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学历提升范文

个人学历提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学历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学历提升

第1篇:个人学历提升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人文素养 自主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在传统教育观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功能开发,在教学中呈现出偏重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人文教育的特点。这已成为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已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提出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此为基准调整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我国教育部也在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今后10年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就给历史教学确定新目标,即历史教学要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身的学习内化后所凸显出来的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等气质修养、人文精神,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培养人的灵魂、意识、情感和信念的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课堂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而历史教学课堂更是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首先应努力挖掘并在教学中展示各种道德因素,做到“授之以鱼”。其次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种道德水平发展,做到“授之以渔”,使课堂成为学生培养高尚道德和丰富人生体验的基地。以此,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格也得到健全与发展,学生变得越来越富有爱心,同情心,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以此不断提高自身教养。

面对新的需求,老师又要如何具体实施,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教学观念是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教师教学观念的先进或落后、正确或错误,直接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深入推进的今天,教学观念的更新对指导教师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而新的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应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代圣贤在《学记》中曾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就是我国古代教学相长的思想精华,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接受学生“教育”,使师生互学互教,来加快自身及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传统的传教士般的教学模式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学模式,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更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更多元的教学评价,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主体能力的提高、主体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历史意识去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教学内容

新课标提出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学会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社会,与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度强化学科结构化、体系化的历史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相比,更注重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意目标的培养。

根据教学目标改革的要求,教学内容也应有相应的变化。教师首先得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梳理出最具人文价值的教育素材。在各类教育素材中最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的就是对历史人物的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评价人物及事件中唯物主义史观的形成,赫舍尔说:“有关星球的理论决不会成为星球的一部分;而关于人的理论却进入到人的意识之中,决定着他的自我理解,改变着他的实际存在。”历史人物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如,讲时抗击日寇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就是教学的一大重点。简要介绍邓世昌的事迹、播放影片片段使学生深入了解邓世昌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以此让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并以历史成败得失的眼光来看问题,注意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引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共鸣。又如:讲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一个发明与创新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而这些科学家正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我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科学家爱迪生,课前布置同学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由学生自由发言讲讲爱迪生的小故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了爱迪生,在小故事中也明白爱迪生的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的含义,爱迪生的伟大成就是建立在勤奋努力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整个历史人物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想感悟是很强烈的,他们纷纷表示自己也要刻苦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拓宽教学空间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而传统的授课方式把教学的基本定于教师讲解教材,学生熟记教材这一基本模式,教材甚至成为唯一的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知识的接受者但很难参与学习活动,很难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也就很难让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这些貌似“主导”实为“主宰”甚至“霸道”的教学关系扼杀了教学生机,学生自由意志和人格被漠视,创造力、想象力也必然受到摧残。新时代的教师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勇于拓宽教学空间,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历史课程出发,从课内外、环境氛围、言传身教等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必将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却将使人终生难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课堂中设问及问题解决的技巧:在对问题设问时,应注意重难点的解决,以及问题设置的梯度。之后根据学情预设学生的完成程度。当学生对问题较理解时可通过学生自主回答的方式解决。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就要把问题交给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课堂内的交流互动,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利用本校历史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结合乡土历史,从不同角度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历史特色活动课为突破口积极组织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并以此组织各种形式辩论赛;以历史兴趣小组为依托,利用本土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通过查阅档案馆资料、历史网站、查阅图书,调查访问身边的历史见证者,观看历史影视剧等各种形式,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让学生在历史中感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四、更新教学评价

历史有其学科的特殊性,除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客观唯一的外,其余的分析和评价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依据测验目的和测量结果,对学生行为变化或倾向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要利用正确的教学评价指导自己的教学,要综合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等方法进行多元评价,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考查。要注意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发现,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推陈出新。“尽信书,不如无书”,让学生敢于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历史人物和事件。例如:“如何评价李鸿章?”他签订了《》,很多学生都认为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侵犯了国家的,破坏了国家的,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卖国贼。但纵观李鸿章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发展尽心尽力。特别是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他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毕竟以个人力量无法拦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他最终还是为清朝所用背负起千古骂名。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更多的质疑,并将此内化为自己的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2篇:个人学历提升范文

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是否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负有一定的责任。一个班级学生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教育艺术水平及其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些,便是所谓的教师的人格魅力。

那么,如何借助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用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水平去吸引学生

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板书、朗读表演技能等。只要教师这些技能都过硬,再加上渊博的知识,就能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赖和敬佩,就能使学生对该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为一位教师应该认识到:投入社会工作并不是学业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也因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要适应这个变化,教师只有不断吸收人类的精华来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适应他们身心的变化。如果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错漏百出。可以想象得到,他是难以吸引学生去学习的。所以,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水平是必要的。

二、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用榜样去影响学生

学生尚处于未定型时期,模仿能力特别强,学生总是“听其言,观其行。”教师在工作的时候、平时的行为和道德修养方面都要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在教育学生时才会理直气壮,学生才会臣服于你,你所讲的话才会不容置辩,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也许有人会问:你果真做得这样好吗?笔者确实没有做到最好,但确实是按这些要求去努力的。穿鞋钉掌可以说是件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但与教育有联系没有呢?笔者认为是有的,笔者穿的鞋从来不钉铁掌,以免在教室走动时给幽静的学习环境带来令人生厌的噪音。进教室、上下课教师回礼,看来也是小事一桩,笔者却从不马虎。打了预备铃就站到教室门口,目光扫视全班以交流和调节情感,打了上课铃才进教室,既不提前也不迟到;下课不拖堂,回礼规规矩矩九十度鞠躬。笔者十分注意不把烦恼气闷、私事的不快带进课堂,更不会向学生撒气,以免有损自己的形象。

学生会带着欣赏、崇拜的心理去听教师的教导,无论多么深奥的、理性的、教条式的文字也会变得可爱、易懂了。古语云:其身不正难以治人。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只会要求学生不要这样,不准那样,而自己却放任自己,这种“讲一套做一套”的人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喜欢他上的课吗?学生既然不喜欢这位教师,根本就不会喜欢他上的课。培养学生的兴趣又从何谈起呢?

三、常保持健康、爽朗的笑容去感染学生

人的情绪会左右人的精神,如果教师经常保持微笑,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去。相反,教师不苟言笑,从不肯对学生露出嘉许的笑容,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敬畏心理,不愿与教师接近。这样,学生还会对教师上的课感兴趣吗?所以,常带笑容、平易近人的教师形象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微笑何以能产生如此神奇的魅力?因为微笑可以美化人的容貌,改变人的形象,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友谊。可见,微笑是理解、友谊、赞美、成功。因此,希望教师们能好好地利用微笑,与学生架起友谊的桥梁。这样,教师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用优美的教学语言、态势语言去陶冶学生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语言是有严格要求的。比如,要求教师语言准确、生动、幽默、诙谐、富有启发性、讲礼貌、不说脏话等等。笔者虽不能一一做到,但坚持用教师的职业语言普通话讲课,在学生面前从不出污言秽语。笔者注意尊重每一个学生,请他们回答问题也好,找他们谈话也好,言必称“请”。教师不是神,也有疏忽、马虎、犯糊涂的时候,一旦发觉就要公开向学生认错、道歉。这样,不但不会损害自己的形象,而且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形象。

第3篇:个人学历提升范文

【关键词】塑造 体育教师 人格魅力 感化

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扮演着学生身体机能的培育者、体育教学的指导者、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等多种角色,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责任、职业作风直接关系到体育教育的成败。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寻求体育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在教师的能力和身心素质等诸素质中,人格素质要放在首位。它是教师素质的起码保证。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影响力是强大而深远的,从人格方面尤其如此。好的教师可以使学生感到人性的美好,不称职的教师却能使学生过早的看到和领悟到人性丑恶的一面,甚至会由此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我们有的教师常常无视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一方面他们辛辛苦苦灌输给学生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又毫无顾及的贬低和伤害学生的自尊。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本身无论是"言"还是"行",都充满着真正的教育内容,教师的人格,无论是什么样的内涵,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会成为学生们永远的记忆。教师的人格修养实在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尤其我们体育教师,更要在人格素质方面加强修养,学会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发自内心的热爱学生,这是实施素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体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素质和师德修养,以美德感化学生,以榜样教育学生

1.1 塑造品德魅力。

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为主线进行健康教育的。教师的各种思想意识一般不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监督并被学生所模仿,会在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并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纲要"的精神,努力做到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通过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失时机地表现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意志品质,使学生在教师身上看到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2.2 塑造学识魅力。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成为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导,作为社会人的主体,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21世纪人才应是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的形象要不断地更新。今天的体育教育已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一两项运动技能,增强体质。而是包含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品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内容,这一多维目标的确定,使体育的外延更大,兼容了心理环境、营养、医疗卫生、社会等多学科内容,这无疑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广博的科学知识,熟悉计算机、因特网、教育学、心理学,能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本学科教学,并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具备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进行知识的再积累,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使学生掌握体育、健康、保健等相关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验证,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1.3 塑造技能魅力。

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运动技能。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教师产生信服感。教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动作要点与练习方法的讲解,观察分析技术与纠正错误动作等与教师自身运动技能的掌握、实践经验和切身体会分不开的。而且,体育教师的工作不单是教学,还有组织指导课外体育活动与综合运动训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但要专一还要多能,并注重自身运动技能的保持和提高,延长运动生命,适应教学训练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

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充分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如同只有深受士兵、运动员热爱与崇敬的指挥员、教练员,才能做到让其士兵、运动员在积极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按其指令进行全力以赴的训练、比赛、作战一样,只有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才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取得最佳效果。

2.体育教学中巧妙机智"激"学生,感化学生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新颖和趣味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并使之不断品尝到"智力劳动的成果"。当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时,可适当采用集体的竞赛游戏,以形成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当侧重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时,可在增加示范性等多种引导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辅助器材的练习或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当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时,可让学生观看别人的练习或表演。经观察思考后互相评议讨论,共同提高。

课堂少一点师道尊严,多一点呵护平等。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堂。怎样走近天堂呢?首先要学生喜欢老师,教师只有做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体育有兴趣了,才会对教师有敬意。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需要和动机有密切关系。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及学生的自身需要。其次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娱乐因素,运用体育特有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体育兴趣。

例如,在教学高一学生跳短绳时,由于一部分学生的手、脚配合身体协调能力较差。可以设立阶梯式教学目标:(1)徒手模仿练习,要求手、脚配合一致,30秒内不乱;(2)手摇绳,双脚跳,连续50次不掉;(3)100次跳绳,看谁跳得快;(4)1分钟跳绳,看谁跳得多。这样的目标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是可以达到的。在此基础上教师教给或引发他们继续学习"蹲三轮"、"前后编花"等高难动作,不断让学生增强新鲜感、满足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体育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并严格要求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其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爱是师德最本质的内涵,是师德的灵魂。师爱是蕴含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它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具备善良和慈爱的教师才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体育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在他们心里,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他们的天职。他们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心学生的体育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深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神圣的职责,正是这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们能把真诚的爱倾注到学生身上,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身为"全国劳动模范"的苗颖杰老师,为了给学生们训练,17年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她曾两次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全身心都扑在学生身上,这就是爱的支撑。没有一颗善良的心,没有一份真挚的爱,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行动。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只有有了这种博大的爱心,做教师的才会真正去了解学生,真正去关心学生,尽心去教导学生,把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4.体育教育中恰到好处"评"学生,感化学生

评价学生也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一个途径,应从体能、知识、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形式有师评、自评、互评。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最好掌握好时机和火候,最好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因势利导地指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逐渐克服自己的缺点。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老师应注意教育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让学生接受你,承认你,喜欢你。这样才会更好地开展你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树立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努力有目标,学习有榜样,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自觉科学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学校体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8.1.

第4篇:个人学历提升范文

【关键词】学生发展 责任课程

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40-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是学校结合本校实际自行实施的校本课程。南宁市仙葫学校根据学生特点,提出了“责任教育”的特色发展主题,架构了“美丽校园我负责”“高效管理我负责”“多彩课程我负责”“有效课堂我负责”“丰富活动我负责”“和谐社校我负责”的学校发展框架,其中构建多彩的课程,形成责任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我校将责任教育深入到课程这一核心领域,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责任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形成课程共识,构建责任课程体系

随着办学实践的深入推进,我校面临着一个个教育困惑和难题。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所中小学校,生源结构、学生家庭教育背景差异性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严重欠缺。课堂上,有不少学生昏昏欲睡或是东张西望,但在运动场、艺术活动中,学生们个个生龙活虎、神采飞扬。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产生这样强烈的反差?我校努力寻找问题的根源,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我们的课堂缺什么”的主题研讨,进行了课堂教学“问诊”,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课堂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单从课堂上去发展学生是不够的,我校开始从课程的设置上寻找突破口。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喜欢程度,我校在三至八年级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在“你喜欢现在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吗?”一栏中,学生选择“都喜欢”的占19.64%;选择“大部分喜欢”的占41.42%;选择“少部分喜欢”的占14.95%;选择“都不喜欢”的占2.35%。而在“除学科课程的学习以外,你是否愿意学习其他非学科学习方面的技能和知识,比如手工制作、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一栏中,学生选择“愿意”的占79.21%。这些统计数字说明,学校仅仅实施国家课程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更加丰富的课程,学校只有构建多彩的课程体系,方能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要。随后,我校先后向全体教师和家长发放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问卷,有76%的家长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并且有50%的家长愿意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96%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很有意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支持校本课程开发;9%的教师已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68%的教师表示“有一些想法,愿意参与”。从调查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和家长都有全面的教育观,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绝大多数教师和部分家长愿意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具有较好的课程开发资源。学生的需要,教师、家长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校责任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为此,我校开始了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

(一)明确责任课程体系的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应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步。依据学校章程确定的培养目标,我校首先明确了责任课程建设的目标。在总体目标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文明素养,言行规范、诚信做人;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能适应未来社会、有责任感的仙葫少年。在具体目标方面,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二)课程资源整合,形成责任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建设目标,我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体融合,设置了“学科文化类”“活动实践类”“自主选择类”三个类别的课程,每个类别分基础型、拓展型、人格型、探究型、特长型、集体型六种课型,形成了“三类六型”的责任课程体系,并且明确了每种课型的目标作用,如下表所示。

二、“三化”推进,全面实施责任课程

在责任课程的实施上,我校做到学科文化类课程“校本化”,活动实践类课程“生活化”,自主选择类课程“类别化”,将课程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处处是责任课程,时时有责任课程”。

(一)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前提是落实好国家课程。国家课程落实的方式是执行课时计划,不能随意增减学科课时量。在国家必修课程不能减少的前提下,要新增其他类别的课程,势必人为地增加学生的课程负担。这就要求学校要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就是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使国家课程通过我们的开发,更加适合我们这所学校的教师教,更加适合我们这所学校的学生学,特别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加适合具有这样一些资源的学校实施”。一方面,要将部分国家课程与地方、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具体做法是将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民族教育》与国家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施,提高课程效益,将地方课程《演讲》与语文学科中的口语交际、表达整合,使国家课程育人目标得到强化,地方课程目标得以更好地落实。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某一学科内部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实施效益,最大限度地落实课程目标。比如语文学科可以实施单元教学策略;数学学科就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进行前后衔接或补充等;某些教学内容可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有效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实施活动课程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学校实施活动实践类课程,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责任、强化责任、履行责任。学校要实施卫生清洁包干制,将学校重要区域,功能教室的卫生清洁给班级承包。班级设立各个责任岗位,每天由学生负责管理。学校大队部、团委组建学生志愿者团队走进社区敬老院、五保户家庭,把温暖送给孤寡老人。学校重视节日文化,如教师节时,学生给老师制作节日贺卡;妇女节、母亲节时,学生为母亲做一件贴心的事情,献上一份孝心。学校可开展“责任银行”教育活动,将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要求融入活动,通过“责任银行”构建的评价奖励机制,将责任意识、感悟、收获,转变为责任金币记录在自己的银行账户上,以此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明确自己的责任。学校的养成教育、常规礼仪、重要仪式都植根于情境,精选为生活化的内容,儿童过去生活中已经遭遇、今天生活正在经历或者明天可能会遇到的一个个话题,都可以转化为一个个教育情境,让学生从中寻找到生活的感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三)实施选择课程类别化

人的一生会面临着各种选择,从某种角度来说,有选择才有创造,有选择才能更好地尽到责任。我校开设的自主选择类课程,就是为学生搭建自主选择的平台、自我发展的舞台,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校通过发放家长问卷、学生问卷、了解学生的课程需要、挖掘学校课程开发资源,科学规划校本课程,形成了“生活技能类”“身心健康类”“体艺特长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五个类别的课程体系、几十门课供学生选择,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第5篇:个人学历提升范文

【关键词】 护理学生交流能力;教学方法;改革人际沟通

1 前 言

事实上,人际沟通是人和人之间交往的必然途径,也是人融入到社会中的基本技能之一。但是从很多实况来看,如今很多学生依然不会交流,交流成为了社交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因此,最近一些年很多护理学校开设了人际沟通课,但因为该课中的内容比较分散,处处受到限制,根本没有达到提升学生交流能力的目的。因此,对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提升护理学生的交流能力势在必行。

2 改革人际沟通教学方法

对于人际沟通教学来说,传统的做法被各种因素所限制,根本就不能够实现增强学生交流能力之目的。因此就要对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进而该教学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促进学生的交流,并且学生之间还能够相互了解交流技能与特长。即是在给护理学生传授理论同时,还要安排出系统、详细的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学习理论同时还能够亲身体验交流。从该课程中逐渐学会交流技巧以及经验。对于人际沟通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大体是按照三个步骤制定出训练目标以及方法。

2.1 和平常人之间的交谈技巧训练 相比和病患者交流,和其他人交流要容易得多,因此首先要具备和平常人交谈能力。在训练交谈技巧上主要就是寻找熟悉之人,按照课程中所学之时及生活或者工作话题交谈40分钟以上;在整个交流中学生要学会提问、倾听、沉默、关心以及触摸等等各种技巧。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按照2个人自由组合成一个组,到指定的地点交谈。交谈之后还要和辅导教师进行探讨。其一是学生做一个自我介绍,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要巧妙的运用沟通技巧,进而提出遇到的各种问题;其二辅导老师应该依据交谈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其三学生要根据本次讨论讲诉自己的亲身体会,并且写出各自的书面报告。同时辅导教师还要从学生中筛选出具备代表性的几个范例,在全班中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并请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切身体会做出具体的分析。

2.2 和病患者进行交流技巧训练 事实上交往中最为困难的就是病患者,因此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一定要掌握和病患者进行交流技巧训练。首先要制定出交流计划及操作计划,还要和病患者正常交流作为主线,在核对好病患者姓名及床号之后,就要先给对方来一个自我介绍;要深抓病患者的心态给予鼓励,而且要考虑到下一步的操作力度以及速度,从各个方面进行心理安慰。在交流重要尽可能倾听病患者的心声,要时刻站在病患者角度去引导对方交谈,同时还要具备察言观色之能力,一旦觉察到这个问题让对方不高兴,就要及时打住,在交谈中要灵活应对且具备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致使交谈轻松舒畅,让别人感觉到清晰且具备说服力,多训练这种交流必然有效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而且还能够得到病患者的认可。

3 改革方法之后的效果

3.1 教学体会 事实上人际沟通课教材中并没有直接讲诉如何实施人际沟通,因此在进行各种交谈之前就要制定出计划书,让交流内容步骤程序化、规范化,对于学生而言,都是通过初学到熟练这个过程,一直到最终付诸于实践之中,这就需要一个全面、科学及系统与反复训练过程。而且交谈之后还要和病患者访谈,听听他们的意见才能够知道那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3.2 新方法优势探析 按照传统传授模式大都是把人际沟通内容融入都课程中去,必然导致各个方面的知识都会涉及到重叠及缺乏系统性,而且传统模式大都注重教授理论,学生根本没有到社会上进行实践机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更不具备将这些知识使用在实际之中的能力。但是使用了改革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将人际沟通理论使用到实施中,有效将利率传授到学生脑海中,还要将目标、步骤以及评价及实践指导相结合,学生在接受人际沟通教学知识过程中,不断在实际中应用,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该课题的沟通技巧、采用活泼、生动教学模式,制定有目的的交谈及各种角度的扮演,致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进而体验出和他人之间交往过程。而且学生按照自定的计划书,必然让整个计划去交流,进而展现出个性化解释内容,而且经过实践中多次练习,必然越来越熟悉,学生就会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操练也能够让学生按照要求实施解释。

在教学中采用了改革的教学方法之后,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过去很多学生大多不敢和其他人放开沟通,更不明白怎样才能够进行交往。尤其是在操作之中,也不知道如何给一些特殊人群做解释及交谈。但是在教学中采用了改革之后的教学方法,许多学生普遍反映较好,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会和其他人交流,能够和陌生人有效交谈。

4 结束语

人际之间的交流是人们日常中不能缺少技能,而且具备较强实践性,更是护理上必不可少的。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让护理学生通过有效训练之后,明白怎样和其他人交谈,怎么和其他人自如、轻松及充满自信和其他人交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才能够做好护理工作,让病患者的满意。

参考文献

[1] 刘志宇,Liu Zhiyu.培养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4(18).

[2] 王永红.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原则及求职技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

[3] 黄振元.医学高职生人际沟通知识需求状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0).

[4] 程艳,张宏.丁学玲采用三环模式提高专科护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

[5] 郑一瑾,余桂林.曾静香高等护理教育中职业行为模拟训练的实施[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1).

第6篇:个人学历提升范文

 

关键词:人格魅力 教育 提升 影响 

 

唐代教育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古至今,教师对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怎样的教师才算是优秀的教师?我认为:优秀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 

一、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而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形象最具体,其人格魅力也最能为学生提供行为规范的物化模式,最容易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 

二、教师人格魅力的来源 

1.优良的品格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保证。 

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希望学生彬彬有礼,那么教师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言传身教。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师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 

2.渊博的知识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 

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从两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一是要多方位地完善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二是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实际意义,理论联系实践,用事实说服学生。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3.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魅力的核心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力量源泉。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曹铁云等,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 

4.执着的敬业精神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教师不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教师只有增强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荣誉感,才会处理好苦与乐、贡献与报酬的关系,甘心为教育事业献身,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受到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 

1.教师自我角色的准确定位 

新时代的教师,不应再有居高临下的姿态,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关怀学生,视学生为朋友。在教学及生活中充当组织者、交流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2.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 

这里的教学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课堂上,教师精神饱满,声音洪亮,语言生动幽默、简明扼要,课程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加上合理地利用多媒体。 

3.教师的仪表规范 

仪表,不仅仅是个人的穿戴修饰,还与其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作为社会的先进知识分子,担负着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更应注重自我的仪表规范,对学生起着表率的作用。 

4.反思性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要让教师学会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果教师仅仅满足

于获取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人格魅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如下的作用: 

1.陶冶学生情感,升华学生道德 

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2.激励学生学业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做点燃每一颗心灵的火种。”教师丰富的知识、高尚的理想、虔诚的敬业态度,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它有效的利用学生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灵所显示出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讲解更富有魅力。 

3.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 

教师在启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过程中,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为达到目标的坚韧的意志力,必然会感化学生,激扬起昂扬的斗志。生活并不都是鲜花和掌声,更不是梦幻的天堂,成长过程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和失败,面对挫折,需要勇不气馁、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一旦教师的意志力转化为学生的意志品质,将成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毕凤琴,王玥,张旭昀.浅谈素质教育视野下专业教师的素质与能力[j].教育探索,2010(1) 

[2](俄)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著.郑文樾编选;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 

第7篇:个人学历提升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随机抽取方法,在山东省某高校抽取各年级大学生350人,收回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收率为95.7%。平均年龄为21.76±0.82岁,男、女比例相当。

1.2 研究方法

1.2.1 评估工具:①多维自我体像量表(MBSRQ)[4],此量表包括69项内容。总共分为1O个维度,分别是相貌评估、相貌倾向、舒适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健康倾向、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和自我分类体重。其适用人群为成年人和青少年(15岁以上),此测试不适用于儿童。本文采用的是经过修订的中文版,包括93个条目,10个维度。②EPQ-RSC艾森克简式人格问卷,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编制的一个专用于人格测量的心理测验工具,由精神质(P)、情绪稳定性(N)、内外向(E)和效度量表(L)四个量表组成,操作简便,易于评分,只有48道测题,信度和效度都好。③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9个分量表,采用1-5五级评分,各项目所得分之和即为心理症状总分;因子分为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除以组成这一因子的项目数。通常是评定一周来的心理症状情况。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测评程序:所有的问卷装订成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向被试说明填写问卷的方法和意义,取得大学生的配合,独立完成答卷。

1.2.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2结果

2.1 大学生自我体像的状况,如表1:由表1可知,大学生的自我体像,健康评估、相貌倾向、疾病倾向和身体部位满意度得分较高;超重和自我分类表较低。

2.2 对大学生的自我体像、人格和SCL-90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如表2:由表2可知,相貌评估与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精神病、健康总分、内外倾呈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舒适评估与除恐怖外的心理症状各因子及总分、内外倾呈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掩饰性呈显著正相关。舒适倾向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意、健康总分、内外倾呈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

2.3 大学生自我体像对心理症状的预测作用分析:对自我体像和心理症状做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变量相貌评估、舒适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等因子与心理症状呈显著相关关系,为进一步分析自我体像对心理症状的预测作用,分别以相貌评估、舒适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等因子为自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剔选变量,身体部位满意度的单独解释量为17.3%,身体部位满意度、健康评估、超重和舒适评估的联合解释量为31.2%.

2.4 大学生人格在自我体像与心理症状中的调节作用分析:从表2得知:人格与自我体像、心理症状的相关系数发现,人格维度中内外倾与神经质维度与心理症状各因子及总分有显著相关;而与自我体像少数因子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且相关系数不大。有可能是调节变量。于是,引入人格变量在自我体像与心理健康间做调节因素的分析。

为探讨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心理症状的调节作用, 笔者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技术来考察, 以心理症状总分为因变量, 以人格的内外倾、神经质因子为调节变量, 以自我体像的相貌评估、舒适评估、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当人格因子内外倾向、神经质与自我体像各因子的交互作用进入回归方程时,R2均达到了显著性(P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体像程度一般,呈中等水平,这与马如梦[5]研究结果一致。大学生对自我体像不是很重视,可能由于大学生压力比较大,其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内在修养,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体像上。这充分体现了任务和目标对自我的影响作用。另外,大学生处于18~23岁,正处于成长阶段,超重现象相对少见。健康评估、相貌倾向和身体部位满意度较高可能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对自我满意度较高,随之对自我身体满意度、相貌、健康等评价较高。大学生自我体像、人格与心理症状三者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大学生自我体像受人格影响,与心理症状密切相关,自我体像影响到心理症状,这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自我体像干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格与自我体像关系密切,这与已有研究发现一致:人格特点与自我体像有很多的交织[6]。自我体像中身体部位满意度、健康评估、超重和舒适评估对心理症状有直接预测作用,自我体像从一个表面反应了人的心理症状。层次分析中看到人格因子内外倾、神经质在自我体像与心理症状之间存在调节作用。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不同的人格会导致行为的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参考文献]

[1]肖峰.请接收你的自我体像[J].心理与健康,2007,02:11.

[2]Pesa D, Syre M, Jones P.Psychosocial differences associated with body weight among femaleadolescents the importance of body Image[J].J Adolesc Heal,2000,26:330-337.

[3]马如梦,赵佐庆,李庆峰,等. 地方大学生与军队大学生自我体像的比较[J]. 中国美容医学,2008,17(2):274-275.

[4]马如梦.多维自我体像关系问卷MBSRQ的初步修订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l8-3l.

[5]马如梦,赵佐庆,李庆峰,等.地方大学生与军队大学生自我体像的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2):274-275.

第8篇:个人学历提升范文

“人格”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人的能力、性格、气质的总和,是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其实质是一个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其行为和心里表达上体现出来的吸引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感召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完成,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针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孟庆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性地影响了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不仅仅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而且还可以改善当今大学生素质不尽如人意的现状。”[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被模仿者,必须起到榜样作用。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要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吸引力,可直接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道德境界、促进学生意志力的增强,与此同时,树立教师的威信,从而对学生产生深远并且具体的影响,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塑造的必要性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困扰高校思政教师的难题,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效性的提高所起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

就高校思想政治课本身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令人担忧。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显示:17%的高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需的,个人有兴趣学习;44%的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一般;27%的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谈不上兴趣,但也不讨厌;12%的高校学生表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兴趣。这个调查结果表明近一半的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没兴趣或毫无兴趣。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直接成为思政课课堂实效性提高的重大障碍。

就社会方面来说,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直接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这把双刃剑也露出了弊端――高校学生素质越发不尽如人意。传统教育过分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熏陶,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素质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更严重的是,社会出现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现象层出不穷,如上海复旦大学寝室投毒事件、大学生为情在公共场所行为失控、大学生自杀事件等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社会现象频频出现。作为能够直接与学生思想情况密切联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更要尽快找到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实效性的载体,它是一种隐性的资源,能够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普遍认为,“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自身素质如何,决定了其工作的成败。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有很多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这与教师自身没有吸引学生的气场是有必然联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想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条路径就是教师本身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心里接受并且喜欢。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因素除理论功底扎实、见识广博之外,人格魅力高尚也是不可忽略的。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本身,也就乐于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也更乐于模仿教师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可以说,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效性的一种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

人格无疑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正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应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加里宁认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他对所有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着学生,这一点往往是不被察觉出来的。但还不仅仅如此,可以大胆地说,教师如果很有威信,这个教师的影响也就会在某些学生的身上永远留下他的痕迹”[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联系非常密切,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的教师很自然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有意无意地开始模仿其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样的教师不仅从课堂上,更从学习和生活中影响学生,都能做到言出有声,树立教师的威信。由此,思政课教师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思政课课堂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的使命已经不单单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尤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是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主观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人的关键成长期的领路者,思政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完善的人格的形成比掌握完善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人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一旦形成,很难再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其言谈举止之间,充斥着学生成长关键期的每时每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能够影响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能够让学生乐于向教师展开内心世界,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然而这需要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从内在因素来说需要教师主动提升自己,从外在因素来说需要学校各方面和社会大环境的支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身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从内而发的强化自己身为教师的责任感,注意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完善实现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理论的宣讲者,是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这需要教师自身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指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立场、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及政策水平几个方面[5]。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以身作则传达给学生。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传授专业知识的,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此外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观察力、调查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讲课和科研两把抓,两头拿,以优质的教学成果证明自己的价值。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指人的种种心理品质的综合,心理素质能够决定教师的授课风格。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更加客观和公正地评价学生及事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乐观积极的性格和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除了要解放自己的思想、适时更新自己的生活及教育观念,还要积极勇敢的走向外部世界、扩展自己的视野。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的年龄小、阅历少,知识储备不足、处理问题能力欠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以宽容的心和坚毅的性格引导学生,以自身的知识储备和阅历感染学生。

(二)高校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良好的氛围

学校的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成效,高校如果不能为教师,尤其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良好的氛围,将直接导致教师工作倦怠、科研受阻。高校应尽可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活动提供便利的通道,这样才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就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能和人的感情。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需要高校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高校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心理培训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各级组织切实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后顾之忧,满足其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满足其精神需求,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必将提升,从而乐于奉献自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具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非常重要。学校需要让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认识到其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对学生的重要性。学校应引导教师拥有坚定的信念、广博的知识、高度的亲和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社会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适宜的环境

高尔特奥尔波特认为,“没有任何人格的东西不同时也是物理的、社会的或文化环境的反应[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离不开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有国家环境主体和家庭环境主体两方面,具体包括家庭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国家政策、意识形态及有关的法律法规、文化传媒等。

国家环境主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升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强统筹安排,督促各地方高校完善教学及科研体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加强舆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的作用。家庭环境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保证家庭环境的良好能够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第9篇:个人学历提升范文

关键词:内隐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胜任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34-02

一、内隐观视阈下创新胜任力模型

斯腾伯格(Sternberg,1995)指出,所谓创造力内隐观(Implicit Creativity Theory)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保留在个体头脑当中的关于人类创造力及其发展的看法。有关创新力内隐观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力的研究成为内隐观研究的重要方面。康艳红的大学生创造力内隐观调查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高创造性者的特征主要有:道德品质,异常人格,探究心理,自主性,才情,内在动力,独创能力,知识经验,发现问题的能力,智力,自强。熊建萍的当代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内在结构包括:独创性,宜人性,缜密性,聪颖性,良好社会性,知识经验,开放性。周霞的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认为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有5个维度: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品德。综合有关大学生创造力内隐观及其创新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文献,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特点,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二、内隐观视阈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模型的各维度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生不仅能运用所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理论等解决简单的管理问题,而且能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或者没有先例可循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不仅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理论,而且要有创新精神,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融会贯通,顺利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难题。

毕竟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除了绝大多数是例行性的问题外,还有少数的例外性的问题,对待例外性的,突发的人力资源事件,我们就得创造性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等解决它。管理学中有20/80法则,说的就是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例行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占80%,例外性的、突发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占20%。不要小看这20%的问题,它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成败。这些例外性、突发性或者新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碰到的机会不多,但很重要。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可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不良后果。这些20%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不能用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解决,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去处理。所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很重要。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抗压和人际协调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为企业和员工服务的,面向的是人,和人打交道,而人是有头脑,有思想的,是最为复杂多变的,所以如何善于与人沟通,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者还需要和领导、同事、下属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活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具备抗压能力也是必要的。

三、内隐观视阈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改革思路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为核心,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胜任力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教学工作之中,通过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胜任力。教学理念要围绕着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这个核心进行,打破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在教学工作中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地探讨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主动探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要贴近实战,教学内容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不断思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理论,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比如教师授课,除了采用提问法、课堂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还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实战案例教学法、实战情景模拟教学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胜任力,学生透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此外,为了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还要加强学生实习工作,在原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团队素质拓展实习的基础上,实现校企联合,让学生走入企业参加调研和实践活动。充分运用行动教学法,让学生产学结合,深入企业剖析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以供企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