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 A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乡镇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状况,科学发展农机械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障碍,以及阐述了当今世界农机发展趋势,我们农业机械工作者必须顺势而为,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精心研究推出科学规范的农机措施和策略。
一、紧紧把握发展农机化趋势和国家经济发展构筑内在联系
国家计划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二十年,集中精力和资金,全面建设赋予14亿中国公民更高水平的人口的小康社会,要求建设和谐社会,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富足的生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公平法治、诚信经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依据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大农业是关键,农机人应悟达通透,顺应中国经济的主流大方向,大趋势。我们农机工作者明了发展农业产业根本的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农业机械有效地加快了生产效率,在这期间一直在做努力,着手大力发展乡镇的农机化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活跃农村经济,惠及每个一农民,帮助他们改造落后的农作工具,推广现代科学的机械,改变当前农村落后经济,构筑城乡和谐社会。
二、试分析当前农机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地域性农田状况和农业机械装备不配套:中国九百六十万平公里,地理条件差异很大,而与之相适合的各地地理条件的大中型农机具不配套,大部分地方普遍存在小型、微型机具,有效配套极少,经济发达地区农机化普及地较好,而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农机普及情况就是星星之火,农机作业范围较窄。在大部分地区还没能推广种植收加工一条龙的农机化作业,现代农机化条件跟不上步伐,也满足不了地域差异的需要,不能有效地加快种植收割加工进程,不能创造更高的农业价值,严重制约了由手工劳作转向生产集约化生产的转变。
2、大部分农民的观念陈旧:由于大部分农民没有普及更新农机知识,一大部分年轻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因此农机整体的科学发展没有能搭建起来,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支助,他们的农业机械很难更新和推广普及。农技人员的缺乏导致农民操作农业机械不当,或引不起他们对科学农机的兴趣,农技人员对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新机具、新农技的辅教面不宽,由此农民没有机会获得新农机技术带给他们的直接甜头和收益,整个农机市场欠缺能量而不能活跃起来。
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难以承受昂贵的农机价格,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维修及供油资费。汉・赵晔:“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国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未能普及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故大多数农民的年收入极低,承受不了国内外品牌农业机械,一户农户要把一套农机整体配下来,花费很大,对于他们来说难于承担这笔“昂贵”的费用。受到连环影响,乡镇农民年收入低,购买农机费用和使用费用就很难得到解决。中国乡镇农民年人均拥有农业机械经费与经济发达国家农民拥有农机经费比起来微乎其微。由于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农民对现代化农机的操作不当,农机燃油费昂贵,他们在购买受阻,使用和操作容易半途而废,放弃使用农业机械。
4、农机科技普及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服务质量薄弱,服务体系不完善。各级农机机构管理不到位,不健全,农机人员缺乏科学发展观,下基层下乡村的时间少,服务广度不大,农机服务人员专业水平服务素质有待提高,实作能力与理论知识相脱节,以及法律意识淡漠淡薄,严重阻碍了农机科技发展。
三、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及策略
1、健全农机人科技创新意识。必须让人们知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重中之重,农机发展进程直接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国家各级政府从上到下应该重视农机发展,民众应关注农机发展状况,加强农机产品的横向交流,加大力度支持开发引进适合中国乡镇农机市场的农机产品,科学管理农机生产及销售环节,引进先进技术,搞活农机市场,对农机人才的科学管理及激励。
2、融合农业机械各方面服务体系为一整体。科学管理耕种播收农机企业,以农机专业户为龙头带领扩展各农机农户, 各级管理层应对农机企业 、农机专业户加强监管,组织协调和大众服务,大力引资提高乡镇农机机具配置,拓展农机经营项目,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科学管理农机企业,极大地发挥它在现代农机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呢,要科学管理农机据推广机构,作力加大扭带和宣传作用,宣传到每个农户,提高利用率和农机经营增益;利用互联网建立农机信息,归类,和推广,及时地反应农机专业户的信息,为他们提供最为准确科学全面的农机信息以及相关国家法律保护。
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制定不同农机生产方向和规模,拓展农机经营市场,分为高原农机模式,平原农机模式和丘陵农机模式,大型农机作业,中小型农机作业,微耕农机作业,农业部通过各级农机部门做宏观调控,指导不同区域的农户从事具体农产品经营项目的开发,彰显农产品区域优势。如中原地区以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为主,西部高原以青稞,畜牧为主,川西南部以水稻,玉米等农产品为主,中南部为热带水果为主的农产品,东北部以林业及相关农产品为主
4、加强对农机用户的政府补贴和资金扶持。政策支持和扶持农机企业和微型个体农机企业,融资或引资投入农机经营项目,大力推广实用经济的农机产品,农业机械和工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经济发达的地区不只是工业具有健康发展,农业也发展得同样稳健。国家政府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的政策,采取中央与地方结合的方针。
5、全面推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全面推进大型农机具的发展速度,使多种机型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努力实现农机从低性能向高性能,单一作业向复式作业转变,从单纯发展大宗作物农机具向兼顾经济作物农机具转变。
当今全民努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大力提高农业经济的活跃,农民收入的增收,农村经济的繁荣;要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就必须大力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我们农业机械工作者应顺势而为,在新形势下,研究推出科学规范的农机措施和策略。
参加文献:
1、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2003).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2月
2、胡 伟.我国收获机械的结构调整.农机市场,2002(6)
尽管国家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最大的支持,各级领导也对发展现代农业相当重视,但基层工作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识仍然不强。有的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表面做做样子,工作开展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对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方面,更是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农业科技创新整体体现出形式化的局面,这与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极其不适应,也成为了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只能正面面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
二、如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推动农业经济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很可能制约农村的发展。当前,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做好监督与管理,以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目标,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人才因素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如果缺乏技能强、素质高的人才,就谈不上科技创新的其他工作发展。努力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与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以刺激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专业能力、适应性强的人才队伍。此外,如果站在广大农民的角度来讲,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科技不仅能解放劳动力,更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进一步加强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创新、运用新型农业科技的能力,进而促进自主农业科技创新。另外,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开展更多的创业培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发展农业。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
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就要建立相应的创新体系,将农业科技基础作为依托,充分考虑农业产品、农业技术与农业条件,整合资源,加强对农业创新成果的应用。一方面,配置好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各项体制,大力推动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另一方面,仅仅围绕农业的全局性与前沿性,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协同研究,并激励相关机构自主创新。除此之外,为适应市场的变化,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高效的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到实际运用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应加快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搭建科技平台,整个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形成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运用。
3.拓宽农业科技创新与国际接轨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更大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国内外两大市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思想,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将我国农业科技国家化。展望世界性的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探讨,分享世界的成果,共同为打造现代化农业努力。同时,仅仅围绕我国农业所要实现的目标,建立起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吸收与引进国际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脚步。
三、结语
1.1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要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带动本地区统一的技术革新、良种配送、养殖指导。但由于示范基地研究的项目科技含量较低,不能做到全部适宜地区的有效推广,使之规模偏小,大多是封闭式地开展研究,各自为政现象较为普遍,甚至重复建设,缺乏较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致使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1.3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投入明显不足
当地政府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支持非常有限,加之重视程度不够,并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及力度,很难筹得大量的资金。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革新跟不上、人才待遇不高,限制了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
2改善和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科技进步有赖于大量、多渠道资金投入。要增加投入,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更好地发挥其科技、示范作用。
2.2合理规划,增强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合理规划能够明确发展方向,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投资、盲目发展等问题。合理规划要与地区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同时,通过科学论证,加大扶持,加强引导,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带动示范基地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有效载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科技。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辐射带动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科技。
2.3重视人才,人才与技术并进夯实示范基地的基础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和发展,一要靠人才,二要靠科研基础条件的培养。因此,技术依托单位不能仅局限于1~2家,要与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合作,甚至挂靠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特别是引进领先院所,邀请知名专家、甚至大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与示范基地开展合作交流及专业技术培训,把示范基地建设成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和窗口,提高示范基地的知名度。同时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每个基地一线常年从事专业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数量要稳定,技术要过硬。在吸纳、培养、提高科研队伍的同时,也要加大科研能力的建设与提高,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的建设要有地区特色,并逐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进而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2.4加强领导,调动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积极性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过程中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基地发展的宏观引导,明确政府为农户服务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2.5深化培训,提高示范基地建设的科技水平
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户要及时开展技术培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落到实处,贯彻到实际生产中。只有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保证科技示范工作的顺利开展。
2.6龙头带动,积级探索示范基地发展道路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道路,未来的基地规划和建设,都需进一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及农业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人才支撑共同建设示范基地的机制,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龙头企业+高等院校(或农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基地建设和发展新模式。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或科研单位)为依托,以示范基地为平台,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推广体系,并进一步形成“企业带基地促产业”的发展格局,同时结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多功能布局,促进区域特色、优势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较好地夯实现代农业科研基础条件。
3总结
论文摘要 针对化隆县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措施,以期为化隆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院所县农业、畜牧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我县建立自己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或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建设。三是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下转第332页)
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
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15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关系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发展农业要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我们除了研究出各种创新型产品外,还要将其充分运用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 新时期下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
农业科技推广的范围要有针对性,推广的方式方法要具有广泛性,要能够适用到我国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针对农民的特点,联系新时期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我国应采用方便且易推广、易学习的方法来促进农业科技普及。
建立优秀示范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的推广法。在一定农业区域中,以行政村为单位,良种良法直接落实到田地,技术措施要领直接落实到个人,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进行指导,设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做好榜样,带领周围农民进行科技学习,争取做到周围辐射户对农业新科技都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达到能够了解基础知识并进行运用的目的。
印发资料、广告宣传手册推广普及法 。将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技术方法、操作要c、技术原理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印成简便易读的技术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户们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户较易掌握,并可对照操作应用,而文化基相对较弱的农户在科技人员和周围其他人的帮助下也能掌握,达到一定的农业科技普及传播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活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非常受农户欢迎。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科技讲座推广法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训讲座,通过培训使技术人员、培训人员明确重点,掌握所推技术的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对科技示范户、新型农民,要使其掌握主推技术的技术要点。通过面对面的传授,有利于将技术及时有效地传达,科技人员或者农户有问题也可以在现场得到有效解决。
政府出台政策、实施技术和实物配套捆绑相结合的推广普及法 。实行技物结合,利用农资实物、配方新肥料等,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和农作物优良品种。实践证明,技物结合连锁服务推广普及法,可以让农户等看科技的效果,在第一时间开展新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减少群众的盲目种植,形成农业产业。
2 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方法配套应用
在了解推广方法之后,我们最终是要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广泛推广、充分运用,以达到发展农业的良好效果。
2.1 按照“专家团、技术员、学习户”的思路建设服务体系
政府或企业提供科技专家开展培训班或讲座,讲述理论知识,技术员亲自到田、地中指导农户学习理论知识并实践。公司为农技人员提供工作津贴与补贴,通过企业、农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的方法,提高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设立优秀学习户、先进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生活补助,提高农户学习的积极性。
2.2 转变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现代农业需要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农业科技复合型人才,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投身到农业、农村锻炼实践中,与农户进行交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也有利于农户对理论知识的了解。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也让农户学到更多新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走出象牙塔,进行社会化培养 ,带来的是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农户文化基础的提高。
3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充分运用各种条件资源,提高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由科技大国转变为科技强国。第一产业农业的科技应用,有利于我国经济提高,经济方式的转变。在未来,我国不仅仅要进行科技发明,更要致力于将他们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以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忠云.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的实践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05).
1农机化对现代农业的作用
1.1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机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作用。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劳动工具的改进,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这是不言而喻的。
1.2开发了农业生产领域
农业机械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开拓新环境的能力。农业机械的应用能够大规模改变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或者改变农业生产的方式。
1.3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推广。农业机械使用后能够实现农机与农艺的密切配合,形成新的技术。由于有配套的农业机械,新的科技成果能够很快被农民接受并使用,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精密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能够使很多在试验条件下才能采取的复杂或者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在生产中被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者专利的阶段。因此,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重要内容[1]。
1.4促进了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农业机械化可以从根本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过去依赖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劳动力消耗大,而劳动收入少,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于是在农村不少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外地打工等,农田荒芜现象渐渐扩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后,人力、畜力的投入减少,精耕细作程度提高,劳动收益大大增加。同时,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有精力和资金实现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农、林、牧、副、渔多方面发展[2]。
2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老化速度较快,维护保养费用偏高
由于农业机械在使用时间上相对集中,使用频率过高,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机械损伤比较严重。同时,由于机械零部件价格相对较高,维护成本也高,再由于使用者在维护和保养知识欠缺,使农业机械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即机械老化较快、使用寿命不长,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机械化普及的进程。如何提高劳动者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知识、加强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保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使用效率,这也是摆在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2.2农业结构单一,设备闲置时间较长
目前,农业机械的功能比较单一,限制了机械的使用范围。今后的发展中,农业机械的使用时间和范围有待拓展。比如收割机只在收割季节能配上用场,其他时节闲置,犁地机只在春耕和秋收后使用,之后也无用武之地,闲置时间越长,农机保养费用越高,成本加大。这种情况限制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普及,因此要加大农机化水平,还要加大研究,提高农机功能。
2.3管理手段欠缺,农机作用发挥不够
农业机械存在保养费用高、成本大、闲置时间长、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机管理手段欠缺,使农机作用发挥不够。要充分发挥农机效率,提高农机的使用率还需要农村党支部发挥集体协调统筹作用,加强农业机械在使用上的协调统筹及监管,不必家家户户将各样农机设备都齐全购置,应划分小组,相互协作,每户只购置一种农机设备,小组协作使用,这样可降低成本,提高农机的使用时间和利用效率。
3实现农机高效使用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农机疲劳使用
由于农业行业的特点,农业机械的使用时间集中,使用强度较大,容易出现疲劳的现象,缩短农机寿命,增加维修次数和花费。因此,为了缓解这种状况,要在农忙季节采取间歇作业和轮值作业的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使用计划,科学安排使用时间[4]。
3.2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合理配置农机设备
为了减少农机设备的闲置时间,提高使用范围和使用效率,农机科技部门应根据农村生产的实际,创新研究,增加农机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开发多功能的农机设备既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又减少了机械的存放空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3创新农机管理手段,加强农机综合利用
加强对农机的管理,是保证农机设备和使用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要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制定合理的农机设备管理制度。从农业机械的特点出发,合理制定农机的使用和维修计划。严格管理,按章办事,才能确保农业机械的安全、高效使用。
3.4加大财政与科技投入,建立农机保障机制
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投入还有很大的空白。要提高农业机械化,还需政府加大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有利条件。如有的农村条件艰苦,无法进行农机作业,没有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和现代化就成为一句空话。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要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进村入户,进行科技宣传,面对面指导。
3.5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人的素质。要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科技素质。目前,在广大农村靠天吃饭的思想依然存在,对农业科技的怀疑与排斥,对农业机械的漠视普遍存在,科学意识还被传统思想拒之门外。因此,要真正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党支部和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4结语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化;农业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35-02
1 引言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一个国家的立命之本。自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人类通过增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生长激素等,来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这些措施使世界农业问题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的农产品供给基本告别短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净出口国,面临着国内和国外都属于供大于求的双重市场困难。
2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生产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各地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种得出,养得出,却卖不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这已形成广泛的共识。
在中国,从1993年提出农业产业化到现在已有十多年,农业产业化已有长足发展,据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提供的最新数字,目前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已达9.4万个,带动了7200多万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平均每年每个农民可从中增收1000元。可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发展我国农业的有效途径,是给广大农民增收的必要方式,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步伐中,纷纷转变农业生产的传统方式,以农业产业化生产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我国的农业大省四川为例,在近几年的产业化经营实践中,全省已形成大中小龙头企业4391个,“五专”经营组织3.2万个,实施产业化项目2278个,完成产值29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6亿元;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34.7万顷,畜禽水产基地2681个,带动农户548万户,其农户人均增收126元。
3 农业科技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农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而农业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需要强大的科技后盾作为支撑。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经营活动,是农业科技长入农村经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具体措施。据统计,美国农业增产值的80%以上和劳动生产率的70%以上是由于农业科研的推广,而我国仅20%多一点是靠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的。可见我国科技成果应用方面的效率是很低的,因此,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迫在眉睫,而要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制定相应农业标准,才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 农业标准化是连接农业科技化与产业化的桥梁
要发展现代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就离不开科技进步,而能够将科技成果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只有农民,因此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掌握科技成果,并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关键,这其中农业标准化就是把农业科技成果变为农民易于接受的先进实用技术的桥梁。农业标准化是依据农业科技的成果,以“统一、简化、协调、优选”为原则,用标准的原则加以规定,像工艺流程一样,从农业生产中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到管理销售,使整个过程规范化,才能促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推广,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还不到20%,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可见,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极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者之间缺少了“农业标准化”这个桥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将新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成相应的标准,加以实施应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增加了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可以获得农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有较大提高,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必须大力强化农业标准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化的促进效果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则下,作为先进经验、科技成果及技术的载体,农业的标准化将会促使其生产措施从生产、管理到销售都趋于规范,能够大幅度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同时,标准化的生产管理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农业标准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标准化生产可以消除分散农户的随意性,避免农产品的质量差异,这样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可以把分散农户的生产统一起来,发展规模生产。同时,标准化生产可以提高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更为突出的是,面对当今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问题,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对农作物的生产规程和无公害生产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够更有效的减轻农业污染,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5 结语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要发展农业,势必要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而农业产业化生产离不开农业科技化的支持,因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农业产业的关键环节,没有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就很难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化。而能够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就是进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用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程度。农业产业化、科技化与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科技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动力,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农业产业化系统内各环节需要标准化的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标准化体系的运作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孙中才.标准化和产业化推动着农业合作经济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
[关键词] 现代农业 新农村建设 政策措施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即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这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快慢和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因此,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正确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必然性,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抓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对我国现阶段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考察,农业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农业是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总体上看,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各国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单细胞蛋白、海洋农牧场、生物能源、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等都将成为农业新的生长点。
(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现代农业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必然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现代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如在实行农业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口不到5%。法、美两国农民人均产粮和产肉分别为我国的50倍和100倍。高生产率和高效益以及工业化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趋近心理,使现代农业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投资者的关注。
(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即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应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潮流。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如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这启示我们,不但大农场、大规模的农业适合发展现代农业,而且家庭小规模农业也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由于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二)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又具备现实条件。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生产出量大质优健康的农产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一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形式,支持农业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二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我国已从“双缺口”进入到明显的“双过剩”时期,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人民币存款超过34万亿元,具备了利用金融和资本市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条件。
三、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现代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10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其次是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比如,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第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欠帐较多,许多设施陈旧、老化。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第四是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从宏观层面来说,如何调集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还缺乏体制保证和有效办法;从微观层面来说,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中介组织发育严重滞后。第五是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流动市场不完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转移缓慢,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要坚决执行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地方政府还应开辟增加农业投入的新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和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向农业投资时,各涉农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调,根据统一部署安排资金;资金到达基层后,应组织专门机构进行整合,集中投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防止“天女散花”。
(二)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可设立和不断地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
一、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本质认识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一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二是绿色生产,对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强调,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四是土、水净化,“万物土中生”,“万物离不开水”,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予以特别关注;五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了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六是双赢皆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要干净,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坚持下列原则:即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协调原则,生物共存互利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最大绿色覆盖原则,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等。因此,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和趋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目前广大农民、农业企业经营者、农业生产管理者甚至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对农业循环经济还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应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和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学习和传播力度,让广大农民、管理者增加了解,提高认识。
2、整体规划,重点推进早在20世纪80年代,各地进行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了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但这些实践都还是初步的,在循环合作的范围、层次上都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进行总体的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农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农村规划等各种规划统一起来,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制定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3、加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指导。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效益提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深层次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此,应高度重视现代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和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作用。
4、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5、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农民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农民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
6、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一是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适当安排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规划建设的项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银行应在资金上有选择地给予支持。二是加快农业金融制度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业专项担保基金等。三是创造条件,降低风险,吸引工商资本和私人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业。