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传媒行业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

第1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摘要]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和资料,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信息。过多过滥的网络炒作必然会导致受众对网络传媒的不信任感,最终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本文引用传媒伦理及伦理道德概念,在分析网络传媒对公众生活影响的基础上,针对网络炒作伦理缺失问题,积极寻找造成其缺失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针对网络炒作行为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规范网络炒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传媒伦理;网络传媒;网络炒作;伦理缺失;伦理规范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通过大众传媒,我们每天会接触到有用或没用、真实或虚假、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各种信息。大众传媒的市场竞争以注意力为基础,受众的注意力是媒体争夺的对象。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网络成了草根群体的舞台,网络炒作花样层出不穷并不断升级,给平凡人一条一夜成名的捷径。从“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贾君鹏到“非北大清华毕业的帅哥不嫁”的罗玉凤,从“犀利哥”的被追捧,到“伪娘”的一夜走红,芙蓉姐姐、木子美、天仙妹妹……许许多多的网络红人,不断涌现出来,网络炒作正成为一种“钱”途无限的营销手段。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过,新闻炒作的第一个目的,也是最直观的目的就是“引起轰动”,而最终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传媒是社会的公器,不应忽略它的社会职责。传媒必须遵循基本的伦理原则,如诚实守信原则、利于社会原则、合理适度原则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健康的传媒环境。

一、传媒伦理及伦理道德

传媒伦理是指在传媒生活共同体中所蕴涵和活跃着的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品格及其所遵循的道德准则的总和,是一种公共性伦理、导向性伦理和综合性伦理。

传媒伦理道德是指传媒及传媒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在我国,从 1981年的《记者守则》到 1991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到《中国报业自律公约》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等,都体现了新闻传媒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如维护新闻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等。应当说,它们对于有效地规范记者和媒体的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网络炒作的伦理道德依然存在失范现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及媒体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传媒对公众生活的影响

网络传媒对公众生活有其积极影响,它日渐成为加强社会联系、促使公众自觉形成公共意识,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各阶层冲突并获取信息的一个平台。

网络传媒为我国市民社会形成提供了私域,正是网络的匿名性,同时给予公众机会均等、自由讨论的形式,公众容易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而当网络传播的影响放大到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认同时,就给传播提供了公域空间,它有利于公共舆论的产生,进而推动市民社会的形成。网络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且可以直接传播和放大各种意见,在形成、影响和引导公意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传递信息为公众提供认识资料;另一方面它还可以直接传播和放大各种意见,形成、影响和引导公共意见。

从消极方面来讲,垃圾文化利用网络之便充斥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误导了公众的价值取向,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使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网络炒作不会考虑被报道者的人格和尊严,对其道德上的造成伤害;也不在乎受众的价值观和情感,故意挑起许多争端。网络炒作了侵占了注意力资源,严重影响着网络的正常运行,制约着网络的发展,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新问题。

三、造成网络炒作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

其一,重利轻义。美国哈佛神学院的拉夫尔・波特博士认为,对谁忠诚或负责的问题是媒体面临的最大冲突,因为这关乎媒体行为者在伦理道德方面的终极选择和判断。媒体行为的核心是媒体的价值观、伦理准则和对谁忠诚或负责这三方面。为追求新闻时效性,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网络炒作的内容往往有缺乏真实性,片面的一家之言和娱乐化倾向,导致网络炒作的伦理缺失。这使得网络炒作新闻的公信力不高,使网络传媒在引导舆论和舆论监督方面的功能逐渐弱化。

其二,网络媒体间的恶性竞争。就当前我国产业化背景下的网络传媒而言, 受经济创收以及经营理念的影响,网络传媒多注重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网络媒体间的恶性竞争导致网络炒作伦理道德的沦丧,也导致受众和网络媒体关系恶化,使网络传媒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其三,网络记者素养不高。记者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良知的忠实守望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遗憾的是,我国不少网络工作者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素质修养和职业操守,出现了不应有的道德过失。

四、加强网络炒作伦理规范的对策

网络炒作并非全无益处,在某种意义上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提醒公众对某个重要事件的关注、增强传媒的亲和力、获得正当的商业利益等。不过炒作也许能吸引一时的眼球,但注定很难获得公众持续的关注和喜欢。网络炒作的伦理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必须引起警惕。如何应对网络炒作引起的伦理缺失呢?

第一,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是规范我国网络炒作伦理道德的客观要求。诚信是网络传媒伦理的一条基本准则,是传媒伦理的底线。如果离开这一底线,传媒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首先,要求网络媒体要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大家的职业理性。从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规范素质入手,来保障传媒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其次,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价值判断上的客观,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二,勇于自律是规范我国网络炒作伦理道德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网络媒体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网络传媒行业的自律,主要是建立严格的行业标准,制订新闻记者信条和有效执行专业标准,倡导“真实、全面、公正、客观、服务”的专业精神。作为“社会的公器”,网络媒体必须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以人为本,网络的传播内容要人性化,从人文关怀、人文意识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需求、社会需求;其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网络要根据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传播领域中的优势,根据自己的优势“去短补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优势,争取更多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只有提高了传媒的公信力,它才能在引导公众舆论和舆论监督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三,严格他律是规范我国网络炒作伦理道德的重要保障。自律是一种内在规范力量,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利益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仅靠自律是不够的。网络时代,许多人不知廉耻地做些非常之举,而网络推手在背后策划运作,传媒的报道和跟风炒作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网络媒体往往在无意中成了帮凶和共谋。而更多的时候,为了获得市场和商业利益,网络媒体常常把社会责任抛诸脑后,一味地迎合大众、取悦大众,采用各种煽情手法处理新闻,甚至捏造事实制造虚假新闻。经济利益不应该成为传媒的惟一目标,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据调查显示,我国传媒部分从业人员自律意识较差,一旦涉及自身利益时往往会放弃道德原则。因此,通过制度的建设促成网络传媒自律制度的强化与专业主义理念的内化,是解决网络传媒伦理缺失问题的理想途径。

第四,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公民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既不要成为炒作者,也不要成为助推者。在互联网上,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意识弱化。从受众自身角度来看,其文化辨别力有待提高,应自觉抵制各种恶意炒作。社会公众需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多多关注有意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新闻,拒绝为不良的传媒炒作提供生长的土壤。

第五,建立监督机制,并加以政策和法规的引导。监督机制是指对传媒的运行和传媒工作者的道德言行、道德品格实施来自于社会的监督,是传媒伦理真正付诸实践的有效保证。建立相关的制度和组织,加强传媒立法,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监督委员会,经常性地开展受众调查,尽可能广泛地搜集受众意见。

网络传媒一味地“娱众”,最终导致“愚众”的效果。网络传媒炒作搅乱了新闻界应有的秩序,污染了文化环境。社会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某些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各类舆论平台,或者公民自行对传媒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的监督,是社会伦理道德对传媒伦理道德的有力约束。广大受众通过各种渠道,对传媒炒作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谴责,可以有效遏制炒作的蔓延。

此外,规范网络炒作行为,我们还要注重和加强网络伦理文化建设。首先,网络发展中存在的不道德现象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问题,是网络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必须看到在我国网络文化的道德性是其主流,我们只能在发展中治理、在治理中发展。其次,网络伦理文化的治理应以规范、教育为主题。以发展为前提并非是对网络发展中存在的不道德文化现象置之不理,而是必须进行治理,这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条件,否则必将影响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但治理不是限制,应是积极地规范和引导,使之向有序化良性发展的渠道迈进。最后,网络伦理文化的治理应以不道德内容的发源地为治理重点。网络伦理文化中不道德现象的发源地主要集中于非法网站和非法网吧,他们兜售不道德、反道德的不健康文化内容,是网络文化中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网络文化的治理理应将其作为重点,这样网络文化市场才有可能得以净化。

总之,关注网络炒作,有效地规避或遏制低级庸俗的炒作,并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缺失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保护网络传媒健康发展的关键,不容我们忽视。

[参考文献]

第2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信息传播;公众心理;传媒责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013-01 

0 引言 

微博、微信等公开交流方式的诞生令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随着该种模式的逐渐普及化,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首先即表现在信息的真实性上,信息发起者对于信息的研究与处理并未达到能够形成新闻的要求,准确性方面令人质疑。其次即表现在相关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关注率,相关人员就信息的发展性更多采取的是个人主观臆测,并未经过实际的科学研究与专家的推论。本文将就复杂信息传播中的公众心理变化与传媒责任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以期传媒能够更好的承担其自身责任,而公众也可以建立起全民新闻的相关素养。 

1 信息传播初始阶段的民众心理 

1.1 民众猜忌的形成 

在新闻的传播初期,由于信息自身与国民的生活或者工作息息相关,会获得大量的关注者,而对于该类关注者而言,信息的实时性与有效性直接牵动着其心理反应。通过有效的信息能够令国民对于某一方面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对自身的生活或者国家的现状了解都能够起到良性作用。有效实时的信息传播是公众了解刚刚发生或者未知事物的主要方式,在该过程当中,若信息的准确性存在自身的驳论或其它传媒公司对于该事态的发展具有不同观点时,会导致公众对于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而随着该种现象的愈演愈烈,个人或者组织会对信息进行相关的猜忌,该种猜忌经过传播之后往往会对真实的现象产生极大的负面冲击[1]。 

1.2 信息被关注度达到顶峰 

人们对于已发生却并未确认的事情总是怀着好奇的角度来对待的,而相关传媒对于信息的传播似乎也染上了该种“习惯”,进行新闻的播报时,未获得确切的消息即开始无的放矢,而往往导致的结果都是在后续的新闻播报中对之前的结论进行纠正与反驳。此类情况的发生对于公众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与挑战,往往人类在出于信任的心态对某种事物进行确认之后是抱着愉快心理的,而在此时,若其所信任的目标再次宣称对某种事物的认知并不符合之前的理论,将予以纠正,对于之前选择相信该种理论的人而言,其心态上的改变毋庸置疑。但即便如此,在进行沟通与交流时,民众还是控制不住的将该条消息作为主要的话题,发表者个人的意见,或猜测、或推理,乐此不疲。 

2 信息延伸阶段的民众心理 

2.1 国民与传媒双方开始谨慎 

在经历了消息的不确定情况之后,跟踪报道与实时消息都无法给予民众满意的结果,更多的是引起恐慌与焦虑。纷纷对相关事件进行抨击与嘉奖的同时,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对新闻传播之后所出现的各种话题与舆论反应上,人们开始根据自身的理解与判断支持有关的臆测和推断,将消息的公众度推到风口浪尖。在对消息进行持续的追捧之后,公众的心态从埋怨与焦虑开始向平缓转变,由于无法在真正的意义上对消息加以确认,消息最初所引起的轰动也变成了民众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再无更深的意义[2]。而由于之前消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传媒与个人臆测者之间保持了相同的步伐,对于消息的传播开始变得谨慎。 

2.2 公众对传媒产生反感 

公众对于消息的关注过程当中,大部分人处于想要得到一个结果的状态,而小部分人则对消息的影响进行了追责和质问,在该部分人群眼中,消息的可信度与准确度都已失去了意义,发生的事故或者现象已经无法挽回,既然如此,那么抱着求根知底的态度便更加显得滑稽与可笑,任何人都无法将自身代入到事故关联者的感觉当中去即是对滑稽与可笑的认证,该种民众心态的形成依旧是由于对信息失去了信心之后的外在表现。总体而言,公众对于传播消息的可信度产生了较大的阴影,在对于信息的筛选与是否选择相信方面形成了质疑性,并且在内心呼吁新闻的提供者可以为信息负责,为广大公众而负责。 

3 新闻要素与国民素质 

3.1 传媒行业的责任 

传媒行业自身的职责即是对已经传播的新闻以及消息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及研究,从而令广大公众对于新闻能够产生一个确切的认识和了解。在该过程当中,传媒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的相关积累占据着主导地位,大方向上的思维正确以及实践确认的能力是达到新闻标准重要因素,而当代传播技术的发达率与广阔性对于该类人群的要求也开始逐渐加强,无论是当代的新闻媒体还是传统的消息传播组织,在相关的工作当中应该注重于公众对其的看法与感官程度,立足于当下公众的需求。我国当前传媒工作进行消息传播的方式已日趋完善,但是在实际的新闻处理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对于消息的确认都是采取“听闻”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进而对消息进行传播,实际意义上的信息收集与分析都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一个地步上,该种情况与国外的媒体截然相反。在很多的新闻报道之中,我国媒体工作者应对自身的职业标准进行一次反思,通过与国外媒体进行差异化对比的方式寻求自身的突破点,解决当前传媒当中所存在的一些列问题。 

3.2 国民素质的培养 

从另一个方面分析,在新闻的传播过程当中,国民自身的新闻素养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当前对于新闻的处理,传媒工作者更加注重的是将新闻的内容写的极尽煽情,在阅读和准确性方面为国民打下了双重性质的朦胧感,而一条重要的消息往往会经过多家媒体的传播,在该过程当中,由于个人的主观意识不同,对于问题的理解方式也不尽相同,该种情况的发生促使我国国民在新闻的挑选过程当中应该具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对新闻的内容进行筛选,以便获取最为直观、准确的信息,而对于该种国民素质的形成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不断完善。 

4 结论 

新闻消息的传播效果直接影响着国民的心理变化,由于传媒工作者的过失极易造成国民对整个传媒体系的失望。面对该种现象,我国新型传媒行业与传统传媒体系应与时俱进,符合当前公民对于新闻方面的相关需求,满足新闻自身的存在价值,为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正名。 

参考文献 

报工作,2014,6(2):59-65. 

第3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要具有新媒体思维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理论基础,熟悉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介特性,掌握新闻播音、节目主持、文艺演播等相关技能。该专业人才毕业后可以从事播音员、主持人、配音员、新闻编辑等工作岗位。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在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要强化知识的运用,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供技术保障。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行业发展分析

在新媒体背景下,对传统的播音主持带来一定挑战,现阶段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基本得到普及,人们可以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直接了解到最前沿的新闻信息,相对于广播播音来讲增添了视频、文字、图片等,使信息的传递更加生动化。在这种新环境下,播音主持行业为了能够顺利发展,一定要掌握最佳的工作方法,能够捕捉到最有价值的新闻报道,首先要从选题入手,改变传统的播放式的广播风格,进一步提高播报新闻的权威性,确保听众能够理解新闻播报的真实信息。其次,要加强播音主持行业主持队伍建设,播音主持团队肩负着引导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任务,所以播音主持人自身一定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将自己打造成新闻的挖掘者与传播者。最后,为了能够促进播音主持行业的稳定发展,要对播音形式进行创新与完善,满足广大听众的根本需求,相对于新媒体来讲,广播节目更加具有感染力而且更加贴近现场,所以可以采取主持人与现场记者互动的形式来提升新闻广播的感染力,使新闻播报更加贴近民众。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

1.准确定位自身在传媒中的角色在以广播电视为主体的媒体格局中,媒介传播模式是信息的线性流动过程,要求播音员或主持人具有加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声音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与规范性。受到新媒体、新技术的影响,传播的内容要具有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播音员、主持人等要准确定位在传媒中的角色,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作为播音员或主持人一定要通过专业知识对传播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形成具有传播价值的看法与意见,能够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提升节目效果。由于传播信息的复杂化,播音员或主持人必须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清醒的政治意识是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才从业的必备条件,另外,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播音员要掌握新媒体技术软硬件操作,熟练驾驭各类媒体手段,将自己由内容转述者变为加工者,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促进播音主持行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2.掌握全媒体观念及技术能力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个媒体之间的融合度都会有所提高,需要通过互相学习来进行合理转变,正是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才能够在信息传播层面得以促进。作为播音主持工作者一定要打破传统界限,通过新的思想与理念来全副武装自己,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能力,能够合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与公众进行互动与交流,调动公众了解社会热点的积极性,以此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度。

3.主动参与到节目的各个环节在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从业者要学会主动参与到节目的各个环节中,为了提高节目的整体效果,一定要在各个环节中下功夫,真正了解节目从策划到选题、从制作到播出等一系列环节,充分发挥自身个性化风格,在节目中融入个性化元素,突出节目的独特性,从而提升播出内容在观众心中的受欢迎度。

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播音主持人才是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传播都要通过播音主持人完成,是受众与媒体之间的桥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格局,促进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也赋予了播音主持原职业新的内涵,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定要在新环境下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理念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1.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运用随着分众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垂直媒体内容对传播的形式有着更加多元化的诉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在新时期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全面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实施整体培养的思路,提升播音主持人才语言能力,眼神、表情、动作综合变现力以及对演播室和现场的调度能力,新闻内容编辑与策划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等,为了保证学生专业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备选空间,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来对课程进行设置,既要包含传统媒体又要倾向于新媒体,既要依靠媒介来实现大众传播方式,又要依靠互联网实现线上传播。实现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

第4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作为电广传媒的经营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传媒业为什么会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传媒产业是否一定要进入资本市场;"电广传媒"是如何率先进入资本市场的;"电广传媒"未来究竟应如何继续发展壮大等。下面我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传媒产业的发展演变历程所带来的启示

    1、“传媒产业”的内涵

    传媒业并非一出现时就是一种产业,其向产业化的转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至于传媒产业的概念,至今国内外尚无统一、公认的定义。无论是传统的宣传中心论,还是赢利中心论,都不能解释我国当前传媒产业的现状。我的看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产业具有双重性,在社会活动中既有宣传性质,又有商业色彩;既讲社会效益,又讲经济效益;既是事业,又是产业。传媒产业的事业性表现在它是一种公益事业,其产业性表现在它是一种信息产业。

    2、传媒产业的发展概况    全美甚至全球富有影响力的大型传媒集团公司,这些传媒公司在不断地给人们提供精神产品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超社会平均水平的行业利润,不断地超越和发展。

    电子媒体巨大的市场潜力,极大地激发了投资者对传媒业的投资热情,由此推动了媒体产业步人良性循环的轨道,加之人们对媒体产品的消费水平和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共同促成了传媒产业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使传媒产业成为盈利最为丰富的产业。

    电子媒体的兴起,带动了媒体产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促使传媒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转化,电子媒体产品的市场潜力是惊人的,它的增长速度常常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成倍递增。可以说电子媒体把整个媒体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起点。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业改革的回顾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传媒一直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经营的,它采用行政机关的管理办法,财政上靠行政拨款度日,各大小媒体均附属于各级党政机关,在宣传上必须严格统一口径,传媒的运行不遵循经济规律,不讲求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传媒业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障碍,如原材料价格飚升,各类开支急剧增加,财政拨款却只能维持原有额度不变,而同期我国传媒的数量却成倍地增加,这就造成了大多数传媒的普遍亏损局面:

    严峻的形势迫使各传媒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1978年<人民日报>等八家中央新闻单位试行企业化管理为契机,拉开了传媒业改革的序幕,如大力拓展媒体广告业务,努力降低成本,承包经营等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改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惊人的,如1997年我国媒体广告收入就达到220亿元,与1990年比较,平均增长40%。

    4、传媒产业化的启示①在我国,所谓媒体产业化是指意识形态的媒体向产业经营的媒体转化的过程。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媒体自身的发展规律,产业化在中国目前传媒业中发生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媒体目前唯一可行的发展途径。

    ②中国传媒业的生存空间已经发生了变化,传媒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将逐渐按照其自身属性所规定的发展规律,逐渐在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中采取它必然采取的生存方式。

    ③"相应体制改革"的滞后造成媒体经营困难,为寻求生存开始了产业化尝试,并且产业化过程中的个体并不与现存的相应体制相对抗,而是努力争取其认可。

    ④产业化的共同特征一是利益指向,二是淡化行政级别和事业性质,追求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⑤中国的媒介产业化沿着信息和利益两条线索展开,利益的发展使传媒业在总体上趋于成为一个产业,而信息的发展则使传媒业以其信息特点与社会中的其他产业相区别。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传媒在运营方式上与其他国家的媒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今天的产业化才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而产业化以后的中国传媒很快就会与世界的传媒发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开始从传统的传媒业向新的传媒业转化的进程。

    一、传媒产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动机与方式

    传媒业经过产业化初级阶级,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必须借助资本市场来实现产业升级和规模经营。这是由传媒产业自身特点和资本市场的职能共同决定的。

    就资本市场的职能来说,作为长期资金市场,以追求最大投资回报为目的,通过股票、债券、风险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本与产业的结合。作为生产要素流动市场,资本市场的生产要素资本化,容易通过股权转让、收购等方式实现其流动。作为资源配置市场,资本市场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管理有素、具备成长潜力的产业中去。

    就传媒产业自身特点来说,它进入资本市场的动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l、从传媒产业资产性质看,由于传媒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在信息经济领域,其资本附加值较高,但经营性资产净值不大;无形资产或各类专用资产较多,但可用于银行信贷抵押的资产不多。同时,传媒产业往往一次性投入较大,投资回报期较长,因而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加之自有资金的不足,使得传媒产业很难从银行方面通过借贷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而资本市场提供的股票性质的资金恰恰回避了上述问题。

    2、从传媒产业发展前景看,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促使传媒产业必须对其制作手段、传输手段等进行大规模数字化改造。这些改造虽然能给传媒产业带来巨大回报,但在投入期,首先面临着资金缺口的压力。而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职能是为剩余资本寻找投资机会,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资本市场希望从传媒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丰厚利润,从而解决了传媒产业的融资问题。

    3、从传媒产业的扩张方式看,传媒业覆盖地域宽、受众面广、经营单位分散、条块分割现象多。而传媒产业的竞争往往表现在从空间和时间上拓展市场。传统的粗放式扩张方式,耗资大,回收期长,并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只有依托资本市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才能使传媒产业顺利实现产业扩张,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

    4、从传媒产业组织方式和运作机制看,传媒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容易受到政策约束,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往往落后于市场。传媒产业进入资本市场之后,一方面获得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流动性加强,经营风险相对增加。这促使传媒产业必须探索新的组织方式和运营机制,更新管理观念,按照市场化要求运作,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尽管传媒产业化迫切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但由于传媒业的特殊性及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的思路大致有:

    ①思路一:改制上市将媒体的全部资产或部分资产重组改制上市,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中视股份、东方明珠、电广实业。

    ②思路二:借壳上市通过收购股权或资产置换的方式,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成都商报>。

    ③思路三:媒体资产或权益分离出来,合作经营这是指媒体部分资产、权益分离出来,与外界投资者合作经营,双方按一定比例或形式分配收益。如电视媒体将有线电视网络、栏目、广告等剥离出来,与外界投资者合作开发、经营等等。

    三、"电广传媒"--传媒产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有益探索"电广传媒"的前身是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成立于1994年,注册资金6934万元,是一家以影视节目制作、广告发行、信息传输服务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截至1998年12月31日,帐面总资产11. 88亿元,1998年实现净利润为6407.9万元。"发展中心"优良的经营业绩,曾对湖南广播电视中心工程的兴建,湖南卫视上星等大型基础项目的建成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和物质保障,为湖南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传媒产业的发展来看,1833年9月诞生的纽约《太阳报>成为历史第一家没有夭折的廉价报纸,其成功的关键是创办人本杰明·戴以一种全新的观念为这张报纸定位,以全新的手法来经营这家报纸,即通过"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这一独特的价值补偿机制(提供广告服务)来维持《太阳报>的生存,这就开创了传媒迈向产业化的先河,改变了以往"政党报纸"的倾向。

    从此,广告收入成为各商业性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到19世纪以后,以报业为标志的传媒产业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但作为一种产业,远未成熟,仍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其主要原因是,传媒产业在整个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传媒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慢。媒体组织作为一种产业结构而言,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看,都比较小,在当时,即便是最着名的媒体组织,与其它产业的大公司相比,其经济实力也不可同日而语。当时传媒产业的资本集中化程度很低,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和资本扩张。

第5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坚守娱乐节目制作主阵地

光线传媒首先是一个节目制作公司,一个内容提供商,在现行的中国电视产业政策下,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民营电视公司未来几年里所能担当的最主要角色。光线传媒是靠做娱乐类节目,具体说是靠做娱乐资讯起家的,用总裁王长田的话说就是“一个节目带来了一堆节目,然后带来了一个频道,或者是一个公司、一个行业”,这里的“一个节目”就是《中国娱乐报道》,即后来的《娱乐现场》。光线及其他一些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如欢乐传媒、派格太合环球传媒等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娱乐类节目作为突破口并非偶然,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带给中国电视的是娱乐属性的长期缺位,电视台作为政府喉舌的定位也使娱乐类节目成为中国电视最柔性、最具产业化可能的节目类型。而在国际电视界,电视和娱乐的结合与电视和体育的结合一同被认为足最能带来丰厚利润两种产业结合。国外所有大的传媒集团,往往同时也是大的娱乐集团,比如说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迪斯尼、新闻集团等等。在中国随着中国电视娱乐属性的回归,娱乐类节目成为最具生长点的电视节目类型,娱乐节目制作也成为中国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对抗国有电视台自办节目的“杀手锏”。

几年的摸爬滚打,大多数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在娱乐节目制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节目策划、节目制作经验,拥有一套和国际接轨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模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光线传媒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颇为完整的从策划、制作、包装、发行、广告到相关增值服务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生产出来的产品足以被称为“娱乐界的《新闻联播》”的《娱乐现场》领军,结合陆续推出了《海外娱乐现场》、《百事音乐风云榜》、《明星》等一批栏目所形成的一个资源共享的娱乐资讯及综艺类栏目群。光线的信息平台如此强势,娱乐界甚至对它产生了某种依赖。2004年2月,著名演员吴若甫被绑架,他被解救出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清早跑到光线的演播室接受采访。赵薇的军旗装事件发生后,也是亲自打电话叫光线的记者到新疆去采访。因为明星们知道,他们一旦接受光线的采访,就相当于同时在五六个节目里露面,而且这些节目可以在全国数百家电视台播出。

无论是从大的国家产业政策与行业定位来说,还是从企业内部利益诉求与竞争优势来说,继续坚守自己的主业――娱乐资讯及其他娱乐类栏目的制作,对民营电视制作公司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也是未来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发展趋势之一,光线就在不久前向全国推出了一档全新的娱乐栏目《淑女大学堂》,受众群锁定为都市年轻女性,在娱乐节目分众传播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借助新电视媒体

突破渠道壁垒

2005年新年伊始,当北京观众打开电视机调到北京四台,像往常一样准备收看热播娱乐资讯栏目《娱乐现场》时,会发现它原来的节目时段已被其他栏目所代替――《娱乐现场》已撤出北京四台而移师中国教育电视台三频道。北京电视台对此事件的说法足台里在2004年年末对各频道节目进行了专业化调整,《娱乐现场》原先所在的北京四台成为纯粹的影视频道,不再设置娱乐资讯类栏目。《娱乐现场》原可以转到北京二台,但这又与该频道原有的《每日文化播报》相冲突,北京台最终放弃了《娱乐现场》而选择了自办栏目《每日文化播报》。几乎与此同时,派格太合出品的娱乐节目《娱乐任我行》也要换地方了,今年7月因旅游卫视改版而改换平台的《娱乐任我行》,1月3日开始又重回旅游卫视的怀抱。

民营电视公司制作的节目东奔西跑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正足他们小媳妇般无奈的处境。虽然作为电视节目内容供应商的民营电视公司早已告别了国家政策的边缘地带,但和渠道控制者电视台相比,他们从来没能获得平等的话语权。实际上,民营电视公司在节目的时段选择和价格制定方面都处于弱势。

目前,电视台向民营电视公司购买节目,基本使用目前通行的电视制作公司贴片广告政策――利用电视节目播出的广告时间段交换电视节目,换言之,电视台几乎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就将他们的节目播出权买下。而在有些频道,电视台还要求制作公司必须以每月预付款的方式包销由电视台收益的剩余广告时间。《娱乐现场》这次出走,据光线人士透露就是因为去年末北京台又提出新的条件,《娱乐现场》除买断自身节目的两分钟广告时段外,还要再买下北京台所拥有的另外4分钟广告时段,“这笔费用一年大概要6000多万元,对于光线来说难以承受”,这显然使民营电视生存空间更加窄小。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国外,1个小时节目可以换5分钟~7分钟广告,国内一个节目可能只有1分钟的贴片广告,在这样的环境下,制作公司原本10%的赢利比例将变得更加微弱。

有鉴于此,光线传媒等几大民营电视制作公司正在积极寻找出路,打破电视台对播出渠道的垄断成为他们的共同目标。欢乐传媒就联合上海开麦拉买断在国内处于相对弱:势的卫视台――内蒙古卫视15年的经营权。与欢乐传媒这种做法不一样的是,光线传媒更看好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正在兴起的新电视媒体。

刚刚过去的2004年被称为“数字电视年”,国家出台了《中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目前全国已经批准了49个数字电视试点城市,135个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实际开播70多个频道。同时,随着宽带网络的建设和宽带用户的增长,基于电信网的网络电视(IPTV)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纷纷进军网络,很多电信运营商甚至声称2005年是网络电视年。

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节目内容的大量需求从而扩展了民营电视制作公司的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来了打破渠道壁垒的希望。目前,光线传媒正与北京广电集团筹划一个数字付费频道,预计2005年5月开播,同时,在光线建立的E视网上,各种宽频服务正在推出。届时光线散布各地的记者站、每天入库的将近30个小时的素材资料、以及所积累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版权的将近四万小时娱乐素材等等都将为光线旗下数字付费频道、网络电视频道提供内容保障。

合资或上市谋求生存与发展

资金一直是民营电视公司面临的困境之一,资金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民营公司的业务扩展和竞争实力的提升,与国外资本联合或者上市融资成为未来民营电视公司发展的另一大趋势。2004年11月29日,国家广电总局和商务部共同颁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第44号令),降低了外资准入门槛,规定外资媒体公司可入股国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但中方投资人持股比例不应少于51%。合营企业可以制作专题、专栏、综艺、动画片等广播电视节目,但不得制作时政新闻和同类的专题、专栏节目。

第6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EMI中国区总经理黄伟菁、北京太合麦田音乐董事总经理宋柯、创盟音乐总裁许晓峰、音乐人张亚东、高晓松、汪峰及乐评人金兆钧、戴方、丁宁、刘净植等20位华语音乐的中坚人物悉数到场,将当下华语流行乐坛的种种现象摆上桌面,寻找弊病,探讨出路。当天论坛的议题分为内地原创乐坛现状、内地原创乐坛症结、内地原创乐坛出路三个部分。

发片少了一半

2006年内地乐坛发片总量不到110张,比2005年的210多张少了将近一半。同年,港台地区发行专辑超过150张。而这110张专辑,包括羽泉、李宇春、周笔畅、胡彦斌、花儿乐队等众多一线歌手在内,能获得较好口碑和市场销量的“有效专辑”,不超过30张。

都说新人辈出,但2006年的内地乐坛,新人发片仅20多张。所谓“新人”还分两类。一类是刘亦菲、谢娜等跨界的“老面孔”;另一类则是各大选秀中诞生的新星。在后一类中,真正具有影响力的还都是2005年的选秀明星――李宇春、周笔畅、薛之谦等人,共推出13张专辑。通过传统途径入行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歌手,一个也没有。

2006年内地音乐作品中,能深入人心的歌曲,不超过5首。而与之对比鲜明的,则是以《一万个理由》等为代表的无线音乐作品,《一万个理由》去年的下载量超过1700万次。互联网、下载以及无线音乐等新的传播方式,已经对传统音乐模式带来更多冲击。

直指乐坛病症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作为主办方代表首先致辞,“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是有影响的行业,总是有论坛交流,但是音乐行业内部的交流,应该说不是很活跃。我觉得音乐界一定要交流,大家一定要想方法。”

宋柯认为,内地的乐坛不要总跟港台的乐坛相比,因为内地太大,在音乐的传播上与台湾和香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应该比他们有更强的耐心。每年发片总量无论是200张还是500张,真正有影响力的歌曲、能够引起观众关注的,每年都是20、30张;整个华语乐坛加起来,真正有销量又有音乐品质的销量也不超过10张。因此,这跟总量没关系。观众和传媒都要有耐心,不要死盯着某一个歌手,歌手也要有喘息的机会。

对于宋柯的观点,黄伟菁表示赞同,“根据EMI的数据,2006年整个唱片市场大概掉了40%,去年第一季差不多掉了30%的市场。唱片的实体销售的确是在下跌,我想这不只是用一两个因素就能够说清楚的,刚才也提到歌手黔驴技穷,很多音乐人都有很深的感慨。今天一个很好的艺人如果发一张专辑能够像欧美艺人发一张专辑一样,不用担心5年的生活,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制作唱片上,那就不会黔驴技穷。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产业从上游到下游进行整合,整合出一个新的模式。”

乐评人金兆钧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个产业是需要传播的,唱片一定是需要平台的以及各种手段去进行传播。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传播,却变了味道!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盗版问题,美国的版权基本确立50年,日本也要求50年,所以我们也要有耐心。

音乐制作人张亚东谈道,我觉得就音乐来说,不管是哪种,比如说它是一个植物,如果是热带植物,在一个寒冷的地方,不管如何维护它,都不能存活。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市场预算没有花在音乐上。我觉得现在感官听觉是排在末端。真正关注音乐、欣赏音乐的人太少了,培养大环境很重要。

在论坛现场,大家纷纷各抒己见,激烈的交流讨论掀起一个又一个。传统流行音乐的出路何在?低水平选秀泛滥,乐坛需要怎样的新人机制?媒体与歌手又应该是怎样的合作?尖锐、现实问题的抛出,催促着我们思考――2007年的内地流行乐坛,该如何上路?

编后:

第7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报业的复杂性在于,生产者同时面临着两大类需求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客户:一类客户是广告主,向报纸支付广告款,消费报纸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一类客户是读者,向报纸支付报款,消费新闻和资讯,并因其形成了固定的阅读习惯和信任感,从而完成了报纸的影响力塑造。现状中,由于第二类客户的支付远不足以弥补报纸的运营成本,而第一类客户则构成了报纸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在传统报业集团纷纷转轨企业化运营的过程中,种种面向广告主的运营策略应运而生。专门针对广告主所进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正在各大报业集团内部不同程度地建立和完善。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读者这一逻辑概念上的报纸核心客户群时,我们发现,沉溺于舆论引导思维定势中的传统报纸至今对读者需求的满足严重滞后了,至少是传播方式和数字技术层面的严重滞后。

读者导向审视报纸危机

现实摆在传统报纸从业人员面前的困惑是,既然报纸消亡论是“纸”的消亡而非“报”的覆灭,为什么中外传统报业转型之路均走得特别艰难?如果我们把讨论一步一步聚焦:新媒体对传统报纸形成致命冲击的核心是什么?是传媒从业人员的观念至今难以转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的网络新闻免费阅读习惯?是传统报纸网站从不具备与专业网站比拼的技术资源?

《华盛顿邮报》记者 Michael Kinsley把网络对传统报业的冲击概括为四个方面:免费新闻、搜索引擎、博客、分类广告。实事求是地讲,搜索引擎和分类广告的冲击力在美国远较中国更大。至于免费新闻,国内四大门户网站长期培养出的免费新闻阅读习惯对报纸来说的确是一场灾难,一时间难以有效撼动。现在单说报纸能够首先改进的部分,即《华盛顿邮报》记者所说的“博客”,或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即“双向传播”,或者从客户管理的角度来讲即“读者导向”。

传统报纸中,读者导向战略并非没有提过,但其内涵随着传媒业的发展而有所更新。比如,一份省内知名晚报的办报宗旨是:“宣传政策、反映生活、倡导文明、传播知识”,这一宗旨已经贯彻了15年,其中,“反映生活”正是当时报纸对读者导向的理解。但在新媒体时代,其读者逐渐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宣传”、“倡导”。传与受的单向传播模式盘踞已久,乃至一旦读者发现web1.0、web2.0,还有正在酝酿中的web3.0时,立刻欣然弃报纸而去(表现为报纸阅读时间的缩短和网络、移动新闻阅读时间的延长),“自媒体”风起云涌,技术成熟之迅速,足以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形成潮流,并很快改变广告主的媒体投放策略。

数据缺失加剧报纸危机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商业战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为组织提供关于客户的全面、可靠和完整的看法,从而使客户与组织间所有的过程和互动能够有助于维系和拓展这种互利的关系。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就是,“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的终身需求,并从中获利。”形象地来说,这意味着将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改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生产。

如果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比喻为一场争夺受众的战争,那么中国的网媒首先在受众需求的实时调查和及时满足一役中取得完胜。在网站,点击率是个硬指标,决定了广告主是否投放,也决定了网页是否需要改版,栏目是撤是留。在电视,央视―索福瑞和AC尼尔森的收视率调查数据虽然有所滞后,但也被采纳作为一个节目能否存续的权威数据。在报纸,尽管很多报社已经在采用专业调查公司调查客户阅读率和满意度,但是这一数据过于滞后,过于笼统,容易失真,科学的CRM系统很难以此为基础缔造成功。有了网络做对比之后,广告主们越来越频繁地抱怨广告在报纸的无效投放,或者性价比太低;遗憾的是,报纸很难拿出可信的数据来反驳。报纸了解它的读者吗?如今我们有所质疑。不了解读者,何谈比网媒、掌媒更能赢得读者的芳心?

那么,从技术层面来讲,报纸是不是完全不具备建立读者关系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呢?笔者认为不然。从对南京市一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晚报的调查来看,这家报纸因其发行体系的不断优化,已经建立起一个发行数据库。这一数据库中罗列了报纸订户的地址、职业、年龄等基本信息,并且每年更新。目前,报纸推行“目标发行”战略,通过发行人员的面对面沟通,既维护老订户,又逐年补充“有价值的”新订户。如果在这一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各个版面、栏目的读者阅读偏好和评价等相关数据,那么以此作为报纸转型的参考,并非空中楼阁。

“管理”读者 提升报纸竞争力

成功的组织都在为“最好的客户”下一个定义,以便能够预估这类客户的“终身价值”,并相应调整营销战略。在国外,转型中的传统报业大佬们,在高举其新闻价值大旗的同时,同样也在随时关注着对核心读者的维护及其需求的满足。在美国,印刷版报纸商业模式高峰时期,为了响应广告主对广告效果定量评估的需求,传统报业中的CPM(cost per mille 千人浏览成本)模式诞生了。作为传统媒体广告模式的数字化延伸,传统报纸的品牌优势是印刷媒体向数字化媒体过渡期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根据美国尼曼媒体实验室的统计,2008年,美国报业网站的平均CPM为80.28美元,远超过Yahoo等新闻资讯类网站平均CPM(25美元),也超过报纸印刷版CPM(34.62美元)。

说到报纸网络版收费,不少同行都十分羡慕《华尔街日报》。该报的数字化战略始于1996年,到2007年中,其网站已经拥有98万在线付费用户。根据美国发行量稽核局的统计,截至2009年10月,《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是210万份,其中包括100多万份的网络版付费订户。《华尔街日报》正像那些金融、保险、电信业公司一样,在运营方面严格遵守着以客户为导向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指引,并从中受益良多。当道琼斯公司推出《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时,便能够精确锁定住那些没空每天读报,却仍然关心工商新闻的年轻读者。

一句商界流行的话说道:“争取一个新客户要花费的成本是留存一个老客户的六倍。”尽管这个数字可能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能因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是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尤其是对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报纸来说,摸底纸质版老读者,并从此开始建立起读者关系管理系统,将有助于缩短其全媒体转型历程,更大程度地提升报纸的竞争力。

第8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本次国际论坛以“亚太电视产业中的融合与创新”为主题,聚焦中国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的众多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来自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信、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新加坡新传媒集团、英国广播电视台及法国电信等机构的代表都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来自埃森哲、东芝、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国内外知名公司也作为本次论坛的赞助商参与了讨论,对IPTV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标准选择,以及广电运营商的商业模式等热点话题作了深入分析和沟通。同时,中国的广电及电信设备供应商如何面对更加残酷的竞争、外资机构如何更好地把握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等话题成为本次论坛的焦点。

本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以下称卫视传媒)就IPTV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朱亚立先生。

卫视传媒: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国办2008年1号文件,公布《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促进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文件中提到,广电部门可以涉及到电信分支领域,电信部门也可以进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请您分析一下,这个文件对IPTV在中国的发展,数字电视在中国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朱亚立:广电行业的发展,政策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埃森哲在国际上也参与了其它国家类似的融合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行业之间壁垒的打破,融合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从去年开始,国家对行业的支持不光体现在文件上,在实际操作中,有几个城市已经开始调动广电和电信的资源,启动了IPTV业务,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预示着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对IPTV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回过头来,最重要的工作还得由企业来完成,也就是电信商、广电、有线电视运营商,看他们是否真的可以打破原有的模式,根据国家政策给我们的指导来实现产业的融合。我觉得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模式融合,是一个更为艰难的工作。其实行业政策和国家给行业体制上的指导趋势已经非常明确了。

卫视传媒:您曾说过五年后广告将会成为IPTV主导的商业模式,是否可以详细谈一下?

朱亚立:在未来的3到5年,广告仍然是IPTV主导的商业模式。原因在于,IPTV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新的体验模式。就像当年互联网进入我们的视野,运营商也是采取免费加广告的模式推进的。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IPTV需要创新的模式,不仅要突破有线电视和电视传统渠道,还要延伸到手机、互联网领域,这就要求IPTV运营商一定要给终端消费者更多自由尝试的机会。企业如果要盈利,策略和重点还是会放在广告上,这不是科学推断出来的,是埃森哲通过调研全球很多的企业家及其客户,从他们未来3到5年企业发展策略中分析得出的结论。一个创新的业务模式,刚进入市场时会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并配以大力的广告宣传来进行推广,IPTV非常符合广告运作模式。 IPTV融合手机、电脑、电视为一体,所以对终端消费者的信息了解更全面、更详细,广告也就更有针对性。在IPTV上做广告,比在线广告、电视广告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它集三种不同的渠道于一身,对客户的了解更为透彻具体,所以我认为这个行业的广告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卫视传媒:大家都知道网络媒体资源非常丰富,IPTV的应用推广和包罗万象的网络媒体是否存在对立竞争的关系呢?

朱亚立:我觉得大家对IPTV的看法不一样。作为埃森哲来说,我们对全球的很多案例做过分析,最初IPTV是经过传统的电视渠道在上面加载一些IP的功能和协议来实现的。IPTV从欧洲乃至全球的发展来说,其概念涵盖范围非常大,它把网络融合在自身发展当中,并不是仅代表某种技术方式。它更是把电视、网络、手机、通讯组合在一起,使自己更加完善。中国现在正努力打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壁垒,但是国内出于各种顾虑的考虑,现在并没有实现各行业真正充分的融合。也许再经过三到五年的发展,大家会发现一些顾虑是不必要的,行业间的融合会使电信厂商变成真正的全业务运营商,我们互联网的企业也会介入电信的增值服务,大家都在为对方带来商机的同时,给自己增加更多的收入,实现的是双赢甚至多赢,其实IPTV的发展给行业带来的融合大大胜于带来的行业冲突。

卫视传媒:人们对IPTV发展的认识和这个行业的融合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您认为会很漫长吗?

朱亚立:从国外的发展来看并不是很漫长,我们知道,当年电视机的普及用了很长的时间,但互联网的普及却非常快。我相信IPTV的普及也会很快。原因我已经说过,消费者有这种行业融合的需求,而且中国的需求尤为强烈。我们调查过程中所有的指标都显示,中国年轻一代的用户,对行业融合的需求呼之欲出。中国现在3G的标准马上要启动了,4G我们也有很好的基础,中国也有自己的标准,随着这些能力的建设,这个产业会呈现加速发展的状态。

卫视传媒:中国目前IPTV用户才100多万,相对中国电视用户数来说并不多,国外的用户也不是很多,您认为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是价格没有被大家普遍接受?还是因为政策或其他的原因?

朱亚立:中国用户是100万多一点,是因为发展初期行业之间需要协调,并非业务模式存在问题。IPTV在国外的普及率及增长率是很快的。原因在于欧洲的行业融合非常充分,很多的运营商都是全业务的,企业间的并购是非常充分的,比如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可以收购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也可以收购有线电视运营商。IPTV要想真正实现快速发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就是行业间的充分融合,还有就是从政策模式上、技术标准上尽快到位。我相信中国的发展瓶颈现在是存在的,但所有的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都在努力协调,设有一个“门槛值”,一旦标准到位了,企业意识到位了,中国IPTV的发展速度不会逊色于国外。

卫视传媒:既然您认为IPTV的赢利模式主要靠广告而不是收取月租费,那么现在像网络电视和IPTV模式上相似,在广告定位、用户群互动方面,IPTV怎样发挥其优势进行竞争呢?

朱亚立:月租费也还是IPTV的收入模式,但在策略层面上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月租费的可扩展性是非常小的,比如明年的收入不会比今年的收入增长太高,就像手机一样,用户一旦习惯了固定消费额,月租费就很难再增加,IPTV在固定的月租费、固定的模式基础上,运营商只能通过增值服务和广告来增加收入。现在从整个企业策略来看,在未来的五年广告还是第一位的。您刚才也提到了新兴媒体和视频体验,他们已经为IPTV的概念、模式先期做了很好的验证,但它们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们主要还是通过互联网、电脑来操作的。现在苹果出现了iPhone,可以浏览YouTube,我觉得大家的感觉会非常好。如果通过电视也可以浏览YouTube,对运营商来说,会非常渴望进入一个全业务的IPTV模式拓展自己的营业额,这已经很好的诠释了企业的策略。

卫视传媒:随着IPTV的发展,用户对于内容多样性的需求会大大增加,您认为未来几年内容提供商的竞争会出现怎样的格局?

朱亚立:从我们对06、07年的趋势调研来看,IPTV的平台差异化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厂商运营模式优势。对内容多样性的需求也在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对企业策略来说,还是第二位的,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IPTV的主要工作和资金投入,还是实现行业的标准融合、渠道融合,怎样把内容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放到三个不同的平台上去。通过内容供应商的网站,比如像华纳、迪斯尼,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来浏览。再通过和沃达丰合作,手机实现同步浏览。和有线运营商等都可以实现合作,它现在最主要的是把自己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尽可能弱化冲突。如果IPTV的标准和渠道融合模式都已成熟,内容就会上升为一个比较关键的竞争点。所以说,IPTV的运营模式,在渠道融合的基础上要进行内容差异化的运作,和现在的电视业是异曲同工。我们在今年美国的电子消费展(CES)当中,看到了现在产业的发展趋势,美国的内容商和技术商、设备商之间的策略联盟,显得非常密切。在各种标准和模式都成熟时,内容服务商将会扮演价值链中关键的角色。

卫视传媒:刚才我在会场上听到您对IPTV做了一些设想,我觉得非常好。我想知道埃森哲公司将计划如何去帮助这些企业实现这些美好的设想呢?

朱亚立:埃森哲通过大量企业成功案例的分析,提炼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我们认为有四个关键因素:策略、运营、内容、技术。我们为全球很多运营商、媒体商提供服务的时候,首先要帮他们制定策略。“术业有专攻”,我们谈到的未来趋势,企业并不是全部能实现的,我们要看它的优势在哪里。电信运营商和有线电视运营商、媒体、内容服务商,它们的优势是不一样的,我们先期的策略是从不同的点切入。策略明晰了,我们接下来要帮它们做的是技术平台的融合,比如计费、服务保障、开通、业务流程模式的设计。这些到位后,我们就看它应该做什么服务。我们建议采用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在欧洲,我们帮客户做方案,并不是一年就全部实现。我们会制订三年的计划。第一年实现IPTV增强型的服务。比如可以做更多的点播,可以加入更丰富的电子导航、更多即时通信。第二年做一些互动商务、内容的分享,用户把它的内容可以下载到电视,实现互动体验。第三年实现全面的融合。我们会帮企业制订几年策略,一步步的引导他们去实施。我们已经和国内、外很多运营商进行合作,我们提炼的这些策略是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的。但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把我们这些策略融合在一起兼有,“专攻”是未来的趋势。大家都有不同的渠道,最终可能是殊途同归,向一个方向发展。

卫视传媒:我们做过一些调查,相对于IPTV的技术和政策,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许会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习惯使用电脑的用户和习惯看电视的用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让那些看电视的人养成IPTV的使用习惯,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以您对国外用户的调查,普通的电视用户,从不接受到接受的周期用了多长时间?

朱亚立:对IPTV来说,它的用户群总的来说包含手机、电脑、电视的用户。具体到某一个企业来说,要先定位不同的用户群。对广电、有线电视运营商来说,他们的起始用户群肯定是以看电视为主的消费群体,如果谈到YouTube,或者是一些电信运营商,由于宽带优势,可能定位的用户就是互联网用户。所以我们会建议企业,对不同的用户群推广IPTV服务,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比如针对电视用户群,企业的策略可能是推出更多的点播节目、更丰富的电子导航、平面的内容等,同时我们可以针对欧洲用户增加一些互动服务,把电视的用户群引导到手机、互联网上去。这样有线运营商就可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更好地留住这些客户。对电信运营商和电信增值运营商来说,像YouTube这样的企业,他的用户群起步时肯定是互联网的用户,他们要制定的策略是把自己的内容传到电视上,通过电视来收看。我相信,电脑使用人群,如果能通过手机浏览YouTube或者是回到家通过电视观看YouTube,他们也愿意去尝试不同的方式,因为电视可以更好地和朋友、家人共享,这样可以扩大电脑用户的社交范围,这样对于电信运营商和电信增值服务商来说,也就把自己的用户带到其他的渠道。我认为,最终能在IPTV产业里领先、胜出的企业,一定是能把自己的用户扩展到更多渠道的企业,这些企业必须把客户固守的习惯延伸出去,同时把其它成功的商业模式应用到不同的商业模式上去,这也是一个用户融合的过程。

卫视传媒:我们继续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引申出一个新的问题。全球传统的电视运营商经过整合,已经形成大的媒体集团了,比如新闻集团、时代华纳等等。行业的融合和企业并购的整合趋势已经形成。现在IPTV的出现,会形成很多小的运营商,并且会细分出很多小众收视群体,用户可能要添置若干的机顶盒,来接收到不同渠道传来的节目,是否会又形成是一个大乱的局面?

朱亚立:我在这里先澄清一下,您所说的行业的融合和企业购并的整合,这是针对传统企业而言。同时新兴的企业会不断地出现,又整合进去。IPTV也好、媒体产业也好,都会面临被整合的趋势。但是我刚才说的业务模式,即使对一个大企业来说,也会不断地细分客户群,针对每个客户群都会有不断的业务模式。我们会看到,将来的趋势可能是一个大企业集团,但是会包容一个个细分用户群。一个比较大的企业集团,在增强实力的同时,也要保持活力,必须把客户不断细分。在现在这种趋势下,不可能将所有的客户同等看待,客户群的细分是不间断的,而且业务模式会越来越多,业务模式的差异化和用户的细分,不代表产业标准和产业的割裂,产业会从电信、有线电视和内容,不断的融合,最终变成一个大的产业价值链,但是在里面会涵盖很多已有的运营模式,可能会包含更细分的客户群,比如同样是年轻人,会变成大学生,大学生又分为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又分不同的年级。我们电信、媒体行业已经在做不同的尝试了,已经开始这样的划分。

卫视传媒:如果用户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需求了,那么这个产业相对来说会发展很快,所有的供给会很快发展起来。反之,如果用户没有需求,就需要企业或政府引导需求,这种局面就会使该产业发展相对迟缓。刚才您说,IPTV是因为用户有这种需求才会刺激企业投资。但是我们自己做的调查显示,是企业希望提供服务给用户,而不是用户现在有需求。是厂家在找卖点、找市场的机会,推出服务引导用户。不知道您在国外的调查是怎样做的?最终显示怎样的形态?

朱亚立:我们所做的调查和您的说法不矛盾。可以看到,现在用户的需求并不是可以固化到一个具体服务上的。我们谈到的需求,就是大家的体验模式。用户希望可以掌控自己的消费内容、消费模式。比如希望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手机、电视、互联网可以有视频的体验,这是一个行为的改变。我们刚才也谈到,这不仅是一种行为的改变,更是新一代人群对未来生活的感知。这样的一种方式,对产业会有一个引导。但并不是说现在的用户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服务?用户需要怎样的增值业务?这需要行业人士去引导客户。所有行业的发展,都是企业和用户互动的结果。我们很难说是用户定义了我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也不是企业告诉客户这就是你希望要的服务。这个问题是两面的,企业在做尝试,我推这个服务你觉得好不好?用户在互动的过程当中,也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互动过程。我们针对全球100多家媒体行业的CEO,以及全球的用户做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做出了以上的推论。

卫视传媒:回到埃森哲本身,作为一个调查公司,是一个相对中立的调查公司。我理解,您不是一个IPTV的倡导者,而只是作为一个第三方,独立的调查IPTV市场。同样也会调查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的市场。现在来看,IPTV产业有了发展,卫星、有线电视行业也会发展,将来是否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还是三者融合在一起?这种趋势可以在您的调查当中体现出来吗?

朱亚立:我需要解释一下:首先,埃森哲是一个管理咨询公司、技术咨询公司,调查只是我们提供给客户服务前,我们自己内部所做的准备。在全球,我们的咨询工作涉及所有的行业。埃森哲是现在全球最大的咨询服务商之一,我本人负责的这块领域,我们叫通信和高科技、多媒体行业。我们在这个行业,为全球了大量的主流电信运营商、多媒体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提供服务,我们和他们有大量的互动。我们的一些感知、体验、知识,是在企业长期提供咨询服务当中积累出来的。调查是我们的一部分,大量是基于我们管理经验、咨询经验获得的。您刚才谈到三个行业,最终是融合的趋势还是各有千秋?通过我们服务这些企业和我们了解到它们的策略,大家是希望融合的,因为只有充分的融合,才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才可以为各自的用户提供真正优质地服务,通过不断的细分客户增值服务项目带来利润。我们更多的是从企业的CEO、企业策略层面来感知,他们希望这个行业是朝融合的方向前进的。

卫视传媒:您评估过我们国家政策的走向吗?卫星电视应该是最有竞争力、最有活力的,由于政策的门槛,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很不乐观。IPTV门槛很低,几百万就可以做个IPTV的项目,而且政府很难管理。如果政府有这样的困扰,我们很担心政策不会放开。目前,IPTV的运营牌照只发了四张,国内的政策是否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放开?您对政策有怎样的评估或者预期。

朱亚立:我们没有对政策做过评估,说实话,对中国的政策研究、分析也没有做过。我们在国外做的时候,企业和政策是充分互动的过程。行业内的企业做到足够大的时候,而且在市场里面通过不断的运营,能够引发出用户的真实需求时,企业就会到政府部门游说、沟通,让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有所改变。我相信,在中国未来的过程中,随着企业的一些尝试,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后,中国企业和政府互动也会在比较好的状况下发生。中国目前IPTV的商用,还是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包括刚才说的电信、3G也在开始,4G也在研究,随着企业的模式逐步明确,商业模式的逐步明确,企业和政府的互动,借鉴国外的经验会逐步开展,在良性的状态下启动。但是企业必须证明这个行业是有生命力,你的商业模式是有竞争力的。

卫视传媒:我们是媒体,希望在舆论上有积极的气氛来刺激这个行业。

朱亚立:对,埃森哲更多是看企业实际在做什么,您也看到了不同的企业在做不同的尝试,从我们的观点来看,确实没有一家企业能真正地说出IPTV的完整运营模式怎样,未来的赢利怎样,后台是否到位了,在中国还没有真正一家企业可以做到比较成熟的状态,其实企业有时候看看自身也可以知道原因在哪里。

卫视传媒:从最开始的维纳斯计划,TCL尝试过、盛大也尝试过,UT斯达康损失的钱更多。那么多实力雄厚的人都退下了,接下来会是什么公司再敢试牛刀呢?国外是什么样的公司做?是否可以举一些例子。

朱亚立: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刚发展的时候,也烧了很多的钱。对于很多新生事物暂时的困境都是正常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就会摸索出完整的商业模式。在国外,从欧洲来说像意大利电信、沃达丰,这些运营商在IPTV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功。亚太区包括韩国,从美国来说(Comcast),在IPTV的运营过程中都表现出积极的姿态。

第9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传统媒体;转型;特征;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204-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明显影响的同时,对以信息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媒体的发展也产生着越来越为巨大的影响。

1 移动互联网媒体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即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与传统媒体相比,移动互联网媒体具有免费性、及时性和互动性三大显著优势。

1.1 免费性

移动互联网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免费性。在手机正常连接移动网络的情况下,除一些特定的收费信息之外,我们在手机上获取很多信息都是不收费的。如QQ、微信等聊天工具的即时通信、浏览器、搜索引擎、输入法、杀毒软件、网络游戏、电子书、视频、音乐等的使用和获取,在缴纳手机通信费用保证手机正常联网之外,一般都是不需要另外交费的。相对于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交费购买才能获取,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这一优势能迅速占领市场。

但移动媒体的免费并不是真的免费,而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向信息获取者收费,转变为向信息投放者收费。通过自身的技术提升来做平台,再按照一定的标准向广告商收取费用,或者向游戏、道具等虚拟世界的使用者收费,从而免除向信息获取者收费,以此来赢得更多的读者。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免费形式实则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利用技术改变产生的新的展现方式来侵蚀传统市场,进而实现“免他人的费,赚自己的钱”的目的。

1.2 及时性

首先从信息生产方面来说,移动媒体的信息生产更加简单、快捷。

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需要经过信息收集、记者采编、印刷发行、投递发送才能最终到达读者手中,而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繁冗的程序和巨大的工作量,所以难免会对信息的及时性产生影响。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的信息生产虽然有了极大的简化,但也一样要经过网站的,读者才能看到。相较于此二者,移动互联网媒体以更加简便快捷的生产方式占有绝对优势,受众在作为信息读者的同时,也担任着信息的生产者和者,这就使信息的生产和可以同时进行,简化了繁冗的生产程序,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生产和速度,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其次,从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方面来收,移动互联网络媒体更具灵活性和快捷性。

传统的报纸在印刷之后需要邮递员投递到销售者受众,然后读者购买才能看到信息,所以读者对信息的获取就具有极大的被动性,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而互联网媒体则受电脑终端的空间限制,必须拥有接收终端才能获取信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移动互联网媒体则借助于现代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以及手机的便携和随时在线等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呈现出极大的及时性特征,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信息,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1.3 互动性

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另一优势是随时随地的互动性。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过去作为媒体的互联网的基础单元是由网页承载的内容,而今天的互联网中,人取代内容,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单元,作为网络节点的用户,每一个人也是一个传播中心。每一个节点都具有信息的和信息的获取双重功能,人际关系网络成为双向的信息传播通道。”这就决定了人人都可以自由自主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可以有效实现彼此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即实现互动,如当前网络不记得转载、分享、回帖等形式都是网友之间的互动行为。

这种互动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空间范围的限制,扩大了人们之间的联系范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为多元、复杂,人们不仅可以在熟人圈子理沟通交流,而且可以基于同一热点实现不同圈子的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成为跨越现实关系和空间距离的大圈子中的一员,获得自己的社会形象,或者是文化上的归属感。”

2 移动互联网媒体带来的变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日益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1 各类新媒体蚕食传统市场

随着移动终端、通信技术等的发展,移动终端的视听效果越来越好,所能提供的信息不仅量大,而且信息的权威性也不断提升,再加上移动终端的互动性、个性化和时效性等优势,使得传统媒体在诸多方面处于劣势,新媒体的公信力正在不断增强。

由于新旧媒体的优劣势对比明显,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精准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广告主和营销机构的认同,在广告投放和信息时更多的人开始青睐于新媒体。有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报刊广告市场规模整体跌幅12.6%,而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增幅则达到46.9%。广告业务的流失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最明显冲击,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一大威胁。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媒体开始了对传统媒体市场的不断蚕食。各类门户网站大量涌现,手机报、手机视频、客户端读报等数量增长迅速,2012年中国网站数量达到268万,网页数量达到1227亿个,种类繁多的网站及网页基本涵盖了所有信息类型,成为传媒市场的主力传播渠道。

随着新媒体技术推动下新的传播力量的冲击,传统媒体的衰弱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传统媒体发行提供了机遇

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在对传统媒体产生冲击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为其在新时代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推广和普及,新一代年轻人中传统媒体的读者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互联网媒体以其简便快捷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这就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关注新媒体的发展。

与传统媒体和电脑联网终端相比,移动互联网媒体只是信息的载体更加便捷化,但在信息内容的选择、提炼和编辑方面,传统媒体仍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传统媒体拥有的独立采编权,可以对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而无论是电脑终端媒体还是移动互联网媒体都要依赖于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资讯。其次,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使用多是80后的年轻人群体,虽然信息热点分散在在新闻资讯、娱乐、社交、搜索等多方面,但调查数据也显示87.2%手机网民上网的第一选择还是看新闻。而以70、60为主的中老年人的主要阅读还是集中在传统媒体对新闻的深度报道上,所以对新闻内容的采编成为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

因此,传统媒体若能把握机遇,充分利用自己在新闻方面的资源优势和采编优势,并借助移动化联网平台的推广模式,那么对于传统媒体的发行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3 传统媒体的转型策略

面对移动互联网媒体所带来机遇和挑战,传统媒体的转型已经势在必行。而要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则是影响成败的关键。

3.1 信息采编模式需要改变

基于移动互联网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传统媒体的信息采编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变。

首先是新闻理念要创新。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扁平化及互动性让受众更习惯于主动选择与“被尊重”,媒体人要关注受众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信息的采编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受众,满足其心理需求。其次是信息获取方式的创新。随着手机的普及,众多网民都可以成为新闻素材的第一来源,媒体要善于从网民信息中发现各类重要新闻线索,将其变成重大新闻报道或进行深度分析。最后是新闻采集方式的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全媒体记者”,即一个记者身兼数职,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如此,一来可以实现新闻的“1+1+1”采集,即笔+相机+摄录机;二来记者可以不再局限于只向一家媒体供稿,而是可以依次深度采访、多种展现形式同时向集团所属多个全媒体终端。

3.2 信息传播技术需要创新

媒介环境学是20世纪30年代萌芽于北美,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媒介环境学里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容器性”和“技术至上”。媒介是人类造就的用来承载人类精神文明的容器,是永远存在的。因此,为了媒体的发展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媒介的发展也要追求高效率,要不断地更新换代,这就默许了媒体要把一切任务交给更加有效的技术。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媒介传播技术至上的产物。传统媒体要成功转型必须依赖于新技术的使用,同时要注重自身技术的创新,可以设置新技术部,统筹各部门的技术设计及需求,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

3.3 媒体单位管理需要革新

传统媒体要实现转型的另一重要工作就是管理的

革新。

首先是结构体系革新。要把媒体的发展融入到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当中,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新媒体是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为了顺应这一潮流,要积极调整组织架构、激励机制等,使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其次是人才管理革新。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关键,要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就要发掘、培养新闻和移动互联网的复合人才,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理解移动互联网规律,并善于新闻管理运营的人才;二是移动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有这两类人才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传统媒体的互联网转型将不是难题。

最后是运营管理革新。在媒体单位的管理上要积极尝试新型展现方式,积极尝试与移动互联网产品结合,探索新的盈利和收费模式,同时在新媒体发展中探索新的操作规程和把关技巧,精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推进传统媒体向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彭兰.移动互联网新发展 带来五大传播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