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污染防治方案范文

工业污染防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污染防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污染防治方案

第1篇:工业污染防治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铁腕治污方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深入排查环境隐患,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切实规范印染企业排污行为,建立印染企业环境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整治内容

整治目标:认真排查印染生产企业环境安全隐患,完善和改进废水、废气、噪声、固废治理设施,查处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预防环境和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强化污水处理站建设,充分发挥自动监控系统作用。建立健全印染企业环境管理软件资料,杜绝违法排污行为。

整治范围:全市范围内所有印染生产企业

整治要求:详见*市印染行业污染整治十项技术要求(附件1)。

三、方法步骤

㈠调查摸底阶段(2009年7月10日前)

对辖区内印染生产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填报印染生产企业登记表,查清印染企业实际生产规模,环保制度执行情况,污染防治情况。制定整改方案,于2009年7月25日前报市环境监察大队。

㈡自查自纠阶段(2009年7月15日前)

各印染生产企业对照整治技术要求,成立组织,明确责任,责任到人,迅速组织开展自查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㈢督促整改阶段(2009年8月15日前)

各印染生产企业根据各自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我局将通过日常监察、联合执法检查等形式,加强督查。对整改不力,敷衍了事的印染企业实行限期整改;对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依法处理。

㈣检查验收阶段(2009年8月30日前)

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整治材料,并进行归档,对整治到位的印染生产企业进行验收,完善一厂一档资料。

㈤后督察阶段(2009年9月30日前)

对验收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实行后督察制度,与市监察部门、当地政府联合督办,对督办后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一律限期治理,并依法从重处理。

四、主要措施

㈠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各印染生产企业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重视环保专项整治工作,切实将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市环保局成立专项整治工作督查组,加强督查,按时序进度确保完成整治任务。

㈡周密计划,保证质量

各印染企业要对照整治的技术要求,制定专门整治计划,周密部署,认真实施,同时加强检查,确保质量。

第2篇:工业污染防治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推进环保工作重点从污染控制转向全面治理,集聚人力、财力、物力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污染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综合整治目标

我市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总的目标是:两年初见成效,四年控制污染,六年水质达标。通过整治,使练江汕头段水质达到《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功能目标要求,做到水流清澈,生态平衡,为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提供合格安全的供水保障和良好的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要求:到2**5年,练江汕头段水质有所改善,发黑、发臭的水体明显减少,达到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Ⅴ类);到2**7年,练江汕头段水质有较大改善,达到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要求(Ⅳ类);到2*1*年,练江汕头段水质达到良好水平,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用水要求(Ⅲ)。

三、综合整治工程任务

汕头市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19.43亿元(“*”期间9.93亿元,“十一五”期间9.5亿元),其中潮阳区12.*6亿元,潮南7.37亿元。整个整治工程任务分为六个方面:

(一)严格控制工业污染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限制印染、造纸等行业的发展,练江流域原则上不得新建水污染型项目。巩固和提升“一控双达标”达标成果,坚决取缔“*小”和新“六小”企业,并防止其死灰复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合理布局工业,从源头控制和未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工业污染。要严格实施流域总量控制制度,至2**5年,要实现所有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总量控制在1998年水平,排放浓度达标,CODcr削减5148吨;至2*1*年,要实现所有工业污染源CODcr排放总量控制在2**5年水平。要严格按照国家6部委关于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行动要求,推动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练江流域水质保护规划》要求对污染严重企业实施停产治理,我市被列入停产治理企业有23家,见表1,其中潮阳区8家,潮南区15家,潮阳区和潮南区政府要依法责令未按要求进行治理的企业停产治理,污染治理设施建成后,经区环保部门验收合格,才可恢复生产,拟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的企业,也应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后才能恢复生产。实施工业污染控制工程,约需投资*.16亿元。

(二)狠抓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潮阳区、潮南区政府应抓紧做好辖区乡镇排水管网详细规划,并组织各镇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狠抓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期完成整治任务。

潮阳区:至2**5年底,需投入4.2亿元,建成棉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及和平、谷饶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4.1万吨/日;至2*1*年底,需投入2.61亿元,建成潮阳区棉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贵屿、铜盂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46万吨/日。

潮南区:2**5年底,需投入2.82亿元,建成峡山、两英污水处理厂的一期工程,增加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至2*1*年底,要投入3.71亿元,建成峡山、两英污水处理厂的二期工程、陇田、井都、成田、司马浦、陈店、仙城、胪岗镇等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4.87万吨/日。

我市练江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13.34亿元,共建设污水处理厂14座,日处理能力45.43万吨,详细工程计划见表2。

(三)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

潮阳区、潮南区政府应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潮阳区:至2**5年底,要投入32**万元,建成潮阳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处理能力5**吨/日;至2**7年底,要投入26**万元,建成谷饶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贵屿、铜盂、和平镇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场,全面实现生活垃圾的安全处置。

潮南区:至2**5年,需投入12**万元,建成潮南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处理能力35*吨/日;至2**7年底,要投入22**万元,建成两英、陇田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井都、成田、司马浦、陈店、仙城、胪岗镇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场,实现生活垃圾的安全处置。

本届政府期满,我市练江流域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需投资*.92亿元,共需建设14座垃圾填埋场,详细工程计划见表3。

(四)实施河道整治

潮阳区、潮南区政府应按照省水利厅确认的任务要求和规定期限,全面规划建设水利设施,在练江河道两边修筑石堤,河道清淤清障,改造截洪工程为可调控分洪水利设施,利用海门湾桥闸外潮水清污等工程措施,开展练江河道综合整治,加大练江的流量和流速,恢复练江的自净能力,定期清理江面水浮莲,逐步改变练江污染面貌。

潮阳区:要完成三项工作任务:一是2**5年底前,投入1.98亿元完成棉城护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包括8.6km河道清淤、护岸加固、沿岸绿化等;二是2*1*年底前,投入*.918亿元,完成潮阳区19.6km城市堤围防洪工程的建设。投入1.4*59亿元,完成练江35.15km江堤防护工程的建设;三是完成海门桥闸-铜孟溪西段的清淤清障工作。

潮南区:2*1*年底前,要完成两项工作:一是投入*.38亿元,完成潮南区22.2km城市堤围防洪工程的建设;完成青洋山桥-铜孟溪西段的清淤清障工作。

我市练江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共需投资4.68亿元,整治江段85.55km。

(五)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

全面开展创建生态示范村(镇、场、园)活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解决禽畜粪便和秸杆综合利用、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和农村垃圾、污水污染问题。

(六)深化贵屿镇环境污染整治

潮阳区政府应加强贵屿镇废旧电器拆解业环境污染整治,加大“三个禁止”力度,严把固体废物进口关,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全面落实持证经营。2**4年底前要全面清理污染死角,建成汕头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中心,并配套集中治理设施,强制拆解污染工序入区作业,大力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产业,彻底摘掉污染帽子。要完成贵屿镇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内溪河整治、汕头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中心建设等,需投入资金*.33亿元。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潮阳、潮南区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将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提上政府工作议事日程,两区分别成立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建设和环保的副区长为副组长,练江流域各镇政府和区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综合整治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两区在整治过程中需协调的有关事项,确保两区综合整治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2.制定整治方案,切实落实责任制。潮阳、潮南区政府要结合新编制或修编的城镇总体规划,做好练江流域城镇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详细规划,结合实施汕头市环境保护“*”计划,在原《潮阳市练江流域水质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和本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城乡建设、水利建设和景观建设,制定本区的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两区政府应将整治方案的实施与政府任期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将整治的工作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领导小组每年要对整治方案的年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3.要加大对流域工业水污染源的监管力度,确保达标排放。对《规划》提出的停产治理企业,潮阳区和潮南区政府必须按照程序依法对其实施停产治理,达标排放才能恢复生产。

4.建立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保证整治资金投入。整治方案的落实关键是资金到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⑴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4.26亿元(其中潮阳区7.39亿元,潮南区6.87亿元),鉴于投资金额大,而目前我市各级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建议:一是潮阳区将棉城、和平及谷饶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潮南区将峡山、两英及陇田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卫生填埋场分别捆绑纳入治污保洁工程,所需资金以区为单位向国家开行、商业银行贷款或采取BOT方式,解决大部分资金投入问题;二是潮阳区的贵屿、铜盂及潮南区的井都、成田、司马浦、陈店、仙城、胪岗等8个一般镇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集中填埋场的建设,所需投入资金2.78亿元,可通过招商引资或发动企业筹资参股等方式解决,实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化融资、市场化运行和企业化管理;三是按照国家三部委颁发的《关于印发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意见的通知》的要求,尽快开征城镇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今后按“保本微利”的原则,逐步提高以上二项收费标准,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筹措资金;四是争取国债资金和省环保专项补助资金等上级各项资金支持;五是积极利用世行、亚行等国际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和赠款,加快练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⑵练江汕头段河道整治三项工程已列入省水利建设三大会战计划,所需2.7亿元(其中潮阳区2.32亿元,潮南区*.38亿元),除按省的计划由省、市补助部分资金外,不足部分由区自筹解决。棉城护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及贵屿镇内溪河整治所需2.21亿元,建议由潮阳区政府争取省水利专项资金支持;设于贵屿镇的汕头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中心建设资金*.1亿元,建议由潮阳区政府争取省环保专项资金支持。

第3篇:工业污染防治方案范文

一、实施范围

钱塘江、曹娥江、椒江、灵江在我县境内的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重点是东阳江、南江在我县境内的干流。

二、实施目标

"531水污染防治工程"是指:通过污染防治工作,境内主要流域水质一年内初见成效,三年内明显改善,五年内基本达标。按照市政府文件要求,到2011年底,我县境内江流域主要水体要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功能要求;到2015年底,台口断面水体Ⅲ类功能符合率达到80%。

三、实施内容

(一)工业污染防治

1.调整产业结构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推进以区域环境准入为主导的生产力布局体系建设。完善县制造业发展导向目录,限制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

2.强化工业污染防治监管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快推进工业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实施磷化工艺环保型替代技术应用;督促重点排污企业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开展水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加大力度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实施工业废水治理达标工程,对废水超标或超总量工业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对有水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实施搬迁或关停。

3.全面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

严格执行新建工业项目必须同步完成污染物减排指标替代置换要求,对超出排放量控制指标的企业,暂不批准新增项目环评文件;根据全市统一部署,逐步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二)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1.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县城污水处理厂水质稳定达标排放,2011年污水收集率不低于75%,2012年底前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60%以上;实施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治理工程;加快云山区块,深泽区块排污管与县城联网工程建设;2012年底前建成尖山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做好冷水、新渥区块污水处理项目前期可研论证工作;鼓励采用无动工厌氧处理、人工湿地处理、微动力处理等技术全面处理集镇、农村生活污水。

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监管。严格执行禁养和限养区规划,关停或搬迁禁养区内所有规模化养殖场。2012年底前,全县新、改和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98%以上,97%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基本实现农牧结合、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率达到88%,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7%。

3.保障城区饮用水安全。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碑设置和保护规定,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开展水源水质常规监测,乡镇饮用水源每季监测一次,行政村集中饮用水源每年监测一次以上;县城饮用水源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施常年连续不间断在线监测。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531水污染防治工程"的领导,县政府成立县"531水污染防治工程"领导小组,由县长、分管副县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县督查局、环保局、农办、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国土局、水务局、建设局、规划局、农业局、卫生局、工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

2.明确分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如下:

县督查局(考核办):负责组织开展县"531水污染防治工程"目标和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督查工作;将"531水污染防治工程"各项工作目标纳入各镇乡人民政府和各部门领导班子综合考核。

县环保局:负责编制县"531水污染防治工程"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分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开展工业污染治理、强化治污设施运行监管;实施乡镇流域断面考核,污染生产总量控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监管。

县农办:牵头负责村庄整治建设项目。

县发改局:负责将县"531水污染防治工程"有关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进全面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

县经贸局:负责节能降耗和"二高一资"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编制完善产业导向目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配合相关部门推广环保型磷化工艺的使用。

县财政局:负责县"531水污染防治工程"县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筹措和监管。

县国土局:负责县"531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土地指标落实,牵头负责采、制砂行业污染整治。

县建设局:负责组织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治理项目的建设;负责指导实施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工程和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

县水利局:负责牵头实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程,依法做好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生态调水工作,负责占用河道采、制砂场(点)的整治工作。

县规划局:负责县"531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用地规划许可。

县农业局: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落实禁养区、限养区相关要求,协助乡镇政府实施禁养区内养殖户搬迁和取缔工作;牵头开展生态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引导散养户集中养殖。

县卫生局:负责对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和医疗废物处置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县工商局:负责依法吊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事业单位(个体户)经营执照。

(二)资金保障

资金投入以企业为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资金。县财政建立"531水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资金,重点对影响面广的示范性、控制性治理工程给予资金补助或以奖代补。

(三)制度保障

1.建立环境质量目标责任考核和河段包干制度。将"531水污染防治工程"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各镇(乡)、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建立乡镇水质交接断面环境质量目标责任考核,县环境监测部门定期对交接断面水质进行监测,各镇(乡)政府负责辖区内水污染综合治理,对水环境质量负责,镇(乡)长为主要责任人。

2.制定企业关停限产制度。依法制定企业关停限产制度,明确工业企业关停限产的响应条件、执行程序、补偿标准、行政诉讼应诉办法等内容。在区域、流域环境质量达不到功能要求时,实施企业废水污染治理全面达标工程,对超标排污企业限期治理;逾期不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停产治理;对无法治理达标企业,实施关停。

第4篇:工业污染防治方案范文

按照《县污染 攻坚实施方案》要求,现将我局2018年度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严格保护优先保护类耕地

我县两区划定工作已完成基础性调查,数据审核待入库。

二、确保安全利用类耕地安全利用

自2015年起我县按农业部安排已开始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到2017年底完成16个乡镇共采检图样562个,设立土壤重金属国控点27个,调查农产品样品千余个,至2018年底基本完成我县农用地基础性调查工作。

三、落实严格管控类耕地管控要求

我县农用地重度污染耕地再我局尚未有备案。五祖垅坪水库饮用水源地周边6个村耕地风险管控方案已制定。

四、控制种植业污染

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2018年已试点运行,已制订到2020年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方案。2018年底农药化肥较2017年底减2%和10%;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0万亩,达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5%,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9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以上;推广有机肥0.5万吨,结合耕地有机质提升项目,全县免费发放有机肥110吨,红花草籽5吨。

第5篇:工业污染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 适应性管理;污染物控制方案;复杂性;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2-0073-06

水污染的根本问题是有效控制污染源。为控制水污染,遏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我国基于水环境容量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思路[1]。目前,这种方法在太湖点源污染防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10年,太湖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主要污染物COD的排放量仅增加了一倍,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指标在“十五”期间基本保持稳定。然而随着新型污染源凸显、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难得到有效遏制以及更为严峻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这种根据固定环境容量从全局出发自上而下确定污染物排放量和削减量的控制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2]。本文首先从规划内容与目标、规划方法、方案实施与效果及监督与评估等方面对太湖近20年水污染物治理历程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分析太湖水环境污染物排放的特点与趋势,并探讨政府管理协调对象和方法的变化,最后基于适应性管理研究太湖水污染控制体系的构建。

1 太湖水环境治理方案总结与分析

在近十几年里,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区政府都对太湖水环境治理给予了极大重视,在中央或流域层面出台的主要措施与方案有: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1998年的“零点行动”、太湖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及最近的“十二五”保护和治理太湖议案(表1)

1.1 方案内容与目标

内容上,由表1知,“九五”计划及“零点”行动以工业点源、城市污水处理为主。由表2知,“十五”计划和总体方案加强了垃圾处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及“引江济太”工程,反映了由工业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向工业点源与农业点源污染控制相结合的转变、城市污染控制为主向城市与农村污染控制相结合的转变的思路。总体方案还增加了节水减排与及科技支撑方面的投入。“十二五”议案还积极探讨了协同治理和公众参与方式等。

目标上,由表3知,“九五”和“十五”计划定的太高,时限要求过紧,实际统计值与目标值相差甚远,总体方案重新进行了核算,但指标仍比较刚性,灵活性较差。这也导致了方案实施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九五”计

表1 近20年国家针对太湖水环境治理的重大措施

Tab.1 Significant plans for Taih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uring the recently 20 year in China时间

Period控制方案

Control plan主要内容

Primary coverage1996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保1998年底全流域工业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沿湖的宾馆、饭店等单位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2000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出入湖的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面水Ⅲ类水质标准,实现太湖水体变清;2010年基本解决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湖区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1998 “零点”行动在1998年底,太湖地区1 035家重点污染企业必须全部实现达标排放。这1 035家企业中,江苏省占770家,浙江省占257家,上海市占18家。2000太湖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加大城市及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补充有效控制磷,氮污染物的措施。启动湖泊生态恢复工程,重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明显改善梅梁湖、五里湖重点水域水质、全面保证饮用水源地及跨省市界断面水质。管理上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2008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主要措施包括:工业点源治理,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工程,“引江济太”引排工程,节水减排工程,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等。方法采取总量控制,浓度考核;管理采取三级管理,落实责任,实行河长制。2010“十二五”保护和治理太湖议案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保护和治理太湖:(1)全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2)严格控制农业面源和城镇生活污染;(3)恢复太湖生态系统;(4)着力促进流域协同治理;(5)积极倡导建设节水型社会。资料来源: “九五”、“十五”及总体方案等资料整理而得。

划实施后,2000年COD和TP的统计值分别为目标值的2.8和3.6倍,“十五”计划实施后,2005年COD的统计值为目标值的2.2倍,与规划值相差较大。

究其原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认为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尽合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水环境监测和预警应急能力不强、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部门分割管理,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以及资金筹措渠道不畅,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刘小峰等:基于适应性管理的水污染控制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2期1.2 规划方法

规划方法主要以环境容量测算结果为指导,分阶段提

表2 “十五”与总体方案主要项目投资

Tab.2 Principal item investment during Tenth

five year plan and overall concept亿元主要项目类别

Major item十五计划

“Fifteen” plan总体方案近期

Overall plan

(shortterm)总体方案远期

Overall plan

(forwardterm)饮用水安全13.9587.4135.19工业点源污染治理1.1335.191.00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置129.27232.31116.67面源污染治理22.9749.9048.94生态恢复20.8118.54254.31河网综合整治39.7939.4850.50节水减排--13.6722.48科技支撑--1.010.44资料来源:“十五”计划和综合治理规划整理而得。出排污总量控制要求,以完成总量削减任务为主线,自上而下制定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措施。制定思路见图1,主要包括:①水污染问题系统分析,掌握水环境污染物排放与治理现状。分析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控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规划方案和措施;②依据现实数据和模型计算相应的水环境容量;③以环境容量测算结果为指导,分阶段提出排污总量控制要求。④以完成总量削减任务为主线,制定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措施。⑤以落实综合整治措施为目的,提出各项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计划。⑥以实现水环境质量达标为目标,分析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目标可达性,并提出保障措施,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

表3 规划目标值与现实统计值比较

Tab.3 Comparison between plan target value

and realistic statistical value万t

规划 PlanCODNH3-NTPTN九五计划目标值:200017.55--0.41.56九五计划目标值:201016.16--0.220.652000年统计值49.1513.01.44--十五计划目标值:200537.89.91.24--2005年统计值85.039.21.0414.16总体方案目标值:201271.987.030.8210.84总体方案目标值:202052.433.80.495.9资料来源:“九五”、“十五”计划和综合治理规划整理而得。

图1 基于环境容量的水污染物控制方案形成

Fig.1 Form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lan based

on environmental capacity资料来源: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技术规范》整理而得。

图2 基于适应性管理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方案构建

Fig.2 Construction of water pollutant emissions control

plan base on Adaptive management

1.3 方案的实施与评估

“十五”计划提出对于规划实施要施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求三省市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承担“十五”计划中规定的资金筹措、政策落实、项目进度、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任务。《总体方案》要求“将允许排污总量逐级实施到省(直辖市)、市、县(市)各级行政区,污染物的控制施行三级管理,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明确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纳入政绩考核,建立问责制”。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尚未建立完整的监督与评估规划。一般在下一个规划时对早期规划进行回顾评估,并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3]。

2 污染物排放趋势与应对挑战

与“九五”、“十五”计划时期相比,目前太湖流域水污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处在转型期。其主要趋势有:从常规的点源污染转向面源与点源相结合的复合污染、由单纯的工业污染过渡为工业和生活污染并存、水污染从有机污染向新型污染加重过渡等。

(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点源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面源污染逐渐上升为新问题。由于过量和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迅速发展的城郊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增加,造成面源污染升级。同时,乡镇企业的污染日益增加,成为主要的工业污染源,而这些乡镇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常处于无序的状态,随意排入河流与地表,与农业发展形成的污染源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污染。2005年农村污染面源(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以及位于农村的小型企业)污染中化学需氧量总量为384 023 t,占总量的45.16%;总磷为6 987 t,占总量的67.51%;总氮为72 687 t,占总量的51.33%,成为了太湖流域最大的污染源。而在2000年的统计中,农村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染中,化学需氧量仅占总量的27%。

(2)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变化的另一个特征是由单纯的工业污染过渡为工业和生活污染并存。尽管城市污水处置率的提升,使得城镇生活污染得到一定的遏制,如总磷排放方面,1998年生活污水占总量的45%,到2005年仅占27.6%。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城乡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长,而且日常用品中大量化学制品用量的增加使废水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水中化学品和营养成分增加,使得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并存,污水处理难度变大。

(3)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第三个变化是新的污染物不断增加,成为新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如持久性有毒有害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素、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的食品行业中的大量的有害物质污染等。新型污染物的加重使尚未得到控制的传统污染物和新出现的污染物并存,不仅治理技术难度更大,而且处理成本更高,管理也更加复杂。

除污染物趋势变化外,流域污染物控制在管理协调对象上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更为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九五”、“十五”计划时期,方案实施者管理协调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及负责重大工程的地方政府或承包商。而农村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物及中小型企业污染物成为主要污染源后,方案的实施者管理协调的主要对象将变成农民、城镇居民及中小企业。相应地,管理层重点会逐步向基层单位偏移。由于农民、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在地理上的分散性及行为表现方式上的异质性,使得只有基层单位才能积极应对,特别是在涉及到“三农”的一些水环境问题上,需要地方基层反复细致的做好相关工作。在广大居民和中小企业面前,管理层应该多积极聆听公众的意见,采取协调优化的管理方法,而非单一的行政手段。

(2)科研力量的积极参与。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控制方案目前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总体方案由发改委负责)是委托科研所(工程咨询中心或环规院)完成,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反复协商、最终确定。其他科研队伍较难在方案构建、实施和监督中贡献力量。而太湖流域水污染问题是由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引起的,需要的分析技术超越了单一学科、单一部门所拥有的知识和分析技巧,需要更为广泛的研究者采用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法和工具来综合分析[4-5]。太湖水污染控制的长久性与复杂性,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团队加入到治污队伍,从事相关问题研究、知识宣传、行为规范与引导等活动。

尽管当前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方案在点源污染及重大环境工程实施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污染物趋势和管理协调对象的变化使得目前以任务分解、指标指派为主的控制方案面临极大的挑战。因为总量控制方案采取的水环境容量是一个定值,无法反映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湖泊水文过程、自然边界条件及人为调度控制等因素的动态变化[1]。而且管理对象的变化使得协调难度加大,大量普通民众和中小企业的被迫或积极参与会涌现出许多难以预测与处理的问题。

3 基于适应性管理的水污染控制体系

污染物趋势和管理协调对象的变化使得太湖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面临更难应付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太湖水污染排放控制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些学者和管理者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研究方法或管理方案。适应性管理正式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并很好的应用于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在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基础上,Holling于1978年提出了适应性管理理念[6],随后这一思想得到了深入研究[7],并应用到生态系统管理众多领域。适应性管理以流域水环境系统各要素或整体恢复力为调控与管理的目标,使复杂的、难以预测的流域水环境系统演替与发展有了新理论与操作手段[8-10],同时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美国科罗拉多河流域大峡谷水生态恢复工程[11]、澳大利亚MurrayDarling流域水土资源综合治理[12]、美国哥伦比亚河流域鲑鱼保护计划[13]、美国密苏里州河流域生态恢复[14]等。

与当前的以水环境容量为基准核定排污量和削减量,把污染问题当成一个确定性问题来看待与处理不同,适应性生态管理以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是不完全、管理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生化物理效应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为前提,以现有技术、认识以及污染现状为基础,要求从管理实践中学结,对已发生的管理实践及时反馈到新一轮的思考与决策中,期望更为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方案的制定、执行和评估中。其构建过程如图2。

具体分析,与基于环境容量构建的太湖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方案相比,适应性控制方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

4 适应性管理在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应用通过比较研究,结合目前太湖的水环境污染状况和管理现状,尤其是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新型污染问题凸显且更难处理的趋势以及主要管理协调对象向农民、中小企业和居民偏移的变化,从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看,适应性管理可以积极有效应对由于环境趋势和管理协调对象变化所带来的系统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将是一个积极有效的补充方法。本文主要从适应性管理平台、科学研究与治理决策以及公众参与和环境争端解决等几个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与比较。

4.1 适应性管理平台

与当前方案强调规划目标自上而下的具体落实和分配安排不同,基于适应性管理的太湖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的构建并没有这样一个自上而下分配任务的机制,也没有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红线,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一个适应性管理的平台。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具有差异。①与基于水环境容量的规划方案形成不同,作为方案构建中制度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方式,管理平台会根据动态问题确定任务并根据现实状况进行任务分解,并不以环境容量为基准自上而下控制太湖水污染物排放,从全局静态规划好一切。适应性管理更加强调局部变化对整体的影响,是一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管理思想。②由于坚持人类对水生系统理解的不完全性,适应性控制方案形成必然表现出阶段性。如图2中,方案的构建具有反复性,管理平台需要安排相关工作人员适时研究、跟踪及评估系统的运行,发现新问题,考虑公众、利益相关者及科学家的意见,逐步修订控制方案,而不是等到规划周期期满后进行系统评估与重新规划。③彰显适应性管理平台的协调

表4 基于环境容量与基于适应性的管理模式比较

Tab.4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otal environmental capacitybased pollution control

and adaptive managementbased pollution control基于水环境容量的管理模式

Capacitybased pollution control适应性管理模式

Adaptive managementbased pollution control管理

假设科学认知方面:对水生生态系统的认知足以实现预测,并可以制定出与之相宜的管理方案;管理实践方面:系统遵行基本线性因果关系,可以自上而下分配排污量和削减量。科学认知方面:人类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理解是不完全的;管理实践方面:管理行为的生化物理响应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适合

对象以工业点源污染、重点项目的实施为主的流域治理以农村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以及新型污染治理为主的流域治理协调

管理主要为大中型企业、重大工程建设的承包商,以行政命令为主。主要为大量的农民、中小企业、城镇居民及从事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研究的知识分子,以协调优化为主。管理

目标以控制水污染为主,兼顾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COD、TN和TP的控制较多,目标明确清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追踪指标的变化与科学认识的进步不断调整目标、战略、方案来适应系统管理需要。规划

方法以水环境容量测算为指导,自上而下逐级分解问题,宏观上静态分派污染物排放量和削减量。以现有技术、认识以及污染现状为基础,在各个阶段动态分析问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思路制定治理方案,重视方案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公众

参与集权式,较少利益相关者参与;方案制定与评估主要由部分政府机构和科研所参与。更为广泛的公众、基层单位及科研力量参与;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估随系统运行与科学认知不断更新。 优势方案决策效率高、可以集中资源办大事;政府对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行有较强的控制力。可以高效处理工业点源污染和大型重点项目实施出现的各种问题。(1)面对突发事故,反应较迅速,处理新型污染等事物时具有良好的弹性;(2)公众参与度高,有益于优化公众环境行为,能较好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活污染出现的问题;(3)知识分子参与度高,科研力量贡献大。不足公众参与度低,较难应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和新型污染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弹性不足,对突发事故,反应较慢,投资风险较大,容易产生沉没成本。 方案决策时间长,效率低;沟通协调成本高;资源较为分散;投资不能得到较好保证;项目与工程容易半途而废;不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功能,宏观层面:平台以政府组织为主,采取省部级合作方式的联席会议制度[15],通过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解任务、沟通信息、交流情况,提高各管理主体的整体行动能力。微观层面:适应性管理平台更加注重发挥村委会、工业园区、居住小区管委会及各种行业协会等基层单位的作用,突出底层对系统层的支持与贡献。

4.2 科学研究在方案构建中的作用

与目前少数机构高效完成一种确定性的控制方案不同,基于适应性管理的方案建构中,期望更多科研力量在方案构建、实施、评估与监督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对太湖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应在以下4个方面做出贡献。①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认知当前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在污染物控制过程中及时发现新问题,尽可能及时客观地向决策者和公众提供科学信息;②针对不同控制方案及不同变化情况,建立多种情景探寻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预测不同情景的结果,为决策者提供理论支持;③针对太湖水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同步研究对策,增加方案实施的弹性与灵活性;④研究太湖水污染物控制效果的评估方法,积极宣传环保知识,探寻合理的公众参与方式,引导参与行为。

此外,科学研究还应用于污水处理、重大工程技术攻关,对一些基础扎实的技术,进行研发、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开发出多种适应于企业或个人生产生活的目前可行的最佳管理方法[2]。这一点已经在总体方案中的科技支持计划有积极的体现(表2)。

4.3 公众与基层单位的参与

基于适应性管理的污染物控制方案体系中,公众和基层单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图2)。适应性管理注重听取地方环保部门和公众意见,期望环境管理“从政府直控”转变为“社会制衡”,减轻政府沉重的环境管理压力,认为公众参与是解决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及新型污染物控制难的重要途径。因为地方基层和公众的参与一方面提高公众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政策的理解力与执行力,规范流域人们排污行为;另一方面保证了方案的公平性,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公正的、有序的决策过程,有助于解决环境争端,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巍,禹雪中,翟淑华,等. 太湖限制排污总量及其管理应用研究[J]. 科技导报, 2008, 26(18): 49-53.[Ma Wei, Yu Xuezhong, Zhai Shuhua, et al. Control of Gross Water Pollutant Discharge in Tai Lake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08, 26(18): 49-53.]

[2]Ortolano L.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 [M].New Jersey: Wiley, 1997.

[3]詹歆晔,刀,郭怀成,等. 中国与美国环境规划差异比较与成因分析[J]. 环境保护, 2009, 424(7): 59-61. [Zhan Xinye, Dao Xu, Guo Huaicheng, et al. The Difference Comparison and Cause Analysi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 Plan [J]. Environment Protection , 2009, 424(7): 59-61.]

[4]Liu Y, Gupa H, Springer E, et al. Linking Science with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Experiences from an Integrated Modeling Approach to Supporting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J]. Environmental Modeling, 2008, 23(7): 846-85.

[5]Pahl Wostl C, Mostert E , Tabara D.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Social Learning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ility Science [J]. Ecology and Society, 2008, 13(1): 24-28.

[6]Holling C. Adaptiv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78.

[7]Lee K. Appraising Adaptive Management[J]. Conservation Ecology, 1999, 3(2):3-16.

[8]佟金萍,王慧敏.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研究[J]. 软科学, 2006, 20(2):59-61.[Tong Jinping, Wang Huimin. Research on Water Resources Adaptive Management in River Basin [J]. Soft Science, 2006, 20(2):59-61.]

[9]Allan C, Curtis A. Nipped in the Bud: Why Regional Scale Adaptive Management is not Blooming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5, 36(3): 414-425.

[10]Prato T. Bayesian Adaptive Management of Ecosystems [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5, 183(2-3): 147-156.

[11]Robin G, Lee F, Paul H. Adaptiv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A Case Study Application to Water Use Planning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58(2): 434-447.

[12]Meretsky V J, Wegner D L, Stevens L E. Balancing Endangered Species and Ecosystems: A Case Study of Adaptive Management in Grand Canyon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0, 25(6): 579-586.

[13]Ladson A R, Argent R M. Adaptiv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Flows: Lessons for the Murraydarling Basin from Three Large North American Rivers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2001, 5(1): 89-101.

[14]MaLain R J, Lee R G. Adaptive Management: Promises and Pitfall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6, 20(4):437-448.

[15]米.构建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以太湖流域为例[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 (4): 86-91.[Zhu Demi. The Construction of Grosssecto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n Drainage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Take Taihu Basin as a Case [J] 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9, (4): 86-91.

Construction of an Adaptive ManagementBased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ystem:

ACase Study of Taihu Lake Basin

LIU Xiaofeng SHENG Zhaohan JIN Shua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

第6篇:工业污染防治方案范文

一、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县通过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市级文明城市等活动,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全县产业结构偏重、布局不合理、企业规模小、治污水平低等历史原因,加之工业发展迅速、污染物排放总量剧增、城市建设面广量大、扬尘控制不到位、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加重等新的因素,大气污染仍然较重,环境空气质量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调赶超的重要手段,也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努力建造环境优美的幸福家园。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排放、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快推进重污染行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布局,加大重点污染物治理力度,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科学、精细、规范、高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打造优美、洁净、舒适、文明的生态宜居城市。

(二)工作目标。利用三年时间,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突破,基本解决影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问题,工业污染排放显著下降,城市扬尘污染明显减轻,机动车尾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年均削减10%以上,并将细颗粒物(PM2.5)纳入监测控制范围。到年,城区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空气能见度大幅提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明显增加。

三、主要任务

(一)工业污染防治和产业能源结构调整

1、严格控制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快增长,禁止在县城城区及近郊建设钢铁、建材、焦化、有色、化工等废气高排放企业。建成区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除集中供热工程以外的燃煤、重油锅炉、窑炉及导热油炉。

2、加快实施电厂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工程。加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改造步伐,到年,华龙热电有限公司燃煤锅炉完成安装烟气脱硫设施,开展烟气脱硝治理工作,到年,华龙热电有限公司完成烟气脱硝并投入运行。工业锅炉推广应用布袋等高效除尘技术,提高除尘效率。严格执行《市燃煤电厂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范》,全面整治厂区内无组织排放扬尘点,确保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

3、加强钢铁、焦化行业大气污染整治。年底前焦化企业完成焦炉煤气改造,并同步建设废气除尘、脱硫等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严格执行《市焦化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范》,全面整治厂区无组织排放扬尘点,确保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

4、严格控制水泥行业粉尘排放。完善水泥企业除尘设施,通过燃烧器改造等技术,降低水泥回转窑氮氧化物排放。到年,全县所有水泥回转窑实现氮氧化物减排。所有水泥厂(含粉磨站)、水泥制品厂生产设备排放的粉尘及无组织排放的粉尘均达到相应的地方排放标准要求。

5、强化建陶行业废气污染治理。县城城区禁止新建陶瓷生产企业。年底现有陶瓷企业全部完成清洁燃料改造,并安装高效除尘设备,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一律依法实施关闭。严格执行《市建陶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范》,全面整治厂区内无组织排放扬尘点,确保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

6、控制锅炉窑炉污染。所有工业锅炉窑炉使用单位配备符合要求的污染治理设施,采取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确保各种污染物稳定排放达标。年底前,城区内4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完成清洁能源改造,所有燃煤电厂和锅炉容量在20吨/小时以上的企业要建设在线监测装置,并与市、县环保部门联网,建立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7、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设备名录,并按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设备。年底前取缔206国道段可视范围内所有采石场、石子厂和石灰厂。年底前钢铁、焦化行业完成《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的淘汰项目,水泥、陶瓷行业完成《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的淘汰项目。

(二)机动车污染防治

1、全面开展机动车排气简易工况法检测,提高机动车上线检测率。严格车辆注册、年检把关,达不到我省机动车尾气控制标准的车辆一律不予办理注册、年检手续。

2、对黄标车和无标车实施限时、限行管理;开展路检,对车辆进行监督性抽测,查处超标车辆。

3、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黄标车等高污染车辆的淘汰力度,分期分批淘汰不达标车辆。

(三)扬尘污染防治

1、做好建筑、拆迁、市政工程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治理。

所有建筑施工场地必须按扬尘控制要求达到施工现场围挡率、进出道路硬化率、工地物料篷盖率、场地洒水清扫保洁率、密闭运输率、出入车辆清洗率六个100%。高空作业施工渣土集中袋装运至地面,不得抛撒,风力四级以上不得从事产生扬尘的施工作业。所有拆迁施工工地必须采取围挡等扬尘控制措施,拆迁垃圾及时清运,清运渣土废料实施密闭运输。

2、加大道路、交通运输扬尘污染治理力度。对建成区内及周边主要道路全部实施清扫保洁,确保每天清扫1一2次,建成区内及周边主要道路要进行洒水降尘,主干道和扬尘突出的道路每天洒水不少于2次。对城区地面、破损道路进行固化、硬化、美化和绿化。

3、开展煤场扬尘综合整治。逐步取缔禁燃区内经营性煤场。所有煤场全部达到扬尘控制标准要求。

4、实施密闭运输。从事散装物料和渣土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规定申请办理运输车辆准运证件,实施密闭运输,杜绝抛撒遗漏现象。

5、抓好城区内的园林绿化工作。城区内的园林绿化工程产生的渣土要做到日产日清,并采取密闭措施运输。

(四)秸秆禁烧及其他废弃物污染防治。对辖区内所有农作物秸秆及其他废弃物产出地、收储地实行全覆盖检查,并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严厉查处不法焚烧行为。在县城城区及人口聚居区,将秸秆、树木枝叶、枯草、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纳入禁烧范围。

(五)科技支撑研究。建立覆盖全县的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开展PM2.5、臭氧等污染物监测,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强化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健全高污染和大气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鼓励相关单位和企业开展专项研究,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四、职责分工

(一)乡镇(街道、开发区)政府全面落实大气污染治理各项任务。

(二)县环保局。负责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负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

(三)县住建局。负责制定实施建筑、市政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方案。

(四)县城管局。负责制定实施城区道路保洁方案;制定实施渣土车、砂石车密闭改造方案;制定城市绿化方案,逐年提高城市绿化率;制定绿化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并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五)县发改局。负责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制定重点行业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

(六)县经信局。负责制定实施陶瓷、钢铁、焦化、建材等高污染行业的提升改造方案;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或生产线。

(七)县房产和住房保障局。负责制定实施房屋拆迁扬尘污染防治方案。

(八)县交通运输局。负责确定机动车排气超标车辆定点维修单位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具备资格的企业名单;负责营运性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达标车型车辆参数及配置核查工作;配合环保部门落实机动车排气环保检验制度。

(九)县公路局。负责国道、省道及其它管辖范围内破损道路的修复和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十)县公安局。负责机动车注册登记环保检验前置把关工作,对没有取得环保检验合格证的机动车不予办理相关手续;配合环保局开展机动车路检工作。

(十一)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对矿山开采及选矿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取缔尚岩、新兴、鲁城等西部矿区的非法小碾子厂、小选厂。

(十二)县农业局。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配合环保部门做好夏季、秋季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

(十三)县节能办。负责制定实施县城城区内煤场扬尘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方案,逐步取缔城区内经营性煤炭市场。

(十四)县气象局。负责提供气象数据,配合环保部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相关课题研究。

(十五)县人民银行。负责建立绿色信贷制度,将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录入征信系统。

(十六)县金融办。负责引导、督促各银行业机构做好绿色信贷工作。

(十七)县财政局。负责对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相关课题研究提供必要支持。

(十八)县监察局。负责对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效能督查,对工作进展不利的进行约谈、督办和责任追究。

(十九)县供电公司。负责对淘汰关停的企业停止供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县城区空气质量改善专项工作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各有关部门工作落实情况汇报,通报检查情况,督导工作开展,部署工作任务。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度。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开发区管委会)是开展大气治理工作的实施主体,要把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制定年度实施计划,确定具体工作措施,落实辖区治理责任。各有关部门是大气污染治理的督导主体,也要根据工作职责,分解督导任务,制定督导方案,落实督导责任,重点工程现场都要明确“包项目领导和监督人员”两个责任人,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措施执行到位。

(三)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大气污染源动态管理数据库,全过程跟踪督导整治效果。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日常督导机制。建立评估考核制度,制定奖罚办法,对按时、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按照市政府《“十二五”期间污染物减排和环境改善考核奖励办法》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治理或整改任务的,给予相应处罚。

(四)落实环境经济政策。达不到大气污染治理要求的乡镇(街道、开发区),将实行区域限批,限制新上涉气项目。各金融机构要将企业违法情况纳入征信系统,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县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的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相关课题研究等资金到位。

第7篇:工业污染防治方案范文

一、总量控制原则

按照省的要求,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总量控制的实施与考核体系,形成以总量控制为主线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量控制计划

(一)总量控制指标。除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及化学需氧量、氨氮的入河量总量实行控制计划管理外,根据*市环境状况实际,增加对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控制要求,各类污染物排放基数按20*年环境统计结果确定。计划到2010年,全市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年减少18%,且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量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均比20*年减少12%。具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由5.92万吨减少到4.86万吨;二氧化硫由9.73万吨减少到8.56万吨,其中火电行业控制在3.2万吨以内;烟尘由3.33万吨减少到2.93万吨;工业粉尘由2.68万吨减少到2.36万吨;化学需氧量、氨氮入河量总量分别控制在2.25万吨、0.28万吨以内。

(二)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根据国家、省关于将总量控制计划“分解落实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的要求,*市将“*”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分解到各县(市)区、高新区和重点企业。

1.重点企业。按照适度削减的原则,根据各重点企业的排放基数、工艺技术特点和污染防治现状,核定分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2.各县(市)区和高新区。在扣除重点企业分配指标和重点建设项目预留指标后,根据各县(市)区、高新区的排放基数、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核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具体指标及年度分解方案由市环保局另行下达。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要根据市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本辖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纳入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2006年12月底前报市环保局备案),并将计划分解落实到各排污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加强对各县(市)区、高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实施的指导、支持和监督。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要做到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与经济发展计划指标同时下达、同时管理、同时考核。行业主管部门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要求。

(二)大力实施防污治污措施。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实现各类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新、扩、改建项目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做到降耗减污。同时,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减少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火电厂(热电厂)脱硫除尘设施建设与运行监管,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8篇:工业污染防治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为目标,以治理村镇生活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农业生产污染为主要内容,以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美化农民居住环境为基本手段,强化农村节能减排,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组织和动员全县上下相关力量,形成纵横交错的推进网络,集中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实现全县农村环境面貌的显著改善。

(二)基本原则

1、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基本解决农村环境及农村环保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2、条块结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乡(镇)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作用,形成部门联动、协同配合的推进态势。

3、创新机制,突出重点。不断探索农村环保新模式,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

4、以人为本,造福农民。通过开展联合行动,维护农民群众环境权益,使广大农民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生活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

二、行动目标、范围和完成时限

(一)目标及指标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环境意识显著提高,严重影响农村和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到2015年,全县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0%;具备条件的乡(镇)完成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清洁能源使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农药施用强度控制在每公顷1.2公斤以下;生态乡(镇)达到100%。

(二)整治范围

主要包括各乡(镇)、村、屯。

(三)完成时限

联合行动从开始,到2015年结束。5月前完成方案制定、工作协调和工作部署。各乡(镇)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乡(镇)的实施方案。2012年5月至2015年为全面推进阶段,纳合行动范围内的各单位将综合整治工作全面铺开,完成综合整治的基本工作任务。2015年年末进行总结验收。未达到《黑龙江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标准》的,要进行整改,直至达到验收标准为止。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饮水安全。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保护范围。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监管,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体系,不定期对饮用水水质进行卫生监测。

(二)逐步解决生活污染,改善村屯环境质量。在农村各类人口聚居生活区域,制定生活环境保护制度,做到柴草出村或合理有序堆放,沿街植树绿化,边沟清洁整齐。建制镇按国家规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居住分散、经济落后村庄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垃圾治理,在人口集中、垃圾产生量大的村庄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置设施。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

(三)加强畜禽污染防治,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水平。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要在2013年前完成禁养区划定,开展禁养区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要进行畜禽粪便清运处理,确保在发展生产时不污染周边环境。生产者不能实现处置的,实行指定代为处置的方式解决污染问题。推广利用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料和生物质燃料试点。到2015年,全县6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行。

(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农业区和农产品产地周边工业污染,防止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对农用土壤的污染。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强化对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推进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秸秆露天焚烧监管力度,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五)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生物肥料、低毒农药、可降解地膜等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提高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扩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份额比例。

(六)强化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环境准入,农村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严格审批对农业和农民生活环境有破坏或有影响的项目。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加大污染整治力度,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七)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利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强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开展草原保护、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扩大造林绿化面积。严禁坝内开荒。

(八)做好“十二五”期间农村重点污染源减排工作。各乡(镇)要在做好生活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调查基础上,将各乡(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COD(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纳入全县“十二五”污染物减排目标,科学核算减排基数,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方案。建立、完善和严格实施农村乡(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COD(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的监测、统计和考核体系。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合行动的领导,成立泰来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合行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张喜福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检查、指导和考核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合行动工作;协调解决综合整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收集信息,编况通报,总结交流经验,推动工作落实。

(二)各部门责任分工

各乡(镇)政府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主体,要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编制并实施本地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关规划,及时研究解决影响农村环境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县环保局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强化农村工业、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县发改局负责综合协调预算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项目规划编制、立项与审批工作;县财政局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和监督管理;县科技局负责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组织拟定农村科技奖励政策和成果推广;县农业局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组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农业植物保护和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推广种植养殖业废弃物沼气发酵利用技术;县林业局负责植树造林和村屯绿化,突出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建设;县水务局负责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组织开展农村水系整治、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县畜牧兽医局负责划分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并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物的防治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组织农村未利用地适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县住建局负责指导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与修编,指导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泥草房改造;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指导乡(镇)医疗机构依法处置医疗废弃物,有计划地组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卫生学评价及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对农村改厕予以技术指导;县交通运输局负责村间村内道路硬化建设的行业指导;县教育局负责指导开展农村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县广电局负责组织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广播、电视宣传;县法制办负责农村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三)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合行动领导小组原则上每年召开两次例会,根据成员单位要求或工作需要可临时召集会议或联络员会议,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政府有关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和措施,研究部署今后工作任务,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广实用技术,推动联合行动深入开展。

第9篇:工业污染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字】农村饮用水源;饮用水安全;污染防治

一、引言

饮用水是一类用途最为重要的水资源。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有65.4%的人口饮用不合标准的水。1989年原国家环保局组织对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48%的地表水源、20%的地下水源达不到标准;而根据1996调查报告,这一数字已分别上升至83.31%和27.71%。可见。我国由于水源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突出,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1]。

进入“十二五”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文明逐渐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乡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而工业污染、城市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逐步加重。以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来说,由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加上人们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随意排放,其境内农村饮用水安全已受到一定的威胁。

二、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现状

根据《汕头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修正案)》(粤府函〔2005〕31号),澄海区境内有饮用水源保护区4个,分别为韩江外砂河饮用水源保护区、韩江东溪莲阳河饮用水源保护区、韩江东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韩江南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其具体划分情况如下:

1、韩江外砂河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澄海区第二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至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共12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2、韩江外砂河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澄海区第二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至外砂大桥共600米长河段及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至大衙断面共25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3、韩江东溪莲阳河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澄海区第一水厂取水口下游250米处(莲阳桥闸)至澄海区莲上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共30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4、韩江东溪莲阳河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澄海区莲上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至上游2000米处共10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5、韩江东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澄海区上华镇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至隆都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共27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6、韩江东溪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澄海区上华镇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至400米处共200米长河段及隆都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至上游2000米处共10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7、韩江南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澄海区东部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至取水口上游3500米处共370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8、韩江南溪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澄海区东部水厂取水口下游200米处至南北溪汇合口处共850米长河段及取水口上游3500米处至南溪桥闸共4750米长河段。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根据澄海区环境保护局对各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各饮用水源的水质依然良好,水源保护工作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饮用水源功能区划已经相对滞后,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是潜在的威胁,各保护区内仍然存在着污染隐患,有几个河段出现了水质变坏的苗头,个别江段甚至出现蓝藻和绿藻。

三、危害农村饮用水安全原因

在调研中发现,澄海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中规定的一级保护区内23项禁令,二级保护区内15项禁令在落实过程中仍有很大的差距。如水源保护区内存在着违法生产的厂点、工场、养殖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废对水源均有一定影响。

(1)工业作坊仍然存在

各个水源保护区中仍然有部分工业作坊或工场存在,尤其是南溪段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水面和陆域均存在较严重的污染源,对饮用水源构成较大的威胁。

(2)养殖、种植存在污染隐患

各个水源保护区中普遍存在非法养殖、种植现象,养殖废水浓度较高,直接向水体排放会对水体水质造成较大的影响,种植也会存在隐患,农药、化肥都是污染源。

(3)农村面源污染量大面广

临近江边的乡村,由于没有排水体系,只能把污水直接排入到韩江中,比如隆都镇的南溪村、东里镇的石头坑村;夏天,随着韩江游泳人数的增多,也给水源水质埋下了隐患;部分水源保护区存在垃圾堆放现象。

(4)游艇、输沙带难于根除

部分水源保护区内存在游船,游船所带来的油污染、生活污染和餐饮垃圾污染都使水源水质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此外,部分水源保护区内还存在非法输砂现象,个别已取缔输砂带又重新作业。

四、解决危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对策

可见,对澄海区各个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不容忽视。针对澄海区农村饮用水安全已受到一定威胁问题,提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和日常监管等措施,用以解决澄海区目前危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保护区内存在的工业作坊进行搬迁或取缔。

(2)清理整顿保护区内存在的禽畜养殖场(点)和种植点。

(3)在保护区附近规划设置污水处理厂(站),将附近村民生活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站)进行处理,或将生活污水收集后进一步处理,水质达到灌溉标准后还田或用于林木灌溉;设置警示标志,严禁在保护区内游泳,杜绝保护区内垃圾随意倾倒、堆放现象。

(4)严禁游船进入保护区内,坚决取缔非法采砂现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