾散居儿童和流动儿童,使之成为规范化、程序化的乙脑预防免疫工作。

在农村地区,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人居环境,消除生活区及猪舍区蚊虫孳生场所,做好防蚊灭蚊工作,防止乙脑传播和流行,在乙脑流区域,加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健康教育,普及乙脑预防接种和灭蚊防蚊知识,提倡夏季使用蚊帐。对于乙脑流行区域,在乙脑流行季节到来之前的1~2月进行乙脑疫苗的普遍预防接种,对预防乙脑流行与传播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 传染病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

第6篇:儿童抽搐的急救范文

关键词:现场胸外按压 人工呼吸 等待救援

中图分类号:U4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224-01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事故的频发,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迫在眉睫。时间就是生命,据调查人的心跳、呼吸骤停后4 min内急救,存活率50%,5分钟为25%,8min为0。许多事故现场目击者除了拨打120外,面多生命垂危的患者,常常一筹莫展,使得一些处于生死关头的伤员丧失了最宝贵的抢救时机。而现代道路交通伤害救护概念,则强调在事发的现场要先抢后救,抢中有救,立足当场对伤员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据统计,伤者本人,或第一目击者若接受过现场急救培训,通过自救与互救,60%以上的生命是可以挽回的。

第一步:急救前的判断和思考

首先是评估事故现场是否安全。例如,在事故现场100 m外摆放显著地黄色标志,已提醒过往车辆减速绕道行驶,确保施救安全。听听汽车的引擎是否关闭,闻闻有没有汽油泄漏等一样的气味。关闭车内引擎,滑坡地带还需拉近手擎,并用石头固定车轮。确认安全的前提下,救护人员再进入现场。发现单人昏迷或出血者,应先抢救,随后呼救;若受害人数众多,应立即呼救。

第二步:判断伤情

应以目测、感觉、询问、触摸等方式来判断遭遇车祸的患者的伤势轻重。首先轻拍伤者看其是否有意识,呼吸是否平稳,有没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休克的表现。如有精神萎靡,面色灰白要考虑大出血的可能。用手触摸伤者颈部动脉,判断是否有心跳,贴近伤者面部感觉是否有呼吸,如心跳停止迅速放平患者,做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实施心肺复苏。

第三部:实施救护

通过判断后,展开现场施救。这之前的准备工作要迅速有效。控制在1~2 min之内。

急救具体操作如下:

三人搬运法:三人并排,一人托住肩胛部,一人托住臀部和腰部,另一人托住双下肢,三人同时把伤员轻轻抬起。重点保护伤者的腰椎和颈椎。防止脊柱弯曲或扭转,严禁一人抬胸、一人抬腿的拉车式搬运。避免二次损伤。

对呼吸心跳停止的伤者,首先开放气道(airway,A):在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CPR及ECC指南中有一个重要改变是在通气前就要开始胸外按压。胸外按压能产生血流,在整个复苏过程中,都应该尽量减少延迟和中断胸外按压。而调整头部位置,实现密封以进行口对口呼吸,拿取球囊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等都要花费时间。采用30∶2的按压通气比开始CPR能使首次按压延迟的时间缩短。有两种方法可以开放气道提供人工呼吸:仰头抬颏法(图1)和推举下颌法。后者仅在怀疑头部或颈部损伤时使用,因为此法可以减少颈部和脊椎的移动。遵循以下步骤实施仰头抬颏:将一只手置于患儿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注意在开放气道同时应该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对大出血的伤者要设法止血。骨折的给予包扎和固定,有抽搐现象的应该用毛巾或布类折叠成带状横至于上下臼齿之间以防伤者咬舌等。肠外溢的伤员,搬运时应当膝后垫高以缓解腹腔压力。颅脑损伤时要采取侧卧或俯卧中间为,并保持呼吸道德通畅。

胸外按压: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或用胸外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急救者可采用跪式或踏脚凳等不同,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不接触胸壁(图2)。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下压深度至少为125px,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左右,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对于儿童患者,用单手或双手于连线水平按压胸骨,对于婴儿,用两手指于紧贴连线下放水平按压胸骨。为了尽量减少因通气而中断胸外按压,对于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时可采用15∶2的比率。如双人或多人施救,应每2 min或5个周期CPR(每个周期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更换按压者,并在5s内完成转换,因为研究表明,在按压开始1~2 min后,操作者按压的质量就开始下降(表现为频率和幅度以及胸壁复位情况均不理想)。

人工呼吸(breathing,B):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所有人工呼吸均应该持续吹气1 s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如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使胸廓起伏,可再次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过度通气(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可能有害,应避免。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借助急救者吹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从而减轻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方法为:将者仰卧置于稳定的硬板上,托住颈部并使头后仰,用手指清洁其口腔,以解除气道异物,急救者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病人的鼻孔,用自己的双唇把病人的口完全包绕,然后吹气1 s以上,使胸廓扩张;吹气毕,施救者松开捏鼻孔的手,让病人的胸廓及肺依靠其弹性自主回缩呼气,同时均匀吸气,以上步骤再重复一次。对婴儿及年幼儿童复苏,可将婴儿的头部稍后仰,把口唇封住患儿的嘴和鼻子,轻微吹气入患儿肺部。如患者面部受伤则可妨碍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进行口对鼻通气。深呼吸一次并将嘴封住患者的鼻子,抬高患者的下巴并封住口唇,对患者的鼻子深吹一口气,移开救护者的嘴并用手将受伤者的嘴敞开,这样气体可以出来。在建立了高级气道后,每6~8 s进行一次通气,而不必在两次按压间才同步进行(即呼吸频率8~10次/min)。在通气时不需要停止胸外按压。直至呼吸循环回复,或有医生到场。才可以终止救护。

对大出血的伤者要设法止血。骨折的给予包扎和固定,有抽搐现象的应该用毛巾或布类折叠成带状横至于上下臼齿 之间以防伤者咬舌等。肠外溢的伤员,搬运时应当膝后垫高以缓解腹腔压力。颅脑损伤时要采取侧卧或俯卧中间为,并保持呼吸道德通畅。

时间就是生命,在现场目击者第一时间的救助,第一时间的循环再建立为伤者生还提供先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曹宝新,陈兵编.精通急救[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儿童抽搐的急救范文

临床资料

1.1转运指征 转运指征过严或过宽均不利于患儿。由于我国目前尚无规范化的标准,在地区性的NTNP应当有适合于当地情况的转运指征2 ①新生儿重度窒息后伴有呼吸困难、青紫,出生体重<1500g或胎龄《34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核黄胆,新生儿感染(败血症、重症新生儿肺炎、硬肿症),新生儿气胸,先天性心脏病,② 婴幼儿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③频繁抽搐④急性肾功能衰竭

1.2转运申请

①谈话:符合转运指征的与患儿家长谈话,告知需转运及转运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和经济负担,征得患儿家长理解和同意,签订危重患儿转运同意书。由于病情危重,患儿在转运途中及上级医院抢救过程中随时有发生意外的可能,需在转运前向家长交代清楚并签署书面转运同意书,以防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②联系:符合需要转运的病情向上级医院提出转运要求,与上级医院电话联系,详细说清求救医院、详细地址、转运目的、患儿当前病情、需监护或抢救可能。

③转运组织人员,确定转运专业医师、护士和司机,并通知出发时间,要求在10-15min内出发。

④转运前工作,根据患儿病情和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现场抢救,稳定生命体征

:包括呼吸、循环、血压、血氧、体温等。建立和保持通畅的静脉通道,扩容,纠正酸碱紊乱和低血糖、止痉等,重点把握呼吸道处理、 循环情况,检查吸引器、复苏囊通气效果等。做好病历及各种检查结果的记录,记录病情经过和使用药物,填好病情介绍等。

⑤转运中的工作,途中注意保护患儿合适的,防止颠簸和跌落,保持呼吸道和输液管道的通畅,避免及矫正各种异常,有效维持患儿体温,密切观察患儿面色、体温、呼吸及皮肤颜色等变化,对于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如痰堵、窒息、频发呼吸暂停、低体温或高热,甚至心跳骤停均需要应急处理。在抢救同时,与上级医院联系,以获得指导,或做好抢救准备。

结果

2.1 一般资料,128例转运危重患儿中,男75例,女53例,年龄分布:新生儿78例占 60.9 %,~1岁的婴儿30例,占23.4%,1岁以上20例,占15.6%。全部危重患儿安全转运至上级医院,收治到新生儿科72例,占56.2%,感染科26例,占20.3%,小儿外科6例,占4.6%,五官科1例占0.7%,、儿科23例,占17.9%,转运在急救室抢救5例,占3.9 %。

2.2原发病分布 转运患儿的原发病有新生儿疾病(尤其早产儿)、重症肺炎和各种感染为主如传染病重症手足口病、重症痢疾;意外伤害有溺水、药物中毒、蜂敕伤等;外科疾病为肠梗阻、肠套叠等;五官科为气管异物;其他如急性喉炎、心律失常、心肺复苏后和重度营养不良等。见表1

表1 转运重症患儿原发病分布情况

原发病 例数 百分数(%)

新生儿疾病 78 60.9

重症肺炎 16 12.5

外科急诊 6 4.6

意外伤害 3 2.3

感染性疾病 20 15.6

五官科 2 1.5

其他 3 2.3

合计 128 100

表2 新生儿转运情况

原发病 例数 百分数(%)

早产生活能力低下33 42.3

肺透明膜病 10 12.8

高胆红素血症 5 6.4

胎粪吸入综合症 6 7.6

新生儿肺炎 6 7.6

HIE 9 11.5

新生儿外科疾病 3 3.8

其他 6 7.6

合计 78 100

讨论

第8篇:儿童抽搐的急救范文

【关键词】复方苯乙哌啶中毒;急救;护理;小儿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33-01

1 临床资料

1.1 本院2004年6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复方苯乙哌啶小儿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其中小于1岁1例,1~3岁24例, 4岁1例。

2 中毒的急诊处理

2.1 急诊入院的患儿,护理人员需迅速了解患儿病史,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迅速作出病情判断,协助医生尽快做出诊断,以利抢救。

2.2 清除毒物:给予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

2.3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大量补液,以保证抢救用药迅速准确及时输入。

3 护理

3.1 急救的护理

3.1.1 开放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呼吸衰竭的昏迷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同时准备吸痰装置。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呼吸运动不协调,昏迷等情况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如痰多、气管导管不畅或插管后无有效的自主呼吸,立即行气管切开,备好呼吸机。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小婴儿可用头罩吸氧3-5L/min。昏迷不醒,静推纳洛酮0.1mg/kg,间隔30min再推注1次。

3.1. 2 严密观察病情:在护理工作中,应密切观察患儿意识、体温、脉搏、心率、呼吸、瞳孔、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的变化,并记录。发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处理,并做好各种抢救工作。

3.2 洗胃护理:

3.2.1 洗胃胃管宜选粗大,以防食物残渣堵管,每次冲洗入量不超过胃容量1/2,洗胃量500~1000ml[2]。毒性大,服量多者,洗胃量至少大于1000~5000ml,直至洗出液变清为止。

3.2.2 洗胃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应用解毒剂,避免药液被胃酸分解后又被吸收,促进毒物排泄。大量输液,给予利尿剂,观察尿量、比重,及时记录,以便及时调整输液量和速度。保护肝功能,注意保持电解质平衡。

3.2.3 洗胃后,给患者更换衣服、被褥,保暖。观察洗胃后反应和效果,注意有无合并症,做好口腔护理,昏迷、休克患儿注意角膜护理。

3.3 饮食护理:调理饮食、给营养丰富、多维生素、半流质饮食,减少对胃黏膜刺激。

3.4 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患儿发病突然、病情急重,家长缺乏适当知识,担心小孩病情。服药中毒者家长对未照顾好小孩感到自责,应开导家长关心爱护患儿,向家长耐心解释疾病,治疗及预后,以取得家长信任及配合。

3.5 出院指导:嘱家长应管理好家中备有药品,要加强对儿童的保护,慎重收藏药品,药品应放在小孩不易取到的地方,最好用带锁的柜子,特别是复方苯乙哌啶毒性较大,家长一次量不要买的太多,以防患儿中毒,避免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现在特别是商业性药房多,复方苯乙哌啶一次售一瓶(100片)。基层社区医生一次只给1-2片就行,不要给5片以上。同时告知家长:如果药物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马上就诊尽早处理,服药时间超过6小时也要洗胃。

4 结果:26中毒患儿治愈26例,无一例有并发症。

5 讨论

5.1 急性中毒是儿科急诊常见的危重急诊,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带着,监护不力。

5.2 幼儿是小儿中毒的高发年龄段,夏季暑期中毒小儿多见,防止小儿急性中毒,必须加强防范预防教育,加强小儿暑期管理带教,加强小儿监护,防范于未然。保管好药品,应把药品放置在小儿不能触及的位置。

5.3 大力宣传卫生知识,管理好孩子。家长买来的整瓶药丸放在家中,如复方苯乙哌啶因为药品口味甜,和小儿吃的糖丸相似,小儿分辨力差易误服。家长不能随便给小儿服用剂量、用法不详的药物,不盲目服用药物。

5.4 告诫家长:一旦发现小儿有不明原因的困倦,不明原因的瞳孔变化,意识障碍,无发热抽搐危及生命,均应考虑中毒的可能,应立即到医院救治。

参考文献

第9篇:儿童抽搐的急救范文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急救;体会分析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心脏骤停导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供血不足,死亡率极高,也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心血管疾病也日益增多。其中,心脏性猝死最为显著。由于,心脏性猝死多发于医院之外且突发无预料,因而对其的及时正确的抢救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科自2010年5月一2011年5月共抢救心脏性猝死患者16例,急救体会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4例,年龄35至85岁,平均年龄55.5岁;临床症状,头晕12例,呼吸困难16例,胸闷10例,意识丧失8例;既往身体健康者2例,患有高血压5例,糖尿病4例,心脏病6例,其中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者7例;发病时间,0:00―6:00 3例,6:00―12:00 5例,12:00―18:00 4例,18:00―24:00 4例;心脏骤停至复苏时间1―12f6.2±1.31min。

1.2 心脏性猝死诊断标准

1.2.1 主要表现

(1)患者突然丧失意识或抽搐,对声音和周围环境无反应。

(2)瞳孔散大。

(3)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

(4)心音消失。

1.2.2 一般表现

(1)皮肤苍白或紫绀。

(2)短暂的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后呼吸停止。

(3)检查时,心电图显示心室颤动、心脏骤停,脑电图呈静止型。

1.3 急救措施

1.3.1 正确判断心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

当患者出现突发性意识丧失时,首先判断是否伴有心脏骤停。根据心脏性猝死的诊断标准,出现大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心音消失等。若出现以上情况,因立即呼救,同时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 CPR)。主要措施为:疏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保持气道通畅是进行心肺复舒的前提。应采取口对口、口对鼻吹气,清除上呼吸道阻塞。进行人工呼吸时频率,成人一般为10―12次/min,婴儿或儿童为12―20次/min。对所有年龄段患者实施单人CPR及对成人实施双人CPR时,按压与通气比为30:2。对于婴儿和儿童实施双人CPR时,则应给予15:2的按压和通气。双人或多人在场实施CPR时,应每2分钟或5个周期CPR(每个周期CPR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更换按压者。

1.3.2 掌握熟练急救技术

在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尽可能争取及时给予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治疗。在1―15mim内进行第一次200J电击除颤,无效则继续进行第2次300J和第三次360J电击。在2―10min内建立静脉通道,时刻监测氧气吸入、心脏起搏及心电图情况。

1.3.3 熟练使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维护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方法,在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的同时,也要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心肺复舒的常用药为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多巴胺等呼吸兴奋剂。其中,肾上腺素为急救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可以在进行心肺复舒时增加全身循环阻力,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脏的血流量,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加强心脏收缩力。其标准剂量为静脉注射0.5~1.0mg,用药间隔不宜超过3~5min。利多卡因是治疗和预防心室颤动、心脏复跳的首选药。剂量一般不超过3mg/kg。阿托品提高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可以抑制腺体分泌有助于改善通气。多巴胺可纠正休克或改善复苏后脑灌注。

2 结果

16例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舒后进一步治疗,除1例出现病情恶化死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

3 护理体会

3.1 及时正确急救

在准确判断病情后,及时进行心肺复舒操作,尽早除颤,谨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维持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止出现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

3.2 严密监护,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患者精神、意识及病情的变化。及时处理先兆症状。加强心率变化、血钾浓度的监护。及时报告处理患者出现的不正常症状。

3.3 加强宣教

加强有关健康知识的宣教。在患者及家属中进行有关心脏病预防、心脏性猝死等基础知识的宣传。做好出院指导,定期复查,谨遵医嘱调养作息、饮食。

3.4 提高护士素质

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及处理心脏性猝死的心理素质。做好准备,在急救时,分秒必争,及时准确进行急救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